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论文十篇

2024-05-18

地名文化论文 篇1

本文从整体出发, 以客观事物存在的现象以及我们认为的主观性质方面来一一进行阐述。客观方面将着重描写地理, 而主观方面以人文这个大类进行说明介绍。

一、以地理环境命名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东倚武义、松阳县, 南邻丽水龙泉县, 西接江山市和福建省浦城县, 北与衢县、龙游县、金华县毗连, 环境之清新, 地理条件之优越, 素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的美誉。遂昌县辖共9个镇、11个乡 (包括1个民族乡) :妙高镇、云峰镇、北界镇、大柘镇、石练镇、金竹镇、黄沙腰镇、新路湾镇、王村口镇;焦滩乡、应村乡、湖山乡、濂竹乡、高坪乡、蔡源乡、龙洋乡、西畈乡、垵口乡、柘岱口乡、三仁畲族乡。

(一) 地形地貌

遂昌系山区县, 仙霞岭经闽浦入境, 县内崇山峻岭, 群山起伏, 河流多似树枝状, 源短流急,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含山、岭、岗、坳、岙、坞、源、江、坑等从山从水地名占全县自然村名的56%。由于昔时交通闭塞, 交往不便, 信息不灵, 自然村重名突出;全县有7个高山, 6个半岭、横坑;5个黄庄;4个源头、田蓬里。

从自然村的分布密度, 可窥见遂昌的不同地貌。山谷平地较多的城关区和妙高、大柘、石练3镇, 平均0.9平方公里有一个自然村;偏僻大山区黄沙腰、王村口等区, 则平均1.64平方公里才有一个自然村。

从地名用字可反映当地地貌特征。西畈乡系我县最偏远大山区乡, 以“坑”字为自然村名的30个, 占全乡152个自然村名的20%。琴淤乡有乌溪江和周公源流经, 以“淤”字为自然村名有6个。大柘镇多丘陵, 以“垵”字为自然村名有6个。

以山为名。山是自然形成的高出于地名的一块高低, 许多座山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山脉。遂昌县境内的山脉, 属武夷山系仙霞岭的分支, 大都呈东北——西南走向。在这里, 山只是一个统称, 不管是有这个“山”字出现也好, 不出现也罢, 都形成了以它为主的一系列地名, 有山峰、山口、山洞以及山谷的地名出现。

比如山峰:牛头山、天子驾、大风洋、老虎岩、谷桶尖, 羊头、笔架山、桃树尖、凤凰山、玉皇尖、纱帽尖、佛龙岩、白马山, 等等, 佛龙岩原名覆螺岩。岩下土揭白, 惟绝顶者黑, 状如覆螺, 登眺则金衢如在目。最出名的要数白马山了, 白马山系火山熔岩, 久经降水侵蚀形成的山顶平台。白马山峰峦叠踵, 山势巍峨, 实为壮观。《县志》卷二载:“相传昔有丁公, 家于山下, 喜跨白马, 殁为神, 因名为白马山, 又名丁公山。”

(二) 地理位置

古人, 特别是原始人, 活动天地较少, 只能在限定的区域生活,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而导致思维的贫乏。因此, 在给一地方命名时, 就必须多注意当地有限范围里某些特征, 即地形植被之类, 待有了地形、地貌特征的地名以后, 便依山傍水, 在地形地貌特征的地名上冠以方位词。

对于遂昌地名来说, 也不可少见。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上、中下等这些方位词, 在地名当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就拿我们遂昌县城来说, 遂昌县城大致分为四条主要街道, 分别称之为东街、北街、西街、南街, 这是以县政府为中心, 分散出去的四条道路, 也是我们的主要商业街区。其次, 有的地方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分散成为不同的村庄, 将其进行区分, 如前山、后山、山后、上村、上行、高峦、东岱、上峦头、山前、内半坑、外半坑、垵下、柘下等这类型的地名。比如:垵下, 就是以村后系垵山而得名;柘下, 则是因为在柘溪上游而得名, 它们的命名往往都是与身边的一些景物有相联系的地方, 从而促进了最早的一些简单命名方式的形成。

二、以水文情况命名

遂昌地处钱塘江和瓯江之源头, 山青水秀, 不得不说, 遂昌与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谓的江南水乡便是如此了。遂昌的百姓依山傍水, 一代又一代在这个古朴的小县城中生活劳作, 生生不息。所以许多地方多多少少都提到了与“水”有关的地名。

(一) 以源为名

源, 在康熙字典里的解释为“【说文】水泉本也。【礼·月令】为民祈祀山川百源。【注】众水始出为百源, 又水名。”遂昌的十四都源属瓯江水系, 系径流河。它的支流分布很广, 发源于垵口乡北源, 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成屏乡, 至源口后称南溪。周公源, 《周公源周氏宗谱》载, 遂邑之西水, 通于衢浙者曰周公源。或曰周氏世居, 而得名。除此之外, 还有碧龙源、湖山源、洋溪源、杨茂源等。

(二) 以溪为名

溪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当中应当要数最多了, 县城以及周边的地方, 都少不了溪的滋润。南溪, 因在县城之南;北溪, 因在县城以北, 很简单的两条分类地名, 因此而衍生出了两个地名, 分别为南溪路、北溪路。蔡溪、金竹溪、练溪、柘溪、新溪、官溪、梭溪、襟溪等均为本地溪的分类, 途经着遂昌大大小小的村落之中。襟溪也称双溪, 在邑东十里金岸从平昌前中流一带如衣襟然, 故得名。

(三) 以江为名

不得不说的一个具有遂昌标志性的河流——乌溪江, 它可以说是我们遂昌的母亲河, 为衢江之支流, 是县境内最大河流, 发源于福建省浦城县大福罗山北麓, 自南向北流, 经龙泉市住龙镇, 在龙洋乡长年坑入境, 经外龙口、王村口、焦滩, 注入衢县湖南镇水库。县境内干流长60.5公里, 流域面积1498.29平方公里。县境内乌溪江主要支流有洋溪源、周公源、湖山源。人们世代饮用着这里的水资源, 现在仍旧为遂昌一道独特的风光。

三、以名胜古迹命名

名胜古迹就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 名胜古迹众多, 而遂昌也不例外。受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遂昌地块起伏度大, 地势西南高, 东北低, 从而形成了许多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如九龙山海拔1724米, 与距离不到2.5公里的岩坪村, 相对高度竟达1300米以上。九龙山孕育于中生代侏罗纪, 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历史。以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岩和岩浆侵入岩为主要地层。九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 峰峦叠嶂, 谷深坡陡, 峰谷交错, 地形实为复杂。这里, 给植物生长、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条件。因而,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还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 甚至还有濒危的动植物群, 1983年在九龙山成立了自然保护区。

石姆岩, 实则属于之前所说的山口类型, 但是这里却也是值得大家欣赏的地方。《县志》卷二载:“石姥岩, 在邑西八十里, 穹窿珒石兀, 上插云霄, 人迹罕到。间有樵者扪萝而上, 言绝顶出泉为池, 有二金色鲤鱼, 或隐或见。又有花一枝, 青红两色, 殊为奇绝。”乘车而上, 我们就能在山的这一头远远地看见它们高高矗立在山间, 三块呵成一气似的。

金矿, 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北宋时期, 从那时起就有金银矿的开采, 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开采遗迹即北宋元丰年间的永丰银场。浙江省遂昌金矿位于遂昌县花园岭, 依托矿山悠久的金银采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古代采冶遗迹而开发建设的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于2007年12月建成开园, 2008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 2009年6月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中国黄金之旅”特色称号。目前,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是国内首批建成也是目前最高等级的国家矿山公园。

遗爱祠, 又名汤公祠。这是专门为纪念汤显祖而建。他在遂昌任知县以来为百姓造福, 时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 创尊经阁于学中, 建象德堂于射圃, 建灭虎祠于报愿寺旁, 重建启明楼于报愿寺前;而且, 他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 “除夕遣囚”和“纵囚观灯”两件事轰动政坛。在遂昌担任知县的五年里, 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颂与爱戴, 挂冠归里后, 遂昌人民十分想念他, 就为他建立了生祠——遗爱祠。直至今日, 他的形象依旧在我们遂昌人的心中无法磨灭。

鞍山书院, 建于明万历年间,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位于长濂村南部的马鞍山缓坡处, 故名鞍山书院。

四、以历史变迁命名

遂昌历史悠久, 地名古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旧城建设的改造, 许多古老街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虽然如此, 但是历史遗留的古老地名也有许多被保留了下来, 这对剖析遂昌地名的来历、演变、兴废, 直观了解遂昌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一) 历史时期

1. 古代

据考证, 遂昌夏、商、西周时属越, 春秋属姑蔑, 战国越亡属楚;秦统一中国后, 分郡县两级, 属会稽郡太末县;西汉分三级制, 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太末县。

今遂昌县地建县以来, 它的命名不停地变更, 《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 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始置遂昌县;《宋书·州郡志》载:“孙权赤乌二年 (239年) 分太末时更名曰平昌。”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十五里两山前后平叠如昌字, 故名。”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年) 更名复称遂昌。东汉末年, 其时地广, 约含今遂昌县和龙泉、庆元县大部, 金华县 (原汤溪县) 部分地。

南朝属东扬州东阳郡或扬州东阳郡, 变动频繁。隋开皇九年 (589年) 至大业元年 (605年) 撤县, 属东扬州括州和东扬州永嘉郡。光绪《浙江通志》卷四载:“唐武德时复置寻省入松。”《旧唐书》载:“唐武德八年 (625年) 撤县入松。”遂昌自隋开皇九年至唐武德的三十多年, 据《大明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皆谓属处州。唐景云二年 (711年) 遂昌县复置, 属江南道括州, 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 至贞元三年 (787年) 先后属江南东道括州, 江南东道缙云郡、浙江东道括州、浙江西道处州、浙江东道处州。五代吴越国地, 属处州。宋时属两浙路处州或浙东路处州。元时先后属江淮行省处州路, 浙江行中书省处州府。明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 明成化八年 (1472年) 析八、九两都与金华、兰溪、龙游县部分地置汤溪县。清时先后属处州府, 浙江军政府处州军政分府。据《名胜记》唐平昌县治在县东界西明山之次, 前后两山形如昌字, 因建县, 遂为平昌。

2. 近代

遂昌县系革命老区, 经地区批准有26个革命老区乡。塘岭头为1928年中共遂昌县委所在地。云峰乡牛头山为1930年中共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浙西第三纵队领导的遂、宣、松千余农军暴动的大本营。王村口为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部所在地和浙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心, 1937年9月, 红军挺进师代表与民国遂昌县政府代表进行国共合作抗日谈判的地方。千佛山、乌尖头、田塘背以及白马山的田堂背、老殷、山后岩 (土名) 、擂鼓 (土名) 、仰天湖等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遂昌县委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的主要活动地区。革命纪念地有牛头山、门阵、蔡相庙、月光山、宏济桥、白鹤尖等。

门阵, 该村地形险要, 系军事上可严阵防守之门户, 取名门阵。是1935-1937年, 在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同志领导下, 曾成立中共遂汤区委、中共遂宣汤工委, 并建立游击根据地。1937年9月为国共谈判合作抗日的地方。

