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人文景观七篇

2024-07-27

安顺人文景观 篇1

山水画萌芽于晋, 成熟于宋元。明清以后, 各种画风画派盛行。然而这些不同流派和画风造境皆基于生活, 源于物象本能之物境。作为地方高校, 教学为地方服务为原则。同时山水画教学如何才能与地方文化有联系, 体现高校对地方的服务价值。这一课题研究对于教学而言及其重要。目前在国内, 很多地方高校面临着专业结构、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的转型;因此诸多的地方高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改革也是地方高校谋求新发展的渠道之一。安顺学院地处安顺, 安顺有魅力黄果树大瀑布、神秘龙宫、红岩天书、格凸河等, 为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教学提供题材。但就目前而言, 在山水画教学中, 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安顺地区资源优势, 中国画教学大部分时间处于室内临摹, 即便安排写生课程, 也没有较为系统课程计划和目标, 学生们大都对写生缺乏较全面的认识, 不能把艺术与生活练习起来, 这是一个教学导向问题, 甚至老师带学生外出写生, 老师也并没有扮演好言传身教的角色。

就专业而言, 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对生活和对艺术之间联系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很多地方高校中。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和选择我们的教学题材, 这是目前值得我们对高校山水画教学值得深思的。

二、山水画创作题材与地方高校教学相结合

作为安顺地区高校, 山水画教学与安顺地域文化结合是艺术学院教学服务地方的最好体现, 也必须担起这个责任。那么如何来改革教学模式, 调整课程设置等向相关措施来协调地方题材与教学之间联系, 这些问题都需要去完善和调整的。安顺地区是个有文化底蕴和有美好自然美景之地, 在山水画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优势, 展示地方文化。在学生的写生课程与毕业创作中, 要注重地域文化的展现。在安顺地域范围内建立相关的写生基地, 把学生带入写生教学基地中, 让学生去感受自然, 体验生活;教师做好引导, 对写生和创作题材做好相应要求, 使得学生真正能感受本土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去体验和表现安顺本土文化之美。以黄果树瀑布景、龙宫、格凸河、夜郎洞、夜郎湖、花江大峡谷等自然景观为依托, 以文庙、囤堡建筑群、川洞古人类文化遗产、天台上伍龙寺、宁谷遗址、王若飞故居、红岩遗址、安顺武庙等人文景观为轴心, 把这些带有安顺地域特色的景观纳入山水画写生教学表现题材中, 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对安顺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认识, 在写生过程中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真正体现了教学与地方文化结合和教育服务地方的初衷。此外,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涵养和专业素质, 同时加强与地方文化名人之间交流和外出学习等途径, 使教师的视野得到开拓和教学方法得到改进, 努力吸收外界优秀文化信息, 结合地方文化, 研究出一个更有利于山水画教学的新领域, 权利引导学生, 把地方文化以绘画的方式, 通过展览或是其它媒介来把地方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为地方旅游宣传推广尽绵薄之力。安顺本土地域以喀什特地貌为其独有特征, 与北方地域特色有明显差异。纵观山水画史, 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以降, 能把贵州安顺地域特色表现出来, 并能流传至今的佳作几乎没有;就题材选择而言, 安顺本土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给我们提供创作佳作的无限可能。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而这些勤劳的人们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喜怒哀乐, 留下生活之印迹。

三、人文景观与教学题材

安顺人文景观以文庙, 黄果树瀑布、囤堡古建筑群为主, 建立长期写成与创作基地, 把相关课程纳入基地中进行教学。并在学校, 乃至全市举办以安顺地域人文景观为创作主题的师生山水画展等方式, 通过这种形式使得学生有信心进行写成与创作, 又能检阅教师的教学成果, 真正的把地方文化通过教学引导的方式而借助师生因境造境, 以展览的方式传播给对安顺一知半解或是对安顺还比较陌生的人们。作为安顺学院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工作, 找好二者之间的切入点, 把教学落到实处, 注重实践, 多体验, 多观察, 做好教学的同时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构建一个相对和谐而富有地方文化底蕴的办学体制。在众多的地方高校之间, 要多加强横向交流, 寻找一条确实可行发展思路。作为山水画写生与创作题材而言, 不论是学生, 教师还是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其他人群而言, 都是一个长期的思考过程, 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思考, 有不同题材, 不同地域等因素, 才使得山水画发展到当下有如此丰富的面目和今后更多发展可能。明代书家、画家董其昌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 其中有谈到山水画有南北差异等问题, 这些都表明了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就有因景观差异而画境有别之现象。在如当下有代表性的大家李可染先生、陆俨少先生等这两位在大家, 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就各有特质。安顺地貌特征鲜明, 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作为我们教学中写生与创作的题材, 我们需要把美好的安顺景观通过我们笔墨形式呈现给大家, 真正实现我们办学为地方服务的最初理念, 也希望通过教学改革, 使得山水画写生与创作课程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大学教学改革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0.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6.

