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十篇

2024-06-07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篇1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熟悉教材, 通过阅读教材熟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规律, 从而具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解决生成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通过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所考查的都是地理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原理、规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内容, 尤其考查学生对地理方法的学习和对能力提升的程度。如必修一中关于地方时、区时的计算、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候类型的判断、常见的天气系统、水循环的原理、地域分异规律; 必修二中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分析、农业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交通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必修三中区域空间判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在地理的第一轮复习当中要比照着这些知识点逐一筛查, 不放过任何一个, 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知识的整合, 形成体系。

1.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熟悉教材中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注重主干知识, 又不要忽略细节问题, 通过教材牢固记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分布、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

2. 通过教材引导和指导学生更深入透彻地弄清、弄懂、弄透各种地理现象形成的过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规律, “以不变应万变”, 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上, 而不是对知识进行过多的加深和拓展。

3. 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地理技能, 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以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为代表的各种等值线的判读;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从各种地理资料、图表中提取有用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能够通过所学的知识推理或解释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对比分析并能评价某种地理事物,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地理观念。

4. 让学生逐步了解各部分地理内容的特点, 从而根据内容, 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如必修一的内容侧重理科方面的思维, 偏重对所学过的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的应用, 运用所学的原理规律并联系实际情况来分析解决出现的问题;必修二的内容侧重文科方面的思维, 强调宏观整体分析, 侧重对事物的看法、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的分析, 运用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来进行评价与反思; 必修三加区域的内容是文理科思维兼顾, 重点是以某一区域的图表为载体, 侧重对所涉及的地理区域、里面所蕴含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对蕴含某一区域的图像、图表的判读方法与技能、必修一、二中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高考题往往突出考查某几个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区域的比较, 多运用比较法学习。

二、通过训练促进提高

1. 单元训练要把握好“六关”: 一是命题关, 每次组题应列出“双向细目表”并由集备小组成员逐级修改完成, 不用成题。二是考试关, 做到考前有指导, 考后有总结, 让学生在考试中学会考试。三是批阅关, 要全批全改, 最好能够面批, 要有错题统计, 以班级为单位设计专用表格, 增强针对性。四是讲评关, 根据错题统计, 归类讲解, 查漏补缺。五是纠错关, 既注重解答, 又要分析错因和解题方法。六是搞好二次过关, 要充分认识二次过关的“医治”作用, 更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单独命题, 单独组织检测。指导学生用好《典型习题积累本》, 随时收录知识点、考点、易错题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 做好一题掌握一类, 经常回顾, 熟练运用。

2. 提升的能力, 尤其是四种能力: 一是地理思维能力, 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的知识树。二是对地图的运用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会读图和会用图的良好习惯, 力争在地图中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特征。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能从各种资料、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并能灵活运用。四是语言表达能力, 答卷要要点化、序号化, 答卷语言要简洁, 书写要规范, 字迹要清楚。

三、通过课堂保证效益

1. 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效益。课堂上, 教师讲什么, 讲多少, 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提倡“三讲”“三不讲”。所谓“三讲”指: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指:学生一看就会的不讲; 学生经过自己讨论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通过巡视课堂, 发现共性问题, 辅导学生, 指导学生, 顾及全部。课堂讲解应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 要以落实教材知识为主, 重在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把自学合作还给学生, 要把思维让给学生, 要把总结提炼留给学生。

