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十篇

2024-09-09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篇1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 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 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 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 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 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 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 地势东高西低, 整体向太湖倾斜, 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 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 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 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 1 月最冷, 平均气温3.3℃, 7 月最热, 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 降水集中在4~9 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 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 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 植物造景

4.2.1 入口广场种植区。位于入口广场区域, 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 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片植山桃、山杏, 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 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 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 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 湿地净化种植区。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 通过水位设计, 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 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 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 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 营造混交林群落, 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 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 滨湖景观种植带。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 采用减法方式, 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 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营造池杉树岛, 丰富植物多样性, 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 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 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 台地种植区。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 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 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 形成坡地茶田, 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 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 植被恢复区。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 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 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 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 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 结合场地设计, 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 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 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 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摘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篇2

1 构成要素

湿地景观主要包括六要素。一是水,在人类日常生活及发展中离不开水的存在。水具备可流动性、可塑性以及“影”“色”特征。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又赋予了其更多的精神色彩,代表着部分区域的文化内涵。水作为构成湿地景观的要素之一,在城市湿地景观建设中,带有特殊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1]。二是植物。植物作为湿地景观设计中的造景要素,既可以用自身的美塑造城市形象,还可以多种组合方式展现美丽的群落景观。三是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它们对湿地景观功能效益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且因动物的活动能力,为湿地景观营造了一种特殊的动态美。四是通道,人在湿地景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因为人,才让湿地景观设计极富内涵,湿地景观中的通道,为人们参与、观赏等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五是陆地,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指的是与水体临接的岸域环境,简单来说,是陆地生态系统与狭义水域的生态交错带,另一方面是水体和陆地交界处岸线,即驳岸。

2 设计理论基础

2.1 目标

湿地建设过程中,应紧抓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及运行机制,并且展现自然生态习性,之后构建城市人群未能接触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居民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现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提高景观效率。

2.2 指导思想

以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导思想,尊重自然规律,对当地城市自然属性及特征牢牢把握,融合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水景观营造以及湿地生态理论等相关理论,实现自然属性与城市特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完美融合[2]。

2.3 指导原则

湿地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原则是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内容主要包括:(1)人工湿地景观构建时,应着重展现人工湿地景观系统的功能效益,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人工湿地景观构建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人工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促进生态效益的提升,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人工湿地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保证现有植被、土壤、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植物、水等自然元素的生态效益及美化功能。

3 湿地景观设计的作用

湿地有“天然蓄水库”和“地球之肾”的美称,它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以往生产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且过去没有意识到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影响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步伐。因此,要正确认识湿地景观的功能与价值,从而正确地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并予以保护。

3.1 提高美学价值

湿地是特别的城市景观存在,其多样性的自然特征与视野成了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湿地景观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的改造作用甚大,丰富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3.2 提升经济效益

湿地景观的资源和生物物种极其丰富,并且于自然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能够为人们提供天然水资源,以用于生产生活,又可有效地储存水资源,还可调节自然气候,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湿地展现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湿地中的水资源十分丰沛,它可以用于多个方面,包括养殖、灌溉、工业生产和发电等;湿地中肥力养分高、生态物种丰富且水资源充足,适宜水禽和水生植物等野生生物的生活。

3.3 展现生态功能

湿地景观的生态功能丰富,例如调蓄水量、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化以及调节气候。由上述功能可以看出,湿地景观设计能够保护城市生物物种多样化,提高城市防洪抗旱能力,保证城市居民用水充足。另外,湿地景观设计有助于周围环境气候的改善,提升空气湿度,降低温度,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方法。

4 湿地景观设计的应用

植物作为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组成部分之一,地域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影响其存活率,因此,在应用湿地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实际环境条件,并且选择合适的植物。

4.1水生植物的选择

观赏型湿地景观设计容易受到水生植物的影响,而追求美观又是观赏型湿地景观设计的理念,二者往往会产生矛盾,因此,在选择水生植物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湿地景观整体设计,保证植物与景观的协调[3]。例如,设计水景时,选用燕子花、睡莲、干屈菜、菖蒲和荷花等漂浮及浮叶多的植物。

4.2污水处理功能物种的选择

水污染严重是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环境应用湿地景观设计时,要求湿地具备污水处理功能,鉴于湿地功能具备该特征,在选择物种时,既要保证物种具有污水净化功能,又要保证物种不会给水体造成负面影响。植物根系发达情状况及生长情况,直接影响到其对污水的富集、吸附和吸收作用,故植物的污水净化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选择植被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1)最大水深;(2)纬度和气候;(3)平均水深;(4)预期的水质;(5)维护需要等。现阶段,常用于人工湿地景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为香蒲和芦苇。

4.3 乡土植物的选择

修复植被是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故要保证植物材料选择及物种间搭配的合理性。选择城市湿地景观植被时,要重点考虑地带性植物及乡土植物。就目前湿地景观设计而言,以引入外来植物为主,但外来植物的侵略性较强,给当地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可见,乡土植物符合当地城市绿化建设需求,且能够形成具备地方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对城市生态恢复作用效果更明显。

5 结束语

与常规景观设计相比,湿地景观设计更注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应用,除让人们休闲娱乐外,还可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大自然美丽的气息。大力推广湿地景观设计并应用于现代城市环境建设,有助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嵩,孔佳雪.湿地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7):372.

