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语言七篇

2024-08-17

鲜活的语言 篇1

一、积累书本语言, 让描写更加传神

1. 模仿句式趋规范

课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 是学生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描写春天的美景, 有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一种植物, 有季羡林的《夹竹桃》;刻画人物, 有《詹天佑》《轮椅上的霍金》……课文的语言充实, 修辞的运用也准确丰富, 或比喻, 或拟人, 或排比……引导学生把一些精彩的片段进行背诵,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进而模仿课文语言进行有效地描写, 就能让学生学着运用各种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构词, 让习作的语言更加规范。

如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描写一段人物的动作来反应人物的特点, 有的学生写“忽而跑, 忽而跳, 忽而唱, 忽而笑”来反应人物内心的快乐;有的学生写“忽而皱眉, 忽而搓手, 忽而抓头, 忽而踱步”来反应人物内心的着急。在描写家乡美食《马蹄酥》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式进行了有效地模仿。“马蹄酥甜而不腻, 酥而不黏, 轻轻咬上一口, 香味溢满嘴巴。马蹄酥入肚, 口中仍是甜津津的, 让人回味无穷。有朋友从远方来, 边吃饼边谈心, 那份真诚的情谊随着浓郁的饼香飞溢四周。”

2. 引用名句显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晓声, 观千剑而识器。”同样, 只有广博的语言积累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宝库。特别是一些名句, 如诗句, 名言等, 学生如果能将有用的材料、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 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自如地运用, 就能做到文字洒脱, 彰显灵性。正所谓:“胸藏万卷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

有学生在描写自己的阅读体会时这样说:最近我看了一本课外书——《纯真年华》, 收获可真不小啊!古人说的果然没有错,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啊!看样子只有多阅读, 多看书, 才能有收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 我一定要踩着这阶梯一步步前进。书啊, 我渐渐地爱上了你。

二、发现生活语言, 让表达更加生动

1. 巧用俗语显形象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从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中捕捉、积累语言, 丰富自身的语言储备, 在写作时, 学生就能信手拈来, 觉得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如在描写生活场景的片段中有些学生这样写:妈妈发现给哥哥订书报的钱被他偷偷地花掉了。哥哥自以为干得天衣无缝, 可是, 纸包不住火, 事情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妈妈气得吹胡子瞪眼, 对哥哥说:“你别总是自作聪明。要知道你躲得了初一, 躲不了十五啊。”看着哥哥那垂头丧气的样子, 我悄悄地在一旁说:“哥哥, 你不是常告诉我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吗?怎么这回自己倒糊涂起来了。哥哥难为情地吐了吐舌头。唉, 这个糊涂的哥哥呀!这样的语言表达, 意思明确, 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读来富有情趣。

2. 活用歌词展魅力

歌曲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学生对歌词也有特殊的记忆力, 许多歌词都能熟记于胸。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一些歌词, 能渲染情感, 更好地表情达意, 也能尽情展现语言的魅力。在小学毕业前夕, 让孩子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写下心里的感受。有个学生巧妙地给了《我爱我的家》的歌词进行了改编:在这离别的时刻, 我想说“我爱我的家, 老师同学一家, 爱就是互助, 大家共同进步。我爱我的家, 老师同学我的家, 爱就是感谢, 深深埋藏心底。我一定会记住我们这个可爱的家。”巧妙的歌词改编准确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让他的习作成为了毕业前夕孩子们反复传唱的班歌呢!歌词在习作中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三、学习时尚语言, 让叙写更加风趣

1. 借用广告语现幽默

广告语是有声语言, 读起来朗朗上口, 又很讲究韵律美。在习作中偶尔加以恰当地运用更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一次教师节, 有位老师突发奇想让孩子们用发短信的方式向老师祝贺节日。孩子们感到新鲜, 一个个自创了很多的祝福语表达对老师节日的问候。习作时学生语句生动。“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短消息”。这一句老师趣编的广告语也成了学生习作中的一大亮点。学生这样写道:今年的教师节, 我们用特殊的形式向老师表达特殊的祝福。一张张贺卡消失了, 一个个给老师发去了短消息。真是“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短消息”。呵呵, 今年的礼我送得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啊!广告语以其特有的广告效应给学生的习作带来抹不去的幽默。

