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十篇

2024-09-13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1

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 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 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 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

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 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财务势在必行。

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 仅限于财务风险, 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

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

5.现行财务评价体系主要限于可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指标, 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知识资产等缺乏适当的指标加以考核评价。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 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突变, 其中包含着许多观念的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先需要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转变。面对崭新的理财环境, 企业若不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 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一、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

企业财务国际化是顺应经营战略国际化而产生的, 企业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中谋划经营战略, 企业财务自然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加以配合, 譬如说海外上市、跨国兼并、利用各种合法手段来规避税负等。

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风险越来越大, 要确保利润最大化, 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 这也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 等于抓住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

三、资本多元化观念

入世后, 资本市场开放, 市场准入门槛降低, 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 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 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四、风险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 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自负盈亏, 因此必须增加销售、降低成本, 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善于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 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合理投资,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收入、成本、利润的考核。

五、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观, 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 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

六、现金流量观念

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许多情况下, 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 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因此应该特别重视现金流量的控制, 加强对企业现金收支的管理。

七、要树立信息理财的观念

信息, 在当代社会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企业决策离不开信息, 信息反映企经营环境的真实情况, 要使企业在现实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随时掌握反映客观现实的信息。企业决策所需信息大部分来自会计系统。据专家估计, 经济信息中大约百分之七十是由会计系统提供的。从而使得在信息分析基础上所作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信息。要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 捕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 进行财务决策, 开展筹资和投资活动。随着历史的进程, 会计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现在的会计, 已从反映经济情况、提供财务信息, 逐步转化为会计分析, 在会计科学中称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出现, 使会计工作广泛运用数字方法进行科学计算, 以数据形式令人信服地预测经济前景。从而使会计从事后反映、推进到事前预测并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经过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会计由简单到复杂, 由不完善到完善, 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数据处理要求的日益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会计操作技术也在不断的变比.经历了从手工操作一机械化操作一电算化操作的发展, 计算机将在会计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 不仅给会计工作提供了先进的计算工具, 而且拓宽了会计内容, 改变了会计方法, 对会计活动各方面带来一系列变革。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2

由笔者共同主编并由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企业营销学》一书对现代营销管理观念演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我们认为, 随着“市场”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交易场所发展演变成为超越地理空间的全球市场, 营销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而认真分析现代营销管理观念产生的原因, 则能管窥市场营销管理观念演变的基本轨迹, 可以得到一幅关于营销管理哲学思维模式发展变化的初步图谱, 进而研究企业营销嬗变的趋势。

1. 现代营销管理观念发展演变轨迹

具体而言, 现代营销管理观念大致经历了三种不同导向下的六个发展阶段, 分别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和全球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我们可借由“点”、“线”、“面”、“体”和“球”, 来形象地描绘市场营销管理观念演变的基本轨迹。

如上表所示, 营销观念经历了点、线、面、体、球的变化, 无论是从最初一维视角中仅有厂商只顾自己生产“点”的观念, 再到二维平面中由厂商与产品间形成“线”的观念和外加推销服务形成的“面”的观念, 直至三维立体中在“面”观念基础上再以消费者为中心构成各种“体”的观念, 还是最后到多维空间中“球”的观念形态, 市场营销管理观念都在时间维度的演变过程中受到所在空间的影响, 发生着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升华的演变。

2.“球”营销管理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界营销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初步形成了全球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Global Social Marketing Concept) ——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完全舍象了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本国市场与外国市场的概念, 而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来进行需求管理的观念。全球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从其影响面上讲, 似乎可以称之为一个由前述社会市场营销“体”的观念发展而来的“球”的观念。但是这个“球”所处的环境、所牵系的方面却远胜之前所有的营销管理观念。它是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多角度的营销管理观念, 是以全球——整个人类社会及其长远利益的需求作为市场, 以与人类社会相关的环境、生态、绿色、和谐为中心进行管理的营销观念。

“球”营销管理观念认为, 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关注消费者的时尚个性需要, 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社会与环境、环境与生态之间的长远利益;还认为企业和组织应该在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的基础上, 通过协调与平衡该需要与社会、环境和生态及可持续等方面的利益, 然后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服务, 以维护和增进消费者与社会、环境与生态的关系, 使之更加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在这里, “球”的观念是指企业除在传统上要以自身为出发点来考虑其行为外, 还要求其以发展的观点、站在消费者角度来看待自身行为是否有益于社会福祉, 是否富有社会责任感, 它全方位的考虑了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自制与自觉。

二、“球”营销管理观念对企业整体营销的影响

随着国际营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 “球”营销管理观念对企业营销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 那就是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 整合企业营销管理各方面力量与资源以及企业营销管理客体的方方面面, 从而以企业整体作为营销管理的对象, 形成企业整体营销的合力与效果。

1. 重新认识企业营销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在“球”营销管理观念大背景下, 无论是企业营销管理理论研究, 还是企业营销管理实践, 都必须首先回答谁来营销, 营销什么的问题, 亦即明确营销的主体与客体。这是准确理解和把握“球”营销管理观念和企业整体营销精髓的关键所在。

一般而言, 营销管理的主体既包括盈利性企业, 也包含非盈利性组织和个人。企业营销的主体是指实施营销管理行为的盈利性企业实体, 它可以是企业的局部, 也可以是整个企业的全部, 它既可以是企业内部的组成要素, 还可以是企业的整体。本文所述企业整体营销的主体是从局部到整体、从内部到全部, 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企业营销的客体是指营销管理的对象实体, 它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或者观念, 当然, 也可以是整个企业本身, 即以整个企业作为对外营销的对象, 而不是将营销目光仅仅聚焦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观念的局部, 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整体的一致性效果, 远远大于企业各局部效果的简单合计。纵观目前成功运营、健康发展的企业, 无一例外都是整体营销的高手, 营销包装的往往都是整个企业, 消费者也普遍更信赖一个整体上看更有实力和美誉度的企业,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 往往很难改变。

2. 从整合营销传播到企业整体营销的嬗变

1993年, 美国西北大学唐·舒尔茨教授等人出版了《整合营销传播》, 从理论上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 即追求“一个声音说话”。研究企业营销管理可以站在不同的高度, 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探讨。回顾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 总结当代企业营销特别是“球”营销管理观念实践的经验和规律, 可以将市场营销问题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研究, 把多年来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企业经营观念、经营管理战略和企业经营技巧加以有机结合, 从而构造出一个新的理论架构——企业整体营销。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 为现代企业形成内在统一的精神理念, 制定更为有效的企业经营战略和形成独具魅力营销管理艺术, 提供了现实的指导和启示性的思路——以整体的企业进行整体的营销, 解决整体的问题。

企业整体营销是企业面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有效选择, 它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 把影响营销管理的相关因素 (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其联系) 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从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功能性和目的性、层次性、有序性和适应性等方面, 重新思考、理顺其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形成的一种新的、全方位的营销管理哲学思维方式。香港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林健安先生在一次精彩演讲中提出了关于非整体营销“从局部的、当时的环境去找原因”、“盲目干预”、坚持“传统的解决方案”、死守“熟悉的解决方案”、“轻信对策”、“欲速则不达”、“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界”、“缺乏整体思考的积极主动”和“专注于个别事件”等十大困境, 对于领悟整体营销理念, 指导企业整体营销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企业整体营销是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上, 提出的一种从整体格局上把握营销活动的战略观念。它强调以系统的思维营销企业整体, 而不是单纯地营销企业的产品、服务与观念。它要求以知识经济为支撑, 以消费者为核心, 以营销产品品牌与企业形象为重点, 把企业整体推向市场。因此, 企业必须着眼于“球”营销管理观念对企业营销管理方式及其变革的影响, 以整合营销传播作为一种手段, 从企业整体角度着力, 不仅要强化整体企业的“一个声音说话”, 更要强化形成企业由内而外, 高度一体化、一致化的整体营销力, 不断推进从整合营销传播到企业整体营销的嬗变。

