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图片高中历史十篇

2024-07-03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1

一、借助图片辅助教学, 建立直观的地域空间

高中历史课本中配有很多图片, 结合历史图片辅助课堂教学,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地域空间。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图片。例如, 在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 就可利用课本中《新航路开辟图》。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四条线路及其经过的地点。通过地图, 让学生建立了新航路开辟的空间意识。其次, 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中标注的符号、地图中标注的语言和该图反映的历史主题。从《新航路开辟图》的图例来看显示了四条不同的线路和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这样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多了一分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进行介绍, 让学生了解到航海家百折不回的精神。之后, 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如: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为什么西班牙与葡萄牙总是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端?既然是为了到东方探索财富, 为什么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都是向东?而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却是向西?新航路的开辟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 问题的挑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 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结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知识, 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图片了解背景, 掌握教学中重难点知识

课本中历史背景总有一定的图片资料与之匹配, 以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课本中的图片形象直观, 具有容易记、记得深刻的特点。所以, 在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 解决历史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 在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课时, 就利用课本中的一幅图片———1927年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通过漫画学生深刻体会到德国的贫富悬殊, 当时富人阶层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图片中把极大的反差对比出来,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当时经济危机的相关情况。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图片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图片来讲解相关历史, 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课时, 我就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第二幅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两幅插图展示给学生, 并让学生思考问题: (1) 两幅图反映了苏联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重大举措? (2) 图二反映的情形与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改造相比, 两者有何异同?你认为两国对农业的政策有何共同弊端?通过思考, 学生了解了知识的重点, 那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业化建设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及历史意义, 同时也掌握了中苏两国现代化的异同点这一难点。

三、利用图片的指示性, 实现知识迁移教学

图片总是表达一定的信息, 能够让学生联想到所学习过的相关知识, 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目的。例如,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 重点是要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 明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皇权体制, 但是, 由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 中国革命任重而道远。使用1912年马星驰的系列漫画《一年来之回顾》, 学生通过观看漫画中的对比式的描绘———昔日政治上“推倒专制”, 如今又“死灰复燃”;昔日官僚“匿迹销声”, 如今又“争夸经验”;昔日帝国主义外交上“承认为交战国”, 如今又“协议处分支那”;昔日国民“延颈企踵渴望共和”, 如今则是“小民无米为炊”———就会明白辛亥革命并不能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解放出来, 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漫画有很强的指示性, 有“推倒专制”、“渴望共和”等提示语, 还有“支那”这样的鲜明的地域指示语, 学生很快就能把这幅漫画与中国对应起来, 并能够通过“专制”与“共和”的提示语, 联想到课本中的关于辛亥革命的描述, 从而直观地感受到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这个问题。

四、运用图片进行联想,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鼓励学生想象, 启发学生联想, 去体会历史本来面目, 创造新的历史环境, 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例如, 在教学《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 运用书中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 引导学生在兵马俑阵队排列整齐严密、各种兵种一应俱全的观察中, 在阅读课文的“它是秦始皇动用几十万人历时37年为自己修建的陵墓”的介绍中展开想象和联想, 激发学生对“秦始皇兵马俑”与秦朝横扫六国, 一统中国之间, “秦始皇兵马俑”与秦朝仅历二世而亡之间的因果进行积极探究的愿望与行动。其次, 引导学生运用图片去再造。再造是根据少量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历史形象, 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全面、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形象。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形象再造是人类思维中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再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 我们必须运用科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2

