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要实施生本教育三篇

2024-09-12

中职校要实施生本教育 篇1

中职教育属于上岗前教育,专业课种类繁多,生本教育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各有风格,效果各异。如何在中职校中开展和实施生本教育?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教学课程要生本

我们现时的中职教学仍参照普通高中的教学,课程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组成。存在着“学问化”的倾向,其具体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理论化,学习方式课堂化,学习结果文凭化,学校组织制度化”。这种课程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导致了中职教育的“学生难学,学得低效;教师难教,教得低效”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技工缺技能、技术员缺技术”而不受企业的欢迎。

如果我们的中职教育,不跳出学科体系的藩蓠,以实践为主线开展职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那么,我们的职业教育将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校企结合的体制。这种体制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能力性、行动性和需求性。将学生的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个体职业行动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把具有扩展基础功能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心。可见,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技术化的教育”。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来说,“技术化的教育”正好与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相吻合。因此,这种教育是当前我国中职教育课程改革中所需求的并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教育。

二、教学观念要生本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常听中职学校的教师埋怨学生素质差。不可否认,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并不笨!而且他们入学时也想学好一门技能以立足社会。所以,我们教师要坚信,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就会回报以惊喜和奇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方便教”为出发点,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以学生“方便学”为宗旨。

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转变以前的学习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并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要授之予渔,而非授之予鱼!”这个道理不但老师要懂得,学生也要懂得。

三、教法要生本

1.分组教学

根据实际情况,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分配工作(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或协同完成,让组内各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分组完成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并增强集体观念,同时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取长补短、认识自身不足,互相促进并提高竞争意识。

2.授课内容由学生讲述和示范

开始时,不要怕学生讲得不好、不积极,要让学生有一个锻炼机会,而且要多鼓励,开阔学生的思维,让更多的同学有上台讲述、示范的机会。这次讲得不好,总结经验,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表述和动手能力。对于上台示范的同学,下面的同学要鼓掌鼓励,不但给回答正确的同学鼓掌,对于回答错误或不能回答的同学同样要鼓掌鼓励。遇到同学间相互拆台,老师要及时批评和引导,让同学们明白互相鼓励、相互帮助的待人态度的重要性。

3.考核方式

考核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使学生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尽量以项目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可以综合个人自评、小组评、小组间互评、老师评等几项得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4.老师的角色

由于生本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自身感悟为主,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教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所以“一切依靠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四、教材要生本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工具。为了能系统、有序地引导老师和学生去实施生本教育,教材应具有如下特色:

目前的教材中,以探究式项目展开教学内容与生本教育的理念较为接近,其教材的特点有。

1.所选项目(工作或任务)轮廓清晰,可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

2.可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3.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工作的机会,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已的学习行为,以及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4.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既能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中职校要实施生本教育 篇2

关键词:“生本教育”;实施;成效

新编的中等职校哲学课不同于哲学专业课的哲学,也不同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哲学,它突出了德育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哲学课教学中,要紧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帮助学生解决做人和做事相統一的问题,教育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本教材的理论知识点只求学生应知应会,淡化了对哲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的论证和推演,这对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开展生本教育提供了可能。教材内容里涉及学生灵活运用的知识点,教材以增加各种贴近学生事实、事例的辅文,巧妙地以“想一想”“议一议”设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对合作小组开展形式各异的探究活动可以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生本教育”学习模式的实施

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生本教育”学习模式在哲学课教学中的实施,其具体操作程序是:

1.课前启动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使课堂成为学生切磋交流的平台,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课前启动的工作非常重要。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自学,并以提纲式或结构图式将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形成自学笔记后上交教师,在此师生之间进行第一次的课前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反馈,学生基本能掌握哲学的概念与原理,这就为下阶段开展深入的小组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

(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规模宜4~6人,并选出一个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的构成可从最初的朋友式组合,老师设定一定的条件,如男女搭配、好差搭配、性格差异搭配,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或个性化,以利于专题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在确定探究主题与要求后,小组负责人要做好组内成员的分工,各人职责要明确,如谁设计、谁搜集资料、谁整理资料、谁做课件、谁演讲、谁表演等。

(3)确立探究主题与方向,开展探究活动。每个教学内容由于其特点不同,教师必须根据内容特点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提出探究活动达成的基本要求,围绕主题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开展探究活动,最后以课件演示式、正反方辩论式、调查汇报式、小论文演讲式、问题讨论式等方式形成探究成果。

(4)每个小组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商讨,明确探究方向。由于教师的引导,很快每个小组的探究目标具体化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不再觉得茫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学生搜集的材料各异,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最后每个小组对其筛选出的精品事例都做出了较为恰当的原因剖析,交上来的课件非常精彩。

2.课内互动

(1)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每个合作小组经过一番的努力,形成了各自的探究成果后,教师应及时在课堂内提供一个学生交流与展示的舞台。这种交流可以说是针对共同主题从不同角度对探究结论进一步加以归纳总结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获得了探究成果的最大蕴藏量,也客观地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为提高学生探究交流的实效,教师的调控很重要。在组织中教师要注意不让学生的交流讨论变成无意义的争吵,也不能为节约时间而草草收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及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态度,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展示,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求同存异,达成思想上的认同;要培养学生学会小组协作,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2)组织评价,以评促学。各组成果是学生探究合作的劳动结晶,为更好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开展评价活动非常必要,但此活动要考虑其发展性、激励性和易操作性。当小组成果已交流、展示后,即可进行小组互评活动,互评小组除了对照评价表进行打分外,教师还应鼓励评价小组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最后教师作综合性的反馈小结,小结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亮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性。课后学生以各小组互评结果为基础,再进行自评活动,最后教师给予综合书面评定。

