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物流业发展十篇

2024-08-10

辽阳市物流业发展 篇1

关键词:物流,自营物流,物流外包,辽阳

一、辽阳市发展物流业的必要性

1. 当今,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众多企业在经历了扩大产

量、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摄取第一利润, 以及扩大销售摄取第二利润后, 纷纷转向降低物流成本摄取第三利润, 在此背景下, 辽阳市发展物流业是大势所趋。

2. 根据《中共辽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报告》的精神, 大力推

进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建设和发展四个重点产业 (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建材业) 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 辽阳市发展物流业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3. 辽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 东依辽东山地, 西望辽河平原,

太子河经市郊东、北转折西、南注入渤海, 北距沈阳60公里, 哈大铁路, 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辽溪铁路横跨东西。南界钢都鞍山, 北依省会沈阳, 东临煤铁之城本溪, 西与辽河油田接壤。距大连港332公里, 距鲅鱼圈港162公里, 距桃仙国际机场60公里。可见, 辽阳发展物流业具有绝对的地缘优势。同时辽阳地处沈辽鞍经济带的中心, 辽阳市发展物流业可谓既有“地利”, 又有“天时”。

二、辽阳市发展物流可选择的运作模式

辽阳市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是在建设沈辽鞍经济带及振兴辽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 笔者认为, 辽阳物流业的发展短期目标应为注重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 中长期目标应是为沈辽鞍经济带服务。辽阳发展物流应更加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 从发展物流业之初, 便应将长期目标充分考虑, 以避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冲突,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因此, 笔者认为, 辽阳的物流发展应以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模式作为其参考模式, 当前适宜采用的模式有以下两种。

1. 自营物流模式。自营物流是指在供应链系统中, 核心企业

利用部分自有物流资源, 整合社会物流资源, 自主经营、管理其全部物流过程。自营物流的前提条件是,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具有品牌力;核心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企业在管理上具有文化力和整合力。以辽阳市当前的状况, 辽化、忠旺都具有相应的条件开展供应链背景下的自营物流模式。以忠旺为例, 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铝型材生产企业, 总资产89.5亿元人民币, 员工3200余人, 年生产铝型材50万吨。公司主要生产各种民用建筑、工业和其他行业用的铝型材, 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国家大型企业。其中民用建材总生产能力达30万吨;在工业型材生产方面, 公司可以开发生产散热器、集装箱、重型载货车车箱、轻体列车、地铁、舰船、航空航天等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领域用的大断面、复杂断面铝合金挤压型材、管材、棒材等各类工业型材, 生产水平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总生产能力达20万吨。公司拥有国际先进水平装备 (仪器) 的模具设计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可实现自行设计、开发新产品。几年来, 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 信誉至上;服务第一, 顾客至上”的质量方针, 以“树立精品意识, 创名牌产品”为宗旨, 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公司产品处于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深受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忠旺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份额、核心竞争力、管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目前已具备开展自营物流的条件。

2. 物流大外包模式。物流大外包模式是将企业供应链过程中

的全部物流业务都外包出去, 由专门的物流主管负责统筹协调。当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占有率不甚乐观的时候, 全部物流业务大外包, 可使企业轻装上阵, 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辽阳市准备重点培育的但其自身又尚未成熟的企业可采取此种模式。如在《中共辽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未来几年, 辽阳市准备大力推进芳烃及化纤原料基地建设和发展四个重点产业 (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建材业) 涉及到的相关物流都可以采用物流大外包模式。除此之外, 辽阳还存在部分企业, 如钢管类企业、食品类企业 (如雅朝) , 他们并没有很大的业务量, 但又具有一定的规模, 如果单纯将其物流活动做简单整合 (以此可以提高其满载率、避免空车率、降低物流成本等) , 开展物流, 必然会剩余较多的物流能力。若能适当整合, 并将其剩余能力充分加以利用, 那么这将可成为辽阳物流运行的有效的“填充剂”。

三、辽阳市物流业发展战略

上述内容主要是针对辽阳市当前物流业状况提出的发展模式设想, 当辽阳物流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后, 应考虑在政策上逐渐引导第三方专业物流的发展和完善、并在适当时机为全面适应沈辽鞍经济带的物流需求建立物流联盟。当前, 辽阳的隆兴物流中心、通汇物流中心、华盛物流港和公用保税仓库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较快,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应注意如何将这些专业物流与辽阳市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相结合,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 如果这些物流公司与企业配合得当, 共同完成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物流活动, 是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的, 但是对于生产物流活动, 除非企业有着很强的自营物流能力, 否则仍以由第三方专业物流提供为佳。

综上所述, 辽阳市发展物流业已占天时、地利、人和, 当前, 应充分明确短期、长期目标, 将其有效结合, 积极研究探索辽阳市的物流发展方式, 更好的为沈辽鞍经济带以及辽阳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服务, 希望此研究能为其尽微薄之力, 同时也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辽阳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liaoyang.gov.cn/

[2]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lnzhongwang.com

辽阳市物流业发展 篇2

关键词:灰色关联模型,制造业,物流业,联动

一、引言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沈阳市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沈阳工业基础雄厚,巨大的产业规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沈阳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业多元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沈阳市从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着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295亿元,同比增长8.3%。开展物流业务的各类企业已达3100余户,其中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有327户;国外物流企业有34家,包括日本邮船、德国TDS等世界百强物流企业8家;中海、中外运、宝供等国内50强物流企业18家。

二、灰色关联分析原理及方法

1、选好参考序列

一般选取X0为参考数列,X1,X2,…,Xk为比较数列, 而且以X(it)作为第i个数列在t时刻的值,i=1,2,…,k; t=1,2,…,n。

2、关联系数的计算

定义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Di(t)称为Xi对X0在t时刻的关联系数, i=1,2,…,k;t=1,2,…,n。ρ为分辨系数,0≤ρ≤1,ρ通常取值0.5。

3、关联度计算

关联度的一般表达式为:

ri是曲线Xi对参考曲线X0的关联度。

4、关联度排序

根据经验,当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一般认为,0<ri≤0.4时,关联度为弱,协调作用弱;0.4<ri≤0.65时,关联度为中,协调作用中等; 0.65<ri≤0.85时,关联度较强,协调作用较强;0.85<ri≤1时,关联度极强,协调作用也极强。

三、沈阳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1、协调度评价体系构建

物流业系统选取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等典型指标,制造业系统选取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

2、样本数据选取及处理

根据沈阳市统计年鉴(2001—2013)得到指标的相应原始数据见表1。

运用初值化方法对表1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结果见表 2。

将表2无量纲处理后,数据代入式(1)、式(2),分别计算得到货运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见表3及表4。

3、结果分析与讨论

从表3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与货运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73883、0.74268、0.73850,均处于0.65<ri≤0.85区间内,说明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与货运量关联度较强,且协调作用较强;企业单位数指标与货运量的关联度为0.87859,大于0.85界限值,说明二者的关联度极强,协调作用也极强。

从表4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与货 物周转量 的关联度 分别为0.74595、0.75229、0.70326,均处于0.65<ri≤0.85区间内,说明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关联度较强,且协调作用较强;企业单位数指标与货物周转量的关联度为0.93739,大于0.85界限值,说明二者的关联度极强,协调作用也极强。

四、结语

咸阳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咸阳市现代物流分析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能够极大促进商品流转、节约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咸阳市现代物流基础条件