一、首先, 学会阅读目录, 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只是起到索引的功能, 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 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 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 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 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一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这也理清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 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 要我们总结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时, 则可看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目录, 第一至第四节都讲述了隋唐的政治上统一和开明, 第五节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第六节是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 , 第七节是对外交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目录知道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了, 而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几点内容了, 通过以上事例说明, 学生如果能从目录上理解历史知识结构, 充分利用目录这条捷径, 那么学习历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 注意阅读单元 (章) 的引言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单元的“内容提要”, 也是单元的“中心思想”, 突出了重点。学习具体内容前阅读引言, 可以初步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综观引言部分可大致分为知识概要式、框架线索式、内容补充式等几种类型。阅读概要式的引言, 要概括要点, 分清层次。比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引言部分叙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进一步激 化 (即引言部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1904年, 日俄战争在中国的东北爆发。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过东北) 。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即引言中的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 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结束了封建帝制) 。阅读线索式的引言, 要理清阶段, 把握其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言叙述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 发。引言线索式地显示了这一单元历史发展的脉络, 清晰明了。关于内容补充式引言, 这部分类型的引言在中古史中常见。因为世界古代史现在不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 而中古史内容与世界古代史的横向比较只能通过在引言部分来叙述了。从而体认到古代中国作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引言部分清晰展示了本章的要点。为学习具体的课文指明了 方向。

三、再次, 要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 (楷体字部分, 注:江苏省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部分是高考的考试内容) 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 形成历史能力的主要来源, 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读懂教材。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等, 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 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 也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区域。②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 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即是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阅读时分析每段所讲内容, 概括其中心思想, 提炼要点, 并分析其与标题 (章、节、目) 的内在联系。笔者主张对正文部分的讲解和学习把它和语文课的讲解和学习方法上要求一样, 有时甚至要逐字逐句的地去讲解, 去学习。亦即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 一读, 二写出段落大意, 三得出中心思想。对一些历史事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完全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去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理解了历史知识及其关系, 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③区分史实与结论, 读透教材。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与规律性想结合的特点, 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史论和史料的统一, 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原则, 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区分史实与结论, 用史料说明要点, 用观点统帅材料。阅读中史论结合, 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教材, 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对课本历史知识大胆质疑, 挖掘知识内涵。读书离不开思考, 而疑问不仅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对没有阅读障碍的历史教材, 阅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 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也培养了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课后习题有“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个学生说出了很多理由 (省略) 大胆的提出了与教材完全不同的观点———洋务运动并没有破产也没有失败。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属于开放性的观点。

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关系 篇3

关键词:历史图片;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8-01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中历史教材中,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历史教材,其中都包含了相关的历史图片。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阅读高中历史教材的时候,历史图片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目光,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教材知识的学习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借助历史图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历史图片也是最能够有效反映出历史事件的一种工具,它的存在对于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进度,推动了学生在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中的学习。

一、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地位不亚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不论是在哪一类型的历史教材中,历史图片这一材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所占据的篇幅与文字材料都差不多,从这点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材对历史图片有多么的重视,也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已经由以往只重视文字材料,忽略历史图片,转变为历史图片与文字材料共同重视的方向在发展。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不仅仅与文字材料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历史图片还是高中历史教材中文字材料的补充,是对文字材料所诉述内容的场景反映,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不只是一个图片、一个插图而已,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中,在欣赏历史图片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内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所以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传递相关的历史信息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材料与历史图片,都具有对相关历史信息进行传递的功能,但是历史图片相对于文字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信息传达的速度以及传达效果中,例如:历史图片在对相关历史信息进行传递的效果上比较直观,不需要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解能力,所以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历史图片来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内容;历史图片在对相关历史信息进行传递的速度上更加迅速,经过相关的调查考证,文字材料在历史信息的传递速度大约为27秒,而通过历史图片传递历史信息的速度大约为10秒,所以有效的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2、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史图片对学生讲解历史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让学生在对历史图片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根据历史图片的画面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数据,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历史图片能够使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对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认知,学生在通过历史图片了解历史信息时,对于历史信息的记忆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这是由图片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主要体现在单一的认为高中历史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讲解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内容,更不用说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传统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中教育在改革这一形势下的标准与要求,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培养学生在审美这一方面的能力,高中历史教育中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这全都归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例如:高中历史教材中在讲诉唐朝时期的瓷器时,在教材内容中插入了唐朝中著名瓷器“唐三彩”的照片,学生不仅仅能够通过照片感受到我国唐朝时期在瓷器制作这一方面高超的技艺,还能够体会瓷器身上的“自然美”。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一些美丽的历史图片,这对于学生在审美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4、有利于证明我国的历史文化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的证明,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通过文字这一种形式来对历史事物进行描绘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字材料的阅读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判断所描述的历史事物,无法直观的对历史事物进行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学习,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入,能够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事物进行直观上的了解,证明高中历史教材中用文字描述的历史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历史古迹图、历史遗址图、历史文物图等,都能够证明历史事物的真实性,在向学生证明我国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 李德藻.中学历史教材插图教学研究[J].历史教学,2010(16).

