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辅导四篇

2024-05-15

针对辅导 篇1

一、准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根据教育部所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因而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等均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 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而言, 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 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物质和道德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 人际交往、学习、情感、专业发展、求职就业、人生规划等都是给大学生造成更多困惑和压力的因素。鉴于此,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和谐校园构建的全面推进的背景下, 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好地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各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正因为如此, 作为大学生德育的中坚力量,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务必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 摆正自己在学生心育活动中的位置, 切实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的突出, 而辅导员更应该找准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位置。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有效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示范者、防御者、疏导者、培育者以及咨询者, 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但更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要,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相处时间较长, 接触机会较多, 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上相比其他方面而言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鉴于此, 为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情况和问题, 秉持小事及时疏导, 大事及时上报的处理原则, 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性和速率。首先不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中坚力量, 其与学生的接触比较便捷且频率较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比较全面和立体的;其次, 鉴于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趋势, 大多数辅导员也仅是刚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 因而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较小, 且双方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以及知识背景上也比较接近, 因而两者之间的共同语言较多, 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的既是学生的老师, 也是学生的朋友, 这双重的身份使得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中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另外, 高校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以及辅导员本身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枢纽般的地位, 也是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教育资源而言, 教师可以对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资源进行整合, 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而就其存在和地位而言, 教师作为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应尽可能地开拓更多的可以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渠道,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 对学生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再者辅导员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约谈某位学生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另外辅导员也可充分利用纽带作用, 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 获得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从而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实践表明, 传统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因而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可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报告会或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 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 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更加阳光;其次,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不同的, 比如大一的学生, 其心理压力可能更多的是由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引起的不安和忐忑、对家的思念和学习带来的压力等等, 而对于大三、大四这种快毕业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压力则可能由实习、求职就业、专业发展、人生规划、情感、家庭等多个方面而造成的。鉴于此, 高校辅导员在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的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开展专项性的心理训练;而在面对明显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辅导员应鼓励和陪伴学生到更专业的机构接受系统的专业治疗或援助。同时,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辅导员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或心理状态网络, 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另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 以及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所暴露出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应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依托该技术在信息交流和沟通上的优势, 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且多数情况下, 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上所表现出来的自己更接近于学生内心真实的表达。因此, 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声音等形式与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 如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且实际的调研结果也指出, 大多数学生有时更希望有一个人倾听自己内心的心声与委屈, 当其将内心的苦闷都诉说完后就会感到很轻松。因而高校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耐心听, 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的窗口, 从而帮助学生缓解内心的压力。

四、秉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

鉴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全大学生人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除了要准确定位自己在学生心育中的角色, 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实现多样化的教学, 还需要秉持人本化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用心”, 由心地关爱学生, 耐心倾听,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理智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比如针对新生而言, 辅导员可通过开展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来促使新生快速相识, 减少或消除学生孤独感和不安情绪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促进班级凝聚力形成;另外, 针对一些学生身上比较普遍的问题, 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召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方式, 统一教育;而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困惑, 辅导员也可通过单独约谈或提供咨询的方式, 来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此外, 根据当前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辅导员还应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在当前这个时代, 竞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有生力量, 其正在承担着来自多方的压力, 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和其自身的压力, 因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但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未完全定型, 无法将所有的压力均转换为正面的动力, 甚至会钻牛角尖, 长此以往, 学生的身心健康堪忧。因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者, 应及时地予以学生适当的心理援助, 准确定位自己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高洁, 张旭.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1) .

[2]周丽红, 吴高娃.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因素及教育工作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 .

针对辅导 篇2

一、群众文化辅导的意义

群众文化辅导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的辅导和文化修养的辅导。思想政治的辅导能把握和引导整个群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弘扬社会主旋律, 保持群众文化的先进性, 通过思想政治辅导有益于群众从事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 树立健康思想, 避免谬误和毒害思想在群众中滋生和发展,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保障。文化修养的辅导是文化辅导的另一个方面, 也是文化辅导的重要部分, 通过文化修养的辅导可以使文化知识普及和传扬, 提高群众文化修养, 使群众更加理性地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 分清善与恶, 使人们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 才能弘扬正气, 传播正能量。群众文化辅导的重要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引导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社会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 它的范围广, 作用大, 社会教育对于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通过良好的群众文化辅导, 使群众在文化娱乐中得到相关的教育和引导, 寓教于乐, 收益最好。另一方面能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在精华和糟粕兼容的混杂文化中, 群众文化辅导能有效地筛选和保护优秀文化, 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突出辅导群众文化的导向性, 使群众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群众文化辅导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一) 以群众满意为辅导标准, 加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广泛调查, 准确定位, 为群众提供高效的文化服务。在群众中开展文化辅导工作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 了解辅导对象缺少什么, 需要什么, 从而对症下药, 开展辅导。比如, 我们如东是个滨江临海, 具有百万人口典型的农 (渔) 业大县, 既有靠海吃海的渔民海巴子亦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憩的农田耕作者, 在开展文化辅导前, 我们文化辅导团队在面对不同类型, 不同人群进行基层群众文化辅导时, 我们就要针对性因人而宜、因地而异。首先要确定群众文化定位, 准确明晰文化传播形式, 为他们提供一个高效的文化服务;其次要留意农 (渔) 民群众生活, 以提倡农村新风尚为主题确定开展对农 (渔) 民有实际意义的文化辅导工作, 在文化娱乐辅导上、在思想辅导上都要贴近农村生活, 弘扬农村新面貌、新风尚等文化辅导内容。

