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装服饰专业论文五篇

2024-07-15

民族服装服饰专业论文 篇1

一、民族服饰的文化特点

服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体现出了民族的时代和理念。我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具有着丰富的多元化民族服饰文化。

1. 地域性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中国民族的服饰风格,呈现出草原及山区、南方及北方的差别,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特点。比如生活在北方草场上,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穿着多以牲畜皮毛为主,有的在袖口、衣领、下摆以细毛皮作为装饰,如图1 所示;而南方的民族,如黎族,多以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如图2 所示。

2. 装饰性

中国民族的服饰具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底蕴。如,景颇族女子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加黑色短上衣,并佩戴各种银饰物,如图3 所示。

3. 多样性

由于中国的民族众多,也就决定了中国民族的服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为现代服饰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二、民族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现代的服饰,通常被人们当作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牵引着服饰的生产市场,传播和弘扬服饰的文化。现代的服饰,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技术的标准和商业化的需求,更多的是服饰肩负着营造时代精神风貌的日常生活环境的重任。

1. 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展现

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传递的一种途径,它以物态的形式将文化保留下来,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的品牌将这些文化符号运用到了服装设计中,比如,“牡丹”、“龙凤”等图案,都是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特征。由于文化符号是多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在服饰设计作品中,所以,它容易被大家理解和认识。也有一些服饰,是我们直观看不到的文化符号,但是却能感觉到服饰所能散发出来的民族气息。

2. 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运用

民族服饰文化精神博大精深,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意蕴,给现代的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也给现代的服饰带来了新的冲击。

在色彩上,各个民族崇尚的色彩都体现了他们民族的观念,在许多的现代服饰品牌中,都或隐或现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者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迹。中国的旗袍,一直被称为“国服”,表现中国女性服饰文化,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韵和风俗。这都是为了提高服饰的产品个性、文化品位、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及扩大展品的市场占有等,通过这些服饰,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气息。比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元素打造的奥运会颁奖礼服,“丝绸”、“玉佩”、“青花瓷”、“玉脂白”、“盘金秀”,都呈现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和高贵的气质。奥运服饰体现了中国民族元素和时代的特征。

从这些可以看出,各个民族服饰风格的互补和回归,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现象,页反映了人们的心理。

总结

民族风格随着服饰文化的逐渐发展,已经不再以纯粹的形式出现了,而更多的体现为多种多样的时代特征。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其情感、性格、心理在长期的社会意识和物质生产实践中演化以及积淀的结果。

摘要: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的服饰,服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展示各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的外化形态,它记载了人类成长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现代中华民族的服装时尚,每个时期无不展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无不展现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涵。

关键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竹梅.东西方文化对服饰的不同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陈乃红.服装流行规律探索[J].文化月刊,2009年09期.

[3]宋科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及其图案纹样设计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4]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刘元风,胡月.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7]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民族服装服饰专业论文 篇2

1. 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其民族服饰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及民族发展等过程的写照,是反应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一面镜子。其中,图案是最具表现力、内容最丰富的视觉元素之一。它不仅具有装饰服装、美化生活的物质实用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化精神。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体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人们原始先民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通过“保护神”来消除心理的恐惧与迷茫。“趋利辟邪、祈福纳祥”的图腾意蕴的图案、图腾的衍生图案以及求子、求生存类图案便成了这样的一个载体并世代相传。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体现了族群对祖先、宗族、血亲、家庭、社会等关系的认同。比如,儿童的服饰及生活用品中常装饰有图腾意味的图案,这体现了人们对护佑下一代顺利成长的期望,也是血亲关系认同、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

云南少数民族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传承主要依赖于非文字方式,如口头传承、器物传承、行为传承等。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作为一民族文化传承的承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承、传播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

二、形式多样的图案类型

图案是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内容丰富、图式多样,普遍具有色彩浓重,装饰性强的特点。总体来讲,依据图案的形态可分为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图腾图案、抽象图案等。

