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十篇

2024-06-09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1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材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数学知识内容的有效传授。

纵观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知识体系的设置,我们发现,编者在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时刻遵循新课标根本要求,增加了许多学生思考、探究、动手、讨论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教材知识点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知识点内容的表现更加形象具体,可读性和启发性显著增强,这些显著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知识元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充分掌握新教材各个栏目设置的主旨,挖掘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含义,将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结合,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有效加快和增进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著增强。同时,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挖掘教材教育因素,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相关数学知识内容的收集整理,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意志品格的培养和优秀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的陶冶,实现学生在学习知识活动中良好学习情感的养成和树立,为学生有效掌握教学知识打下情感基础。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内容及其相关性质后,向学生提出生活性问题:“如图所示,某公路隧道横截面为抛物线,其最大高度为6米,底部宽度OM为12米。现以O点为原点,OM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若要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AD—DC—CB,使C、D点在抛物线上,A、B点在地面OM上,则这个‘支撑架’总长的最大值是多少?”先让学生产生学习二次函数知识的冲动和欲望,然后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二、注重抓好教学备课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展示。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学习活动围绕着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运转,是一种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与教师两者地位进行了鲜明、科学、准确的确定,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制定者、策划者和引领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活动主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主体。”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紧紧抓住教学主体这一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可变性、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备课环节“提前准备,防患未然”,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领悟教材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将“学生、教师、课堂三者要素进行有效协调”,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善于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教学语言的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在备好教材内容基础上,备好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提前布置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新章节的方法,将预习知识与问题解答有效衔接,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增强。

三、凸显探究活动载体特性,提供探究时机,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增强。

初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实现学生探究、思维、合作等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探究知识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桥梁和主要途径,把握好适度原则,能够把其他学习能力有效渗透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探究,使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更加宽松,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开展互助合作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问题的内涵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和解答,达到“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要求,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校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题:有一正三角形木板边长为8厘米,今有4圆板半径为1厘米,在三角形木板外,沿周界移动一周,求其所经过的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我在进行此题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探究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发,再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问题活动,学生在集体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对问题“运用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解题”的内涵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相互辨析思考中统一了解题思路,从而对问题解答更加得心应手,学生解题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效能性。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阅读部分, 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 抓住主要环节 (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 作为显性标志, 同时以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上述能力发展线索相配合, 进行专题设计。例如, 对朗读提出“美读”的要求, 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略读、快读等技能实践,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学习迅速提取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等技能实践,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从各种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进入鉴赏性、评价性阅读。

就是说, 这套教材的阅读部分的编排, 外在线索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内在线索是阅读能力的发展。每个单元的阅读专题的设计, 两条线索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全套书的阅读部分, 从外在线索说, 是由浅入深, 从简单到复杂, 从易到难。从内在线索说, 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 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 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 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为第三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至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则贯穿全套书始终。可以看出, 在内在线索上, 也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以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认知阅读———理解阅读———探究阅读———创造性阅读。“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 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 传情地读, 读出韵味, 读出感情, 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 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 披文入境,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体验,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地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读, 要对学生的读作出明确的要求, 杜绝为读而读。任何形式的朗读, 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逐句玩味”,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耳。”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切记要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 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 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 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之读的效果。

2. 以读精讲

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 学生提出:“如果人类真的有尾巴, 作者的愿望真的成为现实, 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提出“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这一个办法, 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大胆让学生读书, 相互交流, 最后明白了:人类有尾巴也许并非是坏事。

3. 以情激读

首先要抓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 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 关键在于教师能用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 体现教师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 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当然,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 要明确各年级阅读的重点。还要认真分析学情, 要顺学而道, 顺学而教。教师在把握诱导读这一个环节中, 一般是从问题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或者在学生中选择有价值性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围绕课文展开阅读, 细细朗读重点的句子、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 能在文本中找出富有意义的答案。

其次, 阅读教学要做到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教学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与已有经验, 实现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比如, 在教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教室, 回到大自然中, 在山上、小河边、草地等欣赏各个季节的优美景色。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

4. 以写促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特点。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读与写, 读与说”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读写结合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阅读重在吸收, 作文重在倾吐。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体会一下, 有什么感想。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探究, 谈谈感想, 或者写出感想。比如:《风筝》一课, 激趣:“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 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学生通过阅读, 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而有味道,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很高。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二)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四、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官华.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5(16).

