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家庭环境八篇

2024-05-12

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天津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艾滋病社会组织招募自述性取向为同性恋或双性恋、发生过同性肛交性行为的高校在校学生,共50名,来自全市12个区的25所大中专院校。年龄范围为18~33岁,平均年龄为(21.82±2.50)岁,均为未婚男性。其中汉族学生47名;天津本市学生19名,外省学生31名;在本地居住不足2 a的12名;专业分布为:理工类25名,文史类16名,艺术类6名,医学类1名,经济管理类2名;性取向为同性恋的44名,双性恋的6名。全部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于2015年5—7月,到天津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艾滋病社会组织所在的场所,对研究对象进行逐一的、面对面的访谈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基本信息、家庭环境和SCL-90量表等部分。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龄、民族、户籍所在地、在本地居住时间、所学专业类别及性取向等问题。家庭环境包括成长家庭和童年与父母亲的关系是否融洽等问题。SCL-90量表[11]由10个项目共90个题目组成,采用5级计分,按严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计1~5分,要求评定者对量表的每一项根据自己近1周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评定,主要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如饮食睡眠等)等10个方面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全国常模[12],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不选1的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2分)考虑为筛查阳性。基本信息问卷、家庭环境问卷由调查员询问填写,SCL-90量表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填写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问卷进行双录入。统计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青年学生MSM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任一因子分数超过2分为阳性的检出率依次为34.0%,30.0%,66.0%。任一因子分数≥3分即提示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13]的检出率为20.0%。见表1。青年学生MSM平均阳性项目数为(33.06±19.02)项。

2.2 青年学生MSM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经t检验,两组人群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和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青年学生MSM的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其余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排在前5位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症状、抑郁、其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见表2。

2.3 青年学生MSM心理健康状况与童年家庭环境的关系

是否与亲生父母生活和童年时与父母亲的关系对总分>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任一因子分数≥2分3项阳性筛查标准的阳性检出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者与3项阳性筛查标准比较的连续性校正χ2检验依次为3.327,1.550,0.000,后者依次为3.319,0.798,0.030,P值均>0.05)。是否与亲生父母生活对SCL-90量表各因子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与父母亲关系融洽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其他因子分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低于不融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3 讨论

MSM已成为我国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中最受关注的人群[14]。我国青年学生MSM感染HIV也备受关注[15,16,17]。在本研究中,66.0%的调查对象处在轻度甚至严重心理困扰水平,且强迫症状、其他、抑郁、焦虑等方面的阳性症状更为明显。因子得分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其他、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本研究样本人群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及总均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综合考虑,本研究样本人群的强迫症状、抑郁和焦虑3方面症状都较为明显,与杨芳等[18]对武汉市132名在校大学生MSM的调查结果一致;但本研究SCL-90测试的总得分超过160分的检出率、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检出率、可能存在明显问题的比例均低于武汉大学生MSM;总均分、除其他以外的9个因子分也均低于武汉大学生MSM。提示本研究样本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偏好一些。

研究还表明,童年家庭环境虽然没有影响阳性检出情况,但童年与父母亲关系却影响了抑郁、偏执、其他等方面水平和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说明童年家庭环境对青年学生MSM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杨泰[19]、和红等[20]的研究也显示了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未与亲生父母生活的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产生严重影响。

以往的研究表明,存在心理异常、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指征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和拥有多个伴侣,而在MSM中不使用安全套和拥有多个性伴侣又会增加患艾滋病的风险,从而会加剧其心理不良状况,进而形成恶性循环[21]。因此改善MSM的心理状况十分重要。

总之,青年学生MSM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提示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应对MSM中青年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同时应该强调家庭环境在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 评价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改善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5—7月,采用方便抽样法从天津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艾滋病社会组织招募青年学生MSM 5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家庭环境、SCL-90量表。结果 研究对象性取向为同性恋、双性恋者依次占88.0%(44/50),12.0%(6/50)。SCL-90量表总分超过160分、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检出率依次为34.0%(17/50),30.0%(15/50),66.0%(33/50);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分≥3分)的检出率为20.0%(10/50)。青年学生MSM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和总均分的平均值依次为2.04,1.82,1.65,1.52,1.65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童年与父母关系融洽组的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其他的因子分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依次为1.55,1.49,1.65,1.57分和29.61项,均低于不融洽组(分别为2.08,1.88,2.26,1.87分和41.93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青年学生MSM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不良,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应对MSM中青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关注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包头市某小学全部在校825名学生 (年龄6~14岁) 为对象, 其中男生370名, 女生455名。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

①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2]52-54。包括48个条目, 归纳为6个因子, 分别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②家庭环境量表 (FES-CV) [2]134-142。共90个条目, 包括10个家庭特征: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 [2]161-167共66个条目, 包括父亲和母亲2个部分, 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被试, 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因子:情感温暖、理解, 过干涉、过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

1.2.2 填写问卷

在专业人员的统一安排指导下, 由儿童及家长一同填写问卷, 其中Conners父母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由家长填写,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由儿童填写, 统一回收整理, 对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补填, 统一回收。此次共发放问卷825份, 回收825份, 有效率达100%。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开始前对专业人员及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 由专业人员逐班依次讲解填写方式及要求,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由班主任配合讲解生字, 但严格要求不能影响儿童的真实想法, 保证如实填写并当场回收整理问卷。

1.3 统计分析

以单因素相关分析中,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与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有相关性的多个因子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品行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 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儿童品行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而亲密度、组织性、娱乐性与儿童品行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1。

2.2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学习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偏爱被试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而父亲偏爱被试、知识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2。

2.3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身障碍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呈正关联, 而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呈负关联, 见表3。

2.4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冲动多动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及父亲拒绝否认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见表4。

2.5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正关联, 知识性、亲密度与儿童学习问题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5。

2.6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多动指数的影响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与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呈正关联, 知识性、组织性与儿童多动指数得分均呈负关联, 见表6。

