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建设十篇

2024-06-22

共享建设 篇1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1894年6月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 “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 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把“物能尽其用”作为富国、治国之本的4件大事之一, 可见此事对国家、对民族发展之重要作用和地位。我认为, 此项“物能尽其用”乃为四者之核心。人才、地利、货流三者, 归根结底围绕“物用”, 且为三者之最终目的。在论述“物能尽其用”时, 他说, “泰西之儒……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西方知识分子天天孜孜不倦、无穷无尽地研究科学理论, 将之应用于社会, 以达“物尽其用”之目的。他指出, “若不节惜物力, 亦无以固国本而裕民生也。”即不节约爱惜物力, 也不能强国富民。对资源“在能善取而善用之也。”对于“物”重在能善取、善用。

很明显, “物能尽其用”于国于民具有极端重要性。只有“物能尽其用”, 才能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社会价值, 达到强国富民之目的。节约爱惜物力, 也并非只是“少用”的概念, 而是要能“善取”“善用”, 重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的效能。这才是对“物”的最大节约和爱惜。对此事, 国家每一个建设领域都应该孜孜以求, 概莫能外。农业作为低附加值产业, 尤其应把“物能尽其用”作为经营的根本和终极的追求。

用孙中山这个观点观察农机化, 就会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症结, 实质也是个能不能、有没有“物尽其用”的问题。农机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手段。农机的“物尽其用”首先是“善取”, 就是按照选定的机械化项目, 购置能力适宜的机器。这里包括财力条件、作业规模、机型大小、技术能力、运营水平等。再者是农机的“善用”, 就是充分发挥机器的潜能, 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机利用率。只有“农机尽其用”, 尽可能地提升机器的年作业量, 即提高机器利用率, 才能提高生产率, 增加机器作业总收益, 降低单位作业成本, 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效益;并且缩短投资回收期, 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农机化总体运营效果。只有这样, 才是对农机这个“物”的最大节约;才能真正“固农裕民”, 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才能保持农业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物能尽其用”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点, 就要把“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追求目标。30年以前的我国农业机械化一个主要教训, 就是更多地专注了追求农机物质投入, 而没有解决“物尽其用”即“提高农机利用率”这个根本问题。或者说, 由于受到种种社会因素制约, 没有实现“提高农机利用率”的条件。改革开放这30年的农机化重大转变、重要功绩, 就是在注重农机物质投入的同时, 极大地提升了农机利用率, 因而使得农机化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才出现了全国农机化总体上的快速、健康发展。

提高我国农机利用率, 是农机化的一个大问题。建国以后用30年的时间, 没有能够解决, 有许多社会经济原因。思想理论缺陷、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农机国社所有、人多地少国情、行政区划限制等等, 都使得那时候难以破解这个难题。近来的30年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首先冲破思想的牢笼, 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 重视价值规律作用, 开放农机的农民所有, 农机跨越行政界限作业, 最终达到小农户经营农业也能使用现代农机, 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农机利用率的难题。达到这一目标的办法或途径, 就是运用社会化、市场化机制, 走2007年中央1号文件“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之路。据我所看的文献得知, 在距今160年前, 恩格斯就提倡“共同使用”生产工具问题。

恩格斯1847年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提倡“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30年后的1877年,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又说:“资产阶级要是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的只能由一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 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可见“共同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归宿。只有共同使用生产工具才能造成强大的生产力。同样道理, 在中国的农情条件下, 只有对农机实行社会的共同使用, 才能使少数人购置农机达到最多的工作量, 真正提高农机利用率, 保证农机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超小规模农户不仅没有经济能力购置, 而且难以经济合理地使用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大型农机。小农户自置自用大型农机的非经济性, 使得中国正确的农机化只能走“共同使用”之路。共同使用的结果, 在不等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达到规模经营的条件下, 就可以有效地实现农机作业的规模化, 充分发挥农机本身的效能和社会效益。

要达到共同使用, 最佳的组织形式是什么?从当前看, 有农机大户, 农机作业公司, 农机户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组织, 其中以农机大户为主体。一般来说, 这些大多都是农机所有者的组织。每到农机作业季节前, 都要自己外出“找活”, 农机所有者要去找土地承包户联系作业。有的则通过中介人或中介组织落实农机作业任务。这些都是适应当前需要的组织形式。我认为这些组织形式未来的发展, 应该形成一种更高级的组织形态, 这就是农机共享合作社。

农机共享合作社以成员对农机的共同使用, 共享现代农机文明为特征。合作社不是单一的农机所有者的组织, 而是以农机大户和普通农机户为主, 广泛吸收没有农机的农户参加, 对成员实行农机效能共享的民间组织。农机户以各类农机的数量, 非农机户以承包土地的数量, 实行虚拟入社。各自仍然保持自己的财产权利, 但不得同时加入另一个合作社。只发展个体成员, 是一种生产能力的集合。其管理间架是一种非紧密型, 只向社员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类似某种中介组织。各成员仍然独立核算经营, 自负盈亏。对农机户来说, 仍然驾驭自己的机器, 这只是农机生产能力和农机作业市场运作过程的合作。对非农机户来说, 并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也不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自己仍然管理自己的土地。这只是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即生产运作过程的合作, 而且可以获得比社外农户优先、优惠的农机作业机会和价格, 以解除非农机户成员生产活动的后顾之忧。非农机作业和农业的投入与田间管理, 仍然由农户自己承担。也可以与合作社签订合同, 委托合作社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 收获后对成本和成果进行综合结算。总之, 农机共享合作社是在保留原有产权的前提下的财产运作的有偿共享合作, 目的是使农村社会成员共享现代农机文明成果, 保证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机共享分为2个层次。一是社内共同使用。非农机户成员的有偿、有序使用。二是社会共同使用。在满足社内成员的前提下, 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实行跨区作业, 达到社会对农机共享。这使得该社农机扩大作业领域, 提高农机利用率, 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通过两种形式的“共同使用”, 达到农机的“物能尽其用”。因此, 社内要设立必要机构。一是对外联络 (生产开拓) 机构:统一联系和安排活计, 分配农机户作业。通过合同为社内外农户作业。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吸收本村外, 以致省外农户作为社员。二是农机维修机构:为社内外农机户提供机械维修服务, 对内实行优惠价。三是农业技术机构 (或聘用农业技术顾问) :为农户指导农业管理事物, 对接受委托的土地逐步形成统一种植, 统一经营。四是经济核算机构:统一结算农机户对农户的作业费, 对土地委托农户进行实物或金钱结算等。

与一般农机合作社不同的是, 农机共享合作社广泛吸收农业承包户的参加。其开放性最终可以形成不触动土地所有权的一村一社的全村规模化经营, 尽快实现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因此, 不是搞纯粹农机的合作社, 而是搞“农机共享”合作社。也不叫“协会”, 尽管与协会性质相近, 但农村协会尚没有法律。而合作社已经有农村专业合作法可依, 可以得到法律保护。

