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十篇

2024-09-11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1

重动活泼的情景和丰富多彩的画面。英语的词就是一个单词。英语单词的学习除视了语音部分外, 还有语法部分, 也就是人固定的读音我们常说的音, 有、固形、定的书写形式义中的义。一个, 并表词有才示特定的意义。要掌握英语, 就必须学培甘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会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 除了知道为什养通么教渭怎么去, 教教什, 么之外从而培养, 人才更重要。下面的是, 我就谈要懂得探●谈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具体方法。索杨一文录音或现、场表演来创设情境, 用实物启发引路、图片、幻灯、词人们常说“触景生情”, 意思是说指汇觉, 引起某种思维人遇到了某种情景。时也就, 是说会产, 环境有助生某种感教于人直接地去了解某个事物, 引起人对学应根据教学内某事物的联想。所以容创设, 一定的情境我们在教单, 帮助词时, 方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实物、图片、幻法灯设内容一、录选定音择的、不语录同言像的环和形境现式, 场我。表们演可均以有根助据于课文创

比如教学生学习apple, pen, chair, handbag, ring, necklace等单词时, 实物是最好的引路道具。教师事先按学习内

容准备一些实物, 带进教室放在讲桌上, 或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物带进教室。上课时, 教师用英语说一到两遍手中实物的名称, 再分别把每件实物展示给学生看。在实物的刺激作用下, 学生马上会领悟到教师手中的实物的英文名称, 自然地跟着老师读出来, 而且会将形象连同它的英文名称一起装进脑海里。有些单词通过所创设的情境和学生的表演来学习,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电视、电脑把学生带进仿真的学习情景之中, 方可减轻学生的压力, 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单词的畏难情绪。无论是长长的词汇表, 还是顺着密密麻麻的课文的句子去认生词, 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压抑感, 难以持久地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甚至会对学习英语单词产生一种抗拒情绪。我如果采用电视或录像, 把学生引入一种有声有景的立体环境之中, 让每一个人物活灵活现地在银幕里表现出来, 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英语讲解单词, 以旧引新, 投石问路

创设语言环境本身就是学习外语的一种直接方式。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 教生词时, 就可以用熟词铺路, 结合新知识用已学过的词组句, 向学生提出问题或描述情景。这种以旧引新、投石问路的方法能促使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 还能巩固已学的知识。

许多英文单词有同义词、反义词, 在教学时均可用来解释单词。比如上《computers》一课时, 用下面的谈话方式教information一词。“Mei mei, have you got any good news from TV these days?” (教师问梅梅近来从电视上获得了什么好消息吗?) “No, I am sorry I have not.Because I have not watched TV these days.” (梅梅回答说“对不起, 我这几天没看电视) 接着教师又问另一个喜欢电脑的男生:“Li pin, have you got any news for computers from TV?” (李平, 你从电视上获得有关电脑的信息吗?) “Yes, I have got a piece of good news for a new computer.It is the IBMPC 586.” (李平回答说他获得了有关IBMPC 586的电脑信息) “It is really a piece of good news.”教师边说边讲:“a piece of news?means is a piece of information.And information is also an uncountable noun.So we should not say an information, and we should say a piece of information.But we can say some/any information.”通过这样的谈话方式来学习单词, 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 还能让新词随着谈话内容一起存入学生的记忆库。

有的词的学习, 也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 投石问路, 直接教给学生。比如在教《Earthquakes》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开始:“Students,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new lesson《Earthquake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word“Earthquakes”?Now listen to me, I am going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earthquake.If an earthquake is happening in some place, the bridge will break, and the houses will be destroyed.If a person is driving on a road, or is sleeping in bed at night, he will be killed,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So the earthquakd is dangerous.”“Earthquake”这个词在这段话中重复不是机械的复读, 而是让学生随着谈话内容逐步加深印象, 在听老师的谈话的过程中, 把“Earthquake”这个词的文字符号连同谈话内容一起收入记忆库。

三、比较归纳, 借助图标描述和组句对比教单词

比较归纳最适合辨析反义词、同义词、多义词、同音异形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和同形异音异意词。在进一步挖掘单词的深刻含义时, 通过图表描述或组句来分析对比, 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单词的方法。图表有两种:一种是表格, 一种是示意图。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归纳, 能使零散的词汇条理化, 概念明了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们还会摸索出更好的教单词的方法。然而,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 都应与词汇自身的特点相适应, 不能脱离英语学习的基本原则,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成才, 从而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2

以外语专业为例, 华南理工大学罗世平教授总结出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 外语加专业知识、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专业、外语加外语、专业加外语和双学位等。但是, 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为目标, 倡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尽量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俄语零起点本科教学的学时及课程设置、选用教材的难度和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进行实际运用。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的特征是: 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阅读文学经典或通过外语的学习促进文化知识修养;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法翻译法教学关注的焦点; 学习者的母语是教学的媒介语言, 母语被用来解释新的词汇和语法项目以及同目标语言进行对比。语法翻译法较适用于基础实践课、笔译课、阅读课、写作课、语法课及国情课等。

2直接法

直接也叫自然法。直接法的特征是: 不允许使用母语, 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和句子。强调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 注重语言实践练习直接法较适用于语音课、会话课、视听课等。