2.严把关口, 确保质量, 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精神食粮。正确的群众文化辅导可以弘扬正气, 抵制腐朽思想, 在选择文化辅导内容时, 要严把文化导向和文化质量关口, 给群众奉献出高品质、高风尚的文化辅导项目, 才能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对精神文化食粮的需求。我们如东有很多地方小戏本身具有很好的社会风尚和高品质内容, 但随着社会地位的降低和人们的关注度下降, 一些地方文化为了吸引群众打着所谓“特色”而走向了媚俗低级的道路, 在群众中负面影响很大, 所以, 群众文化辅导必须进行严格把关, 从辅导内容到辅导形式, 甚至辅导人员都要严格筛选, 力求文化作品结构严谨、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情意并茂, 具有导向性强、政策性强的群众文化作品。

3.引导群众, 调动群众, 提高群众参加文化辅导的积极性。在群众文化辅导中, 要善于发现群众中文化能人, 积极调动这些能人来参与文化辅导, 以点代面, 调动群众参与文化辅导的积极性。这要求群众文化辅导团队要创建一种与群众互动交流的机制, 从两个方面把握好文化辅导工作。一方面进行广泛调查, 开展文化辅导前, 先到要辅导地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走访和与群众座谈, 了解群众意见、征求群众建议, 了解辅导群众需求, 同时挖掘群众中文化能人, 因为他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样可以为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创建一种奖励体制, 经过各种渠道, 设立群众意见箱, 发放调查问卷, 对群众中好的建议和意见给予奖励, 以此来激发群众对文化辅导的热情。

(二) 培养和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以群众为本”的辅导团队

文化辅导工作人员在树立“以群众为本”的服务理念时, 要通过文化活动与群众打交道, 建立平等、亲切、和谐、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这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 相互关爱的关系, 辅导团队要为群众提供贴心的服务, 培养和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真正地深入群众, 了解群众, 研究群众所思、所需、所想, 从群众角度出发, 为群众提供高水平文化辅导, 真正解决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同时, 辅导团队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辅导管理机制, 确保群众文化辅导不走过场, 不好高骛远, 不居高临下, 不违背人本思维的要求。保证辅导工作人员在文化辅导时遵照管理要求, 简化流程, 优化程序, 提高工作效率, 做到文化辅导真正服务群众, 引导群众, 使群众文化素质整体提高。

三、结语

群众文化辅导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群众文化辅导, 可以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弘扬社会正气, 传播社会正能量。有利于社会团结和安定, 扼杀和避免了一些地方恶习和谬误毒害思想传播, 改善了我国地方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群众文化辅导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群众文化辅导着重解决的问题, 在文化辅导开展过程中, 通过广泛调查, 准确定位, 严把辅导内容质量关, 提高辅导能力, 拓宽辅导渠道, 才能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水平, 发挥群众文化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建设之管见[J].才智, 2011 (19) .

[2]石小舒.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 2011 (12) .

针对辅导 篇3

1.学习焦虑。担心即将来临的考试,这是一种正常的体验。中等程度的焦虑是有益的,既能提高学习上的责任心,又能提高心理挫折忍受力,但是学习焦虑过强反而会使结果变得糟糕。对学习焦虑较强的学生来说,有效的办法是暂时降低期望标准,有意地给予容易的测验,使其取得“好的成绩”,以解除过度的焦虑感,在日常测验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提高学习热情。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和老师应少斥责,坏的分数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惩罚,所以不必再加斥责了。另外,消除学习焦虑以后,重要的还要培养好的学习态度。一般来说,对学習焦虑较强的学生,不仅要对其本人也要对其双亲进行指导,特别要指导双亲防止对子女要求过高。要改善家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指导方法。