共享建设 篇2

一、文献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文献资源的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科学合理利用文献资源和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的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各高校图书馆通常是使用核心书刊来丰富馆藏, 如此以来导致馆藏文献少藏、缺藏、重复藏等现象。2.由于书刊文献的出版量急剧增加, 高校图书馆只依靠一己之力无法最大限度满足师生对书刊文献资料的需求, 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3.用户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 他们更需要的是内容新颖、类型完整的文献资料以及文献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 这显然不是单一的图书馆所能做到的。多个信息单位协同合作, 统筹安排、多方位、科学合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对文献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已成为文献信息界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共建共享应遵循的原则

强化合作理念, 争创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协作的局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在充分利用新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仍然对系统性原则有所要求, 但系统性原则的内涵却应该发生变化。它除了要求各图书馆自身建设的系统性之外, 更加强调共建共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性建设。 (2) 分工协调原则。特色化与协调原则要求, 各图书馆分别建立自己有重点有特色的专门化的资源体系, 从宏观的角度形成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综合性资源体系。共建共享的过程本身就是特色化与协调原则的体现。 (3) 完整性原则。各图书馆在所负责的建设范围之内, 更加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性, 而不再强调文献信息资源的实用性。共建共享要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分工协调原则和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共建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分工协调原则是各单位之间的资源建设原则, 完整性原则是图书馆微观资源建设的原则。

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方案

各高校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阻止或拖延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才是正确途径。

1.馆际互借协作模式。

各高校图书馆根据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都拥有齐全且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事实证明馆际互借是各高校内文献资源共享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重要文献采取网上预约就近归还的大流通管理方式, 非电子文献资源采取通借通还;各馆享有充分自主权, 仍可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借阅制度;电子文献资源, 在共享网络的情况下, 用户只要上网检索, 通过可链接的网址共享电子文献资源。该模式中, 共享的资源涵盖了整体或是部分图书馆馆藏资源,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高校图书馆资源最大价值为目标, 读者借阅非本校文献资源时, 需遵守该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 充分尊重各馆的自主权。

2.以中心馆为主、各分馆为辅的社会一体化模式。

由政府牵头协助各高校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 将处理好的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数据交由共享工程网站统一管理并提供服务, 将其纳入未来城市网络建设发展中加以运用, 实现各高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无疑也是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设的另一种选择。各高校建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统一管理并提供服务, 既是现实的需要, 又有实现的可能。

3.社会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意义。

(1) 建立共享工程网站的服务模式, 在实现全社会对资源的利用, 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对化解各高校间矛盾, 打破利益保护, 缓解不公平竞争等现象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科学规范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2) 采取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的模式服务广大用户, 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的使用, 扩大了各图书馆的整体功能, 也使得各高校内的文献信息资源长久保存和利用,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化资源共享, 使各高校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3) 由于各馆之间业务管理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使一个馆不能正常运行, 也不影响其他馆业务的正常运转。在共享工程网站上, 各馆的数据库是独立的, 产权明晰, 各分馆遇到的发展机遇, 也使整个共享工程网站与社会一体化服务同步发展。

四、拟解决的问题

1.共享工程网站建设单位的选择及目标实现途径。

共享工程网站的建设, 单凭某所学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政府、社会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社会力量和各高校共同协商自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的投入和回收成本的周期, 目前的状况因利益因素让社会力量和各高校共同协商自建恐怕不现实, 而政府是各高校建设的发起者和建设的监督主体, 有责任和义务承担共享工程网站建设的职责。政府不仅在各高校土建等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更应该在资源共享等软环境方面采取措施, 号召全社会关心各高校的发展, 积极组织、协调各高校参与共享工程网站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吸引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共享工程网站建设。

2.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利益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1) 要想顺利实现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设, 管理体制上首先要打破当前各系统间存在的条块分割局面, 成立跨系统、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加强不同系统、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与交流。共享模式的建设和正常运作, 要充分关注各相关高校的利益, 考虑组织所提供的资源与服务、技术以及组织自身的发展。 (2) 建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与各入住高校相对独立发展并不矛盾, 相对独立、资源共享是贯穿各高校建设发展过程的灵魂, 应当制定相关政策, 给参与共享模式建设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各高校办学实体相对的自主权与独立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各高校也必须解放思想, 正确处理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关系, 群体利益就是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共享。但各大学的个体利益也要保护、协调, 应该正视各高校在利益上的独立性, 建立健全入住高校资源共享利益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 从政策上解决入住高校实际利益保障等根本问题。

3.引入市场经营和监督评估机制。

引入市场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 将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市场化, 这不仅使各高校内的读者可以享用这些资源, 而且使社会同样可以共享这些资源。政府应协同各入驻高校及社会力量, 加强共享模式建设和管理力度, 以共享模式建设质量和整体服务品牌、经营手段为监督评估核心, 其目的是以评促建, 以评促发展, 在监督中成长发展。

4.建立科学的共享模式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理想的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管理体制既可以采取由管理层、执行层和实施层三个层次的构成形式, 又可以按混合式或集中式的管理体制运作。 (1) 成立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协调中心作为管理层, 主持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 制定资源共享政策、制度, 宏观协调、配置资源, 提供统一的信息检索入口;执行层以各图书馆个体为单位, 组合成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子系统, 对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的目标形成联合支撑, 采取中心馆对分馆实施业务上的宏观管理, 但资源和服务提供等则由分馆和中心馆共同完成, 分馆负责文献资源和文献服务平台的建设, 中心馆负责资源、服务的调度与分配;最底层中各馆的优势馆藏、特色馆藏将汇聚成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的根基。但这种管理体制局限性在于适合各高校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管理。 (2) 尽管各高校内各高校的归属各有不同, 但共同点都归属教育系统, 因此既可以采取混合式管理体制, 又可以实行集中式管理体制, 在集中式和混合式管理体制共存的基础上实现大集中, 通过馆际互借协作和共享工程网站两种共享模式, 成立虚拟的、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 激活各馆资源, 实现跨系统的文献共享。这种管理体制依托政府和各高校或共享工程网站, 成立跨高校主管部门的各高校共建共享组织协调机构。

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各高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努力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为我市提供综合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系统性、普及性、科学性、学术性知识的服务, 为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庆.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及其实现[J].图书馆论坛, 2008 (5) .

[2]张思辉.图书馆互动服务平台的强化[J].图书馆学研究, 2006 (11) .

[3]刘磊, 王启云, 穆丽娜, 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 (2) .

[4]曲盛.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策略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7.3.

共享班级建设成果 篇3

最好的班有什么用?

小晖是我们班级比较有独立个性的女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基本上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让我有点难受的就是她总是喜欢把校服裤改成窄脚裤。而这恰恰又是学校不允许的。这天,她又穿了窄脚裤,我便和她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师:你今天怎么又穿了窄脚裤?

小晖:昨天穿的洗了没干,没有裤子穿了(其它的裤子都改成窄脚裤了)。

老师:我不是早就给你讲了吗?不允许穿窄脚裤。

小晖:(犹豫了一会儿)别班的学生都可以穿,凭什么我们班不能穿?

