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十篇

2024-08-21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1

随着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依据机械工程学科的一般性教育特点,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要以培养和发展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为原则,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生科研训练,推进各类学科竞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院更新了思想观念,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视为课题和项目;改革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分批立项、运行管理、配套激励的政策和制度,加大了中心实验室和学生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发挥了教师、学生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并推进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在创新学习、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工科培养特色,构建了机械工程类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一、组织实施

1. 建立院系二级组织机构,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我院设立了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在学院院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政策、管理条例和组织实施方法。各系部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由主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在“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指导下,我院制定并颁布了《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细则》,建立了“定期组织,全员参与,学生、教师自主命题,双向选题,院系审核,分批立项”的运行机制,制定了激励政策和项目评价办法,扩大了学生自主立项比例,逐步形成了“自命题项目、学院备选项目、推荐学校立项项目、推荐国家立项项目”的塔式结构。在探索创新实践教改项目管理新途径的过程中,还有效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活动实效。而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院已基本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2. 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拓展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机械工程学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学院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教改课题或科研项目,使学生尽早进入机械工程学科各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自2006年起,我院以制度形式明确规定:学生参与或自主开发的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可直接纳入毕业设计环节。凭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生可直接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

3. 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三年来,我院共组织49个学生团队计180余人参加了4大类学科竞赛,并在宁夏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大赛、宁夏大学工程制图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使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受益面迅速扩大。

4. 努力建设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保障。

在省部共建基础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的支持下,我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机构创新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实验室、CAD/CAM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汽车结构实验室;在保证日常实验教学按计划进行的同时,还加大了中心实验室对工科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设备和技术保障,有效提高了相关设备的利用率。

二、推广应用情况

1. 从教师自由申报推广至有组织的全员参与活动。

从2006年仅有40余名学生参与教师自由申报的11个创新实验(设计)项目推广至2008年全院6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提出自主命题项目180余项,双向选题、院系审核后的第一批备选项目63个(学生命题60%),获学校立项12个,获国家级立项3个,其项目数量、质量和获得奖励的级别均逐年提高,有效扩大了学生受益面。其中,2007年获宁夏大学学生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1项;2008年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铜奖1项。

与此同时,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学生,均深受研究生导师和就业单位的欢迎。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物色和挑选实践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成为他们未来的研究生,在2007年、2008年被保送的16名研究生中绝大部分曾经立项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或学科竞赛。

2. 从单纯的学科竞赛延伸至毕业设计环节。

自2006年以制度形式明确规定“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可直接纳入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凭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可直接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以来,我院每年近260项毕业设计课题中平均有30余项属于创新实验(设计)项目,在机电一体化装置设计、机构运动仿真、三维产品造型设计等方面涌现出多个优秀作品,并已制作出物理样机。在拓展科研训练内涵的同时,我院有效促进了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扩大了中心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提高了相关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三、体会与反思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2

关键词:实训教学,综合技能,人才培养

我校是一所培养职教师资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坚持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本科大学生。我校的“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分别获得1997年、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深受高校工程训练中心、高职及中职院校和企业的欢迎,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开拓者和骨干教师、企业的技术骨干。我们的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由于受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培养的知识面相对较窄,特别是注重在专项技能上下功夫,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技能人才有所欠缺,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学生的后期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学科的交汇,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综合型技能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出较大的优势。我校在总结长期实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实训教学体系及内容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探索机械类大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综合技能强的高素质本科大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我校培养的职教师资和高技能应用人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技能的传播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在工作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的影响,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上,考什么学什么,学习主动性不高。

2. 技能单一,机械制造相关工种知识匮乏,机械制造工艺知识不扎实,缺乏生产实践经验。

3. 现代制造装备的应用能力较低。

4. 产品设计及机械创新能力较低。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我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研究综合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专业知识面宽和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作为职教师资,能讲授专业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教学、能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能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能指导生产实践;作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做到能生产、懂工艺,能搞科研进行科技创新,能管理指导生产实践,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对相关专业交叉人才的需求。

另外,通过对招聘单位和参加工作的学生调查表明,综合技能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市场。我校毕业生进入中、高等职业学校从事讲授理论或指导实验实训教学工作,学校需要能指导多种设备实训教学的教师,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单工种设备的实训课时较少,人员的利用率需要综合技能人才。中、高等职业学校,要求我校毕业生不仅能指导实训教学,还能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成为一体化教师;我校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产品设计或生产技术管理,企业在人才需求上要求全面掌握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过程。

培养综合技能人才的思路:在多工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工装设计,利用技能训练的机床制作工装,并完成生产技术文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机械制造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

