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冲突五篇

2024-06-25

同伴冲突 篇1

1.“隔岸观火”法

[方法要点]

对于一些不亟待解决的冲突,教师可以静观其变,让幼儿自行解决冲突,但要密切关注冲突发展状况,以防幼儿因无法自行解决冲突而引发更大的冲突。

[案例呈现]

在一次区角游戏时,朵朵突然在表演区里大哭起来。由于没有孩子来找我“告状”,我便走到相邻的搭建区,一边假装看其他孩子玩积木,一边悄悄地观望表演区内事态的发展。只见晴晴不断地对朵朵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让你摔倒的。”另两个孩子则将晴晴拉到一边说:“不用管她,谁让她来抢绸子的。”“就是,你不来抢就不会摔倒的,都是你自己的错。”晴晴为自己辩解,“我不是故意的,你在我后面,我怎么知道你要来抢我的绸子。”“你还乱串区,是你的不对。”在几名孩子轮番“理论”下,朵朵的哭声越来越小,最后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看你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想玩,接下来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晴晴等几名孩子同意了朵朵的要求。

[案例分析]

幼儿往往能以自己的方式化解大部分冲突,他们处理冲突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上述案例中,晴晴等几名幼儿通过给朵朵讲道理一—抢绸子、乱串区,让朵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化解了冲突,最终大家一起玩。因此,在冲突发生时教师切记不可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介入冲突,这不仅会剥夺幼儿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而且不利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2.“授之以渔”法

[方法要点]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解决冲突的方法,从而逐渐提高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案例呈现]

正当孩子们分工搭建“胶州湾小区”时,文文和洋洋突然扭扯在一起。文文说:“我是设计师,谁让你乱搭的?”洋洋说:“我们一起建楼,我也可以搭。”强强喊:“你们不要打了,有事找‘评议员’评理去。”于是文文和洋洋相互拉扯着来到“评议角”。值班的“评议员”让他们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请了“见证人”做了证明后,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评判”。

[案例分析]

幼儿冲突防不胜防、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由教师解决,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降低或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教会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比如,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评议角”,让幼儿轮流当“评议员”以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到“评议角”里请“评议员”来解决冲突。“评议员”面对不同的冲突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从而学会和掌握解决各种冲突的本领。

3.“声东击西”法

[方法要点]

在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化解冲突。

[案例呈现]

在玩沙区里,丽丽、坤坤、辉辉等几名孩子因争抢沙漏而请我主持公道。我对情绪激烈的丽丽和坤坤说:“你们不是喜欢玩‘寻宝’游戏吗?看,婕婕、青青她们已经寻了好多宝了,你们要不要和老师一起加入他们去‘寻宝’呢?”丽丽和坤坤犹豫了一下,就和我一起去玩“寻宝”游戏了。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我没有直接针对幼儿冲突进行处理,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能激发起幼儿兴趣的“寻宝”游戏来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轻松地化解了冲突。此种方法在运用时一定要自然,如果太生硬便会有敷衍幼儿的嫌疑,不仅不会奏效,反而会影响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4.“自然后果”法

[方法要点]

通过让幼儿体验因冲突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教师引导幼儿学会主动规避冲突和化解冲突。

[案例呈现]

在大家正准备开始音乐表演活动时,慧慧和月月却因争抢“指挥棒”而发生了冲突。慧慧攥着“指挥棒”的一端说:“这是我先拿到的,我当小指挥。”月月紧握着另一端说:“上次你已经当过指挥了,这次该我了!”由于她俩互不相让,致使表演时间被耽误了许久,招来其他同伴的抱怨。同时,根据班规,她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再具有竞选“小指挥”的资格。

[案例分析]

同伴冲突 篇2

本课题通过自制量表对班级同学调查后发现, 向知心朋友诉说是在自我调节之后最重要的求助方式。在对“你跟同学或朋友冲突之后一般会选择什么人倾述”作答时, 52份有效问卷中有52.65%的人选择了“心事向知心朋友倾诉”。而92%的学生平时经常和朋辈交往。来自朋友的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意义重大。而倾听者在助人的同时, 也升华了友谊, 促进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一、对本课题中几个概念的界定

