孔雀组织滴虫病六篇

2024-06-27

孔雀组织滴虫病 篇1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动物园人工饲养的孔雀15只, 在6月底开始发病, 病孔雀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 羽毛蓬乱, 翅膀和尾部下垂, 闭目懒动, 下痢, 排黄白色或浅绿色稀便, 个别病孔雀便中带血。发病3 d后2只孔雀死亡。

2 剖检病变

典型病变在盲肠, 肠管肿大变粗, 触之坚硬。肿大部位盲肠浆膜与附近小肠系膜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增厚, 黏膜上有明显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内有干酪样栓塞, 质地坚硬, 其横断面呈同心圆状。

另一处较为明显的病变是肝脏。肝脏肿大, 表面有黄色圆形病灶, 大小不一, 中心微凹陷。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取病死孔雀的肝脏, 接种到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 分别在37℃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18~24 h。但并未见细菌生长。

3.2 寄生虫学检查

剪开盲肠病变部位, 去除栓塞及表面坏死痂皮, 将肠黏膜刮取物用40℃生理盐水稀释, 制成悬滴标本, 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近球形虫体, 半透明, 胞质浅灰色, 虫体呈钟摆样运动, 但鞭毛不清晰。

4 治疗

根据主诉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 确诊孔雀为组织滴虫病。病孔雀口服甲硝唑 (灭滴灵) , 按每千克体重30 mg, 连用5 d;其他孔雀按0.05%甲硝唑拌料服用, 连用5 d。同时圈舍用5%来苏儿消毒, 饲槽、水槽等器具用碱水刷洗, 工作人员的衣物高压灭菌, 圈舍周围用2%苛性钠消毒。病情得到控制后, 全群按每千克体重25 mg左旋咪唑拌料服用, 以驱除异刺线虫。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无发病及死亡现象, 病孔雀康复。

5 小结与体会

组织滴虫以二分裂法繁殖。在盲肠中寄生的组织滴虫可进入同在盲肠中寄生的异刺线虫体内, 在其卵巢中繁殖并进入卵内, 然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由于有虫卵卵壳的保护, 组织滴虫可在外环境中存活数月至数年, 而成为重要的污染源。禽类摄入被异刺线虫虫卵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发病。禽类圈舍周围的蚯蚓也可吞食异刺线虫的虫卵, 组织滴虫随即进入蚯蚓体内, 禽类食入这种蚯蚓也可感染组织滴虫病。由此可见, 对圈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消毒十分重要, 消除虫卵的污染及蚯蚓这种传播媒介。对于禽群, 应定期进行驱虫, 消除其体内的异刺线虫, 防治组织滴虫病的发生。

孔雀组织滴虫病 篇2

1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委顿, 食欲不振, 缩头, 羽毛松乱, 消瘦;头部皮肤, 冠及肉髯呈紫黑色;拉稀, 粪呈淡黄色, 粘膜苍白。

2 剖检变化

肝脏肿大, 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溃疡灶, 呈黄灰色;溃疡灶中心多为黄褐色。盲肠显著肿大;盲肠壁增厚, 充血;黄灰绿色干酪样栓子充塞盲肠腔;剪开栓子, 其横断面呈同心圆状。

3 实验室检查

剪开盲肠, 取粘膜表层及渗出液置于盖玻片上, 加温至40℃的生理盐水稀释和匀、放于400倍显微镜下暗野观察, 液体中可见到虫体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摆式运动状态。

4 诊断

通过以上几个面方面的综合分析, 诊断为鸡组织滴虫病。

5 防治措施

用甲硝唑, 按每1000kg饲料50g混饲连用7天;

左旋咪唑, 按鸡每1kg体重25mg, 一次内服;

用阿莫西林抗菌药以防继发感染;经过3天治疗, 鸡群病情好转, 7天后鸡群完全康复。

6 体会

(1) 由于组织滴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盲肠体内的异刺线虫虫卵为媒介, 而阳光照射和排水良好的鸡场可缩短虫卵存活, 因此, 必须保证禽舍内的日光照射和干燥;