2. 注重练习的效益。“练”主要练重点、练难点、练疑点, 以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当堂所学的知识。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这些学生的练习题, 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引导他们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反复琢磨、反复推敲, 思考出题时会从那个点上出, 会用到哪些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规律, 会用到哪些地理技能等, 力求做一道题目, 举一反三, 突破一个考点, 达到一个新高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原创题或者整合一些类似的题目, 从多个考查的角度改变问题的方式, 多方位训练学生的思维,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围绕三维目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 通过典型习题练习, 巩固当堂内容, 完成学习任务。讲练结合、学练结合, 以练代学、以练代讲, 促成目标达成。课堂训练的设计, 讲究“趁热打铁”, 讲求实效性, 当堂内容当堂训练, 不能后拖。充分利用教材现有的例题和思考探究习题, 带动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和探究, 力求实现“当堂清”“课课清”, 不留尾巴, 从而达到夯实基础、提高基本能力、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3. 注重试题讲评的效益。一是讲评课要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通过讲评分析错因, 找出学生对所学知识存在的漏洞和解答此类题目存在的方法技能问题, 如何防止所谓的眼高手低、看到A却选B、做对却写错等非智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 并利用典型习题本整理反思所考查题目中所用到的知识点, 有哪些规律、方法等。二是教师要引领学生找问题, 找准突破口培养学生对试题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让学生思考此题考什么、此题用课本哪些知识来解决, 指导学生怎样审题、怎样获得解题思路、如何答题、规范表达。三是讲评课要做到“五讲”:引导学生入门, 即讲“审题”;教给学生解题的钥匙, 即讲“思路”和“方法”; 举一反三, 即讲“拓展”; 科学分析, 即讲“误区”;严格要求, 即讲“规范”。

摘要: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熟悉教材, 通过阅读教材, 熟记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规律, 从而具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解决生成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篇2

一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考查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特别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 试题的分值特别大, 而且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也是做好拔高题的一个前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 我在四本必修书的复习中, 每课的内容用一节课复习完,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全部背会, 第二节课我用15~20分钟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填空测试, 每一课都有50个填空, 测完后我当天就改出来, 对成绩优异的前几名学生予以奖励, 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予以鼓励, 以此来激励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事实证明, 通过这种方法, 循序渐进, 再结合平时我细心、耐心的讲解、答疑解惑, 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学习自信心, 由此可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

实验班的学生很聪明也很自觉, 老师讲过的题如果再测, 基本上都能回答正确。如学生测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时, 通过训练, 基本上有一半的学生已完全掌握, 可以得满分;如测“政府”的相关知识时, 通过我讲解怎样用这部分知识来答题, 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实际操作运用, 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这部分知识, 再遇到类似的考题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做出来。政治课的学习既要多记, 也要多练, 记是练的基础, 练是记的实际运用。还要教师严爱有度, 既要严格要求学生, 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而这一切都要通过老师的耐心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做到。

二要认真批改试卷

通过批改试卷, 了解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 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 把学生做得好的和做错的题都记录下来并加以统计, 尤其是客观题, 对每个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失分率要心里有数, 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症结所在。

三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础比较好, 如实验班的学生, 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两步, 并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基本上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普通班的学生, 那就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做好第一步, 除了课内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 还要安排好课外时间。如抽出时间记忆知识点和知识框架结构、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抽出时间理解和消化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在时间的安排上, 前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好是每天一个小时左右, 而后一类学生的课外时间投入最少要两个小时, 用40分钟时间记忆、40分钟理解、40分钟做题, 等到基础知识牢固了, 可以适当地减少课外时间的投入。那种靠考前突击记忆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实践证明:如果平时没有时间, 那么考前更没有时间, 也没有好的心态去记忆, 要把功夫放在平时, 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从教师方面来说, 要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的研究, 把握好复习备考的方向。落实基础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扩展和推移, 在深钻细研考试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做全面、详细的梳理, 牢固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对各类题型进行归类训练, 弄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要开拓思路, 尽可能地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列举出来, 然后加以适当选择;还要弄清题型的变化特点, 拓宽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

五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在我校, 第一轮复习时间总体为5个多月:8月中旬至9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 10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二《政治生活》, 11月底月考之前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剩下时间至乌市一模之前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以及四本必修书的总复习。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突破相对薄弱的部分, 根据自己记忆力较好的时间段记一些较难记的东西, 找出自己理解力较强的时间段做一些自己认为较难的试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刍议 篇3

高三一轮复习是对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全面巩固与提升的学习过程,是二轮和三轮复习中专项梳理、整合迁移、能力提升的基础。复习中应以明确考试要求、巩固基础内容、突出主干知识为主;以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为目标,侧重能力培养为根本;用地理思维和方法理解和把握地理命题取向。