[2]潘曲波,王艳.湿地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24):48.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浅析 篇3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模式;规划设计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一、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一)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

(二)游憩价值的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1.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性。

2. 休闲娱乐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岸段往往被辟为城市景观地带,绿化较好,并建有休闲小木屋、小竹客,城市居民可以在此品茗、聊天、观看湿地风光。有些地方还为游客提供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

3. 康体健身价值城市湿地公园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不仅是城市中环境和小气候最好的区域,同时也是空间较广阔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二、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2.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

3.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湿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者要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乡土文化,做到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瑜.杭州城市湿地游憩价值评价研究———以西湖和西溪湿地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游憩需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游憩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城市游憩发展的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汤蕾,赵冰梅,许东等.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02)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论文 篇4

内容摘要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2.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2.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另起一格,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2.2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除了特定情况,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地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2.3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中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实例分析

随着对自然湿地作用的深入认识,世界上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在进行湿地的景观设计时,除了考虑美学上的功能外,生态功能也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下面,对国内外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以说明如何在对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

3.1安姆斯(AMES)湖计划,美国,圣保罗市,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于1960年左右建于一个填平的小湖区上,由一个可容纳100多辆车的停车场和一排一层结构的商店组成。后来,这个购物中心由于商业区迁移而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目的是将不远的PHALEN湖区与密西西比河联接起来,恢复野生动物的生物走廊,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无需远足便可领略的自然风貌。在对地下和地表水体、土壤结构、居民意见等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以后,项目实施的第一步是彻底移去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最后,在湿地周边种植一片传统型的公园草坪和若干种常见的城市绿化树木,建立一条绿化带;此举一来可作游人野炊休息场所,二来是在居民区与湿地区之间形成过渡。原来的水泥停车场和年久失修的商店建筑用地上,如今清水潺潺,草木茂盛。这是城市湿地景观重建的一个例子,它说明,即便是一片不大的空间,经过科学的生态设计,也能达到重建生态系统,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2湿地中心(theWetlandCenter),英国,伦敦,

夏天正式向大众开放的伦敦湿地中心,紧邻繁忙的希思罗(Heathrow)国际机场,距离伦敦市中心不到6km,被誉为“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个理想模式”。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的生态组群。这里6年前还只是泰晤士河南岸4个废弃的混凝土水库的旧址,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WildfowlandWetlandsTrust,WWT)耗资2500万美元,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树,将其改造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该中心占地43hm2,分割为30多片湿地,由世界湿地区、水生生物区以及一个现代化的游览中心组成。若干条步行小径贯穿全区。世界湿地区如同一个湿地博览馆,通过构造不同的土壤结构、植被类型,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的水鸟,在各处安家落户。由于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各个湿地区虽是开放体系,却相对独立,自成一格,确保外来和本地物种的界限。水生生物区则通过生动灵活的设计,如水下观测窗,让人们从各个侧面观察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湿地中心的大面积水域和植被,使之成为伦敦地区小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的有力调节。另外,由于良好的栖息环境,这里也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据中心记录观察到的便有130多种。这是一个在城市边缘创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以联接城市人们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的景观模式。

3.3活水公园,中国,成都,1998

四川省成都市的活水公园,是我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这一占地2.4hm2的公园,坐落于成都市的护城河――府河上。府河与南河,是公元前250年人工开凿的引水分流系统的2支,总称府南河,2000多年来,与成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发展,府南河的严重污染问题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活水公园的方案,便是在市政府为期5年的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背景下启动的。这是一个集现代意识和传统园林于一体的公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意义。

活水公园的创意者,美国“水的保护者(KeepersofTheWaters)”组织的创始人贝西・达蒙(BetsyDamon)女士,同其他设计者一起,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取鱼水难分的象征意义,将鱼形剖面图融入公园的总体造型,全长525m,宽75m,喻示人类、水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公园起始的鱼嘴部分,拆除部分河岸堡坎,用地方石材砌筑台阶式浅滩,栽种有大量的天竺葵、桢楠、黑壳楠、桫椤、连香、含笑等植物,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的配置,参照峨眉山自然植物群落。两架川西水车,将府河水泵入全园最高处的鱼眼蓄水池。此处利用地形建造覆土建筑,建成环保展览及教育中心,并设有净水工艺厌氧处理池。临河仿照旧有木构民居而建3层通透式茶楼,以供游人品茶休憩。河水继续流入水流雕塑群代表的“肺区”,这里利用气旋,使水流如山涧溪流般回旋跳跃,生动地体现“活水”曝气的意义。鱼鳞状的人造湿地系统,是一组水生植物塘净化工艺设计,错落有致地种植了芦苇、菖莆、凤眼莲、水烛、浮萍等水生植物,对吸收、过滤或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各有功能上的侧重。蜿蜒的塘边小道,塘中木板桥,营造出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意境。经过湿地植物初步净化的河水,接着流向由多个鱼塘和一段竹林小溪组成的“鱼腹”,在那里通过鱼类的取食(浮游动植物),沙子和砾石的过滤(鱼类的排泄物),最后流向公园末端的鱼尾区。至此,原来被上游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经过多种净化过程,重新流入府河。每天,活水公园的流量可达200m3。该流量当然不足以改变整条河流的水质,却足以让游人在顺“鱼”而下途中,亲眼目睹“死水”被渐渐激活,逐步净化,最后变为“活水”的过程,其对人们的环境生态观念的影响是深远而成功的。

