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十篇

2024-08-20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1

管道传统融入石油文化精华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开建大庆油田至辽宁铁岭的第一条长距离、高压力、大输量原油管道,到高效高质兴建“八三工程”近2500公里东北管道建设和运行开始,石油管道人就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八三”工程军企共建结合,形成了“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传统。它与“八三”工程同步孕育生成,经过40多年践行,在中国石油国内六万公里管道和“海外大庆”伴生的管道建设运行上,衍生出多个管道企业,缩短了成长路径,使管道传统在苦甜中凝练出耀眼强光。

近年来,管道企业传统历经多次重组,但文化源远流长,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和创新,显示出勃勃生机。由于管道公司跨地域、流动性,广泛吸收上下游、国内外优秀文化理念要素,管道文化已成为海纳百川、跨越包容的“四海”文化,其内涵丰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些特质也是中国石油文化的本质内涵。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学决策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实施进程中,作为承担着连接中国石油油气资源上下游的桥梁和纽带任务的管道公司,在原油产炼、天然气产用、成品油配输、国外油气资源运回业务中,发挥服务功能,充分运用40多年历史管道运输企业的科学理念和特有管理、人才、技术优势,充分总结凝练,形成了管道文化。从根本上说,管道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干事业依靠员工、成果惠及员工的辩证统一文化,统筹兼顾“贡献”文化和“给予”文化。在工作中,广大员工树立了实干兴邦的理念,体现了奉献与回报的因果关系。管道公司各项决策部署从开始就与文化理念充分融合,与科学规律吻合,形成统一意识、统一步骤、统一贯之的企业运作模式,用文化支撑企业和贯穿于员工的行为,产生正能量和常态文化作用。在文化引领下讲求干部群众上下的诚信、规律、安全、质量、一致、对称的文化理念,形成扎实可信的“对上负责、对下负责”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依靠职工、对职工负责的文化合力、企业凝聚力、员工执行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灵魂”。同时,管道传统随着经济发展,已与国内外劳动法规和QHSE体系、社会环境有机结合,配之以集中工作、后方轮休等制度,在职工中产生文化正激励和人文关怀,企业文化引领作用已成为发展的宝贵财富。

共性文化下融入个性文化元素

管道公司目前运营管理管道总里程约1.32万多公里,所属分公司、站队分布在全国14个省区。所属单位地域跨度极大,管道系统数度重组,针对地区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员工个人经历差异这些特点、难点,管道公司决策层意识到,必须要大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管道特色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为魂,凝聚队伍、振奋士气,形成企业发展向心力。

作为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的管道公司,自重组以来,始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坚持舆论引导、试点探索、系统部署、重点推进。编制《中国石油管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通则》《企业文化手册》《员工手册》等文化理念宣贯产品,促进了各级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提升了文化管理的水平。

近年来,管道企业多次区域化重组,管道公司主营业务范围调整较大,但公司党委抓文化建设一脉相承,通过“内化为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艰苦”是管道企业的职业特性,许多站场荒无人烟,常年坚守戈壁沙漠,仿佛在月球上工作,形成了“海拔高追求更高, 风沙强意志更强”的涩宁兰高原精神;“不辱使命,攻坚克险,欲与群山比肩,敢与江河争雄”的忠武管道精神;兰成渝管道建设时期“献身管道事业的敬业精神、挑战自我的开拓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无愧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多输油,就是多救命”的抗震保供精神;“镇守神州北极,为共和国加油”高寒地带的精神等,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对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进一步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近年来,公司形成了《四十年风雨历程》《涩宁兰壮歌》《蜀道丰碑》《大漠腾龙》等一批文化产品,以兰成渝抗震救灾为题材的《摧不垮的生命线》《战地党旗分外红》等专题片,获得国家、集团公司奖项;以铁岭、漠河、长春和公司历史陈列室等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标志性纪念场所,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参观人数近万人次。公司还把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建设与“三基”工作结合,系统编印了《中国石油管道公司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操作手册》。为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基层站队的工作程序,完善基层单位的工作标准,编制了《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标准化站队工作标准》《中国石油管道公司输油气站场目视化管理标准》。《管道公司标准化站队建设方式》被集团公司评选为“新时期十大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之一。

把安全文化建设融入体系落到实处

公司所辖管道管线老化,安全风险加大,尤其近年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公司始终坚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文化的核心,把抓人员思想、工作、精力“三到位”和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管理、安全与服务的“四个关系”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一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两级机关领导干部开展了践行个人安全行动计划,深入重点场站、区域进行检查指导,加大重点时间、重点岗位、重点场合的监督管理力度,抓安全,坚持在一线指挥,坚持在一线协调,加大对违章操作的查处力度,保证了安全责任的落实。二是安全教育经常化。公司贯彻《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断总结提炼“安全是管道的生命”“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文化理念,把安全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融入于心,践行于实,坚持开展经常性的集中教育、事故分享、向事故事件学习,利用安全会、讲座、安全警示室等形式,编辑整理了历年安全事故案例和专题片,不失时机地对全体员工进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大家学》读本学习活动,广泛开展“为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进言献策”全员大讨论,编印《员工安全语录》,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文化大赛。员工普遍树立了“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发展”的意识。三是安全管理制度化。公司从上到下,把持续推进QHSE体系建设和国际安全评级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组织DNV模拟审核,检查各单位工作成效;从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严格履行直线责任,健全完善了《管道公司安全环保违规责任追究及惩罚规定》,使安全体系文件作为文化深入人心,成为管理工作的准则、协调的依据、评判是非的标准。四是构筑安全文化载体。公司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周”“安全流动红旗评比”“安康杯竞赛”等活动,通过标语、板报、网络、报刊、电视等有效载体,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关注安全的局面,保持了管道安全平稳的态势。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2

1.1 企业文化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侧以及道德规范等将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而这些就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他利用宣传、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以及较新联谊等方法,最大限度的统一对象员工的意志,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将员工力量凝聚在一起,服务于企业总目标。

1.2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要能使员工产生衷心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要能够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员工奋发向上,以促进企业不断地朝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1]建立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各级的领导要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又是“企业家”文化。企业一般是处于上级的领导之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和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及决策有很大的关系。

(2)要不断的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完善相应的企业文化制度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有利于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顺利进行。

(3)宣传灌输。通过各种工具和媒介将企业文化灌输给所有的员工,使得企业理念、模式等内容深入人心,促进所有的员工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各种规范;将企业的理念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进企业理念被社会认同,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并且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文化传播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途径。

(4)要善于用典型来塑造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形象化。企业文化理念比较抽象,抽象的理念,很难让人理解把握,而不易使人记住。运用实例或故事等把抽象的企业文化具体化,以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教育引导效果。

2 石油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其特殊性,不仅需要体现企业员工的思想形态,还需要兼顾节能、环保等基本国情和行业要求,另外,也不能够缺少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制度规则等内容。

安全文化在石油企业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抓安全”的人本观,着力培育安全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安全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员工意识、能力和素质,关键是做好全员的HSE培训。[2]安全文化的建设对于排除安全隐患、阻止违规操作、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等都有着极大的帮助。这就要求在制定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在提升企业文化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贡献高水平的指引力。

3 如何在石油企业中做“实”企业文化

3.1 建立积极、带头作用强的领导机制

有效的团队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团队政策的制定与运作方向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随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推广必须得到领导队伍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在采油厂的安全管理中,按照“管生产管安全,管工作管安全”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大力提倡团队领导,从厂长到工区主任到专职安全员,人人制订个人安全行动计划,明确查违章、参与安全经验分享的硬性指标和考核细则,要求各级干部把1/3的时间、精力和工作用在安全环保上,并把查不出违章作为本人违章来处理,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安全、查违章、堵漏洞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这种团队领导的管理方式就引导了安全负责的价值观念层层渗透。

3.2 完善石油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创新的管理机制是石油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动力,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建良好的环境,促进石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石油企业在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并且完善运作机制、评估机制以及领导机制,为企业文化营造出适宜的环境,促进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领导机制主导石油企业文化的方向,运行机制串联文化的各层面的实施,评估机制使文化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

3.3 强化石油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培训

石油企业应当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充分发挥各种渠道与载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使得企业的长期处在文化的包围之中,对员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内心深处产生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培训促使全体员工在实践中逐步主动将自身活动融人到石油企业整体文化中。[3]开展石油企业文化培训的内容包括:一是要对全体员工进行文化教育培训;二是要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及事迹,将石油企业文化进行示范体现;三是要以石油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为导向,制定相应的文化行为管理制度。

3.4 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

激励制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石油企业不仅需要对员工进行物质上的奖励,还需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在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认真负责和用于奉献是最基本的内容,例如,注重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岗位责任心,广泛深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活动,用父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激励员工,用爱岗敬业的精神感召员工,用组织的关心关怀激发员工,使员工立足岗位,多作贡献,回报企业。大张旗鼓地树立员工中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以榜样带动员工。坚持把队伍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及群体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提炼出来,作为市场化员工群体的积淀和升华,作为大家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并大力进行宣传,增强市场化用工的敬业奉献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和自律自强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显颖.试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科技资讯,2008(10):256.

