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超声诊断十篇

2024-09-11

颅脑超声诊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高危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 男72例、女52例, 年龄为0.5 h~20 d。124例新生儿患者中, 包括早产儿89例、足月儿3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宫内缺血缺氧88例、生产后意识障碍35例、窒息28例、反应性肌张力异常10例。

1.2 方法

1.2.1 诊断仪器:

此次诊断仪器为百胜My Lab 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2.2 诊断方法:

设置仪器参数, 调节探头频率为3.0~9.0 MHz。患者仰卧, 安静状态下进行诊断, 诊断医师右手持探头, 于前囟开始, 呈冠状位及矢状位进行探查。对患者整个脑实质回声及双侧大脑半球进行探查, 并对脑室系统、沟回、脉络丛、脑室周围及丘脑尾状核等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1.3 诊断标准: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共划分为Ⅳ度, 具体如下: (1) Ⅰ度为单纯性室管膜下出血; (2) Ⅱ度, 在Ⅰ度基础上发现室管膜下出血进入脑室内, 但无脑室扩大现象; (3) Ⅲ度, Ⅱ度基础上伴有脑室扩大症状; (4) Ⅳ度, Ⅲ度基础上并侵犯脑实质。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颅脑超声诊断结果:

124例患者中, 颅脑超声诊断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者117例。诊断出的117例患者中, Ⅰ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69例 (59.0%) , Ⅱ度34例 (29.1%) , Ⅲ度14例。剩余7例新生儿检测正常。

2.2 影像学资料显示结果:

此次检测中, 7例新生儿检测结果正常, 其具体影像学检测结果为:脑结构清晰, 中线居中, 两侧脑室相对称, 且大小正常, 两侧脉络丛外形规则, 大脑皮质、丘脑、尾状核等表现均呈均匀低回声。其中, 小脑回声略微偏强, 脑室无回声, 室壁光滑, 脉络丛呈粗长弧形强回声结构。

69例Ⅰ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中, 其具体超声诊断结果为:单侧 (双侧) 室管膜下尾状核头区呈团块状强回声或无回声, 病灶较小。

34例Ⅱ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中, 其具体超声诊断结果在Ⅰ度基础上还可见脑室内的病变团块。

14例Ⅲ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中, 其具体超声诊断结果在Ⅱ度基础上可见脑室扩张。

在此次调查中, 无Ⅳ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

3 讨论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该病多发生于早产儿, 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因此, 做好相关的胎儿分娩后诊断措施, 对出现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新生儿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 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 利于新生儿健康成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用于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诊断方法较多, 但颅脑超声诊断因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检测方便等特点, 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3], 在此次调查中, 我院将主要探讨超声诊断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相对于足月分娩新生儿而言, 早产新生儿中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概率更大, 这主要与脑室周围-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相关。该病通常由围生期缺血、缺氧等原因引发, 而早产儿更易出现围生期缺血、缺氧等症状, 因此, 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4]。因此, 我院呼吁广大产妇积极做好相关的孕期检查, 杜绝此类不良情况。

在对新生儿进行临床诊断时, 应尽量在产妇分娩3 d后对新生儿进行检查。因新生儿出生前几日, 颅缝未闭合, 且大脑皮层尚处于抑制状态, 因此依靠简单的临床诊断并不能对颅脑损伤程度进行确定, 过早诊断可能导致诊断结果不明确, 丧失早期治疗时机。在超声诊断中, 主要依靠新生儿未闭合的前囟作为透声窗, 进而可对新生儿脑内组织结构进行检测, 以达到超声诊断的目的。

由此次诊断结果可知, 124例患者中, 颅脑超声诊断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者117例。诊断出的117例患者中, Ⅰ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69例 (59.0%) , Ⅱ度34例 (29.1%) , Ⅲ度14例。剩余7例新生儿检测正常。且69例Ⅰ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中, 其具体超声诊断结果为单侧 (双侧) 室管膜下尾状核头区呈团块状强回声或无回声, 病灶较小。34例Ⅱ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中, 其具体超声诊断结果在Ⅰ度基础上还可见脑室内的病变团块。

14例Ⅲ度脑室周围-脑出血患者中, 其具体超声诊断结果在Ⅱ度基础上可见脑室扩张。通过上述超声诊断结果可知, 与正常新生儿检测结果相对比, 当脉络丛处出现强回声时, 则代表该处为出血灶。若患者伴有颅内出血症状, 则可出现脑实质显示边界清晰的占位性强回声光团, 且随着出血面积的增大, 可造成脑中线移位情况。可见, 超声诊断能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做出较为明显的临床诊断。可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高良好的参考意见。

在对新生儿进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时, 还可通过CT学检测法或MRI检测法对患者进行检测, 但相对于超声诊断而言, CT检测法可对新生儿产生较大的射线损伤, 而MRI检测法诊断费用较为昂贵。而超声诊断法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检测方便、费用适当等特点, 逐渐成为了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由此次诊断结果可知, 超声诊断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 以颅脑超声法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具有较好的准确率, 该种诊断方法适用于新生儿临床检测, 具有安全性高、诊断方便等临床特点, 能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参考意见。该种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以帮助更多新生儿受益。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超声诊断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高危新生儿, 对其进行颅脑超声诊断, 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4例高危新生儿中, 超声诊断检出率为117例 (94.3%) 。在117例患者中, 包括足月新生儿32例 (27.3%) , 早产儿85例 (72.7%) 。Ⅰ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69例 (59.0%) , 其主要诊断结果为单侧 (双侧) 室管膜下尾状核头区呈团块状强回声或无回声, 病灶较小;Ⅱ度34例 (29.1%) , 在Ⅰ度诊断基础上可见脑室内的病变团块;Ⅲ度14例 (11.9%) , 在Ⅱ度检测结果上可见脑室扩张。结论 颅脑超声诊断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文敏, 马小燕.高危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与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8) :1551-1554.

[2]Litrico S., Almairac F., Gaberel T, et al.Intraventricular fibrinolysis for severe aneurysmal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meta-analysis[J].Neurosurg Rev, 2013, 36 (4) :523-530.

[3]马世霞, 马淑荣, 田向东.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6 (10) :341-342.

颅脑超声诊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肿瘤患者24例, 其中,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0~59岁, 平均 (35.8±10.5) 岁。额叶6例、顶叶3例、颞叶4例、枕叶5例、丘脑基底节区3例、小脑3例。患者为首次发病, 术前均未接受过特殊治疗 (放疗和化疗) 。肿瘤为单发, 术前MRI显示肿瘤直径1.0~2.5 cm。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设备采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配备术中专用小凸阵探头, 频率为3.0~6.0 MHz。无菌塑料套若干。

患者常规开颅去骨瓣后, 在术中专用探头表面涂耦合剂, 并外套无菌塑料套, 先经硬膜外探测, 随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扫查。记录病变部位、大小、边界、距皮层的距离、内部回声, 病变内部及周围组织血运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随时重复应用超声引导修正手术路径。病灶切除后, 残腔灌注生理盐水, 再行超声探查了解病变切除程度。

2 结果

24例脑肿瘤患者术后经病理确诊, 胶质瘤15例 (其中星形细胞瘤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5例) 、脑膜瘤4例 (1例周围有明显水肿带) 、海绵状血管瘤5例 (1例合并囊性变) 。

2.1 术中超声检查结果

24例脑肿瘤术中超声均清晰显示, 并作出精确定位。肿瘤距硬脑膜距离1.0~2.5 cm, 病变显示不受部位影响。其中5例开颅后脑组织发生了明显漂移, 术中超声经反复多次检查, 重新定位并确定手术入路。

2.2 脑肿瘤术中超声声像图表现

(1) 胶质瘤:强或稍强的回声区, 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因坏死而呈低回声改变。部分胶质瘤周边有稍高回声的水肿带 (图1~2)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稍强回声, 边界欠清 (箭头所示) ;B.术中超声判断为残余肿瘤并经病理证实 (三角所示为残余肿瘤) ;C.残余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内充满生理盐水)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欠清, 周围有稍高回声水肿带 (箭头是肿瘤,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

(2) 脑膜瘤:实性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本组中1例周围有明显高回声水肿带。

(3) 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强回声, 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匀, 中心呈蜂窝样改变。1例合并囊性变, 内出现无回声区 (图3)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 (箭头示肿瘤)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强回声为残腔内气泡) 。

2.3 手术效果

术中超声检查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5例。24例患者术后无感染、脑出血, 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3 讨论