老师:因为我们班是全年级最好的班。我们必须要按学校的要求把每个细节做好,维护我们班级的荣誉。

小晖:(咕噜)最好的班有什么用?

……

虽然后来小晖重新买了校服裤,而且自那以后没有再穿窄脚裤。但是,她那句“最好的班有什么用”引起了我的思考:过去,我这个做班主任的,只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共同努力建设班级上,从来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创建最好的班级对他们有什么用?

最好的班级就是好

对学生而言,最好的班究竟有什么用?学生究竟能从中分享到哪些成果?班主任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班级建设的作用?基于此,我决定召开一次以“分享班级成果”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之前,我将班级在学习、体育、精神文明以及所有大型活动中所获得的奖状、证书、锦旗用照相机拍摄下来,把他们个人在各级各类竞赛、比赛、评比中获得的荣誉证书也搜集起来拍照,把我平时为全班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拍摄的照片搜集起来,还把学校领导多次表扬我们班级的讲话录像剪辑了一些重要的镜头,然后把这些素材做成课件。

班会课上,播放完课件后,我说:“一年多来,同学们努力学习、共同发展,把我们班建设成了全年级最好的班级,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下来,细细分享成果。可能有同学不知如何分享,那么,你不妨这样想,在这个班级,我高兴吗?我幸福吗?我发展了吗?”

学生都很兴奋,都讲了自己最切身的感受,我没能全部记下来,草记的几句话,照录如下。

生1:我们无论是走在学校里还是走在学校外,都以是这个班级的学生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有班荣我荣的荣辱感。这是笔者的简评,以下同)

生2:我感觉我们班的学生素质比别班的学生素质都高些,比如我们班同学宽容、不乱丢乱扔垃圾等。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是合格的文明公民。(有责任意识和文明体验)

生3:我们班同学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方便了每个学生。比如我们中午时都能保持安静,所以每个人都能很好地休息,从而保证了下午和晚上的学习。(习惯遵守团队规则,并且体会到团队规则的好处)

生4:我们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一心,而且都富有珍贵的爱心。我身在这个集体,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班集体的温暖)

生5:班级过去的荣誉促使我不断地努力学习、积极进步。(这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班级文化的作用)

生6:因为我们是最好的班,每位教师给我们上课时都有幸福感,这是我通过比较其他班学生言论以及自己感受到的。也就因此,我感觉班级越好,学生学得就越好。(教学相长的道理永远是存在的)

生7:每每班级取得成绩,我都感到很高兴,有付出努力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主动分享快乐)

学生的言论远不止这些,但是我已充分地体会到了他们的心声,并且已经感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平时就已经在分享班级建设的成果。他们不仅分享了其中的快乐与幸福,还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与温暖,更多的,还是他们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种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

几年以前,一位优秀班主任与我分享他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时告诉我,他最拿手的活就是“感动学生”和“震动学生”。我对他这“八字方法”很赞同。如今我体会到,如果在其基础上再加上“触动学生”这一点,对班级管理将会更有效。

共同分享,学生往往能够在其中受到感动,受到震动,受到触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享共同奋斗的快乐,分享班级获得各项成果的喜悦,分享自己与别人取得进步的兴奋,分享大家在班级中成长的幸福。分享班级建设的成果,不只是优秀班级的“特产”。任何通过努力取得成果的班级,都能够而且有必要让学生共同分享。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篇4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现状

我区于2005年开发完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于2008年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平台目前运行在区信息中心机房,有公安局、计生局两个节点与之相连,运行正常。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调研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顺德区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顺德区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分为三部分: 1)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开展调研

完成对12个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数据集成方面的需求调研,完成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需求的梳理和分析。

2)数据共享规范与标准接口和政府资源目录建设

通过调研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并逐步完善。

3)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完善

提供数据发布、目录维护、系统配置等界面,增强系统易用性;改善数据传输性能,支持不同级别数据量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集成数据共享申请、申请审核、数据共享目录编制等业务功能;实现全区、区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增加共享数据分析统计功能,监控共享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状态、共享数据业务办理状况等。

第 2 页,共 14 页

四、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

数据源和目标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文档、Word文档、XML文档。通过JDBC、ODBC支持所有JDBC和ODBC数据库,并为部分主流数据库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接口。目前应该满足Sybase、Informix、Oracle、DB2、SQL Server等异构数据库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扩展。

整体开发遵循J2EE平台标准和XML交换标准,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可以应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

(二)安全性

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数据中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采用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

(三)实用性

完善友好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

(四)可伸缩性

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五)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

(六)相对独立性

根据数据共享平台的目标定位,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必须保持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为此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通过在业务部门统一配置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第 3 页,共 14 页

(七)统一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必须统一规范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即中心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和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接口的复杂性,有效实现数据中心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消除 “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八)共建共享

一方面建设数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部门,因此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依靠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关键技术

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路线要点描述如下:

1、采用XML技术统一数据交换格式,使用XML Schema进行数据标准规范的定义和描述。

2、采用SOAP协议进行信息包的封装和数据路由。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考虑对Web服务的支持。

3、采用消息中间件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和完整。

4、安全方面,利用XML实现数字签名和加密,并与CA平台结合。通过并发访问控制、访问代理、数据校验、安全审计等手段保证共享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

5、管理方面,采用WBEM收集、管理并合并多种来源的管理数据。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各个组成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6、所有支撑系统基于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设计开发。

7、采用存储域网络(SAN)架构实现共享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存储。

8、采用集群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六、调研要求

1、调研对象

第 4 页,共 14 页 调研的对象是顺德区政府下属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工商局、公安局、地税局、国税局、社保局、国土局、计划局、技监局、建设局、民政局、经贸局、执法局等。

2、调研结果

通过对调研原始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调研结果: 1)各个部门的数据供需关系 2)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状况 3)各个部门软硬件设备状况

4)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的需求

七、《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和《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

政府资源目录建设的目的是编写《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通过调研,收集各个业务部门的之间的跨部门共享数据的供需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目前对外共享数据的能力,了解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共享数据的需求,结合国家对四大数据库的要求和顺德的实际情况,抽象出公共数据库模型,为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打下基础。

《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是由一系列的规范、机制、制度组成。标准规范体系包含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等4大部分。在设计标准规范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全盘考虑,在符合或者兼容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或上级部门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以下标准规范体系图为参考方案,投标方如有更完善的标准规范方案可具体说明整体的体系结构。

第 5 页,共 14 页

数据标准规范

数据标准规范包括:公共数据元标准、公共代码标准、公共数据存取规范、数据交换规范。

技术标准规范

通过技术标准规范支持业务部门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级和应用级整合,并提高业务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互联互通的能力。

管理标准规范

管理标准规范包括: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项目管理,用于指导数据中心日常运行管理、数据维护管理。

业务标准规范

独立的业务标准规范由业务部门制定,关联业务标准由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联合制定。

八、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得建设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 6 页,共 14 页 1)政府资源目录平台