(2) 严格做好鸡群的卫生和管理工作, 及时清除粪便, 定期更换垫料和对鸡群的活动场地进行消毒, 防止带虫体的粪便污染饮水或饲料;

一例雏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篇3

1.发病情况 2013年8月3日,河南省驻马店市王某养鸡场饲养的500只100日龄雏鸡先后发病。患鸡先表现为两翅下垂,排灰绿色稀便,随后出现消瘦,部分雏鸡排黑色稀粪。该场技术员用庆大霉素拌料、阿莫西林饮水,并添加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连续治疗3天,雏鸡群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发病数和死亡数逐渐增加,截至8月7日发病一百多只,死亡三十多只,损失严重,遂前来就诊。

2.临床症状 患病雏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倦怠、翅下垂、步态僵硬、闭眼、头下垂贴胸或卷入翅下、厌食;早期排浅黄色或灰绿色的稀粪,随着病情的发展,个别严重病例排血便;部分鸡头部皮肤呈黑色或蓝紫色。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雏鸡12只,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炎和肝炎,但仅见一侧盲肠肿大有病变;肝脏表面散发或密集有黄豆大小的黄色或黄绿色圆形坏死灶,病灶中央稍凹陷,边缘稍隆起。肠壁肥厚、充血,肠腔内充满浆液性和出血性渗出物,个别病死雏鸡有干酪样肠芯。在肠黏膜固有层发现虫体。个别病死雏鸡肺、肾、脾和肠系膜上也出现白色圆形坏死区。

4.实验室检验 ①细菌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死雏鸡心、肺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任何病菌;将上述病料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未发现任何病菌生长。②病原学检测。取发病症状典型的病死雏鸡肺脏、肝脏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鸡新城疫核酸病毒、禽流感核酸病毒,结果均为阴性。③盲肠内容物镜检。除去盲肠内容物和肠黏膜坏死与健康交界处的痂皮,然后取其黏膜表面的刮取物,用40℃生理盐水稀释后滴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单个或多个近似圆形的虫体。另外,取病死鸡的肝脏和盲肠做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细胞有变性坏死和裂解。

5.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可诊断为组织滴虫病。

6.治疗措施 ①迅速封锁鸡场,搞好舍内环境卫生,加强对饲料和饮用水的管理,同时用氢氧化钠和双链季铵盐络合碘进行紧急消毒。对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发病鸡群进行隔离治疗。②对全群雏鸡,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地美硝唑预混剂2.6克,连用6天;在饮用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维生素K和维生素C,以抑制肝脏出血和促进肝脏解毒功能恢复。③在治疗的第五天用左旋咪唑按鸡体重25毫克/千克饮水,以便有效驱除体内异刺线虫治疗。治疗3天后,除5只病情严重的雏鸡死亡外,再没有出现病鸡和死鸡,5天后鸡群的采食量有所增加,排血便的雏鸡数量逐渐减少,7天后鸡群恢复正常。

7.体会 ①该病的发生与鸡场的饲养方式有直接关系,由于该鸡场饲养管理条件粗放,鸡粪到处堆放,环境卫生不良,遂引发组织滴虫病。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散养为笼养或网养,搞好环境卫生是预防该病的方法之一。另外,由于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季,在该病即将发生或流行初期进行药物预防是目前最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②该病传播媒介是异刺线虫虫卵,因其受到卵壳的保护,存活时间较长,鸡食入后易感染发病。因此,定期驱除异刺线虫,切断传播媒介是预防该病的关键。一旦以上措施不到位,可能会造成该病的反复感染。③发生该病时,及时用药治疗是关键。当内脏器官被损害后,治疗效果不佳。在平时饲养中,要在经严格消毒后的鸡舍内育雏,并与成年鸡分开饲养,还应避免从外界输入患鸡,尽量做到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时,选择正规的种禽场,引进前还要做好检疫,防止疫病的传入,引入后隔离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④该病在临床上常与大肠杆菌、球虫病、毛滴虫病、异刺线虫和隐孢子虫病等混合感染,在症状上有所相似,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可做实验室检验,防止误诊而耽搁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起雏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篇4

