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孩子谈钱五篇

2024-07-23

怎样和孩子谈钱 篇1

一、勇于尝试游戏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 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他们会对一些事情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产生想要动手操作的欲望, 对自己要干的事说:“我会、我自己来”等一些话。这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想要动手尝试的愿望, 不能一手包办, 全部替幼儿完成, 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 更不能阻止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 而要恰当的把握时机,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发复的过程, 教师要给予经常地提醒、检查、鼓励与幼儿在一起积极探索, 使幼儿从独立动手操作中体会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引起幼儿对独立动手操作的强烈兴趣。以后, 在遇到这样的机会, 他们就会自发的独立进行,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

而有些幼儿, 自制力比较差, 意志行为为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游戏中, 他们表现出一定自觉行为和意志行为。例如:到了冬天, 我们这里经常会下雪, 可以领幼儿到外面玩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 孩子们为了战胜别的小朋友必须用自己的耐力、毅力坚持到底。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各种角色, 也可以让幼儿在某种感兴趣的游戏中排队等待, 借此培养他们的坚持和自制力。

二、自理能力栽培于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成长到一定阶段时, 就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幼儿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有父母来代办, 等进入了幼儿园以后在短期内仍然不能改掉这个毛病, 做什么事都要找老师, 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总是简单粗暴的批评, 而是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鼓励他们向自理能力强的小朋友学习, 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幼儿, 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 这样幼儿就会养成依赖老师和懒散的习惯, 而是越来越失去自制力。例如:在小班时, 我们班有一个叫李可心的男孩, 刚到幼儿园时, 开始她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整天哭, 老师怕他上火、吃不饱每天都迁就他, 替他穿鞋、喂饭、收拾床等。可是在小班下学期, 他的一些事情还依赖老师、让老师替他做, 已经成了习惯。如果我们要求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 使幼儿的行动和愿望服从集体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不能随便的侵犯他人的利益或做其他不允许的事情等, 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一贯地要求, 幼儿就会逐步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样就会增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像李可心在我们三位老师一贯的要求下, 现在他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提高了, 不再依靠老师的帮助了, 有时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呢。

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各科的特点, 充分利用或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有利于意志力训练的潜在因素, 对幼儿进行感染和引导。例如:给幼儿讲《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时, 让幼儿思考为什么铁杵会磨成针呢?引导幼儿自己找原因, 通过这个故事让幼儿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力, 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勇敢, 坚持的良好意志品质的绝好机会, 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机会, 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的精神, 当幼儿在参加攀登、走平衡木、滑滑梯等活动中, 表现出不敢攀登、不敢走、不敢滑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老师就在你身边, 老师会保护你, 不要怕, 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 借此来培养幼儿勇敢、坚持等良好意志品质。

教师在组织各科教学时, 应向幼儿提出活动的目标、任务、要求, 这样使幼儿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如:在语言的教学活动中, 向幼儿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体育活动中, 要求幼儿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在美术活动中, 让幼儿画一定难度的画等等。当然, 教师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的, 过于简单或太难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意志力的培养。

独立意志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个人适应社会能力高低的反映, 也是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新一代的具体目标之一。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还需要他们成为有着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使他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依赖他人的帮助, 不怕困难, 坚持到底, 昂首阔步走向社会, 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 “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样样事情都有父母、长辈包办代替, 所以, 在幼儿园独生子女胆小、脆弱、娇气、任性, 缺乏独立性、自制性和坚持性, 依赖有余而独立不足, 任性有余而自控不足。因此要培养幼儿做一个独立的意志力坚强的人。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是满足一时的口舌逞能;“而授之以渔”却让孩子掌握“终生无虑的能力”。在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力。

怎样和孩子谈钱 篇2

作为一个13岁男孩的母亲,人近中年的Lisa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她在来信中告诉《钱经》编辑:“我和丈夫的工作还算不错,养小孩并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最近和好友的一次聊天让我开始关注孩子的财商教育。听她说年轻人里的“啃老族”和“月光族”越来越多,他们有劳动能力却难以养活自己。我和爱人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学业压力大,因此在衣、食和娱乐上都尽力满足他。现在我觉得他已经开始有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每月的零用钱花光不说,今年过年刚拿到没多久的两千多压岁钱又快用光了。我想纠正他不好的消费习惯,能想到的就是代管他的财产,减少零用钱。这样可以吗?”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孩子们往往被动的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一群,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家长就算自己节衣缩食,也把最好的供给他们。可是当父母这样做时,就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理财概念,不知道世事艰难的真实情况。

在美国,理财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家长们不是一味将孩子关在童话世界里,而是教他们认识金钱,传授“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观念。现在开始和孩子谈钱,让其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是为他们铺上一条光明大道。

由于孩子的价值观尚在成型阶段,培养他们的财商需要家长用到一些小技巧。具体到Lisa,她的方法是否恰当呢?

