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及反思十篇

2024-07-24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相比城市初中丰富的图书资源, 农村的图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学生缺乏阅读意识, 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 初中是一个迫切需要丰富阅读量的阶段, 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素材, 也能改变学生阅读理解得分低的现状。 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及父母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例如: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或者书店, 学生可以直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阅读, 也可以购买之后在家阅读, 然而农村很少有书店, 即使有也大都是教材, 想找到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书籍特别难。

(二) 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教育模式死板。

在农村依旧存在这样一种教育观念, 那就是老师是用来教的, 学生是用来学的, 所以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不停地讲课, 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 一节课下来,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老师很累, 学生也很累, 然而学生还要通过课下复习才能对课堂知识有所理解。 这种课堂的模式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导致教学氛围沉闷,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就拿课文《桃花源记》来讲, 农村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上课拿出教案就开始给学生翻译, 先把课文串一遍, 再把重点讲一下, 这堂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缺少与学生的互动, 也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 教学功利化, 老师以成绩评价学生。

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观念, 学生考试成绩好, 就是好学生, 考试成绩差就是差学生, 这种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端, 导致一部分所谓“差生”出现厌学情绪, 老师过分追求教学成绩, 不注重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不能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 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例如:老师拿考试成绩评定学生, 这个学生考了99分, 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 那个学生考了79分, 那么那个学生就是差学生, 而没有注意到即使是考79的同学也有做得好的地方, 没有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

二、教师应该做的反思与改进

(一) 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是没有图书馆的, 那么老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呢? 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张桌子, 成立一个简单的图书角, 让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出来供大家阅读, 那么这样无形中大家阅读的书就多了, 而且不需要成本, 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的培养和写作的素材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咱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也有一个思想, 咱们交换, 一人就拥有了两个思想。 ”

(二)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材为辅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想我要学什么, 我想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知识, 这堂课我觉得重点应该是什么, 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 老师要我记什么。 老师要放弃部分主权, 由学生决定讲什么, 而不是看着教材决定讲什么。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 老师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预习, 讨论文章主旨, 决定教学重点, 然后在学生预习完之后, 根据学生的疑惑再参考教材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比老师单纯依赖教材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式要好很多。

(三)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客观评价。

我们常说再不好的事物也有好的一面, 再美的珍珠也难免有瑕疵。 老师不能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客观综合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 例如:老师在讲解晏殊的《浣溪沙》时, 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老师在课堂上询问这句词的含义时, 有的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答出来, 老师要进行表扬。 有的学生答了但是没有答对, 老师也要对其进行鼓励, 而不是直接说不对。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不会被挫伤, 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农村现有的体制下, 初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大局限性, 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硬件设施没有跟上, 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入手, 去改进, 去培训, 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继林.浅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成长之路, 2010 (34) .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2

1. 课程改革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必须提高素质, 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改革就不能成功”。但就目前而言, 中学英语教育还处于一个“高投入, 低产出”的阶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学, 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和实施, 有利于教师看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并使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因此, 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过程中, 实施反思性教学成为一种驱动力。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经典的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就目前英语教学, 许多英语教师没有寻觅到有效的教学途径, 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和管理课堂方法的策略。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要求教师批判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 同时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这与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开展反思教学。

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新课改要求基础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 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传递, 忽略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反思性教学有助于从学生的角度实施英语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此基础上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和提高。这样, 不仅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的定义

“反思”一词源于哲学, 本指思维, 即反思性思维。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书中指出:“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 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学者们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 Cruickshank和Applegate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事情的思考和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其他教学方式的思考。”1994年, 美国学者维拉 (Villar) 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逻辑、分析判断以及审慎态度对教学进行批判分析。”1992年, 美国学者布鲁巴赫 (Brubacher) 指出:“反思性教学包括在实践中反思、对教学实践反思以及为了教学实践反思三个方面。”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分析了以上观点, 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反思教学是指“教学主题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 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等方面的问题, 把‘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使自己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三、反思性教学在英语课堂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 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师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 因而教学实践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在英语教学中, 任何一名教师都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形成。因此, 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断完善教学与更新教学理念, 反思性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每节课的教学方向, 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不是由教师在教案上随意编写的。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对自己制定的目标反思如下: (1) 是否符合新课程目标要求。 (2) 是否按照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调整教学目标。 (3) 是否表述明确。 (4) 学生能否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

3. 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主要指教科书的内容, 但又不是静态地呈现教科书, 而是教师对教科书“二次开发”, 将教科书的内容灵活地展现出来。

4. 教学方式的反思。

教学方式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相应的教学活动中, 形成先进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效率, 确保教学目的的达成, 还能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促进学生发展。