3 讨论

据WHO估计, 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 如不及时干预, 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同时行为问题儿童的生活质量在多个方面显著低于正常儿童, 将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育[3]。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受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矛盾性、知识性、成功性的得分越高, 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可能越大。提示可能与家庭气氛紧张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造成儿童逆反心理, 进而出现较多品行问题有关, 而家庭组织性、娱乐性、亲密度得分越高, 儿童出现品行问题的可能越低, 与报道[5]一致。提示家庭气氛越轻松, 父母关系越和睦, 对孩子正常行为的形成越有积极帮助。

对于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得分越高, 儿童越容易出现学习问题, 这些因素对于儿童的学习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均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父亲偏爱被试、家庭知识性对于儿童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父亲在家庭中常常扮演“大山”一样的角色, 因此父亲的偏爱鼓励对于孩子的影响常常是正性的。

儿童阶段是心身发育的重要时期, 而且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其态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若此阶段家庭气氛不和谐, 矛盾不断, 必然会使儿童心身的发育出现障碍, 而家庭气氛和谐亲密则使儿童的心身发展处于健康的环境。有文献报道, 家庭气氛可影响儿童的行为, 不良的家庭气氛、家庭矛盾大和暴力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6,7], 与本研究一致。

随着医学的发展, 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8], 而儿童的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次研究提示, 家庭矛盾越大, 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望越高, 常常使儿童陷于焦虑;而家庭知识性及家庭氛围的亲密性越好, 儿童产生焦虑的可能越小, 再次说明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矛盾性越大及父亲的拒绝否认, 常使儿童表现过多的冲动行为;儿童若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则会产生消极情绪, 做事鲁莽冲动, 不加考虑。研究结果提示, 家庭矛盾性、成功性及母亲惩罚严厉越严重, 儿童多动倾向的可能性越大。有文献报道, 父母经常吵架, 责骂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患儿童多动症[9,10]。

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篇3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91-02

目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变得多种多样,儿科医师每日都会看到来自不同家庭类型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家庭教育往往是与孩子的生活相统一的,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可见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塑造一个孩子的个性,对他们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于2012年选取湛江市5间幼儿园2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湛江市5间幼儿园200名儿童;其中男孩124名,占比62%;女孩76名,占比38%;年龄分布为3-6岁,平均年龄4.9岁。

1.2研究方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简称EMBU)是由瑞士学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制的,通过让被试回忆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考察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标准版的EMBU包括四个核心维度:拒绝(Rejection)、情感温暖(Emotional Warmth)、过度保护(Over Protection)和偏爱被试(Favoring Subject)。问卷由父亲和母亲两部分组成,各81道题,题目内容完全一致,分别测量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由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EMBU在很多国家得到修订和应用。

2结果

共筛选出行为异常儿童48例、正常对照儿童152例。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00%。男性儿童有行为问题者35人,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8.53%。其中15人表现为社会退缩、抑郁,12人表现为攻击,13人表现为违纪等。女性儿童有行为问题者13人,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17.11%。其中有7人表现社会退缩、抑郁,5人表现为攀比、攻击,4人表现为违纪等。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着显著差异(ⅹ2=10.587,P<0.01)。

3讨论

3.1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影响

3.1.1家庭关系父母经常争吵、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也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还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因此稳定和睦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多些耐心和体贴,这些都会给孩子以安全感,有利于他专心学习和社会能力的发育。而父母经常争吵或离异的家庭使儿童长期处于警惕和应激状态,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儿童可以形成胆小退缩的性格,有些则造成品行问题,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增加。

3.1.2教养方式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三种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度的权威性,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退缩、压抑、胆怯,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有认为孩子年齡还小,立规矩尚嫌早,对于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等不良心理特征;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地位,父母尊重子女,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自由空间,并给他们以积极正确的指导。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活泼、快乐、自立、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3.1.3父母行为家长的言传身教也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儿童其依从性、归属性,模仿性都很强。不良的榜样作用,常常会诱发幼儿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在每个家庭,父母和其它长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喜一怒,都会对孩子施加影响。更不用说家长的教育失误将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3.1.4家长文化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严重影响着子女的行为,因为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决定了他们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父母如受高等教育,与子女往往容易沟通,能对孩子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受教育低的父母,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不理不问的,这些都不利于儿童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3.1.5家庭经济状况庭经济条件同儿童心理健康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贫困家庭促使孩子心理早独立、现实、老成,有较强的耐受力和坚韧性,也可促使他们养成自卑、孤僻和倔强等不良性格特点。家庭经济宽裕的,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使其积极、主动、乐观的健康心理会多一些,但良好的物质条件也会使他们产生傲慢、自私、依赖性等不良心理现象。

参考文献

[1]陆桂芝,李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9):16-18.

[2]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成作霖.浅议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2008(12):145-146.

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篇4

我个人就是一位单亲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要努力付出更多。而且也深知,只有深入了解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学习心理,我们才能因材施教。而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怎样才能通过教育使他们重新找回自己,乐观自信的迎接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是一个需要家长、孩子自身、学校以及多方面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守望孩子,我一直在路上摸索前进。

一、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孩子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造成身心不良发展。

2.亲子关系的失调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 1

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

二、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

2.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就会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这些孩子大多在学校里不善言谈,不爱和老师同学们接触,有了矛盾也不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

三、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教育策略 1.孩子方面

(1)坚强面对现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单亲子女应该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交朋友,遇到挫折多和朋友、老师沟通,以愉快的心情投人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遇事多与人交流。这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有效方法。

(2)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就这而言,它一方面陶冶了情操,另一方面也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智力,激发兴趣等,能够让单亲子女在参与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情趣,转移不良情绪,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就我自己的孩子而言,在兴趣培养方面,我都尊重他的选择,一切以喜欢为出发点,更好的促进身心发展,陶冶情操,而不是一味的将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目前为止,我的孩子依旧是一位阳光快乐的小男孩,因为单亲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少,母子关系也是与日俱增。

2.家长方面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父亲是孩子的偶像和伙伴,父母任何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大体上说来,只有父亲和母亲的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即使是离异的双方,对于子女的抚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1)在孩子的生活方面给予爱的关怀,培养单亲孩子的独立性。

部分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认为自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太多的帮助,这一现象在贫困单亲家庭中表现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止指学习上的老师,更是生活中的老师,教孩子为人处事的老师,所以父母尽管对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帮助,但通过对孩子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是直接的传达对孩子的鼓励,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的教育。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

(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

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3.学校方面

(1)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组织各类适合单亲家庭孩子的活动,如快乐成长训练营、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其增进交往、接触杜会、珍惜时间、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2)教育中要尊重孩子。

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对未来发展的选择。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卑心理,但自尊心却很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一定要尊重孩子,用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的老师在平时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与孩子为友,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对他们多表扬、多肯定,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孩子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并付诸于实践,用更加努力地脚步跟随孩子的成长。守望单亲孩子的心,我一直在路上!

