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十篇

2024-09-12

中国软实力 篇1

中国对外输出的电影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 中国对外输出的影片以港台商业动作电影为主, 出现了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少数动作明星, 并成功进入好莱坞发展;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则是以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红高粱》为代表的中国文艺影片, 在那时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屡获大奖, 中国第五代导演群体开始具有一定全球影响力;而进入21世纪后, 以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为开端, 华语电影获得国内国际的资本大大增加, 华语商业电影机制日渐成熟, 中国每年开始固定向世界范围内输出一定数量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 这些是组成当前中国电影软实力的中坚力量。

在分析中国电影全球软实力时, 票房是一个关键的数据。票房一直以来是中国电影学者研究的必要数据。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影片中, 大部分的题材集中在古装武侠和现代警匪动作打斗等, 且这些影片的海外票房远远超过了其余七部爱情文艺题材影片和喜剧题材电影。爱情和喜剧题材所占的比重很小, 且影响力相对小得多。华语影片在武侠动作类题材中的领军地位既是华语电影开创品牌于世界市场的先天优势条件, 有利于相关题材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传播, 然而也容易让世界市场对华语电影的定义狭隘化和单一化。

《英雄》在国外上映以来, 海外票房迄今已逾11亿元人民币 (其中美国占4.2亿, 日本为3亿, 韩国1.2亿, 欧洲1.7亿以上) 这表明美国不仅在世界影片制作的工业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在影片消费市场中的主流地位也是举足轻重。部分取得高票房的中国电影也有不少来自美国方面的资本投资, 这表明美国从电影工业的产销两端都牢牢控制着整个完整的产业, 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在国际上尚且绵薄的影响力所难以企及的。

中国电影在题材上难以逾越的影响力屏障和在票房上的硬伤。中国电影人应该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文艺片曾经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大奖, 但和中国每年动辄三四百部的电影产量相比, 能扬名国际斩获大奖的国产文艺片实在如沧海一粟。即使是赚取了足够口碑的若干国产文艺片代表作, 也很难在票房上能有上佳的表现。文艺片相对于其他片中, 更能传递具有普泛意义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它柔婉含蓄的风格不同于中国武打题材影片靠单一视觉冲击和动作招式来吸引观众, 优秀的文艺影片更具有内在的感染力和绵延的爆发力, 更接近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大众情感, 有利于传播中国社会的人文价值关怀。电影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产生影响, 因为电影“不但诞生一门艺术形式, 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1]。

中国文艺片整体呈现出金字塔结构, 只有位于顶端的几部代表作能够真正走出国门, 其余位于金字塔庞大根基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很难为大众所听闻。其实金字塔型的结构基本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当前的一种现状, 过分强调位于金字塔尖的几部不多的代表大制作, 罄尽整个产业的优势资源去打造寥寥数部精品而忽略了真正的整体根基所在, 这不是一种健康的发展形态。

一部优秀的电影背后一定有一个精良的制作团队, 这个团队的核心就是电影的导演。导演是电影的灵魂和舵手, 也是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宝贵资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是保证电影质量的一张名片, 也是宣传营销中的一大卖点。要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 那么就必须由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导演来驾驭一部影片。当然我们并不是排斥新晋导演或是其他, 也并没有否定其他导演作为中国电影创作核心力量和核心群体的意义, 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带给一部电影, 带给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意义远非止于导演这个身份本身, 他代表了一种风格和质量, 这种质量有时候在国际观众的眼里甚至等同于其对一个国家电影的整体印象。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导演要选张艺谋, 顾问要请斯皮尔伯格这样的人的主要原因。纵观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施行的这几年,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导演依然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身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导演相比于其他人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和优势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资源, 加上其本身实质的对电影的经验和过人的驾驭能力, 他更容易打造出精良的作品, 也更有利于后期的营销。

经过这几年的市场的发展和淘汰,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导演依旧数量极少。中国当前电影产业的生态环境很难为这个发展中的工业培育出源源不断的大导演,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电影整体影响力在国内国际的扩大。就连冯小刚这样刚刚凭借《非诚勿扰》而大赚超过3亿票房的国内导演大腕, 其作品也从未真正打入过国际市场。华语电影导演在世界主流影坛上的弱势地位是中国电影软实力薄弱的一个缩影。■

摘要:相对于西方主流商业电影的商业运作和影响力, 中国华语电影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这表明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依然不够强大, 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足够与西方商业电影相媲美的资本收入、市场份额以及观众口碑和品牌效应。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参照系, 其软实力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 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可见, 电影软实力无疑占据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大部分,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华语电影,票房,题材,软实力