由于脑组织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性, 在行颅内病变手术时, 需尽量减少脑组织的暴露范围, 但是术野缩小会导致对病灶定位及手术入路选择的偏差, 尤其对于皮质没有明显病理变化而无法提示病灶位置的脑深部、小体积病变更是如此。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只能起“指示图”的作用, 神经导航系统又因开颅后脑组织的漂移而影响其定位的准确性。术中超声可以实时地更新数据, 因而能更加准确地显现病灶的解剖结构[5,6,7]。Unsgaard[8]等曾指出术中超声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颅内病灶。本研究将术中超声技术应用于脑深部肿瘤切除术中, 进一步表明术中超声不仅能准确定位病变, 提高手术准确性, 减少探查的肓目性及对脑实质的损伤, 而且术中还可以实时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

本研究中24例患者常规开颅后, 不论囊实性或实性病变在超声图像中均获得了正确地分辨与定位。术中超声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2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功能区的病变, 术中超声探测时操作一定要小心轻柔, 对暴露区做连续或断续扫描后, 确定病变深度、范围和方向, 采取术中超声引导仅仅打开脑沟直接到达病变, 从而避开功能区皮质, 有效地避免了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和解剖知识来定位病灶引起的空间偏差。本组15例患者经术中超声定位病变, 并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经脑沟/脑裂入路予以切除, 明显减少了手术副损伤。对于非功能区病变可采用最短路径和最小切口, 经皮层造瘘切除病变。通过造瘘腔内填充生理盐水作为透声窗, 术中超声可重复检查, 实时纠正造瘘点的偏差。Schmidt[9]等术中将微血管超声探头导入第三脑室底部区域了解基底动脉的复杂走向, 为选择安全的造瘘点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本组l例紧邻侧脑室额角的肿瘤, 由于术中超声定位引导, 无需打开侧脑室, 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脑室穿通畸形的发生。

本研究术中超声检查提示肿瘤全切者22例、次全切除2例, 而术后MRI检查, 证实肿瘤全切者19例、次全切除5例。其中3例术中超声认为无肿瘤残留者病理证实为胶质瘤 (2例为胶质母细胞瘤伴瘤周水肿, 1例为星形细胞瘤) 。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的手法不适当有关。在神经外科手术中, 超声检查多由神经外科医生而非超声影像专业医生完成。对于神经外科医生, 相对于已经熟悉的MRI、CT影像, 超声从操作到诊断的全过程均是相对陌生的知识, 尤其是超声扫查切面的方向、角度与人体解剖学方位的对应关系不如CT或MRI规范, 如超声影像中没有显示较显著、易辨认的解剖标志, 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难以确定扫查平面的解剖学位置, 可以造成超声对肿瘤残留的漏诊。术野中血凝块、气泡止血物的存在也会影响成像效果导致错误判断。还可能是由于残余肿瘤过小, 与瘤周水肿脑组织混杂在一起, 超声图像上难以区分, 误把肿瘤当成水肿脑组织。

总之, 术中超声定位具有无损伤、实时性、连续性、经济性及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信随着更小、更精确的超声探头与三维超声、超声造影[10]等技术有效地结合, 超声影像的清晰度将不断提高, 其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 姜笑千, 张懋植, 等.超声技术在脑肿瘤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7) :499-501.

[2]王立淑, 何文, 刘会昭, 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术中超声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2) :147-149, 152.

[3]吴立权, 陈谦学, 田道锋, 等.术中超声引导下的颅内病变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2) :69-71.

[4]张华, 汤数, 赵杰, 谢艳凤.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7) :404-406.

[5]赵金惠, 唐珊珊, 崔嘉萍, 等.颅内肿瘤术中超声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6) :80-82.

[6]吴曙军, 季晶晶, 伏钢, 等.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4) :362-363.

[7]王颖鑫, 韩伟, 高军喜, 等.术中超声对颅脑深部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7) :457-460.

[8]Unsgaard G, Rygh OM, Selbekk T, et al.Intra-operative 3Dultrasound in neurosurgery[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6, 148 (2) :235-253.

[9]Schmidt RH.Use of a microvascular Doppler probe to avoidbasilar artery injury during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1999, 90 (1) :156-159.

颅脑超声诊断 篇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表现主要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TIA。多表现为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时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生迅速,消失也快,通常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不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但常反复发作。TIA被认为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和可能发生脑梗死的信号。据报道TIA患者1年后卒中的发生率比同龄而无TIA病史的对照组要高出十六倍。因此一旦发现有TIA应引起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应用无创的TCD检查使颅内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领域得到广泛重视。而颅内血管狭窄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有相当部分的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无临床症状,据调查正常人群中大约有4%-6%的健康人有颅内血管狭窄。在患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可达10%以上,而吸烟也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我们在门诊也经常遇到经MRA或TCD检查出颅内动脉严重狭窄但没有任何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这主要可能与颅内大动脉在形成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漫长过程中已形成广泛的软脑膜侧支供血有关。TIA是一种多病因的综合征,局部和全身因素,颅内和颅外因素等均可引起TIA,故对可疑TIA患者进行无创并可反复操作的TCD检查是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的最佳途径。本人对2007年至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1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研究。

1 资料及方法

16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103人,女61人,年龄43~78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肢体麻木等。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67例,糖尿病史27例,高血脂43例,TCD诊断仪为德国产EMS-9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2MHZ,患者静卧,检查颞窗,枕窗,眼窗,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起始段,寰枢段和颅内段,对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MCA,ACA,AcoA,PCA,PcoA,VA,BA)探查,必要时进行颈总动脉压迫试验,以判断前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等。

2 结果

根据脑血管的频谱形态,声频,PI,S/D值及出现中风的危险程度将其分为四级。

一级:仅有血流速度改变(增高,降低或不变)而无其它参数改变。二级,出现单支脑血管局限性血流速度增高,及狭窄后高阻力低流速的特征,峰时延迟,S2与S1融合,PI,S/D值轻度增高。三级,出现两支以上的高阻力低流速的狭窄后血流特征,伴波峰S2>S1或S1与S2融合,PI值升高,S/D值呈中,重度升高。四级,在三级基础上伴多支血管狭窄或闭塞并有侧支循环开放。

164例中,TCD检测一级96例,二级36例,三级17例,四级15例,经过半年随访发现四级病例发生中风的4例,三级病例出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的3例,而一,二级病例未发现病变,但PI,S/D值有不同程度增高。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一种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伴管腔狭窄,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为主而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而TIA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前兆,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预防TIA发作,就可大大减少脑卒中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TIA好发于中年以后,且男比女多2倍。起病突然,通常在1分钟内达到高潮,少数于数分钟内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如MCA狭窄发生TIA常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言语障碍,但不会出现单眼或双眼黑蒙。MCA狭窄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有TIA病史。TIA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狭窄部位微栓子脱落(动脉-动脉)造成供血远端一过性脑缺血改变有关,也可能与狭窄远端低灌注有关。而颅内血管狭窄最易受累的部位是MCA和TICA,因此,在TIA患者中要特别注意检查颅内血管狭窄是否存在。TCD可通过对脑血管形态,声频,PI,S/D,S1,S2的观察,及时准确地判断出脑血管各阶段的病理发展过程,尤其对无症状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能提醒医生对此类患者应该更有目的地进行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危险因素检查。如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应采取积极控制和治疗。同时也敦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不运动,高脂肪膳食,高强度工作等。也提醒患者如发生可能的TIA症状应即时到医院就诊。如患者在随诊中发生TIA或脑梗死能够按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给予最及时最适当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均研究证实TCD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与血管造影(DS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作为闭塞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高危患者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重要诊查手段,而对于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及颅内外颈部血管狭窄后侧支循环建立的判断是TC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贡献。从而对预测卒中,预防脑血管病,避免脑血管意外,减少病残率,病死率,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Schoning M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 and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in adults,1993(5)

[2] Proust F.Lennartz B.Noth J Usefulness of 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asospasm,1999

[3] Malouf AJ Jr.Mull G.Lennart I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OP protocol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sickle cell anemia by using duplex power Doppler imaging,2001(2)

[4] 周永昌.超声医学,1999

作者单位:154600 黑龙江省七台河精煤集团公司医疗中心总医院

超声诊断重点总结 篇4

1、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形态学检测、功能性检测、介入性超声。

2、超声诊断的优势:对软组织分辨良好,特别是含液器官(血管、胆道等)。

3、超声诊断的类型:A型、B型、M型、D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

4、超声的定义:是一种传播频率在20kHz以上、超过人耳可听到声波频率范围的机械波,临床最常用的频率是2.5~10MHz。

5、对不足2个月的早期妊娠妇女,尽量不用超声进行常规检查。

6、多普勒血流声像图显示: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蓝色表示血流背向探头,多彩色小点交织表示湍流,亮度表示血流平均速度。第五章腹部超声探测方法