试析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皋兰县实验幼儿园

从家庭环境视角谈小学生心理健康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 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 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家庭教育是对儿童的第一个启蒙教育, 具有长期性。家庭结构, 家长对儿童的言传身教,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思想倾向、经济状况、人际交往关系, 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

进入义务教育阶段, 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 学校代替了家庭成为学生人格心理培养的主要阵地, 这时家庭与学校双轨同步进行教育活动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若双方彼此孤立, 不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则是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用的, 因此学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全面了解, 从而让家庭配合学校, 以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影响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家庭因素

从横向看, 家庭结构, 家庭成员关系, 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文化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在不同的家庭中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纵向来看, 在孩子不同的碰撞, 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离婚率的急剧上升便是表现之一。研究表明, 父母离异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发展存在着负面影响。长期处在家庭成员关系恶化、冲突严重的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阴影并不会比处在父母离异的家庭小。父母之间长期频繁的冲突矛盾会给家庭营造凝重紧张的气氛, 处在这样生长环境中的孩子通常焦虑不安, 容易形成极端个性, 或暴躁易怒或自闭内向, 而无论哪种极端个性倾向无疑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发展及人际交往的障碍, 影响其个性的养成。另外, 当今因为生活压力等各种原因, 尤其在农村, 许多父母将对孩子的养育责任转移给了自己的父母, 祖父母辈便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 祖父母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数呈放任状态, 或因溺爱而对其听之任之, 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从而产生了孩子因过分依赖而无法自主独立, 因过分受保护而抗压能力不足, 或因过分骄纵而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情况。

2. 家长个人文化心理素质及对子女教养方式。

父母一般是根据其受教育程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 所以在假定父母对其子女尽心尽责教育的情况下,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人格心理越健全, 才能给予其子女越科学越全面的教育。而在软件健全的情况下, 如果输出方式错误, 就仍然有造成子女性格畸形的可能性, 所以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教养模式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今这句话却不一定可以证实。长期处于父母暴力下的子女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和性格缺陷, 他们会在自己的社会交往中不自觉地使用暴力, 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理论, 这种生长环境更容易培养出暴力犯罪人。

3. 家长人际交往、经济状况。

父母的人际交往状况及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生长环境。子女以他们的视角看待父母的社会生活及社交圈, 于是与父母交往的人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友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与其父母类似的作用, 对子女的成长和社交存在指引和导向。家庭经济状况及物质生活满足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对子女的个性形成存在一定影响, 但这种影响并非具有决定性和普遍性。只能说, 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有助于子女对其进行自我认可并在其人际交往过程中增强其自信, 当然同样我们不排除“生于忧患”及“死于安乐”的情况。

二、小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形式

1. 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烦躁不安。

自卑怯懦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 性格内向, 与人交往障碍, 不合群, 严重甚至自闭。优柔寡断则表现在很容易做的事无法独立做决定, 瞻前顾后, 无法亲力亲为, 甚至烦躁不安, 好像就要大祸临头。

2. 自我表现欲过强, 骄纵无理。

这类学生为了寻求周围同学或老师对其进行肯定, 不惜采用极端的方式凸显自我, 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如上课吵闹, 故意无理与人冲突, 等等。

3. 盲目攀比, 虚荣自负。

学生来自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教育方式各不相同的家庭, 而当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时, 难免有一些学生会带着一些光环而虚荣心膨胀, 对比之下, 一些学生则为满足自我虚荣心盲目攀比。

4. 上课小动作多, 干扰他人, 多动症倾向。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安分”, 注意力无法集中, 小动作不断, 总是干扰周围的人、打乱教学秩序, 对同学怀有莫名敌意, 等等。许多教师会对这些学生进行指责和批评, 然而对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这样的批评是雪上加霜。教师应当识别这样的学生并通过开展班级活动使之融入班级生活, 与同学互帮互助。

三、家庭与学校防治结合, 共同应对

如上所述, 学生心理健康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单靠家庭或学校任何一方的力量无法全方位解决问题。在此仅以家庭与学校两因素为例, 提出解决方案。

1.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为子女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及良好的家庭氛围。事实证明, 拥有来自父母双方充分的爱的孩子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无论孩子将来在事业婚姻家庭上取得多大的成就, 如果自小缺少了家庭温暖, 那么仍然是具有缺憾的人生。

2. 提高自身修养, 以身作则, 建立民主家庭。

自觉提高自身修养, 保持积极的生活心态和健康心理状态, 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使用暴力,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切勿不问缘由地斥责批评, 而应主动倾听孩子的理由和辩解, 以平等沟通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以家长姿态施压。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亦以民主平等姿态与他人相处, 正确认识自我, 克服缺点。

3.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防治结合。

父母在孩子成长阶段应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相处, 全面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状况, 包括他的优缺点及在各个场合的表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若发现孩子有产生某些心理问题的倾向, 则应及时引导沟通, 必要时应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等。

4. 有意识地培养其社交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 社会群居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与生俱来就必须熟悉和掌握的能力。直接的才是深刻的,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才亲身感受和体会到人际交往的进退法则, 如何恰到好处地与人相处, 如何交友, 如何辨别好坏优劣。家长只需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适当地建议和引导, 而不是武断地控制和命令。

5. 家庭与学校共享信息, 双轨进行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家长应与学校教师保持必要不间断的联系, 在不给孩子施压的情况下互相沟通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 注意孩子的动态, 把学校教育在家庭、社会进行延伸, 确保孩子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主动健康的精神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对家长及时反馈, 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防治结合。