1.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体系完善

咸阳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是陕西省第三大城市,东南与省会城市西安相邻,西面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接壤,西北与甘肃省交界,是我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312国道、西宝高速、福银高速等从咸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郑西铁路、咸铜铁路、西平铁路等在此交汇;具有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1.2 物流服务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出现了积极的发展势头,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蓬勃兴起。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成的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加快发展。咸阳市共有物流企业135家。按行业特征分,第三方综合物流服务5家,交通运输业57家,货运代理48家,配送2家,其他25家。

1.3 现代物流物质基础不断增强

咸阳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已形成纺织、电子、煤炭、石油化工、机械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咸阳市也是陕西最大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电子工业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医药保健基地、纺织工业基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物质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形成强大的综合物流,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最根本的内驱力。

1.4 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必将促进咸阳市现代物流发展

陕西七大物流园区之一的西安咸阳空港物流园区位于咸阳市,物流园区投资50亿元,占地5.5平方公里。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必将成为咸阳市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5 西咸新区建设有利于提升咸阳市物流的发展空间

西咸新区是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它必将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横贯东西、秦汉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连、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新区的建设必将提升咸阳市现代物流的发展空间。

2 咸阳市现代物流发展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2.1 对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不到位

不少部门单位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倾向,对发展现代物流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物流资源。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主动性不强,运作中的物流企业仍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模式,层次比较低。工商企业普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观念,许多企业物流服务仍在内部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

2.2 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一是仓储和装卸设施水平低,有一些区位布局、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发挥不充分;货场标准化程度低,装卸设备陈旧老化、现代化水平低,致使物流效率不高;二是停车场严重缺乏;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一个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全区虽有多个信息网站,但大多是各自为战,各行各业各单位的信息不能互通,不能形成联运配送一条龙服务,咸阳市没有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形不成全区物流市场体系。

2.3 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部门管理体制,咸阳也不例外,这种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资源,使各种物流要素之间难以有效衔接和协调,造成了成本提高,资源浪费,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部门资源垄断破坏了现代物流系统的完整性,使一次物流变为多次中转,阻碍了大流通的形成和现代物流功能的发挥。同时,现代物流中介组织也不发达,使物流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4 农村流通网络不健全

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市场建设简单重复,大都规模小、类型单一,城乡的农贸消费品市场均以日用品销售为主。市场缺乏产业依托,区域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寥寥无几,部分市场基础条件简陋、硬件设施差,影响了市场综合效应的发挥。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难以畅通。

3 咸阳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制定咸阳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

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推进咸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力度。用现代物流理念,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咸阳市发展现代物流的方针、目标和在全市中的功能定位,确定重点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基地)、重点物流企业的布局,策划一批现代物流业建设项目,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投向。建议将加快咸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列入全区重点产业之一,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邀请知名专业机构编制咸阳市现代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咸阳市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3.2 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咸阳市与西安零距离的特殊区位,抓住省上西咸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空港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结合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发挥咸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节点作用。围绕专业批发市场、连锁商业企业,加快建设咸阳市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大型停车场、集装箱货场和标准化仓储设施等。

3.3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咸阳市要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整合流通资源,引导仓储、运输、邮政等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筛选一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稳定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3.4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推进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平台有助于提高物流参与方的工作效率。在咸阳市物流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咸阳市必须首先搭建咸阳市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咸阳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把咸阳市分散的物流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为咸阳市物流市场提供信息支撑,促进咸阳市物流市场规范化操作,促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其次是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需求,广泛采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着力建设一批知名品牌市场。再者是引导工商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库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方风平,曾艳英.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实证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0(1),56-57.

[2]郭伟峰.郑州市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91-92.

[3]张志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综述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08),154-157.

作者简介:

张翠花(1968-),女,山西省临猗县人,工程硕士,副教授,高级物流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技术及其装备。

辽阳市物流业发展 篇4

一、发展背景

雁峰区是衡阳市的工业重区和商贸旺区,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一)基础较好,环境优。我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外部主体基础条件很好。一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境内城市干道、铁路、公路、水路集结成网。衡阳大道(西外环南线)、白沙大道、衡州大道、蒸湘南路、解放大道等城市干道纵横交错;107国道、湘桂铁路、衡枣高速公路、湘桂高速铁路等穿境而过;衡阳城区唯一的湘江千吨级码头坐落我区,城区的五座大桥就有三座跨越我区。二是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用“硬”措施来治理“软”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今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服务项目、服务企业“1234”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三产服务年”活动的通知》及《关于全面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立足科学发展,集全区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优化环境、抓项目、促发展。年内,全区各级各部门共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资金、技术、用工等方面的难题达百余个,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需求很大,商机多。“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22.6%,货运量年均增长率突破12%。目前全区经济发展正处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势头较为强劲,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生产持续扩大,经济活动不断增加,物流需求规模愈来愈大、种类愈来愈多、质量愈来愈高,而工业的物流需求最为旺盛。一是传统支柱产业依附性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以特变电工、金杯电缆为龙头的输变电装备产业,以亚新科、星马重汽为龙头的汽车(农机)及零部件产业,以紫光古汉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燕京啤酒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以云锦纺织、贝帝圣和波司登-叮当猫(在建)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已逐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亟需现代物流业的配套支撑。输变电装备、汽车(农机)及零部件两大机械装备产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和依附更是明显。二是工业新城建设需求量大。当前,白沙工业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作为以机械制造业为龙头和主业的重工园,白沙洲工业园对钢材、重机等的吞吐量非常之大,工业新城建设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有力支撑。

二、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区物流业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其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而不“优”。全区目前共有综合性物流企业5家、货运企业20多家、仓储企业近10家、物流市场1个、营运性货车近2000辆,日均货运车流量突破200台,仓储、运输、配送和快递等业务发展平稳。但总体看来,我区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离现代物流业和“大物流”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有:规划不尽合理,产业布局散乱,未形成集群集聚态势;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除金果物流和快达物流全面投入运营外,衡汽物流、璐

辉物流、中电物流等其它综合性物流企业尚在建设当中,物流市场建设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软硬件装备陈旧,物流信息平台与网络服务严重滞后,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停留在“一间铺面、一部电话、一块黑板”的原始状态,其服务理念落后、服务规模太小、服务种类单

一、服务质量不高。

(二)“长”而不“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狠推项目建设,我区物流业不断成长,但发展速度太慢,成长而不见强大。这一点,在综合性物流企业和物流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综合市场方面,以璐辉物流为例,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占地400亩,建成后可安排就业1000人、实现年利税5000万元,通过区委、区政府和项目投资方的共同努力,项目建设已获得市政府的同意,但因相关手续办理时限长、成本高、难度大,项目至今尚未正式开工。物流市场方面,通过区委、区政府的积极争取,衡阳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已确定在我区建设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林牧产品市场群等大型专业市场,项目选址也已通过有关论证,但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上述项目至今仍未正式启动。

三、主要瓶颈

当前,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受以下四大瓶颈的制约:

一是观念瓶颈。企业观念落后,严重阻碍了整个物流业的健康发育。我区工业化起步较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先生产后流通”、“重生产轻流通”等落后观念,致使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形成了自己“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闭合式物流产业模式,一些企业和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业对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巨大作用。终端配送、第三方物流等长期受到落后观念的严重挤压。

二是体制瓶颈。城区政府职能不全,完全没有物流项目的独立规划、建设权,而规划、国土、电力等相关手续极为繁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区委、区政府和投资方衡汽集团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但仍未能使钢材交易市场落户我区,就是区级政府职能受限的一个显著例子。