[3]张淑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5]陆俨少.山水画刍议[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5.

[6]王克文.山水画审美与技法[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6.

安顺人文景观 篇2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 溯源 城市文化特色 安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安顺是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631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为安顺留下了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成为安顺城市发展的时间和文化坐标,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变迁,是安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安顺城市建设的改建和扩建,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很多城市文化景观和文物建筑,造成城市文化的割裂。本文拟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三本志书中所载安顺城市文化景观(见表一)进行溯源,探究这些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变及留存现状,对志书中八景之外的城市文化景观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化景观进行梳理,分析新旧文化景观之间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更新性之间的关系,挖掘安顺城市文化特色,以便在新城建设中通过景观符号的利用,使整个环境系统具有城市典型风貌特色,反映城市文脉的延续,同时又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志书中所记载的安顺城市文化景观

(一)《贵州通志》记载的普定八景概况

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的普定八景,指的就是安顺八景。一景“龙洞飞虹”,在安顺城东门外飞虹山下。二景“凤献朝阳”,指东门外凤凰山,山形如扑地凤凰,其主体为凤骨,两侧斜坡即凤翅,其颈俯曲至南水关内复昂起,东岳庙(今为东林寺)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嘴。因为该山位于日出东方,头朝向普定卫城,故得其名。三景“环峰拱翠”,指的是安顺环城皆山的整体景观,意出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四景“带水潆澜”,指贯城河的风光。贯城河山城带水,碧波荡漾,河上有九座石拱桥,六座平板桥,形成“九桥十八洞”的景观。五景“东潭印月”,指城东金钟山半山腰的潭池。六景“西墅绯桃”,指西门桃园,是当年城中仕女踏青的场所。七景“文峰夕照”,指今天的西秀山白塔,时为砖塔,形状像一支大笔,故名文峰。八景“圣泉漱玉”,指城南五里,有泉自山麓流出,即玉碗井。

(二)《安顺府志》记载的郡城八景概况

清咸丰《安顺府志》中记载的郡城八景条目,郡城即今天的安顺城。八景之首:“笔锋耸翠”,即今天的西秀山白塔。该塔的修建因为“初,郡城既建,形家以城南山势不耸,于南隅阜建塔以彰文明之象”。二景“砚石濯流”,指东水关静乐庵的偏石板,状若巨砚,故名砚石,与文峰塔相对,意寓笔砚相对。三景“高楼伴云”,伴云楼在安顺府署(今县府路),大堂东侧。四景“曲波泻月”,指贯城河风光。五景“星阁春暖”,指老东门坡大街正中的文昌宫,嘉庆二十一年知府张经田建文昌宫以复兴郡城三十余年无有中举之现状,后成为安顺登高望远揽胜之地。六景“文苑秋阴”,指城西莲社堂街(今醒狮路)“凤仪书院”。七景“钟惊旅店”,指旧大十字中心的钟鼓楼,形家认为安顺环山耸立而中权独陷,土星缺然,故设钟鼓楼于大十字,使五星得配,且可资守望,壮观瞻。钟楼报晨昏,晨钟破晓,惊觉逆旅,催人登程。故名“钟惊旅店”。八景“花映文场”,指“习安书院”,俗称“考棚”,在今市一中内。一中内的那棵老槐树就是习安书院留下来的古树。

(三)《续修安顺府志》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

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记载了安顺清末名士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习安为安顺府城的代称。本文只是使用其咏八景的诗名,对于诗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的原因不录用。第一首诗名“笔锋挺秀”,即今西秀山白塔。第二首诗名“砚石生香”,即城东北的偏石板,与笔锋遥遥相对。第三首诗名“甲楼十字”,即大十字的钟鼓楼,光绪年问更名鼎甲楼。第四首诗名“丁水三叉”,指贯城河水在李家花园(现今为若飞广场处)处汇合,形成丁字形状。第五首诗名“金钟覆地”,指金钟山,即《贵州通志》中的“东潭印月”景观以及《安顺府志》安郡城外八景中的“金钟横地”。第六首诗名“玉笏朝天”,在万仙洞,离城三十里,在汤官屯左侧,未被《安顺府志》列入八景。第七首诗名“华严书声”,指华严洞,嘉庆初,学使洪亮吉更名为“读书山”,离城五里,即《安顺府志》中安郡城外八景的“山洞读书”。第八首诗名“洪化海国”,在城南四十五里,旧系良田,明成化三年忽陷成海,周围约二十五里,未被列入志书八景。