3听说法

听说法的特征是: 认为语言是言语, 不是文字, 是习惯形成的。重视模仿、记忆。听说法的主要特点是主张以句型为纲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 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 尤其强调语调训练, 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 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较适用于语音课、会话课、口译课、视听课、影视欣赏课等。

4情境法

情境法的特征是: 充分利用幻灯机、录音机、投影机、电影和录像等视听教具, 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 身临其境地学习外语, 把看到的情景和听到的声音自然地联系起来, 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 在教学中完全排除母语, 只允许使用目的语。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情境法较适用于会话课、视听课、旅游俄语课、影视欣赏课等。

5认知法

认知法的特征是: 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和生成无限的句子; 注重理解, 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操练, 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 反对听说领先, 认为语言的声音和文字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相辅相成, 主张一开始就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分析, 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 以创造语言环境, 使外语教学情景化、交际化。认知法较适用于基础实践课、高级实践课及贸易实务课、经贸俄语课、科技俄语课等专业平台课。

6交际法

交际法的特征是: 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 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 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 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交际法较适用于高级实践课、会话课、旅游俄语课、经贸俄语课等。

7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特征是: 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 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 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及专业方向课。

相对于传统的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 在外语教学中广泛运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互动法等较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 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大幅提高学习动机强度。但是, 对零起点的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要根据课程进度安排、教材的内容设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 要尽量做到: ( 1) 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在讲到一些专题的时候, 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讲解一些俄罗斯文化、历史等, 虽然有专门的俄罗斯国情课程, 但都是短时间的学习, 学生们很难认真地去了解俄罗斯的文化, 学习俄语的人难免会与俄罗斯人交流, 所以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 因为了解俄罗斯的文化, 可能就不会导致一些由于不了解文化所带来的误会, 有利于交流更顺畅, 文化信息的传达更加准确。 ( 2) 鼓励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国内学习俄语, 没有好的语言环境, 学生们的俄语锻炼多数都在课堂上, 这就需要教师多鼓励学生们去交俄罗斯的朋友, 去和俄罗斯留学生一起交流, 因为长时间地注重书本会让学生们的口语水平下降, 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一定要努力创造好的语言环境, 要学以致用, 多鼓励学生们去创造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 ( 3) 增加学生口语展示机会。在课堂上多增加学生们的口语展示机会, 比如在讲解到某个主题时, 多鼓励学生去用俄语的思维阐释自己对新的主题的想法, 彼此之间多用俄语交流, 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时组织学生们分组进行辩论, 讲解词汇时多组词造句, 鼓励学生们多说多想, 不要害怕错误, 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在错误中逐渐成长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们就会逐渐地把语法规则熟记于心, 在不影响语速的同时也可以正确地表达。 ( 4) 引导学生发掘有趣的学习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们发掘有兴趣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在练习口语时, 可以选择模仿朗诵、模仿电影、背诵诗歌、学唱俄罗斯歌曲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都能使学生们的口语水平有所提高,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适用方法, 发掘正确的方法可以使外语学习事半功倍, 语法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发掘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将扎实的语法功底和流利的语言表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 2000, (3) .

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既要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又要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这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

一、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教法中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

(1)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改革,但是一门课满堂灌、堂堂灌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教师的启发式与学生的参与式体现得远远不够,学生被动听课,训练的是求同思维,其求异性思维被大大地压抑,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

(2)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定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不够,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

(3)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过多地存在着一本教材、一份讲稿、一张试卷的封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局限于教材,引导学生大量查阅、广泛涉猎不够。

(4)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基础教育中的應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为主,形成了较普遍的重分数、轻能力倾向,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

(5)书本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多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2学法中的问题

与教法中的问题相对应,学生在学法中也存在着六个过多与过少问题。

(1)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很多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依赖性过强,自我发挥不多,主动钻研不够,独立学习能力不强。

(2)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按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标准,学生只要能读懂教材内容,听懂教师的讲授,自己的理解与书上写的、教师讲的相同,就是学会了。训练的是求同性思维而不是求异性思维。

(3)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围绕着学过的内容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习向前推进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步骤。然而在学生中勤于思考问题、乐于提出问题的人过少。学生在学习中不肯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这本身就是学习中的一个大问题。

(4)在学习层次上,继承性过多,创新性过少。继承性学习是必要的,然而,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要更加强调创新。很多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和学习层次的转变,创新性学习很不够。

(5)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学习需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自身的内在动力,真正地钻研进去,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然而,真正带着兴趣学习的学生为数很少。

(6)在学习标准上,共性过多,个性过少。学生之间的学习要求往往是整齐划一,完成相同的作业,要求有同样的答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扬长避短,优化自己,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注意的问题。

上述教法与学法问题,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上述问题还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助长了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与风气,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而不习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指的是一部分学生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练习这些基本环节,或者没有做,或者做得不够,主要是学习不下工夫。缺乏学习的消化、理解和巩固的过程,难以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正如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入口处所写的那句话:“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知而不识是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知”表示对信息的接收、获取和储存,而“识”则意味着识别、判断、分析,是对信息的消化和处理。“知”是接受别人的东西,体现的是传承性;“识”是自我加工和运作,体现的是创新性。多年来我国大学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传承性教学为主,重“知”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文而不化是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在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中,较多地存在着“文而不化”的现象。过多地注重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学生背会了一些条文和知识点,但是精神的引导与素质的养成还很不够,还没有转化为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就要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应大力呼吁并提倡: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