[2]张广慧.以企业核心价值构建石油企业文化新体系[J].企业导报,2010(5):200201.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3

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以“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和“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精细严谨”等优良传统为重要内涵的企业文化在中国石化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是激励中国石化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制胜法宝。为扎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落实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中国石化企业文化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以进一步凝聚广大员工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引领与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

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的根本指南。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作风。

企业使命:为美好生活加油。

企业使命表明公司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中国石化坚持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企业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周到的服务,为社会发展助力加油;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使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福祉。

企业愿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企业愿景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表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蓝图。为实现上述愿景,中国石化将致力于以下四方面实践:

致力于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全面实施“价值引领、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开放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迅速适应环境变化,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使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经营环境中努力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提升,保证公司长盛不衰。

致力于成为利益相关方满意企业。更加突出技术进步和以人为本,努力提供优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展现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让员工、客户、股东、社会公众以及业务所在国(地区)的民众满意,努力成为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卓越企业。

致力于成为绿色高效能源化工企业。以能源、化工作为主营方向,做好战略布局和业务结构优化,在发展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发和高效利用页岩气、地热、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开发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研发生产环保新材料,促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努力成为绿色高效的能源化工企业。

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不仅需要一流的规模,更需要一流的质量和效益,一流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品牌形象,以及一流的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能力。中国石化要对照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成为治理规范、管理高效、文化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强、拥有世界一流技术、人才和品牌的先进企业。

企业价值观: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

企业价值观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在企业制定战略和进行生产经营行为时必须坚守的原则和标准。

人本——以人为本,发展企业。从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出发,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研发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为员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员工生活得更加幸福。

责任——报国为民,造福人类。继承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切实履行好国有企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同步贡献业务所在国(地区),履行好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责任。全体员工坚守“有岗必有责,上岗必担责”,为企业发展拼搏奉献。

诚信——重信守诺,合规经营。把信用立企作为企业的发展之基,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做到“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为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精细——精细严谨,止于至善。以严格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养成精细严谨的工作作风,追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创新——立足引领,追求卓越。坚持创新驱动,把发展动力转到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市场发展,打造行业标杆,成就卓越品质。

共赢——合作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包容、精诚合作、互惠和谐。遵循和尊重业务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汲取、融汇合作方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帮助客户提升价值,企业发展惠及周边社区民众,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企业作风:严、细、实。

企业作风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工作风气,是企业内质的外在表现。中国石化坚持弘扬“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等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将“严细实”贯穿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严:就是“严字当头”。对待工作,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细:就是“细字当先”。工作中要始终拿着“放大镜”,对每个节点、每个工序、每个需要检查或注意的地方,一丝不苟,一点一点去做好过程控制和节点控制。

实:就是“实字当家”。坚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静下心来谋发展,沉下身子做事情。

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继承中华民族和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和文化管理的优秀成果,建设与世界一流企业相匹配、与社会共同价值观相融合、具有国际化公司特征的企业文化,推动公司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90456

基本原则。

源于实践,引领发展。坚持从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提炼价值理念和管理模式,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企业优良传统和管理经验,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持续优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突出共性,上下一致。坚持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性,各单位要在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的统领下,培育和塑造符合本单位实际的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领导垂范,全员参与。各级领导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必须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践行和传播,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

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先进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是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石化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发挥文化管理的本质作用,引领和支撑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指导制度建设。

以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为导向,修订完善现有制度,指导制定新制度,建立体现文化导向、与价值理念协同一致、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理念要求。

转化成员工自觉行为。

把价值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落实到每名员工的岗位责任中,切实提升企业的执行力、竞争力。持续完善和推行《员工守则》和《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以共同的行为准则引导和规范全体员工行为。

推进专项文化建设。

专项文化包括企业在某一经营管理领域用于指导经营管理实践的工作理念、管理模式、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积极开展专项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实践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集团公司将同步推进专项文化建设,如:安全文化、环保文化、质量文化、法治文化、廉洁文化等。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深化专项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度。

规范基层文化建设。

加强价值观管理和价值理念落地的实践研究,有效推进并进一步规范基层文化建设。结合“三基”工作,突出“严细实”导向,增强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化理念融入流程、制度、职责,推动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及战略举措在基层落地、在岗位践行。通过开展讲“石化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引导广大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跨文化管理。

重视文化差异对公司改革发展和国际化经营的影响,系统开展跨文化管理研究,掌握企业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冲突、提升管理、促进共赢的规律和对策。开展跨文化管理针对性培训,增强公司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在复杂文化环境下的沟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有效推进境外企业、境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工作,为公司国际化发展及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谐有利的文化环境。

提升企业形象。

加强品牌管理。根据核心价值理念内涵,加强品牌战略研究、规划、整合及传播,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国石化品牌及组合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注重形象塑造。适时修订《集团公司视觉识别手册》,规范使用形象标识,不断提升标识的价值和影响力。加强企业形象正面宣传,维护好社会公共关系,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努力创造就业岗位,诚信交纳税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履行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宣传推广。集团公司将统一制作相关宣传片、手册、海报及广告等,引领并规范各单位企业文化宣传。各单位要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员工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确保中国石化核心价值理念入眼入脑入心。对外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策划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展示和传播中国石化良好形象。

持续总结交流。定期组织企业文化培训,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各单位科学规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适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评选表彰工作,培育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总结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

完善保障措施。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负总责。要建立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主管部门统筹策划,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所属单位贯彻落实并及时反馈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科学高效开展。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文章源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办公厅2016年11月15日印发:中国石化党组〔2016〕231号关于印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2016年修订版)》的通知】

(责任编辑:李 直)

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篇4

正确理解和把握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基本原则、主要步骤和关键环节, 能够正确推进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当今 (2014-2015年) 世界原油长期处于低价, 石油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经营困难的低谷时期, 通过抓企业文化, 促进公司治理, 能为石油企业降本增效发挥更长远的积极作用。

1 企业文化的作用

1.1 价值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一旦形成, 它就会自动规范员工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导向作用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制度等, 将员工的行为取向引导到本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目标上来。一旦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和工作行为准则和组织战略目标取得一致, 他们就会自然地把自己的价值目标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中考虑。如果员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融合到企业整体发展中, 员工就会对本企业产生一种认同感。

1.2 人才凝聚作用

企业文化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说提出的“两手抓”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它像一个无形的手把所有的员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 也觉得个人自身的安全也是企业的安全, 个人自身的良好发展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从而把企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责任, 与企业同甘共苦, 度过发展难关。比如: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 诚实守信, 合作共赢, 这样的价值观促进人才的凝聚。

1.3 企业文化的创新激励作用

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如果注重创新, 奖励创新, 全员创新, 那么在这种精神动力的促进下, 广大员工会更加努力的进行创新性工作。这种发自内心的创新性是任何行政命令所不能媲美的。企业文化中融入创新精神并在企业管理中落实相关创新制度、程序, 按照制度程序及时对员工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进行奖励, 就可激励起员工的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 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融洽员工个体和全体的关系。

1.4 企业文化的形象树立作用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展现着企业的形象, 或者说反映了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和巨大的无形资产。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卓越的管理、优秀的员工队伍、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 如:不断超越自我, 追求更高境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信誉, 为企业创造无形资产;另一方面, 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企业的员工巨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员工因在本企业工作而感到自豪和自信, 从而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为本企业工作。

企业文化也反映着公司的核心战略, 比如: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

2 建设石油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

2.1 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石油企业价值观是石油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它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其他方面。核心价值观必须由董事会确定;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业务范围, 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 体现着企业发展中最可依赖和最可追崇的精神本质;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质, 不能贪大求洋, 不能包容一切, 更不能人云亦云。