几何图案多以单独和连续等纹样构成,其特点为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多用于服装的边角装饰;动植物图案多来自于自然崇拜,少数民族长期处于采植与狩猎的生产方式,其图案风格源于对大自然的观照,如土家族织锦中的“台台花、阳雀花、蛇纹、虎脚纹”等;图腾图案建立在动植物图案的基础上,是少数民族把一些生物当作图腾进行崇拜,寄予美好的生活祈愿,如彝族的虎图腾,常把虎的形象放到服饰上;抽象图案大多体现在扎染和蜡染中,通过对面料系扎和植物染色,形成斑驳的肌理和自由随意的纹样,变化多端。

三、多元化的色彩搭配

图案色彩的多元化依赖于云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按照云南少数民族图案所反映的整体视觉感受以及色彩崇拜和用色习惯来划分,可将其划分为鲜艳型、淡雅型、灰暗型三种色彩搭配模式。鲜艳型的色调多在深色基布上配以深绿、淡绿、大红、桃红、黄色等鲜艳、强对比色,色彩响亮,且同色系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淡雅型的配色时相对相对鲜艳的色彩搭配而言,这种配色强调图案“清”描“淡”写的色彩意味,如白族、苗族的青花染地加绣,扎染的蓝印花布等;灰暗型的色调含蓄、质朴,以同色系或浅色系的搭配为主。如哈尼族青(蓝黑)布衣用同色挑绣花纹,经洗涤后,绣线褪色,略浅于地,纹样隐约而现,别有一番意味。

二、基于当代服装设计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运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美学形式和文化内涵,所孕育的民族文化、民情民俗和艺术审美给当代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设计素材。当代服装设计师应立足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结合当代服装设计的视角,赋予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精神。

1. 以表现传统文化为本源的原型图案的运用

尊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原始意义,如保持原始图案的形式、色彩、质地及表现方式,并结合现代服装设计方法、理念,图案基本上体现了其重要的装饰功能,如面辅料图案、服装局部装饰等。这种运用形式基本保留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全部要素,因此具有浓重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意味,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

2. 以新材料新工艺为载体的图案的创新表现

纺织科技的进步和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服装面辅料市场和服装印染效果,以新材料、新工艺为的载体的设计创新可以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展现更为时尚、现代的艺术风格。如女装品牌“云思木想”,打破固有的中国风模式,以自由的中国传统风格图案设计为灵魂,为时尚注入独特的东方意境,用特立独行的设计元素融合西方的廓形、时尚的审美并结合面料的多样化、数码印花技术等,服装风格独特、时尚又充满民族意味,具有强烈的视觉感。

3. 基于构成主义艺术的图案再设计

基于构成主义艺术的图案再设计是把图案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等对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进行再创作,将图案与当代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以及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等相结合,并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变形、嫁接以及创意,进而实现图案的创新与发展。

比利时设计师德赖斯·范诺顿(Dries Van Noten)是玩转印花图案的高手,其在2012年秋冬系列中用摩登的几何线条解构东方元素,设计师并没有直接运用图案纹样,而是另辟蹊径,将中国古代祥云龙纹服装、日本浮世绘等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然后重新剪切拼接成不规则的几何形,再采用数码印花技术装饰于服装不同的部位。这种东方风格破除了设计界对东方风情的“老生常谈”,鲜明的线条,利落的剪裁,设计师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与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传承和发扬最重要的载体,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应用于当代服装设计,是现代中国设计展现中国设计力量和设计风格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结合当代的审美视角、流行文化及时尚风格,让民族图案不再是老套的设计形式和传统风格的代表才是设计师真正关注的核心。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可以分析提纯的设计元素,如丰富绚丽的色彩,独特的款式造型,意蕴深远的服饰图案,精巧绝伦的织、绣、染等技艺都可以成为当代服装设计师们发挥设计创意的灵感。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世界时尚界也越来越有话语权,中国的服装设计只有依托中国的文化才能彰显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而民族服饰的设计元素也只有与当代服装设计理念相结合,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本文以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当代服装设计理念下,如何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借以时装之型,传以民族之韵,让中国风格更显时尚化、国际化。

关键词:当代服装设计,服饰图案,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伟.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丝绸,2008(3).