2. 运用流行语添诙谐

眼下, 流行的事物代表着潮流。语言更是以它的流行性深得人心。孩子们也是流行一族, 对这些流行的事物颇感兴趣。小品是老老少少都喜欢看的节目, 孩子们在小品中笑, 也在小品中积累!记得那年刘谦的魔术给孩子们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那几句经典的台词更是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了习作中, 就为习作增添了几份诙谐的韵味。记得在写怎样区分生熟鸡蛋这一次实验的时候, 有个孩子这样写:“怎样才能来区分生熟鸡蛋呢?有人说用灯光照, 我看他眯着眼睛对着灯光照了半天, 也没看出什么结果来。他居然说是灯光太暗。我胸有成竹地说用转动鸡蛋的方法一定能行。同学们都屏息凝视。接下来就是由我来见证奇迹的时候了……

读着孩子们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 不禁让人哂然一笑。而这样的句子, 是只有智慧的孩子才写得出来的。智慧, 成就了诙谐的语言;语言, 促进了孩子的智慧发展。

语言, 是我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 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 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好的呢?”

鲜活的语言 篇2

一. 从文本开刀, 挖掘诗意。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 诗意蕴藏于文本中, 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 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 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 呈现于学生面前,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 ……一篇篇优美的诗文, 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 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 去体悟。教师领悟了, 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 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人类文化的精典, 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 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 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诗意, 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 就好比一片荒草丛生的田野没有了鲜花的点缀, 荒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 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 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 从作品入手, 挖掘人文精神。

我认为, 语文教学的范文, 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 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 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涵养他们的情操。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是任何行政手段、政治教化难以匹敌的。大凡有成就的人, 无不具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阔的视野胸襟, 这与他们广泛涉猎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密切关系。因此, 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就是舍弃了语文教育的精髓, 淡化了文化的育人功能。

因此, 古典诗歌的讲授如果变成了古汉语的学习便兴趣全无;哲理散文的研读如果牵强附会的理解, 就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小说的教学如果一味的理解主题, 就会失却人物形象的鉴赏和性格的熏陶, 更不用说“性格即命运”的理解了。

三. 从情感出发, 重视审美鉴赏。

可以说, 教材中的很多篇章都是历经时间的淘洗而最后沉淀下的精华, 高中的学生再也不能满足于初中时表面的感知, 而应将思维的触须延伸到文章的深层, 使我们的学生在文化审美的天平上再多加一个砝码, 成为一个有涵养、有品位、有情调的健康的人。传统的审美观加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都应当成为他们审美体验。让他们在比较中鉴别, 在鉴别中提高;在对比中取舍, 在感悟中反思。

四. 从个体出发, 多一点生命激情。

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与形象性, 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形象思维高于理性思维的特点。看春花秋月, 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 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 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 抒壮志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中, 才能传情于外, 以情激情, 感染学生。

我曾听许多教师执教《荷塘月色》, 大多是先讲解背景, 再寻找线索, 后分析荷塘与月色的写作特点, 平铺直叙的讲解, 条分缕析的论证, 全则全矣, 但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与作者淡淡的忧愁交织的诗情画意则无影无踪。这样的一堂课, 除了给学生留下只鳞片爪的印象和枯燥的概念术语, 还会有什么?而新课改理念的运用, 更多的是学生对主人公内心的体味与揣摩。

其实, 语文教学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 游目骋怀。《水调歌头·大江东去》的壮美与豪放, 《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 《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 ……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 去表现, 那么再好的文本也会黯然失色。

让鲜活的语言滋养心灵 篇3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的,故教师在课前文本解读时必对其有所预设。由于课堂是一种活跃的多边交往活动,是多变而又复杂的,需要教师灵活妥当地处理偶发状况。于是除了“导语”“结语”的储备适当运用外,“提问语”“讲析语”则需要应变地夹杂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师协同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适时适景插入或幽默诙谐,或慷慨激昂,或循循善诱的应变语,以调节教学节奏,调动课堂气氛,特别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些看似随机、无意,但却决定着课堂效能的应变语就是教学“碎语”。

一、不良教学“碎语”的表现

走进课堂,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反应却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在于执教语言中存在着五种“缺乏”。

一是缺乏情趣性。例如:“说得对”“请重复刚才的问题”,此番提示不失简洁明快,但却有着冰冷之感、受令之嫌,客观上会削弱学习的激情,降低教学效率。

二是缺乏启迪性。即教师重复学生讲答。有研究者以科学论证,当一句话重复三遍及以上可在头脑中产生印痕。然而,简单的重复也会让人产生烦躁之感、抗拒之意。

三是缺乏激励性。有些教师在课堂对话时常常忘记此为教学场合,会以聊侃的方式随意进行讲评,甚至是进行玩笑似的讽刺,这对心智年龄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会是一种打击。于是应激反应随即出现——打消了发言欲望。