二、志书所记八景景观的发展演变

(一)志书所记景观类型的发展变化

1.“普定八景”代表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兴起

“普定八景”中,城内外的自然景观居多,如“龙洞飞虹”、“环峰拱翠”、“东潭印月”、“西墅绯桃”、“圣泉漱玉”等景观,体现了安顺城市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溶洞、多潭池、多泉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杨士德在《湘黔滇旅行日记》中“山很低,不过两三百米,一个个孤立着,散布在这个仿佛平原的地方,很是好看”的这段话,对安顺周围群山的描写就很形象地体现了安顺城“环滁皆山也”的美丽自然环境,也是对“普定八景”中“环峰拱翠”这一景观的最好注脚。这八景中自然景观多于人文景观,也体现了明朝时候安顺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兴起阶段,人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人文景观还不多,但也开始出现,如“带水潆澜”就代表了安顺城市建设形成的景观,表明城市在宜居的同时,也塑造了城市山水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的文化景观;

“文峰夕照”景观是安顺文化兴起的象征,更表达了历史上安顺人希望地方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强烈心理诉求。

2.“郡城八景”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的繁荣兴盛

“郡城八景”的景观和“普定八景”相比,原先的纯粹的自然景观不见了,八景都体现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八景中首景“笔锋耸翠”,二景“砚石濯流”,五景“星阁春暖”,六景“文苑秋阴”和八景“花映文场”都与安顺的文化教育事业密切相关,这些景观表达了安顺人重视地方文化发展的强烈愿望。三景“高楼伴云”,七景“钟惊旅店”是安顺城市的高层建筑,除了“培风水,关盛衰”的目的之外,更多是“资守望,壮观瞻”,是安顺人登高揽胜、抒发高远志向、陶冶高洁情怀的地方。至此,安顺城市的人文景观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教化功能,体现了安顺人重视文化教育、陶冶性情的价值取向,更包含了安顺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安顺城市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地方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厚,已发展成“西南一大都会”。

3.“咏习安八景诗”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沿袭了前面两个时期中的一些景观,同时把景观的范围扩大到了城市之外。其中有两个景观沿袭了三个朝代,只是名称有所变化,“笔锋挺秀”,《贵州通志》叫作“文峰夕照”,《安顺府志》叫“笔锋耸翠”,实则都是指今天的西秀山白塔。“丁水三叉”,《贵州通志》叫作“带水潆澜”,《安顺府志》叫作“曲波泻月”,实际上都是指贯城河的风光。而今天,西秀山的白塔成为安顺城市的时间和文化坐标,成了安顺城市的形象标志。贯城河依然与今天安顺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与“郡城八景”的四个景观一脉相承,它们分别是:“砚石生香”对“砚石濯流”,“丁水三叉”对“曲波泻月”,“笔锋挺秀”对“笔锋耸翠”,“甲楼十字”对“钟惊旅店”。而“金钟覆地”则与“普定八景”中的“东潭印月”相对,与安郡城外八景中的“金钟横地”相对。所以,“咏习安八景诗”很好地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安顺人历来就对“八”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志书中记载的景观多是“八景”。历史发展到今天,安顺人对“八”这个数字的情感依然如故。2011年安顺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面向安顺市举行了“安顺八大系列”评选活动,这一系列的评选结果中就有“市区八大景点”项目,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安顺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新评选的“市区八大景点”为: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西秀山石塔、华严洞、虹山湖。这些景点多体现了时代的更新性,如“王若飞故居”、“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虹山湖”。但是其中“西秀山石塔”和“华严洞”这两个景点则是对历史上“安顺八景”的继承,“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虽然未列入志书八景中,但是它们代表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安顺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所以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和时代的更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并继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二)志书中所记景观的留存现状

