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竞争十篇

2024-09-12

增强竞争 篇1

一、职业精神的培养

所谓的职业精神一般包括合作、奉献、创新等精神,是职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中职教学时,我们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精神的存在对学生社会竞争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自主选择多种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以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例,众所周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过多的爱让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少合作精神也就成了他们的标签,尤其是“80后”“90后”的孩子们,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这是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合作”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十根筷子屡折不断”的道理,之后,还要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进而确保课程效率最大化的实现。综上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相较于说教式教学法来说效果要好得多,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大幅度提高。

二、职业道德的培养

所谓的职业道德一般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不仅是职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行业、很多商人都将职业道德丢弃在了一旁,导致很多学生也开始将“赚钱”放在首位,显然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提高,更是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多角度入手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组织有效的活动来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进而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以“诚信”的培养为例,诚信这一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确实又是不得不谈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呢?在笔者看来,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的故事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以“网购”为例,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将网购代替了逛商场,但是,在网上购物上当受骗的案例却不在少数,比如:今年的小品“网购奇遇”。引导学生对这一小品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与某些学生产生共鸣,而且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含义,理解诚信的重要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这样的直观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诚信也成了很多企业在招人中最看重的一点,所以,职业道德的培养对学生竞争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职业知识的培养

职业知识是作为职教生最应该具备的,职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展示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展示了学生对专业、对日后工作的态度。简单地说,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这只能说明该生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能说明他的不专一,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日后工作的态度,这是不利于学生竞争力的提高的。所以,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发展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专业的应用范围,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中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空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认识到人才的考察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还要对学生素养的高低进行评价,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组织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摘要: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成长,也为了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在为学生健康成长作出相应贡献的同时,也为学生竞争实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素养,精神,道德,知识

参考文献

增强竞争 篇2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1949-1952年的接管改造与整顿时期, 1953-1965年的调整发展时期, 1966-1972年的劫难时期, 1972-1976年的恢复发展时期, 1976-1992年的大发展时期, 1992—现在的面向市场经济重要改革发展时期。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时期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到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 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储备更多的生力军。

加快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其首要任务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依法治教。但高职教育的一些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 管理体制不健全

根据国家规定, 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 (部门) 领导, 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 有的市政府直接领导, 有的沿用以往的模式归市教育局领导, 还有的由市政府代管, 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时的领导小组管理等。这些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不规范, 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单位的职责、权限在实际运作中不清晰。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 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 严重影响人才引进、管理、建设与发展。

(二)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 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 (1) 数量不足, 观念落后。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面对新形势多数教师观念落后, 知识老化, 教育方法、教学手段陈旧。 (2) 学历层次偏低。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 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 (3) 结构不合理, 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 基础课教师偏多, 专业课教师不足。 (4) 补充渠道不畅。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他们理论知识丰富, 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 (5) 职务评聘需规范。高职教师职务评定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 过分强调科研、论文, 使他们失去了自身应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三) 专业设置课程契合度低

中高职对接的基础在于专业的对口衔接, 这就决定着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上的衔接, 其中,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对接的核心。理论上来讲, 高职教育应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对口专业设置课程, 做到“专业有所对口、课程有所对应、内容有所区分、知识与技能由浅入深”。但是, 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错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教育资源浪费;各自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 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安排。

二、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一种低水平、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的粗放阶段,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高职教育体系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我国学科学位领域以及师范教育领域,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在学科上是层次关系:处在一级学科普通教育 (学) 之下的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职业教育处于二级学科的从属位置, 其社会地位低下, 其内在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处境必然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处于现在的低端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的学科理论支撑, 缺乏一个支撑其自身发展的学科平台。

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普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教育—学校—学习”外, 还具有“职业—企业—工作”领域。换句话说, 职业教育所涉及的领域是普通教育的一倍, 而我们的视野只局限在它是从属于普通教育的二级学科。认识上不到位, 其效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打折扣, 其发展缓慢甚至地位低下是符合逻辑的, 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是必然的。

(二) 教育层次价值取向的社会共识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被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 甚至政府视为“次等教育”。政府注重考上了多少名校学生, 考上了多少重本学生, 家长和社会也不例外。这种教育层次价值取向共识 (优秀学生都去读普高) 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说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漠视。

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 也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高职院校不愿多招收中职学生, 因为高职院校认为“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难以管理”;中职学校认为读高职意义不大, 因为很多课程是重合的;而用人单位对本科学历学生与高职学历学生的现实反应差距很大。

(三) 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较弱

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由于缺乏行业协会、企业的参与, 制定的程序简单, 职业分类不合理, 难以全面指导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技能型岗位应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并指导行业协会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 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

为了解决些问题, 迫切需要我国加快制订支持性的政策与法规, 对其加以规范和指导。

三、依法治教:增强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

要破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个有效途径是从依法治教的高度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用法律手段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内涵

高职教育中的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关依照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 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职业教育的治理活动, 以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 从事职业办学活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职业教育的活动。其活动一般包括职业教育立法、职业教育法律的宣传普及、职业教育行政执法、职业教育司法、职业教育法制监督以及职业教育法律遵守、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其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 (即各级行政机关)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在法律法规授权或国家机关委托的范围内从事特定的职业教育执法活动的有关机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范围有: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 高职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 高职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国家机关有关高职教育的管理活动, 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还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拨款、举办高职校企合作、捐资助学等有关教育的活动。

高职教育中依法治教的依据除了《教育法》、《教师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护法》之外, 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这部法律对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依法治教、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 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1. 适应全球现代竞争的需要

正因为我国处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时期, 同时, 经济一体化趋势及科技日新月异, 全球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竞争。不重视职业教育、不发展职业教育, 劳动者素质难以提高, 经济就不能转型、升级, 不能实现跨越发展。

2. 依法治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职业新人, 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为宗旨,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要保证职业教育方针和一系列改革决策的贯彻落实, 需要全党全社会以及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尽快形成依法治教的宏观环境, 以法制手段巩固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 保障职业教育的实施。

3. 解决职业教育的困难和问题的需要

近20年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院校的教师待遇偏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等。尤其是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加快发展高职教育, 一批专升本的院校即将转型高职教育, 如何规范好已办的高职院校和将办的高职本科院校, 唯一的途径就是依法治教。

(三) 建构依法治教的高职教育

1.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规范化、完善化都得益于职业教育立法。

德国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 1986年又进行了修订;1991年颁布了《联邦德国职业学校总协定》。

法国于1963年和1966年两次制定《职业训练法》, 并与1967年作了补充修正, 1971年又公布新的《职业训练法》, 1984年颁布新的《职业继续教育法》。这些法案不仅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具体规定规章制度和经费补助的办法。1989年的《教育方针法》规定大力发展各级义务类职业教育, 满足社会需求, 方便学生就业。

