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经济十篇

2024-08-19

河南省经济 篇1

能源的消费反映了需求的存在, 主要通过经济系统中的要素而决定。一般来说, 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源消费会与经济总体生产水平有关, 产量的增长会带动对能源的消耗。同时, 即使在经济总体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各项生产活动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不同,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改变能源消费的情况, 二者产生影响共同作用。因此, 对能源消费的关注就集中在其与经济总体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关系上。

一、能源消费模型的建立

模型选择了1980年—2007年河南省能源消耗总量TEC (单位:万吨标准煤) 作为能源消费变量, 全省生产总值GP (单位:亿元) 作为代表其总体经济水平的变量;由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消耗了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 故选择第二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P2作为反映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量, 同时假定其它部门所消耗的能源不足以显著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全国煤炭工业出场价格指数累乘积P反映能源价格变量。其中后三者作为能源消费的控制变量。通常感兴趣的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 并同时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和指数趋势, 因此对TEC和GP取对数为LTEC和LGP, 其中总产值已经以1978年为基年去除了价格的变动。模型中加入反映能源价格的变量主要是为了控制关键因素以达到变量间的协整目的。由于能源工业受到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的调控、煤炭在河南省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主体地位、煤炭电力石油三工业的出厂价格的强相关性, 故用全国这28年的河南省能源价格作为代理变量反映河南省能源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模型用方程表示为:

其中β1、β2、β3分别表示社会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社会经济水平提高意味着产出的增加, 产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对能源的消费, 因此该系数反映的必然为正向效应, β1≥1意味着剔除经济结构变动影响下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以比自身更快的速度消耗能源,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的, 产值的增加完全依靠能源的开采和消费, 并伴随有严重的浪费和能源低利用率, 这将非常不利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β1<1意味着能源消费的速度将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以非能耗为基础的新型价值增加形式, 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是有可持续性的, 1-β1就代表着这种基于非能耗经济增长空间, 包括技术的进步、创造新的高增加值、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带来的经济效益, 1-β1越大, 表明经济增长的方式越加健康, 生产的效率越高, 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高。

β2度量的是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弹性效应。在保持经济总产出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β2≥1表示单纯经济结构变动 (尤指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 是以进行更高能耗生产来达到第二产业相对规模的扩大的, β2<1则表示经济结构调整是以建立能源节约型工业产业为主的变动。故β1考量不变结构经济增长的能耗效应, β1考量的是不变产量经济结构变动的能耗效应。

β3为能源消费价格弹性, 预期取值为负。|β3|<1说明能源价格的变动将对其消费产生较有限的影响, 此时缺乏能源的有效替代品, 生产对能源的依赖较强, 尽管能源价格增加但不会过多降低能源消费。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和分析

由于经济数据时间序列通常具有非平稳性, 造成虚假回归, 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系数不在一致, 使结论失实。但同阶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能够达到协整, 以表现经济活动中的长期均衡关系, 故先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 滞后阶数由Schwarz准则确定。检验的结果如下:

通过ADF检验, 确认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变量都是单整序列I (1) 。用伊格尔-格兰杰两步检验进行模型协整检验, 残差的 (C, N, 1) 单位根检验p值为0.0135, 说明OLS回归有效, 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能源消费方程估计为:

式 (a) 表现的是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模型系数的各项检验都是高度显著的, 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和价格变化的系数显著不为零, 它们都能对能源消费有显著影响。

在长期中, 经济总产出弹性系数为0.83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对能源的消费, 其意义在于当系统中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全省经济总产值每增加10%, 能源消费将增加8.31%。小于1的弹性表明了长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要求同比例地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增加, 这部分基于低能源的消耗的经济活动的增长就是降低能耗弹性的空间 (1-0.831=0.169) 。模型已经控制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 并认为绝大多数能源消费都取决于工业的消耗, 因此模型中的经济总产出弹性已经排除了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是经济总体水平增长方式的表现。这个系数在过去27年和将来的一段时间内, 河南省经济整体能够通过一定的低耗高增加值产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但该弹性0.831较接近1, 说明河南省在经济增长方式还是较大程度地基于单纯能源消费扩张所带来的产值增加, 而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 应该致力于让该弹性系数下降, 系数越接近0表明经济增长方式越健康和有可持续性, 这主要体现在于寻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长期经济结构弹性为1.934, 表明在经济总体产出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河南省工业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将上升1.934个百分点。模型在控制了经济总体水平的影响后, 经济结构弹性1.934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变动给能源消费带来的单纯效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了在过去27年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第二产业相对规模的扩大是建立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上的, 工业的比重增加是以更为快速的能源消费为代价的。纵观1978至2007年河南省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变化, 可以发现其在波动中保持着上升的趋势, 从1978年的42.6%增长到2007年的55.2%, 在这段期间,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相对规模的扩增是建立在高能耗的生产活动增加的基础上的。

模型中的价格因素仅作为控制变量, 其弹性系数为-0.458, 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 能源价格的每上升10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将下降4.58个百分点。能源是工业生产的必需品, 价格的上涨并不能有效地降低能耗, 故其弹性较小。

基于第一部分得到的能源消费协整模型, 可以由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河南省短期的能源消费效应。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发现, 短期来看, 滞后一期的能源消耗和当期的经济水平能对当期显著得影响, 短期的经济总产出弹性为0.779, 稍稍低于长期均衡的弹性, 但从其标准误差0.173可以知道该短期经济总产出弹性并不统计显著地异于长期均衡弹性0.831。在短期里, 经济结构和能源价格都不再是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而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且显著不为零, 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的长期均衡关系能对短期产生影响, 上一期平衡关系的偏离可以对这一期的能源消费作出修正, 使其向长期平衡方向靠近。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可以分解为经济总体水平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两个部分。