四、结语

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篇6

1.1 门诊部使用者的研究

门诊部空间环境设计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使用者的行为是设计的直接依据。对空间环境提出具体要求,首先要研究作为行为活动主体的人群的类型和特征。

对设计者而言,在医院建筑中,根据使用者不同身份性质,确定重要、不重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使用人群标准,是划分空间状况和探讨空间使用的有效手段。

门诊大厅的主要人群为病人、病人的陪护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其中医院工作人员在门诊大厅所占比例最小,服务单一化:提供问询或者挂号等服务;陪护人员与病人目前在我国的比例是1∶(1~3),但是病人是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医院门诊大厅的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病人的心理行为需求,其次是陪护人员和医院工作人员。

1.2 门诊病人的心理需求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助于消除病患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素质,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达到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只有在医院空间环境设计中了解病人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把握其情绪变化。

1.3 陪护人员的心理需求

在就诊过程中,陪护人员希望知道病人的病情及其发展,将要进行的诊断和检查。

在门诊部环境空间上,明确的空间导向,适宜的等候空间,方便购物取款和就医流程简洁等是陪护人员的需求。

1.4 医护人员的心理需求

医护人员是在医院里呆的时间最长的人群,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各类人,难免产生焦躁感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工作人员应该享受到自然景观,柔和的色彩,刺激适中,使其减少不安和疲劳。

2 从心理角度出发的门诊大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2.1 门诊大厅功能空间需求分析

1)公用功能科室:

包括建卡处、总服务台、挂号、划价、收费、取药。使用者希望能有条不紊,程序简单不重复,期望能即到即办和有座候条件;这使得空间上应当满足有足够的等候面积,不同等候空间有所划分,灵活布置座椅供病人使用。

2)服务性房间:

随着人们需求多样性的增加,自助银行,小超市,礼品店能提供给使用者很多的便利,这就需要能提供单独的服务区域,并且与其他空间隔而不断。

3)大厅交通空间:

交通空间是建筑内部组织空间的基本骨架,是内部空间的运输流线系统,门诊大厅作为门诊楼垂直交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承载着最大的分流和引导作用。

2.2 门诊大厅空间组织形态研究

当前大型综合医院设计中适用性较强的大厅空间模式有合厅式、联厅式和街厅式。

1)合厅式:

将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合设在一个完整的大厅内,各公用科室和服务房间周边布置。好处是一目了然,办各种手续辗转流线短。此种大厅要注意交通设计,还应适当增大层高,避免人流高峰期的空间压抑。中庭式的综合大厅逐渐成为主流,这样的空间既使各公用科室和门诊科室一目了然又使得大厅高朗明亮,一扫门诊的压抑气氛。

2)联厅式:

介于合厅和分厅之间的形式。将门诊大厅作为连接面,在其上任意方向(根据医院地形或形态要求)延伸出的几个凹入空间里分别设置不同类别的功能区域。它的突出优点是将大厅的功能分解,避免人流过于集中。缺点是相应的就医流线交叉、可逆,平面布置缺乏紧凑,增加占地。

3)街厅式:

采用加宽加长的纵向大厅,在厅一侧或两侧布置功能科室和服务性房间。其优点是空间开阔交通好。早期采用街厅式的医院,街厅多为一层,由走廊逐渐加宽发展而来,环境上有待提高。

2.3 门诊大厅交通组织的研究

早期的医院建筑里门诊大厅在宏观上是门诊部一层水平交通空间的主脉或者中枢,门诊大厅与水平交通空间的连接上应避免让使用者心理产生停顿感,避免复杂的人流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从微观上大厅内部的各公用功能科室和服务房间的设置直接与人流是否能够合理分流相关。这就要保证各种功能要素的布置有充足的使用面积,并且这些使用面积应尽量不与人流交通发生干扰,如问询、挂号、收费等。候座椅前的活动面积做到不要侵占交通空间,不让人流因为停顿而造成交通的阻塞。以往门诊大厅所被赋予的功能复杂,且很难做到理想的状态。

门诊大厅是所有垂直交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门诊大厅的垂直交通工具主要包括楼梯、电梯及自动扶梯。竖向交通系统一般边界明确,引导性强。楼梯和扶梯是垂直空间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们的位置应当非常明确,以保证交通联系线路简短、顺畅。所以楼梯主要设于门厅或大厅内最显著,人流最集中的部位。同时楼梯应尽量设在直线上,减少人流交叉,降低感染几率。设计中若条件允许,楼梯出入口空间应适当放大,留出足够的缓冲空间。

扶梯可以连续运载大量人流,其通行力是同样尺寸楼梯的两倍,它常用于人流量大且连续性强的门诊大楼中,布置上尽量遵循使用方便、空间布置紧凑、经济的原则。

电梯候梯厅作为大厅内水平交通和垂直电梯的交汇点和枢纽地带,它的布局成败直接决定整个门诊空间垂直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大厅中通向上层使用的电梯一般成组布置,有多侧并联和单侧并联式。

现代医院的社会属性超越以往,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医院无论从空间构成、空间内容、空间面积还是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发现山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的分科挂号方式将门诊大厅多方面的综合功能缩减为一个交通空间。这种方式把挂号室与候诊空间结合起来,患者可以通过门诊大厅的科室分布图,直接找到相应科室进行挂号、候诊,极大降低了不同病种人群的交叉感染几率,省去了患者往复奔波,提高就诊效率,医院秩序也随之改善。

2.4 门诊大厅环境设计研究

现代环境的医疗作用是机理环境—心理—生理的过程。现代的医学心理学证明50%的疾病直接与心理因素有关。环境的医疗作用,明显的搞好医院环境设计是全方位提高医院治疗效果不可缺少的。门诊大厅的就医环境可以从人的感觉以及绿化环境和标识系统方面着手改善。