四是缺乏应对性。正如前所述,课堂的不定因素太多,教师若只将教学“碎语”作为课堂教学流程一个可有可无的连接,一旦预设的问题答案偏离时,便乱了阵脚,不知所措,使得精心设计的问题或虎头蛇尾,或支离破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空耗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

五是缺乏严谨性。表现为把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学生日常表现,校内外闲杂事等随意转化为教学“碎语”,学生看似兴趣盎然,但连贯的课堂教学被打破,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教学成效无从谈起。

二、影响教学“碎语”的因素

以上教学“碎语”的产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教师讲话时的心态。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贝尔尼曾提出了“PAC分析模型”。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状态:父母心理状态(Parent)、成人心理状态(Adult)、儿童心理状态(Child),只是比重各不相同,因而就自然会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表现。具体到教师身上,不同的心态结构成就了课堂“碎语”不同的特征:“父母心态”常表现出果敢的态度;“成人心态”则表现为冷静、谨慎。当这两种心态过重时,教学“碎语”容易句法刻板,缺少灵变,常就题论题,多为指令、追问等;而“儿童心态”则是感性的,表现为激情、冲动,当以这种心态为主时,教学“碎语”中出现信口开河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二是教师的语言素养。教师长期积累的语言素养,也直接会对碎语产生影响。以前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但现在看来,教师要有一泓泉水,常流常新才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读书充电,不断积累新的语言。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为教学工作所选择的阅读书籍,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依次为教学参考、教育理论、文史类、现实题材小说、时政类、科技及其他,同时对文史类图书的阅读较多选择了经典名著。可见其阅读面还是较为广泛的,然而,在大力推崇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参考书在教师阅读中居首位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此外,教师们的阅读取向也略显陈旧了些,这样必会使教学“碎语”缺少创新、活力,继而失去应有的魅力。

三、教学“碎语”的运用策略

学生语言获取需要有效的输入,教师“碎语”,作为能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和调控互动交流的语言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关注文本原生态的价值

课文中存在很多作者诉诸文字试图传达给读者,但需要用心感悟的东西。但是,处于心智尚在发展中的学生往往容易忽略或无法领会,这就必须倚仗教师有机而适宜的“帮扶”。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

师①: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开心的语调)

师②: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该怎样呼喊?

生:“奶奶!”(惊喜的语调)

师③:对呀!可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又该怎么请求奶奶呢?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师④:这急切的请求里还有——,谁再来?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师⑤:恳求?

生:哀求。

师⑥:是呀,她必须哀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师⑦: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流着伤心无助的眼泪,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

(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师⑧: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

【评析】显而易见,教师引领学生做的绝不是小声、大声、再齐声读一遍的浅层、低效的朗读,因为那是无法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体味文本文学韵味的。请看教师的即兴点拨:师语②与①的不同,不仅在于借助“终于”“唯一”这两个词语,进一步点明女孩对奶奶的依恋,更通过“该”这个字,来暗示“快乐”还不足以表达女孩的心情;师语④与⑥则采用足够的语言“留白”,促使学生回到文本,沉浸其中,不断地咀嚼、玩味,继而打开“慧眼”发现隐藏的情感内涵——哀求与无助后的绝望。这八句教学“碎语”可谓引出了层次、情感和境界。尤其师语⑧极为准确地把握住“关键点”及时点拨,捕获住“感受点”适时升华,于是达到孟子所言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

2.关注知识兴趣的课外延展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使语文突破学科局限,通往更广阔的天地。除了课案的提前设计,课中的即兴点拨也能够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课外阅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从而建立起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下面的例子。

师:如果你是林冲,如果别人一再强调你是犯人,还嘲笑你没真功夫,你会怎么想?

