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分析十篇

2024-05-11

药物治疗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8月至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00例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患者知情, 依从性好;体质量指数<30 kg/m2;年龄>18岁。排除标准:合并肝、脑、肾等器官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降压药物的禁忌证。其中男231例, 女169例;年龄最小21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 (56.09±3.23) 岁;平均病程为 (10.56±3.25) 年;平均BMI为 (24.56±4.25) kg/m2;平均舒张压为 (164.23±2.36) mm Hg;平均收缩压为 (100.65±6.25) mm Hg。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0例,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0 mg口服治疗, 每天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厄贝沙坦 (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 批号000401, 每片含量75 mg) 75 mg治疗, 每天1次。两组都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分为为显效、有效、无效等三个级别, 显效:血压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血压下降20%左右,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在血压监测中, 我们选择动态心电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监测, 可读数据达80%以上方为有效。同时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包括头晕、恶心、乏力等。

1.4统计方法:

统计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来处理, 两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为82.0%, 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比:

在治疗期间进行观察, 治疗组的头晕、恶心、乏力、心悸等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对症处理后好转。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最大危险因素。我国目前有近1.5亿高血压患者, 血压的控制率仅为7.0%左右。而高血压患者积极降压治疗, 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5]。

在常规治疗药物中, 氨氯地平的应用比较多, 其能够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防止和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起到保护甚至逆转靶器官损害的作用。

厄贝沙坦是继缬沙坦之后又一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高血压药物[6]。从治疗机制上来说, 厄贝沙坦能减少缓激肽的降解和抑制交感功能, 起到降低周围阻力、改善动脉顺应性、扩张血管、改善心室舒张功能、清除自由基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并且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比较好[7]。本文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4.0%, 对照组为82.0%, 治疗组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厄贝沙坦的疗效持续性强, 可持续24 h, 对肝肾功能影响小、起效快、药效作用平稳[8,9]。本文在治疗期间进行观察, 治疗组的头晕、恶心、乏力、心悸等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对症处理后好转。表明药物联合治疗能改善动态血压参数, 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

总之, 高血压治疗中采用联合药物治疗能提高药物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Teng LD, Xin HW, Salvesen H, et al.Review of the use of defined daily dose concept in dr ug utilisation research in China[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ety, 2012, 21 (10) :113-115.

[2]方焕荣, 张向红, 庄晓丹.珍菊降压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5) :88-91.

[3]Zhang LL, Li YP, Zeng LN, et al.Applying"children defined daily dose"to assess appropriate dose in pediatrics[J].J Evidencebased Med, 2012, 5 (1) :78-80.

[4]荆忱, 李洁, 傅涛, 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的影响[J].中国医药, 2014, 9 (3) :303-305.

[5]程澜.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改善糖、脂代谢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J].血管病学进展, 2008, 29 (3) :494-496.

[6]王秀玲, 兰超.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192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6) :100-101.

[7]Oparil S, Abate N, Chen E, et al.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 evaluating losartan potassium mono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hydrochlorothiazide versus placebo in obes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Curr Med Res Opin, 2008, 24 (4) :1101-1114.

[8]陈江波.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3) :292-293.

药物治疗分析 篇2

1 常用药物治疗

1.1 抗HP药物

消化性溃疡的病情进展与预后, 直接与HP有关。胃窦腺癌和胃癌均与HP关系密切, 针对HP炎性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 无论是初发患者还是复发者, 均应给予根除HP治疗, 应用抗HP药物。常见抗HP药物有呋喃唑酮、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替硝唑、甲硝唑、CBS (胶体次枸橼酸铋) 、RBC (枸橼酸铋雷尼替丁) 、四环素、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等。①呋喃唑酮:属人工合成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为菌痢及肠炎常用治疗药, 抑制HP作用强, 小剂量用药, 即可达到满意根除率[1]。②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 与红霉素相比, 胃肠道副反应少, 且胃酸稳定性高, 为HP作用较强的抗生素, 最小的抑菌浓度<0.05 mg/U, 单独给予本品治疗, 根除率达42.15%~54.67%。③阿莫西林:本品生物利用率较高, 且毒性低, 应用很广。④替硝唑及甲硝唑:甲硝唑属于人工合成硝基咪唑类, 而替硝唑则为甲硝唑衍生物, 在临床应用及作用方面, 两者相似。替硝唑用药简单, 每日应用1次, 且疗效佳;甲硝唑既往多用于抗滴虫及阿米巴原虫, 当前为有效的抗厌氧菌一线药物。甲硝唑在抑制HP感染方面有较强作用, 为HP治疗常用联合药物。替硝唑及甲硝唑最大弊端在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且易产生耐药。⑤CBS:CBS对HP有杀灭作用, 可迅速使HP溶解和死亡[2]。本品为水溶性胶体大分子化合物, 服用后经胃内胃酸作用, 水溶性胶态铋可变为不溶性白色沉淀, 与炎症部位或溃疡面蛋白质互相结合, 产生弥散性保护膜, 于溃疡面上覆盖, 以此隔绝胃蛋白酶及胃酸, 促进炎症部位及溃疡处微绒毛、组织恢复, 远期疗效佳, 复发率低。⑥RBC:本品属于新型化合物, 成分有枸橼酸铋和雷尼替丁, 在胃酸分泌活性作用上, 类似于等剂量应用雷尼替丁。分析显示, RBC针对HP感染, 同时可起到杀菌、抑菌双重作用, 用药2次/d, 治疗1个月后约62.25%~77.13%感染可被清除或抑制。⑦四环素:为广谱抗生素, 过去多年临床大量应用四环素, 导致抗药菌株增多, 且本品具有肝脏毒性, 对骨生长、牙生长有很大影响, 易引起二次感染, 故现阶段较少应用。最近几年, 临床发现此药物对HP有抑制性, 故多配合其他治疗。⑧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均为质子泵药物, 抗HP活性强, 其中兰索拉唑最小的抑菌浓度6.25 mg/L, 而奥美拉唑50~128 mg/L, 用药后胃内酸度降低, 胃黏膜的抗生素浓度增加, 酸敏感抗生素得以改善。