参考文献

中国软实力 篇2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在四川汶川县 (北纬31度, 东经103. 4度) 发生8.0级地震, 地震波及面广, 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市均有震感。截至目前, 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8省市死亡人数数万人。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给灾区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和身心创伤。但中国人民是坚强和打不倒的, 在这场灾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 党中央、国务院反应快速, 中央政治局在第一时间召开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尽快抢救伤员, 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5月14日下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四川汶川。5月16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赶往四川地震灾区。与此同时, 中央和地方各战线集中部署, 全力支援地震灾区。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 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 全国默哀3分钟, 汽车、火车、舰船鸣笛, 防空警报鸣响。山河齐哀, 举国同悲。这是对逝者的哀悼, 也是对生者的祝福。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也不断加深。我们的党和政府, 在紧要关头, 做出了重要的指示和决策, 以人为本, 此次抗震救灾的决策迅速、及时、透明, 不仅得到了国内民众的认可, 也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 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精神支撑, 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同化力, 蕴含着丰富的软实力资源。在这场灾难面前,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奋力抗争, 人民军队和群众的血肉之情浓于水。大灾中有大爱, 全国人民紧密团结, 没有界限的区分。血脉相连,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从中央到地方, 从单位到个人, 社会各方面都在全力以赴, 捐款、义演、献血活动持续漫延, 将爱汇成海洋。这种饱含民族灵魂和血脉的中华文化将13亿人口56个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体现在文化传播能力上, 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场灾难中, 我们的媒体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通报最新抗震救灾情况。中央电视台对救灾活动进行全天的直播报道, 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 对抗震救灾情况进行最新报告, 扩大了文化的渗透面, 强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文化意识, 为和谐文化的构建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仅国家的文化、国内政治价值观与作为其贯彻与体现的政策和制度、以及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风貌, 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基础, 同样, 政府的协调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的号召力也都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 灾难发生之后, 世界各国纷纷对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 不仅提供捐款和物质设备, 更派出救援队伍前往灾区。这也正是新世纪中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 也包括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 写进党的政治报告,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在这场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难中, 我们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鼓舞民众, 激发全民族的爱国情怀与昂扬斗志, 这已充分昭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向世界证明, 中国有能力面对困难, 也有能力战胜困难, 中华民族将以更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发展战略,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 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抗震,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陈岸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7, (4) .

中国软实力 篇3

毋庸置疑,中国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影响。中国延请各国成为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并在国事访问中给予各国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这让一些观察家担心: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实际上可能已经领先美国等其他国家。比如,美国的“中国通”沈大伟(David Shambaugh)估算中国每年在“对外宣传”中花费大约100亿美元,而美国去年公共外交支出仅为6.66亿美元。 但中国在魅力攻势上所花费的高额美元获得的回报值得商榷。北美、欧洲、印度和日本的民调显示,对中国影响力的观点呈现出显著的负面态度。在拉美和非洲,中国的形象更加正面,但即使在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中国的有些市场化行为如进口劳动力从事基础设施工程也颇有争议。

看起来,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形成一个巧妙的战略并非易事。一国软实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化(哪些地方认为其文化具有吸引力)、政治价值(如果能在国内和国外实现)以及外交政策(如果被视为合理并且具有道德权威性)。目前,中国比较强调其文化和经济强势,但时常忽略政治角度的软实力建设。

中国软实力 篇4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中国软实力 篇5

1 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体育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软实力”的概念, 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约瑟夫软实力的概念引申出来的, 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体育文化软实力则是一个国家体育文化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2 中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我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便有了蹴鞠、马球等运动。但是这种文化是封闭的。其影响往往局限于参与者内部, 很难影响到其他人、国家和地区。现代体育这种情况也有所体现。乒乓球虽然是国球, 在奥运会中赢得很多金牌, 但是除了中国之外并没有太多人观看乒乓球比赛, 更别提对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反观美国, 四大联盟排名第三的NBA不仅凭借精彩赛事和著名球星用极高的注意力吸引着全世界球迷, 也带动了无数人参与其中, 培养团结拼搏的精神, 更使得人们的体育消费成为自愿自觉。由此看来, 我国的体育文化并不具有一定的文化生产力、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3 体育新闻传播较其它影响体育文化软实力因素的优越性

新闻传播具有广泛性, 它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 在不同地域较为自由地传播。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完善, 新闻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 时效性也大大增强。这使得一个体育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而依附在体育背后的文化也可以随着新闻的传播而遍布世界各地。而体育本身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 可以跨越肤色、种族、国别, 甚至意识形态。正是因为体育的这一特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没有障碍的参与和交流, 影响越来越广泛。

4 体育新闻传播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4.1 新闻特性决定体育新闻传播是体育文化软实力表达的基本载体