四、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英语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主体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 中学英语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英语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的反思认识, 如教学备课, 听课记录反思, 教学日记等, 真正的教学价值没有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满足主客体的需求, 尤其是学生主体的需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 大多数教师的实际教学并没有与反思性教学相结合。在实际英语课堂中, 大多数教师有反思性教学的相关概念, 但付诸行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部分老教师认为反思教学是多余的, 他们有着守旧的教学方法, 只有规定的课后日记、案例纂写、参加规定的教研活动等, 教师主体上参与反思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

2. 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环境、培训机制等外部环境干扰了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的良好实施需要制度环境保障。然而, 在应试教育下, 一些教师的课业繁重, 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和考试测试。一些英语教师每天处于题海中, 认为只有多做英语题成绩才会提高。有的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身心疲惫, 斗志丧失, 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这种教育机制对教师的考核有着一定的限制, 因此教师投入反思性教学显然力不从心。

3. 社会层面对反思性教学的影响。

首先, 不同学校类别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环境下的反思存在着显著差别。具体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出身、所处的社会阶层与个体反思的深度、广度与效度有着极深的关系。如重点中学英语的教师在教学反思上优于非重点的中学教师。其次,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并不只是教学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孤立行为, 还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 反思性教学的推行受到教学主体、教育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有些欠缺, 为了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师进行反思, 特提以下建议:

1. 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对反思内涵的深刻理解, 提高反思策略的运用能力。

教师在实施反思性教学时, 可以分为三方面的反思———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反思是教师拟订教学计划并预测课堂教学情况,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可以考虑:这节英语课的教学价值在哪?要实现什么目标?遇到突发问题时该如何应对, 等等。课中的反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和思考, 这节课上得怎么样, 教学中出现了什么教学情况, 等等, 都需要教师进行反思。

2. 良好的反思环境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虽然靠自己的主体能动性, 但作为学校, 创建健全的相关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反思离不开与同事之间的交流, 同时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与帮助。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公开巡视课、观摩课等, 选拔优秀的公开课和示范课, 让教师在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反思教学, 养成善于反思的好习惯。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同事评价, 让教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获得自己反思性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

3. 学校领导要有意识地将反思性教学思想透过教师培训传递给教师, 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

有效地实施反思性教学, 除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以外, 还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 例如教学录像。教学录像能全方位地反映出教师在本节课的表现, 但由于相关地区资源匮乏、经费较少, 很多学校都没有这些器材。教育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育经费, 让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教育经费相平衡, 公平地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六、结论

靳玉乐教授认为, “教师教学反思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事件回顾, 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反省、思考、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主要针对初中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进行研究, 有利于初中英语教师丰富专业基础理论, 促进专业发展。一方面, 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域, 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 通过反思, 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改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逐渐形成自己对教学的独特见解,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摘要: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初中英语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我国基础英语教育费时低效, 英语课堂面临着诸多挑战。反思性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通过反思发现问题, 从而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本文以初中英语课堂为主体, 分析英语课堂中教师的反思情况, 并对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供初中英语教师参考。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学,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反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2]约翰.杜威.姜文闪, 译.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1984.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理论基础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4.

[6]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北京教学科学出版, 2007.

[7]Jack C.Richards&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2000.

[8]Scho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new York:Basic Bookstore, 1983.

[9]Gerald M.Nosich. (2000, July) .Learning to Think Things Through—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Prentice Hall.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3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震惊,《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残的知青发出的呐喊,而今的中学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事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视而被知识遗忘!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失衡与严重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为了一棵树,丢掉一片林

一般情况下,一所初级中学有18~24个教学班,学校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组成2个重点班。这样,三个年级也就有6个重点班,剩下的则为普通班。最初各所学校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为一种“强强组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从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着天壤之别,学校管理者始终把重点班摆在优先考虑、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教育教学策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到教学环境均以重点班为先。一切都围绕重点班这个中心而展开。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说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样子都行,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诚然,这种“强强组合”至少可以保证“磨”出几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但为了达到这个狭隘的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大批学生,值吗?可谓是为了一棵树,丢掉了一片森林,丢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学生。

问题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问题一所述,由于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绝大多数教师与重点班无缘,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师都存在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丧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付出,也无济于事。教育是一种奉献,然而毫无意义的奉献又意味着什么呢々因为学生的“普通”,教师也成了另一种“普通”,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从主观上放弃了教育。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像和尚念经,全然不顾台下学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学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教与学完全脱节,不能互动。课外不谈有关教育的话题,也不做有关教育的事,只是碍于上面的检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搞形式罢了。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免会引起教师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加之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师琢磨着其他的出路。就这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自然缺失。

