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是学生成长的风帆三篇

2024-06-15

爱心是学生成长的风帆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爱心,自信,班主任工作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靠谁来培养?一靠本科院校来培养,二靠高职院校来培养。从职业院校培养角度来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即技能层次为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技术工人,主要靠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即技能层次为高级工及其以上的技术工人,主要靠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这部分未来的国家专门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成长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这就要求班主任责无旁贷地完成光荣的历史使命。

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除了日常教学任务之外的另一项育人事业,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生活道路。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有无爱心,是能否干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或青年,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班主任和他们打交道,必须平等地尊重他们的人格,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想法(换位思考),关心他们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当他们出现违纪问题时,要循循善诱,而非简单粗暴的干涉、强制———“你必须听我的”以树立班主任的绝对权威,以为这是在严格管理学生。其实,这样做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甚至于只有负面作用: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不当的教育抑或教育方法的不当,极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使学生从此厌学。要严出于爱,爱寓于严,严而不凶,严在当严处,宽在当宽处,一分严格之水,再掺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酿成教育的甘露。

班主任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同样的年级,同样的学生,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班风,良莠不齐?某些老师抱怨自己摊到了一个“差班”,运气不好,人家运气好分到了好学生。如此种种常闻诸耳,还时常辅以例证,听来貌似很有道理。其实,这都是在为自己的工作不力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只是很多人不愿承认、不敢面对罢了。

试想,一个班级的管理,只要我们用心付出了,或多或少就会有所收获的。诚以待人是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同样适用于对待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充满朝气的、有独立思想的青少年。人无论大小,都是有感情的,更何况是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要我们用心真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他们何尝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呢?我们不要只把目光投向那些自觉性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对于班主任来讲,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如果厚此薄彼,势必引起不满,他们会把不满化为行动,违纪频发,给自己的班级管理带来被动。

即便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我们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管理管理,不能只管不“理”。强制打压起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有时只会适得其反。既要对违纪的后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管教,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错误,怎样才能健康地成长成才,做到以理服人。违纪了,犯错误了,作为正常人的心理,那滋味肯定不好受,如果处理方式不当,极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更多不良行为,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这样的结果与教育背道而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受处罚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兴许就改变了一个人。尤其职业学校,班主任要做得更多,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觉性、自我约束力要欠缺一些。

当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碰到了困惑,迷惘不知所措时,班主任要适时予以关切、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结;当有同学身体不适,发烧生病时,班主任要适时地问候关怀,消除学生心中的阴霾,从而阳光灿烂。这种关怀对后进生效果尤其显著,他们会主动自觉地改正缺点,奋发向上。事实上,班主任也好,科任老师也好,关注点更应注意后进生这一群体,他们在各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帮助。班上那些上进心强的同学在各方面的自我约束力强,老师只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启发,就能很好地健康成长。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怀,促使他们改正自身缺点而向上、向善,不仅对学生个人,对他们的家庭,对社会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老师差不多都有切身体会:一个班级中那些曾被自己狠狠批评责罚教育过的调皮的学生,毕业之后再见到你时,远比那些曾经优秀的学生更亲切、更热情。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长大了,觉得那时候你是在关心他们,真心地为他们好。老师不经意的只言片语有时能让学生记一辈子,感激一辈子。这让老师感到很惭愧,我们有时做得还不够。

班主任不要忽视这么一种现象: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班上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人,老师的关注力总是有限的,总有不被注意的同学。这些同学以前表现也挺好,只是我们还没注意到,他们自己不想被忽视,有时会采取另类方式让我们关注,如调皮、故意违纪等。如果老师没有强的洞察力、分析力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批一通,就可能被人为地树立对立面,给日后班级管理带来困难。这还是小事儿,更有可能,这些学生曾经优秀,因我们一时误解或不当的教育方式,他们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意气用事,不再学习,不再向上,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或许是最大的罪过。老师、班主任有时还意识不到一点。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套话,是需要老师用“心”体会的。试想:孩子都懂事了,还需要老师教吗?还有教育这一说吗?

如果说班主任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不深入了解学生,只是充当学校要求的传话筒的作用的话,班主任的作用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想法毫不关心,出了问题仅仅是粗暴的简单训斥、打压、处罚,结果就只会越来越糟。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抱怨学生素质差,不好管。没有一颗发自内心的爱人的心,怎么能管好学生?

上面我们说了这么多,总而言之,就是对学生要有“爱心”。无论他们上进快乐时,还是他们灰心、沮丧、迷惘时,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呵护他们,赏识他们,成就他们。有了“爱心”作为前提,一个班级的管理就成功了一大半,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和学生打交道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处理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否则只会激化矛盾,不能实质上解决问题。

二、合理定位,为学生重塑自信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大不如前,不仅文化素质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习惯养成尤其让人担忧。如他们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爱心缺失、没有大局观,等等。有人把这笼统地称之为“90后”现象、“独生子女”特色。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完全不是“几零后”的问题,而恰恰反映了教育的严重缺失,职业学校的老师尤其需要做得更多。

现在的职业学校主要由以前的中等专业类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县市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等几类学校构成。生源素质成为左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这些学校固然期盼招到高素质的学生,但现实情况是每年各类职业学校都面临尴尬的招生问题。高分学生绝大部分进了高中,选择上职业类学校的高分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多数低分学生是在上高中无望,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来到职业学校的,并非学生主动选择,多是无奈地被动服从父母的安排。