美国早在1862年就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赠与各州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该学院的主要目的是教授与农业及机械艺术有关的课程;1958年9月的《国防教育法》中提出了职业教育和训练的计划, 为蓬勃发展的战后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 1984年的柏金斯法案Ⅰ (职业教育法案) 开启了美国全民职业教育的大门;为促进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发展, 联邦政府于1990年通过了柏金斯法案Ⅱ (职业教育与应用科技法案) , 1998年通过了柏金斯法案Ⅲ (职业与技术教育法案) 。这些法案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而日本1951年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1957年制订《新长期经济计划》, 把振兴科学技术教育作为重要国策之一;1969年通过的《日本职业训练法》, 对职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技能鉴定、经费补偿等作了具体规定。

2. 加快修订及完善我国高职教育相关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法制化。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开始, 经过1991年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4和1995年相继颁发的《劳动法》和《职业法》, 到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2005年11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了法律依据和保证。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但是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差距太远。首先, 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时间普遍比我国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1996年颁布, 而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基本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颁布, 整整比我们早了30年。其次, 德法美日的高职教育的专门法律完善及操作性强。比如, 美国早在1862年就通过《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赠与各州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而我国基本上是学院靠自己买地修建, 这种负担可想而知, 尤其是刚刚成立的高职院校。又如, 日本1951年公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对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 对比我国的实际情况, 两者差距太大, 我国高职院校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 规定国土资源部赠与各省市一定的土地以维持或支持至少一所学院, 以及职业教育实行国库补助等, 减轻高职院校的负担, 切实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 具体操作性欠缺, 滞后性严重, 相关配套法规缺失, 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比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制度、投资体制、职教科研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建议国家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以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修订时注重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向, 做好土地及资金方面的帮扶, 尤其是需要赋予高职教育体系独立的学科地位, 需要国家从政策上支持国家职业标准与就业准入制度的对接。

现在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立法工作, 加强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规划, 做好高职教育的立法顶层设计, 增加立法投入, 及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 各职业院校在依法办学的同时, 也要积极总结办学经验, 发现问题, 不断进行调研, 开展高职立法的研究,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立法的经验, 协助政府不断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3. 运用立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正如鲁昕部长说职业教育中企业不来气, 一切都没希望。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龙头, 国家除了及时修改《职业教育法》, 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 邀请企业界的行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尽快制定出《校企合作促进法》, 吸引企业强势加入。为了吸引企业加入, 《校企合作促进法》要对参与高职教育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如实行减免税制度等, 并加强行业指导, 推进产教结合;引导校企合作步入正轨, 激发方方面面的活力, 方能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比如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 以及加快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

4. 增强法治意识, 严格依法治教

为了切实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 真正做到依法治教。首先, 要加强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 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各级政府能否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关心高职教育, 真正落实高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依法治教的关键, 政教校企都要加强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法律观念, 努力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共同创造一个依法治教的良好环境, 为学校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为真正实现依法治教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真正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创新核心技术 增强竞争能力 篇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所积累形成的,并为企业所特有的支撑和决定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各种特殊能力的集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每一个企业及其经营者所追求的目标。

东方汽轮机厂是我国研究、设计,制造大中型电站汽轮机及辅机、被中央列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工厂已拥有近20亿元总资产,年生产汽轮机能力达750万千瓦,产品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印尼、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发电设备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工厂逐步意识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加快了以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管理和核心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以核心产品开发为先导

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技术领先与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东方汽轮机厂始终坚持以技术先进、质量优良、安全高效的汽轮机装备国内外电力工业为根本宗旨和最高目标,坚持把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坚持"自主开发,引进消化与不断创新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道路,坚持"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的新产品开发思路,不断致力于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以汽轮机为主导的核心产品。特别是在"八五"、"九五"期间,工厂大力实施了"两化一改三起步"(即:30万机组的优化和亚临界60万机组的国产化,老机组系列改造、超临界60万、大型核电机组和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起步)的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战略,极大地增强了工厂的技术创新能力。工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轮机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改造维修等核心技术,并在汽轮机的通流、轴系,调节、材料、试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机组的通流改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工厂先后研制出了5万、7.5万、20万,30万以及亚临界60万(与日立公司联合设计制造)千瓦系列电站汽轮机,工业汽轮机,电站辅机为主导的核心产品。目前,工厂正在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途径,加快100万等级核电、超临界60万、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等新产品的研制步伐。

以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

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是企业具有核心技术的重要标志,具备独立的开发设计能力是企业研制与生产核心产品的基础。提高工厂自主开发能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开发企业的核心产品,是我们始终不渝的目标追求。东方汽轮机厂从建厂初期就开始了独立设计、自主开发的创业历程:在1966-1976年建厂的第一个十年间,工厂就独立研制生产了7.5万千瓦和20万千瓦汽轮机;1976-1983年间,工厂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开发出了集高中压合缸,一米末级叶片等多种先进技术于一体的30万千瓦汽轮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大型汽轮机的先河;1984-1990年,工厂加快了30万产品系列化研制的步伐,并开发出了3.5万千瓦,5万千瓦,21万千瓦汽轮机等一系列新的产品;1991-2000年工厂的"两化一改三起步"战略得到全面实施,亚临界60万机组的国产化取得显著成绩,两台东方---日立型60万机组在山东邹县电厂的投运和运行均创造了同类机组的最好水平,两台机组分别荣获了国家电力局2000年机组运行特等奖和一等奖。30万机组技术得到持续不断的优化,第七代30万机组完成试制即将投运,工厂出口伊朗的四台32.5万空冷机组创造了我国出口机组单机最大容量的新记录。经过十余年的自主开发,形成了在国际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老机组现代化改造技术,并成功地对国内外厂家生产的各型30万、20万,12.5万、10万、5万各类等机组实施了通流、调节系统与凝气器的改造,老机改造的市场份额居国内领先水平;广东岭澳两台100万等级核电汽轮机的成功分包生产为核电汽轮机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进-消化-改造创新是工厂发展核心技术,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工厂在坚持独立开发的同时,通过与众多的国外大公司开展联合开发、技术转让等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吸取引进技术的精髓并大胆地进行技术再创新,形成东汽自主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应用到产品开发中,丰富和发展了工厂的产品组合,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工厂自主开发的30万汽轮机经过不断的优化,形成了分缸与合缸、凝气与空冷、热电联供、电液调节与全电调等多种机型的产品系列,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工厂资产的30万机组进入了第八代优化型机组的开发试制。同时,工厂通过消化引进技术并结合自主开发,形成了具有东汽特色的系列化老机组改造技术。目前,工厂正在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加快百万等级核电机组、60万及其以上的大型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机组、燃气轮机、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开发。

