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十篇

2024-09-12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1

1 旅游英语的翻转课堂

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Flipped ClassModel) 起源于美国, 是一种教师创建视频, 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 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 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课堂则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国内教育界所推崇, 不少学者和教师如李丽丽、汪晓东、陈晓平都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也有不少学者如曾洪伟、李超、张宣积极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以及教材的编撰中。

1.2 旅游英语课堂翻转的可行性

在旅游英语这门专业课上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 旅游英语课程多设置在英语专业高年级, 学生通过前导课程诸如综合英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的学习,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 所以在读懂课本, 听懂教师授课内容上几乎没有语言障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英语课堂上所需要加强的是导游业务知识的学习, 而基本导游业务流程是可以通过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被理解掌握的。这为翻转课堂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视频, 并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提供了可能。其次, 在翻转课堂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核心。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 又锻炼了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 这更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2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 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学段“教什么、怎么教”, 纲要力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设计教育要点, 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 螺旋上升, 形成一体。在大学阶段, 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 培养文化创新意识, 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 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陈佑林, 2003) 。清华大学张为民等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 内容包含中国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结果表明, 大多数受试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在可以接受的表述中还有较大部分为解释性意译 (张为民, 2002)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也发现:有些博士生有较好的基础英语水平, 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 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 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从丛, 2003) 。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 有助于实现英语和中国文化的结合, 满足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需求, 能有效防止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 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意识, 而且能教会学生运用规范英语表达本土文化, 让我们的跨文化之路不再充满空缺和误解。

3 旅游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

3.1 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英语课堂中的融入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英语课堂, 能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形成对学习旅游英语课程有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结合旅游英语课程的重点,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具体设计如下:

3.2 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含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

3.2.1 课前设计

在课前,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 设计好学习任务单, 制作导游实务相关教学视频。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要求学生搜寻与某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准确掌握每章节的教学重点, 同学们还能通过自学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英文表达,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了解彼此的收获和疑问, 并做好讨论的总结和记录, 以确保在课堂中取得最大收益。

3.2.2 课中互动

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观看视频, 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 汇总归纳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引导,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

2) 在课堂中创造环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发现不足。例如在导游接站、途中讲解、和入住酒店这些章节里, 可将学生分组进行真实场景模拟。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巩固相关英语表达方法, 熟悉导游业务流程。对于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章节, 也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将具体的话题分配给各小组成员, 大家在课下先搜集相关资料, 通过语言的再创作 (中译英) , 最终在课堂上用PPT以专题演讲的形式呈现给同学。在课堂展示之后, 教师通过点评, 更正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的错误,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3.3.3 课后反馈

在课后, 教师需要建立翻转课堂效果的评价体系。根据课中学生的反馈, 对照评价体系的标准, 评判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为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效地融入旅游英语课堂, 应通过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度来评判, 即文化融入的广度、深度、用英文表达的正确度和准确度。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监控与反馈机制来评判文化融入是否自然, 是否与旅游英语课程形成有机整体。

4 结语

英语专业的学生肩负着中西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英语教师, 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的同时, 在课上增强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场变革, 为我们的课堂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该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和评价体系方面也存在着巨大挑战。高校的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摸索总结,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出符合我国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旅游英语课堂就是一个舞台, 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和翻转课堂模式的开启必定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将舞台点亮, 让学生收获得更多。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

[2]从丛, 李咏燕.学术交流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晓平.传统教育模式被翻转的端倪——“翻转课堂”在成人高校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实践与体验[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10) .

[4]陈佑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3 (2) .

[5]李丽丽.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 2013 (20) .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逐渐在我国几大国民经济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支柱性行业。现如今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行业也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管理改革,创新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旅游行业中,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同时还为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做出了引导。为了旅游行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分析,以便同旅游行业的管理融合,走出一种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制度理念的影响

旅游行业,顾名思义是要以服务人为本,我国传统文化中相对应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其不谋而合,两者都强调人的核心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经历了千年时间积淀下来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中,能更好的发挥人的主观重要性,旅游行业的发展才能更长远。

(二)传统文化对于旅游服务理念的影响因素

中国文化中,对于“以和为贵”思想早有体现,旅游行业要向长远持久性的发展,对于人性化的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和为贵”在旅游行业的服务方面起到了指导思想的作用。而现今旅游业对于自身的服务要求是微笑服务,对于游客必须做到谦和,随时面带微笑来迎接游客的到来和要求,为其提供优质舒心的服务,旅游行业随时时代的进步,打破一些陈旧的规则理念,同传统文化的“无为而治”相结合,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程度上,旅游业的服务理念上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意义深远。

(三)传统文化对于旅游管理方式的影响因素

对于旅游行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以德服人”也是新时代企业对于员工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推动,员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服务顾客介于旅游之间的存在。旅游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方式,决定了一个企业在未来是走向欣欣向荣还是分崩离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企业的领导阶层对于员工的管理,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服人”思想,依靠自身的能力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影响员工对于工作的态度。企业对于员工人性化管理,不是通过说教,放任自流,而是需要领导阶层通过自身的能力、人格魅力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以德服人”对于管理者自身基本素质要求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树立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加强职业能力,以此达到和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采纳员工的建议来完善旅游企业的发展。

二、在旅游管理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对策

(一)突破旅游行业的局限性

旅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不仅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更需要指导思想来引领旅游行业的发展建设。由于我国地广人多,旅游地区的资源底蕴不同,各地区传承的文化对于旅游的要求也大相径庭。所以,在旅游管理中加入传统文化,科学细致的结合对地区资源文化独特性进行定义,充分保护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旅游资源,发展地区旅游特色,跟随国家的政策号召,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深入发掘各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

为了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对于旅游地区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是必要手段,根据当地文化气息选择旅游地区是现代多数人主要参考标准。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游玩和欣赏美景的层次上,展现了新时代多元化的旅游方式。旅游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其文化底蕴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特色,推动持续文化旅游特色建设。

(三)拓展旅游发展业务种类

经济腾飞,观光旅游往往只是散心,欣赏景色而已,现如今文化特色的融入,使其变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并且有专门学科的研究。为了更好的服务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方式是必然趋势,文化背景的旅游成为时代热门话题。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旅游行业自身改革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以传统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更加有效促进旅游行业的和谐共同进步,实践证明在旅游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是行之有效的对策,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提升,旅游行业前景的脚步也在同时加快。

(四)旅游文化的学术领域发展

旅游文化作为时代热门话题,对其研究已逐渐演变为了一门专业的学科理论,在一些高校中都开设有旅游文化相关专业的学习,从一开始的涉及内容只是浅显的基本理论到现在的核心专业的地位,经历了不断地创新,不断的深入分析旅游文化和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构建我国本土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管理体系,推动旅游文化和管理工作的脚步进程。

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3

内容摘要: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分类、调研、整理,结合文化旅游需求进行价值挖掘,利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加工及成果梳理,探索出一种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的方式。展览通过整体设计、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安排、主题的突显、完美的策划、巧妙的构思,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全面展示了丝绸之路及敦煌石窟艺术精华,展览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使得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并相得益彰,解决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文化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因素所造成的游客无法亲临现场参观体验的困惑和遗憾。以兰州敦煌艺术馆“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为示范,营造了良好的数字文化展示环境,满足了观众多种需求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形成了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初步实现科技支撑、文化体验、时空旅游、服务引领的目的和宗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数字展陈;创新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5-0111-04

Cultural Tourism of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and a Discussion on Creating New Service Methods

WU Jian1,2,3,4,5 YU Tianxiu1,2,3,4

(1. Cultural Relics Digitization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2.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and Earthen Sites,

Dunhuang, Gansu 736200;

3. Key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of SACH,

Dunhuang, Gansu 736200;

4. Key La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Wall Paintings and Earthen Sites, Gansu Province, Dunhuang, Gansu 736200;

5.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Abstract: By classifying, investigat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by exploring their values based on cultural tourism requirements, and through comprehensive, multi-perspective data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us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a cultural tourism representation and experience has been explored. This exhibition based 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mprehensively show the essence of both the Silk Road and Dunhuang cave arts through its design, elaborate organization, reasonable arrangement, clear themes, perfect planning, and ingenious ideas. It present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ies and art through either virtual tours or real displays. Becaus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ilk Road is so widely distributed in such large quantity, including some out-of-the-way sites in harsh natural environments lacking communication signals, tourists cannot visit or experience them on the spot. Now this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by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the“Dunhuang Art from the Mogao Grottoes-Digital Dunhuang Exhibition”in the Dunhuang Art Museum in Lanzhou produces a good environment for digital cultural exhibition, meets diverse tourist needs and personalized cultural experiences, forms an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for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and accomplishes the fundamental aims of scientific support, cultural experience, space-time tourism and service-orientation.