一、完善地理知识体系

1.立足基础彰显重点

高考命题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地球运动及意义、气候(特点、成因)分析、地形(地质、地貌)分析、洋流分布、水文分析、自然灾害、区位(农业、工业、旅游、城市、交通、商业)、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等相关内容是较为集中的考点,也是一轮复习的重点内容。应通过对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的复习,把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回归教材,注重总结和归纳地理事物的成因、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等并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例如,以复习“洋流”为例,首先立足基本概念:洋流、寒(暖)流,以洋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完成洋流在世界的分布规律,建立洋流系统的基本知识体系。其次主抓重点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归纳洋流与实际生产活动之间的关联(如古代航海与洋流的关系,四大渔场的形成,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等),并能够对相关概念、原理、分布、成因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2.整合知识构建网络

整合知识是地理复习的基础,知识网络的建立则是地理整体性的体现。在进行知识网络建构时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抓主干知识。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内容,深入挖掘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涵义与适用条件。二是用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联系,构建体系,及时进行专题间拓展,促进知识迁移,形成知识网络。三是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重新迁移、组合,甚至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

例如,复习“大气”相关内容时,可以大气为中心整合相关知识,构建如图1的知识网络,形成如下复习策略:一是抓住基本概念、重难点内容。大气热力作用部分,立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概念;大气运动部分,紧扣热力环流原理理解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知识;气候部分,重点掌握气候的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常见天气系统部分,抓住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在实际天气系统中的应用。二是建立脉络联系,突出主干框架。知识网络以大气为中心内容,以四大主干知识为复习重点,建立的大气知识内容脉络清晰,知识间建立了一定联系,有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复习。三是强化知识迁移,增强应用能力。建立地理知识网络除让学生熟悉、理解、掌握以外,更注重应用迁移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新情境,或提供新线索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应用。

二、培养解题技能方法

1.培养信息提取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要有充分了解,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了解信息呈现方式。题干文字、地理图形、统计图表及问题设计等都有可能是获取地理信息的关键。二是分析信息特征,即分析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三是明确试题要求,即定性描述或定量分析、判断或推理、演绎或归纳、比较或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例如,2015年浙江卷试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图2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3为图2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图4为图2中乙地气候统计图。图2中丙地广泛栽植可作为优良造纸原料的辐射松,生产纸浆出口。

材料二:我国新疆吐鲁番出产的甜瓜深受市场欢迎。某企业欲在乙地开辟海外甜瓜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1)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2)简析乙地种植甜瓜有利的自然条件。

(3)简述丙地栽培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该试题中信息呈现有:世界区域图及图例、甲乙两地的气候统计图及水位变化图以及题干文字和设问要求;信息特征有:甲地水位随时间的变化、甲乙两地气候随时间的变化,甲乙丙三地空间上的差异等;试题的要求有:水位变化的归纳和总结及原因分析,从所给的信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农业生产和出口的自然优势等。

此外,有些信息相对隐蔽,如甲的水位最高点和降水最高月份不符,体现了湿地对河流的调节作用;乙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地势较高,居于背风坡位置(降水少晴天多)等,这对考生提取信息和解答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通过增加获取信息的难度,考查学生的空间与综合思维能力,试题多以某一对象为中心问题从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方位考查也是信息考查的一个方向。

2.形成地理建模能力

地理研究的实体具有巨大的时空跨度,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不可能身临其境,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和探究思维等)的建立与应用,因此地理建模能力实属必要。地理建模能力是地理思维整体性的表现,构建答题模式是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地理高考倾向于利用模型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地理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注重地理答题思维的建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特征描述类建模。考题中特征描述类试题的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教师可帮助学生构建如下的答题模板: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具体特点;地势——海拔、地形倾斜方向、走势、地势起伏状况、区域极值(地势最高值、最低值)。③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④水文特征:年径流总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等。⑤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3.重视地理解题方法

地理解题方法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纽带,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地理学科思维方法的体现。地理作为一个庞大的宏观知识体系,知识量大,内容众多,解题方法也多,如何在有限时间获得最大复习收益值得关注。

正确而适当的解题方法形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养成良好的地理解题思路,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如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二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特点与考查需求形成相对应解题方法。如选择题的再现法、排除法、图解法、逆向思维法等;综合题养成仔细审题、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的方法与习惯。三是注重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对解题方法的影响。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往往是形成地理知识系统的根本,是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也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它们可以运用到地理解题中并形成一定的方法。四是掌握相关地理理论。如人文地理精髓是区位理论,区域分析应注重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篇4

