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理论四篇

2024-09-13

希望理论 篇1

希望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心理特质, 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讨论和研究的重点[1]。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积极预期, 也被认为是个体应对困难的关键因素。在国外, 希望理论已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的学者对希望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虽然我国学者对理论的探索刚刚开始, 但是, 相关研究在管理学和组织学中也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2]。目前希望理论多用于精神医学或者是患绝症的病人。但是, 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正常人当中希望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 从各种来源的证据表明, 大约10%的青年患有抑郁症[3,4], 由此可以知道, 在这个年龄阶段, 学生可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本文就积极心理学分支中的希望理论为论点探讨其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意义及方法。

1 希望和希望理论

1.1 希望的概念和来源

仅仅对希望的定义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界就有多于26种的不同观点[5]。也许可以从众多定义中简单归类为希望就是心里想达到某种目的或某种情况对未达到的事物的一种象征性词语,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在20世纪50年代后, 关于希望的探索产生了更加科学的方法, 从而逐步形成了希望理论的框架。

1.2 希望理论的来源和发展

希望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分支, 来自各种学科的学者们提出了关于希望的不同理论, 从心理学到医学精神学整合而来。Millex等[6]将希望定义为对美好事物或者状态的一系列预期和描绘, 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解脱的感觉。Stotland等[7]在关于二战中囚犯的研究中指出希望是在困境境中产生的具有应对作用的特殊情绪, 它可以使人们在遭遇无助和困难时坚持理想。Farran等[8]关注希望的认知特性, 从认知的角度将希望定义为实现目标的预期, 其程度取决于目标本身的重要性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也有学者们认为希望不仅是认知层面的, 还是情绪层面的。从情绪角度来说, 希望就是预期目标实现时的积极情绪与预期目标没有实现的消极情绪间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讲, 希望就是愿望和预期二者的交互作用结果[9]。在这些理论背景下, Snyder[10]的希望理论应运而生。

1.3 希望理论的内涵

Sny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了希望理论的模型, 他们认为人们的生活是以目标为基础的, 由目标而产生的认知动机过程, 可以将这种目标的思维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 即意愿和路径[9]。意愿是指一组启动个体追求目标行动, 并支持个体沿着正确的路径朝着目标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和自我信念系统;路径是一组有关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目标所找到达到目标的心理路线或路径[10]。意愿的启动、维持系统、路径的设计和调整系统都是希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知道希望理论由目标、意愿和路径3部分组成。而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是个体达到目标密不可分的部分。当然成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所以障碍也是理论的组成部分。所以, 当个体发现在实现目标有障碍时, 由于目标的吸引力, 个体会另辟新路来通往目标。

研究表明, 希望与人类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拥有较高希望水平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力, 较少遭受抑郁和焦虑, 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 会通过积极的行动和不懈努力克服困难, 实现目标[11,12,13]。

2 护理教育

护理教育学顾名思义, 是护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应用学科[14]。护理教育是以人为对象, 因此它既要分析人的社会属性也要深刻认识人作为生物实体的自然属性。作为学科的特殊性它和心理学中探讨的希望理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希望理论应用在护理教育中的意义

希望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种分支, 它与主流的积极心理学有很多相似和不同。而根据护理教育的性质以及护理这个职业的特殊化, 所以在这里分析希望理论对护理教育的意义。

3.1 从护理教育的性质

护理教育是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 它不仅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的转变, 而且还要满足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14]。而护理这个职业角色范围不断扩大, 它不仅是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 也是管理者及协调者, 促进健康者和咨询者等。各个不同的角色拥有各个不同的职责, 每一个不同的角色职责, 都会有这个职责所要完成目的和路径思维。希望理论作为一种正向的积极心理学, 可以帮助护士在处理这些角色时, 确立正确积极的目的、路径和动力。

3.2 从护理教育的目的

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专业的从业人员以为人类服务为目的, 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护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应用自己专业知识及技能为病人提供各种护理服务来保障病人的健康安全, 还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15]。这就是由A到B的过程。护理目的到护理实施的过程, 和希望理论相吻合。