1.2 抑酸药物

抑酸治疗依据在于无酸无溃疡。针对胃酸分泌给予有效抑制, 促使胃内p H高于4, 并每日维持时间18~20 h, 可使多数溃疡于1个月内愈合。胃酸分泌得到有效抑制, 还能预防胃酸所致胃黏膜损伤, 加快胃溃疡愈合。保证胃内p H高于4, 并尽量延长持续时间为治疗目标。常用药有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该类为胃酸分泌抑制强有力药, 可逆质子泵抑制剂成分可与K+竞争性结合, 并对H+/K+-ATP活性进行抑制, 经离子型结合并抑制H+/K+-ATP酶恢复活性。PPI主要是苯并咪唑衍生物, 可在患者体内产生作用, 快速穿过胃壁细胞膜, 聚积在胃内强酸性分泌小管中, 产生反应, 转化成磺胺类化合物, 而胃壁细胞中次磺胺类化合物分泌质子泵 (如K+、H+-ATP酶) a亚基半胱氨酸残基巯基产生作用, 形成二硫键, 致使K+、H+-ATP酶失去活性, 而K+、H+-ATP酶失活后不能进行酸性物质分泌, 起到泌酸活性抑制作用。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为第一代药物 (PPI) , 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统代谢和清除, 起效时间约10 d, 起效慢, CYP2G19对于低代谢人群及高代谢人群有所差异, 故PPI疗效个体差异较明显。对奥美拉唑进行改进, 得到雷贝拉唑, 经非酶代谢途径进行肝脏代谢, 较少经CYP2G19代谢, 起效较快, 疗效佳, 且本品为部分可逆H+/K+-ATP酶抑制剂, 能在H+/K+-ATP四个部位产生作用, 结合靶点多, 药效时间长, 有极强抑酸效果[3]。埃索美拉唑属于S型异构体, 代谢主要为CYP3A4, 肝内代谢慢, 有较高血药浓度, 起效较快, 有极强抑酸作用, 安全性高, 作用持久。

H2受体抑制剂:此类可与胃壁细胞膜H2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 避免其与组织胺结合, 对胃壁细胞盐酸分泌进行抑制;此外, 结合H2受体后, 可对胃泌素和乙酰胆碱受体所刺激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拮抗, 保证应激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有效性, 对于因胰岛素、组胺及胃泌素等刺激所致胃酸分泌, H2受体抑制剂存在有效抑制性, 临床以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和西咪替丁较常用。此类药物主要作用在于基础性胃酸分泌抑制, 而在刺激性胃酸分泌方面, 作用较质子泵抑制剂欠佳, 作用持久性差, 且起效慢, 治愈率偏低。长期应用H2受体抑制剂, 可导致胃窦部HP值明显增加, 并引起壁细胞增生, 而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协同作用, 效果较佳。因此, 建议此类药物多治疗轻度HP阴性消化性溃疡。

1.3 胃黏膜保护剂

枸橼酸铋剂和硫糖铝为常用的保护剂, 作用机制为在溃疡表面黏附覆盖, 以此对胃蛋白酶及胃酸侵蚀进行阻止, 加快合成内源性前列腺素, 并对表皮生长因子的分泌进行抑制。枸橼酸铋剂对HP抑制有较强作用。在胃酸分泌抑制、增强碳酸氢盐及胃十二指肠液分泌、促进黏膜血流等方面, 内源性前列腺素有显著作用。

