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品论文十篇

2024-07-27

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篇1

一、激发兴趣, 感知阅读

有了儿童文学阅读兴趣, 小学生就会像采蜜的蜜蜂一样, 努力寻找阅读机会, 从阅读中得到阅读满足, 进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 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低年级———主要采用故事悬念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 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二、创造条件, 促进阅读

1.上好“三课”。 (1) 读物推荐课:为学生推荐好的书目, 做到好书共享。 (2) 读书方法指导课:教师根据本年段学生的特点, 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阅读方法。 (3) 读书笔记交流课:针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经老师的批阅后, 班级整理成册, 让学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

2.建立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 大家交换阅读, 安排专人管理图书, 定期在班级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放学校图书室。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 对图书进行分类, 并下发到各个班级, 供学生阅读, 真正发挥图书室为学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服务的作用。

4.借助网络辅助阅读。鼓励学生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优化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保证阅读时间。每星期我们都要求语文教师安排一节课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 这样, 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也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

6.营造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文学作品, 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三、授之以渔, 学会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一定的方法, 让学生有法可读。

1.圈点摘录法。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 即在读书的时候用笔作一些记号, 并且利用自己的积累本, 做读书笔记, 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加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去粗取精。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写作技巧;然后, 让学生阅读作品, 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体会;最后进行班级讨论, 教师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

四、搭建平台, 坚持阅读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经常督促学生, 学生就容易失去阅读兴趣。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开展了读书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例如, 组织“儿童诗歌朗诵会”,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组织“故事表演会”“课本剧表演会”,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

五、读书明理, 升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我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 例如, 在指导学生阅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爱的教育》等作品的时候, 我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与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通过讲故事、提问题、谈体会等方式进行交流, 学文明理。

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篇2

从作品的字里行间里也能够感受到这部儿童文学作品给众多读者心灵上带来的震撼与深刻印象, 充分展现儿童时代不同时期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因此《夏洛的网》一经出版, 作者独特的语言特色就将其文学成就推向顶峰, 更展现出儿童文学语言上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口语简单, 语言鲜明

基本上丰富性、延展性以及积极性都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必备的。即使《夏洛的网》在故事情节方面比较简单, 可是作者怀特就用简单的话语将两位主人公以及坦普而顿, 弗恩描述出来, 语言鲜明且精炼。《夏洛的网》中有一处十分经典的描述, 关于坦普尔顿的几个简单动作,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坦普尔顿为了自己的私欲是如何获得夏洛的食物, 没有想过夏洛失去食物后会怎么样, 还有和夏洛一起去集市的时候也丝毫没有为夏洛当时的处境感到担忧过, 等等描述。作者用简单的语言就将老鼠自私而又冷漠的个性刻画出来, 让小老鼠自私的品行在语言描述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当读者独到这一段的时候, 通过语言就仿佛看到一只鲜活的坦普尔顿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在故事中, 很多动物都提防着坦普尔顿, 比如鹅妈妈就认为坦普尔顿是一只没有责任感以及同情心、作风更加不正派的邪恶老鼠, 用夏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顾自己, 从来不顾名人。

作者用直接而又简单的口语化语言表达出众多动物们对坦普尔顿的反感, 并且将坦普尔顿见利忘义的动物形象充分展现出来, 通过简单语言让读者更能够直接了解怀特自身对丑恶事物的立场。对坦普尔顿这只小老鼠的描述很真实又不失张力, 简单而又不失鲜活, 因此从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作者怀特真正用语言将丑恶摒弃在外, 充分发扬真善美。

二、语言幽默而生动, 充满感染力

怀特不仅仅是一名儿童文学作者, 还是一名编辑、一名散文家、评论家, 这也是由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阅历缔造的。正是集众多身份于一身, 怀特在进行儿童文学创造的时候才能够用简单又有力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出来, 同时也在作品中展现其语言上的幽默天分。怀特在构思《夏洛的网》中很多比较特殊场景的时候, 将展示个人幽默特色的语言融合于其中, 让读者能够从语言中获得生动形象并且细致入微的精彩情节, 这样也能够让读者体会到更多的童趣快乐。比如, 威尔伯从别人口中知道自己的最后命运有可能是变成熏猪腿, 非常害怕并且不停呻吟的时候, 怀特是这样的描述的:“我不想死啊!我要好好的活下去, 在这肥料堆上舒服的生活, 我要和朋友们一起呼吸着美丽清新的空气, 并享受着美好的阳光浴!”这个时候威尔伯表现出的状态是常常在孩子身上体现出的固执和天真, 充分的代入感, 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自身充满的深深魅力, 当读到作者营造的特殊场景时能够被深深吸引, 比如老羊对威尔伯说的话:“你发出的叫声就是噪音, 但确实也非常美丽!”从动物形象来看老羊就是人类中的长辈代表, 性格内向且不太会说话, 但是又不失率真的本性。可以自我想象一下, 作者用夸张而又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展现出一只老羊都在讽刺威尔伯的场景, 将原本是很悲伤且严肃的事情展现出轻松欢快的气氛。正因为读者用幽默有趣的语言将各个场景表现出来, 才能够更多的影响众多读者们。比如读者在描述坦普尔顿拖着身体路过猪圈向躺在角落里的威尔伯喊话是这样描述的:“我回来了”、“真的是爽翻天的一夜啊!”、“难以置信的人类大餐和酒宴啊, 我是真正的狠吃了一大顿!”, 口语化的语言表达, 十分鲜明的将坦普尔顿自私自利的本性崭露无遗, 并且幽默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带来滑稽效果, 吸引读者阅读、品读。读者在被作品深深吸引的时候又能够细细阅读作品中的内容, 感受作品带来的儿童童趣以及作者自身的情感与感悟。

三、情感细腻化, 语言具有传递性

儿童文学针对的群体是儿童, 因此作品中的语言不仅要细腻, 而且还要深刻, 这样才能够将青少年读者的情感深深吸引住, 青少年时期的情感与感受能力都比较突出。而在《夏洛的网》中, 夏洛和威尔伯之间隐藏的浓浓友谊让读者们感受震撼, 并且产生强烈共鸣。比如描述威尔伯在黑暗中听到一个之前从没有听到过的细小声音时是那么吃惊的时候, 就可以感受到它是多么惊讶, 虽然这个声音很细小, 但是却很好听, 因为它为威尔伯带来了友谊, 而作者也用细腻而又富有情感的简单话语将其表现出来, “我可以做你朋友。我观察你一天了, 我就喜欢佩”, “可我看不起你, ”威尔伯跳起来说“你在哪里?”。那声音说“睡觉吧。明天早晨你就看见我了”。这个时候的威尔伯多么想要朋友, 正是这份需要, 夏洛在怀特的安排下来到它以后的生命中, 成为它活下去的转折点。当威尔伯正面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 大声的说“我不要死”, 而夏洛则轻快的对它说“你不会死”、“如何救?”、“这得走着瞧。不过我要救你的, 你给我马上安静下来。你要孩子气了”。这些层层递进的话语与情节, 让语言和情感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向读者展现出来。

四、结论

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不管是在美国, 还是在其他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都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儿童读物。其语言的运用以及创造风格都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 充分展现怀特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文学风格, 也正是《夏洛的网》这部作品将其语言特色表现到极致, 对我国儿童文学作品带来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夏洛的网》这部作品所具有的主要语言特色中探讨, 分析其语言带来的情感感染力、传递性和鲜明性。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为儿童带来积极正能量, 促进儿童思维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荣华.为《夏洛的网》作叙事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 2008.09:106-107.