3.3 从目前存在的社会现象

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普遍低, 从抑郁症的上升指标看, 在整个世界上甚至可以形成“抑郁症流行”[16]。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家提出在教育领域应发展积极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论点。积极的教育被定义为传统学科的教学和幸福教育的结合。有报道显示, 大约10%的青年患有抑郁症[3,4], 一些精神压力和疾病可能增加青年患抑郁症的频率[17], 许多精神类的疾病在成年后第1次明显出现是在青年[18]。伴随高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较高的自杀率发生在青年也不奇怪了[18,19,20]。而护生大部分是大中专水平, 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所以, 在这个阶段教师有必要对护生的心理教育进行正确的干涉和引导。而希望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细化的分支, 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美好的期望引导学生对未来自己的职业有积极向上的规划, 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心理韧性等属性, 增加他们对社会承诺和生活意义的正向反应。教师在学校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播给学生,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这将会增加护理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帮助护生有效应对繁重的专业知识学习, 并可以促进护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校可以成为一个使年轻人实现大规模发展, 并提高他们个人资源和精神健康的地方。

4 希望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4.1 把希望理论应用于护理教育的理论课堂教学当中

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化, 护士在课堂上要学习较多的专业知识, 学习任务繁重。这在侧面会让护生对护理这个职业产生厌倦和恐惧。所以, 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效运用希望理论使护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可以确立有效积极的学习目标, 从而调动护生在学习中的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 可以使护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繁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利用积极心理学的希望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共同发展[21]。

4.2 把希望理论应用于护理教育的临床实习教学当中

护理专业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要求护生从一名课堂上的学生转变为一名在临床工作的护士。由于护理工作的繁重、复杂, 一些护生自认为自身处在“不利处境”,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甚至有离职倾向, 所以护生的这种转变会增加其职业恐惧和职业压力。而希望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分支, 它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 认为只有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是预防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22]。教师可以教导护生如何正确看待职业, 从职业带给自身的使命感出发并珍惜这份职业, 可以助其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减轻职业倦怠。通过树立职业的美好期望和使命感, 可逐渐增进护士与职业的情感, 激发工作热情, 提高职业认同感, 增强护士留职意向。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的发现忧愁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同样乐观等正面情绪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维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 还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Mackenzie[23]的研究报告指出“正念减压疗法”可以帮助护士正确有效的处理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从而提升护士幸福感水平。

4.3 把希望理论应用于护理教育的德美体及个性化教育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已经进入人文主义时代, 护理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护理教育的德美体等人文思想的教育与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护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而希望理论的内涵就是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目标, 从而调动其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在德育上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目标, 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当然在目前护理教学中仍然存在重医学技术而轻人文精神, 护生过多注重疾病和技术而忽视病人的存在, 忽视与病人的情感交流和对病人的人性关心, 这样就使培养出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 以至于出现种种护患矛盾。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权利和需求、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换位体验式”教学,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来感受病人的心理和心理的需求。通过正向的引导, 树立正确的目标来发展和完善护生的素质教育。

5 小结

从社会系统而言, 护理教育属于社会意识的传递系统。从整个教育系统而言, 护理教育是一种培养护理人才的专业教育活动, 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层次合格的护理人才的重要使命。所以, 使护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方向, 是护理教育重要的使命之一, 而Snyder的希望理论可以有效地运用到护理教育当中, 帮助护生有效处理护理职业生涯所面临的障碍。所以, 将希望理论的理念引入课堂,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护理专业的学生挖掘和培养其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 对提高护理教学水平和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对希望及其希望理论的来源概念和内涵做了详细的介绍, 并从希望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护理教育, 指出在护理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希望理论可以提高和引导护生培养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挖掘护生内在的积极动力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的积极影响。将希望理论的理念引入课堂,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引导护理专业的学生挖掘和培养其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 对提高护理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理论 篇2