问题之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出现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从当前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育的投入来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推行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而轻视学生的智育,习惯于传统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因此觉得教育无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改变原来对学生评价制度看作是素质教育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素质教育”不但抛弃了学生的智育,而且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基础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现状:1某县一村小期末考试一个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仅14分;210名初二的学生竟把“1/2+1/3、1/3+1/4、1/4+1/5……”计算成“2/5、2/7、2/9……”3一个普通班的升学率不足10%,合格率仅20%,还含有水分。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质教育”教出的学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已浮出水面,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之后教育者逐渐养成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演变成陋习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那么农村教育将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必须理清两种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其发展一般先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极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步,而且还势,必会拖其后腿。现在,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样可以赚到钱;有的则认为国家对学业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读书有什么意义;更有的认为受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学校能照看好一个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错误教育观。二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将面对活生生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导开发的一个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各类人才,包括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通过基础教育这一关,否则,又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体制

体制就是体统,现在农村教育简直不成体统,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败与落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偏离或歪曲了其规定的职能,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展开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谋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倒像是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学活动趋向于形式化、浮夸化,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弄虚作假。最后,老师聘任制极不规范,漏洞百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则,所以引起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4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们:

首先我代表我的孩子及全家向辛勤培育刘赫的老师们问声好,感谢你们的精心培育和不倦的教诲,孩子近段表现尚可,比以前稍有进步,但目前从整体上来说,她还是有很多不足,以下问题是我向各位老师和家长请教的:

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每次都是家长在催:今天留的什么作业,你啥时间做完,但孩子不像大人想像的那么热爱学习,不论是做作业还是看书都没像看电视那样专注。做作业大多时候显得有点应付了事,好象学习是给家长学的,给她道理,她根本听不进去,二.没耐性,我希望孩子能每天早上早起30分钟,那怕每天多读一篇文章或一个小故事,但希望总是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每次都是以坚持不了几天而告终。这主要与家长的管理有关系,我有时也会以各种事由由着她,我以后会在这方面管理好自己。

媒体联动报道的存在问题与反思 篇5

1 媒体联动报道的现存问题

1.1“拿来主义”思想下的主动性降低

联动媒体利用合作媒体的新闻信息源,可大大降低自己的时间、精力成本投入。此时,联动媒体本应利用节省的时间精力争取创新,但是实际中却也容易出现懈怠媒体坐享其成,放弃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拿来主义”,进而陷入独立思考能力下降、主动性降低的误区。当前操作中,部分媒体过度依赖合作媒体的信息供给而放弃自己的新闻生产,使联动报道的合力效果大打折扣。

1.2“众口一词”,新闻抄袭现象严重

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不尽相同,人们需要从媒体上获取社会各方各面的信息。而媒体联动策划报道强调信息共享、作品共享。因此,新闻报道内容相同,缺乏媒体自身特色与报道专长也是其容易走入的误区。

严格来说,媒体联动报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各个媒体间的联动使信息传播多次重复,信息的到达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过多的信息重复也使得新闻同质化,甚至抄袭化,引起受众的厌烦。多家媒体策划同一新闻事件并采取同样的报道,会使新闻没有新的新闻价值点,也缺失不同的媒体特色,展现给受众的,就是新闻抄袭现象严重,新闻趋同性明显。如此一来,大众传播由于每个媒体都众口一词,将不再是多种媒体思想的集散地。

1.3 议程设置过度化,拟态环境失衡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决定人们如何思考,却可以决定人们在思考什么。由于联动传播聚合了多家新闻传媒声音,所以更容易形成有效的议程设置,强烈引导受众关注“联动主题”。然而,目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媒体联动似乎正在滥造这种“联动主题”,巧妙的借助媒体联动易形成的轰动效应,随意选取一个小选题营造大效应,而那些真正值得报道、关注的社会事件,反而被忽视、弱化甚至遗忘。

新闻传播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平衡正在被打破。媒体联动的同类信息布满整个传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他新闻信息减少了在媒体上传播报道的机会,受众的视线中更多的是联动报道的技术性主题,而忽略了其他社会信息的探知。而事实上,受众需要通过一个均衡、全面的媒体了解社会,受众有权利要求媒体提供均衡、全面的新闻报道,营造一个均衡的拟态环境,以帮助受众正确认识世界,应对生活。

2 媒体联动报道策划的改进策略

以上说明,媒体联动报道目前还不够成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果希望联动报道的策划效果优化,就有待对各方面进行协调和改进,在媒体联动报道的过程中做好联动策划的一系列改进工作。