广泛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

强大、先进而独特的制造技术也是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内容。先进而完善的设计必须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工厂加大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推广与运用,其中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工艺部门的普及使用率达100%,CAPP在工厂主要部件的制造中得到广泛运用,以汽缸、叶片CAD/CAPP/CAM一体化集成制造技术、隔板埋弧焊技术、核电汽缸堆焊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大大提高工厂的制造技术的水平;同时,CIMS工程也于1999年底通过了国家"863"课题专家组验收并列为国家"863"计划CIMS示范企业,这些技术的采用将极大地提高工厂的制造能力水平。工厂在"八五"、"九五"期间还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数控设备和加工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装备水平与制造能力。

大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是先进技术的体现和保证,是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始终把发展质量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水平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内容和事关企业兴衰存亡的大事来抓。从1978年开始,工厂就在全行业中率先实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从1995年开始,工厂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核电生产质保体系、军工质保体系、美国ASME联检、压力容器等认证。工厂装备了精良的质量检测设备,完善了质量控制手段,增强了对质量的监控能力。近年来,工厂又大力开展了"创精品工程"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工厂的质量管理技术与水平的提高,得到了用户的广泛信任。工厂在1999年荣获了"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的称号,并作为亚洲两个企业之一被美国GE公司评为"亚洲最佳供货商"。

认真落实创新激励措施

工厂产品开发,技术进步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工厂拥有一支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有一套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工厂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全面规划和系统实施工厂的技术创新工作。为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工厂先后制定了分配向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倾斜、设置主任工程师职称序列,每年评选科技进步奖,评选厂内外有突出贡献专家、开展研究员级高工的评定,鼓励科技人员著书立说,选送优秀科技人员出国深造、重奖重大发明创造者、开办工程硕士班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科技人员与工人技师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工厂科协、技协也紧紧围绕技术进步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坚持用先进的技术引导市场

技术和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工厂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指导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以一流产品去开拓市场和满足用户,以超前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去引导市场,正是由于产品在开发上不断推陈出新,工厂才具有了与国内外竞争对手同台竞技的实力。截止到2002年底,工厂已生产各类电站汽轮机481台,共计4395,695万千瓦,产品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并向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等国家出口17台220万千瓦的汽轮机,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发电设备行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要实现机械工业局提出的"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宏愿,要实现我们发电设备企业"装备中国电力"的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努力寻求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优势的途径,满怀信心地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增强竞争 篇4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转型,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追求最佳效益,成为我们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着力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为目标,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为途径,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为抓手,对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的发展路子进行了有效探索。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多种经营总产值达***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其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指导。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区一段时期曾出现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的情况,这些问题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深入开展调查,认真剖析原因。通过部门座谈、群众走访、典型分析、数据对比,我们深刻认识到:分散的农民、无序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效益流失的关键所在;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着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把农民有效组织、联合起来,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二是理清工作思路,瞄准工作方向。农民知识层次不齐、生产方式不同,区域生产条件不

一、产业基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是我们区委、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全区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原则,着眼长远,合理规划。全区**优质高效渔业、**名品花卉苗木板块、***特色林果板块三大农业经济板块、畜牧、水产、花木、林果、蔬菜、米业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每个板块、产业力求实现“四个一”:有一个重点专业批发市场,有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区,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一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坚持循序渐进,梯度推进,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的实力。三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合力。为了树立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意识,营造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氛围,我们多次组织农口部门负责人、镇分管农业领导、农业龙头企业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先后召开农业和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等一系列会议,进行理论灌输、思想发动、舆论宣传,奠定坚实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正确引导,科学调控,坚持用行政调节手段来落实。一是突出规划调控。按照做大、做强**特色林果板块、***水产养殖板块、***花卉苗木板块的农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原则,我们对凡是在三大经济板块内,新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加工企业、示范园区、合作组织,实行“三个优先”:申报项目优先立项,扶持资金优先安排,科技成果优先考虑,如:今年我区申报并落实到位的市级以上农业项目**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万元,***左右的资金都集中在这三大板块。二是注重典型引导。我们采取部门分工、相互挂钩、重点扶持的办法,积极培育各类典型。区农林局利用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积极实施挂钩帮扶,每个局领导和中层干部蹲点1个镇,挂钩2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结对帮扶3个种养大户,联系帮扶40个服务载体;通过强有力的典型引导,使我区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实力日益强大。三是加强资金扶持。近年来,我们改过去的“天女散花”为“集中扶持”,制订完善了《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管理的意见》,优化资金投向,择优扶持一批对本地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去年,我区***万元的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扶持资金(不含科三经费)集中用于**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扶持资金达**多万元。

三、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坚持用分类指导方法来推动。我们区委、区政府从三个层面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区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省、市、区三级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农业产业调整与发展,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目前,我区拥有省级龙头企业*个,市级龙头企业*个。去年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利润***万元,出口创汇****万美元。尤其是外资开发农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总投资**万美元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开发淡水鱼加工。二是培育壮大合作组织。我区把培育壮大合作组织作为增强市场主体“谈判”地位的关键,制订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对新建的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指导一批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自发组织起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是坚持“三个一批”,即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改革规范一批;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的,通过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一批。利用这些有效载体,解决了农业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去年,全区新批建立专业合作社*家,累计已达**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累计入社社员达****名,劳动农户*万余户。三是培育壮大示范园区。我区制订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法》,组建了领导小组,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示范辐射面较广的科技示范园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今年,我区按照“养殖进小区、种植上规模”的模式,扶持壮大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

范园区累计达**家;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个,面积达*万亩。

四、加强协调,强化服务,坚持用良好发展环境来促进。一是搞好科技对接。为切实帮助农业合作组织、示范园区等市场竞争主体,解决“怎样调、调什么”的问题,解决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夯实发展后劲的问题,我们利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每年举办农业科技经济对接洽谈会,邀请一批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我区传授科技知识,使我区大部分龙头企业、示范园区、规模大户能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来武装自己,努力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二是加速土地流转。我们认为: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不能停留企业、个人的“一亩三分地”,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和实力。为帮助市场竞争主体发展规模经济,确保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我们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促使其连片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流转户数达***户,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三是推进农商联姻。我区农副产品加工数量虽然较多,尽管有的企业产品质量较高,市场前景也很好,但规模普遍较少,对本地区农业生产带动能力不强。为切实引导企业解决“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帮助企业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我区组织开展有关农商对接洽谈活动,*只无公害农产品、**只农副加工产品已打进**、**等大中型超市市场。今年借助***在**举办分会场活动的契机,积极展示我区花木这一特色产业,**花木这一品牌更加响亮,被广大客商所接受。