1、探头频率的选择: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弱,用于浅表器官; 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用于深部脏器。

2、在探头和组织之间涂以医用超声耦合剂,可以减少探头与组织间的空气间隙,减少声阻抗差。

3、受检者准备:

(1)上腹部检查:空腹8-12h(通常在晨起禁食早餐时检查),显示胰腺等脏器可饮水使胃充盈作透声窗。

(2)盆腔检查:需膀胱适量充盈。第六章肝超声诊断

一、正常声像图表现

1、正常肝声像图:内部回声细密、均匀,门静脉管壁呈稍强回声,肝静脉管壁不显示明显回声。

2、多普勒血流图:门静脉、肝动脉血流朝向肝,呈红色;肝静脉血流背向肝,呈蓝色。

二、肝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脂肪肝

1、广泛性脂肪肝:肝均匀增大,表面圆钝,肝实质回声增强(“明亮肝”);局限性脂肪肝:花斑样或不规则片状高回声(脂肪浸润区)。

2、血流信号较正常少。

(二)肝炎后肝硬化

1、肝左右叶大小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

2、肝表面不光整或凹凸不平,表面外围可见腹水。

3、胆囊壁充血水肿出现“双边影”。

4、门静脉内径增大,并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三)肝囊性病变

1、肝囊肿: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透声性好,后壁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增强明显。

2、肝浓重:边界不清,壁厚,内壁不规则,呈虫噬样,超声造影现实蜂窝样表现。

3、肝包虫病:囊肿无回声,典型表现是“大囊套小囊”。

(四)原发性肝癌

1、低回声结节,侧壁回声失落,结节周围有低回声声晕,有门静脉癌栓。

2、血供丰富,内部显示线状,分支状彩色血流。

3、常伴有肝硬化特征。

(五)转移性肝癌

1、结节大小不一,呈弥漫多发,很少有肝硬化。

2、肿块依原发灶不同而表现各异:如乳腺癌肝转移(“牛眼征”)。

(六)肝血管瘤

1、小型肝血管瘤以高回声多见。呈细网格状。

2、内部无血流信号。第七章胆囊和胆管超声

一、胆道超声基础

1、检查前准备:受检者24h内禁食高脂肪食物,严格禁食8h以上。

2、应在X线钡餐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

3、标准切面及其特征:

(1)剑突下横切:门静脉左支的“工”字形结构。(2)右肋间斜切:门静脉右支的“飞鸟征”声像图。

4、正常胆囊声像图:轮廓清晰呈明亮线状,囊内为无回声区。

二、胆囊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胆囊结石

1、胆囊内出现强回声团(带),后方伴声影,随体位改变而发生移动。

2、胆囊内充满结石:WES征(囊壁、结石、后方声影三联征)。

(二)急性胆囊炎

1、囊壁充血水肿,呈现“双边影”(或多边影),胆囊体积扩大。

2、囊内云雾状,有时可见结石影。

3、超声墨菲征阳性。

(三)慢性胆囊炎

1、后期可见胆囊缩小变形、萎缩成高回声带。

2、胆囊壁增厚,囊内云雾状。

3、高脂肪餐试验可见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或消失。

(四)胆囊癌

1、蕈伞型:弱回声或中等回声蕈伞形肿块,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厚壁型:胆囊壁增厚,胆囊僵硬变形。

3、实块型:胆囊腔消失,呈低回声实块影。

三、胆管疾病超声诊断

(一)胆管结石

1、有强回声影,后方伴声影。

2、阻塞肝内胆管扩张,与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

3、肝外胆道结石:脂肪餐后强回声影发生位置变化,发生阻塞与门静脉呈“双管猎枪征”。

(二)胆囊壁

1、浸润癌: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呈鼠尾状。

2、乳头状癌:管腔可见高中回声实质肿块突入,无声影,不可移动。

(三)胆道蛔虫病

1、胆道扩张,可见平行的双线状虫体回声,为无回声区。

2、若蛔虫死亡过久,呈高回声影。第八章脾超声诊断

1、脾肿大:轮廓饱满清晰,上下极圆钝,实质回声无明显改变(点状中低回声)。

2、脾破裂

(1)真性脾破裂:脾包膜连续性中断,脾周围出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周围积液)。(2)中央型脾破裂:实质内出现片状或团块状增强回声(新鲜出血血肿),包膜不破。(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方低回声。

3、脾梗死:脾大,或有变形,实质内有楔形回声减低区,陈旧梗死可有纤维化钙化。第九章胰腺超声诊断

一、胰腺超声基础

1、正常胰腺显像:轮廓边界清晰,内部均匀中等回声(较肝脏强)。

2、准备工作:检查前空腹8h以上,可饮水500ml做透声窗。

二、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一)急性胰腺炎

1、水肿型:弥漫性增大,胰腺回声减低,轮廓清晰整齐。

2、出血坏死型:肿大,轮廓不规则、不清晰,实质回声减低伴不规则粗大强回声或中强回声斑块、斑点。

(二)慢性胰腺炎

1、大小大多正常,边缘不清晰、不规则。

2、实质内部回声增强,呈不均匀点样、细条样(小结石、钙化)。

3、胰管内多发结石,胰管扩张。第十章泌尿生殖系统超声诊断 第一节肾超声诊断

一、正常肾声像图

肾窦:位于肾中央处,高回声

肾实质:低回声,肾皮质回声略高于肾髓质

二、肾疾病超声诊断

(一)肾积水 肾窦回声分离,肾实质萎缩变薄,肾窦无回声区呈菱角样(轻度)、花朵样(烟斗样,中度)、调色板样(高度),积水无回声区相通。

(二)肾囊性病变

1、单纯性肾囊肿:肾实质无回声,各无回声区互不相通。

2、多发性肾囊肿:肾实质多个无回声区,多为单侧发病。

3、多囊肾:多个囊状无回声区,肾实质高回声,多为双侧发病。

(三)肾肿瘤

1、肾细胞癌:肾实质异常回声肿块,血流信号类型多样。

2、肾盂肿瘤:肾窦异常肿块回声,肿块突向肾盂,少血流型。

3、肾错构瘤:肾实质内强回声肿块,后方无回声衰减。

(四)肾结石

肾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第二节输尿管超声诊断

一、正常输尿管超声

一般不能显示,饮水后可见中间无回声明亮条带状回声

二、输尿管疾病超声诊断

(一)输尿管结石

扩张的输尿管远端弧形增强,后方伴声影

(二)输尿管囊肿 膀胱三角区有圆形无回声区 第三节膀胱超声诊断

一、正常膀胱超声

1、检查前准备:适当充盈膀胱(憋尿、饮水至有尿意)。

2、正常声像图:膀胱内尿液呈无回声,膀胱壁呈光滑带状回声。

二、膀胱疾病超声

(一)膀胱结石

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结石能随着体位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形态不发生改变

(二)膀胱憩室

膀胱壁周围有囊状无回声区,无回声区与膀胱有交通口,排尿前后有大小变化

(三)膀胱肿瘤

膀胱壁肿块,等回声为主,肿块基底部与膀胱壁相连,不随体位变化移动 第四节前列腺超声诊断

一、正常前列腺超声

1、检查前准备:充盈膀胱

2、探测位置:直肠探测最佳

3、正常声像图:横切面栗子状,内部低回声分布均匀,宽、长、厚为4cm、3cm、2cm。

二、前列腺疾病超声

(一)前列腺增生

以前后径增大为主(>3cm),形态饱满,有增生结节,多发于移行区

(二)前列腺癌

周缘区低回声结节,低回声结节处彩色血流信号明显增强,中晚期前列腺边界不争齐,包膜不完整

第十一章妇科超声诊断

一、妇科超声基础

1、探测途径和方法

(1)经腹壁探测:需提前2小时饮水充盈膀胱(2)经阴道探测:需提前解尿排空膀胱

2、正常子宫声像图

浆膜强回声带,肌层中低回声,内膜随月经周期变化:(1)卵泡早期:线状中低回声(2)卵泡晚期:“三线两区”征(一条高回声宫腔线,两条内膜肌层交界线,两条弱回声区)(3)排卵期:“三线两区”征更明显(4)黄体早期、晚期:内膜回声增高,“三线两区”征消失

3、正常卵巢声像图

椭圆形,表面白膜线状回声,皮层卵泡无回声,髓质中低回声,黄体中强回声

二、妇科疾病超声

(一)子宫肌瘤

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肌瘤结节表现为低回声

(二)子宫内膜癌

子宫饱满增大,宫腔内病灶呈中高回声,多普勒显示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

(三)卵巢成熟畸胎瘤

1、脂液分层征:线上为脂质成分,线下为浆液低回声

2、面团征:囊性肿块内含毛发和脂肪(高回声)