三是资金瓶颈。一方面,区级财力有限,无法足额安排发展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实力客商投资方向可选择性大,来我区洽谈项目的多,真正落实的少,资金引进非常困难。迫于资金压力,工业品生产资料市场群等项目至今仍然处在项目洽谈推进阶段。

四是人才瓶颈。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真正懂得物流理论,又能进行物流整合策划等的经营者严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员、物流师和物流职业经理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育任务十分艰巨。

四、几点建议

针对实情,我局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推进全区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争支持,明方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用地保障和资金扶持,为产业发展引导方向、提供支撑。

二是抓项目,促升级。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的抓手作用,结合实情,按照“策划一批,推介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突出抓好优势项目的洽谈引进与建设培育工作,促进产业升级。

辽阳市物流业发展 篇5

城市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综合系统, 它涉及交通运输、货运代理、仓储管理、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营销策划等领域。城市物流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影响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多且变化大, 其依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 不论是改进现有物流系统还是开发新物流系统, 进行物流系统规划都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进行物流系统规划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物流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物流设施的合理配置;做好城市物流规划, 对于解决城市日益严峻的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巨大的作用[1,2]

进入21世纪,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概念已经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正式提出来, 如深圳、成都等已经初步完成物流系统总体规划, 但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仍需上位衔接中心城市及所属省域的整体物流规划, 加快其自身城市物流体系总体规划。所以, 有必要对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

2 物流系统规划的“软系统”方法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有以下难点:规划问题的提出并不明确;问题结构性差;规划目标要满足多方的要求;很难得到最优解[3]。城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相关问题决定很难用传统硬系统方法来解决, 本文尝试用软系统方法进行解决。

P.B.Checkland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硬系统的适用性进行研究, 他经过大量系统实践研究, 提出了适用处理软问题的软系统方法。该方法大致分为7个步骤:

(1) 问题状态识别。即确定问题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条件;

(2) 问题状态描述。即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问题, 尽可能用状态图表达问题状态的构造、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3) 根底定义建立。即以问题识别和描述为基础, 建立研究问题想象系统的根底定义。根底定义所接顶的并非是“应该存在”的系统, 而是与问题环境相适应的便于洞察的系统。由于人的认识、见解、世界观、价值观不同, 对于一种问题状态的描述可有几种根底定义。根底定义规范并确定着建模的范围与方向。根底定义的组成要素包括:

根底定义的这些组成要素组合起来就称之为CATWOE, 其具体含义是系统所有者 (O) , 使系统在环境约束 (E) 下, 由系统执行者 (A) 通过变换 (T) 将其输入变换为输出。系统的受益者或受害 (C) 就是受变换影响的人, 赋予变换具体含义的世界观至少包括 (W) ;

(4) 概念模型建模。根据根底定义建立概念模型;

(5) 概念模型与问题状态比较。从形式上是概念模型和问题状态的比较, 但实质上却是概念模型的“干什么”和现实问题的“怎么干”的对照;

(6) 可行改革方案的确定。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取得共识, 从而确定所期望的可行改革方案;

(7) 可行改革方案的实施。一旦确定了所期望的且可行的改革方案, 就制定具体措施, 加以实施。

通过上述7步, 便可使问题进化到一种新状态, 使问题处理跨上一个新台阶。继而再从第 (1) 步开始新的循环, 直到满意状态。

下面结合绵阳市涪城区物流系统规划实践介绍“软系统”方法在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3 基于“软系统”方法的涪城区城市现代物流系统概念规划[5,6,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属于四川省八大次区域物流中心之一的绵阳市, 物流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为实现绵阳物流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 作为绵阳市核心区域的涪城区制定了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并率先提出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满足物流需求的、技术领先的现代物流系统, 应用物流一体化理念, 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在涪城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 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区域物流体系发展战略规划。下面具体研究基于“软系统”方法的涪城区物流系统概念规划。

3.1 物流调查及现状描述

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及实地调查, 涪城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现代物流业发展、市场服务体系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3.1.1 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涪城区经济发展取得前所未有进步, 工业强区取得实质进展, 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区域经济实力加大幅度提升, 2008、2009、2011年跻身全省县级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前三名。2011年, 涪城区实现辖区地区生产总值447.69亿元、增长16.3%。总体来讲, 涪城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工业强区步伐加快,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3.1.2 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1)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涪城区是川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区内拥有成 (都) 绵 (阳) 广 (元) 高速、成 (都) 绵 (阳) 高速复线、规划中的绵 (阳) 遂 (宁) 高速及通往各县 (市) 的高等级公路, 宝成铁路、规划中的绵遂铁路及多条城际铁路穿境而过, 绵阳南郊机场位于区内, 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涪城区干线公路层主要包括“三横四环五纵”, 如下表所示。

铁路:主要依托宝成铁路及规划新建成绵乐城际铁路。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 南行达四川省成都, 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 途经甘肃徽县、四川广元、绵阳、德阳, 至成都。涪城区境内建绵阳站。

民航:绵阳南郊机场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航空港, 机场基准标高519.2米, 高于市区60余米, 具有良好的净空环境。距市中心公路距离10公里, 机场外联宝成铁路、成绵、绵广高速和九寨环线, 周边辐射广元、遂宁、射洪、德阳、巴中等城市, 有效地促进“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经济交融。

(2) 仓储及货运场站现状。现阶段涪城区没有已经正式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现有的货运系统的布局未能充分的利用有利的交通条件。区内现有货运市场一处, 以及通力公司零担站、绵阳市公路运输服务站和长虹仓储中心。其它各类储运库场10余个, 这些设施分别隶属于商业、外贸、物资、供销、厂矿等部门, 多设于城市一环及周边地带, 占地大, 利用率低, 功能单一。目前, 区内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火车北站 (货运站) 附近, 铁路运输方便, 但用地狭窄, 对外运输与城市交通混杂, 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3.1.3 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1) 绵阳市物流业整体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 绵阳市现代物流业整体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 全市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1%。全市物流企业仓储面积100万余平方米, 货运车辆25293台, 载货吨位67911吨, 集装箱货场年吞吐能力约90万吨。绵阳出口加工区建有面积2200平方米的保税仓库, 保税物流业务已初具规模。全市有物流从业人员12000余人, 注册物流业务的企业76家, 其中:四川长虹民生物流、绵阳富临物流、四川双汇物流、绵阳安运物流、四川中邮物流绵阳分公司、中外运空运已成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

(2) 货运量现状。在绵阳市各种货物运输方式中, 公路运输起着主导作用, 公路货运量大。铁路运输基本保持, 但运量有萎缩迹象;水运运量呈明显萎缩, 下降很大;民用航空基本保持, 带萎缩迹象。详见下表:

涪城区货物运输也主要依托公路, 在绵阳市各区县中, 涪城区境内公路总里程最短, 但高等级公路里程最长, 且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都是最大。

3.2 根底定义建立

经过现状描述以后, 对于涪城区城市现代物流系统已经有了全面和较为准确的认识, 从而可以建立想象系统的根底定义, 以下是涪城区物流系统的根底定义:

O:涪城区政府;

A:涪城区发改局、规划建设局、经济商务局等;

T:通过统一的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及各园区具体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等手段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W: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确立现代物流业为涪城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E:包括国际国内大环境、四川省内区域发展环境及绵阳市内部发展环境三个层次, 要适应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变换, 融入四川区域物流发展体系, 掌控并反作用于绵阳市物流发展内环境;