月光山, 原名班鼓月, 因山形似半月, 倒映在乌溪江中成圆月状, 故今名月光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粟裕同志曾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多年。遵照粟裕同志“和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一起”的遗愿, 在他逝世之后, 亲属及其中共军委办公厅同志护送将他部分骨灰敬撒在月光山。1985年,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题的“粟裕同志纪念碑”在月光山落成。

宏济桥, 原名济川石桥, 介于王村口东西两街间, 属古建筑。现桥为民国十二年重建。桥长31米, 宽5米, 高9米。1935年8月26日, 红军挺进师政委会委员、浙西南特委委员洪家云同志在宏济桥宣布成立直属浙西南特区的王村口区苏维埃政府。

五、以宗教信仰命名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作为一种精神体现,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无穷的联系。宗教信仰多属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信奉万物有灵, 同时又受道教、佛教的影响, 使多种信仰交融并存, 并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风格。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 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 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 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 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 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这里表现最明显的应当是保留了寺、庙等关乎于信仰、神灵膜拜的地方, 是对自我精神的疏解与释放的地方, 是净化心灵的场所。其实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拥有着这样的地方。那么, 许多有信仰的人们, 就会经常烧香拜佛, 信奉不已。从而, 造就了地名的产生。

(一) 以寺为名

寺, 在这里, 指代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也可为做礼拜, 举行、宣传宗教活动的场所。泉湖寺, 《县志》卷四载:“泉湖寺, 在邑西四十里大柘溪之东。”泉清潭净, 风光优美, 遗址犹存, 村以寺名。半岭寺, 寺在十三都到公侯寺半岭处, 俗称半岭寺, 村以寺名。寺后, 村在龙口寺后, 故名。与此相似的还有上寺。

(二) 以庙为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汉代以后, 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 (土地庙) 混在一起, 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我们常见的龙王庙、观音庙、蔡王庙等, 而蔡相庙是革命纪念地。址为王村口镇桥西村, 建于清乾隆年间, 二进三开间, 古朴威严。民国24年, 中共浙西南特委直属的王村口区委、王村口苏维埃政府设在此, 边殿五显殿为政府办公室。1982年, 镇政府在此设立镇文化中心。

(三) 以庵为名

庵, 本义: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一般指代尼姑的居所。如西林庵, 《县志》卷四载:“西林庵在邑西八里, 崇祯年建。”村以庵名。坟庵, 据传县城叶家曾在此建坟庵, 故名。金平庵, 相传早年村址有金庵, 俗称“金庵”;梅溪庵、新庵, 等等。

六、因地方传说得名

中国五千年文明, 具有着古老的文化底蕴, 地方传说便是其中辉煌的成果。传说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由神话演变而来但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故事, 或是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事的叙述。遂昌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 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名事, 它们很多通过地名这么一种形式保留了遂昌的传说。

有一个与遂昌这个地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说。唐山, 晚唐诗僧贯休与结庵唐山是广泛流传于遂昌民间的传说。历时越久, 越传越真。唐山之名据此。光绪《遂昌县志》卷二《山水》云:“唐山, 在邑北十五里。五代时僧贯休望气登山, 即其地创翠峰院以居。休居十四年, 旋入蜀, 不返。”贯休与唐山的传说, 由来已久, 不仅县志有记载, 民间有传说, 邑人包万有还有《唐山记》, 尹廷高、达观、汤显祖等亦信以为真, 可说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不单单如此, 遂昌的传说可谓从古至今流传已久, 今日的我们仍旧了解自己家乡的传说, 它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童年的回忆, 对故乡的依恋与喜爱与日俱增, 这是对家乡文化的沉淀给予肯定与支持。含晖洞, 为游览胜地, 风景点众多, 其中三台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宋遂昌寿光宫道士章思廉曾修炼于此, 因名“章仙洞”。后由清道光十七年青田进士端木国瑚游玩之后, 赞叹不已, 以含辉面东, 因与众商, 改名“含晖洞”。《县志》卷二载:含晖洞“相传为宋高宗 (赵构) 避敌之所”。赵构到过遂昌之传说亦非杜撰。至少在明代已有这个传闻。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即写过一首题为《遂昌、松阳界万岁山口号》, 题后附注:“山旧名晚翠, 赵康王避金骑所栖。”亦是指代此传说。

想必大家都知道汤显祖这位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 人称“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享誉国内外, 深受大家的喜爱, 这也奠定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来到处州府遂昌县担任知县。他满怀政治热情, 希望通过这个小县城,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汤显祖是一位文人, 那么自然少不了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汤显祖初来小县城, 想要尽快了解这里的情况, 并且努力去适应这里的环境, 故而, 一首《初至平昌与苏生说耕读事》讲诉了他与诸生讲德问字, 向百姓了解民情的点滴:“杏花轻浅讼庭闲, 零雨疏风一往还。新岁班春向谁手?许卿耕破瑞牛山。青云坊下老明经, 河畔桥边处士星。不为峨眉风骨远, 书声那得醉余听。”瑞牛山即眠牛山, 在遂昌县城东, 隔溪即是。青云坊在遂昌城南, 坊已倾纪, 今建有青云亭。

汤显祖在遂昌期间品赏遂昌名茶, 便写下了一首《竹院烹茶》, 诗中是这样描述的:“君子山前放午衙, 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 来试桃溪雨后茶。”诗中君子山、玉井峰、桃溪均为遂昌地名。白马山是遂昌境内第二高峰, 顶峰海拔1621米, 桃溪流域位于白马山北麓。清光绪版《遂昌县志》卷之二《山水》中记载:“玉井峰, 在邑西二十里, 元尹六峰 (尹廷高) 筑‘会一堂’而隐焉, 著有《玉井樵唱》。”这些都体现了汤显祖在遂昌生活的写照, 真实而祥和。

七、以家谱姓氏命名

家谱是我国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又称宗谱、族谱、家乘等, 在我国延续了三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变迁, 家族宗法观念逐渐淡薄, 家族成员流动移居明显增多, 家谱的完善保存变的异常艰难, 常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霉变、火烧、丢失、蛀蚀、遗忘, 家族成员一代代相传, 不知会在哪一代人的手中消失殆尽。所以, 时至今日, 许多家族的家谱已经散落而无从寻找, 这是对祖国民间的文化遗产多大的损失啊。现代,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家谱也越发重视, 他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尽可能地把残毁的或者不清的家谱进行整修, 保管起来。1994年以来, 遂昌县利用县档案馆、图书馆收集和保存家谱。其中县档案馆保存有平昌徐氏、朱氏、项氏、应氏、雷氏等20个家族家谱的复制本;以及应氏、潘氏等62个家族的家谱, 其中遂昌名人家谱也有10份存档。

其实, 一些家庭的家谱虽然不在这儿保存着, 但是他们也由自己家庭当中的长子来保存, 如若家庭中没有儿子的, 则有长女保存着, 这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兴衰, 也是对我们祖祖辈辈先人的怀念, 我认为, 这是很有必要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历史资料。

地名的形成, 在很多地方, 也受到姓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自己最初的家乡, 移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从而在这里生根驻地, 由此引出的地名无数。身边的人由最初的几个慢慢通过繁衍后代、外来人口入住, 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村庄, 大家交换着自己的文化, 建立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例如:吴庄、朱家、徐坞头、周庄、罗汉桥、何家村、陈家塘、徐岗、黄家山、尹村、丁家地、张家山、叶定、陈河等, 这些地名均是由姓氏所建村而得名。

明清之际, 遂昌曾经历了三番之乱, “靛寇”作乱和太平天国战争的洗劫, 人口和经济均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战争过后, 土地变得荒芜, 从而从各地迁入了许多移民。在王村口镇桥西老街上的三家人, 均姓程, 从徽州移民而来, 程姓是典型的徽州姓氏。他们的太公是从徽州迁徙过来的商人。而在王村口镇吴处村, 则居住着来自福建汀州的客家移民的后代, 他们的祖上从事靛蓝的种植。从他们的口中, 我们多少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乎于移民人口的地区, 也更多地了解到姓氏所起到的作用并呈现出的强势文化的影响。

八、以方言生僻字命名

由于遂昌地处山区, 崇山峻岭, 所以受到了许多制约, 早年, 人们生活在乡村里, 由一座座山相隔离, 大家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之又少, 每天面朝黄土, 日日劳作, 虽然如此, 但是大家每天也需要沟通交流, 那么语言定是必不可少的, 从而产生了由地域方面的差别形成的各地方言代代相传, 遂昌也如此, 而且不止一种方言, 有些十分偏僻的地方, 比如柘岱口、黄沙腰等地, 由于临近福建省地, 他们的方言就夹杂着福建闽南语音。所以, 全县境内有遂昌话、畲话、福建话、淳安话。

方言对地名的影响极其广泛, 通过不同的方言音, 可对地名进行相应的改动。像姚岭塘, 村周山岭环绕, 村址地势低洼, “绕”“姚”方言谐音, 故得名。内西岩, 村附近有岩石似狮, 方言“狮”“西”音近, 有两个居民点, 分别称为内西岩、外西岩。徐岙, 《县志》卷一称徐岙。村坐落陡坡下的山岙, 当地称陡为“竖”, “竖”“徐”方言谐音, 演变为徐岙。川坞, 村坐落于山坞深处, “深”方言读“川”, 故称“川坞”。红桥头, 村头原有石拱桥, 方言“拱”“红”谐音, 故名。上车头, 村在山坡地势缓斜, 因村址较高, 称上斜头, “斜”“车”方言谐音, 故演变。大毛头, 村前有山, 形似虎头, 方言称虎为“大猫”, 故称大猫头, 后演变为“大毛头”。

以上几个属于遂昌方言所变的谐音, 如“下杭”为畲语所演变, 该村原称下江, 由于畲语中的“江”“杭”音近, 而得现在的下杭。不仅如此, 如“大候周”“丙庄”则由福建方言谐音而得名。

村名中的一些生僻字, 也因方言而起。

1.“”这个字普通话当中是没有的, 浙江丽水9个县市区中, 除青田、庆元和缙云外, 其他6个县市区均有“”字地名。“”字的读音, 遂昌读作[daŋ221], 《遂昌县地名志》注音为“dǎng”, 遂昌20个乡镇中有52个地名含“”字, 如老殷、山内、擂鼓、双抱、箬笠、黄口、头背、乌根。

含“”的地名往往与岩石相关。《遂昌县地名志》:“仓库, 《县志》卷一称仓口, 属建德乡十四都大山庄。村对门有巨石形似谷仓, 方言称石为‘’, 故村名仓库。”壳潭村, “在上旦源中游西岸, 村前岩石 (方言称壳) 伸向深潭, 故名”。遂昌用“”作人名也颇常见, 如芽、仙、娥、花、根等。如此命名的人, 大都认了石头为干爹干娘, 当地习俗跟石头结亲容易养活;也有的是希望孩子性格像石头一样坚强。

这个字在《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古今字书当中从未见其踪影。当进一步查阅当地清光绪或同治间的县志, 发现现今地名志中的“”字, 旧志中均写作“□”。如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 《遂昌县志·疆域》有天师□、□上、□头背庄。有关于这些生僻字, 我们后代人还得好好研究, 从而才能对我们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2.“汖”读音“xū”, 地方用字, 指泉水沿石壁而下。这个字只有在《康熙字典》里才能查到。有记载说, 山清水秀之处为“汖”, 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 就是瀑布。在遂昌地名中, 只有唯一的一个地名运用到此字, 就是“汖背”, 亦在指村在其后。

另外, 还有“垵”读音“an”, 指的是凹处, 如螺蛳垵, 村在螺蛳形的山垵而得名, 畲族居住。“垵”运用于14个乡镇的40条地名当中。

九、结语

地名原本是人们为了社会交际对一定的地理位置所赋予的名称。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固有名称, 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固有的词汇, 更蕴涵着其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地名的命取与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民族特色、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地名是我们了解地方社会形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福群.遂昌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遂昌县地名办公室.浙江省遂昌县地名志[M].1985.