(2) 河南省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总体水平弹性为0.831, 经济的增速要快于能源消费的速度, 经济总体的增长存在着一些低能耗高增加值的生产活动空间 (0.169) 。

(3) 河南省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结构弹性为1.934,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变化 (主要体现在比重增加) 以粗放型生产规模扩大为主。

(4) 能源消费的长期价格弹性不大, 为-0.458, 能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可替代性不强, 许多工业生产依赖能源的供给。

(5) 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只存在经济总体水平效应, 弹性系数为0.779, 短期内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不显著, 但长期的平衡关系会对短期偏离产生修正和调整。

1980-2007年河南省的实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波动剧烈, 但除了在1 9 8 4年、2003年和2004年, 其余所有年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小于1。长期中, 经济总体水平对能源消费的效应中存在着一定的低能耗高增加值增长空间使得弹性小于1, 而经济结构变动却因为第二产业的粗放型增长而使得弹性大于1, 实际的能源消费弹性小于1是在二者共同影响下结果, 其中经济结构变动的效应在长期中发挥着作用。

摘要:文章利用协整分析建立了能源消费与经济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的模型方程, 通过估计得到的二者的弹性系数分析了河南省经济总体水平及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的长期和短期效应, 得到结论: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可以分解为经济总体水平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两个部分, 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总体水平弹性为0.831, 经济总体的增长存在着一些低能耗高增加值的生产活动空间, 能源消费的长期经济结构弹性为1.934,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变化 (主要体现在比重增加) 以粗放型生产规模扩大为主。河南省经济系统活动对能源消费的短期效应只存在经济总体水平效应。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总体水平效应,经济结构效应,协整

参考文献

[1]、刘芳, 郭三党, 高波.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河南科学, 2008, 25 (9) .

[2]、申振东.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河南省经济 篇2

一、总体思路

探索以“高利用、低排放、无害化、高效益、可持续”为原则,推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向资源节约的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一是大力开展节约降耗:重点加快农业优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降低农业生产资源的消耗[1]。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大力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三是有重点地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重点发展方向和目标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构建起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初步搭建起经济效益高、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率高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到2015年左右,全省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基本普及测土施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至目前的70%左右,全面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规模化养殖区基本普及大中型沼气,大面积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一批农业清洁技术推广中心,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建成乡村清洁设施[3]。

三、主要任务

1. 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重点,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实施国家粮食工程核心区规划;积极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等重大项目;发展烟叶、油菜等经济作物优质基地建设;发展服务于城市的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基地;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重点加快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加工,实现间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河南建设林业生态省为契机,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 大力推广节约型种养植业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和节能,建立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4]。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土地还原处理率,实现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因地制宜地构建粮食、畜产品、经济作物、果品蔬菜果、药材等生态产业链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构建豫西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抓好以节地、节水、节肥等农业资源利用率为特征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5];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鼓励生产、使用新型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3.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主构建循环经济链

结合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大力发展有机肥和沼气,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适宜地区构建多个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通过青贮氨化、生产高蛋白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通过生产有机肥、直接还田等措施推进秸秆肥料化;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如作为造纸、糠醛原料,制作秸秆餐具,培植食用菌等;探索发展秸秆能源化,如秸秆制沼气、气化和发电等。大力普及户用沼气,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提高沼气规模化利用水平。全面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粪便—沼(肥、菌)—粮菜果林”等模式;加强畜禽粪便规范化生产有机肥,提高粪便肥料化的层次;提高养殖业废水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和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4. 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以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重点,加快开发应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6]。

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立起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中心,拓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途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发达的豫北、豫中、豫东等地区,以乡或村为基本单元,推进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生态农业园区、循环型农业生产—加工区为发展方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以发展面积较小的生态农业园,涵盖一定区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加工区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在面积较小的园区内,把种植、养殖、渔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典型的“粪—沼(菌)—粮果菜鱼”、“粪、秸秆—食用菌—肥”等生态农业模式。

通过区域内构建“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循环经济链,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殖和加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产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通过物质、能量流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孟赤兵.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5-28.

[2]张玉春,李宗植,陈其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1):80-83.

[3]任继明.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5):22-24.

[4]陈良,江波.循环经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2004,(9):65-67.

[5]张庸萍,袁冬梅.论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65-68.

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探析 篇3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论述了推行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协同发展低碳经济和政府部门完善政策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河南省 策略

河南省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的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部门,使循环经济成为河南省的主导型经济。

一、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方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基本特征的,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不斷的变为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增长。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强调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人口总量大,是个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有限的大省。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河南本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空气污染,水质严重恶化,天然林比重下将,农田生态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是河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的跨越。但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8年我省生产总值达到18407.78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值为1.102,而我省却达到了1.21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值为2.189,而我省却高达3.07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节能减排的形式十分的严峻,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才能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已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河南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是河南省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也面临巨大的障碍和困难。

(一)只重视短期效益

人们用对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不计成本的长期的贪婪的使用来换取自己的短期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供给枯竭,环境恶化和社会福利的降低。而循环经济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但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较低。由于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这样发展循环经济就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相应技术和资金支持的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使用先进的循环型技术做支撑,而在河南省,尚未形成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的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河南省在很多领域还缺乏自己的关键技术。同时,企业缺乏加大资金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各级政府也未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使得用于循环经济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缺乏资金。