建立完善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是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的重要保障。我校安排的技能训练教学共1230学时,综合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在本科教学平台上,以车工、钳工、铣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技能训练为主干训练内容,机械制造相关技能训练为扩展训练内容。学生在掌握各种机械装备的操作和加工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工装的设计,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编写生产工艺,编写检测方案,进行零件加工、装配,调试设计的工装能实现设计的功能。学生能操作各种机床进行工件加工,提高学生的加工能力和工艺能力,经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工艺能力、生产管理和协调组织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也为深入理论研究打下基础,践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服务理论的规律。实训教学体系从基础到高新、从传统到数控、从单一到复合,层层深入,步步衔接,最终达到综合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学计划见表1。

三、构建设计与实做相结合的实训教学环节

我校培养的毕业生和社会技能人才相比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根据职教师资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遵循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我们精心设置了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能把所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的实训教学模块——工装设计与实做模块。通过亲自经历制造机械产品和编写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技术文件的过程,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使各种职业能力相互融合达到较高层次,主要包括设计与研发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应用能力、技术文件编写能力、工艺分析能力、零件生产制造能力、产品的装配与调试能力、生产过程管理和监控能力,力求做到和生产实践零距离。

该模块在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完成后开始布置,通常为3人1组,设计与技术文件的编写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随时向指导教师请教。学生的设计过程由指导教师进行督促完成,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完成情况,设计审核或检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拟定题目、确定设计方案和绘制装配草图、完善装配图和零件图、编写生产技术文件、制作设计产品等。设计完成后学生利用基础技能训练涉及的教学设备在90学时内完成制作,制作需同组学生配合独立进行加工,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例如图1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一套手动打孔机,最终学生需上交制作的实物,完整的产品装配图、零件毛坯图、零件图,产品原理及使用说明书,产品成本核算,机械加工与装配工艺技术文件,产品加工所需的设备与工夹量具清单,零件检测方案等技术文件,图纸以及文件的格式采用标准统一的格式,技术文件标准化不仅有助于评判还规范学生的设计内容。设计与制作内容还与国家规定的机械工种职业资格等级考核相结合,由职业资格考评专家组成考评组,考评专家通过设计文件审核和学生答辩情况进行评判,占技能鉴定成绩的20%。同时也充实和优化了技能鉴定考核内容。

四、结束语

机械类综合技能培养模式打破了职业技能训练工种的界限,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内容,学生掌握的技能更全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适应能力。经历生产的全过程,缩短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另外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学生自己进行设计与实现自己的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每位学生都经历了产品生产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状态。综合技能人才培养首先在机械制造工艺教育专业中进行,逐步扩展。

综合技能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已取得丰硕成果,为我校培养了大量深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2009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2009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充分说明了我校在综合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我们会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正在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普通工科院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孟庆国.动手动脑并举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9~60

[2]张兴会.坚持教育教学创新,构建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6,2,8~9

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大学生 创新能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51-02

引言: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机械制造业不改在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是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是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它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可见创新对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的至关重要。

一、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创新能力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能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发明与科研的成果无疑是创新能力的体现。从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机械相关科技竞赛中一些出色的创新作品中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中有许多拥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各高校大学生们本着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宗旨完成各自的作品,对作品的成果公开发布论文、申请专利,都是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如第七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是:“服务社会——高效、便利”,其所包括的三个内容(钱币分类清点和整理装置、包装机械和助力机械)在全国各省均有出色的作品浮现,很好的体现了当前机械专业大学生们所展现出的的智慧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提高对专业的兴趣

创新的过程一般可归纳为:知识(潜创造力)+创新涌动力+灵感思维?圯创新成果,其中知识须通过不断学习而积累。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培养创新思维,首先应培养对机械创新过程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日,学生可凭借互联网、科学期刊等途径了解机械行业前沿技术的创新成果为社会带来的福利和经济效益、以及身边的机械小发明为所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便利,渐渐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机械的兴趣。

(二)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多动手实践

爱因斯坦还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人都会有喜欢探究未知事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好奇心,学生们应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不断思考,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主观思想,对待某一未知事物时,要敢于提出、分析、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才能将自身的潜创造力挖掘出来。

(三)学会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

勤于思考,强化怀疑和求异思维,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的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同时思考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才是锻炼个人创新思维的突破点。经过个人的独立分析之后,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得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在大脑中建立思维框架,以这些作为基础,找到自己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在思考中培养创新思维。

三、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高校在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机械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机械专业的学习目的,是以专业知识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践中的经验,研究、解决全部理论和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学习过程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交织。

(二)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的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应改善教学体制中存在的不足,营造良好、利于学生发展自身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机械专业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培养大学生们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融合,鼓励他们参与机械专业类的竞赛,发掘潜创造力,锻炼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机械类大学生简历 篇4

姓名: yjbys

性别: 男

年龄: 27 岁 身高: 178CM

婚姻状况: 未婚 户籍所在: 贵州省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经验: 1-3年

联系地址: 贵州省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助理工程师

期望工作地: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4000~5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 机械工程师,机电工程师