[2]翟倩.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5(33).

[3]曹正雍.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才智,2013(35).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论文 篇4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注重形式、忽视实质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每当教师在提出一道讨论题之后,学生就按照之前分配好的小组立即讨论起来;表面上看上去,似乎每一位同学都在张嘴说话,看上去是那么的激烈、那么的热闹、那么的投入,但实质上,这样的讨论并没有受到任何的成效。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讨论,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进行,也没有在小组内真正的互帮互忙,虽然有的小组在学习上有明确的分工,但是由于他们的不认真,在实际的讨论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等作用。因而,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是感受其学习的氛围,不能真正的收到成效。所以,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的意义。

1.2过分的急功利近、严重缺乏思考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由于考虑到时间的问题,通常是刚提出问题就会让学生进行回答,根本没有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导致很多学生形成表面上的“脑筋急转弯”,或者是根据就不去思考,只是听着别人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仅限于翻找书本上的答案。这种急功利近的表现,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若是长期如此,只是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学习心理。因而,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1.3合作教学不全面、偏重优生

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优生就积极的发言,表现十分的主动;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是当做默默的“听众”。每当讨论完之后,优生争先恐后的发言,然而思维慢的、信心不足的学生就只能当观众。这样的合作教学促使优生更高傲的情绪,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就会逐渐产生消极情绪。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然而,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每位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之注重优生。

2提升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小组合作教学虽然是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但是其有效性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也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上,造成很多教师在实施了合作教学之后,因未见成效逐渐不再运用。但是作为一名合作的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因为合作学习的难以开展而因噎废食,因此,为了要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全面的.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发展“血液”。因此,针对以上两问题,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在往后的小组合作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2.1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

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班里每个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爱好等情况进行大致的了解,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要体现出公平性、公正性,促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然而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必须要是优差生成正比,实现优势互补性,这样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的开展互帮互忙、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等。

一般情况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设置一个小组长,既然是小组长,那么必须具备组织能力,能在合作中主持好成员开展交流、讨论等,并且还能及时的做好记录。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定期的询问小主张该组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要教会小组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将简单的问题留给不爱发言的学生,促使他们共同的提升。当每一次讨论完成之后,需要按照小组每个成员的顺序安排其上台代表本组发言汇报,这样促使每个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以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共同体验学习的美感、成功的快感。

2.2教师要做好指导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提升指导学生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习。例如在平常的学习中,更还如可倾听学生的问题、如何询问学生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等,尤其是要注意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的、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促使学生在表达中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的技巧。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5

一、认真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传统阅读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1) “中考考点”式阅读教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以自己能把每篇阅读文本与中考考点结合起来当做一件引以为荣的事, 殊不知, 这种教学方法把本来优美的文章阅读得枯燥无味了。

2) 以探究代替阅读教学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新课改强调自主探究学习, 有些教师把探究设计得很精彩, 学生确实也在探究中得到了体验的满足。如上《死海不死》, 有教师组织学生演示实验, 当水的密度大于水中物体时, 物体浮于水中不下沉。诸如此类的课很多, 上起来确实也起到拓展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但仔细一想, 这好像不是上语文课, 而是在上物理课、化学课。当然, 教无定法, 这样做无可厚非, 但如果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语文课上把它上成了科学课, 缺乏对语言、词汇、表现手法的感悟, 则亦成为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了。

3) “写作目的”式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写好文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围绕着“拟题、开头、过度、照应、结尾、选材”等项目进行训练, 以达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目的。这样对文章肢解之后, 一篇美文就体无完肤了。课后, 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在写作中, 其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思维了。