Keywords: Silk Road; cultural tourism; digital representation; innovative service mode

1 引 言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打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陆路,学界称之为“凿空西域”[1]。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东汉洛阳),经陇右,入河西,出敦煌,分南、北、中三路绵延向西,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大月氏、大宛、安息、大秦等。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和频繁交流,在这5000公里的古道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入到西方,西方的几大文明如埃及文化、希腊文化、印度文化等也源源不断地由这条陆路传入到中国,经过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明交相辉映,源远流长。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条闻名于世的陆上通道由此而衰落。丝绸之路历史悠久,绵延万里,几番兴衰,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人类不可多得的文明。丝绸之路虽为商贸之路,但由于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西方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故这条路又被世人称之为“文化之路”、“宗教之路”和“文明之路”。1877年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此路命名为“丝绸之路”[2]。

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就丝绸之路中国段而言,这里保存着众多的中西方文化的印迹,它们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弘扬丝绸之路文化,推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石。2014年,在执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H43F06)过程中,我们对丝绸之路中国段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手段,解决在广袤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上分布散、数量多、区域跨度大的文化遗产,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展现给观众,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展示与体验的创新服务模式,如数字敦煌展示项目。

2 丝绸之路文化价值挖掘

丝绸之路中国段是整个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条古道上形成了多元异构的文化体系和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就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而言,根据文物属性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经调研梳理可知,不可移动文物大致又可分为石窟、古遗址、寺庙和墓葬等。例如以新疆龟兹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为代表的大型石窟群,以交河故城遗址、玉门关遗址、未央宫遗址、崤函古道遗址等为代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遗址,以洛阳白马寺、西安大慈恩寺、张掖大佛寺等为代表的古刹名寺,以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酒泉丁家闸魏晋墓、乾县乾陵等为代表的不同阶层和民族的古墓葬。可移动文物,例如波斯银币、马踏飞燕、铜车马、唐三彩、绢绣织品等重点文物,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形式独特,材质多样,工艺精湛,揭示了古代社会多彩的文化生活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些举不胜举的文化遗存,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当中交相辉映,构筑了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体系,见证了千年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历史、军事、文化和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非常珍贵的文明资源。

基于丝绸之路中国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H43F06)的整体规划,结合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特点和多种需求,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成熟技术,按照文化遗产种类和特性,项目组制定了各种文物数字化实施方案,集成研发了数字化专有装备,历时三个月,行程万余里,沿丝绸之路中国段实地采集可移动文物52件、不可移动文化遗产82处的信息,并进行了后期的数据处理,构建了可视的丝绸之路数字文化资源。

3 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创新概念

丝绸之路中国段区域跨度大,历史悠久,绵延万里,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文化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给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旅游开放造成了许多困难和不便,尤其使众多游客因无法亲临现场参观体验而倍感遗憾。如何让观众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通过数字技术的多媒体手段,构建虚拟与现实场景,满足不同观众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精湛艺术等诸方面的沉浸体验和逼真感受的需求,这是本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2BAH43F06)着重探索与实施的一项重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经过技术处理、艺术加工、文学描述策划制作适合不同观众需求的数字化作品与节目,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主题电影与球幕节目;在文化遗产地之外举办的“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展示,客观地解决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满足了观众了解和体验遗产本体以外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需求,解决了许多观众不能亲临现场参观游览的困惑和遗憾,达到了寓教于乐、传播文化价值的目的。

4 创新模式的实现

通过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与加工处理,目前已获取了大量和丰富的图像、视频、虚拟漫游[3]、三维重建[4]等不同种类的数据。尤其针对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佛教艺术代表性的石窟寺完成了深入、全面的数字化工程。丝绸之路著名的石窟有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龟兹石窟等,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如何将莫高窟的文化精髓高度提炼,使之走出敦煌,汇聚于一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在较好的体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价值,利用已获得的数字化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形成可视化的数字化成果,展陈方式与内容需要整体的顶层设计、精心的组织、合理的安排、主题的突显、完美的策划、巧妙的构思、整体的布局与数字技术的全面支撑,使得展示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而相得益彰。

(1)石窟高保真原型复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取精准的洞窟三维空间结构数据,在计算中逆向重建洞窟的原尺寸虚拟模型,搭建1∶1原大的实体模型;将已有的数据经过处理加工,输出二维的高保真壁画复制品,分布有序地装裱在实体模型之中,最终完成洞窟的整体复制。复制的洞窟忠实于原作,使观众步入窟中,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中复制了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和元代第3窟。同时利用图像识别、二维码等技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洞窟更多的文化内涵,灵活定制个人的文化体验。如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胡旋舞、乐队等场景利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2)彩塑的真实再现。敦煌彩塑是敦煌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数字化探索,获取了一种石窟雕塑三维重建的方法。对莫高窟第332窟佛与菩萨、第259窟禅定佛造像等彩塑三维重建,经过严谨的数据后期处理,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按等比例的原型输出作品,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莫高窟北魏与唐代造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雕塑艺术魅力。

(3)虚拟体验。通过360°全景虚拟漫游技术,集成视频、音频和高精度图像,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编辑,制作成丰富多彩的虚拟漫游节目,现场制作了敦煌莫高窟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洞窟共10个,观众可以自行点击交互体验与交互式问答,使观众在虚拟的世界中畅游丝绸之路。

(4)实景远程传输。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文化遗产地的自然景观、保存现状、景区特征、天气状况等信息传输至展区,并形成多种角度的直观画面,让观众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很好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敦煌莫高窟与瓜州榆林窟景区的天气及旅游状况等。

(5)石窟的沉浸式展示。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大都属于覆斗形藻井,依据这种特点,基于洞窟建筑形制特征搭建覆斗形窟顶模型,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背投影形式、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段,将莫高窟不同时代的精美窟顶与藻井有机编程、分时呈现。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407窟、第329窟等,置于其中,使观众深切感受到高科技技术支撑下的佛教艺术独特魅力。

“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展览通过沉浸式展示、洞窟高保真原型复制、虚拟交互体验、实景远程传输、彩塑真实再现等科技与艺术,以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视角充分展现博大精深的敦煌石窟艺术和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形成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的示范点。

5 展 望

“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的成功举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旅游展示与体验创新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运用数字技术呈现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新模式。为了培育更多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应积极探索展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实现科技支撑、文化体验、时空旅游、服务引领的目的和宗旨。

参考文献:

[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Ferdinand von Richthofen.China:Ergebnisse eige-

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M].Berlin, 1877.