[3]王娟.翼城地名文化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4]项兆丰.遂昌历史·人物·其他[M].2010.

[5]遂昌地名网, http://www.scdmw.com/index.html.

[6]刘美娟.丽水地名“”字探源[J].古汉语研究, 2011 (2) .

[7]丽水乡土——遂昌地名浅谈, http://www.ruyijixiang.com.

[8]邹自振.论汤显祖遂昌善政与戏剧诗文创作之关系[J].闽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9]赵荣.读汤显祖《竹院烹茶》诗小议[J].戏文, 2006 (6) .

地名文化论文 篇2

四川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移民的迁徙史。自秦灭巴蜀到清代前期, 2000多年来四川历史上一共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一方面, 外来移民入川大大改变了四川人口的籍贯结构。另一方面, 外来移民的迁徙也深深地影响了四川文化的结构形态。四川各地那些因移民而产生的地名就是这种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 同时这些移民地名也见证了四川移民的历史, 并记录着与移民迁徙活动相关的方方面面, 如移民动因、移民过程、移民定居、移民后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整合等, 都可以在移民地名及相关地名中有所体现。

一、因移民原籍得名

移民和地名的关系最显著的表现是:移民迁移到某地, 也把旧地的地名一起搬迁过来, 用做对新居地的称呼。因移民而搬迁故地地名的情况, 我国自古就有。如东晋以后各地乔置的郡县都是沿用移民原籍的旧名。今陕西有醴泉县, 汉时得温宿国 (在今新疆阿克苏县境) 人移居此地田牧, 因此得名。《汉书·西域传》“温宿国”条下云:“今雍州醴泉县北, 有山名温宿岭者, 本因汉时令居此地田牧, 国以为名。”四川境内直接以移民原籍地命名的地名不乏其例, 典型的如:

营山县安化乡。据《四川省营山县地名录》:明末清初, 湖广安化县移民集居该县现在的安化乡所在地, 修店经商, 形成了集市, 为了纪念祖籍, 取名曰“安化场”, 他们讲的话则称为“安化腔”。

盐源县梅雨乡。“明末清初时盐源县的梅雨坝子经过战火、天灾、瘟疫, 人烟稀少, 一片荒凉, 靠山边的地带还是森林荒草, 最早迁徙到梅雨插占落业的客家人开发了这片沉没已久的荒地。当时在这儿七家的听说是李、周、何、祝、孙、龚、林、陈等八姓家族人, 故有八家村之名, 又因这八家是广东梅州 (梅县) 迁来, 故把乡名叫成梅驿堡, 民国年间才改称梅雨乡”[1]。

四川的“江西”地名。四川有很多行政乡、村, 以及街巷等都以“江西”及相关寓意得名, 这是明清江西移民文化在地名中的反映。凉山州会东县有江西街乡, 该乡的得名与明、清两朝江西籍人迁居此地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有数百户江西籍人随军入川, 见诸文字记载的迁入会理的有胡氏、王氏、杨氏、叶氏和张氏等。到清前期大量移民入川垦荒, 据《会东州乡土志》载:迁入会理形成大族的江西人有廖氏、熊氏、丁氏和吴氏等。明清时期迁入会理的江西籍人聚居于此, 并形成了一个街镇, 名为“江西街”。1952年划乡建制时, 建立了“江西街乡”。这也是四川境内唯一以“江西”命名的行政乡;新都木兰乡有江西村, 因该村大姓黄氏原系来自江西的移民而得名。清朝雍正初年, 黄氏从赣州府龙南县的上荣堡启程上川, 落业于同兴乡西北部的黄牛山 (即后来的木兰乡“江西村”) 置地凿堰, 建立家园, 繁衍后代。至今黄姓已传13代, 人口近400人, 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强。黄氏江西入川祖坟、宗祠均在“江西村”[2]453。

江西籍的移民擅长经商, 入川后大多数以经商开店为业, 故四川城镇街巷名中多江西籍地名。仅峨眉县绥山镇就有江西街、万寿宫街和万寿宫巷;江津县油溪镇也有条“江西街”。据《四川省重庆市地名录》载:“清康熙年间, 江西籍盐商郭养善在此地捐巨资修万寿宫, 遂以祖籍江西名街。”另, 叙永县叙永镇, 云阳县云安镇、云阳镇等地都有江西街, 皆因清代江西籍移民在此经商、建馆而得名。”

二、因移民姓氏得名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 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 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庄或者聚落, 这些村庄或聚落便以聚居的宗族大姓命名, 因此全国各地都存在大量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在四川境内, 有很多冠以姓氏的地名经考证都以移民为缘起, 反映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落户者的迁徙、生产和生活历史, 含有丰富的移民文化内涵,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典型的如:

江津的李市镇、傅家乡。江津的李市镇位于县境中部, 是移民以家族姓氏命名而得名的。李市镇原本名李氏坝。明朝洪武时, 江西籍人李德辅率其族人移居此地, 插占落业, 遂名李氏坝。明朝天顺年间此处逐渐兴旺起来, 形成交易集市, 因四川方言称乡村集市为“场”, 故名李市场。后由于实行行政上的乡镇合一, 以镇带乡, 不少原为乡属的场都升级名镇, 李市场也升级改名作李市镇。李市历史上为江津县城通云南、贵州的必经之地, 现有津柏 (林) 、李白 (沙) 、李沙 (埂) 等公路连接县城和各区、乡, 集市繁荣, 素有“江津第一旱码头”之称。

江北县的淦家坪、淦家沟、淦家洞。淦家坪、淦家沟、淦家洞是江北县 (今重庆市江北区) 复盛镇高峰村中的几个小地名。淦姓是个较稀有的姓氏。据重庆市江北县淦氏先祖从祖先的代代口述得悉,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 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无能, 弃官辞朝, 告老怀乡。后携家小游荡他乡, 来到江西赣江附近淦水河畔 (今江西省新淦县境内) 才定居下来, 便以淦水河的“淦”字为姓, 从此隐姓埋名, 务农耕读。清前期淦氏迁徙入川, 定居在重庆府江北县仁里二甲鱼嘴, 小地名象鼻子 (今重庆市江北区复盛镇高峰村) [2]308。繁衍至今, 淦氏后裔已有1000余人, 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强。这1000余淦氏子孙分布在村中的3个不同地点, 皆以姓氏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命名居住地:居住在山间平地中的谓之“淦家坪”;居住在河流溪沟边的谓之“淦家沟”;居住在岩石山洞旁的谓之“淦家洞”。

经过长期战火浩劫之后, 四川很多地方几乎空无一人。移民来到这些地方, 并不知道原来此处该叫什么名字, 便以自己的家族姓氏命名此落脚地点。这种命名方式最典型最直接的表现要数乐山安谷一带以“姓氏+落”结构的地名。乐山安谷一带有不少“姓氏+落+处所 (祠堂) ”的地名, 如李落祠、赵落祠、魏落渡、黄落坝、窦落坝、谭落弯、朱落冲、易落村、范落村[3]……从语义上看, 这些地名中的语素“落”显然取“迁居落脚、安家落户”之义, 深深地烙上了当初移民远离故土迁居异地的心理痕印。同时这些带“落”的地名也反映了“湖广填四川”时移民“落担”, 确立落业定居地的民俗。据孙和平研究:“落担”指入川移民经过千里跋涉之后, 放下行李, 选择落籍于四川某个地方, 从此定居落业下来。以“落”入地名正是移民对这一早期民俗文化的记忆。”

外省移民入川多携家、举族而来, 落业后便修建房舍, 永久定居。一些姓氏地名因移民所建房舍而得名。如巴县青木关赵家院子:“明末清初, 赵姓入川建宅院于此, 故名。”一品区苟家屋基:“清初, 苟姓移民入川后建房于此, 故名。”他如长生桥区胡家山、杨家湾;巫山县早阳乡老屋基等。

三、因移居地事件得名

移民也根据他们入川后在移居地看到的情景和经历的事件等相关信息命名其落脚地。如涪陵县蔺溪区的楼房湾:传说清代乾隆年间, 湖广填四川, 此地荒芜唯此楼仅存, 故名;城郊区的老屋湾:明末湖广移民于荒林中发现此房子, 故名。奉节的河水田:湖广填川, 此地无人烟, 野兽在此喝水, 谐‘喝水’为河水。蒿治坝:明清时, 湖广移民入川, 此地荒芜无人烟, 坝里长满蒿子, 谐音得名。江津李市区的熟田沟:早年耕耘过, 明末清初因兵患, 荒芜, 后为湖广入川者发现, 故名[4]。明末清初, 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之后, 四川土著或死或逃, 不少地区空无人烟, 乡野凋敝, 杂草丛生, 明清战乱对四川地区造成的空前破坏从这些地名中可得以印证。

如前所述, 清代外省移民入川后拥有土地的方式主要是“插占”, 四川民间还有“挽草为记, 手指成界, 占地落户, 报亩定籍”之说, 但以下地名也透露了当时有少数移民是通过与土著居民“交换”的方式获得土地的。新宁县骑龙乡的锣鼓冲:祖籍湖南陵零的“朱氏家族始迁祖梁老孺人, 携三个儿子路经新宁县骑龙乡境内, 遂以随身携带的锣鼓相抵, 换下一片地方, 取名‘锣鼓冲’”。开江县讲治乡的壶坪坝, 一杨姓移民入川, “因随身所带的精致陶壶招人喜欢, 因而换得三清庙数亩土地。杨氏后人为纪念这一交换而取该地名曰‘壶坪坝’”。该县广西沟的一处水田名叫“花大丘”:移民李氏先祖入川后“以花裙换得七亩水田, 从此安身立命, 耕读传家。以花裙所换之田, 被意味深长地取名叫‘花大丘’, 以作为后人世世代代的永远纪念”。合川县有一小地名叫“袜子沟”, “系移民插占时, 原主人为孝敬老母, 不惜以一匹沟的土地从后来移民手中换得新织线袜一双而得名”[5]。

参考文献

[1]施隆鹤.盐源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地出版社, 2005.

[2]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3]赖先刚.四川乐上乡土地名考察.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4]黄权生.重庆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洋地名泛滥倒逼地名文化保护 篇3

有关专家表示,地名文化保护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国家相关部门站在历史高度,对洋地名进行全面清理,不仅是方便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地名文化的敬畏!

洋地名频现中华大地

“有名,万物之母”。古人对于地名十分看重,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能都是轻的。我们也看到,古人留下来的很多地名,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

正如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感慨的,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看看现在的一些地名,简直不堪卒读。

中国城市化的一大问题就是高度雷同。有千篇一律的城市,更有千篇一律的地名。到很多城市,都能見到曼哈顿、威尼斯、香榭丽舍、地中海、泰晤士小镇等地名。这样的洋地名,与本地历史文化生态有何关系?