(三)缺乏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模式是指事物的发展样式,是在比较诸多有差异性的事物的关系时提出来的概念,对内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对外则标志着事物的个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区域自身的背景、需要、条件和机遇,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是当前我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味的复制外国的经验或者是循环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没有结合省内的实际情况,妨碍了循环经济的高效发展。

(四)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而河南省的循环经济刚刚起步没有几年,存在着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与农民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与循环型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目前,省内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污染治理的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

三、构建河南特色的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从河南省省情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转型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特色,积极的开发并利用低碳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污染型向低碳型转变,努力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省。

(一)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产业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在产业集群内,具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使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通过在集群内实现企业内清洁生产和企业之间的绿色采购来达到整个集群整个产业网链的绿色化,从而实现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目前河南省的产业聚集程度较低,而且大多属于对自然资源高依赖的集群模式。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省内的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

(二)把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清洁生产的渗透力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采用无害或者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的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的把废弃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保障。针对目前河南省的能源消耗结构和能源的高消耗和废物的高产出的现状,促进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积极的推行清洁生产。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协同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河南省经济 篇4

关于印发《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豫人职〔 2002 〕 19 号

各省辖市人事局,省直各单位,各大专院校:

根据国家深化职称改革精神和我省经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与业务主管部门协商达成一致,我们对《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豫人职【 1997 】 19 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河南省人事厅

二 00 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总 则

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经济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提高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经济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结合经济专业的特点,制定本条件。

二、本条件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中(含非国有单位)现从事工商管理、商业、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人力资源管理、邮电、房地产、旅游、建筑等专业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经济专业技术人员。

分 则

一、申报条件

(一)必备条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 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体健康,能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任现职近5 年来及任期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4、外语水平符合国家和省外语考试有关政策规定。

(二)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博士学位,担任经济师职务两年以上。、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担任经济师职务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担任经济师职务五年以上。、不具备上述规定学历,须参加全国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并担任经济师职务五年以上。

一、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符合下列要求:、具有系统、扎实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及经济法律、法规。、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重要经济活动中突出问题的能力。、学术水平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正式出版过经济学或管理学专著,或供高等学校经济或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本人撰写 3 万字以上。

(2)直接从事经营管理人员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3 篇以上。或在省级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2 篇、并在各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有价值的本专业论文 2 篇以上。非直接从事经营管理人员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5 篇以上。

(3)本人撰写的经实践证明有重大指导意义或创造出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措施、综合性经济规章、专项调查等经济分析报告并得到省辖市以上政府或省以上主管部门批转并采纳。

(二)业务能力要求,符合下列条件:

l、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和发展趋势,具有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具有独立承担和组织完成省辖市以上业务部门下达的重要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能力。、熟悉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及国际惯例,能够从实践出发,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手段,从制度和机制上不断改进本单位本部门经营管理。、熟悉本行业技术发展方向、技术标准及本单位产品性能、生产流程、技术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决策水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制定本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问题。、在企业内部改革。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8、具有组织和指导下一级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和能力。

(三)业绩成果要求,符合下列条件中的四条以上:、获省部级三等以上科研成果奖,或省辖市(厅)级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的主持人或主要完成者。、经验收达到设计要求的国家或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完成者。、主持和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能够做到科学决策,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或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本专业有独到见解,提出的政策措施或合理化建议被主管部门采纳,为提高效率(效益)作出重要贡献,并受到省辖市以上主管部门的表彰。、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结合本企业实际,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创造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管理方法或经验,并被省辖市以上主管部门肯定或推广。、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范围,大胆进行营销创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扭亏为盈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7、在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有效挖掘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勇于迎接同行挑战,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作业绩突出,获省辖市以上政府荣誉称号或省(部)以上行业奖励。

附 则

一、本条件规定的适用范围、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的要求必须同时具备。

二、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业绩成果,指担任经济师职务以来的情况。行政机关分流的人员,为近五年来的业绩材料。

三、正式出版的专著或教材是指具有 ISBN 书号的专著或教材,不含编辑出版。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是指具有 CN 或 ISSN 刊号的学术刊物,不含增刊、专刊。“ 宣读论文 ” 须提交会议正式通知或宣读证书。“ 交流论文 ” 须提交会议正式通知或论文集。“ 获奖论文 ” 须同时提交获奖通知和获奖证书。非直接从事经营管理人员的论文每篇不少于 3000 字,其他人员的论文每篇不少于 2500 字。

四、论文应为独著或第一作者,以笔名、单位名义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论著及本人撰写字数,须由所在单位和出版部门同时出具证明。本人提出的重大合理化建议或拟定的规划、政策措施、规章、制度或撰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均须有原稿、原件和相应部门(单位)鉴定意见。本条件中提到的效果、效益、是指直接的效果、效益,须交验所在单位鉴定意见和省辖市以上主管部门证明材料。

五、国家级奖励是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省、部级奖励是指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实用社会科学奖、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奖及相当级别的奖励。各类奖励以正式文件、证书为准。

六、获奖项目的 “ 主要完成人 ” 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须提交获奖证书。

七、主要经济指标指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和商业及流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利税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均见统计部门年报表)。取得经济效益者,须提供本单位和上级业务行政主管部门两级财务证明。

八、本条件所称 “ 以上 ” 均含本级。

九、本条件自下发之日起实施,以往有关规定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为

河南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篇5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 以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为抓手, 推进县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的两年一次的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引导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科技工作领导, 规范县 (市) 科技工作, 完善科技政策, 加大科技投入, 把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作为促发展、促转变的根本动力, 通过激发的增强县域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动力, 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支撑引领能力。从2001年开展科技进步考核以来, 河南省科技工作得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县 (市) 科技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县 (市) 科技投入水平、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活力也大大增强。2011年全省76个县 (市) 平均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支出比例达到1.23%, 比2005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县 (市) 申请专利达45项, 比2005年提高25项。

