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铜鼓五篇

2024-05-03

江西铜鼓 篇1

江西省铜鼓县是江西省科学会和中国林学会联合开展“科普服务林改示范村”项目建设的实施县, 去冬今春以来, 铜鼓县广大苗户所有林木幼苗, 特别是红心杉幼苗普遍受到严重冻害, 林农损失巨大。为此, 江西省林学会于2010年4月16日在铜鼓县举办了一场《杉木的特性与育苗技术要点》培训班,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吴南生博士就育苗和杉苗防冻技术作了详细讲解, 推荐了目前较先进的5种辅助育苗防冻措施。江西省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龙伯央在培训班上和广大林农作了深入探讨, 并对今年的育苗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培训班上, 集中了铜鼓县所有的育苗大户和永庆、八亩两个“科普服务林改示范村建设”示范村的部分村民。培训班形式灵活、气氛活跃。首先由2009年在育苗防冻方面做得好的林农介绍经验, 然后, 老师主讲, 林农一边听一边提问, 共同探讨, 大家取长补短, 收到良好效果。培训班结束后, 林农们反映, 这次培训班学到了许多对实际育苗工作有用的东西, 对来年育苗过程中预防幼苗冻害很有信心。

江西铜鼓 篇2

今年3月到5月上旬, 铜鼓县农机局共组织安排技术人员45人次, 进村入户宣传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惠农政策, 宣传农机实用新技术;发放8000多份农机实用手册、农机具作业安全须知等资料, 举办4场宣传咨询现场会, 接受农民群众200多件技术及政策咨询;走访36个村150多户农户, 检修了96台农机具, 为春耕备耕提供有力保障。铜鼓县农机局的服务送下乡活动, 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纷纷表示:“很高兴服务能送上门, 很欢迎这样的活动!”

江西铜鼓 篇3

活动采取挂图展览、有奖答題、技术咨询、免费发放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朋友提供科技服务,吸引了千余群众前来参加。活动共展出了地震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等科技挂图35幅,发放水稻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稻草种菇、甘薯种植和加工、雷电防灾、果树优良品种和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蔬菜栽培等书籍520册,发放有将答题奖品300余份,接受群众科技咨询200余人次。

针对农民朋友迫切需要了解和普遍关心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产生的原因、染病渠道、防病方法和治虱防矮的关键措施等知识,农业科技人员为他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听了科技人员的讲解,农民朋友非常高兴,他们说,这下我们心中有底了,只要将稻飞虱消灭在它们传毒之前,就再也不担心今年又像去年那样发生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了。

对于农民咨询的果树种植、蔬菜栽培、仔猪饲养、生猪育肥、池塘养鱼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有关专家都进行了一对一的耐心讲解,群众听了非常满意,有的感觉还不过瘾,要求专家留下电话号码,以便今后遇到具体问题好电话咨询,专家门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需要的群众。(铜鼓县科协 编辑:陈焕标)

江西省铜鼓县教育均衡发展 篇4

—— 江西省铜鼓县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8 日 2 版

江西省铜鼓县地处赣西北,是个人口只有13万的小县,在校学生总数仅12754人。该县以创建全省义务教育示范县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教师管理,建立公平机制,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实现了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目标。

投入更多了学校漂亮了班额变小了

丰田希望小学坐落在永宁镇丰田村,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00余名学生,校园建筑面积达2300平方米。该校校长指着建筑工地告诉记者,正在兴建的是一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学生食堂,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近年来学校建设已累计投入了资金300多万元。

这是铜鼓县加大教育投入的一个缩影。县教育局主任刘东国说,多年来,铜鼓县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自2009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校安工程资金1000余万元,还投入600多万元,对全县5所农村初中进行升级改造。为解决“城区学校太挤”的问题,县财政投入330万元新建县一小综合楼,投资460万元新建县二小教学楼,投资180万元建县二中综合教学楼,彻底解决了一度居高不下的城区大班额问题。

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装备的投入,是铜鼓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铜鼓县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配备计算机582台,安装多媒体投影系统95套;装配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16套,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新建改扩建实验室8间,电子阅览室3间,还大量添置图书及音体美器材,使每所学校图书及器材数量都达到省定标准。