[2]唐帆,胡文娟.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设计中平面设计技术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1).

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 篇3

民族服饰文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水平,与社会的经济状况,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行进的脚步,各民族的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与完善。历史证明,时代的发展必然促进服饰的发展,民族服饰的变化,往往最能体现时代的变化与特点,反映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时代的文化精神。

本文通过民族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发现服饰更加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从而论述民族服饰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 印第安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99-01

1.引言

民族服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丰富多样、最为生动活泼的一个部分。不同民族由于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的差异,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相同。民族服飾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志,是这个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外在符号,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与气质的外在形态。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

在不断变迁的民族服饰文化中。各民族的民族服饰对现代服饰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服饰文化精神以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饰带来新的冲击,也给现代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特点。民族服饰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不仅是设计师对其情有独钟,同时也牢牢系住了各国民众的心灵.因此形成了T上和街巷中闪亮的民族风格。

2.服装设计师眼中的民族服饰

世界各国的知名服装设计师都对民族服饰情有独钟,他们从传统民族服饰的结构、材料、色彩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发掘出设计灵感,创作出充满民族精髓的时尚作品。

2.1 结构方面

平面裁剪的和服,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借以层叠、悬垂、包缠等手段形成一种非固定结构的着装概念,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他以民族服饰和服为基础,他发展了日本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把和服的元素提炼出来。运用到现代服饰的设计理念中。

2.2 风俗习惯方面

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妇女都用长袍遮身,用面纱遮面,上衣不可出现袒肩、露臂,甚至敞胸露怀的变化,下装不可以裙代裤,不可使用透明、半透明的纱质原料。巴基斯坦设计师穆罕默德·埃米尔将伊斯兰妇女的传统民族服装加以创新设计,在创作中保留了服装头饰在眼部留有一道缝的风俗。其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形成无袖,裙子的前部短至露膝,后身长及地面的式样,服装面料上有许多的小孔,甚至还隐隐约约暴露出臀部。他的作品东西结合,上隐下露,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服饰风格,又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受到了服装界人士的认可。

2.3 材料与色彩方面

波希米亚风格在现代时尚舞台上也成了一般强大的冲击波。服装的主要特征是用鲜艳的手工装饰和粗犷厚重的面料,金属质感的塑料锁子甲织物,丝麻网眼织物,闪光的金属纱罗织物等相结合的服装形式,保留着“游牧民族”的服饰风格,能让久居都市的人们体味到浪迹草原无拘无束的自由气息,著名设计师埃曼纽·恩加罗的设计作品,应用羊绒针织物和毛海毛网眼织物。将波希米亚民族风格赋予了相当女性的味道,不仅将荷叶边的装饰演绎得出神入化,还使其带有一些张扬的野性。

热情奔放的西班牙风格,华美多姿的俄罗斯风格,单纯豪放的非洲风格,还有古典浓郁的委拉丝风格,作为把古典的高级时装赋予时代的意义的一位老式服装风格的改革者。伊夫·圣洛朗可谓是将民族文化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先驱。

2.4 民族文化与服饰设计

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民族服饰风格的回归和互补,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的文化现象。说明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在相互影响和发展。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民族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重视面料的视觉效果,用复杂的装饰工艺和精细的纹样来增添面料的美感。在造型上将个性化时尚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有传统的,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21世纪是注重文化设计的时代,文化符号成为设计的目的、宗旨和灵魂,现代服装设计作品既要有民族情感、传统精神、又应具有时代的气息,是设计者生命的语言,焕发出崭新的令人目眩的现代民族风。

3.结论

民族服饰文化神秘古老,对世界各地设计有着一定影响,设计师为了能创造出更加具有民族色彩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多的运用民族文化,也说明了它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族文化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艺术形式准确的运用到设计中,体现了艺术的价值。而民族文化,则直接被这设计形式体现出来,再现古老的美感世界。民族文化是大众潮流文化市场的需求,运用到服装设计之中会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社会化、科技化、人性化日益兴盛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和服饰设计正以各自独特的存在轨迹发挥功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于民族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寻找的源头。这使我们逐渐认识到现代设计要立足于民族文化。面对设计全球化的发展,每一位现代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黄柏权《民族传统服饰的当代变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01期