管理《顺德区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目录》的内容。包括以下功能:目录接口定义和实现;目录管理和维护;目录访问。

2)前置机处理系统

实现对各个业务部门(不少于5个)不同数据库、不同业务数据资源的统一共享和访问。包括以下功能:系统配置;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共享接口定义和实现;数据共享规则定义;数据同步复制。

3)资源目录管理平台

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共享数据、发布数据、监控管理的统一入口和功能。具体内容包括:完善系统现有功能;增加系统统一监控功能;增加数据库自动推送与接收功能;简化部门前置机的安装和配置;将系统配置功能在统一的Web管理端上实现;实现与佛山市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无缝对接。

第 7 页,共 14 页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实现如下功能:(1)节点管理

实现与数据共享平台相连的的各个节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配置管理。(2)主题管理

数据采集、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公共服务以及决策支持均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实现对主题的管理。主题是元数据的集合。

第 8 页,共 14 页(3)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描述应用程序和流程的结构和意义。构造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库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定义和创建元数据。所有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必须在元数据中有所表述。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储存和管理元数据的方法。

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元和共享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定义,共享数据元由业务部门定义并注册到数据共享平台。业务部门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管理中心好比进了一个“超市”,可以方便地知道可以获取和使用哪些数据,并进行数据使用申请的定制。(4)公共代码管理

对公共代码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共享平台必须提供公共代码的管理。基于数据中心的公共代码规范,各部门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各种不同含义的编码和标准规范的编码之间进行双向的转换。(5)数据采集

与各业务部门形成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各业务部门汇总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缓存、存储。(6)数据同步策略管理

系统应能灵活设置和管理数据的同步策略,支持异地、异构、不同组网方式、不同时间间隔等同步策略功能,能结合调研结果和招标方的最终实施方案进行部署,能灵活配置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实现数据透明同步和更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7)数据整理比对

从各业务部门采集共享数据后,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比对、冲突检测处理并入库。(8)数据交换

实现业务部门与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稳定

第 9 页,共 14 页 的数据交换网络。应提供定时批量、实时按需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交换手段,提供点对点、一对多的数据交换支持,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和监控。(9)恢复管理

恢复管理是对数据进行备份、导入导出以及数据库恢复等。数据是数据共享平台核心的资源。全面的容灾方式应该是数据备份+数据复制+远程容灾。对系统中的数据要定期进行系统备份。采用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投标方应具体说明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该功能。(10)标准管理

进行数据共享平台的标准规范尤其是数据标准的审核制定、升级维护与发布实施等管理功能。在数据中心的建立之初,由于标准规范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建立标准的版本管理机制,方便业务部门的查询和使用。(11)应用支持

对政务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联合审批系统、业务监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通道和平台等支持。(1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共享平台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和日志管理等;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等。面向实用性的节点管理、交换规则管理和状态监控;其中节点管理包括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

由于各种共享数据由不同的部门提供和使用,为了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必须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首先要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日志进行记录,然后灵活地统计各个部门共享的数据以及访问过的其它部门的共享数据,同时将这些结果汇总,进行各种分析,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分布式业务处理平台,由多个设备和软件同时运行,为了保证整个平台的高效率运行,必须监控每一台设备上每一种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数据访问流

第 10 页,共 14 页 量,以及共享数据业务的办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功能的设计,首先是标准的监控状态信息格式定义,然后是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技术实现,最后是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状态信息的动态查询和显示。

(13)数据共享申请管理

此功能包括以下三个功能点: 1)数据共享申请:提出数据共享申请 2)数据共享申请审核:对共享数据进行审核

3)数据共享目录编制:对于审核通过的数据共享申请,对所共享的数据进行编目和发布

一个业务部门想要其他部门共享数据,首先要向其他部门提出申请,由其它部门对数据共享申请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对共享数据进行编目,其它部门就可以对想要的数据进行访问了,若审核不通过,则数据不共享。(14)数据交换网关

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解决了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但是由于UDDI规范比较复杂,而且,开发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与多个业务部门打交道,因此,开发效率比较低。而数据交换网关,能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数据交换网关,是一个基于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提供平台,该平台引入了数据服务的概念,在定义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屏蔽了UDDI规范的细节,通过数据服务中的业务系统名称,屏蔽了整个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各个接入部门,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人员只需要和数据交换网关打交道,再也不需要和各个业务部门打交道了,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数据交换网关提供简单的、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在接受应用系统提交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以后,通过所定义的数据服务,找到所要共享和交换数据的业务系统,第 11 页,共 14 页 然后由数据交换网关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中获取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向业务部门发出调用请求,最后将调用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的智能路由。

对于公共数据库,共享文件库等,可看作一个特殊的业务部门,也通过数据交换网关实现数据操作。

领导综合社会保障城市综合地理应急指挥决策支安全责任技术交易市其他应电子监察查询系统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系统持系统管理系统场管理系统用系统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数据交换网关服务管理服务定义服务取消服务检索远程服务注册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服务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监控访问监控流量监控操作监控线程监控请求中转和路由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加密/解密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部门前置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WSDL格式接口信息公共数据库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

九、与CA安全认证平台无缝集成

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

数据共享平台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如果遇到破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需要保护的资源不仅有物理资源(设备、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数据库软件等),而且还有网络资源(通信链路、网络接入等)。投标方应具体阐述这方面的实

第 12 页,共 14 页 现方案。

数据安全保密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要求。电子政务中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在其处理过程中,特别是与各级单位数据交换过程中,要进行数据加密传输和存储,要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数据完整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要求。在内部要保证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在与各级单位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破坏。

实体的可鉴别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对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的可鉴别性要求。系统要实现监管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其必要条件是实现实体的可鉴别性,包括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具有可鉴别性等。

不可抵赖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不可抵赖性的要求。用户每天都利用数据中心处理大量的事务,事务处理过程的可管理、效率的可审计、行为的可审计等,需要行为的不可抵赖性来解决。本项目建设中要保证在所有数据处理过程中,办公人员行为和系统行为的不可抵赖,以便审计和监督。

对象和行为的可授权性要求

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自主授权和访问控制的功能。针对电子政务系统数据交换共享工作的特点,要求数据中心具有对对象灵活授权的功能,包括用户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系统的授权等,以及授权过程的审计监督。

统一信任与授权策略要求

对于涉及30多个业务部门、若干业务系统的数据中心而言,安全性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系统中,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不同系统实现互联后。为了保障数据、业务系统在互通后的信任、授权的一致性,必须建立统一的信任策略、授权策

第 13 页,共 14 页 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任和授权服务的一致性,杜绝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的安全策略、不同的安全等级带来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

数据共享平台统一安全监管性要求

由于数据共享平台及其部门端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过程的可管理,实现对内部和对各级单位相关的业务处理的可审计性;系统中有大量的数据交换服务器、维护终端、系统软件、网络设备等,为使这些资源协同工作,需要实现对实体(用户或数据交换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系统需要对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对系统日志进行分析和统计,提供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审计监督。这种统一的安全监管必须以可靠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来保证。