[2]彭志瑛.从《夏洛的网》析儿童文学翻译的显与隐[J].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06:77-78.

[3]姜妹含, 程莉莉.儿童文学《夏洛的网》中的语言特色[J].中国校外教育, 2013.08:76-77.

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推荐 篇3

作者:罗尔德达尔

推荐理由: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经典作品,已经以3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博吉斯、邦斯和比恩是你所能遇到的最卑鄙、最小气的人,他们憎恨狐狸先生,决定把他全家除掉……但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本书讲述了三个凶狠贪婪的饲养场主和狐狸一家追捕与反追捕的故事,被罗尔德·达尔用异常轻松的笔调讲来,让人读了爱不释手。

《姆咪和大洪水》

作者:托芙扬松

推荐理由:托芙扬松是芬兰女作家、画家,世界儿童文学大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她作品中的“姆咪”,酷似直立的微型河马,胖胖的,很羞涩,热爱阳光,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形象。

作品讲述了姆咪特罗尔和妈妈,以及可爱的小吸吸、美丽的郁金香囡囡一起寻找温暖的地方建造漂亮的大房子的故事。书中洋溢幸福和美好的诗意,充盈爱的能量,在一个清新、自然、新奇、如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中提供阅读的快乐与美感、心灵的浸润与提升。

《草坪男孩》

作者:盖瑞·保尔森

推荐理由:《美国当代金质童书》是由中美两国儿童文学专家共同选编的一套优秀的美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由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自强教授强力推荐并组织翻译。

其中,《草坪男孩》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在暑假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作品通过文学性极强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美国式的幽默,营造了一个温暖、唯美、自由、创新、勇敢、正义的儿童文学世界,反映了当代美国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成长心路。

《亲爱的魔鬼先生》

作者:涅斯玲格

推荐理由:奥地利女作家涅斯玲格,获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文学奖等多项国际性大奖,是一位用灵魂书写童话的作家。

本书讲述了地狱里魔鬼男孩贝尔茨的神奇故事。地狱里的魔后和魔王打了一个赌:两年内,她要给人间的布鲁勒夫妇带来不幸。为了打赢这个赌,魔后在地狱重点中学选派了魔鬼男孩贝尔茨去人间帮她完成这个任务。最终,贝尔茨却变成了一只猫永远留在了人间,跟他的新主人布鲁勒夫妇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作者:特拉芙斯

推荐理由:每个孩子的童年都需要一个个奇幻美丽的神奇童话,每个孩子的童年都需要一个正直善良的守护者和保护神。《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绝对满足孩子们的这两种需求——一位会魔法的神奇保姆将带领孩子们一起度过充满奇迹的梦幻童年,让他们在一次次奇幻旅程中得到心灵的滋养与成长。

本书是20世纪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家特拉芙斯的代表作,由我国著名翻译家任溶溶先生翻译,以富有表现力的生动文字,为孩子打造一个灿烂神奇的童话世界。

儿童文学作品 篇4

《小王子》是唯一一部让我看十遍还想看的童话。

2、(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尹丽丽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这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儿童小说,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

3、安徒生:《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叶君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安徒生用不着任何推荐语,他的名字是最好的招牌。

4、 E·B怀特:《夏洛的网》

这是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是一部对友情最好诠释的文本。如果你是小猪威尔伯,你一定也想拥有夏洛这样的朋友。

5、(瑞典)林格伦:《长袜子皮皮》,李之义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先是在网上听这部作品的朗诵,一下就迷上了它。里面皮皮住的镇子名取得极好:维拉·维洛古拉。皮皮是每一个小孩都会喜欢的对象。我觉得:任何一个正常的小孩,都会喜欢上《长袜子皮皮》这样有趣好读的作品的!

6、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是20世纪全球五十本最佳童书之一。它以动人的友情故事探讨了自由、快乐与名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有着令人欣慰的结局:当名声是以牺牲自由与快乐为代价时,应放弃前者,因为后两者价值更高,更值得追求。

7、《一千零一夜》

有趣的故事是小孩子都喜欢看的。对于小学老师而言,讲故事的技巧就是他(她)教学的生命:学生就是他(她)的国王,如果他(她)的故事不能吸引他们,他(她)也就完蛋了。

8、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我看过张天翼所有的长篇童话,觉得这部是最经典的。它也是现代文学史中艺术价值最高的童话之一。

9、汤素兰:《笨狼的故事》

“笨狼”已经诞生20周年了,而“笨狼”妈妈也成为成千上万最想见到的.人物,这足以说明《笨狼的故事》的魅力所在。

10、秦文君:《男生贾里》

秦文君是从这部作品而“大红大紫”的,也是这一部作品让她成为小朋友广为熟知的人物。

小学教育类

1、雷夫·艾奎尔:《第56号教室的奇迹》(1、2)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影视作品欣赏,及戏剧表演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具体且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措施,足为从事小学教育的人借鉴。

2、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湖南一师的学生向我强烈推荐了这一部作品,一看就深深喜欢上了它。一个学数学的男生都这么喜欢它,我想多少证明它的价值。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谈及的方面很多,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如大量阅读、写日记)、管理学生,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如让家里拥有不少经典的藏书)、校长如何治校(如设立家长学校),都说得比较具体,且以自己的教育经历,结合案例来谈,很好接受,也好操作。

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向来不推荐畅销书,但这本书例外。艰深的教育理论与现实的教育实践得以近乎完美的结合,表述的生动,观点之新颖,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她的女儿后来上了清华大学,可算是对她教育理念的一种有力印证。

5、卢梭:《爱弥尔》

卢梭反对学校教育,倡导“自然教育”,这种精神跟老庄一脉相承。在卢梭看来,只有“自然教育”才能培养出爱弥儿这样的天才。

6、周国平:《宝贝宝贝》(或《妞妞》)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你如何教你的孩子,就如何教你的学生。