[2]潘定红《民族服饰色彩的象征》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2期

[3]周文杰《论中国民族服饰的文化功能》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民族服饰报告 篇4

一、我们选择的题目是民族服饰,选择原因如下:

1、历史是社会的影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的记录着人们在不同时期内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的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紧相连,服饰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服饰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选取这个主题的原因。

2、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二、民族服饰

汉服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庆幸的是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汉服的特征。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宋朝时期

由于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汉服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在沿袭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人们大多穿起了丝绸。元朝时期

元代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朝宫廷的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仍着汉服,其中襦裙较为流行。只是在风格上蒙古服装和汉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对方的影响。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宽大的直身,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也开始流行用金属扣和纽扣,但系带依旧存在。清朝时期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汉服款式(十从十不从中:男从女不从),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酿成了扬州十日的惨案。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民国至今

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文化也有人主张恢复。由于民国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女人的衣服也有原来宽大的长袍加入西方剪裁变为旗袍,大部分汉人渐渐以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马褂即使传统的汉族服装。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开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修补与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于文化的队伍当中,但社会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各种各样的阻碍。部分国人,汉族同胞心中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政策和生长环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汉服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也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汉服,只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复兴整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的加入和指导。慢慢理合今天汉服的缺失点,完备整个汉服体系,才能更好的复兴民族的文化。注意

①、汉服非自然消失,而是人为消失。

②、汉服不是汉朝服饰,而是汉民族服饰。所谓“唐服、宋服、明服”全部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③、汉服不是复古也不是COS,而是复兴。以服装为载体所进行的汉民族文化复兴活动。④、汉服只是民族服饰,不是国服复兴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国服,复兴汉服的人既可以的汉族人自己也可以是少民同胞,而不是所谓什么爱好者。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三、小组活动过程记录:

雷帅:PPT制作。

8贵州民族服饰采风报告 篇5

2013年4月19日,我们扬州大学服装1001班的全体同学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乘上了K11列次火车,开始了为期九天的贵州采风之行。

次日下午,我们到达了此次采风之行的第一站—镇远。二十多小时的火车,让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但镇远这座自然之美的历史古城,以它清新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瞬间缓减了大家的倦怠。镇远是中国文化古城之一,历经千载沧桑,至今城址未变,古韵悠然。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儛洋河畔诗意盎然。无论是青砖黛瓦,高封火墙,还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都让人心神畅然,流连忘返。

21日早餐后,我们出发前往凯里。途中,我们参观了革家文化的代表—麻塘革寨。关于革家人的种种传说,虽无法考证,却令人神往。进寨的喝酒仪式让我们看到了革家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安逸的生活状态也让人印象深刻。革家人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古朴的民族。革家女子的服饰比较奇特,少女戴红缨帽,结了婚的妇女头戴花冠帕,上穿蜡染绣花衣,并罩以铠甲式披肩,下着百褶裙,腰系丝带,流苏围腰巾,颈配银饰项圈,小腿扎刺绣绑腿。值得一提的是,革家蜡染古朴大方,花纹精致多样。

入住凯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小七孔景区。景区内各个景点景色优美,趣味盎然。小七孔景区响水河上横跨着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为道光十五年建,故得名“小七孔景区”。景区内的水上森林让我难以忘怀。水中有石,石上有树,树植水中,这种水、石、树相偎相依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2013年4月23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台江姊妹节。这一天,苗家的兄弟姊妹们身着各式精美服装游行在长街上,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从工艺技法上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各种手法相互穿插,或挑中带绣,或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使得纹样百出,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用色上看,他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的鲜艳与丰富。苗族男装上衣大都对襟,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多为青、藏青、蓝色,下装一般为家织布大裤脚长裤。