软件及技术资料要求

1)软件要求为模块化结构,保证安全可靠,具有容错能力。

2)投标方提供的软件应能满足确保本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维护等有关的全部软件。

3)兼容性及升级。不同时期软件版本应能向下兼容,软件版本易于升级,且在升级的过程中不影响网路的性能与运行。投标方应承诺在供货时提供最新版本的软件, 但该软件必须是经过测试正式推出的, 其可靠性、稳定性经过严格验证的。

4)投标方提供的书面技术资料应能满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及维护有关的全套文件3套,光盘1套。投标方应提供书面技术资料详细清单,提供的技术文件至少应包括:

- 系统说明文件

- 技术手册(需求分析、详细涉及、安装、测试、使用、维护、故障排除等)- 软件原代码

合同主要条款

1、完工期:合同签订生效后180天内平台建设调试完毕、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第 14 页,共 14 页

2、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生效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30%;

2)无违反合同约定的,软件全部交付使用、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65%;

3)无违反合同约定的,余款(即合同总价的5%)在免费升级维护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付清。

3、售后服务:

1)免费升级维护期:不少于1年,在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

2)响应时间:即时响应;4小时内到达现场(如电话响应无法解决); 3)修复时间:免费升级维护期内24小时内解决。

4、培训:1)培训地点:使用单位内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3人。

2)培训基本内容:确保用户能够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能够独立进行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以上合同主要条款为基本要求,投标人参加投标,则视为接受上述要求。投标人可在此基础上作出优惠承诺,以提高其投标的竞争力。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应用与建设 篇5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呈现出数量上迅速提升, 速度上快速提高的态势, 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文献, 对科技文献的合理整理、全面开发成为科学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以系统的办法实现对科技文献的共享和利用成为当前科学工作的基础部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科技文献科学管理、全面整理、系统开发的载体, 科技管理的水平直接在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上有显著的反应。科技工作当前要抓住实际进行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要认知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过程中代表性的问题, 通过创新新时期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方法, 改革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措施等手段, 建立起适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以达到对科技进步和全面管理的保证作用。

1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系统质量不高。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需要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网络作为载体, 而当前很多单位缺乏必要的设备与系统, 导致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长期处于传统的应用和服务的水平, 使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系统性优势难于发挥,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质量就难于保障。

(2)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效率不高。当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信息存在重复, 科技文献内容良莠不齐, 分布状态凌乱无规则, 出现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效率隐患, 难于发挥出先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系统性优点和功能性优势, 出现了低效率、重复性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使用。

(3)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专业性不高。专业性是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一个核心目标, 只有具备高度的专业性, 共享才能够取得相应的基础,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与利用才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而当前很多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倾向于"高大全"的方向, 忽视了专业性的建设, 产生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效率、质量方面的问题与隐患。

2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具体应用

(1) 应用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根据国际成功的经验, 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该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是现代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完善而高效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的共享, 对于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开展和延续有着积极的意义, 尤其对于科技开创性工作更是具有启发性的意义。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可以大大降低科技人员在文学工作上的时间、精力消耗, 这对于科技创新和研究无疑具有加速和提升的作用。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中会形成专业文献和行业科技的跟踪, 能够把握专业和行业最新发展的动态, 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加速与推动的作用。

(2)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的范围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为科技类型企业、研发单位、科学研究院, 以及大学科研人员和具有科研任务的单位等, 此外,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科技服务公司和文献共享平台的共建单位也都对科技信息和文献有着特殊的需求。

(3)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的方式

当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主要以有偿消费模式为主, 为了保护原作者的知识产权,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会收取较为低额的下载费用, 用以支付鼓励原作者以及维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健康运营。

3 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方法和措施

(1) 建立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系统目标。目标的现代化建设是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重要方向, 当前应该实现目标的系统化和现代化, 要建立收集、整理、筛选和整理的体系。

(2) 突出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内容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真正价值是对社会和科研提供权威、现代、完整的科技文献和科技内容, 因此, 要将内容建设作为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核心。

(3) 创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模式需要根据各地的科技文献资源状况、投入资金多少、科研人员的专业程度等因素决定。要科学确定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付费下载与人性化服务的模式关系, 应采用因地而异的策略在平衡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新模式。

4 结语

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是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基础和目标, 新时期应该立足于建设高科技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出发点, 着眼于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本职, 抓住系统化和网络建设的机遇, 积极应对科技爆炸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突出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确定当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环节, 通过分步骤、强重点的策略建立起有效建设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体系, 在完善和丰富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基础上, 实现科技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在今天呈现了爆炸式的指数型增长方式, 科技文献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科技文献共享新平台, 开发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价值, 成为今天科技工作的重要基础问题。本研究以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管理和构建为中心, 分析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在应用方面的要点与意义, 提供了信息时代建设科技文献共享新平台的措施, 希望对创建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有所裨益。

关键词: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应用,建设,内容,需求,目标,问题

参考文献

[1]屈宝强, 吴家喜, 赵伟, 等.地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库建设情况分析[J].情报杂志, 2011 (8) :71-75.

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研究与应用 篇6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随着第一代计算机及网络的出现, 资源共享平台也随之出现, 早期的资源共享平台由于受软件、硬件及网络性能的影响, 一般结构简单, 功能有限, 但随着软、硬件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方式、使用范围也在快速的变化, 有关资源共享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着用户的增多, 访问量、数据量的增大, 资源平台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复杂度日益升级, 这给资源共享系统的开发、应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 构建一个既快捷、稳定、又安全、方便和实用的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研究的重点。资源共享课平台的构建以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统一规范化管理与应用, 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目标, 具体包括:1) 实现教学资源的灵活性管理;2) 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3) 实现教学资源的即时更新与升级。

设计方案

本平台基于B/S模型, 使用ASP.NET+SQL Server+IIS技术方案, 并结合当前主流的多层系统架构, 满足B/S服务和访问模式, 具备分布式、并发事务处理能力, 平台构建模型, 如图1所示, 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 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 使得系统易用性更强, 系统的管理、运行也十分简单、便捷, 系统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可移植性等诸多优势。

功能模块构成

本平台主要包括课程信息管理、教学视频管理、教学大纲管理、教学日历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课程作业、在线测试和用户及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 平台功能结构图, 如图2所示。

1) 课程信息管理模块:是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之一, 主要完成课程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课程的查询。每门课程均赋予唯一的课程标识码, 用作检索关键字;

2) 教学视频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课程的视频的相关操作, 如视频的上传、下载, 名称修改等。平台所支持的视频格式包括:.MPEG4、.AVI、.FLV和.RM等;

3) 教学大纲管理模块:此功能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的上传、下载及修改等功能。教学大纲以.DOC和.PDF格式存在;

4) 教学日历管理模块:此功能实现课程教学日历的上传、下载及修改等功能。教学日历以.DOC和.PDF格式存在;

5) 教师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完成课程主讲教师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每位教师都有唯一的标识码, 用于教师的检索关键字;

6) 教学材料管理模块:此功能实现教学材料的上传、下载等功能, 上传材料包括电子教材、参考书及教学案例等;

