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十篇

2024-09-10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篇1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积累素材,写作技巧

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系列的教育新观念正冲击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 给语文考试带来了变革。不难发现,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试卷中的分量明显加重, 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智商数值, 而这三者中学习心态具有支配调节作用的因素。它包括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个人兴趣、注意程度、求知欲望及动机、信念、毅力等。”学习心态的复杂一定程度地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 因此,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学习心态解开其怕写作文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离开扎实的生活土壤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越充实, 感受越深刻, 作文基础就越扎实。在作文课上, 很多学生苦思冥想, 就是找不到写作素材。这固然和学生生活单调、缺乏生活实践有关, 但与学生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有更直接的关系。生活中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事物在学生眼前一晃而过, 学生没有做任何记录, 导致缺乏写作素材。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老师一方面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社会, 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分析社会现象, 养成勤观察、多思考的好习惯, 使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养成随手记下见闻和感受的好习惯, 为写作做丰厚的积累, 奠定写作基础。并且可以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 这些都是学生作文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鼓励学生多读书, 广泛阅读, 以拓宽视野、丰富积累。遇到文质兼美的文章, 要提倡学生熟读成诵, 遇到好词、好句、好段, 要随时摘抄, 成为语言积累的来源。

二、改变观念,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双边活动, 教为主导, 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作文教学同样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它不是教师确定一个命题, 提出写作要求, 学生就去写那么简单。而是要带动学生、激发兴趣, 吸引学生写, 变“你要我写”为“我想要写”,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先改变旧有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 相信他们的智慧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高层次的表达需要, 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确定作文题目和要求, 让他们摆脱束缚、开阔视野、充满兴趣地作文。

三、结合篇章教学, 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 一定要有思路和写作顺序, 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 那么即使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 也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因此, 在作文时, 一定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以便习作时加以模仿。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对文章加以分析和比较, 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尊重个性发展, 倡导联想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了写作的约束, 实现了写作的个性化, 倡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学生来说, 写作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在作文中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更进一步说,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 是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写作中, 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开束缚、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做假是对作文最基本的要求, 有个性、有创新, 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那种口号式、标语式的假、大、空话必须被赶出学生的作文, 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的文字富有个性和生命力。在作文中, 学生可以和花草交谈, 可以和小鸟一起翱翔天空, 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跨越将来……老师应该鼓励、欣赏学生的独特思想和文字, 让学生在作文的世界里自由徜徉。