期望从事的行业: 机械/设备/重工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 有机器人设计、制造经验,熟悉机构设计;熟悉变频器、软启动器、马达保护器、PLC相关调试,熟练使用Solidworks、UG实体建模,熟悉使用AUTOCAD、CAXA、ADAMS绘图和动力学分析软件。

教育经历

北京交通大学 (本科)

起止年月: 7月至7月

学校名称: 北京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 机械工程

获得学历: 本科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5

当前我国机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如性格、心态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所以作为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必须倍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重要场所, 而专业课课堂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息息相关, 因此笔者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合素质培养,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一、明确目标, 注重能力, 树立正确职业教育观念

1、树立重视工程意识的职业教育观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 专业课教师更是承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任, 要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 必须树立重视工程意识的职业教育观。

2、树立培养“能力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观

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成才的能源。现代化生产的特点是各种专业技术知识相互交错渗透, 知识技术更新迅速, 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很快就会被新的科学技术淘汰, 即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也难适应终生需要。因此, 用发展的观点来看, 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为主。

二、根据高职教育特点选择、更新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过程性的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 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为辅。

另外及时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术、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作为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的高职教育, 应将当前最新的行业标准、专业术语纳入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规范意识, 加深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促进学生尽快融入行业角色, 提高行业交流能力。

三、针对高职学生特点, 教学过程中采取“赏识教育”法, 促进学生转变态度, 释放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真诚的赞许和鼓励, 对一些难以沟通或不合群的学生, 老师甚至可以尝试“透支”赞赏, 帮助他们直面挫折、找回自信。通过这种“赏识教育”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激发出学生对专业课的热爱, 还学会面对暂时的困难不轻言放弃, 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意识。

四、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了解专业技术学科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课教学中指引学生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显得非常有必要。讲解相关专业知识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努力寻找所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与交叉点, 如在介绍“硬度”时, 激发学生寻找与硬度有关的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工艺、刀具相关内容及不同硬度可能引发的问题等相关内容进行联系与比较, 拓宽知识面。通过培养学生各学科相互联系的综合分析与多元思维方法, 可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积极营造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作用,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营造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都可以得到较好锻炼和提高。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无形中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举一反三, 追求求异性、灵活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求异性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主要内容。在机械类课程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用解图法进行四杆结构设计”时, 在课堂上只需介绍1~2种方案,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解题设计思路, 然后要求并指导学生尽量运用以前学过的几何知识进行设汁, 得出多种设计方案。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七、灵活安排教学场地, 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与掌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类专业课大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将教学场地灵活地安排到实训车间、实训室,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专业课教学基本原则。对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费芳:《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于课堂教学的一次有效探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8期。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6

全员育人一般是指摆脱传统单一形式的教师与学生授课学习的模式, 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 集体参与到学生培养教育的工作中来。关于全员育人的基本概念和理念, 理论界已经有了很多、很深的研究, 其核心内容都集中于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大学生育人工作中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和自身育人工作基础提出, 全员育人是指学院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 统筹协调, 齐抓共管, 形成全院教职工关心、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局面, 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

二、全员育人的创新模式

机械学院全员育人在经历了体制变迁、机制改良、制度形塑后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网格化局面。主要通过打造三支队伍, 强调分类建设, 实施多元考核, 创新全员育人举措。

1. 强调育人目标的统一。

育人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育人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工作, 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务工作, 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活动。从育人角度来说是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学生工作结为一体。对于学院来说, 各条线互相联系、相互补位, 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 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就机械学院而言, 注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强调育人岗位各有侧重, 育人内容科学分配。

(1) 打造以学生专业能力、学术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由于具备较为深厚的学术能力、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比辅导员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机械学院班主任全部由机械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 同时在研究学生学业成长轨迹、成长需求的基础上, 提出学生分年级学术能力提升模式 (4+3+3) , 专业教师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通过使专业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学生工作,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业教师, 可以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通过各种载体、各种平台的搭建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机械学院的就业工作已经形成从院长到所长到导师, 从学院副书记到辅导员到班主任两条线的工作格局, 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全院教师共同关注的工作。再比如学生的各类科技竞赛、“高桌论坛” (主要邀请各学科教授通过冷餐会形式, 开展与本科、硕博士学生进行交流) 等形式, 也可以为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工作提供很好的平台。

(2) 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 相比专业教师, 辅导员在学生专业指导、学术指导上并不存在优势, 但辅导员自身学生工作的专业化使得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育人工作上相辅相成。以机械学院为例, 学院辅导员中博士辅导员1名、博士生辅导员2名、硕士辅导员6名、硕士生辅导员3名, 除5位辅导员为机械及相关专业外, 其余主要为汉语言文学、食品科学、传播学、经济管理等专业, 结构合理, 专业综合。学院在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将辅导员队伍打造为以学生工作专业咨询服务、教育管理为主要任务的学生工作队伍, 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 在工作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 同时将队伍分为不同团队, 分别在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科技创新、日常事务等方面给予学生专业意见。