1.城市的起源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及社会组织。

2、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

3、社会分工促进了集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集市——城市

2.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标志);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原因: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 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2)大城市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一般在70 ﹪以上。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原因:

1、城区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2、交通网络的建立及通信方式的现代化3、新商业区发展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

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家则普遍较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也存在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的影响:给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

2.不利的影响: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

交通问题: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居住问题:住房紧张,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条件恶化

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措施:

1、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2、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

3、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4、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方法与技巧 篇5

高三第一轮复习时花费时间最长, 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 这一轮复习效果的好坏, 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 甚至决定着自己的高考成绩,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第一轮复习,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比较辨析法。就是通过对知识专题中的概念或原理进行比较辨析研究, 弄清其本质区别以及适用范围, 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2.知识网络法。在理解考点的基础上, 学会自主归纳知识点, 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应演练法。在第一轮复习中, 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试题, 以考点为线索, 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找出相关的试题来练习, 做到有的放矢。

二、策略

在高三政治学科复习中, 如采用以下方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1.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哲学部分共有30个原理, 考生要对每一个原理从世界观、方法论、反对错误观点或错误做法、联系实际等环节进行梳理。

2.注重提高综合能力。考生要特别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种能力:其一, 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 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的能力;其三, 根据理论的要求, 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的能力。

3.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要求考生:第一, 不仅要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 更要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习惯;第二, 对重大热点问题要进行多角度思考;第三, 关注热点要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其反映的微观而具体的深层次问题。

4.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考生要增强人文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

5.用哲学观点分析学科内的知识。考生在复习哲学知识时, 应重视运用所学哲学道理去分析、理解经济生活等有关理论和现象, 真正做到学科内综合。

三、心理

高考不但是知识和能力的较量, 更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 要想考出好成绩, 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自我肯定, 树立自信。高三学生压力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信, 因此树立自信是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其次, 要学会面对现实, 面对竞争。竞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用平和的心态投入其中。

高三过重的学习任务、接连不断的考试和激烈的竞争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情绪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那么应当如何调节和控制情绪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篇6

一、复习思路

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 都集中体现了“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 新中求活, 活中求能”的特点, 进一步深化能力立意, 重基础, 出活题, 考素质, 考能力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因此, 在复习中一定要坚持贯彻“全面、系统、扎实、灵活、创新”的总体指导思想。根据这个指导思想, 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答题规范。

二、复习策略

1. 贯彻基本的“三注重一强化”

第一,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 使之成为知识体系,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回顾。

第二, 注重图表问题。在复习时, 注重对图表图解题型进行复习, 加强学生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与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 使学生通过图解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第三,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比较。在复习中, 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强调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这样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并形成知识网络。

第四, 强化实验设计能力。复习教学中, 应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 加强学生对实验设计专题的训练, 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 强调“四性”复习

一是目标性。新课改要求每节课达成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轮复习时, 要明确三维目标, 既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也要让不同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是兴趣性。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知识构成、思想文化水平、心理发展规律、认知习惯和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三是有效性。在一轮复习中, 有效性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的有效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教学目标的有效, 主要指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内达成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是指教学方法的灵活、科学、多样, 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四是反思性。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主体自觉地把学习活动作为认识对象, 展开较为全面的思考总结, 教师适时培养学生将“学习”与“反思”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三、复习方法

经过我校生物组全体教师分析思考, 总结出了“四步三结合”复习法。所谓“三结合”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学案、使用课件、联系实际相结合, 所谓“四步”是指:第一步, 课前编写学案, 巩固基础;第二步, 去枝留干, 归纳线索;第三步, 精选习题, 突破重难点;第四步, 设计练习, 强化巩固。

1. 编写学案, 巩固基础

在新的高考形势下, 依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编写学案是复习基础知识、理清知识联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学案的编写应严格以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以复习基础知识和理清知识联系为主要目的。在编写学案时要注意两点: (1) 要以课标和教学要求为依据, 要简明扼要, 不可过于繁杂; (2) 要体现层次性、集体性、统一性原则。

2. 去枝留干, 归纳线索

在运用学案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心中有清晰的知识结构, 在运用课件呈现复习要点后, 还要对这些要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归纳某个专题的线索, 使学生进入生物学科的网络中, 能够收放自如。

3. 精选习题, 突破重难点

由于在运用材料进行教学时, 考虑到要兼顾复习要点要注意“面”的问题, 难免有些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理解不清, 这时可精选一两个经典习题, 通过习题有效突破重难点。

4. 设计练习, 强化巩固

课后发挥全组合力,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练习, 强化巩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篇7

关键词:高三,艺术班,数学,第一轮,复习

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就不是太好, 而艺术类班级的学生更甚.对口高考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为了搞好中职艺术类专业这一群体的数学第一轮复习工作, 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现介绍如下.