[2]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9(09).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4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5

关于历史素养的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历史素养, 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 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历史素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品质, 因而它就是和历史教学息息相关的, 是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加以锻炼的。那么, 如何实现把历史教学与历史素养结合起来呢?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以便能得到同行的交流与指正。

一、关联史实, 在知识系统的学习中形成历史素养

历史知识一般包括史实、由这些史实所串联起来的相关知识系统以及由以上两个方面所导出的历史氛围。历史学科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一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一些繁杂的事件, 具有一定的场景性, 是一种历史事实的缩影记录。因此, 在对历史知识的教学中, 把历史知识内容系统化关联, 对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氛围的感受中提升历史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比如, 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 把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如平型关大捷、西安事变、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等相关内容放到一起, 虽然这些历史史实好像是一种单独的、孤立的, 但是一旦在抗日战争这个主题下, 它们无论是在时间顺序还是内在逻辑上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定的关联, 进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就在一种系统的结构中得到吸收, 而这种吸收过程由于关联了多个历史事实, 知识学习的核心意义与价值便得到体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的分析, 比如“为什么日本敢于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的暴行与气焰得到助长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深刻的影响”等, 这些知识的连接实际上无形中给学生带进了一个历史氛围, 内心中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场景和画面, 他们认识和把握了知识学习的真正内涵。同时, 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 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得到了培养。

二、关注史实内容的传授对学生的刺激强度

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 我们经常发现, 关于知识的重点、目标以及难点等, 教师也都通过语言重点讲解了, 但是, 不同的学生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接受效果, 也就是说, 学生还不能完全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全部消化和吸收。其原因比较多,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本身不同的个性化心理特征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平时, 由于学生人数多, 教师多数是以学生的共性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 实质上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都有其独特的方面, 他们对事件的理解随着他们的历史感悟、敏感程度等个性心理基础的不同而有变化, 尤其是对历史知识的寓意、知识的关联等的理解更为突出。因此, 教师应该对有限的教学史实内容进行有效的编辑, 尽可能让这些史实内容形成对学生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广度,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一定敏感性。这需要教师对历史史实所包含的知识点、故事情节等进行优化, 让教学在一定情境中进行, 能形成生动、拓展、延续、深化的学习氛围, 避免让学生刺激强度不够或刺激强度过大而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现象。学生只有既做到对教材的基础理解, 又能在一定的内容刺激下有新的认识和拓展, 能在各个主题相近的史实之间形成链接, 才能够真正把握知识, 并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历史素养。

三、关注历史知识传授中的历史氛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伟先生认为:“真实的史实和由其构成的知识系统, 本身就带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可以营造出具有强烈历史感的特殊氛围。这个氛围不是人为臆造出来的, 也不是刻意强加上的, 而是历史时光伴随着史实讲述的自然呈现。”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史实的氛围中, 把学生带入一种近乎历史史实的亲历者境界, 这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与感悟。