这是周国平为他的女儿啾啾写的一本书,记载了啾啾成长中的一些言语行为及故事。非常喜欢他的一个观点,能与子女做朋友,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此外,“华德福教育”系列的书,如澳大利亚的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等。

关注一下窦桂梅、李希贵、魏书生、李镇西等人的文章及著作。

附:

爱因斯坦:《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文章)

这虽然只是一篇文章,份量却丝毫不亚于一本厚重的教育学专著。爱因斯坦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这大智慧在教育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学老师,可以关注以下老师的作品或视频:国家纬、杨洋、王大绩、王金战(人大附中)

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研究 篇5

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其儿童观的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复杂。古希腊时杀婴之风盛行,而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随意将其买卖或杀害。基督教认为婴儿带着原罪来到人间,儿童就是缩小了的成人,否认儿童的独立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进步的儿童观,发现了儿童,认为儿童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一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一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变幻不定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使他们更加完美,由于在西方神学占统治地位,使得他们更注重德智体美的发展,尤其是体美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说教和娱乐两种类型的儿童文学共同发展,共存于西方儿童文学之中。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观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制约和成人话语的控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将儿童尤其是男童看做是“防老”的工具。以族权、 父权为主的封建宗法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是家族的财产,是父亲的附庸,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没有地位可言。宋明以来日益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提出长者可责幼, 幼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完全将儿童的话语权剥夺。这种将儿童看做家国附庸的儿童观也影响着这一历史时期的儿童文学观。无论是《小学》(朱熹)、《龙文鞭影》(肖汉冲)、《幼学琼林》(程允升)等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还是《千家诗》、《神童诗》之类的诗歌作品,亦或是《论语》、 《孟子》、《大学》、《中庸》这样的儒家经典,都是以教化为主要目的,从封建的纲理伦常、社会道德出发,试图培养一个明人伦、护纲常的封建士大夫。

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宗教色彩使得中西方的儿童文学呈现不同的色彩,虽然二者都曾否认儿童的独立人格,但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依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以教育、教化为中心的中国古典儿童文学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之下,已渗入中国人的骨血,难以更改,这或许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维持其独特性的原因。

二、儿童文学观的变迁

19世纪西方出现了四位划时代的儿童文学巨匠:安徒生、马克吐温、科罗迪和林格伦,他们能够拓展和丰富人们的儿童文学观念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入人心。20世纪初“儿童本位”思潮席卷西方,并由此产生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即是将儿童看做独立的个人,从其独特的精神及心理需求出发去解放儿童、发展儿童。而这种“儿童中心主义”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其1919年访华期间将儿童处于整个教育的中心, 是教育的起点,而且是目的的思想传入中国,影响着发端时期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1919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了“孩子本位”的儿童观。1920年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提出要将“儿童当做儿童”,要将儿童的文学提供给儿童。1924年《小说月报》开辟儿童文学专栏, 一大批作家响应时代号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如叶圣陶的 《稻草人》、冰心的《再寄小读者》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与民族解放、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将残酷的现实与成人的悲哀展示给儿童看。张天翼的《秃秃大王》、《金鸭帝国》就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丑恶,陈伯吹的《阿丽思小姐》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缩影,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再现了当时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及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提出儿童要“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这种儿童观间接要求儿童为社会主义的事业而奋斗,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中国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功利主义儿童观一度盛行,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家教化的工具,艺术形象成为政治附庸,教育的工具, 文学色彩根本不复存在,文革时期更是绝对的空白期。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童文学也随之焕然一新。“儿童文学教育工具论”逐渐颠覆,儿童文学开始向儿童性和文学性回归。但“重塑民族未来性格”口号的提出表明在中国的儿童文学之中“教育”的色彩或者说“育人”的使命感仍然如影随形,牢固地存在于各个方面。

三、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

“在儿童文学上有两种方向不同的错误:一是太教育的, 即偏于教训;一是太艺术的,即偏于玄美;教育家的主张多属于前者,诗人多属于后者。其实两者都不对,因为他们不承认儿童的世界。”周作人半个世纪之前指出的儿童文学的弊端,在今天依旧存在,“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观中依然占据着中心位置。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困扰儿童文学的教育性问题,也出现了多种表现形态,其教育性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儿童文学也越来越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娱乐、商业、市场、技术元素的增加使得新世纪的儿童文学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外儿童文学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在市场化经济的运作之下带有更多娱乐性、奇幻性、通俗性的外国儿童文学抢占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市场。长久以来,中国儿童文学衡量的标准是所谓的艺术性、文学性。诚然,纯文学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质量的高低优劣代表着整个国家儿童文学的水平,但艺术性、文学性在过度娱乐化的今天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文学性与娱乐性如何共存,艺术性与教育性如何统一,如何打破对西方童话的模仿,如何正确对待低龄化写作与网络儿童文学,在良莠不齐的作品中抽取经典,这些才是我们今天应当思考的问题。

今天,中国的儿童文学正面对着时代、社会、文化的强力挑战,如何创造优秀的儿童文学经典,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之路,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摘要: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深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但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并且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的儿童观有着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镜花缘》与儿童文学 篇6

李汝珍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 官僚阶层结党营私, 朋比为奸。贪污腐败、庸碌无为更是清代官场的普遍现象。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丑恶的社会现实促使作者采用荒诞手法幻化社会, 用海外游历的方式表现社会的荒诞, 间接表达心中的不满之情,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镜花缘》的8到40回, 描写唐朝武则天时期失意的秀才唐敖着意寻仙访道, 随着妻兄林之洋的商船, 畅游海外奇幻国度。光怪陆离、荒诞有趣的故事, 尽在虚无缥缈的镜花水月中。

作者借助异国风情习俗的描写, 暴露和鞭挞了当时社会上许多丑恶的现象。以漫画的手法, 嘲讽和批判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 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 头戴浩然巾把脑后一张脸遮住。面对“儒巾绸衫”者, 便“和颜悦色, 满面谦恭光景”[1], 对破旧衣衫者, 便冷冷淡淡。一旦揭开他的浩然巾, 就看到其狰狞可怖的本相。“穿胸国”的人胸都穿通, 只缘行为不正[1]。“豕喙国”的人撒谎成性, 长着一张猪嘴[1]。

他还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 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 竟然把《孟子》中的“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 以反人之切”[1], 真是不学无术之辈。“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字匾额, 各色人等皆儒巾素服, 举止斯文, 然而却斤斤计较, 在酒楼包了吃剩的几个盐豆, 将一点剩酒寄存, “倘少一杯, 要罚十杯哩。”[1]残桌上放着的一根剔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者对儒林丑态的讽刺真是淋漓尽致!