2.2 重视继承石油企业优秀的文化传统并追求卓越的原则

继承传统如“三信精神”、“三老四严”的好作风、“铁人精神”等, 我们不能忽视原有的文化传统, 不能忽视原有文化的存在。

2.3 重视企业对人的培育

企业就是要建设以人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是确立企业文化的核心。将为了员工、尊重员工、热爱员工、依靠员工、培养和发展员工贯彻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中去。做到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 实现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和谐一致;另外还需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 不但要注重对员工的提高, 更要注重员工精神的满足和人格的升华, 实现激发员工潜能与提高员工素质和谐一致。

2.4 重视企业民主建设

切实保证企业员工有主人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5 企业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

要从做得到的事情一步一步做起, 我们所提出的每一个文化理念都必须通过切实的实现途径来逐步获得员工的认同。

通过文化传播和执行来得到员工认可, 如本公司所提出的:安全文化、执行文化、创新文化、危机文化、爱心文化等。

3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

3.1 调查分析阶段

该阶段包括: (1) 发展史调查分析; (2) 内在机制调查分析; (3) 企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4) 发展环境分析; (5) 发展战略调查分析; (6) 企业员工的素质分析; (7) 同类企业文化调查比较分析; (8) 企业文化国际走向预测分析。

3.2 总体规划阶段

在完成调查后,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形成高度概括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建议。在此基础, 着手总体规划。它包括: (1)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宗旨及其意义。 (2) 提出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 文字表达既要科学, 也要简练。目的是能让所有员工都正确理解本企业文化价值观对员工的要求。 (3) 依据企业的个性特色, 以企业价值观为中心, 提出企业精神、企业哲学、文化信息等精神文化目标。 (4) 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途径、划分、各阶段的重点难点分析。 (5) 对企业原有文化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提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传统。 (6) 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方案, 依据企业员工的素质来确定强化或淡化制度和规定的制约机制。

3.3 讨论论证与实验阶段

总体规划制定之后, 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讨论论证。不仅在管理层面进行讨论, 还要在专家层面进行论证, 更要在员工层面进行广泛讨论。要充分认识到最核心的企业文化来自最基层, 讨论的过程也是逐渐梳理和提炼的过程。完成论证之后, 选择合适的区域或下属单位进行推行, 从经验和实践两方面充分论证总体规划的可行性, 通过论证与试验, 寻找突破口, 以较小的代价获得理想的收益。这个阶段需要全体员工的介入, 可以配合下面这些辅助措施, 如: (1) 以一定的媒介进行宣传。 (2) 通过座谈会、抽样问卷调查、个别谈活、提合理化建议等形式收集反馈信息。 (3) 进行实地调查试验, 记录数据和材料。 (4) 集中所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总结出文化“闪光点”。 (5) 修正总体规划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 (6) 将修正后的总体规划再交高层及专家组论证, 直到被大多数员工认同为止。

3.4 传播执行阶段

论证试行可行后, 进入传播、执行阶段。这个阶段把握二个重点。一是宣传、传播, 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高度概括, 以精炼的文字进行表达, 并广泛传播。二是执行, 各级领导和业务执行单元要根据本岗位工作特点, 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各自工作和管理中, 严格执行。

3.5 评估调整阶段

根据执行效果, 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进行评估。在适当的时候考虑调整。调整不能过于频繁。

3.6 巩固发展阶段

最后是巩固和发展, 这个阶段可以考虑将本企业的文化对外部进行宣传, 将提供企业的文知名度, 形成品牌价值。同时, 也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自豪感。

以上六个阶段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它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有时几个阶段可以并存。如何在每一阶段突出工作重点,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需要灵活机动的处理。

4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的重点

4.1 积极发挥企业领导团队的作用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效果, 往往和企业领导团队的重视程度有关, 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文化, 没有柳传志就没有联想文化, 没有沃森就没有IBM文化, 没有韦尔奇就没有GE文化。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基业长青, 是由于有一个足以支撑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 而之所以能拥有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文化, 是因为企业主要领导人或者说领导团队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

4.2 企业理念识别 (MI) 建设

企业理念识别是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信条、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企业性格、企业座右铭、企业精神和企业战略等的统一化。需要提炼、总结、归纳和提升, 形成精炼简要的文字, 利于员工和外界识别。它既包括了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 也包括了企业精神文化。

石油企业精神是石油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石油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共同信念和行为规范, 是石油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企业精神包含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等。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炼出最能体现石油企业特色并适合自己的石油企业精神。又比如: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奉献、执行。

4.3 企业行为识别 (BI) 建设

企业行为识别包括对内和对外两部分。

对内包括对员工的教育, 如:工作纪律、环境卫生、接待访客、仪表着装、服务态度, 服务水准, 生产福利, 生产效益, 废气物处理, 公害对策, 研究发展等。

对外包括市场调查, 产品开发公共关系, 促销活动, 流通政策, 银行关系, 股市对策, 公益性, 文化性活动等。

企业的行为识别几乎涵盖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通过员工的行为规范展现企业的行为规范, 比如“三爱四实五守六高”:三爱思想———爱祖国、爱海油、爱家庭;四实作风———说实话、讲实情、办实事、务实效;五守行为———守法纪、守合同、守信用、守秘密、守礼仪;六高———高素质、高效率、高质量、高信誉、高境界、高奉献。

行为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 建设行为文化, 首先要以人为本,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其次根据制度对员工进行思想意识、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逐步形成全体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特征, 进而构成石油企业行为文化体系。

4.4 企业视觉识别 (VI) 建设

企业视觉识别一般包括基本设计, 关系应用, 辅助应用三个部分.基本设计包括, 如企业名称, 品牌标志, 标准字, 标准色, 企业造型, 企业象征图案, 企业宣传标语, 口号, 吉祥物等;关系应用包括, 如办公器具, 设备, 招牌, 标识牌, 旗帜, 建筑外观, 橱窗, 衣着制服, 交通工具, 包装用品, 广告传播, 展示, 陈列等;辅助应用, 如样本使用法, 物样使用规格及其他附加使用等。

企业视觉识别的效果要通过传播来体现, 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离开传播, 文化不可能形成, 更谈不上文化的整合发展,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

4.4.1 印刷媒介

(1) 《中国海洋石油报》; (2) 社会报刊:《石油企业管理》; (3) 文件与简报; (4) 企业简介小册子; (5) 商标; (6) 企业函电; (7) 企业档案等。

4.4.2 电子媒介

(1) 企业电视台 (各基地公司的电视台) ; (2) 电子显示屏与计算机等。

4.4.3 其他媒介

(1) 会议; (2) 展览、博览会; (3) 宣传栏; (4) 板报; (5) 企业赞助等。

最后, 还有要借鉴世界各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文化总体框架下, 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 建设适合自己发展特色、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世界500强企业都很重视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以石油企业为切入点, 首先论述了企业文化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接着论述了开展石油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遵循和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然后剖析了开展文化建设的一般步骤, 最后提出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重点环节。

关键词:企业文化,石油企业,MI,BI,VI

参考文献

[1]余竟然.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管窥[J].石油政工研究, 1995, (4) :35.

[2]杨晓龙, 卜春昱.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 2012, 170 (1) :48-51.

[3]何建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6, 28 (4) :433-434.

[4]陈娟, 潘强.如何搞好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经营管理者, 2009, (15) :91.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简称中国石油集团, 英文缩写:CNPC) 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央企, 同时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原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商。中国石油集团业务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各个领域,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在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综合排名第四位, 财富五百强位居第六位, 2013年荣获中国品牌价值研究院、中央国情调查委员会、焦点中国网联合发布的中国品牌五百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石油领域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石油集团在国家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 正在实施一整套新的发展战略, 瞄准国际石油同行业先进水平, 加快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石油企业集团, 继续保持排名前列世界大石油公司地位。目前公司正在实施资源战略、市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二、SWOT分析简介

所谓SWOT分析, 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 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S、W是内部因素, 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 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 (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 和“可能做的” (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之间的有机组合。运用这种方法, 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 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三、优势 (Strengths) 分析

1.勘探生产技术成熟, 保证公司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 公司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1亿吨, 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 504亿立方米, 探明油气储量当量连续第六年超过10亿吨。新增油气储量以低渗透、岩性、低丰度和中深层储量为主, 区块整装、单体规模大, 储量落实程度高, 可动用性较强。资源接替状况持续改善。