3. 以“球”的视野观察、思考和推动企业整体营销实践

相对于点、线、面、体而言, “球”是最复杂的“体”。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推进“球”营销管理观念对企业营销管理实践的指导, 首先需要我们正确把握该观念的“球”性, 那就是要秉持整体系统的思维, 坚持以全球的视野来观察、审视和思考企业全局的营销管理活动, 充分调动企业一切可以利用的营销资源, 积极培育企业立足于全球及未来需求的营销管理环境, 将良好的企业整体形象传达到世界各地, 从而引领世界消费时尚和需求。毫无疑问, 微软与苹果公司都是这种世界眼光的佼佼者、成功者。

始于200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的征兆, 当代及未来社会经济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的依然复杂多变, 因而只有整体配置企业所有资源, 企业中各层次、各部门和各岗位以及供应商与经销商等相关合作伙伴协调行动, 才能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那种注意力单一, 基本上以职能管理为主体, 各个单项管理的集合的“离散型管理”已然失效。由于关注到非整体营销的种种困境, 深刻体验到支离破碎的营销努力和分散微弱的营销资源未能通过有效的载体和高效的途径整合而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现实, 因此, 企业整体营销从提出到现在, 充分利用整合营销的观念和技术手段, 以更加宏观的视野, 站在更高的位置, 从更高的境界研究和拓展企业整体营销的功能, 将企业营销管理带入一个更高更好更快发展的空间。不仅如此, 企业更应顺应“球”营销管理观念潮流, 把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与企业的发展愿景有机衔接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和谐、文明与进步。

三、结论

营销管理观念是个不断演变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其由“点”到“球”嬗变的过程既是世界营销管理丰富实践的理论概括, 又是不断指导今后企业营销管理实践的理论武器。面临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营销管理环境与形势的严峻挑战, 有作为的企业更应坚持“球”营销管理观念, 不断推进企业整体营销水平, 增强企业整体营销力。

摘要:现代营销管理观念经由“点”“、线”“、面”“、体”、再到“球”的演变轨迹“, 球”营销观念要求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整体的营销管理, 从而形成更加强有力的整体营销力。本文首先从企业营销观念的发展演变分析着手, 重点分析在新的观念变革情况下如何坚持企业整体营销发展脉络, 形成更加清晰的从整合营销传播到企业整体营销嬗变的思路。

关键词:营销观念,整合营销,整体营销

参考文献

[1]卡尔·迈克丹尼尔, 等.营销学精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2[1]卡尔·迈克丹尼尔, 等.营销学精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2

[2]道恩·亚科布奇, 博比·卡尔德.凯洛格论整合营销.海口: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7.[2]道恩·亚科布奇, 博比·卡尔德.凯洛格论整合营销.海口: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2007.

[3]菲利普·科特勒.社会营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3]菲利普·科特勒.社会营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4]约翰·昆奇.市场营销管理教程和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修订版[4]约翰·昆奇.市场营销管理教程和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修订版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理财新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多年,我国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如今,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中小企业的经济定位

1.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每年创造的数百万就业机会,不但吸收了新增的就业人员,也吸收了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人员,在2005年和2006年新增就业中,有80%以上是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中实现的。

2.技术创新

在我国创建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有65%的国内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他们的创新更注重应用型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已逐渐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3.刺激竞争

存在竞争的经济环境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推动技术进步。通过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可以刺激竞争、降低垄断程度,进而推动企业不断加强管理,优化组织结构,给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进步。

4.高效率创造更多税收

中小企业由于其机动灵活,善于应变,组织机构简单,勇于创新,富于进取而产生了他的高效率。即使目前我国政府的最大税源仍然是大型国有企业,但高效率必然产生高税收,中小企业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在目前的高速发展中中小企业日益暴露出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对其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里,普遍存在于财务管理中的共性问题主要有:

1.普遍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份属于个体、私营性质, 企业的管理权往往集中在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都有限的投资者一人身上,而这一部分管理者普遍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致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再加之中小企业中很少设有作为监督工具的内部审计部门,致使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进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者无法有效行使自己的预测、决策权,从而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3.筹资困难,资金不足

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资金短缺时,其主要资金来源仍然主要集中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此,融资难、担保难依然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限的自有资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快速发展。

4.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部份中小企业往往追求短期目标,投资更多集中在见效快,回收期短的单一性项目上,再加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也有限,致使中小企业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投资等决策,投资盲目性较为明显。

5.经营过程中财务控制薄弱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财务监控薄弱,在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上均存在控制不力,往往造成企业资金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应收账款回收期较长,存货资金周转不灵,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三、树立财务管理新观念,提高中小企业理财能力

财务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让财务管理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1.竞争的观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是竞争,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竞争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活力,创造了机会,但也形成种种危胁。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关系,随时可能出现波动的价格,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竞争观念,力求在竞争中不断增强承受和消化冲击的应变能力,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一步一步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

2.经济效益观念

经济效益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效率),是以较小的投入取得同样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经济),是以同样的劳动成果满足更多的社会需求(效果)。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取得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在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的运营和分配上都要讲求“投入与产出比”,注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的要素,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知名度不高,在其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没有稳定和安全感。中小企业管理层应根据自身能力,从企业长远发展着手,尽最大的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引进人才,而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以免因小失大。对已有的人才,企业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满足他们自我成就的需要。对于普通员工,要视他们为企业重要的创造价值的主体,尊重他们,采取亲情式的管理,关心员工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以企业为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财务公关观念

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的成功运作不仅要依靠其他内部各机构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也离不开外部相关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理财活动中必须树立财务公关观念,对外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物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客户的联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指导和支持;对内还应协调与公司高层以及其他部门的关系,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5.财务管理核心是现金流量管理

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现金流量相对于利润而言对企业更为重要,能决定企业价值大小的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量。其主要原因在于:

(1)从时间角度出发,现金是一个短期概念,利润则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前者是基础,关系到生存的问题;后者是延續,关系到发展问题。要发展首先要生存,利润与现金流量的重要性自然就有了顺序排列。

(2)现金比利润更真实。一个企业账面上显示有很高的利润,并不能说明这家企业就没有倒闭的危险,由于“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现金不能及时收回,使得企业的账面利润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在计算费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同方法的选择和调整(如折旧的直线计提法和加速折旧法),导致用“收入-费用”推导出的利润是“算”出来的,这就不能确保其真实与稳定性。

(3)是现金流量而不是会计利润决定企业价值。现金的流动涉及到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涉及到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的使用效率、耗费水平、获得程度。只有以现金净流量作为保障的企业净利润才是真正获得的、可以支配的收益。因此判断一个企业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就是这个企业现有资产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大小的能力。

6.以核心竞争力来引导投资方向的观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中小企业因其规模限制,企业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一般采用高度集中的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投资不仅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而目前,中小企业致命的弱点正是投资的盲目性,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并不宜与大企业进行正面的市场竞争,而只能努力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作为导向,引导企业正确投资。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人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独具性和持续发展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包含四个基本点:

(1)资源与能力的转换。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资源,也不能只是能力,而是两者的有效整合。