2.身体症状。强烈焦虑会引起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胸闷、头重、出冷汗、皮肤苍白、肌肉松弛、小便失禁等,这些称为焦虑反应群。正常人也会有这种焦虑反应,但焦虑病人的身体症状更明显、更持久。特别是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很多时,大多是焦虑在起作用。这种焦虑是主观上的“烦恼”、“闷闷不乐”状态。如果身体症状很严重,那一定是焦虑受到了压抑。这时,必须帮助本人拿出正视焦虑、解决焦虑的勇气。通过游戏疗法和面谈,确认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样的焦虑,这是指导工作的重要步骤。

3.交往障碍。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就总是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这种在人际交往上容易产生焦虑的人具有退缩、过于老实、提心吊胆、没有魄力、不敢讲话等特点。解决因经验不足引起的人际交往上的问题,必须把这样的学生放在朋友集团之中加以训练。让他参加许多小组(如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等)的活动。还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胆、看大人脸色行事的软弱性格。这种学生对其他人也容易感到提心吊胆。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指导的第一步,是改善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让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同时,在学校生活中,应使其感到老师是“承认”他的,指导他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总之,在指导人际交往上有障碍的学生时,第一步是让他感到同学、双亲和老师都喜欢他、承认他,使其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第二步是在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术方面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

4.孤独。感到只有自己一个人独处的不安感称为孤独感。有的学生在同学们玩得很愉快的时候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体验着一种十分孤单的情绪。孤独感有许多类型,有的因自卑;有的根本体会不到活动的快乐,或是轻蔑各种活动;有的因家庭贫穷,自感比不上同学们;有的学生有一种异质感,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因而产生孤独感。对有这些孤独感的学生,在进行指导时,首先要尽可能消除自己和他人不一样的感受。因活动能力差而孤单的学生,可以让他找出一种自己能够胜任的活动去做给学生们看,找到自信心。还有所谓的“冷漠学生”,他们或是得不到父母的爱,或是缺少抚养人的爱护,特别是幼小时就缺少爱。在温暖的家庭里养育的学生多是有温暖感的学生,在冷漠的家庭里养育的学生则容易具有冷漠的性格,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最后,在孤独倾向中还要提一下有精神分裂症状的人。这种孤独型的学生,一看就有一种“古怪”的印象。对这种学生首先要请专家诊断。

5.自责。自责就是责备自己,是一种有良心的表现,一种自我管束自我批评的方式。因此,适度自责是人性好的一面,但自责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自贱、自我轻蔑,这种学生常有明显的悲哀和抑郁的情绪体验。在学校中,指导自责倾向较强的人,首先就要让他实际体验到别人对他的爱,以解除他的不安,要指导有过强自责倾向的学生接纳自己,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要对自己采取宽容的态度,眼睛向前看,不要永久地沉浸在自己过去的错误或罪责之中。在家庭中,家长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予表扬和肯定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来说,自责倾向强的人在接受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大多会暂时出现“攻击”和“反抗”,特别是在低年级这种情况更明显。教师和父母应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积极性的表现和萌芽”,耐心地加以指导。

6.过敏。一有点什么事就放心不下,感到忧心忡忡,这种状态称为过敏。这种过敏倾向一般随不安倾向的增大而增大,而且在各种场合下都容易感到不安。如果父母明显有神经质,首先必须改善。有神经质的父母大多过分担心孩子的事情,因而孩子也容易养成过分担心的习惯。对这类学生进行指导是很困难的,必须从调整环境,特别是从指导父母开始。应帮助他们与同学们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严厉的管教、斥责、惩罚、训练等是不适当的。作为教师应注意的是,过敏倾向强的学生总是情绪不外露,不爱表现自己,有退缩倾向,不引人注目,因而往往会使人们忘记他的存在。教师应首先承认他,帮助他恢复自信心。

7.恐惧。遇到未曾经验过的对人的生存生活有威胁的场面,不论是谁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产生恐惧感。受到娇惯和过分照料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这种孩子只要是一个人就会焦虑,很怕黑暗地方,总是带有孩子气。对这种性格必须进行训练,应减少父母的过分保护,训练独立生活的能力。幼儿时就受到过度保护但又管教过严时,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同时又掩盖着对父母的反感和敌意而变得胆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恐惧倾向是与对失败、失望、惩罚的不安和对人的敌意混杂在一起的。所以,在进行指导时,首先要解除敌意,否则训练是无效的。对患有严重的恐惧病的人要请专家诊断和治疗。