2 联合用药方法

联合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是当前HP感染治疗的主要课题, 多采用二联疗法和三联疗法。①二联疗法:阿莫西林与奥美拉唑联合, 前者4次/d, 500 mg/次;后者2次/d, 20 mg/次。克拉霉素与奥美拉唑联合, 前者2次/d, 0.5 g/次;后者2次/d, 20 mg/次。②三联疗法:呋喃唑酮、克拉霉素与兰索拉唑联合, 用量分别100 mg、250 mg、15 mg, 2次/d, 共7 d[4]。呋喃唑酮、克拉霉素与CBS联合, 用量分别100 mg、250 mg、240 mg, 2次/d, 共7 d。其他联合还有阿莫西林、CBS和甲硝唑联合, 甲硝唑、CBS和四环素联合等。

3 药物治疗进展

当前,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多向神经机制改善治疗和免疫反应调节治疗两方面发展。神经机制改善治疗:在浅表黏膜损害中, 神经传入反射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消化性溃疡中, 部分敏感者一旦有神经传入反射损害, 可出现上皮异常症状, 酸逆弥散加重, 甚或导致上皮无法耐受酸增加。因此, 开展神经机制改善治疗, 能显著增强黏膜保护作用[5]。免疫反应调节治疗:慢性消化性溃疡与黏膜免疫功能缺损有很大关系, 原因在于个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抗原。在治疗时, 应用调节免疫药物, 可有效清除黏膜抗原, 对抗原发展进行抑制。现阶段, 促抗原愈合药较多, 包括白细胞介素1B、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移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等。此外, 也要重视不良生活方式的纠正, 指导患者戒烟酒,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并禁止应用损害或刺激黏膜药物。

目前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逐年升高, 许多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引起广泛重视。如何根治HP为目前治疗的重要课题, 除积极应用抑酸剂, 也要酌情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和抗HP药物,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尹江燕, 陈道荣.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11) :2000-2002.

[2]向天平.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7 (10) :46-47.

[3]邓世发.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484-485.

[4]龚镇谦.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6) :254-255.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35例疗效分析 篇3

关键词 异位妊娠 甲氨蝶呤

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6月异位妊娠患者35例,年龄18~45岁,妊娠4~8周,孕次1~7次,产次0~3次。诊断依据:病史、血HCG、盆腔B超、妇科检查。保守治疗指征:①患者无明显腹痛;②异位妊娠包块最大直径3.5~5.0cm;③血β-HCG<5000~6000mU/ml,连续2次血β-HCG测定值上升,证明为活胎;④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活跃腹腔内出血的体征[1]

临床表现:35例中有症状、体征者30例,其中有停经史10例,时间35~70天,轻微下腹坠胀感或隐痛25例,阴道出血20例,为少量不规则出血,附件触及包块或增厚30例。

辅助检查:①后穹隆穿刺阳性22例。②B超检查附件包块28例,盆腔少量积液30例。③血β-HCG检查均高于正常,20~100mU/ml5例,100~1000mU/ml17例,1000~2000mU/ml10例,>2000mU/ml3例。

治疗方法:MTX肌注0.4mg/(kg·日),5天为1疗程,间隔1周可开始第2疗程。治疗中观察患者自觉症状、生命体征、有无活跃内出血等征象。用药后最初几日内约1/2~1/3的患者腹痛加重,此可能与药物作用使滋奍细胞坏死、溶解,并与输卵管壁发生剥离,输卵管妊娠流产物流至腹腔内,刺激腹膜有关。如腹痛较重,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一旦发生内出血,应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内出血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手术。用药后隔日测定β-HCG,如下降≥15%,可改为每周测1次,至正常值为止。β-HCG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与用药前β-HCG水平有关,β-HCG水平越高,所需时间越长。

結 果

血β-HCG降至正常,B超包块缩小为治愈标准。本文35例中,29例治愈;6例未愈(其中4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急腹症,腹腔内出血,2例2个疗程后β-HCG无明显下降)。6例均手术治疗,治愈率82.8%。

血β-HCG含量与疗效:治愈的29例患者中,血β-HCG<2000mU/ml26例,>2000mU/ml3例,6例未愈患者中2例血β-HCG<2000mU/ml,4例>2000mU/ml,经卡方检验X2=9.72,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β-HCG值大小与疗效有决定性关系。

血β-HCG含量与疗程关系:1个疗程治愈25例,2个疗程治愈4例。血β-HCG<200mU/ml 1个疗程4例,100%治愈;血β-HCG200~1000mU/ml 1个疗程15例,2个疗程1例,100%治愈;血β-HCG1000~2000mU/ml 1个疗程5例,2个疗程1例,70.0%治愈;血β-HCG>2000mU/ml 1个疗程1例,2个疗程2例,42.8%治愈。经多组卡方进行检验X2=14.0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10例,口腔炎3例,肝功异常4例,血白细胞下降3例,以上情况经对症治疗及停药2周内均恢复正常。