(2)独具性和持续性的结合。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

(3)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资源不能是零散的而应是有效整合起来的。

(4)动态实现的过程。竞争力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和培育。

7.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简单点讲,资金时间价值,就是今天的1元钱同明天的1元钱是不等值的,货币有时间价值,一定量的货币在不同的时间其价值量是不同的。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价值因素,就无法正确计算不同时期的财务收支,也无法正确评价企业盈亏。而时间价值原理,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正因如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在经营活动中随时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只有在充分地考虑了时间价值因素后,才能正确运用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等方法对各种投资活动进行评价,其对各项经营活动的评价才能客观与正确。

8.风险报酬观念

市场经济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现代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一些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较大差异,从而使企业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活动,几乎都是在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下进行的,离开了风险因素,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常常用概率统计的方法,通过计算出投资方案的期望值、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再结合风险报酬系数来对方案的风险大小和風险报酬率的高低作定量分析。风险报酬观念是现代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

9.最佳资本结构观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企业采用各种筹资方式筹资而形成的。各种筹资方式的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通常情况下,企业都采用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又称“搭配资本结构”或“杠杆资本结构”,杠杆比率就表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资本结构问题总的来说是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安排多大比例的问题。为了规避风险,企业需要找出一个能在一定风险条件下获取最大收益的资本结构,即最佳资本结构。在理论分析中,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往往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为依据, 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在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时还应考虑的因素有: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企业的增长率、税收因素、行业差别等。

10.成本效益观念

早期成本管理是狭隘的以成本论成本观念,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而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树立更为科学的成本效益观念,不仅要注重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性(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所消耗的资源最少),还要关注其活动的效率性(在既定的投入水平下使产出水平最大化或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使投入水平最小化),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合理性、必要性,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单纯地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

参考文献:

[1]李剑锋:《财务管理十大误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版

[2]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3]中国企业国际化管理课题组,《企业财务国际化管理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版

[4]陈蔚:《成功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版

[5]王飞:《跟我学做财务经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版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4

一、刻板的传统工作模式,如何实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机制、制度、作风、形式、方法的创新,使之与时代的节奏合拍,是当前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提出企业安全管理干部应树立的七个新观念。

【关键词】安全管理 新观念 企业

一、安全社会化的观念

传统的企业安全管理对行政组织的依赖性很大,但是在新时期,企业的结构、企业的组织、企业的人群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许多“单位人”成了“社会人”,社会阶层的演变又带来了新领域的不断扩大,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迫切需要安全管理工作方法和手段由企业向社会化的转变。

如何有效地开展企业安全工作?要克服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工作运作指令化、工作关系单向化、工作主体首长化、工作形式简单化的倾向。在组织机构设置上,要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安全专业人员的功能。如在大型企业集团设置安全处,在集团下属经济实体设置安全科,在经济实体的车间中设置安全员,形成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同时在企业的生活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使安全工作社会化。

二、成本效益的观念

安全管理干部也要像企业其他技术人员一样,学会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处理好安全管理中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问题,做到以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效益,特别是安全工作的社会效益。在企业安全管理干部的配置中,要重点考虑什么人用在什么职位上最合适,做到人尽其才。在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安全管理人与事的配置要做到“能级匹配”、“能岗对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同时,安全管理者的任用前还要确立适度的风险意识。正如投资风险与利润成正比的市场规律,安全管理工作也有相似之处,有的人能力非常突出,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用这种人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比较大,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去控制变异系数,分散、化解用人风险。

三、注重人性的观念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大胆引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努力摸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安全工作艺术、方式和方法。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者这样一个群体中,靠单纯的物质奖励和简单的精神鼓励已经不能适应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必须采取多维的激励手段,比如,针对高级职称人员自身特长,要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使他们在安全管理中有所作为,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实现“尊重激励”;对青年安全干部要注重满足其个人成就感的需要,实现“成就激励”;在日常的安全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公开肯定下属的成绩,共同承担责任等方法,实现“宽容激励”;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竞争激励”;通过适当的批评,实现“批评激励”等,以多维交叉的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生产、安全双赢的观念

在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中,往往较多地强调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能量,以实现事业发展的目标。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应该树立生产、安全双赢的理念,由人及物,使人与事相得益彰。具体地说,就是要广大安全管理干部认识到“不懂经济的干部就是不全面的干部,不关心生产的安全干部就是不称职的安全干部”,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干部服务经济、服务生产的工作水平。同时,把企业安全工作渗透到生产工作中去,通过经济建设、生产运行实践来锻炼安全干部,使安全与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克服为安全而安全的自我循环的做法。

五、职工公认的观念

“职工满意不满意”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标准。要确保“职工公认”就要重视建立一套“职工公认”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工作条件、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环节中始终处于职工的监督之下。你在安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职工自然心知肚明,你在安全工作过程中一心保护生产力,关心他人的安全与健康,职工也会密切配合,自觉接受。把“职工满意不满意”作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乃安全管理观念的重大转变。

六、创新服务的观念

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这一观念,必须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得到加强。首先是企业安全管理干部自身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应对新时期安全管理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对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投入问题等,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正确认识,确立安全管理的新思路。其次是在继承安全部门坚持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的同时,不断培养新的作风。通过工作作风的创新来塑造安全管理干部的新形象,通过服务意识的创新来不断实践“三个代表”,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就是服务生产力,这是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

七、学习优先的观念

江泽民同志号召要创建学习型社会,对企业来说,也要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管人”的安全干部,必须具备更高的安全素质,就需要重视自身学习,使学习成为安全管理干部的终身任务。在学习中,尤其要在安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把理论转化为安全工作思维方法和安全科学精神,提高安全科学理论素养和安全素质的修养,还要围绕企业当前安全生产,广泛摄取国际国内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发展的前沿信息,使企业安全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5

航空公司今后的发展趋势被燃油资源控制, 成为航空利润的主要杀手。航空最常用的方式是提高机场建设费以及燃油费, 适当提高航油套保业务费用, 但是, 这对消费者而言, 加重了路费支出。航空线的费用本来就高, 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附件费, 在短期中, 该方式能够缓解危机, 但不适合长久处理资源短缺问题, 因此, 企业的成本控制新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利益看, 航空行业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在组织内部设立一种机制, 该机制使得每个员工具备企业荣辱观。而且, 成本控制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 它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利益, 是每个员工的任务。应该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其中, 集思广益。听取一线员工对成本控制的建议, 优化员工的智慧, 节约成本支出。

二、通过预算进行成本控制

在发动全体员工参与控制成本的同时, 需要注意到成本控制也是一项技术活, 在不同的阶段, 应对成本控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重大决策过程, 需要进行预算控制成本, 对飞行过程的每个日常开支, 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方式。预算和实际支出中, 建立分析反馈制度, 通过事前预算, 将成本确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实际操作时, 需要尽量将成本控制在相应区域内。通过这条主线将企业成本控制连接起来, 明确成本支出源头, 成本控制变得有始有终。过去, 人们一看到成本控制, 第一反应便是“节省”。其实, 成本控制在现代经营管理中, 它有明确的定义和实行方式。航空事业成本预算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而且很多因素事前无法预知, 这和航空业的性质有关。但是, 航空业自身在不断控制成本支出同时, 却有大量的会议或者大型活动、开辟新航线等费用支出, 这些无法控制的支出, 使得预算值和实际支出值相差过大, 成本预算难度增大, 容易导致成本和预算脱钩。因此, 合理的弹性预算方式, 能够缩减差距出现, 保障效益和成本同步发展。如果航空企业在预算中, 只注重一成不变僵硬化的成本预算, 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