C:园区运营商及经营户、涪城区物流企业及其各级客户、相关商贸交易市场运营商及经营户。

3.3 概念模型建模

依托规划三大物流园区, 构建以“一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 一个共同配送网络, 三大物流园区, 五大物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物流系统概念模型。

3.3.1 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

抓住绵阳建设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机遇, 依托新皂物流园区临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 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的“一主平台、两分平台”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平台。“主平台”设于新皂物流园区, “两分平台”分别设于龙门物流园区和石塘物流园区。通过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交易带动物流产业的效益和效率。

3.3.2 共同配送网络

根据各园区的交通及区位优势, 建设以两大货物集散中心和一个城市共同配送中心为主体的共同配送网络。

龙门农产品公路集散中心:依托龙门互通可便捷连接绵阳周边成绵广高速、成绵第二高速、绕城高速及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 利用相关高速路网, 重点建设农产品公路货运集散中心;

新皂大宗物资货运集散中心:区内公路、铁路可达性强, 宝成铁路复线、规划绵遂铁路贯通全境, 皂角铺站位于境内, 充分利用其外部交通优势, 重点发展公铁联运功能, 建设辐射四川、重庆及西部各省的大宗物资货运集散中心;

石塘城市共同配送中心:该中心位于城区一环及规划二环之间, 依托市区交通网络, 重点发展城市一体化公共配送功能, 建设城区百货商品共同配送中心。

3.3.3 三大物流园区功能体系

基于对三个物流园区区位、交通及涪城区市场服务体系的分析, 根据其各自优势, 具体分析各物流园区在整个物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龙门园区主要以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为核心功能;新皂园区主要以钢材、电子信息、机械、医药等大宗物资综合物流为核心功能;石塘园区主要以市区各类百货商品等商贸物流为核心功能。

总结以上分析, 汇总各物流园区在整个物流网络体系中承担的具体功能、规模如下表所示。

3.3.4 五大物流体系

根据绵阳市整体产业发展及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发挥现有物流园区及其他物流设施作用, 构建以下五大物流体系:农副产品物流体系、机电及电子产品物流体系、建材物流体系、医药物流体系、商贸物流体系。

3.4 概念模型与问题状态的比较

通过概念模型与问题状态的比较, 发现涪城区现有的物流系统的差距和问题:

(1) 发展物流业紧迫感还略显不足, 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对物流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集约化增长等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现象以及物流业发展组织机构不健全、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等问题。

(2) 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 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尚处于规划建设中, 主要的综合交易市场及货运市场位于城区, 主要货物铁路装运集中在火车北站, 物流业用地不足, 物流设施存在资源浪费、陈旧失修和通达不畅等问题, 物流运输与城市交通混杂。绵阳口岸开放程度低, 仅开放二类铁路口岸, 航空口岸尚未开放, 口岸设施落后, 承载能力较弱。

(3) 物流企业发展水平较低, 第三方物流发展较为缓慢。区域第三方物流尚处于发育阶段, 当前进驻的物流企业主要是省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 区域分布分散, 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市场, 其功能发挥和影响力较弱。

涪城区现状物流系统的问题、与概念模型的差距就是规划实施的着眼点。

3.5 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现状调查、根底定义和概念模型以及概念模型与问题状态的比较就可以确定概念规划初步方案。初步规划方案还需要同有关部门协商、讨论以求取得共识, 在规划实践中规划方案的确定往往需要多次讨论, 多次讨论可以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现阶段涪城区物流系统概念规划处于商定讨论阶段。

摘要:在对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相关概念、意义及难点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实际需求, 理论上, 对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城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实践上, 将该方法应用到绵阳市涪城区物流系统概念规划过程中。一方面, 为“软系统”方法论在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 解决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绵阳市涪城区物流系统概念规划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软系统方法论

参考文献

[1]Dr.Dale S.Rogers Dr.Ronald S.Tibben-Lembke.Going Backwards:Reverse Logistics Trends and Practices[M].Reverse Logistics Executive Council, 1998.

[2]张锦.L一OD预测理论与现代物流规划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3]汪超, 王俊丽.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城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方法探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4, 4 (1) :62-67.

[4]汪超, 杨东援.中心城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框架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2) :53-55.

[5]涪城区政府.绵阳市涪城区城市物流系统概念规划[S].西南交通大学, 2012, 8.

[6]涪城区龙门镇镇政府.绵阳市涪城区城市物流系统概念规划[S].西南交通大学, 2013, 9.

辽阳地区二人转的产生与发展 篇6

海城一喇叭戏流入辽阳地区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当时有老艺人讲,在辽阳地区是没有叫喇叭戏的,只叫小拉场子,这便是拉场戏的俗称。而拉场戏源于地秧歌,确实是二人转的分枝。所不同的是二人转可以分包赶角、跳出跳入。而拉场戏是人物出现,一角见底。因此二人转归曲艺类,拉场戏归戏曲类。

清光绪年间,海城一代高跷秧歌已形成,逐渐取代了地秧歌。因为高跷秧歌是足绑木棍,更便于观赏。但演拉场戏有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各类人物的展现,唱到长段子时,就没有双玩艺儿的灵活性。而双玩艺唱、说、做、舞绝灵活多变,跷上跷下均表现自如。因此,一些艺人宁愿舍弃喇叭戏而唱双玩艺。白天在跷上唱,晚上下跷唱。海城高跷秧歌传入辽阳后,于此地的地秧歌融会贯通,形成了“辽阳大秧歌”。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秧歌艺人们由秧歌队中逐渐分化出来,有水平的艺人组成七八个人的小班。农闲时节,逢年过节为有钱人家唱堂会,或在村头广场、大车店等场所形成商业性演出班组。形成了最早的二人转小班。最早的二人转演员没有女演员,均是男扮女装。女主角称“包头”的,男主角称“唱丑”的。所用的道具主要是扇子、手绢。因为扇子可以用来扇风,手绢可以用来擦汗。久而久之,便在表演中形成很多技巧和绝活。晚间,在大车店等室内演出时,因只有油灯,唱丑的演员便捧起来,为唱包头的照亮。时间一长也形成各种技巧。这就是所谓的“唱顶灯碗儿”。

唱双玩艺的形成职业化后,艺人们便口传心授,代代相承。不经过拜师学艺便很难有所依靠,受排挤,不被看成门里人。在拜师学艺仪式上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艺人们为了生存相互竞争,艺不轻传。只有信得过的徒弟才肯传艺。据艺人讲:“行低人不低,行为不轨,艺有多高也白扔。”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经济衰退。唱双玩艺的举步维艰。由于此艺术产生于民间,多是底层的劳动者组成。因此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冷漠和摧残。借口“过于淫荡,有伤风化”,多次遭到查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扼杀中华民族文化,更是百般阻挠限制民间艺术,大肆搜捕艺人。但这朵土香土色的民艺之花,有广阔的生存空间,无论怎样被宰割,它都如一片顽强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艺人肖玉厚讲,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成立了个体班,自己任版主。在辽阳地区顽强生活至今。五十年代他首次将二人转领进辽阳市。在穆家茶社演出近两个月,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艺人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在专业剧团里大显身手,创编了大批新剧目,使这门艺术得到了发扬和光大。1956年,辽阳县地方戏剧团正式成立。最初的老演员有肖玉厚、筱桂荣、朱傻子(朱庆坦)、筱丽君、邹宝奎、骆国俭等。上演的主要剧目有:《新婆媳》、《嫁山区》、《两情愿》、《双满意》、《小老板儿》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和爱戴。