2.1 建立良好的联动督促机制

“拿来主义”、主动性降低的改进,有赖于建立良好的联动监督机制,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督促氛围。例如,2010年,由成都市文明办牵头,成都商报、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电台新闻频率、电视台网站等12家媒体组织了“成都好人”联动报道。为确保本次“四位一体”的联动策划能够合力推进,12家媒体一致通过了三项联动督促策略。

其一,对12家媒体进行平台分组。筛选出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的骨干编辑和记者成立“成都好人”联动报道小组,统一开设《推荐你身边的成都好人启示》报纸专栏;成立以电视新闻综合频道为主导的电视、电台报道小组,推出“寻找成都好人”电视栏目;以电视台网站、电台网站为网络平台,开设“你心中的成都好人”专题。此举意在督促报纸、电视、网络三类媒体努力挖掘自身平台特色,避免联动报道雷同。

其二,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考核体系管理机制,来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如绩效考核制,对联动过程中的优秀新闻作品予以量化积分,对表现优异的单位和员工实行奖励,以激励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三,要求每周每个小组平均推出4个成都好人,从数量上进行联动合作要求。因此,到活动结束,该次联动报道共刊播300余篇“成都好人”新闻作品,经过筛选,共推出了近80个深受成都人民喜爱的“成都好人”。

纵观整个督促方案,从特色化、质量、数量上均对参与媒体有所督促要求,该督促机制系统有效的防止了参与媒体的主观客观懈怠,有力的促进了联动媒体群策群力,积极、特色化的合作推进。

2.2 打造联动报道的差异化、风格化

在媒体联动报道的策划过程中,报道的新闻事实相同,所以新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能在传播的形式和风格上有所创新。因此,媒体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自己媒体的特色,才能拥有各自独特的传播风格。例如,传统媒体广播、报纸、电视等,作为人民大众认知程度较高的“精英性、正确性和深度性”的传播媒体,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式的深度报道,使深度新闻报道成为自身的优势特色;电视和广播则可以利用其普及化和视觉的直观效果优势传播新闻信息,做好联动报道的大众性和生动性;而新媒体如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则可以利用其交互性和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报道信息,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对待同一新闻事件,各个媒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完全可以形成差异化、风格化,让受众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新闻解读。

2.3 重视联动报道的选题质量

媒体联动会对一些社会问题给与重点关注,受众也会根据媒体联动报道的“新闻热点”来确定何为社会新闻的重点。因此,如果媒体要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平衡的拟态环境的话,重视联动报道的选题质量就是值得注意的一项。

媒体联动报道在策划选题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小题大做,因小失大,影响受众对传播媒体的支持与信任。由于联动报道声势浩大,所以只有针对十分重大的新闻事件、非常重要的新闻宣传、形象特别高大的人物典型才适宜进行媒体联动报道。媒体联动选题要抓住受众心理,找准受众真正关心的事情。例如,2010年10月底,中央四套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联动播报南京市民最想知道、最感兴趣的话题。伴随着南京老城改造、新城建设、道路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进展,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即将召开。“南京现在怎么样”“南京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是南京人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于是南京电视台联合中央电视台选准这个时机联合播报了南京的现状及南京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展望。随着这些问题在南京政府官员及各界相关人士的谈话中得到解答,人民对南京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次央视与南京电视台的联动播报,很受观众喜爱,市民反响强烈,影响很大。这正是中央电视台和南京电视台抓住了有效时机,选择了一个真正被受众所关心的联动选题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受众对联动报道媒体的亲切感。

2.4 把握频率、避免滥造焦点

媒体在联动报道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报道频率,避免滥造舆论焦点。媒体联动报道作为新闻信息报道的合作方式,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很容易汇集受众关注,形成舆论强势。然而媒体间过多的联动则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媒体联动报道的长远发展。如果多家媒体每天都联合播报同一新闻事件,天天都是新闻的“轰动效应”,那么时间一久,广大受众就会感觉联动报道和单一媒体报道区别不大,只是传播的途径增多、范围扩大了,也就会失去了对联动报道的新鲜感,不易对受众的心理形成震动效应。因此,媒体联动报道不宜太过频繁,避免滥造焦点。

摘要:媒体联动报道作为一种能够充分整合资源的报道方式,可以有效形成巨大传播合力,因而一直以来颇受媒体青睐。但是,当前的媒体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例如主动性降低,趋同性明显和议程设置过度化等弊端,都有待记者在媒体联动报道的过程中做好一系列策划改进工作,

关键词:媒体联动,策划,改进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6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 现在正处于全面推广实施阶段。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展开, 使得与之相关的研究如潮般涌现。课程改革为课程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课程研究则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为课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首先对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中存在进行归纳与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研究进行反思, 从复杂思维的视角切入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二、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进行了丰富的研究, 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