三、利用成本数据库建立目标成本

要实现成本控制, 需要建立起目标成本。根据掌握的航空费用支出资料, 借助科学原则, 通过对成本预测、市场预测、利润预测、销售量预测等, 收集企业当前发展生产力发展资料以及历史的生产水平资料, 在这两项基础之上, 加工信息, 整合资源,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决策方案。方案在出现预算成本低于支出成本时, 会实行反弹性的调整, 尽量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外, 要加大成本决策分析, 从方案中选出最合适航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方案。一旦确立了最优方案, 该方案就成为成本控制工作执行的基础。建立目标成本控制, 还需要建立企业成本数据库。成本数据库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需要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全公司所有部门的协同合作, 这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才能积累出有效的数据。例如航空公司用车, 至少经历一年才能准确掌握车辆在不同季节的油耗和损耗。另外, 在成本数据积累过程中, 仍要不断改进, 建立动态的成本数据库。建立了基于动态变化的成本数据库后, 还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成本数据库中的信息, 为企业找出目标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分析原因, 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四、在组织中建立成本对话机制

企业内部建立“成本对话”, 主要是考虑了职能之间的关系。企业职能部门在接受另一个职能部门监督时, 它所监督的力度需要同企业提供的服务间形成映射圈。服务和成本控制之间紧密联系, 监督力度的强与弱和成本支出高与低成正比关系。因此, 当企业提供的服务和市场成本之间的对比出现差额过大时, 应该及时摒弃。成本对话机制成功被运用到航空企业成本管理中, 它的前提工作, 必须将各个部门的工作转化成成本支出, 每个员工的服务岗位是服务单位。成本对话机制需要建立在财务管理方式基础上, 受益单位自觉同成本单位进行对话, 使得成本形成单位转化成成本责任单位, 再由受益单位进行监督, 查看成本投入效益高低, 这样, 才能从源头上将成本控制下来。该工作实现的前提是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能够进行深度对话, 也是人们关注点之一。以广告费用为例, 广告部门发生的广告费用, 需要财务部门进行审核相关单据, 同时需要同市场部门进行对话, 从中获知费用的合理支出。这些费用的投入, 是否可以直接归属到相关航线支出, 如果可以纳入归属地, 那么它的纳入范围是A线还是B线。每条航空路线, 它的费用支出都不尽相同。因此, 在细分航空路线时, 需要明确具体的归属航线。如果不能列为归属航线预算, 那么它可以纳入销售费用。建立对话机制, 财务人员可以清晰地分析广告费用的投放位置, 查看投放是否合理。企业成本控制落实之后, 所有的部门都会支持主导部门, 将成本控制上升到利润控制, 进而提高职能部门成本控制意识和成本管理水平。在航空企业中, 成本控制的基础是事件和活动, 成本对话机制的建立, 将高效提高每个部门的管理力度, 每个部门根据活动节约使用资金, 更好的控制了成本支出, 节约成本。

五、通过税收筹划进行成本控制

税收筹划预期目标和成本控制目标方向一致, 它们都以降低实际成本、提高防范意识、强调企业整体效益为目标。税收筹划成为企业成本控制重要环节之一, 影响税收筹划实施力度的因素, 是财务人员在工作时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责任心是保障税收筹划促进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工作中热爱岗位, 是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丁峰.论成本控制新观念——从投资的角度看成本控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2]陶生玉, 刘慧男.防油筒材质零件质量及成本改进方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 (4) .

[3]耿顺娜.浅议招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建筑界, 2013 (1) .

以声誉产品观念引领企业成长 篇6

一、主导产品与声誉产品

企业的主导产品一般指那些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产量、销售收入等方面占支配地位的产品。这些主导产品可能是市场上拥有一定市场地位的畅销产品, 也可能是市场上藉藉无名的滞销产品。主导产品观念是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思考与评估产品地位的。

而声誉产品是那些能为企业赢得声誉与竞争优势的产品, 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企业声誉的形成与延展、品牌资产的积累, 并可能形成市场壁垒, 使其它同类产品难以进入本企业的产品市场。声誉产品观念是以市场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估产品, 是以消费者为主要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对产品的使用与评价的结果。

企业主导产品由企业依据市场信息与自身资源状况决定, 是个由外而内的内部导向。主导产品体现在企业内部产品之间的相对地位。

与主导产品相比, 声誉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与社会评价, 而后形成企业的三类产品:淘汰的产品、一般产品和声誉产品。声誉产品是企业声誉的基础, 并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 而不仅仅是产品的市场地位。

打个比方, 若将企业看成一个家族, 将企业的产品看成是家族中的成员, 那么, 主导产品就类似于那些在家族内部有地位和影响力的人;而声誉产品则是家族中有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力的人, 这个地位和影响力由家族外部公众评价。显然, 二者的地位来源与影响力是不同的。但二者并不冲突, 主导产品有可能是声誉产品, 当主导产品取得了市场影响力与良好口碑时, 就成了声誉产品。

我们必须明白,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 是声誉产品而非主导产品造就了成功的企业。声誉产品是一家企业获取社会认可、赢得市场地位的主要的、直接的因素, 企业在市场上立足不是看产品或品牌的多少, 而是要有声誉产品来支撑。譬如一个家族, 要想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家族, 关键不是这个家族人口有很多, 也不是看某个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高低, 而是这个家族里必须有成名成业的人。有成就的人越多、业绩越显耀, 这个家族就会越有名望。这个家族里有成就有声望的人, 就是这个家族的“声誉产品”, 是他们造就和支撑了这个家族的名望。在市场表现中, 声誉产品多是那些质量上乘、口碑良好并有上佳的销售业绩的一项项具体的产品。如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奥迪A6汽车、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等等。

二、声誉产品与企业成长结构

企业的成长一定是从做产品开始的, 而后有了品牌, 最后形成企业的总体资产。这个“产品-品牌-资产”的发展过程就构成了企业的成长结构, 声誉产品则贯穿并支撑着这个成长结构。

声誉已被公认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从声誉资本的积累来看, 这个成长结构对应着企业的声誉层级体系。这个由低到高的层级体系是产品声誉、品牌声誉和公司声誉, 它们构成了企业声誉金字塔。产品声誉是这个声誉体系的基础, 品牌声誉是层级体系的中枢, 企业声誉是这个层级体系的最高阶段, 居于声誉金字塔的顶端, 而支撑起整个声誉金字塔的核心部件是声誉产品。

产品声誉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 对产品的质量、性价比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的认知与评价的基础上, 形成的关于该产品整体印象。其中, 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声誉的核心, 包括产品的安全性、功能、使用寿命等。当某项产品成为声誉产品时, 它将为公司的产品赢得社会认可与正向评价, 这种认可与评价扩散到企业的产品上, 进而产生对公司产品的总体印象, 这就形成了产品声誉。

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品牌资产的积累过程, 品牌资产的积累过程也就是产品声誉的塑造过程, 当某个可识别的产品有了声誉之后, 这个品牌也就形成了。产品声誉越高越大, 这个品牌就会越强。

企业声誉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知与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总和, 企业声誉体现企业的特性, 企业所代表的核心价值以及企业的愿景是声誉效应最大、延展力最强的层级。一家企业可以有多个品牌和产品, 因而, 也会有多个品牌声誉和产品声誉, 但企业声誉只有一个, 品牌声誉与产品声誉共同造就了企业声誉。如宝洁公司, 它的多个品牌和多项产品都有良好的声誉, 这是宝洁公司成为全球声名卓著的企业之原因所在。同时, 企业声誉又反过来对品牌和产品有极强的影响力。另外, 一家企业可能只有一个品牌, 此时的品牌称为企业品牌。如飞利浦公司, 公司名称与品牌合一, 品牌声誉与企业声誉极大的重合了。

三、如何打造声誉产品

声誉产品不仅是企业声誉体系的支柱, 也是企业发展的开路先锋与守疆大将。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声誉产品?以下概括了声誉产品的一些主要表征, 也是打造声誉产品的关键要点。