青少年理财教育专家吴东璇认为,Lisa代管孩子财产的方法,是中国父母时常采用的。但却并非最佳途径。孩子的财商培养,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成长发育阶段因材施教。若家长事事施压,坚持孩子凡事听从自己的指示,得来的可能是孩子拒绝、隐瞒等负面反应,甚至会出现反叛、吵架、离家等严重行为,进而使亲子关系迅速恶化。

更何况一味监管而不引导,将来孩子远离父母时,一样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问题。因此吴东璇建议父母做孩子的朋友,首先了解孩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等和谐的沟通培养孩子财商。

Lisa来信中提到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儿童每年收到的压岁钱平均超过1000元,其中每年压岁钱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儿童已有20%以上。但用于理财的压岁钱不到25%,而具有理财意识的孩子却只有9.4%。

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压岁钱的管理是重要的一环。平日里的零花钱,由于数额较小,更多的是教育孩子学会“节流”;而压岁钱对于孩子是一笔较大的财富,就像白领的“年终奖”一样,如何用好是门大学问。

让孩子分辨“需要”和“想要”

零用钱依然是需要Lisa交给孩子的,压岁钱也应当由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将这些看作是孩子分享家庭财产的一个正当机会,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进行预算、制订开支计划的能力。

吴东璇指出,孩子理财意识的培养可以分成三个年龄段,即7岁前、7岁到12岁和13岁到18岁。

学龄前的孩子,主要是让他们慢慢学习有关金钱的概念,此时孩子还不具备理财的能力,因此压岁钱需要家长代为管理。

7到12岁的孩子,对理财开始形成自己的概念,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在银行开一个活期储蓄的账户,让孩子自己去支配。并且进一步引导,向孩子解释有关理财的一些基本常识,例如银行是什么,如何制订消费计划等。

13岁到18岁时,孩子对于理财就能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认识。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元化的运用手头的资金,尝试用投资的手段使财富增值。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处于青春期,从心理层面上,已经开始有独立和自主意识,有强烈的自尊心,情绪起伏大,并且反抗纪律与权威。家长应当尽量做孩子的朋友,避免以威权压人。

Lisa的孩子处于理财意识形成期。进展顺利的话,13岁的孩子此时应该已经明白了金钱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将自己的零用钱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果他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现在教育还不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区分“需要”和“想要”。

“需要”是解决我们基本的需求,在一般正常生活水平下“需要”的东西,例如衣食住行等,当“需要”的东西无法获得满足,就会连日常生活都成问题。对于13岁的孩子而言,交通费、上学吃饭的费用、上补习班的费用、购买课外书的费用等都算是“需要”。

“想要”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它们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而又非必须。对于Lisa的孩子,零食、漂亮的运动鞋(或者衣服)、玩具和游戏机等,都属于这一类。

“需要”和“想要”,前者可以近乎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后者则应当引导孩子进行取舍。在取舍的过程中,小孩会学会控制支出,并且养成储蓄的习惯。

零用钱额度的多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可根据当前孩子的消费状况,计算出 “需要”部分的数值,然后额外加上一个数字(例如每周20元),作为让其自行支配的部分。

当孩子学会分辨“需要”和“想要”之后,储蓄的习惯就可以逐步培养了。最好的时机就是当孩子某次想购买一件特别的东西,但能力范围不够时。父母可以通过引导,让这一目标成为孩子储蓄的强大动力。

假设Lisa的孩子,最近看见班里有同学买了新款的运动鞋,央求Lisa为其购买。这种消费明显属于“想要”的范畴,Lisa可以告诉他:“这笔钱只能你自己来付。你可以把零用钱攒起来,少买点零食,大概几个月后就足够了。谁叫你把压岁钱花完了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可以通过沟通帮他们制订更难达成的目标。美国父母常常让上大学的孩子自己攒钱买车,中国父母可以考虑让手机、电脑和旅游等大宗支出教给年龄稍大的孩子来安排。

等孩子在学会了将今天的钱留到明天花,还有更有用的东西可以教给他们,这就是投资。

股票和基金比银行存款更酷

让孩子对于资金回报率敏感起来是必要的。首先要为其建立一个银行账户存放大额资金。压岁钱对于孩子是笔巨款,最好建议孩子将其立刻存入自己的个人账户,然后再计划其用途。

与此同时,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银行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不会把你的钱吞掉,而是安全妥当的帮你保管起来,存放一段时间后,你的钱甚至会越来越多。

Lisa大可以跟自己13岁的儿子讨论下数字戏法。例如复利和神奇的“72定律”,“72定律”可以计算出投资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翻倍,例如用72除以我们要求的回报率9%,那么要使你的投资增长一倍大约需要8年时间。

当孩子对回报率变得敏感起来,他会关注银行利率,并且思考怎样让钱增值得更快。

根据国外经验,对投资感兴趣的孩子一般分为三类。一部分人有个人储蓄账户,并注意到利率降低对自己不利;另一些人的父母、祖辈或朋友有投资经历;也有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攒了一笔财富,他们对于金钱的理想比在银行存款更为远大。