8.冲动。冲动倾向往往起因于生来具有的情绪易变性和激情性。被强烈焦虑所驱使,坐立不安,无法静止下来时,冲动倾向也会增强。但是,如果只是冲动倾向特别强烈,就必须考虑到是否先天具有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如果其他焦虑倾向得分很低,但冲动倾向很强时,就要弄清是否其他焦虑倾向被压抑和隐藏了起来。如果不是这样,本人又能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倾向,就必须教育他树立对待冲动的正确态度,帮助他掌握克服冲动的方法。例如,转移注意、转换心情、控制感情等。

(作者单位:重庆涪陵第十五中学校)

针对高考作文辅导 篇4

首先,同学们要问问自己,经过几次月考,在写作上,有没有自己还搞不清的基本概念,是否有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比如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到底怎么应用?比如到底“记叙”和“议论”有什么区别?又如议论文中,记叙这种表达方式该如何摆位„„如果有类似问题,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明白,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考场作文中出现无法挽救的“硬伤”。

再有,应该动员一切力量搜集一些写作材料(素材),比如名人逸事、启发故事、智慧故事、感人故事等等,目的是可以在写议论类文章的时候,丰富自己的例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谓的道理论证上;当然,记叙类的文章中,这些材料就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创作原型,为我们的写作增添更多的亮色。这时,同学就问了,怎么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信息中迅速搜集、整理写作材料呢?我说了,可以动员一切力量,比如每天抽出15分钟翻翻报纸,一目十行地搜索有写作价值和发挥余地的新闻;或由父母代劳,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只需键入关键字,像“启迪故事”“智慧故事”等,都可以将多篇相关材料“一网打尽”,然后打印出来,有空儿就看两篇(这些材料每段文字都极少),甚至可以作为“睡前小故事”,这样效果很可能是事半功倍;当然,同学之间也可以“共享”,互通有无。

搜集材料的工作非常重要,就说议论类文章,如果作者于说理之中,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而且材料新颖、典型,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不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材料,根本无法胜任写作议论类文章的工作。其实,新材料本身就更加受众,不要总是爱迪生、李时珍、彼尔?盖茨,不是他们的事迹没有说服力,而是被用滥了、用乱了,“李嘉诚亲自恭迎老师”“李苦禅烧画”“帕格尼尼的信念”“华罗庚富贵不淫”“张伯苓的理想”等等,光看这些小标题,大家是不是都觉得眼前一亮,对!评判文章的考官也和大家一样――这不就行了吗?

好的文章,并不是复杂晦涩的,而是条理简洁、明晰的,如《我爱唐装》这篇议论类文章,它的结构就非常清晰,作者采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写作方法,而这“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同学们应该牢记的技巧。文章首先拿出一个现象,当然,这个现象最好发人深省,然后,提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接着可以进行举例对比,目的是使矛盾尖锐化,进一步调动读者,后面就是由现象或对比的结果进行延伸,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充分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最终得出结论――这是结构上的技巧。

再比如有文章采用由三件事物或三个人物进行“拼盘”的形式来行文,也是小技巧,三小节可以是并列关系,进行反复论证或抒情;可以是“1+1+1”形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还可以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深刻感人;更可以是对比,强烈的比较,是非善恶,昭然纸上,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其实,上面我只是举了两个行文技巧的例子,归根结底,文章最好不要“趟着走”“囫囵着走”,而要脉络鲜明,主题(论点)突出,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点儿行文技巧,不能“卖傻力气”。

考前半年,我们要做的事很多,以上四点绝非救命稻草,只是想让同学们在高考作文备

考时不盲目,当然更不能弃之不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还等什么,赶快动手吧!

第三,同学们真应该仔细地读一些高考考场优秀作文,像《立马吴山第一峰》《我爱唐装》《脸面春秋》《执子与通子》等文章,它们无不是近些年高考作文的精品,不读不行,不品味不行,不深入剖析不行。我们研究这些文章,决不仅仅是啧啧赞叹、竖大拇指,而是于称道之余,应该认真地解剖这些文章,看作者是怎样由话题(或题目或材料)走到文章的,看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行文从而达到写作目的的,看作者在什么时候于议论中宕开一笔的,看作者是如何处理议论和记叙的关系的,看作者是如何将平直的语言表述得生动形象或深刻得体的„„考场优秀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它们是评判的心理标尺,是审美的具体体现。

最后,我还要告诉同学们,写作要学会一些技巧,要稳中求新。大家知道,写作不是词语的堆砌,更不是凑字,所以记叙类文章的流水账、无病呻吟,议论类文章的老三段、吞吞吐吐、隔靴搔痒早已被我们“鄙视”,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行文的技巧,这个技巧恐怕可以包括形式上的和内容上的。刚才我们已经讲到,建议同学们要读一些优秀的考场作文,其实学技巧就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上一篇: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下一篇:放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