具有引导性和安全性的视觉环境能让人在陌生环境里产生安全感。

声音能影响病人的情绪和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力。

由于大厅内人的活动最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烟尘、气体和噪声;绿化不仅有除尘、保湿、净化空气等作用,还可以调整和改善人的心情。利用绿化作为观赏和丰富的色彩能为病人提供一定的视觉焦点,创造富有气息的空间,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还能起到引导行动路线的作用。但是无论如何布置都需要保证大厅内的人的活动路线和视线不受阻碍。

建立良好环境意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便于人们定位和寻路。门诊大厅内一般设有两级导向标识,一级导向标识:楼层平面图形,二级导向标识:该楼层功能图形。科学的标识系统应依据就诊人员的到达和阅读习惯,遵循由先至后,由大到小的原则合理布局。

通过调研总结发现:

门诊大厅的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从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出发进行设计,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为活动的效能、可识别性、安全感、使用性能、经济适用。

1)活动的效能指人们在门诊大厅所从事的活动——挂号、停滞、取药、收费、交通等的效率水平和能力发挥状况。它是门诊部空间环境设计和使用的主要评估点。传统的合厅布置建议将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空间临近布置,一方面它们关系密切,减短病人流程,另一方面它们的高峰时段不同,可以相互借用空间,以最小影响交通为前提。

2)门诊大厅作为病人就诊的起点,它的空间使用和空间导向的可识别性是设计必须注意的基本内容之一。

3)安全感是指门诊空间环境作用于人们内心所造成的对空间环境的认可和周围环境的控制感,是门诊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绿化、色彩、病人的视线开敞性等方面进行改善,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安全感。

4)使用性能是指门诊大厅内的各个公共功能科室和服务设施被人们实际利用的便利程度和状况。它是评价门诊大厅的设计和使用状况的直接依据。

5)经济适用要以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为前提,不做过多渲染和装饰。

针对医疗建筑设计,建筑师应该时刻关注医疗流程和就医方式的变化,更多的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变化角度考虑,注入人性化因素,创造以人为本的舒适宜人的医院空间。

参考文献

心理行为:家庭环境 篇7

摘要: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师生。师生的行为是产生校园功能的本源。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决定着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本文对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校园景观空间中,人和环境的互动状况和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校园物质环境对人们不同屡次需求的提供进行分析,使得我们的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能够最大可能地满足校园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交往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0引言

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一个拥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充满活力的、生长型的,它吸引着校园中的师生,也使师生更愿意参与进来,形成环境—行为心理的良性互动。

1相关理论和概念

1.1马斯洛需要理论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其理论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2行为的概念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1.3交往的概念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l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2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摹本需要之一,又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和手段之一。这种需要在接园生活中表现为师生对交往活动的需求。尤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全日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若社交动机或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不仅有碍人们互通思想、情感和互相理解,而且对心理素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提出,现代健康观念已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或疾病,而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这种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说明了交往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2.1满足必要性行为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杨·盖尔把我们的户外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必要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认知识别和功能使用。认识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要求空间的可识别性。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走向集中型、智能化。

由于这一类型的活动在一年四季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因而也是对环境使用者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符合师生必要性行为心理需求的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

2.1.1教学环境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教学、科研工作直接使用的空间,而是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建筑以外,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空间,它为其所包围的教学建筑内部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这些空间应该具有满足教学建筑采光、通风要求的适宜尺度,并应该是开敞、明快、宁静的。考虑到教学楼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不宜紧临教学建筑的外墙种植高大的乔术和茂密的灌木,以避免使空间变得阴暗、荫蔽。为创造宁静的环境,教学空间内,最好布置成步道区,也不宜设置运动场地。在教学区内,可以在建筑群中有重点地布置一两个尺度适宜的景观空间,作为学生等候上课和课间休息的活动场所,也是校园的必要景观区。且作为校园的主要知识传播中心和师生活动服务中心,高效、快捷、明确的环境识别是这一区域的环境景观特征。

2.1.2交通环境道路是组织整个校园空间的骨干。而交通空间是以疏导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它既是在建筑物围合的许多空间之内穿过,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狭长空间。可分为人流、车流、人车混流交通空间,其宽度应与人流、车流相适应,并配合设置绿化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地。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喧闹的,应尽可能降低其对临近建筑或地带的影响。交通空间宜是开敞的,不宜是封闭的,使人们行走其间能够左顾右盼看到周围景观,尤其车流交通空间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林荫道是一种特殊的交通空间,它是以沿道路一侧或两侧成排种植阔叶树,形成树冠绵延覆盖下的遮荫交通空间,对于划分空间、遮阳避暑、降低噪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过长的步行道,还应该设置景观节点或变换路两侧的风景,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对于大面积的方形草坪,我们应满足师生抄近路的习惯,设置斜向铺装。清晰的环境识别有助于人们有效的组织路线,在重要的交通点设置方位指示牌是十分重要的。

2.1.3体育运动环境体育运动环境是指进行体育教学、锻炼、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空间的环境。各种运动空间的场地尺度,应符合有关规定。运动空间是喧闹的,在功能分区上,应为其安排适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建筑的噪声干扰。在各个运动空间周围宜适当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既可作为隔离地带,隔离带可以减低噪音,又可以起到部分遮荫作用,以供人们在运动间隙时休息使用,也为那些观看的人提供场所,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2.1.4学生宿舍环境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但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学生宿舍区越来越淡化,很多宿舍区布置在校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但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大部分学生反映这种方式不利于同学间的交流,更不存在班级的含义,高中一直处于填鸭式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以至于成绩直线下降。我们更倾向于宿舍的公寓化转化,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且布置在校园的边缘,根据地域气候,朝阳避风,与学生活动中心、食堂、操场、教学区方便到达。通常当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呈三角状态布置时,相互之间距离最短,利用率最高。在宿舍区周边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对于宿舍周围的商业摊点要统一管理,尽可能在不破坏环境卫生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需求。

2.2促进自发性行为产生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自发行为与必要性行为不同,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于环境规划而言,这个层次上的环境提供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校园环境的活力。交往与群化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聊天、晒太阳、散步、驻足观望等。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开放到私密的领域性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建筑物把校园分割或围合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间。如若想把校园中所有的空间都布置得十分完美,恐怕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区别各个空间的重要程度,确定一级空间、二级空间和三级空间,分别在尺度、形态、性质、营造等方面给