五、结合课外阅读, 充实学生的写作案材

现在有些学生一提起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素材, 所以无从下笔。而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 另一部分则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 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在作文时, 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真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任务不同, 前者侧重培养理解能力, 后者侧重培养表达能力, 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这种密切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可以提高思想认识, 学习如何在作文中确定中心思想。二是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学生经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可以学习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三是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学生欣赏了描写精彩、内涵深刻的内容之后, 可以从中学到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一系列写作方法。四是学习语言表达。学生理解了文章的语言, 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 学到用词造句的方法。教师明确这些关系后, 可以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 指导学生摘录精彩的句、段, 做读书笔记, 积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 写出文章提要, 写出心得体会。这样做,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且学习了写作方法, 发展了语言能力, 深化了思想认识, 同时也促进了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阅读,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视野、丰富内容。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篇2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每一节课都要安分守己地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教师讲, 生怕遗漏, 机械地学习, 这样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禁锢了他们的思想, 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效率不高, 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爱上语文课了。怎么改变这种状况?不妨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每节课教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 学习的事放手让学生做, 让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进行名句听写, 自己出文言翻译题, 自己检查批改, 自己汇报学习情况, 自己组织学习生字新词, 自己点评, 然后教师才上课, 节节如此。这样一来, 完成学习任务的都是学生, 他们轮流负责组织, 每个学生负责一项工作, 既让学生有事可做, 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生学习好不好, 并不都是智力问题, 而与对所学课程有无兴趣, 肯不肯下工夫有直接的关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是教师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变换教学方式, 如让学生开展辩论会, 演课本剧, 进行朗读比赛等。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因为课文很长, 怎么教学才能做到用时少, 效果好呢?我先要求学生自学, 然后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课本剧表演, 学生为了能表演好, 就十分认真地阅读课文。这样, 本来由教师指导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省去了, 接着进行课本剧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们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表演专长。表演结束后, 为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和体会, 没想到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学生提出他个人独特的见解:“我认为两个骗子是英雄!”此话一出, 语惊四座!说完, 他用眼光征求我, 我示意他说理由, 他接着说道:“因为他们给了虚伪的皇帝和群臣一个极大的教训, 狠狠地惩治了腐败的皇帝和群臣, 让他们出尽洋相, 把昏庸的皇帝和虚伪的群臣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 让皇帝赤身裸体游街, 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的, 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我认为这两个骗子是英雄。”他话音刚落, 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节课学生不但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充分施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 而且还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可谓一举多得。实践证明, 这样的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不用强迫, 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课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有兴趣, 学得明白, 学得深透。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每天, 我都交代给学生任务:收集本地或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收集与教材相关的名人轶事、笑话、故事等。每节课都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这些内容穿插在课堂中, 时机灵活, 形式多样, 可以在上课伊始, 可以在课中, 也可以在即将下课时进行报道。让学生代表上讲台报道, 也可自由与同桌说, 让学生得到口头作文练习, 时间久了, 学生不仅学会了收集资料, 还拓宽了视野, 扩大了知识面, 不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还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较快, 收效很好。例如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 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外, 还顺势让学生谈谈他们各自小时候的趣事,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接着我抛出问题:“鲁迅觉得那夜的社戏并不好看, 次日觉得六一公公的豆也不怎么好吃, 但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却又说‘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不是自相矛盾?”这个问题一抛出, 就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作者怀念的并不仅仅是戏和豆本身, 作者所难忘的是小时候到平桥村感受到的农村特有的风光, 自由的空气, 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以及平桥村人们朴实、善良的品质。这样一上课, 冗长的课文变短了, 文章主旨容易理解了, 课堂也活跃了, 学生也喜欢这种结合生活实际、课内外内容相结合的课堂, 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那么, 语文课堂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平等中的主体。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重于学生。教师的引导价值在于:创设和谐情境,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教师的发言若能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改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志和习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目标。

因此,教师应树立新颖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观。由重知识智力转到重学生上来,需把握和研究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使我们的语文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观。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亲近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挖苦讽刺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积极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教书育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熏陶、感染作用和对学生持久的潜移默化。创造宽松和谐与开放的教学环境,树立开放、创新的方法观。教师要坚决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恢复学生在学习中的绝对主体地位,要不断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语文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学生的独到见解;要多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的发现创造,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教案,重在备好学生

1.把握学生起点。知识的增长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才可能完成,备课时应该把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准备几套指导方案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以往备课以教师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接受为主线的“以教论学”的备课思路,树立起全新的“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

2.学生参与备课。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老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因为学生的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所以,我们应该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师生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制作教具,一起实地考察等等。这样备课,使学生也经历了一个积累感性材料、丰富体验、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为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也学到了学习方法,还有利于课堂上的不断创新。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让学生参与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统一,体现了“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指导思想。

3.善于设计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设计问题,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巧妙、难点适当,有启发性、有实效性。

二、注重教学过程,重在启发学生

1.要形式多样,反对刻板单调。如果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让学生谈语文、说段意、记词义,缺少新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学,可以议,可以背,甚至可以演,可以唱……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且又无悖于教学原则的都可以用。如《皇帝的新装》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现,定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要面向全体,反对厚此薄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最佳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课是有限的几个优秀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更多的学生被冷落了。“厚”了优秀学生,“薄”了潜能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要点面结合,反对泛泛而过。强调开展活动要面向全体这个“面”,也要强调“点”:多搞些学生的个别活动。强调“点”有诸多的好处: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他就会把精力始终放在教学内容上,随时准备出发,会少开小差,少走神;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抓好知识和能力的落实,防止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4.要讲究实效,反对表演作秀。语文教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片面追求课堂上的轰轰烈烈,无视学科特点,花样百出,哗众取宠。表演作秀式的学生活动往往会使语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能说不能写、更不能运用的尴尬局面。

