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量块三篇

2024-09-12

角度量块 篇1

研磨是一种重要的精密机械加工工艺,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又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磨属于磨料加工的工艺方法。磨料及其他附加剂涂于或嵌在研具上, 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 利用研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除去工件表面很薄的金属层, 达到精密加工的目的。量块研磨是当前较为普遍采用的精密加工工艺, 它的最大优点是精度高, 量块研磨最高精度可达到0.012μm。

量块以其高精度号称量具之王, 通常需要经过五次研磨, 它的每次研磨量从0.001mm到0.0001mm不等, 研磨量逐序减小。

2 存在的问题

我单位量块生产粗研磨采用3816型研磨机生产, 磨料采用金刚砂 (Al2O3) 1~2次研磨为涂砂研磨。3~5次精研磨为嵌砂研磨, 采用3894型研磨机。粗研是为精研磨做好铺垫, 粗研的二次研磨量块平面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精研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在2010年1月实际生产中, 10~100mm量块二次研磨后产生掉边掉角的废品率占投入量的8.4%左右 (掉边掉角就是量块在研磨过程中量块的边、角没有研起来) , 这样根据每月投产量将产生1000~1500块废品, 年损失30多万元, 所以在2010年2月着手解决二次研磨中量块掉边掉角的问题。

3 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在现场实际调查过程中, 多次召开领导、技术人员、检查人员和操作者参加的现场分析会, 查找掉边掉角的根本原因。因果分析图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产生掉边掉角的原因有四因素:工装;操作者;方法;材料。

其中操作者和工装是主要因素。

量块研磨加工过程是母体研磨加工, 量块平面度好坏, 主要取决我们对研磨平板的校正情况。在工艺中规定:平板平面度不应大于0.01mm。若平板平面超差, 在研磨过程中, 通过研磨平板的几何传递, 必然引起一部分量块平面度超差而产生掉边掉角问题。平板平面度超差越多, 量块产生的掉边掉角越多, 因而必须把研磨平板的平面度控制在工艺规定的0.01mm以内才能保证量块的平面度。

4 解决对策

在量块研磨加工过程中, 要始终保证平板平面度处于最佳状态, 关键在于我们的研磨技术和研磨技巧, 以及丰富的经验, 控制好研磨平板的平面度, 也就是应掌握好校正研磨平板的校正时间和校正方法。校正平板的校正片其平面度也应控制在0.01mm以内。

经综合考虑后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4.1 研磨平板平面度控制在小于0.01mm以内

(1) 每月底将研磨平板进行一次彻底校正, 校正片要在精磨后放入链轮卡带中校正平板。当平板平面度超差太多时, 应先用平磨机床进行精磨平板后再校正, 校正时间为8-16h。

每班前在加工量块时必须用校正片对平板进行校正一次, 或上下板对合校正1h左右。在加工过程中为了控制平板的平面度, 每加工一批量块后, 必须用准60mm2级平晶检查量块的平面度, 若发现量块平面度超出工艺规定, 应立即停止加工, 对平板进行校正。

(2) 对平板平面度测量时, 必须用四棱平尺 (0级) 和塞尺联合使用进行检查。

4.2 操作方法

(1) 校正平板用的校正片的平面度不大于0.01mm。

(2) 在加工过程中, 上下研磨平板涂砂量应相同, 板面上涂砂要均匀。

(3) 金刚砂要按比例配制, 硬脂酸在煤油中要溶解均匀。

(4) 当量块加工批量较大时, 研磨平板的板面温度过高, 应马上停止加工, 待平板等温后再继续加工。

4.3 数据分析

(1) 方案确定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2010年2~3月份完成将研磨平板平面度校正到小于0.01mm

(2) 找有经验的老师傅带青年工人, 改进加工方法, 将原来不科学的加工方法加以修正, 从产生掉边、掉角的废品中找原因, 加大对平板的校正周期, 定时对平板板型作出评估, 一经发现有废品产生的倾向, 立即停止加工, 以免产生大量废品, 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 然后再进行加工。

经过一年的努力, 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0-100) mm的量块在二次粗研后掉边掉角的废品率由原来的8.4%下降到1.2%左右。主要数据见表1。

5 结语

通过以上改进, 大大降低了废品损失率, 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机械制造业中, 研磨工作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悟性和韧性, 很多知识有待进一步在生产实践中去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敬安.磨削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联通度量本质 形成量角技能 篇2

一、困惑———学生为什么不会量角

如果你问学生:“用量角器怎么量角?”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把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就可以了。”可当学生拿起量角器量角,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摆放,更谈不上解决稍微复杂的量角问题。如果再追问学生:“量角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用量角器可以量角?”学生则表现出一脸困惑。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根本就不明白“量角”的本质,所以技能操作就存在困难。量角“二合一看”等口诀,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背诵下来的句子,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对量角技能的理解,对学生真正掌握量角方法并不能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二、思考———找准度量本质再操作