首先, 教师要用充分的有情感的语言, 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 这样可以保证史实的内涵的外溢, 能同时把史实所包含的知识点和历史气息表达出来。尽管课件制作也能表达氛围, 但在某些程度上, 教师语言的丰富性情感, 在这里运用还是优先于课件的表达的, 因为教师的语言描述是“最具有丰富内涵和张力的原始材料”, 可以更好地表达历史氛围的意境。

其次,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特别要注意史实中的一些细节和典型, 因为细节和典型是历史氛围的点燃催化剂, 学生可以从中咀嚼出历史的味道来, 能启迪智慧, 能力、价值观、情感观也得到实现。因此, 它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非常重要。

总之, 教师应多根据历史史实的相关性, 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运用多重历史材料和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与氛围, 让学生在历史气息与氛围中启迪智慧, 最终获得丰富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6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感

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历史,这从各类古装剧和穿越剧受到很多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年轻人热捧就可充分证实。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一点,恰当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装剧《芈月传》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并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带回课堂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实践证明,布置学生带着历史学习问题观看影视剧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要求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内容更好,学生对相关历史的印象更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二、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存在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设置形象具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历史的学习和理解更加容易。

由于历史感具有主体亲历性的性质,可是历史客体却是离人们远去的史实,这更加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学生历史感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进行历史的体验,并且让感官的刺激代替语言,实现潜移默化的历史熏陶,感悟历史。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由于学生通过上文所述的学习方法观看了《芈月传》,熟悉了四方馆中不同学派代表人物聚在一起相互辩论的场景。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设置某个特定的论题,让学生模仿里面的人物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可以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历史感。

三、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过程中,不能通过单纯的说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应当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体验。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并在思维的碰撞和互换中拥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开阔自己的思维。

对于学生普通不懂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四、利用日常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学生光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入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历史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换思想,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其历史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和历史教学相关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可以在发表自己意见、充实自己观点的同时提高历史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总的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都有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摘要:高中历史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让学生接触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当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感

参考文献

[1]鞠清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考试周刊,2016(59).

[2]李爱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7

历史故事就是根据实际生活真正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以叙述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出来,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历史故事有所改变,一些优秀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当然历史故事大多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历史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有继承的作用,这些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也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独特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1.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

在很多教材都会有历史故事的引进,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向学生简述一些历史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较强、针对性较明显;有助于建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故事应该短小精悍不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

2.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的内容如果选择好就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呈现的方式更为重要,而现在的教学设备愈发先进,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口述、图片、影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3.如何利用历史故事。

(1)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

历史故事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呈现出一段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加深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究。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讲述历史故事的时间,否则也会消耗学生精力,难以回归主题。

(2)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

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传统文化包含了精华和糟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述历史故事之后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去质疑、去思考。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提问、分析材料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也就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消化知识。

(3)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

虽然历史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故事的发展也与实际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历史故事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背景,理清相互关系和真实规律,从故事中获得道理,让故事和历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4)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通常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当教师列举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深刻、清晰。

(5)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

高中历史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更强,所以难度也会有所提升,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说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种丰富简洁的历史故事才更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6)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

在历史教材中都会有一段历史故事,或许是相关专题报道,这样的历史故事有着更强的连续性,因此也就成为一些知识点相互连接的重要方式。

(7)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

历史故事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历史故事的使用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开始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故事也是总结教学内容和对下次课程进行铺垫的方法之一。

(8)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

很多时候光靠历史知识不能完全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优秀的内容,也需要在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情操。

三、结语

本文首先进行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其次说明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其中包含: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如何利用历史故事、最后分别说明了利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行,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有所改进、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历史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中很多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将这些历史故事引进到课堂中也许可以提供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军.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郑浩.“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图片 教学运用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而言,教师如果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且将各种可以用的素材引入课堂,这将会为课堂教学带来非常积极的促进。图片资源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而言能够发挥的辅助功效十分明显,教师要透过对于各种合适的图片的搜寻来丰富高中历史课堂,这将会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与感受各种历史事件。