1. 抓住产品突出的可传播要素

即要有明确的卖点, 尤其是与同类产品相比能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的产品在技术与功能上都有独特的优点, 公司也因此形成一批批声誉产品。米其林是世界最大的轮胎公司之一, 它的发展过程就是一项项声誉产品引领市场的过程。比如该公司曾推出一项叫Energy Mx V8的全新环保型绿色轮胎, 该轮胎除了环保, 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亦非同凡响。设计师精心设计胎面的每一个花块和每一条沟槽, 使轮胎各方面的性能都达到最佳水平。公司以这些独特的卖点为基础, 展开大量宣传, 使该项产品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声誉产品。

2. 保证产品关键利益的完美协调

产品利益包括三个层次, 分别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打造声誉产品必须将这三种利益完美组合, 不能出现短板。其中核心利益与形成产品结合形成了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塑造声誉产品的基本条件, 是声誉产品立足之根。

在国际手机市场, 诺基亚手机声誉卓著, 每一代机型几乎都有声誉产品, 如3310、8210、8250、7260等。诺基亚对手机的定位首先就是质量好, 其耐用性、通话效果皆为国际一流。

3. 实现单品的高销量

单品的高销量是声誉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声誉产品就是要能够支撑得起这个企业, 不仅要享受到企业给你的荣誉, 更要肩负起企业交给你的压力。第一, 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高销量在同行业竞争中就不会有高的市场占有份额, 这样企业就很难在行业内立足, 也谈不上发展了;第二, 它是企业获利的前提条件, 企业本质就是要盈利, 要靠声誉产品来扛起企业的大旗。比如, 将陈天桥送上2003年中国财富榜第一位的盛大网络公司, 就是依靠其代理的韩国游戏《传奇》, 从2001年开始了急速发展, 《传奇》游戏是盛大网络赖以腾飞的当之无愧的声誉产品。《传奇》从2001年9月, 盛大开始了两个月的游戏测试期。2001年11月, 传奇游戏开始收费, 仅仅一个月, 《传奇》的投资就已完全收回。到2003年底, 盛大经营的网络游戏《传奇》, 已经控制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

4. 追求对企业的杰出贡献

根据市场上实际表现, 声誉产品对企业的贡献有三种情况: (1) 可能是经济 (财务) 上的贡献, 即能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利润;比如前面《传奇》给盛大网络带去的巨额利润。 (2) 可能是市场地位, 扩大市场份额, 获得市场认可。 (3) 也可能是社会收益, 即产品尽管在利润或市场份额上也许没有强势表现, 但却有助于企业赢得公众的良好口碑。

如果一项产品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运作, 它一定会成为企业的声誉产品。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7

所谓“人本”, 顾名思义, 就是以人为本。概括地说, 管理的人本观念, 是指在管理活动中, 坚持一切从人出发, 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愿望、满足人的要求、促进人的发展, 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为此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1) 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和重要资源。

(2) 人的自由和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人本观念的实质不是仅仅把人看成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还在于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 从而纳入管理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3) 人本管理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 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即指所有与管理活动有关的、整体的人本观念。为此,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要处理好管理组织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2 提倡以人为本的意义

(1) 以人为本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首先强调人的因素第一, 认为“人者五行之秀气也”即说天地万物之间, 人是高于一切的, 为此, 才有以后的所谓“国以人为本”、“得人者得天下”的思想。大凡成功的企业, 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牢固地树立了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在西方企业管理中有“企业即人”的说法。

(2) 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核心理念。

今天我们强调以人为本, 是要更加旗帜鲜明地尊重人性的基本规律, 把人性当作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的根据和出发点, 把人性当作治理社会的一切规范性价值的重要源泉, 以人为本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全面肯定。价值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人不仅具有物质的、享受的欲望, 而且具有精神的、意义的需要, 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意味着要在发展过程中关注人的利益,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意味着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 以人为本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理念, 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实践, 当前, 在企业里面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既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对于人性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

(3)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趋势和常用的词汇。

人本管理风靡全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就是现代管理必须重视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把人的因素真正放在中心位置, 推行人本管理, 是对管理基本规律的尊重和运用, 是实现管理最优化的必然要求。

3 倡导企业安全文化的根本所在

企业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的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企业员工不仅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创造、不断实践的过程, 他们是安全文化的创造者, 而且也是安全文化的“载体”, 是安全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企业倡导的安全文化, 正是人本观念的一种重要体现。因为企业安全文化以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为目的, 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只要手段, 以事故预防为主要目标, 是企业内人的安全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及环境的安全条件的有机结合, 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党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 人们对安全的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一个基本需要。

因为, 健康保障和生命的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实在和最根本的利益。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目标,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安全生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安全与人口、环境、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为此, 安全是人们的基本需要, 安全生产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2) 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人类劳动创造了巨大财富, 发展了经济, 改善了生活, 与此同时, 人类也受到来自自然界、作业场所以及劳动工具的伤害, 只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使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切实的保护, 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如果忽略和轻视了人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可持续发展战略怎么能够得到实现呢。

(3)

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如果企业不以人为本, 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 忽视劳动条件和安全环境, 甚至无视国家法律, 无视政府监督, 无视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 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各类事故尤其是特重大事故, 给员工及家庭带来不幸, 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和社会稳定, 干扰破坏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无法保障。

(4) 安全生产也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安全生产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从而大幅度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不仅如此, 事故发生率的降低, 减轻了员工的心理压力, 使其更专注于工作, 这有助于企业生产力维持在较高水平。另外, 较长时间不发生事故的企业, 其良好的安全信誉构成了一项宝贵的无形资产, 这必将给企业带来实在的效益。

这里我用一些数据和示例来进一步诠释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工伤事故达1.2亿起, 从事不同类型劳动引起的职业病患者, 每年增加1.6亿例。全世界因职业病造成的经济开支, 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5%,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工伤事故变得越来越普遍,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死于各种工伤事故, 2.5亿人受伤, 90万人因在工作中接触有毒物质而发病死亡.而我国实际接触有害作业的人数、职业病患者累积数、死亡人数和新发生病例, 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每年约70万人患各种职业病。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解决的传统性职业危害, 在我国仍然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安全事故呈现出事故总量举高不下;群伤群亡事故频繁发生;职业危害严重;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等特征。 2003年, 中石油在安全生产和隐患治理上的资金投入就高达6.9亿元,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6.9亿元未能实现中石油“零职业病、零事故、零污染”的健康安全环境目标, 未能万无一失地消除安全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 震惊国人的“12.23”重庆特大井喷事故就是一次血的教训, 这起事故造成234人死亡, 数百人受伤, 4万人在寒风中连夜逃离家园。再如:太湖蓝藻污染、黑煤窑事件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安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实践告诉人们到:生产必须安全, 安全保障一切。讲安全就是讲稳定, 就是讲效益。.“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了安全, 何来的一切?没有了生命, 人类社会还有何存在的价值?

当今国家提倡“节约发展, 清洁发展, 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更需要安全文化, 即企业需要安全的氛围, 员工需要安全的环境, 领导需要安全的意识, 效益需要安全保证.那么企业如何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 来引导安全生产呢?

