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格发育七篇

2024-06-28

儿童体格发育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南宁市福建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出生后满月体格检查的661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无合并先天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其中男童344例,女童317例。其中早产儿(孕周<37周)41例,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体质量<2 500 g)33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孕周<37周且出生体重<2 500 g)13例。平均出生体质量男3 219.4 g,女3 139.6 g。出生平均身高男50.9 cm,女50.7 cm。

1.2 方法

专人负责测量,测量人员经过培训,测量仪器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儿童专用身高体质量量床,对满月儿童的体质量,身高进行测量,体质量精确到0.01 kg,身长精确到0.1 cm。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2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满月儿童体格检查测量结果

男童平均体质量4 359.3 g,平均增加体质量1 207.1 g;平均身高55.3 cm,平均增加身高4.3 cm。女童平均体质量4 160.8 g,平均增加体质量1 043.9 g;平均身高54.3 cm,平均增加身高3.6 cm。见表1。

2.2 体质量和身高增加与不同喂养方式的关系

661例儿童中,母乳喂养601例,占90.92%;混合喂养率41例,占6.20%;人工喂养19例,占2.88%。不同喂养方式的儿童满月时,母乳喂养的男童平均增加体质量1 214.2 g,混合喂养的增加1 121.6 g,人工喂养的增加1 146.0 g;母乳喂养的平均增加身高4.3 cm,混合喂养的增加3.6 cm,人工喂养的增加4.5 cm。3种喂养方式的男童体质量和身高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的女童平均增加体质量1 055.6 g,混合喂养的增加990.9 g,人工喂养的增加804.4 g;母乳喂养的平均增加身高3.6 cm,混合喂养的增加3.2 cm,人工喂养的增加3.8 cm。3种喂养方式的女童体质量和身高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早产儿满月时,体质量和身高的增加的情况

661例儿童中,低出生体质量儿33例,正常出生体质量儿628人;早产儿41例,足月儿620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3例,出生正常体质量足月儿600例。满月时,低出生体质量儿与正常出生体质量儿相比较,体质量和身高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较,体质量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的身高增加速度较快。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与正常出生体质量足月儿相比,体质量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身高增加速度较快。见表3。

3 讨 论

体质量和身高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与出生时相比,本组资料满月时,体质量增加平均值,男1207.05 g,女1 043.94 g;身长增加平均值男4.30 cm,女3.61 cm。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显示,婴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系第1个生长高峰,生后头3个月增加最为迅速,出生头3个月体质量每月增加1 000~1 200 g,身高每月增加4 cm[1]。本组资料的儿童平均增加的体质量和身高都达到了参考标准,生长发育状况较好。

661例儿童的喂养方式中,母乳喂养601例,占90.92%;混合喂养率41例,6.20%;人工喂养19例,占2.88%;可见母乳喂养率较高。这与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我们加大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孕产期保健管理,严格遵守“国际代乳品销售守则”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不同喂养方式的男女儿童满月时,体质量和身高的增加值无显著性差异,与沈华的调查相近[2]。现代科学技术使配方乳的营养素尽量“接近”母乳,是无法人乳喂养婴儿时的首选食物[3]。各种喂养方式只要科学合理,都能满足儿童生长需要,但仍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婴儿0~6个月生长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而且各种营养成分比例合适,易于消化吸收,无论在营养学上还是免疫学上,都是任何代乳品无法替代的,母乳喂养的意义和对母婴健康的有利影响已被世界公认。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婴儿期的喂养方式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各年龄阶段的健康状况,比如肥胖、成年代谢性疾病等[4,5]。母乳喂养的持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料显示,母乳喂养率随婴儿月龄增加逐渐下降[6]。我们应该提供有效的母乳喂养支持,在满月体检时,及时发现喂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母乳喂养的产妇提供及时正确的喂养指导和帮助,比如乳头保健、增加乳汁分泌的方法、正确的喂哺技巧等,努力提高持续母乳喂养率,达到WHO倡导的“80%以上的婴儿能有4~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目标[7]。

调查显示,早产儿满月时,无论出生体质量是否正常,身高的增加速度超过足月儿童。Radmacher等[8]发现,早产儿生后早期至纠正胎龄的这段时期存在一个生长发育的“ 机会窗(window of opportunity)”,如果在这个时期给予早产儿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其实际的身高体质量增长速度可能达到或超过足月儿的生长速度,即实现追赶生长。我们对早产儿和出生低体质量儿实行专案管理,科学指导家长喂养,努力满足他们的营养需要。13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喂养方式除1例是人工喂养其余12例都是是母乳喂养,因数量太少不能进一步做喂养方式的分析。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早产儿出生后再次发生疾病的机会,有利于早产儿的体格发育,但是随着追赶生长的出现和加速,母乳中的蛋白质和热量供给不足,体格的增长速度无以为继,至3月龄时可能生长再次落后。吴繁等[9]的研究发现,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早期给予母乳加上强化的早产儿配方奶粉,其1~3月龄的体格发育速度都优于单纯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注:a不含体质量正常早产儿28例和低出生体质量足月儿20例。

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南宁市江南区福建园社区的满月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较好,要保证儿童体格持续健康发展,需不断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质量,普及喂养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13.

[2]沈华,滕红.42天婴儿体检伴随疾病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2):170-171.

[3]黎海芪,毛萌.儿童保健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7.

[4]熊丽,许榕仙.母乳喂养与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9):1246-1248.

[5]李晓南.早期营养对远期健康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9):635-637.

[6]张亚钦,李辉,夏秀兰.中国九市婴儿母乳喂养状况及变化趋势[J].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397-399.

[7]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8.

[8]Radmacher PG,looney SW,Rafail ST,et al.Prediction of extrauterinegrowth retardation(EUGR)in VVLBW infants[J].J Perinatol,2003,23:392-395.