2.业务涵盖领域广、专业化程度高。主要包括:油气业务: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销售、天然气与管道;工程技术服务:物探、钻井、测井、井下作业;石油工程建设:油气田地面工程、管道施工、炼化装置建设;石油装备制造:勘探设备、钻采装备、炼化设备、石油专用管、动力设备;金融服务:资金管理、金融保险;新能源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销售业务规模与质量并重, 销售结构合理, 终端零售能力不断提高, 成品油销售取得新进展, 市场应对能力持续增强。公司2012年国内成品油销售量达到11 662万吨, 同比增加1.4%。其中, 零售量8 673万吨, 同比增加1.4%。高附加值产品销售比例继续提高, 汽油销量同比增长11.8%, 97号汽油销量同比增长27.5%。加油站效率进一步提高, 单站日销量同比增长0.5%, 终端销售比例达到90.6%。

4.具有完备的营销网络, 有效开拓成品油销售市场终端, 不断完善和提升对加油站建设的管理。公司2012年新增加油加气站707座, 新增零售能力495万吨;新增油库18座, 新增库容84万立方米。截至2012年底, 公司在国内运营的加油站总数达到19 840座。此外, 公司还组织专家对2010版油库和加油站建设标准手册进行了修订, 补充了加气站、高速公路站等建设标准。同时加大对加油卡业务的推广工作, 2012年“昆仑加油卡”发行量达到1 400万张, 累计发行量超过3 300万张, 对扩大客户群体、拓展销售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5.积极推广非油品业务, 实现多元化发展。公司非油品业务在2012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业务规模增长明显, 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5%和30%, 油非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u Smile昆仑好客”便利店总数达到1.3万个。基本实现多元化发展战略。

6.拥有一支实践经验较丰富, 覆盖技术研究、工程服务、产品研发等全过程的科技人才队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戴金星、郭尚平等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翟光明、李庆忠等12人。高级技术专家176人, 集团公司级技能专家185人, 来自战略管理、财经、市场营销、HSE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管理专家91人。为石油资源的开采销售、开采技术的创新和销售渠道的完善提供了保证。

四、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1.生产成本较高, 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品油和相关产品环保标准和质量相对较低, 原油生产成本较高, 无法与其他产油国相比。非洲和中东原油生产成本为3.73美元/桶, 加拿大为7.17美元/桶:欧洲为8.29美元/桶, 中石油则为11.3美元/桶、原油生产成本比国外石油公司高, 这样就难以实现持续赢利, 造成了竞争力不足的局面。

2.管理落后, 运行机制不灵活。从战略决策的科学和及时、信息的快速反馈和充分利用, 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的形成, 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及人才的有效使用等多方面来考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国外大公司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 虽然收购的英力士集团旗下的两家炼油厂部分股权, 但缺乏自主经营权, 影响了企业在海外的发展。管理体制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境内主体企业管理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对海外子公司管理不完善, 其自主经营权利不足;由于国有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强, 境外公司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 虽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但人数极少,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掌握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管理体制不完善, 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经营机制也未落实, 不利于优秀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 难以形成精干、高效的国际化经营队伍, 严重制约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国际化经营。

4.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欠缺。虽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已日趋成熟, 但技术创新能力仍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科研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 原始创新成果不足;当前主要的勘探开发软件及硬件均需要进口, 装备新度系数低,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五、机会 (Opportunities) 分析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央企, 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保护。就石油储备而言, 早在1996年《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就已明确提出, 应当“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近年来, 这个议题真正进入到国家决策层的办事程序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

2.国家提倡积极发展新能源,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包括煤层气、油页岩、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公司设有专门负责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部门, 按照综合性能源公司的建设目标, 明确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思路, 制定新能源业务发展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3.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国内油气生产难以满足市场持续增长的需求。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预计到2020年, 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 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 500亿~4 000亿立方米, 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为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加大, 石油公司对钻探工程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制约主营业务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有力支撑和引领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健康发展。

5.中国石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为石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国际油气业务克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强化风险防范和管控能力, 海外项目努力保持安全平稳运营。中亚—俄罗斯、非洲、美洲、中东、亚太五个油气合作区积极优化生产经营部署, 生产运行整体受控, 国际化经营规模进一步巩固, 业务布局持续完善, 全面完成了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六、威胁 (Threats) 分析

1.国内资源基础压力大, 石油资源接替矛盾突出。中国从1993年起就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而且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还在逐渐加大, 资源短缺的形势比较严峻。根据国家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估结果, 中国现有石油资源蕴藏总量 (即地质储量) 为1 058亿吨, 到2020年中国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将达到93亿吨, 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在已经探明的储量中,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亿吨, 而且2002年油气储采比分别只有1 418和4 016, 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 613和6 017。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6年中国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49亿吨, 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1.95亿吨, 新增探明经济可采储量1.72亿吨。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 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 增长潜力有限, 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国际石油石化行业对全球油气资源控制权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 美国及欧洲石油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4/5的优质石油资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要想进入它们的势力范围并不容易。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 与周边石油消费大国 (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 的竞争和冲突将不可避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油气拓展的有利空间可能被不断挤压。

3.环境保护的标准提高对于石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共同遵循的原则, 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对石油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迫使石油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的排放以实现清洁生产。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势必加大各大公司的资金压力, 增加产品的成本。同时对于开采和提炼技术的改进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对于石油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提出了很高要求。

4.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大, 石油安全问题突显。全球石油供应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有限的资源, 除了基本的经济属性之外还具有政治属性。全球石油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 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 以致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一旦主要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变动, 全球石油价格就可能出现暴涨或供应链暂时中断。

参考文献

[1]杨志民.中国石油钻探工程技术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 2010, (9) .

[2]秦菁.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07, (17) :45-49.

[3]汪海阁, 郑新权.中石油深井钻井技术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石油钻采工艺, 2005, (2) :4-8.

[4]田春荣.2012年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13, (3) .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6

一、油气操作成本控制的含义

油气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石油、天然气产品而发生的用于矿区取得、地质勘探、开发井及直接相关设施建设和石油、天然气的采出、处理、集输、储存等活动的成本, 包括矿区取得成本、地质勘探成本、油气开发成本、油气生产成本四部分。油气操作成本是油气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包括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燃料、动力、人员费用等。油气操作成本控制, 是对油气操作成本的产生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 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操作成本进行规划和设计, 并在实施过程中与规划相比较, 得出差异, 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以便提高生产效率, 不断降低油气操作成本的过程。

二、国际石油公司强化操作成本管理的主要措施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 石油竞争的加剧, 各大石油公司都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国外大石油公司降低成本控制涉及整个业务活动的价值链, 从设备选择到生产安排, 再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筹资成本和人员成本, 企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成本控制的范围。而在业务的创新方面, 包括新业务的开拓, 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 使公司的业务通过创新始终充满活力。在勘探开发领域, 通过实行炼油和石化装置大型化, 炼化一体化, 优化原料配置, 共用服务基础设施, 汽电联产, 节能降耗, 提高装置操作灵活性及配套性的技术改造, 使之适应各种原料来源, 并使上下游流程配套更趋合理, 是国外大石油公司在炼油、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建设、操作和运营方面降低成本的主要做法[1]。

三、中国石油企业操作成本控制主要方法

1. 全面预算管理。

将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融入到油气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建立纵向、横向、时间“三维预算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模式, 发挥各部门、各采油单元、各级组织在成本管理、控制中的作用, 来实现预算指标的顺利完成, 并有效控制操作成本。

2. 目标成本管理。

把目标成本控制程序与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同环境、各相关环节及人的因素相结合, 制定具体的办法, 科学的编制预算、确保重点生产资金和措施费的投入。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对不同环境、相关环节及人的因素的详细分析, 确定合理的目标, 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 从而建立了一套多级责任指标控制体系, 使责任指标与责任人的实际能力相配比。

3. 作业成本管理。

油气田企业生产对成本的影响巨大, 通过划分作业, 实施作业成本管理, 对成本发生的载体———作业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找出成本在作业过程中的动因, 能够提高成本相关性。深化作业成本研究, 有利于突破成本控制技术难关, 揭示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这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 责任成本管理。

在油气生产操作过程中, 把责任人和可控的目标成本建立起对应关系, 通过成本核算及时提供责任成本信息, 对责任人的成本管理行为和其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分析确认, 利用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考核, 促使责任人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和控制, 保证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

四、中国石油企业操作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成本上升趋势难以控制。

中国石油企业已经进入了开采的中后期, 面临开采难度进一步加大, 投入加剧的现实, 同时, 存在着自身无法控制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客观上存在着成本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形势发展, 人工成本不断增加, 并且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此外, 稠油比例逐年增加, 操作成本难以控制, 井下作业、注水、注汽量增加及水价和蒸汽价格的上涨对操作费的影响也较大, 许多客观现实制约着操作成本控制难度。