(3) 打造以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生事务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具有双重特征, 一方面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本身是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另一方面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又对其成员以及校园文化发挥着教育主体的作用。学生组织中学生骨干队伍是核心。学院学生骨干队伍包括了学院各类学生组织负责人, 广义上还包含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队伍在融入学生群体方面有天然优势, 包括在领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完成各项任务中有主动带头作用;在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中起核心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榜样作用。同时, 建设好学生干部队伍又是推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富有长远意义的举措。例如机械学院“大机械”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该微信平台完全为学生干部自主搭建、自主运营, 从运行半年的情况来看, 无论是平台管理水平, 平台发布信息内容都体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认知。未来, 学生干部队伍完全可以自主承担学生工作中更多的内容, 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学生奖勤助贷等日常事务处理等。

3. 强调育人队伍分类建设, 多元考核。

(1)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 整合资源, 优化激励机制。由于高校的市场化、经济化, 多数专业教师的侧重点往往放在科研、课题和发展前途上, 对于学生的关注减弱。在提高专业教师对学生工作的参与度上, 以前经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是专业教师对学生工作的兴趣度低, 积极性弱。事实上, 只要抓住有利契机并配合相应的制度设计, 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学院应该利用各种机会, 整合资源。例如大学里最普及的育人队伍班主任队伍。过去大一阶段往往出现班主任难招、专业活动难找教师嘉宾等问题, 通过修改班主任条例, 从物质上精神上激励教师担任班主任。2013年学院以大类招生为契机, 举办专业文化节, 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宣传专业分流与专业发展, 成功调动了学科参与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能力。学科主动联系辅导员开展专业周活动, 开展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专业相关的互动活动;专业导论课也更为重视, 更多教授参与到专业导论课教学中;班主任也更重视对班级学生专业方向的引导, 很多专业希望多派老师担任班主任。现在机械学院7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都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 很多都是大牌教授、学科负责人或者方向负责人。有了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参与, 学生与教师间更注重融合。例如学院学生创办的《创新机械》电子杂志, 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定期面向全院教师发送, 让教师全面了解和参与学生工作, 建起了沟通和交流平台, 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再比如“学工论坛”定期邀请班主任、导师参加。有了激发点还要从机制和制度上加强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的参与度与责任心。例如设立机械学院班主任、导师管理考核制度等, 明确班主任、导师的职责。出台机械设计竞赛导师组管理条例及奖励办法。

(2) 对于辅导员来说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倡导竞争与合作。首先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照“严格选拔、强化培训、加强考核”的原则, 锻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劲头足”的辅导员队伍。一是在选聘阶段进一步重视专业结构, 根据学生工作的现实需要尽可能选聘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加入到工作队伍中来。二是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辅导员工作培训, 每年选派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培训, 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积极开展“自我”培训, 例如通过“学工论坛”, 由几位辅导员介绍工作心得体会、创新思维, 有效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思考, 帮助辅导员之间相互学习;主动联系兄弟院校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通过交流帮助辅导员取长补短, 提高专业水平。2014年, 机械学院就组织校内兄弟学院交流3次, 校外兄弟学院交流1次;以学生海外境外访学为契机, 选派辅导员赴海外交流学习, 2014年暑期, 机械学院就有8位辅导员分别参加了美国、香港访学项目, 通过访学有效开阔了工作视野, 通过学习交流, 学习借鉴海外学生工作的先进经验。三是根据工作要求改革考核模式。根据辅导员所属不同专业团队, 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专门任务要求并作为年底考核辅导员的指标之一, 与学院年底奖励挂钩, 提高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

(3) 对于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来说重视引导, 健康发展。一是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干部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以榜样在身边、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成果报告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等活动为契机, 开展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干部宣讲等系列活动, 营造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 扩大学生干部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二是注重培训。借助学校团委飞鹰班等培训平台选送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培训;积极联系校外资源, 选送优秀学生干部赴校外挂职锻炼;自主开展学生骨干培训班, 提升学生干部学生工作意识与能力;充分利用学院党校、青马学校等平台, 更广泛地开展学生党团员干部日常学习交流活动。学院资助主要学生干部海外访学。三是完善学生干部培养制度。2013年, 学院对近十年积累的学生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精心整理汇编了机械工程学院《360度辅导员工作指南》。2014年, 机械学院精心编撰《360度学生骨干成长指南》, 全角度、全过程、科学化地实施学生干部的培养。

三、全员育人的拓展思路

1. 如何进一步健全育人体系。

在重视学校育人的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这是传统学生工作的合理外延, 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必须依靠的抓手和载体。比如说, 家庭的作用。家庭成员是学生最信任和依靠的人, 很多工作需要家庭很好的参与, 对学生好的观点行为予以支持, 对错误偏差及时予以纠正, 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学院家长QQ群、微信平台等。再比如社会的作用。社会是大学生最终生活工作的主战场, 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处处存在, 对大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引导性。如何利用资源进行育人, 如何搭建平台发挥育人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2. 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