二、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改革教学观念。

1改革传统的质量观

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这就是质量观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质量标准不同。我们确定质量标准,要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要与时俱进。

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可以远离社会,学生毕业包分配,所以可以在学校闭门读书,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接受和记忆知识为主,讲台上讲得明白不留疑点就是好教师,课堂里听得明白记得牢固就是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考试成绩好。这就是以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的计划经济下的质量标准。

现在我们进入了市场经济,学生要经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再以学校自己的考试分数为准了,而是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认可程度为准。用人单位看的不是毕业生在学校考场上考了多少分,而是在实际岗位上能干多少事,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这样一来,人才质量观就要相应地由过去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综合质量观,也就是要看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情况,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体现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下的新的质量标准。

按新的质量标准,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不是高水

平的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启发激励学生,不注重传授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以至不管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掌握狭窄的专业知识,不注重锻炼能力,不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不是高质量的学生。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激励式、参与式的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对学生高度负责,针对社会需要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教学要求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的教师,是既傳授给学生重要的知识、又启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师,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一名高质量的学生应该是既刻苦学习又善于学习的学生,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是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的学生,是讲责任、求创新、会合作的学生。

2改革传统的教学观

从事教学工作,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搞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这一根本问题,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上实现相应转变。

(1)在教学理念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以生为本转变,由单纯的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状态,正视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

(3)在培养模式上,由注重知识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由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4)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上,由滞后于时代发展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注重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及时代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5)在教学要求上,由考查对知识的接受与存储向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更在于使学生能够会学;不仅在于给了学生多少思想,更在于激发学生产生思想。

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所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宜,需要甄别和选择。选择教学方法应坚持下列原则;

(1)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2)与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3)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理念层面较宏观的教学方法改革

(1)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一门课中,到底是应该把学生教的没了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在一门课中,到底是应该学的没了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思考、研究与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是高质量的学习过程。有问题不一定有创新,但提不出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学风。

(2)注重培养兴趣。创新性教学和创新性学习不主张“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主张培养和打造学习中的兴趣和乐趣,因为感觉上的苦或乐,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不同,学习的效果差异相当大。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产生灵感、提高效率。目前大学生中比较多地存在着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内动力,成为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世界本来是一体的,只是人们为了认识和研究世界,人为地将其分割开来,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自然科学又被分为数、理、化、天、地、生等多个学科。可是世界本身并不因为这样人为的分类而割裂开来。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近几年一再强调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要适应这种综合化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后的知识和融会贯通的知识。

(4)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人才的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必须经过应用训练才能转化成能力,必须经过内化及环境熏陶,才能转化和形成良好的素质。提高素质和增强能力也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而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5)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个老师最了不起的成就。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是以继承前人为基础。又是以怀疑否定前人为突破。例如,高斯对欧几里德几何的怀疑和否定,产生了伟大的非欧几何;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错误观念的怀疑和否定,经过科学实验的证实,产生了自由落体公式;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经典时空学说的怀疑和否定,产生了相对论。

3操作层面较具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1)实验实训式教学。对实验操作性及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学生在练中学、做中学。

(2)案例式教学。对结合社会或工程实例的课程,选择适当的案例,通过解剖案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包括案例的编选、组织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三个环节。

(3)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为中心,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论证方案,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并分析研究实验结果。

以上方法必须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来选择。对

于一般性课程,应注意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4)提问式教学。既有老师提问学生,也有学生提问老师。这种双向提问的情况可计入学生课程总成绩。如果学生提的合理问题,教师回答不出来,老师可视情况给学生加分。对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学校在教学效果评价、在评职晋级时也要给老师加分。

(5)开放式的内容。课堂的内容不要讲得完美无缺、天衣无缝,让学生觉得这门学问已走到了尽头,无事可做了:而是要提出本课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6)无标准答案的作业。鼓励一题多解,不追求标准答案。对一些典型题,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各抒己见,启发发散性思维。

(7)组织讨论课。小班课都应组织一定比例的讨论课,可设定几个学生主讲,老师做总结。要提前确定主讲学生,使他们有查阅资料、充分准备的时间。大班课在课内讨论不易操作,可以提出讨论题,组织课外讨论。

(8)改革考试办法。一是改革试题的构成。限制选择、填空等客观性试题的比例,严控背定义、名词解释等死记硬背的试题。试题要以分析、综合和学生可自我发挥的题目类型为主。二是改革考试的形式与记分办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情况、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要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避免期末考试中“一纸定成败”。鼓励学生就所学课程写出具有自己观点的论文,教师可根据论文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考试是重要的指挥棒,这两项办法的实施,即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方式,又可有效地减少学生考试中的舞弊现象。

(9)改革实验方式与内容。限制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减少单元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组织好开放型实验。

(10)課程设计、毕业设计尽可能在实验室中完成。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积累知识应用的经历,避免纸上谈兵的设计。