予不同的处理,支持不同的行为,并运用收和放的布局手法把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空间序列。

2.2.1一级空间一级空间指的是校园主要广场空间、主轴线空间或重要的历史性空间。这种环境空间要体现校园的独特性,是重要的礼仪性活动的使用空间,应给人开敞、明快、振奋的感觉。一般300m为该区域的控制尺度。300*300m是步行者愉快胜任的适宜距离,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建议的节点距离300码(约275m),300m也与中国古代风水形势说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中的千尺(千尺约为230-350m)不谋而合。因此,将300m作为控制规模是合适的,便于学生、教师愉快的感知。在一级空间处理中,很多规划设计只强调了气派,忽视人对于环境尺度的控制把握,造成了非人性化尺度的空间浪费。因而我们在这个层次的开敞空间中更强调环境和人的互动。

2.2.2二级空间二级空间应该包括小型的庭院、楼间绿地等空间,具有一定的景观特征。这是个中观尺度的空间。C·莫丁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一书中提出70*70m~100*100m作为充满活力又宜人的尺度,其空间的感受是符合人性化要求的。将之作为大学校园中观空间的控制尺寸可以营造理想的景观节点,有利于校园环境景观的有机生长。二级空间往往在校园环境中均匀分布,它是校园中每个功能区的景观核心,相对封闭,使用者也相对稳定,而且使用时间延续性长。由于在该空间中会出现多种层次的行为需求,我们应该通过景观元素进行空间划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2.3三级空间在校园中,我们最简单的“交往”是指师生之间三三两两的个别交谈。他们或事先约定,或是偶然相遇,从一般的寒暄转入对某些课题的探讨。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小环境,从而产生交往空间的需求。但是,这种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少数人的个别交谈,既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也不必是特定的专用空间。因而,我们就需要在校园中师生时常经过的各处,如道路旁、水池边、树荫下、建筑前后和建筑内部的门厅、走廊旁,安排适宜尺度的小环境,设置座位,随时供师生交谈使用。这种经过精心布置的功能性景观区就是我们交往开始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校园环境中的三级空间,也就是微观空间尺度。24m是芦原义信先生认定的室外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论证,有着合理的人文依据。将24m作为校园微观空间的控制尺度,可以有效合理安排建筑庭院、小品、绿化、地面铺装等,营造人性化的近人尺度空间。

3结语

新时期的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是其精神效用的体现。在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应从大到广场、游园,小到一凳一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做出最大可能地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毕岩.关于大学环境教育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9—61

[2]冯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3]石谦飞.建筑环境与建筑心理学.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09.

[4]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间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 3.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心理学培训,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篇8

FES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1)亲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和程度;

(2)情感表达(Expressiveness),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

(3)矛盾性(Conflict),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

(4)独立性(Independence),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

(5)成功性(AchievementOrientation),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

(6)知识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

(7)娱乐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

(8)道德宗教观(Moral-Religious Emphasis),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

(9)组织性(Organization),即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

(10)控制性(Control),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量表的修改与编制 FES需要修改才能在中国使用。这是因为量表中所评定的某些概念(如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不适合于中国家庭,而且有几个项目的内容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显得非常不适当。修改量表的第一步是翻译和回译量表并对10名精神科门诊病人和10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预试验。根据预试中发现的间题,对量表的几个项目进行修改使其变得更易理解并增补更为详细的指导语。再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测试,在有效完成这次测试的152名参试者中,精神分裂症病人27人,病人家属86人,对照组家庭参试者39人。在这次测试结果(已发表,费立鹏等,1991)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第二次修改。这次修订对那些在同一分量表中与其他项目缺乏较高一致性的项目以及难以区别正常人家庭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的项目进行了修改。下面将介绍第二次修改后的FES-CV的研究结果。根据这一结果,我们又对量表的某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并对两个最不满意的分量表(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的项目进行了重新编写(FES-CV的第三次修订版,见附录)。

FES-CV第二次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 有效完成FES-CV测试的参试者共340人,均来自城市。其中来自64个家庭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按DSM-111-R诊断标准诊断)41人和家属79人,来自 119个无精神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病人的家庭(对照组家庭)参试者126人,家中有其他精神病或严重躯体疾病的参试者28人和“名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在所有参试者中,有14名参试者因不识字或有视力障碍而由研究人员将量表间题念给他们听,其他参试者均为自评即独立完成问卷。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以外,所有参试对象均来自1986年8月至1987年7月在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和眼科门诊就诊的病人及其家属。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属和对照组家庭参试者的特征已在另一篇文章中描述(见本册有关FACESII-CV的文章)。对其中302名参试者同时还进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II-CV,Olson等,1982;

中文第二次修订版)的测试。

研究结果见表1、表2。从表1可以看出,病人与病人家属对其家庭的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能有效完成测试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约占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的64%)与其家属对家庭环境的感受基本一致。

表1精神分裂症病人与病人家月、病人家庭今试者与对照组家庭参试者FES-CV量表分数比较(略)120名病人家庭参试者(病人41人,病人家属79人)所报告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比126名对照组家庭参试者明显为低,且矛盾性明显为高。这表明病人家庭的亲密度比正常人家庭低,而矛盾性比正常人家庭高,且病人家庭的家庭成员较少参加文化和娱乐活动。这一结果与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的临床感受一致,提示这四个分量表有很好的判别效度。然而,参试者对其家庭环境的感受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有必要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排除这些混杂因素的干扰后再看这两种家庭之间是否仍有差异。控制的因素包括家庭户主的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人口、家庭结构(有年轻夫妇;

有老年夫妇;

无夫妇)、家庭发展阶段(无孩子;

有尚未工作的孩子,有已参加工作的孩子)、家庭每月人均收人以及参试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地位(家庭户主或配偶;