1.消失的城市文化景观

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发展的变迁,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也发生着变化,会增加新的文化景观,同时有些旧有的文化景观也可能消失,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如西门的“西墅绯桃”,如今再也看不到西门外绯红绚烂的桃花和踏青的仕女。原来安顺市“环峰拱翠”的美丽景象,因为今天城市的扩展和高层建筑的修建,山体和视野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钟鼓楼曾经是安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关系着安顺城市的风水,文化的发达,地方的兴衰,在安顺人心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于1951年城市扩建的时候被拆除,从此成为老安顺人心中永远的记忆与遗憾。与“笔锋”相对的“砚石”再也不会生香。“高楼伴云”、“星阁春暖”等景观再难觅其踪迹。曾经“带水潆澜”、“曲波泻月”的贯城河,今天已然成了死水沟、臭水沟,不再有“山城带水,碧波荡漾”的优美风光,严重影响了安顺人的生活环境,严重破坏了安顺城市的形象。

2.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景观

志书八景中还留存下来的景观已不多见。“文峰夕照”这个景观经过了6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安顺城市形象的标志。但令人担忧的是,周围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已经对这个郭石农诗中“何来大笔势摩天”的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严重遮挡。“凤献朝阳”这个景观因东林寺的存在,目前还能依稀可辨其形迹,但是随着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个景观最终将消失在高楼大厦中。“文苑秋阴”这个景观,现今还存留了“凤仪书院”遗址,

“花映文场”还留下了今天市一中内那颗古老的槐树。处于城郊的华严洞和玉碗井还保存得较好。这些经过沧桑岁月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安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延续着安顺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承载着安顺城市文化的记忆,寄托着世世代代安顺人的情感与渴望,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珍贵的文化景观命运堪忧。

三、志书八景之外的文化景观以及新增加的景观

(一)志书八景之外的文化景观

除了以上列入志书中的各种八景之外,安顺城市中还留存了很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极高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寺庙庵堂、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这些宗教文化景观,表明了安顺历史上儒、道、释、伊、天主、基督等宗教信仰和谐共处的文化现象,说明安顺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多元交汇相融的城市。

1.文庙

安顺文庙(府学宫)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明宣德八年(1433)由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李睿在卫城始建。经过明、清两朝多次复建增修,遂臻完备。大成殿前两座透雕盘龙石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安顺历史上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黔中六百年的兴学历程。安顺文庙有“黔中儒学圣殿”、“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石雕艺术的殿堂”之美誉。府志统计,明清两代科举,安顺共出了28名进士,明代8人,清代20人。清代出了两名中书。明代出举人143人,清代出举人169人。这组数字反映了安顺教育事业的发达。

2.武庙

根据《贵州通志》记载:“关王庙,城内北,永乐年问建。”指的是旧大十字东北隅的关帝庙、武庙。武庙内供奉关羽和岳飞。由大殿、两厢和观音阁组成,殿内36根10多米高的方石柱,整石整料,无镶无接无缺,撑起大殿宏阔的空间,石柱不假装饰,简洁质朴,方正刚直,体现了武庙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与相隔不远的文庙内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石雕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安顺石柱殿堂之冠。武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圆通寺

位于安顺西秀山脚下,据秦敬《圆通寺碑记》:“圆通寺,创始于明洪武十八年,重修于永乐六年,皆镇远侯顾公之力也”,始建时间与万历《贵州通志》的记载相同。《贵州通志》记载,安顺城区在明代建有坛庙三十二,其中圆通寺堪称第一大庙,经过明、清两朝历次重修,成为安顺城区三大寺庙之首(即圆通寺、东岳庙、崇真寺)。现存大殿为贵州省为数不多的明代木结构古建筑,大殿内也有28根整石料雕成的石柱,石柱风格与武庙内石柱风格相同。

圆通寺与西秀山上的白塔一起构成安顺著名的城市文化景观,郭石农有诗云:“何来大笔势摩天,塔见圆通望俨然。”白塔与圆通寺相得益彰。现在环绕西秀山修建了塔山广场和景观道,成了市民观景、散步、休闲、健身的地方。

4.崇真寺

在安顺城内西南隅府门口街(今县府路)府署左侧。为安顺城中三大庙宇之一。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建于洪武二十年。由首任普定卫指挥使顾成择地修建。抗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兽医学校于1939年迁来安顺,学校总部设在崇真寺。1949年1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于1952年迁往长春,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现今地面建筑还存三清殿、汉相祠、萧曹庙,存有安顺城中唯一的古戏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东岳庙(今东林寺)