活水公园在植物的配置、景观的处理、造园材料的选择上,妙趣天成,通过具有地方性景观特色的净水处理中心,川西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重建,以及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组成全园整体,对环境的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诠释,可说是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活水公园由于在生态、美学、文化、教育功能上的完美结合获得了包括19联合国人居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奖项。目前,它已经成为成都市到访率最高的公园景点之一。

4.结语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篇5

1 项目概况

南秦新区位于商洛市老城区以南,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南秦河自西向东流经规划区,沿河地势较低,向两侧逐渐升高。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位于南秦新区北部,北依龟山,南接203省道,东临南秦路,西至柏朵山村桥,规划长度约5.1km,规划总面积104hm2。《商洛市南秦新区控制新详细规划》将南秦新区定位为以康体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居住新区,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新区的绿肺终将形成区域的滨水绿廊、生物宝库及城市滨水休闲空间。

现状规划范围上游建有南秦水库,它的存在确保了防洪安全,保证了河道水质清澈,但由于径流量小,所以不易发挥湿地功效,且现状建设了较长的浆砌石硬质驳岸。场地现状植被以农田与杨树群落为主,植物种类少。南秦河北侧的巴人洞,是这里独特的文化遗存。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考虑规划诉求结合现状场地特质,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建设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并成为南秦新区开发建设的生态引擎。

2.2 规划原则

在南秦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即:加强对规划区内水系、山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保护规划区整体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从场地现状出发,设计应尊重区域自然历史文脉;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园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问题,创造宜居环境。

3 规划布局

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南秦新区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必将成为区域绿色生态新引擎、历史文化新体验、活力城市新体验的载体,因而,在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最终形成了兼具生态效益、游憩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图1)。

3.1 功能结构

公园的功能分区上主要包括4大部分,即:湿地公园、南秦水街、医养公园以及特色商业街。南秦河湿地为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禀赋,使得南秦水街富有湿地气质,医养公园享受活水湿地氛围,特色商业街拥有亲水乐活空间。而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与湿地公园相互融合,集聚人气,带动湿地公园和南秦新区共同发展。

3.1.1 湿地公园区。

湿地公园区沿南秦河河道及两岸布局,全长5.6km,总面积75.6hm2具体分为保育、展示、体验等多个区域。湿地保育区,以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原本状态,展示原生景观为主的区域;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则是通过人工塑造景观以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湿地体验区则是具有较高的人流量,以展示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能够有游人参与活动的湿地区域。

在整个湿地公园区着重表现包含药草、唐诗等文化的传承,通过百草仙谷、白蘋青洲、烟水沁荷、枳花映墙等景观节点的塑造提升场地特有的文化气质,进一步延续传承历史文脉。

3.1.2 南秦水街。

依据上位规划,南秦水街地块占地面积2.8hm2。本次规划立意为“水润秦风,街衔楚韵”,场地规划主要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由一条自西向东的轴线贯穿,设置了8个景观组团,分别是九凤朝阳、渔歌楚辞、水田花溪、荷塘月色、曲水流觞、花样龙水湖、小山从桂和四皓养生地。

3.1.3 医养公园。

依据上位规划,医养公园地块位于规划的环城西路与203省道交汇处,面积10hm2,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药膳养生、湿地疗养等功能。

3.1.4 特色商业街。

商业街位于湿地公园东侧,面积为13hm2。特色商业街以展示地方风俗文化、健康养生为特色,具有涵盖健康养生、展览展示、民俗生活手艺、亲水乐活在内的四大类商业休闲功能,包含荆棘广场、南秦书院、药膳馆、怡心居在内的众多人文景观节点。

3.2 水系规划

设计范围的南秦河河道整体比较小,水径流量小,所以在营造湿地景观、湿地效应不够,因而在进行水系规划时,首先确立河道有效行洪宽度,在行洪宽度以内仅梳理水系,确保行洪安全。在此基础上,为营造适宜的湿地生境,在河道内设浅塘低坝,营造水面,给动植物提供丰富良好的栖息环境。其次,满足河道行洪前提下,顺应水流方向,在河流转弯内侧流速较缓处、支流汇入处布设生态岛与生态水泡,保证丰水期、枯水期景观效果,同时提供更多生物栖息地。

在梳理水系的基础上,丰富现状植物,进一步完成各类动物适宜生境的构建,例如通过沉水、浮水、挺水、湿生等植物构建多样的、层次丰富的湿地群落,为蜻蜓、萤火虫等动物提供休憩、求偶空间。现状驳岸尽可能予以保留并进行生态化改造,考虑从硬性驳岸到柔性驳岸的转变。新建驳岸根据湿地景观需要直接设计为软质驳岸,材质为木桩或植物护坡等。

4 绿化规划

绿化规划结合公园功能分区,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湿地涵养风貌区种植特征以多生态的地被为主,以小乔木结合灌木、地被、湿地植物配置,自然而又充满野趣,同时结合雨水处理,选用本土湿生植物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为整个公园创造出野趣、自然的植物景观;滨水植物观赏区种植特以展示湿地特色、增添亲水乐趣为特点。秋色叶植物与花果植物相结合、幽静与开放空间相结合,岸上空间与亲水空间相结合,创造活力、健康、轻松的自然氛围;滨河湿地风貌区通过种植结合建筑与广场的造型特点,展示公园的门户形象,打造规整、大气的沿街界面,追求人工造景的规整感及轴线延伸的恢宏气势;园艺植物疗养区则以疗养、安抚、清新凝神为主要功能。外部密林隔离外界干扰,疏林草地适于活动与疗愈,中心广场节点种植适于停留与休憩,医养植物的栽植有助于病人身心修复。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方法,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体系,探索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实践进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希望通过南秦河湿地公园的规划实践对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带来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共同为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合理运用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Bolund P,Hunhammar S.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93-301.