7) 新课程通告模块:该功能用于通告新发布的课程及相关信息;

8) 答疑讨论模块:主要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答疑及讨论等任务, 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方在线的一对一实时交流;

9) 课程问卷模块:主要用于对所发布的课程进行调查及评价;

10) 课程作业模块:该功能主要用于管理课程的作业信息, 以辅助学生进行复习和深化所学课程内容;

11) 在线测试模块:此功能与课程作业模块目标相似, 用于辅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

12) 用户及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的登录验证及新用户的注册等功能。平台中用户被分为学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用户具有不同的级别和权限, 操作不同的功能模块, 此外, 平台中的密码信息均以密文形式存储, 以获取平台最大化的安全性保障。

平台实施应用

1) 用户登录功能模块的实现:该功能实现了用户登录验证和新用户注册等功能, 验证登录用户是否被允许进入此平台, 是否被允许使用平台中的各种功能模块。用户的类别与级别不同, 用户被允许使用的功能模块也不同。平台中的登录界面, 如图3所示。

实现关键技术:

2) 课程信息管理模块的实现:主要实现了课程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课程的查询等功能。每门课程均赋予唯一的课程标识码。课程信息管理列表, 如图4所示。

实现关键技术

3) 答疑讨论功能模块的实现:该功能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 主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在线答疑及讨论等任务, 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方在线的一对一实时交流。在线答疑讨论模块的输入窗口界面, 如图5所示。

应用效果分析

目前该平台已成功的通过完整的系统测试, 已发布完毕, 运行情况良好、稳定。平台的应用带来了如下几方面的成果:

1) 平台的应用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 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 畅通拓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交流知识的渠道;

2) 平台的应用节省了教学资源采购成本和实验费用。通过该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无纸化办学模式以及实验的虚拟化方式;

3) 平台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地域空间与时间限制, 教学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得到了延伸, 为学生提供了全天候的学习环境;

4) 平台的应用推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共享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利用素材库和教学设计方案组织教学, 学生也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 而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新型学习环境, 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发布信息, 培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5) 平台的应用增强了教师协同教学能力, 加强校际合作。为校际交流提供平台, 进而形成一个教学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 以避免出现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 形成优势互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 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师或学生都可以依据被授予的权限上传或下载最新的共享课素材资源。加快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的更新换代和自我升级, 从而保证教学资源成为流动的活水, 为教学资源及时跟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升级, 提供了一种可能, 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7) 平台的应用也方便了课程等信息的收集、查询和统计。

结束语

共享建设 篇7

1.1 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前提及意义

1994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四川乐山组织召开了“石油高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座谈会”,会议决定立即开展石油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1995年8月以来,该校已经进行了多轮教学改革,对石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多显著性成果。

课程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人才的关键环节。为了紧跟社会、行业等的发展步伐,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与调整,但是面临扩招所带来的大班授课模式、信息社会开闸似的海量信息灌输等,对优质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尽管自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选项目启动以来,各高校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相应范围内的被认可的优质的向公众开放的教学资源展示平台。十多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但是事实证明,很多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后续的建设与管理、网站维护、资料更新等几乎停滞不前,课程网站利用率相当低,无法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成为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信息共享,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2《地球物理测井》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地球物理测井》不仅是该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亦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石油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面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改革尚需深入。国外石油高校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面向的授课对象主要为研究生,也未搭建与测井学习相关的公共平台;国内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内容几十年变化不大,且知识划分过细,各院校间目前为止还未建立一个公共测井学习平台来帮助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不利于学生对测井知识的掌握和成长。

以此为契机,鉴于目前网络发展的普适性及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使用的广泛性,预搭建《地球物理测井》移动互动学习平台,不仅在该校相关专业,而且在全国各石油高校相关专业之间实现教材、课件、试题库、参考文献、学习资料甚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资源共享,增强师-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生-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不仅扩宽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范围,变传统的固定课堂授课模式为灵活的移动授课模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而且也能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目标及策略

《地球物理测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学科,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旧的体系和内容已不能反映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测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加上开设的课时有限,必然导致学生对学科本身发展动态不了解,也不能熟练地掌握反映最新社会生产所需的知识。为此搭建《地球物理测井》移动互动学习平台,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时时性”一一即随时随地可自主学习,而且能够通过资源共享或拓展,让学生最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巩固知识,极大程度延伸课堂。

因此,在地球物理测井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背景及前提条件下,为了使该移动互动学习平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而且真正促进该门课程的建设,做到《地球物理测井》的可持续发展,该平台必须具备扎实的内涵:优秀的教学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优质的教材选用、丰富的学习资料、恰当的教学设计等都是支撑该平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搭建该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必须完成以下内容的建设。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

不仅要建立适合石油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在课程改革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根据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该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②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利用网络发展的普适性,改变传统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与管理,PPT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该门课程及相关课程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渠道、多层次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团队。例如:加强教师自身培养、聘请企业著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等。

(3)加强教材及配套课件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思保障课程建设的机制和措施,加强以测井处理与综合解释为特色的系列课程建设。在教材及参考书籍挑选方面,根据由浅及深,由点到线再至面的原则和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著名院校编写的优秀教材作为样本教材,并结合该门课程的大纲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所选用教材《地球物理测井》为“十一五”规划教材,《地球物理测井》课件获“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工科组二等奖。

(4)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衔接。

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理论教学环节,也要重点考虑实践环节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发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移动互动学习平台,将所有教学资料(包括大纲、教案、习题库、参考文献、课件、授课录像、学习资料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师生实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共享资源平台的特点

课程建设要取得真正实效,在网络已经充分普适的当下,课程资源的共享已经凸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该移动互动学习平台,不仅可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更为重要的表现,则是提供了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平台,增强了师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该平台特点如下。

(1)对不同层次人员能提供随时随地“移动学习”模式:基于网络发展的普适性,在各种网络环境下,平台能轻易实现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打开,操作简便。

(2)在跨平台使用时具有很好的“自适应性”模式:平台可根据显示终端屏幕大小自动调节显示页面,灵活,使用方便(包括PC浏览器、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电视)。

(3)很好地实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互动学习”模式:基于传统网络课程人机交互的特点,加入人人交互模块一一社交模块,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在这个社交模块中进行公开交流或一对一的私人交流。

(4)很好地实现了灵活自如的“动态化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该平台能灵活管理教学内容,实时调整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题库、拓展资料和矿场最新成果等)能及时补充和更新。

“移动互动学习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该系统容量之大、学时时空之广,很好地促进了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通过该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努力使本门课程向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通过可持续的建设与推广应用,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使其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楚泽涵.地球物理测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3):8-15.

[2]张华,龚育龄,邓红珍.《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84-387.

[3]徐敬领.《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30).

[4]宋红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0(6).

[5]骆淼,潘和平,马火林.基于专业需求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J].中国地质教育,2011(2).

[6]王功军.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2(3):167-167.

[7]张占松.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思考[J].石油教育,2011(5):80-83.