(11)注重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类竞赛的组织与开展,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得到更好的体现,因而其收获与提高往往比课内学习还要明显。

(12)成立专业或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选聘多位校外的同行专家参加,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与建议,以最有效的方法,选最有用的知识提供给学生,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代需要。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4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艳荣(1981-),女,安徽泾县人,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王艳荣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5

一、自由学习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自由教学法是以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颠覆了我国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户外运动的锻炼中,中学生在做完热身运动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自已选择锻炼方法,可以单独练习,可以分组练习,也可以分组进行比赛,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愉悦。自由学习教学法可以使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锻炼,这样可以使中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中体育,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对锻炼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采用自由学习教学法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首先,教师要组织中学生进行热身准备,避免拉伤、抽筋或脱臼等现象的发生,并把每一项体育活动的注意事项及其技巧进行详细地讲解,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中学生的安全, 还能够提高中学生锻炼的效率,同时也能使中学生对所选的体育项目有所了解。其次,教师要对中学生的锻炼进行跟踪,指出他们在锻炼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纠正,确保其锻炼的正确性。第三,教师要特别注意,自由学习教学法,并不是让中学生完全自由,是在要学习的相关内容范围内进行自由学习,防止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课题、自由玩耍等。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自由教学法的作用,还会使中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利于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效果也非常好,同时也是中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方法是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初中体育课变成中学生喜欢的游戏课,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实际,同时能够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中学生对初中体育的兴趣。游戏教学法还能够把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使中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率。运用游戏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中学生灵活多动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些适合中学生玩的游戏。例如,在进行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接力跑、运球跑或者折返跑等。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要先给中学生讲好规则、技巧以及要学习的重点,让中学生结合相关的内容去玩游戏,同时要对中学生的游戏进行指点,但不要过多地干预。要让中学生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质,这样既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同时也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避免单一的锻炼方式给中学生带来的厌恶感。游戏本来也是一种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也是一场游戏,二者的相互结合可以很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使中学生爱上体育, 能够有效地锻炼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性,同时也能够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体育当中。这样才能够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效率,同时也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

三、多媒体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先进的教学工具逐渐被应用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水平。多媒体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将教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给中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师要讲授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可以给中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印象,便于中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还可以提高中学生学习初中体育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重要的体育比赛,或者播放一些有趣的体育比赛,从而激发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运动员锻炼的视频,可以选择一些稍微难一点的,这样可以激发中学生对身体的挑战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其更加直观地感受锻炼的技巧,方便其掌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不能只让中学生观看,自己也要抓住视频、图片的重点,播放到重点的时候向中学生详细地讲解,分析其中的要点、难点,让中学生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注意这些重点、难点,这样更利于提高中学生的体育水平。另外,视频、图片不能只播放一次,因为第一次播放时大部分学生都是看热闹的, 且对其印象不深刻,所以要反复播放几次,这样中学生才能在观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6

“跨界”一词,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已越来越多地被管理者借鉴。互联网的跨界竞争已经使各行业的高管感受到了大数据时代对传统行业模式的挑战。管理人员的职位越高,管理的内容就越复杂,任务的难度也就越大,就越需要跨界管理。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不应只顾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开拓视野,整合不同领域中的专业知识,继而产生新想法,有力促进解决单一专业无法解决的问题。

跨界管理是一种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问题、发掘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早在2004年海信中级后备人才培养中便有了尝试性的应用。根据人才培养的 “721原则”,2009年,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海信学院正式引入跨界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辅以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 见表1) ,这也预示着海信跨界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步入规范化的实施阶段。简言之, 海信学院已经利用互联网的跨界思维,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究竟什么是跨界研究呢? 海信学院将跨界研究定义为: 来自不同公司且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经历、视角的学员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企业的实际经营问题,以提高学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跨界研究工作是以学院的常规培训班学员为主体,通过在不同领域寻找共通性的思维,学员将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提出多角度、多视野、多领域的解决方案,从而对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善的一种活动。它有别于技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工作总结和咨询公司的研究,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升学员的规范研究能力方面更加适用。

跨界研究作为海信集团内部研究与学习的公共平台,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基于“STARMA”原则的问题解决方法,并按照“七个管理阶段”展开了管理实践机制。 历经六年的发展,跨界研究工作有效地弥补了引进管理咨询公司所带来的弊端,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内部问题内部解决”的良好氛围和海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训 “海纳百川,学以致用”的充分体现,符合“贴近经营、支撑战略、解决问题”的管理思路。

二、基于“STARMA”原则的问题解决方法

为进一步保障课题小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学院推出了一套基于“STARMA”原则的解决问题方法,即Status( 明确现状问题) 、Target( 制定改进目标) 、Analysis( 分析问题原因) 、Reference( 借鉴理论成果) 、Measure( 制定改进方案) 、Achievement( 落实实施效果) 。

第一步: 明确现状问题( Status) 。

准确地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很多情况下, 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用了错误的方法,而是由于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是没有准确认识问题的典型表现。在描述现状问题时,要求客观有据、范围完整、精简有序,并尽可能地用数据、案例来加强研究的论证性。

第二步: 制定改进目标( Target) 。

明确问题后,研究小组需要根据行业现状和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出期望达到的目标、预计实施时间及实施部门, 同时需明确目标订立的依据以及量化指标。