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6]人类学博士托马斯·德·曾戈提塔看来, 生活在一个中介化的时代, 最后对事物形成的认识, 只能是一种被中介化的认识, 很难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知和把握。在中介化的情势下, 体育新闻通过调节舆论引导方向、扩大舆论传播范围, 在展示和提高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之成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4.2 体育新闻舆论引导力决定体育新闻传播是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力量

体育新闻传播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 是当代文化因素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媒介就是信息”, 谁掌握了体育新闻传播的话语权, 谁就占据了“体育文化软实力”传播有利的阵地。

4.3 体育新闻传播对于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3.1 体育新闻促进体育文化内涵传播

在体育赛事中, 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里, 符合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在人们盲目追求自身利益, 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候, 体育新闻报道通过体育运动中实现天人合一的相关途径, 对人们解决体育现实问题, 塑造和谐文化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2 体育新闻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 如:武术、太极等。与之相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使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体育新闻传播更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 活字印刷术、丝绸之路、山川河流无不为人所知。这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 也使得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4.3.3 体育新闻促进体育文化精神传播

美国人有“美国梦”, 美国梦需要不断地奋斗来实现。而NBA中每一位球星正体现着这种不断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美国不是因为NBA才在世界上占据如此强大的地位, 但是美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美国的精神之所以为世界称赞很大原因是NBA所传播出来的体育精神。美国的NBA让世界更加认可美国的实力。

4.3.4 体育新闻促进体育文化礼仪传播

跆拳道作为韩国的“国技”成为韩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跆拳道集表演、功力、实战于一体, 给人们留下一种层次分明、简单易学、完整全面的印象。跆拳道技术上给人们的这种稳定、长期、可信、综合的印象是其传播体育文化, 构建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韩国通过体育新闻传播跆拳道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跆拳道的练习中, 进而了解韩国的礼仪文化。

5 我国现阶段体育新闻传播的不足

5.1 过分重视速度而忽视质量

真实性是新闻的根本, 是体育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 但是有时为了追求速度, 导致体育新闻失真。在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 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后来居上夺得金牌, 但某门户网站体育频道值班编辑却出现错误操作, 将预备代码发布, 造成女排比赛尚未结束即出现标题为中国女排失利的新闻, 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2 娱乐化与低俗化存在矛盾

体育新闻除了可以为受众提供体育信息外还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但它主要指与体育有关的娱乐性质的报道, 例如:对于拉拉队等的报道, 且娱乐并不是体育新闻的主要内容。然而, 很多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却过分的追求了娱乐化, 甚至出现低俗的现象。

5.3 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偏离体育精神的现象

体育新闻应该是弘扬体育精神的, 但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却出现了“竞技至上”“金牌至上”的现象。媒体更多的是重视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而忽视群众体育新闻的传播, 同时在竞技体育中集中报道金牌运动员, 对于那些没有夺得冠军的运动员近乎冷漠, 忽略运动员的感情。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就体育文化的本质而论, 体育文化软实力与体育新闻传播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从不同国家的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中也可以看出, 体育新闻传播对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体育新闻传播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 必须做好体育新闻传播, 丰富传播内容, 拓宽传播手段。

6.2 优化体育新闻传播, 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与路径

6.2.1 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

媒体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 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只有坚持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才能减少甚至避免虚假信息, 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报道成就的同时也不避讳体育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我国形象, 反而会增强我国体育新闻的可信度, 展示我国强大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6.2.2 体育新闻传播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体育精神

体育新闻传播应从“商业化”回归到“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来, 使体育新闻成为歌颂人性的舞台。同时, 将人置于体育新闻的中心, 拓宽报道视野。使报道更多的对生命进行追问, 注重运动员及其幕后支持者的情感, 使新闻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体现人文主义的同时, 引导公众的行为, 展现我国的体育文化软实力。

6.2.3 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提升全方位工作能力

作为体育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体育新闻工作人员对体育新闻传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拥有好的媒介职业素养, 工作能力强的新闻人会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者应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职业素养, 对新闻负责。

6.2.4 丰富体育新闻传播内容、拓展体育新闻传播手段

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竞技体育比赛中一些比较有影响力, 在比赛中得奖牌的项目, 比如:跳水、乒乓球等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民族特色项目, 从民族特性入手丰富体育新闻的内容, 从而彰显中华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 体育新闻传播手段已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广播、电视等传统领域了, 更多的是一些新媒体手段, 比如:微信、微博等手段。体育新闻应该用更丰富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可以接收到体育新闻。

摘要:以约瑟夫的软实力概念入手推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而对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界定。研究分析目前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通过与他国对比找到不足得出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需要提升的事实。通过分析体育新闻传播对于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优越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确认通过加强体育新闻传播建设来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是较好的策略之一。进而分析目前传播过程中的不足来体现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一系列促进体育新闻传播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体育新闻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 1953-09-01.