高校的每门课程都有着育人的功能, 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体现育人功能,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课程体系建设, 例如现在大力推广的通识课程就是很好的举措。

3. 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信息化必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何占领信息化的高地, 充分发挥这块特殊的育人资源同样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摘要:全员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发挥教师、职员、学生以及社会的力量都来参与育人工作是高校需要积极思考研究的。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学院为例, 通过介绍工科学院全员育人的模式, 阐述了育人目的、育人岗位、育人队伍的科学设置和分类建设, 从而实现全员育人的局面。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7

工程类专业是以基础科学为原理, 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19条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 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体制下, 工科类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其主要表现在: (1)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不结合, 教学计划上能力和目标不到位, 实践环节中综合和创新不提倡, 理论基础上知识和专业不系统; (2)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满足:高校教师的评价以学术理论水平为标准, 对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缺乏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校到校, 素材不丰富, 教学少情境, 致学习兴趣不足;高职称教师则受到考核体系的评价, 专业学术, 教学量不足; (3) 工程实践训练设备不配套:教学设备陈旧, 实践基地不足, 课程设计千篇一律等等都是工程类专业教育的现状。

2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2.1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新知识、新理论充实到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在优化过程中, 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2) 精简学科之间的重复教学, 旨在提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工程素质; (4) 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和实践培养相结合, 基础知识坚持力学、制图两条线, 专业知识开设大水和小水两模块, 四年中实验、实习、设计 (上机) 不断线, 形成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宽专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 (见图1) 。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 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能否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达到37.8%, 将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将演示实验与设计实验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在实验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形成工程思维, 善于从工程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2 提高教师水平, 壮大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相对而言分为三类:一是从校到校的青年教师, 工作热情充足, 但是缺乏授课技巧和工程实践能力, 这也是一直以来的高校工程教育培养形成的;二是经验丰富的高龄教授, 知识丰富, 但与学生沟通不畅, 同时在授课强度上有所降低;三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又面临高校教师考核方式和学术研究的压力, 几乎没有精力在授课和实践环节上进行创新。因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还是从青年教师和中坚力量开始。对于中坚力量的教师, 重点是在高校考核政策, 中国第一高校天津大学在这方面的摸索值得借鉴:推广学术型和教学型, 让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投入精力。而青年教师的整体提升还有待多多磨练。青年教师作为主讲授课要遵循三步:站上讲台, 站稳讲台, 站好讲台。一是让青年教师去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助课, 学习老教授的讲课技巧、授课方法和专业知识, 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互相学习观摩;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围绕所学专业到工程实际中去学习具体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方法, 并制定相应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三是号召青年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通过自我学习和培训, 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四是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际项目, 到其他高校做访问学者, 学习外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手段。同时, 为壮大师资队伍, 提高整体的实践能力水平, 还应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 由他们共同设计制定本科生工程实践培养计划,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实习、企业实践等活动, 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加大经费投入, 建设实践基地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身为大众教育, 高等院校的工程类专业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是教学经费的投入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与招生人数并不成比例, 以至于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时候只是露脸, 增加出勤率。究其原因, 一是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 原定5人一组的实验人数加倍;二是仪器设备陈旧, 与新知识、新技术不相适应, 学生对实验毫无兴趣;三是设计题目“狼少肉多”, 无法在细节上创新。这就要求学校加大经费投入, 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 设立面积与人数相适应的的专业实验室, 配备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 鼓励学生和教师改良仪器并投入使用等等。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建设, 应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争取从建筑、土木、水电、给排水等专业群的综合角度考虑, 多岗位多方面的进行实习锻炼。同时聘请企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 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达到“做中学, 学中做”。尤其是学生在生产实习环节进入企业, 为后期进行毕业设计提前收集资料, 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开展创新活动, 提升工程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理解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性的基础,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创新的基石。工程类专业学生以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全国力学知识竞赛、省级结构设计大赛、校级结构设计大赛、省级测量竞赛、校级科技活动等能够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结合国家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生的整体工程素质和能动性得到激发, 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进一步激发创造性, 还为本科学生设立了专业导师, 将各个年级学习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提前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创新阶段, 契合云南省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调研、数据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改良等环节不断提高工程分析和工程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增设创新点, 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创新点上进行实际设计, 甚至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5 注重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必须以整体管理、层次分明、效率优先为原则,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也是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强力保证。一是注重计划管理, 学校和各院系分别制定教学和实践教学规划, 并指明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加强运行管理, 要求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有指导小组, 按照大纲深度切实落实好;三是重视质量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不断完善和改进;四是加强考核管理, 包括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审定, 实习环节、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多样化, 细节化, 过程化等。