儿童体格发育 篇2

1 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0~7 岁广州市黄埔区户籍汉族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 根据 “2005 年9 市7 岁以下儿童体格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及细则”, 规定每个年龄组调查100 人 (即男童和女童各调查50 人) , 22 个年龄组, 共2 200 人。

向调查儿童发放体格发育调查卡2 200 张, 收回有效卡2 130 张, 其中男童1 066 人, 女童1 064 人, 男女比为1.00 (P>0.05) 。 凡属于下列情况者, 均应剔出单独存放 (不做健康儿童卡) 。 ⑴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 (妊娠在28~37 周或出生体重<2 500 g) ; ⑵双胎或多胎; ⑶患以下疾病: 心脏病、 慢性肾炎、 结核病、 迁延性肝炎、 地方病和慢性支气管哮喘等; 内分泌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中度以上佝偻病或其他影响体格发育的畸形; 四肢残疾; 急性病 (如: 肺炎、痢疾) 初愈不满一个月; 近两周内发热7 天以上或腹泻每天5 次以上, 持续5 天以上者; ⑷明显肥胖 (病态) 、 明显消瘦。

1.2 方法

1.2.1 体格发育调查卡内容: (1) 基本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出生情况、 养育情况、 既往疾病史和近2周患病情况等影响因素; (2) 体格测量包括体重、 身高 (长) 、 坐高 (顶臀长) 、 胸围和头围; (3) 体格检查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 头颅、 前囟、 出牙数、 胸廓、 脊柱、 四肢、心、 肺、 肝、 脾和外生殖器情况。

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共分22 个年龄组, 初生~3 天为一组, 1~6 个月每月为一组, 7~12 个月每2 个月一组, 13~24 个月每3 个月为一组, 25~72 个月每6 个月为一组, 73~84 个月为一组。

1.2.2 测量方法: 九市7 岁以下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1.2.3 质量控制: (1) 人员统一培训, 并且两次重复测试的误差体重<0.05 kg。 身高、 坐高和头围<0.5 cm, 胸围<1.0cm; (2) 测量工具经过统一标准化。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黄埔区男女儿童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增长规律

黄埔区男女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主要指标 (身高、 体重) 增长幅度为6 个月之前最高, 6 个月后减慢, 总体增长幅度最高是儿童出生的第一年。 男童体重第一年增长了6.0~7.2kg, 身高增长了26.4~28.4 cm; 第二年体重增长了2.1~3.3kg, 身高增长了12.0~12.4 cm; 女童体重第一年增长了5.6~7.0 kg, 身高增长了25.3~27.1 cm; 第二年体重增长了1.8~2.4 kg, 身高增长了11.7~13.1 cm。 随着年龄的增加, 增长幅度呈递减趋势。 虽然在整个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不断进行, 但各年龄段并非等速进行, 见表1。

2.2 黄埔区男女儿童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

初生和2~12 个月身高、 体重都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均为男童大于女童 (P<0.05) , 其他年龄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呈缩小趋势 (P<0.05) 。

2.3 黄埔区男女儿童体格发育良好

2012 年黄埔区儿童体格发育指标与2005 年9 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比较, 男女童体格发育指标从3 岁开始高于2005 年9 市儿童生长发育均值, 尤其是女童,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并且呈现随着年龄增加, 增幅程度加大的趋势。 3 岁之前与2005 年9 市儿童生长发育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儿童的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增长规律

虽然在整个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不断进行, 但各年龄段并非等速进行[1]。 体重、 身高是评价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最重要指标。 黄埔区7 岁以下儿童身高、 体重测量值与2005 年9 市儿童体格发育均值相比, 呈现随着年龄增加, 增幅程度加大的趋势。 3 岁之前增幅不明显, 与9 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等[2]研究结果不同, 与黄绮玲等[3]的研究一致。 可能与黄埔区属于南方城市, 南北育儿观念不同有关。黄埔区处于广州市城乡结合部, 大部分老人营养观念陈旧, 给婴儿过早添加辅食, 奶量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 奶粉比较容易上火, 所以从8 个月后部分家庭就以稀饭、 米饭为主, 奶粉为辅, 从而导致2 岁之前儿童体重、 身高增幅较慢。 3岁以后增幅加大, 可能与黄埔区这2 年大部分幼儿园配备幼儿园营养调查软件有关。 幼儿园应用软件先计算营养比例再配餐, 营养搭配科学合理, 满足了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 因此3 岁以后体重尤其是身高增幅较快。 本次调查结果与2005 年9 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相比, 总体增幅加大, 说明该地区人们经济条件、 营养状况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生长发育的性别差异呈缩小趋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 除了初生和2~12 个月身高、 体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外, 其他年龄组无明显性别差异, 这与刘恩庆等 《天津市城乡46 357 名7 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结果不同[4], 可能与本地区与天津市所属地区不同, 人们的教育观念与喂养方式有差异有关, 需待进一步研究。 男女儿童的生理特点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7 岁以下同年龄男童的身高、 体重高过同年龄的女童, 与林穗芳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可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构成的改变、 性别认同观念的改变以及男女平等、 女孩的教养和抚养方式逐渐向男孩方面靠拢有关。

3.3 加大儿童科学喂养知识的宣教力度是提高2 岁以前儿童生长发育增幅的重要干预措施

黄埔区处于广州市的城乡结合部, 大部分家庭构成是五口之家, 2 岁之前的儿童主要靠祖父母等老年人喂养。 如何改变老年人的陈旧传统喂养习惯及灌输科学的喂养知识, 要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开展一次的育儿知识宣教及儿童保健门诊儿保医生的营养指导, 因此, 今后黄埔区各卫生服务中心儿保医生要加强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这一主题的宣讲次数, 加大儿保门诊营养指导力度, 促进黄埔区7 岁以下儿童的体格更好的发育。

参考文献

[1]王韵琴, 宁寿葆, 主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11.