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确保农业竞争能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之举。下一步,我们区委、区政府将深入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以追求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按照“引进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强化市场的意识指导农业,运用科技的力量支撑农业,理清产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的基本策略,继续壮大农业市场竞争主体,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实力。

具体工作中,我们区委、区政府将瞄准方向,抓住重点,力求实现“四个突破”: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求突破。计划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规划并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大力推进无公害行动计划,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争创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专销阵地。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增强农民自身服务功能上求突破。重点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解决农业生产服务过程中,集体组织代办不了、政府部门包办不了、农户自身操办不了的一系列问题。三是提升科技化水平,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求突破。加大农科对接频率、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农口事业单位改革,确定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技人员领办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农科队伍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用。四是加大多元化投入,在“三资”开发农业上求突破。营造发展环境,打造开发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拉长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进一步加大农业的对外经济与技术合作交流。

增强竞争 篇5

以发展为核心构建战略导向型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服务企业发展大局。为此,晋城煤业集团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上,确定了以发展为核心,建设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的总体思路。在新世纪初,集团以企业改制为契机,以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为切入点,探索实施企业文化塑造工作。在客观审视内外环境、准确把握经济走势的基础上,确定了“煤气电化综合发展、建设环保型绿色矿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涉足领域越来越宽、人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集团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提升,整体构筑起战略导向型文化,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在经济与文化交互发展中不断获取新的推动力。

以双因素管理法为重点着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这一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始终把安全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为此,集团认真总结多年来对安全管理、安全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安全思想、规范和制度进行提炼整合。2004年组织力量编撰了《安全文化手册》,确立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思想教育法等内容。在认真宣传、导入理念的基础上,用示范引路的办法,依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工作,创造运作模式。重点以双因素管理法为载体,强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所谓“双因素”就是理念渗透因素和行为规范因素。理念渗透管“头脑”、管“思想”,行为规范管“四肢”、管“行动”,双管齐下保安全。

在理念渗透方面,坚持不懈地抓理念导入,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班前礼仪,推行班前安全宣誓、班组讲评、诵读理念、每日一题等活动,强化理念的内化;二是氛围营造,各矿都设立了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的安全文化长廊,在交接班室、澡堂等各处采用漫画、警句、“职工画与话”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诠释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三是推行安全思想教育十法,在总结以往安全思想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提炼了目标导向法、情感激励法、超前防范法、追踪教育法、典型推广法、寓教于乐法、理念渗透法、环境熏陶法、算帐对比法、案例警示法等安全思想教育十法,并进一步完善机制,纳入日常管理,达到入脑入心。

集团在基层区队推行“手指口述”,使职工做到心想、手指、口述,从思想到行为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以精细化管理为载体打造文化管理平台

企业文化重在“实践”,贵在“落地”。煤炭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现场,落脚点也在现场。集团把“做岗位、做现场、做流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文化管理的平台。首先在基层确立示范点,鼓励基层的自主创新,深入开展“文化创新与精细化管理”竞赛活动,调动了各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涌现出了一批精细管理的先进单位。机电总厂以实施“三整两清一素养”(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为基础,以“一站、一栏、一板”为载体,以“四化”(管理责任定量化、管理制度刚性化、工作考核绩效化、人的行为规范化)为要求,实施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推动员工素质提高,带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寺河矿积极推行工序管理,对全矿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工种的工序标准进行了修定,使工序管理渗透到全矿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道工序,杜绝了职工的违章行为;按照验收员和班组长分配权、指挥权“两权分离”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组织职工系统学习工序管理标准,使职工懂得工作过程中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最后应得到多少报酬。工序管理的实施,使广大职工对上一个班干什么活、挣多少分心知肚明,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集团一方面着力培养典型,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开展整章建制工作,进一步整合三位一体、质量标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管理制度,形成统一、易行的操作标准和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切实使管理覆盖每个人、每件事、每一处、每一物,日清日结,公开透明,形成适应时代进步要求、具有晋煤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以提升员工素质为着力点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学习力的竞争。集团公司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以提高员工素质为着力点,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活动。2004年10月,晋煤集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年学习组织”荣誉称号。

构建保障体系,激发组织的创建活力——集团公司及各单位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管理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通过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负责策划、管理和推进创建工作。建立协调一致的学习管理体系,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理念。在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重点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以提高工作绩效和推进团队学习。

理念导入,载体推动——层层建立共同远景,开展学习理念征集活动,引发大家思考,启迪思维。长平公司机修厂提出了“以发展和效益来吸引人,以学习和工作来培养人,以能力和绩效来考核人”的口号,以及“为今天干好五天、为明天学好一天”等理念,很好地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士气。铁运处以讲座、报告、论坛的形式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分别举办了科技论坛、管理论坛和企业文化论坛,并建立了局域网系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凤凰山矿团委创办了共青团夜校,为渴望学习电脑知识的青年义务进行辅导。

完善制度,深化创建——一是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铁运处每年从工资总额中提取100万元作为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奖励基金,本着“学而优则奖”的原则,对学有所成和技术创新人员进行重奖;寺河矿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把奖金的3 0与员工的学习情况挂钩,激发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完善了组织用人机制。铁运处积极推行干部职工学习积分制,明确将学习与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工作创新、岗位创造,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建立起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凤凰山矿刨煤队通过干部职工的努力,编写了42万字的《刨煤机设备培训教材》,为刨煤机技术的学习培训提供了很好的教材;铁运处以“青年书友会”为媒介,积极开展学习研讨、读书交流活动;寺河矿召开了“高瓦斯矿区千万吨矿井建设”、“煤岩巷道快速掘进工艺技术装备研究与实践”和“矿区煤层气采前地面预抽”三项技术成果鉴定会,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20名权威专家亲临会场主持鉴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三项技术成果通过鉴定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在全省煤炭系统尚属首次。其中,“煤岩巷道快速掘进工艺技术装备研究与实践”成果现已入围中国煤炭科技进步特等奖。

责任编辑:赵晶华

增强竞争 篇6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服务业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 服务业迅速崛起, 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推动, 各国之间的竞争在服务市场激烈地展开,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商品贸易、FDI之外的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

因而在世界和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 被当作考察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提高我国现代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 (如图1)