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

一轮复习中, 要在充分考虑艺术类学生实际能力的情况下设计课堂的强度和难度, 要避免让大量过多、过难、大多数学生根本接受不了的题进入课堂和作业, 要通过降低重心、降低起点、小步走且走好每一步的方法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如等差等比数列的复习, 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掌握它们的概念、公式与性质, 虽然数列的本质是相邻几项的关系, 数列的性质应直接由递推公式去研究, 但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 由递推公式去求出通项公式有一定困难, 没有必要将它们作为重点而进行“技巧性”的讲和练, 一轮复习中, 掌握好课本上的概念、公式就可以了.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重视知识体系的完善

教材的编排特点及编排意图都非常重视“双基”, 每一道例题及习题的编排既有知识应用与技能形成的功能, 更有思维锻炼的价值.因此, 一轮复习中, 我们要重视课本, 要引导艺术类学生回归课本, 要让学生明确:课本是高考中基本题的源泉.而作为教师, 则应该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每一个例题和习题的作用和功能, 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明确知识的前后联系, 然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拓展推进, 通过深究、改装、延伸等策略, 使其外化成为学生发展思维的媒介, 使其内化成为学生形成能力的桥梁.一轮复习中, 需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 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 构建完整的网络体系;需要引导艺术类学生不仅用脑而且要用心去感受、理解课本上的知识, 从而掌握相应知识, 形成方法并上升为能力.

三、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 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在第一轮复习中, 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例如, 我们在复习函数性质———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阅读教材上关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阐述, 然后完成讲学案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课前练习, 上课时分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各人对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讨论课前练习的对错, 要尽量鼓励艺术类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让学生参与总结, 让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到成功与喜悦, 最后, 由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评, 进行归纳升华.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应该有学生的独立思考, 所以, 在一轮复习中, 教师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题过程中, 培养他们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点对于艺术类学生尤其重要.

四、注意讲练结合

在一轮复习中, 我们发现艺术类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遗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学生, 因此在教师梳理完相应的知识点后应及时进行练习, 要充分保证艺术类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练习反馈的时间, 并正确对待他们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这样, 一方面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 另一方面使错误的认识、解法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地加以纠正, 而且有利于教师课堂上直接地、具体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从而改进教学.但是, 课内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练习进行精选, 以提高练习的质量.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犯错误是常见的事,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笔者认为, 练习中出现错误, 不是教师教学的负担, 而是教师教学的资源, 合理地利用好这一资源, 有助于提高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际上, 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不但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实效, 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是成功的开始, 许多时候, 艺术类学生都是在出现许多错误以后才真正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正确的解法, 这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五、注意分层教学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艺术班的一轮复习中, 例题不要太难, 难题对艺术类学生没有太大效果, 且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 重点、难点要尽可能浅一点、慢一点, 使得艺术类学生能跟上队, 教师要向学生提一些他们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促使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实施分层教学, 可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与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分层推进、因材施教, 但是,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与可能性来实施分层教学, 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果一轮复习的课堂只为几个“优生”服务, 那么课堂效率包括课堂纪律将大打折扣;如果一轮复习的课堂只为几个“学困生”服务, 那么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将被挫伤.所以教师要统筹兼顾, 并合理、稳妥地做好艺术类学生的分层复习工作.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教学知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彬.数学课堂教学新观念.数学教育研究, 2005.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反思 篇8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国庆特别节目“走基层百姓心声:爱国让你想起什么”。节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某校高三(1)班团支部召开了以“爱国大家谈”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环节一:畅谈爱国

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其中学生李某说:“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因此,我们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学生李某“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观点的看法。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环节三:自觉行动