[2]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 首都儿科研究所.2005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8) :609-614.

[3]黄绮玲, 陈伦能, 阮海燕, 等.2005年广州市番禺区0~6岁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9, 4 (24) :481-486.

[4]刘恩庆, 王伟, 王志.天津市城乡46357名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5 (6) :486-488.

儿童体格发育城乡差距缩小等 篇3

国家卫生部2006年底发布2005年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近10年来有显著提高,并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城乡儿童生长发育差距逐渐缩小,主要城市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

本次是继1975年以来第四次发布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城市儿童身高和体重有显著增长,以6岁组为例,男童平均身高从1975年的112.3厘米,增长到2005年的118.7厘米;平均体重由18.7公斤增长到21.7公斤。女童平均身高从1975年的111.5厘米,增长到2005年的117.7厘米;平均体重由18.1公斤增长到20.8公斤。城乡6岁儿童平均身高的差距,由4.9厘米缩小到2005年的2.6厘米。

国家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指出,此次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农村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仍低于城市儿童;在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营养不良仍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主要原因;城市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趋势。

9岁男孩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日,一名年仅9岁的儿童,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南京东南大学中大医院成功接受了外科微创手术。据了解,患儿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当一名运动员,在他7岁时就找了专业教练,训练其打排球。三个月前,孩子突然感到腰痛,但教练以为孩子偷懒,要求其持续蛙跳10圈。活动后孩子感到腰痛严重,但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直到孩子病情加重,腰部几乎不能动弹时,才到医院就诊。经核磁共振检查,孩子第4、5腰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导致左侧腰腿剧烈疼痛。

中大医院吴小涛教授说:腰椎间盘突出一般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年龄小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一味增加运动量,超出身体承受能力,身体就会遭到伤害。

北京协和医院要打“鬼”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于1921年,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声名斐然。但近年来,全国各地“协和”医院遍地开花。仅用百度搜索引擎就能搜出50余家“协和”,上海、桂林、榆林、任丘……其中一些“协和医院”在宣传中暗示与北京协和医院有联系,甚至打着北京协和医院的旗号推销贩卖药品,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的患者上当受骗。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声明,北京协和医院和全国各地冠以“协和”二字的医疗机构,没有所谓“技术协作、业务支持、分院或连锁医院”的关系。

目前,我国历史悠久的协和医院只有3家。除北京协和医院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以上卫文供稿)

快乐心情远离感冒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科研人员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称,保持快乐心情的人,其每年患感冒的次数要低于其他人。

新近发表在美《心理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文章称,情绪乐观的人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防御能力。研究人员对193名成年受试者进行了实验。受试者中既有情绪乐观、积极的,也有情绪消沉的。研究人员采用鼻滴的方式给受试者接种流感病毒,使所有受试者患感冒。在接下来的6天中,研究人员记录了受试者的感冒症状,如头痛、疼痛、打喷嚏、流鼻涕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情绪消沉的受试者相比,情绪乐观者感冒症状要轻得多,而且病程也短。研究人员推测,心情乐观的人,其免疫系统的能力也强,这可能是少患感冒的原因之一。看来,要远离感冒,你还得有一个良好的心情。

少吃红肉可预防患乳腺癌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日常饮食中如大量食用红肉,其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其他人。 研究人员称,减少红肉的摄入量,或许是降低乳腺癌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红肉通常是指牛肉和羊肉。美国癌症协会公布的健康指南已经建议,为了预防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人们应当减少红肉的摄入。研究发现,红肉在烧、烤等烹调时,会产生致癌物。另外,红肉本身含有大量的脂肪,也会增加患癌危险。 研究人员对9100名年龄为26~46岁的注册护士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定期收集受试者的饮食资料,重点是肉及肉制品(包括牛、羊、猪肉,以及汉堡、热狗等)的摄入情况。在随后12年的跟踪研究中,有1021名受试者患了乳腺癌。研究发现,与每周仅食用3份红肉的受试者相比,每天食用1.5份红肉的,其患乳腺癌的几率是前者的两倍。不过,研究人员同时发现,这种现象仅发生在体内具有雌性激素(ER+)受体和孕激素(PR+)受体的受试者中,如果体内没有这两种受体,多吃红肉与乳腺癌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以上杨光平编译)

“将军肚”与糖尿病、高血压患病率密切相关

从2002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南宁市、钦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为城市调查点,以靖西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忻城县为农村调查点,先后对4572名18岁以上的广西居民进行了身体测量观察。调查结果显示,85厘米~89厘米的腰围对30岁以上男性来说,是一个糖尿病的“黄牌尺寸”,其糖尿病患病率高达8.9%;男性腰围在85~89厘米和大于90厘米时,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8%和41.2%;女性腰圍在75~79厘米和大于80厘米时,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6%和37.8%。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向心性肥胖者的特征是体型最粗部分在腰腹部,腰围往往大于臀围,也就是通常说的“水桶腰”、“将军肚”。大量事实证明,“水桶腰”“将军肚”不仅是人们优美体态的障碍,更是可能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警示信号”。

青少年被动吸烟易长“将军肚”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称,青少年暴露在吸烟环境下会导致患新陈代谢症的几率上升。新陈代谢症是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疾病,而肥胖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未暴露于吸烟环境中的青少年,只有1%染上新陈代谢症,而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和主动吸烟的青少年,患这种疾病的比率分别为5%和9%。研究人员在比较了肥胖或存在肥胖危险的青少年后,发现吸烟的影响甚至更加明显:在未暴露于吸烟环境下的此类青少年中,6%患有新陈代谢症;而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下和主动吸烟的此类青少年,患这种疾病的比率高达20%和24%!领导此项研究的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健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魏茨曼表示:“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体重超重,并且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那么他们患新陈代谢症的概率十分高。”