辽阳市物流业发展 篇7

“十二五”时期,是辽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建设特大型城市,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壮大产业集群,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力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攀升。“十一五”以来,围绕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以及市场、资金、人才等诸多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30户,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1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户),是“十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5%;资产总额110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从业人员14.5万人,是“十五”末的1.2倍,年均增长5.6%;实现销售收入1607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1%;实现工业增加值442.2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18.9%;实现利税1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年均增长22.9%。化工化纤塑料业、冶金及金属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建材业五大主导产业竞相发展。化工化纤塑料业实现销售收入529.2亿元,占全市的32.9%,年均增长18.2%;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59亿元,占全市的28.7%,年均增长27.7%;矿产建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84亿元,占全市的23.9%,年均增长58.4%;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2亿元,占全市的8.8%,年均增长32.8%;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9.5亿元,占全市的4.9%,年均增长8.7%。矿产建材业、装备制造业、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发展持续加快。

二是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十一五”以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土地、资金、环评、电力等诸多问题,项目建设高潮迭起。全市共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62项,是“十五”的2.5倍,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8亿元,是“十五”的4.7倍。市、县两级政府给予重点项目各类政策资金支持8.6亿元,争取国家和省各类支持项目专项资金5.3亿元。年产80万吨PTA、年产4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年产60万吨铝合金工业型材等一批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辽阳石化公司实现了1000万吨炼油能力,精己二酸产能达到14万吨居全国第一;华兴集团天然脂肪醇产能达22万吨居亚洲第一;瑞兴集团二硫化碳产能达24万吨居世界第一;忠旺集团铝合金工业型材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并有一半产品份额出口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全市钢管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总产能已超过150万吨,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钢管生产基地;新风集团柴油机燃油喷射高压共轨系统实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工艺技术形成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金兴集团中高档汽车内饰产品生产能力达到80万辆(份),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国内第二位;全市新上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配套建设11座大型水泥粉磨站,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1200万吨。通过实施大规模的钢铁、水泥产业升级改造,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市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建筑钢材和水泥生产基地。

三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施新兴产业项目105项,完成投资95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1.8%。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占全市的5.8%;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利税2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4.3%和16.5%。

四是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十一五”以来,工业战线把工业集中区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芳烃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市经济开发区、河东新城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灯塔铁西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到“十一五”末,主要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开发面积37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多亿元、项目建设资金234多亿元;入驻园区六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196户。芳烃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辽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辽阳经济开发区、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辽阳县刘二堡工业集中区、灯塔铁西工业集中区被省政府授予新城、新市镇建设“省级重点工业集聚区”。以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全力打造芳烃深加工、工业铝材深加工、日用化工、高压共轨、钢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六个产业集群。

五是科技创新成就斐然,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力推进企业并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品适应性调整,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工业累计开发新产品602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3.9%,比“十五”提高1.6个百分点;累计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近50亿元,是“十五”的2倍;多晶硅切割液等25种新产品荣获省政府“优秀新产品奖”,夏利 N5轿车全内饰等23种产品被省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忠旺集团、奥克集团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行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户、民营科技型企业达到150户;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3种(枚),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95种(枚);建设省级公共技术平台4个。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合作研发项目200多项。完成并购企业3户。

六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阶段性成果,节能和循环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强力淘汰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有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实施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67项,完成投资149亿元;关闭取缔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547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目标。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至2.65吨标煤,比“十五”末的4.29吨标煤下降38.2%,完成省下达“十一五”目标的129.4%。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少;部分企业管理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不高;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有些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尚不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要。

二、“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新的发展跨越为主题,牢牢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和“科技兴企”战略,全面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工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加工制造向设计制造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转变,努力把辽阳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特大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1.工业总量大幅攀升。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8%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875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实现1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2.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园区功能科学划分,新兴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打造以芳烃精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以铝合金工业型材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高压共轨系统及配套产业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三个高端产业,培育10户占据行业制高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高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河东新城工业区、芳烃基地率先实现产业新型化,灯塔日用化工产业集中区、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集中区、刘二堡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区、向阳高压共轨产业集中区实现园区专业化。

3.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打造支撑现代工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户;开发新产品1000种,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30%;构建起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

4.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到“十二五”末,全面建立起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构建起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增强科学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重点任务

1.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发展壮大独具我市特色的六大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努力实现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力争经过3到5年时间的努力,每个集群拥有3-5个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六个重点产业集群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000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市的75%。

芳烃产业集群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辽阳石化公司为依托,以芳烃为特色,以加工辽阳石化产品为主攻方向,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芳烃及化纤原料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聚酯,苯,二甲苯,烯烃,碳

四、碳

五、碳

九、碳十等五大产业链,形成聚酯及特种聚酯、酰胺、塑料及深加工、合成橡胶及加工、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到2015年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全面建成全国最大的芳烃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工业铝材产业集群在辽阳河东新城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做大做强忠旺集团,围绕挤压管、棒、线、型材和冷热轧制板、带、箔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石化、模具、机械与装备制造等深加工产业。新建、引进工业铝材深加工企业40户以上。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50户,从业人员2.7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建成世界一流的工业铝材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中心。

高压共轨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以新风集团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1万人,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基本建成世界先进、全国最大的高压共轨及配套产业基地。

日用化工产业集群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辽宁华兴集团为依托,引进宝洁、白猫、纳爱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发展独具特色日用化工终端产品,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4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超100户,从业人员1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日用化工产业基地。

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以刘二堡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强度建筑钢材、大型锻铸件、石油专用钢管、特种钢材制品等专用、特种钢材高端产品,加快钢材产品交易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户,实现改造升级企业30户,规模以上企业100家,从业人员2.5万人,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建成东北地区特色钢材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配套、节能环保产业。到2015年末,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从业人员1.8万人,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建成沈阳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十二五”时期,要全力构筑新兴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

精细化工以芳烃基地、灯塔铁西日用化工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托芳烃、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料,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涂料,防腐专用涂料,环境友好型颜料,特殊用途颜料,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型胶黏剂产品,新型催化剂,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饲料和食品添加剂,新型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工等精细化工终端产品,强力推进年产20万吨表面活性剂、年产10万吨减水剂等37个重点项目建设。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50亿元。

新材料以河东新城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大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材料。围绕忠旺集团挤压管、棒、线、型材和冷热轧制板、带、箔等新型铝合金材料,重点发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交通运输、石化、模具、机械与装备制造等特种铝型材金属新材料,全力打造工业铝及铝合金产业集群;围绕辽化、芳烃基地,重点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弹性体、复合材料、塑料合金等化工新材料。强力推进年产200万吨特大高精铝及铝合金板带箔项目、年产20万吨PTT树脂等16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13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以辽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打造以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为主的汽车配套产业集群;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着力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发展柴油机整机、大型数控机床、工程设备等整机成套设备;加快建设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提升基础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加工辅具基础配套水平,提高系统设计技术,推进水力/风力发电机组核心部件、汽车内饰等配套产品升级;全面掌握新型造纸机械、时速2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力推进年产20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年产200台(套)大型数控滚齿机床等25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32亿元。