[3]王海颍.基于图像的虚拟漫游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4

【摘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对旅游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思想上,建筑上,还是管理上,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字】中华文化旅游思想建筑管理

一.儒、道、佛三家旅游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一)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

对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游思想、远游思想、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四个方面认识。

1、中国人有着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内倾民族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人旅游的动机。中国人旅游的动机。

2、至于远游,孔子则把它视为扩大阅历,结交名流,增进学问的重要途径。《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对当时人际交往频繁,旅游之兴盛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良性指导。所以儒家认为”志在四方“是男子汉应有的抱负和基本的形象特征。

3、在中国历史上,受”与民同乐“思想的薰陶,产生了一大批将仁政实施与旅游开发结合进行的地方官,如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等,他们把旅游看成政治的一部分,不肯脱离政治来谈旅游,在借旅游怡情的同时,又考察民情。这就是重民传统的体现。

4、中国有着好古传统,珍惜自已民族的历史,爱护先辈留下的遗迹信念传承至今。”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能象中国这样富于历史责任感,这样重视旅游史料的保存。

(二)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重治世,佛重治心,道重治身。”道“是子庄建立的最高哲学概念。同时。庄子之”道“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殊形式。庄子一生酷爱自然,相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念时,庄子认为道即美,无为即美,无为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应采取直接体验的同步方式,即庄子所说的”乘物以游心“的直觉体验方式,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自然与人契合的旅游。

庄子认为,”观于天地“的旅游能使人生境界”天人合一“,优游自在,无挂无碍,并能领略”天地之美“的无限风光,而这也是得”道“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庄子之”道“与庄子之”游“是相融的,庄子之”道“即庄子之”游“,庄子之”游“即庄子之”道“。他用来论道的游,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旅游思想和旅游理论之游--即顺物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在抽象的”游“论”道“中,旅游的自然天放和畅神自娱的特征被作为”道“的原则贯穿于庄子”道"论的整个观念体系中。

(三)佛教与中国旅游文化

佛教哲学与道教哲学一样,都是宣扬出世的哲学,其基本精神是老庄倡导的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所以游方问道在佛教界有着悠久的传统。

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的旅游一向在僧侣中十分风行。

佛教徒通过交游,佛学与玄学,儒学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旅游文化--禅宗。它随缘而安,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乐天知命,安贫乐道,顺应时势的思想相联,又与道家无为不争,安时处顺的态度相通,特别与庄子避世、游世的思想相一致。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或道德,或情感、)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历代大量旅游文化作品表明,儒、佛、道这三种旅游观念事实上都在影响和促进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旅游文化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及旅游功能。我国古建筑具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规模宏大、技术精湛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从不同方面记录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技术、艺术发展水平,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分为宫殿、陵墓、纪念建筑(塔、碑、堂、陵园等)、工程建筑、宗教和礼制建筑等大类。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从秦代开始,宫殿规模越建越大、越建越豪华。皇帝倾国家之财力,集域内之能工巧匠,聚稀世之珍宝,务必使其宫殿恢弘壮丽。我国历史上曾建过许多极为豪华的王宫。现在可供旅游参观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初故宫。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人们不仅学习到一些建筑文化和艺术,还了解到封建的宗法礼制。

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宗法礼制思想,作为伦理道德的规范,并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和利用,起着愚民和维护统治的作用。与此相应地出现了不少的礼制建筑,如今便成了了解礼教的历史书。像坛庙、祠堂,这类建筑无论从规模、形制和建筑技术而言,都是高标准的。应该指出,除了祭天、祭地等纯粹迷信活动外,礼制建筑往往与礼制代表人物,甚至历代名人的纪念有关,这就成为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祠和庙。“祠”和“庙”是同义词,就是“纪念名人的场所”。“庙”的级别比“祠”要高,往往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纪念地才能称“庙”,如岳飞庙、孔庙、关庙等。“寺”则是佛教寺院的简称。这些礼制建筑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像北京有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旅游过程中,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对于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园林是人文旅游资源系统中最能反映我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类型。皇家园林与帝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私家园林也多于历史名人有关。慈禧发动政变于避暑山庄,陆游、唐琬洒泪于绍兴沈园,李清照与济南漱玉泉,薛涛与成都望江楼等,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园林之中建筑物多有匾额、楹联,山石多有题刻,表达园主志趣,启发游人思想。其文多源于名人名篇,常含典故,言辞隽永、耐人寻味。其书法艺术精湛,令人倾倒。它们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历史文化知识,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古建筑的范畴是广义的,像传统民居、古陵墓以及少数民族的古建筑都属于此类。古建筑是一门艺术,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它不仅起着博物馆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场所。名山胜迹、亭台楼阁、园林花圃、店堂寺庙等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管理层面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上。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一)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

第一,文化旅游具有的非物质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文化旅游行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具备服务行业所共有的特点,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是一种行为,是可以被交换的无形产品。这点体现在文化旅游当中,就表现出旅游文化产品中服务所占据的巨大比重,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服务就是文化旅游中的灵魂所在;

第三,文化旅游体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和稳定性,旅游文化资源是处于不断开发的过程中,但是一旦成为了旅游产品,基本上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旅游市场。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正是由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旅游管理上都离不开的人的因素,因此,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上首先体现出来的必然是人。由于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作用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重视对人的尊严以及人自身价值重视和关注,因此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而这个理念运用到旅游管理上,则必然更加的突出。近年来的旅游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参与式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每个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能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和精神去参与到管理工作。企业发展中的以和为贵。由于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一条旅游线路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休闲娱乐、门票、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上无论是哪一项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旅游行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相互配合,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旅游行业在管理中的最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

管理者的人格力量。在旅游企业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在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环节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依靠一个管理者的人格力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风格,这也是管理者人格力量的体现。儒家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就彰显出圣人的人格魅力,利用圣人的各人道德来做榜样从而去影响他人,这也就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重视榜样的作用,其中所展示的就是人格力量。

(三)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同我国的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在旅游上缺乏管理,盲目开发,其旅游事业的发展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所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传统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旅游活动肯定不会仅仅局限为自然景物的观光旅游,而是要朝向专门的文化旅游等高层次、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发展,因此在旅游过程中对精神消费以及文化感受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在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不断深入开发一些具有深厚传统精神文化底蕴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具体来说,我国的广大风景旅游区首先要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者的客观需求进行及时研究,同时要充分把握自身文化资源上的特点,在不断完成创新的基础上推出各方面都让游客满意的传统文化旅游。

2、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传统文化旅游形式。

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一般都需要用心灵去感悟,需要在旅游管理过程中让旅游者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仅仅是浅层次上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事物形态的单纯展示。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追求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具备了极为独特的精神价值。比如在旅游中经常提到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不仅仅是通过旅游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几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让旅游者在旅游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伟人和历史事件的敬仰和缅怀。

3、实现文化旅游地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

首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中,需要根据居住、商贸、金融、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差异,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文化旅游区布局调整力度。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在古城改造和扩建中,把生态项目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在建设项目内部,区域内部和城市周边区域要按照要求留足留够并建设好生态用地,严格“绿线”管理制度,确保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率达到国家绿色园林城市标准。其次,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规划必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区、跨的中长期计划,所以旅游管理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进行。

4、做好传统文化旅游理念的基础教育工作。

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传统文化教育。今后,需要通过文化教育来普及文化传统知识,使国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对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遗产地居民和旅游者、遗产工作者和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的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期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有效保存和永续传承。同时,各文化旅游区需要把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宣传中的重点之一。通过举行文化旅游新闻发布会、推介会,散发精美的宣传册、制作光盘,在各旅游网站中专门开辟文化旅游栏目,策划文化旅游系列重大节事活动和传统文化主题的文艺节目,结合中秋、国庆以及党建等重大纪念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好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我国传统文化旅游深入人心。

附件:

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县级)预备名单

云南——通海县、会泽县、腾冲县、盐津县、宁洱县、巍山县、沧源县、丽江市古城区、广南县、建水县、剑川县、大姚县、孟连县、祥云县、石屏县、勐海县、香格里拉县、瑞丽市贵州——平坝县、江口县、独山县、贞丰县、剑河县、德江县、三都县、织金县、雷山县、大方县、石阡县、赫章县、仁怀市、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西秀区、福泉市