希望  希望理论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而言承担着逐级递进的三个使命:第一是对心理疾病的甄别与治疗,第二是对快乐幸福生活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三是对积极心理潜能与创造力的激发。[1]自开展20余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重点已从第一使命过渡到第二使命,并逐步向第三使命迈进。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须要在现状调查、课程开发、模式构建等方面以具体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从消极应对到积极激发、从现状研究到理论探究的蜕变。而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导向的积极心理学便是这种蜕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快乐、乐观、幸福、感恩等积极品格方面已有诸多研究,而对希望主题的研究还较少。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以目标、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等为框架研究希望,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设定、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开展提出全新的视角。

一、希望与希望理论

希望作为一种积极品格,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斯奈德提出的希望理论是目前希望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国外成熟的希望与希望理论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1.希望定义

对于希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布洛赫将希望视为哲学范畴,提出希望是解释存在、批判实践、探索理想的哲学道路。弗莱雷认为希望是人的本体需求,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憧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希望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2]雷斯尼茨认为希望是一种认知倾向,将希望定义为人脑中的思想和持续力量。[3]斯塔兹认为希望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差异的情绪成分,以及愿望和预期交互作用的认知成分。[4]与上述强调希望意义属性的哲学视角以及关注希望情感属性的教育学视角不同,斯奈德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在对希望认知属性与情感属性并存观点认可的基础上,提出希望是“以追求成功的动力(目标导向的能量)和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互作用为基础的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5]。

2.希望理论的内容

希望理论以斯奈德的希望定义为基础,以目标、动力思维、路径思维为主框架,以希望模型为直观表现形式。该理论认为,希望以目标为导向,包括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两个主要成分;在目标追寻的过程中,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缺一不可,两者反复出现且相辅相成。其中,路径思维是指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动力思维是指运用方法的动力。除了文字表述,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希望理论,斯奈德进一步用希望模型对希望理论做进一步解释。希望模型包括前馈和反馈的负载情感的机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6]

在希望模型中,斯奈德将目标指向的思维顺序分为已有经验、事前准备和事件顺序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做准备。

第一个“已有经验”阶段包括固有的路径、动力及情绪。斯奈德认为一个人的路径和动力思维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而人的情感或者情绪作为人的特质,也属于已有经验。在情感方面,希望水平高的人一直都有友好、幸福、自信等积极的情感来调剂;而希望水平低的人则积攒了为追求任务努力的负面的和被动的情感。

第二个“事前准备”阶段主要是对结果价值的评估。在确定目标前,特定追求目标的结果价值会被评估。如果评估证明结果不具有预测的价值,那么结果价值的反向检验会终止认知过程;而如果评估证明结果足够重要,那么就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有时候人们直到开始实践目标才能准确地对已知追求目标进行评估。

第三个“事件顺序”阶段建立在已有经验和事前准备的基础上,包括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对目标的共同作用、压力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情感对路径思维、动力思维、目标、压力的反馈作用等多项内容。压力和突发事件并非一定发生,但在第三个阶段一旦出现,也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压力代表的是任何能影响希望思维的足够重要的阻碍,被希望水平高的人视为挑战,并通过情感方法反馈回去加强性情和希望思维。突发事件虽然在常规的目标追求思维过程之外,却能迅速引发正面或负面情绪并转化为持续的动力思维,并反过来使这种动力思维和适合这个情境的目标和路径相关联。

二、启示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而诸多实验研究表明,研究希望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威莱等人发现,面对不利的生活事件,希望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少的问题行为[7]。戴维·费尔德曼的研究表明,希望能积极预测生活意义,消极预测焦虑与抑郁,且希望和生活意义之间有很大的重叠部分[8]。上述研究成果肯定了开展希望品质研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作为希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希望理论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内容,更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以希望理论为基础开展希望研究,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1.重视目标设定,分类设置并预先评估具体目标