三、倡导积极评价,重在激励学生

语文老师对学生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学生回答、诵读、练习、作文很难让他满意。许多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学习过程能按照自己设计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果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一旦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出了偏差,就很不满意。学生动辄获咎,总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根本没有参与的兴趣与创造的热情。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肯定,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冷漠。我们应该把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看作是接近真理的脚步,不伤害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自尊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的“底线”。

当然,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要有诚恳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客观中肯,要因人而异,不能是老生常谈式的赞语,更不能搞成对学生的无原则的“迁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特点,把握课堂的动态发展,讲究开展学生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保学生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份,必定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篇4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低、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问题。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一要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二要让他们成为写作的主人,倡导自由作文,三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关键字】:作文教学素材积累 倡导自由作文 张扬个性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也最头痛写作文,每当要写作文时,不要么是没素材写,要么就是千篇一律,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的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种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实在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①诗中对李杜文章的评价是否正确,我们不去评价,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我很赞同。反观我们小学作文教学,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一是要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二是要学生写作由模仿性向创新性转型,确立学生的作文训练的主动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才能。

一、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何写起。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是也。由此可见发现、感知和捕捉写作素材乃是作文不可少的前提。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有以下五个途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教会学生运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重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重点的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都不必多说。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细,看得全面,才能积累素材。

2、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加强记忆,让学生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多读、熟读,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是事实,也是法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学会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让学

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记忆,一切都是空话,在积累写作素材时,除了要观察体验外,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记忆。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3、积极开展活动,拓展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积累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采拣、小制作、踏青、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演讲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常“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其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4、启发学生思维,大胆想象,让他们在联想中积累写作素材。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

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学生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例如写《钓鱼》为题的文章,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钓鱼前,你和谁钓鱼?你做了哪些工作?到了河边你做什么?别人在干什么?你下钓之前要做什么?下钩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钓鱼时你心里怎样想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5、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

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倡导自由作文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是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在作文评价上,我们切从不可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而是要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

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倒好处的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一些优秀作文无不是这一类作文的典型代表。有些个性鲜明,不同一般的作文,即使那样的风格我们并不特别喜欢,但我们也应充分给予鼓励,并给予高分。当然,我们在改作文试卷时也可能会因此遇到一些尴尬,因为这些同学的作文,换了一个教师批改就有可能得很低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可能会在考试的时候,但我认为我们至今仍然要坚持在作文训练中重视自我表现,轻视统一标准的做法。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个性,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也很有好处。

当然,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出新更是不太容易,但我们需要从平日就锻炼学生的捕捉力,洞察力,用心生活,感悟生活。善于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含英咀华,揣摩品味。不禁想起宋人张载的《咏芭蕉》:“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人养新德,旋随新叶长新知。” ②愿以此与语文老师共勉,增添新知,与时俱进,为作文教学的灿烂明天而奋斗!

【参考文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5

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要关注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本”,就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小陈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是偏科得很厉害。数学学得很轻松,英语学得却很吃力,所以常常数学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英语成绩总是红灯高挂。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要求他全力以赴学英语,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了他学习的特点,共同制订了学习数学和英语的计划。英语学习比较困难,就从最简单的入手,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每天坚持听英语磁带、背英文单词。在有了一定单词量和语感的基础上再提其他要求。数学的学习则要求他有意识地找些拓展的题目来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陈在数学上取得了进一步的提高,而英语也在一点点跟上大家的步伐。

“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在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运用,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应该认识到每位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互帮互助,推动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各学科的课堂上,教师都会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走下课堂情况又如何呢?很多学生遇到困难就选择拿来主义,好一点的会去问教师,还有的索性空着不做。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明确了班级纪律和规范,制定措施坚决杜绝抄袭作业现象。然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班级中设立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只有两个人,两个成员在学习上的情况差不多。平时的考试,这两位学生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由于他们的情况差不多,任何一人只要认真一点、努力一点就很有可能获得胜利,于是,大家在学习上就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的意识,共同努力,一起进步。这两位学生也不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还是学习上的小伙伴,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去请教其他小组的同伴或者教师。每过一段时间,我会对各小组的合作情况进行小结,表扬合作得比较好的小组,提出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改正。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碰到问题不再急着找范本来抄袭,而是问问同组的同伴,两个人一起研究,实在不会的再去寻找援助。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行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意识远比他们学会一道题目的意义重大得多,这种意识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三、水滴石穿,帮助学生取得成功