家庭其他成员)和回答量表的方式(是否有研究人员的帮助)。表1表明,对上述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后,这两种家庭参试者的这四个分量表得分仍有显著差异,这也证实这四个分量表有很好的判别效度。而其他六个分量表的评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道德宗教观分量表的评分经调整后有显著差异),提示在病人家庭与正常人家庭之间(根据分量表项目所评定的结果)并无差别。

如果FES-CV所评定的概念符合我国国情的话,那么即使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来评价这些概念其结果也应相似(即它们的得分应趋集一致)。FACESII-CV所评定的亲密度与FES-CV的亲密度呈正相关关系(r=0.68,df=300,p<0.001)而与FES-CV的矛盾性呈负相关(r=-0.56,p<0.001)。这些结果表明FES-CV的亲密度分量表和矛盾性分量表的趋集效度很好。在中国还没有其他方法来评价FES-CV所评定的另外八个概念,因此无法评价这八个分量表的趋集效度。

表2是FES-CV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的评价结果,并对中国正常家庭的参试结果与美国常模进行了比较。重测信度是通过对25名对照组家庭参试者进行两次量表测试来评价的(两次测试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6.8天)。两次测试分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很高(采用等级相关系数进行评定),说明FES-CV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同时亦表明家庭成员对家庭功能的评价在不同的时间是稳定一致的。

表2 FES-CV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以及中国与美国常模的比较 重测信度 内部一致性 中国常模 美国常模 两者的比较 rs Cronbach α X±SD X±SD t值(N=126)(N-1125)(df=1249)亲密度 0.74*** 0.75 7.7±1.9 6.6±1.4 8.11*** 情感表达 0.62*** 0.42 5.8±1.7 5.5±1.6 1.92 矛盾性 0.73*** 0.67 2.2±1.9 3.3±1.9-6.16*** 独立性 0.55** 0.24 5.8±1.4 6.6±1.2-6.60*** 成功性 0.92*** 0.55 6.8±1.7 5.5±1.6 8.25*** 文化性 0.81*** 0.64 5.6±2.1 5.6±1.7 0 娱乐性 0.91*** 0.57 4.9±2.0 5.4±1.9-2.57* 道德宗教观 0.76*** 0.33 5.3±1.4 4.7±2.1 3.38*** 组织性 0.90*** 0.63 6.7±1.8 5.4±1.8 7.77*** 控制性 0.63*** 0.53 3.6±1.8 4.3±1.8-4.31** *P(双侧)<0.05 **P<0.0l ***P<0.0001 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通过计算全部有效量表(N=340)的Cronbach α值(Carmines等,1979)来评定的。一般说来,若α>0.60,就可以认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满意的。按此标准,FES-CV的四个分量表(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内部一致性都很满意,三个分量表(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的内部一致性稍差和三个分量表(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的内部一致性很差。说明这四个有较好内部一致性的分量表项目能对该分量表所评价的概念进行准确地测定;

也就是说家庭亲密度、家庭矛盾性、家庭知识性和家庭组织性这些概念适合中国国情。相对来说,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这些概念不适合于中国,或者即使它们本来适合,但却不能通过FES-CV第二次修订本的量表项目来进行充分的评价。

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这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所致。在西方国家家庭成员相对独立性(尤其是孩子)是一个核心问题,但在中国却显得并不那样重要。事实上,在中国家庭中,孩子的独立性常被看成是不受欢迎的事情。因此,评价中国家庭独立性这一概念的项目之间仅有微弱相关不足以为奇。在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的程度与道德观紧密相联,但在中国大陆却不是这样。因此评价中国家庭道德观的重要性应按完全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同样,在中国家庭内表达意见和情感的方式也与西方不同,在家里相互之间的坦露直率常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而也需要对情感表达分量表的项目进行大量的修改以适合中国国情。

将对照组家庭参试者得分与美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大多数分量表的均分都有显著差异。中国家庭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比美国家庭要突出;

而美国家庭的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比中国家庭要显得突出。除了控制性在美国家庭显得突出外,上述其他的差异与有关对美国和中国家庭的描述性资料结果相一致,但由于有些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在解释这些差异时必须十分谨慎.此外,这些差异可能并非因处于两种文化的家庭的实际差别所致,可能是由于改变了FES-CV某些项目原文的意义,或中国参试者与西方参试者对同样项目有不同的理解所致。

量表的评分与分析 所有90个项目按选择的答案来评分,若回答“是”评“1”分,若回答“否”则评为“2”分。然后按下列方法计算分量表得分(“I-X”;

表示第“X“条项目的得分)。

亲密度=(I-11-1)+(I-41-1)+(I-61-1)-[(I-1-2)+(I-21-2)+(I-31-2)+(I-51-2)+(I-71-2)+(I-81-2)] 情感表达=(I-2-1)+(I-22-1)+(I-52-1)+(I-72-1)-〔(I-12-2)+(I-32-2)+(I-42-2)+(I-62-2)+(I-82-2)〕 矛盾性=(I-13-1)+(I-33-1)+(I-63-1)-〔(I-3-2)+(I-23-2)+(I-43-2)+(I-53-2)+(I-73-2)+(I-83-2)〕 独立性=(I-r4-1)+(I-54-1)-[(I-14-2)+(I-24-2)+(I-34-2)+(I-44-2)+(I-64-2)+(I-74-2)+(I-84-2))成功性=(I-55-1)+(I-65-1)-[(I-5-2)-(I-15-2)+(I-25-2)+(I-35-2)+(I-45-2)+(I-75-2)+(I-85-2)] 知识性=(I-16-1)+(I-36-1)+(I-46-1)+(I-16-1)-[(I-6-2)+(I-26-2)+(I-56-2)+(I-66-2)+(I-86-2)] 娱乐性=(I-7-1)+(I-27-2)+(I-57-1)+(I-87-1)-[(I-17-2)+(I-37-2)+(I-47-2)+(I-67-2)+(I-77-2)] 道德宗教观=(1-18-1)+(I-38-1)+(I-88-1)-[(I-8-2)+(I-28-2)+(I-48-2)+(I-58-2)+(I-58-2)+(I-68-2)+(I-78-2))组织性=(I-29-1)+(I-v49-1)+(1-79-1)-[I-19-2]+(I-39-2)+(I-59-2)+(I-69-2)+(I-89-2))控制性=(I-10下1)+(I-v20-1)+(I-60-1)+(I-70-1)-[(I-30-2)+(I-40-2)+(I-50-2)+(I-80-2)+(I-90-2)] 参试者对其家庭环境的感受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比较两种不同家庭(例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和正常人家庭)参试者的得分之前,非常重要的是搞清楚这两组间的差异不是由于参试者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角色等)的不同或一些与疾病无关的家庭特征(如家庭人口、家长的年龄和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不同的发展阶段等)的差异所致。如果两组间这些特征分布不平衡且这些因素与测定结果(即10个分量表的得分)明显相关,那么就有必要使用多变量分析—通常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控制这些混杂因素的干扰再决定这两种家庭是否具有真正的差异。