[2]李耀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12.

[3]孙烙勤, 崔洪健.遏制中国—神话与现实[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6:36.

[4]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250.

[5]杨新洪.关于文化软实力量化指标评价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 2008 (9) :44-48.

[6]许浩.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J].中州大学学报, 2004 (4) :108-109.

[7]托马斯·德·曾戈提塔.中介化[M].王珊珊,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中国软实力 篇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学生应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荐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其活力、魅力和生命力。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必须全面、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对接。

三、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人群,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摘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和代表之一,理应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做出贡献。

中国软实力 篇7

一、TPP和RCEP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处分析

(一)成员国范围。TPP主要是美国主导,在2010年启动的TPP谈判,随着2013日本的加入,其构成的成员国已经发展到了12个。其中包括四个东盟国家即新加坡和文莱、越南以及马来西亚,这样的结构使东盟阵营中出现了两大阵营,极大程度上分裂东盟,或者使东盟处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RCEP是在2012年底启动的用来巩固东盟在地区的中心性地位的,其主要的成员国包括东盟的10个成员国,除此之外还包括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国、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印度以及新西兰6国,RCEP将实现由东盟主导的亚太经济一体化合作。

(二)谈判进展方面的不同。TPP谈判的进展自2010年起至今,经过不断谈判其成员国已经发展为12个,已经经历过多个回合的谈判,最终在2015的谈判中达成基本协议,TPP谈判协议的达成很有可能加快RCEP谈判的达成,而就谈判的基础而言,RCEP的架构已经建立了“东盟+6”,由此RCEP较TPP而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随TPP谈判协议的达成,RCEP仍然还是会受到一些压力。

(三)就谈判议题而言。TPP谈判的议题范围不仅广而且深,主要是为了构建高标准的经济贸易集团,将新议题涉及的规则以及制度等问题作为议题的重心,其谈判的主要议题除传统的议题外,还包括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电信与劳工、竞争政策等FTA新兴的贸易议题,其谈判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了经贸制度和会员间的衔接,已经远远超出了WTO中降低关税的范围了。RECP的谈判议题则相对集中一些,主要将传统的谈判议题作为谈判重点,其中包含着货物贸易、电子贸易、争端解决、服务贸易等,RCEP和TPP不同的是强调以参与国发展的水平,为其提供一些适当的开放和调适的弹性空间,尤其是会给发展中参与国额外弹性,并会根据技术协助以及能力构建等条款,给予发展中的参与国一些帮助,使其可以参与谈判,履行义务并享受具体的利益。

二、TPP和RCEP的“合”

TPP和RCEP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亚太区域间的贸易规则以及经济贸易的便利化程度,亚太地区之间存在着许多个自贸区协定,若要达成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也存在着一些协定上的交叉点,并且区域内存在着双边自贸区的交叉重叠现象,面对这样的经济贸易形势,TPP和RCEP的出现,可以有效实现亚太地区范围内一些国家之间达成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可以有效解决协定过多,难以调和、不易操作的问题,TPP和RCEP主张制定客观的、合理的、透明的规则与制度。

TPP和RCEP扩大并开放了成员国的服务市场,而且开放服务市场也已经成为了谈判的主要议题,这也是TPP和RCEP可以发挥其最大利益领域之一,是实现亚太地区贸易一体化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内部经济差距,需要TPP和RCEP制定出质量高并且合理的规则与标准。TPP和RCEP整合可以为成员国提供一个融入国际经济最佳的平台,同时形成的协定将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的“倒逼机制”会为成员国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与动力,尤其是成员国若要达到TPP和RCEP的标准,则需要加强本国经济制度以及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