全国皆是“新村路”,到处都有“开发道”,有城市把名山大川汇总起来,然后按顺序起黄山、泰山、长江、黄河……看不到一点技术含量。

还有些地方,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起来,然后起一个名字叫“土八路”……类似稀奇古怪的地名,除了拍脑袋决策者外,其他人都摸不着头脑。

当下,洋地名泛滥,它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街头,连地处内陆的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都遍布“欧洲小镇”。

西南某省会城市,不管是商业小区还是购物中心,洋名占的比例可不低。部分公交车站也以附近小区或者商场命名,从而出现“被洋地名”的现象。

近年来,地名文化出现了两种现象:其一,新建道路或商业广场“穿戴外国衣衫”;其二,新建小区也“戴上外国帽子”。一些饭店、超市也跟风而来,就连一些旧有的地名也为了跟风被换了个洋名,地名充满了“大、洋、怪、重”。

当我们的街头巷尾都是稀奇古怪的地名时,当我们的生活小区都是乱七八糟的名字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无处安放了。

老百姓为何反对稀奇古怪的地名?一方面,它们困扰了百姓生活。有些原有地名虽然显得灰头土脸,可是这些地名往往都沿袭几十年、几百年了,大家已经习惯,突然换了名字,就会影响到生活的便利。另一方面,它们丢失了传统文化。有的老地名可能不好听,但由于有着历史的沿袭,有着文化的色彩,也就有了十分珍贵的意义。令人痛心的是,这些老地名的消失速度是空前的。

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1986年以来的近30年里,中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

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当我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我们丢失的其实是自己的灵魂。

一些地方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这种丢弃传统、割断文脉的表现,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细加观察,凡商业化的楼盘取洋名,无非是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楼盘附加价值,利于项目推广。而公共性质的广场或项目取洋名,则更多地是出于时尚、高贵等的心理需要。

不管出于何因,这些都对一地传统文化造成了破坏,也影响到了该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任性”改名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的文化观。

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

中国高调整治洋地名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标签,是城市的名片,既反映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承载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近年来,洋地名的泛滥,不仅让人费解,也损害了地方的文化特质。

有关专家表示,国家相关部门站在历史高度,对洋地名进行全面清理,不仅是方便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地名文化的敬畏。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的视频会议上指出,此次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据悉,这项工作从2016年2月开始至2017年6月结束,分为动员部署、普查摸底、清理整改、健全制度、总结验收五阶段。其中,清理整改工作原则上于2017年3月底前完成,地名文化遗产确认或地名更名命名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李立国希望在给路桥建筑起名时,能从中国历史中汲取灵感,尽量避免出现像“曼哈顿广场”这样的洋地名。

2015年5月,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也表示,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来进行。

实际上,针对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现象,民政部早在1996年就发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

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以“法无禁止皆自由”替洋地名辩护,不仅可以看出随着洋地名的泛滥,不少人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可以看出,原有的法律规定并未得到很好执行。

2013年10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宣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经河南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自即日起施行。

《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与销名,公开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等行为,由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按照河南出台的地名管理办法,禁止使用洋地名的范围涵盖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纪念地和旅游地名称,以及大型建筑物与居民住宅区名称等。

nlc202309081859

分析人士表示,以地区立法的形式叫停洋地名,不仅是为了矫正某些低劣的市场创意,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上位法的法律尊严。

实际上,在河南此番出台相关规定之前,北京、广东、河北、湖北、浙江、内蒙古等地都已颁布相同内容的地方法规,立法叫停洋地名。

针对洋地名乱象,各大城市曾进行集中治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罚则过轻”或“缺乏强制处罚手段”是关键因素。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事情可以“策划制胜”,故尽管有规定存在,但洋地名仍呈泛滥之势。这引发当地人关于立法效果的困惑。

规范地名须违法必究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

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遗憾的是,正是其后三十年间,乱改地名现象不断发生,甚至出现了贪大、媚洋、求怪等现象。其背后,则是惩戒乏力,追责不力,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沦为乱改地名的帮凶或主导者。

地名的更改与否,改成什么地名,本应遵循一定程序,征求当地居民意见,尊重历史文化因素。但现实中,却很少有规范更改地名的情况,一个地方的名称多由时任主政者根据喜好乃至风水而随意更改,既不征求民意,更不尊重历史传统,只要征得了上级同意,便可改名换姓。一些小区或楼盘更是取决于开发商个人喜好,只要开发商喜欢,只要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无论什么名称,都可为我所用。

在地方权力体系中,民政部门属于政府组成部门,假使政府决策者希望更名,民政部门不仅无力阻挡,反会成为帮凶。假使小区或楼盘在开发商主导下胡乱命名,民政部门尚且不能对其形成约束,遑论出处罚。一方面是违法成本极低,另一方面是更名后能带来巨大潜在收益,肆意更名或命名奇葩的现象自然层出不穷。

规范地名使用,不妨实行分类管理。对行政区划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公共场所名称或涉及公共利益的区域命名,进行严格的程序约束,如设置公开征求民意、听证、专家论证等前置程序,提高更名门槛。同时,对违规的主导者、决策者给予行政处分,让其更名不成反误仕途。

当然,从保留和弘扬城市文化传统角度说,禁止用洋地名不宜一刀切,而应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和实际市情具体确定,还要考虑本地群众的承受能力和认可度。

分析人士表示,洋地名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禁止,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觉。取地名无疑是需要文化自觉的,需要让当地人充分参与进来,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唤醒当地的文化自觉。当文化自觉形成,文化自信亦离我们不远了。

而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采用洋地名,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并没有侵犯他人利益。它的去与留,还是交给市场为宜。

(責编 孙礼勇)

地名文化论文 篇4

征集内容

以网友心目中有历史文化内涵、深为喜爱的最美地名为载体,以文化内涵丰富、有历史价值的地名为重点,讲述这些地名背后的生动故事、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2征集要求

1“最美地名故事”应是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浸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地名故事。对于地名来历含义,要着重反映当地地理特征、时代特色和美好愿望等方面的喻义,体现出地名的`命名理据和承载的自然人文发展变迁等背景内容;对于历史沿革信息,要追根溯源,理清地名的来龙去脉以及地名所指代地理实体的变化情况。

2“最美地名故事”涉及的地名文化属性信息要考证严密,真实客观。

3区分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地理实体地名,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脉络和地名命名特点规律,实事求是、严谨考证,充分挖掘整理地名用字、读音、语义、演变的文化特点。

4选取的地名要注重那些已经消失的重要历史地名和乡镇区划调整过程中已经撤销的乡村名称,保护珍贵的历史地名。以新旧对比、城市变化故事为佳。

5“最美地名”仅限于韶关地区地名,应有具体所指,主要指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农村村庄、城镇历史街区等聚落名称,乡镇(街道)、市(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域名称和城市街巷等人文地理实体名称。

6资料来源出处标注要据实填写,注明源引资料的名称、作者、版次和页码等要素,便于查找原文。

7“最美地名故事”可采用文字、图片两种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最美”地名记录下来。文字作品要求500字—10000字,以1000—3000字为宜;图片作品要求格式为JPEG,图片长宽不小于3500像素,图片字节不小于2M。

8所有上报作品文体不限,以电子文档的形式(doc格式,宋体四号字,图片可附在文档内,也可以以邮件附件的形式一同发送,文末注:投稿人姓名与联系方式)发至指定邮箱(见下文【投稿方式】)。

9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韶关民声网与韶关市民政局共同所有。

3征集时间

网络征集:01月22日-月21日

4投稿方式

以邮件方式将参赛作品及回执打包发送至sgzmdm@163.com。投稿请注明参加“寻找最美地名故事”活动。

5评选方式

针对本次网络征集活动,韶关民声网将收集“寻找最美地名故事”内容,并收录出版。

注:

(1)韶关市民政局享有作品使用权,参赛者享有作品署名权、著作权。

(2)若投稿个人涉及抄袭侵权,由此引发的相关法律责任自负。

6奖项介绍

征文一等奖:1 名 奖励 500元/人

征文二等奖:3 名 奖励 300元/人

征文录用奖:50 名 奖励 50元/人

地名文化论文 篇5

《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位于某水北岸,在水名之后冠以“阳” 的地名,前为专名,后为通名。例如:

沈阳地处沈水之北,故名。沈水又名浑河, 系辽河的一个支流。与之有关的另一地名是辽阳。按理辽阳在辽河另一支流太子河之南当称辽阴,而辽阳之名是因袭汉代旧名。汉代辽阳城在今城西北,太子河之北,故名。

叆阳位于辽宁省凤城东北,为凤城市属镇。 叆河从镇东南流过,入鸭绿江。镇在河北,故名。

酉阳位于重庆市东南,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又称酉溪,自湖南经酉阳城南,城在酉水北岸,故名。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 之酉阳指湖南沅陵西北之小酉山。

沁阳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沁水又称沁河,源自山西沁源县,东南流经安泽、阳城入河南济源、沁阳,由武陟入黄河。沁阳在沁水北岸,故名。

洛阳洛阳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洛河(洛水) 自陕西经洛南、卢氏、洛宁、洛阳、巩县(今巩义) 流入黄河。洛古代写作。洛河流经洛阳城南, 故名。有意思的是:洛河发源于陕西洛南县西北的冢岭山,东南流经县城,县城在洛河之北, 县城名为洛南。实与洛阳同义。

泗阳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东南,中运河北岸。 泗河又称泗水,源出山东省东陪尾山,因有四源并发,故名。原泗水流境甚长,经曲阜、济宁、 沛县、铜山、泗阳至淮阴入淮河。古之“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可为佐证。其后, 铜山以南之泗河为黄河夺占。明代开泇河以避黄河,泗河合泇河流入运河。今泗阳恰在中运河北,而中运河已包括泗河在内。

溧阳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溧水又作栗水、 濑水,发源于安徽芜湖,东流入江苏高淳、溧阳、 宜兴入太湖。溧阳在溧水之阳,故名。

富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浙江又名之江,有南北二源,南源为兰溪,北源为新安江, 二源在建德相合北流称浙江。江水经桐卢合桐溪称桐江,经富阳称富春江。经萧山、杭州称钱塘江。富阳在富春江西北,秦代称富春县, 晋代改称富阳。

涡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东南。涡河自河南省通许县南经杞县、太康、鹿邑、亳州、 涡阳、蒙城、怀远入淮河。涡阳在蒙城县西北, 清代属颖州,城在涡水之阳,与今城略异。

鄱阳位于江西省鄱阳湖东余干县北。鄱江古称番水。上源有二:一出自祁江县,经浮梁县称昌江;一出自婺源县,经乐平县称乐安江。 二水至鄱阳县南合流鄱江,鄱江绕鄱阳城南而西,又分为二,流入鄱阳湖。鄱阳在鄱江东北, 故名。

一说鄱阳城名因鄱阳湖而得名,但鄱阳湖古名彭蠡、彭湖、彭泽,鄱阳湖是隋以后的称呼。 二说谁是,待考。

汾阳位于山西省太原西南。汾水自宁武管涔山经静乐、阳曲、太原,接纳寿水、文峪水至临汾、河津注入黄河。文峪水为汾河支流, 汾阳在文峪水西北。汉代汾阳在阳曲县西北,汾河从城南流过,故名。