一、历史地图的有效应用

历史图片的形式十分多样,首先,历史地图便能够很有效的引入到课堂中,并且为知识教学的实施带来很有效的辅助。不少历史框题的学习中学生会需要一些地理知识作为辅助,尤其是涉及到战役、战争的教学题材时,让学生从地理层面了解战争过程展开的路线、波及的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等,这会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实质有更深入的获知。教师如果仅仅靠口头讲述来给学生们阐述这些内容,能够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如果可以找到相应的历史地图,借助图片的指引来让学生对于相应的信息进行有效把握,这种方式会让实际教学效果产生非常显著的提升。

比如,《战略决战示意图》是以地图的形式描述中国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这段史实,这是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在讲授和这一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时便可以充分将这张图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读此地图下方图名,学生立刻会联想到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随后让学生浏览地图印证刚才的联想,此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三大战役的名称及战役发生的时间、省份等相关信息。最后让学生综合以上信息思考:三大战役发生的顺序及由此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一种作战思想。在历史地图的辅助下会让学生站在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理解与分析很多问题,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宽,以这种模式展开的历史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也会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

二、历史照片的合理引入

历史照片同样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有效的利用这一类型的历史图片同样会为实际教学带来积极推动。不少历史照片中都记录下了一些极其珍贵的瞬间,并且可以带给学生一些课本上未曾提及的重要信息。教师要善于搜集这类教学资源,在知识教学的展开中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认识很多史实。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观看与分析历史照片,要让学生懂得在看历史照片时应当抓住哪些重点。这样历史照片的效用才会充分得到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教学成效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历史照片教学是以历史照片为素材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在以此种方式展开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观看照片时需要把握的一些要点:(1)照片拍摄于哪个地方?(2)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是谁?(3)这张照片拍摄于什么时候?(4)这张照片告诉有关他们生活的哪些方面?(5)拍摄者的动机是什么?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了解照片的拍摄有其目的和意义,并且激发学生从时空角度思考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三、历史漫画的辅助作用

历史漫画同样是历史图片的一种范畴,这种类型的图片很容易被教师忽略,但是,很多歷史漫画中能够反映的信息以及传达出的一些思想却非常有价值。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代表性并且能够为实际教学过程带来引导的漫画素材,让学生透过对于漫画的仔细观赏来理解一些史实。这种轻松有趣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极大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都会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带来极大帮助。

在学生观赏漫画时教师要让学生找到一些关键点,理解漫画中的人物或动物代表的意思。不少漫画中的寓意都十分明显,如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国家,动物所站的位置代表这个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判断漫画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系以及此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如,很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时局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西方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的历史事实,发生的背景则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此外,要让学生揣摩漫画作者的意图,让学生能够获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学生如果能够从这几个层面来把握与观赏漫画,将会从漫画中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结语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 篇9

【教学目标】

1.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教学内容】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召开:

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

②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行政机构的改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③内容(采取的措施):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2)过程

①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邓小平南巡讲话要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姓“资”姓“社”问题;提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坚持两个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两个步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理论完善: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②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热点试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2.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3.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4.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什么区别? 6.分析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搞市场经济会不会改姓?

【热点试题】

(2012年)39.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6分)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12分)【答案】

(2)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相似原因及说明:

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面对“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4分)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4分)

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4分)【解析】

(2)关于招商局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材料二中的关键句,如“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3)先弄清19世纪70年代招商局创建和1979年以来招商局新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及改革开放的国内国际背景),分别从“困境”、“机遇”、“制度创新”等角度回答“两次辉煌”的原因。

(2011年)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共改革发展沿革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体制创新;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 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2010年)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 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②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 ③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