2. 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 加快建设县域科技创新平台。

以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技术创新中心和粮食高产、农业信息化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基地建设为主导, 建设一批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示范基地;以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 增强县级科技成果吸纳和转化应用能力。农业科技园区是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的综合示范基地。现在河南正在建设的国家级园区2个, 省级园区13个。这些园区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效科技优势, 集聚了一批优秀技术专家, 集成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 展示了农业发展的先进水平, 成为全省农业技术创新、集成应用高地和技术扩散源, 对周边县域农业发展形成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目前有国家、省和市三级科技创新中心250家, 其中分布在县域的占70%, 多依托县域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 成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其他示范基地的建设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典型, 示范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 在完善县域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的同时, 探索出“科技+龙头+合作社+农民”的产业技术转化应用机制和“基地示范———培训宣传———技术指导”服务路径, 显著提高了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效率。

3. 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突破口, 加速科技成果向基层转化。

多年来, 全省科技管理部门, 通过探索和创新, 完善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体系, 基本上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政府分工协作的科技计划。依托这些计划项目, 落实科技政策和政府科技投入, 合理调控和配置科技资源, 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活动中, 加快全社会科技进步。一是在保障省市两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 尽量把增量资金更多地用于基层, 不断提高县域科技项目比例和资金额度。二是加强了对成果转化、科技星火和科技普及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这些项目实施地点基本上在县域范围内, 是县域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计划项目。三是设立了富国强县专项资金。对产业特色优势突出、技术需求强烈、产业覆盖面广、惠及人口多、预期效果好的县 (市) 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项目支持, 以完善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 提升其创新应用能力, 促其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 进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特点

1. 对科技需求十分迫切。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突飞猛进, 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同步协调的发展局面。在县域经济中, 工业集群化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特点。有资源优势的县把发展资源型加工业作为产业发展重点;有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县把引进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多数县则依托现有农业优势, 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 通过农业优势传导形成工业优势, 建立产加销衔接、工农商有机结合的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正在形成, 区域特色和优势也在逐步显现, 依靠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快速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加上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和竞争需求,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到依靠科技、提升现有产业效率和产品质量上来。

2. 科技发展环境条件不断优化。

当前, 河南省各县 (市) 都在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和引进一批合格的现代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经营主体, 这些产业经营主体即是产业技术的应用主体, 也是技术创新的现实或潜在主体。一大批合格产业主体的形成, 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技术的快速转化应用提供了可能。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日趋迫切, 各级领导和产业主体日益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县域党政领导对科技工作更加重视, 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今后县域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 县域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河南省县域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还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县域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层次低。高技术产业少, 多为资源型产业, 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产业技术装备落后, 不具备应用先进技术的生产条件。产品档次低, 产业发展的内在技术需求不足。二是县域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对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不强。三是科技要素缺乏。尤其是科技人才缺乏, 科技创新平台少, 科技成果少且创新水平不高, 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四是科技创新主体少。虽然各产业主体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但真正投入到科技创新、开展创新活动企业还很有限。

三、推进河南省县域科技进步的对策

1. 开展创新性县 (市) 创新活动。

以创建创新性县 (市) 为重要抓手, 以评促建, 强化县 (市) 党政领导的科技意识, 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增强基层科技工作活力, 保障各项科技惠农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基层, 发挥创建工作对推动基层科技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十二五”期间, 选择科技工作开展得好、科技进步水平比较高、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地区, 建设30个左右创新型县 (市) , 结合农村信息化建设, 推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专家与农民有效互动的农村信息化服务, 搭建互联互通的创业平台, 支持在基层建设区域性的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专利、产权交易中心和创业金融服务平台。

2. 实施粮食丰产科技支撑工程。

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支撑工程。工程包含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现代种业科技工程、粮田培育科技工程、粮食科技特派员工程等四大科技专项行动, 重点围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加强主要农作物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 强化粮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的集成与大面积均衡增产, 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 探索建立多元化粮食科技服务体系。

3. 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重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看病难问题, 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 选派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深入到农村第一线, 开展创业和服务, 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合作组织, 深入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 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探索建立多元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在30个粮食生产大县及其辐射区建立起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形成一支规模在2000人左右的粮食科技特派员队伍。

4.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 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支持和引导产学研结合, 建立农业产业化集群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为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以许昌、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 推进许昌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南阳能源作物产业集群的发展, 形成一批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5. 实施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