讨 论

氨甲蝶呤在治疗异位妊娠时,其治疗机制是抑制滋奍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而免于手术[2]。通过实践,认为氨甲蝶呤的疗效及疗程与血β-HCG含量有关,血β-HCG含量越低,疗程越短,氨甲蝶呤用量就越少,保守治疗成功率也越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因此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有利于保守治疗的成功,有利于患者身心的健康。提高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率是十分重要的,做到这一点不仅靠先进的检查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医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生育年龄的妇女,有停经史、阴道出血或下腹痛,首先应排除异位妊娠。

传统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包括剖腹或腹腔镜下病侧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切开后孕囊挖出或吸出术等。多数患者在治疗后,输卵管受损,可导致生育能力下降。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而且已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药物作用能使异位妊娠组织完全溶解,无管壁的损伤,避免了因手术造成的瘢痕及周围组织的粘连,采用药物治疗后输卵管的复通率,妊娠率高于剖腹或腹腔镜下保守手术者,同时药物不良反应轻。因此,应用小剂量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是完全可靠的,且应用肌注方法简单易行,是基层医院安全有效易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1324-1325.

我国糖尿病治疗药物发展机遇分析 篇4

内容提要:“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医药行业政策,扶持我国制药企业、及中药行业做大做强,通化东宝、扬子江药业、中新药业、恒瑞医药等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加大在糖尿病药物行业的市场份额。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故而以往糖尿病并未构成对我国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巨大威胁。近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据1996年的资料,我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占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2%和4.8%,亦即血糖不正常人口接近1亿201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9.7%患者人数已经达到9240万比2007年增加132.16%。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呈长升态势。预计2025年将达到3.8亿。

目前我国糖尿病药物领域西药及外资公司依然占据这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国内企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许多企业都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主要以仿制药为主。拜耳、辉瑞等外资医药企业占据这行业主导地位。“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医药行业政策,扶持我国制药企业、及中药行业做大做强,通化东宝、扬子江药业、中新药业、恒瑞医药等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加大在糖尿病药物行业的市场份额。

药物治疗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入选患者无既往心力衰竭病史, 均排除肿瘤、全身免疫性等疾病, 按住院期间治疗方法分2组:介入治疗组75例, 男32例, 女43例, 年龄33岁~81岁, 前壁心肌梗死38例、下壁心肌梗死37例, 合并高血压54例、高血脂57例;药物治疗组75例, 男36例, 女39例;年龄35岁~79岁, 前壁心肌梗死42例、下壁心肌梗死33例, 合并高血压58例、高血脂61例。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介入组

入院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口服氯吡格雷300 mg。运用Judkins穿刺法经过股动脉途径或者桡动脉途径实行冠状动脉造影, 根据造影结果, 依据血管狭窄程度, 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 梗死相关动脉 (IRA) 病变显示清楚则直接置入支架, 否则先使用球囊预扩张后再置入支架。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判断成功与否。

1.2.2 溶栓组

入院检查无出凝血异常后, 行溶栓治疗。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后普通肝素5 000 U静脉注射, 再给予栓体舒 (rt-PA) 8 mg静脉推注, 继而42 mg于90 min内滴注完毕, 总量50 mg。持续静脉滴注普通肝素800~1 000 U/h, 2 d后改为低分子肝素0.4 m L皮下注射4 d~7 d。溶栓组再通依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判断成功与否。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在治疗后7 d行超声心动图测定, 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 。通过门诊随访、电话随访3年, 随访内容:再次心脏事件、心功能和生存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介入组75例患者, 共置入支架96枚, 再灌注成功率为94.7%;静脉溶栓组75例患者, 再灌注成功率为89.7%。入院7 d后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 结果显示:LVEF指标介入组 (58.3±2.5) %, 优于溶栓组的 (49.2±3.8) %, (t=2.338, P=0.046) ;LVEDD指标介入组为 (53.53±6.12) mm, 优于溶栓组的 (56.22±5.75) mm (t=3.176, P=0.014) 。

2.2 随访结果

介入组与药物溶栓组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经治疗后随访1年~3年间, 心脏事件发生率介入组小于溶栓组 (P<0.05) , 心功能介入组明显优于溶栓组 (P<0.05) , 生存率介入组大于溶栓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室负荷状态改变, 心肌收缩舒张不协调使心室壁变薄, 在梗死区域出现心室扩大, 非梗死区反应性肥厚及纤维化, 后期整个心室扩大, 发生心室结构重塑, 影响心功能[2]。所以及时开通患者梗死动脉血管, 增加心肌梗死区域供血, 减少心肌坏死, 最大限度改善心功能是治疗心肌梗死的关键[3]。

本文2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期, 介入组在LVEF指标、LVEDD指标、心功能、生存率都明显优于药物溶栓组, 说明介入治疗后血管重建, 冠脉血流恢复, 使心肌得到最大限度的再灌注, 有效改善了心功能;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数据和病死率均高于介入组, 可能是药物治疗不能减轻梗死血管狭窄程度, 心肌缺血没有明显改善, 造成心肌坏死面积增大, 心室重构未得到缓解, 影响心功能。因此在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允许下, 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比较介入治疗 (PCI) 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150例 (介入组与静脉溶栓组各75例) 进行跟踪研究, 分析2组患者3年内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1年时介入组和溶栓组心脏事件发生分别为11例和14例;随访3年时介入组和溶栓组再次心脏事件发生分别为15例和21例, 介入组和静脉溶栓组生存率分别是93.3%和86.7%;介入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 (P<0.05) 。结论 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 提高生存率, 改善心功能。

关键词: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

参考文献

[1]魏盟, 韩蓓蓓.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的心肌保护[J].中国循环杂志, 2009, 23 (5) :394-396.