学校的围墙上挂着两句话:“坚持就能战胜惰性,坚持就能取得成功。”这是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说过的,它体现了学习需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道理。其实,对于这个道理学生也都很清楚,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怎样让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6

一、教师少讲,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前提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课堂上就要有活跃的气氛,就要充分信任学生, 要重视学生潜在的智慧和才能, 能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智能基础、年龄特征、学习环境, 创设新颖的情境或设置不同障碍,使学生主动探索,真正地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要少讲,多讲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超越学习要求的尽量少讲,简单易懂的少讲,有些抽象的问题和道理,学生似懂非懂,难以理解的要少讲。但是,老师少讲,并不是不讲,少讲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得妙、问得精、拨 得巧 ,教师要用精 妙的语言 点拨学生 ,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点拨学生, 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指导和帮助学生。这样既达到了老师少讲的目的,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所谓事半功倍。

二、学生多说,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以说促思,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尽量做到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有条理地说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问答, 尽量要让学生进行辩论,交流看法 ,取长补短 。在说的过程中, 要激发全体同学结合教师的讲来说, 通过同桌互说、在小组里说、个别说 的方式 ,提高说的质量。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不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让学生动嘴说,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集思广益,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看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所以,教师应少讲、精讲,多给学生动口说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探索知识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谁都会经历失败,但在学生多说的过程中,只要有所发现,哪怕微不足道,也是可喜的, 因为这可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起点, 从而实现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三、自己动手,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手段

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操作, 该学生操作的就让学生操作, 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 教学时笔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他们的动手操作,不但统一了意见, 而且还使学生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介绍的知识。如,在讲解《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这篇课文时, 笔者就精心创设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导游, 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课前笔者与学生一起收集相关的资料, 有条件的学生还让他们制作了相关的幻灯片, 加入了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与文字说明, 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次小导游的展示。面对这次挑战, 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头行动 ,整合资料 ,找寻相应图片,配上优美的文字解说,同学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让学生 个个都有 表现的机 会 ,我让每组的组长给组员分工, 让组内的每一个组员介绍本组少数民族的情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动手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一点,学生“说”得多一点,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的和谐发展。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也要要求自己能够倾听学生所说,鼓励学生去说,使学生从不会 说、不敢 说到想说 、敢说、愿说、会说;让学生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具体, 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 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有趣,学生也会更加喜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7

最近我校语文组马老师上了一堂教学展示课《夏》。通过学习和思考, 我深受启发。马老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语文课堂标准》的具体要求, 琢磨定标定位, 精心设计教案, 大胆实行教学创新,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堂课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师生互动, 教学双赢。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马老师精心设计为一堂诵读品析课,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重视朗读训练,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在语言品味中熏陶学生的情感, 文本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在拓展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灵感, 调动学生的情绪,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出教者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这堂课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学习和借鉴。

第一, 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人就很重视朗读, 认为“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化, 不知是人之文也, 我之文也”, 要求学生要“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心同其情, 耳醉其音”。这堂课通过朗读训练,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朗读的形式多变, 如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跟读、轮读等,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整节课, 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读了词语, 读了关键句, 读了重点段, 读了整篇文章, 在课文中读了几个轮回, 每读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感悟。除了精读课文, 老师还安排了范读, 课前的“读诗辨季节”, 课后的“古诗积累”,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不仅读懂了梁衡的《夏》, 还读懂了王维的《苦行》, 更会读懂春, 读懂秋, 读懂冬, 读懂了更多的文章。