首先必须把人作为安全管理的中心, 把保护人、满足人、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做人安全生产的核心。要尊重员工、相信员工、依靠员工。因为企业的一切工作都是由员工完成, 所有装置、所有设备都由员工操作, 所有规章制度都由员工来落实和执行, 只有充分地相信员工,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引导和激励, 不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 改变员工的安全态度, 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增加员工的安全知识, 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 才能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使员工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 我会安全, 我能安全”,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别人, 不被别人伤害”, 确保安全生产。这些都是以人为本, 科学的安全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4 结论

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器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遭遇而发生的;少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遇到“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才发生的;更少数事故是由于“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处在“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下被引发的, 这就构成事故的三元素:人-机物-环境的关系, 在这三者中后二者相对比较稳定, 唯有“人”是最活跃的因素, “人”又是操作机物, 改变环境的主体, 因而, 人是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因为人不可靠, 导致技术装备不可靠, 最终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即使制订了相当完善的规章制度, 如果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技能不足、安全生产预见性较差, 规章制度照样无法完全落到实处。其次, 就要解决管理和基础设施的问题, 兰州石化公司倡导的“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关爱健康”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同国家“和谐社会, 安全第一”都是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由原来注重“管物”到“管人”的转变, 由“管人”到关爱“人的健康”, 创建健康环境, 促进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这些举措就足以说明人是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这一观念的正确。所以, 紧紧抓住“人”这个活的因素,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 是作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从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安全文化是人本观念的重要体现这一理念。

摘要: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提倡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及与人本观念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 进一步说明了企业安全文化是人观念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人本观念,含义,意义

参考文献

[1]兰州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编.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爱健康.

[2]李兴山.现代管理学原理.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8

一、企业环境资产观念的讨论

企业环境会计产生以后,专家和学者也开展了环境会计要素的研究,其中,尤以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费用(成本)最受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对企业环境资产的界定并不一致,而且出入较大。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环境资产在表现状态上应和宏观环境会计中的环境资产保持性质上的同质性,即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也有人认为,企业环境资产仅应该限于企业实际拥有和控制的环境保护专用的实物性资产和相关权利。

(一)徐泓教授认为:环境资产“是特定会计主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够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她认为,按照企业资产的定义,拥有控制权的自然资源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她同时指出:环境资产不是通过交换取得的,而是通过某种权力取得的,因此确认环境资产时,不是以交换时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来确认,也不能以交易时的价格来计量。她还对资源进行了划分:广义的资源包括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通常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观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物质资源;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而微观环境资产所指的是狭义的资源概念,企业环境资产仅表现为本企业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之所以不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是因为它是各项自然资源组合发挥间接效用的环境资产,它能为某一区域带来效用而不局限于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对其实行控制,因此也就无法确认为任何一家企业的环境资产。由此可见,徐泓教授认为,企业的环境资产仅指自然资源,不包括人造资产(如环保设施、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等)。(徐泓,1998)

(二)蒋梅博士原则上同意上述观点,但她认为环境资产还应当包括环境保护投资(资本性环保支出)。(蒋梅,2000)

(三)蔡岩兵博士则基本同意徐泓教授的观点,他还明确反对将环保性资本支出(资本化环境成本)从企业的一般性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作环境资产核算的做法。(蔡岩兵,2001)换句话说,他不主张将环保设备支出、环保专利技术等视为环境资产,而是仍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性资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故无须单独核算。

(四)陈毓圭博士则认为:环境资产是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

(五)李连华博士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未来经济利益”学说比较符合会计的目的,认为资产是“作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被特定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说法是比较可取的。尽管他讨论了环境资产包括共享性环境资产和专属性环境资产,但他在环境资产确认的研究中,实际上仅仅涉及了环保专项基金、环保赔款、环境专利技术、环境许可权、环保设备和存储性环境资产(为特定企业所控制或拥有的矿山、水库、森林等)等专属性环境资产,对于共享性环境资产基本没有涉猎。(李连华,2001)

(六)乔世震教授认为,可以将环境资产划分为广义环境资产和狭义环境资产。狭义环境资产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环境活动发挥有效作用的环境资产,是企业的会计要素之一;广义的环境资产除了包括狭义环境资产外,还包括对本企业不构成特别影响的其他环境优势,可以作为城市环境会计的要素,应纳入城市经济的学科范畴。同时,他将环境资产区分为自然环境资产和人造环境资产,认为自然环境资产属于宏观环境管理的范畴,应当纳入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环保部门的行政管理范畴,企事业单位应当无条件遵守政府部门的法规制度,服从国家的统一管理;人造环境资产是指通过人们有目的地建设而形成的环境资产。人造环境资产既是企业环境会计的要素,也是社会环境会计的要素。(乔世震,2002)

以上各家看法都是在对国内外各种观点总结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其中的差异很大。对环境资产范围的界定大到广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小到企业环保用资产和环保费用的资本化,有的甚至包括相应的流动性环保资产。这些分歧和争论对于科学认识环境资产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在讨论中合理确定企业环境资产的范围。但是,对于任何一位研究企业环境会计的人来说,必须选择一个在他看来是科学合理的限定,以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所要论及的环境资产。

二、关于企业环境资产观念的选择

从上述研究的直接成果来看,有这样的倾向:理论研究涉及的企业环境资产范围非常广,包括企业本身可以控制的和不能够控制的物质及存在状态,从可能的应收环境赔偿,到环境保护设施;从有形的矿产资源,到捉摸不定的生态环境。但在会计实务上,普遍感觉到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对称,切实体会到了对于企业这样的微观经济实体而言,虽然明知与生态环境资源的相互影响,可是却找不到可以把两者合理联系起来,对相互影响的经济后果进行确认、计量的合理方式。因此,不得不在企业环境会计领域放弃对此类环境资源的核算与报告。

如何科学地确定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范围,首先必须解决企业环境会计中的资产观念问题。从前述的讨论中似乎应该有所认识: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应当在环境资产会计中给予考虑的问题。

(一)资产观念的选择

笔者认为,目前的最佳选择还是遵从现行会计准则的定义,将环境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范畴,以保持企业资产的性质、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性。我国新会计准则以前的会计制度中规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美国FASB的《概念公报第六号》(SFAC NO.6)对资产的定义是:“作为过去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被特定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会计准则也使用了这种定义模式。前者强调从静态和存量的角度界定资产范围;后者则更注重从动态和流量的角度确定资产范围。但“未来经济利益”是一个不太好解释的概念,有人认为主要指的是未来的现金流入,但“经济利益”更强调效益的思想,是对现金流入的增量的考虑。换句话说,未来现金净流量才对会计主体有意义。因为在现实生产经营中,资产是作为资本的载体在发挥作用,求利是资本的本性,而事实上很多会计主体持有的资产未必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导致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背离。在未来事项或交易结果没有确定之前,事实上还是作为资产进行处理的。因此,“未来经济利益”的观点有时会与现实发生偏差。

(二)资源与资产的界定

毫无疑问,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具有资产的性质,但它强调一个前提: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或者说是独占或部分独占。生态环境资源从一定角度来说,也会构成企业的经济资源,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良好的卫生环境、清洁的生产过程和优质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会改善经营场所的生态环境质量,会吸引较多的顾客而扩大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可能开发厂区旅游项目(远大中央空调的生产基地已经开始类似的经营业务;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也有类似的业务开展),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这种改善是通过生产经营资金的运用换来的,表面上看是良好环境带来的收益,而实际上仍然是企业资产运用的投资回报。自然矿产资源在未确定其潜在价值之前,不可能单独作为一种交易的目的物参与经济交易;如果某一地域(后来发现矿产资源)被用于交易,也不是以未发现的埋藏于地下的矿产资源的价格作为交易计价基础,而是以其他目的进行的交易。后来发现的矿产资源,在未开发之前,虽然主体已经取得该地域的使用权及控制权,也不可能对其尚未发现的矿产资源予以单独计价,确认为该主体的资产。如果该主体改变该地域的使用用途,还必须重新申请、勘察、建立矿山,这些开矿前的前期成本,可以作为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而予以资本化。我国过去大部分矿产资源直接授权矿产开发企业开采,不收取任何矿产资源调查、勘测等补偿费用,主要是由于找矿支出是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的,开矿企业也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收益权和支出负担都是国家。上述开展厂区环境旅游的企业,其厂区环境的形成是企业自身开展环境保护和改进的成果,是可以确认和计量其花费的,也就是说可以确定其厂区环境开发成本,并可以资本化为厂区环境资产,因为这种环境资源是企业自身所拥有和控制的。至于其他自然生态环境则很难判断企业对其控制的能力,即使这些资源可能为企业的未来收益做出贡献,也无法量化为企业的资产。因此,在企业环境资产的确认方面,必须合理地区分资源与资产。可为企业提供各种资源的渠道和状况是很多的,并不仅限于自然生态环境。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都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经济资源,但在企业没有购买或通过法律程序取得交易物的所用权、控制权和使用权之前,仅仅是一种可选择经济资源,不可能构成企业资产。