旬阳又作洵阳,位于陕西安康西北。旬水自陕西宁陕县东北之秦岭流出,经柞水、镇安由旬阳入汉水。旬阳城正处于旬水入汉水交汇处之东北,故名。

千阳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千河自甘肃入陕西境,经陇县、千阳流入冯家山水库。千阳城在千河注入冯家山水库之东北,故名。

汉阳今为武汉市市区之一。武昌、汉口、 汉阳旧称武汉三镇。汉水自陕西一路东南经汉阳汇入长江。长江将汉口、汉阳与武昌分隔成西东,而汉水则将汉口与汉阳分隔成北南。汉阳在长江西部汉水南岸,故名。

襄阳今为襄樊市市区之一,原襄阳在南漳东北,正当襄河河曲之中,称阳是一种选项。 汉水自陕西宁强米仓山一路东南至汉阳入长江, 全长1577千米,各段有许多名称。汉水入湖北境内会合堵水、丹江、南河等水至襄阳会白河, 俗称襄水,故名。

耒阳位于湖南衡阳与郴州之间。耒水源出湖南汝山县南耒山。西北流经资兴,过永兴, 耒阳由衡阳东入湘水。耒水经耒阳城北而过, 故名耒阳。

灌阳位于广西桂林市东北。灌江从灌阳城东南流过,城在江西北,故名。三国时吴国称此城为观阳,隋代改为灌阳,城址略有东移。

“水北为阳”地名良多。由于地理历史的变迁,许多已湮没消失或易名而存。唐代,河南伊川县南,伊川之北本有伊阳县,元代以后并入嵩县,名遂废。金代,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北(迁西县内)设省滦阳县。源出河北沽源的上都河经内蒙古多伦又南流入河北至卢龙县入渤海。滦河从迁安西南流过,故有滦阳之名。湖南郴州西有桂阳县,城在耒水上游漳溪西北岸, 另一说桂阳在桂水之阳,故址在广东省连州市, 而连州市西南为连江。今日北京密云、平谷、 天津蓟县均自称为渔阳。作为古地名,秦代设立的渔阳郡包括地域较广。大体上北京以东, 天津以北,长城以南均属渔阳郡,汉治渔阳县在密云县西南,城在渔水之阳。另一说则指为蓟县、平谷。《蓟州图经》:“州城西北有渔山, 郡在山南,故曰渔阳。”一说水北,一说山南, 不论孰是,水北山南不误。

以上是“水北为阳”,下面是“山南为阳”。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部,衡阳市属衡阳县在西渡镇。衡山为五岳之南岳,主峰在衡山县西北, 衡阳在衡山之南,故名。

贵阳贵州省省会。贵山又名贵人峰,位于贵阳城北,城在山南,故名贵阳,今贵阳市北之黔灵山为游览胜地。

崞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南,是县属镇。 崞山(恒山)在崞阳镇北,故名。

多数山南地名是“阳”前冠以山名,但也有只冠“山”不冠山名。陕西商洛市南有山阳县, 因县城位于商山之南,称山阳而不称商阳。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谷梁传》曰‘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注云‘日之所照为阳’, 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水北山南” 为阳,反之,“水南山北”为阴。据此,下列各地名均属此类。水之南的如:

汤阴位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南。汤水从县北流过,东流至内黄县,西南流水卫河。汤阴城在汤水之南,故名。

湘阴位于湘南长沙市以北。湘江又称湘水, 源出广西兴安县阳海山,本与漓水同源,湘水东北流入湘南,经零陵、衡阳、长沙、湘阴入洞庭湖,湘江从湘阴城西偏南流过,故名。隋代曾将湘阴并入岳阳,后又改称湘阴。

江阴位于江苏无锡以北靖江县以南,长江由西东流从靖江县与江阴市之间穿过,江阴在长江南岸,故名。长江单名称江,不称长,中国古代江也专指长江,一如河专指黄河。

淮阴位于江苏北部淮安市内,今作淮阴区。 淮河入中运河,中运河即包括原淮河,中运河从淮安市楚州区南为里运河,而从淮阴东循黄河故道入海。按旧淮河夺黄入海之流向,淮安在河南,淮阴在河北,似与名相左,但今淮阴区本为清江浦镇。旧载清江浦镇在淮阴县北, 本名沙河镇,则原淮阴县应在东南。以此推之, 淮阴应在河之南,故名淮阴。

属于“山之北为阴”的如:

蒙阴位于山东临沂市西北。蒙山位鲁东南, 因在鲁东也称东蒙山,在西北的称龟蒙,中央的称云蒙。蒙阴城在蒙山龟蒙顶之东北,孟良崮之西北,山在南,城在北,故名蒙阴。

华阴位于陕西省潼关以西华县以东。华山又名太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城在华山之北, 故名华阴,故城虽在今址东南,但在华山之北, 名仍副实。

山阴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东北,今县治岱岳镇,原山阴城在今城东南,东南为五岳之北岳恒山。山阴城在雁门关北,雁门关又名西陉关, 关在西陉山上,是旧日塞内外的界关。如以西陉山北为山阴,也可作别解。山阴名前用“山” 而不用专名,故亦费解。

比之称阳、阴,直呼东西南北则更为明确, 如:

济南山东省会,位于济水南岸,济水并入黄河,济南位于黄河南岸。

洮南位于吉林省白城市南,洮儿河在城北流过,城在河南。

商南位于陕西商洛市,东南接河南西峡县。商山又称商岭,商山在县城西北,故名商南。 又商洛市在商南西北,解作商南名源亦通,不过商洛之名也与商山有关。

洛南位于陕西商洛市北。洛水在洛南城北, 故名。

淮北位于安徽北部,淮河在其南部流过, 故名。

区域扩大,则用方位词更为明确,如以太行山为大体界限则有山东、山西之称,以黄河为界则有河南、河北之名。

家(各)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说“家”是“人所居通曰家”,这和《说文》的解释一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也说家是“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眷属的固定住所”,和古义基本相同。家,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许多概念都与家密不可分。一家之人称为家人,家中人又称家口,家中事称家事,家传风尚称家风,家中垂训之言称家训,家中礼数称家教,家中产业称家业, 家中传授的学业称家学,家中亲属称家属、家父、家母、家兄、家弟、家室(妻子),家中饲养的动物称家兔、家畜、家鸽。家也是一个单位, 一门之内为一家,因此称一家一户,家家户户。 某户在某地定居下来,在原无地名的情况下, 往往以该住户姓氏(有时是族居多户)称名为某家,日久遂扩大为地名。如:

冯家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北

李家位于辽宁省普兰店市东

穆家位于吉林省大安市西南

郭家位于吉林省德惠市西南

闵家位于吉林省榆树市西南

鲍家位于吉林省农安县东南

周家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

牛家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

沈家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

程家位于山西省阳泉市东

滕家位于山东省荣成市西南

葛家位于山东省文登市西南

冯家位于山东省乳山市东北

李家位于山东省沾化县西北

纪家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北

曾家位于陕西省镇坪县西北

杨家位于四川省大竹县东北

乔家位于四川省广安市西

谢家位于四川省彭山县西北

方家位于四川省仁寿县东北

禾家位于四川省仁寿县东南

童家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北

施家位于四川省简阳市东南

徐家位于四川省宜宾市西北

晏家位于重庆市长寿区西

严家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南

顺便插说一句,与“家”近似的还有“氏”。 “氏”是姓之支系,《名义考》说氏是“所以别子孙所出”,“氏族”联称就是这个意义。 现今一些地名仍保留某氏的称呼,如端氏(山西晋城)、冀氏(山西安泽)、卢氏(河南三门峡市)、严氏(河南南阳市)等。

“家”更多的是附加在其他通名之前,构成 “某家+通名”的格式。通常是附加在更广泛通名之前,如“村”、“镇”,“庄”之类成为石家庄(河北)、金家镇(辽宁铁岭市西北)、徐家大村(山东胶南市)。这种情况甚至扩大到其他更多的通名,如张家口(河北)、宋家峪(河北平山县)、 侯家营(天津蓟县)、苏家屯(辽宁沈阳)。

说到“石家庄”这种格式不能不提的另一种格式:“家”写成“各”。如北京周边就有巨各庄(密云)、东田各庄(密云)、西田各庄(密云)、 安各庄(怀柔)、陈各庄(怀柔)、贾格庄(平谷)、 鲁各庄(平谷)、赵各庄(顺义)、焦各庄(顺义)、 庞各庄(大兴)、南各庄(大兴)等。这些地名在河北、山东较多:

柏各庄河北省唐县东北

阎各庄河北省乐亭县西南

姜各庄河北省乐亭县东

留各庄河北省青县东

胡各庄河北省滦南县南

大寺各庄河北徐水县东

王各庄河北省满城县东北

燕各庄天津市蓟县东南

马各庄山东省莱西市东

赵各庄山东省招远市东北

夏各庄山东省莱西市南

在山东半岛一些地区不仅“家”变成“各”, 还有“戈”“哥”变体:

张戈庄山东省平度市东南

赵戈庄山东省潍坊市东南

程戈庄山东省诸城市西北

马戈庄山东省平度市西

姚哥庄山东省高密市东南

王哥庄山东省青岛市东北

打开地名密码 篇6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衍生品, 自是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某些基因密码。如受“龙文化”影响, 我国不少地名与“龙”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 常去富平县老城南郊的龙桥沟、卧龙村游玩, 但对此地名的来历却懵懂不解。随着年龄的增长, 才弄清这地名是来自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某天, 突然石破天惊、电闪雷鸣, 村人待外边平静下来, 方敢出去观看。只见一条巨龙落于村南, 原来是条病龙。村人善良, 见此龙病困在这里, 便全村出动, 将一担担、一桶桶、一盆盆清水浇淋在龙身上, 使其恢复精神, 焕发生气。得此救援, 病龙吞云吐雾, 随着一声霹雳巨响, 那龙昂首探爪, 腾空而去。从此, 这里便被称为‘卧龙村”, 而把龙尾翘处称为“龙翘沟”, 后演变为同音异字的龙桥沟。

传统文化中的神仙文化, 也往往成为地方命名的缘由。位于陕西省富平县频山 (亦称明月山) 与玉镜山之间的赵老峪, 相传, 元朝天顺年间 (一说明英宗天顺年间) , 有位赵姓得道僧人 (据说是前宋宗室成员) 在此隐居。此老精通医术, 常以药济人。神奇的是, 他出游或出诊, 身边总是伴随着两只猛虎, 或供其骑坐, 或遣以送药。当地山民还时见此老和早已得道成仙的药王孙思邈在山顶上对弈清谈。此老圆寂后, 其肉身尚存峪中, 后人遂称此峪为“赵老峪”。赵老峪西邻的金粟山脚下, 有一鸿雁村 (也叫红眼村) 。关于这—村名的来历, 清代大学者、富平县薛镇韩家村人李因笃有首题为《金粟遗踪》的诗可窥其端倪:“明月东遮金粟峰, 青莲跌坐有遗踪。传闻六月垂甘露, 伏剑空崖制毒龙。”结合当地民间传说, 诗的大意是, 观世音大士曾降临于红眼村, 化身为一名叫“鸿雁”的女孩。鸿雁长到十五六岁, 村人还不曾见她开口讲话。这年, 当地顺阳河畔有条巨蟒肆虐, 搞得天旱无雨, 庄稼绝收, 百姓苦不堪言。鸿雁姑娘遂持剑力斗巨蟒, 将其制服, 乃乘巨蟒升空至金粟山顶, 坐化成为一方司雨之神。从此, 金粟山一带风调雨顺, 百姓感激, 遂在金粟山顶为鸿雁姑娘建庙祭祀, 尊为“鸿雁姑姑”, 至今香火不绝。当年鸿雁出生的村子, 也就被称为鸿雁村了。