④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高中历史课堂“三问”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善教者, 必善问”这句话, 简明地表达了提问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学贵有疑、学贵有问。优化设计课堂提问, 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激发思维的深度。在一问一答的交流活动中, 学生的情绪情感得以参与, 认知能力得以激发。教师也能以提问作为调控教学的手段及时引导教学活动。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对史料的辩证分析, 以历史学的方法论分析复杂的历史现象。教师灵活运用提问策略, “精问、巧问和追问”等提问手段的综合运用, 能使高中历史课堂迸发出巨大活力。

一、精细设问

历史课程教学安排时间紧, 学生学习压力大。过多或过难的课堂提问, 只能使高中生疲于应付, 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善于筛选问题, 注重课堂提问的精细化。

1. 难度要适中。

课程标准是课堂提问设计的参考依据。历史教师不能超过教学要求, 任意提高提问的难度;否则易使学生面对提问, 感到无从适从。问题的设置以符合大多数同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宜。这样就兼顾了教学要求与学情的统一。比如, 学习“古代雅典的民主制”, 可要求学生简要回答“民主制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2. 梯度要有层次。

缺乏梯度, 杂乱无序的课堂提问会使学生无从适从, 疲于应付;也就谈不上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针对一个综合性的历史问题, 教师要予以分解, 组织“问题串”, 层层推进, 最终揭开历史现象的面纱, 学生也探寻到知识的本质。比如, 讲授|“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可以从手工业、商业、市政管理等多个角度分析。

3. 课堂提问注意效度。

效度是指提问达成目标的有效性, 也就是课堂提问是否真正实现了预设的目的和任务。提问手段的运用, 因为“问”中有学问,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为追求轰动效应, 一味追求形式的热闹, 这样的提问时违背提问宗旨的。

二、巧设提问

精细提问, 使课堂提问能有的放矢;还需要教师运用巧设提问, 以体现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提问之巧, 是在教师娴熟地把握教材, 了解学生基础上, 运用教学智慧以提高提问的效能。

1. 直接设问。

对一些重难点, 教师要设计有分量、有难度的提问。可以直接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 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如, 建国伊始, 新中国面对国内外严峻形势, 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政权?这样的问题, 直接分析历史现象, 学生认识深刻、完整。

2. 类比设问。

把同类历史现象予以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历史现象纷繁复杂, 但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也可能有一些相通之处。通过类比, 就是要揭示在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历史规律。如新中国在1950年与1978年相继进行了两次农村土地改革, 背景不同, 但都符合“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 情景设问。

历史学科内容的最大特点是史实丰富, 大量的历史材料为课堂提问提供了可以选择的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或者是模拟的历史场景为学生形成历史表象提供了具体的条件。比如, 电影《甲午战争》中“致远号”战舰的资料, 就为探讨“致远号”爱国官兵的英勇壮举提供了具体的情景。

4. 扩散设问。

对学生而言, 提供开放性提问, 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毛泽东为鼓励人们的革命信心, 提出的著名论断。一些学生很困惑, 不知道“老虎”、“纸老虎”各代表什么?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焦点, 拓展延伸。

5. 对比设问。

对比是从相反的两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有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 克服片面的思维。比如,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事件。“立”什么, “破”什么?都可以设计课堂提问的内容。

三、注重追问

学无止境, 问亦无止境。高中历史教学中, 一个问题的解决只是处理了一个教学任务。要想让学生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毕以后, 还需要追加提问, 或引起学生思考, 或提示学生注意事项。及时、准确、简要的追问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 开拓学生历史眼界。

通过课堂追问, 学生能对已经掌握的内容重新组织或者深度加工。学习历史, 不只回顾过去, 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追问, 就是在历史现象的广度与深度着手, 以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造力的提升。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 是一个兼具历史与现实范畴的知识点。由于教材编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并没有把现实中最新的科技动态纳入教材内容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列提问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加以扩充。比如;为什么上海世博会选择“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当今世界, 各国政府普遍关心哪些科技问题?国际科技合作如何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一个或一连串的追问,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把课堂教学带向高潮。

上一篇:六个转变下一篇:苯酚丙酮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