[8]方根显.地球物理勘探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3):273-175.

[9]李婷婷.基于专业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教学体系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2013(7):220-221.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探索 篇8

摘要:高校的图书馆作为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平台,不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互相沟通、交流的重要空间。基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在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及构成分析基础上,详细地解读了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功能,并最终提出了空间建设、资源建设、完善服务等相关的建设策略。最终希望借助于研究工作能够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并为相关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策略

在高校图书馆当中其通过对各类资料信息的搜集及整体工作,来为读者提供各类文献资料,从而为学校的科研工作贡献一份力量。然而随着目前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文献资源已经逐渐的实现了电子化,其一方面在为广大读者带来巨大便利性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关的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创新压力。为了能够积极地适应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有大量的高校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工作。作为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自诞生以来其利用对图书馆空间、资源及服务的优化重组,为广大的读者带来了更加便利、高效、精确化的服务,这也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及构成

信息共享空间自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当前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信息共享空间定义即:“为了实现对数字环境的整合所设计出的专业化的组织空间以及服务传递方式”。信息共享空间是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作为背景基础,给予信息供给与需求方提供以良好的协作空间,并采取便捷化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备的计算机软件及硬件设备,广阔、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专业素质过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计算机专家以及相应的指导教师等,以共同满足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增强用户信息素养能力,推动用户学习交流及协作探究。

空间、资源以及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空间主要包括了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其中现实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基础,而虚拟空间则是虚拟数据信息的存储场所。资源是满足于用户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就主要涵括了资源、设备以及人员等三部分。服务是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终极目标,其主要是将空间与资源作为建设基础,通过对服务形式的创新来促使服务更加专业与具体,其中主要就包括了咨询服务与培训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功能解析

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引进高校图书馆当中,于高校图书馆之中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具备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与价值,现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将高校图书馆之中的全部资源及服务进行整合,采取综合化服务管理,此举不仅能够降低读者的时间花费,同时也可有效的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效率,也恰好符合当前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阅览需求。

其次,在高校图书馆当中所面对的主要服务目标及兑现即为大学生群体,因此可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过程当中将之打造成为一个汇聚技术专家、丰富信息资源、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交流与学习空间,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良好满足,这也必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进而促使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得以提升。

最后,图书馆不仅可通过向教室的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及资源以外,还可同学校的相关教育部门开展积极的合作交流,以期能够实现对女图书馆读者信息处置能力以及信息水平的全面提升。因而,通过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也便能够实现对于读者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馆员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将图书馆所具备的教育职能充分的显示出来。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策略

根据信息共享空间构成,可由空间、资源及服务三方面来具体探讨高校图书管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策略。

(一)空间建设

对于基础性空间的建设工作是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必要前提,对此应当由易于读者交流、沟通与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出优异的学习氛围,以及舒适性的交互环境。首先,物理空间可于原本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其中主要就进行硬件设备、物理空间以及服务设施等相关内容的拓展。其中,硬件设备有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设备等。物理空间包括开放式的自习室、协作沟通室、多媒体应用室等。而服务设施则主要有咨询台、各种辅助设施等。其次,读者在进行学习、交流以及共同分享协作的虚拟空间中,主要就涵括了各类社会网络空间、网络兴趣社群等相关虚拟场所。

(二)资源建设

基于网络技术所推动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其中数量规模庞大的资源及服务已经日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绝对核心影响因素。伴随着图书馆所收录资料信息的不断扩大,其必须要在充分顾及到馆藏特点、学科特长以及读者需求等重要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将对于资源信息的共同建设共同分享作为发展核心,确定出资源建设的核心目标,制定出科学化的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并及时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信息资源。此外还应不断增强各个资源馆沟通协调,不断增强对信息服务的分工协作,做好统筹规划与安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完善服务

第一,设置信息服务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应当将网络传播的特性做到充分应用,不断增强信息人员同读者间的沟通交流,并建立其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够由被动转向为主动。

第二,提供部分具体性的服务内容,例如,给予患者提供各类可供应用的多媒体设备、数据库等相关资源,给予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源支持。当前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渐的实施了科学化的服务模式。学科服务也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于新的发展环境,将读者的切身需求作为重点核心所采取的一种贴近于读者的新型服务模式。

第三,提升资源利用率有助于实现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更广范围的覆盖,促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及时的查找到自身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信息。要能够深刻的认识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尤其是针对部分读者所提出的高端需求,应当积极的采取有关培训工作,以期实现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确保高效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效构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图书馆当中开展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是对于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方式,其能够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对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已经日益成为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发力方向,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需要参考借鉴现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又需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予以积极的探索,构建起具备有自身特色性的信息共享空间,便于读者更加高效地应用图书馆资源,全面提升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更广范围的人群覆盖。

参考文献:

[1]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03).

[2]刘金涛.从信息资源支持到融入学习进程——香港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发展进程考察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04).

[3]王云祥,吴劼.构建学科化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几个问题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2,(06).

[4]赵生辉,朱学芳.图书、档案、博物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模型与建设思路初探[J].图书馆论坛,2014,(10).

共享建设 篇9

鸬鹚渡镇位于桃江县西南二十公里处,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现有9378户共计人口38001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863人。近年来,面对基层人口和计生工作舆情不力、底数难清、服务不畅等问题,我镇把加强基层网底建设作为计划生育的基础工作来抓,主要做好“抓并组、强队伍、重管理”工作,工作成绩卓有成效。2012年度计生工作综合得分排名全县第一,继续被评为市级计划生育模范乡镇。

一、强化网底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上下同步,由不重视到重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口计生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事”,难就难在基层基础不牢。主要表现在合村并组后,每个组人数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原有的村级计生队伍素质偏低、职责不清、待遇难落实,对计生对象的有效管理早已力不成心。鸬鹚渡镇镇村两级通过统一认识,认为只有加强队伍建设、增强队伍战斗力、拓宽网底触角,才能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一是统一思想。认真学习中央现阶段的人口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核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二是加强领导。年初专门制订和下发了《鸬鹚渡镇关于配齐配强村级计生专干和村级妇女小组长的通知》、《鸬鹚渡镇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网底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镇长黄水清任组长,副镇长薛国友任副组长的基层网底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全镇召开建设动员大会,实施计生专干挂点包村到组方案,全力构建一张镇、村、组全覆盖计生服务网。

(二)点面结合,由小范围到全覆盖。去年十月鸬鹚渡镇实施“科学撤并村民小组,切实加强网底建设”活动。先由长江村和大江村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全镇进行推广。一是合理并组。把全镇 个村民小组合并成 个村民小组,在合并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尊重民意,考虑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和传统习俗,另一方面按照就近相并的原则,以便管理。二是优化队伍。并组完成后,妇女小组长由村支两委推荐,经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镇共产生18名计生专干、138名妇女组长。这些妇女小组长年龄都低于50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群众工作有一定的经验。正式当选的妇女组长实行“组选、村用、乡聘、县备案”的管理模式。通过“选优配强”妇女小组长,充实了基层计生队伍。三是落实待遇。将妇女小组长的工资待遇由县乡财政统筹支付,在人口计生事业中予以列支,每月50元,按季度准时发放,对考核优秀的妇女小组长给予重奖,通过落实待遇,大大增强了妇女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