四川—— 大邑县、荣县、剑阁县、南溪县、蓬安县、名山县、康定县、广汉市、阆中市、西昌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

福建—— 福州市鼓楼区、泰宁县、上杭县、惠安县、漳浦县、南靖县、长汀县、德化县、屏南县、武夷山市

广东—— 广州市番禺区、佛山市南海区、大埔县、遂溪县、德庆县、饶平县、始兴县、新

兴县、博罗县、梅县、龙川县、封开县、惠来县、郁南县、雷州市、开平市

广西—— 宾阳县、三江县、兴安县、忻城县、昭平县、田阳县、平乐县、苍梧县

浙江—— 嘉善县、桐庐县、湖州市南浔区、东阳市、龙游县、宁海县、永嘉县、江舟山普陀区、玉环县、景宁县、海盐县、绍兴县

江苏—— 高淳县、沛县、盱眙县、苏州市吴中区、昆山市、句容市、高邮市、宜兴市江西—— 进贤县、浮梁县、余江县、龙南县、信丰县、玉山县、万载县、吉安县、南城县、弋阳县、樟树市

安徽—— 青阳县、绩溪县、亳州市谯城区、无为县、和县、灵壁县、凤阳县、黄山市徽州区、黟县、潜山县、怀远县、蒙城县、寿县、当涂县

湖南—— 宁乡县、炎陵县、湘潭县、衡山县、隆回县、汩罗市、安化县、桂阳县、江永县、怀化市洪江区、凤凰县

湖北—— 黄梅县、监利县、长阳县、钟祥市、恩施市

河南—— 登封市、孟津县、南乐县、禹州市、灵宝市、社旗县、夏邑县、永城市、商城县、鹿邑县、上蔡县、新密市、沁阳市、浚县、河北—— 正定县、遵化市、永年县、青龙县、磁县、安国市、易县、涿鹿县、吴桥县、内丘县

山东—— 章丘市、淄博市周村区、汶上县、滕州市、广饶县、龙口市、荣成市、曲阜市、邹城市、沂南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东阿县、单县

山西—— 太原市晋源区、浑源县、平定县、长子县、阳城县、晋中榆次区、太谷县、祁县、灵石县、平遥县、洪洞县、寿阳县、五台县、夏县、芮城县、方山县、高平市

陕西—— 扶风县、乾县、凤翔县、户县、蒲城县、丹凤县、旬阳县、黄陵县、神木县、米脂县、佳县、宁强县、韩城市

甘肃—— 靖远县、秦安县、古浪县、清水县、静宁县、宕昌县、和政县、环县

内蒙古—— 伊金霍洛旗、巴林右旗、满洲里市、凉城县、正蓝旗

宁夏—— 隆德县、贺兰县

辽宁—— 新宾满族自治县、兴城市

吉林——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农安县

黑龙江—— 海林市、饶河县

青海—— 湟中县、同仁县

新疆—— 霍城县、鄯善县

西藏—— 乃东县、江孜县

海南—— 文昌市、定安县

重庆—— 永川区、丰都县

北京—— 通州区

天津—— 西青区

上海—— 青浦区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胜迹故事》朱一飞、汪涵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10月 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旅游系列推荐活动专栏》

3、中国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浅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4、《旅游与中国文化》沈祖祥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二版

中国茶文化旅游民族特色初探 篇5

1 民族茶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旅游新概念中的意义

1.1 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

在现代、时尚的旅游文化中, 涵盖有一些不同领域的文化内容, 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 而民族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特色风情的民族茶风茶俗、文化集汇的茶艺茶道、种类各异的品牌名茶等内容, 增添和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 给人们带来了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的文化内容, 同时, 在民族茶文化之中, 还内蕴有“和静求真”、“精勤俭德”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内容, 它在现代旅游的过程中, 使旅游者感悟到茶文化所蕴含的哲理和精髓, 从而提升了旅游的质量, 符合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

1.2 提升了现代旅游的价值

民族茶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 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 在民族茶文化中的茶德、茶道文化之中, 显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价值观念, 在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的现代旅游方式中, 民族茶文化彰显现出以茶礼仪、以茶明志的价值和意蕴, 具有精神层次上无限的价值意义。

2 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特点

2.1 民族茶文化旅游的原生态性

中国茶文化旅游的民族特色首先即表现为原生态性, 它们大多处于原始风貌的地理区域, 现代工业化的渗透和污染较少, 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久远感, 为人们所向往, 给人以浓郁的旅游期待。许多中国的民族茶文化资源都具有原生态的特点, 如:贵州作为世界茶树的起源地, 在花溪久安发现拥有大量的千年古茶树群;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80 万亩优质的茶园, 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 使之成为了绿色生态旅游的热土。

2.2 民族风情迥异的茶风茶俗

在民族风情迥异的自然生态茶文化资源之中, 有不同的民族茶俗内容, 它们成为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产品, 使旅游者流连忘返。例如:我国的贵州境内有17 个民族与茶文化结缘,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 成为了流光溢彩的民族茶俗文化景观。有仡佬族的三玄台的第一台即为“茶席”, 当地民族爱喝的油茶被称为“干劲汤”;贵州贞丰有“状元笔茶”;普安有“擂茶”、盘县有“团饼茶”;彝族有“罐罐茶”;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和“俺鱼茶”等。

2.3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地域差异特点

在我国民族不同地域的茶文化资源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等条件, 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茶文化。如:贵州的地理条件适宜于栽种绿茶, 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还有我国的湖北恩施地区, 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富硒地区, 这个地域栽种的茶叶含硒量为0.3-1.0PPM, 具有极高的价值。

2.4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历史性

我国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历史源远流长, 例如贵州历史上曾盛产贡茶, 有鹦鵡溪的宴茶、赤水珠的兰茶、湄潭眉尖茶、清平香炉山茶、都匀鱼钩茶、铜仁东山茶、贵定云雾茶等。还有湖北位于古代的巴蜀地区,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恩施玉露茶也曾经是贡茶, 还有诸如:八角茶、宜红茶、马坡茶、瀑泉茶等, 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2.5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体验性

在民族茶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体系之中时, 旅游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体验, 如可以到茶园进行“采茶、拣茶、炒茶”的亲身体验, 感受到茶文化资源的丰富特质, 从而在主动体验的茶文化旅游中, 享受到莫名的满足和心理愉悦感。

2.6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保健疗养性

茶是一种保健饮料, 在茶叶之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茶多酚等组分, 可以这样认为, 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之源, 经过科学试验证明, 茶叶具有开启智慧、预防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状况、排毒解毒的功效, 同时, 茶叶之中的绿茶含锌量较高、红茶含铁量较高、还有新的“硒茶”文化, 经过研究证实, 富含硒的茶叶可以防治人类的多种疾病, 如:湖北恩施的富硒茶, 具有良好的保健疗养的功效。

3 打民族特色牌, 走民族茶文化旅游路

3.1 加大对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大力发展民族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我们要加大对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树立保护古茶树、野生型大茶树的自然文化遗产意识, 要以科学为根据, 对野生型茶园和古茶树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建设无性系良种有机生态茶园, 确保茶业可持续发展, 为民族茶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云南的布朗族就有保护古茶树的习俗,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活动中, 至今还保留有祭拜茶园中最大的茶树———“茶魂树”的习俗。在民族聚居地如:惠民景迈、布朗山乡班章、勐混等处有大片的古茶园, 得到了保护和利用。

3.2 深度挖掘民族茶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历史悠远, 博大精深, 在各民族进行植茶、采茶、制茶、饮茶、运茶、卖茶的茶事活动中, 显现出具有民族特色风情的茶典、茶歌、茶舞、茶风茶俗、茶礼、茶艺、茶道等,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加工和渲染, 可以与文化旅游形式相结合, 彰显出民族茶文化资源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内容。