维生素B6降低帕金森症患病几率

荷兰科学家研究发现,大量摄入维生素B6可以降低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此前已经有研究表明,人体内高半胱氨酸会对脑细胞造成损伤,而维生素B6和叶酸低,是血液高半胱氨酸最常见的原因。 科学家跟踪研究了5289名55岁和55岁以上并未患该病者,结果发现,维生素B12或叶酸与患帕金森病并没有必然关系。但维生素B6的摄入却对此影响很大。人们摄入的维生素B6越多,患帕金森病的可能性就越小。在5000多名被研究者中,那些维生素B6摄入量最多的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只有那些摄入量最少的人一半。

全世界每年有6万人死于阳光照射过度

人类需要紫外线激活体内产生的维生素D,预防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但紫外线也能引发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每年有多达6万人死于过多的阳光照射,主要死因是其导致的恶性皮肤癌。

调查人员发现,每年有4.8万人死于恶性黑素瘤,还有1.2万人死于其他种类的皮肤癌。在这些皮肤癌中,大约90%是由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引起的。太阳辐射也会引起严重的晒斑、皮肤老化、白内障、翼状胬肉(从眼睛内角的结膜生出一块不正常的块状组织,往角膜上生长时引起视觉障碍)和其他一些疾病。

报告建议人们,夏季要尽量寻找遮光物,使用防晒系数至少为15的防晒霜,不要参加把皮肤晒成古铜色的组织。使用防晒霜并非意味着你可以延长暴露在太阳下的时间。而是当你不得不暴露在太阳下时,可以用它来保护皮肤。

儿童体格发育 篇4

体 重

体重是作为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西医学计算药量的根据。 小儿初生体重平均约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700g,7个月到1岁平均每月增长500g,2岁时体重为12kg,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kg。以下公式通常用于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1周岁内 ┤ 7~12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月龄-6)×0.5

└ 2~12岁 体重(kg)=年龄×2+8

身 长(高)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长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长低于正常的30%以上,要考虑侏儒症、营养不良等。身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上采用立位,要求足跟、臀、两肩部及枕后同时紧靠立柱。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50cm,出生后第1年增长25cm。2岁后用下列公式推算: 身长(cm)=75+5×年龄。 此外,还有上部量、下部量的测定。

头 围

头围:用软卷尺齐双眉上缘,后经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前半年约增加8~10cm,后半年约增加2~4cm,2岁时达48cm;第二年仅增加2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过小见于脑发育不全及小头畸形。

胸 围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平均32cm,小于头围1~2cm。1岁~1岁半时头围与胸围相等,以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cm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佝偻病和营养不良则胸围较小。

囟 门

囟门: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后囟至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部分出生时已闭合)。前囟出生时大小约1.5~2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岁~1岁半时闭合。前囟检查对儿科临证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或过大见于佝楼病、克汀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常见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牙 齿

牙齿: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种。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最晚2岁半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6。6~7岁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17~30岁恒牙出齐 ,共28~32个。

呼吸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1~3个月每分钟约45~40次,4~6个月每分钟约40~35次,6~12个月每分钟约35~30次,1~3岁每分钟约30~25次。

脉 搏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1岁每分钟160~120次,1~3岁每分钟120~100次,3~5岁每分钟110~90次,5~7岁每分钟100~80次,7~12岁每分钟90~70次。

血 压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一般收缩压不得低于9.9~10.7kpa(75~80mmhg),不能超过16.0kpa(120mmhg),舒张压不得超过10.7kpa(80mmhg)。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约高2.7~5.3kpa(20~40mmhg),各年龄期小儿的正常血压,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kpa)=10.7+0.27×年龄

舒张压(kpa)=收缩压×(1/2~2/3)

儿童体格发育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85,1995,2005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乡村7~18岁汉族中小学生,以随机整群方式自(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市抽样[7,8,9]。在预分析基础上,对分属原抽样框架的“好”、“中”、“差”片进行调整,组成3个新群体:(1)富裕乡村。由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济南、石家庄、南京7个省会市郊区(“好”片),京津沪三市的“中”、“差”乡村片,山东、辽宁省的乡村“中”片组成,是生长水平相对最高的乡村群体。(2)一般乡村。由除上述富裕乡村和下列欠发达乡村外的所有乡村片组成。(3)欠发达乡村。由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青海10省乡村“差”片组成。3年度参与省略有不同:与1985年的28省相比较,1995年增加海南省而青海省缺席,省数不变;2005年增加海南和重庆,成30个省。三群体片数合计:1985,1995年“好”、“中”、“差”片均为15,59,10,共84片;2005年为15,63,12,共90片;针对海南、青海、重庆等省市的出入,处置原则是在相应年度,将其“好”、“中”片加入一般乡村;“差”片加入欠发达乡村。新建三群体和原“好”、“中”、“差”3片的机械合并比较,组间差异显著大于组内差异(已因调整而显著缩小),为突出各群体间的差异奠定基础。对象1985年各性别-年龄组291~303名,合计205 219名(男生102 657名,女生102 562名);1995,2005年每组151~163名,1995年合计97 672名(男生49 516名,女生48 156名),2005年合计111 584名(男生55 820名,女生55 764名)。

1.2 方法

基本指标有身高(cm)和BMI(kg/m2)。分析指标有:(1)各性别-年龄组身高、BMI在1985-1995、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与增速。(2)全学龄段“平均值”。分男女,先分别计算各年度身高、BMI的7~18岁各年龄组的均值,再以此为基础上计算12个年龄组的平均值(“均值的均值”);各年度“平均值”依次相减,反映不同阶段的整体变化幅度。(3)分男女,计算7岁身高占18岁身高之比(%),反映学龄前身高的累积增长对成年身高的“贡献”。