(三)内外兼修,由不规范到规范。“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计生队伍,强化服务,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促进计生工作长远发展。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切实加强对18名计生专干、138名妇女组长的教育培训,重点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建立村计生专干定期到镇计生办跟班学习制度,每月定期召开镇村两级计生例会制度。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参训人员达125人次。二是规范工作职责。出台了《鸬鹚渡镇女指导员工作职责》明确规定了妇女小组长的职责要求,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采集计生信息,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非婚同居、意外妊娠、擅自终止妊娠等计生隐患问题;

2、协调计生服务工作,提高孕前围孕期保健服务率;

3、宣传计划生育,提供婚育新风、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宣传品,满足群众计生需求。三是加强管理与考核。出台了《鸬鹚渡镇村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和《鸬鹚渡镇妇女小组长考核办法》,每年年底,对妇女小组长进行工作效果评估,对完成任务好,工作成绩突出的妇女小组长,给予表彰,奖励先进200元;对考核不合格的女组长坚决进行清退。通过这些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了村、组计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妇女小组长的作用,今年计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完成结扎114人,其中重点对象17人,上环273人,人流60人,引产27人。征收社会抚养费5起,(其中一例违法生育一胎)共征收10.46万元。

二、强化网底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发挥妇女小组长的作用。妇女小组长是我们计生工作的基石,如果把总个计生系统比喻成一盘棋的话,妇女小组长就是这盘棋里面的一个棋子。而要充分发挥妇女小组长的作用首先是要信任,要让其放心大胆的开展工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提升本领。其次是要加大培训,提高妇女小组长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服务计生对象。

(二)稳步提升妇女小组长的待遇。现在妇女小组长的工资是每月50元,而做好繁琐、枯燥、麻纱的计生工作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努力,收入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妇女小组长做工作主要是依靠一腔对计生工作、对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而这腔热情光靠口头鼓励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待遇,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保持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三)加强妇女小组长的管理与考核。一支队伍有没有“战斗力”,关键是要有纪律。而要加强纪律则要加强平时的管理与考核。只有严格落实考核办法,才能使优秀的妇女小组长脱颖而出,才能使“后进”学习“先进”。营造队伍成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战斗力”。

三、对做好今后网底工作的思考

针对计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基层人员、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网底建设,规范管理,努力提高计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把好入口关,规范基层队伍。妇女小组长的素质高低决定着计生工作的好坏,在村组换届时,要将有文化、有威信、年轻、身体健康、政策观念强、组织协调能力强、特别是热心公益事业、热爱计生工作,愿意为大家做事的人员吸纳到计生队伍中来,由于工作经费有限,妇女小组长做工作很多还是属于义务,尤其要自愿,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精干的妇女小组长队伍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顺利开展。

(二)把好培训关,提高队伍素质。针对计生工作的要求,在培训内容上开展计生基础知识的培训、生殖健康知识的培训、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等;在培训形式上可以以开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等形式。

(三)把好制度关,确保工作质量。建立健全妇女小组长工作职责、例会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严格按制度开展工作,让妇女小组长逐步承担基层日常计生工作,承担联络员、信息员、宣传员等工作,减轻计生专干的劳动强度。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妇女小组长活动到位、服务到位、工作到位。

精品开放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探讨 篇10

上世纪末,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进入新世纪,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在此背景下, 2003年4月, 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些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为载体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共享, 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从整体上推动了整个高等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

目前,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以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 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 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新型电子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的人员需求, 缩短企业用人培训周期, 使精品课程发挥更大的覆盖作用, 使更多人受益, 学院提出了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该课程是在2007年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2009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度高校精品课程检查的通知》 (川教函[2009]708号) 的相关要求, 四川省教育厅对我院2006年立项建设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了复核检查, 结果合格。

二、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在形式上已十分先进, 大多数都采用了立体化教材, 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 但是, 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没有充分理解, 存在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等情况, 而且缺少相应的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

网站部分教学内容过时、老化, 教学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 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不及时更新资源使得课程网站无人问津。

2. 互动性不好。

学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 与学生互动较少, 学生很难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 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或者不知道怎么用, 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 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3. 共享应用性差。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课程资源所面向的学习对象是在校学生, 使得学习对象太局限;二是由于省、校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 导致共享应用性差。

4. 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低, 导致课程资源的使用率不高, 造成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被师生有效应用。

对于我院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精品课程资源, 有多少派上了用场, 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是我院于1977年开始开设的课程, 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课历程。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 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复查检查合格;课程教学软、硬件均较成熟;该课程覆盖整个电子信息群, 目前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制造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学院、省级、国家级的技能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获益非浅。

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 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进行升级改造, 进行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 使课程具有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互动性, 以提高课程的共享应用性。考虑该门课程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建议从以下几个面进行课程建设。

1. 课程建设内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 电子生产企业的工艺员、品质检验员、生产管理是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主要岗位, 也是电子企业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岗位。为使课程能被不同层次的人所学习和利用, 使我们的教学资源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对象, 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第1层次主要面向中职教学和新员工的培训;第2层次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和企业工艺管理人员;第3层次主要针对学生能力的扩展和企业工艺设计人员。在教学内容中将《无线电装接工 (初级、中级、高级) 》、《无线电调试工 (初级、中级、高级) 》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内容, 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课程的学习之后, 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使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 达到课程实施的覆盖面广, 适用于不同层次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 首先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企业实现双向教学。针对学院已有的电子工艺实训室、SMT实训室, 引进现代电子制造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器件、新标准、电子企业5S规范和ESD防护等职业素养, 引进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学, 实训室对外开放, 可供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共用;同时增加校外对口实训基地, 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操作, 以达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接触;同时教师也可进入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其次,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 结合现代电子制造业新技术, 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入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层次, 引入不同难易程度的实训任务, 实训任务对应了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开阔学生眼界, 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 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在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 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 将课程的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 同时构建一个快捷流畅的网络交互式资源共享平台, 方便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 为教师分享教学心得、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有力帮助, 同时为学生的工程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更多机缘。

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的全面建设, 使课程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多层次开放式教学设计, 适用范围宽。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注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程内容覆盖整个电子信息专业群, 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之后即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优化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通过企业运作与学校教学相结合, 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共建课程的方式, 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三是交互式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建设构建了供学校、企业、社会选用的交互式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最大程度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方便, 为就业、企业选才等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通过对课程的全面建设, 课程教学覆盖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企业、社会培训及各类教师教学, 达到课程适用于多层次人群的教学与学习的目的。从而为学校、企业、社会相关岗位培养技术过硬的从业人员, 为市区及周边地区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 为本区域内相关院校开展师资培训, 促进地区相关教育的协调发展, 为西部地区相关教育发展等提供资源。以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家校教育结合下一篇:国土资源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