4) 重“教”轻“学”:教师只顾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去授课, 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 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上, 常常是教师讲的有滋有味, 一部分学生却在打瞌睡;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 学生在下面不言不语, 其讲授的目的只为了完成授课任务。

(二) 片面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

1) 旧酒瓶装新酒式的阅读教学。表现为上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时用新的方式方法, 而大部分课程还是老一套, 被应试教育指挥棒牵着走。

2) 重“人文性”轻“工具性”。课堂上特别重视对教材人文性的挖掘, 忽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味想在课改中创新出彩, 但却把基础环节的培训抛开。

3) 重民主、轻集中。在对语文的理解上发扬民主, 各抒己见,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丰富性的理解与掌握, 也有利于课堂的活跃气氛, 但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民主, 则经常是, 甲说的正确, 乙也说得对, 丙的也不错, 丁的有独到见解。如此一来, 没有大概的正确观点, 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容易模糊不清, 有些时候, 老师应有责任把真理告诉学生, 以解除他们的疑惑, 在民主中获得集中的智慧。

4) 重合作、轻独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但阅读是一种非常需要“独立自主”的活动。有的教师每课必合作, 也不问合作是否需要, 一味的从头到尾合作到底, 学生根本没有独立阅读的机会, 失去了独立阅读的乐趣, 这往往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阅读教学应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入手, 甩掉中考指挥棒的影子

1) 多读课文, 培养语感。可在诵读或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 在朗读中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 揣摩作者蕴含的情感和意念, 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去探究想象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等。如:“浅草才能没马蹄”对“浅”、“没”的感悟和理解。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 产生愉悦的情感, 从而对语言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如让学生深刻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绿”、“关”、“出”几个字的妙用和意义。

(二) 阅读教学要尊重阅读个体, 尊重个性

尊重个体, 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指的是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独立的阅读空间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受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 过去教师们重视的是发展的一致性, 强调齐步走, 一刀切, 格式化, 标准化,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大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抬不起头, 违反了人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规律。阅读教学尤应重视多元智力理论,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用的地方, 因材施教, 给每个人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三) 重视人文性也需要重视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新课标对“工具性”的重视程度。过去语文课上, 很多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 弄得支离破碎, 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情感的陶冶, 语文的人文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现在, 新课标同时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 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不能为了课堂的“出彩”盲目的去挖掘它的人文性, 而应把挖掘人文性与基础知识训练的工具性巧妙地结合起来, 两者相辅相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度统一的, 这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四) 注重语文阅读的整体性、整合性

语文阅读文本是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阅读材料, 它包罗万象, 涵盖了文、史、地、数、理、化等各科内容, 整合了自然社会和哲学等学科的精华。因此我们教语文阅读课, 不能为了教语文而教语文, 不仅要把语文科应该教的内容教给学生, 形成应有的语文能力, 而且要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报刊杂志, 了解时事、洞察社会、理解人生, 以适应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五)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阅读评价上, 应由过去的重结果变为重过程,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探究,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 获得独到的见解和有特色的“答案”。让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在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 在原来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其中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是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上最新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方法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也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为此, 新的教育理念就由西方国家里不断地向中国引进,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口号已经变成基础教育中一个改革的突破点。因为语文的阅读属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点, 所以探究性的阅读方式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受到注重。

一、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问题

所谓的阅读就是阅读者从书面文字上所得到信息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此过程里就应该加强学习, 并且要掌握好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多数的初中生在本阶段都是处于一个相对较朦胧的时期, 身体和心理也有着快速的变化, 在对事物的认知上也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引, 试图通过运用一些有趣、生动的故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授课程的活动中应该就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简单而有价值的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寻找出更加合适的答案。此外, 还可以为学生安排游戏比赛的方式, 因为阅读是没有规定的标准答案, 所以学生能够各抒己见, 纷纷抢答, 只要是合理正确的教师都应该予以一定的奖赏鼓励。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册《山的那边》一文时, 要求学生先自己朗读课文, 指引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并把问题带进文章的学习中。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看注释便知道答案, 可是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就需要同学们互相探究总结。如文中“海”和“山”真的就是现实中的“海”与“山”吗?还是有着另外更深层次的含义?该问题一出便引起了学生们激烈的探讨, 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互相研究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样在学习《第一次真好》的文章中, 教师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并且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有了上次的经验就会联想到“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就越能提高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带着探究性的问题加上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 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教学上教师应该是要更多的启发学生, 指引学生去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为学生解答, 必须教会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或者是学习, 让学生懂得寻找合适自己获取阅读技能与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联系的方式进行探究性阅读

