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标点符号十篇

2024-08-04

不可忽视的标点符号 篇1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不可或缺的。它的作用大致说来有三种:

第一是表停顿, 用来表明句子的结构。说话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而写在纸上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这种种停顿。

第二是表语气。我们说话的语气有三种:陈述语气, 告诉别人一件事情;疑问语气, 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祈使语气, 要别人做一件事情。这种种语气在交谈中用语调来表示, 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

第三是表示词语的性质。某些词语加上某种标点, 词语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再谈一谈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下面两则故事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个书生到朋友家做客, 忽然天降大雨, 客人便不想回家了, 然而主人却不想留客人住宿, 但又不便于直说。于是主人为客人题了一幅字,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只是这幅字没有加上标点, 客人一看, 二话没说, 提笔在字幅上添了几个标点, 主人一看, 顿时傻了眼。本来主人的原意是“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被客人添加标点后却变成了“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留!”你看小小的几个标点符号使同样的一句话出现完全相反的两种意思。还有一则故事, 说的是有一家人一年到头老是打官司, 新年伊始, 他们家三个儿子每人说一句话, 祝愿今年不再打官司, 这三句话是“新年好”, “晦气少”, “不得打官司”, 说完后便写在纸上贴上了墙。新女婿回门看到墙上的字, 张口念道:“新年好晦气, 少不得打官司。”也是同样的字, 由于没放标点符号, 意思也全然不同。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小瞧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虽说是语文课本中的“小不点”, 但也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巧妙利用这些“小不点”在特定语境下的不同作用, 就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起到画龙点睛的教学效果。

【例一】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 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 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 跌, 跌……”他的眼色, 很像恳求掌柜, 不要再提。 (鲁迅《孔乙己》)

此例中, 孔乙己回答老板的话, 连用了两个逗号进行点开, 表现出他说话的断断续续、吞吞吐吐、有气无力, 生动地再现了孔乙己羞愧难言、乞求同情的一副窘相。

【例二】中国是弱国,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分数在60分以上,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鲁迅《藤野先生》)

鲁迅因为在考试中成绩不错, 因而被日本同学怀疑是作弊的结果。鲁迅先生就根据日本同学的逻辑进行了推理, 来解释这一事件。而冒号则在此起了总结概括的作用, 蕴含了作者深沉而愤怒的思想感情, 使语意更加突出, 这里的一个小小的冒号, 就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 真正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例三】她脱下披在肩膀上的衣服, 站在镜子前边, 为的是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 再端详一下自己。但是, 她猛然喊了一声。脖子上的宝石项链没有了。 (莫泊桑《项链》)

本文中讲的是, 一位小公务员的妻子因为爱虚荣, 为了参加晚会, 借了一条项链来打扮自己。这条宝石项链使她在晚会上出足了风头, 但是, 回到家里后, 竟然不见了宝石项链。

这段描写, 前半部分气氛轻松, “但是”一转后, 气氛突变。作者在“喊了一声”后, 没有像往常那样, 按语法规则点上逗号, 而是巧妙地用上了句号。这样, 就让听众产生了悬念。紧接着再交代原因——“脖子上宝石项链没有了”, 这样, 使读者更为吃惊, 如果改为逗号, 效果就差多了!

【例四】“我……我……我丢了佛来恩节夫人的项链了。” (莫泊桑《项链》)

这是玛蒂尔德从夜总会回到家后, 发现项链不在时说的一句话。作者没有对人物的神态、情绪及心理反应作任何描写, 但我们可以从两个表示语音断续的省略号中, 不难得知玛蒂尔德慌张的神色、懊丧的表情、骤变的情绪、惊惧的心态。

【例五】她们的伙食是两粥一饭, 早晚粥, 午饭由老板差人给他们送进工厂。所谓粥, 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 用盐一浸, 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此例中, “粥菜”后面的问号就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在一般人看来, 吃“粥菜”, 要求不算高, 但对于包身工来说, 却是高不可攀的。所以, 这里的问号就突出了这层语意, 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工头的无比残忍。相比之下, 假如改为“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 语气就会显得平淡乏味。

【例六】孙犁的《荷花淀》里面有这么一个小细节:妇女们在发现敌船前, “她们轻轻划着船, 船两边的水, 哗, 哗, 哗。”而后来情况突变“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 摇橹的手并没有慌, 水在两旁大声哗哗, 哗哗, 哗哗哗!”