第三步: 分析问题原因( Analysis) 。

研究小组可以利用从《跨界研究方法指导》课程中学到的方法,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分析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例如可以通过鱼骨图法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其它工具确定关键原因,直击问题根源。

第四步: 借鉴理论成果( Reference) 。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会看的更远”。同样,在跨界研究的道路上,研究小组会学习并研究成熟的理论成果及成功的经验做法,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明确可以借鉴的亮点,并将其体现在改进方案中,减少企业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避免闭门造车。同时,学院积极为学员搭建平台,除了理论课程中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学习并加以应用外,学院还牵头组织学员“走出去”,深入标杆企业内部,参观、交流和学习标杆的先进做法。2015年学院带领学员赶赴京东、360等知名企业进行交流和学习,学员在此行中收获了相关经验做法,并将标杆研究成果切实地融入到跨界研究实践中。

第五步: 制定改进方案( Measure) 。

制定改进方案时重点围绕实用性与系统性两个维度展开,改进方案可行是基本条件,做到方案与现状问题、关键原因相互对应,条理清晰;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方面的原因提出改善措施,促成问题的全面解决。同时方案实施也需要其它配套措施的保障或资源支持,可以在“方案配套措施”部分提出相应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方案并非一成不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技术的更新而失去原有价值,这就要求研究小组不断地分析、探究,使方案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确保方案的“新鲜”、有效。

第六步: 落实实施效果( Achievement) 。

课题小组需要通过科学、具体的形式体现改进方案实施后产生的应用效果,进而验证改进方案是否有效,同时将取得显著效果的改进方案固化成相关的体系、规范、标准或制度。

目前,学院已将基于“STARMA”原则的问题解决方法以《跨界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结合“七个管理阶段”的管理要求,将研究成果落实在相关报告中,包括《跨界研究开题报告》《跨界研究中期报告》《跨界研究结题报告》,以此引导研究小组明确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通过循序渐进的深入研究,确保跨界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以及研究成果的最终实现。

三、“七个管理阶段”的过程管控

为保证每个研究小组都是基于业务需求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学院有着严格的管控要求。通过持续优化,目前已形成了“七个管理阶段”的成熟管理方法( 见图2) ,按进展阶段分为课题征集、课题优化、选题与破题、开题、中期、结题、推广七个阶段。

海信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参训学员名单确定后,学院向参训学员本人及其领导、公司相关专家开展研究课题选题的征集工作,征集的选题重点是针对与学员岗位工作密切相关且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组织集团内部的相关专家分别就各专业领域反馈的研究课题从研究范围、重难点等维度进行研讨优化,以进一步细化、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确保课题贴近业务,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为使学员能够正确科学地运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准确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制定有效措施,海信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开设了“跨界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并将该课程作为培训的第一门课程,指导学员成立研究小组,选取课题导师,对课题的研究路线进行设计,并制订初步研究计划。

为更好地保障跨界研究工作,切实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学院设立了三个关键管理阶段,分别为开题阶段、中期阶段和结题阶段。对于每个阶段的工作流程、组员及导师的职责要求等,学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见图3) ,同样,中期阶段与结题阶段也有明确的流程。

最终,在结题阶段,研究小组将输出一份完整的《跨界研究报告》,包含基于“STARMA”原则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提到的内容。

除了阶段管控保证研究成果落地,在过程中也会通过强大专家团的评审、指导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定位明确、方向正确、方案有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院为每个研究小组都配备支持团队,团队包括导师、指导教师、专家以及学院( 见图4) ,紧密围绕研究小组,在各个阶段给研究小组提供帮助,以保障研究小组找到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案, 顺利完成课题,达到效益最大化。

为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所有学员的课题研究成果都将上传至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形成知识和经验的蓄水池,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实施效果较显著的研究成果,学院将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内部学习和传承,包括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会、宣传栏展示的传统模式,同时也包括线上微信等互联网传播模式的成果推广,从而形成集团内相互推动、相互学习的良性机制。为打造学习型组织,进一步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扩大跨界研究影响,学院每年都会评选出一批优秀导师、专家和学员,通过集团内部的媒体予以宣传,在集团内部树立标杆和典型,肯定他们的贡献和成绩。

此外,跨界研究是一个持续改善的工作,重点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每个课题的结束都可能是下一个课题的开始,因此学院在进行课题征集时也会将前期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后期研究方向提供给参训学员参考,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进阶式研究体系; 第二,通过每年的调研,了解学员、专家及导师在跨界研究过程中对管理机制的建议和意见,海信学院也在持续完善该项工作,从流程、标准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有效和研究的价值。

四、实践案例

海信跨界研究工作六年来持续有效开展,覆盖1 800多名学员,涉及研发、质量、物流、生产、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等领域,积累了360多个跨界课题,其中超过90% 的课题已经陆续顺利通过结题评审并在各领域发挥作用,为海信带来诸多效益( 见表2) 。