安顺三大寺庙之一,位于城东南隅南水关贯城河畔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问。建筑奇特,高低错落,供奉东岳大帝和南岳神,香火很盛。在“普定八景”中的“凤献朝阳”之景,意指凤凰山的山体如一只扑地凤凰,而东岳庙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嘴,体现该庙处于山水交汇、依峰耸峙的绝佳地理位置。

6.灵泉寺

灵泉寺位于老大十字北侧,东临安顺茶城、中华北路、王若飞故居,南抵老大十字。寺前有大龙井,为安顺古井。大龙井后有龙王庙,过去天旱时,官府带领城中官绅市民求雨之地,现为安顺市文物保护单位。灵泉寺名当由该井而来。

7.清泰庵

位于城东北隅东水关内贯城河畔,今虹山水库大坝东段南侧下,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原来的清泰庵前临贯城河东端,背靠古城垣,竹木苍翠、绿圃似玉,远处山峦秀丽、云烟似带,景色宜人。在此庵左后侧约二十米处,另有一静乐庵与它通连一起,形成“上静乐,下清泰”的景观,可惜静乐庵现已不存。距清泰庵不远处,原有一巨型石板,名偏石板,形同砚石,即府志中的“砚石濯流”和“砚石生香”景观,可惜砚石今已不存在。清末安顺名士郭石农、何威凤曾于清泰庵设帐授徒,并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现在清泰庵的香火依然旺盛,尤其是其素食很有名。

除了以上儒、道、释等各种宗教建筑景观外,安顺还有清真寺、天主堂和基督教堂,并拥有各自的信众,宗教活动频繁,体现了安顺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另外,安顺城内古井很多,现今城内还保存下来的古井,应该加以保护。安顺唯一的老城墙残段位于南门大桥,如今只剩下33米,被保护下来供人们怀想安顺建城时的城市规模,凭吊怀古。

(二)新增的城市文化景观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肌体会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老的城市文化景观可能会消失,新的文化景观会产生。蕴含在文化景观中的文化内涵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俗特征、宗教信仰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安顺在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王若飞故居”、“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和“虹山湖”。

1.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是安顺人心中的骄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其故居位于安顺市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由王若飞故居和王若飞事迹陈列馆组成,是安顺市最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切为人民打算”是王若飞一生践行的准则。

2.谷氏旧居

安顺人津津乐道的话:“一门三中委”,指的就是位于今天安顺科学路(原来儒林街中的“大箭道”)28号-34号房院的谷氏旧居。“三中委”指的是谷家三兄弟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都是原国民党政界的大人物。谷氏旧居与王若飞故居相距不远,两所旧居的这种相隔而望很有意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共两个政党对垒成败的象征。“一切为了人民打算”的朴实话语,则道出了两个政党胜败的玄机。所以保护谷氏老宅也是很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

3.安顺历史文化街区

安顺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东起若飞中路,西至若飞北路,中华东路以北,若飞北路以东,清泰庵、人民路以南,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王若飞故居和灵泉寺的保护范围。总用地面积35.11公顷。

历史街区内存在大量珍贵的文物、古建筑、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的街巷风格,文庙、武庙、贯城河、清泰庵、灵泉寺、王若飞故居、谷氏老宅等文物单位都聚集在历史街区内,除了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之外,更可贵的是,因为街巷内生活的世居居民,使得历史街区成了活态的遗产,具有浓郁的安顺地方生活气息,安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隐性的文化,在历史街区得以继续延续和发扬。历史街区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和文化归属感的源泉。历史街区表达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的时代需求。

4.虹山湖

虹山湖位于安顺市区东北隅,湖周围被虹山、卧龙、伏虎、狮子山、金牛诸山环抱,湖中有金童、玉女两座小山,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是安顺市上游重要的防洪、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综合性蓄水工程。今天的虹山湖是在1958年4月动工修建的虹山水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虹山湖经过几次修建,成为安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空间。2012年,虹山湖公园完成近期工程整治,现在成为市民游憩、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清冽的公园,成了现代安顺城市文化的新景观。延续了安顺城市历史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传统。