1. 同伴辅导

同伴辅导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一种教学方法, 指在学生之间开展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助活动, 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活动和辅助手段。本课题将“同伴辅导”可操作性定义为:通过培训一部分优秀学生, 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原理和技巧, 并运用它们帮助自身和其他学生解决或缓解人际冲突。

2. 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和互动过程中, 因为种种原因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 使得彼此关系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 并为双方所感觉到的一种现象。人际冲突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且有其积极的一方面, 即有着对群体产生积极影响的潜在可能性。

二、班级学生人际冲突的分类与分析

班级本身蕴涵诸多冲突的潜在因素, 比如:权力分配、班级的奖惩制度、个体行为因素等。本课题采用自制问卷, 结合观察法、个案研究与文献研究法, 汇总中职学生间存在的人际冲突类型并分析。班级人际交往的冲突是多种类型的, 大致可分为:角色因素引起的冲突、认识因素引起的冲突、利益因素引起的冲突、个性因素引起的冲突、信息沟通不良引起的冲突。学生对冲突有以下认知:

1. 学生对冲突的看法与响应

在口角、吵架、打架等事件中, 学生经常有的反应和想法:采取回避的有23%, 采取攻击的有15%, 采取积极面对的有25%, 采取通过其他方式的12%。从中可以发现, 学生的主观态度与基本的应对方式还是没有趋于成熟。

2. 学生对冲突事后的行为反应与想法

责他型占了36%, 自责型占47%, 客观型占17%。可以发现,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冲突的事后的一些看法及当时身体心理的一些反应, 具有极端性, 看问题不够客观。

3. 学生对冲突结果对自己的影响的看法

完全解决的占19%, 部分解决的占46%, 没有解决的占35%。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学生看待冲突对自己的影响及以后生活学习多带有负面影响, 学生应对冲突等的能力不强。

三、同伴辅导员成长的“3—4—2—1体系”

1. 辅导员选拔的三选程序

(1) 自由报名:基于自愿原则, 选择对心理辅导有兴趣的同伴辅导员。 (2) 心理测试:对自愿报名的辅导员进行特质选择, 选择乐群性的、社会性强的并对冲突的认知方面比较成熟、客观应对冲突的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 (3) 同学调查:在以上的基础上筛选好的学生征求班级同学的意见, 确定一些有较强人际沟通能力, 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开朗的同学担任同伴辅导员。

在以上的过程中, 通过层层筛选, 选出了班长、团支书、英语课代表、寝室长、体育委员作为本学期的同伴辅导员。

2. 培训课程四途径

(1) 辅导技术类:聆听、自我开放、暗示等心理技术。 (2) 辅导内容类:角色扮演、心理剧等组织形式。 (3) 辅导保密类:保密类原则培训。 (4) 辅导冲突类:辅导相关的班级冲突的成因、处理、种类等, 包括角色因素引起的冲突、认识因素引起的冲突、利益因素引起的冲突、个性因素引起的冲突、信息沟通不良引起的冲突。

3. 操作实践二步骤

(1) 确定辅导相关冲突之前的准备工作, 设计活动方案, 确定参加人数, 选择辅导模式, 从而设计相关的活动等。 (2)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 在辅导员内部展开一次预习过程, 从中发现不足, 修改并完善辅导的过程。

4. 对辅导员的辅导

在缓解冲突的过程中, 辅导员本身可能会受到辅导冲突的影响或辅导对象的反移情, 从而会给辅导员本身带来消极的影响。当然还存在辅导员本身是学生, 也同样会遇到班级中的冲突。因此, 针对以上活动, 我们根据心理咨询学中对心理咨询师设立督导的方式, 对班级的辅导员设立同伴辅导督导, 主要是校专职心理师, 有以下作用:

(1) 促进班级辅导员成长体系构建。 (2) 对心理辅导员出现的自身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3) 提高他们相应的技巧与辅导模式。

四、同伴辅导的形式与内容

1.“1”VS“1”辅导

针对单一、轻度的个体人际冲突, 一位辅导员通过倾听、经验等方法辅导一位同学。

2. 团体VS“1”辅导

针对复杂、严重的个体人际冲突, 辅导小组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方法, 让冲突再现, 促进该学生重新定位, 减轻人际冲突, 促进成长。