一些地名背后则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息息相关。如陕西省富平县贾村, 据旧县志载,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寄居村西的普照专, 且死后葬于此地 (据考证, 贾岛遗骨乃葬于四川安岳县的安泉山) , 此村遂叫贾村。战国时期, 在秦国帮助、护送下, 多年流亡于外的晋国公子重耳 (晋文公) 运晋继位, 曾经过富平与蒲城交界的临原村, 为了纪念这位历尽坎坷而不坠其志的贤明公子, 此村更名为“到贤村”。明洪武三年, 在此设镇主集, 这里遂称为“到贤镇”, 并沿用至今。此类现象在关中其他地方亦不少见。

地名与规划 篇7

关键词:地名,命名,规划

1 地名特性

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

1.1 社会性

地名是社会的产物, 它的命名、更名、发展和演变始终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没有航海知识的积累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就不会有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称。地名由少数人称说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 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和筛选过程。

1.2 时代性

地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就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恢复有历史文化内涵地名, 体现一定区域地名序列化, 调整更新重名和不雅、有歧义道路名称, 保持与周边道路名称的协调性, 增强地名命名的指位性, 以时代特征为主题创意地名的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时代的特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使华夏民族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名号, 战争也使行政区域和管辖区不断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地名的不断变更。如柳州, 从汉代的潭中县, 到隋代的马平县、唐代的龙城郡、乾元年的柳柳府, 再到今天的柳州市, 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文革”时期一些特殊的政治因素也导致名称的变更, 如柳州的反帝路 (现今鹅山路) 、灭资路 (现今柳江路, 也叫滨江路) 、东方红路 (现今窑阜路) 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还有的用英雄人物来做地名, 如黑龙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黄骅市是为了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和黄骅而命名的。

1.3 民族性

不同民族分布区域内的地名, 一般由生息在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命名。地名的命名还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特征。平原地带的汉族乡村一般多用某某村, 而山区的少数民族一般用某某寨子, 融水县乡村用的是某某洞, 如杆洞乡、汪洞乡等都有自己的特点。我国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用的官方文字都是少数民族文字和汉语并行。

1.4 地域性

地名不但是地方的指称, 还是一种文化, 它的命名也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 也代表着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四川, 山多河流多, 很多地名带有川字, 如汶川、北川、青川等。内蒙古的地名, 反映的则是民族文化和人文地理的特点,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 聚居地是一个一个的部落, 地名多用某某旗。

2 地名的功能

地名的功能用于识别,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地名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3 地名的意义

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加强地名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快速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社会的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由于经济建设对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快速获得和传递地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 规范地名信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应用水平, 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及时规范的服务, 为公众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还可为日益频繁的国际国内交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加强地名工作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 有一个“名从主人”的惯例。因此,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 地名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在处理领土纠纷过程中, 各国为了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都把自己对边界地理实体的命名作为拥有主权的有力证据来使用。在国际关系中, 因地名引发的政治和外交问题也不胜枚举。如日韩间的“竹岛”与“独岛”争议, 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争议, 我们称为“钓鱼岛”, 日本则叫作“尖阁列岛”。

(2) 有利于国际交往和睦邻友好。南宁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成都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海南的博獒亚洲论坛、北京的APEC会议都是国际交往的见证。

(3) 有利于民族团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4) 有利于社会治安和国防建设。大城市聚集很多外来人口, 相对集中会便于管理, 如成都的武侯祠横街一带, 就有近20万的藏族人在此居住, 广州、南京都有所谓的“非洲人街”。

(5) 有利于经济建设。如对旅游事业的发展就很重要, 一个地方很好、很有名, 大家都很向往, 也就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6) 有利于文化传承。地名文化是祖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不仅仅因为杭州的山水美丽, 苏州的园林迷人。全国各地山水好的地方很多, 但许多地方缺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魅力就不及苏州和杭州。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桥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 如保俶塔有吴越王钱俶的故事、雷峰塔和断桥有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灵隐有飞来峰的传说、岳庙有岳飞抗金的故事, 等等。地名沉淀着历史文化, 给人们一种情操的陶冶, 寄托着一种美好的向往。如杭州的断桥, 因为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 是人们到杭州必去的一个景点, 尤其是情侣。

因此, 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 对弘扬中华文明、爱国主义精神, 传承先进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独特的山水风貌已名扬海外。

4 地名起名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4.1 地名命名要标准化

地名标准化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 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 并固定下来。地名国家标准化即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 用官方语言 (或通用语言) 统一、规范地名的书写形式, 明确使用条件。

4.2 指位性

地名之所以称为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 主要原因是其所代表的地理实体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方位和范围, 即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 不能随意设置、更名。

4.3 要有预见性、计划性

地名不同于人名, 地名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称谓, 它具有一定的公认度、稳定性和不可变更性, 随意变更地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 如路名更换以后, 老百姓的户口本、土地证、房产证等就对应不上了。一些城市更换地名, 也会加重政府的财政开支和行政运行成本。所以地名的命名要有预见性和计划性, 不宜轻易更名。

4.4 要有艺术性和内涵

地名也如人名一样, 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内涵, 一个好的名字, 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地名的命名可以按照以下类型来命名:

(1) 描写自然景观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等。如河南、河北以黄河为界, 河南的驻马店是古时候的驿站, 柳州的飞鹅路、东台路、驾鹤路、谷阜路、金鱼巷、牛奶巷, 等等。

(2) 记叙人文历史的: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等。如新中国成立前的柳州府前街 (现今立新路) 太平天国时期的天王府, 后来的红星电影院、县前街 (现今立新路) 、张翀路 (现今红锋路) 、维雍路 (现今公园路, 为纪念抗日英雄阚维雍而设) 。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一些旧的路名, 一些也沿用到了今天, 如中山路、文惠路 (为纪念柳宗元而设) 。

(3) 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颂、崇仰、祝福、言志等, 如曙光路、立新路、解放路、革新路、红阳路, 等等。

(4) 其他命名:古老原始地名沿用、地名序号等, 如河南的洛阳、广西的桂林、云南的大理等。

5 地名与规划

地名的规划不是说离不开城市规划, 没有规划一样也可以起名字, 但是要有预见性、计划性地起名字, 就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5.1 地名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城市规划有很多内容:有国家层面的国家战略发展规划, 有省域区域规划, 也有城市总体规划,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 集镇、乡、新村规划等。城市总体规划还有绿地系统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 开发区规划, 新区片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中小学布点规划, 医院、市场、体育设施布点规划等。虽然规划有很多内容, 规划也带有一定的超前性, 但也有它的规律性和代表性, 这就要求掌握一定的规划内容和动向, 掌握好了起地名也就有据可查, 事半功倍。

(1) 城市总体规划:每个城市都有城市总体规划, 县城也有县城总体规划, 每一版规划一般都是10年到20年的期限, 也就是说城市有10年到20年的发展计划, 城市用地范围和人口分布也是根据这些来规划的。一些片区、居住区、工业区、新区建设都有明确的规划, 城市的快速扩展也要求地名的编纂要紧密地联系上, 所以建议地名规划要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2) 综合交通规划:对于路名和桥梁的命名来说, 了解综合交通规划的内容尤为重要。综合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 主要是确定某个城市在某个时期内对外、对内的航空、水运、公路、桥梁、城市道路的布置和走向, 对确定场站名称和道路、桥梁名称的命名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柳太路是柳州到太阳村的道路, 柳长路是柳州到长塘的路, 一目了然, 很是明白。还有柳州的北环路、南环路、东环路、西环路, 等等, 一听名字就知道方位。有些城市地名就很模糊, 如北京习惯称一环、二环、三环甚至六环、七环。目前, 柳州的综合交通规划正在进行论证, 如高铁、BRT快速公交、河东客运站都是城市发展需要新制订的规划。其实一些名称在规划里也已经是有体现了, 如白沙大桥、河东客运站、香兰北客运站等。

(3) 工业园区、高新开发区规划:城市发展一般都会在城市周边设置工业园区和高新开发区, 工业企业的相对集中有利于企业减少成本, 同时也减少污染。高新开发区有不少的工业厂房, 工业园区很多都是标准厂房, 道路也多数是一样的宽度, 不容易识别, 建议用数字符号来表示, 通常多用工业北路、工业北一路、工业北二路、工业北三路命名。原柳州高新科技开发区业也采用这样的方式。这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有些地方喜欢用企业名称来命名。用企业命名不是不可以, 而是要慎重, 因为企业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一旦这个企业没有了, 以它命名的地名就会变得很尴尬。

(4) 居住区、片区规划:一些大型居住区或片区的地名可以用有代表性的物体来命名, 也可以参照新区、工业区的命名方式, 采用数字符号来代表, 反倒容易识别和辨认, 如果名字过多过散, 或者过于强调个性, 反倒用起来不方便, 居民不容易寻找。如柳州的旧机场片区, 用航一路、航二路、航三路, 就很好辨识。关于居住区里的支路和小路, 建议用某某路东一巷、某某路东二巷来表示。

(5) 大型公共建筑规划:一些大型居住区或者公共建筑虽然都有自己的名称, 但有时也会影响地名的命名。如柳州的体育路、文华路、学院路都是受周边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设置而命名的。

5.2 地名命名要开门纳谏, 问计于民

地名命名要雅俗共赏, 大众认可, 不能闭门造车, 生僻难认。一些重要地段或者敏感区域建议向社会征集名称, 进行专家论证, 公示公布后按程序上报上级部门进行审批。柳州市规划局在进行综合交通规划时, 举办了“交通规划, 问计于民”的大型公共活动, 如公共自行车租赁、水上观光巴士、BRT快速公交系统, 都是向群众和专家征集来的“金点子”。

5.3 地名命名要与多部门沟通协调

地名命名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 要相对集中、便于识别, 要适合门牌号的编排和延续。建议与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和公安交警等部门加强沟通, 了解相关规划和建设情况, 共同做好地名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地名文化论文 篇8

一、回望:大师在侧

钱穆,生于1895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字宾四,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我国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他以举世皆知的治史成就被世人熟知;其实,他还是一名地理学人。确切地说,他打通“史地”两家,以研究历史的方式,贡献于地理,特别是在地名学方面,著有《古史地理论丛》、《史记地名考》、《楚辞地名考》等传世作品。