3、壁立性结节:内壁突起结节状强回声(牙齿、骨骼等)

4、线条征:短线状强回声(毛发)

5、杂乱结构征

第十二章产科超声诊断 第一节正常妊娠声像图

一、早期妊娠超声表现

1、妊娠囊:位于内膜偏心一侧,内部无回声,囊壁强回声

2、卵黄囊:位于妊娠囊内,内部无回声,囊壁中等回声

3、胚芽:中等回声,有波动性彩色血流成像,其长度和头臀径(CRL)用于确定孕龄

4、胎盘:半月形中等回声,内部有细密光点,逐渐增多增粗

5、羊水:围绕胚芽周围的无回声区

二、中晚期妊娠超声表现和观察内容、指标

(一)丘脑平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后者用于估计胎头大小和胎儿生长情况

(二)小脑平面

1、双侧小脑半球呈对称圆形低回声,后颅窝池呈“弯刀形”无回声区

2、需测量小脑横径和后颅窝池宽度,并观察有无小脑畸形(如“香蕉小脑”)

(三)四腔心观

房室隔上卵圆孔血流自右向左,左右半心房室瓣血流方向一致

三、胎盘

妊娠晚期可见逐渐增多的点状、短线状高回声

四、脐带

1、长轴切面:长条麻花形

2、横断面:一根脐静脉,两根脐动脉,呈品字形排列

3、彩色多普勒:脐静脉(粗)、脐动脉(细)内部血流颜色相反

五、羊水

胎体周围的无回声区,晚期可有点状回声漂浮物(浑浊度)第二节异常妊娠声像图 流产的超声表现

1、先兆流产:与正常宫内妊娠接近,有胎心搏动,可有宫腔积液

2、难免流产:流产不可避免,有两种类型

(1)妊娠囊下移至宫腔下段或颈管口,宫颈扩张

(2)妊娠囊在宫腔内,但无增大且变形,无胎心搏动

3、不全流产:宫腔内和颈管内有妊娠残留物,呈不规则回声

4、完全流产:子宫大小接近正常,宫腔内容物已排尽,宫颈口关闭 第三节胎盘异常声像图

一、前置胎盘

胎盘位于子宫各壁的下段,距离子宫口小于70mm

二、胎盘早期剥离

胎盘后出血血肿形成,基底膜和肌层之间有无回声、中低回声或中高回声影 第四节胎儿先天性畸形超声诊断

一、无脑儿

1、露脑畸形:无颅骨光环显示,仅有一团米老鼠样脑组织暴露在羊水中(早期)

2、无脑儿:无颅骨光环,无脑组织显示,仅有头面部结构,双眼呈蛙眼样改变(晚期)

二、脑膨出(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

局部头颅光环不连续,局部缺损处突起一囊状肿物或包块

三、开放性脊柱裂

1、脊柱节段性缺损

2、局部缺损处突起混合性包块(中低回声)

3、相应头颅改变:“柠檬头”征,“香蕉小脑”征(颅内压改变所致)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心脏超声诊断 第一节正常心脏超声 一、二维超声心动图

1、胸骨旁左室长轴观: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室间隔

2、胸骨旁心底短轴观:主动脉瓣、右心房、房间隔、右心室、肺动脉瓣、左心房、主动脉呈人字形(舒张期)或近似倒三角形(收缩期)

3、心尖四腔心(五腔心)观:LA、LV、RA、RV、房间隔、室间隔、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腔(第五腔)

二、M型超声心动图

1、心底波群(4区):主动脉根部动脉壁两线,收缩期向下,舒张期向上;主动脉瓣收缩期呈六边形,如右图,舒张期呈一条单线

2、二尖瓣前叶波群(3区):有一高一矮两个高峰,E峰最高,表示心室舒张期二尖瓣开放的最大幅度,A峰次高峰表示心房收缩时二尖瓣开放,如:

3、二尖瓣前后叶波群(2b区):与前叶波群呈镜像关系

4、心室波群(2a区):测量心腔大小和心室壁厚度

5、心尖波群(1区)

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CDFI)

1、二尖瓣:LA →LV,红色

2、三尖瓣:RA →RV,红色

3、主动脉瓣:收缩期LV→AO,蓝色;舒张早期可见逆流AO→LV,红色

4、肺动脉瓣:收缩期RV→PA,;蓝色;舒张期可有逆流PA→RV,红色

四、频谱多普勒波形

1、二尖瓣:双峰,E峰较高(舒张早期),A峰较低(舒张末期)

2、三尖瓣:与二尖瓣波形相似

3、主动脉瓣:收缩期有一向下空心三角形

4、肺动脉瓣:与主动脉瓣波形相似 第二节心脏疾病超声诊断

一、心脏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1、定量指标:正常4~6cm2,解剖狭窄2~4 cm2,轻度狭窄1.5~2 cm2,中度狭窄1.0~1.4 cm2,重度狭窄<1.0 cm2

2、二维超声:二尖瓣开放时呈鱼口形,面积<2.0 cm2,轻度狭窄呈气球样改变,重度狭窄呈漏斗状狭窄,左心房、肺静脉、肺动脉、右心室相继扩大,左心房可有高回声血栓

3、M型超声:出现城墙波,即E、F段斜率减低,E、A间凹陷消失,如:

4、彩色多普勒:以红色血流为主的五彩血流信号,血流流速很高(LA→LV)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二维超声:二尖瓣瓣叶增厚,前后叶不能对合,左房、左室增大

2、彩色多普勒:LV →LA,蓝色血流为主的五彩反向信号(收缩期)

(三)主动脉瓣狭窄

1、*定量指标:正常3.0cm2,狭窄<1.5cm2

2、二维超声:主动脉瓣明显增厚,回声增强,收缩期瓣口呈“圆顶状”,左室肥厚

3、M超:出现纽扣样波形

4、彩色多普勒:收缩期五彩血流(LV→AO)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二维超声:主动脉瓣明显增厚,回声增强,舒张期对合欠佳,左室扩大

2、彩色多普勒:舒张期五彩反向血流(AO→LV)

(五)二尖瓣脱垂

1、二维超声: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和后叶向左房膨出

2、M型超声:CD段收缩期向下凹陷呈吊床样改变,如:

3、彩色多普勒:收缩期左房内有五彩反向血流

二、先天性心脏病

(一)房间隔缺损

1、二维超声:房间隔回声中断,断端回声增强呈火柴头征,右房、右室扩大

2、彩色多普勒:早期红色为主穿隔血流(LA→RA,左向右分流)晚期蓝色为主穿隔血流(RA→LA,右向左分流

(二)室间隔缺损

1、二维超声:室间隔回声中断,左房、左室扩大,肺动脉高压

2、彩色多普勒:红色为主五彩血流从左室进入右室

(三)动脉导管未闭

1、二维超声:降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有异常通道,左房左室扩大,肺动脉增宽

2、彩色多普勒:早期红色为主五彩血流DAO→PA(收缩期),晚期PA→DAO

(四)法洛四联症

1、概念: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室间隔缺损

2、彩色多普勒:缺损部双向分流,收缩期LV→AO & RV→LV→AO,舒张期LV→RA 第三节心功能测定

一、左室收缩功能测定

1、M型超声描记收缩末和舒张末的室壁厚度和左室内径

2、二维超声显示射血分数EF(50%~70%)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27%~50%)

二、左室舒张功能测定

多普勒二尖瓣频谱:舒张早期(E峰)>舒张晚期(A峰),E/A>1 第十六章浅表器官超声诊断 第一节甲状腺超声

一、正常甲状腺声像图

1、包膜:薄层高回声,光滑、整齐

2、实质:细密点状回声,分布均匀

二、甲状腺疾病超声

(一)甲亢(T3、T4↑)

1、均匀性肿大,边缘不规则

2、内部实质回声不均匀

3、彩色多普勒显示弥漫的点状、分支状血流信号,呈“火海征”或“海岛征”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缺碘型甲状腺肿)

1、弥漫均匀肿大

2、实质回声不均匀,有多发性结节,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

(三)甲状腺腺瘤

1、大小正常或呈局限性增大,实质回声均匀

2、腺瘤多为单发,边缘有特征性的晕征

3、结节周边血流环绕,血流信号丰富

(四)甲状腺癌

1、甲状腺可肿大可正常,实质回声均匀

2、癌结节以单发为主,形态、边界不规则,呈“蟹足样”向周围浸润

3、病灶内有砂砾样钙化灶,可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4、有包膜外延伸则可能是滤泡状癌