河南省经济 篇6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服务业不断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经济总量来看, 2013 年河南省经济总量为32, 155.86 亿元, 同比增长9.0%, 与2000 年的经济总量相比增长了5.36 倍。2014 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为25, 445.43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同期增长8.5%,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 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 2014 年前三季度河南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 715.19 亿元、13, 804.02 亿元和7, 926.22 亿元, 分别增长了4.3%、9.4%和8.7%。2014 年前三季度, 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 比1~8 月提高了0.2 个百分点。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产业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量都有了大幅攀升。据河南省统计年鉴 (2014) 显示, 2013 年全省新签协议合同金额为11.54233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34.5659 亿美元。截至2013 年末, 河南省内各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 197.5 亿元, 新签协议总额为19, 281.8 亿元。从国内来看, 河南省承接的主要是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从国外来看, 河南省承接的主要是来自于东亚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 而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投资额相对较少, 但其增长势头强劲。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为了分析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本文选用2000~2013 年河南省经济总量 (GDP) 数值作为衡量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指标, 即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并选用2000~2013 年河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 (FDI) ,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以及代表对外贸易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来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用以衡量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具体指标选取如下:Y代表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X1 代表外商直接投资 (亿元) 、X2 代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元) 、X3 代表进出口贸易总额 (亿元) 。文中所使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2014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同时,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 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 并且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则需要对三个经济变量取自然对数, 即为:ln Y、ln X1、ln X2、ln X3。首先, 为了检测经济增长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相关程度, 通过Eviews6.0 软件, 计算出的ln Y和ln X1、ln X2、ln X3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925、0.992625 和0.974282。由于ln Y和ln X1、ln X2、ln X3 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 以上, 说明四个变量之间呈现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应存在较显著的相互依存关系;其次, 通过Eviews6.0 软件, 对上述四个变量进行趋势图分析可知, 四个变量同时存在有上升趋势, 可以初步判定该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需要进行进一步检验。

(二) 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普遍使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对文中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指检验时间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若时间序列中存在单位根, 就说明该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会使回归分析中存在伪回归, 即两个本来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却存在有很高的相关性。通过Eviews6.0 软件, 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Y和X1、X2、X3 之间的平稳性, 其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可知, 包含Y和X1、X2、X3 四个变量的原序列ADF检验值分别为-1.164795、-1.945214、-4.830408、-3.080388, 显然四个检验值都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886426, 说明此检验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 即Y和X1、X2、X3 之间存在的是非平稳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对Y和X1、X2、X3 四个变量继续进行一阶差分检验, 检验结果分别为-3.235362、-3.418043、-2.028289 和-3.088428, 仍然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5.295384。紧接着对检验结果进行二次差分, 得出的ADF检验值分别为-3.582823、-5.103408、-3.423307和-3.423307, 均小于1%显著水平对应的临界值-2.816740。这就可以拒绝原假设, 即时间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在检验出Y和X1、X2、X3 之间存在二阶平稳后, 就满足了协整检验对变量检验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Y和X1、X2、X3 进行协整检验。

(三) 协整检验。因为非平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协整关系。就是说, 具有同阶单整性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 因此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对研究承接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对非均衡误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来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即非误差均衡序列平稳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反之亦然。

本文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 用OLS方法估计回归方程:

估计结果为:

表示非均衡误差。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拟合度较高, 拟合很好, DW值=1.8, 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干扰, 三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 残差项的ADF值-4.033483 是小于临界值-2.771926 的, 因此应当拒绝零假设, 残差序列是不存在单位根的, 该序列是平稳的, ln Y、ln X1、ln X2 和ln X3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协整关系。

(四)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了进一步说明变量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变化的因果关系, 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前面已验证ln Y、ln X1、ln X2 和ln X3 序列是二阶单整的平稳序列, 并具有协整关系, 这就具备了进行格兰杰检验的条件。因此, 可以直接用ln Y、ln X1、ln X2 和ln X3 序列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 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3。 (表3) 由表3 中的检验结果可知,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河南省经济增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格兰杰原因, 即我省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到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同时, 上述检验结果也表明,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也是其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进而说明两者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

(五) 实证结果分析。通过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时间序列ln Y、ln X1、ln X2、ln X3 均为二阶单整的平稳序列; (2) 通过协整检验可知, Ln Y、ln X1、ln X2、ln X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说明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变量之间是有均衡关系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比率, 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 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增长的变量之间存在有明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能够直接显著地带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能够直接带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河南省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应注重分类选择, 根据河南省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 合理选择承接自身具有优势的产业, 避免盲目性的招商引资,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产业转移基础的产业承接。河南省的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大, 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说明河南省产业价值链的提升空间比较大, 通过改造传统工艺、新产品开发等价值链升级路径, 从而实现承接产业的不完全转移到产业的完全转移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杨国才, 潘锦云.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应转向.经济纵横, 2014.5.

[2]王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改革与战略, 2011.7.

河南省经济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 初步形成了汽车、机电、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 经济基础在全国占有很大优势。2011年9月29日,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部崛起、河南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 这为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河南省正不断加快职业教育步伐, 高职教育在规模和速度上发展迅猛。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对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 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1. 可以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 提高河南省劳动者的素质

河南省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大批人才的参与,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 河南省投资不断增大,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行各业对劳动者数量和素质都有了更大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适时吸纳适龄青年, 通过教育和学习可以使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 这类人才走向社会, 可以缓解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 减轻就业压力,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对从业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思想道德认知、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在河南省经济逐步发展、传统产业不断被替代成高新产业、对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要求较高的现在能够很快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素质、实用形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

2. 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技术转化来促进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职院校拥有一批先进的技术人才和实验设备, 可以通过参与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再生产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实现再生产的社会经济功能。高职院校也可以把自己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化投入市场, 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3. 高职教育可以根据经济市场情况, 培养市场短缺人才, 加速河南省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河南省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 对人才的需求也因时而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纵观河南省经济发展趋势来设定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能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人才, 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市场的科技需求, 调整科研方向和科研计划, 使其更符合河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1. 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和速度

区域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质量, 因为经济水平决定着可以为高等职业职业教育财力投入的多少。经济发展水平高, 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就多, 职业教育发展更快;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越少, 职业教育更匮乏, 发展更慢, 从而更能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场所、设备、教师等教育资源, 没有高速发展的河南省区域经济作为后盾, 就不可能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生源、合格的教师、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 而这些条件的落实到位必须依靠有足够的经济保障才能得以实现。