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 这部以社会批判为主旨的小说与儿童文学无关。但过去的儿童, 除了经书, 只能用成人的文学书止精神上的饥饿, “机会好一点的, 偶然从文字堆中———正如在秽土堆中检煤核的一样———掘出一点什么来, 聊以充腹, 实在是很可怜的” (1) 。周作人曾说自己昔日“最喜欢的却是《镜花缘》” (2) 。《镜花缘》之所以受到儿童欢迎, 究其原因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儿童文学特质。那么, 其儿童文学特质表现在哪里呢?

奇异《镜花缘》通过唐敖等人的海外游历, 为读者展现了五彩缤纷的奇异的海外世界。在李汝珍的笔下, 汇集了许多奇禽怪兽、异草仙花。譬如“其形似鸦, 身黑如墨, 嘴红如玉, 两只红足”[1], 不停啄石来往飞腾的精卫鸟, “年深日久, 竟相匹偶, 日渐滋生, 竟成一类”[1]。飞涎鸟“其形如鼠。身长五尺, 一只红脚, 两个大翅。口中有涎如胶”[1], 靠涎水猎食。又如怪兽“当康”, 满嘴长牙, 跳舞而行。“每逢盛世, 始露其形”[1]。异兽“果然”, 形象如猿, 浑身白毛, 上有许多黑文, 其体不过四尺, 其性最义[1]。另有药兽, 宛似牛形, 头上戴帽。人若有疾, 对兽细告病源, 药兽至野外衔一草归, 病人捣汁饮之, 或煎汤服之, 莫不见效[1]。

异草如“祝余”, “如青草, 花如韭, 可以疗饥”[1];“蹑空草”一吹长一尺, 再吹又长一尺, 至三尺止, 人吃了, 能立空中[1];“刀味核”生在树杪, 其高十数丈, 其味无定准, 全随刀而变, 人吃了不成地仙也可延年益寿[1]。更有一种“肉芝”, 约长七八寸, 竟然如同“小人骑着小马”在那里走路, 唐敖“慌忙追赶”, 赶有半里之遥, 方才赶上, “随即捉住, 吃在腹内”。据说吃了这种肉芝, 延年益寿, 并可了道成仙[1]。另如稻子竟如大树, 长有五丈, 大有五围, 米粒三寸宽五寸长[1]。甚或有一种“清肠稻”, 每食一粒, 终年不饥。

这一切, 在儿童读者的眼中是多么神奇怪诞啊!也容易激起他们连类无穷的想象与阅读快感, 陶醉于这充满灵性的世界里, 心理上有一种新奇满足。

荒诞由于塑造人物的高度自由, 《镜花缘》将我们的视觉直接纳入到荒诞的世界中, 海外诸国居民的肤色形体、生活方式、道德风尚更令人讶异。

人物的荒诞。如黑齿国人面黑齿黑身体黑, 眉毛却是红的;毛民国人浑身长毛;毗骞国人“面长三尺, 颈长三尺, 身长三尺”[1];翼民国人“身长五尺, 头长五尺, 一张鸟嘴, 两个红眼, 一头白发, 背生双翼, 浑身碧绿……也有走的, 也有飞的”。[1]歧舌国的人舌尖分做两个, 就如剪刀一般, 说话时舌尖双动[1]。有人面蛇身的人。也有娇艳的妇人, “俱以丝绵缠身”, “以桑为食, 又能吐丝”[1]。

情节的荒诞。在打破生活常规的基础上打乱事件内在的逻辑性, 从而造成情节上的荒诞。如无肠国的人吃下食物, 腹中并不停留。富人们总是不停地吃, 却把粪便当食物供应给奴仆。无继国无男无女。“虽不生育, 死后其尸不朽, 过了一百二十年仍旧活转”[1]。“女儿国”的男子着女装裹小脚抹脂粉做女工主内事。更有甚者, 还有一种“不孝鸟”, 竟是世间不孝之人幻化而成的[1]。

在环境描写上, 作者极尽幻想之所能, 将自然界幻化为一个灵异的世界, 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氛围, 为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的活动提供了自由灵活的舞台和背景。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 目的是取荒诞之形, 存理性之质。我们从中看出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和批判。而儿童读者进入这个虚拟的荒诞的海外国度, 又怎不产生强烈的奇异和新鲜感呢?!

惊险唐敖等人海外游历既饱览异草仙花, 珍禽异兽, 又始料不及地遭遇种种险情。如唐敖等人遇到恶兽, “吓得四处奔逃。林之洋战战兢兢, ……众兽更都如飞而至, 林之洋不觉放声哭道……无计可施”[1]。再如唐敖等人到了厌火国, 拒绝了面如黑墨, 形似猕猴的厌火国人要钱, 那些人“个个口内喷出烈火。霎时烟雾弥漫, 一派火光……林之洋胡须早已烧的一干二净”, “烈焰飞腾, 众水手被烧的焦头烂额”[1]。“正在惊慌, 猛见海中撺出许多妇人, 都是赤身露体”“个个口内喷水, 犹如瀑布一般……霎时火光渐熄”[1]。这些曲折、惊险的情节扣人心弦, 刺激儿童的感官和心理。尤其是紧张关头的悬念, 更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 心情起起伏伏, 时张时弛。

游戏精神无论是幻想世界还是历险故事, 就其审美本质而言, 贯穿其中的是一种游戏精神。这些历险故事和奇闻异事可反映出两种性质的游戏形式:一是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二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得以满足。《镜花缘》许多海外国度的奇风异俗是现实社会丑恶现象的象征, 是群丑的漫画集成。作者借海外所见把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既是一种情感宣泄, 又是一种满足愿望的游戏形态。正像古代文人无力与黑暗现实抗争时, 就想云游四海或归隐山林, 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满足愿望时, 便求助于幻想。不得志的秀才唐敖最终“仙山撒手弃凡尘”, 追求心中的终极愿望。我们不妨把他看成作者的代言人。《镜花缘》中君子国“好让不争”, “耕者让畔, 行者让路”, “举止言谈, 恭而有礼”, 这就是李汝珍心目中理想化的道德社会, 完全是对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的一种颠倒。

综上所述, 以儿童视角看《镜花缘》, 其中的奇异、荒诞、惊险、游戏精神等无不体现了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和特质。《镜花缘》对社会现实批判的“深度”, 儿童读者还不能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理解, 但其中的神奇怪诞的人物形象及其海外游历的惊险情节, 展现了一种自由的美学心态, 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

《镜花缘》因其蕴藏的儿童文学特质, 在历史上曾满足过儿童的精神需要, 对儿童文学起到补充与丰富的作用,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今天, 《镜花缘》潜在的宝藏仍然会发挥巨大而潜在的影响。

(一) 《镜花缘》蕴藏幻想文学的因素,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列宁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幻想对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很有作用。“幻想文学是儿童文学幻想体中一个独特的文类。”[2]它显示一种想象的真实, 一种艺术逻辑的真实, 能激活孩子心灵的创造力, 拓展他们心灵的自由空间。