选取两个典型课题做如下简单介绍。

案例1: 完善海信日立一线员工激励机制。

此课题是学院2009级部门长班的研究课题之一,小组成员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公司,就职于制造、工艺、财务、营销不同岗位,经6个月的研究,通过建立健全新员工管理小组、自主管理、晋升、薪酬等机制,实现海信日立公司的人工效率提升16% ,现场管理满意度提升17% ,重点解决了一线人员流失率较高的问题。良好的改善效果推动了集团内部产品公司的争相学习,从自身需要出发,进行一线员工管理机制的研究,带动了内部管理的整体提升。

案例2: 液晶电视背光源混BIN技术生产流程体系研究及应用。

此课题是学院2013级研发班的研究课题之一,小组成员来自研发和工艺两个部门,通过研究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研发与工艺的无缝衔接及配合,合作部门共同进行项目论证及措施制定,提高了项目研究效率。通过引入LED灯条混BIN生产方式,使LED灯条的设计水平及使用方便性明显改善。通过采用混BIN生产方式,将液晶屏的规格和种类缩减为一种,预计可每年实现降低成本千万元; 同时也实现了制造问题可追溯、物料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目标。

以上两个案例仅是众多优秀跨界研究课题中的代表性案例。跨界研究整体上体现了海信“以人为本”“技术立企”的管理理念。

五、跨界研究的工作价值

跨界研究工作经过6年的运行与完善,在过程中不断涌现出许多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对海信集团人才培养、生产经营形成了有力支撑和推动。随着跨界研究工作的开展,不断地研究和分享,在集团范围内形成“研究、改善” 的良性氛围。跨界研究工作成为培养人才和持续改善的重要载体,不仅实现了学员之间的无缝跨界组织,同时也搭建了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院拥有一批三四百人的优秀导师和优秀专家团队,在提升学员解决问题能力、形成良好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上起到较大作用。通过对问题的持续深挖,在遵循“STARMA”的原则下,对企业内部的问题解决实现了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目标。

学院充分利用广阔的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各专业序列不同层级的业务骨干,通过跨界研究与课堂培训的有机结合,从研究过程中提升学员规范研究的能力、实践所学知识,利用学院的综合化、全面化平台有效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切实体现对战略的支撑,有力推动海信智能化战略的实施,从实践中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摘要:跨界管理,这种从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方式,早在2004年海信的中级后备人才培养中就已经有了尝试性的应用。2009年海信学院全面开展跨界研究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目前海信的跨界管理已变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套基于“STARMA”的原则,并按照“七个管理阶段”展开管理实践机制。跨界研究工作六年来持续有效地开展,拥有学员1 800多名,涉及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领域,积累360多个跨界研究成果,并通过系统平台实现集团内的共享,从而为海信带来效益提升。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7

1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 传授和掌握教学内容, 利用一定教学手段师生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综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宗旨, 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传统教法的主要弊端在于它一般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方式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

2 教学方法创新的理念

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高低, 则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上。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这四大支柱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能力, 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的能力, 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发展的能力, 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这种新的、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 有助于挖掘出每个学生身上的财富, 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3 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途径

大学是一个知识更新、思想碰撞、激情洋溢、才情舒展的美妙场所, 保守陈旧的教学观念、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城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 注意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充分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学语言准、精、美、活, 富有特色;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 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

3.2 树立“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观念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 树立“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观念,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强调教为学服务。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技巧。教师除掌握教案书写、板书、板画、说课、语言表达能力外, 还要学习教学导入技巧、启发技巧、幽默技巧等,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热情。

3.3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形式要活泼, 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 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应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任务驱动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灵活性, 讲授时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 在讲述、讲解的基础上, 将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分析法、师生易位互动教学、问答式等多种方法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不单调, 教学过程生动而不枯燥, 吸引住学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才能使学校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 优势优酬, 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通过机制创新, 激活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课堂考核管理办法, 抓住教师课时酬金这一具有杠杆作用的因素, 调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内因, 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

3.5 运用信息技术形象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板书时间, 加大了信息量, 开阔知识面, 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 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体会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魅力, 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4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4.1 开展课题组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将科研融入教学过程,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科研环境亦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 才能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参加课题组活动, 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逐步加入导师的科研活动, 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 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培养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动手能力, 启发了科研思维, 为学生毕业课题设计提供了条件保障, 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4.2 开展多层次的课外活动

大学教育除了教室、实验室等正式课堂的学习, 还包括实习、社会实践等课外非正式课堂学习, 它们也是学生学习成才的重要载体。农学院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机会、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开展校园“学术活动月”活动, 利用好创业大赛、社会实践、三下乡、毕业实习等第二课堂, 构建创新平台, 建立以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团队, 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 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4.3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

农业科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 表现为明显的应用性和技术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科学的发展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与农业学科的交叉, 农业科学的研究已从个体水平不断向微观和宏观延伸。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方法及手段与农业科学常规方法的结合使农业科学的研究手段日益更新和完善,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科学发展的核心, 农业科学的发展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更加综合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 以此来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5 小结

自主型人才培养方法探析 篇8

关键词: 自主型,人才培养;英语教学

为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学校应培养出有自主学习性的学生。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需要在日常经常使用,更应该得到学生的重视和进行自主性学习,也就是说英语学习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上。在传统教育之下,许多学生只是擅长跟着老师走,若将其放到独立学习的环境,往往会陷入一片迷茫。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之门钥匙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战地,想要培养出自主学习型的学生,课堂是必需的突破口。笔者把课堂上的一些战术主要分成以下两方面。