希望理论的目标设定观点为《纲要》的目标设定提供理论基础。希望理论指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思维,即希望是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并且指出将目标分为具体的子目标是高希望人常采用的策略。这种分类设定目标的思路与《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分类思路相一致,与《纲要》的“分类指导”方针相吻合。

不仅如此,若将希望理论分类设定目标的观点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层面,不仅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也可使预期成效评估成为可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性。以按照教育对象特点分类设定目标为例,如果兼顾群体相似性和个体差异性,那么设定目标更加有效可行。一方面,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出的群体相似性。显然,相同时代、相同区域、相同来源地、相同性别、相同年级、相同学习兴趣、相似家庭环境的中小学生群体具有相似特点、时代性而言,中小学生群体整体上呈现出孤独、贪图享乐、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共性;就区域性而言,借读生与转学生比本地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就生源地而言,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呈现出封闭性,而城市的独生子女群体则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就性别而言,女学生尤其是初中女生因情感情绪引发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而男学生则因逆反心理导致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就年龄而言,低年级学生对学业表现出更多的不适感,而高年级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业的无措感;就学习兴趣而言,厌学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就家庭环境而言,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多地呈现敏感和焦虑的特点。另一方面,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的具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定个性化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标分类设定与预测评估是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和有效策略。首先,要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用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发挥希望品质的积极作用,发展人的积极力量,提高抵御心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按照学业目标、情感目标、人际目标、生活目标等大的方面来进行目标设定与评估。然后,按照时代、区域、来源地、性别、年级等群体相似性制定群体目标。最后,依照个人情况,引导学生自设目标。

2.建立以培养希望品质为导向的个人积极心理成长档案,加强正能量教育

希望理论的路径与动力形成观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希望理论认为人的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在童年时期就已形成,并在后期受到情感、突发事件等其他因素影响。因此,在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会富有成效。不仅如此,希望理论的路径与动力形成观也为以具体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提供依据成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此外,既然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是有迹可循的,那么,个人积极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也是可行之举。

以培养希望品质为导向的个人积极心理成长档案的建立是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举措。早在200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孟万金教授就指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心态的调整”[9]等。诚然,积极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以积极品质为内容的个人心理档案还未受到重视。虽然已有学者提出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为策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须要指出的是,已有的个人心理档案研究多以心理问题为记录重点,忽视了积极心理的记录,而且多具有普遍适用性,并未以中小学生为侧重对象。基于以上两点,培养希望品质为导向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档案尤为必要。具体操作上,可以在记录每位学生入学初期固有的心理特质,选择记录促使该学生产生希望信念的事件和其他积极心理案例,并在以后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授课教师对希望心理档案进行补充,同时依据档案信息,鼓励并激发该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该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鼓励为主导的健康心理环境下不断进步。

3.科学方法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适度干预与调节希望水平

斯奈德的希望研究对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首先,和其他心理特质研究不同,斯奈德对希望开展科学性的研究。他肯定了希望的认知特性和可测量性,建立希望实验室,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发现问题,预测问题、评估问题,提出希望由路径和动力两个成分构成的希望理论,用希望模型直观说明希望的形成过程,并编制希望量表对儿童的希望状况进行量化测评。其次,斯奈德的希望研究体现出极强的人文关怀意识。他强调情感对路径思维、动力思维、目标、压力等的反馈作用,肯定了积极情感的能动作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还要看到,希望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在反复强调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的基础上,斯奈德还指出,希望的动力思维和希望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它可以自觉调整,体现了希望的动态发展观。事实上,不仅是希望品质,其他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格的培养也要既兼顾科学性与人文性,又体现动态发展观,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积极心理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发与促进作用。