“幻想文学”在西方的发展态势蔚为壮观, 且已经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固定下来。在我国, 虽然具有自觉意识的幻想文学的兴起较晚, 但现在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最为重要的艺术生长点。

重温《镜花缘》, 我们不难看出《镜花缘》中蕴藏的幻想文学的因素。“包含超自然的要素, 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故事, 给读者带来惊异感觉的作品。” (【日】神工辉夫) [2]“将没有发生过的, 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写出来, 让人觉得这些事情也许真的发生过。” (【美】罗伯特·内桑) [2]它表现的是幻想的世界, 并且采用了小说的形态, 将幻想描写得如同真的一样。

由此, 《镜花缘》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是幻想文学底蕴深厚的国度, 我们幻想文学的历史悠久。《镜花缘》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价值。

(二) 《镜花缘》化用古史典籍, 为幻想文学提供本土资源与

借鉴

《镜花缘》引用了大量古史典籍, 《镜花缘》中的海外国家, 在《山海经》等典籍中基本上有相应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君子国在其北。……其人好让不争。” (3) 李汝珍抓住“好让不争”做文章, 展示了一个谦让尚礼的君子国。高诱注解《淮南子》:“跂踵民踵不及地, 以五指行也。”在《镜花缘》中, 作者为讽刺标榜行止端方, 不越规矩的道学先生, 则更突出了跂踵民的行走特征:“以脚趾行走, 脚跟并不着地, 一步三摇”, “宁可湿衣, 不可乱步”[1]。作者还化用《博物志》、《酉阳杂俎》里诸多神话、志怪及传奇故事, 光怪陆离、神奇美妙, 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总之, 《镜花缘》这部“与万宝全书为邻比”[3]的奇书, 内蕴丰富, 这珍贵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 值得我们好好挖掘, 从中寻求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幻想文学的本土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说, 《镜花缘》将对儿童文学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鉴, 并产生潜在的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周作人《儿童的书》

[3]山海经 国学网站原典宝库

[1]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

[2]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论儿童文学中比喻的童趣 篇7

儿童文学中喻之童趣的具体表现

在儿童文学中, 比喻在选择本体和喻体时, 要选用高相似性的两个事物, 而且它们之间要有较为具体的相似点, 读者能很容易就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其相似性能得到普遍认可。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取材范围也较为狭窄, 相对固定, 大多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而抽象事物较少。从比喻的形式上说, 较易理解的明喻较多, 而较少使用暗喻和借喻两种形式。同时, 儿童文学受其接受对象的限制, 在运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因素。

强调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由于受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 儿童的认知范围较小, 这也是我们在运用比喻时需考虑的一个首要因素。在读者大多是成年人的成人作品中, 本体和喻体的取材十分广泛, 天文地理、虫鱼鸟兽、典故传说都可作为比喻的事物。而“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 受其生理条件限制, 生存空间较小, 活动的范围狭窄, 生活经验、所掌握的知识都较为简单和贫乏, 学习理解能力较差。而构成比喻的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的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 在儿童文学中用来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应是儿童能够理解并展开联想的事物, 这些事物与成人作品中用来做比喻的事物相比, 应具有常识性和浅显性特点, 用来作比的本体和喻体比起成人作品中的本体和喻体, 就范围来说受到的局限要多”。

形象式的比喻较为常见。由于文学作品受众接受心理的不同, 在儿童文学中形象式的比喻较为常见。“所谓形象式的比喻就是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 它的喻体是具体的、形象的、熟知的、浅显的, 是以浅喻深的比喻;而抽象式的比喻是用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事物来喻浅显的、形象的、熟知的事物, 是以深喻浅或以深喻深的比喻。”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是儿童的思维方式, 其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相对较低, 在认识事物时具有形象具体的倾向, 对事物的表面性特征较为敏感, 而通过语言理解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能力很低。所以在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应该是形象化的, 而非难以理解的抽象事物。

倾向口语化。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 视觉是成人作品理解的首选途径, 较多使用书面语, 而儿童则主要靠听觉, 因此要多使用口语。口语和书面语相比, 其句式简短, 较多使用省略句和自然句, 句子结构不能太复杂, 声调不能太单一, 思想感情要丰富。“同时由于声音容易消逝, 所以比喻句中的口语应尽量使读者听得清楚、明白, 要求句子结构不能过于艰涩复杂, 且应较多地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于儿童把握的口头常用的词语。”如下面的比喻句:

“他顶天立地, 身体十分高大;脑袋像一个圆形的屋顶, 双手如同巨型钢叉, 双脚就像大号帆船;山洞般的嘴长在一张土黑色的脸上, 还有石块般的牙齿、茶壶般的鼻孔以及灯笼般的眼睛”。 (《一千零一夜》)

这个例子中, 所有的比喻句都是运用口语化的词汇, 像给儿童当面讲故事一般, 一点一点地描述巨型怪物的具体形象, 使儿童听得津津有味。同时, 这些比喻的句子结构关系较为简单, 且本体和喻体中脑袋、屋顶、双手、钢叉、双脚、帆船、石块、牙齿这些词语多是常见的易于立即把握的口头常用的词语, 这样更容易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特定的受众制约了比喻的使用

儿童文学中大量比喻的运用是其特定的阅读对象和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所要求的, 当然也有其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年龄和心理不同于成人。儿童的年龄较小, 对文本的语音层面依赖较多, 语言表达要求浅显、比喻所涉及的事物要具体可感。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大都是诉诸于听觉的, 句式选择较口语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其对童话文本的接受就不单单限定在语音的理解和听故事上, 他们开始加入个人的思考以及对情节和形象的再处理。例如儿童文学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大多是具体可感的事物, 形象鲜明, 且还有诸如一只挨着一只地掠过去的野天鹅、呼啸着的箭头这样的动态性事物, 这样更使本体事物显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 从而使儿童能够充分感触到故事中的事物, 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智力等因素的特定限制。儿童文学中运用比喻也要考虑幼童的智力等因素。同时也要注意智力因素和文学接受能力并不完全对等。除此之外, 还要兼顾其他一些因素, 比如教育所培养的文学赏析能力、文化环境状况、语言表达能力等, 这些使得儿童在接受比喻的表达时呈现出特定的要求。例如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 强调与儿童生活经验相结合, 其本体和喻体应具有常识性和浅显性的特点, 就是考虑到了上述诸多因素对儿童文学接受的影响。同时, 在取材上, 本体和喻体大多是人、动植物、自然和人文景物, 范围较为狭窄和固定, 这样就能够满足大多数儿童的阅读需求, 降低智力、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儿童文学接受的影响, 从而使广大少年儿童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比喻的作用