四、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的文化特色

(一)安顺地方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安顺城的儒学教育开始于1394年。在这600年的兴学历程中,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也培育了安顺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内在精神。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笔锋挺秀”、“石砚生香”、“星阁春暖”、文庙等是安顺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城市历史发展中,很多景观消失了,但是“笔锋挺秀”(西秀山白塔)、文庙等文化景观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成了安顺城市文化的象征,这是安顺人对文化尊崇的结果。1938年4月6日“湘黔滇旅行团”抵达安顺,留宿文庙,闻一多先生曾经画了文庙的透雕盘龙石柱的速写,当时的文庙有县教育局派专人管理,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还要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而当时国内的“孔家店”多已被打倒,改办成学校,安顺地方对孔子的尊崇让“湘黔滇旅行团”师生的惊讶迷惑,其实这极好地说明了安顺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二)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1.城市人文景观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交相辉映、和谐交融。安顺的地理环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龙洞飞虹”,“环峰拱翠”,“东潭印月”,“圣泉漱玉”,“砚石濯流”,“金钟覆地”,“玉笏朝天”,“石蕊凌波”,“华严书声”等景观,都体现了安顺多山、多溶洞、多潭池、多泉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2.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

安顺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交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特点、建筑审美方面。西秀山白塔,文庙的石雕,武庙、圆通寺的石柱,贯城河的石堤、石栏、石桥、石井,石铺的房屋与街道,历史街区的青石板路,老城墙的斑驳石墙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安顺地方出产优质的灰白色的建筑石料,由此而衍生了安顺人特有的石头建筑、石雕艺术和建筑审美情趣,而这一切都是与喀斯特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安顺人将日常生活与审美欣赏,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与外在自然的馈赠相结合的安顺特色建筑风格。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的最终表现力。

(三)多元交融的宗教文化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中留存的大量的宗教建筑,是儒、道、释、伊、天主、基督教和谐共生的文化现象的历史物证。除此之外,还活跃着本地各种民间宗教信仰,体现了安顺人对天地人心的敬畏和反思。这种多元交融的宗教,表明了安顺是一个移民杂处、文化多元的城市,这些宗教表达了安顺人的各种精神寄托以及文化心理,形成了安顺地方本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它存在于建筑问,融到生活里,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安顺文化是在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基础上汉族移民文化与本土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产物,文化底蕴迥异于贵州其他地方。从本土文化特色人手研究安顺城市文化景观,追寻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立足安顺的区域特点,为城市的发展寻找一种科学可行的发展模式。

通过历史文化景观的溯源和对近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梳理,我们认为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的城市文化特色迥异于贵州其他地方的文化,所以应该成为安顺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文化本底,一种本土景观设计的方法,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将本土城市文化景观进行符号化,使得整个环境系统具有城市典型风貌特色,反映文脉的延续,同时满足时代发展需要。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安顺本土的生活方式、良性的本土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杨宛迪:《城市文化景观地域特色的探寻、保护、发展》[D],天津大学,2011:4

[2]清赵懋功:《拟习安书院碑》

[3]清胡林翼:《安顺府浚河禀》

[4]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6

[5]明《贵州通志》:江东之,王耒贤,沈思充修

[6]清.《安顺府志》,常恩主修

[7]民国.《续修安顺府志》,黄元操主修

安顺人文景观 篇3

文章从文化地理学视野,分析安顺屯堡文化中聚落景观、民居景观、服饰景观、语言景观、地名景观、宗教景观和民俗景观的`主要表现特征,以及安顺屯堡文化与黔中喀斯特环境的相互关系.

作 者:吕燕平Lü Yanping  作者单位: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环资系,贵州,安顺,561000 刊 名: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6(4) 分类号:G07 关键词:安顺屯堡文化   喀斯特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安顺龙宫导游词 篇4

“龙宫景区”全长2.5公里,主要景致是地下龙宫和龙洞奇观。在茫茫森林覆盖的大山裙折里,峭壁如削,高万仞,对峙而立,最宽处不足十几米,一线蓝天缝拢崖壁,峡谷就越发显得曲径通幽了。峡底有潺潺的流水。清秀迷人,绿如水彩。河底的卵石,奇形怪状,如同倒了一谷的珍珠,空蒙的峡谷应着泉水的叮当声,似琴似筝,隐隐约约仿佛古绣楼传来撩得人心跳,岩壁有树,或盘旋于岩缝,或倚于崖头,万千姿态,山间有乳白的荔枝花,粉红有杜鹃花,紫色的蝴蝶花,烂漫成花海,在两岸崖壁上争奇斗妍。山势更加古怪,要么一柱擎天,要么苍龙腾飞,要么灵猴嘹哨,鬼斧神工地雕凿些人间奇观陈列在峡谷之中,看后令人赞叹不已。