三、在TPP和RCEP竞合发展下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对策

(一)TPP和RCEP整合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相关资料的综合角度来看,RCEP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整合的经济战略更加相符,主要体现在:TPP中一些高标准条款,短时间内中国还不能达到;且中国贸易出口的优势在非服务贸易与制成品等领域,而TPP的谈判中下调制成品的关税税率空间比较小;就出口贸易市场的角度而言,中国需要降低依赖欧美消费市场的程度,提高亚太区域的市场份额;日本加入TPP将会给中国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对策。一是需要将中日韩FTA作为突破口,推动构建RCEP合作机制,虽然中日韩三国分别和东盟10国签署FTA协定,但是贸易互助能量以及产业的互补优势却受到了抑制,由此需要积极的构建中日韩FTA来推进RCEP,中日韩FTA谈判截止到2016年1月18日,已经经历了第九轮的谈判,虽然还未达成协议,但是三方都表示将会积极达成协议。二是中国需要正确认知自由化的效益,实行开放谈判,重视RECP的品质,把握好谈判的议题,以得到开放市场的认同以及互惠的待遇,在进行谈判时,中国需要选择弹性的、务实的、多元化管道、分阶段谈判办法,设计制定并规划详细的谈判策略,积极争取有利的发展机会,摆正参与的心态,重视FTA对象和品质,把握好谈判的原则。三是TPP和RCEP的竞争驱动下,中国在面对开放的挑战,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自由化进行全面的改造,积极参与亚太区域整合,积极与其他国家签署FTA,缓解既得团体阻碍的力量,为中国经济全球布局提供保障,做好引导内部的产业政策方向与投资,建立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新产业,做好优势产业的全球布局,调整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需要不断检视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做好松绑工作,加快改革并调和经贸法规制度,完善劳工与知识产权以及环境知识等相关的法律,做好和国际制度接轨工作。中国需要做好国内产业受区域经济影响程度的评估工作,依据评估的结构将产业分为超敏感和敏感以及一般三个级别,并制定不同的市场开放程度,重点保护超敏感产业,提高一般产业的开放程度,建立防范产业风险机制,争取时间较长的过渡期,拟定有关弱势产业的救济政策以及补贴政策,做好抵抗负面冲击工作。

四、结语

本文对TPP和RCEP的“竞”与“合”分别作了简单的论述,并针对TPP和RCEP整合发展下,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提出了如何发展中国软实力的对策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需要抓住机遇并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淑梅,全毅.TPP、RCEP谈判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J].亚太经济,2013,2

[2]王金强.TPP对RCEP:亚太地区合作背后的政治博弈[J].亚太经济,2013,3

[3]汤婧.TPP与RCEP: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新秩序下的挑战与策略[J].全球化,2013,6

[4]王玉主.RCEP倡议与东盟“中心地位”[J].国际问题研究,2013,5

数学老师:中国软实力新使者? 篇8

比如在超市里,你真的可以看到“一件2.6镑,两件6镑”这样无厘头的价签。超市的收银美眉不时会把钱找错,而且常常是多找。一次我在玛莎超市买了点吃的,总共不到10镑,美眉却多找了5镑给我。

网上公布出来的伦敦小升初数学试卷,让身为中国人的我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人的数学能力如此让人着急---都小学毕业了,居然才考这样的题,中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大概都嫌简单:

“请填写以下数字的总和:40,7,31”

“请圈出以下数字里的奇数:24,25,26,27,28,29”

一个英国好友的孩子,自幼在上海长大,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回英国考中学时,一举轻松考上了两所英国最著名的寄宿中学。自不用说,光数学成绩一项,他就远远超过英国的同龄孩子。

联想起中国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转战各种奥数补习班的矫健身影,连我都觉得,英国家长和孩子们再不努力,真是要“老大徒伤悲”了。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总部设在巴黎的一家国际组织收集了全世界多个国家50万名15岁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结果发现新兴国家在数学教育方面特别领先,上海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更是一枝独秀,而英国已经跌落到20名开外。

调查报告评估出来的差距是,低收入家庭中,英国孩子的数学水平要落后上海孩子3年,富裕家庭中,上海孩子的数学水平甚至超过英国孩子5年。

媒体报道之后,连英国政府也开始着急了。2月底,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鲁斯亲自率团到访上海,冒雨走访了上海建平中学、福山外语小学和上海中学。她公开宣布,对中国人已经自我批评了不少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名言非常推崇,要回英国推广。

回到英国以后,他们果然宣布,将斥资1100万英镑,和“数学领先国家”,特别是中国,合作数学教育交换项目。将有60位来自中国的数学老师在2014年秋前往英国的30个数学中心任教---推广教学方法,培养尖子学生,一对一地帮助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另外还要培训当地教师。

看来英国人是下决心要下一代学好数学了,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象着60名中国数学老师用凌厉眼神盯住各种肤色的英国孩子,用曾经让我们崩溃的代数几何难题折磨英国同胞,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而数学老师,也许会是中国“软实力”的新使者。听说,英国代表团前脚刚从上海离开,南非教育代表团后脚就到了。在访问了华东师大二附中、华东师大附小及华东师范大学之后,对这种“大中小”联动的体制赞叹不已,并且大力夸奖说,上海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牛’”。

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9

将文化软实力界定为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的吸引力,使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进行总体评析,最后针对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建议,以求为当前及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有所助益。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