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这道题以时事热点“爱国”为主题,设置了三个环节,贴近生活是一道质量很高的探究题。从试题本身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等方面做了几点思考。

一、环节二的思考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原理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这个环节的背景材料与给出的参考答案出现了不对称,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修改。

1.背景材料中用分号把整段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在审题时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但是材料中第二层表述“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我认为可以给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参考答案会更合理些。

2.对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改动,改为“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样就更接近参考答案了。

二、環节三的思考

环节三的设问是“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该设问存在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只写两个具体的主题,而参考答案却是

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评分要求: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这明显是两个主题活动,这就出现了设问的指向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情况。我认为把设问改为“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更合理。

三、学生答题的思考

现在高考的探究题学生存在记不住、辨不清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在背诵中记忆知识

背诵是学好政治的基础。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消费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2.在比较中辨别知识

在阅第二问时发现了很多同学写其他的知识,特别是“实践”在答案中出现的最多。这就说明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知识,分不清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能够多比较,多辨别知识。

3.在整合中归纳知识

近几年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习题越来越多,学生的归纳能力却比较差,导致回答时漏答比较严重。本次考试在回答第一问时就出现了学生只会回答消费的反作用,而遗漏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注意整合知识,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4.在问题解决中应用知识

有些学生会背诵知识却不会应用,不知道写什么作为答案,

这主要是练习不够到位造成的。有的学生第三问的答案为:举办爱国影片放映周活动,理论依据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这个答案就有点牵强,把理论依据改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或者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就更合

理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9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我认为高考强调考查的是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一轮复习阶段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计划紧跟规律,老师紧跟计划,学生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学生地理在基础年级学得不太好,那么这一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时机,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尽早训练答题规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技巧——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考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形式多样,在解题时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存在差异,要采取不同而的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选的,无效的或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一般没有。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如果忽视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影响解题的思路和速度。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设问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一般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如: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时间段和空间范围;明确设问的分值,预设答题的要点数及深广度。

3、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图表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应该从地图上获取哪方面的信息,如经纬度、海陆轮廓、等值线、特殊地名与特殊景观、交通线等。然后再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4、从试题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在设问时各题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一题的答案往往为解答后一题提供信息。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后一题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技巧——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俄罗斯民俗风情(一)

(1)俄罗斯人民自古热情好客,开朗乐观。

面包和盐用来迎接尊贵的客人。这是因为在古俄罗斯盐很珍贵,只有款待宾客时才用。面包在当时代表着富裕和地位,铺着绣花的白色面巾的托盘上放上大圆面包,面包上面放一小纸包盐。捧出“面包和盐”来迎接客人,是向客人表示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2)节日

①洗礼节:俄罗斯东正教节日,在公历1月19日。这一天往往是__的入教仪式,新生儿在命名日受洗。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河里破冰取“圣水”。1月18日晚是占卜日,特别是女孩子,在这一天晚上要占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②谢肉节:

又名“狂欢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复活节的第8周,过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名称,第l天为迎节日,第2天为始欢日,第3天为大宴狂欢日,第4天为拳赛日,第5天为岳母晚会日,第6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7天为送别日。节后第7周内是斋期,不杀生,不吃荤。人们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欢宴娱乐,跳假面舞,做群众游戏等。

(3)饮食

①喜欢饮酒:

俄罗斯人喜喝红茶加糖、蜂蜜或果酱,他们对酒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俄罗斯人喜欢饮酒,但不太讲究菜肴,有酒喝就行。女士们一般喝香摈和果酒,而男士们则偏爱伏特加。伏特加是一种用粮食酿造的烧酒,好的伏特加虽然度数高,但喝后不容易上头。俄罗斯人喜欢喝纯粹的白酒,并喜欢大杯大杯地豪饮下去,这是他们豪爽浪漫、不拘小节性格的反映。

②俄罗斯的饮茶文化渊远流长。早在18世纪,俄罗斯的一些城市就开始生产茶具,其中图拉被公认为真正的茶炊之都。茶炊是俄罗斯传统饮茶文化的象征,也是俄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今天的俄罗斯,茶炊已经成为了温馨家庭的独特标志。