支教力度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小了

宜春市名师、铜鼓一小教师刘小玉在三都小学支教一年期间,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给了山村的同行。她指导学生作文别具一格,让乡村教师大开眼界。她的育人艺术成为教师们竞相学习的样本。该校教师说,刘小玉的到来,激活了“一池春水”。

像刘小玉一样,县城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已成为铜鼓县的一项制度。铜鼓县坚持实行城乡教师帮扶工作制度和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制度,每年选派10至20名城区骨干教师及紧缺学科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帮扶。

该县把各项表彰指标的70%投放到农村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晋升指标直接分配到乡镇,分解到学校,农村教师职务晋升的比率和机会超过了城区学校,中级以上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城区学校在总体比例上的差距逐步缩小。

为了使广大农村教师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铜鼓县比照公务员标准落实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并且由县财政统一安排了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该县将投资1200万元,在农村学校建设14栋、232套周转房,符合条件的当地农村教师可免费入住,农村学校教师住房困

难问题将得到缓解。

给孩子公平的起点人民满意率提高了

目前铜鼓县留守儿童有数千人,该县制定了《铜鼓县关爱留守儿童的实施意见》,在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校内教育、管理和校外协调。铜鼓县妇联组织了100多位“爱心妈妈”,为这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孩子送上了亲情。

铜鼓县的所有中学都没有重点班,学生均衡分班,师资均衡配置,小学实行就近入学,初中划片招生,全县范围内没有择校现象。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

江西铜鼓 篇5

铜鼓多在欢乐和喜庆的场合中使用, 敲击铜鼓, 载歌载舞, 是广西壮族人民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 作为中教仪式也有在丧葬活动中敲击铜鼓的。铜鼓除了作为礼乐器用于演奏音乐、伴奏舞蹈和祭祀、典礼外, 还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我国铜鼓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现有古铜鼓4000多面, 我国目前有红水河流域传世铜鼓1400多面, 其中广西出土的就有600多面。广西区博物馆现收藏铜鼓340多面, 为世界铜鼓藏量最多的博物馆。铜鼓是广西壮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 已经成为广西地方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壮民族还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 这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与设计创作灵感。

壮族铜鼓本身的外形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 在广西壮乡不少单位、学校、广场里都有铜鼓的景观雕塑,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铜鼓形状大小不一, 重量有几公斤到几十公斤 (个别的体积较大) , 鼓身上都有装饰图案纹样, 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 有浮雕图案, 多为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传统的纹样作为装饰。鼓面的中心为日光纹, 日光纹外沿有人物、禽兽、钱宝、房舍、龙、花草树木或蜻蜓、牛马等图案, 日光纹又称太阳纹, 由光体和光芒构成的太阳纹最早出现于铜鼓上的最基本的装饰纹样, 是鼓面装饰中最重要、最醒目的图案, 也是唯一贯穿于铜鼓历史始终的纹样。它原本是浇铸铜鼓时留下的疤痕, 后经壮民族先民艺术化的处理, 并结合太阳崇拜, 最终形成了太阳纹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铜鼓上的图案纹样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 按同心圆层层环绕排列。这些图案纹样是古老的壮族人所熟悉的事物, 表现了壮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纹样造型兼具抽象与写实, 形成了清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 展示了他们的审美文化意识, 传递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信息。

在壮乡几乎村村有铜鼓, 铜鼓是壮族人民心中的神物。铜鼓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铜鼓文化源远流长, 对现代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一、壮族铜鼓装饰纹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壮族铜鼓装饰艺术这种非常传统而又独具一格的装饰风格, 不仅在铜鼓艺术中展现了其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装饰特点, 对于现代平面设计, 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无论是作为一种灵感, 抑或是一种设计元素, 都好似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使设计展现出一种新的风格和面貌。如广西壮族自治区50周年庆祝活动的徽标和吉祥物设计都采用了铜鼓的图案纹样。徽标以丹凤起舞的形态构成数字“50”艺术变形, 其中数字“0”内嵌12角星的太阳纹, 代表广西12个世居民族团结一心、开创伟业, 代表广西人民50年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壮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标志整体形象刚劲有力, 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二、壮族铜鼓装饰纹样在现代室内外设计中的运用