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一国的文化内容对他国形成吸引力,使得他国自愿效仿、学习、追随,从而对他国的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文化要成为软实力必须要同化他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强大的说服能力、渗透能力,以有利于本国国家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二)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虽然文化在软实力化时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文化本身及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性,使得“文化的很多作用或多或少脱离于政府的控制之外”,“倾向于对外部世界产生漫射性作用,并不容易控制以获得特定结果”,但是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和吸引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展现”。文化本身虽然无法像物质性资源一样为我们用肉眼所见,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文化因素可以作用于人,从而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基,被视为国家推行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文化要素发挥着“培育”作用,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国内政治等,同时向他国传播或宣扬,使本国可以通过吸引力让他国用符合本国意愿的行为方式达到国家目标,使其行为更加具有合法性,遭到更少的抵制和反对。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一种重要形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己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认清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升到国家对外战略层面,对于国家实现其对外战

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评析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构想

(一)发掘传统文化,构筑普世主义文化体系

文化转化为软实力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种文化要具有吸引力,二是该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能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效仿、追随并转化为他们的价值、精神。正如李光耀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所以,进行国家软实力建设,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弘扬传统文化,更要深度挖掘其精髓,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发展,寻求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在延续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通过文化开放,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掘同源文化、地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维护多元文化交融的有益性,建构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环境,建构一个普世主义的文化思维框架,向世界展示中国富有感染力和包容性、能被世界普遍接受和理解并取得共识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向着以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先导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模式跨进,面向全球社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应当立足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确立全球视野。我们应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我,与传统隔离、脱节,“不能进入文化自恋和自我自足化的误区,要

重新发现、探索、阐释东方思想”,“中国文化不仅应该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应成为新世纪世界文化中的强音”;确立全球视野,谋求文化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寻找自己的世界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点,用以治理和调整我们的社会生活,使之不断趋向公正、合理、繁荣与昌盛;立足东亚,推动东亚传统的当代重构;秉持“和谐”观念,参与全球伦理的构建,寻求不同国家间的互助合作与和谐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与人类共存之间的平衡,为全人类的福社而努力。

(三)扩大汉语国际影响,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我们应该抓住“汉语热”不断升温的契机,提高汉语的国际声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国家都在有计划的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中国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制定符合国情的汉语推广政策,大力推动汉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以此来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维护中国的语言文化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实现中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介绍和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提高中国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打破‘文化逆差”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这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跨国文化企业。其次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再次要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国家应制定扶

持政策,扶持文化支柱产业的启动,支持重点项目的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速文化产业实现两个转变的步伐,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此外,还应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传承方式,对面向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作为文化产业予以支持;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掘传统技艺,再现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要广泛深入地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支持他们以各种方式培养传承人,完善对他们的激励机制。最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理念,逐步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据此实现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国家应对那些投资文化产业的个人或实体采取免税、减税、贴息贷款、税利返还、差别税率等经济手段,鼓励向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使得有逐利性的资本转向文化产业,从而从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软实力 篇10

一、传播者

在传播活动中, 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 而且决定着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跃进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从2004年开始, 我国在借鉴西方歌德学院、法语联盟、塞万提斯学院等跨国办学经验, 探索在海外 (首先是韩国) 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取名为“孔子学院” (孔子学堂) 。此后短短几年, 孔子学院可谓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 至今2010底已有9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近400个孔子课堂。但是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首先, 在师资问题上, 虽然孔子学院采取了向国外派出和在当地培训师资相结合的方式, 但是这中间还有巨大的缺口。[1]目前我国孔子学院的传播者大多是国内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或老师, 师资结构面临着队伍不稳定、非职业化、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多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很多外派教工不能用当地的语言工作。语言之间的差异, 往往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较大障碍, 从这方面讲, 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同时要了解国外的一些历史、风俗、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心中要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 而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培训汉语的老师。在传播活动、包括跨文化传播中, 传播者的可信度和专业性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既然要把孔子学院当做我们国家的一张重要名片来运作, 就要重视提高孔子学院中传播者的可信度和专业性, 不能因为教师数量供不应求, 就忽视或轻视教师素质的考察。

对于传播者的研究, 若仍采用单一视角进行审视和分析, 显然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将传播者看作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混合体, 而后依据由小到大的分析层次加以观照和思考。就孔子学院而论, 其传播者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从小的方面来看, 就是上面所论述的教师队伍, 而从大的方面来看, 则是跨文化传播中的宏观主体———国家。

如果把孔子学院的海外创办实践看作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国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孔子学院的创办经费到其总理事会的负责人, 包括很多国家领导人在出国访问时把参观当地的孔子学院作为一个重要活动等, 从中都可以看到国家在其中的参与和支持。以致很多国外媒体指责孔子学院的政府色彩过于浓厚, 并把孔子学院称为中国的“文化侵略”。