有几个因素与FES-CV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在340名有效完成FES-CV第二次修订本的参试者中,我们发现:(1)亲密度分量表的得分与参试者的婚姻状况、参试者的家庭地位、家庭的发展阶段(即家里是否有已参加工作但未婚的子女)和完成量表的方式(即自评或研究人员将量表读给参试者听)显著相关;

(2)情感表达得分与参试者性别有关;

(3)矛盾性得分与家庭家庭平均收人和家庭发展阶段有关;

(4)成功性得分与参试者的教育水平、参试者的家庭地位和家庭的发展阶段有关;

(5)文化性得分与家长的教育水平有关;

(6)道德宗教观得分与参试者的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以及完成量表的方式有关;

(7)组织性得分与参试者的婚姻状况、参试者的家庭地位、家庭的发展阶段以及完成量表的方式有关;

(8)家庭人口和家长的年龄与各分量表的得分均无显著相关。因此,在进行FES-CV测定时必须收集上述有关参试者和参试者家庭特征的资料,并在比较不同家庭类型的FES-CV结果时,必须对这些特征进行调整(通常采用多元回归方法)。

小结 在中国,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心理康复逐渐受到重视以及家庭在照顾精神病人中所处的中心地位,发展评价家庭环境的测量工具极为重要。然而,由于家庭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跨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评价家庭环境的量表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修改和评价后才能适合在中国使用。自评量表(如FES)的修订显得更为复杂,这是因为量表项目的措词必须对所有参试者具有同样的含义,并且项目应该直接评价其相应分量表的概念。

目前,在中国FES-CV的改编与修订仅仅完成一部分工作。具有较好判别效度且内部一致性满意或稍差一些的四个分量表(即亲密度、矛盾性、文化性、娱乐性等)已能放心地使用。我们的结果提示这四个分量表可以适用于评价所有类型的中国家庭。内部一致性满意或稍差一些和判别效度较差的三个分量表(即组织性、成功性和控制性)虽不能鉴别精神分裂症家庭与对照组家庭,但有可能能鉴别中国正常家庭和其他种类的家庭(如犯罪者的家庭,其他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庭);

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一剩下的三个分量表(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的内部一致性不满意,因而不能肯定这三个分量表的得分实际所测量的概念,因此这三个分量表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才能在中国使用。此外,对独立性,道德宗教观所强调的概念是否是中国家庭环境有意义的特征还有一些疑虑,也许最后需要从FES-CV中删除掉这两个分量表。

FES-CV的使用有一条重要的限制,即象所有自评量表一样,该量表要求参试者能够识字阅读,即要求参试者至少应受过初等教育。FES-CV为是非选择答卷,比更复杂的FACE-SII-CV答案选择的理解要容易,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完成该量表仍有困难。在我们的研究中,64%的门诊精神分裂症病人能有效地完成FES-CV(但仅有55%的病人有效地完成FACESII-CV)。较理想的状况是研究人员应观察参试者完成量表的整个过程。如果参试者不能理解量表的数个项目或者所有的项目都给予相同的答案(即都答“是”或者都答“否”),那么这份答卷就应算作无效并予以放弃。在某些情况下可向文盲参试者朗读量表的内容。但在我们的研究中,需要朗读的参试者(占所有参试者的4%)与采用自评方式的参试者在几个分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因此,首先应评价这种收集资料方法的效度后,才可以与自评方式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可通过对同一组参试者分别采用这两种方式(即一次为自评,另一次为回答口头提问)的比较来做到这一点。

使用FES-CV第二次修订版的这些评价结果已制定出该量表的第三次修订本(见本文附录)。我们期望FES-CV第三次修订本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判别效度已得到改善,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在其他国家,FES不仅仅只限于评价有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而且还用于评价各种家庭类型和治疗所致的家庭状况的变化。尽管FES-CV有上述这些限制,但我们仍期望该量表在中国亦具有同样的用途,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该量表是否适合评价有其他种类缺陷的家庭并说明该量表评价家庭随时间变化的灵敏性。此外,尚不知道FES-CV是否亦可用于评价中国农村更为复杂的家庭,这也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由沈其杰、赵靖平、费立鹏翻译,邹定辉、周远东、费立鹏修改 原版本: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by RUDOLF H.MOSS 版权:(1974)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alo ALto CA,94306,USA 指导语:该问卷包括90个关于家庭情况的问题,请您决定哪些问题符合您家里的实际情况,哪些问题不符合您家里的实际情况。如果您认为某一问题符合或基本上符合,请在答案“是”上打圈;

如果不符合或基本上不符合,请在答案“否”上打圈。也许您会觉得某些问题对您家里某些家庭成员符合,而对另一些家庭成员不符合,如果对大多数成员符合,就回答“是”;

如果对大多数成员不符合,就回答“否、如果符合和不符合的家庭成员人数相等,就按多数出现的情况回答。请您务必回答每一个问题.如果您不能肯定是否符合您家里的情况,就按您自己的估计回答。有些问题带有“★”,表示此句有否定的含义,回答时请正确地、详细地理解每句的内容,然后再作回答。记住,该问卷所指的“家庭”是指与您共同食宿的小家庭。我们是要了解您对您的家庭的看法,不要推侧别人对您家庭的看法,因此请您按照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

上一篇:80后研究生论文下一篇:绿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