1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培养高级人才, 构筑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波特在把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时指出: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低, 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个人应共同对高级生产要素进行持续性投资, 刺激其发展, 一国政府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地开发和升级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由物质属性的资源和成本优势, 转变为以教育、知识表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因此加强人力资本积累, 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 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方面, 主要有以下两大问题, 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较低, 造成高级人才的缺少。这就阻碍了对我国目前发挥人力资本的促进服务贸易提高竞争力作用, 特别是在优化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上面。人力资本对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中国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则不是那么明显。而相对于服务贸易结构上来讲, 中国人力资本对传统服务贸易中的交通仓储运输虽然有促进作用, 但是其促进作用也不如美国明显;中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更小, 而美国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这就显著的说明了, 中国人力资本还没有发挥到促进服务贸易竞争力提高的作用。人力投资主体多元化过程中, 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基础, 个人和企业投入为主体, 各有重点、互相配合。良性互动的原则。政府投入可以为个人和企业投入创造基础条件, 并有效降低社会投资资本。另外, 政府还要加强制度共给,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 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 从各方面保护和尊重人力资本。

2 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 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技术进步作为提供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其影响服务贸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技术进步直接带来新兴服务业的诞生和成长, 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交通运输工具由马车变为汽车、火车和飞机, 就使得运输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巨变。因此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特别是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一力, 就必须增加R&D投入, 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重视体制创新, 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涉及经济与科技的关系, 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关系, 研究开发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以及社会支撑服务体系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科技创新活动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规则下发挥作用, 如自然科学基金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研究领域己被证明有效;风险投资把市场机制引入技术创新领域亦被证明有效。通过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抵税、免税, 提供优惠贷款给企业用以研发支出, 或者直接给予研发费用的支持估计企业进行研发。在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研发的同时, 必须通过科研机构保证基础性研发的进行, 以巩固国家科学技术的根基。此外, 进一步完善诸如技术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技术推广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系列从科学研究到技术推广等各项法律制度, 坏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 为我国科技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3 提高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 而服务贸易对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 就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全面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 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发展服务业来讲, 要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首先, 对于传统服务业可以继续发扬其在量上面的优势, 加强技术运用, 以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传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 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讲更多的是优化其内部结构, 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发扬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具体而言, 中国服务业发展应重点突出, 循序渐进:首先, 优先发展那些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主要包括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因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 正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投入, 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 因此, 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 一个产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普遍增强, 现代服务产业己经构成某种特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 国家要继续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 使产业政策适度向服务业倾斜, 并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 “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 “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必须强调其关键是抓好信息产业, 因为这是新型服务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也是从根本上改造我国传统服务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最后, 抓住有利时机, 及时建立新兴产业, 如展览、房产、咨询、教育、网络服务等行业, 以缩短乃至消除与发达国家间在行业发展上的时间差;提高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劳务、餐饮、运输等的科技含量,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赵书华, 韩菲.中国计算机与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基于竞争力指标的比较分析[J].经济论坛, 2009 (3) .

增强无为板鸭业的竞争力研究 篇7

(一) 无为板鸭业的发展历程

无为板鸭业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其来源有关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在清代时, 有一位以卖板鸭为生的孤儿林源, 爱上了自家对面有钱人家的女儿何泉。由于门不当户不对, 林源很难娶到心爱的女孩。一个偶然的机会, 林源发现板鸭被木头熏烤过后, 色泽金黄, 香味四溢, 鸭子的口感更是外酥里嫩。林源就带着一只刚烤好的无为板鸭去何泉家提亲。何泉的母亲品尝板鸭以后, 甚是欢喜, 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结婚以后, 林源夫妇齐心协力, 不断改进无为板鸭的制作工艺, 使无为板鸭成为远近闻名的菜肴之一, 无为板鸭业也就由此产生。

无为板鸭虽不像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一样闻名中外, 但也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和市场。正宗的无为板鸭当属无为地区的马家和燕家, 其独特的口感也吸引了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食客。无为板鸭业也曾红及一时, 亦被列入《中国名菜谱》 (作者:北京市饮食服务总公司.北京市旅游事业管理局编写;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1988 - 06) 。上至各大星级酒店的菜单, 下至寻常人家的饭桌, 无为板鸭的身影都随处可见。如今, 无为板鸭业已不仅仅局限于无为地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无为板鸭已经占领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的部分市场。随着食品真空防腐技术的不断进步, 无为板鸭更是远销海外市场, 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尽管如此, 无为板鸭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远不及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无为板鸭业在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较大的改变, 导致无为板鸭业的规模始终无法扩大, 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较低。

(二) 无为板鸭业的竞争优势

无为板鸭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1.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无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湖纵横交错, 雨水充沛, 适合麻鸭生长, 当地居民多以饲养麻鸭为副业, 而无为板鸭所用的原材料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麻鸭。麻鸭体型丰满, 肉质鲜美, 质量较好。又因无为板鸭业的生产商主要位于原料产地, 原料来源丰富, 成本较低。无为板鸭业发展历史悠久, 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 不断进行工艺的改进和完善,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板鸭碳烤技术和佐料配方。在机械化和流水作业的时代, 传统的手工制作给无为板鸭业带来了独特的产品定位和市场。

2.无为板鸭业的发展潜力。尽管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 但缺点是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的市场占有率接近饱和状态, 很难再开发新的市场和消费人群。而无为板鸭业却刚好相反, 在国内市场上, 无为板鸭业的市场占有有限, 目前仅仅是无为地区和辐射的周边相关城市, 这就表明无为板鸭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尚未开拓, 发展的潜力巨大。如果对无为板鸭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行业改革等, 无为板鸭业就会更加迅速的发展, 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 占有更多的国内外市场。

3.无为板鸭的食疗作用。自古以来, 药补不如食补, 故而中国人一直都比较注重食疗。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国民对养生这一说越发重视。而鸭肉对人的健康具有多种益处, 富含蛋白质、铁、钾等多种营养元素, 具有降低胆固醇等功效。加之无为板鸭的制作更是充分体现了鸭肉的食疗作用, 辅之以八角、丁香等佐料, 先熏后卤, 不仅色香味俱全, 更对人体大有益处。无为板鸭业应充分利用无为板鸭食疗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无为板鸭业的知名度。

二、无为板鸭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规模较小, 行业发展无序

首先, 无为板鸭的生产多是小作坊生产, 个体商户经营。在这种情况下, 资金的流入有限, 没有资金的支持, 也就意味着无为板鸭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品牌打造, 无法进行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无法进行人才的引进。无为板鸭业发展的结果只能是故步自封, 生产规模得不到扩大, 市场份额占有有限。

其次, 无为板鸭业许多生产商甚至没有生产许可证, 生产出的板鸭口味也各不相同, 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商贩尽管没有掌握无为板鸭的制作方法, 却用无为板鸭的名字进行生产和销售, 导致市场上无为板鸭的质量层次不齐, 也会对无为板鸭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无为板鸭生产的技术水平较低, 生产工具落后