笔者关心重点不在于对国外媒体的这种做法进行批判, 而是反观我们自身。传播者文化身份的自觉与主动维护是跨文化传播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前提,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 其特征由成员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感表现出来。[2]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向外推广或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理念, 这本无可厚非, 因为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产, 理应由全人类所共享。但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裂, 以致出现了认同危机。由于不注重保护, 很多传统文化,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如何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值得反思。正如国际战略学家阎学通所说的, 如果中国人自身不实践儒家理念, 却试图向国外推广, 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需要有一个不断清理的过程, 中国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 需要建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 并进行清醒的梳理。中国要崛起, 就必须理性地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并进行创造性地转化,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凭借我们自己的不断努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同。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如何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介绍中国, 这是最紧要的课题。[3]

孔子学院之所以以孔子的名字命名, 是因为孔子代表了中华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被大陆、港澳、台湾和海外华人所认同。

从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 很多孔子学院主要是以推广汉语为主, 一些孔子学院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的汉语推广班, 这就给人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香港《文汇报》在2009年2月4日刊文指出, “中国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以孔子名之, 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然而, 把‘孔子学院’定位在汉语教学, 似乎太低。这一点孔子学院完全可以从德国歌德学院汲取办学借鉴。目前境外大多数‘孔子学院’旨在培训汉语师资, 进行汉语教学和考试辅导, 举办汉语比赛, 从事来华留学咨询, 介绍当代中国概况、中国文化体验和对华商贸知识等等。如以此作为办学的部分目标, 自然也是需要的。但如以此作为办校的根本目的, 恐将得鸡失羊, 拣了芝麻忘了西瓜。”

成立于1932年歌德逝世100周年之际、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歌德学院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活动的机构。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 共有分支机构144个, 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该学院的口号是“学习德语, 感受文化”。[4]按照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和北京分院院长阿克曼先生的说法, “歌德学院跟孔子学院最大的区别是, 孔子学院总的来讲是一所语言学校, 它90%以上的活动就是教中文”, [5]而歌德学院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其他欧洲人明白, 除了希特勒的德国, 还存在一个歌德、贝多芬、康德的德国。歌德学院已经在德语文化推广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对于我们实现孔子学院的抱负不无启示意义。

歌德学院的成功经验尤其应当引起国人的自检与自省。孔子学院要想名副其实, 就必须在推广过程中, 语言和文化并举, 在进行汉语培训的同时, 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包括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典籍的启示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孔子学院的内涵, 并满足求学者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 孔子学院是“汉语热”全球升温的一个结果, 而“汉语热”背后是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最亮的增长点。这种观点把经济发展视作汉语热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我们不可否认, 在学汉语的外国人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与中国做生意, 另一些人则把学习汉语作为求职、晋升的渠道。但是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语言热的现象, 日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但世界并没有因此兴起“日语热”, 因此, 尽管经济发展是语言热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除此之外, 中国文化本身的魅力也是引发“汉语热”的重要原因。所以, 要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让更多人从内心喜欢上中国文化, 我们首先要有这个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是否能够确立其主体性, 是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心的体现。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的“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化的认同是国家“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6]一个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自信, 妄自菲薄, 就等于放弃了自我, 也就失去了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的缺失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相当普遍, 中国也不例外。除了自信, 在跨文化传播中, 我们还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梳理西方知识界、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历程, 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6-18世纪, 中国对西方来说是绿洲和梦想之地。虽然有误读, 但双方是平等的, 并没有西方中心主义一说。到了第二个阶段———19世纪, 西方对自身以外的文化采取了蔑视的态度, 持此态度的也不乏一些著名的学者, 如黑格尔和罗素等。而现在历史又回到了新的起点, 双方需要平等相待。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茅, 中国人要有文化自觉的精神, 西方人也需要丢掉西方中心主义, 在平等相待中进行“和而不同”的对话。这里所谓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7]

三、传播渠道

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环境的剪辑与扬弃后向人们展示的媒介环境。由于学识、能力等诸方面的限制, 对于生活于西方文化之中的人而言, 中国文化显然超出了他们自身的感受经验, 他们只能依赖传播所营造拟态环境来感知中国。

中国在国际传播媒介实力方面的情形却不容乐观。目前, 西方通讯社仍然是全球媒体最重要的新闻源, 全球约80%的国际新闻来自西方通讯社。根据胡鞍钢等学者对国际传播实力的量化分析, 美国的传播实力排名第一, 欧盟国家中的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传播实力分居第二、三、五位。而中国的国际传播实力是美国的14.43%, 居居第六位[8]。中国的国际传播实力排名远远落后于综合国力的排名。由于近几个世纪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以及近数十年来的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 以西方为主的国外传播媒介对中国的报道偏于负面, 带有严重偏见, 由此导致了国外受众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误读。