1 发病情况

2010年5月初, 会宁县众望养鸡场从兰州某种鸡场引进一批商品雏鸡6 000只, 分别于7日龄、21日龄用鸡新城疫Ⅱ系苗滴鼻免疫, 12日龄时, 用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17日龄用中等毒力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饮水, 且未做组织滴虫病免疫, 育雏前期生长良好。30日龄时, 饲养员发现个别鸡只突然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或废绝, 不喜欢活动, 缩头缩颈呆立, 排除黄绿色粪便, 曾用头孢他啶、诺氟沙星等药物对症治疗未见效果。5 d后, 病死鸡数量迅速增加, 每天死亡20~30只。50日龄时共发病1 376只, 死亡286只, 病死率为21%。笔者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等方法确诊为鸡组织滴虫病。立即采取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 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2 临诊表现

该批雏鸡引进后生长良好, 未见异常, 在30日龄时有的突然急性死亡, 死前见不到症状, 有的病雏表现精神不振, 食欲减少或废绝, 不喜欢活动, 缩头缩颈呆立, 翅下垂, 眼闭呈睡眠状, 羽毛粗乱, 无光泽, 病雏排除黄绿色粪便, 少数粪便带有血丝, 头部皮肤发青、发蓝, 呈蓝紫色, 有“黑头病”之称, 2~5 d死亡, 死后多呈侧卧姿势。

3 病理变化

病死雏鸡面部、肉髯发青, 眼结膜苍白, 肛门外有大量灰黄色的粪便污染, 有的口腔内存留大量的未吞噬的食料, 嗉囊内有少量食物, 心脏周围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肝脏表面色泽不均匀, 有绿豆大小的黄绿色病灶, 脾脏肿大有出血点,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坏死、溃疡、角质膜发黄, 不易剥离;十二指肠黏膜潮红、肿胀、有坏死, 空肠呈卡他性炎症, 盲肠肿大, 肠壁肥厚、变硬、似香肠, 内容物干硬, 变成干酪样凝固栓子, 充满肠管, 在栓子的横断面上见同心层状, 中心坏死, 直肠黏膜潮红, 法氏囊有小点出血[2]。

4 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鸡的新鲜盲肠内容物, 用40℃生理盐水稀释成悬滴标本, 或将病死鸡盲肠内容物及其病灶刮取物混合, 加5倍生理盐水稀释, 低倍镜下检查, 即发现活动虫体呈现钟摆状摆动[3]。细菌分离培养:将病死鸡肝、脾组织, 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在恒温箱37℃培养48 h观察, 结果均无细菌生长。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例变化和实验室综合诊断, 确诊为雏鸡组织滴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饲养密度, 保持鸡舍通风、清洁、干燥。饲槽、水槽每隔2~3 d在阳光下曝晒1~2 h或每天刷洗1次, 圈舍要用石灰乳彻底消毒, 粪便或垫料要经常打扫, 堆积发酵, 消灭虫体。本病常规免疫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只能杀灭传播媒介, 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用驱虫净定期驱除异刺线虫, 用药40~50 mg/kg体重, 直到6周龄。另外, 在预防与治疗期间, 同时喂给胃蛋白酶及食母生片、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A;饮水时可加入适量的糖盐水, 以恢复或促进鸡的消化功能, 提高抗病能力, 促进病鸡痊愈[4]。