角的度量,其知识本源就是度量,度量是将事物的属性量化,赋予事物一个“数”,从而可以在同一纬度上比较事物。“角”作为新的度量对象,虽然与长度、面积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其度量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要先确定度量单位,然后再测量出被度量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基本度量单位,也就是一个具体的“数”。为此,在教学中要沟通学生已有测量长度、面积的方法与角的度量之间的联系,联通度量知识的本质,把单调、乏味的技能教学变成丰富、厚重且充满思考的课堂,让学生在感悟数学本质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从而使“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更丰厚一些。如果我们抓住本质进行教学,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教学环节1】联通已知,产生度量单位。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4 dm)、一个长方形(长3 dm,宽1 dm)、一个角(∠1=50°)(如图1)。

①引导学生用1 dm的小尺子量黑板上线段的长度,量了4次,感悟4个1 dm即4 dm。

②用面积是1 dm2的小正方形量黑板上长方形的面积,量了3次,感悟3个1 dm2即3 dm2。

③设疑:今天咱们要度量∠1的大小,也得知道什么?(角的度量单位)

④用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来度量角可好?为什么?学生在交流中感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不可用长度单位来度量;角不是封闭图形,所以不能用面积单位来度量角的大小,从而产生角的度量单位。

⑤让学生比划1°长什么样?初步感知角的度量单位是一个角,进而猜想多大的小角是1°?并用视频介绍1°的由来,以及把圆等分360份得到1°角。

度量角和度量长度、度量面积都是一样的,要先确定一个度量标准,也就是度量单位。那角的度量单位应该是什么形状?让学生自己去说理发现:角的度量单位不能是一条线段,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也不能是一个正方形,因为角不是封闭图形。从而得出:度量角的单位也得是一个角,而且必须是一个很小的角,不然就无法准确度量出角的度数了。学生在讲理沟通中,明白度量单位1°产生的道理,让知识的产生有理有据。

【教学环节2】估角活动,感悟度量本质。

当学生认识了“1°”这一角的度量单位后,为了更有效地沟通角的度量本质,让学生感悟无论是度量线段、度量面积还是度量角,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看要度量的物体含有几个这样的度量单位即几度”。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环节。

①创设估角环节,让学生估5°角,在交流估角方法的同时感悟估角其实就是看要估的角含有几个1°小角。

②在36等分圆中估10°角(如图2),初步建构10°角的模型。

③借助10°角这一模型估30°角和黑板上的∠1,进一步感悟要知道角有多大?需要知道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度量单位。

“估角”其实是利用度量的本源去思考如何量角,就是看这个角里含有几个1°角或者几个10°角,这是量角方法的雏形,同时也让学生在量角之前就对这个角的度数范围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测,建立角的大小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量角这一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本质,为后续量角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3】探究交流,形成量角技能。

联通了线段、面积、角等度量知识本质后,学生产生了知道黑板上∠1的大小的渴望。为了提炼量角方法,形成量角技能,笔者创设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尝试量角、产生困惑、对比说理、沟通方法、找角读角的过程中形成量角技能。

①初识工具。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对量角器已有的生活认知。

②尝试量角。学生尝试用量角器量∠1,教师收集学生初次使用量角器的困惑,并展示学生的两种量角方法(如图3)。

③对比说理。引导学生对比两种量角方法的不同,追问:“这两种量法谁对谁错,为什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悟要判断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得看哪种量法能在量角器上看出∠1含有几个10°角。

④沟通方法。组织学生数出正确量法中的∠1含有5个10°角,即∠1=50°。追问:“怎样摆才能让我们在量角器中看出∠1含有5个10°角?”

⑤找角读角。教师依次摆出40°、65°、135°角(如图4),组织学生在找角读角的过程中,感悟度量角的本质,即被度量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基本度量单位。再通过读正向和反向的60度(如图5),形成读角技能。

⑥自主度量。最后,笔者让学生再次量∠1,在第2次量角操作中提炼量角方法。

从“头”量起,是学生已有度量认知的思维定势,角的度量并非从“头”量起,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本环节立足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说理辨析,于度量本质中感悟量角方法。同时,通过看量角器的角、读角的度数,让学生把握量角器上的角与要度量的角之间的重合关系,突破量角的难点,形成量角技能。

三、感悟———溯本方能悟其真知

1. 沟通本源唤醒度量经验。

角的度量其知识本源就是度量,虽与度量长度、度量面积等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沟通学生已有度量长度、面积的方法与角的度量之间的联系,唤醒其已有的度量经验,更重要的是将其本质进行联通,即“都要先有角的度量单位才能进行度量,都要看被度量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基本度量单位”。这样,才能让学生立足已有度量的经验,掌握并形成度量技能。

2. 经历过程把握度量本质。

很多教师在技能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便把如何操作直接告知学生,而忽略了让学生体验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是教不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依赖的不是教师的讲解与灌输,而是参与教学活动中自己所收获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在估角活动中,明白度量角的大小就是看这个角含有几个1°角;在自主量角中,通过对错误的对比、辨析,提炼量角的方法,把握度量的本质;最后在找角、读角过程中,领悟并把握角的度量本质。这样的亲历体验,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而是在理解知识的本质中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明白道理形成度量技能。