5、结节内血流分布混乱 第二节乳腺超声

一、正常乳腺超声

1、脂肪组织呈低回声

2、纤维组织呈高回声,肌肉组织呈纹理高回声

3、腺体呈相对低回声

二、乳腺疾病超声诊断

(一)乳腺增生症

1、单纯性增生:纤维组织增厚增粗,呈“斑马纹”状、管状暗条回声

2、囊性增生:散布多个囊性无回声大小不等囊肿,呈“叠瓦状”

(二)纤维腺瘤

1、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低回声为住

2、血流信号较低

(三)乳腺癌

1、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呈毛刺状、蟹足状表现

2、纵横比>1

3、内部多为低回声,可伴有点状强回声钙化灶

4、血流信号丰富

5、乳腺癌淋巴转移:同侧腋下或锁骨上有圆形椭圆形低回声 第三节淋巴结

一、正常淋巴结超声表现

卵圆形,包膜中高回声,边缘皮质低回声,纵横比>2

二、异常淋巴结超声表现

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均匀肿大,血流信号丰富,淋巴结门结构清晰

2、结核性淋巴结炎:多个淋巴结受累,形态不规则,淋巴结门消失,内部低回声,可见斑块状高回声坏死区,常见周围软组织水肿

3、淋巴瘤:纵横比<2,边缘锐利,淋巴结门消失,实质内有微小高回声结节,血流信号丰富

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中, 男20例, 女14例;年龄18~63岁, 平均 (38.5±2.1) 岁;车祸伤 (致伤机制可能复杂) 22例, 高处坠落伤7例, 打击伤6例;硬膜外血肿8例, 硬膜下血肿12例, 单纯脑内血肿5例, 广泛脑挫裂伤7例;伤后就诊时间为0.5~5.0 h, 平均 (2.2±2.1)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5分18例, 6~8分16例;单侧瞳孔散大17例, 双侧瞳孔散大6例。

1.2 辅助检查

34例患者入院时急诊行颅脑CT检查, 并在入院后病情异常变化时多次行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其中4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所检查的病例中25例已行手术减压治疗, 伤后第1天内首次发现脑梗死5例, 第2~7天出现10例, 第7天后出现19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发生时间为伤后第3~7天, 平均 (4.5±0.3) d。

1.3诊断依据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颅脑CT扫描时主要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 病变的位置多位于脑实质, 一般边界较清, 且多和血管走向相符, 其内密度均匀, 在疾病早期周围无明显的水肿带, 损伤部位范围以及形态均与正常组织相似。特别对患者入院症状较检查情况严重, 不能通过影像学解释的, 要想到脑梗死的诊断, 可以进一步行MRI检查, 进行确诊。

1.4 治疗方法

外伤性脑梗死伴颅内血肿24例患者行去大骨瓣减压手术 (大骨瓣减压手术, 采用硬膜剪开, 自体筋膜或者人工脑膜修补减张缝合) 。其余10例予以保守治疗, 但均包括脱水降颅压、补充血容量、抗脑血管痉挛、亚低温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2]。

2 结果

伤后6个月34例患者颅脑发生损伤后的1~14 d内出现脑梗死, 患者临床表现为逐渐加深的意识障碍, 颅内压升高, 骨窗压力升高以及偏瘫加重。GCS评分为1分 (病死) 5例 (14.7%) , 2分 (植物生存) 5例 (14.7%) , 3分 (重残) 8例 (23.5%) , 4分 (中残) 8例 (23.5%) , 5分 (恢复良好) 8例 (23.5%) 。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学说目前较多, 通常认为是多因素作用或者共同的结果, 主要包括: (1) 血管损伤说:外力作用时, 患者头颈部旋转或者激烈扭动产生剪应力, 直接导致椎动脉、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发生牵拉、扭曲[3];动脉内膜挫伤、剥离、血小板附壁, 形成附壁血栓闭死血管[4]。 (2) 压力导致动脉闭塞, 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肿胀、脑疝形成以及脑组织移位, 使动脉血管受牵拉、压迫而闭塞最终导致脑梗死。足够的脑灌注压是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的关键。有研究指出[5], 当以上各种原因致使脑灌注压降至20~1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以下时, 脑循环基本接近停止, 最终会导致脑梗死的发生。因此, 针对颅脑损伤患者, 尤其应注意排除是否合并创伤性休克等情况, 导致脑灌注不足, 一旦发现这些危险因素, 应予以积极祛除。

3.2 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脑损伤伴发脑梗死的患者, 能够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患者康复预后的关键。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 早期都要积极检查,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出现脑梗死。对于脑中线有明显移位或脑疝者, 应尽快手术, 脑疝时间过长, 将造成大脑不可逆损伤, 在术中更强调彻底减压, 必要时行天幕裂孔切开 (需要良好的暴露及彻底止血) , 缓解对大脑后动脉的压迫, 术中对脑组织的保护以及多次、反复冲洗, 降低脑血管受到蛛网膜下腔血管活性物质的刺激, 则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发生痉挛的可能。对于出现脑梗死的患者不仅要对占位的病灶进行清除, 亦需要进行解痉、扩容以及溶栓等治疗[6]。对于症状不能用影像检查解释的, 特别合并颅底骨折的患者, 应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 以防颈内动、静脉血栓形成, 导致脑梗死, 若术中止血较好, CT证实血肿彻底清除, 对部分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预防。对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 可预防脑血管痉挛。术后及时复查CT或者MRI, 特别是患者有意识下降时应立即复查CT, 怀疑“脑梗死”时有条件可行MRI检查, 后者诊断早期脑梗死较CT敏感。一经发现脑梗死应立即予以相应积极的治疗, 如停用止血药物、气管切开、改善脑缺氧、维持正常的脑灌注、监测中心静脉压、积极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等。高热者应及时降温, 可使用亚低温治疗, 减缓脑组织的代谢, 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病情稳定者可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因此, 加强对以上危险因素的重视和处理, 能够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可能, 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颅脑发生损伤后的114 d内出现脑梗死, 患者临床表现为逐渐加深的意识障碍, 颅内压升高, 骨窗压力升高以及偏瘫加重。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病理过程, 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最有利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操廉.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附64例报告) [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12) :750-751.

[2]孙晓峰.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原因与救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2) :106-108.

[3]汪彤彤.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临床诊治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12) :1248-1249.

[4]赵卫忠.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10) :620-620.

[5]赖廷海.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策略探讨[J].海南医学, 2010, 21 (16) :53-55.

颅脑超声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符合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再次CT扫描或手术证实, 伤后首次CT扫描显示的出血性病灶有扩大 (≥25%) 或再次出现新的出血性病灶], 男7例, 女5例;年龄12~77 (32.2±4.7) 岁;入院距受伤时间0.2~17 (5.7±0.9) h;致伤原因:打击伤4例、车祸3例、坠落伤5例。

1.2 头颅CT扫描

患者在入院后即行头颅CT检查, 首次CT检查距受伤平均时间为5.92h, 扫描结果显示:硬膜外血肿3例, 脑内血肿4例, 硬膜下血肿3例, 多发性出血2例。二次扫描发现血肿扩大7例, 出现其他部位血肿5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手术原则[3]:对于血肿量较大, 环池受压明显者, 实行梯度减压开颅法。对于广泛脑挫裂、脑肿胀严重者骨窗要较大, 注意清除干净血肿块及坏死脑组织, 改善侧裂血管供血及静脉回流障碍。手术操作方法;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检测, 给予止血、保护脑组织、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手术时硬膜外血肿给予血肿相应部位行马蹄形切口清除血肿[4],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抗感染及预防合并症发生。

2 结果

本组单纯血肿清除4例, 再手术清除其他部位血肿8例, 死亡4例, 生存率66.67%。死亡原因: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 脑干功能衰竭1例。

3 讨论

颅脑外伤术后进展性颅脑内血肿是指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在第二次CT扫描时出现新的病灶, 或首次CT检查发现的出血灶有扩大 (>25%) , 以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5]。

3.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多发生于术后24h以内, 好发于颅内不同部位, 以额颞多见, 主要表现为术后意识无明显好转或一度好转后恶化, 瞳孔无变化或缩小后又散大,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

3.2 发病机制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根据相关[6,7]研究, 多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1) 受伤时间:颅脑损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受伤部位的小血肿变性、破裂出血或血栓脱落再次出血使原来血肿扩大, 严重者可引起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危及生命; (2) 与血管运动中枢失调有关, 颅脑损伤使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紊乱, 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年龄:高龄患者多伴有血管硬化和血管脆性增加, 容易加重疾病的诱发; (4) 早期应用大量脱水剂导致颅内压过低。