2 结果

2.1 我国乡村学生身高发育水平全面增长

富裕乡村、一般乡村、欠发达乡村三群体身高发育水平近20 a来出现全面、正向增长(各性别-年龄组无一例外)。20 a内三群体男生身高“平均值”的增速分别达到3.6,2.9和2.3 cm/10 a;女生达到2.8,2.2和1.8 cm/10 a。同期,三群体18岁身高(设定为“成年身高”)增速,男生分别为2.3,1.8和1.2 cm/10 a;女生分别为1.5,1.0和0.8 cm/10 a。但是,三群体前、后2个10 a的成年身高增速表现不同。富裕乡村男生分别为0.9和1.4 cm/10 a,女生均为0.8 cm/10 a;一般乡村男生为0.8,1.0 cm/10 a,女生为0.4,0.6 cm/10 a;欠发达乡村男生为0.8,0.4 cm/10 a,女生为0.8和-0.05 cm/10 a;前两者的增速都在后10 a更快(至少持平),而后者有明显的“后劲乏力”现象。见表1~3。

2.2 7岁身高增长对生长长期变化发挥关键的推动作用

各群体7岁男女身高20 a内都显著增长,但增速梯次下降:三群体男生的增速顺次为3.3,2.5和1.4 cm/10 a,女生顺次为3.1,2.2和1.3 cm/10 a。7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全面增长态势,反映出所有群体的早期发育状况均明显改善;而其增长的不均衡表现,导致各群体间的差距比20 a前更大。见表1~3。

注:I1,I2和I分别为1985-1995年、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1985与2005年间U检验,**P<0.01。

注:I1,I2和I分别为1985-1995年、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1985与2005年间U检验,**P<0.01。

注:I1,I2和I分别为1985-1995年、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1985与2005年间U检验,*P<0.05,**P<0.01。

2.3 不同群体的BMI发育水平呈两极分化

三群体在该期间的BMI变化各不相同;无论全学龄段“平均值”的20 a平均增速,还是前、后10 a的分别增速,都有充分表现:富裕乡村男女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9和0.6 kg/m2,分解成前、后10 a的增速,男生为0.4,0.6 kg/m2,女生为0.2,0.4 kg/m2,后阶段显著加快。一般乡村平均增速,男女分别为0.4,0.2 kg/m2,分解成前、后10 a增速,男生分别为0.1,0.3 kg/m2,女生为0.05,0.15 kg/m2,后阶段有相对加快趋势。欠发达乡村平均增速男女分别仅为0.3,0.2 kg/m2,主要来自后10 a。前10 a不仅没有富裕乡村那样在儿童期、青春早期各年龄的普遍增长现象,有些年龄组还出现负增长。这些不同变化,导致富裕乡村和欠发达乡村出现两极分化态势。见表4~6。

注:I1,I2和I分别为1985-1995年、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1985与2005年间U检验,**P<0.01。

注:I1,I2和I分别为1985-1995年、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1985与2005年间U检验,*P<0.05,**P<0.01。

注:I1,I2和I分别为1985-1995年、1995-2005年、1985-2005年间的增幅;1985与2005年间U检验,*P<0.05。

3 讨论

富裕乡村群体在短短20 a内身高的增长表现最突出:全学龄段“平均值”增幅,男、女分别高达7.2和5.6 cm,属我国6类城乡群体最高水平。其中7岁平均身高男生从119.8到126.4 cm,女生从118.8到125.0 cm,分别增长6.6和6.2 cm;成年身高男生从168.7到173.3 cm,女生从157.2到160.2 cm,分别长高4.6和3.0 cm。2005年时,本群体的成年身高平均值,男、女都仅次于沿海大城市。其身高相对于日本同龄者的差异转化,使其成为导致我国青少儿体格发育水平的主力群体之一。这些快速的增长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猛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活现代化进程。不过,本群体在同期内过快、过量的BMI增长令人忧虑,全年龄段“平均值”在20 a内,男生从1985年的17.1 kg/m2增长到1995年的17.8 kg/m2,再增长到2005年的18.9 kg/m2,女生从1985年的17.4 kg/m2增长到1995年的17.8 kg/m2,再增长到2005年的18.6 kg/m2,增幅分别为1.7和1.1 kg/m2。尽管其增幅小于所有城市群体[6],但(尤其男生)仍属较高范畴,且最近10 a还在加速。这些结果和同期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流行病学调查中本群体的“超重+肥胖”流行率上升趋势一致:男女分别从1985年的1.2%和0.8%持续增长至2005年的18.8%和15.9%;肥胖程度则在持续加重(超重、肥胖之比从1985年的10∶1上升到2005年的1.5∶1)[10。本研究揭示的儿童期、青春早期增幅显著高于全学龄段“平均值”、男生青春中期后增势依然强劲等现象,和该调研所归纳的超重/肥胖流行特征也相符,证实本群体(和所有城市群体)近20 a来的BMI迅猛增长,是我国儿童肥胖流行蔓延的基础。针对该喜忧参半的现实,应从两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应珍惜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在所有国家/地区/群体,真正的生长长期趋势只发生一次)[11],继续提升长期趋势的各类正向促进因素,营造更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本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群体2005年时和沿海大城市青少年的成年身高,男、女分别有1.7和1.9 cm的差距。根据本群体的“完全性长期趋势”特征,可预测通过多年努力,最终消除该差异。第二,应以更紧迫的态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防止超重/肥胖继续蔓延。除采取平衡膳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坚持身体活动等针对性措施外,还应针对本群体的突出薄弱环节(民众普遍缺乏对肥胖的正确认知),全面加强健康宣教、社区参与、提供健康服务等普遍性预防措施,提高民众对肥胖深远危害的认识,促使他们从被动参与肥胖防治,转变成积极、主动和自觉的行动[12]。