2. 开采难度不断加大。

中国石油企业经过长期的开发建设, 大多数已经进入高含水、低产出阶段, 依靠技术进步和调整挖潜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面临着原油和天然气开采难度进一步加大的严峻挑战。同时, 勘探层的地质时代变老、埋深增大、地面条件差, 低渗透与重油资源及碳酸盐岩储层、岩性地层及复合型圈闭逐渐成为重要的勘探领域, 石油勘探面临着低 (低渗透) 、深 (往盐下走、往深层走) , 难 (山地地震、高陡构造) 三大技术难题。地型多数处于沙漠、戈壁、山地、黄土塬、深水等地表条件复杂地区。中国石油企业面临老油田挖潜改造难度增大、新增储量地质条件复杂等重要因素影响, 油气操作成本控制存在较大问题。

3. 成本控制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手段, 但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计划经济的影子, 理念不够先进、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等导向。员工降本增效意识不够, 企业缺乏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许多基层职工对成本控制能力不强, 存在着一定的浪费现象[2]。此外, 在采购、采油、集输等关键节点控制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漏洞, 石油企业内部挖潜控制操作成本的能力有待提高。

五、降低操作成本的主要措施

1. 研发应用先进技术。

面对当前石油企业勘探开采的现实问题, 必须研究开发先进的技术措施, 进一步降低油气操作成本, 提高采收率, 提升中国石油供给力。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使科研机构与企业、高等院校联系更加紧密, 并走向市场, 形成科研经费的良性补偿和投入机制, 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工艺技术方面不断应用和更新先进技术, 加大类似聚合物驱油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 提高采收率, 优化老油田地面集输管网、利用油气混输技术、降低集输系统末端压力等有力措施, 控制操作成本。

2. 提高管理效能。

随着中国石油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战略的推进, 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不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提升管理能力。在降低油气操作成本方面, 面对各油田生产经营实际, 必须考虑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提升管理效能, 通过加强管理控制油气操作成本。在成本核算方面, 不断完善操作成本核算方法, 使区块效益分析与油田开发、技术措施、生产管理、成本投入充分结合在一起运行生效, 实现油藏精细化管理、生产科学有效运行, 最终达到降低操作成本, 增加开发效益的目的[3]。同时, 面对油气需求量大增, 开采难度加大等现实问题, 在投资过程中优化方案, 降低原油生产运行成本和固定成本, 达到控制原油生产成本的目的, 提高企业效益。

3. 加强操作成本控制。

操作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油气生产操作过程中, 建立全员成本控制理念, 让基层员工参与到成本管理过程中, 加强基础管理, 建议重点加强定额管理。建立定额领料制度, 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 建立人工包干制度, 控制工时成本以及制造费用。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从石油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每个油田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适当地加以借鉴和运用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实行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模式, 从单纯核算自身的经营成本, 转向核算整个价值链的成本, 关注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 从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到配售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 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在成本管理过程中, 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从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 转向项目调研、工艺流程、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方面, 实现成本全过程、科学合理控制[4]。

油气操作成本是中国石油企业成本构成的重要组成, 加大操作成本控制力度, 不断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借鉴国际经验, 通过研发应用先进生产技术, 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 加强操作成本控制, 将对中国石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油气供给,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娜, 刘福东.浅析石油开采企业成本管理目标[J].财会通讯, 2009, (3) :99-101.

[2]潘忠.石油企业如何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J].会计师, 2011, (6) :63-64.

[3]王国梁.石油会计核算——原则、程序和问题[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268-286.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7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在页岩气、页岩油等新兴能源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背景下,海外石油进口与项目投资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中,伊朗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192.24万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俄罗斯,约占全国石油进口的8.1%。

近年来,伊朗石油投资环境有了新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改革派总统上台,力主温和的对外政策;国内经济形势走弱,并伴随通货膨胀;国内外压力促使伊朗政府修改石油财税政策。面对伊朗的新变化,中国的石油企业需要对石油投资环境趋势和应对策略有更加前沿的研究,这对减小投资风险、保障石油企业海外权益、确保石油稳定供应有重要的意义。

一、伊朗油气投资环境的新趋势

(一)资源潜力丰富

伊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储量1511.7亿桶,居世界第4,占世界石油总量的9%,OPEC国家的12%;天然气储量1168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第2。伊朗的油气田集中在南部的胡泽斯坦地区,约有20个油田在生产石油,其中阿瓦士、马伦、加奇萨兰、阿加贾里、比比哈基麦和帕里斯6个油田的产量之和占伊朗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虽然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伊朗现在面临一定的增储上产压力。近十年伊朗并无重大的油气发现,石油探明储量增长缓慢。并且伊朗的在产油田多属于老油田,70%以上的油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目前,该国石油产能正处于衰减期,估计每年平均降幅达到8%-13%,且伴随采收率低,只有20-30%。

(二)政治环境复杂,与欧美关系有所缓和

政治不稳定性是石油企业在伊朗开展石油投资项目的最大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核问题导致的伊朗与西方社会的对峙。2013年8月,新一届总统鲁哈尼就任,相比于前一届保守派总统内贾德,外界预期他的对外政策将会远离极端主义,缓和西方对伊朗的制裁。鲁哈尼任总统以来,长期紧张的美伊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2013年9月底,鲁哈尼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核问题通电话,伊朗外长扎里夫也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就解决核问题举行了单独会晤。但欧美的制裁并未解除,石油、天然气、石墨、铝、钢等资源产品继续受到限制,金融制裁由伊朗央行扩大到其他商业银行。并且在伊朗内部,鲁哈尼的政策将会继续面临保守派势力的挑战。所以,伊朗与外界关系有向好倾向,但政治环境复杂,仍旧是我国石油企业在伊开展石油投资最大的风险。

(三)经济形势走弱,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

2007年之前,伊朗经济一度保持了较快增势,但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伊朗经济显著下滑,加上国际制裁的因素,其GDP增速明显放缓,对外贸易增长缺乏后劲,外国投资大幅缩水,通胀率和失业率也长期在高位徘徊。

伊朗经济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度通胀率超过了25%。在欧盟开始制裁后的2012年8月,伊朗国内市场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24%,食品的这一指数更高,水果为74%,蔬菜为80%,鸡肉为74%。通货膨胀会导致石油项目投资者生产成本增加,如果汇率波动不大的话,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生产成本,给石油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四)正在着手油气财税政策改革,石油投资政策有望宽松

伊朗现在普遍采取的是回购合同,条款相对严苛。在回购合同模式下,承包商承担油田勘探开发的一切费用,项目投产后从原油销售收入中回收成本和利润,之后项目的一切权益转交给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National Iran Oil Company),承包商将不能获得后期产量带来的丰厚利润。在产量分成合同模式下,承包商通过作业服务,利用生产出的油气进行成本回收和获得产品的分成,分成的比例会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规定,油田产量的高低,即储量和油藏的风险,对承包商的效益影响较大,二者的比较如表1所示。由此可知,对于油藏潜力较大的油田,产量分成合同能给油田项目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

伊朗油气资源丰富,如果采用产量分成合同将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由于严厉的制裁和严苛的合同导致了大量资本的流失,伊朗政府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National Iran Oil Company)正组织调研,先行研究将部分小油田的合同模式由回购合同改为产量分成合同。如果合同模式更改成功并广泛推广,将大大改善伊朗投资环境,对海外石油投资者,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公司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

二、中国石油企业对伊朗投资现状

(一)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现状

近年来,我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基本保持稳定上升态势,其中,2011年进口量达到2775.66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我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但由于伊朗政治军事形势复杂,特别在核问题上遭到西方国家制裁,伊朗的石油产业受到很大影响,这使得我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忽高忽低,波动性很大(如图1所示)。特别是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同比减少了21%,对我国的石油海外供给有一定影响。

(二)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朗的油气项目现状

2010年以来,由于西方国家对伊朗的制裁还在继续,多家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如英国石油公司、道达尔、壳牌、雷普索尔等,都逐步撤出了伊朗上游项目。而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企业依旧在伊朗进行石油项目开发,石油项目获得成功,天然气项目则面临难题。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有多年的投资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阿扎德甘(Azadegan)和亚达瓦兰(Yadavaran)油田获得勘探开发权利,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其中阿扎德甘是伊朗近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石油探明储量260亿桶,亚达瓦兰油田探明储量32亿桶。中石油公司负责阿扎德甘油田的第一阶段项目,该阶段预计2016年完成,完成后预计产量7.5万桶/天。2007年,中石化公司与伊朗签订了亚达瓦兰油田的回购服务协议,目前单日产量2.5万桶。endprint