3.3 早期诊断及预防

(1) 临床观察:检测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 若患者突发意识状态恶化, 及时给以降压或减压治疗, 将临床观察与影响学检查有机结合,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2) 头颅CT扫描动态检测是判断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主要诊断方法, 若颅脑损伤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性表现[8], 要立即复查CT, 如CT发现环池因颅内高压出现受压变小或消失, 可明确疾病的发生; (3) 早期凝血指标的变化:有关研究[9]表明, 凝血指标提示D-二聚体 (D-D) 明显升高可有效预测进展性颅脑血肿的发生, 因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紊乱, 血液进入高凝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容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导致凝血障碍的产生; (4) 颅内压检测:通过动态检测颅内压力变化, 可有效反映颅内压力变化, 从而观察颅内损伤程度, 有关研究[10]证实:持续颅内压检测不仅可以更早地检测疾病的发生, 更有助于分析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5) 近红外线频谱仪 (NIRS) 检查:有研究[11]表明, 利用NIRS通过探测发射光轻度进行检测, 吸光度差值可提示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 当吸光度差值≥760nm, 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进行性颅内血肿的几率更高, 有助于早期检测疾病的发生。

3.4 治疗与预后

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综合分析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在出血量小、无占位情况下, 可在严密监测的前提下给予保守治疗, 如患者意识状态恶化、基底池变形或消失, 要立即进行手术清除血肿。手术过程中要逐渐减压, 先颅骨钻孔, 清除部分血液, 将颅内压缓慢降下来, 然后去除骨瓣, 剪开硬膜, 用以恢复血管收缩功能, 若在排除其他因素而减压无效情况下, 万不可强行关颅, 要立即在对侧探查行血肿清除或减压。手术结束后要用生理盐水灌注于硬膜下, 减张缝合硬膜, 术后在搬动患者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避免动作幅度较大, 造成颅内压变化过大或脑组织移位出血。若患者病灶占位明显, 需要手术治疗及早清除血肿[12], 另一方面早期的诊断和积极正确的处理与疾病的预后息息相关, 在患者出现少量出血伴合并有脑挫裂伤、入院后意识进行性恶化、出现定位体征改变、颅内压进行性升高或有明确出血部位颅骨骨折患者, 要及时进行CT复查, 本组死亡4例, 其中3例由于确诊时间较晚, 难以开展有效的治疗, 及早的诊断和预防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颅脑外伤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临床表现多样, 好发于不同的部位和时间, 病情较为复杂, 但对外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并非难事, 及时复查CT对明确疾病的发生及早期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要求医务工作者提高对颅内血肿的警觉性, 早期采取有效的手术方法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可有效降低致残、致死率,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摘要: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颅脑外伤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CT扫描、手术治疗过程、诊断预防措施。12例颅脑外伤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术中或术后脑膨出, 术后意识障碍无明显好转或一度好转后又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CT扫描提示:硬膜外血肿3例, 脑内血肿4例, 硬膜下血肿3例, 多发性出血2例, 再手术8例, 死亡4例。颅脑外伤术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 可发生于不同部位和时间, 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早期诊断及预防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颅脑超声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颅脑损伤。其中男59例, 女19例;年龄6~85 (41.5±10.2) 岁;受伤至就诊时间为1~27 (12.3±2.1) h。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同一时间采用单螺旋CT平扫及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单螺旋CT为Toshiba Xvision/GX单螺旋CT检查仪, 多螺旋CT为GE LS 16排螺旋CT检查仪。螺旋CT扫描范围包括颅脑的绝大部分, 约为120mm, 常规选择主要扫描参数:采集层厚1mm, 重建层厚lmm, 螺距5.5, 重建间隔0.5mm[2]。脑灌注检查方法:首先进行常规CT扫描, 然后根据病情选择感兴趣平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非离子造影剂总量50ml, 注射速度8~10ml/s, 在感兴趣平面连续扫描40s, 每层1s, 共40层。颅脑检查后, 采用软组织重建函数重建图像, 如需要可加做一次骨函数重建。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78例颅脑外伤患者经手术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 其中硬膜下血肿25例, 硬膜外血肿1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 脑挫裂伤19例。合并脑梗死28例, 合并头皮血肿57例, 合并颅骨骨折39例。有19例患者进行单排CT扫描时出现假阳性 (包括7例颅骨血管沟及3例颅缝误认为骨折线、9例颅底伪影误认为颅内出血) , 8例患者出现假阴性 (包括2例骨折线不明确、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明确、1例脑干损伤不明确) 。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讨论

3.1 多层螺旋CT (MSCT) 的检查优势

MSCT三维成像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颅脑外伤性疾病诊断中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由于传统单层螺旋CT在保证图像的分辨力前提下一般难以扫描全颅, 而且层厚大、容积效应增大使空间分辨率下降, 影响颅内少量出血及轻微病灶的检出及细微病变结构的显示, 并且存在图像Z轴分辨率低, 难以克服部位、容积效应和阶梯伪影以及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出现运动伪影等问题[3]。而MSCT三维成像技术则完全克服了这些缺点, 其具有空间时间分辨率高、对比分辨率佳、扫描时问短等优点。对于外伤性颅脑疾病而言, 其不但能够显示出颅内组织的平面结构, 而且能够通过后期三维图像重组对颅内狭小空间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成像, 从而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2 主要颅脑损伤的CT表现

(1) 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直接暴力造成颅骨骨折或颅骨局部变形, 使脑膜血管破裂, 血液进入硬膜外间隙所致。CT检查显示为颅骨内板下局限性“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区, CT值为40~l00Hu, 密度均匀或混杂高密度。本组13例硬膜外血肿患者显示血肿边缘光滑锐利, 其中2例跨越颅缝者以颅缝为中心在颅缝两侧各形成一个“双凸透镜”形, 使血肿内缘呈“3”字形。后期三维成像技术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示血肿占位形态及位置。 (2)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 以额极、额颞部最常见[4]。本组25例患者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或“半月”形异常密度 (信号) 影, 血红蛋白浓缩使得血肿密度增高, CT值达到70~80Hu。其中5例患者表现为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影, 可能为蛛网膜破裂导致脑脊液混入所致。由于血肿范围较广泛, 往往可超越颅缝, 且常并发脑挫裂伤, 应用单螺旋CT平扫不易观察出血范围, 且容易忽略脑挫裂伤的存在。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是造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因此两者往往合并存在。CT检查表现为局部或广泛的脑沟、脑池高密度影, 后期三维成像后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沟、脑池的空间关系, 对少量出血尤其敏感, 因此可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度。本组经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 单螺旋CT平扫确诊16例, 有5例患者由于出血部位位于脑沟沟回之间且出血量较小, 因此不能进行确切诊断, 经多排螺旋CT三维图像重建后确诊。 (4) 脑挫裂伤:外力作用下脑组织发生局部静脉淤血、脑水肿、脑肿胀和散在的小灶性出血或脑组织、脑膜和血管撕裂, 多发生于皮质灰质及灰质下表浅部位。脑挫裂伤的小出血灶可发展成为脑内血肿。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水肿区内多发、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出血灶可相互融合。本组13例患者因病变小而局限占位表现不明显, 单螺旋CT平扫显示高密度影范围小、程度低, 对观察者经验要求较高。而6例患者病变广泛, 占位效应明显, 单螺旋CT平扫可以较清晰的显示。

3.3 CT平扫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本组78例检查患者进行CT平扫出现19例假阳性, 8例假阴性诊断。假阳性诊断中因将颅骨血管沟或颅缝较宽大误认为骨折线者10例, 因颅底成像较模糊呈现伪影误认为颅内出血者9例。这些经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后发现有的为正常的颅缝交界处不规则缝隙, 有的为颅骨转折处, 由于单排CT扫描层厚造成的部分容积效应影响, 因此增加了造成骨折或出血假象的几率[5]。假阴性诊断病例往往与平扫成像空间分辨率较低, 不能从多个方位进行病变显示, 且在进行平扫时往往并存腔内积液、骨折板紊乱等有关。单纯采用单排CT平扫并不能对颅内骨折及出血病灶作出准确诊断, 最后经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后得到确诊。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MSCT三维成像技术具有立体、直观、准确等特点, 弥补了单CT检查的不足, 尤其是三维图像可以任意角度的旋转, 并且具有切割功能, 更可以全面展示骨折及颅内出血病灶的走行及形态特点, 从而为颅脑外伤的影像学检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图像信息, 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断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1) :5-6.