1、重宏观理论研究, 轻实践层面的研究

课程改革相关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课程改革的宏观与中观层面的相关理论研究, 轻视实践层面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 但还有待改进。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也就是说教育研究者们偏爱做纯粹的理论研究, 不关注课程改革实践, 不深入课程实践去了解实情, 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 并相应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宏观和中观层次的理论研究较多, 具体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具体来说, 就是现有的有关课程改革的研究有很多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论研究, 但是研究者们往往就在这里止步, 不继续深入研究, 导致好的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缺乏, 问题最终还是得不到解决。

2、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综合化程度不高

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教育现象的变革,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既非单纯的精神现象, 也非单纯的自然现象;它既是事实的, 又是价值的。这就注定了课程改革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多元化, 研究视角上多角度化。但我们现有的新课程改革研究并非如此。课程改革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虽然走出了以前完全单一化的倾向, 但其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程度还是不高。比如, 课程改革研究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以教育学为主, 部分研究也选择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认识课程改革, 而很少研究从人类学、政策学等角度来分析课程改革。那么, 这也就说明我们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去理解课程改革, 这将导致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阻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同时也不利于课程理论自身的发展。

3、教师离真正的研究主体还有一段距离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研究主要是由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科专家来担任。这种单一化的研究主体导致研制出的教育理论很难满足教育实践的需要。目前, “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国际教育界出现的一个热潮, 越来越多的一线中小学教师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包括教育叙事、教学研究、行动研究等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中提出了“教师即课程”的口号。要把这个口号转化成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 就必须改变教师被研究的状态, 而成为一个主动的研究者。

4、研究区域不和谐、不全面, 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关注不够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台的许多理念与举措都体现了时代需要, 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们的新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一种“贵族化”倾向, 即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具有了一种城市化情结, 对我国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关注不够。我国教育研究者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关注是不够的。如研究者对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课本开发与管理的关注还很不够。在理论上, 没有研究出一套适合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 研究者没有去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目前, 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 更不用说去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

三、复杂思维视角下推进新课改的方法与策略

1、新课改的总体方法: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本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古语进行了改造和发挥, 从规律的角度赋予“实事求是”以崭新的内容。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意味着, 教育改革应从实际出发, 以事实为依据, 探究事物本性, 遵循客观规律, 从而提高认识和行动的合理性。在改革过程中, 要注意“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即不凭空臆断、主观武断、固执一端和自以为是。简言之, 就是要多些科学理性, 少些自我中心。就课程改革而论,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事不同, 人们研究所求得的“是”也必然不同, 而一些导致挫折或失败的改革, 可能正与不能理智地面对不同的“实事”, 不能有效地求“是”有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极大地解放人们思想的理论意义, 它决不仅仅是指冲破某些既有的理论教条, 或单纯提出某些新的观点, 其更深刻的涵义是要求打破原有僵化的思维模式的禁锢, 敢于根据现实和自身的需要对现状进行解析和改造, 将原有的“死”的整体变为“活”的整体。

2、新课改的基本策略:稳步改良

课程改革不应不顾中国国情和实际, 采取颠覆性的革命方式, 否定式地全盘改造, “推倒一切重来”。课程改革的“渐进策略”强调的则是:在时间上“分步到位”地达到最终的改革目标;在空间上“由点及面”地逐步推广改革的方案和成果。改革需要激情, 改革更需要理性。新课改不能采取“突变”的策略而应采取“渐进”的策略, 这是众多新课改的理性反思者所共同坚持的基本观念。新课改应“以一种现实改良的态度来观照与推行”, “而不能革命、否定式地全盘改造”。“课程改革不是决裂意义上的革命, 它得依托着自身的传统实现自身的完善”。在新课改中采用渐进策略或是稳步改良的策略, 不仅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 而且新课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在证明这一点。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种族的文化样式, 其不同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之处在于, 它只能采取一种“零星社会工程” (波普尔语) 的方式, 渐进地推进与变革。

四、结语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展望未来, 面对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改变一个课程体系比搬迁一座坟墓还要难。”因此, 如何进一步从思想上和方法上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建立更加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式的课程体系, 仍然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冬梅.论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5.[1]王冬梅.论新课程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5.