1. 室内设计方面

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工程曾荣获2008年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广西厅时尚、华丽、典雅、气势恢弘, 设计手法新颖大方。铜鼓图案和绣球水晶灯融为一体, 形成天地合一。在现代设计中很好地运用了广西传统文化特色铜鼓元素。表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2. 室外设计方面

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是一只硕大的铜鼓造型, 另有两只“铜鼓”紧护左右。主“铜鼓”高达32米, 内壁半径达25米, 使参观者强烈地感受到广西各民族不仅拥有众多的铜鼓, 还拥有全国最大的铜鼓, 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铜鼓将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通过这些建筑语言, 充分展示广西民族博物馆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3. 户外设计方面

壮族铜鼓的形象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 上世纪80年代来广西博物馆民族文物苑内兴建了铜鼓群形状的建筑, 该建筑外形是以冷水冲型, 石寨山铜鼓为范本, 室内用作展示。现在是深受欢迎和极富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

广西南宁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极富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将铜鼓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来到南宁市细心观察不难发现铜鼓的身影, 可以说铜鼓就是广西南宁城市的一个象征。在琅东五象广场的地板上就设计有巨大的铜鼓鼓面图案——翔鹭, 而且广场四周也有精美的石刻铜鼓与之相映生辉, 尽显广西民族的民族特色。在人民医院、铁路医院, 桃园路的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广西展览馆的正面均有民族特色铜鼓雕刻。就在南湖桥上的扶栏和灯柱底座也都出现了铜鼓的造型。

在铜鼓之乡河池市的文化广场、塑造有一组巨大的主题为“铜鼓乐”的雕像, 表现了铜鼓文化在这个城市的突出地位。

广西铜鼓博物馆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 规划用地75亩, 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性的专业铜鼓文化博物馆,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铜鼓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

铜鼓博物馆的造型灵感来自铜鼓, 向心的体量来源于天坛和壮族鼓楼, 以体现一种神圣感, 符合铜鼓馆的建筑个性, 建筑形态让人联想起很多广西元素:铜鼓。铜鼓博物馆自身犹如工艺品一般精美。

铜鼓博物馆顶部采用现代化车辐式悬索结构的圆形天窗, 体现了铜鼓文化中的太阳崇拜, 阳光从中庭洒下, 营造出神圣、静谧的氛围。顶窗位置和形态与铜鼓中央的太阳图案不谋而合。

广西铜鼓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 以简洁的几何形体、抽象的铜鼓造型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形态。它自身像一件优雅的艺术品一样屹立在城市的大舞台上, 并且有机融合到森林公园这个自然大背景当中。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1月7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庆祝仪式在南宁隆重举行。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设计背景下传 (下转28页) (上接74页) 统图案的价值。传统图案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积淀, 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现和精神体现。

广西铜鼓博物馆是将南宁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核心枢纽城市的必备项目, 该项目的建成对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铜鼓装饰纹样伴随着铜鼓的发生而发展, 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造型与装饰的高度统一, 是壮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习俗、图腾崇拜、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真实写照, 也是壮民族先民文化艺术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具象或抽象的再现。

壮族铜鼓装饰纹样, 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古老的艺术形式, 它是壮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现代设计者在设计中强调传统元素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 展现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充分地渗透到现代设计中, 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 壮族铜鼓装饰纹样为现代设计增加了新的设计元素, 并且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的铜鼓装饰纹样, 有利于促进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壮族铜鼓是壮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 是广西族文化的优秀代表, 是广西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铜鼓装饰纹样既丰富了传统装饰纹样的内容, 也为装饰艺术及现代设计留下了无限的发展和设计空间。本文阐述了壮族铜鼓装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希望对运用壮族铜鼓装饰纹样元素来进行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壮族,铜鼓,装饰纹样,现代设计,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光翟国强.铜鼓及铜鼓装饰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 2004

[2]万辅彬.铜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3]吴崇基.谈广西铜鼓艺术[J].《美术界》, 1990.

上一篇:多伦多市下一篇:事务所行业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