[2]范伟雄.颅内动脉瘤多排螺旋CTA诊断价值与DSA的对比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5) :1832-1834.

[3]李天平.16排螺旋CT头颈部SCTA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 2011, 40 (2) :202-203.

[4]徐海涛, 王鹏飞.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足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14) :131-132.

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体会 篇8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着床发育,其发病率占妊娠总数的0.5%~1%,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其易感因素为不同程度的输卵管功能影响,与宫腔操作、盆腔炎、输卵管手术、宫内节育器、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妊娠者的年轻化,异位妊娠的数量激增,尽管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其并发症及病死率却有明显的下降,这显然与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提高有关。目前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 综合文献报道,超声诊断正确率在77%~92%左右,高分辨率的阴道超声准确率达94%左右。

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其临床表现与孕卵的着床部位、有无流产、破裂以及腹腔内出血多少有关。基本临床表现为:①停经,但有些患者无明确的停经史,可能由于月经仅过期几天,不认为是停经,还有将阴道流血误认为月经来潮。②腹痛。③不规则阴道流血。④晕厥或休克,为宫外孕破裂大出血所致。

异位妊娠的声像图特征

子宫的改变:由于受内分泌的影响,子宫轻度增大,但小于停经月份,子宫内膜回声增多、紊乱,表现为不规则光块状、网状及线状回声,这些回声来自宫内蜕膜及出血,应注意囊性蜕膜结构或蜕膜量较多时,可误认为是滞留流产,约20%的病例在子宫腔中央可见“假孕囊”。超声医生应掌握与真孕囊的鉴别要点:假孕囊位于宫腔中央,周围是子宫内膜,呈单环状,形状随宫腔形态;真孕囊位于子宫内膜内,呈双环状,若超声鉴别有困难时应建议随诊观察,假孕囊不会随时间而增大,可以区分。陈旧性宫外孕的子宫大小正常,宫内膜回声增厚、增强。

附件区改变:①输卵管妊娠。因大部分异位妊娠发生于输卵管,输卵管妊娠约占异位妊娠的95%,所以寻找正常卵巢组织尤为重要。在探查到双侧正常卵巢后,常能发现附件区增厚,回声紊乱,边缘不规则,多数病例的附件区可发现包块,因此附件区包块是诊断异位妊娠的一个重要根据。包块类型随异位妊娠发病时间长短、是否出血、出血多少、发生部位不同而异:一种是孕囊未破裂,于附件区探及环形高回声,其内有或无胚芽及胎心搏动,若见胎心搏动则异位妊娠即可确诊;另一种是孕囊已破,出血与周围组织形成血肿,而表现为强弱不一,分布不均,形态不规则的混合型团块。②卵巢妊娠。在附件区探及一侧卵巢增大,内见一小光环,与卵巢组织关系密切,彩色血流明显,附件区未见肿块。可行卵巢部分切除并送病检,证实为卵巢妊娠。

腹盆腔积液:输卵管妊娠破裂大出血,则腹盆腔、肝肾隐窝、脾肾隐窝见游离液性暗区;子宫直肠陷凹可及少量液性暗区。因此临床可疑异位妊娠破裂时,应常规在上述部位进行探查,以及时发现异位妊娠。

讨 论

超声检查是一种方便、无痛苦、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其可清楚显示子宫的大小、形态、附件的结构,已成为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现根据腹痛、出血和盆腔包块三大典型临床表现,配合超声检查诊断异位妊娠并不困难。但据文献报道,有上述典型特征者仅占30%~40%,非典型的早期诊断仍不易确定,误诊、漏诊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妇女的生命安全。所以临床医生应减少漏诊、误诊率,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应注意做好鉴别诊断:①区分出假孕囊和妊娠囊。假孕囊超声表现为宫腔内见小于≤1cm 的壁薄、单环状无回声区,多位于宫腔中央,真孕囊位于子宫内膜内,呈双环状。②与黄体破裂出血鉴别。黄体破裂出血也是妇科急腹症之一,超声见盆腹腔内无回声,但一般无包块回声,而且黄体破裂者无停经史,多发生在月经后期,尿HCG阴性。③与炎性包块相鉴别。陈旧性宫外孕因常与周围组织粘连机化形成实质性或囊实性团块,无盆腹腔积液或仅有少量积液,声像图表现易与炎性包块、卵巢肿瘤等相混淆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应仔细观察包块有无孕囊样回声,有无不均质强回声、包块大小、形态及包膜,有助于区别炎症或肿瘤性包块。④与宫颈囊肿相鉴别。宫内未查见妊娠囊,附件区未探及包块回声,因高度怀疑异位妊娠而易将宫颈囊肿误认为妊娠囊。宫颈囊肿时囊壁薄,透声好(必要时加做经阴道彩超,CDFI:周边无血流信号);宫颈妊娠囊壁较厚,呈均匀性增强回声(CDFI:囊周可探及环状血流信号),同时宫颈膨大,呈圆桶状或鼓状。

生育年龄(包括不孕症)妇女因月经延期或人流、药流、上环、结扎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持续的时间较长,伴腹痛者应常规行尿HCG筛查,尽早排除月经不调、盆腔炎或流产不全。

首诊先兆流产,经有效的安胎治疗后,效果不显著,要复查血、尿HCG定量及超声监测,尽早确诊。对药物流产患者,常规超声确诊宫内妊娠后才服药。

人工流产中未见绒毛,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异位妊娠。

综上所述 ,超声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可以较早发现异位妊娠,并提示采取及早进行保守或手术治疗,从而减少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所致的出血性休克。同时因超声声像信息可靠,对于一些病史不详,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超声可根据该病的声像图特点,为临床提供信息,从而减低该病的漏诊率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凌梅立.异位妊娠的超声图像诊断.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4):170

2 刘珠凤.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方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考志,1998, 14 (2):106

3 薛凤霞.异位妊娠的病因及诊治的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 15 (4):247

4 丰有吉.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3~64

颅脑超声诊断 篇9

妇科肿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诊断科 常才教授

常见卵巢肿瘤的声像图特征

1.卵巢囊腺瘤:卵巢囊腺瘤包括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

声像图特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单房或多房,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囊壁厚薄均匀,囊壁光滑。有时在囊壁内侧见小的乳头状突起,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内部血管分布稀少。粘液性囊腺瘤体积可以很大,最大可达25cm。呈多房性,内含较多光点。

2.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其内部回声情况与其组成成分有关。内部回声可以呈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或强回声,或镶嵌存在。高回声或强回声多数为脂肪、毛发或牙齿,往往形态不规则,附于囊壁一侧,低回声区为液性部分。肿块内部脂质与液性部分之间形成较为清楚的分界线,并随体位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部及边界较难探及血管。由于畸胎瘤内部回声与肠曲相似,由于混于肠曲中,超声下容易漏诊。2%-4%可发生恶变。

3.卵巢内膜样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单房或多房,多位于子宫后方。囊腔内含密集光点,囊壁厚度基本均匀。有时囊腔内血块沉积表现为囊腔内回声增强区,附于囊壁一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探不到探及阻力较高的血管。4.卵巢功能性囊肿:

(1)卵泡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大小为3-8cm,壁薄,内壁光滑。彩色多普勒检查囊壁上无新生血管存在。观察2个月,囊肿往往自行消失。

(2)黄体囊肿:直径为3-6cm,呈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较模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肿表面探及环状彩色血流,血管扩张,阻力降低。(3)黄素囊肿:多为双侧性,多房性,大小从几毫米到直径20cm或更大。囊肿呈无回声区,壁薄,表面光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肿壁或分隔上探及新生血管存在。滋养叶细胞疾病治愈后,黄素囊肿自行消失。

卵巢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

由于卵巢位于盆腔的深部,早期卵巢癌无明显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全国妇产科超声医学新进展暨全国出生缺陷干预新进展高级研修班 中国医师协会 的早期诊断方法。卵巢癌确诊时,605-70%已属晚期。卵巢癌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为70%-75%,而晚期为5%-15%。随着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治疗的进展,卵巢癌已成为威胁妇女生命的恶性肿瘤,故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卵巢癌生存率的关键。超声检查,尤其是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早期诊断卵巢癌有重要的价值。

(一)常见卵巢恶性肿瘤的声像图特点

1.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声像图表现为囊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肿瘤早期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晚期表现为肿瘤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实质部分回声不均,蒂部宽,内部可以发生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部分血管分布紊乱,血管扩张,血流阻力低。晚期可伴腹水。