[2]唐良秋, 徐新, 马绍椿.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与静脉溶栓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 2004, 10 (6) :499-501.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Meta分析 篇6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临床特点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临床特点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心肌血流量减少,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损伤性变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1]。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目前随着我国老年化形式的不断加强,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冠心病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2,3]。药物治疗仍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式, 根据患者的发病及症状, 常用的冠心病治疗药物有: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抗心绞痛类药物 (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 , 该文2014年2月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特点以及临床疗效做一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满足以下条件的文章纳入研究:1.已发表的与冠心病药物治疗相关的中文文献;2.文献中患者冠心病检查完善诊断明确者纳入研究;3.选取文献中患者以冠心病治疗为主要治疗目标;4.纳入文献与患者治愈是否有关。

1.2 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排除:1.重复发表的文献, 仅纳入数据量大的文献;2.采用中药、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文献;3.文献中未准确描述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冠心病疗效评定以患者心绞痛症状恢复情况为主要评定标准。 (1)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为降低消失或两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 (即在较重的超过日常活动的体力活动也基本不出现心绞痛症状) , 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心绞痛发作每周不多于2次, 未口服冠心病药物治疗。 (2) 改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一级, 药物应用剂量较前减半甚至未用药物。 (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缓解, 服用药物剂量较前未减少。 (4)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 药物剂量较前增加[4]。

1.4 数据库

文献选取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所选取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9年1月—2013年12月。

1.5 文献提取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 对检索得到的文献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对所选文章进行通读, 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 (研究时间、研究地点、发表年份、所用药物类型、选取样本含量) 。

1.6 文献质量评估

文献质量评价由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具体标准根据文章内容与此次研究的相关性进行分级, 将不同级别的文章分为高级别、中级别、低级别。

1.7 统计方法

对于RCT或仅对照试验的文献, 相同治疗方法的用Reviciv Manager4.2软件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效率的95%CI进行统计分析, 当结果不存在异质性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描述, 当结果存在异质性时, 探讨异质性产生原因, 结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来描述。

2 结果

2.1 研究的一般情况

将所选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后, 检出与冠心病药物治疗相关的文献113篇。依据纳入、排除标准, 最终有9篇文献进入该研究, 全部9篇文章均为队列研究, 存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

2.2 治疗药物的评价

2.2.1研究选取的9篇文献中, 应用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160例 (观察组) , 未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153例 (对照组) , 经异质性检验χ2=8.42 (P=0.04<0.05) , 该次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式, 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0.65[-0.99, -0.31] (P<0.01) , 观察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上与对照组未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2研究选取的9篇文献中, 应用抗凝类药物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冠心病的患者47例 (观察组) , 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40例 (对照组) , 经异质性检验χ2=11.36 (P=0.036<0.05) , 该次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式, 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1.10[-1.50, -0.71] (P<0.01) , 观察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治疗上与对照组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3研究选取的9篇文献中, 应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患者211例 (观察组) , 未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196例 (对照组) , 经异质性检验χ2=15.33 (P=0.012<0.05) , 该次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式, 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1.40[-1.74, -1.06] (P<0.01) , 观察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上与对照组未使用阿托伐他汀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4研究选取的9篇文献中, 应用抗心绞痛类药物硝酸脂类 (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冠心病的患者356例 (观察组) , 未应用硝酸脂类 (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的患者340例 (对照组) , 经异质性检验χ2=13.56 (P=0.026<0.05) , 该次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式, 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1.26[-1.77, -0.74] (P<0.01) , 观察组患者应用硝酸脂类 (硝酸异山梨酯) 在冠心病治疗上与对照组未使用硝酸脂类 (硝酸异山梨酯) 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5研究选取的9篇文献中, 应用抗心绞痛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 治疗冠心病的患者310例 (观察组) , 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 治疗的患者302例 (对照组) , 经异质性检验χ2=17.63 (P=0.021<0.05) , 该次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式, 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0.91[-1.25, -0.57] (P<0.01) , 观察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 在冠心病治疗上与对照组未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 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目前很多研究发现, 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应当以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调脂治疗为基础, 配合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病人的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并改善预后。