[2]Duana N,Liu X.D,Dai J,et al.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 urban wetland park based on emergy accounting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Beijing[J].Ecological Modelling,2011,222:351-359.

[3]Li X P,Chen M M,Bruce C.Anderson.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water quality treatment wetland in a public park in Shanghai,China[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9,35:18-24.

[4]Li Y F,Liu H Y,Zheng N,et al.Analysis of Trophic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different water body types in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China[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768-880.

城市湿地生态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篇6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功能,保护

目前, 我国对城市湿地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相对比较薄弱, 对于城市湿地的定义尚无一个公认的统一概念。王建华等认为,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水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泊、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 城市湿地的自然特征和功能属性具有独特性, 且受人为干扰较多。

1 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城市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1.1 调蓄水源

近年来,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引起各界的关注。城市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通过城市湿地的调节, 储存过多的雨水, 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的危害。此外, 城市湿地还具有补充地下水、维持区域水平衡等作用。

1.2 净化水质

城市湿地具有较强的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缓解富营养化的功能。城市湿地的土壤和湿地植物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 吸附、过滤、沉淀、降解、转化水中的各种有机物、重金属、悬浮物、菌类等污染物。成都活水公园即是一个著名的城市湿地环境治理成功案例, 人工湿地塘床生态系统是活水园水处理工程的核心, 由6个植物塘、12个植物床组成。污水在这里经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 达到无害化, 成为促进植物生长的养分和水源。

1.3 维持生物多样性

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城市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对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 调节气候

城市湿地可以调节城市区域气候, 缓解热岛效应。城市湿地蒸发量较大, 能增加近地层空气湿度, 降低周围地区的气温, 保持城市的湿度和降雨量, 使区域条件稳定,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2 城市湿地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人口日益膨胀, 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大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湿地面积锐减, 水质污染严重, 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提高城市湿地管理水平

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制度, 使城市湿地保护拥有法律保障;健全湿地权属制度;建立城市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健全城市湿地管理体制;将城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之中, 科学编制城市湿地资源保护总体规划, 加强城市湿地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加大资金的投入, 鼓励社会参与,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针对湿地保护管理事务, 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 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2.2 开展宣教活动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展览活动, 使人们认识保护城市湿地的重要性, 进而加强社会公众的城市湿地保护意识。

2.3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净化污染等功能, 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方兴未艾。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合理规划、综合利用城市湿地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避免人工痕迹过度增加;重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切实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防范生态入侵。

2.4 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

目前, 我国城市湿地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研究基础薄弱, 研究内容单一, 研究成果较少。应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召开学术研讨会, 促进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与协作。

2.5 公众参与

保护城市湿地不仅仅是主管部门的责任, 更需要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只有让公众参与到湿地保护之中来, 才能实现真正的湿地保护。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并充分利用公众的舆论监督对城市湿地进行保护与管理。

3 结语

谈银川城市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 篇7

银川被誉为“塞上江南”, 自古湿地湖泊众多。银川城市湿地不但是自然生态过程的密集区域, 而且也是市区人们活动频繁的地区;同时, 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然而, 近50年来, 伴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现代化工业高速增长, 城镇化速度迅猛加快, 那些曾经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银川部分湿地遭受到极度破坏, 城市湿地退化状况十分严重, 人类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1 银川城市湿地概述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区域内的海岸、河口、河岸、浅水湖沼、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4]。由于湿地类型多样, 且各类湿地有其本身的定义, 这里没有给定统一的量化指标。

银川位于黄河上游, 宁夏平原中北部, 虽然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 但历史上曾是一个湖沼密布的水乡泽国[5]。银川城市湿地的基本特点是:湿地水源主要以黄河及农田排灌水为主, 季节分明;湿地斑块数量众多, 分布呈湖群特征;湿地分布差异性大, 生态功能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 是鸟类水禽的重要迁徙路线。

1.1 形成原因

银川是典型的断陷盆地型沉积平原, 南起青铜峡, 北至石嘴山, 总面积近9 600 km2。银川地貌类型复杂特殊, 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黄河冲积湖沼平原等, 总体呈现西部、南部较高, 北部、东部较低, 略向西南—东北方向倾斜。

100万年~200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 银川是一个由断陷盆地形成的浩瀚大湖, 直到原始的黄河河道形成, 黄河在盆地内来回摆动, 加之贺兰山山洪不断侵蚀, 泥沙不断淤积, 逐渐形成平原。由此可见, 黄河的流经、演变、迁徙、改道对银川城市湿地乃至银川平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银川气候干燥, 蒸发强烈, 由于没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导致银川丰富的湿地资源逐渐萎缩, 湖泊由淡水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盐湖, 最终消亡。黄河的出现缓解了这种状况, 每当泛洪和凌汛时节, 两岸湖沼可得到黄河水补给, 从而维持了一定数量的湿地。因此, 银川湖沼资源的存在得益于黄河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必然性。