2.卵巢粘液性囊腺癌:肿瘤常为双侧性,表现为囊性为主的囊实性结构,形态欠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局部见等回声或高回声结构突向囊腔,实质部分形态不规则,蒂部较宽。内部回声不均,内部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质部分血管分布紊乱,血管扩张,阻力较低,晚期可伴腹水。

3.内胚窦瘤:内胚窦瘤好发于青春期,恶性程度高,肿块体积较大。超声下表现为实质性为主的混合性肿块。囊性部分囊壁厚薄不均。实质部分形态不规则,呈内部分布均匀的等回声区,内见不规则小囊腔。血管分布紊乱,血管扩张,阻力降低。

4.无性细胞瘤: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好发于青春期,恶性程度高,对放疗敏感。肿瘤多为单侧性,圆形或椭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少数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肿瘤呈实质性,内部回声不均,见高回声分隔,将肿瘤分成分叶状。肿瘤内部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实质部分血管扩张,阻力降低。

5.颗粒细胞瘤:颗粒细胞瘤属低度恶性肿瘤。会引起月经改变及绝经后阴道出血。肿瘤体积往往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呈实质性,内部血管扩张,血管阻力下降。极少数肿瘤内部由于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小囊腔。由于肿瘤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子宫体积稍大,内膜增厚,子宫血供增加。

6.转移性卵巢肿瘤:转移性卵巢肿瘤表现为双侧实质性、中等大小、肾形 全国妇产科超声医学新进展暨全国出生缺陷干预新进展高级研修班 中国医师协会 的肿块,表面光滑。内部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囊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分布较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少。合并腹水。

内生殖器官炎症性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声像图表现 炎症声像图表现多不典型,应结合病史、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作出综合判断。

1..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积脓 表现为子宫一侧或两侧多房性囊性为主的混合性肿块。肿块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囊性部分内见细光点或实质性部分。急性炎症期常伴盆腔少量积液。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肿块内部或囊壁探及扩张血管,血流阻力降低。

2.急性盆腔炎或盆腔脓肿 盆腔结缔组织炎时,由于炎性渗出,子宫及双卵巢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成盆腔脓肿时,在盆腔内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混合性肿块,为多房性,囊壁厚薄不均。或盆腔内探及多个形态不规则的多房性囊块,囊腔内见细小光点。也可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实质性肿块,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宫旁血管扩张,以静脉为主。实质性肿块内血液供应丰富,血管扩张,血流阻力下降。急性盆腔炎常伴少量盆腔积液。多位于子宫直肠陷凹。

3.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积水 子宫一侧或双侧探及腊肠状多房性囊块,边界清晰,囊壁薄,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上较难探及血管。

4.盆腔包裹性积液 包裹性积液是由盆腔手术、慢性盆腔炎症、腹腔镜检查等引起。盆腔内纤维粘连带形成,使得正常情况下通过循环吸收的少量腹腔液,或排卵时的卵泡液局部聚集而形成。其囊壁是由纤维条索组织、盆腔脏器及肠曲组成,故包裹性积液往往形态不规则,囊壁厚薄不均,边界不清,囊液清晰,内见纤维条索形成的分隔。在包裹性积液的一侧探及卵巢是与卵巢囊肿鉴别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囊壁上较难探及血管。

(二)鉴别诊断 1.卵巢恶性肿瘤 卵巢良性肿瘤:

超声造影技术在卵巢肿瘤的诊断中应用

卵巢恶性肿瘤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超声主要检查手段是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显像。灰阶二维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因 全国妇产科超声医学新进展暨全国出生缺陷干预新进展高级研修班 中国医师协会

颅脑超声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经SWI检查诊断的20 例DVA病例, 男、女各10 例, 年龄6~74 岁 ( 平均45.32 岁) 。均行常规颅脑MRI平扫及SWI扫描, 其中13 例行增强扫描。所有病例扫描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扫描方法

使用Avanto SIEMENS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和8 通道颅脑线圈。 扫描参数有: 横轴位blade T2WI (TR/TE:4000/105 ms) ;SE T1WI (TR/TE:550/8.7 ms) ;FLAIR SE T2WI (TR/TE:8000/80 ms, TI:2370 ms) 。3D SWI横轴位:TR=49 ms, TE=40.0 ms, 层厚/ 层间距:2/0 mm, 翻转角15°, NSA:1, FOV:201.3 mm, Bandwith 80, 距阵177×256。增强后扫轴面和冠状位SE T1WI。增强对比剂为Gd-DTPA, 注射剂量0.1 mmol/kg。

2 结果

2.1 DVA病灶的分布位置

20 例DVA患者中19 例单发病灶。位于额叶9 例, 小脑半球5 例, 额顶叶2 例, 顶叶2 例, 颞叶1 例。多发病灶1 例, 位于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半球。

2.2 SWI与MRI平扫、增强扫描的比较

本组20 个病灶中, 有11 例T1WI和T2WI平扫未见异常;9 例平扫T1WI ( 图A) 、T2WI及水抑制像上T2WI呈点状及纤细小条状低信号流空血管影, 增强扫描呈明显放射状强化 ( 图B) 。21 个病灶在SWI上表现均表现为多支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放射状或星芒状汇入一支或数支粗大的引流静脉, 呈“水母”样改变 ( 图C) , 显示的血管数目及范围较平扫及增强数目增多、增广。

3 讨论

3.1 DVA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

目前DVA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大部分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动脉系统即将完成、静脉通路受阻, 导致胚胎髓静脉代偿扩张, 被穿支静脉引流致表浅静脉或室管膜下静脉形成[6], 无供血动脉, 由纤维及胶原成分主要构成[7]。DVA患者往往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头部不适。本组14 例由体检、头部外伤或其他原因进行头部行颅脑MRI及SWI扫描意外发现。另6 例有轻微的头痛、头昏临床表现, 症状不典型。DVA多单发, 好发于额叶及小脑半球。本组20 例DVA中单发19 例, 其中位于额叶9 例, 小脑半球5 例, 与文献[7] 报道一致。

3.2 SWI的基本原理及对DVA诊断价值

SWI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质子密度、T1 或T2 加权成像的三维梯度回波扫描, 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度的差异产生影像对比, 采用完全速度补偿, 三维、射频脉冲扰相, 高分辨力技术。SWI成像同时生成了相位图和幅度图。两种图像可分别进行分析, 也可经后处理进行融合而形成SWI图像。为了显示不同的结构, 对病变相邻层面进行最小强度投影, 就可显示细小静脉或微量出血等病理改变。尤其对于传统T2WI上不能显示的静脉小血管, 阳性率较高[8], 能发现常规MRI无法显示的血管结构[9]。

注:图A (T1WI) 右侧额叶白质区隐约见一小条状低信号流空血管影;图B增强扫描右侧额叶白质区明显强化血管影;图C SWI上右侧额叶白质区见多支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一支粗大引流静脉, 呈“水母”样改变, 显示的血管数目及范围较平扫及增强数目增多、增广

本组21 个病灶中, 有11 例T1WI和T2WI平扫未见异常;9 例平扫T1WI及T2WI均呈点状及纤细小条状低信号流空血管影, 在阅片时易被误诊为正常的血管流空影, 甚至漏诊;增强扫描呈放射状明显强化信号影。SWI上见多支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呈放射状汇入一支或数支粗大引流静脉, 呈“水母”样改变, 显示的血管数目及范围较平扫及增强数目增多、增广。因此, SWI较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DVA病灶范围及病灶内部细微结构的显示能力较好, 是DVA的首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志强, 关健雄, 邝业兴.应用ONYX胶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7) :116-117.

[2]李学勤, 李国红, 赵群, 等.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H].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3) :93-94.

[3]Abla A, Wait S D, Uschold T, et al.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 cavernous malformation, and capillary telangiectasia:spectrum of a single disease[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8, 150 (5) :487-489.

[4]Topper R, Jurgens E, Reul J, 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Intracranial 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ie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9, 67 (2) :234-238.

[5]Garner T B, Del Curling O, Kelly D L, 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tracranial Venous Angiomas[J].J Neurosurg, 1991, 75 (5) :715-722.

[6]Agazzi S, Regli L, Uske A, et al.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 with an arteriovenous shunt and a thrombotic complication[J].J Neurosurg, 2001, 94 (3) :533-537.

[7]Edmir A L, Karen C LA, Alvaro P J, et al.Comparison between radiological and nasopharyngolaryngoscopic assessment of adenoid tissue volume in mouth breathing children[J].Bras J Otorrinolaringol, 1900, 71 (1) :23-28.

[8]金光暐, 杨凤琴, 李俊秋,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7) :1008-1010.

上一篇:象征内涵下一篇:广场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