第二, 以生为本,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 重在点拨, 引导,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凸显, 教师把学生推到前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课不是看老师讲授给学生多少, 而是要看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 学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 体验了多少。即使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丰富, 但其意义完全不一样。“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这堂课在分析夏天景色的特点时, 教师始终让学生阅读, 寻找, 自由地表达。哪些词语用得好, 哪些词语能体现夏天的特点, 教师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在独立揣摩的基础上敢于举手发言, 与同学与老师展开讨论, 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 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动词的准确运用, 要求学生用笔圈画起来, 并作点评, 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 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这课堂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体现人文关怀。“读诗辨季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形成了一种和谐融洽而又热烈的氛围。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学生的充分准备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 老师让学生读一读, 品一品, 写一写。学生读文中自己欣赏的句子, 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说出欣赏的理由, 反复咀嚼、品味, 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启发、激励,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文中的美点、亮点。在品析的基础上, 教师又放手让学生练一练。教师精选了文中的例句:“春之色为冷的绿, 如碧波, 如嫩竹, 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 如夕阳, 如红叶, 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进行仿句练习时, 要求学生以冬之色和夏之色开头仿写两句。仿写是阅读表达的结合, 是阅读的延伸, 既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又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抒发出他们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情怀, 还有对同一季节的不同情感, 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智慧碰撞, 绽放出课堂的生命之花。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索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做为教育者一定要弄清楚兩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唱主角,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和组织工作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中重加认真仔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一、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教学《物体分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坐,中间放着教学资源。师:大家最喜欢搭积木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合作将盒子中的物体像搭积木一样摆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看哪个组摆得最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探究性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探究和交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认知的全过程,这样不仅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上下》的教学,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情境图和对情境图的描述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以什么做标准来确定“上、下”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理书柜”,选择“喜爱的数字”,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等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让所有的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真正体验到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真正成为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主人。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扮演听众,老师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单调乏味,学生很难“活”起来,“动”起来。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或者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乐学。在学生理解“上下”后,组织学生活动,看同位的“五官”说上下:嘴巴在鼻子的下面,鼻子在嘴巴的上面,鼻子在眼睛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游戏中进一步体会自身的“上”、“下”。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讲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难以理解的,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层次的练习活动来吸引他们,让他们乐学、爱学。

三、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

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诱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索。课堂教学运用探究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例如,开办文化用品小商店数学活动课,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元、角、分的简单加减计算,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百以内加减法和元、角、分等数学知识买卖学习用品,每组推选两名同学担任售货员,其他同学扮演顾客,组员到自己组内开办的小商店选购学习用品。每轮结束后,互相角色。在买卖过程中,组员要认真计算,带了多少钱,用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同时点清所付钱数与购买商品是否相符。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学会了购物,学会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2.诱导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自主探索。游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在游戏中,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可谓一举多得。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

四、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究问题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各种方法。一题多解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的解题策略,计算方法灵活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走进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课堂,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感悟质疑、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活动。

总之,新课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卓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生成新知识。让我们的教师与新课程改革同行,在改革中创造学生发展的未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篇9

放 飞 梦 想,成 就 自 我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单 位:周陵初级中学 姓 名: 贺刚辉

放 飞 梦 想,成 就 自 我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贺刚辉

叶圣陶曾说过:“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教师对学生扶持与放手的选择如果从管理角度出发,取“管”而舍“放”,则老师终日琐事缠身、疲惫不堪,而教育效果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班主任应改变教育观念,要学会适时地“放”,放手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自我管理,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是我们教师成就学生,实现他们梦想的重要手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才能真正放飞梦想,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最快的提高。我有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民主与集中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即师生共同商讨,制定班纪班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制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要实现自主管理,学生乐于遵守,自愿执行是成功的前提。班级是学生学习生长的主要环境,班规的制定就是为了满足和保障学生快乐健康的学习。因此,班规要适合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自我优化管理,自我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经常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给学生们讲故事、看视频等,通过对真实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遵规守纪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讨论了解别人的事例,便于学生接受,从别人的失败或严重后果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守纪守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献言献策,共同制定班纪班规。通过这种方法,既培养学生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又发挥了学生主人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起到了引导者、参谋者的作用,各项规章制度由于是学生们自己制定的,所以执行起来更顺畅,效果也更好。