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可以用来说明深奥的道理, 使之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经验;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同时能对概括化的事物形象化处理, 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儿童可接受的经验。对少年儿童而言, 儿童文学作品中一般不会出现深奥难懂的大道理, 而只会是一些理解稍有难度的常识性道理。如下例:

“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脸, 想在这里吃白食, 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一千零一夜》)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流浪汉痴心妄想, 想住在漂亮的姑娘们这里白吃白喝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用天鹅肉指代姑娘们, 用癞蛤蟆指代流浪汉, 再用“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个比喻句来说明流浪汉想占便宜不可能的道理。通过这个鲜明生动的比喻, 这个“吃白食”的道理很轻松地就讲明白了, 也使儿童读者理解了“吃白食”的真正含义, 从而理解了整个句子的意思。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 可使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具体、清晰, 便于儿童理解和阅读作品。例如:

“不久黑烟冒完, 就聚在一起,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 黑烟瞬间化做一个披头散发、狰狞可怕的巨大怪物。他顶天立地, 身体十分高大;脑袋像一个圆形的屋顶, 双手如同巨型钢叉, 双脚就像大号帆船;山洞般的嘴长在一张土黑色的脸上, 还有石块般的牙齿, 茶壶般的鼻孔以及灯笼般的眼睛。” (《一千零一夜》)

这段话连用了7个比喻, 分别从巨大怪物的脑袋、双手、双脚、嘴、牙齿、鼻孔、眼睛7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刻画, 使这个抽象的巨大怪物逐渐具体化、形象变得栩栩如生, 便于儿童将部分组合为整体进行感知, 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形象具体、真实可感的怪物形象。

对概括的东西加以形象化处理。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 可以使概括化、整体性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真切可感。例如:

“黄昏时已近横滨, 落日被白云上下遮住, 竟是朱红的颜色, 如同一盏日本的红纸灯笼。” (《寄小读者》)

这句话中, 作者把被白云遮住的朱红色的落日比喻成一盏日本的红纸灯笼, 朱红色的落日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了。将落日缩小为一盏红纸灯笼, 使儿童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朱红色落日的具体形象和状态。

总之,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语言要浅显、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有趣味性。由于儿童文学中比喻的运用受其特定的受众对象———儿童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等因素和儿童文学自身特点的限制和要求, 呈现出其特有的内容, 这与其他文学作品明显是不同的。在儿童文学中, 高相似度比喻的运用较多, 比喻的运用要结合其已有的学习经验, 多是形象式的比喻、有口语化倾向。同时, 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文学门类, 比喻修辞在其中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从而总结概括出比喻运用的一般性规律, 可以使儿童文学的创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40页。

[2].陈莎莉:《试论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 《云梦学刊》, 2002 (5) 。

[3].温锁林:《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 《吕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0 (4) 。

[4].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儿童文学作品论文 篇8

儿童文学因何而存在?《光明日报》报道:“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进行了这般的学理分析。

他认为,儿童文学应该“以善为美”,通过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愉悦,来陶冶和优化儿童的精神生命世界,形成人之为人的那些最基础、最根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夯实人性的基础,塑造未来民族性格。

所以,儿童文学作家被称为“点灯的人”,他们要用真、善、美的光点亮孩子的心灵。“为儿童写作的人,首先得有爱心。他不仅要爱孩子,还应该热爱生活。他的作品,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应该有饱满的热情和感染力。”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说。

儿童文学作品朗诵声腔技巧教案 篇9

授课教师:初等教育系 郑晓春 授课班级:初等教育08级系选班

教学目标:

1.掌握儿童文学作品朗诵声腔技巧,有意识地利用声腔技巧补充、强化朗诵意蕴。2.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朗诵艺术语言的鉴赏力、表现力。3.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表现欲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中训练学生声腔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用得体、自然、适度的声腔技巧来表现作品角色的性格和情绪。教学课型:实训课

教学课时:1时课(第2课时)教材处理:

优选先进的高职高专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充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技能训练规律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作品朗诵声腔技巧进行补充、强化,以口语训练为主要载体,按照朗诵训练的程序,由鉴赏、模仿、创造到自然运用声腔技巧。

教学方式:以示范、赏析、表演等方式积极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复习基本理论:

声腔技巧的定义:朗诵中通过音色和语调的变化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声腔技巧的种类:主要包括虚声、颤音、笑言和模拟。声腔技巧的作用:朗诵语言的艺术化。

二、实训部分

(一)技巧单项训练——文学作品片段 1.虚声训练

小二狼,小儿郎(片段)

小狼上了猎人的圈套!小狼疼得哇哇叫:“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救救我的爪子!”崖洞里的狼妈妈心里有点发慌,“唔,我的耳朵怎么直发烧?我怎么老打喷嚏?不行,不行,准是出了什么事儿,我得去看看,去看看!”

①学生上台练习。②教师点评: 1)考察小狼叫喊声中音节的虚声呼出的效果是否体现出与对方有一定的距离。2)考察虚声是否体现狼妈妈的“自语感”和忐忑不安的心绪。

3)虚声中的气息要掌握分寸,不能有气无力,要防止语言虚飘弱化,这就要求加强唇舌的发音力度,强调声音集中。

③教师指导、示范。④学生巩固练习。

⑤教师小结:真声控制莫太响,假声时时来帮忙。声母阻气要有力,气息均匀细又长。2.颤音训练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片段)

老头儿不敢违抗,也不敢说什么话来阻挡。

于是他就走向蔚蓝的大海,看见海面上起着黑色的大风浪。他就开始叫唤金鱼。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爹爹?” 老头儿对她行个礼,回答道: “鱼娘娘,你做做好事吧!

我怎样才能对付我那个该死的婆娘? 她已经不愿再做女皇,她要做海洋上的女霸王; 这样,她可以生活在大海洋上,叫你亲自去侍奉她,听她随便使唤。”

金鱼什么话都没有讲,只用尾巴在水里一划,就游进了深深的大海。

①故事背景简介。②学生上台练习。③教师点评: 1)颤音不能滥用,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准确找出颤音的位置。2)体现音节或词语的声音强弱交替,在颤抖的声音中体现人物的情绪。

3)要注意与情感的融合。从声腔的角度来说,它不是语感的模拟,而是情感的本色。④教师指导、示范。⑤学生巩固练习。

⑥教师小结:吸气有如在抖动,呼气同样要战栗,欲抑难抑声抖动,声情合一是根本。3.笑言训练

老虎想:这回小猫总算要落入我的口了!①学生上台练习。②教师点评:

1)不同的笑有不同声腔技巧,要细致区分。例如奸笑和冷笑气流活动的力度和部位是不同的。

2)考察笑言是否与语气语调相匹配。③教师指导、示范。④学生巩固练习

小猴荡秋千(片段)猴山上有一只小猴,他机灵活泼,可大家都不喜欢他,因为他最爱取笑别人。

一天,小猴正在荡秋千,看见瞎了一只眼的猴子走过来,就一边荡,一边编起歌儿唱:“独眼龙,打灯笼。只见西来不见东。嘻嘻。”小猴得意地笑了。独眼猴被气跑了。

这时,一只跛脚的猴子正朝这边走来。小猴唱道:“跛杆,跛脚杆,一脚长来一脚短。咯咯。”小猴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跛脚猴瞪了他一眼,气得转身就走。

小猴在秋千上荡呀,荡呀,眨巴着眼睛,东瞧西看。咦,一只驼了背的老猴子,正坐在树上给他的孩子抓痒,小猴子又唱开了:“驼背驼,像骆驼,背上背着一大坨。哈哈。”小猴笑得更开心了。驼背老猴睬都不睬他,只是转过身来,用背朝着他。

①学生上台练习。②教师点评: 1)考察笑言的长度和力度是否与作品的层次相符。

2)笑言要以情带声,让口腔和胸腔松弛下来,让小腹膈肌弹动起来。笑言的过渡要自然、顺畅。

③教师指导、示范。④学生巩固练习。

⑤教师小结:口腔喉部要放松,小腹膈肌来弹动。气打软腭发笑言,真情实感在其中。4.模拟训练

鼠小弟摘苹果(片段)

高高的树上长着可爱的红苹果。鼠小弟好想吃。要是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多好啊,看到其他的动物一个个使出自己的本领摘走苹果,鼠小弟好羡慕啊。它学着袋鼠的样子跳,可是跳不高,学着犀牛的样子去撞树,结果碰了个鼻青脸肿。啊,怎么办呢?后来,它遇到了海狮,海狮虽然也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本领,可是,当它用顶球的绝活把鼠小弟抛到树上时,鼠小弟就摘到了大苹果了。

①学生上台练习。②教师点评:

1)考察儿童腔的模仿是否自然、顺畅。

2)考察语气语调是否顺应儿童腔体现儿童的心理特点。

3)声音的模拟主要从音声器官的变化着手,要从发音器官变化上适应不同年龄角色的需要。

③教师指导、示范。④学生巩固练习。

寓言《禽言兽语》

狮子的训词:除我以外,谁配做王?!鸭子的宣言:各有各的走法。猪的理想:吃饱睡足。

黄鼠狼的心愿:所有的鸡窝都别关门!猫的条件:一条鱼换一只老鼠!老鼠的决议:把猫拖进洞里咬死。狼的美梦:明天弄张羊皮披上。泥鳅邀请鸟儿:到水里来吧!

一只从屠宰场逃出来的猪教导猪崽们:赶快减肥!①学生上台练习。②教师点评: 1)考察能否用不同的音色区分不同的动物形象。2)考察口腔和共鸣腔变化的位置是否准确。

3)语势的模拟要综合运用语言的轻重、快慢、长短、间歇、高低、强弱等因素,用以表达角色的性格、感情和生活经历等。

③教师指导、示范。④学生巩固练习。

⑤教师小结:抓住感觉和形象,音色音量要恰当,不求逼真求神似,语气语调要跟上。

(二)技巧综合训练——影视配音实践 电影配音:《哪吒》(片段)①原音重现。②两组学生上台比赛。③教师点评:

1)要综合运用虚声、颤音、模拟等声腔技巧。2)音色要体现角色的年龄和性格特征。3)口型吻合,配合默契。④师生共同评议。

⑤教师小结:影视配音属于话筒语言艺术,它受影视剧人物的气质、声音、语言的速度节奏的制约,用声音塑造人物,强调声腔的个性特点。

(三)技巧综合表演——课本剧表演《陶罐和铁罐》(片段)①学生上台练习。②师生共同评议。

③教师小结:课本剧综合运用了艺术性的口语表达和表演。强调语言的声腔与形体、表情的配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反馈

声腔技巧在朗诵艺术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色的丰富多彩和语气语调的千变万化,构成了朗诵语言的艺术性。朗诵者要从作品角色的性格和情绪出发,仔细揣摩,用得体、自然、适度的声腔技巧来表现。基本功要扎实,气息运用得要好,声音的控制一定要适当。

三、布置课后作业

“痛并快乐着”的儿童文学 篇10

然而, 我国的儿童文学现状并不容乐观, 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隐忧, 亟待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笔者作为一名儿童图书出版的编辑, 认为我们的儿童文学应该在“痛并快乐着”这一主题的引领下,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在创作中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既深挖自身潜力, 向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 又要学习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个性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创意方面的优长, 超越前辈, 开创未来。

为何是“痛并快乐着”?儿童文学不一直都是让儿童快乐的文学吗?不可否认, 让儿童在阅读后感到快乐和愉悦是儿童文学的功能, 但“痛”更是让儿童文学存在的必须与根本。同时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存在的几个不容忽视的现状之痛, 也在提醒着这一主题的存在。

一、为何说“痛”是让儿童文学存在的必须与根本?

纵观我们人类的文学史, 可以简单地说, 就是人类自身的一部苦难史。让人们奉为经典的文学名著, 哪一部不是充满了悲欢离合与苦难沧桑?成人文学中的《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都向世人展示着这个世界的残酷与现实的规律, 但是更是在磨难之后, 在字里行间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确证着我们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当这个真实的世界摆在天真、纯洁的儿童面前时, 作为成年人该如何告知尚不成熟、还处于人类幼年的这个群体, “世界”是什么, “痛苦”是什么, “悲伤”是什么。这时儿童文学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 就是用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以适合儿童的语言文字、生动优美的图画, 在儿童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向孩子们讲述这个他们存身的真实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如笔者童年看过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 童话悲剧性色彩居多。而恰恰就是在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灰姑娘饱受虐待、莴苣姑娘受尽幽禁之后的解救和救赎中让我们坚持看到最后, 才会得到莫大的欢愉与释然, 觉得生活是美好和有希望的。“痛苦”与“悲伤”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 就是要学会用儿童文学语言表述“痛苦”与“悲伤”。“痛”的感悟, 是直入心灵的感悟。肌肤的痛, 让我们一下就知道要保护自己的身体, 情感的痛, 让我们体会到亲情、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我们其实无法直接告诉孩子们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渴望的温暖与幸福, 只有他们真正接受过寒冷与绝望的洗礼, 才可以知道那一丝光亮的宝贵。但我们不可能把孩子们都放入那样的环境, 而到位与恰当的讲述却可以帮助他们尽量去理解人生的真谛。另外, 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 是我们所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民族记忆。我们的民族曾经深处苦难当中, 对“伤痛”有着深刻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应该通过儿童文学深入浅出地正确告诉我们的后代, 通过阅读那些痛的记忆, 体会与学习如何面对与处理困难, 从而传承、培养与沉淀出我们民族勇敢、坚韧的气质。所以儿童文学始终都应该是“痛并快乐着”, 并不是一味地“快乐”, 反而是痛楚让我们记得存在和成长, 让我们学会思考、分辨, 变得深刻与从容, 勇敢与坚强。从曹文轩老师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就可以看出, 会讲“痛苦悲伤”的儿童故事, 应该也是获奖评判的一个标准。本届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对曹文轩也有这样的评价:“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二、我国儿童文学的现状与隐痛