1.2 分布特点

根据2010年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银川城市湿地面积约5.3万hm2,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65%。其中, 自然湿地近3万hm2, 面积在1 hm2以上的湿地有430多块。主要类型分为湖泊湿地、河流湿地, 以及少量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四大类型。

根据银川城市湿地的基本特点, 现存的城市湿地主要分布在城内, 近郊以及城市外围区域。1) 城内湖泊湿地区:以银川市绕城高速公路为边界内的城区范围, 即兴庆区, 金凤区及西夏区。该区域内主要有唐徕渠和艾依河两条重要水系, 重点的城市湿地有:阅海国家湿地、西湖湿地、北塔湖湿地、宝湖湿地等;2) 城市周边近郊湿地区:范围西起201省道, 南至平吉堡—银川林场—望远镇—通桥线, 东到惠农渠, 北至镇北堡—阅海北界—金贵镇。该区域有惠农渠、汉延渠、西干渠流经穿过, 重点的城市湿地有:鸣翠湖国家湿地、月牙湖湿地、犀牛湖湿地等;3) 城市外围县市湿地区:银川三个行政区域内及城市近郊区域外的县市的湿地, 主要分布在贺兰县、永宁县和灵武市。该区域多为黄河河流与泛洪平原湿地。重点的城市湿地有:三丁湖湿地、月亮湖湿地、鹤泉湖湿地、银子湖湿地、梧桐湖湿地、马家滩盐湖湿地等。

1.3 演变规律

银川有着两千多年的黄河水灌溉历史, 湖沼面积也曾达到16万hm2。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大量的建设排水沟渠, 许多浅水湖沼疏干, 但是银川的湖沼资源仍旧丰富, 仅湖泊面积就达近7万hm2。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末期, 受到农业开发, 围湖造田、改湖造塘、城市建设等诸多因素影响, 银川城市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部分湖泊严重萎缩。其中, 1958年银川城市湿地面积下降到1.6万hm2;1981年仅存约1.1万hm2。进入21世纪以来, 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6]。银川也借此发展东风, 大规模实施了湿地湖泊恢复与保护项目, 银川市委、市政府也把“生态立市”作为银川城市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方针。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银川城市湿地面积稳步增加,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环境明显优化, 宜居水平大幅度提升。

2 银川城市湿地现状及退化特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供给量下降、水质严重恶化, 银川城市湿地不同程度呈现消亡的趋势, 加之掠夺性的开发、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排放污染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城市湿地面积骤减、生态景观格局变动、生物多样性丧失, 导致银川城市湿地的生态效能与生态价值下降。

银川城市湿地退化特征主要表现出以下五点:1) 过度围垦, 城市湿地面积骤减, 生态功能下降;2) 水资源污染及不合理利用, 导致城市湿地水文环境恶化;3) 湿地动植物资源无序利用, 导致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4) 人们对城市湿地的认识不足, 导致城市湿地资源综合利用率低;5) 湿地管理政策机制不健全, 导致湿地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2.1 盲目开垦改造, 面积骤然萎缩, 生态功能下降

由于盲目的开垦, 围湖造田、擅自改变天然湿地的用途、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部分湖泊消失, 使得城市湿地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丧失, 直接造成银川城市湿地面积骤减。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 截至2000年, 银川城市湿地面积萎缩至4万hm2左右, 不足解放前的1/4。

2.2 调蓄能力降低, 水质污染加剧

城市湿地面积骤减, 直接导致城市湿地水文功能下降。具体来说就是, 城市湿地因其特殊的土壤结构具有强大的供水及调节作用, 城市湿地的旱涝调蓄容积急剧减少, 使得城市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其次, 城市湿地作为地球上主要的淡水储存库, 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湿地逐渐趋于干涸的状况, 使得城市水源减少。与此同时, 水质污染也是威胁银川城市湿地的最大问题, 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生活排放污染。城市湿地水质受到污染, 导致城市湿地的共计水量严重不足, 城市水环境危在旦夕。

2.3 过度开发利用, 生物多样性丧失

根据初步调查统计显示, 银川城市湿地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银川湿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特别是水禽资源, 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种, 自治区级保护动物24种。银川湿地植被资源种类主要以草本湿地植被和水域植被为主, 分高草湿地和低草湿地植被类型。

城市湿地是水陆结合的一个综合过渡区域, 这也决定了它既拥有水生的动植物, 也拥有陆生的动植物, 同时还包括一些特殊物种的动植物。银川城市湿地为不计其数的生物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存环境, 也为它们的生命循环提供了基本条件。但现实中, 由于人们对湿地缺乏认识, 过度收获捕捞湿地生物, 导致地球生物链损坏或断裂, 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 有些生物甚至濒临灭绝。

2.4 对湿地认识匮乏

湿地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后, 公众对湿地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致使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2.5 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银川城市湿地斑块分布分散, 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 权属复杂, 缺乏对城市湿地综合协调和合理利用的管理机制。

3 银川城市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从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看, 银川城市湿地具有持续地为当地人们提供水资源、原材料等功能, 并在旱洪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持、局部小气候调节以及旅游休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 在维护银川区域生态平衡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 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致使作为重要生态资源的城市湿地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湿地的生态功能退化, 敏感性、脆弱性增强, 湿地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严重受损[7]。