5.2 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以控制继发感染和抗组织滴虫药物为主。在粉料内混合0.04%的呋喃唑酮, 青霉素水剂2 000 U混合在饮水中, 连续喂给5~7 d, 饮水不宜过多, 在1~2 h内饮完为宜, 以免失效。甲硝唑400 g/t混饲料, 连用5~7 d。补充维生素K3和维生素A阻止盲肠出血, 促进盲肠和肝脏组织的恢复。同时将被污染的垫草彻底清除, 更换新草, 用5%火碱消毒场所, 清洗用具用0.3%百毒杀、0.2%过氧乙酸, 交替消毒, 每天消毒1次, 直到病鸡痊愈为止。中药治疗以提高免疫, 增强消化功能为主。用白头翁20 g, 苦参12 g, 陈皮10 g, 黄连10 g, 白芍15 g, 乌梅20 g, 双花12 g, 甘草15 g, 郁金15 g (供100只雏鸡1 d饮用) , 煎汁后加糖诱饮, 连用3~5 d。交替用药4 d后病鸡症状明显减轻, 采食量增加, 没有新的病例出现, 再经3 d治疗后, 症状消失, 鸡群全部恢复正常[5]。

参考文献

[1]张国栋, 郝兰言.鹧鸪组织滴虫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科技, 199319.

[2]效梅, 效宏儒.小鸡发生组织滴虫病报告[J].畜牧兽医杂志, 199417-18.

[3]沙国润, 张化贤, 崔恒敏.成年鹧鸪组织滴虫病报告[J].中国兽医志, 1995 (7) :23-25.

[4]李升阳, 王风英.笼养雏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J].养禽与禽病防1995 (1) :18-19.

浅谈鸽子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篇5

1 临床症状

(1) 通常发生于6~15日龄的幼鸽, 感染后10天左右死亡。

(2) 乳鸽、童鸽感染本病后, 表现羽毛松乱, 消化紊乱, 腹泻和消瘦、食欲减退, 饮水增加, 口腔分泌物增多且粘稠, 呈浅黄色。

(3) 患鸽呼吸困难, 有微弱的“咕噜咕噜”声, 下颌凸出用手触到黄豆粒大小的硬物。

2 根据临床症状

可分为以下3型。

2.1 脐型

当巢盘和垫料玷污时, 病原可以侵入乳鸽脐孔而引起本型组织滴虫病。表现在鸽子的脐部皮下形成炎症或肿块, 肿大的切面是干酪样或溃疡性病变。这一型较少见, 患病乳鸽外观呈前轻后重, 行走困难, 鸣声微弱, 抬头伸颈受喂困难。有的发育不良而变成僵鸽, 病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2.2 咽型

此型最为常见, 也是危害最大的一型。当鸽子摄入大量的尖利的谷物和较粗的沙子造成粘膜损害, 可促进病原侵入粘膜而感染发病, 发病后病鸽口腔流出青绿色涎水, 嗉囊塌瘪, 伸颈做吞咽姿势, 口中散发恶臭味。在鸽子的咽喉部, 可见浅黄色分泌物, 或有界限明显呈纽扣大或黄豆粒大小干酪样沉淀物, 有些病鸽整个鼻咽粘膜均匀散布一层针尖状病灶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鸽子采食、饮水和呼吸。因而有些病鸽常张口摇头, 使劲从口腔中甩出堵塞物—浅红色粘膜块或黄色粘膜块, 像常用的胶水一样粘稠, 连续不断。

2.3 内脏型

本型一般是食入被污染的饲料和水而被感染。病鸽常表现精神沉郁, 羽毛松乱, 食料减少, 进水增加, 有黄色粘性水样下痢, 龙骨似刀, 体重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 该虫可侵袭到鸽子的内部组织器官。病变发生在上呼吸道时, 嗉囊和食道有白色小结节, 内有干酪样物, 嗉囊有积液。肝脏、脾脏的表面也可见灰白色界线分明的小结节。在肝实质内, 有灰白色后深黄色的圆形病灶。该病与鸡组织滴虫病有所不同, 因鸽子盲肠不发达, 仅5mm长短, 盲肠变化不明显。另外, 还有发生在刚开产的青年母鸽或难产母鸽的泄殖腔型, 表现泄殖腔腔道变窄, 排泄困难, 甚至粪便往往积蓄于内。粪便中有时还带有血液和恶臭味, 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 翅下垂, 缩颈呆立, 尾羽拖地, 常呈企鹅样, 最后全身消瘦衰竭死亡。泄殖腔型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病型, 应引起重视。