科学方法与人文关怀共同作用下对希望水平的干预与调节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路径。一方面,要运用希望、焦虑等各种量表,充分发挥量表的预测与评估作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关怀,了解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需求,发挥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一项对300余名初中生与100余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普遍认为需要心理健康指导。其中,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情绪控制几个方面的指导需求分别为65%、34%、5.4%-44%、27%与10%。[10]因此,要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看待和他们密切相关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加心理咨询认同度,鼓励勇于就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同时,要在尊重与平等的关系中教授中小学生应对情感问题、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方法与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中小学生应对压力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和积极行为能力,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希望水平。

4.开展希望教育,推动中小学信念教育

提升中小学生的希望水平有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论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还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希望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就个人发展而言,希望教育能提高个人希望水平,推动、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心理素质。就学校道德教育而言,希望教育能传播积极正能量,有助于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并且为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与信念提供信任保障机制,间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促进立德树人理念的弘扬。

希望教育作为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斯奈德以希望理论为核心的希望研究为我国希望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的思路。因此,要在希望理论的指导下,推进希望教育在心理健康领域理论与实施方法的研究。一方面,希望教育的实施要依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目标制定、路径开发、动力引入几个方面开展。既要加强希望教育目标制定的有效性,也要注重希望教育实施路径的多样性,还要提高希望教育动力,加强人文关怀。另一方面,要运用希望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让希望教育进入课堂,真正发挥积极心理教育的作用。斯奈德和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希望水平高的人心理健康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入希望教育的内容,开发希望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推行内涵式教育,发挥希望作为积极品质的精神作用。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希望水平,提高教师希望教育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希望;另一方面要拓展希望教育渠道,开设希望网络公共课,实现希望教育网络资源共享,让希望教育在中小学心理健康领域的工作落到实处。

————————

参考文献

[1] 管相中.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J].当代教育科学,2014(6).

[2] 张琨.论弗莱雷的希望教育哲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 Breznitz S.The Effect of Hope on Coping with Stress[M].In Appley M.H.&TrumbullR.(Eds.),Dynamics of Stress,Physiologic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New York,Plenum Press.1986.

[4] Staats S.R.,Stassen A..Hope:an Affective Cognition[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85(17).

[5] Snyder C.R.,Irving,L.,Anderson R..Hope and Health: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 [J].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The Health Perspective.1991.

[6] Snyder.C.R..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J].Psychological Inquiry Copyright.2002(4).

[7] MichaelF.,Valle E.,Huebner S.,et al.An Analysis of Hope as a Psychological Strength[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6(44).

[8] Snyder C.R.,Feldman D.B,Taylor J.D,et al.The Roles of Hopeful Thinking in Preventing Problems and Enhancing Strengths[J].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2000(9):249-270.

[9]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10] 牛端,刘路通,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J].教育导刊,2009(1).

[作者:景小涛(1980-),女,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当前希望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篇3

一、下岗职工就业难问题。这个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因而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但目前来看,再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等待安置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受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入世”初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更大。二是缺乏有效就业岗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落后,就业空间狭小,渠道较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难度很大,因而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三是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下岗职工绝大多数技能单一。四是择业、就业观念落后。一些苦、脏、累、险的岗位无人问津。外出打工又瞻前顾后,挑挑捡捡。五是下岗职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资金、场地、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运用好中央的一些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政策,充分利用好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切实提高下岗职工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和需要。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广开门路,最大限度地挖掘就业岗位,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较大危害。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上升。青少年教育问题备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青少年的自身看,青少年生理早熟、行为超前,但心智发育滞后、缺乏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和盲从心理。从社会环境看,主要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和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社会上的不法经营者,为牟取私利,贩卖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网络垃圾和音像制品、书刊,一些影视、广告等也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严重侵害了青少年身心健康。从学校教育上看,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居于主导位置,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学校对优等生和差等生不能同样对待,致使部分青年学生自暴自弃,也导致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些情况,要牢固筑起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宫家等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要做好青少年新闻出版工作,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青少年教育阵地;要加强法制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要加大青年典型和青年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人才匮乏问题。由于村里的“能人”、“明白人” 都流向了城里,城里的人才又不愿到农村创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大中专等毕业生远离农村和农业,农业和农村虽然人口 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从全国来看,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7名,具体表现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文化水平低,科技意识差,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不强,思路不宽,视野不广。由于缺乏技术人才,既希望进市场,又害怕市场竞争,对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入世后,对农业的发展形势和方向辨不清,看不明,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维形成定势和惯式。农村人才的匮乏,一是制约着农村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化进程,许多农业知识,科技 成果由于农民掌握不了而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之中。二是制约着农村增收步伐。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技术培训、外出打工、试验示范等措施加强农民“乡土人才”和较高知识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希望理论 篇4