现今, 正宗的无为板鸭当属无为县的马家和燕家, 然而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技术的制约, 无为板鸭的生产工艺和佐料配置都是保密的, 导致无为板鸭的制作技术改进速度缓慢, 无为板鸭业发展较慢, 正宗的无为板鸭制作技术得不到传播, 无为板鸭也得不到有效的宣传。资金的短缺, 规模的限制, 使无为板鸭的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 这就使得无为板鸭无法大规模的生产, 向市场提供的板鸭数量受限, 市场扩张受阻。

无为板鸭业发展瓶颈之一是无为板鸭的真空包装技术落后, 没有较好的保鲜防腐技术, 使无为板鸭不能远离其产地, 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海外市场的销售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国土辽阔, 地大物博, 各个地区的口味也不尽相同, 更有八大菜系, 而无为板鸭实际上是属于徽菜的一种类型。在市场开拓上, 可能会遇到产品口味单一等问题, 无法被各个地方消费群体的普遍接受。

(三) 品牌影响力较弱, 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无为板鸭业本身就发源于一个江南小镇, 在知名度上显然与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无法相提并论。又在后期资金方面各种原因的作用下, 无为板鸭在宣传力度很薄弱, 几乎是没有, 所拥有的知名度也仅存于无为和无为周边的一些城市和城镇, 且对它的了解并没有真正深入。加之, 无为板鸭的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不外传的, 也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从而在技术改进等方面进步缓慢。因此, 无为板鸭业在品牌等软实力的竞争上没有优势。

(四) 保护品牌意识薄弱, 且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小

尽管无为板鸭没有北京烤鸭和南京盐水鸭的知名度, 但仍然有许多非法商贩打着无为板鸭的名义生产劣质的板鸭, 市场上流通的无为板鸭质量也层次不齐, 许多劣质板鸭更是给无为板鸭业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由于无为板鸭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 维权意识薄弱, 维权难度较大, 也就无法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目前, 无为板鸭业尚未达到当地支柱产业的地位, 当地政府对于无为板鸭业不够重视, 基本没有政策上的扶持, 尚未考虑将无为板鸭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无为板鸭业的发展目前只依靠个体户和商贩进行宣传和经营, 力量有限, 做大做强的难度较大。

三、增强无为板鸭业竞争力的措施

(一) 建立行业秩序, 扩大生产规模

面对无为板鸭业的无序现状, 首先需要对无为板鸭业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 调查和统计无为地区无为板鸭生产的各个厂家和商家, 成立一个无为板鸭业自己的协会, 负责日常无为板鸭业规则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其次是成立一个龙头企业, 以北京烤鸭业的龙头企业全聚德为例, 全聚德为北京烤鸭业形成了一个带动作用, 代表了正宗的北京烤鸭, 从而形成了品牌效应。所以无为板鸭业应选举出当地在技术和品牌效应上具有优势的商家, 可以马家和燕家为核心, 形成带动作用, 带动当地无为板鸭业的发展。

无为板鸭要想增强自身实力扩大发展规模, 还需形成自己的产业链。目前无为板鸭业的生产模式是从农户手中购进原材料麻鸭, 再自己进行加工处理卖出。在整顿了行业秩序之后, 可以借鉴麦当劳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上, 将无为板鸭业的生产方式改变为“原材料生产、加工制作和出售”一条龙模式, 企业自己饲养无为板鸭业的原材料麻鸭, 自己掌控麻鸭的生产的质量和体重。这样既保证了原材料的质量和产量, 也节约了相当一部分的成本, 积累了资金。在形成无为板鸭业产业链后, 可以根据麻鸭的特点发展一部分副业, 积累原始资本。例如:麻鸭的毛皮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利用, 生产出新的产品;麻鸭剩下的内脏和其他部位依然可以进行加工, 等等;在销售上, 改变以往的销售习惯, 形成无为板鸭业自身的品牌优势, 通过加盟和连锁店等新型的销售模式来增强无为板鸭业的影响力, 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 形成规模效应。

(二) 提高板鸭业生产技术, 增加投入

无为板鸭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对无为板鸭生产技术的改进上,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保留传统技艺精华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的从原材料的清洗和板鸭的制作以及配料的加工全手工的状况, 适当购进先进的机器设备, 比如麻鸭的前期准备, 板鸭的后期包装等都可以采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制作。在无为板鸭的配料选择上可以适当改变以往的配料品种和方式, 尝试新制作方法, 加强无为板鸭的食疗作用, 使产品多样化发展, 以适应不同口味的消费者。

由于无为板鸭业属于食品行业, 食品行业的一个关键就是食品的安全问题。无为板鸭的生产必须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 并将相关内容进行公示, 增强消费者信心。在后期的食品保鲜技术上, 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人才和技术, 对无为板鸭的真空包装技术进行改良, 从而使无为板鸭业有了开拓更广阔市场的可能性。

(三) 加大宣传力度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 无为板鸭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不能小觑, 无为板鸭业要形成自身的文化, 并将这种文化进行合理利用。在宣传方式上, 一方面可以采用电视广告等媒体平台, 利用无为板鸭的美丽来源和食疗作用等对无为板鸭进行适当的包装, 提高无为板鸭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天猫等网络平台, 拓宽无为板鸭的销售渠道, 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节约成本, 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四) 吸引培养优秀人才, 提升软实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 人才资源争夺已经成为了关系到一个产业兴衰的大事。招揽到社会上优秀的人力资源, 也是当今社会下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的做的。能吸引到大批的优秀人才便成为了任何一个行业、一个公司软实力的体现。所以无为板鸭业应该努力去吸引人才加入进来。招收一批批专业化的人才, 让其各自其职, 全面化对该产业进行完善与创新。如产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营销推广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同时努力培养一批专业的生产者, 加强对生产者的培训力度, 增强其专业性和综合性。所以, 当下的无为板鸭产业应努力完善人力资源部门, 注视人才的培养与招收, 尽可能的吸引到社会优秀人才, 留住现有的人才, 增强无为板鸭业的人力资本积累, 从而提升产业的软实力。

(五) 增强法律保护意识, 吸引政府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 面对市场上非法厂商和层次不齐的产品, 无为板鸭业需要提高法律意识, 拿起法律的武器, 维护自身权益, 保护无为板鸭业的百年品牌。

无为板鸭业目前资金、技术和知名度有限, 要想迅速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无为板鸭业的发展同样也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提高地居民的收入,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当给予无为板鸭业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要加大无为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 扩大第三产业的占有比例, 发展旅游业等,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而增加无为板鸭的知名度, 提高销量。

总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转型, 固步自封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被淘汰。无为板鸭业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 趁势而起。在经营模式上借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经营模式, 加以整合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汪志.香飘九州的无为板鸭[J].农产品加工.2013 (03)