高职教育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没有充足的经费就难以对高职院校教职工进行职前选拔、职中和职后培训, 也就无法拥有优秀的、充足的教职工。没有充足的经济保障, 就难以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按时按数发放, 就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没有充足的经费, 高职院校就不能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 就会影响学生课程的质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高低有直接的影响。

2.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高职学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优化。

河南省区域经济的结构逐步由以农业为主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过渡, 河南发展较快的餐饮业、地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对本校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 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平衡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根据本省经济发展情况, 对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进行优化, 促进河南的腾飞和发展。逐步发展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整体提高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岗位的认知更清晰, 在这样的情况下, 劳动者就会认为掌握一种或者几种职业技能, 是远远不够的, 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更加主动地要求接受各种层次的高职教育。

(三) 高职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制约能动作用

1. 高职教育水平不高会制约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主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围绕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开展教育, 高职教育教学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结合, 才能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 能够真正了解将来的具体工作内容, 工作职责, 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然而河南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必需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参与到实践中, 走向社会就难以胜任工作, 本来很好的人才没有被充分的得到培养和教育而质量大打折扣或者毕业生技术不过关给企业带来损失, 造成人才的浪费和资源浪费, 从而严重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

2. 高职教育数量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

目前, 中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数量上是供大于求的, 而公司高薪招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不足是指能满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合适人才不够多, 满足岗位需求的人才不足。相对过剩是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过低或者与社会需求不符, 多数派不上用场, 给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 合适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势必会严重阻碍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 高等职业教育要认识清晰, 加大投入,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存在一些误区, 办学方向和目标未充分考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无法满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为地方服务观念不明确。在人才培养方式上, 由于一些职业学校缺乏实训基地, 对学生的培养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水平相脱离。不少企业并未认识到高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认识上的偏差, 没有把高职院校当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主要渠道, 致使其忽略高职院校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每年都在花高薪聘请高技能人才, 而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却视而不见, 造成本土合适的人才无声地流失, 而招募进来的高学历人才不适用。

河南省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并不强, 相应的对职业学校也不能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教育资金投放不足, 办学经费严重短缺, 办学条件较差, 教学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质量、办学体制皆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建设, 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区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各高职学校要认清自身定位, 办出自身的特色, 满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基地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使河南企业意识到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和必须性, 选用人才可以先从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招聘筛选, 可以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联系, 优先选择合作院校的人才。

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河南省经济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因此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并确保经费逐年增长。

(二)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和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的改革, 满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些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很随意、盲目, 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的科学的论证, 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河南经济结构的发展, 这样设置的一些专业使培养的人才类型不符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盲目设置的热门专业, 对市场缺乏调查研究, 造成人才过剩, 而冷门专业却人才匮乏, 专业的设置不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专业设置不能有效的体现区域经济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老式的灌输和死记硬背, 全靠老师单纯的教学, 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型思维。

高职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高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自主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专业设置要服务社会, 根据河南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按照职业岗位需要进行调整。停办数年后可能被淘汰的专业, 同时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预测到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适时开设新的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区域经济服务。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中,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更好的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先进, 辅助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设备。高职教育要以人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加入新鲜、活跃的内容或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开阔视野,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 建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学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拓宽就业渠道, 最终实现就业。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 采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 随着河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加强对学生职前和职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多让学生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实际运行中的具体工作中, 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识, 多了解具体工作职责, 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使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够很快适应本职岗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为高职生提供更高的受教育机会, 从而为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 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稳定, 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影响下, 在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科学指引下, 将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促进河南全省经济大迈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刘秋芳.对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工作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6 (8) [2]刘秋芳.对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工作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6 (8)

[3]罗海丰, 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 2008 (5) [3]罗海丰, 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 2008 (5)

河南省经济 篇8

关键词:河南省宏观经济运行VEC模型

一、引言

在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研究中,主流的方法是使用结构性方程——联立方程模型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许多研究者在传统联立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开始吸收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成果。如郑超愚(2002)的CMAFM模型,何新华(2004)的China-QEM模型,高铁梅(2003)的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都运用了协整的理论和方法。考虑到联立方程模型的一些缺陷,如不足以对变量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估计和推断都较为复杂等。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运用非结构性方法如VAR模型和VEC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如吴绪亮(2002)运用VEC模型,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和消费相互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讨论;高铁梅(2002)运用SVAR模型对我国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的动态冲击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

本文运用河南省1978-2005年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用VEC模型来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及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如下:第一步,对变量两两间的协整关系加以检验,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判断变量两两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步,进行多元协整检验并建EVEC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效应。第三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外部冲击对河南省宏观经济系统的动态影响。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78-2005年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C),资本形成总额(I),净出口(EX)。为了将序列的指数趋势变成线性趋势,对经平减后的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得到4个新序列:LNGDP,LNC,LNI,LNEX。

(一)Granger因果检验

用EG两步法,对这4个时间序列数据两两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均存在协整关系,可以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见表1,定义显著性水平为0.05。

结果表明:(1)净出口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因此,河南省经济属于内向型经济;(2)投资是GDP、消费和净出口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消费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河南省经济是投资驱动型经济,且GDP的增长对消费的推动不明显。

(二)VEC模型

对变量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根据数据的特点,本文选择协整方程仅有截距且观察序列有线性确定性、趋势这一类型,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经反复试验,选择滞后期为3,结果如表2。

由结果可知,有2个似然比检验统计量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因而变量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则在置信水平为99%的条件下,LNGDP、LNC、LNI、LNEX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协整方程为:

CE1:LNGDP=1.050931LNl-0.220122LNEX+1.496430

CE2:LNC=1.148596LNI-0.432997 LNEX+1.154045

这表明,从长期看,河南省GDP和投资、净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河南省消费和投资、净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河南省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受到CE1和CE2的约束。河南省投资对GDP的长期弹性为1.05,对消费的长期弹性为1.15,再一次证实河南省的消费和经济增长主要受投资的影响,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将这两个协整方程构造成误差修正项vecm1和vecm2,可以得到4个VEC模型,模型中各参数的值见表3。

结果显示:GDP、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4个变量前1期的变化对本期自身的变化都有促进作用,消费和净出口的前2期和前3期的值的变化仍然对本期自身变化有促进作用,投资对上述4个变量的影响主要是在第2期和第3期得以体现,这说明河南省投资的滞后性较为明显。在4个VEC模型中,净出口的各期滞后值的系数都很小甚至接近于0,Jo-hasen(1990)证明,对于协整向量来说,各期滞后值较小的变量如净出口是弱外生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VEC模型中,变量间的长期均衡机制对变量变化的修正作用由两个符号相反的误差修正项共同完成。这说明在河南省宏观经济运中,保持GDP与投资、净出口的均衡关系,对各变量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保持消费与投资、净出口的均衡关系,对各变量的增长有抑制作用。

(三)脉冲分析

考虑到净投资对河南省宏观经济系统来说,是近似的弱外生变量,因此,脉冲分析只对GDP,消费和投资三个变量进行。

脉冲分析显示:GDP和消费的波动对宏观经济各变量的波动影响明显。消费的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将会对GDP和消费的均衡值产生永久影响;消费的正向冲击对GDP的影响一直是正值,投资和净出口的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对GDP和消费的均衡值影响很小。

三、结论及政策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1)河南省的经济是一种内向型和投资驱动型经济。投资对消费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但GDP的增长没有明显地拉动消费水平的提高。(2)河南省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稳定系统,其主要特征是:投资对GDP和消费的长期弹性分别为1.05和1.15,保持GDP和投资与净出口的均衡关系有助于GDP的增长,但保持消费与投资与净出口的均衡关系不利于GDP的增长。

河南省经济 篇9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三门峡市抢抓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三大战略定位”,按照“求转、求进、求实”的总基调,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持续推进“一高两化”,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三门峡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

一、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一)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2013年前三季度,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体制性问题等外部因素与自身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的多重影响,三门峡市经济运行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态势明显。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下滑到9%以下,分别为8.8%和8.9%。第四季度,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稳中趋升、运行质量稳中有进、发展趋势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趋于协调,发展后劲增强。全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达到1204.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9.1%,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15.84亿元,比2012年增长14.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3.3和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3.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51.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1.33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38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2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10.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2年的8.0:68.0:24.0,优化为

8.3:66.4:25.3。

(二)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3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作出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果品行业推行“三管一做”,有力促进了果品产业的发展,100多家畜牧业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色农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灵宝大枣、陕县“二仙坡”苹果、卢氏黑木耳、渑池仰韶大杏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全国叫响。特色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弥补了粮食因灾减产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接近百亿元,达99.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4.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和0.2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产量61.5万吨,比2012年减产6.8%;猪牛羊禽肉产量10.05万吨,比2012年增长8.8%;禽蛋产量5.13万吨,比2012年增长1.5%,牛奶产量

4.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7%。

(三)“一高两化”支撑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战略,三门峡市上下倾力打造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同时加大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工业生产逐步扭转了3—7月份连续5个月个位数增长的低迷困局,复苏迹象逐步显现。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741.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

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3.62亿元,增长10.4%。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门峡市重点支持发展的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5.2%,利税增长26.3%;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9.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9%,利税增长9.2%;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20.8%,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4%;医药工业增加值20.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7.4%。小微企业活力尽显。2013年,三门峡市小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5.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16.1%,增速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个百分点。

(四)重点领域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三门峡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度突破千亿元,达到1151.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2.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完成1138.03亿元,增长23%。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三门峡市在建的500万元以上项目706个,计划总投资达到2627.54亿元,比2012年扩大50.4%;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769.92亿元,比2012年增长27.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高速增长。以黄金产业园为支撑的有色金属冶炼业项目完成投资87.73亿元,比2012年增长212%;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22.01亿元,增长3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37.06亿元,增长105.8%;汽车制造业完成投资10.9亿元,增长29.3%;文化、体育、娱乐业完成投资19.38亿元,增长11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94.6亿元,增长42.5%。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繁荣。全年三门峡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5.72亿元,比2012年增长32.3%,增速比全部投资高9.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22.99万平方米,增长23.6%;商品房销售额42.48亿元,增长36.5%。

(五)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13年,三门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特色商品交易博览会。展会期间,现场销售商品4亿元,客商签订购销合同79亿元。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全年三门峡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3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0.9和0.2个百分点。

(六)政策支持确保财政金融走势平稳。2013年,三门峡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5.84亿元,比2012年增长14.2%,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1.79亿元,增长19.2%,增速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税收收入55.39亿元,增长17.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54亿元,比2012年增长12.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5.1%,科技支出增长15.5%,教育支出增长13.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1.1%。

2013年年末,三门峡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6.03亿元,较年初增加110.85亿元,增长13.4%;各项贷款余额548.16亿元,较年初增加78.84亿元,增长16.8%。