这段文字, 前者用“哗, 哗, 哗。”来描述划船的水声, 表现了妇女们一边说笑一边划船的轻松心情;后者则用“哗哗, 哗哗, 哗哗哗!”来描写划船的水声, 并把句号改为了感叹号, 这就表现了她们被日本大船追赶时拼命划桨的情形, 渲染了紧张的环境气氛。如果这两处标点一样, 就无法表现出环境气氛的急剧变化。

由以上几个示例中可以看出,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情感信息的载体, 是书面语言中传达情感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 它的表达作用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但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 笔者发现, 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句子的结构、语气, 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分析, 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讲解, 而忽视了标点符号在情感上的作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欠缺。

不可忽视的标点符号 篇2

寒川阳美著

黄颖译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定价:¥26.80

内容简介

米、秒、千克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单位, 如果没有它们, 我们将无法描述我们的具体行为。然而是谁决定这些单位基准的?我们是根据什么把这些单位基准运用到生活中的?在本书中记载的各种各样的关于单位的传说与故事将一一为你解答。

本书尽量避免使用深奥的语句, 而是引用各种传说故事和生动形象的插画, 简单明了地为大家解释单位是怎样从生活中产生的, 怎样根据人类的身体、运动、生活习惯和自然等方面的基准被创造出来。对于喜欢科学的各位中学生、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来说, 阅读该书不仅能增加大家的科普知识, 还能锻炼大家的逻辑思维。

在线试读

国际单位制 (SI) 中的“s (秒) ”是所有时间单位的基准。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 60秒为1分, 60分为1小时, 24小时为1天。

但秒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还有比1秒短的时间。例如, 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脑, 它的内部运行着人类无法模仿的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为了从电脑的硬盘中读取数据而设置的“磁头”, 它的运行时间是以“ms (毫秒) ”来计算的。1 ms (毫秒) 是1s (秒) 的千分之一, 以“ms (毫秒) ”作单位的运动多么快速!但比这更令人吃惊的, 是在电脑里还有一些装置的运行速度比这更快。这些装置有的以1 ms (毫秒) 的千分之一——μs (微秒) 来计算运行速度, 有的以1μs的千分之一——ns (毫微秒) 来计算运行速度……

说到超高速, 不得不提圣诞老人发送礼物的速度。根据瑞士顾问咨询公司发表的研究结果, 圣诞老人是以相当于电脑运行的速度在给小朋友们发送礼物的。这个结论如何得出的?接下来, 为大家解释一下。圣诞礼物的送信地址多达25亿家!以地球上的人口密度为1 km2平均有48人、家与家之间的间隔约为20 m计算, 圣诞老人从烟囱滑下把礼物放到袜里, 喝下专门为圣诞老人准备的牛奶、吃一点曲奇后再回到雪橇所用的时间一共是34μs (微秒) !而驯鹿牵着圣诞老人的滑行速度为每秒5800 km。

不可忽视的标点符号 篇3

I.英汉标点使用不同。

(1)How do you do? 您好!

(2)He said,“Beibei can’t cometomorrow.”他说:“贝贝明天不能来了。”

(3)There is a knife, two apples and three oranges. 桌子上有一把小刀、两个苹果和三个桔子。

II.有无标点,含义不同。

(4)Go and see,Tom.汤姆,去看看。

Go and see Tom. 去看看汤姆。

(5)Meimei is a pretty young girl. 梅梅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姑娘。

Meimei is a pretty,young girl. 梅梅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

(6)Li Hong thinks her uncle will come back soon.

李红认为她的叔叔马上就会回来。

Li Hong, thinks her uncle, will come back soon.

李红的叔叔认为李红马上就会回来。

(7)What a young girl! 多么年轻的一个姑娘啊!

What,a young girl ?什么,是个年轻的姑娘?

(8)He said nothing that made her angry. 他没说使她生气的话。

He said nothing, that made her angry. 他什么也没说,这使她很生气。

III.同一单词,不同的标点,含义也不同。

(9)—Are you ready?你们准备好了吗?

—Yes.是的,准备好了。

(10)—Lily!莉莉!

—Yes!What do you want?喂,你要干嘛?

(11)—The boy can run 100 metres in 10 seconds .那个男孩跑100米只要10秒。

—Yes?真的吗?