3.“1”VS团体辅导

针对中职生心理特点与现实情况, 让一位辅导员通过游戏、正面引导等方法, 来调整团体的人际冲突, 营造和谐的团队环境 (如寝室、人际小圈子、学习小组) 。

4. 团体VS团体

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人际冲突, 辅导小组通过角色扮演、心理剧、游戏等方法, 让学生体验人际冲突, 学会如何改善并促进自我成长。

5. 实践中同伴辅导活动课相关内容集

五、同伴辅导的作用

1. 积极方面

(1) 从效果到效能的改变。用人际关系的改善程度与人际冲突的减轻程度来评价同伴辅导模式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修缮与改进辅导方法与模式, 让“同伴辅导”模式在缓解人际冲突的作用中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 (2) 从区别到归类的提升。从实践中区分哪类人际冲突不适用同伴辅导。对人际冲突进行归类与分析, 以便在推广中加以注意。 (3) 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辅导员培养与班级辅导模式的实践基础上, 提炼可实际操作的理论, 使实践活动的成果升华到理论, 便于推广。

2. 消极方面

同伴辅导教育还处于探索时期, 范围比较小, 没有在整个学校甚至整个教育系统里大范围推广, 在师生中的影响还比较小。辅导人员的选择比较困难, 形式比较单一, 拟采用“自荐+班级推荐”的形式选拔。培训环节有待强化和规范。心理辅导者素质的好坏是整个活动成败的关键。

(注:此课题获得宁波市鄞州区德育个人课题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涂平晖.人际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长江论坛, 2004 (3) .

[2]彭晓红.谈班级人际冲突及处理[J].教育·科研, 2006 (4) .

角色扮演VS同伴冲突 篇3

为什么孩子间会有冲突

到了中班后,幼儿的活动和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更多的时候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并在游戏中逐渐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但由于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幼儿人数多,玩具的数量少,活动空间也比较小,而相同年龄段孩子的兴奋点、兴趣点相同,他们精力旺盛、活动量大,遇事争强好胜,这些很容易造成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冲突。

为什么老师的解决方式不是最理想的

当幼儿发生冲突时,只要行为不太过激,老师可以先进行观察,让孩子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当孩子不能马上解决时,老师还可以请其他幼儿帮助解决,充分依靠同伴的力量。因为老师在解决冲突时的态度或多或少存在着情感偏向,如对乖巧型的幼儿采用间接批评方式,而对调皮型幼儿容易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这种情感的偏向很容易导致调皮型幼儿屡教屡犯,甚至对同伴出现攻击性行为。

角色扮演在解决矛盾冲突时的作用

当幼儿间出现冲突时,他们很少能直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或者进行换位思考,而角色扮演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当孩子从角色扮演的角度看问题时,他们往往能够较快地转换思维,接纳老师的指导。而且,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比较容易得以平复,并开始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摆脱纠缠现实事件的状态。维果斯基认为,游戏的重要特点就是自我控制——甘愿遵守社会规则。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于《友谊玫瑰》

台湾有一本著名的绘本叫《友谊玫瑰》。绘本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几个故事。几个好朋友在一起玩,后来,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和争执,怎么办呢?他们来到了玫瑰花前,各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听完好朋友的心里话,大家的矛盾和争执逐渐平和了,从此他们学会了更加友好地相处。通过一个又一个关于好朋友自主解决矛盾冲突,最终都和好如初的成功例子,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

老师的操作方案

一起读绘本。老师带领幼儿共同欣赏绘本《友谊玫瑰》。通过对绘本的学习,使幼儿了解绘本故事情节。欣赏绘本后,老师还组织幼儿扮演绘本中的角色,表演绘本剧,让孩子们通过扮演绘本中的角色,体验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引领孩子探讨:“如果你和好朋友闹矛盾了,你心里难过吗?”“你想听一听好朋友当时的心声吗?”“我们这时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在友谊玫瑰角,你会怎么办?”