[2]刘思胜.小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2]刘思胜.小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石鸥等.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3]石鸥等.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4]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租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遇到的问题

1. 关于市场的开发问题

租车公司顾名思义就是给人民提供租车服务的公司。当今, 人们在租车公司的选择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租车公司提供的服务、车型、价格, 甚至开始要求租车公司的名气。而“买车容易养车难”的问题更加使大部分人选择了租车。目前租车行业十分火爆, 2009年在册的汽车租赁公司全国有6000家, 但是租车公司还是存在着知名度不高, 以及仅在一线城市活跃等问题, 相对来说小城市会拥有更多潜在客户, 但是人们对于租车还没有很好的认识, 再加上思想上的保守, 以至于不愿意接受租车, 而是更愿意去打车。中国的租车公司跟国外的比起来在市场开发方面还是存在问题, 由于营销力度不够等问题没有打开二三线城市等市场, 想要打开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租赁车的营业税要大于出租车, 所以成本上要比出租车高, 从而失去了与出租车的竞争优势。开发市场遇到的主要的困难还是人们思想保守, 无法接受租车这一新的交通方式, 想要改变顾客的思想观念需要租车公司付出很大的努力。

2. 关于租车公司规模的问题

汽车租赁行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 企业的规模越大, 边际成本越低, 从而单位车辆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就越高。但是租赁业占用的资金额巨大, 想要形成规模很不容易。据统计, 国内目前已经有4000多家汽车租赁企业, 租赁车辆总数4万辆左右, 但其中80%的运营车辆不足50辆, 70%的企业正式员工人数不足5名, 而10家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甚至不足10%, 产业的集中度很低。租车公司想要发展必须融入资金, 很多企业也看到了租车公司作为朝阳企业的发展前景, 201 0年9月1 5日, 联想控股以“股权加债权”的方式入主神州租车, 作价总计12亿元, 这也是迄今中国汽车租赁行业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同时“一嗨租车”也于近期获得了以高盛为首的投资者7000万美元的注资。租车公司运用这些资金扩大公司规模, 以一嗨为例, 未来一年一嗨租车争取将直营网络覆盖到超过100座城市、运营车辆超过10000辆。但是获得投资的租车公司毕竟是少数, 很多公司仍然面临规模过小, 成本过高的问题。规模扩大自然会使运营成本降低, 而租车公司也会提供更合理的租车价格, 会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如何控制成本、加大规模, 如何有效地进行再次投资、在运营上如何提高车辆的出租率、全国各城市的各门店如何有效配制资源等问题, 都急待租车公司解决。

3. 关于非经营性风险的问题

非经营性风险主要是由国家信用体制不健全引起的, 在国外租车公司之所以能够顺利的经营, 与其国家完善的信用体制是分不开的。前几年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够完善是租车公司遇到的困难, 因而租车公司经常会遇到骗车等问题, 使得公司亏损巨大。不过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加大和行业的不断完善, 这种状况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从宏观层面讲, 国家也逐步加大了对汽车租赁行业的重视, 这对租车公司来说是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这个行业仍然鱼龙混杂。还需要国家更加完善的法规细则支持。

二、解决方法

1. 三位一体经营模式

国内租车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 形成“三位一体” (租赁公司+汽车厂家+汽车金融公司) 的经营模式非常有利于租车公司的发展。汽车租赁公司的竞争能力, 取决于车辆资源、网络覆盖、合理价格等基本因素, 这也决定了汽车租赁行业必然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所以当前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厂家的缺位将严重制约汽车租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汽车生产厂家还没有真正地介入租赁行业, 这导致汽车租赁公司即便获得了一定的资本支持, 也不能快速形成规模优势。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 租赁公司成为汽车厂家的重要销售渠道, 而且凭借其极大的购买能力, 能够从厂家获得足够的购买折扣。在整个交易过程中, 汽车金融公司将发挥重要的资本职能:向租赁公司提供融资服务, 解决租赁公司购买车辆的资金瓶颈。事实上, 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在汽车市场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GMAC、大众金融公司等已经为众多汽车经销商和直接客户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产品, 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厂家的整车销售。当前汽车租赁市场的相对“真空”, 也为汽车金融公司留下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2. 建立健全信用体制

英语公开课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反思 篇8

关键词:英语 公开课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伴随新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教学引路的形式,开展这些公开课,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帮助了广大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跳出英语公开课来反思,总觉得有若干问题存在,既值得重视,更需要改进。

一、写译型的英语公开课很少

众所周知,英语的基本技能有五项——听、说、读、写、译,“五技”应全面发展,绝不能重此轻彼。迄今为止,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是听说课和阅读课,即教材中的热身(Warming-up),听力(Listening),口语(Speaking)和阅读(Reading)部分,写译型的课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写译型的课堂难调动气氛。上写作课,学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构思和拟稿,课堂就会出现长时间的安静,对公开课来讲,这就是冷场,是教师意识深处所避免的。上翻译课,师生必定要说中文,而说中文又违背了英语新课程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当堂“表演” 新课内容的要求高