IV.名词所有格与助动词的缩写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

(12)His cat’s lovely.他的猫很可爱。

(13)His cat’s name is Mimi. 他的猫叫咪咪。

不可忽视的问题 篇4

一、至于学习

时针已指向了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逐渐步入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无时无刻的吸引着我们。然而每样事物都有其双面性,上网也不例外。

二、认识世界:

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使生活更加多彩,使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放慢了脚步,减轻了身心上的压力,使我们有了自由的空间。在网络中,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烦恼,以一个全新的人来面对世界。

至于学习,上网无疑是一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法。学习中所需要的资料,大多都可在网上查阅,这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到世界各地最新事物消息,更深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三、学习的需要: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络的弊端,据对“互联网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学生在网上交往通常涉及的话题中。36%是娱乐性聊天,23% 是学习技术,12%则为学习的需要,8%是为熟悉国内国际形式,而还有16%是其他问题。

不可忽视安全插销的检查 篇5

1 拖拉机牵引挂车道路运输

(1) 要选用优质材料制成的安全插销, 它的表面须经渗碳热处理, 而内芯又有一定的韧性。严禁用普通钢筋或螺栓代用。

(2) 安全插销与销孔的配合间隙不宜过大, 否则会产生冲击, 加剧磨损, 缩短其使用寿命。为增强牵引架销孔的耐磨性, 可在孔座内镶入废旧滚珠轴承内圈。

(3) 安全插销将主机与挂车联接后, 应在插销下方的孔内穿入开口销或特制横销锁止, 以防脱落。

(4) 定期加注润滑脂润滑。

(5) 要正确操作。机组起步时要慢, 无负荷时, 油门略大于怠速, 中挡起步;有负荷时, 采用中油门, 低挡起步, 防止起步冲击。行驶中应尽量避免紧急制动。

2 拖拉机牵引农具田间作业

(1) 在机耕时, 应选用既能承受一定拉力, 而当拉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又能折断的安全插销, 以保护农具不被拉坏。不得用钢筋、螺栓代替;严禁用废旧履带销或挂车插销作为安全销, 因为它的强度很高, 当犁的耕深超过规定限度或遇到地下的大石块、树根时, 安全销仍不会折断, 根本起不到保护农具的作用。

(2) 在机耙、旋耕、施肥、播种等作业时, 安全插销的要求可适当降低。

(3) 由于田间土块的阻挡, 应经常检查插销是否脱落, 锁止开口销锈蚀时应及时更换。

不可忽视的德育阵地——社区 篇6

一、德育要在社区开发空间

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工作模式:德育依托学校, 在学校建立以德育处为核心的组织机构而开展教育活动, 这一模式的好处是:学生易于组织, 活动便于开展, 它的不足之处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限制。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 不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外活动上, 导致校外教育的薄弱, 而学生在校外的时间每年长达160天以上。但这也启发我们将眼光投向社区, 投向社会, 到那里开拓新空间。

开拓社区德育的新空间, 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 一方面,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少年时代出于这个过程的起点。游戏、娱乐、交友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他们在社区实践的增多, 对他们的社会化大有裨益, 但城市比肩耸立的高楼大厦阻碍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 一个社会越是进步, 它的各个机构的管理越是科学化。这些机构剥离出很多职能还于社会, 政府职能越来越单纯, 而社会空间越来越大, 群众团体社会化成为必然的选择, 少年儿童德育社会化也概莫能外。

再一方面, 从社会学角度看, 现代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 “社区人”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独立、自主、平带、全面参与上。体现着“共治”“共享”“共有”的特征, 人们参与社区事务, “参与”是现代人的一个特征, 具备参与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 德育开拓社区空间, 就可以通过在社区开展活动, 使孩子们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 这实际上是培养他们的自身素质、参与意识与能力, 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而这种感受教育最终将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建立社区德育工作机构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德育活动在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的探索, 比如:少先队开展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初步积累了一些在社区开展活动的好经验。但是, 在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普遍参与化方面还是很有限的, 分析原因, 主要是社区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 表面看活动在社区, 但组织者仍然是学校的老师, 受工作时间、居住地域的限制, 不可能将活动经常化。改变这种状况, 办法只有一个:将组织开展活动的主题转移到社区, 成立社区的机构, 使社区也成为德育活动的组织者。