语文阅读不仅讲究的是探究性, 也相当讲究阅读的联系性。探究的意思就是指在阅读时应该带着已有的经验进入到文章的阅读, 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造性, 把学生带领到身临其境的情景中,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上也可以延伸到学习同一时期且有相同情况的其他诗词、美文等, 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还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增强阅读能力, 开拓知识面, 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和达到了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根本宗旨。

三、探究性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语文的探究性阅读跟普通的阅读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1) 加强合作的关系。首先应该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经过谈论来寻找出最佳阅读的方式。其次就是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学生应该学会与老师进行共同的探索以至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体验与对话的过程, 如果希望学生形成对阅读的美感就要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阶段理解阅读的内涵, 同时还要不断地超越自我。 (3)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引导者, 促使学生自主、自由地探究阅读。

四、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在一般的语文阅读课堂讲解中, 当教师出现自导自演的情形时, 学生一般都会出现毫无精神的听课状态。此时若教师急于教训学生, 必将会导致课堂气氛的僵硬, 学生也会变得紧张, 甚至希望课堂快点结束的情况, 教师就无心教学了。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应变, 在有条不紊的同时, 语气和语速也应该有所变换。

五、结语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7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束缚,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注重形式, 不讲实效, 没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初中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只要教师认真组织和引导, 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语文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才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教学前, 我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我预习, 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课堂上,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 对于语文学科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 取得明显的学习收获, 并在语文乃至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这就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内涵。而“兴趣”和“收获”, 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两个主要依据。

二、改进教学方法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提倡引导和启发, 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好的导入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 未开场先叫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受教, 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提高学习效率。导入的方法有形象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情感导入等。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教师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还与教师的语言艺术有关。如果教师讲课的语言干瘪枯燥, 缺乏感情, 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同样, 如果教师的用语艰深晦涩, 学生听不明白也是无用的。因而, 教师教学时应十分注意学生原有的语文程度, 用语言感染、鼓舞学生, 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语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可能全部从教师的讲解分析中获得, 很多是通过他们在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的。因此, 初中语文教学应整合各种教学手段, 努力构建体现实践教育思想的语文课堂, 既重视教学方式的活动性, 更重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让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语文课堂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如讨论、质疑、对话、演讲、表演等, 还可以是读书报告会、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活动中学。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新课程学习是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全体学习者的智慧去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提倡构建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做到师生平等互动。语文课堂应该是相互合作学习的课堂, 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课堂, 是充满生机、兴趣、智慧和生命活力的场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去表现, 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 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正如于漪所说:“师生处于平等地位, 感情才会融洽, 思想才会一致, 上课就能心心相印, 浑然一体。”可见, 教学气氛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学无止境,并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新课改的时代大潮的影响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和实际教学经验,适当调整教学方案,从自身出发,不断地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臻于完美。那么,新课改下应该如何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呢?