如:云南德昂族的“成年礼茶”:是指德昂族的成年男女在成年之时会收到“首冒”、“首南”送来的茶叶, 意蕴他们可以进入社交活动, 是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和象征。还有德昂族的“媒茶”:是指德昂族的成年男子在谈恋爱时, 可以由“首冒”带茶叶给自己的意中人, 也可以在房中烤火、喝茶、对歌, 以试探各自的情感。白族的“三道茶”风俗是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韵, 也是一种民族特色茶俗。纳西族的独特的“龙虎斗”, 也是当地民族的茶风茶俗, 这是一种用酒来泡茶的民族风俗, 具有驱寒、除湿和醒目之功效。还有湖北恩施州的土家族和苗族也形成了独特的茶风茶俗, 有在恩施州鹤峰县流传的“四道茶”, 用歌舞传情, 歌名为“六口茶”:喝你一口茶呀, 问你一句话, 你的那个哥嫂在家不在家?……这个“六口茶”流露出古老民族的传统礼仪表达方式。

3.3 发扬民族茶文化资源中的保健养生功效

我们要在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中挖掘素材, 要从民族茶文化资源中寻找现代的时尚内容, 在现代人类追求文明、崇尚自由的同时, 也在追求身心的健康和愉悦的精神境界。而民族茶文化资源中的保健养生内涵丰富多彩, 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的眼光。

例如:在民族茶文化资源中, 云南布朗族的“口嚼茶”有治疗消化不良、结肠炎的功效;“煳米茶”与红糖同时饮用, 据说有治感冒、咳嗽、肺热燥火的功效;“明子茶”与红糖同用可以治疗肠胃不适或便秘;“酸茶”可以食用, 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之功效。

3.4 创设体验式的民族茶文化旅游主题

在民族茶文化旅游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征, 为旅游者创设具有真实体验的情境, 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休闲的同时, 感受到以茶园为基础的体验式旅游, 可以在茶文化专家讲座中学习茶文化知识, 可以在民间老艺人的独具匠心的茶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可以倾听民俗文化传承人讲解民族特色茶俗茶礼等。还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 运用网络、电视、电影等资源, 激发旅游者的感官体验, 并赠送或出售具有收藏价值的民族茶文化纪念品, 以延伸旅游者美好的茶文化旅游体验。还可以举办以民族茶文化为主题的“茶王节”、“斗茶大会”、“祭茶祖”、“茶博会”等茶事活动, 增强旅游者的茶文化体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茶文化资源, 要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 充分挖掘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内容, 保护民族特色茶园景区, 建立优质的民族生态观光茶园, 开发民族茶文化中的特色茶风茶俗、茶礼等, 向体验民族茶文化旅游的人们推广茶文化, 使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民族茶文化旅游协调发展, 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旅游依托文化, 又反哺文化。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中独树一帜, 在我国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中国的茶文化旅游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在注重以体验和文化消费为特点的民族休闲旅游过程中, 茶文化与旅游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推动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新的增长点, 在茶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下, 为民族旅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和献中, 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52-57.

[3]宗敏丽, 祁黄雄, 吴健生, 冯喆, 黄秀兰.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3) :315-320.

[4]阚文文.泰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与路径[J].泰山学院学报, 2012 (5) :67-71.

[5]刘换菊.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形象塑造[J].农业考古, 2014 (5) :245-249.

[6]林清清, 保继刚.茶旅游发展中的茶农角色参与:南糯山、老班章案例[J].旅游论坛, 2015 (4)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6

“翻译伦理” 首先由法国当代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而后, 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借鉴德里达、安东尼·皮姆进一步延伸, 将翻译的焦点集中在 “译者伦理” 上来。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则总结出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规范模式之后, 切斯特曼在四个模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伦理模式———承诺伦理模式。这一标准为规范旅游英语翻译提评判依据。本文结合切丝特曼的五个模式, 分析海南省著名旅游景点旅游手册中国文化因素的翻译。

二、再现模式和服务模式

再现模式, 再现原文或原作者的意图译语中的信息是否与原语信息等值, 即明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即译文译者是否完成了以翻译说明为基础的翻译任务, 即真实。旅游翻译的理想境界就是同使满足这两种模式, 既要忠实于原文, 又要满足委托人的需要和读者的期待。例如将 “天涯海角” 翻译成 “Tianya Haijiao, the edge of the sky and the corner of the earth”。译文先用拼音翻译天涯海角这个词, 然后采用意译加解释, 不仅忠实于原文, 而且很好的传递出里面蕴含的文化因素。这样可以帮助外国友人更好的了解这个景区的文化背景, 也为其后面的观光做好了铺垫。再如, 将 “五脚猪” 翻译成 “five-leg pigs (so named as their long snout could almost touch the ground)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文先把”五脚猪”翻译出来, 然后适当的增加备注, 这样可以让外国游客直观的了解这种食物, 以免产生误解。这样不仅符合再现模式, 而且也符合服务模式, 满足委托人和读者的期待。

三、交际模式

交际模式实现与”他者”的交流、沟通译者是否以促进交际双方获得跨文化的理解为己任, 即信任。交际模式主要目的是促进跨文化、跨语言交流, 译者的责任就是搭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例如将”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救度芸芸众生, 发了十二大愿” 翻译成 “Guanyin Buddha, the Bodhisattva of Mercy who is believed in by all Buddhists, vowed twelve oaths 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例中提到了佛教中的观音菩萨, 佛教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熟悉, 观音菩萨大家更是耳熟能详, 不过原文中还是出现了”救苦救难”这样的修饰词。如果在译文中译者仅仅是用 “Guanyin Buddha” 这样直接音译, 对于普遍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游客来说并不合适, 因为他们对观音无甚了解, 也就不会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 从而无法认识到南山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解释性增译的方法。

四、规范模式

规范模式满足特定的文化期待翻译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与译入语读者的预期, 即理解。因此, 译者负有”双向的伦理道德”, 既要尊重原语文化, 同时也要尊重目的语文化规范。例如将 “日月石” 翻译成 “Romance Rocks”。原文中提到了天涯海角两块石头上的刻字, 在翻译成英文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用拼音翻过去扔给读者就完事了, 做出简单的解释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只看拼音外国游客是永远不可能懂它背后的意思的, 解释说明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景区的内涵。这样才达到了我们翻译这些景区介绍的真正目的:我们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 让游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我们的期望。

五、承诺模式

承诺模式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与誓言译者是否遵循翻译行业准则, 即责任。例如将 “海南八音是海南主要的本土器乐, 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采用八大乐器演奏而得名”翻译成 “Hainan Eight Tones, list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combination of eight local instruments’ music, including yehu, trichord, surna horn, pipe, flute, gong, drum and cymbals.” 原文并未对”八音” 为哪八音做出解释, 而译文却考虑了其文化背景, 增添了大段对这种演奏方式的描述。促进文化交流是一位译者的责任, 履行职责的表现。

六、结语

安德鲁·切斯特曼的这五种模式对于规范海南著名景点旅游手册的翻译和提高译者的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依据。根据这一理论, 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而且可以在中西文化之间搭起桥梁。

摘要:旅游宣传文本既是对外旅游宣传的载体, 同时是国外游客借以了解中国旅游信息的媒介。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 提高国际知名度, 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十分重要。文章结合切斯特曼的基本翻译伦理模式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海南著名景点旅游手册翻译中译者应遵循的伦理模式, 探讨差异性文化的最佳翻译方式, 实现自身伦理道德向促成特色词汇翻译任务的顺利完成转化, 并提出在旅游宣传文本的英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7