生①:我会非常气愤。

生②:我会这样说:“他﹡的,我非打死你不可!”(众笑)

师:特殊的时候我们要用特殊的词来表达情感。有一位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题目是《狗日的粮食》,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他﹡的”,说明实在是忍不住了。但林冲还是——

生:(齐)忍住了!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碎语”中所隐藏的教学智慧。当课堂上突发插曲时,不妨借“他山之石”巧妙转接,重回教学主干线。其中看似顺手拈来的“碎语”,其实是为了触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再如《少年闰土》一文,只讲述了少年闰土的故事,中年闰土又是怎样一个人?鲁迅又作何描述呢?教师适时地引经据典,插入鲁迅的《故乡》中其他片段,学生兴趣盎然,课余迫不及待地去寻来阅读。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教师说:“有借就一定得还,诸葛亮向曹操借的箭何时还了呢?”“鲁肃可不傻,不然他怎么会在周瑜去世后接任大都督一职,《三国演义》中,此人物还有更为精彩的表现。”就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应时应景地抛出“绣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于是学生的想法深远了,视野随之扩大了,知识自然就增长了。

3.关注学生随性思维的动态

课堂中,教师引领着学生与文本对话,还需要随时监控学生的思维动态。对此教师需敏锐地抓好“五个点”,即捕捉“热点”、诱导“兴奋点”、扶植“机灵点”、点拨“关节点”、升华“感受点”,使学生有方向可行动,有思想可表达,有兴趣可交流。如下面的例子。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就是不说话。

师:老师明白了“沉默不语”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生:错了!

师:那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书中可有答案吗?

【评析】适时的归谬,引导学生将对于“沉默不语”一词的感悟走向更为本真的境地,人物形象也会随之更加真实、丰满。

生:她想我只买了棒棒糖,家人会不会骂我呀!

师:该用“埋怨“一词吧!

【评析】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教师要敏于发现、善于纠正学生在语言习读过程中的疏漏和偏差。

4.关注语言内在性质的示范

无论语文课如何变其花样,本质都是听说读写的练习,而对象则一定是文字、文章、文学,从狭义上是指课文,广义上则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言语材料,其中有教师在课前字斟句酌的设计语言,也有课中随性即景的教学“碎语”。

教师要在课堂中准确而精心地运用教学“碎语”,自然而清晰地唤醒学生去体悟文字的温度、感情和立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掘教学深度,把握课堂节奏,引导课堂走向服务。智慧的“碎语”,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约、高效,富有艺术性。

鲜活的语言 篇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耐人咀嚼的好文章,除了要俊秀其内,还要金玉其外,即通过包装“语言”,让文章变得生动形象。

锤炼词语展风采锤炼词语,尤其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并通过恰当组合,可以令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给人超凡脱俗之感。如:

庄稼汉用鞭响甩亮黎明,那头健壮的耕牛迈着坚实的脚步,将太阳从东头拉到西头……

在这段描写农耕的文字中,作者将鞭响与黎明、耕牛的脚步与太阳的西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浓浓诗情,令人耳目一新。巧用修辞绘神韵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的因素很多,而能否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修辞就像语言中的盐,语言有了修辞,才有味道,才鲜活无比,才闪耀着无比的生命力。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比喻使语言更加形象,对偶可增加句子的整齐美,反复则使语言韵味悠长,拟人使语言灵动……善用修辞,就能化平淡为精彩,使文章鲜活灵动,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如:

春天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似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来,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新笋,杨柳抽出轻质,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比喻、拟人加上精彩的引用,给文章营造了一种朦胧、一种诗意、一种灵动,读后余香满口。

引用他言示底蕴作文时,巧妙引用谚语俗语、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往往可以使语言优美,展示出作者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呈现出迷人而灵动的风采。如:

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作者引用古诗词,文采飞扬,书卷气扑面而来。

幽默调侃增风趣有的同学语言风趣幽默,常逗得周围的人捧腹大笑。作文时,自然地融入这些妙趣横生的语言,文章的个性就可显示出来。如:就这样“狂轰滥炸”了一阵子,但收效不大。我惊慌,沉思,清醒。有病乱投医靠不住,化学疗法靠不住,养颜的芦荟也靠不住。要去掉“小痘痘”必须靠“内功”,靠毅力,靠科学疗法。于是,我当机立断,只保留了“约法三章”……镜子中,我脸上的“小痘痘”大势已去,只有3个“残兵败将”还坚守阵地。看来与它们道一声再见已为期不远了。

上段中的“狂轰滥炸”“内功”“约法三章”“大势已去”“残兵败将”等词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戏谑的色彩,夸张的风格,足见其独出机杼的睿智文思。

巧妙改编现灵动为了主题的需要,巧妙地改编诗词曲赋、流行歌词、广告词、俗语、谚语等,可以让作文的语言灵动有趣。例如某考生在《减负》一文中,巧赋一词《减负令》:

常记学校日暮,读书不知归路。败兴晚回家,误入题海深处。减负,减负,惊醒学生无数。

鲜活的个案 篇5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惩罚教育 爱的教育

人们常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看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在这千千万万块奇妙的土地上播种思想的种子、行为的种子、习惯的种子、性格的种子、命运的种子,他们的一行一动都将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具体教学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让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会更上一层楼。

记得有这么一件小事。那天,语文老师一到办公室就对我说:“唐道悦真是个好孩子”。我一听马上来了精神,问清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上一节课时,一位女同学身体不舒服,快下课时,开始呕吐,吐了一地,这时有的同学就捂起了鼻子,还有的同学装作没事似的,趴在了桌子上,有的就干脆扭头不再看赵航,还有的在窃窃私语,更多的同学可能在等待老师来处理这件事,静观其变吧。就在这时,学生唐道悦站起来报告说:“老师我去楼下弄些土来吧。”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可就在发生的瞬间,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让我深深地感到这件事的重量。作为班主任,我及时赶到了班里,来看看同学们是怎样来收拾这个场面的。上楼的时候我还在想:下课了同学们应该清理完了吧。结果我看到的是:那位女生趴在桌子上,很难受的样子。此时,那些“土”却无人问津。我立马先安排好她回家休息。然后,我就拿起簸萁和笤帚准备打扫,有几个同学就赶紧跑过来帮忙(这里面也有唐道悦)。

回到办公室,我想了很久:学生的道德感哪儿去了?同学之间的友情何在?思品课上讲过的那些道德观念、集体观念,在实际的生活中怎么这么难以实现呢?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同,在我们进行教育工作时,教会学生大道理,知道怎么做还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思想,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加强学生道德感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锻炼,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随后我就进行了调查,关于道德感的认识测验,用试卷形式,因为有调查才有研究,才有说服力。

随后,我又让几个同学写了这件事的经过和认识,算是报道回放吧。写完后就贴在了班里的看板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趁热打铁,紧接着召开班会,评选出开学以来让我感动的同学,唐道悦成为了本次评选的热点人物,随后让唐道悦讲述了自己的体会,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表示要向唐道悦同学学习。相信通过对唐道悦的评价,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教育工作中,我还发现不是只有赏识教育是成功的,当然还总结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我认为非常正确。虽然,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学习了《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弄清楚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用课本语言告诉了同学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良行为还是时有发生,比如,“迟到了”。开学第一天,正月十六早晨,下了很厚的雪,有两个学生迟到了,我一见他们上楼,(我们的教室在三楼)就迎出了教室,替他们拍打了身上的雪,一边问她们冷不冷,吃饭了吗,怎么来的,两位同学刚要说什么,我就拥着他们进了教室,说,现在我们都来齐了,我们可以安心上课了。我认为在这种时候批评只能是激发出一些不愉快,甚至是矛盾,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经过一年的感情培养,学生也摸清了我的教育方式,学会了用义务劳动为班级服务的理念,很自觉地干了一周值日。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当然,下周的班会我们还会针对此事自我教育一番,以此警告全体同学要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杜绝不良行为,学会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坚信:爱心培育的花儿格外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尊重而不是伤害;是关爱而不是冷漠;是信任而不是怀疑;是宽容而不是惩罚;是激励而不是打击;是欣赏而不是挑剔;是唤醒而不是熄灭。用爱心去与学生交流,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中学生,由于阅历浅,涉世不深,对不良社会现象和错误思想缺乏分辨和抵御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重视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他们抵御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的能力,使其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我认为有阳光的教育最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教育要载着尊重和关爱,如阳光和雨露一样,而不是讽刺挖苦,所以描龙描凤难描睛,头发再细不传情。入耳入心才管用,话不贵多而贵精。记得有这样一位女生,一到初中后,特别爱打扮,经常模仿超级女生、韩剧中的人物进行梳妆打扮,好几次想跟她交流一下,但又无从说起,怕影响她的情绪,伤了她的自尊心。一天,她来跟我请假,说是感冒了。我顿时找到了机会,马上带她去学校医务室看了看,帮她服下药,在回教室的路上,我搂着她的肩膀,边走边说:你看看,你衣服穿得太少了,以后要注意穿的保暖一些,你看看谁像你穿的这样,我们不是在舞台上,也不是在电视剧里,大冬天的不能只追求美丽,你看看衣服也没领子(很低领的那种),又太小了,掬襟见肘的(小小款的)。其实,这么大的孩子也听出了什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不穿这样的衣服了。”