我们的友谊玫瑰角。通过对绘本《友谊玫瑰》的欣赏、扮演,孩子们非常渴望拥有一个和绘本中一样的“友谊玫瑰角”。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努力下,我们在活动室的角落创设了“友谊玫瑰角”。在这里,我们摆放了插有玫瑰花的花瓶和孩子们喜欢的毛绒玩具,还摆放上绘本中故事角色的头饰。当孩子之间有悄悄话或发生矛盾和争吵的时候,老师鼓励他们来到这个温馨的角落,扮演绘本中的角色,停止争执,放下不满,友好地说说话,拉拉手,通过彼此倾诉心声、相互倾听,接受对方的道歉,最终友好微笑地把“友谊玫瑰”送给对方。

孩子们的转变

楠楠搭汽车的时候少了一个轮子,他看到嘟嘟的桌上有几个轮子,抓起一个轮子就跑,嘟嘟大喊:“我的轮子,给我,快给我……”嘟嘟急得哭了。旁边的彤彤对楠楠说:“你快还给嘟嘟,否则我们以后不跟你玩了。”楠楠开始低头不语。旁边的乐乐提议说:“你们到玫瑰角去解决问题吧!”后来,楠楠和嘟嘟来到了“友谊玫瑰角”,楠楠扮演小熊,嘟嘟擦干眼泪扮演小兔。小兔说:“小熊小熊,你为什么要抢我的轮子呢?”小熊拉拉小兔的手说:“小兔子,因为我少了一个轮子……”说着,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楠楠比较内向,是一个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孩子。为了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教师扮演山羊老师对小熊说:“小熊,你想要轮子吗?”小熊说:“我的车子少了一个轮子。”“噢,那是不是要先问问小兔可不可以呢?如果别的小朋友不经过你的同意就拿走你的玩具,你心里会怎么样呢?”小熊想了想,对小兔说:“小兔,我不该抢你的轮子,你不要生气了好吗?”“小熊,你下次想要轮子的话,一定要跟我说一下。”小熊点点头,把轮子还给了小兔,小兔想了想说:“我们一起搭火车吧。”于是,楠楠和嘟嘟一起搭火车去了。

其实,类似例子中的矛盾每天都会发生,但自从开放了“友谊玫瑰角”之后,孩子们遇到同伴间的矛盾时,他们不再是直接找老师汇报,而是相互来到“友谊玫瑰角”说说心里话,最终友好相处。在一次次成功体验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晨练过后,程程和天天为一张椅子发生矛盾。天天先坐到了椅子上,程程也想坐,程程说:“旁边有椅子,你坐过去。”天天不肯,就使劲拽椅子,天天不让,就这样你拽我拽了一会儿,天天提议:“那我们到玫瑰角去解决问题吧。”听到这句话后,程程想了想,不好意思地对天天说:“还是你坐吧!”他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天天。天天想了一下,看看程程说:“你搬张椅子坐我旁边好吗?”程程很高兴地搬了张椅子坐到了天天的旁边。

同伴冲突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同伴冲突类型,熟悉幼儿教师处理同伴冲突常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2.积极参与项目教学活动,愿意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3.学会小组学习、辩论学习、评价学习的方式方法,并运用上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情景案例、项目教学PPT、小组成果展示板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案例

给出在幼儿园实际观察的情景案例,案例与本节课主题和主要知识点相匹配,首先引出情景案例,目的是将学生引入实际情境中,实现学生人物角色的分离,将学生身份转化为幼儿园教师身份,为下一步学生产生疑问以及教师针对情景案例提出关键问题(本项目核心问题)做准备。

“你俩想干什么”

2015年11月5日上午10点20分,建构区。幼儿维维和幼儿芳芳跑到教师面前请老师帮助搬一张小桌子到建构区。教师走过去搬桌子,维维首先跑过去和教师一起搬桌子,芳芳也要和教师一起搬桌子,两人争起来,互不相让...教师要求两人都走开,但没有效果。教师放下桌子,瞪着他们,说:“你俩想干什么?”维维和芳芳见状便停下来。教师走过去把他们拉到一边大声说:“我问你们呢,想干啥?是不是不想玩游戏了?”...(摘自洛阳市S幼儿园2015年11月5日的课题研究观察记录)