3 防治措施

(1) 预防本病主要应在平时定期检查鸽群口腔有无带虫, 最好每年检查数次, 怀疑有病者取其口腔粘膜进行镜检。

(2) 在饲养管理上, 成鸽与童鸽应分开饲养, 并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病鸽和带虫鸽应隔离饲养, 并应用药物治疗。

(3) 定期对鸽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4) 定期对鸽群投驱虫药。

4 治疗方案

(1) 用甲硝唑饮水, 同时配合多种维生素饮水, 连用3~5 天, 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孔雀组织滴虫病 篇6

1 临床症状

临床多以成年鸡发生且症状比较明显, 病鸡精神萎顿、垂头缩颈、双翅下垂、嗜睡、消瘦、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拉淡黄色或绿色、黄绿色粪便;有的鸡倒冠、鸡冠苍白, 面部皮肤呈暗蓝色, 贫血;有的病鸡临死前鸡冠萎缩呈暗黑色;有的病鸡发生呼吸困难, 倒提时从口腔中流出淡绿色液体食糜;有的病鸡伏地不起, 似瘫痪状。病程长短不等, 有的在1~2天死亡, 有的10天左右才出现死亡。偶见病鸡临死前口流鲜血, 常见水槽和料槽边有病鸡咯出的鲜血。畸形蛋、沙皮蛋、软蛋增多, 产蛋下降30%左右。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鸡和病死鸡, 发现有的口腔充满带血的黏液;肌肉及各脏器广泛出血, 肌肉、肝脏、脾脏等有裂殖体白色小结节;骨髓变黄无包膜;有的肝脏表面有多个黄色或黄绿色的局限性, 如指头大的环形坏死灶, 有的坏死灶成好看的菊花状, 有的中央为凹陷的暗黑色出血区;有的病鸡肝脏肿大2~3倍, 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且实质中散有灰白色坏死灶;有的盲肠异常肿大, 内充满不洁的干酪样渗出性坏死物或坏死物质形成的大肠蕊, 盲肠壁变薄, 触摸沙粒样感觉;肾脏肿大、出血, 大部分或全部被血块覆盖;脾脏肿大, 肺充血、出血;腺胃和肌胃出血、积血;有的心脏有白色结节, 部分鸡腹内积满血水。

3 实验室检查

3.1 采血涂成薄片, 经甲醇固定、姬姆萨氏法染色镜检, 发现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第Ⅰ、Ⅱ期裂殖子。

3.2 采取新鲜盲肠内容物, 用生理盐水稀释后, 做成悬滴片镜检。发现活动明显, 呈钟摆式运动, 呈现梨子形的原虫, 确定为组织滴虫。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鸡场内外环境卫生、干燥;清除鸡场周围杂草, 注意随时随地清除病鸡粪便, 堆积泥封发酵处理;注意定期消毒、驱虫, 使用伊维菌素驱除鸡体内异刺线虫。有条件的鸡场可安装纱窗, 或者在鸡舍附近喷洒杀虫剂, 每隔5天, 在鸡舍外用0.01%溴氰菊酯或戊酸氰醚酯等杀虫剂喷洒, 以减少昆虫的侵袭;对感染鸡群, 应每天喷雾一次。夏季可在鸡饲料中添加蝇蛆净, 可有效减少鸡粪中蝇蛆和鸡场苍蝇的数量。

4.2 药物治疗

4.2.1 杀灭病原, 磺胺6-甲氧嘧啶, 按0.1%拌料, 连用4~5天;用甲硝哒唑按0.06%~0.08%比例混饲连喂5~7天。

4.2.2 控制出血, 使用VK3, 5毫克/千克饲料, 拌入饲料中喂服。

4.2.3 修复肠道损伤, 多能钙每袋l00克溶于500千克饮水中;连用3~5天。增加营养复合维生素B可溶性粉 (其主要成分: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 饮水每升水0.5~3.5克, 自由饮水, 连用5天;增加饲料中维生素A和K的含量, 适量加入四环素等防止肠道梭菌混合感染。

上一篇:老年晚期癌症下一篇:中国传统学生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