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帕斯气田项目上则遭遇了难题。首先是中海油2008年与伊朗签订了160亿美元的大型天然气及下游投资项目合同,其中50亿用于开发北帕斯气田,110亿美元用于建设下游产能。而由于伊朗同西方国家关系紧张以及伊朗回购合同的严苛条款,中海油于2010年被迫撤出了该项目。中石油在南帕斯11阶段的项目与中海油有着近乎相似的经历,2009年,中石油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同共同开发南帕斯气田第11区块,同样由于伊朗内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再加上项目本身的财务成本预算出现问题,中石油公司不得不于2012年撤出。

(三)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伊朗的前景展望

伊朗当下面临比较严峻的国际制裁,未来几年我国石油企业与伊朗的合作将会进入动荡调整期。虽然伊朗的石油投资环境短期内难以好转,但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石油企业层面,中伊的石油合作都还有较强的驱动力。

1. 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持续推高石油需求量。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且石油消费量增长明显超过国内石油产量增长。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经济如果维持当下的发展速度,204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7%,为了保障石油安全稳定供给,必须到国外寻找可靠的石油供给基地。伊朗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进口目标国,石油储量巨大,但生产能力不足,需要资金和技术开发石油资源。所以,对伊朗开展石油项目投资能有效缓解我国石油需求压力,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且对伊朗有利,是双赢行为。

2. 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伊朗石油,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中国的石油企业,除了承担国家石油供给的重任,还必须兼顾自身发展。欧美跨国石油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对外投资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在伊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投资开发活动已取得很大成功。为了维持这种良好势头并取得持续利润,在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该把握好伊朗这块传统市场。

3. 国际资本撤出,伊朗亟需资金和技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欧美石油公司从伊朗撤离,除了道达尔、壳牌这样的国际石油公司之外,还有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公司、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等在伊朗能够获利的亚洲石油公司。而伊朗政府的投资和技术水平远远不够勘探开发需求,这为中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开展业务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契机。

4. 中国在伊石油投资存在路径依赖。虽然伊朗的政治环境堪忧,但与其他石油公司不同的是,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伊朗已经深耕多年,资金、设备、人力投入巨大,仅仅因为国际制裁而放弃巨额的投资不一定是最理性的行为。在伊朗政治形势和同欧美关系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大量的前期投入会促使中国石油企业进一步采取措施回收成本。

三、中国石油企业的应对策略

新总统哈鲁依上台后,伊朗同西方世界的关系有所缓解,但双方没有互信基础,对伊制裁仍在继续,政治风险依然很高。面对伊朗石油投资环境的新形势,中国应该从国家和企业层面采取更加高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海外资产安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一)加强风险的评估,建立科学完备、运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具有政治性强、资源依存度高、投资多、风险大、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对风险的敏感性很强。所以,在开展新的石油投资项目前,应该充分评估未来的潜在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政治层面,应该建立石油企业、外交部门和情报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准确把握伊朗的政治动态。在宏观经济层面,石油企业要把握住伊朗经济形势,对通货膨胀程度进行充分考量,规避经济剧烈波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在石油政策层面,应该深入研究伊朗的石油政策,特别是要评估伊朗石油回购合同改成产量分成合同后的机遇和挑战。在项目层面,应该对项目的经济性开展研究,多方考量影响项目成本的因素,降低项目的经济风险。在人文交流层面,石油企业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伊朗当地风俗习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合作氛围。

(二)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我国石油海外投资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特别是政治、法规政策环境方面。这种信息不完全会使我国石油企业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难以识别防范潜在风险。在伊朗投资的中石油公司、中石化公司应该同我国大使馆和情报部门一道,建立信息通报协调机制,构建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磋商机制,充分获得东道国信息,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劣势。同时,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大公司与东道国的沟通方法和经验,特别是它们与东道国关系的处理及政治风险的规避方式等。

(三)采取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

由于欧美国家对伊朗的制裁,伊朗的对外经济被严厉封锁,各国与伊朗的石油投资和贸易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金融交易基本被禁止。2012年7月,美国对伊朗能源和石化机构进行制裁,甚至波及了我国的昆仑银行。对此,我国应与伊朗开展多种方式的油气贸易,实现贸易方式的灵活化与多样化,以规避国际政治风险。比如,可以从国家层面上实施“物品换石油”战略。其实,土库曼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为了规避制裁已经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与伊朗展开合作。除了物物交换,石油公司和基建公司可以实施“基础设施换石油”战略,利用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技术和资本,通过参与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伊朗的油气资源。同样,还可采用“技术服务换石油”战略,利用我国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换取资源。

(四)健全风险应急预案,提高石油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伊朗不能完全杜绝石油投资环境突然恶化的可能,同时项目运行中也可能存在不可预料的风险。埃及、利比亚、苏丹等国在近两年相继爆发政变,各国的石油资产损失惨重。以上三国政治环境巨变提醒我们要建立风险应对的常态化机制,健全风险应急预案。首先,在制定新建项目成本预算时要把维稳成本和退出成本纳入总成本。其次,对政治军事巨变应做好应对准备,提前做好人员和石油资产的撤出方案。对项目运行中各种潜在风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明确事故应急处置责任,规范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现场管理等重点环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参考文献:

[1]田春荣. 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10(3).P4-13

[2]龚雪蓉,邱江崚. 中石油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 2009(9).P73-75

[3]万雪,郭蕊,杨兴礼. 试论21世纪初期中国——伊朗的经贸合作[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P147-148

[4]撤出伊朗南帕斯气田 中石油中东战略不变[EB/OL]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09/ 28/content_34809.htm?div=-1, 2012-9-28.

[5]牛新春. 伊朗的“经济圣战”:一场政权保卫战[J]. 国际问题研究,2013(1).P95-107.

[6]姚睿,茅启平,王中桥. 深度制裁下的伊朗政局走向[J].国际石油经济,2013(2).P18-25.

[7] 金良祥. 伊朗“改革派”的崛起及其影响[J]. 现代国际关系, 2010(05).P32-38.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8

2011年以来,集团公司党组提出了许多新的发展理念,确定了市场化、国际化等新的发展目标、战略和模式,公司文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相支撑。同时,国资委党委要求中央企业以“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塑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匹配能力。为此,党组对2009年下发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进行了修订,形成本纲要。

一、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石化正处于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阶段,需要在继承“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加突出市场化、国际化,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和社会责任,对公司企业文化内涵进一步调整完善,以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对公司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可以使干部员工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统一思想与协同行动,有利于公司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的实施推进,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有利于国际化经营。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跨文化管理将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员工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建立 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并在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达成共识。

(三)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文化管理是现代组织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是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有序推进制度文化、专项文化与基层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有利于提高员工职业素养。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员工将逐渐达成理念认同与行为养成。在企业使命的感召和企业愿景的驱动下,通过文化理念培育和行为方式养成,有利于员工形成敬业高效的职业素养。

(五)有利于提高执行力。企业文化对内具有激励和凝聚人心的作用。感悟企业使命和追求企业愿景,有利于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驱动关系,鼓舞员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自发地努力,不断提高执行力。

(六)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与品牌的内在根基,企业形象与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将通过业务关系、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向外界传播,有利于集团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继承中华民族和石油石化优良传统,按照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企业管理和文化管理的优秀成果,建设与世界一流企业相匹配、与社会共同价值观相融合,具有国际化公司特征的企业文化。着力培育引领公司改革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加强制度文化、专项文化和基层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对公司改革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塑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基本原则。1.源于实践,引领发展。

坚持从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中提炼文化理念和管理模式,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实践。

2.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继承和发扬企业优良传统和管理经验,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持续优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3.突出共性,兼容个性。

在坚持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统一性的前提下,尊重成员企业的差异性,培育和塑造符合各单位实际的特色企业文化,实现集团公司共性文化与成员企业个性文化、本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4.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时效性。5.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各级领导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必须身体力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体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践行和传播,共同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培育集团公司核心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引导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1.企业使命。

中国石化以“为美好生活加油”作为企业使命。坚持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企业发展的方向,致力于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周到的服务,为社会发展助力加油;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使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各利益相关方带来福祉。

2.企业愿景。

中国石化以“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作为企业愿景。

——致力于成为人民满意的企业。中国石化要更加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技术进步,更加突出绿色低碳,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供一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展现一流的社会责任形象,让员工、客户、股东、社会公众以及业务所在国(地区)的民众都满意,努力成为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伟大企业。