1 天水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条件分析

1.1 优势

1.1.1 经济基础坚实

天水市是中国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城市之一, 工业基础好, 特别是制造业基础雄厚, 机械、电器、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发达。天水又是陇东南物资集散中心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商贸繁荣, 旅游业蓬勃发展。2009年全市GDP达到226.6亿元, 较上年增长11.2%, 财政收入29.19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50.24元, 人均GDP达5371元[1]。为天水创佳提供了经济基础。

1.1.2 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 品位颇高

天水是羲皇故里,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有80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696年的建城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古丝绸之路重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国家、省、市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 省级38处) , 具有特色鲜明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等五大历史文化。

1.1.3 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有了重大进展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市投资万元以上的景区景点开发建设项目有16个, 总投资12.9亿元, 目前已完成投资3.2亿元。其中投资1.8亿元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世行贷款二期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已于2009年3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投资7000万元的伏羲庙扩建项目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 三期工程于2009年9月底全面竣工;投资3500万元的南北宅子古民居保护维修项目已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投资5000万元的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2]。

1.1.4 区位条件及对外交通优势

从区位条件看, 天水处陕、甘、川三省交界, 离兰州、西安的直线距离为300km, 离银川、西宁、成都不超过500km, 300km以内的有宝鸡、咸阳、汉中、广元、白银、定西、陇南7个地级市, 与平凉、庆阳、武威、中卫直线距离不超过500km。境内有国道310 (东西走向) 、316 (南北走向) , 省道305、306、309等5条。以五大省会城市为依托, 其他地级城市为辅, 为天水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潜在客源市场。

交通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天水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 天水市围绕构建多元立体的交通网络, 切实加快了公路、铁路、航空等旅游交通基础。一是积极配合国家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先后实施了投资89亿元的宝天高速公路、投资45亿元天定高速公路天水段、投资2.6亿元麦贾公路、投资1.8亿元国道310牛北段改造等重大交通项目;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县区之间、景区景点之间及各景区景点的交通道路建设, 加强了市内景区景点的相互链接, 提高了旅游交通通达深度;三是积极开辟旅游航空线路, 天水机场已于2008年9月份正式通航运营, 截止2009年8月15日, 进出港旅客达到7886人次[2]。为天水争创“中国最佳度假旅游城市”提供了必备的交通设施条件。

1.1.5 旅游接待设施比较完善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天水市投入旅游饭店的建设资金达6.3亿元。先后建成和改造了康家崖烟草培训中心、阳光饭店、羲皇故里大酒店、凯悦大酒店、森港大酒店、欣大酒店、绿岛大酒店、名远大酒店、天辰大酒店等一批宾馆饭店。目前, 天水市有星级饭店25家, 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10家[2]。同时旅行社由原来3家发展到了16家, 还设立了天水旅游汽车分公司。先后成立了10余个旅游管理机构, 培训了一批合格的翻译、导游和接待人员, 加强了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 使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2 劣势

1.2.1 思想观念落后

天水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市, 旅游业理应在天水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到位, 思想观念保守, 旅游业还没有被赋予应有的产业地位, 其发展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级干部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还没有到位, 全社会抓旅游的氛围尚未形成, 旅游富市战未得到全面实施。

1.2.2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

天水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 大多仍处于低层次的观光层面, 缺乏高品位、高质量的集参与、娱乐、知识性于一体化的产品, 且活动内容单调、枯燥, 形式呆板。而以度假休闲、娱乐消遣、文化、体育、探猎奇、美食购物和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为主要内容, 参与性强的现代旅游产品开发缓慢。旅游商品也多因档次低、品种少和地方特色不突出等原因, 致使游客的购物消费难以提高, 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收入。

1.2.3 宣传促销不力

由于受观念、经费投入和专业水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天水的旅游宣传促销始终处于十分被动和落后的状态:宣传品单调、形式单一、手段落后, 促销活动平淡无奇。一些单位和企业对宣传促销作用认识不足, “等客上门”, “只收粮、不想种田”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对外宣传促销尚未形成合力。

1.2.4 服务水平不高

由于行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没有统一有效的行业规范约束, 一些旅游企业随意扩大经营范围, 内部管理不严, 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 突出的表现是一些景区景点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多头收费乱宰游客;导游、接待不热情、不周到、不细致;宾馆、饭店等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且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 饮食业缺乏明显的地方特色, 品种口味单一, 质量不高, 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 机遇

1.3.1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

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 天水市政府积极出动, 已与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市的党政领导和旅游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过多次座谈交流, 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在2009年8月上旬召开的全国部分旅游城市旅游局长会议上, 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其他五市一区签订了旅游发展合作协议书[3]。同时准备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进程, 在建立旅游合作发展机制、构筑旅游经济共同体、设立无障碍旅游区、加强联合营销、打造核心旅游品牌等方面, 与关中地区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天水的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使天水旅游率先融入大关中旅游经济圈。

1.3.2 省市两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政策支持

甘肃省已将天水市列为未来5年内全省唯一优先发展的大城市, 明确旅游业为天水市的重要产业发展方向之一。天水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施“旅游富市”战略, 推动全市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 为尽快把天水市旅游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形成支柱产业, 天水市特制定了旅游产业3年倍增与品质提升计划。

1.4 挑战

1.4.1 国内创佳参与城市的竞争力较强

在可能参与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评选的城市当中, 绍兴、苏州等城市不仅具备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条件, 而且在某些方面远胜于天水。例如苏州和绍兴的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 其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是天水的23倍和6倍, 旅游人数分别是天水的16倍和7倍;特别是苏州借助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 旅游业发展迅速, 对天水争创“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带来极大的挑战。

1.4.2 天水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不紧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基石。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有把文化产业做大, 才能使旅游产业繁荣兴旺。反过来讲, 如果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没有变为旅游资源的话, 那么则“魂”不附“体”, 只有“魂”没有“体”, 太抽象的东西也是不行的。只有“魂”和“体”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场所以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旅游业发展应该起到的引领作用是对天水旅游发展的挑战。

1.4.3 文化优势恢复和扩张困难

从文化的角度概括, 天水市知名度较高的有石窟文化、三国文化、伏羲文化。这三类文化中石窟文化具有绝对优势, 是文化遗产中的精品。三国文化旅游有名无实, 三国故事中涉及到天水的主要有“姜维故里, 诸葛军垒, 祁山堡, 天水关, 木门道, 街亭古战场遗址”。这些遗迹, 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己荡然无存, 失去了观赏价值。如何实现文化优势恢复, 直观的、浅显易懂的、参与性强的景物和活动的展现与组织, 将是天水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天水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策略研究

2.1 创新机制, 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制定出台系列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业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多渠道吸引项目建设资金。对一些非核心文物旅游景区和自然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 以规划为控制手段, 打破所有权和经营权制约, 实行两权分离, 采取合资、参股、转让、承包、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开发建设。同时, 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严格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提高办事效率, 倡导文明执法, 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 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2.2 抢抓机遇, 促进“创佳”建设

以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为契机,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思想, 增强紧迫感,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全力推动旅游富市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争取国家对经济区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拓宽融资渠道, 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完善和延伸核心景区配套服务功能, 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行政区界限和条块分割、职能重复交叉、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 对核心景区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 规划为统筹, 强化对旅游开发项目规划执行的监督管理, 整体推进, 分批实施。

2.3 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

应以创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城市为契机,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水平为抓手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 全力打造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提高城市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主要是打通和延伸过境高速公路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 提高现有通往景区的道路等级, 在主要景区和市区游客集散地建设一批中高档旅游星级厕所, 设置完善的城区旅游交通指示和城市旅游功能示意图牌, 在秦州区和麦积区中心广场分别设置游客服务中心, 开通市区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班线车, 全力培育规范一日游、两日游市场, 不断提高市民和游客的满意度。