第一, 儿童文学作品结构缺失之痛, 儿童文学作者梯队缺乏之痛。现在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以童话、儿童小说、生活故事为主, 校园文学成为主流, 而少见关注留守儿童、失足少年、困难家庭的文学作品。优秀的纪实儿童文学、儿童科幻故事及诗歌、散文作品、儿童戏剧和电影更是鲜见。以儿童电影为例, 现在我们能在影院看到的儿童电影寥寥无几, 有的也是以电脑技术制作的3D电影或动画片为主, 已经几乎看不到真人表演的电影作品。今年六一儿童节档期就都是动画片, 这些电影也许热闹好看, 但是却离孩子的现实生活有着莫大的距离, 看后更多的是情绪上暂时的快感, 而非情感上的感动与体会。同时, 适合低幼亲子阅读的幼儿文学、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多, 适合初中和高中生阅读的作品少, 适合解决青春期少年成长烦恼的经典原创文学作品更少。许多少年的青涩时光在与课本的对决中度过,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带给他们的困扰与困惑时, 儿童文学作品又给了他们多大的帮助与指导呢?!抚慰、理解、榜样的力量, 责任、担当、勇气的养成, 在我们共同的指尖滑过, 职责之痛不免让人痛楚与汗颜。同时, 儿童文学作家的梯队结构也呈现着中老年作家多、青年作家少的现状。更多的年轻人在成人后, 生活上的压力让他们在金钱与利益的海洋里上下, 投入网络文学的创作, 在爱情、穿越、玄幻与宫斗的世界里沉浮。有些年轻作家和画家虽然也投入了儿童文学的创作, 但更多的是投入低龄儿童文学和绘本的创作, 等待他们的成长和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和过程。

第二, 面对着我国6000万留守儿童, 儿童文学要担起自己的职责, 不要在将来有失责之痛与遗憾。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 城乡教育条件的差距, 在历史、经济发展以及地理情况等客观因素下, 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出外打工, 将他们留在家乡让老人照顾。在他们童年的成长生活中, 失去了父母的陪伴, 失去了本应得到的爱护与关怀, 家庭阅读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在没有规范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环境中, 他们极易产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上的异常, 一些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较, 他们更加需要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的帮助与关注。我们应该摆脱儿童读物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减少经济利益的束缚, 调校儿童文学娱乐化的方向, 真正放下身段深入生活, 走向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 多多创作反映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现状及心理状态的优秀作品, 呼吁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入手, 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让留守儿童的童年也能充满阳光和快乐。至少通过儿童文学读物, 能够给这一群体直达内心的抚慰与温暖, 让他们知道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有人理解他们的茫然、敏感甚至是悲观。尽量去减少他们成长过程中心理需求的缺憾, 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惑与障碍, 让儿童文学给留守儿童以最大的人文关怀, 不要在帮助留守儿童这一本应尽到的职责上, 迷失得太久太远。

第三, 儿童文学繁荣背后的那一丝隐忧:儿童文学作品与图书存在着过度市场化、商业化, 内容趋向于娱乐化与游戏化的倾向。在商业化写作背景下,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为迎合读者的口味, 在娱乐、消遣的游戏精神影响下, 成为文字浅显、情节轻松的类型化作品, 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搞笑、幽默、内容肤浅的作品。同时许多作者写作的速度在加快, 出书的速度也在加快, 文字越来越浅显, 故事越来越套路, 看似充满了想象力天马行空, 热闹丰富, 实则缺乏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体会与经验, 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作品自然也就缺失了最为重要的内核, 在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态的引领下渐渐失去了独创性、丰富性与真实性。有些作者为了经济效益, 刻意回避了儿童成长中必须面对的伤痛。这些“概念化”的作品脱离了现实, 离开了现实的生活, 回避了那些真正能培养责任、激励奋发精神和内心深处感动的故事, 甚至是在利益面前失去了关注当下的意识、勇气和决心。当我们选择了既没有难度又没有深度的写作的时候, 文章里的人物也就没有了在压力下做出选择的艰难, 也没有了面对问题时的烦恼, 自然也没有了解决问题时的勇气与智慧, 也就更不需要在真实的事件中彰显性格。由于缺乏现实生活中生动的细节, 因而也就缺乏感染力, 当然也就缺乏精神的鼓舞、心灵的指引和人性的光辉。这样的作品中, 很难寻觅到成长中儿童需要的榜样力量、朋友关怀, 也难寻觅到心理的慰藉、温暖与反省。当儿童文学过分娱乐、庸俗的时候, 它也就失去了对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引领, 难以打动孩子们内心的那颗火种, 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 孩子们笑过之后, 难以留下深刻的痕迹。当简单而轻松、快乐的浅阅读代替了深层的感受和思考, 那这样的学习会将我们的未来带向何方?所以恰恰是“痛并快乐着”的儿童文学主题, 才是我们要倍加敬畏与呵护的, 伤痛过后学会承受、抗争与奋斗才会收获真正的快乐, 才能深刻地体会快乐的可贵。就像曹文轩说的:“儿童文学并不是让儿童快乐的文学。”

三、结语

不论发展到何种阶段, 笔者始终相信“痛并快乐着”都将会是儿童文学的根本与主旨。儿童文学要会写“快乐”更要会写“伤痛”, 儿童文学犹如帮助儿童飞翔的翅膀, 而“伤痛”就是让这翅膀得以飞翔的逆行朔风, 风越大飞得越高越远。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出版过程, 当然也远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与简洁,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要经过对生活体验的积累与沉淀, 经过潜心钻研, 不断提高文字表达水平与技巧的过程。这种沉淀与过程也是“痛并快乐着”的。作家和出版人要牢记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 在思想和艺术上深深地挖掘当代性、先进性, 在现实中融入梦想, 在文字中深植情感, 将儿童的天真真挚与自由想象, 同道德与哲学相结合, 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现状与成长问题, 在“痛苦”的创作、批评与自省中沉淀、自律与进步, 引领小读者们思考和追寻生活的真谛, 最终获得那份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汤素兰.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15-03-09 (16) .

[2]蒋肖斌.儿童文学不是让儿童快乐的文学[EB/OL].http://article.cyol.com/m/content/2016-04/10/content_12398742.htm.

上一篇:干细胞生物学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