我国课程改革的导向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是英语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判断英语公开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教师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运用、掌握英语,实际上是英语交际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为此,大部分教师误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一点情景表演,其课堂气氛就有所欠缺,就不能成为一堂好课。在英语公开课中,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当堂表演,其教学时段安排在教完新对话后或简单地领读了几遍后。我认为,这是让学生为难。因为记忆力很好的学生,也难以把当堂课所学内容背诵下来,更何况还要当堂表演。当然,在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对话或课文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不当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必然。其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如果恰当,可把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有趣的动感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已有的英语公开课,大部分教师制作并使用了异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或展示单词图片,或拓展语法练习,或创设语言情境。很多老师从课堂开始的单词复习到新授内容以及练习巩固,都用课件来完成,学生时而看PowerPoint,时而看Flash,令人眼花缭乱。这也难免不给人造成错觉,认为英语公开课非有课件不可。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停电或电脑坏了,怎么办?不少教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公开课场面:在上课的过程中,电突然停了,课件不能用了,授课教师心慌意乱,其课前针对课件的充分备课,转眼间显得苍白无力!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让课件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它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而已。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讲究“辅助”二字,从而彰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媒体”。

四、教学评价缺乏层次性与交互性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在已有的英语公开课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不管难易程度的问题后,经授课教师倡导,教室里就响起了整齐划一的“Good, good, very good”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很少看到有小组间、同学间和师生间互评的其它语言。

授课教师不根据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的实际情况,随意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奖励,实际上是为了迎合学生,使评价失去了应有的的作用和意义。究其根本原因,是授课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对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的“学困生”,这种集体评价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但对中等生还可追加“What?”,对优生还可追加“Why? ”等。

五、“探究性学习”理解高深化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然而,在英语公开课上,寥寥无几的教师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大部分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与事实等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以及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如拿来探究,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这类教师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根本问题是误解了探究学习的方式,将探究性学习高深化了。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应用这些知识或信息去完成英语交际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什么新教学法,我国早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其观摩、研讨与反思,能发现双方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只反思了英语公开课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藉此注意:要上好公开课,广大教师应抛开公开课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做法,从英语教学的实际、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情出发,踏实钻研,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把英语公开课真正上成“课堂高效”的教学示范课。

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篇9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学反思在我们的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但是就当前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实质

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了硬性规定,要求教师每周或每月必须写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规定,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出现了写反思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的现象。于是有突击赶写的、有抄袭的、有简单重复的等等,写教学反思成了教师们的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同时还浪费了时间,教学反思的实质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其实,教学反思强调的是思考,重要的并不是书面的形式。

二、重全面,轻深刻

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多为蜻蜓点水,全面而不深刻,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以后教改的依据,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重课课思,轻学科思

有些学校要求教师要课课反思。教师本来工作就很繁忙,再加上写每次课的教学反思任务,又不善于发现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学反思泛泛而谈,缺乏针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思考和认识,难以促进学科的整体教学改革。

四、重教师,轻学生

乡村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突破口, 是林业建设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退耕还林等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 使林业发展突飞猛进, 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人士改善生态的热情空前高涨, 尤其是非公有经济投资林业异常积极, 股份制、家庭林场等多种造林形式百花齐放, 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增加, 但作为造林主力军的乡村造林却难尽人意,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气候变化大, 干旱日数长。降雨量大幅减少, 且雨期相对集中于秋季, 春旱或冬旱严重, 对于量大面宽的乡村造林, 无疑成活难度大增。

(2) 乡村造林整地质量差, 整地方式不能因地制宜。目前各地乡村造林整地依靠行政手段, 群众整地、造林一哄而上, 缺少技术监督, 甚至部分整地达不到目的和要求, 还因整地与栽植时间不配套, 损失土壤墒情, 降低了造林成活率。

(3) 苗木暂存、假植技术粗放、运输周转时间长。由于产——运——栽过程脱节或异地调运, 部分苗木因处理不当, 栽植前已经死亡或濒临死亡。

(4) 受自然条件限制, 人口稀少区域荒山较多, 造林任务难完成, “大会战”模式的造林使基层干部穷于应付, 群众疲于奔命, 造成部分干部群众抱着完任务的心态, 敷衍了事, 蒙混过关, 不按造林技术规程植苗。

(5) 盲目发展, 造林缺乏科学依据。尽管各地林业部门都有造林作业设计, 实施方案等施工技术指导, 但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被束之高阁, 难与施工者见面, 造林活动依靠行政手段和技术人员, 遵循别的地方怎么整地我就怎么整, 别的地方发展什么品种我就栽什么树, 群众整地、造林定量完成任务, 无法谈及造林技术应用。