2.4 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化

天水应对体现本市五大文化意境的伏羲庙、大地湾遗址、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禅殿寺等石窟以及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等等古建筑、古遗址、石窟等历史遗迹的保护高度重视。这些经过历史风雨洗礼的历史建筑、遗址等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文明精神, 以其独特的形态向旅游者传递着特定的传统意境和深邃内涵;天水的传统艺术如秦安小曲、天水夹板、甘谷道情等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也同样应当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再开发。

2.5 做强伏羲文化, 提升旅游城市主题

“最佳旅游城市”最大特点是强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的独特性, 提供特色化的产品, 鼓励城市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突出其地方特色[4]。天水最独特、最大的优势, 就是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陇上江南”为品牌的生态环境, 同时具备这两大优势的城市, 在全国不多, 西北少有。所以天水应该以中华始祖伏羲文化园、卦台山、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大地湾先民文化村等项目, 做大做强伏羲文化品牌这一目标, 确立“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这一特色的旅游城市主题。

2.6 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 提供个性化服务

旅游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总的趋势是从大旅游标准化产品模式向游客多样化转变, 形成根据游客的需要迅速变化并满足游客需求的市场。特色化的产品通过旅游目的地的服务传达给游客, 与资源的独特性相匹配, 要求服务水平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上的更高层面———个性化服务。天水市应根据游客对餐饮、住宿、娱乐、会展、购物等设施的具体要求, 为游客提供标准化的、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导游人员能够接待不同市场或文化背景的游客, 具有提供特殊专项服务的技能。

2.7 优化社会生态化旅游系统

天水市在“创佳”中应着眼于“社会生态意识”, 从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出发, 应在环境目标导向下, 通过研究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去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持续发展的目的地。通过创新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特、求知的需求;通过发展旅游为当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游憩空间, 使当地居民从发展旅游中获益, 进而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满意度、参与度及获益度。

2.8 形势创新, 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关于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力求在旅游和文化的结合上走出一条新路子。要以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伏羲文化为题材, 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的方式, 高起点、大手笔着手策划创编相关主题的大型歌舞剧, 再现文化背景, 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全面提升天水旅游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亚明.天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R].天水市统计局, 2009-06.

[2]胡丽霞.天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N].天水日报, 2009-08-23 (2) .

[3]辛闻.大手笔谋划大举措落实全力推进天水旅游产业提速发展[N].天水日报, 2009-04-22 (1) .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8

福海冬捕文化旅游节1月12日在乌伦古湖开幕。

冬捕节上。游客除了可以欣赏到神秘的圣火采集、盛大的祭湖醒网、纳福放生、壮观的“万尾鲜鱼出玉门”场景、火爆的头鱼拍卖仪式外,还能亲自参与纳福抢鱼,户外冰雪徒步、人拉爬犁、滑冰、品尝鲜鱼、冬季冰雪摄影等精彩活动。

冬捕在乌伦古湖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这种大拉网方式目前仅存于我国东北查干湖和新疆福海乌伦古湖。

冬季到福海看冬捕,观赏鱼跃冰湖的震撼,品味浓浓的年味,在草原福地尽享幸福的生活美景!

中国新疆冰雪旅游节升格为中国西部冰雪旅游节

中国新疆冰雪旅游节暨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于2006年创办,每年举办一届,从2012年起,中国新疆冰雪节暨冬博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西部冰雪旅游节。表明新疆冰雪节暨冬博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新疆一地的地域概念,成为我国西部冰雪旅游资源富集区的核心大会。

2013年中国西部冰雪旅游节于2012年11月30日开幕。新疆在发展冰雪旅游资源方面优势明显。新疆滑雪期从11月下旬开始到次年的3月底,长达4个月,比新疆夏季3个月的旅游旺季时间还要长。新疆的滑雪场离城市很近,交通便利,同时新疆的多个滑雪场均处于逆温带,冬季温度都在-20℃以上,滑雪的舒适性很好。

新疆除了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历史遗迹,非常适合冬季旅游,游客在新疆不仅能感受到冰雪运动的畅快,还能感受到其他各民族的风采。

第十届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2013年1月10日举行

12月乌鲁木齐市旅游局正式宣布“第十届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将于2013年1月10日在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举办。

第十届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以“天山飞雪韵。丝路舞风情”为主题。从2012年12月5日起到2013年3月30日结束。历时3个多月。整个活动分为5大板块:会务活动、主题活动,常规活动,群众性活动及表彰活动,将“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打造成为深入人心的国际性节庆品牌。

同时。塔城额敏县冰雪旅游节于2012年12月30日在塔城额敏县举办。本次旅游节以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风光、冰雪体育、冰雪艺术、冰雪经贸、旅游产品和哈萨克族等多民族民俗风情为主题。

激情魅力冬日健步水墨天山

12月20日,水磨沟区举行了“金蛇贺岁·水墨天山行”水磨沟区第五届徒步旅游节启动仪式。此次活动的宗旨是“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走进大自然,享受水磨沟风光”。200名水磨沟区辖区内的企事业各级单位职员参加了此次徒步仪式。

此次徒步节的出发点也是全国第9条、西部首条“水墨天山”国家登山步道的起始点,步道全长33公里。此次徒步节路线全长6公里,起点在蝴蝶谷入口,由主营地到蝴蝶东谷,经金浪浣花、浣花居,至饮马渠。折返原路返回。水磨沟区徒步节将户外徒步运动纳入当地旅游经济和文化发展体系,敞开大门欢迎户外爱好者,以户外带旅游,以旅游带经济,以经济带动文化发展。

阿瓦提县大型歌舞诗《刀郎》与全疆观众见面

大型歌舞诗《刀郎》历时6个月精心打造。12月22日晚与全疆观众见面。

大型歌舞诗《刀郎》分为《太阳刀郎》《旷野刀郎》《情醉刀郎》和《快乐刀郎》四场,以太阳、鱼、少女、美男等为意象。分别以“老年—中年—青年—少年”時光倒流的形式。结合刀郎乐器、歌舞、棉花、慕萨莱思等地域文化象征。立体呈现了刀郎地区的人文与传统、生存与梦想。展现了刀郎文化的隐性历史内涵。是刀郎人繁衍生息、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新疆珠宝商会举办年会

中国旅游文化 篇9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差异浅析

作为石头与木头构筑的史书,建筑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辉煌灿烂的往昔,然而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中,它前进的脚步停滞下来。当代,面对潮水般涌入的西方形形色色的信条与主义,中国建筑文化应以更广博、更开阔的视角审视自身的发展,唤醒富于创造和革新的心灵,以东方文化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世界、改造世界。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一、本体认识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西建筑哲学的差异体现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上,空间与实体互为转化的关系中。西方古典建筑偏重实体,千变万化,而空间衍变较少、较单调。中国传统建筑虚实并重,实体上空间上都很丰富,气象万千,尤其是民居及其园林与皇室宫苑。

西方古典建筑则比较重视几何构图、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如伦敦格林威治皇家医院庄严豪华,却有近半病房是兼作走廊的大统间,院极大如检阅场,在前院陈列巨锚,俨然海军博物馆。又如欧洲教堂一般极尽高大深遂之能事,远非人的尺度。再如中世纪连排式商店公会及市井住宅,多狭长又无天井,山面窗小,内部使用非常不便,而山墙雕饰彩绘丰富,重在从外观赏。

二、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东西方对待自然有不同态度,西方的叫作机械的自然主义,中国的叫作有机的自然主义。从本体的整体意识出发,中国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运动的整体,人可以与之任课教师:王炜日期:2013年5月2日

沟通,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体,这叫机体哲学,也叫生命哲学,把宇宙看成是变化无穷、生生不已的东西。因此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后代,不需要一个外在的上帝就能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机械的自然主义是把自然看成是一个机械的工具加以运用,意义的来源是一个超越的主体,即上帝。这与西方的神学是相辅相成的。人生的意义并不来自机械的自然,自然只是可以加以掌握的一个机械的工具。笛卡尔说得很清楚,他把人看成是灵魂,把动物看成是没有灵魂的。他说狗象钟一样,不过是构成更复杂些而已。西方现代的行为科学甚至把人也看成是复杂的机械。这都对哲学产生影响。