2.6 年级实例对比, 教学效果显著

以近三届11级、12级、13级纵向对比来看, 一方面, 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 11级在选修课程上多为设计及施工类, 而13级则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分布, 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管理、农业水利等方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学习结构面, 具体对比可见图2, 其中黑色代表11级, 浅灰色代表12级, 深灰色代表13级。另一方面, 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以云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而言, 近三年的获奖情况为:2011级三等奖1组, 2012级无, 2013级二等奖1组, 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度较高, 获得优秀组织奖。

1———工程设计;2———工程施工;3———工程监理级管理;4———农业水利

3 结语

近年来, 教育部倡导工程教育改革, 旨在对“宽基础”和“强专业”的关系进行调整。工科需要比较广泛的知识, 但我们培养的人应当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 那么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没有达到预期, 就可能拉长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 就工程建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情况。所以尽管专业训练不一定都能直接用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但其效果是可迁移、可累积的, 而由此形成的职业责任感、求实精神和工作方法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因此所谓高等教育, 就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培养素质, 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 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积累思维。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培养全过程, 是现在工程类教育改革的方向, 而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模式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也恰恰作出了印证。

摘要:应用型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构建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教师水平, 强化实践基地, 完善教学机制等对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剑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3) .

[2]姜嘉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天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1) :11-16.

[3]刘尚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244-245.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8

关键词 高职高专;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26-02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知名的工程机械企业,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宇通重工等,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拓展国际贸易,不断提升中国机械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随着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知名度和份额的提高,工程机械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适应海外市场拓展的,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强的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随着这些企业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订单培养学生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当前工程机械类订单培养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 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现状

学校现状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现在对行业英语重视度不够,导致没有开展过行业英语教学,机械类行业也面临同样的窘况。因此,很多工程机械类学生在校期间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行业英语的训练,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不具备适应国际化的要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工程机械类专业没有进行教学改革,没有按照课程特点的不同把行业英语与公共英语课程区分来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教师缺乏企业各环节的现场工作经验,设计和安排的场景教学不完全符合工程机械类行业的需求。工程机械类行业从车间施工到海外部的营销等一系列环节,很多高校教师无法把握,因此造成教学的局限性。目前很多高职高专所使用的教材也存在很大问题,不适合培养学生行业英语的要求。

学生现状  现在高职高专学生尤其是工程机械类专业学生中理工科学生居多,英语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够,薄弱的基础影响了很多学生对英语的进一步学习,对行业英语更是一知半解。

企业现状  很多高职高专教师在企业进行调研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所能掌握的资料都很少。课题组在“百名教师暑假下企业”活动中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进行下企业活动,每个企业提供的资料及教学的情境都非常有限,这也给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使得教师不能全面设置行业英语所需场景。

2 机械工程类行业英语教学的改革

课程设置  开设工程机械类行业英语课程,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开设的不同态度和反应,选择容易让学生理解和产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其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有效的学习策略。根据学生的情况、行业的需求,课题组在工程机械类专业开设基于岗位需求的行业英语——工程机械类行业英语,根据课题组的调研、现场调查等设置符合工程机械类行业的24个行业英语的场景,分两个学期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编排机械工程类的校本教材。教材紧扣工程机械行业设置24个单元,分上下两册。教材中的内容紧扣实践,能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并能够使学生在交互学习环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未来工作中的问题。

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核心要素,从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的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教师。因此,培养出一支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备灵活实用的行业知识的师资队伍是教学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不断培养出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完善合理的师资结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大力支持教师进行企业培训,教师才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把最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教师也应该主动把握机会,尤其是工程机械类的英语教师,要使学生完全掌握工程机械类的行业英语,就必须对企业的要求完全掌握,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向“双师型”靠拢。英语教师一定要深入到企业,切合实际地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行业英语教学所需场景,必须把握住下企业的宝贵机会,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实习、调研。这就要求学校及企业给机械工程类英语教师提供机会,并给予大力支持。

做好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承接  现在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是“基础英语+行业英语”的课程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与前后内容的衔接,把行业英语的教学综合进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体系。针对工程机械类学生,可以根据工程机械专业的特点,对学生就业岗位充分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织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的英语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关注行业英语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根据机械工程类专业和本地市场需求,确定重点和难点,利用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所掌握信息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学生在学习应用英语课程时更应该从语言所承载的各方面信息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行业。

考核方式  传统英语的考核多以试卷为主的形式进行,其弊端日益凸显。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主要考查学生低层次的认知能力,难以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课题组对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的考核采用EOP课程的测绘方式:基于任务的语言行为测试和基于能力的语言行为测试。前者的测试任务是现实生活中的任务,按照现实生活中完成任务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后者测试时与现实生活中的任务相似或相仿,但完成任务的能力不是测量的主要目标。课题组还对机械类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在他们大一、大二时会针对性地开设行业英语课程,在毕业时会对在校期间选修了行业英语的学生和没有选修的学生进行对比。根据调查发现,选修了行业英语的学生在找工作时能进入企业海外市场部的普遍要多。

3 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工程机械类行业英语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要有效地形成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行业英语的能力,培养符合日新月异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张守进,李清华.发展中的语言行为测试:国外研究综述[J].现代汉语,2007(2):200-208.