——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不仅需要一流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也需要一流的企业管理和社会形象,更需要一流的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能力。中国石化要对照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成为治理规范、管理高效、文化先进,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强,拥有世界一流技术、人才和品牌的先进企业。

——致力于成为绿色高效的能源化工企业。以能源、化工作为主营方向,做好战略布局和业务结构优化,在发展好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发和高效利用页岩气、地热、生物能等新兴能源,研制开发化工新材料,促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成为绿色高效的能源化工企业。

上述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国际化企业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石化改革发展的自觉追求。

3.核心价值观。

中国石化以“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为企业核心价值观。

人本——以人为本,发展企业。从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 的需要出发,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研发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为员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让员工生活得更加幸福。

责任——报国为民,造福人类。在履行好国有企业责任、贡献国家的同时,要同步贡献业务所在国(地区),履行好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慈善责任;还要履行好国际化公司的责任,研发一流产品,提供一流服务,努力造福全人类。

诚信——重信守诺,言出必行。坚持“每一滴油都是承诺”,把信用立企作为企业的发展之基,教育引导每一位员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依法诚信经营,规范运作,为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精细——精细严谨,止于至善。以严格的要求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养成全员精细严谨的工作作风,追求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创新——立足引领,追求卓越。把创新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大力推进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引领市场发展,打造行业标杆,成就卓越品质。

共赢——合作互利,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包容,精诚合作,遵循和尊重业务所在国(地区)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汲取、融汇合作方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经验,帮助客户提升价 值,做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二)指导推动制度建设。

1.促进价值理念转化,确保制度建设体现文化理念。要以企业文化新理念为导向,逐项修订完善现有制度,指导制定新制度,建立体现文化导向、覆盖全面、流程清晰的制度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对既有的文化、制度等进行梳理,确保与集团层面协同一致、相辅相成。

2.推动文化落地,确保核心理念变成干部员工的自觉行为。把文化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落实到每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以文化力提升执行力、竞争力。持续完善和推行《员工守则》和《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以共同的行为准则引导和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三)推进专项文化建设。

专项文化包括企业在某一经营管理领域用于指导经营管理实践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管理模式等内容。积极开展专项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融入经营管理实践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集团公司将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专项文化建设,如安全文化、环保文化、质量文化、法制文化、廉洁文化等。

(四)提升企业形象。

1.统一形象标识。规范使用集团公司形象标识,不断提升标识的价值和影响力。根据企业文化新内涵,适时修订《集 团公司视觉识别手册》,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使用,切实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

2.加强品牌规划。根据企业文化新内涵,加强品牌战略研究、规划、整合及传播,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充分发挥中国石化品牌及组合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3.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努力创造就业岗位、诚信交纳税款、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切实履行好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4.注重形象塑造。以宣传企业文化新内涵为契机,动员全体员工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企业声誉,加强企业形象正面宣传,维护好社会公共关系,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深化推进,还需要随着公司发展战略演进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

(一)重点环节。

1.宣传推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设臵专题专栏,进行持久深入宣传。制作相关标语、课件、广告,纳入培训课程,集中1-2年时间进行强力宣贯,确保核心价值理念入脑入心。选树典型人物、讲好企业文化故事,引导员工自觉践行核心 价值理念。

2.整体推进。推进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完善集团公司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规范品牌、商标的使用与管理。推进专项文化建设,加强境外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体系。

3.巩固提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选树工作,培育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调研、总结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情况,制定新的工作规划。

(二)形式载体。

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总结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引导员工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策划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加强品牌宣传,展示和传播中国石化企业形象。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在集团公司党组领导下,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主管部门统筹策划、相关部门分工落实并及时反馈的工作体系。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2.机制保障。按照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建设企业文化。不断完善核心价值理念转化机制,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融入公司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公司绩效考 核体系;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交流机制,学习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

3.人才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要通过专项培训、考察交流等方式,加快培养企业文化建设人才,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水平。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9

对外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发展于70~90年代, 其理论重点是投资动机、投资决策和投资流向三个问题。其中, 投资流向就是区位选择问题。考察所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区位选择问题。

国外主要的学派有:1.以区位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 以成本学派和市场学派为代表。杜能等成本学派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区位选择的目标是成本最小化。克里斯塔勒和勒施的市场学派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产品的销售代替运输成本是选址的主要因素, 因此, 关税、自然资源、风险、行政手续都需考虑。2.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以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海默 (S.Hymer, 1960) 认为企业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拥有特定优势。凯夫斯 (R.Caves, 1974) 、约翰逊 (Johnson, 1970) 和巴克利 (P.Buckley, 1976) 等认为市场不完全的国家是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的投资区位。邓宁 (J.Dunning, 1977) 真正将区位因素和对外直接投资结合, 他认为区位因素不仅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 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的类型。3.以国际贸易学理论为基础, 以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代表。小岛清 (Kojima K) 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我国学者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 考察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主要理论有:1.就近基准。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的区位选择应遵循地理上的“就近原则”。2.地区渐进原则。该基准强调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首先从那些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近或稍微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开始, 随着投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扩张, 投资区位逐步向发达国家扩展。3.有效资本型FDI的区位选择。有效资本型FDI区位选择主要是综合考虑资本类型和东道国区位优势。

二、石油企业投资非洲的区位选择

(一)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非洲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地区, 近年来, 由于中东局势动荡不定, 石油开发商们更加重视蕴藏着巨大开采潜力的非洲石油, 非洲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

1.经济规模

据非洲发展银行2007年统计数据, 2003~2006年, 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实际GDP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4.5%。与之相比, 非洲产油国实际GDP增长率要高得多。2005和2006年, 阿尔及利亚、苏丹、安哥拉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5.6%、5.7%、5.2%和7.9%、11.3%、20.6%。可以预料,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非洲产油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仍将持续, 同时不排除少数国家出现飞跃性增长的可能。经济快速的增长和石油市场的巨大的潜力, 必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到来。

2.资源导向

目前非洲拥有油气探明量的国家共有23个, 其中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利比亚和尼日利亚, 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53.4亿吨和48.3亿吨, 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3.1%和2.8%, 位居世界第九和第十位, 此外, 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加蓬和刚果共和国也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长期以来, 非洲以其石油工业开放程度高、投资工业的崛起,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非海上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吸引外国石油公司纷沓而至。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石油油气出口能力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呈现出石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来自欧、美、亚洲的外国石油公司与越来越多的本土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引起世人关注。

3.成本因素

经典的区位理论认为生产成本是外商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利用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基础上, 企业才能在没有技术改进的情况下扩大利润回报。在对外投资行为中, 外商通常选择成本较低的生产区位。

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是勘探开发成本。非洲地区石油勘探成功率相对较高, 而勘探成本相对较低。西非地区钻井成功率为35%, 超过10%的世界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不断发现深海石油, 但由于采用高新技术, 其开发成本正在降低, 并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整个非洲地区石油的勘探开发成本与有“世界油库”之称的中东地区持平, 为3.73美元/桶。而世界其他产油区的开采成本却相对较高, 如美国为13.3美元/桶, 加拿大为7.17美元/桶, 欧洲为8.29美元/桶, 拉丁美洲为4.6美元/桶, 整个世界范围为5.3美元/桶。

4.集聚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由于产业集聚过程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对于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 这些效应往往是和外部性联系在一起, 表现在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供给和营销网络的形成、行业信息的分享等。大量的相关企业在地域上集中在一起, 将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 并有利于相互竞争和协作, 提高管理和办事效能。

欧美石油公司近年对非洲油气开发注入了巨资。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过去五六年在非洲投入了50亿美元, 今后5年将再投200亿美元;壳牌石油公司今后5年对非洲油气投资将比从前翻一番;埃克森美孚公司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500亿美元, 用以开发非洲的油气资源。据统计, 2006年, 非洲浅海石油开发投资共计60亿美元, 到2011年可望达到120亿美元。预计2006~2010年, 非洲深海石油开发投资可达400亿美元。2007~2011年, 非洲沿海将有133个浮式生产储油船投产。随着亚洲石油公司的进入和非洲本土一些石油公司的快速崛起, 非洲大陆正在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油气产业集群。由于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的存在, 我们石油企业可以分享这种外部性。