该研究中, 我们根据检索所得文献与我们研究的相关性, 选取了9篇文章, 文章纳入率为8.0%。在选取文章中根据本文研究选取的研究观察指标, 统计收集适合该研究的样本例数。该研究中选取的5项纳入研究观察指标, 均为目前临床上冠心病治疗的常用药物, 根据异质性检验分析, 5项纳入研究观察指标均使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抗血小板类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主, 对于应用阿司匹林禁忌的患者, 临床上以氯吡格雷为替代药物, 但是该研究中以安全、研究真实性为原则, 将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排除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报道, 长期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也存在异常[5]。低分子肝素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 给药后通过有效的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 从而发挥较强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是该研究的纳入研究项目之一[6]。他汀类药物作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调脂类药物, 可有效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 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从而稳定冠状动脉病变处脂质斑块, 防止其破裂及斑快继续增大[7]。目前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具有降脂作用之外,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冠心病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对抗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的作用。抗心绞痛类药物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中, 主要通过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心肌血供, 降低心肌氧量, 从而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的抗心绞痛类药物有硝酸脂类及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通过物扩张静脉及外周动脉血管和冠状动脉, 降低心脏氧耗量并增加侧枝循环血液, 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小板粘附等作用[8]。β受体阻滞剂类药可降低患者心率、血压及心肌收缩力, 从而降低患者耗氧量, 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发作, 为冠心病患者的一线用药[9,10]。5项纳入研究观察指标的疗效评价中, 阿司匹林治疗的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0.65[-0.99, -0.31];低分子肝素治疗的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1.10[-1.50, -0.71];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的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1.40[-1.74, -1.06];抗心绞痛类药物硝酸脂类 (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的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1.26[-1.77, -0.74];在抗心绞痛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 (硝苯地平控释片) 治疗的Meta分析结果示WMD95%CI为-0.91[-1.25, -0.57], 全部研究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似, 该研究同样得出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抗心绞痛类药物 (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 等药物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11,12]。

随着目前对冠心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断不断成熟, 更有助于研发更多新药。因此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主要症状, 选择合适的药物,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和抗心绞痛类药物 (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 等药物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对于指导冠心病的临床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钟鸣, 付慎文.药物治疗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稳定性冠心病预后的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 9 (5) :385-388.

[2]靳玺.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疗效的Meta分析[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9.

[3]贾永亮, 梁少伟.比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西药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C]//中药与天然药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药学会, 2012:443-443.

[4]山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J].上海医药, 2009, 30 (11) :500-501.

[5]孙帅.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对降压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6]张超.低分子肝素治疗国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08.

[7]Hochunen JS, Lemas GA, Buller CE, et al.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persistent occlu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l J Med, 2006, 355:2395-407.

[8]陈可冀, 刘玥.稳定性冠心病:PCI还是药物治疗的选择———一项新的Meta分析结果的启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5) :583-584.

[9]张毅锋.冠心病并高血压采用有效药物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7) :137-138.

[10]Hao PP, Chen YG, Wang JL, et al.Meta-analysis of the role high-dose statins administered prior to PCI in reducing MAC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tery disease[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2010, 37 (4) :496-500.

[11]顼志敏, 张叶萍.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要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1 (12) :912-914.

药物治疗分析 篇7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他汀类药物安全性高且耐受性良好,能够调节患者的血脂异常,降低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效果[1,2]。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患者分别使用心血管药物和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范围39-70岁,平均年龄为(44.6±2.4)岁,患者病程为1.4-16年,平均病程为(6.9±2.6)年。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所有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患者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患者的意识、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在1年内未经过其他临床药物试验。

1.2 治疗方法

我们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口服卡托普利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13052),患者给药计量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不超过50mg/次,3次/d;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苏州爱美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34091)的初始剂量为6.25mg/次,给药计量逐渐增大,以50mg/次为限,直至患者心率稳定在55~50次/min之间;每6~12小时一次,共24~48小时,然后口服50~100mg/次,一日2次;(这样的用药方法是由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发挥独特的生物学效应所决定的。这种生物学效应往往需持续用药2~3个月才逐渐产生,而初始用药主要产生的药理作用是抑制心肌收缩力,可能诱发和加重心衰,为避免这种不良影响,起始剂量须小),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H20120236)100mg/次,1次/d。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0940039)20mg/次,2次/d。一日给两次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口服辛伐他汀(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93910)20mg/次,3次/d。对两组患者进行6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我们观察了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判定分为以下三个标准为:(1)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有效: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次数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比治疗前减少40%~60%;(3)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次数明显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比治疗前减少60%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6例,有效19例,显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1例,有效19例,显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四项对比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血脂四项进行分析后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相对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而言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通常发病急、病情重,预后较差,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则死亡率极高,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此背景下,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是一种3-羟3-甲基戊乙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3-羟3-甲基戊乙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引起胆固醇的合成受阻,降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减少肝脏中VLDL合成,VLDL为LDL和TC的前体物质,而且VLDL与TG转运相关,所以肝脏中VLDL水平降低对降低TG、LDL和TC具有重要意义[3,4]。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脂水平明显降低。本研究为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荐。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冠心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华锋,蔡雪桃,孔肖樱.等.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应用于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54.