有700多人参加的开幕式,在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千手观音》原汁原味的震撼中拉开帷幕,接着,湖北省残联艺术团的艺员们,用他们专业水准的表演,表达了身残志不残的人类精神。激情四射的演出,感人肺腑的场面,令在场的企业家、媒体代表以及部分钓鱼人纷纷慷慨解囊:廖大山2万元,李江1.5万元,陆忠法、金春斌各1万元……武汉大学EMBA总裁十四班全体同学2.72万元,老鬼公司20万元!捐款总额超过36万元。最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四川的钓友、家境并不富裕的杜建飞个人捐赠4000元。北京澳钦润江展览公司董事长李江先生道出了踊跃捐款者的心声:其实我们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今天老鬼公司搭了这个平台,帮助大家了却了这个心愿。

老鬼搭台,大家唱戏,是“老鬼杯”最大的亮点。法莱、金健、恒冠、瑞宝、光威、南北、联合、泛宇、三司达、渔资讯、富杰、百川、富司达、池海、福瑞、鑫瑞、名品、李桂云、荣平、荣东、胜利等三十多家渔具厂商热烈捧场,同唱一台戏,共圆一个梦。因为只有一种钓具钓不了鱼,因为一个企业的独唱太单调,因为品牌组合可以相互辉映,更显魅力。这一理念已得到越来越多钓具企业的共识,或许将成为中国钓具业方向性的发展潮流。老鬼公司为了真情回报这么多同仁的大力支持,在颁奖晚会上特地邀请专业模特队,进行了一场精彩靓丽的赞助产品秀,把晚会的欢乐气氛推向了极致。

“老鬼杯”另一个高潮,就是把“蓝丝带”水环境保护计划,关于“鱼、水”的话题列入颁奖晚会的主题之一。由2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蓝丝带”代表队庄严宣言,大力呼吁“爱护鱼类,保护水体,提倡放流,”引起在场所有钓鱼爱好者的强烈共鸣。在人类没有出现前,地球上就有鱼类存在。千百年来,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能量和蛋白,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欢愉。在地球进化史上,鱼类始终与人类相伴而生,共同繁衍。因此,我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让濒临的鱼种得以继续繁育,让人类最好的朋友——鱼类与我们和谐共存。

其实,老鬼公司早已突破了鱼饵的范畴。1999年创办的老鬼钓鱼學校,从2006年开始重点培训全国各地的渔具店店长,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将会毫无保留地把所学钓技传授给他们的痴心钓友,这是老鬼的高招。老鬼名下的游钓世界影视公司,已制作了20多部钓鱼电视片,发行200多万册,受众2000多万人次,这是老鬼的杰作。去年11月,又投资400多万元,开先河地建起了老鬼钓鱼宽频网,开设网上钓鱼学校,实况传播钓鱼比赛,把全世界的钓鱼资讯收录其中,计划在三五年内办成钓鱼推广频道——中国钓鱼宽频网。这是老鬼的大气。“别人做过的,我一般不会再做,别人没做过的,哪怕事儿再小,我也要尝试一下”,老鬼公司董事长易哲先生这样诠释他的个性。老鬼麾下的风行、挡不住已迅猛发展到600多家连锁。“每个城市只设一家”,让风行、挡不住的生命力如此旺盛,这是老鬼的创意。

上一篇:做好柜面服务下一篇:智能电网通信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