在钱穆眼中,地理永远与文化有关,如气候、水土、山川形势、物产风景种种要素,都深深烙上文化的印记;反之,一个地区的文化,亦因多种地理因素的掣肘而与之相适应。这之中,“地名”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在钱穆看来既是一窥地理的门径,又是开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钥匙,自然、经济、文化、战争、政治等,皆能在地名中找到蛛丝马迹。以地名学的角度看,钱穆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地名发展演进的“三原则”,即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和地名沿革。尤值一提的是,他并不拘泥于字面的训诂、校勘与考证,而是基于历史事实与发展过程进行具体描述与评价。简言之,钱穆从未孤立式研究地名,而是将之纳入文化视野予以解读。他自己曾说:“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扩展,同时即是文化扩展。”以地名的文化观瞻,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场景中重新审视地理,的确会得出颇多的妙趣和启发。

二、翻转:课堂新态

钱穆以“文化”的思维看待地名的方式,给我们对课堂形成了一种新型解读。当下新技术条件孕育的“翻转课堂”,被人视若珍宝而大肆宣扬,但若以钱穆的地名观实践,课堂则早已在一个世纪被翻转。

举例而言,在教授“区域地理”时,我们可从省级(或等同省级)地名窥见端倪:浙、沪、渝、湘、港、滇、澳等多带水旁,可见当地近水,气候较为湿润,一个“苏(蘇)”字更是点明了当地乃水草肥美的鱼米之乡,上述皆系南方;北方省份,如晋、鲁等,多带“日”旁,可见当地气候略干,而陕、陇之地,虽看不出干湿状况,但可知地形势必崎岖(汉字中左耳旁源于“■”,这是“悬崖”的象形,后用来表示山地)。相反,地名中含有“原”或“塬”(两字相通,本意是广袤的平地)的,则表示地势平坦,如山西的太原,陕西的五丈原、洛川塬,甘肃的董志塬等。另一表示地势平坦的地名为“沙”,也可以叫“洲”或“沙洲”,广东地区有大量含“沙”的地名,如“芙蓉沙”、“黄沙”、“二沙头”等,均表示江河之中或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岛屿或小块陆地。

在教授“经济地理”时,地名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更是异常丰富。钱穆在研究地名时,所侧重的“文化”范畴,主要即此而言。从交通方面来说,从秦汉开始,古代驿路上,通常隔一定距离就会设置邮、亭、驿、置、传舍等设施;到了唐代,亭、置、传舍之名虽已不存在,但是驿的名称仍大量使用。这些驿的名称在史籍上保留下来的不少,甚至由此可以追寻当时交通路线的分布情况。除此之外,在交通路线上还有许多店、庄、关等地名,它们有时以里程为专名,如八里店(安徽)、八里庄(河北)、八里关(陕西),表现出与交通地理的关系。另外,过去在驿路上五里或十里则树起一定的标识——即戏曲中经常唱到的“五里单碑、十里单碑”,地名也就出现“五里碑”、“十里墩”这样的名称。这类地名表明,离县城所在为几里地。上述有趣的地名知识,以钱穆式“史-地”互融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他们要么凝神聚气,要么兴致勃勃,课堂的翻转效果,立时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地名”透视下的课堂翻转,常常不要忘记学生的“在地性”,即千方百计须与他们的实际相联系。比如广东惠州的“新墟镇”、安徽宿州的“符离集”、安徽宣城的“晏公铺”、“鼓楼铺”等,都与当地的发展历史有关;紧紧抓牢地域特色的“地名”利器,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课堂方能异彩纷呈。钱穆不以静止观看待地名,而以动态流变的态度总结地名发展的“三原则”,即是此理。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通市来说,此处地名多含有“场”、“灶”、“总”、“甲”等汉字,如姜灶,四甲,五总等,学生的出生地亦多来自于此。究其根本,还在于本地自古产盐,所谓“灶”、“总”、“甲”都是当时盐业编制遗存的产物。“总”即盐场内生产区域名字,类似于今天的“村”;“甲”为盐场内按劳动人口划分的行政组织,类似于村下面的“组”;“灶”本是燃火烧盐的设备,后来表示基层组织名称。

三、记述:师生交互

具体到课堂的实施上,我们不妨假设钱穆当起了中学教师(事实上,其曾在中学任教8年),以他的治学思想为轴,设想他与孩子间“教学相长”的片段。

片段一:“城市功能结构”教学

钱: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我们从“地名”的角度开始解读。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称甚至特称,大家能举例吗?

生:成都叫蓉城,广州叫羊城,重庆叫山城等。

钱:很好!虽然大家各自称谓不一,但其内部构造,却有着相近的地名。现在给大家看一个字(在黑板中画出“邑”的甲骨文,见图1)。

(学生凝神细看……)

据考证,字的上部是一个长方形,表示四周的城墙;下面是一个坐着的人形,表示人口的聚居地。这个字即“邑”,表示一座规模较小的城市。现在虽不常用,却演变成的“右耳朵”,却组成了“郭”“邵”“邓”“郁”等姓氏——凡是你的姓氏有“右耳朵”,就表明你的祖先是城里人哦!

生:“东郭”、“南郭”都是表示住在城边的人吗?

钱:“郭”的象形是两座相望的城楼,表示几个城门之间的围墙(城市的护城墙),引申为“外城”。“东郭”、“南郭”原来都是地名,表示“东城门”和“南城门”。城市的内城叫做“城”,城市的周边称作“鄙”,城乡之间为“郊”。从生产上看,城市多手工业,郊外多农业,如“鄙”字,所谓“鄙人”即是城外农事生产者的谦称。

(钱穆在边说的过程中,边与学生一起绘制出图2)

片段二:“交通运输布局”教学

钱:同学们,这次老师来咱们盐城,发现我们这里真是一个宝地,在全国都大名鼎鼎!(学生感到“有戏”,却不知“宝地”究竟“宝”在何处,纷纷伸长了脖子准备听下文)大家看我们盐城的行政区图,注意到“响水县”、“滨海县”、“亭湖区”了吗?地名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发音时,“水”、“滨”、“湖”三字重读)

生1:都和水有关。

钱:对!我们再来看“射阳县”、“建阳县”,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2:和“阳”有关。

钱:对呀,老师就发现很有意思。我们盐城市有很多地名带“水”,说明或临水临湖,或气候湿润、降水丰沛,交通方面水路较为发达;但又有很多地方带“阳”,也就是说气候稍稍偏干一点,水略有不足,交通上陆路又有优势。想到这里,老师突然意识到,我国的南北不是有干、湿之分吗?有条著名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大家了解这条线在哪儿吗?

生(齐答):秦岭-淮河一带。

钱:正是!可大家知道吗,这条线正好延伸到盐城的中部,所以盐城的地名中,才又是“水”又是“阳”的,交通水路都便利嘛!可以说,这条线几乎在大家脚下穿过呢!

(学生面露不可思议的惊喜之色。)

钱(继续诱导):我国有大量地名中含有“阴”或“阳”,比如带有“阳”字的有洛阳、安阳、信阳、沈阳等,带“阴”字的有淮阴、江阴、汤阴等。这些地名体现了中国道家的阴阳五行之说,可视作中国传统文化在地名中的实际应用。同时,这还与山、水的位置有关。众所周知,在传统文化中,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我国的河流多东西流向,人们居住之地,自然多分布在河流的南北。这些山山水水的分布,必然对本区域的陆路和水路运输带来许多麻烦。大家试讨论交通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四、透视:文化映射

钱穆的地名学,用于翻转课堂教学,的确颇有效力。此种“翻转”,绝非技术或组织层面上的,那只是器术之流,时过境迁,往往更迭无常,来去匆匆。以“地名”为路径,重新结构课堂,遵循的是一种“人本”的文化逻辑,这种持续的张力,将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比如,以军事命名的,若地名中带有“安”字的地方大多三面环山,如西安、广安、泰安等,由于有山川可以阻挡敌军入侵,故为“安”;以历史积淀命名,如上海嘉定(“嘉定”即宋宁宗赵括的年号),浙江绍兴(“绍兴”即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等。这些地名从不同的维度映射出我国厚重的传统文化,而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可以巧妙地与之渗透、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钱穆这场“地名-教学”合一的课堂翻转中,文化与地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地名之妙,学科之趣,文化之奥,张弛之间,相得益彰,互生点染。更令人意味深长的是,透过“地名”的课堂翻转与文化重构,我们触见了课堂建设的新可能与新方向。

地名文化论文 篇9

1 陕北方言词语反映陕北地理特征

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峁交错的特点。陕北人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墕”、“岔”、“崖”、“畔”作为通名。反观之,这些通名记录反映了陕北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陕北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沟、曹家沟等。

含:两山相连处,俗称“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区。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以此为名的有:绥德的霍家岔、清涧的岳家岔、子长的青阳岔等。

崖(陕北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带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绥德的李家崖等。

畔:黄土山体的旁边或附近。住在土山侧的地方多以畔命名。如子洲的杜家畔,靖边的张家畔等。石山或石卯梁旁边的地方则称为石畔。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峁:顶部浑源、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以“峁”为名的地名象神木的沙峁,子洲的拓家峁等。

梁:山体中间隆起的地方。以“梁”为名的地名如子洲的温家梁、榆阳区的李家梁等。

圪崂:山间避风处,以其命名的地方也有不少。子洲有周家圪崂,洛川有王家圪崂、史家圪崂。

圪凸(陕北方言读du, 上声):山间突出处。采用“圪凸”做地名的如清涧的师家圪凸,吴堡的樊家圪凸等。

崾岘:山上或平川地势险要地段。崾岘也写作崾险。如榆林的孙克崾岘、安塞的佛道崾岘等。

坪:黄土丘陵或山区中的平地。绥德有枣林坪、子洲有苗家坪等。

咀: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沟的地方或村庄。绥德有鱼家咀、安家咀。清涧有石咀驿镇。

其实上述地名不为陕北所独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不过,由于受到陕北区域地理地貌的影响,这种情况在陕北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观看陕北地图时会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2 陕北方言地名词语反映当地的物产

地名不仅是当地地形、地貌的形象再现,同时通过地名也反映了当地区域物产特点。

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类似的还有安塞的榆树湾、志丹的榆树窑子、横山的榆树峁等。

佳县(原名葭县)因县境内有一条葭芦川,葭芦丛生得名(古人把苇芽叫葭,未出穗的叫芦,长成后的叫苇)。府谷有野芦沟。

米脂,因境内有米脂水而得名。米脂水,又名流金河,此地水土肥沃,盛产小米,质醇味美。史书上说米脂水“沃壤空粟,米质如脂”,因而在宋代首建米脂寨。

甘泉县名最早始于唐代,以县南谷崖有泉水“飞流激下,甘甜美味,隋炀帝游山时曾汲取”而得名。

陕北各地都有枣树种植,因此以枣林、枣树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绥德有枣林坪、绥德的枣树湾、安塞有枣树台,志丹有枣林坡。

其他植物在陕北也多有栽种,如柳树、槐树,梨树、桑树、柏树、桃树、海红等。以此命名的如:安塞有柳林镇、柳湾,榆林有红柳沟镇,定边有柳树梁、红柳沟;安塞有槐树庄,志丹槐树台,子洲有槐树岔;安塞有梨树沟;府谷有圪针塔;府谷有桑林坪、桑园梁;府谷有柏树峁;绥德有桃树峁;府谷有海红梁等。