我国不承认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土地及其所埋藏的矿产资源的个体私有权。这一方面,世界其他私有制国家与我国不同,他们首先承认土地(包括土地所埋藏的自然资源)的私有权,任何社会群体要进入私有领地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只要不是被所有者允许,就必须以交易的形式获得某项活动的权利,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因此,也就必须将取得某项活动权利的代价作为该项活动的前期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或者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三)作为会计核算的企业环境资产,一定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企业资产是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是通过交易获得所有权或控制权、使用权的,自然可以通过交易价格和相关费用确定其成本,比如购入的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原材料等实物资产和应收他人欠款的权利以及购入的版权、专利权等;有些资产不是通过交易方式获得其所有权、控制权和使用权,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创造、接收捐赠或积累形成的,也可以通过对其形成过程中发生成本的追溯计算而获得该类资产的成本,作为该类资产的入账价值;对于其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由于其主体的控制性不确定、未来收益能力估计的不确定性及其共同影响和共同被影响性的原因,一般不应作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纳入企业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一旦发生与其相关的非经常性的利益损失或收益,可以作为非经常项目处理。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但不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并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资源。社会文化、道德水准、教育发展状况、政治背景、市场发育程度、资源供给关系等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形成企业的资源,并对企业的未来利益产生影响,这些企业发展环境因素同样很难确认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也不可能作为企业的任何一种资产入账。这也说明,企业会计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各种因素的确认与计量确实存在不完备的方面,同时还说明企业会计可能并不需要对任何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的所有资源因素都在一一加以单独地确认和计量。对于某些难以确定明确对应关系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相对简洁、简单的处理方式,即在发生时以适当的方式和金额作为临时性、偶发性事件处理。

(四)一般企业环境资产的构成

按照上述讨论的基本思想,笔者认为,可以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环境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企业文化诊断评估的基本观念 篇9

一、为什么要重视企业文化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企业文化进行的广泛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原因显而易见:传统的科学管理法或科层制管理只能约束住员工的行为,但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而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却能成为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全心全意工作的主要动力。在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中,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得到广泛认同。强烈的共同信仰有助于员工达成一致意见,关注重要目标,减少冲突,营造学习氛围,同时降低人员流失。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亲和力,能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如同家庭和社区对他们的重要性一样。

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整合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呢?在这方面是否存在着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呢?答案是肯定的。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显示,公司文化与企业管理竞争力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6。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作者科特(Kotter)和赫斯克特(Heskett)曾对207家公司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并得到了振奋人心的结果: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重视所有的主要相关群体(如客户、股东和员工等)的利益,这样的公司在业绩方面远胜于不具备上述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研究期内,前一组公司的收入提高了682%,而后一组公司的收入仅增加166%;前者的员工人数增加了282%,相比之下,后者的员工人数仅增加了36%。至于公司股价的表现,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前者的股价上升了901%,而后者的上升幅度仅为74%。此外,两者净收入增长率也是天差地别,分别为756%和1%。

二、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荷兰著名跨文化管理大师霍夫斯塔德(Hofstede)把世界民族特征分为具有五种不同文化理念和价值系统的社会文化:以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作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崇尚权威或蔑视权威的社会文化;强调以工作成就为目标的男性价值体系社会文化和注重人情味浓厚的女性价值体系社会文化;对不确定性容忍度高的社会文化或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社会文化;重视人生短期行为的社会文化或重视人生长期观念的社会文化。不同社会文化的核心构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人的价值体系则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熏陶、人文传统、社会实践、工作摩擦以及人际交往多年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的。

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团队、每一个工作处所都有自己的文化,或好或坏,或无关痛痒。企业文化往往被认为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而恰恰是企业文化对那些选择成为企业中一员的人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价值观的准则帮助人们自主选择他们要加盟的企业——衣冠楚楚的会计师选择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崇尚精神境界的人会加入一个非营利机构。

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很难轻易改变。它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事业、交往的动力和源泉。民族性特征很强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企业文化及其组织氛围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家及企业的高层主管的个人成长经历、个性特征、经营使命、领导风格和工作习惯通过公司章程、公司规章制度、行为举止和文化理念逐渐培育成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对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度、经营操作效益、员工满意度、兼并重组效率和企业工作氛围产生重大的影响。

理想的企业文化必须同时具备稳定性和灵活性——既保持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稳定不变,但在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经营上体现灵活性;必须同时关注对外部的适应性和在内部进行的整合——既要不断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使员工感到满意。

三、如何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

很少有公司设立企业文化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这样做了。企业文化对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简单到某个地方就可以找到它。用审视的眼光研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供职过的企业,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有自己深层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主导着他们的经营方式。其中有良好的价值观,例如多样性、尊重、努力工作,以及一线的权威等等,在此仅列举一二;也有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例如地方观念、不信任员工以及在作决策时独断专横。无论怎样,这些公司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而且十有八九,这些价值观非但写不出来,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在很多工作场所,你很少能够听到人们公开的谈论这些价值观。人们日常工作中的表现就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些价值观。

虽然企业文化的内涵难以用文字确切的进行描述,但是,毫无疑问,人们对它了如指掌。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由某种事例保存下来的传统。这些价值观是在员工之间、经理与员工之间,准确无误的继承下来,体现在构成我们工作的每一项日常决策中。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企业的最高层做出的决策传递了这些价值观。

那么,怎样做才能充分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呢?怎样才能使它发挥作用,改善公司业绩和精神面貌呢?最佳的切入点应该是,研究公司行为与人的一般行为之间有多少共同点。在很多方面,公司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平行的:

它是团队成员的身份标志

它起到更好的作用

它支持长期目标

它会因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而改变

它超越了个人

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毕生努力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创造必定会影响人的行为的一种机制。如果对长期在市场中处于成功地为的公司进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核心价值观往往反过来促进他们的日常运作。他们可能是无形的,但是,如果置身于这些公司之中,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当完全并了解自己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后,就能够创造出辉煌的业绩,远远优于没有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公司。

然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各种各样直接的衡量尺度,而且,对公司经营的很多方面,从生产力到营业额,也都有很好的衡量尺度。但是,企业文化是一种相对难以量化的东西。不过可以通过对公司一些关键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全方位的勾勒出企业文化状况。

社会研究中定量与定性资料最简单的区别就是在于数据化或非数据化。称赞某个女孩很漂亮使用的是定性的判断,但是,当你们说在10分中她得了9分时,就是试图将定性评估定量化。表面上,每一项观察和感受都是定性的,无论是某人的美丽,还是受试者在量表中所得的分数,或者是他在问卷中所勾画的记号。这些东西都不是天生数据化或定量化的,但很多时候,将其转化成数字形势比较有用。定量化常常使我们的观察和判断更加明确,也比较容易将资料进行集合或总结,而且为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从简单的平均到复杂的公式以及数学模型。