[2]侯继红,蔡敬民.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2):95-96.

[3]向前进,曹培平,刘文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高洁.浅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承接[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订单培养下的高职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XJK12YYB011)。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9

院系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制1144班

学生姓名张鑫杰

学号1102411435

任课教师赵静

2012 年 12 月 27 日

我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专业学生张鑫杰学号1102411435 关键词:自我认识;丰富自我;社会实践

一、自我评估:

1兴趣爱好:阅读,听音乐,打羽毛球。

2优势盘点:从小生活条件坚苦,让我养成了不怕苦的精神,创业是一个坚苦的过程,在这个漫长坚苦的过程中,它将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3 劣势盘点:因为来自农村,没有经济基础,决定了我的事业起点相对言要低,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经验,各类荣誉证书太少。优点盘点:乐观,开朗,而且,我口齿伶俐,胆大,有一股不服输的屈气。5 缺点盘点:做事不够细心,有时候也比较怀疑自己的能力,惰性较大。

二、社会环境和职业分析:

1.社会总体环境

在科技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跨国企业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促使我国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力争走出国门 “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促使了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化,于是怎样在社会竞争中处与不败之地,成了当今求职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机械设计制造机及自动化相关职业分析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主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工艺装备设计,产品质量监控、检测与分析,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机电产品生产过程的运行、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3.机械行业现状分析

1)、产业大而不强。包括发电设备、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汽车等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机械工业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球前列。但是行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国内有效专利仍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发明专利数量占比仅为13.8%;多数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难以有效地支撑结构升级,也难以独立催生新兴产业;基础技术、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及特种优质原材料发展滞后,不能适应主机发展需要,严重依赖于进口,致使主机发展受制于人;2009年全行业进口额高达1700多亿美元,集中凸显了我国机械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距。

2)、产业结构矛盾制约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组织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外贸结构和人才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调整。目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机械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低端领域过度竞争,已经并将进一步导致自我积累能力下降,并严重影响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行业发展过度依赖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现代制造服务业甚弱,对行业发展贡献很小;企业组织结构散而弱,尚不具备与大型用户相称的对话实力。另外,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差距,入选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企业中,只有6.4%居于国际领先水平,34.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信息化500强中民营企业占比仅为16.8%。

3)、市场需求增速由高趋缓。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机械装备需求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增长

同时得益于性能价格比的比较优势,国际市场份额也将保持上升势头。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由中期向中后期发展,机械装备需求高速增长势头将逐渐趋缓,后危机

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机械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对我继续扩大出口必然造成困难。因此,必须对今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逐渐趋缓抱有清醒的认识。

三、职业生涯规划:

1.在校期间规划如下:(2012~2014年)

现已是大二,很快就面临就业了,从今以后要利用好大学的学习时间,树立个人的职业目标,以勤奋的态度完成学业,争取拿到CAD高级技工证,英语六级证,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相关公司谋职做一名专业的技术人员。

1).思想道德方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2).科学技术方面: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书城与网络信息,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尝试专业设计方面的实践.3).文体与身心发展方面:积极参加校内外文体活动,社团的演讲赛,借此充分锻炼胆量,展示个人能力.4).技能培训方面:虽然通过了英语四级资格证书的考试,但我的目标绝不停留在此,于是我又报考了六级的考试,并且参加了cad高级制图员的培训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坚信一定能顺利通过资格证书的考试。众所周知现在是计算机的天下,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懂一些计算机基础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怎么对得起大学生这三个字呢,因此我自学了c语言并且参加了计算机二级考试,虽然没有通过但我没打算放弃,下学期我要继续考试尽自己最大努力通过。然后我还要学习一门三维制图软件PROE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5).学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学习质量,学习时应注意,听课,复习与综合分析对比,知识累积不仅要博,更应做到专.本学期的任务或许会增加压力,因此,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好心态,打好基础知识,为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准备

6).求职方面:主要内容,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或相关的暑期工作,多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搜集相关公司信息,参加校内外招聘活动.2.毕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2014~2019年)

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站住脚”,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一个独立的担负起更大

责任的职业人的转变,我想最多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目标,也许更长。在总结从我开始上小学到现在即将完成大学学业的十七年中,我一直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我缺少独立接触陌生环境的能力。对许多人来说,两年的时间有些长;但是对我而言,两年的时间一点不多。先学走,再学跑。五年中我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努力工作,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3.终极目标

成为机械行业的高级设计工程师,并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某种高度,尽我所能服务社会。

四、对此职业生涯的说明:

总体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时事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灵活多变,富有弹性,不会因为压力太大导致遭遇过大的挫折。不时得拿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书看看来激励下自己,力争各个击破,最终实现人生的理想。

参考文献:

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篇10

关键词:机械类,实践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体系

一、前言

当前, 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开始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化, 进而促进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1]。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社会生产及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注重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以满足社会生产对应用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2]。在应用型本科办学专业中, 由于机械类专业应用性较强, 其技术人才社会的适应性较广、需求大, 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较高, 如何提高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研究的热点[3,4]。当前, 我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层次、结构和人才能力上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 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不能均衡发展, 专业实践及应用能力与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相比相差甚远, 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或无法快速适应工作上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如何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 使其在毕业后能直接满足社会生产对其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 在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文中结合我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 从其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入手, 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 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还比较薄弱,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践环节设置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提高[5,6]。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 当前大多数机械专业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机械类专业课程基本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环节及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在于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轻视实验、实践环节, 或没有从工程实际出发, 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加以融合。对于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 学生所掌握的大量专业知识只有在实际工程实践应用中才能充分理解、掌握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例如, 机械制造工艺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主要用于指导实际生产中产品的加工, 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针对不同结构的零件, 能够正确地进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及工序设计;二是针对不同的产品, 正确地编制其装配工艺规程。准确、顺利的完成这些工作, 需要在熟练掌握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针对实际生产中产品加工进行反复训练, 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预期目标。而现有大多数学校在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严重脱节,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独立, 实践教学方式大多以金工实习或生产实训为主。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只是学习机床的基本操作及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及方法, 并不清楚零件加工的具体过程及依据的专业知识, 学生实践过程中对于产品加工的整个过程只能直观的加以接受, 不能较好地将理论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从而影响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因此, 如何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该课程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教材内容陈旧, 实践性及综合性薄弱, 教学方法单一。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材的选用与实践教学思想不配套, 许多课程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基础理论知识较多, 实践性知识较少, 而适合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公开出版的相对欠缺[7,8,9,10]。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产相脱节, 更无法了解、掌握到本学科领域内前沿的技术, 同时较强的理论性使学生过多关注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学习, 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此外,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学习偏重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学习较被动, 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深入理解。现有部分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是在许多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应用, 只有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条件下, 才能对该课程应用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与金工实习、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联系密切, 在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对已学过的一些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反复综合运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生产中的具体要求与需要,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训练。高校在现有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 大多数课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考核单元, 相互间缺乏联系, 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实验之间缺少联系, 课程设计设置体系上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实现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现阶段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实施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 该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与管理, 其考核目标也较为模糊, 设计题目与内容专业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这些都对学生课程学习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要达到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满足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筹划和设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及特点, 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 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 同时要加强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 课程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实施中应着重对如下几点进行建设。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完善综合实践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又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 其中课程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 相辅相承,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授课结束后单独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自身的特点, 突出实用化及层次化, 可将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工程案例引入到实验中, 并按照学习过程中由浅入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同时, 在时间及空间上加强实践与理论课程间的联系, 将实验与实训内容按照理论教学的进度适当地进行安排。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 授课过程中可分阶段的安排实验、实训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如讲解机床夹具时, 可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实践, 课堂讲解时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接受就比较容易了。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在讲授“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时, 组织学生进车间实训, 选择一个具有多种工艺方案及加工方案的典型零件作为分析对象, 对其加工工艺进行深入讨论, 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零件加工工艺设计, 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实时安排生产实训及课程设计, 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 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常规加工设备、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并通过实际操作, 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

2.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进行教材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理论教学安排上体现层次化与模块化, 按照课程专业知识点的连续性及相关性, 安排先后次序, 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及综合应用三部分, 并根据课程知识点建立学习模块, 循序渐进、依次有步骤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专业特点及实际教学条件, 合理选择教材或编写部分适合于本校专业人才建设的便于实施的理论教材及实践指导书, 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中实际需要编写其他各种形式的教材资源, 如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软件、电视录像片、CAI教学课件等。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为例, 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的工艺分析、夹具设计、装配技术与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11,12]。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特点、研究对象, 并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通过介绍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技术方面的现状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再根据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先后次序安排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 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实训环节, 促进、加深对该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实际生产中典型案例对相应知识点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与实施;最后通过综合设计与分析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与应用。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元化, 提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要素。根据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特点, 在传统讲授法外, 探索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 通过习题及课堂讨论, 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条件下, 能够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对较为抽象, 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可利用专业实验室或工程训练中心现场教学的方式, 边教边学边做, 从而降低课程难度,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 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科研中的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 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等有所了解和掌握。 (4) 针对学习重点及知识的综合性, 给学生下达实际生产中相联系的零件工艺编制任务,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 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视屏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优化了教学过程, 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此外, 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相关视屏的播放及操作, 进行问题的讲解、分析与解决, 将抽象的内容较为直观的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上一篇:生长方式下一篇:核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