一、充分备课,确立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一节课的核心,新课改要求我们,确立以目标导向式的教学目标,单一而又清晰。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并且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特点,串联教学内容,撷取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堂课,至于琐碎的知识点则要学会忍痛割爱,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

二、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在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眼球的今天,多媒体也以它直观、方便的优势走进了课堂。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能够将知识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传统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成功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呼吸运动的过程”这一课,我将呼吸运动的视频在大屏幕播放出来,学生看得十分投入,于是我便引出了“珍爱生命”等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另外,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便是切勿被多媒体所牵制,形成对课件的依赖。

三、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率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探究能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断地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时代大潮愈演愈烈,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生物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反思,勤讲多练,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熟练运用多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活到老,学到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9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像、写作,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作如下探讨:

一、要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收获,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与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二、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在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并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就算考取了大学也没法上学的事例。他的观点再班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双方都各据一辞,无法说服对方,最后学生提议让我做公证,我就适时地给以点拨,并没直接肯定谁对谁错,只是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境优越的同学的学习状况和家境比较贫困的同学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自己去对比。最后学生通过再次的讨论明白了“家庭经济环境的好坏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引发学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断事情的对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

四、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

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教师若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自始至终用一个腔调,平铺直叙地上完一节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上课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注意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其中,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多媒体教学也是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带来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其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新课改提升初中语文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思想,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 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将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使学生想学、善学。[1]因此,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严肃的教学模式, 进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 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互动。这样, 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学生也乐在其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教师们多多努力。首先, 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 关爱每个学生。例如, 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后进生要特别关注,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还要发动学习优异的同学给予帮助, 让他们形成“一对一”的学习伙伴;其次, 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机,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 教师自身一定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 一定不能摆着一副严肃僵硬的表情, 要让自己显得轻松愉悦, 从而感染学生们, 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

二、改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一) 创设活动氛围, 调动学习主动性

一堂课要真正有情趣, 仅仅靠讲、读、写、练是不够的, 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 积极参与教学, 才能发挥其学习主动性。[2]活动的方式是多方面的, 如:观察、想象、语言、触摸等, 教师利用特定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活跃起来, 产生动机, 充分感受, 主动探索, 充分利用图画、音乐、表演等活动,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增强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古诗, 教师可以边讲边画, 或讲后让学生画画, 这些活动设计, 学生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因此, 它紧扣教材, 同时, 也是锻炼能力的好机会, 这种学科情景教学活动避免了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说教和问答, 使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使教学化“难”为“易”、变“单调”为“多彩”。

(二)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除了教师本身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外, 还应多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应该做到:由课本到课外书, 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自学。[3]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 大胆选择或补充教材, 只有这样, 语文才会有出路。教学内容丰富了, 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三) 积极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这是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合理有效的的激励性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 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 教师也不能为了激励而激励, 评价一定要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之上, 再进行鼓励引导, 这样才是最富有价值的评价。

(四) 认真反思教学活动

反思能使教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也能成为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的眼光, 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并积极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4]反思无处不在, 例如:每次上完课进行本节课堂教学的反思, 不足的要及时批注, 下次改正, 需要再加强的, 下节课强化;每次测试, 教师要进行试卷分析, 反思教学漏洞并及时修正教学策略。

三、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追求卓越

(一) 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 不断更新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开放式教学、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 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 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 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 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 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二) 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

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 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 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 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 “没有相同的经历, 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 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 我们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 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 欲速则不达。

(三) 创新教学方法

有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家”, 就在他们能“采众家之长, 走自家之路”我们教师应该在“照搬——吸收——内化”的发展过程中, 结合自身优势, 结合自身情况, 形成独创的教育方式, 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这种个性应具有前卫性、先进性, 它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 对同行、对学生具有引路的作用, 是教育改革的先锋队, 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只有创新型教师,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试想:因循守旧的教师又能培养几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呢?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因为有鲁迅、徐特立、蔡元培这样的教师、校长, 才会涌现出一大批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热血青年。因此, 教师要见多识广, 要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要用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 并指导教学, 更重要的是要有预见性, 能准确估计社会发展的动向, 并带领学生朝着未来不断奋斗, 真正成为时代的鼓手, 吹响前进的号角。总之, 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要时时更新头脑, 紧跟时代的步伐, 用先进的方法指导教学, 民主的观念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只有这样, 中国的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邢焕琳.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方法[J].新课程 (上) , 2011 (05) .

[2]陈喆.把最真实生活带入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 2009 (15) .

[3]党国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文教资料, 2009 (03) .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下一篇:打造国际化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