苗族女装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一般为右衽上装和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两类,无领胸前交叉式上装无纽扣,以布带束腰。苗族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织贡尼、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苗族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桃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桃花花块,沿托肩处一般镶菱形桃花花块,无纽扣,以布带、围腰带等束之。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多为红、黄、绿等色。银饰是这场游行中不可或缺的亮点之一。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等。项圈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牙签一般由数根薄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条银链、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又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缀而成。每个零件又编、錾、刻出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阳、并蒂桃等,以祝愿幸福吉祥;鲤鱼跳龙门、梅花满场等表达好愿;针筒、猴子喜桃、狮子滚绣球等则表现生活情趣;一副牙签要同时具备形美、色明、声脆、实用等优点。

姊妹节当天有一个苗族服饰创新大赛,关于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与创新,这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一个课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服饰。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所谓的民族风格,就是从民族服饰中借鉴一些形式要素,将之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而民族服饰的要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造型、结构、材料、工艺、图案、服装附件、装饰品、色彩搭配等方面。我国的民族服饰极其丰富,如何更好的将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时尚的服饰中,则需要更多的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另外,就是要对服饰前沿流行信息敏锐的把握和灵巧的应用。

姊妹节结束之后,我们来到了中国现存的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寨子里别具特色的当属吊脚楼民居和风雨桥。吊脚楼结构严谨,美观而实用,“依山筑屋吊脚楼,高低参差藏幽林。门前芭蕉蔽炎日,屋后清溪淙淙流。”吊脚楼参差藏于幽林,溪水清冽芬芳,树木葱郁诱人,山间鸟语灵动,一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样子,也许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风雨桥则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的生活,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自成一道风景。

下一站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县芭莎苗寨。当进入寨子时,芭莎姑娘用牛角杯敬上拦门米酒。一曲笙歌毕,三声铁铳响起,火枪对天鸣放,打开寨门迎宾入门。芭莎男子的发髻是男子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子头部周围的大部分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下午我们入住了肇兴侗寨。这个寨子,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唯一一个没有被开发的村寨,雨水浸过的泥路,满是稻梗的农田,规模不大的小商店,三轮车,牛车,抱着孩子串门的妇女„„他们依旧保持着平时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相隔离,淳朴的生活气息令人似乎忘却了城市生活的匆忙与繁琐。

虽同是侗寨,堂安侗寨却又不同于肇兴侗寨。堂安侗寨依山而建,坐落在梯田之巅。寨内石阶随处可见,因历时已久,已经被磨得光亮。居民用水来自山上的清泉,清泉水温润清甜,居民用它来洗菜、浣衣和饮用。寨中的妇女大都身着蓝色或深色右衽上衣,穿黑布小鞋,并挽髻扎深色头巾。这里的生活同样与世无争,安静悠然,令人神往。

入住贵阳的第二天,我们来到天龙屯堡古镇,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它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相对封闭的明代文化遗存。屯堡人的服饰以青、蓝色为主,不能不认为是他们对祖上来自长江一带的眷眷依恋之情的叙说。中国服装发展到明代,综合传统式样自成体系。屯堡人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妇女的衣着和装束上。屯堡妇女始终保持大袖长袍尖头鞋等明代遗风,身着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丝头腰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质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一双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如今,在装束上增添了一块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腰。

几天以来,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边走边欣赏,似乎忘却了平日里的烦心琐事。对于此次采风,第一,也是我此次的最大收获,就是对民族服饰的深刻了解,和对于民族服饰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的深刻思考;第二,我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感受到祖国疆域的雄伟辽阔;第三,就是对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并不断追寻,我们一样会循着美好,一直追寻下去。

古城镇远

革家服饰

苗族姊妹节精美服饰

西江吊脚楼

银饰项圈

肇兴侗寨男子发式

堂安侗寨的生活场景

堂安侗寨的山泉水

屯堡的太婆们在路口绣尖头绣花鞋

贵州梯田

姓名:仲玉勤 学号:100307138 指导老师:严加平

陈欣

上一篇:OSS数据下一篇:贫困生的管理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