3.课外反思

此阶段是师生再学习的阶段,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继续。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经过全班的交流、小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后,学生可能会产生共鸣或滋生新的疑点,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要求各小组长把活动的感悟、反思及时记录下来,对一些小组提出再探究再交流评价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提供机会,以保护其积极性。

二、“生本教育”学习模式的成效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在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经过反思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哲学课的兴趣提高了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明显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对于共同的探究主题,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以不同的探究方式和角度开展探究学习。课堂里学生可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体会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交流和共享,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

2.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生本教育”学习模式是立足教材又延伸教材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从“学”知识点到“用”知识,在情境化的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的意义,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也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和内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有着共同的探究目标,各小组必须学会分工,懂得配合,对共同搜集的材料要在沟通中进行筛选、总结与提高,因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另外,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获得的积极体验,可逐步促进学生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积极心理倾向,学生主动探索意识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发展。各小组探究成果的交流可促使学生从个体学习的封闭状态向理解与宽容别人的开放性学习心态转变,从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东莞理工学校)

数学教学中怎样实施生本教育 篇3

凤凰山益海学校 韩雪冬

生本教育是新理念,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关键是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潜力。现在教师具备一井水、源源不断的泉水都不够,而是最终让学生得到寻找水源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更大的创造才能。

通过体会和实践,根据不同的课型总结出这样几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在新授课教学中,我重点研究了怎样获取新知,获取新知的方法 由教学内容而定。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以前,我们常想“把什么东西给学生,以什么方式给学生。”现在我们考虑“把什么不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哪些知识适应于探究性学习,哪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哪些问题需教师设置情境,怎样设置。”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基于间接经验的接受性学习,可想办法让学生体验到引入新概念的迫切需要。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尝试、探究活动,形成结论,自己完成内化过程,把结论纳入新的认识结构中。

1.概念课教学。自学教材→寻找目标→交流互动→精讲点拨→巩固应用。象“整式”、“点和线”、“角和角的度量”、“命题”这些教学内容,学生无法探究,也不必探究,都可以自学课本(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理科阅读能力)。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教材,课上

课前遗留的问题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然后班内交流,可以选派“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还可以拿一个小组当靶子,其余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可以提疑难问题、重点问题、创新问题。

个球体,也演示了“面动成体”的数学结论。在学习“用平面截几何体”一节时,我冥思苦想,用什么物体呢?用小木块却截不成,用“橡皮擦”又太小了,我找到塑料泡沫,结果截出的面不平整。这时我决定让学生想办法,果真令我高兴不已,归纳总结。课堂交流中,有的学生由班内量化考评加减分的实例得出;有的由打扑克5、10、K加减分得出:有的由欠债与还债得出;还有的自称为互补法,并举例:(-7)+(+2)=?,把-7分成-2和-5,让-2与+2互相抵消,结果为-5;而(+7)+(-2)则把+7分成+2和+5,互补后结果为+5。由此得出:结果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学生探究的形式丰富多彩,五花八门。象这样学生面对新知识,主动寻找实际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要比按课本顺序,由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规律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获取的知识就无须预习课本,也无须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有的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鼓励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探究,在刚入七年级时,帮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由原有知识得出的?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转化为长方体得出的?帮学生理解转化思想。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有些学生根据小学学过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因为(-2)+(-2)+(-2)=-6,所以(-2)×3=-6。这说明学生具备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的能力。研究有理数除法时,还有的学生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去研究,有两种转换方法,一种根据: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因为(-2)×(-3)=+6,所以(+6)÷(-2)=-3;另一种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搭桥,不做铺垫,能不启发的就不启发。如“多边形内角和”,如果由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到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任意多 边形都可以转化为若干个三角形。如此由老师步步引领启发,学生会易如反掌的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我认为这样做是“扶”不是“放”,发挥学生主体,不等于“满堂问”,学生的参与应当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我认为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由七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半的探究经

历,曾多次总结、利用转化思想。至少会有一部分学生能独立探究。对于那些不能独立探究的学生再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被老师的“启发”所拦挡,不能总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同一内容学生会有几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有很多是教材中没有提到的,也有我在备课中没想到的。让学生在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有高度的智力投入。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发展,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在积极主动中乐学、会学。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变式训练→归纳提炼→完善建构。变式训练可采用如下方式: 一题多问,针对同一道习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设想,提出不同的问题。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解决,就找出无法解决的原因,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一题多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毕业班关于动点问题的训练,可以让那个动点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路线、改变运动速度、改变运动终点位置等等。通过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题一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归纳提炼是训练每一类型习题之后,都要有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提炼:都用了哪些知识点,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如何寻找解题办法。不但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通过学生

自己的深入反思发展能力。最后由教师完善构建,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解题技巧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总结反思→交流互补→精题训练→补漏升华。课改前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现在应该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图。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同伴互助、师生互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建构等。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精题训练这一环节是重点,复习时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背诵定理概念,而要精心设计一些训练题,即为“以题代概念”。让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回答(或体会)用到哪些知识点,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校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精讲点拨,补漏升华。

上一篇:死亡与图像下一篇:低位运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