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心理上他们觉得自己是“中考失利”的失败者,原本脆弱的自信心几乎消失殆尽。所选专业基本上都是无奈地被动服从父母和家人的安排,“专业方向”根本没有。我们在与同学们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所学的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更不清楚自己能干什么,对将来极为“迷茫”。非常遗憾的是,为数不少的学校完成招生任务似的把学生招进来后,忽视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非常明显的问题,一上来就简单地进行专业教学,让学生无所适从,结果是学生学不会而滋生更严重的厌学情绪,进而自暴自弃,违规违纪。老师抱怨生源素质太低,没有教学成就感而失去教学热情。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修正,情况更不乐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校长、系部主任、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宿管员(生活指导老师)等都应该正视生源质量下降的事实而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仅抱怨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如何做?首先必须做好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第一,重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起来了,其他诸如厌学、违纪等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第二,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树立学习目标。

这两个问题犹如职业教育的“根”。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职业教育才有光明灿烂的前景,所谓“根深才能叶茂”。

“明确学生的专业目标”,解决起来相对简单一些。新生入学初只要进行几次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白本专业的历史渊源,本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学好专业技术后的职业定位,就基本达到了教育目的。

当然,日常教学中,各专业老师除了完成学业教授的同时,亦要讲明白本课程与专业的联系何在,辅以企业生产流程中涉及本课程之处进行教育,从而改变学生无所适从的盲目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有用的专业知识。各专业老师要始终如一地认真做好这一工作,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有些专业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出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

至于重树学生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却不是一天两天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自上而下,群策群力,形成合力才能出效果的大事情。

让学生找回自信,绝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各任课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适时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只要真心地夸赞激励,学生就不可能感受不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后进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尽量争取多学一点知识,同时尽可能发现身上的长处,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不至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千万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让学生充满失败感。多一分赏识就会给学生多一条开拓的路线,多一分赏识就会给学生增加一次创造生命的奇迹。赏识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

让学生找回自信,宿管员(生活指导老师)应该义不容辞。宿管员不仅要维持睡眠纪律、宿舍卫生。学生在宿舍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最本真的表现。宿管老师应据实进行正面引导或及时告知班主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让学生找回自信,家长的支持必不可少。知子莫若父母亲,每个父母对孩子可谓最了解,对孩子某些方面的特质或问题,有必要和班主任沟通交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当孩子学习不如意时,不能简单地呵斥打骂,而要深入地问询谈心,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伺机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爱心是学生成长的风帆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14—01

用真诚的爱去爱每一个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见效、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说明爱得不真、爱得不够。爱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前提,又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开始。倾注爱心,就是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灵,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一错老师就批评的现象。

另外,对后进生不但不能放弃他们,还要有所“偏爱”,因为他们身上不但有潜在的闪光点,他们同优秀生一样也渴望被表扬,渴望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的细微进步或者独特表现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品尝到被赞许、表扬的快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例如,我们在课堂上提问时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他们的回答不太正确时,我们不是去批评,而是去鼓励,让他和全班的同学都再去想一想,可以用“你真行”、“说得很好”、“说错了没有关系”、“谁能帮助他说得更完整些”等这些话来鼓励他们,使他们的回答能更趋完整,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大胆发言。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促使学生追求到更大的成功。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学生对老师的认同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处理问题是否公平。教师对待学生不可厚此薄彼,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心谈心,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洞悉他们的喜怒哀乐,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从而为学生排忧解难。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爱心”,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他们是一无是处,这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当后进生受到某种伤害时,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沉闷、自卑的心理,有的甚至故意违纪或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对学生而言,爱是其前进的动力,一个学生只有感到老师在真正爱他时,他才会认同老师的言行。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老师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冷的“心理防线”,消除他们对老师的距离感,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或胜利的欣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发起继续奋斗的信心。人从6岁到12岁这一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要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来评价他们,更不可在没有调查了解的情况下批评学生,那一定会伤害学生稚嫩的心灵。记得有一次,我在批改完作业后统计时,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没交作业。他平时在课上爱做小动作、爱说话。一上课我就叫起他一顿大骂。可上完课我整理办公桌时竟发现他交了作业并且我还批阅了。我知道我错了,我没有调查清楚就冒然地批评了学生,第二天一上课,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了自我检讨。这也使我认识到,老师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是多么的不合理,它有时会挫伤学生的心灵。

爱心是学生成长的风帆 篇3

你们好!非常感谢学校举办的“1+6”读书活动,给我们家长提供一个互相探讨、学习的交流平台。儿子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比较浓厚,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小学生的成长,就像颠簸在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看不清方向,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引导,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开阔视野。阅读习惯并非一日之间就能形成,得从娃娃抓起。

幼儿时,由于年龄尚小,我主要选择一些图画比较多、文字较少、色彩鲜艳的图书,让孩子翻看,训练他尽量一句话说清楚,可以正确表达简单意思。

小学低年级时,为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我们常常一起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读完一个故事,还和孩子一起分角色表演。遇有趣的故事,像《乌龟和兔子赛跑》,我和孩子就比比谁能编出更好的故事情节,孩子当时就编出:乌龟穿上了滑轮鞋赢了兔子;乌龟开动脑筋和兔子比下山坡,乌龟滚得比兔子快等有趣的故事。我们家长再一表扬,孩子的读书兴趣就越浓厚,开始喜欢阅读,喜欢编故事,享受故事的乐趣,逐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进入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知识有了更高和更深的需求。作为家长,只有耐心的告诉他,要与社会同步,明白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现在应该有意识地多阅读名作名篇和有关历史、科学方面的书籍,背诵一些名篇美文,特别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和近现代的一些优美散文。一方面可以扩展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才能更好地为今天和将来的学习所用。

上一篇:无端下一篇: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