龙宫景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黑龙洞。此洞高大幽深,景物神密壮观,洞中千奇百怪的石乳令人惊叹不已,酷似各种动物栩栩如生,也象传说中的神鬼面目,多具喜怒衰乐之形象,姿态万千,不可描述。此洞是天公塑造,洞中套洞,洞洞相连,洞内泉流、不潭、瀑布、仙台等应有尽有,洞外林木森郁,鸟语花香。此洞是五龙经常聚会的地方,也是龙王的龙宫,所以人们也称为“五龙洞”。洞内设有“龙宫”、“龙殿”、“龙池”、“神台”、“布雨台”、“万亩良田”、“五龙柱”、“五龙腾法”等许多秀丽的景观。

相传清代的时候,这里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树皮草根也被人们吃个干净,当时县令翁太爷亲自前往黑龙洞求雨,为了表示决心和诚意,翁太爷身上带着0包将导火索安装头顶,头顶又顶一柱蜡烛,翁太爷祈求道,龙王若不发雨,蜡烛点尽将燃着导火索自己将以死求雨,为此感动了黑龙爷,黑龙爷亲自上天求玉皇大帝下旨发雨救万民。玉皇说,这方百姓犯下天条应遭三年天旱之罚。黑龙爷回到龙宫不顾违犯天条,让翁太爷回城,大雨即刻就发。果然不假,翁太爷刚转身,那“万亩良田”薄上就布满了雨珠,走出洞外果然大雨倾盆,解除了旱情。翁太爷为了感谢黑龙布雨之恩,就在“涧池庵”搭起戏楼,唱了三天三夜天戏,那古戏楼也怪,上面再多的人也压不垮,所以留下一句谒后语,叫涧池庵的戏楼―满撑。

“五龙河”背依苍茫千里的秦岭山脉,面临百废俱新,车水马龙的郧西县城。五龙河方圆百余里,高险幽深,气势磅礴,标奇孕秀,飞云荡雾,峡谷奇特,追魂夺魄,瀑布涧潭,星罗棋布,像一串串五彩的珍珠,折射出熠熠生辉,蔚蔚天下奇观。

安顺龙宫游记作文500字 篇5

今年的国庆节,小姨和姨父带我和妹妹去安顺的龙宫游玩。

一路上,我和妹妹一边唱一边笑,可开心了。经过了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龙宫的入口处。

等我们乘船进入“一进龙宫”,我惊呆了:龙宫里是一个很大的溶洞,里面全都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导游告诉我们,这些钟乳石可有好几亿年的历史了。这些石头很漂亮,有的像蘑菇云,有的`像章鱼,各式各样,美丽极了。更让我欣喜的是在一个比较宽的河道边上,有一条瀑布,水流的声音在溶洞里回响,像天然的音乐厅,那水声美妙极了。人们还在这条瀑布旁边用投影灯投影出一条会舞动的龙,这条龙时隐时现,可好看了!在我坐船观看的时候,头顶上的钟乳石还不时的滴下水珠来,有时还会滴在我的头上呢,冰冰凉凉的,可舒服了。

我还没有看够这美丽的景致呢,我们的船就从龙宫里出来了。从龙宫里出来,一路上仍然有很多美丽的风景,笔直的水泥路两边种着各种品种不同的树木,连树下都种着很好看的吊兰。可是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奶奶,还有一位阿姨,她们一边蹲在地上一边笑。刚开始,我还不知道她们在干什么,直到她们笑嘻嘻地把吊兰装在一个红色的大塑料袋里,然后快速向出口走。我才明白她们是要把龙宫里的吊兰带回家。我真不理解,美丽的吊兰是龙宫的,她们为什么要把它们拔走呢?难道她们不知道要爱护公物吗?我很反对她们的这种做法。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回家,那我们还能看到这么美丽的龙宫吗?