企业财务管理新观念 篇10

关键词:全面质量,质量观念,挑战,对策

1 质量概念的演化

从质量概念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全面质量”三个阶段。

1.1符合性质量

符合性质量是指,以技术标准作为产品规格要求,凡是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就是好质量的,反之就是差质量的。如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的“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是这一概念的典型代表。符合性质量概念对于减少分散劳动引起的的标准不一,产品性能、规格参差不齐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符合性质量的表达虽然比较具体直观,但由于它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静态地反映产品质量水平,忽视了顾客的需求。因而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显然难以使顾客满意。

1.2适用性质量

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物质极大地丰富,人们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符合企业自定标准的产品,并不一定适于顾客使用,因此企业从关注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转向关注产品是否适应顾客的要求。这就产生了适用性质量的概念。适用性是指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质量大师朱兰提出的“质量就是适用性(fitness for use)”,“适用性就是产品在使用时能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就是这一概念的典型代表。由于适用性质量的概念是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把质量的评判权转交给了顾客,因此相对于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的符合性质量概念,显然是一大进步。

1.3全面的质量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精、尖产品的大量涌现,客观上增加了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产品质量的关注领域从制造过程延伸到了设计过程、售后服务过程,同时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质量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员工在里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质量观念成为质量工作者的共识。1961年菲根堡姆出版了《Total Quality Control》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这个概念从适用性质量概念对顾客的关注,转向通过提高内部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来保证最终的产品质量,达到顾客和企业的双赢,也有学者将这一概念称为“顾客及相关方满意的质量”,这一概念与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的观点“质量管理就是要最经济、最有效地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用户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中所包含的“企业、顾客双方满意性”有异曲同工之处。

2 现代质量观念的内涵与挑战

2.1现代质量观念的内涵

作为现代质量观念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全面的质量,即不限于产品质量,而且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在内的广义的质量;其次,它是全过程的质量,即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的全过程,最后,它是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不限于高层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员工都要参加,质量第一,人人有责。

2.2现代质量观念的挑战

由于我国质量管理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在质量观念上,仍停留在“国颁标准”“部颁标准”甚至“厂颁标准”的“符合性质量”观念上,认为质量符合了某一标准的要求,就是高质量的,结果由于按照某一标准生产的产品并不适应顾客需求,而导致质量竞争力低下,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

也有些企业对质量的认识上升到了“适用性质量”观念,认为符合顾客要求的才是好质量。但他们在关注顾客需求的同时,缺忽略了企业质量的经济性,结果导致质量成本过高或质量效益低下,产品使用质量虽然不错,但因其高成本或者偏高的价格,使顾客或企业难以承受,企业依然难以走出困境。

由于现代质量观念的“三全”较之传统的“符合性质量”或“适用性质量”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对于企业在如何认识质量与标准、质量与顾客需求的关系,如何认识产品质量与检验以及过程控制的关系,如何认识员工、领导对质量的影响,如何处理产品质量与产品成本的关系,如何兼顾企业与顾客以及社会三方的利益等各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现代质量观念下企业的应对策略

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及企业生存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树立以全面质量为特征的现代质量观念,经济高效地生产出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为此,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应对:

3.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按照ISO9000的观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争取超越顾客期望。没有顾客,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着,因此,要做到顾客长期满意,必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3.1.1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在组织内进行沟通

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采集顾客需求信息,了解顾客对于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并将收集的顾客需求信息,传递到设计开发和生产部门,使之按照顾客需要来组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同时将需求信息传递到营销部门和售后服务部门,以按照顾客需求进行营销,并提供顾客期望的售后服务。此外,还要认识到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的动态变化性,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措施,使之适应顾客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期望,甚至超越他们的期望。

3.1.2确保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

由于顾客需求的高质量目标与组织追求利润目标往往不完全一致,甚至有时候存在着质量与成本方面的冲突。企业需要在制定组织目标时,把组织目标与顾客需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优先保证顾客需求满足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这样才能既使产品符合顾客需要,又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实现顾客与企业的双赢。

3.1.3测量顾客的满意度并进行改进

企业围绕顾客需要进行生产,其结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顾客满意?这需要企业定期收集顾客满意度信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以实现顾客的持续满意。

3.1.4系统地管理好与顾客的关系

现代关系营销观念认为,老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而且说服一个新的顾客要比维持一个老顾客的成本增加6倍,争取到一个因不满意而离开的顾客至少要花25倍的费用,而且因不满而离开的顾客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平均一个不满的顾客会告诉9-10个人,有13%的人会告诉20个以上的人。因此,企业为了获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必须管理好与顾客的关系,在与顾客建立关系之后,通过积极履行承诺,并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保持和加强与顾客的关系。

3.2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领导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尤其最高管理者要想指挥和控制好一个组织,首先,必须为组织确定方针和目标,使得企业在质量管理中有一个统一的宗旨和方向,指导企业的各项质量活动;其次,领导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承诺的事情,必须认真履行,切不可将质量当成一把伞,当市场环境好,生意兴隆时,把“质量”这把伞束之高阁,当市场萧条、产品滞销时才想到它的用处。最后,领导应为员工创造一个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良好环境,并做到人尽其才,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3.3实现全员参与

由于质量是在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环节形成的,每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最终产品的质量。为此,要实现顾客满意的质量,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以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才干和积极性,故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要在企业内部牢固树立内部顾客意识,即不管是哪一个岗位的员工,无论是直接从事生产的,还是从事生产服务的,都应该把自己的下道工序或自己的直接服务对象当做自己的顾客,主动了解、努力满足下道工序或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断改进本工序的生产或服务质量。只有每个人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有了保证,最终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其次,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工具和方法的培训。顾客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新老员工在不断更替,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质量培训,以便他们掌握更先进的质量工具和方法,更好地改进工作或服务质量。

再次,大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QC(Quality Control)小组是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的,围绕现场存在的问题,由班组工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所组成的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在日本,QC小组普及率很高,并已成为日本质量管理的特色之一,即使在日本企业的行政部门,也有67.4%的人参加了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要做到活动组织、研究课题、质量改进措施、质量改进效果“四落实”。

最后,要做好质量绩效评价与员工激励。对于质量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既是质量管理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于员工绩效进行评价从而做到有效激励的需要。

3.4关注过程管理

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朱兰提出,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所以也称为质量进展螺旋。因此,要取得顾客满意的质量,必须关注这些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识别出完成预期质量目标需要经过哪些过程,其中哪些过程是对最终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过程,其输入、输出是什么?输入对输出的影响有哪些?其次,识别出每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哪些途径和资源?再次,要对过程的输入、实现及过程的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利用控制图等质量工具对过程进行连续监控,确保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最后,由于一个过程的输出往往构成后续过程的输入,因此还要从系统的角度,对于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3.5坚持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ISO9000:2000 3.2.13)。鉴于顾客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只有持续改进,才能增强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因此组织应当将持续改进当做永恒的目标。为此,要求组织首先要了解目前的质量现状,发现现状与顾客要求之间的差距;其次,建立质量改进的目标,落实质量改进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再次,寻找、评价和实施质量改进的解决办法;并对改进过程进行测量、验证和分析;最后,总结质量改进的经验与教训,把质量改进的成功经验纳入文件并予以标准化。

参考文献

[1]章帆, 韩福荣.质量生态学研究——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5, (4) :30.

[2] (美) K·Douglas Hoffman, John E·G·Bateson著, 胡介埙译.服务营销精要——概念、策略和案例 (第二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226.

上一篇:新型标准河道下一篇:Rock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