(6)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观念陈旧、责任心不强, 在指导林业生产实践中, 不能有效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林业生产活动科技含量低, 不能跟上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林业和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要求。

(7) 我国现行林业政策整合六大工程后, 乡村林业投资偏少 (苗木费) 或基本没有, 制约了乡村造林中名优特新品种及速生高效品种的推广应用及管护经费的严重不足, 而集体或乡村群众也无法筹集足够资金, 因此, 乡村林业基本形成了“重造轻管”的林业经营管理特征, 毁林、放牧等森林“三乱”现象不时发生, 尤其偏远山区, 群众法制观念淡漠, 生态意识差, 林牧、林农矛盾相当突出。

(8) 经济效益较低。乡村造林一般林种以防护林为主, 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 造林树种老化, 生长速度较慢, 管理粗放, 生长周期长, 难成材或成材晚, 木材利用率较低, 经济效益低下。

(9) 税费改革中要求取消农民义务工, 减轻农民负担, 所以乡村造林在模式和经费方面存在新的矛盾。

2 乡村造林的对策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 调整机制, 采取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乡村林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1) 规划, 作业设计必须扎实、准确、科学, 有很强的操作性。

(1) 外业调查数据、图表应准确、详实。

(2) 认真分析, 研究造林地的土壤、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人为活动及造林目的, 并分别安排整地、造林措施。

(3) 树种选择应根据造林目的贯彻适地适树原则, 同时考虑种苗来源, 造林经验、栽培技术、管理办法、成材周期、造林成本。充分考虑树种生物学, 生态学特征, 合理营造混交林, 尽量不造或少造纯林。

(4) 整地应根据立地条件合理安排整地时间和整地方式, 对植被稀少, 生态薄弱难以恢复,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 可采取不破坏植被和省工省资金的小坑整地法;冬旱严重地区在春季边整地边造林, 可减少地表蒸腾以利保墒;对冬季雨雪较多地区, 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大穴、大坑整地。

(5) 加大造林密度。乡村造林影响因素较多, 成活率、保存率较低, 适当加大造林初植密度, 是提高保存率的有效途径。造林适当密度可由下式计算:

适当密度=标准造林密度× (2-地区同树种造林平均成活率)

2) 从政策宣传入手, 重点做好规划设计的推广运用, 由作业设计指导整地造林等施工全过程, 达到组织者、管理者、技术指导者、施工者熟悉掌握作业设计或施工方案, 使管理者、施工者目的明确, 工作思路清晰, 工程建设顺畅。

3) 调整工作机制, 提高劳动效率。乡村林业的发展, 应抓好政策、方针和工作方法的调整和改革。一是调整政策机制, 保证造林资金足额到位。二是实行苗木招标机制和苗木调运三级管理体制, 杜绝弱小苗, 濒死苗, 人情苗等等外苗木, 保证苗木质量。三是改进管理机制, 实施捆绑式县、乡、村领导、技术人员管理目标和技术承包责任制。四是引进激励制度, 严格奖罚, 加强管理人员内控。五是在保障国家、集体、群众利益前提下, 进一步开放林地管理机制, 促进业主林业发展。六是改革林业资金管理机制, 造林资金、苗木补助与管护资金合理安排。

4) 增加科技投入, 引进、发展科技人才、实现科技兴林, 推进乡村林业发展。一是通过技术员工进修、培训、参观、学习, 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素质及其业务技能。二是组织造林专业队并全面培训, 促进他们科技意识, 造林技术, 生态意识和经济意识的提高。三是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及其效益研究、推广示点, 推进乡村林业发展。

5) 量力而行, 适量分解造林任务。对人员稀少, 林地资源丰富的偏远乡村, 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鼓励单位、个人及联营者, 对其投资开发利用, 以免出现任务过大而进行长距离大会战,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降低干部、群众的造林积极性。

6) 推广林药、林草间作等混农林业, 提高林业前期效益;发展速生、速果树种, 增加中短期林业经济效益。

7) 增强防火意识, 减少森林火灾。大力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 并且要严格控制火源。

8)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重视营造混交林, 栽植抗病虫害树种, 扶持天敌, 加强监测预报及检疫力度, 改变单一化学防治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体系。

摘要:面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社会各界改善生态的热情空前高涨, 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度增加, 但作为造林主力军的乡村造林难尽人意, 文章分析造成乡村造林裹足不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乡村造林,存在问题,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适应方法下一篇:尘肺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