这节课,学生只度量了4个角,但课后学生的量角准确率极高,这一成效说明了一个问题,技能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反复地操作。学生为什么不会量角,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量角器这一工具和角之间的关系,不明白“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这一操作背后的道理,当学生明白了量角就是要看这个角包含几个10°角或者几个1°角后,就会明白,重合的目的就是要在量角器上找到和所要度量的这个角大小相等的角,这样就可以得出角的度数。学生明白操作的道理后,量角技能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角度量》说课稿 篇3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本节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口答,判断选择,实际操作等),围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点,达到巩固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二、说学情: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探究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力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四个环节突破教学目标:

1、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小结语

(一)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观察间)

整个过程是由参观“图形研究所”贯穿起来的,提出研究内容——怎样量角。在此环节主要是参观“观察间”——认识量角器,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现在自由观察时间,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比一比”中,学生的各种学习动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操作间)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教师设计:

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研究方法”,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研究成果汇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小结语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二、发挥主导、说教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三、确定主体、说学法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四、合理安排、说程序

(因本节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生互动、加深巩固(教师携带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请同学们看大黑板,这是一个点,从一点引出两条什么线?就组成了一个……?”“这一点是角的什么?两条射线是……?”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和平鸽和丑小鸭他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鸽和丑小鸭争论角大小的直观画面。)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数学棒极了,所以恳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它们解决这个难题。在学生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工具—量角器,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立“1°”的概念。

在巩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问法:“我们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那测量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单位?”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反问学生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我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让学生自主看书。在学生略知时,我这样问学生:“通过看书,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组互相交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1度记作1°,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把书上的概念: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怎么样的呢?

(三)思品情节、明确任务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引出一个全新的东西—量角器,它与以前学生常用的直尺这种度量工具从形状,组成到内涵都复杂的多,但又是必须掌握且要灵活运用的工具。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让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再提问:“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说说你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外圈刻度、内圈刻度、中心点、零刻度线。在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后,我顺水推舟地说:“把一个半圆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对的角是……?3份?4份呢?……”随着我便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和平鸽和丑小鸭所遇到的困难。(注:是课本37页测量∠1,∠2的度数。)在学生解决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量角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数”,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内圈的刻数”。

此时,我引导学生掌握量角步骤:

1、把量角器搁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办?

2、第二步做什么?

3、接着第三步呢?

4、怎么判断是看外圈刻数还是内圈刻数?探索性的过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同时我也编了一个量角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比较角大小”的概念。从直观到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直至大胆放手,目的就是让师生共同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让学生对比较角大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四)、自学督查、开展游戏

1、学生自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我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角”,让他们去量一量国旗的角,书本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三角板的角各是多少?之后,我又让学生感受游戏教学的愉悦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获取知识。我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每一位小动物左手拿量角器,右手拿一支小木棍,说到量角器哪个部位,就用笔尖指到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又准又快?

(五)、质疑反思、交流情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呢?

五、直面体现、说板书

角的度量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四步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测量的技能,同时把量角和估角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来帮助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目标,突出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根据有效教学理念和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启动思维。

让同桌之两人在纸上画角,根据你们一定的方法来判定谁画的角大的方法。老师也拿出两个角要学生说说哪个角大?答案不一,正当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我及时为他们解开疑团:要准确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用到量角器,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和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激化思维。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观察交流的方式认识量角器,为了规范语言,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认识,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出示课件,分别标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和90°刻度线,并进一步细化知识,让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因为角的刻度的大小已有了约定俗称的规定,所以我继续利用课件来演示将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角,记作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2)尝试量角,归纳方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由量角,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角的度量方法,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量角的完整方法,然后出示一个开口方向不同的角要求学生读出它的度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开口方向不同,测量的方向也不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两排刻度的用处。又出示三道判断题来巩固量角的方法。此外,我根据学生的汇报,将度量方法编成了口诀:“点对点,边对边,读数内外要分清。”至此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角的度量方法的发现和总结。

(3)学习例一,明确角与边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当然想一试身手,于是我鼓励学生用量角器独立量例一中的角,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课件演示测量第一组角,用“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角与边的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3、实践应用,强化新知,深化思维。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获取成功的体验,本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础训练题:内容是课本第38页“做一做”的三道题目,目的在于巩固学生量角的方法,积累一些常见角的大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创新练习:我创设了用三种不同角度向前抛物的生活情境,(就是学生上体育课掷铅球或手球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到底哪个角度抛出的物体才是最远的?将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于生活中,让学生拓展视野,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3)挑战练习:“猜一猜”,要求学生猜测被遮住的角的度数,并说明原因,在学生的解释说明中,量角器内外刻度的使用方法又一次得到巩固。以上设计我力求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同伴交流,感知和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相信这节课学生不会被枯燥的内容所困扰,而是主动、活泼地接受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体会数学的真正魅力。

人教版《角度量》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张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上一篇:改进型离子接地装置下一篇:都市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