三、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 德育在校外是大有可为的, 它有三大优势

1. 地域优势。社区内的学生居住集中, 易于组织发动, 尤其便于小型活动。

2. 发挥人、财、物的优势。社区内有众多的离退休老同志, 他们关心少年儿童教育, 乐于做这方面的工作, 有专长的志愿者又可以为活动提供各种辅导, 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职工重视子女教育, 愿意为活动提供物质帮助, 社区的活动设施又可为活动提供场所。

3. 扩大学生的交友范围。社区内的活动打破了学校、年级、班级的界限, 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接触他人, 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四、社区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继续, 而不是另起炉灶

1. 学校德育组织与社区德育组织要加强联系, 社区要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 学校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在社区的情况, 双方建立联系渠道, 及时沟通情况。

2. 社区德育活动要立足弥补和完善学校德育活动, 在学校受时间、地点、环境限制的活动, 可以在社区得到完善。

建立德育的社区工作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德育处对社区活动的放任不管, 而要仍然关心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绩, 并亲自参与他们的活动。

课文插图——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 篇7

一、让课文插图开启兴趣的阀门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而现行教材所配备的每一幅插图, 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而且极大地迎合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理,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书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一个个新颖的故事。一节新课伊始, 同学们的眼神总是先游移于文本插图上, 这些缤纷的画面引发了他们多少童真而又神奇的遐想。所以执教者如何抓住有效契机开启学生们兴趣的阀门, 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 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学生们怕写作文, 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内容可写;二是不知如何表达。叶圣陶说:“如果教师能润物无声地让同学们品尝到作文的乐趣, 那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 都是诗人, 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 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眼下选入文本的那一幅幅可爱的插图, 就是让孩子们的琴弦发出美妙乐声的最好资源, 教师应巧借这一资源,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们无意识地完成课前几分钟的作文教学, 这样日积月累, 学生们还会谈文色变吗?

如教《桂花雨》一课时, 我先出示课文挂图, 要求学生以我观物, 给足他们思想自由驰骋的时间, 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下面所选的这些片段就是几位同学的精彩描述。

“我双手环抱着树, 身体向后仰, 攒足了马力使劲地摇。一朵朵桂花仿佛一个个金色的小精灵纷纷飘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 落在我的身上, 落在我的小脚丫上。有的桂花调皮得很, 竟然钻进了我的衣袖里, 身体里, 我整个人儿香香地沉浸在桂花雨的世界里。”

“纷纷桂花雨, 悠悠摇花乐!香香的桂花飘飘洒洒地落在院子里的每个角落, 微风一吹, 直沁入我的心田。真有点儿‘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意境。”

“哥哥端着小盘儿, 满脸幸福地哼着小曲儿。他一边捡起落花, 一边轻轻地吻着花的清香。诚然花与他成了一体。”

“嘻嘻, 我可爱的公鸡先生、母鸡太太、小鸡宝宝, 瞧你们啄得欢, 看来这桂花雨的世界成了你们烂漫迷人的童话王国, 你们高兴吗?要是高兴, 就给我来一段蹦迪怎么样?嘻嘻嘻……”

看来兴趣一旦被激发, 学生们的思维就没有了边际。有跟课文内容相吻合的, 也有比起课文内容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的是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了, 思维被启迪了, 语言被开启了, 这难道不是习作成功所追寻的一个目标——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二、让课文插图练就观察的慧眼

观察是写作的眼睛, 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见, 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课文配备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学生观察的泉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画面, 在交流、指导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分析的方法,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这样才能为他们的习作增添一抹色彩。

现以《将相和》一文的插图为例, 从中撷取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师:同学们, 请你们仔细观察,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

师: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幅画描绘的是廉颇背负荆条, 跪在蔺相如府前请罪的场景。

师:能不能观察得再仔细些, 捕捉画中人物的特点, 比如说他们的外貌、衣着、表情、动作等有何异同。

生:廉颇双手作揖, 单腿跪在蔺相如府前向他请罪。

师:你有一双慧眼, 能从动作来发现人物的特点。谁还有补充?