一般乡村群体涵盖的对象人数约占我国学生总人数的65%以上,是促进我国学龄青少儿体格发育水平全面提高的最大希望所在。它在近20 a内的增长变化也是正向的:身高全学龄段“平均值”,男生从1985年的144.2 cm增长到1995年的148.0 cm,再增长到2005年的149.9 cm,女生从1985年的141.3 cm增长到1995年的144.0 cm,再增长到2005年的145.7 cm,增幅分别为5.7和4.4 cm。其中7岁身高男生从117.5 cm增长到122.4 cm,女生从116.5 cm增长到120.9 cm,增幅分别为4.9和4.4 cm;成年身高男、女平均长高3.5和1.9 cm。尽管其增速相对较小(和各城市群体、富裕乡村比),但这一增幅的人群代表性之大,覆盖面之广,在世界各国都是罕见的[13。本研究的种种迹象都提示,本群体在体格发育水平的持续提升方面,潜力巨大,但它究竟只是长期变化的一种早期表现,还是意味着其“完全性长期趋势”已拉开“序幕”,尚有待对其今后发展走向的大量研究证实[14]。就是说:要使本群体的平均身高增长趋势持续而稳定,以最大限度实现遗传潜力,还取决于今后较长时间(至少需20 a)内,通过快而均衡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给予的支持,政府倾斜性政策提供的保障。本群体BMI的表现是:从学龄早期开始,所有性别-年龄组都正向增长;全学龄段“平均值” ,男生从1985年的16.9 kg/m2增长到1995年的17.1 kg/m2,再增长到2005年的17.7 kg/m2,女生从1985年的17.3 kg/m2增长到1995年的17.3 kg/m2,再增长到2005年的17.7 kg/m2,增幅分别为0.8和0.4 kg/m2;幅度低于富裕乡村,整体属适度水平。若剔除BMI的指标特征因素(若伴随身高增长而体重跟不上,指标值将下降),本期内体重的平均增幅实际更大。本群体BMI的正向适度增长,是我国广大乡村青少儿营养状况显著改善,膳食摄入从勉强温饱向小康过渡的强有力证据。不过,此处所指“适度”,主要针对BMI均值而言,实际上群体内已出现营养不良和肥胖并存的危险。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乡村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已从1985年的男41.8%、女34.8%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22.0%和19.2%[15]。另一方面,同期内本群体的“超重+肥胖”率却从1985年的接近0.09%持续增长到2005年的8.8%(其中3/4是超重)[16]。对本群体的干预措施应遵循以下4点策略:(1)以营养改善为重点,继续加强对乡村地区的政策倾斜;(2)针对各地薄弱环节,显著增加对其他长期变化促进因素(如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保健、养育质量、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3)兼顾营养不良和肥胖,防治结合,预防为主;(4)以改善早期发育为突破口,从本群体7岁身高和其他先进地区群体存在的差距可见,许多早期发育促进措施尚未到位,是阻碍本群体发育水平持续上升的瓶颈制约因素[17]。今后各地能否坚持实施婴幼儿生长监测,提高科学喂养覆盖面的力度有多大,是否已对促进生长迟滞儿的赶上生长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都应成为衡量其改善程度的指标。

欠发达乡村群体在同期生长变化中的表现相对最差。身高“平均值”,男生从1985年的141.9 cm增长到1995年的145.3 cm,再增长到2005年的146.5 cm,女生从1985年的139.0 cm增长到1995年的141.3 cm,再增长到2005年的142.6 cm,增幅分别只有4.6和3.6 cm。成年身高男、女分别只长高2.4和1.5 cm,且后10 a的增速男、女都显著低于前10 a(和前两乡村群体相反)。该“后劲乏力”现象是其长期变化尚处于早期的最重要证据,由此导致本群体和其他城乡群体间的平均身高差距,比20 a前更大。以7岁为例,本群体和富裕乡村20 a前比,男、女分别矮4.6和4.1 cm,目前差距扩大到8.5和7.7 cm;和一般乡村比,20 a前仅差2.3和1.8 cm,现已扩大为4.5和3.6 cm。比较成年平均身高可见,从1985年到2005年,与沿海大城市18岁男女生的差距从7.4和5.8 cm扩大为8.0和6.5 cm;和富裕乡村的差距从4.1和3.1 cm扩大至6.3和4.6 cm;和一般乡村的差距则从2.1和2.0 cm 扩大为3.2和2.5 cm。本群体的BMI“平均值”变化整体上正向,但幅度很小(男生为0.3 kg/m2,女生为0.2 kg/m2),且该微弱的增幅主要来自后10 a,而前10 a不仅没有其他群体那样在儿童期、青春早期的显著增长,不少年龄组还出现负增长。不过,应以客观、公正态度看待本群体的上述弱势表现:首先,它的身高增幅固然小,但整体上是正向的,而且其变化程度(就自身而言)有显著性意义。它和其他群体的差距扩大,是在共同前进过程中(那些原本生长基础高的群体增速更快)出现的过渡现象,是暂时的。其次,本群体BMI均值在一些性别-年龄组的负增长,并非起因于体重均值下降,而因许多青少儿的体重增长赶不上身高(出现“绿豆芽”体型)而引发。将主要原因归咎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如西南地区日照量不足,炎热潮湿的气候对生长有不利影响等)的论断也不成立。生态环境因素在导致本群体体格发育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本研究着重考虑“变化”,而同时期内那些来自同一地区的城市青少儿的长期变化都相当强劲。可见真正在导致这些弱势现象中起关键影响的,是本群体所在地区明显滞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8]。必须依靠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为主,增加公共卫生保健投入为辅,通过长期(至少30 a)努力,才能逐步赶上那些先进地区群体。做出该预估有以下4点依据:(1)生长长期趋势是建立在长期、稳定基础上的生物学现象[19],不可急于求成,也无法靠一腔热情或简单的行政命令实现。(2)须以长期的政策支持和(根据国力)逐步增加的投入为前提。(3)需将其他群体也在快速增长的因素考虑在内。(4)国外经验提示,越是针对那些地处偏远的弱势群体,干预措施越不应注重普遍性而应强调针对性(关键薄弱环节)、灵活性和阶段目标性[20]。根据上述第四项原则,在细化的干预政策有待落实的情况下,我们建议现阶段选择膳食营养、疾病防治和建立保健网络为突破口。根据来自前两群体(尤其富裕乡村)的经验,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对全面提升本群体的体格发育水平,使其尽快走上生长长期趋势的健康轨道将起决定作用。膳食营养改善的重点是:在保障三餐能量充足、营养素合理搭配基础上,增加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从目前不足10%的低水平逐步增加到20%左右)。疾病防治就本群体而言,作用更直接。目标不仅包括小儿各种常见病(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佝偻病等),更应关注对那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和寄生虫病(钩虫、蛔虫等)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因久拖不治而严重阻碍正常的生长进程[21]。保健网络应从孕妇开始,保障胎儿健康发育,减少低体重儿出生。出生后的关键保障措施有两方面:一是科学喂养,保障婴幼儿期体格旺盛发育,使遗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二是高度关注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迟缓婴幼儿的科学喂养,促进身长/身高(而非体重)主导的赶上生长。学校卫生保健是该保健网络的重要组成,尽管我们的工作必须以妇幼/儿童保健为基础,但在其后直至成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护航”和保障作用。目前正在西部乡村中开展的寄宿制学校营养午餐项目,西南一些省的学校开展的冬季晒太阳结合体育锻炼等活动,都是有关干预措施的典范[6]。