③俄罗斯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比较简单,面包夹火腿,喝茶,咖啡或牛奶。午餐则丰富得多,通常都有三道菜。第一道菜之前是冷盘。第一道菜是汤,俄式汤类比较营养,有土豆丁、各类蔬菜,还有肉或鱼片。第二道菜是肉类或是鱼类加一些配菜。第三道菜是甜点和茶、咖啡之类。

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方法。

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并且首都都不是全国城市。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1)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不足:能源、矿产资源不足。

重视地图训练,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多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

加强空间定位。特别注意十条经线、五条纬线,准确找出这些

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学会在地图上分析自然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气候问题等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将地图装在胸中,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

注意读图先后顺序。①先读图的主题,即图名;②看清图例、比例尺和方向;③注意细节,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④联系实际。学会变图,如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图文转换等。

强化图与图之间的转换。剖面图转换成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转换成曲线图、扇形图与柱状图的转换等等。

内蒙古高原

1.位置:40°N-45°N,95°E-120°E

2.范围: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地区,大安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蒙古国以南地区。

3.地形:以高原为主,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贺兰山、阴山、祁连山(100°E,38°N)。

4.地势: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5.地貌及成因:地面平坦,土地荒漠化严重

外力作用:风力作用强烈。

6.河流及水文特征: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内流河、水量小、含沙量小、汛期短,出现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

黄河上游河段,冲积成宁夏平原(106°E,38°N),该河段有凌汛现象;河套平原(108°E,42°N)。

7.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贺兰山以东为半干旱区,贺兰山以西为干旱区,属于中温带,自东向西降水减少。

8.植被:自东向西: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9.资源:

矿产:白云鄂博(铁、稀土);霍林河、准格尔、石嘴山(煤);金昌(镍);玉门(石油)

水能:青铜峡水电站

旅游: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10.农业生产:畜牧业、旱作农业

⑴优势:①气候温和,草原茂盛,草场优良,适宜发展畜牧业。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有黄河水源灌溉、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发展灌溉农业,被称为“塞外江南”。③河西走廊(40°N,95°E~100°E)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夏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⑵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土地次生盐渍化严重。

⑶主要农业物:春小麦、甜菜,畜产品:三河牛、三河马、滩羊

11.工业生产

主要部门:重工业、有色金属工业

工业城市:包头、呼和浩特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发展原材料加工、煤矿、钢铁及乳畜产品加工工业。

12.交通:京包--包兰线

13.自然灾害:地质:地震;气候:寒潮、干旱、沙尘暴。

14.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

培养空间概念,正确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日界线

1、日界线的划分

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助思维。

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

2、日界线的性质:

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

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自转东移);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位置西移),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静止的。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在海洋上通过,从北极开始通过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边,继续沿180°经线到南极为止。自然日界线隐形而规则,和地球上对应经线平行。

④意义性: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3、日界线的用法:以任何时刻过人文日界线,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更换日期,钟点相同,因此,人文日界线两侧时间不连续,但钟点是一致的;而自然日界线只能以0时通过,两侧时间是连续的。

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一些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首先,要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其次,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找到龙的眼睛。

再次,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能力达到根本上的达标。

最后,要做各区模拟卷,反复订正。分析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篇10

关键词:落实基础,深挖教材,数学复习教学

2008年高考结束后, 学生反映数学难。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仔细做一做便发现:试题的小题大都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 大题的含参运算多, 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要求高, 所以难度大。但是从选择、填空到解答题都能从课本中找到试题的影子。这对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 落实基础”, 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实际上, 题目的综合性越强, 无疑对基础的要求越高, 基础落实越重要。

一、不要忽视最基本最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落实

所谓“基础”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所谓“能力”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真正提高能力。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有一句名言:数学就是理解。“学好数学”就意味着理解:即把教科书里的内容包括其中所有的习题学得“深透”, 演得烂熟, 真正做到没有一个定理不会证, 没有一个习题不会做的程度, 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就会提高。由此可见, 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是二轮复习提高能力的关键。

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教师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一是往往认为这概念也简单、那性质也容易, 都没有扎实复习!而恰恰这些地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模糊的。学生在高一、高二基础学习阶段时, 往往是就题解题, 由于课程多, 再加上好些学校赶进度, 学生基础不是很好, 尤其是对概念的理解好多是一知半解, 解题技能差。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达不到熟练化, 自动化。