生1:廉颇赤裸着上身, 背负荆条, 双手作揖, 满脸羞惭, 单腿跪在蔺相如面前向他请罪。

生2:蔺相如上前俯下身来, 伸出双手请廉颇快快起来。

……

其实, 我们的课文中这样的插图资源还有很多很多, 每一幅图都有它不同的观察重点、训练重点, 只有引导学生观察得全面, 文章才能写得完整;只有观察得细致, 文章才能写得具体。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 才能擦亮学生们探寻的眼睛, 练就他们一双观察的慧眼。

三、让课文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课文中的插图表现的都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 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 假如我们只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 那文章就犹如一潭死水, 因此习作时要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因为想象可以“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当然想象是极富个性化的, 它应该融入学生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凭借课文的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穷人》一课, 文中插图正是文章精彩处的尾声, 如何将穷人的高尚品质提升到一个最高点, 需要学生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时, 要启发学生根据文章主题思想进行个性化的想象, 譬如桑娜拉开了帐子, 渔夫提起煤油灯, 看见两个孩子正睡得香甜, 这时, 渔夫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围绕孩子的今后问题, 夫妻俩又会坐下来怎样深谈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 学生想象的结果都是令人惊讶的。

又如上文所提到的《将相和》一课, 文中为“负荆请罪”这一部分内容配置了一幅廉颇背负荆条, 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的画面, 但课文只是三言两语地提到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说些什么, 课文只字未提。这时教师应巧妙地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再阅读, 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 想象他们会怎么想, 怎么做, 会说些什么?最后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境还原出来,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 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四、让课文插图敲开写话的大门

兴趣的激发, 观察能力的培养, 想象翅膀的放飞,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习作的需要。只要教学需要, 课文中的插图都可以成为习作的资源。

“胸中万卷风雷动, 无端直奔笔下来。”面对课文插图, 我们不应让其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想象上, 还要及时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化为生动的文字。写的时候, 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这幅图前后发生了哪些事, 这些事发生时周围的环境怎样, 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各是如何。要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允许他们“添枝加叶”。说与写是一体的, 这种方式为学生减少了写作的束缚,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我想当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时候, 你会发现, 写话的课堂会像生活一样斑斓, 会像综艺节目一般灿烂。

总之, 课文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 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有效地利用它练习写作, 就好比一枝红杏显露出墙, 会让你的习作红遍整个课堂。

参考文献

[1]周林.利用课文插图打造有效课堂.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 (3) .

不可忽视的器官中风 篇8

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如果硬化程度严重,动脉被血栓阻塞,导致肠道血液流灌不足,就会使某段肠道因缺血而发生溃烂、坏死、出血,这就发生了肠中风。在临床上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预防肠中风应该做到:要像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那样,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平日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动物性脂肪,不暴饮暴食,戒烟少酒,控制体重,适度体力活动,情绪开朗,尽可能减少诱因;要加强对肠中风的预防意识,如近期经常自觉饭后腹胀、隐痛、不适,服用消化药无效,且反复发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眼中风

眼中风在医学上称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是由眼底视网膜血管的出血或阻塞所造成的。表现是蓦然出现一只眼睛暴盲,或仅能看见光亮。眼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病的中老年患者,此外,降压药使用不当也可引发眼中风。眼中风事前毫无警讯,但会快速造成视力下降。专家认为,对于眼中风,预防是最重要的。

耳中风

一些老年人一觉醒来,或遭遇意外事件后,突然发现一耳或两耳听不见声音了,神经系统检查又完全正常,这叫突发性耳聋,也叫耳中风。耳中风的发病与生活紧张、情绪波动以及动脉硬化有关。预防耳中风应注意以下几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饮食宜清淡,营养均衡,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对原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要及时治疗;远离中毒性药物及噪声。若发现听力异常,立即就诊是治疗的关键。

子宫中风

不可忽视的侧向思维美文 篇9

这种思维方式,在思维学上称为侧向思维,又称“旁通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种形式。侧向思维,就是对要解决的问题,在正向思维之外,进行“旁敲侧击”。其要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资讯,来解决面临的难题。其特点是思路活跃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

侧向思维,常常可以“歪打正着”,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有成就的人,无不重视和善用侧向思维。例如诺贝尔,他一生的发明众多,获得专利的就有355种。他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也都有一定成果。他是著名化学家,但又精通音乐、绘画、文学、哲学等,可谓多才多艺。他兴趣爱好广泛,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俗话说“一通百通”,他的发明与侧向思维不无关系。