本研究通过调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原抽样框架,以分片比较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不同乡村群体在体格发育上近20 a的深刻变化。新组建的群体既凸显出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区的对象特征,也有利于发现它们各自的生长潜力和存在问题,预示今后的发展前景。不过,该分析方法主要目标在于展现各群体的特征,不能直接用来衡量变化的程度,须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各群体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通过加权计算来实现后一目标。我们给各研究群体赋予的称谓,只是对其地区社会经济背景的笼统归纳,无法涵盖其所辖群体的全面状况,更不能被当作标签使用。此外,即使是像全国体质调研那样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来源,其“欠发达乡村”也没能包括那些最贫穷的“国家贫困县”地区。陈春明等2002年对该地区的调研发现:从5~17岁对象中(以身高为指标)检出的“生长迟缓”率达35%,而(以BMI为指标)“消瘦”检出率达40%[22]。换言之,本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现象。正视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进步但仍属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才能使制定的政策及为此提供的依据做到更具代表性。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乡村718岁学生1985-2005年体格发育变化,并提出针对性改善策略和建议。方法 根据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结合群体发育现状,调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原抽样框架,组建富裕乡村、一般乡村、欠发达乡村3个新群体,比较各性别-年龄组身高和BM I均值变化。结果 三群体平均身高都正向增长,提示我国所有乡村群体都步入生长长期变化轨道。全年龄段男女身高平均值,富裕乡村分别为7.2和5.6 cm,高于一般乡村的5.7和4.4 cm,更高于欠发达乡村的4.6和3.6 cm,呈梯次上升趋势。7岁身高和成年身高表现同。三群体BM I均值出现两极分化,为富裕乡村群体超重/肥胖流行、欠发达乡村依然面临营养不良现象等,奠定基础。结论 应根据不同群体在长期变化上的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儿童体格发育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社区为单位, 全市6个县 (市、区) 的城区均参与调查, 每个城区随机抽取3个散居的社区 (街道) , 每个社区 (街道) 儿保所辖的0~2岁儿童为调查对象, 共调查6 635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杠杆式体重计和身长计, 每名调查儿童均测量身长和体重, 身长准确到0.1cm, 体重准确到0.05kg。

1.2.2 诊断标准

以2006年WHO标准作为标准,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20%为肥胖。营养不良包括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 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消瘦, 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低体重, 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生长迟缓[1]。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统计指标有各年龄身高体重均值及标准差、营养不良患病率和肥胖检出率,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体格发育均值及标准差

本次调查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2006年WHO标准, 与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相比较, 除男童24月身高与之相等、30月身高略低以外, 其他各年龄组体重、身高均值均超过卫生部标准。各年龄组男童体格生长均快于女童, 除30月身高外,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见表1。

2.2 不同性别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检出情况

6 635名儿童中检出肥胖200例, 检出率3.01%, 男童检出率高于女童, 差异有显著性 (χ2=7.420, P<0.01) ;营养不良68例, 营养不良患病率1.02%, 其中低体重39例, 患病率0.59%, 生长迟缓7例, 患病率0.11%, 消瘦22例, 患病率0.33%, 男女童之间营养不良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χ2=3.143, P>0.05。见表2。

2.3 各年龄组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检出情况

肥胖检出率1岁以下组为最高, 1岁组最低, 2岁以后又有所上升, 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54.935, P<0.01) 。营养不良1岁以下组最高, 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 (χ2=2.177, P>0.05)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 绍兴市0~2岁各年龄组男童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女童, 与文献报道一致[2,3], 男女儿童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值均已超过WHO标准, 与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相比较, 除男童24月身高与之相等、30月身高略低以外, 其他各年龄组男女儿童体重、身高均值均超过该参照标准, 说明本市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良好。在营养状况方面, 营养不良患病率处在较低水平, 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患病率均低于广州、北京等文献报道[4,5], 但肥胖检出率较高, 高于北京、广州及2006年全国九个城市3岁以下儿童肥胖检出率[6,7,8]。