5.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

非经济因素主要指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东道国国内政治局面的不稳定以及法律体系的不完备都会都对投资主体造成很多的障碍。在文化方面, 传统宗教在非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不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在非洲都有一个吸收传统宗教走本地化道路的过程。而在对待当地外国公司的态度上, 非洲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外来投资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在政治方面, 近年来非洲大陆的政治局势总体来看, 继续朝着稳定和缓和的方向发展。在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非洲大陆没有出现新的重大动荡和冲突。非洲国家间关系出现积极的新局面, 绝大多数国家在国际场合、泛非以及次区域层面都进行了较好的合作, 曾因为各种原因而关系僵化的国家之间也开展了有效的对话。当然, 非洲目前的稳定与缓和依然只能是“相对而言”, 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稳定因素。例如, 刚果 (金) 东北部部族间的血腥暴力持续不断, 科特迪瓦与索马里的和平进程仍然曲折等等。此外在一些重大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上非洲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分歧。在法律方面, 随着非洲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 非洲有42个主要产油国对其法律法规做出了修改和补充, 如利比亚和摩洛哥都颁布了新的石油法;安哥拉和埃及都修改了石油法;阿尔及利亚新的石油法正在制定中;埃及政府修改了区块招标和开发的部分条款, 包括推出面积更大的区块、延长协议执行年限和对老油井再开发提供补贴等。

(二) 对非洲主要产油国的投资环境分析

本文以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提出的多因素评估法为基础, 结合非洲石油行业的特点和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对非洲主要产油国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的主要步骤是:在具体评估东道国投资环境时, 首先对各类因素的子因素做出综合评价, 然后据此对该类因素做出优、良、中、一般、差的判断, 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国投资环境的总分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式中:G为投资环境总分数;Wi为第i类因素的权重;Ai、Bi、Ci、Di、Ei分别为第i类因素被评为优、良、中、可、差的百分比。投资环境总分数的取值在7~35之间, 愈接近35, 则说明投资环境愈佳;反之, 愈接近7, 则说明投资环境愈差。具体见下表:

非洲共有23个产油国, 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和利比亚5国的产量约占非洲地区总产量的82.9%。运用多因素评估法, 对上述五大产油国的投资环境进行简要的分析。

下面对此7个区位因素分五级评分:优5分, 良4分, 中3分, 一般2分, 差1分, 对五个主要产油国进行评分比较, 权重数值方面主要参照专家意见及行业分析报告。

通过对非洲主要产油国的投资环境评估, 认为非洲主要产油国投资环境较好 (5个国家的得分都超过了中等评估分数21分) 是中国石油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获取油气资源的战略选区。

三、中国石油企业非洲投资的区位分布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 中国就开始了与非洲国家在能源领域里的合作, 随着中国和非洲经济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 中国石油企业与非洲国家在油气开发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截至2006年底, 中国在非洲较大型的油气合作项目共27个, 涉及苏丹、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尼日利亚等14个国家。

1995年, 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石油勘探工作在资金匮乏、技术人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大胆打入苏丹石油市场。此后, 中国与苏丹油气领域的合作取得巨大突破, 现在, 中国在苏丹投资的石油项目主要包括:1.苏丹油田1、2、4区块开发。1996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标获得苏丹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 并负责组建作业集团——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 中方占最大股份 (40%) 。2.喀土穆炼油厂。中油集团和苏丹政府各占50%股份, 项目于2000年5月正式投产, 年加工能力250万吨原油, 目前运行良好。3.喀土穆石油化工厂。中油集团占股95%, 苏丹政府占股5%, 2002年3月正式投产, 设计年产1.5万吨聚丙烯。

在阿尔及利亚,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于2002年10月中标并签约扎尔扎亭油田提高石油采收率项目, 该项目合作期20年, 中方投资75%, 预计投资1.68亿美元, 中方保证该油田在合同期内累计产量至少达到1.62亿桶, 项目由中方总承建。中石油和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于2003年7月14日正式签约启动阿德拉尔油田上下游一体化项目, 拟建成年产60万吨的油田, 中方预计投资2.45亿美元。

在尼日利亚, 中石化2003年成功中标可采储量为2130万桶的边际油田, 预计总投资1.5亿美元。2005年5月, 中石化与尼日利亚签署协议, 投资5亿美元海上石油勘探开发。

在利比亚, 中石油于2002年6月中标528公里的输油、输气双管线工程项目, 合同金额1.45亿欧元, 是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规模最大的工程承包项目。2004年, 中石化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000万桶总金额3亿美元的全年原油进口合同。

在尼日尔, 2003年底中石油与尼日尔政府签署关于Tenere和Bilma两个区块的石油勘探协议。

中国虽然同大多数非洲国家在政治上友好, 但进入非洲石油领域却比较晚, 欧美跨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的基础比我们要牢固得多。中国在非洲已有的石油项目多处于非洲大陆东部, 其油气品质和地缘优势不如西非和几内亚湾沿岸国家, 而且项目所在国政局相对较为复杂, 如苏丹南方局势不稳, 给中国石油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少风险和困难。

四、优化石油企业对非洲投资的相关建议

(一) 加强对非洲的研究, 树立中国石油企业品牌

中国石油企业应在加强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市场和技术分析的同时, 还要对非洲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特别是要关注地区局势及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动态,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识别、控制和防范机制, 以帮助企业提高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逐渐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的、稳定的石油供应和保障体系, 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此外, 在进行商业活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加大对非洲环保、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的投入, 树立中国石油企业的品牌形象, 实现与油气资源国当地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 增强和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

近年来, 中国石油公司在非洲取得的新进展, 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欧美主要石油公司的利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分别是非洲的第二和第四大油气资源国, 西方大石油公司也主要依靠其在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的油气资产建立了它们在非洲油气市场的主导地位, 是目前非洲对外油气合作的核心区域。中国石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在尼日利亚、安哥拉以及日益开放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的油气市场份额。如参与资源国的开放区块招标, 择机收购国际石油公司在主要资源国的油气资产, 参股现有大型油气开发项目, 与国际石油公司进行资产互换等, 此外, 在非洲本土石油企业快速壮大的形势下, 和非洲石油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中国石油企业的合法权益, 分散风险。

(三) 选择区位环境优良的地区投资

在非洲, 那些法律秩序良好、制度相对完善和社会运转协调国家的石油资源大多被西方大石油公司所控制,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地往往是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石油企业的投资重点应放在区位环境优良的国家, 要做到统一布局, 整体规划。比如在投资环境比较好的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加蓬、突尼斯和安哥拉, 除了不断增加自身的直接投资, 中国公司也应大胆探讨与西方和非洲本土等一些石油公司进行合作来进入市场。此外, 尼日利亚、刚果、喀麦隆、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乌干达等国家也值得关注, 其投资环境一旦改善, 将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

摘要:非洲的石油储量巨大, 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近年来, 非洲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成为全球石油勘探活动最活跃的一个新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已有近十年历史, 因此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区位选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石油企业投资非洲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并对非洲主要产油国的区位环境进行评估, 在此基本上提出优化石油企业投资非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洲石油,区位选择,环境评估

参考文献

[1]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 2008 (3) .

[2]史凌涛.非洲地区石油工业投资环境[J].国际石油经济, 2004 (10) .

[3]陈宗德.非洲投资市场及我国对非洲投资概析[J].西亚非洲, 2004 (1) .

[4]何琬, 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 2007 (11) .

[5]熊洁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模型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6]李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环境选择和产业选择[J].资本市场, 2008 (3) .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 篇10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名誉会长顾秀莲出席会议, 中国政研会顾问、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 中国政研会秘书长、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所长王学勤, 中国能源化学工会顾问、原主席、中化政研会副会长张成富, 吉林市市长赵静波, 中国煤炭政研会会长臧文贵, 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李新华及企业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化政研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化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郝长江主持。

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提出要以先进企业文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导意见》提出, 要紧紧围绕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鲜明时代特色、广阔国际视野的企业文化, 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与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顾秀莲出席会议并致辞。她说, 第二届企业文化促进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大家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 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大力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为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建设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再立新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化工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会长李勇武在报告中指出, 近年来石化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六大特点:一是全行业整体推进, 形成了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二是特色化建设成效显著, 企业文化内涵日益丰富;三是管理属性凸显, 助推企业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四是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嫁接、共赢发展;五是知行合一、差异发展, 让文化理念落地生根;六是中化政研会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会议向11家第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颁发了复审证书, 命名了10家第二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表彰了150家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40家化工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会议还授予了10家企业文化格言征集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吉林石化公司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第二批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企业文化格言征集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

上一篇:铝电解烟气净化系统下一篇:经营城市新思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