3.1 银川城市湿地退化自然因素

由于银川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 受其区域自身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城市湿地本身的环境就极为脆弱,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持续的高温干旱气候, 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共同作用, 加速了银川城市湿地退化。同时, 因为黄河不断的改道摆动以及黄河上游断流等因素, 银川城市湿地的补给水量不足, 过量的泥沙沉积, 水土流失严重, 岸线侵蚀严重, 湿地土壤盐渍化加快, 致使城市湿地面积减少。

3.2 银川城市湿地退化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导致银川城市湿地退化的前提因素, 而人为因素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农牧业发展, 导致城市湿地退化。人口的迅速增长致使对耕地的需求膨胀, 土地面积是有限的, 只能通过围湖造田、改湖造塘来扩大耕地面积, 满足人类生存需要;2) 城镇化的全面发展, 城市空间范围日趋扩展, 居住区逐渐增多, 交通用地逐年发展, 严重威胁城市湿地;3) 人为的水利工程建设, 致使自然形成的湿地退化。人为修建的水库和堤防, 一方面减少了平原区湖泊、沼泽、滩涂等湿地的上游水源;另一方面, 水利工程切断了内流区的外泄通道, 导致湖泊萎缩、沼泽化, 沼泽湿地变干、萎缩, 使地表盐分难以向下游排泄而加剧湿地盐渍化[8];4) 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农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 营养物质富集、土地盐渍化、农药化肥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产生, 致使湿地水体受损, 水质恶化, 水量供给不足, 湿地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 湿地退化严重;5) 人们的生态意识不足, 政府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被忽视。

4 结语

天下黄河唯富宁夏。数千年来, 黄河水源源不断的供给我们, 形成了众多天然的湿地与湖泊;同时, 绵延不断的补充着地下水源, 又使这些湿地与湖泊有了生命的根基。银川在黄河的哺育下, 孕育了“湖泊星罗, 水田密布”的“塞上江南”自然风光, 也使银川市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绿洲城市。努力把银川建设成为真正的“塞上湖城”, 使“城在湖中, 湖在城中”的理想变为现实, 使银川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中国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刘红玉, 吕宪国, 张世奎.湿地景观变化过程与累积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1) :60-70.

[3]童云峰, 马涛.银川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现状与研究展望[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270-275.

[4]王建华, 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 2007, 26 (4) :555-560.

[5]汪一鸣.宁夏人地关系演化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85-90.

[6]孙振玉, 周兴茂.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7]全晓虎, 米文宝, 宋春玲.银川平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利用初步研究——以银川阅海湿地公园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5) :71-73, 77.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篇8

我们现在所说的破坏湿地主要都是因为人造成的,如围垦、截断水源、污染、不合理的水利工程措施等,都会破坏湿地。

虽然现在有的地方湿地面积没下降,湿地保护工作虽遏制住了一部分势头,但是湿地的功能已经在下降了。很多城市都会遇到这种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例如很多开发商为了房子好卖都在打湿地资源牌,这些多是短期效应。有些地方政府已意识到湿地的珍贵,也开始逐步恢复湿地的功能,在寻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到生态和社会长远的效益。

现在城市里的湿地最怕被框定在某一个地方,切断了与其他湿地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切断与城市周边水系和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个或大或小的池塘,而忽略了湿地本身涨落过程和宽泛的边界,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可怕的。保护湿地,一定要对它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就很容易把它孤立,把它看成一个孤岛,或把它看成一个静止的公园。实际上湿地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演变和发育的过程中的状态,要对它的生物多样性有所了解,对它的水文过程有所了解;否则人类就不会给它留出足够的空间,周边的楼房就会建得很多很密,由于污染物的蓄积从而导致湿地被破坏。

城市湿地功能减少后,一些负面影响会渐渐显现。城市湿地有个最大的功能就是净化水源,包括地表水和穿城而过的河流。这些水源一旦遭到破坏,净化能力下降,污染物就会大量蓄积,水质很难达标,也由此会增加城市管理运营成本,最终会限制和遏制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有些城市因为人口增加还要不断扩大,但因湿地资源被破坏后,就会造成城市水源不够导致缺水;而水又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命脉,湿地破坏净化能力下降或消失后,自然这个城市因失去了活力和生机就没有了发展。

(作者系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公室主任)

长沙市规划区湿地面积在1950年代有4万多公顷,60年后减少了一半多。建成区的湿地面积则从2500公顷下降到1000多公顷。长沙市湿地面积变化的四个时间节点分别是1955年、1972年、1990年和2007年,这期间数量剧减。1950年代后,因为大修水利,城区的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到1990年代,由于城市建设加快,湿地面积开始剧减,到2007年达到一个高峰。近年来尽管由于新建了不少人工湿地,湿地总面积有所增加,掩盖了总体下降的趋势,但“湿地面积增加是由于新扩展的城区面积增加,但老城区的湿地面积一直在减少,核心城区的湿地面积接近于零”。

湿地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但内在原因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我们急需建立有效的湿地管理机制和专门机构,遏制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的局面。

苏州城市湿地公园 篇9

现代城市环境已经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市民对于户外活动空间的追求,亲近绿色环境的渴求,追求宜人空间的梦想使得现代城市公共绿地的形式日益丰富。

城市湿地生态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类型,兴起于国际社会对全球生态危机高度关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一)城市概况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或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78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60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余万。