为促进儿童保健工作有效开展, 近几年本市积极开展创建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活动, 县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的规范化门诊达到100%, 乡镇卫生院通过市级评估验收的规范化门诊达85.85%。同时, 为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大力开展免费健康教育活动, 内容包括婴幼儿各年龄段喂养、疾病防治、早期发展促进等。通过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的创建和科学育儿健康教育等活动,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 促进了儿童生长发育。

绍兴是经济较发达地区, 生活水平较高。本次调查也显示, 本市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良好, 营养不良处在较低水平, 但肥胖检出率较高, 提示今后除继续开展营养不良的防治外, 重点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 儿保门诊医生应指导家长合理期望、科学喂养、平衡膳食, 并定期监测生长发育, 使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和生长速度保持在正常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绍兴市02岁婴幼儿体格发育现状, 为制定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调查6 635名婴幼儿。结果:各年龄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2006年WHO标准, 男童体格生长快于女童, 除30月身高外,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肥胖检出率3.01%, 男童检出率高于女童, 差异有显著性 (χ2=7.420, P<0.01) , 各年龄组肥胖检出率婴儿期最高, 为4.55%;营养不良患病率1.02%, 男女童之间及各年龄组之间营养不良患病率均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绍兴市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良好, 营养不良处在较低水平, 肥胖检出率较高, 今后应重点加强对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

关键词:婴幼儿,体格发育,肥胖,营养不良,调查

参考文献

[1]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4-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8.

[3]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2005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45 (8) :609-614.

[4]陆军, 李志敏, 洪滨, 等.广州市越秀区儿童体格发育及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 16 (4) :106-108.

[5]刘爱东, 赵丽云, 于冬梅, 等.中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J].卫生研究, 2008, 37 (3) :324-326.

[6]林穗方, 曾苔玲, 周燕燕, 等.2006年广州市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 (6) :620-622.

[7]杨海河, 孟杰, 陈欣欣, 等.北京市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9, 1 (6) :694-696.

儿童体格发育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早产儿60例, 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无显差异, 胎龄30~36周, 体重2 000~2 500 g, 出生时Apgar评分均>7分, 均无窒息史。抚触组男16例, 女14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经t检验, 两组新生儿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头围、身长、Apgar评分、喂养方式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早产儿出生24 h后开始, 置婴儿在辐射台, 采用国内改良简易经络法对婴儿进行抚触, 每天上下午各1次, 10~15 min/次, 在喂奶后1~2 h安静清醒时进行, 并播放轻柔音乐。由经过专业培训、责任心强、善于表达、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操作时手法要求准确、用力适中外, 强调抚触时面带笑容, 同时还要注意与婴儿的对视, 轻语言交流。同时向家长宣传抚触的重要性, 示范抚触方法, 教会家长抚触手法及注意事项。早产儿出院后继续由其家长抚触, 坚持最少半年。期间有专业人员定期随访。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指标:两组均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测量并记录早产儿在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 应用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法对两组早产儿进行测评, 包括行为能力6项、主动和被动肌张力各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状态3项, 按鲍秀兰教授等编制的评分标准进行测定生后当日、纠正胎龄40周时的NBNA[1]。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纠正胎龄40 d后, 两组婴儿的NB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 见表2。

讨论

抚触可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表1表明, 出生时两组新生儿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纠正胎龄40 d后, 两组之间婴儿NBN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抚触可促进早产儿的神经行为的发育。感觉功能在新生儿出生时就已经具备, 新生儿能够通过皮肤感知触觉。抚触刺激皮肤触觉压力感受器, 将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 大脑对这一神经冲动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刺激脑神经细胞和其他神经系统的发育。另外, 抚触过程还能够增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属于一种良好的刺激。早产儿出生时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早期实施抚触干预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本研究结果表明, 抚触组早产儿有更成熟的定向力、运动力和活动能力, 抚触促进早产儿行为能力的发育[2]。

抚触可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发育:表2结果表明, 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抚触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说明抚触能够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其机制可能是抚触通过婴儿体表的触觉感觉器传至大脑, 大脑发出指令增加迷走神经活性, 促进胃泌素及胰岛素释放, 婴儿的消化和吸收增强。通过抚触, 同时也间接地增加了婴儿运动量, 使其食欲增强, 体重增长加快。另外, 抚触干预还能够增加5-羟色胺、β-内啡肽、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血清素等的分泌, 从而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3]。抚触还能够缩短婴儿的哭闹时间, 运动节律性增强, 有利于睡眠障碍的婴儿快速、平稳的入睡。抚触满足了早产儿被爱的需要, 通过皮肤感受器接收到的温柔的抚触刺激, 能使早产儿产生愉悦的心情, 哭闹减少, 有利于生长发育, 机体免疫力增强, 促进身心健康。

注:各项数值均为与出生时比较的增加值;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摘要: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早产儿60例, 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 在综合护理措施及育儿指导相同的情况下, 抚触组增加抚触护理, 住院期间的抚触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操作, 并培训和指导婴儿双亲, 出院后由培训过的双亲继续对婴儿抚触, 出院后随访半年, 观察记录两组神经行为测定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抚触组早产儿纠正胎龄40 d神经行为测定及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身长、体重、头围增加值均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对早产儿给予抚触干预可促进神经行为和体格发育, 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促进早产儿健康发育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抚触,早产儿,神经行为,体格发育

参考文献

[1]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潜能开了指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267.

[2]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23-168.

上一篇:紫砂壶的装饰方法下一篇:工厂供电系统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