在陕北各地反映动物的地名不多。陕北各地有雉鸡,这在地名中有反映,如定边的金鸡湾、金鸡滩,这里的金鸡疑为雉鸡的方言改称,另外如榆林有野鸡河等。

新乡县聚落地名探析 篇10

自古中原地区连年战乱, 居民外迁, 地广人稀。从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的混战, 到宋、金、元争霸, 战乱不断。元代统治后期, 因手段残暴, 激起中原人民反抗。刘福通等人于颖州 (今阜阳) 揭竿而起, 率“红巾军”战元兵达13年之久;元末, 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等起兵江淮。大战于黄河两岸, 将元朝控制河南广大地区的首领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 战败。在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中, 被视为必争之地的中原, 屡屡成为战争的焦点。加之黄、沁河水患, 使中原民众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之苦, 被迫数次逃迁。大河南北出现“田地荒芜”、“居民鲜少” (《续文通考·田赋考》卷二) 、十室九空的凄凉景象。至此, 中原一带原有的村民聚落 (地名) 急剧减少, 甚至消亡。

明朝建立后, 为巩固政权、发展生产, 有组织地实施驻军和迁民屯田的政策。明廷在组织当地流民定居屯恳的同时, 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迅速增长、田亩严重不足的山西迁民, 制定凡家户有丁四人迁三、六人迁四、八人迁五, 同家同姓不得迁居一地, 逃跑、瞒报者严惩, 愿迁者发给川资 (路费) 、棉衣、安家费, 并按丁自便置田、免缴三年税赋的迁民政策。大规模迁民始于明初, (《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等正史记载) , 前后历48年计18次。其中, 明洪武六年至三十五年 (1368-1402年) 29年间迁民10次;明永乐元年至十五年 (1403-1417年) 14年间迁民8次。在前10次中, 唯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 十二月一次涉及彰德 (安阳) 、卫辉、开封、怀庆 (博爱) 等河南四府。历次动迁总人数虽无确切记载, 但传说有近百万人, 从山西迁往全国各地。明洪武初年, 从山西洪洞县直接和间接迁民抵新乡建村, 使新乡人口猛增。据查, 全县二百多个村落中, 从山西洪洞县迁入的占60%-70%。明天顺六年 (1462年) 黄河南移绝流后, 直至清初沿河两岸迁入故道内建村落40个。到清末全县有近五百个村落 (地名) , 此时的聚落地名, 绝大多数是迁移过来新建的地名, 也有迁时袭用的老地名, 还有未迁移的原地名。新乡县从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 调整行政区划时, 有48个村落划归汲、辉、洪、延津、封丘等县。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间几次的行政区划调整, 由原来的四百多个减少到了一百八十多个村落。

综上所述, 新乡县村落地名命名有以下规律及分布特征:

1命名规律

1.1以地形、地貌特征命名

新乡县在河南省北部, 处黄、沁河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遇到阴雨连绵或黄、沁河决溢, 山洪暴发, 易造成严重的水灾, 故聚落多择高地定居, 这是平原地区的一个突出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在土岗建村, 如岗头、台头、无里堌堆 (已绝) ;有的在土岭上建村, 如范家岭;有的在水 (河) 边建村, 如水东、水南、水南营、西河;有的在河流交汇处建村, 如合河;有的在水潭附近建村, 如络丝潭、龙潭村 (已绝) ;有的在泉附近建村, 如大泉、龙泉;有的在古黄河渡口处建村, 如八柳渡 (津) 、马 (码) 头王、庄 (装) 岩 (盐) 渡;还有些因特殊地形地物而得名, 如莲池 (已绝) 等。

1.2以单姓或复姓命名

封建社会绝大多数以姓氏和宗族、亲戚关系集聚在一起形成的聚落地名, 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根据调查, 以姓氏命名的全县有101个聚落, 多数在建村时、在姓氏后加通名“村”或“庄”;有些聚落以两姓相连命名, 如刘大赵、李大赵;还有的以姓氏与自然地理实体相结合命名, 据调查全县有33个聚落, 如翟姓很早迁居在县西南的大水泊南北, 以捕渔为生, 始称南翟泊 (陂) ;罗姓在明代转迁居古黄河北岸一个高滩上, 始称罗家滩;王姓迁居在古黄河故道中一条大水沟两沿, 始称沟王;有的定居在堤的转弯处, 如王家湾、张湾;有的定居在一个洼的边沿处, 如杨洼 (已绝) 。这种以汉族姓氏命名的数量最多, 充分反映了新乡县聚落地名词语的民族性, 虽然境内有少数民族, 但多数插花居住, 仍然没有超出汉族姓氏命名的范围。如司马村, 唐时复姓司马在此居住, 该村就是以司马复姓名村。

1.3以本姓氏与其特殊建筑相连命名

古黄河北岸在汉代已筑一条东西向大堤, 后来人们就沿堤定居, 以堤命名。如大阳堤、大金堤、永兴堤、赵家堤、朱家堤、小赵堤、贺家堤、路家堤、油坊堤、马家堤、刘家堤、程家堤、陈家堤、普家堤、关家堤、原家堤、保安堤、张家堤等18个聚落;有的定居在水井旁, 如崔家井、戚家井 (今戚庄) ;有的定居在桥旁, 如贾桥;还有以楼命名的, 如荆家楼、赵家楼等。

1.4以树木和园圃命名

以树木命名的有杨树湾、八柳树、红林 (野虎林) 、杏庄等。以园圃命名的有桃园、柿园、菜园等。

1.5以军事、邮传设置命名

新乡素称兵家相争之地。隋唐时, 县东设临清关 (今临清店, 属新乡市) , 县东南设延津关 (今申店附近)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 (公元950年) , 慕容超在县西南 (今七里营) 军屯。南宋岳飞部镇守八柳渡 (津) 口。明初实行“散兵屯田”, 先扎9营, 后增到18营、22个营, 以店后营为总营。这些营内军户还分散在辉、汲、淇、延津、封丘县48个军屯, 这些军屯不仅战时应战, 而且兼理民事, 久而久之都形成了村落。邮传, 最早也是专为军事传递情报, 后境内设置12个驿铺, 西南有长兴铺、小冀铺、敦留铺, 西有归善铺 (今代店村) , 北有陈堡铺, 东有临清驿 (铺) 等。随着交通邮政的发展, 官道上也出现了旅店, 东南有新集店 (今申店) , 南有永城店, 西南有刘家店、敦留店, 西有大家店 (今代店) , 逐渐有邮政和客店成村, 至今这些村落仍然沿用“营”, “铺”, “店”的通名。

1.6以吉言佳语或祈福命名

全县这类地名也不少。如永康, 后由此又派生出西、南、东北、西北、韩5个永康村。又如任旺, 派生出牛、高、李、杨、梁5个任旺村。还有长兴铺、大兴、兴宁、都富 (今豆腐村) 、永安、太平等村。春庄是以春暖花开吉祥之时建村而命名。

1.7以寺观庙庵和神话传说命名

全县有8个村落。如宋 (送) 佛, 相传宋代沁河泛滥从上游冲来一石佛, 到此不前而命名。又如敦留店, 唐时黄河洪水泛滥, 从上游冲来一木制神楼, 内有菩萨一尊, 到此蹲下, 留到这里, 故名。又如贾城, 古代一农夫天不明时往县城里卖粮, 行至此处, 雾气腾腾, 看见已到县城, 但城门紧闭, 随躺在城下睡觉, 等到天亮, 雾气全落, 是一个村庄, 后传说此为假城, 又演变成今名。以佛教所建庙宇命村名, 如郎公庙、寺王;如古固寨, 始称姑姑庵;又如石碑、塔小庄。

1.8以帝王、皇戚关系及古名人命名

如王府庄 (古黄河南岸) , 据《原武县志》记载:“周简王 (姬夷) 王子埘封此, 既此为王府”。又如皇唐马, 唐朝时此处为重盐碱荒地, 在此放马, 后人称唐朝放马场, 简称唐马。明永乐年间, 张姓迁李唐马村西头定居, 嘉靖元年 (1522年) 张缉的女儿被册封为顺妃, 此处因之名皇亲唐马 (清乾隆《新乡县志》载) 。后简称皇唐马;如大、小介山。春秋末年,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残害而流亡到魏国,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饥饿待毙, 忠臣介子推为救其命, 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煮汤给予公子, 十几年后重耳作了国君 (晋文公) 后, 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 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 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却身背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文公听说后, 羞愧莫及, 忙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 介子推与老母在绵山上不与文公相见。晋文公用计使火烧绵山, 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身影, 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与老母已坐在一棵花柳树下死了。后人为纪念介子推, 就把他在魏地休息过的地方命名为介山来怀念历史上这位忠臣。又如刘八庄,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 始名刘家新庄, 先人刘老八在明末反抗明潞王暴政, 曾与潞王兵在汲县境内打仗多次而获胜”。后人为纪念他, 于清初改为刘八庄。

2分布特征

2.1择地势高、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居住

这一分布特征与其他地区聚落分布都有普遍性和共性。新乡县原来的二百多个聚落 (村庄) 除大块镇的个别村庄外, 都具有这一特征。

2.2择古官道、交通邮传沿线定居

新乡县所处位置十分重要, 有南到汴梁、北往燕京, 东通卫辉、西达洛阳、长安。沿古官道、邮传建村 (营、驿、铺、店) 的有八柳渡 (八柳树) 、七里营、小冀、长兴铺、敦留铺 (敦留店) 、李台铺 (李台) 、新中驿 (新乡) 、陈堡铺、灵递铺 (十里铺) 、归善铺 (代店) 、临清铺、 (临清店) 等。

2.3择古大堤顶或堤内侧 (向阳坡) 居住

元末明初迁民过来的聚落, 首先居住在古黄河大堤顶和古沁河泛滥防洪大堤顶, 其次是选择在两条古堤的两侧居住, 南侧 (向阳坡) 的稍多, 北侧 (背阳) 的较少。沿古黄河大堤 (汉堤、古阳堤、大金堤) 及两侧的聚落村庄占全县村庄的70%左右。最明显的是七里营镇的敦留店向东经永兴堤 (杏庄) 、大阳堤、赵堤、关堤和洪门镇的张堤等五六十个聚落村庄。沿古沁河防洪堤的从大召营镇的文营、岗头、野虎林 (红林) 向东经卫滨区的赵村、李村、王湾一直到开发区的台头等二十多个村庄。

2.4以集镇贸易 (大村庄) 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迁民建村之初, 大多是以大姓氏或大家族或几姓合住一起为聚落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部分大村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集市贸易中心, 随后从大村分迁出来或从外地迁来的其他姓氏依大村周围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落户。如新乡县的七里营、小冀、郎公庙、古固寨等几个大村的周边分别附带有几个较小的村庄, 这一分布特征也较有普遍性。

2.5逐步认识自然、向沙滩区居住

随着人口的增加, 生产力的提高, 抗御自然能力的加强, 人们逐渐向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住。比如新乡县境内黄河故道的滩区内, 黄河南移后给新乡县南部留下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沙滩地。为了生存, 人们在提高认识自然能力的基础上, 逐步向沙滩地区耕种, 有的是单家独姓到此耕种, 有的是几家或几姓到此耕种, 时日久远、盖房建院, 漫漫形成村落。如荆楼、崔井等。

豫北地名形式, 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与民族大融合的主客观因素, 其不确定性与变化之大及既连又断, 断续承接的历史特性, 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文献

[1]新乡县地名委员会.河南省新乡县地名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下一篇:新课标改革下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