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导致了世人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产生了偏见, 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甚至恐惧。这些情况的产生与媒介的渲染、误导不无关系。要改变这种情形, 中国应该加强自己的对外传播, 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文化, 主动传播我们的信息, 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国外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改变, 而应该采取主动, 在加强自身媒体实力的同时, 实施鼓励媒体“走出去”的战略。

当然, 一时改变国际传播秩序是不可能的, 提升我们的国际传播实力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除了实施中国媒体“走出去”的战略, 我们还可以考虑开拓其他传播渠道。近年来, 文化交流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从中法文化年、中华文化非洲行、埃及中国文化周、中俄国家年, 到美国、巴西、芬兰、荷兰等国举办的一个个中国文化节;从中国文化部长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纵谈“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和梦想”, 到中国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在世界各地演讲中纵论“尊重不同文明, 共建和谐世界”……[9]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渠道, 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而具体到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 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 充分注意新兴传媒手段的运用。目前, 网络等传播方式的优势日益显现。网络传播具有全方位、全时空的特点, 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世界, 这对于我们来讲,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孔子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除了课堂教学外, 孔子学院还在很多国家开办了广播孔子学院、电视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和电视孔子学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 具有传播面广、社会累积和扩张效应强的特点;网络孔子学院兼具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渠道的优势。[10]当然, 目前孔子学院在上述几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有一定的成效, 但仍需要继续开发能够吸引国外学生的互动平台和渠道, 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实力。

四、受众

受众是跨文化传播的对象, 在跨文化传播中, 由于受众来自不同的国家或民族, 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传播方式与策略。

一些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实践过程中, 存在传播方式方法上的问题。据《东方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吴琦幸报道, 美国孔子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在教授汉语的模式如何适应美国的特殊环境。很多中国派出的汉语教师, 不是他们的汉语不合格, 而是他们的教学方式与所在国的教育方针和方式不一致, 从而出现一些传播障碍。

例如, 中国汉语教师在海外的教学沿袭的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 对待学生的态度, 如家庭作业、考试方法、上课规矩等方面无法让外国学生接受, 即便是一些在中国的对外汉语课程上屡试不爽的要求和标准, 到了海外也会失效。因为国外的教育制度与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 要求美国学生听、说、读、写同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在美国的大学中, 学生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照搬中国的模式, 肯定会遭到外国学生的抵制。[11]

从上述报道中可以看出, 孔子学院中一些老师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问题就在于其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受众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从而给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长此以往, 将不利于吸引受众, 而缺少受众的参与, 传播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小到孔子学院的传播, 大到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 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我们需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本领, 这就需要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包括真实的心理和真实的思想。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 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存在一种惯性, 并不想去认识新的事物, 而往往是根据自己已知的来判断事物。这种“温故而不知新”的态度常常在传播中形成认识的偏见和误区。

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离不开每一个具体的个人, 国家的形象人人有责, 从国家主席到我们普通个人, 都对国家的形象负有责任。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外国人、使世界对中国有一个好的印象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这种偏差, 重视受众的实际情况。

摘要:伴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渐提升, 中国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影响问题, 并试图通过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来达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努力充满艰辛与挫折, 个中原因既有自身经验不足, 也有外部误读等所致。本文通过梳理与探讨跨文化孔子学院创办的实践得失, 力图为中国软实力的国际提升寻求“自警”与“策略”资鉴。

关键词:国家软实力,跨文化传播,困境,途径

参考文献

[1]吴瑛, 提文静.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 :28-33.[1]吴瑛, 提文静.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 :28-33.

[2]孙琳.跨文化传播热点问题思考[J].东南传播, 2006 (2) :25-28.[2]孙琳.跨文化传播热点问题思考[J].东南传播, 2006 (2) :25-28.

[3]翟石磊.简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的兴起[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3785973.html.[3]翟石磊.简评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范式的兴起[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3785973.html.

[4]李香.借鉴歌德学院浅析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 2010 (4) :81-82.[4]李香.借鉴歌德学院浅析孔子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 2010 (4) :81-82.

[5]记者石岩.歌德学院是做什么的?——专访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和北京分院院长米歇[N].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80.[5]记者石岩.歌德学院是做什么的?——专访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和北京分院院长米歇[N].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80.

[6]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109.[6]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109.

[7]任志茜.中学西渐:孔子学院要名副其实[N].中国图书商报, 2007-5-11 (.B01版) .[7]任志茜.中学西渐:孔子学院要名副其实[N].中国图书商报, 2007-5-11 (.B01版) .

[8]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战略与管理, 2004 (3) :24-34.[8]胡鞍钢、张晓群.中国传媒迅速崛起的实证分析[J].战略与管理, 2004 (3) :24-34.

[9]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120.[9]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120.

[10]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 2009 (7) :141-145.[10]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 2009 (7) :141-145.

上一篇:三重积分下一篇:传统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