(七)“大通关”引领外贸外经较快增长。随着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投入运营,三门峡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三门峡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6.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居各省辖市第6位,其中进口总值1.08亿美元,增幅高达193.2%;三门峡市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20个,比2012年增加6个,实际利用外资8.6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6.3%,总量居全省各省辖市第3位。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防灾减灾抗风险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但由于过去多年来对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加之自然条件的约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受旱灾的影响,三门峡市粮食总产量比2012年减产4.5万吨,减幅6.8%,其中夏粮亩产减产14%,总产减产13.7%,秋粮亩产减产1.5%,总产减产0.3%。此外,旱灾还对水果、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统行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受资源、市场和生产要素等因素影响,煤炭、黄金、电解铝等行业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产品价格不断下滑,导致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年煤炭采选业增加值增长5.3%,主营业务收入下降6.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1.7%;电力工业增加值下降1.6%,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4%。这些行业的生产经营不景气,直接导致关联企业利税水平严重萎缩。201

3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税下降7.9%,非金属矿采选业利税下降

2.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税下降54.7%,电力工业利税下降24.2%。这些行业在工业和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其生产经营困难对三门峡市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产生了较大影响,体现在企业所得税下降,税收比重偏低。2013年,三门峡市企业所得税完成4.28亿元,仅比2012年增长0.3%,国内增值税8.14亿元,比2012年增长5.3%。受企业所得税等三大主体税种增长乏力的影响,三门峡市税收收入增长17.2%,比全省19.9%的平均增幅低2.7个百分点,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仅为67.7%,在全省排名第16位,比全省73%的平均水平低5.3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还需要进一步培育。2013年,三门峡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7亿元,比2012年下降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4%,比重与2012年持平;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8.4%,增速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一高两化”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

三、对2014年三门峡市经济形势的初步判断

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欧盟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美国经济受债务上限和QE退出将呈现不确定性,日本经济刺激效应缩减,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格局仍将维持。从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看,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已不复存在,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内需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从三门峡市情况看,随着“四大一高”战略在三门峡市的深入推进和打造五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政策效应的显现,2014年,三门峡市经济有望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同

河南省经济 篇10

一、河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1.河南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近年来, 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显加快,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格局正逐步形成。但三驾马车之中, 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仍主要是投资, 2003年, 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0.54亿元, 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 而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速基本持平, 进出口总值虽然增长47.2%, 但总量只有47.16亿元, 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还明显有限。

2.产业结构仍落后于其他省份。近年来, 河南的经济社会事业有了大的发展,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也已大见成效。但是, 我省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三产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这种差距, 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更大。邻省的山东、河北、湖北、山西、陕西也都是第一产业比重比我们低, 第三产业比重比我们高。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 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靠资本投入转变为依靠资本和科技的双重投入。这对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的河南省来说, 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及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80%, 北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2年达到52.5%, 上海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9年已突破50%。

4.高新技术产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仍较低。近几年来,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200亿元, 增加值860亿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22%和23%, 目前已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但从整体情况看,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还较低, 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

5.能耗物耗居高不下,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河南不少行业、企业和产品的物耗、能耗水平居高不下, 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经济同步增长, 自然环境恶化相当严重。如, 万元GDP所耗能源, 大约是我国平均能耗的1.2倍, 是日本的19倍;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而千美元GDP排放二氧化硫, 发达国家为2.0千克, 河南却高达15.2千克。所辖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中, 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标准的Ⅰ-Ⅲ类水质河段, 仅占56.0%, 劣Ⅴ类水质河段高达35.8%。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 即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 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 即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注重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和持久利用, 要求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强调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共赢发展的理想模式。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进入20世纪以来, 在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 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何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 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 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宣言的签署, 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

循环经济自诞生以来, 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 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的1/3来自循环使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 虽然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但从总体上看, 发展态势良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3年全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50%, 累计节约能源7亿吨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5.8%;全国每年回收的废金属、废机电产品、造纸原料、化工原料等废旧物资超过6000万吨。

就我国特别是我省来说, 发展循环经济, 是解决拉长产业链条问题的需要。目前我们很多产业链条都很短, 农业是这样, 工业也是这样, 不仅不长而且很多都是断的, 上游产品多, 下游产品少;初级产品多, 终端产品少;低效益的产品多, 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拉长产业链, 而且还能形成一个系统, 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发展循环经济, 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 又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力争到2010年, 中国消耗每吨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03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0.5, 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理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而河南省目前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四种常规能源探明含量折合标准煤计算, 全省人均能源占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水资源全省每年供需缺口已达50亿立方米, 据水利部门预测, 到2010年全省将缺水69亿立方米, 而煤炭、石油、黄金等支柱矿产后备接替资源严重不足, 再加上一些环境污染、生态被严重破坏, 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循环经济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思想观念、工作思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上的重大革命, 而不仅仅是节约和降低成本。因此, 要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 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引导公众树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清洁生产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前提, 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它通过排污设计、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 尽可能地实现接近零排放循环生产方式, 从生产源头削减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在一个园区范围内, 各企业进行合作, 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 (一个企业的废料当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料) 。相比清洁生产, 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克服了在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而更适合河南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因此, 要在开展示范的基础上, 全面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3.加大科技投入,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的要求,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的资金投入, 大力支持我省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

4.建立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应积极而科学地介入, 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第一, 通过引导、规范、监督、服务, 重点做好对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园区的市场监督和技术指导;第二, 通过绿色消费教育, 引导公众和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 建立绿色消费体系;第三, 加快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第四, 加快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标准体系的建设。

摘要:河南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已有明显转变, 但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要加快河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是最有效的途径。而发展循环经济, 应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经济增长,河南,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新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N].光明日报, 2005-6-22 (C3版) .

上一篇:设备调试下一篇:艺术出租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