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自主选举,形成班级合力。

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核心。只有选出合适的班干部,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班级才能有凝聚力,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其他的同学以至于整个班级风气起着不小的影响作用。所以,我将班干部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在开学初,我开展班干部竞选上岗制。通过第一轮竞选,产生临时班干部。临时班干部的任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接受大家的考验。而我则注重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关注其他优秀学生的发现与培养。一个月后,我们召开第二轮班干部竞选大会,选出正式的班委会。这样,有了一个月的“预热期”,学生之间也有了相互的了解,有责任心、有能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选出的正式班干部也就深得人心。让班干部之间互相讨论,实现明确分工。通过这种方法,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三、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人人都参与,共同管理它。让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实行同学间的相互监督,互相帮助,才能在短时间里,让所有学生有所提高,才能组建好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中,我安排全班同学轮流值日,一人一天,主要检查班级纪律,学生课堂表现,环境卫生等,并记录于班级日志中。并定期每周对班级情况开展点评。点评时,先由值日生点评,将存在的问题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和教育方案。通过这种全员参与机制,使每一位亲临班级管理。学生体会到成为班级主人,在工作中更加认真主动。通过学生的共同监督,实现教育的平等,有利于全体同学共同进步,从而实现共同建设良好班级的目的。

四、为学生提供平台,让每位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它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每一学期,我都会在班级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布置教室建设班级软文化,多次办黑板报,开展书写比赛,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并且我将整个活动交还给学生,由他们组织、策划,自己协助他们。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自觉地加入其中,积极主动地献言献策,忙碌中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放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自己成为班级主人,做起事来越发显得自觉主动。既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拉近了班级与个人的关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

一、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如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产生兴趣, 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是一种精神负担, 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 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科学文化知识, 锻炼科学文化技能。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大作用。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 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避免程式化。绝大多数学生一开始都非常喜欢上学读书,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学生对学习很感兴趣, 有的学生不太感兴趣, 有的则渐渐失去兴趣。对学习很感兴趣的学生, 他们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 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渐渐失去兴趣的学生究其原因, 多数人会说上课没有新鲜感。由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当根据青少年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 千方百计地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避免程式化, 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有新鲜感。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讲授法、串讲法、讨论式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式教学法、练习式教学法等, 从而让学生感到上课内容是新鲜活泼、充满乐趣的。注重引入新内容, 开拓学生视野。学科文本受篇幅限制不可能收进教学需要的全部内容, 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 相机引进一些新的信息, 或补充阅读一些文章及科技小品, 或讲一些名人故事, 或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的普及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 等等, 把学生的学习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必然兴趣盎然, 精神亢奋。

其次, 应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风趣。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工具, 教师讲课逻辑性强, 分析问题就有条理, 语言简洁明了, 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讲话生动形象, 就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感情真挚、充沛, 就能打动人心, 感人肺腑, 就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至终生难忘。

第三, 要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兴趣有赖于成功。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 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 有着特殊的作用。经常获得成功就可以使人们的需要得到不断的满足, 心情舒畅、情感愉悦, 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经常获得成功, 并不意味着未曾遇到过困难。但是, 在克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 会使人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而更加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兴趣, 学习就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就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讲评作业时, 理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予启发指点, 使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地重视。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强, 只要善于引导, 是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1.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作为一名学生, 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为了学习就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准备, 而专心听课则是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好奇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要适时予以提示。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关键。

2.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遇到难题时, 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就会给学生铺设一条思考的路子, 教会学生怎样思考,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解答问题。学会方法后, 再遇到问题时他们就会迎刃而解了。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交换思考所得, 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 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经常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 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 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因此, 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培养这些良好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指导和训练,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记好作业, 做题仔细认真、书写整洁、格式规范, 提倡边写边查, 争取一次做对, 提高正确率。教师要认真设计作业, 作业要精要、有趣味性、有一定的梯度, 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极其重要的因素。教师真挚地热爱学生, 学生由衷地崇拜教师, 这种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客观事实证明, 学生对自己所崇拜的教师的指导, 往往容易确信无疑、欣然接受。教师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 就会自然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 就会对学生“动之以情, 深于父母;晓之以理, 细如春雨”, 而学生就会由衷地尊敬老师,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真挚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师生的教与学是在相互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显然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有利条件,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他们从中有所感悟, 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中国市场营销下一篇:色彩心理学招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