又如达·芬奇,他在創作《最后的晚餐》时,沿着正向思维苦思冥想,却没找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说,再不动手画就要扣酬金了。达·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转念一想,何不以他作为犹大原型呢?于是立即动笔把他画了下来,从而使这幅名画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准确鲜明的形象。这显然也是得益于侧向思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神经的兴奋点,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上,则易于疲倦,影响思维的深入进展和良好效果。而侧向思维是神经松弛情况下的产物,对正向思维具有辅助作用。因此,善用侧向思维,还可以让紧张疲劳的神经“休养生息”,从而孕育和积蓄更大的能量,以解决面临的难点问题。

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人的兴趣爱好越广泛,知识就越丰富,各种知识又都可以触类旁通,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性循环,也易于产生侧向思维。由此看来,侧向思维的偶然性,寓于其必然性之中。

要重视和善用侧向思维,就得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强艺术修养。各种知识虽有区别,但又是相通的,有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可以促进强大合力的形成。

学生作文不可忽视的三个方面 篇10

一、写前列提纲

不少学生作文时都没有写提纲的习惯。有的不懂得写提纲的重要性, 怕耽误时间, 会写而不写;更多的是不会写或不会写合要求的、有用的提纲。作文前应该写好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 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 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习惯, 应该是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任务, 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提纲本身有详略粗细之分。时间充裕, 写的内容也比较多, 提纲就可以列得细一点并加以修改完善, 改出一个理想的蓝图;如果时间仓促, 文章也短, 提纲不妨粗一点, 描出一个大体的层次框架, 就可开笔行文了;即使在紧张的考场上, 同学们也不必乱了手脚, 至少也可以在心里作一个全盘筹划, 以确保中心不乱, 层次井然有序, 结构完整统一。

我在实际操作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好作文提好要求之后, 先给学生很短的时间列提纲, 然后让学生传看他们写的提纲, 或者让学生朗读他写的提纲, 老师给以评论修改, 让全班同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然后再给很短的时间修改自己的提纲, 这样写前学生能做到成竹在胸, 下笔就有东西写了。

二、写中从仿写练起

所谓仿写, 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 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的范围很广, 可以仿内容, 可以仿写作方法, 可以全篇仿写, 可以局部仿写, 各种文体都可以仿写。

我们很多老师学生写作中忽略了这一点, 往往是老师出题目、划范围, 学生搞创作, 其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非常好的仿写的范文, 因为能入选我们的教材, 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 当然就是我们仿写的最好的范文。我在教学过程中, 每学一篇课文, 都想法让学生仿写一些小文章:

我们的学生写议论文时, 总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写下来, 其不知议论文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写作方法, 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 重点讲解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教给学生先否定一个错误观点, 然后再确立自己的正确观点, 布置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仿写一篇议论文, 没有其它要求, 结果有的学生不但学会了写作方法, 个别学生连鲁迅的语言风格都学着用了, 真让人欣慰。

在学习莫言的《忘不了吃》一文时, 我布置的作文题有《忘不了玩》、《忘不了睡》、《忘不了读书》……等等, 学生还可以自己定题目, 学生的写作情绪可高涨了, 写这样的文章学生有材料写, 文章不空洞, 而且还提高了写复杂记叙文的水平。

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 我让学生模仿写景状物, 我们的学生写景往往都是写白天的景色, 学习这篇课文, 我要求学生写《我们的校园》, 但要写夜晚的校园、早晨的校园、雨中的校园等等, 这样的练习多了, 学生的写作思路就开阔了, 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了。

实践证明, 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 学生掌握了它, 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写后自行修改

我们知道, 著名的作家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 而我们的学生却恰恰忽略了改这一步骤。培养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并不是为了减轻教师修改作文的负担,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修改是写作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文章写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 可以说,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写”和“改”的能力, 才算得上具备了完整的作文能力。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不能忽略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 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 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 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 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 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 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 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 (1) 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 使主题鲜明。 (2) 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上。 (3) 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 结尾是否深刻, 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 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 (4) 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 描写是否生动, 抒情是否自然, 议论是否辨证, 说明是否准确。 (5) 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 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当然, 上面说的这些要求, 不可能要求学生每一条都做到, 学生只要是改了, 而且改得比以前的好了就是成绩, 不在于多与少, 我在操作过程中, 用的方法是每次作文都要检查草稿, 当然是干净利落的不符合要求, 有增的删的说明他用心改了。

上一篇:世纪的留念下一篇:开展高中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