1.情景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起重要作用

一般地,教师上英语课都是把课本上的课文读一遍,然后讲单词和短语、讲搭配和词组、再讲句式和行文,这样一堂课便结束了。这样的课堂在一些人看来,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认为这在考试中是高效得分的,然而,其枯燥无味性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笔者认为在课文教育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所谓情景教学,即创造一种与课文相应的情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最新商业英语口语教程》中有一课“can I help you ?”是讲购物的。教师不妨让学生分批扮演卖家和买家,让他们模仿一下买卖场景。学生在扮演时必然要用到一些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英语教材中有一课“the road to destruction ”是讲汽车的危害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对车的英文见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也可以习得英语知识。当然,教师最后要小结一下,总结课堂收获,画上点睛之笔。情景教学相对教师直接讲解知识而言,无疑突出了学生在获取知识路上的自主性和趣味性,笔者相信这样获得的知识在脑海中刻停留更长,也更利于学生在日常中使用。

2.通过自主讲题来突出练习中学生的自主地位

练习在英语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练习中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地,教师通常需要带学生先练习过一遍。笔者认为,练习是学生做的,重点难点学生自知。不妨放手让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所在,自己剖析思路,再互相讨论。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果确实还有不懂的,教师再来解答。比如阅读理解中,把文章主旨弄混是比较难纠正的。毕竟由于年龄、经验不同,教师的解答有时难以让学生信服。而学生间存在诸多共同性,教师可以让做对的学生来进行讲解,这样无疑有利于学生理解得更深。

二、培养学生课堂下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短时间的学习显然不够。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课堂下自主探究能力了。语言学习关键是要多练、多用。教师不妨向学生推荐一些英文名著,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比如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典型的英文思维。其中曲折的案情、巧妙的推理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读下去。那么书中地道的英文表达也会或多或少地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那么,学生英文的语感、理解力也会大大提升。同时,几个小伙伴一起看,也会一起讨论,对口语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一些诗集如《艾米丽·迪金森诗选》中有句“love require, cautious”这句话中“cautious”不仅是谨慎的意思,也是她丈夫的名字。这样巧妙的双关,定让学生叹为观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英文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把这些当做一项作业布置下去,到时候学生可以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讲解,一起赏析英语文学,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教方略·自主型人才培养方法探析

三、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

在看了上述观点后,也许有人觉得既然已创造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其实,教师还是很重要的。只不过,教师是从掌舵者的地位变成了一位导游,让位学生去掌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在学生遇到盲区时要出手相助,把漏洞补上。比如他们在情景教学中肯定不能把所有知识点都获得,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点睛之笔了。同时,学生在许多方面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的,只能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他们在学术方面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得到知识之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主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应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取知识,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探索英语文学。这样,他们才能在英语这片广阔天地之间占有优势,他们才能成为自主学习型人才,他们才能在更开放、更多竞争的社会中更有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王俊菊.师生关系情境中的教师学习—基于叙事日志的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

[2]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1998(2).

[3]丁周德泗,褚金丽.最新商业英语口语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周建新 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5](英)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教学改革 篇9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特点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再搭建一个职业教育的平台,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点,特别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普通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创新为核心,可称为知识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因此,普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都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2]。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适应特点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其二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应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汇,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并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管理思想及机制的优化

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一方面,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先进院校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往来,学习和借鉴对方所创造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改革自身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建立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审核机制,加强针对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监管力度,注重培养方案实施的信息反馈,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实行教学思想大讨论,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投入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择优选取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教学情况熟悉的优秀教师,专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起责、权、利明确的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促使各系(院)注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从而提高建设效益

[4]。

(二)组织结构的职能优化

以肇庆学院为例,建立起以教务处统筹管理、师范学部业务管理、各学院具体教学管理与实施的管理体系。教务处作为学校专门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其作用在于统筹管理全校教学事务,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改革方案、教学档案管理,为各二级单位教学服务。师范学部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业务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全校师范教育涉及到的教师培训、师范课程管理与教学、学生实习实践等,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各二级单位具体负责日常教学业务与学生管理、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培养目标的优化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历来是广大学者与地方高校管理者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同样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原动力。定位准不准、合不合理、适不适应本校的实际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潜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认同的培养目标,但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却又是一个让大家纠结的问题,长期以来,现有高校的模式都走向了两个方面:要么是培养学术综合型应用人才,这与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走到了一条道;要么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这又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极为雷同,这两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都不太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作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

何定位?肇庆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验,提出了“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思想,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学术化应用型,这种倾向受传统综合大学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表面上看关注了学生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两方面,但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学术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协调与结合,造成学生只会书本知识或只会对书本知识的照搬应用而缺乏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延伸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应用型人才技术化,这种倾向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过多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地方院校的综合性,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学历层次高于高职外,只是高职的翻版,甚至在应用能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这种尴尬的局面。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校的层次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是制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因此,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分层次、分类别,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多样化体系。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兼顾部分学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养过程的优化