电子信息以辽阳县向阳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河东新城工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把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依托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高精文秘助手波指示雷达、高精度铜板带材、新型漆包线、集成电路、SMD表面贴装石英晶体等电子信息产品以及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软件产品,不断提升独具我市特色的数字矿山、数字城市软件产品水平。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强力推进年产3000吨电子信息产品用微细绕阻线、聚进科技IT产业园等10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0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以灯塔地区、弓长岭地区、辽阳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重点节能环保工程、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治理,实施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积极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全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构建经济、节能、环保、清洁、安全的节能环保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组件、地热机组、镍氢电池等产品。重点开发推广应用替代燃煤锅炉节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开发生产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工业废液资源化利用等关键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生活垃圾发电和生产水泥新技术,研究开发尾矿、矿渣等综合利用技术。强力推进华能电厂、沈煤煤矸石电厂二期工程等12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达80%以上,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率达100%,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0亿元。将灯塔市、弓长岭区打造成全省矿业开发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3.强力提升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为突破口,优化传统产业布局,加速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钢铁加工、矿产建材3个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石油化工以辽化为依托,以芳烃基地为重点发展区域,以140万吨/年重整及100万吨/年PX芳烃联合装置为龙头,按照“炼化一体、集约化模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安全生产”的要求,提高原油加工能力和水平,扩大重整规模,提升芳烃生产能力,延伸石化产品加工深度。强力推进年产16万吨已二酸、年产15万吨环氧丙烷装置、庆化整体搬迁改造等27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利税165亿元。打造国内最大、国际重要的芳烃生产基地。

钢铁加工业以辽阳县刘二堡为重点发展区域,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合理布局、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优化品种结构,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重点发展石油输送专用管、400兆帕以上高强度建筑钢材、大型锻铸件等高端钢材品种。强力推进年产100万吨高速线材、年产30万吨石油专用管、年产200万吨铸锻件产业园等26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利税80亿元。

装备制造业以辽阳经济开发区、白塔铁西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围绕大型宽幅高速造纸机械、锻压机床、制药机械等传统装备产业,加快提升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施退二进三,通过企业搬迁升级改造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提升。大力推进辽阳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搬迁、富奥辽阳弹簧有限公司搬迁等35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40亿元。

矿产建材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提升铁矿采选、水泥两个重点产业发展水平。整合铁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规模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铁矿产品加工深度,配套建设铁矿球团生产企业。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水泥行业联合重组,建成全省重要水泥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年产400万吨铁矿石和120万吨铁精粉、5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等19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利税70亿元。

4.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培育品牌效益,做强皮装裘皮、农产品加工两大优势特色产业。

皮装裘皮以佟二堡皮装裘皮集聚区为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建成功能设施完备的大型综合购物商场100万平方米,引进和创建知名品牌50个,高档皮装裘皮加工企业1000户,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50亿元。打造东北亚地区最大最强的皮装裘皮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以灯塔市、辽阳县为重点发展区域,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装备水平,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深加工以及特色轻工纺织产品,构建东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强力推进10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年产20万套汽车成型毯、年产1000万件高档家具等18个重点项目。到“十二五”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利税30亿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进一步充实完善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沈阳经济区我市的4个新城和4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大手笔科学规划建设与新城、新市镇相适应的工业集中区和产业体系。二是加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集中区承载能力。每个工业集中区每年用于基础设施投入不低于5亿元,重点工业集中区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亿元,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集中区集聚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三是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建立催生产业生成、适应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赋予工业园区引领现代工业发展新的管理职能。

2.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围绕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谋划、推进、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牵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协调解决土地、资金、环评、电力等问题,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力推进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较强牵动力的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力促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到“十二五”末,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500项、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0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50项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力争达到25%;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3000亿元以上。

3.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支持30项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100个(枚)。二是强化产品研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抓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紧密科技研发战略联盟,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育10户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四是全力推进企业并购工程。充分发挥全市基础条件好、外向度高、行业优势强的骨干企业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并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企业技术和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20个企业并购项目,力争掌控3-5项世界顶级核心技术。完成企业并购15户,实现并购额1-3亿美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管理能力、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带有项目或科研课题的专业带头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到“十二五”末,培育优秀知名企业家100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0.5万名、各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0.5万人、高技能人才0.5万人。

4.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大力开展工业集中区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三是突出抓好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围绕我市精细化工、工业铝材、高压共轨系统等优势产业开展招商引资,鼓励骨干企业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二是设立工业“五项工程”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每年安排一定配套资金,为“十二五”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各金融机构在对大中型骨干企业提供重点支持的同时,对小企业要积极运用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支持发展。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对重大工业项目投入,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重点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四是强力推进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技术改造、联合重组等多种举措,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0户)。其中,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到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户;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达到50户。

6.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强化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管理机构,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年耗能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至2.0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5%以上。二是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重点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80项,完成投资270亿元。到“十二五”末,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大幅提高,粉煤灰、煤矸石等主要工业废弃物和化工废渣当年利用率达到100%。三是强化节能监管。大力实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能效对标管理,开展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能效对标整体水平。到“十二五”末,重点用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和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建立淘汰落后产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科学编制淘汰落后产能规划,强化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监管。到2013年底,我市凡属淘汰标准范围内的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建立起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沈阳市四措并举加快农村改革发展 篇8

一是抓好“三高农业”。抓好高端精品农业,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全国知名品牌;抓好高效特色农业,稳定面积,提升效益;抓好高产生态农业,提高单产,确保“菜篮子”稳定。

二是抓好“三带建设”。继续抓好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实施新型实用技术,加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抓好蒲河生态经济带,协调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成就绿美沈阳新名片;抓好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城市景观田生态产业带、环城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及优势产业带、产业群。

三是抓好“三项安全”。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双认证工作。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畜产品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抓好粮食储备安全,做好粮食储备建设。

促进贵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篇9

发布时间:2005-7-5信息来源:

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市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更快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作用,促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强市升位”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现对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发展中小企业的经验,提出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小企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包含国有、集体、乡镇、股份制、私营、外商投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类型,具有投入少、发展快、经营方式灵活、运行成本低廉、转移调整便捷、吸纳就业量多等特点。特别是在多品种、小批量、劳动密集的行业及其适合分散经营具有柔性生产方式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度,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3560户,其中大型企业49户,中小企业占总数的99.8%,工业总产值317.71亿元,中小企业占52.5%。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中小企业户数占98%以上,占全社会销售总额80%左右,在我市各区(市、县)中,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各区(市、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小企业是缓解我市社会就业压力的主要渠道,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中小企业主要生存和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就业容量)和单位投资新增加的劳动力(就业投资弹性)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在相当多领域至少要高出1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进行工业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容纳了全市就业总数的70%以上。即使在大型企业特别集中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均)1998为115208人,也占44.8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人数逐年下降,1996年至1998年,全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职工人数分别由52.73人和13.2万人降为42.58万人和11.29万人。而同期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却大幅增长,从1996年的2.94万人变为8.84万人。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1998年非公有制从业人员数19.41万人,占43.5%,这说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正为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公有制企业富余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国有企业下岗分流等新老就业因素影响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的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中小企业就业“蓄

水池”作用将会更加显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市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市各区(市、县)财政的基础,就业稳定是我市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就业才能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