二是让学生吃知识点的“压缩饼干”。如: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左加右减”, “奇异偶同, 象限定号”, “同增异减”等, 靠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就是让学生只会用结论解题, 不管这些结论来历, 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了解, 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所以在做题时知识的迁移能力弱, 一遇到综合性的题目, 就容易出错。其症结就是吃不透, “消化不良”。

1. 对概念、性质理解要深刻。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数学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概念的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问题1. (2006年全国文1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奇函数的定义, 不仅要求学生记忆奇函数的定义, 更重要的是理解定义的本质, 即f (x) 的定义域为R, 且为奇函数的意思是:f (-0) =-f (0) , ∴f (0) =0可得

由此可见, 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基础, 不少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性质都模糊不清, 导致解题不严谨、不细致。

2. 对函数图象及其变换认识要具体、深刻。

问题2.函数y=sinx与y=tanx的图象) 上的交点有 ()

A.4个B.3个C.2个D.1个

误解: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易知有3个交点, 所以选B.

分析:造成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出函数图象不够精确, 忽视了在 () 时tanx>sinx.

因为在 (0, ) 上tanx>sinx是恒成立的, 即在 (0, ) 上函数y=sinx与y=tanx的图象没有交点, 同理在 (, 0) 上两曲线也没有交点 (两函数同为奇函数也说明当 (, 0) 时sinx>tanx.故只有一个交点。

反思:在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时, 我们虽然画的是草图, 但是关键的条件、特殊点的变化的趋势必须表达正确。否则将会判断失误。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变换过程, 从而理解性记忆。教师在这里应多下功夫。

二、要深挖教材知识点的内涵

因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产生于中学数学课本, 高考题的“根”又深深扎在数学课本里, 而近年的高考题又特别注重这一点, 通过系统复习中学数学内容之后, 学生能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认真体会总结教材和考纲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所以中学数学课本是落实基础的最好资料。

1. 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

课本中讲到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属于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 高考要考它们的运用,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恰恰在于忽视对数学本原意义的理解, 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 所以做题感觉很吃力。

掌握两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前项和公式以及它们的产生背景和推导过程。

课本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是“倒序求和”, 其根据是因为性质:m+n=p+q (m, n∈N) , 则am+an=ap+aq, 本质是等差数列的定义。解决本题的核心并不是在于知道“倒序求和”, 而是为什么要用倒序求和, 也就是数列求和公式的产生背景即等差数列特征, 如果单纯的只记住“倒序求和”, 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公式的产生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深挖例习题的内涵。

问题1. (课本109页例5)

本题不仅要会证明, 更要理解本题条件和结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问题3. (2008年全国理3)

三、不要回避课本中的难点

因为课本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难点。所以课本中的难点不能放过。2008年的高考试题20题是由课本第三册选修Ⅱ54页B组2题改编的。课本第2题的叙述比较冗长, 这对阅读能力差的同学, 无疑是一个难点, 好多学生搞不清每个人试验的次数, 另一个难点是不能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一、对随机变量概念的理解。

随机变量与函数有一定的联系, 所谓的随机变量, 实际上是用变量对试验结果的一种刻画, 是试验的结果与实数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这与函数概念的本质是相同的, 只不过在函数概念中, 函数f (x) 的自变量是实数, 而随机变量的概念中, 随机变量的自变量是试验的结果。

问题4.将一颗骰子均匀掷两次, 随机变量为 ()

A.第一次出现的点数

B.第二次出现的点数

C.两次出现的点数之和

D.两次出现相同点的种数

常出现的错误选A或B, 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试验是什么?“将一颗骰子均匀的掷两次”是试验, 随机变量是用变量表示试验的结果, 试验的结果是针对“掷两次”而不是其中的一次。选C

难点二、函数与反函数概念的本质理解。

问题5. (2008年全国6) 若函数的图象与函数y=1n姨x+1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则f (x) =

本质是由y=f (x-1) 的解析式求y=f (x) 的解析式。

反函数也是函数, 而且也是研究函数及有关性质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对考查学生逆向思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自动空三下一篇:爱情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