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泽,F.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目的在于征服,他又说:“务必将自然加上夹棍,逼她画出供来,”以便更好地征服她。康德宣称人是主人,“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而黑格尔索性宣称,“绝对理念 ”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外化”,理性创造了自然界!其中培根、康德都是现代科学的先行者。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因轻灵秀丽令人神往,那么西方(欧洲)古代建筑的空间则因其充满秩序和几何美而魁力四射,同时它对现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广场便是西方古典建筑最主要的最具特色的外部空间,它与建筑紧密结合,又充分融入城市环境,是西方相对开放的文化传统的产物。西方每个大城市都以主要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标志,如巴黎的协和广场,罗马城的市政广场等。广场是由几个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围合并分亨的外部空间。主体建筑有的是教堂、有的是市政府或议会大厅,广场是政治生活的中心,也为市民提供了交易、娱乐、休息的美好场所。广场的建筑物规划严整地排列,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建筑物之间相互对应,用柱廊形成协调的界面,如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以教堂为核心的广场因为教权服务的需要而独具特色。这类广场均采用封闭构图,广场平面不再严整规则,城市道路也以教堂为中心放射出去。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物逐渐摆脱了孤立的单个设计和相互间的偶然配合,而更注意建筑的完整性,体现了文艺复兴面向新生活的新精神。如圣马可广场最具代表性,它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广场平面呈曲尺形,它是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封闭的复合广场。圣马可教堂前面的主广场长175m,东边宽90m,西边宽 56m,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用一个钟塔作为过渡,在视觉上起到一个被逐步展开的引导作用。大广场与圣马可教堂北侧面的小广场的过渡采用一对石狮和台阶,靠海湾的广场和水面用一对方尖碑作为分划。圣马可广场在满足人们视觉艺术力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二个小广场采用梯形,利用透视效果取得适宜的开阔度。高耸的钟楼则是人们视线的焦点,四周建筑底层全部采用外廊式的作法,使得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并形成广场单纯、安定的背景,加强广场的亲切感与和谐美,圣马可广场的空间变化很丰富,二个小广场收放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广场除了举行节日欢庆会外,只供游览与散步,与城市交通无甚关系。

三、实践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都有理性主义。这些不同的处世态度在建筑中也有所反映。西方古典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清真寺、哥特式教堂等。中国主要建筑大多是宫殿,供活着的君主居住。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不是高耸如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的、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让人产生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数、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

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万里长城,虽无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间,象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长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例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 ”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 篇10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过去高速发展的50年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来的西方文化,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文化生态的发展失去平衡, 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而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 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 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 从而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 文化生态的价值

文化作为一种逝去的历史, 又身处于自然和现实的互动中得以不断创新, 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 并由此激发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认同。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宝贵财富, 它对人们的精神力量影响最为突出, 比如中华文化涵盖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使得中华儿女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使所有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同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非常深远, 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甚至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在历史中文化最为倚重凝聚力和向心力, 产生了坚不可摧的民族力量, 这不得不说是文化力量所起到的作用。

2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景区周围工业布局不合理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 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 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 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 江水变混, 鱼虾死亡, 人饮用后不适, 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 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2.2 景区超负荷接纳游客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 如乱扔废物, 攀木折花, 践踏草坪, 偷猎鸟兽, 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 极大地破坏了景观, 污染环境。另外, 由于游人过多, 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 如北京古园林中, 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 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 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2.3 景区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 文物被窃, 树木被砍以及塑像被毁。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 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 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 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2.4 自然因素的破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 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 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 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 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 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3 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政府要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 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 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 加快立法步伐,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 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 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 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 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3.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规划需要体现的重要一环, 要处理好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文化文物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并重的原则, 在开发中保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普查, 要重点突出我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垄断性资源, 以全力建设道源圣地崆峒山、西王母降生回中山、伏羲诞生地古成纪、神州祭祀古灵台、帝王祭天上下田寺和百万亩农业生态梯田以及皇甫谧陵园为重点, 发挥资金的集约性作用, 整合资源, 块带结合, 打造精品产品, 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 实现“一条龙”布局的腾飞。

3.3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要把跑项目、争项目、立项目作为提升旅游景点档次,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推动建设精品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 并且狠抓项目建设。 (1) 要加快旅游项目库建设。按照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 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导向, 筛选一批具有带动性强、关联度大, 具有开发前景和一定基础条件的大项目, 调研论证搞好前期工作, 建立起市县 (区) 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库。积极向省、国家有关部门推介。 (2) 要紧紧抓住国家旅游局实施红色旅游的投资导向, 加快论证申报红色旅游项目, 抓住省政府实施“陇东交通会战”的机遇, 加快申报旅游景区 (点) 断头路的项目, 提高景区 (点) 的可进入性。

3.4 加强景区内部管理

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建设, 在一定空间尺度上破坏了旅游区的文化依托环境:中外游客的蜂拥而至;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着旅游目的地文化;地域文化的泛化使其固有的特质在不断地非健康流变;宏观背景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影响间接渗透到旅游业。中国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方面组成。文化内部各因子之间以及文化与内外部地理环境之间, 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互换, 以此维持自身的文化生态动态平衡或文化生态失衡。依据文化生态系统理论, 结合旅游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要求, 中国旅游业发展必须符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和谐旅游的时代背景下, 今后中国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文化生态建设, 维护华夏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政府要在旅游文化建设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发挥主导文化的导向作用和精英文化的示范作用;景区非物质文化演绎应杜绝泛化的诟病, 以积极、健康、娱乐的大众文化形式教育愉悦游客;景区物质文化的载体要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尊, 反对崇尚异质文化弱化中国文化的不利趋态;营造中国文化生态社会大环境, 确立中国文化价值观主体地位, 预防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渗透入侵。

4 对文化生态的保护

4.1 给文化注入商业元素

利益是最直接的诱发点, 也是现如今常用的保护文化的方式, 比如开发旅游风景区, 既达到了获得利益的目的, 又达到了宣传保护的目的;在当地举办商业目的的展览或演出, 将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加工再造后进行演出, 借此将原始的社会维系作用和深层社会内涵传递出来。虽然这种保护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 但不可否认的, 这是一个目前为止, 最为可行的方法。

4.2 保护文化传承人

文化是由个人和群体创造的, 是一个区域或群体共同的文化情感的表达, 为了能够不断延续, 传承人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传承人的选择和保护也是极其重要的。传承人在情感上与文化是高度统一的, 并且能在文化价值上获得最大的共鸣和认同, 但使注意不要模糊焦点。传承人只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人文氛围才是文化的真正核心。

4.3 创新和发展文化

人们对代代相传的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 但是时代在发展, 只有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该文化才能长盛不衰。人类将文化创造出来, 也一定能将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 直到与时俱进。只有如此, 其才能成为不断发展变化的, 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

5 结束语

文化具有独特性、开放性、本土性等特点, 因此对于文化生态的保护尤为困难, 应当从实践出发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理论建设, 不能凭借个别对象的特殊性就进行说明和定义。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必须具备一般的普世价值, 不能泛泛而谈。一开始, 我们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保护观, 尊重和善待生活中的文化, 也要学习汲取其他文化的长处, 为己所用, 努力创造更新陈腐的文化糟粕, 留下文化精华, 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为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书琪.运用社会生态观改革我国资源教育[J].资源科学, 2011 (03) .

[2]刘向阳.行为论与人文地理决策原理的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05) .

[3]毛刚, 樊晟.西南高海拔山区城市化的地域性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 2010 (10) .

上一篇: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下一篇:职专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