(三)中小企业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力量。由于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只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才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才能推进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而是公开、公正、公平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的最积极拥护者。目前我市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生成的,它们既是改革的产物和成就,也为改革的不断深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主体力量。我市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乡镇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机制在这部分企业身上有相对比较充分的体现,它们的存在,有利于竞争的、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同时,中小企业的改革操作较容易,震动较小,是新体制最容易进入领域。因此,我市在改革过程中,都是以中小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如承包、租赁、兼并、拍卖、股份制改造等改革具体形式都是在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中得到率先试验和推广。这些都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中小企业是我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更具有创新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是科研成果要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企业提供条件并使其产业化,专业性强的中小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研成果迅速推向市场;二是在技术进步速度十分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的今天,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够发挥灵活多变的特点迅速吸收新技术;三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而中小企业敢于承担风险,并易于决策,因而能更易于进行技术创新。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市中小企业,对市场和技术较为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和技术调整经营战略,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我市近年来崛起的一大批民营现代医药业企业就是如此,如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五年前靠56万元起家,现已积累上亿元,从利用我省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制药起步发展为生物制药企业,贯穿于企业发展过程就是科技创新的过程。目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引起人们日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企业小型化和大企业利润中心的分散化,因此,中小企业是我市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对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起着基础性作用。第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部分企业身上有相对比较充分的体现,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表成和完善。第三,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更为直接着和敏感,易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有利于降低市场经济**给国民经济带来的风险。第四,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于满足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科技型企业发展,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有很多人对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够。往往对如何搞好大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比较重视,投入的精力也较多,而对于如何搞好中小企业,却重视不够,工作也不到位,通过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中小企业不但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给我市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我市中小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小、自身素质低等固有特性,再加上由于我市经济脱胎于过去传统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过程中,都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相当部分中小企业设备陈旧,产品档次低,质量差,人才缺,竞争能力弱,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我市统计指标较完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说,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14户,其中大型49户,中小企业占90%,产值却只占34.9%,利税总额占11.2%(其中利润为负22814万元,详见下表),说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总体状况虽有一定改善,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活力较强,机制灵活,但从整个面上来看,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数(个)工业总工程师值

(现价)(万元)利润

(万元)利税

(万元)全部从业人员

(年均)(人)

大型企业 49 1322610 30457 268492 142260

中小型企业 465 700303-22814 33720 115208

(一)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我市中小企业是包括国有、集体、乡镇、城乡个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形式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复杂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分别由市经委、商委、乡企局、工商局等部门管理,随着企业改革的进展,由所有制形式所规定的特殊性问题逐步淡化,作为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更加突出,这种管理现状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一方面是力量太弱,不能满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机构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致使管理

分散、政策不统一。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主要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公平。在税收政策上,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私营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项政策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受到诸多限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没有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中小企业也因政策资讯能力弱,不知道如何用好、用足,如我市1998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缺少中小企业融资的机制。我市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资信程度较差,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方面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据初步调查,全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其原因一是没有专门的资金供应渠道或是难以达到使用贷款的条件。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重点扶持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严格贷款条件,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二是缺乏贷款再担保或保险制度。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弱,很难有足够的抵押品,再加上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少,寻保难,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贷款条件。三是没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惠措施。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获得优惠贷款几乎不可能。不仅如此,有些银行还以中小企业实力弱,信誉度差为现由,在放款时还在有关规定之外,附加一些条件,如放款时就扣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抵押”等等。此外,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融资或融资不能满足需要,其获取资金的其它渠道主要是单位之间的拆借和民间借贷,单位拆借是一些有能力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企业和事业单位,从银行获取资金后,再加息转贷给中小企业。这样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借款成本,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基础工作薄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由于长期以来经济管理主要是依据所有制和部门而不是企业规模来操作的,目前我市许多有关中小企业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主要体现中小企业家底不清。目前我市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包括户数、产值、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和财务状况等都还没有统计报告数据。这不仅给研究和政策制定带来很大不方便,也影响中小企业正常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建立自己独立的支持性部门,如技术研究和开发、市场调研等部门,而需要具有专门技术能力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提供诸如技术支持、市场咨询、企业诊断、职工培训和管理培训、法律支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但在我市,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较晚,还不够发达,另一方面已有的中介机构大都挂靠政府部门,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服务。新成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虽对所有企业开放,但是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同时还存在服务收费较高,企业难以承受现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残缺,大大制约了我市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技术信息缺乏,采用一些落后的工艺技术、生产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形成大量的低效供给和重复建设。

(四)企来组织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程度低,没有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在我市首先表现为“大而全”和“小而全”,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例如在机械行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锻造、机加、装配等车间,造成了企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生产能力重复配置,导致了投资的分散和单个企业投资规模的增加,使企业规模结构水平低,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扭曲状态。第二表现为大、中、小企业组织联系相当松散,企业间协作程度较低。主要是我市大企业中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不多,产业链尚未形成大企业能以从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经济发展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益。第三表现为大企业对小企业的挤压。当市场景气时,大企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触角延伸到中小企业的传统领域;当市场不景气时,大企业又经常随着降低收购价格,拖欠贷款,向中小企业转嫁困难。

(五)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素质较低。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各种外部条件的支持和保护,但最终还得凭借自身素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求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商品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变,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自身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水平低。在我市中小企业中,管理人才缺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混乱,存在着管理无制度(或有了制度也不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和材料消耗无定额,成本无核算等“四无”状态,甚至个别企业没有会计帐目。在一些国有小企业,本来企业规模很小,也要像大企业那样,设置齐全的专业管理机构,形成因人设事,部门林立,人浮于事,非生产人员过多,浪费严重。在私营企业中,由于社会认识的偏见等因素较难吸引到所需人才,如很多人不把到私营企业就业看成为真正的就业等。由于缺乏人才,致使许多私营企业沿袭除法旧的家族式管理方法。尽管生产规模扩大了,仍然如创业初期那样,老板事必躬亲。二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我市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要说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就是和我市大型企业比较,也是很低的,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劳动装备为例,据有关资料,小企业的人均装备水平是中型企业的50%,大型企业的25%。虽然我市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过了几轮改造,已摆脱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状态,但目前主要还是以半机械化为主,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很少,实现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的更有凤毛麟角。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还表现在生产工艺水平方面。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到今还使用30年前的生产工艺,个别企业的工艺还停留在50年代的水平。三是技术创新差。在我市除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之外,中小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再加上中小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其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更谈不上开发新的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四是部分企业党、团、工会组织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致使全心全意依靠工作阶级,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办好企业没有落实,制约了企业发展。

(六)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革有待加强。国有、集体企业比重大(特别是在工业部门),是我市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当前,我市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活力,效益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缺乏对经营者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这说明我市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才能解决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辽阳市物流业发展 篇10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

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洛阳新区办公室,市直机关各单位,各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洛阳市委办公室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9月9日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洛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福民强市步伐,进一步在全市上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健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其中包括科学发展、公众安全感、环境创优、效能提升、重点企业发展、安全生产六项考评指标。

一、考评指标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含高新区、伊洛工业园区,以下同)。

2.考评指标:参考河南省对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的指标设置,结合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设置以下6个方面29个具体指标。

(1)财政收入(权重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权重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月累计几何平均增速(权重10)、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权重3)、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权重4)、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变化量(权重1)。

(2)固定资产投资(权重2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权重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权重10)、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权重3)、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权重3)、建筑业营业税增速(权重2)。

(3)工业发展(权重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权重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权重10)、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权重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权重2)、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权重3)。

(4)服务业发展(权重15):服务业增加值总额(权重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权重8)、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权重3)、服务业营业税增速(权重2)。

(5)出口和利用外资(权重15):出口总额(权重2)、出口增速(权重5)、利用外资总量(权重1)、利用外资占目标比重(权重3)、利用省外资金总量(权重1)、利用省外资金占目标比重(权重3)。

(6)节能环保(权重1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权重4)、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权重2)、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权重2)、环境安全信访事件(权重2)。