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从人才培养各环节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建立起一个立体培养体系。在课程方面,针对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制定三种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课程模块,真正能够实现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生专业基础、专业素养、职业品质。以肇庆学院为例,课程设置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外,设置通识课程以养成学生的文化品质,设置个性发展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口径,故此,将课程设置为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个性发展课六个大部分,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再区分为学术模块、应用模块、复合模块三类。在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聘请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鼓励在校专任教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到校外交流学习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管理方面,针对肇庆学院以师范为主的实际情况,设立师范学部独立于各教学单位之外,统一

负责师范教育的管理、教学和实训。

(五)培养质量评估的优化

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篇10

创新型人才至少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具有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发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学—激兴—问题—探究—总结式教学法, 收效良好。我们特别注意对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培养:独立自主、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探究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强意志。下面结合多年来我院化学教学的实践, 浅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下发预习提纲, 既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又为新课讲授做好铺垫

我们在每节新课前都将下节课的重点内容以预习提纲的形式下发, 告诉学生下次课老师要随机提问, 并将提问结果记为平时分, 若学生能提出预习提纲以外的较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给记高分, 若能亲自通过实验验证或依据正确的理论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者将会被记为破格的更高分。这样一是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有肋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超越自我人格魅力的形成;二是在预习提纲中就把探究题目下发给学生, 为其探究提供较充足的时空。提倡探究时最好多动手实验, 探究积极且动手多者作为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给其记高分。这样激励学生多动手动脑, 不仅有利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三是只要学生能提出新设想, 并亲自做实验, 即使没有成功, 也要给较高的积分。类似这样的做法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磨炼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强意志。同时课前预习也为学生学习做导学, 为新课传授扫除了障碍。

二、课上抓住时机适时质疑, 引发学生求知欲

作为教师要讲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时除了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将所要传授的知识首先自已彻底地吃透、弄通外, 还必须要研究教学方法, 提高讲授艺术。我们的体会是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适时质疑, 引发学生求知欲。所谓的问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 先把自己重点要阐述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 听不明白或有疑问时可随时提问, 教师带领学生以组织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点睛性总结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问题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模式的教学, 它能使课堂充满悬念, 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它特别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问题, 新观点 (因有政策:若学生能质疑、勤质疑、尤其是能提出新问题、新观点者记高分) ,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 使学生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提出质疑,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适时质疑, 即指提出的问题要适时。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设计好什么时候提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对映异构, 要讲手性和对称因素时, 教师先讲清了手性碳的概念, 然后举出两个例子, 说“氯代苹果酸有两个手性碳, 实验证明它有手性:而酒石酸也有两个手性碳, 却没有手性。为什么?到底什么样的物质有手性?”许多学生听后立刻投来了好奇的目光。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探究手性物质必备的条件,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引领及时探究, 调动学生兴趣

课学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而且有些教学内容若采用教师讲授会让人感到平淡无味, 印象不深, 此时可将这部分内容设计为探究性题目及时给学生, 让其分组课后探究并做出ppt, 下次课各组代表再汇报讲解。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 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并经过积极思考后才能找到答案的内容。如讲授醛、酮性质中的碘仿反应之前教师下发预习提纲中提出探究题目:能发生碘仿反应的物质必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具有3个α-氢的羧酸及衍生物类物质能否发生碘仿反应?为什么?学生很感兴趣, 经自己探究的问题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四、问题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活跃课堂气氛

授课过程中有时会随机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时可据问题的深浅度分别采用课上分组讨论和课下探究的方法来解决。课上能解决则分组讨论, 而不好解决的则课下探究。请注意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代表发言后, 最后教师必须要做总结性的点评。如此这样的课堂让身体一直处于静止的学生动起来, 使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 无疑马上会提升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收效更佳。

五、通过适当的实验演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探求知识的最大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才能用心去思考问题, 接授新知识, 迸发新创意。为了配合讲授, 在理论教学时根据需要我们把某些实验挪入课堂进行演示, 甚至我们还想方设法做了某些趣味实验, 不仅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帮助形成正确的、明晰的概念,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钠性质前可以首先就设问“水火不相融, 水用来灭火, 水有没有可能生火?”然后就开始往酒精灯灯芯上滴加两滴水 (事先在灯芯上放一小块钠) , 酒精灯突然燃了起来,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变得热烈起来。学生们都想搞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时我就顺势讲起钠的性质及上述反应的原理;在学习氨基酸的性质时。后用装有茚三酮的喷壶向其上喷, 再在火上烤, 表演“会写字的火”, 并要学生参与完成, 学生乐于其中, 同时也牢牢地掌握了氨基酸遇茚三酮变蓝的最重要性质。讲磷的氢化物的制备和性质时做了“水中取火”的趣味实验;讲硫酸性质时做了“魔棒点灯”的实验———这种将知识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勤于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课堂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 创新性教学体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只要我们潜心于创新教育中教学方法的研究, 会摸索到较理想的方法的。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新时期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单介绍了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做法, 提出了:导学-激兴-问题-探究-总结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多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桂英, 岳群峰, 王春晓.高师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时代教育, 2011, (1) :68.

[2]李旭玫.变革实验教学方式, 培养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高教探索, 2004, (01) .

上一篇:妇产医院手术患者下一篇:中学生德育工作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