[2]王浩珍.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20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5):70-71.

[3]吴菁华.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151-152.

药物治疗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儿腹泻;治疗;药物合理选用

【中图分类号】R72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92-01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及病原引发的病症,临床上以大便性状改变,且次数明显增多为主要特征。腹泻时间过长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严重者甚至引起儿童死亡。本次研究中,我院在29例腹泻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加强药物的合理选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34例,女24例;年龄:3-30个月,平均(16.7±3.5)个月;病程:58例患儿的病程均≤3d。所选患儿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患儿大便颜色呈黄或黄绿色,且表现为稀水或蛋花汤样。随机将58例患儿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因及病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同时,应用黄连索药物+思密达对腹泻患儿进行保留灌肠治疗。腹泻患儿进而医院接受治疗后,根据患儿具体症状表现给予补液、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抗感染等治疗。年龄范围在3个月-1岁间的患儿给予思密达药物,0.5包/次;年龄范围在1-3岁之间的患儿给予思密达药物治疗1包/次。将研磨成粉后的黄连素溶于2%生理盐水溶液。将思密达与20ml生理盐水溶液混合,混合物为灌肠液。应用该种灌肠液对患儿进行灌肠治疗。灌肠治疗过程中将温度控制在36-39℃范围内。灌肠时,患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至10cm,应用20ml注射器将灌肠液抽吸,然后通过一次性肛门管对患儿进行灌肠。在观察组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加强药物的合理选用。

1.3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相关标准对小儿腹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判定[1]。显效:接受治疗72h内,患儿粪便性状、次数均恢复正常状态,腹泻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接受治疗72h内,患儿粪便性状、次数、全身疾病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接受治疗72h内患儿粪便性状、次数、全身疾病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2%)明显高于对照组(89.55%)。观察组、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7±0.30)d、(3.3±0.21)d,观察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均显著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秋冬季为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小儿腹泻治疗以保护小肠粘膜、纠正脱水、改变肠道内分泌等为主要内容。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患儿腹泻症状,缩短腹泻时间。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如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对患儿造成伤害,影响患儿康复[2]。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药物进行合理选择。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患儿临床上会表现出腹胀、腹痛、低热、便数增多等症状,且便中混有脓血。该类患儿应选用氨基苷类药物进行治疗。氨基苷类为抗菌广谱药物,应用于腹泻治疗中具有水溶性好、性质稳定等优点。蒙脱石及硅酸盐制剂等药物应用于小儿腹泻治疗中,可有效促进肠粘膜细胞保护层的恢复,增强患儿肠道粘的屏障作用,维持患儿肠细胞吸收及分泌功能,促进腹泻治愈,缩短腹泻时间。如患儿为非感染性小儿腹泻时,应给予患儿助消化药物治疗。应用微生态制剂对患儿进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治疗。微生态制剂可有效促进患儿肠道菌群紊乱恢复正常状态,促进肠道屏障作用的重建,降低肠道内原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患儿康复。防脱水治疗可采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并对患儿饮食进行合理调整,增强微量元素、维生素的补给量,缩短患儿腹泻过程。

综上所述。对小儿腹泻进行治疗时,根据患儿具体病因及病症加强进行药物合理选择,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 蓝珍.小儿腹泻的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12(12):372-373.

外带药物输液治疗协议书 篇9

您好!您口头申请要求我院为您进行外带药物治疗。鉴于用药治疗具有很大的风险,因此现将有关事项向您说明如下,请您在接受治疗前务必仔细阅读。如您有任何不明之处,敬请及时提出,您将会得到详细的解答。

第一条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由于本院无法查清药物的来源和质量,原则上不予用药。鉴于您的强烈要求,自愿承担药物带来的一切后果。故我院严格按照用药的原则(三查八对一注意)、无菌操作等进行用药。

第二条 药物治疗具有较大的风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含迟缓反应)、过敏性休克、局部刺激、出血或感染等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护士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上述风险降至最低程度,但无法承诺完全避免。

第三条 如果您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心慌、憋气、寒战、搔痒、局部皮下血肿或组织水肿等情况,请您及家属立即告知护士或医生,或立即转送医院。(费用患者自己承担)

第四条 在用药过程中,请您不要自行调整输液速度(滴数),以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问题。

第五条 遇到药物的一切反应与本院无关,但是本院会尽最大努力处理抢救,但需支付抢救费(包括抢救时采用的医疗、检查、药品、氧气等)。

患者再次确认:我已仔细阅读(或由家属/护士向我宣读)上文并理解其含义,愿意承担其各项责任。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医生护士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我申请并同意医院为我进行外带用药治疗,愿承担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签字即生效。