3.排名方法:总分为100分。根据各项指标加权计算得分并由高到低排名。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按照省政府要求另行制定《洛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按季度进行考核排序。其他各单项工作的考核考评仍按原办法进行。

(二)公众安全感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事处。

2.考评指标:沿用省委政法委对全省各县区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指数排名办法,确定对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事处公众安全感考评指标,内容主要包括公众安全感满意率等。

3.排名方法:按照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名。由市统计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以电话调查为主,问卷调查为辅),设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不了解/说不清”四个选项,对居住在考评对象辖区内半年以上的城乡居民进行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公众安全感满意率=(选择“满意”的人数+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选择“满意”的人数+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选择“不满意”的人数)。

4.责任查究:

(1)对每季度排名末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县(市)区,仍按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关于印发〈全市平安建设争先年工作重点〉的通知》(洛综治委〔2009〕5号)文件予以查究。

(2)对排名后10位的乡(镇)办事处实施综治和平安建设查究。其中,第一次排名后10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视情查究;连续2次或一年内2次排名后10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给予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警示;连续3次或一年内3次排名后10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给予一票否决。

(3)对综合排名后10位(按加权排名方法确定年终排序,第四季度占70%,前三季度各占10%)、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给予重点管理、一票否决警示或一票否决。

(4)对给予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取消当年平安建设及获得综合性政治荣誉、综合性奖励的资格,取消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当年获得综合性政治荣誉、综合性奖励和晋职、晋级资格;县(市)区所属乡(镇)办事处有被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的,取消该县(市)区当年平安建设评先资格;被重点管理的乡(镇)办事处书记,在全市大会作表态发言,分管领导诫勉谈话,主管领导(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主动辞职;被一票否决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主动辞职,分管副书记、专职副主任免职。

(5)被重点管理、一票否决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涉及干部职务变动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6)对被查究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市综治委、县(市)区综治委可比照上述查究规定对负有主要责任的有关单位、部门及人员进行查究。

(三)环境创优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管委会,重点市直委局和窗口单位(51个),城市区所有乡(镇)办事处(51个)。各县(市)区可参照市模式进行考评。

重点市直委局和窗口单位(51个):市法院、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震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园林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邮政局、市人防办(市民防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行政事业单位效能促进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残联、市工商联、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洛阳日报社、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洛阳广电总台、洛阳火车站、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洛阳供电公司、洛阳移动公司、洛阳联通公司、洛阳电信公司。

2.考评指标: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结合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阶段性重点工作、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和被考评对象的职能,每次分类编制10~15个群众关心、通俗易懂、合理适用、易于评价的民意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党政机关规范、简化办事程序和工作效率,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依法工作的公正度,诚信政府建设和市场监管满意度,各类社会宣传、促进文明素质提升状况,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举措及成效,群众对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休闲公共场所满意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3.排名方法:依据编制的民意调查指标设置调查题目,开展民意调查,并根据群众满意率计算具体得分。分县(市)、城市区(含高新区、伊洛工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重点市直委局和窗口单位、城市区乡(镇)办事处四个层次,按得分高低排名。

4.责任查究:

(1)考评工作同时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挂钩,作为晋级和撤销(或建议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重要依据。

(2)鉴于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环境创优工作除按照本《办法》进行考评外,对工作不力、排名靠后、严重影响全市创建工作的,将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四)效能提升指标

1.考评对象:市直部门(含公共服务单位,详见附件)。

2.考评指标:总体评价,政务(党务、厂务)公开,依法行政(守法经营),服务态度,办事效率。

3.排名方法:综合运用企业测评、民意测评、县(市)区党政机关测评、责任追究扣分、社会监督扣分五种方式,采取百分制倒扣分方法计分后排名。其中,对第一、二类考评对象按5项内容计分,企业测评40分,民意测评20分,县(市)区党政机关测评20分,责任追究10分,社会监督10分。对第三类考评对象按4项内容计分,企业测评40分,民意测评40分,责任追究10分,社会监督10分。

(1)企业测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从企业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0户规模以上、驻城市区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企业,由其法人代表或代理人对105个市直部门和64个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

(2)民意测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从市区居民、个体工商户、进城务工人员中,随机等距抽取200名代表对105个市直部门和64个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

(3)县(市)区党政机关测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中旬,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机关随机抽取200人,对105个市直部门进行满意度测评。

(4)责任追究。每季度末对市直105个部门行政效能过错责任追究情况汇总1次,依扣分标准确认计分。

(5)社会监督。对第一、二类评议对象,每季度召集市纠风办、市企业投诉中心、市属新闻单位等,对其查处的涉及105个市直部门投诉举报情况和市以上主流新闻媒体监督情况,进行一次汇总,依扣分标准予以计分。对第三类评议对象,每季度召集市价格投诉举报中心、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市纠风办、市企业投诉中心、市行业主管部门、市属新闻单位等,对其查处的涉及64个公共服务单位投诉举报情况和市以上主流新闻媒体监督情况进行一次汇总,依扣分标准予以计分。

(五)重点企业发展指标

1.考评对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含公共服务企业)。

2.考评指标:

(1)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权重30);

(2)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权重20);

(3)缴纳地方工商税收总额(权重30);

(4)缴纳地方工商税收增速(权重20)。

3.排名方法:每季度按照4项指标筛选出全市前100名企业和100名预备队企业,根据指标得分的总和排出全市前100名企业,并统计出退出和新进前100名企业名单。

(六)安全生产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企业。

2.考评指标: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火灾、建筑施工等领域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死亡控制指标。

(1)县(市)区全年安全生产死亡总人数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死亡控制指标或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年终考评一票否决。

(2)与市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保证书》的17个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全年安全生产死亡总人数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死亡控制指标的,年终考评一票否决。

(3)中央、省管驻洛企业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市属及以下企业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年终考评一票否决。

3.责任查究:

(1)县(市)区:凡辖区内(城市区不包括中央、省管驻洛和市属企业)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县(市)区委书记(党工委书记)3年内不能提拔重用,同时追究领导责任;县(市)区长(管委会主任)停职检查,依法、依纪、依规顶格处理;主管县(市)区长(管委会副主任)就地免职,依法、依纪、依规顶格处理;发生瞒报、迟报、漏报事故的,一经查实,主管县(市)区长(管委会副主任)就地撤职。

(2)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城市区中央企业、省管驻洛企业和市属企业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市直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停职检查,主要领导3年内不能提拔重用。

(3)企业:凡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顶格处理。

二、考评结果的运用

(一)季度运用

一季度为一个考评周期。考评结果在次季度初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和市属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考评情况进行点评。排名末位的,单位主管领导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单位主要领导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

(二)运用

1.奖惩。

(1)对各县(市)区设置“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对各县(市)区所涉及的科学发展、公众安全感、环境创优3项考评,按四个季度得分之和加权计算出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合安全生产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设一、二、三等奖,给予物质奖励。

(2)对市直部门(公共服务单位)设置“效能提升先进单位”和“环境创优先进单位”,分别就效能提升和环境创优两项指标,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合安全生产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设一、二、三等奖,给予物质奖励。

(3)对企业设置“企业突出贡献奖”。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合安全生产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设一、二、三等奖,给予物质奖励。

(4)对年终考评综合排名末位的,市委、市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考虑采取其他惩戒措施。

2.作为考评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

3.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尚朝阳为总牵头人,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应安为总监督人。

(二)市绩效办负责整个考评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奖惩等。

上一篇:班主任形象的树立下一篇:英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