贵州特有安顺屯堡文化 篇6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现代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安顺屯堡文化可谓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安顺屯堡文化在六百余年间既自觉地、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故土文化,绝不与寓居之地合流;但群体内部的原有成分本非绝对的单一和纯粹,在长期封闭的屯堡中代代厮守,必然要相互渗透。于是,终于形成了既迥异寓居地域,又不再能还原于父母之邦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安顺屯堡文化,有助于人们理解明代军制、政制在地方的实施状况,这对理解屯田制特别是安顺一带当年明军的活动情况、明代以后安顺一带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道德习俗、思想禁忌等方面的情况则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同样,屯堡的社会风俗习惯保留着诸多江淮文化、中原文化的特质,这对于我们理解屯堡人族群及安顺屯堡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视角。

安顺学院旅游系工作总结 篇7

旅游系宣传部 2011年6月9日 安顺学院旅游系宣传部工作总结

宣传部主要负责对我系团总支学生会活动的总体宣传及其他有关事项的宣传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一直在为正确的引导我旅游系特色文化而不断创新着。尤其在配合各部门举办各种活动上,我们宣传部始终如一的用积极热情来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安排。保证宣传工作的及时,到位,充分发挥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窗口作用。让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已更快,更好的方式展现在全系师生的面前,提高旅游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影响力。

本第二学期的工作既将结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收获到了很多东西,取得着各自的进步。每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换来了我系学生工作的新发展。我们很幸运在宣传部的位子上为我系的各项工作的建设出一份力。可以这么说:这一年是累的一年,忙的一年,快乐的一年,收获的一年,难忘的一年。

开展活动方面,由于我部门以服务为主的特殊性,本部门很少有时间开展自己的活动。大部分是在协助我系及其他的部门进行了相关的宣传工作,虽无明显的工作功绩,但辛勤努力的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本学期部门除了协助其他部门的一些常规宣传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有:设计了我系“三人篮球赛暨篮球宝贝”赛事活动宣传海报、最佳团体和个人选拔拉票工作、优秀摄影和书画作品的征集以及如我系毕业晚会、礼仪知识竞赛等其他重要活动的新闻图片录像采集和新闻稿撰写工作。

在活动开展期间,宣传部除了为各种活动提供人力资源外,主要负责活动期间的相关宣传活动,如活动现场布置、现场摄影和新闻编辑等。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件工作并保质保量完成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从我接手到现在,宣传部的工作就是一直在进行中。这一点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总结起来真的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因为工作性质的差异,我们很少有自己的特色活动,但是在同各部门配合的过程中,我想我们的认真和责任心就是我们的特色。

随着期末的临近,宣传部的工作也已接近尾声。宣传部在各位老师及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和各部门的合作支持下,以做好我系各项活动宣传工作为重点,总体来说是达到了目标,我们都在不断的改进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中,我们有过困难,有过快乐。我们的工作是忙碌的,琐碎的.汗水与欢笑是大家工作中的主旋律,乐观、热情与创造力是推动部门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在共事中收获友谊,在一点一滴中我们凝聚成团结、高效、奋进的团体。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完善机制

1、人员调整

本学期伊始,最大的工作就是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整体人员调整,由于我系新成立,加之08届毕业和09届外出实习,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组织上出现干部空缺现象,在系领导和老师帮助和指导下,开展了大范围的人员调整。我部经调整后不仅工作积极性高,而且做事都非常认真,即使有时候累了点,也毫无怨言。经过一个学期的相互了解,我们部的干事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相互配合,帮互相助。宣传部成员从相识到知心,形成了一个和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

2、加强对外联系

为确宣传部能够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在我系领导和老师的指导下,宣传部充分利用了安顺学院旅游系网站为媒体平台,由我部成员报道学生工作活动新闻,从而更好地展现我系一派朝气蓬勃、活力青春的特色。

3、加强内部成员管理

为使部门内所有成员在工作中分工明确,将宣传部分各项专长小组,实行活动责任制。但分工不分家,平时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相互沟通交流,以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有待改进之处

1、在进行宣传工作时,工作效率不是很高。在宣传报道这一方面我们在后一阶段会加强对宣传报道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做到及时、准确、高效的报道。

2、大家的大胆创新意识不强,下学期将与其他部门多交流,向其他系宣传部多学习,开始开展本部门的特色活动,争取创新。

3、本部成员踏实有余却欠缺灵活,导致有时候影响活动顺利进行,我们还需创造更多的机会来给干事磨练。

4、个人不足:做事魄力不足,导致有些活动拖延时间较长;设计能力需加强学习,争取让老师更加满意;组织能力稍显欠缺,部门干事的工作安排不够到位。

三、力争实现两个目标

1、我系团总支学生会宣传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并积极开展下学期的迎新纳新工作。

2、为学风建设做贡献,营造浓厚特色旅游系校园文化,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理论文化的传达为核心,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上一篇:健康学习力体育学习下一篇:防腐蚀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