辖8区5市:平江、沧浪、金阊、吴中、虎丘、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以及吴江、昆山、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四周城墙开有八座陆门,以象天之八风,八座水门,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遗址至今依稀可寻。城内府衙、兵营、库房、作坊、市场、民居、和娱乐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整体呈长方形双棋盘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苏州现有69座古典园林,其中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最著名。苏州园林藏而不露,为退避尘嚣的场所。它们揉合了道、释、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缩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艺术充分代表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其造诣之高,世无伦比。

(二)气候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市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

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项目规划将遵循如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连贯性、环境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稳定性,是本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合理利用原则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适当开展休闲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涉及到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包涵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多学科的相互协作和合理配置,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促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更科学,更合理,更生态。

4、文脉传承原则

湿地公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文脉。当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体现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通过其独有的景观、气质和特色,铸就成社会文明一脉相承、渐进延续的精神根基。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类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企图改变生态演替,只能在设计和营建过程中加以引导,以保持整个系统的自然性和持续性。

2、湿地

公园湿地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就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公园湿地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园湿地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然而公园湿地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通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改变湿地周围的土坡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最后,在竖向设计时,根据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区域的地带,设置生态过滤系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水系统的循环。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核心是介质-微生物-植物系统。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整个水系内部的循环系统,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反应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确定湿地水体功能系统的完整与可持续,能够促使整个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从而促使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环势必会带动周边湖泊及水道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畅通,并对苏州的水质保护与治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公园湿地的水体保护中,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园中能够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园内对雨水的吸收就应当在公园的铺装上下功夫,应当减少公园中的硬质铺装的面积,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减少硬质铺装量,而是我们要对以往时硬质铺装的做法进行改进,不要做成那种不透气的硬质铺装,要在硬质铺装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进做成环保生态型。使自然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低下对土壤进行改善,增强地下水的储藏量。有利于当地生态气候的需要。

(一)城市湿地公园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资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强的特征,它能够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国内外众多实例的证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应该指出,城市湿地公园应建立在对规划区域现有水文、地理、土壤、动植物资源详尽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保护、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这是营造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良好基础。所以,对于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营造、管理方式,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依据保护原则、设计原则来进行合理的营建。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前景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篇10

由于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的内涵、机制等认识不足,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开发的大规模进行使城市湿地面积锐减, 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大大降低了城市湿地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 由此引发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6]。本文主要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及其系统结构和开发利用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归纳与论述, 从而为相关管理政策和修复措施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

1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特征

1.1 面积小, 分布不均, 空间结构简单

本质上, 由于城市是属于以人类行为为主导,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依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9], 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城市中的任何湿地都必然受到人类活动的改造和干扰, 使城市湿地的生态学属性 (类型、自然特征、功能特性等) 发生变化[4]。城市湿地受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而在城区中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间连接度低, 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严重[10], 空间结构不合理, 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显著。城市化是城市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开发导致湿地面积减少, 增加了内部生境的破碎化[4]。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为生存进行的城市建设、围海 (湖) 造田、农业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使城市湿地面积迅速减少, 严重威胁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境完整性和稳定性。

1.2 营养结构较简单, 稳定性低, 脆弱性显著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11], 任何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与非生物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而形成高层次的生物组织, 并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状态。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尽管丰富, 但受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而在城区中面积小、分布不均、孤岛式生境的斑块间连接度低, 湿地内部生境破碎化严重[10]。其系统内部的营养关系结构即食物链较简单或单一, 营养级低, 且相对接近的城市湿地系统间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相对较少。根据生态学理论[11], 食物链越复杂, 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好;反之, 简单的食物链关系和越低的营养级生态系统, 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因此, 相对于常规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低、脆弱性显著。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是处于城市中水陆交界的生态脆弱带, 除受水文条件、气候因子影响外, 特别易受人为活动的干扰, 如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排放、修建城市基础设施而引起的湿地内部生境破碎化[10]。加之该系统内食物链简单、营养级较低, 其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 且受到破坏的城市湿地系统很难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

1.3 形态结构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特征

城市湿地现已成为市民户外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之一[1], 是重要的城市旅游资源, 如杭州西湖、芜湖的镜湖、安庆的菱湖。城市湿地景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要素, 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12]。作为一种城市景观, 城市湿地相对于常规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较显著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而美学性的表现需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抓起, 如植物种类和组成、镶嵌的层次、季节性组合等。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体—陆地的镶嵌格局使城市具有显著的景观特异性, 水体景观、坡岸景观和陆地景观的结合, 体现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13]。

城市湿地中的湿地公园具有湿地自然景观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它是最具有美学功能的湿地, 其文化美学意义鲜明, 是人们回归自然和旅游参观的理想场所。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生态和景观变化较强烈[14]。植物是城市湿地的自然“外衣”, 是美化城市湿地并形成自然景观的主要元素[15]。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通过植物种类的选择、布局和湿地环境的融合, 达到景观美学的要求, 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休闲娱乐、生态教育和旅游功能, 因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具有显著的表观美学特征。

1.4 受水环境因素的制约性强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有非物质环境, 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气候和其他物理条件 (水分、温度、压力) [11]。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来说, 水是其灵魂, 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该系统中的水是所有湿地生态系统中受人为干扰因素最大、水质环境最差的湿地生态系统[1], 因此现阶段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是制约城市湿地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