[2]朱启祥.无为板鸭的来历[J].中国土特产.1996 (08)

加强艺术熏陶增强职业竞争力 篇8

【关键词】中职 艺术课 融入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3-02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2013年4月组织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大纲中提到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专业化,特色化,如何将我们的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如何与专业更好的衔接更好的为专业服务,是本文所思考的。以下以旅游专业为例:

下面我来详细的介绍如何将我们的艺术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

一、中职旅游专业艺术课的现状分两方面来阐述:

1.技能比赛

中职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每年几乎都有个别学生要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技能大赛,在技能大赛中旅游专业的同学除了技能及专业理论竞赛外还有一项与艺术课程息息相关的就是才艺比赛,而这个才艺比赛就是要与专业相联系,则需要我们将我们的艺术与专业相融合。以往的比赛都是临近比赛日期了再由艺术课老师来培训,而艺术老师对于比赛要求的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又不是很了解,导致比赛准备的不够充分。

2.旅游专业的从业者需要形体的提升

旅游专业相关工作对于从业者的仪容仪表具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这种具有服务性质的专业来说,我们的艺术形体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仪态展示,根据企业的需求为中职生的就业提供了竞争的资本。随着企业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要求不断的增加在中职课中开设艺术形体课是比不可少的。

二、中职旅游专业传统的艺术课教学

1.以往传统的艺术课教学我们基本上以教学大纲为主,按照音乐课教学的知识点,根据课程安排进行授课,基本上与专业课没有直接的联系。

2.艺术形体课在艺术课的范围里没有实践课,而是在旅游专业的服务礼仪这门课中有涉及。

三、中职艺术课融入旅游专业后

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课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位。教学基调活泼、轻松、让学生有创新后成果回收的成功喜悦,又能在同伴的互助与教师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能,探求知识的欲望如星星之火,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让艺术课能真正辅助于专业。

1.有利于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才艺方面的展示

当学生将专业融入到艺术课程中,不再受限于老师的固定教学时,他们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发挥,我们也能在学生平时的表现中得到一些优秀的创意作品。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形体课是通过形体训练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体态的一门基础课。

(1)通过艺术形体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站姿、走姿,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姿势美、神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与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健美优雅的形态与气质。

(2)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形体课教学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

(3)通过艺术形体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使其在操作过程中能更好的运用肢体语言。

3.有利于提高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礼仪水平

服务礼仪贯穿酒店服务的始终,酒店员工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酒店的服务质量和酒店的形象而服务礼仪中最重要的就是仪态礼仪,而仪态则需要在形体课中得以训练。

四、如何将中职专业融入到艺术课中

按照旅游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备课,如导游专业的学生则侧重音乐声乐、乐器等方面的教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侧重艺术形体基本仪态等方面的教学

1.導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导游讲解将艺术课融入到专业中去。

比如在讲解到北京鸟巢时,能来一曲《北京欢迎您》奥运歌曲,当讲到浙江嵊县时学生能唱一曲越剧等,而这些平时课堂上的素材都能为学生日后工作服务,增强职业竞争力。让我们的艺术课真正为学生落到实处。

2.酒店专业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的训练能将艺术形体融入到专业操作中去

身体各部位的感知觉训练:正确的感知觉是形成和保持优美形体的必要条件之一。

(1)在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形体课上,训练身体的各部位的感知觉如头颈、躯干、上肢、下肢感知觉。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感知觉训练,可以体会保持正确身体姿态所必须的肌肉感觉,提高身体的自控能力,是形体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锻炼内容。

(2)基本形态训练:基本形态是指先天形态和后天塑造的最基本的身体姿态。

3.专业艺术技能训练

专业技能是针对旅游专业学生掌握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岗位礼仪、拓展礼仪的实践技巧,进而为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旅游礼仪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1)结合专业的特点在艺术形体课上侧重学生岗位操作中出现的形体、形态上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训练。

(2)结合专业岗位的特点,让学生在岗位操作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形态的展示。如:中餐服务、客房服务、迎宾服务等,进行岗位技能形态训练。

四、艺术课结合旅游专业的实践

随着艺术课的针对性,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更有力的具备竞争的条件,为了符合企业对于员工形象的要求,为了专业艺术课的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的要求进行艺术课程内容的安排:

1.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方法目的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运用情景式教学方法

通过情景式教学制定专业岗位再现岗位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在艺术课中结合专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有艺术表现形式。

(1)导游的同学,在讲解的过程中增加才艺的展示。才艺的表现方式不受限,但是要求题材要新颖。

(2)让酒店管理的同学体会岗位服务的步骤,主要通过形体课来训练的,让其在学习时更有方向。

3.启发式形体课教学:

(1)你来选题我来备课,课前先了解学生本堂课才艺展示的内容,老师根据内容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大致可分为歌曲类(民歌类、景点宣传歌类)戏曲类、曲艺(说唱、弹词、大鼓类)等。

(2)将音乐融入到形体训练中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兴趣、感受整合不同的动作。在形体课的基础训练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启发式教学,因为形体的训练很枯燥,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职业教育是“依岗定教”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职高教育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应有的教学作用。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特别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这种具有对客服务性质的专业人才来说,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健康优美的外形、高雅的气质,良好的举止、仪表、修养,只有具备了以上素质的学生,才会在踏入社会后信心十足,迎接挑战。所以这就体现了中职旅游专业艺术课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夏思永. 2008, 《形体训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腾守尧. 2008,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 南京出版社.

[3]中等职业教材(服务礼仪).2011.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秀云 2004 (影响职校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八大因素)[J]《当代职校生》2004第21期.

[5]廖德康 张自先2007(职高学生就业管理之我见)[J]《职高生》.

提升执行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篇9

增强企业竞争力》心得体会

执行力是指企业员工理解、贯彻、落实经营者战略思想;是企业按照既定发展方向发展的基石,有高效执行力的团队,往往能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出超能的效应,通过近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提高执行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加强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建设。如果把企业比做人,公司领导就是脑袋,负责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是脊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基层。可以说,中层就是领导的“替身”,也就是支持大脑的“脊梁”。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因此必须加强自身执行力的提升:

其次,按照适应岗位管理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自身执行力水平。

作为中层管理者必须是团队成员和教练,必须能够激励、赞美别人,必须是充电器,而不是耗电器。因此,一个优秀的中层必须具备以下执行能力:

1、领悟能力,要先弄清领导希望你做什么,然后以此为目标来把握做事的方向和方法;

2、指挥能力,工作的分配、协调、临场发挥,指挥的方法与语气,激发斗志和引导前进的能力等;

3、协调能力;

4、判断能力;

5、创新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领导力的体现,并最终体现为企业的执行力。

另外,要从自身提高执行力水平:

1、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提高业务素质,掌握企业经营特性,了解企业阶段发展目标,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增强自信,学会尊重别人,善于发现自身优劣,敢于直面困难,注重引导协调,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2、是要学会“复制”上层决策者的思路,领会其意图。决策层的目标意图是营造企业和谐发展内外环境,推进企业发展,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并提高企业经营和社会效益。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折不扣领会领导意图,扎实做好扩大销售,做大市场、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切实增强企业整体综合效益。

3、是要从执行中提高自身领导力。领导的过程是用人的过程,要学会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同时,注重自身在执行中的学习,取人所长,从正反两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自己提高管理经验和能力。

4、是自身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树立严格执行公司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的良好风范。中层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对待“执行”,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对职工要求严,首先领导要以自己的言行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只有这样,企业制定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同时,管理者与执行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实现良性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贯彻决策者意图,顺利达成目标。

5、要勇于承担责任。自己在工作执行中,必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果断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和布置落实,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好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可能造成的失误和不良后果,要勇于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思路,确保工作任务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最后,营造执行文化,增强职工队伍执行力。

企业的各项重大战略的出台和各项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方法的实施,最终都是靠员工的有效执行力来实现的。切实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执行力,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执行基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执行文化:

1、观念导向:教育员工主动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企业快节奏和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强化自身业务技能学习,丰富提高自身的执行能力。首先,要通过不断学习,加深对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远期、中、近期目标的认知、理解和认同,树立整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以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其次,要严守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各项纪律是确保广大员工行有约束、动有规则的基本准则。

2、责任导向:提倡“领导问责”,出了问题要找出其原因并分清主要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起责任心。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策

一、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 传统的农业结构,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但由于历史、区域、经济、科技运用等各方面的原因,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仍然较缓。传统的农业结构在目前仍然占主流。这主要表现在:(1)种植业,特别是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仍占着整个农业的主导地位,畜牧水产业、名优特产品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如食糖、食用植物油等)相对处于从属地位;(2)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小、分散粗放等特点,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因此,在市场上,如大米、小麦、玉米等供大于求,造成积压严重和销售价格下跌,而名、优、特产品、品牌产品、深加工产品却相对不足,只有通过大量进口来填补市场的需求。

2.“大众化”的产品品质,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很少。据专家预测,加入WTO后的我国,50%的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压力,如小麦、大米、棉花、植物油及羊毛等。究其原因,则在于产品的品质。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的状况,经中国医学院测量,蛋白质的含量:春小麦13%~15%;冬小麦13%~14%;粳稻8%~9%;杂交粳稻7%~8%;玉米8%~9%;这个指标和国外相比只居中上等。但其中一些最主要的营养指标——赖氨酸等却含量偏低。在小麦方面比较仅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比国外品种低1个百分点,且都是弱面筋,制成面包体积小、掉渣。

3. 落后的市场信息是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道屏障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网络的时代。信息就是速度,信息就是经济。西方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健全的信息体系。他们的触角遍布整个世界市场的每个角落,而且内容相当广泛,当大量的信息反馈回本国时,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研究,然后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来指导本国的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

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1. 加大调整政策力度、完善农业立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农业支持立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过去农业立法基本上把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作为唯一目标。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的日益明显。当前和未来农业的立法目标,必须把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农村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等联系起来。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都进行了调整。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应该制定农业补贴条例、农业灾害救助条例,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完善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合作的立法。首先,要确定统一的农产品贸易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主管农产品贸易的部门分割,内外贸分割,同时贸易与生产又脱节,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但不管贸易,而管内外贸的两个部门不管生产,这种管理体制导致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脱节,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准确反映。根据我国在入世谈判中的承诺;对小麦、大米、玉米、棉花、豆油等大宗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因此,应尽快制定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办法,明确配额发放要集中归口农业部门管理,规范发放程度,按照效益、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者其它规范化方式分配;再次,要建立农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机制。目前关键在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确定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纠纷中起诉主体资格问题。(2)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及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的具体规定。

(3)完善农产品市场主体立法。市场主体立法是市场准入立法的一个方面,是WTO规则和成员方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主体主要有农村集体经济、国有企业、合伙企业、独资企业、股份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形式。目前,除国有企业、公司、合伙、独资和个人可以适合有关法律外,其它农产品市场主体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因此,确立所有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赋予其贸易纠纷起诉主体资格是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4)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保护国内农产品的技术法规,农产品检测检验程序等合理的技术壁垒措施。贸易技术壁垒是当今世界各贸易国保护国内产品的通行做法。我国也应利用WTO技术壁垒措施这一贸易空间,抓紧制定我国农产品技术标准,包括包装、标签规范,动植物检测检疫等。从而形成技术壁垒,保护本国相应产品。

2.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目前,发达国家向国外(大多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量产品,资本和技术,旨在扩大发展空间,实现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本国环境保护,获取消费多样化的多种利益。就我国当今的现实而言,向国外转移产品,资本和技术的能力不可同日而语。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而且在资源分布上,区域性差异十分显著,很不平衡。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也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产业结构的单一,各地区严重趋同、质量普遍不高,产后加工技术较为落后和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的现状,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结合农产品消费结构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我国农产品生产应尽快扭转品种单一,和只注重产量的局面,宜多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并根据农业不同生态特点和农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实施优势区域生产,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最佳利用和农产品品质的最佳表现,同时对区域优势产品实施基地化建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商品量,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从而使农产品形成品种丰富、季节互补的优质产品,充分占有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农产品结构优化,除对农产品的品种品系、生产规模结构的优化外,还应创建精深加工和综合研究的新体系,大力发展品质好、档次高的农产品。由于过去农产品的总量不足,供不应求,长期以来都处于鲜销状况,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收贮在体制上不够协调,故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多重产前和产中,轻产后和加工的局面。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统加工、扩大特色产品比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

3. 改善生产设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参于市场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自身品质的高低,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除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外,更主要的则是要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生产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设施农业就是改善农业设施的代名词,它的着重点就在:以设施条件促生产发展,以设施条件促品质提高。现代的农业设施为种植业、养殖业及产品的贮藏保鲜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的巨大生产潜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现代化设施可调节生物生长要素,能把外界环境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4. 广开渠道,建立健全的信息体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透明度

信息已进入当今经济社会的前沿阵地,一套可靠的健全的信息体系,能准确地指示市场的供需变动、价格走势和产品变化动向,从而使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体经营者能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改正产品结构、转化市场途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盲目竞争。

其它,如:改革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业经营者的自主权、大力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加强农产品的“包装”等也是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大集.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研究[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管,2004:94-98.

上一篇:三维打印下一篇:职业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