(二)生成核心问题

本项目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1.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时间 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案例,独立提出问题,或者对情景案例的主要参与者进行评价。

2.学生讨论时间

找出情景案例的关键问题,即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3.教师引导总结时间

对情景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情景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即幼儿园教师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三)知识点自主学习

学生:要求学生带着上一步提出的关键问题,独立自主学习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采用阅读教材、小组交流讨论、网络检索等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走进学生学习情境,巡逻指导。学生针对任何有关本项目的知识点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引导解答疑问。

(四)协作学习,探索解决项目关键问题

学生:将学生随机分成6个小组,每组7—9位学生。根据本组成员对知识点和项目关键问题的理解,协作学习,探索解决项目关键问题,即幼儿园教师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教师:走进小组探索情景,巡逻引导,但不给予过多干涉。

(五)成果展示,学习评价

1.学习小组展示与评价

6个学习小组分别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某一小组展示探索成果的同时,余下小组分别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将认同的和不认同的步骤、观点、措施等一一罗列出来。

2.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对每个小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和汇总,找出普遍被认同的观点和普遍不被认同的观点以及普遍涉及到的观点,对以上观点进行小组之间的辩论,在此期间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参与其中。

(六)问题解决,总结评价

经过上一轮的小组成果展示、学习评价以及小组辩论,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幼儿教师正确处理同伴冲突的主要观点。教师作为整个项目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此时对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价、解疑,形成最科学合理的方案——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同伴冲突?

四、活动启示与延伸

从同伴间的冲突看幼儿的成长 篇5

一、善于发现冲突中蕴藏着的教育潜力

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的,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认识: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体验社会规则的过程。

幼儿之间常因各种原因发生冲突,但只要教师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们虽然会经常因为一丁点小事而发生激烈的冲突,但同时就大多数时候,他们也会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迅速化解冲突,继续友好地合作游戏。尽管过上一段时间,他们会再次发生冲突。可以说,幼儿间的交往过程就是合作——冲突——再合作——再冲突的过程,而孩子们也因此获得快乐。这就需要我们当冲突发生时,先相信幼儿的能力,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解决,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大量的技能、态度、道德判断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经验,交往双方在这种信息反馈的循环中逐渐形成人际互动。

二、注重幼儿交往经验的培养

每个幼儿都期待同伴与之玩耍,都会有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渴望,然而在与同伴交往中冲突时常发生,许多小玩伴都经历过。当遇到冲突时,其实孩子们会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家长怎样让幼儿在交往中慢慢懂得平等、友爱、互助、谦让等原则,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种积极正向的互动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歌曲、角色表演,或者借助幼儿间的冲突,适时地进行引导,让幼儿慢慢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与人相处要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其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为以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三、教幼儿学习处理情绪的方法

有人说:“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成功的速度。”积极的情绪会让人产生利己利人的合作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还会对合作产生破坏作用。有时也会看到两个幼儿因冲突而影响到双方共同的游戏活动,要么两败俱伤,要么草草收场,更严重的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同伴间的冲突原本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出现过激行为,就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做些什么。

化解冲突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做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幼儿独特性还不明显的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对其引导,使积极的个性特征得到发展,消极的个性特征得到矫正。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规则教育、集体教育以及观察到的突发事件,让幼儿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教给他们处理情绪的一些办法,如静一静、让一让、离开一会儿等。当冲突发生时,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在对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那么,幼儿慢慢地才能从冲突中获得社会性发展。

四、通过自然惩罚法减少幼儿间的冲突

卢梭的自然惩罚法指出:当孩子发生了错误,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该是他的过失造成的自然后果。如果幼儿间的冲突未能有效地解决,我们过多的语言训斥和指责可能会导致幼儿的逆反心理,而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所以,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冲突,让幼儿在冲突中学会合作,学会承担责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产生预见,那么,冲突这把双刃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幼儿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更不能靠成人的拔苗助长,他们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学习。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无论是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只要能想出办法去面对,这才是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上一篇:媒介渠道下一篇:《国家体制健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