2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现存的问题

2.1 面积迅速减少, 空间结构脆弱性加剧

城市化是城市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围湖造田、城市建设、农业开发等[4]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和工程措施使城市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如近50 年来, 由于冲淤和围垦作用加剧, 武汉市湖泊湿地大幅度减少, 从建国初期到现阶段水域面积减少了823.76km2[16]。城市湿地生境呈现严重的破碎化, 形成分布不均、小面积孤岛斑块[17]。该类结构的破坏, 增加了内部生境的破碎化程度, 降低了各个城市湿地斑块生境间的连接度和通达性, 进而降低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境完整性和稳定性, 影响该系统的生态平衡和长期的发展演化趋势。

2.2 环境污染加剧, 生物多样性降低

随着城市发展, 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排入河流、湖泊等城市湿地中, 水体和土壤污染的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如武汉环保局对2005年该市67个主要湖泊水质营养状态的评价结果显示, 贫、中、富营养状态的湖泊分别为1个、30个、36个, 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分别为12个、17个、7个[18]。水质污染超过湿地的净化能力, 导致水体功能萎缩、湿地生境丧失、河流湖泊湿地中的大量生物死亡、生物物种减少, 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损[19];同时, 对城市湿地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降低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5,17]。如近50年来, 由于工农业开发利用和水质污染使哈尔滨松北区许多抗逆性较弱的物种已多年不见[20];又如武汉市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水质恶化、沿岸植物毁灭、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大量减少, 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以这些水生生物为食的各种鸟类栖息和繁殖;湿地面积萎缩使鸟类环境容量大幅下降[21], 严重降低了该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减少又使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简化, 食物链趋于简单, 营养级降低, 从而削弱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大多属人工生态系统, 其生物多样性较缺乏, 因此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我国城市湿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12]。

2.3 生物入侵严重, 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治理过程中, 外来生物的盲目引进已对当地湿地原有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并成为威胁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所引起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和物种灭绝, 以及高额防治费用的经济代价[17]。一些专家认为, 湿地破坏会导致该地区整个生物链的破坏, 使植物群落自我维持能力降低[5]:大量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和入侵, 使城市湿地中的乡土植物在竞争中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不但其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抗逆境干扰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而且也失去了那些天然物种库的宝贵基因[3]。如20世纪30年代昆明滇池引入水葫芦作为鱼饵料后, 大量繁殖的水葫芦使滇池一度出现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 很多乡土物种灭绝, 鱼类从20世纪60年代的68种减少到90年代的30种[22]。又如京汉石桥湿地律草和野大豆的大量入侵, 覆盖度达95%, 使本地植物芦苇的生长受到限制甚至死亡[23], 严重破坏了该处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2.4 水土流失与湖泊淤积问题

水土流失、肥力下降和农业生产中的养分流失、面源污染而最终致使湖泊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如武汉市湿地因受气候、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8]。为了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围湖造地、过度挖掘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湿地沼泽化程度加剧, 水面萎缩, 水量减少, 湖泊淤积, 种群竞争加剧, 生物多样性锐减[3];城市中公路和桥梁建设引起水土流失、泥沙沉积而导致湿地水深降低、面积减少;公路工程的泥沙部分被流水带入流域的最低处, 造成河床淤积, 河水含沙量增加[20]。

2.5 规划设计不当, 人为干预强烈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在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部分。由于城市湿地景观受人为塑造和季节性影响较大, 部分湿地公园在营建时对季节景观变换考虑不周, 使公园只能在部分季节发挥功能, 限制了城市湿地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有的城市对湿地景观特征研究不够, 把城市湿地公园当作普通的水景公园对待, 工程措施简单、设施缺乏特色[24]。此外, 不合理的城市人工美化措施如自然植被河岸变成水泥河道, 多数湿地护岸建成垂直的、硬质的护岸, 使水生植物丧失部分生存场所, 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12]。这些不合理的人工干预会降低城市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 引起该系统内物种多样性急剧减少[4]。如许多城市边缘的河岸与海岸被堆砌成水泥墙, 人为束缚影响了河滩、海滩湿地的发育与演替[3];还有一些城市的边缘湿地自然保护区仍有炸山采石、围捕鸟禽等违法活动, 导致鸟类种群数量下降[25], 严重影响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 影响了休闲旅游功能。此外, 城市中公路桥梁的修建, 分割了城市湿地生物的活动领域, 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 造成种群数量减少、物种退化;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 干扰城市湿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20], 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和稳定性。

3 结论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面积小, 分布不均、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低、脆弱性显著, 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特征, 受水环境因素的制约性强。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 城市湿地具备无可比拟的众多生态服务功能, 决定着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人类广泛开发利用的同时, 城市湿地面积迅速减少, 空间结构脆弱性加剧;环境污染严重, 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入侵, 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 湖泊淤积;规划设计不当, 人为干预强烈。因此, 需要制定与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和修复与保护措施, 全面、深入、科学地解决现存问题, 充分利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确保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对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目前我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面积小、分布不均、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低、脆弱性强, 同时其形态结构具有显著的景观美学特征, 但受水环境因素的制约性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空间结构脆弱性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入侵严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与湖泊淤积严重、规划设计不当、人为干预强烈。通过综述, 将增加人们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深入认识, 为开展科学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活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上一篇:观察角度下一篇:中考测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