用药时间:

****年**月**日

患者(或代理人)签字:

医生/护士签字:

药物治疗分析 篇10

关键词:不同药物,乳腺增生,疗效,安全性

乳腺增生是临床女性中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女性乳腺疾病中所占比例高达75%,目前该病的发病特点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30~50岁是其主要的发病阶段[1]。乳腺增生患者的乳腺正常结构发生紊乱,该病不属炎症和肿瘤,是一种生理性的增生,但具有一定的致癌导向,对女性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越发上升,引起了临床的重视,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药物来控制乳腺增生,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多种针对乳腺增生的药物层出不穷,但真正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尚未出现[2]。本研究通过对常见的几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于我院接受诊治256例乳腺增生患者,均符合乳腺增生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在32~50岁,平均年龄(36.8±7.2)岁,病程在6个月~6年,平均病程(1.1±0.2)年;所选病例经过临床检查了解发现均属于已婚妇女,未绝经,临床体征是患者乳房存在可触及肿块,数目不一,形状为结节状、块状或混合状,乳房内血管增粗、增多等;实验室检查排除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乳腺疾病,且无其他严重的脏器官疾病;所有病例平均分为四组,四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病程、营养等经统计学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本次试验采取对照性研究进行探讨,四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A组患者口服乳安片治疗,B组患者口服乳癖消治疗,C组患者口服三苯氧胺组治疗,D组患者口服三苯氧胺组和平消胶囊治疗,对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1.3 药物治疗

A组口服乳安片(陕西香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7167),3片/次,3次/天,月经期则需停止服用;B组口服乳癖消(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70115),2粒/次,3次/天,月经期停服;C组口服三苯氧胺(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45),10mg/次,2次/天,月经期停服;D组在C组服药的基础上加用平消胶囊(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1021330),6片/次,2次/天,上述用药疗程均为60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的评定标准[3]如下:痊愈: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疼痛、肿块彻底消失,停药100天后未出现反复;显效:用药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肿块缩小超过60%;有效:用药后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或者减轻,肿块缩小在30%-60%之间;无效:用药治疗后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肿块变化不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药物的治疗效果

临床用药后发现A组的总有效率为73.44%,B组的为71.88%,C组的为89.06%,D组的为93.75%,A组和B组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039,P=0.843),C组同A、B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χ2=6.01和5.13,P=0.014和0.024),D组同A、B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χ2=10.76和9.63,P=0.001和0.002),D组同C组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895,P=0.344),具体比较情况见表1。

2.2 四组药物的安全性比较

经过观察发现四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6.25%、6.25%、35.94%和9.38%,C组同另外三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14.8、16.9和12.9,P<0.01),具体比较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作为女性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的变化该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早,对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4]。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等,主要的致病因素包括患者的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不良生活习惯、营养不协调和长期服用避孕药等[5]。尽管该病属于生理性增生疾病,但该病会增加患者肿瘤发生机会,因此需要患者和医院的足够重视。

3.2 药物治疗分析

目前针对乳腺增生的药物较多,本研究选择了四种常见的治疗药物进行了临床性的研究。大量的临床研究[6]表明乳腺增生主要和卵巢功能失调和体内激素紊乱密切相关,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是用药物来调节患者的内分泌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乳安片和乳癖消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虽然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其疗效不到80%,三苯氧胺的疗效接近90%,但该药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存在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上述研究结果和已有的相关报道[7]基本相符。临床研究证明三苯氧胺可以和乳腺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有效的结合,形成雌激素竞争机制,从而减轻对乳腺组织的刺激作用,而单独使用该药会引发诸如胃肠道反应、月经紊乱、白带增多等不良反应,同样给患者造成了影响,本实验通过加用平消胶囊来缓解该药带来的不利,平消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马钱子、郁金、灵芝、仙鹤草、硝石、白矾、干漆等,这些重要成分配伍使用可以调节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在加强治疗的基础上,缓解三苯氧胺对卵巢造成的不良伤害,从而减少不良反应[8]。该制剂还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大量生长,降低癌细胞的亲润和转移能力,对癌症的抑制起了重要的防御功能。

3.3 小结

综上,有关乳腺增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一,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择药治疗,三苯氧胺的临床疗效明显,但安全性不佳,联合平消胶囊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芳娟.三苯氧胺、平消胶囊、维生素E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40-1941.

[2]杨贺庆,友新.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B2联合治疗乳腺增生3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138-139.

[3]房晓.谈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55-56.

[4]白晓黎.乳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170-171.

[5]苏敏君.3种给药方案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成本-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7):128-129.

[6]王伟,王英,刘洋.乳腺增生常用药物药理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18.

[7]裴玲,雷开键,秦素,等.平消胶囊联合小剂量三苯氧胺、维生素E治疗中重度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07,28(9):998-999.

上一篇:波达估计下一篇:军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