所以,只要找准机会,心存爱的理念,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就能顺利的解开看似很难解开的问题。这比当众批评,宣读《中学生守则》的有关条款效果要好得多。后来在一次班会上,我还就此对中学生的穿着问题进行了一番说教,说有的同学一时因为对偶像的崇拜,进行了一系列的模仿,如穿戴,虽说是正常的,但是经过自己的一番实践中与认识到这种模仿是盲目的,非但影响身体的发育,而且也不符合《中学生守则》中的相关规定。当时,我就发现这位女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所以,只要心存爱的理念,用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有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少,班主任的工作会越做越顺手。

作为班主任,用身边的点滴小事来教育学生,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让学生在反思中加强认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全面提高是行之有效的上上之策。

只要,心还是鲜活的纪实故事 篇6

当炎热的夏天渐渐到来时,茅就进入了“青年期”。它有堪比狗尾草般的身姿,像其他的草一样诠释着生命的活力。再过些时日,它们会渐渐地抽出像芦苇一般的穗,这时便是迎来了生命力最旺盛的一段时光。由于它们的穗里含有甜美可口的汁儿,于是就沦为我们小伙伴口中的“美食”,让我们甜滋滋地度过整个盛夏。

如此看来,茅似乎很普通,春生夏荣,与其他的草别无两样。然而到了秋天,不同之处就呈现出来了。

秋天的茅,穗都发黄了,秋风吹过,便会飘飞自己的花,如荻花,或者蒲公英,飘飘洒洒播种希望。不知是谁最先发现的,茅轻盈的穗特别容易燃烧,而且纤细的茎秆在燃烧时还会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于是,我们这群淘气的小伙伴又有了新的乐趣—烧茅。

年少的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少之又少,在看着那些穗燃烧成灰烬以后,总会满足地离开。我们只是知道,来年春天,它们还会长的。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在最后一次烧茅后,我突然问爷爷:“那些茅为什么被烧以后还会再长啊?”爷爷没有直接回答我的疑问,而是弯腰拔起一根被我们烧过但没有烧完的茅,小心撕开它的根茎,然后我惊异地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鹅黄的嫩芽。

“你们烧掉的只是它的一部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仍然鲜活,那便是它的心。只要心不死,仍旧不放弃,那么在明年春天它们还会再度来袭,铺满大地。”爷爷对我说。

当长大以后,我再回想爷爷当年的这些话时,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中国互联网需要更鲜活的口号 篇7

“出门靠地图 上网找“搜狐(sohu)”.,张朝阳的“爱特信公司”,推出sohu,由此打开了中国网民通往互联网世界的神奇大门.风雨路,sohu通过收购与整合,形成了现在的门户矩阵.然而,中国网民的习惯是:新闻看新浪,搜索找百度、Google,电子商务上eBay、淘宝,网游玩盛大、网易,无线增值有TOM和腾讯,搜狐显然已经跌出门户三甲.张朝阳并不示弱,但搜狗的推出并没有力挽狂澜.搜狗,是不是“更懂网络”,网民说的算,亿级搜索引擎,并没有多少人埋单.“出门靠地图 上网找”搜狐(sohu)“的时代已经过去,老张,该拿出点鲜活的口号来参与门户PK了.

众多网络新秀的推广语中,我喜欢圈网那句”世界很小,圈子很大(niwota)“的口号,虽然圈网并不为多数人所知,在诸多交友,圈子类网站中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一句鲜活的口号,是活的广告.

让我们品位一下,谈不上鲜活,但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告语吧:

51    ---    我的朋友我的家

优酷 --- 世界都在看

17tech --- 一起挖新闻

不多举例,更多口号,有待网友们挖掘.

从1995年中国互联网启动阶段开始,十几载的互联网艰辛历程,走过了充满互联网泡沫的”烧钱时代“,无限感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更是做一个有生命力企业的灵魂.中国互联网需要更多鲜活的口号.鲜活的口号不是口无遮拦的自我褒扬(如265.com的网页title”最多中国人使用的电脑主页“,既不切实际,又拗口),也不是毫无特色的直白描述.(如yisou.com的的网页title”大家的搜索"). 中国互联网需要更鲜活的口号!

我希望,曾经经历风雨的互联网老大们,花些时间,想一个更鲜活的广告语.

我希望,燃起互联网创富梦想的新秀们,多花时间,在推广语上下功夫!

上一篇:物理教学应回归生活下一篇: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