给孩子买公司股是让他们步入市场最好的方法。家长不必是选股专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挑选。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三个女儿从商场回到家里,对美体小铺(Body Shop)大家赞赏。林奇对这家公司做了一番研究后,认为这家公司将成为摇钱树,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看法。

Lisa可以问问孩子,他和他周围的朋友们爱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吃什么牌子的零食,去商场的时候向售货员打听哪种商品卖得最快。一个广受孩子青睐的品牌,往往会具有非常的生命力。

家长可以把股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孩子,也可以建议孩子将压岁钱投入其中。深入的沟通是其中关键,让孩子了解股票的特性,从而自发的为了加快财富积累速度将资金投入其中。

至于基金,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只要孩子对于财富增长产生了兴趣,家长会有很多机会和他们谈论不同的投资工具。笔者的一个朋友,为12岁的女儿建立了为期6年、每月200元的基金定投计划,并许诺在其高中毕业后作为旅游经费。现在她女儿不时会问起这笔投资的现状。

此外,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习惯,可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家族长辈们对于小孩的溺爱,有时会对孩子财商培养带来负面影响。建议Lisa事先同孩子的爷爷奶奶以及其他长辈们达成共识,不要应孩子的请求给予额外的金钱。这会使得小孩把财富增长寄希望于他人的施舍,而非自身努力。

10 项法则教授孩子理财价值

不要害怕和孩子谈钱。逃避只能带来问题,他们应该知道钱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工具,钱买不到幸福,但能够创造选择的机会。

不要放纵孩子。爱不等同于物质方面的满足。

不要传递模糊的信息。例如在告诉孩子要有节制花钱的同时,自己又买来一堆昂贵的衣服。

不要半途而废。如果你已经定下规矩不借钱给孩子,就不要一时心软满足孩子非必需的购物要求。

不要在尚未开始前就决定放弃。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但这需要时间和恰当的方式。

不要顺其自然。有些事家长不说,孩子不会自己领悟,他们甚至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错误的认知。

不要敷衍孩子。如果孩子问你有关钱的问题,给他们一个诚实并适合他们年龄的答复。

不要给孩子过量的信息。他们不是真的想知道你挣多少钱,而是想确认你过得不错。

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花钱。这会让他们认为打理财富是别人才能做的事情。

不要把一切都和钱挂上钩。鼓励孩子用劳动换取财富是可取的,但是学习成绩、品德等切勿和钱联系起来。

给孩子零花钱的四个原则

1 和孩子讲清楚零花钱是如何确定的,以后哪些开支由父母承担,哪些必须自己计划来安排。想买昂贵的玩具吗?请慢慢储蓄吧。

2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将更多的开支交由孩子安排。例如上小学的孩子,可以告知其每月只能让父母买一件新衣服;而当孩子进入高中,则可以把钱直接给他自行处理。

3 孩子越大,给零花钱的时间间隔拉长。这主要是培养其长期计划的能力。高中的孩子,一个月给一次零花钱就可以;等他上了大学,时间可以拉长到一个季度甚至一学期。

怎样和高三孩子沟通 篇3

很多人都觉得高三孩子压力大、脾气坏、不好沟通。其实,正常情况下高三孩子的内心并不复杂,他们大部分的压力是来自繁重的课业负担、同学之间的竞争以及老师们的谆谆叮嘱。但家长们考虑的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孩子未来的前程问题、自己的面子问题,以及生活压力等问题,所以在思想上比孩子更容易焦虑,交流起来更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我们平常在跟孩子沟通时,有几个方面要注意。

1.说话的语气——平静的交流,反容易被接受

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心平气和地跟他说话。很简单,家长在说任何事情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而不中途粗暴打断。当然,伤人的话更是不能脱口而出。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同样的话语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反之说得再有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2.说话的时机——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时候

很多家长一上饭桌就开始数落孩子,或者趁孩子高兴的时候赶紧跟孩子唠叨几句,觉得此时孩子心情好,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其实大多数时候结果往往相反。与孩子沟通、交换意见,最好是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孩子不会觉得突然,对于家长的批评或建设性意见也易于接受。

3.说话的方式——不必非得“定期”“定时”

九零后的孩子,性格中自然、随性的成分很大,所以不要以刻板的方式跟孩子谈话,否则他们会觉得“假”,往往还没等家长说出什么,就从心底里就本能地排斥。跟孩子交流不必非得“定期”“定时”,也不要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每天把想要跟孩子说的话写成一封信,塞在孩子枕头下面……别人家里适合的方式不一定自己家也适合。

4.说话的禁忌: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家长不要杞人忧天,把自己的恐慌带给孩子。很多高三家长一想到“高考”这两个字,心里就一阵发憷。有的孩子本来成绩明明很好,自己也是信心十足,但家长却总担心会出意外,时刻提醒孩子别“关键时刻掉链子”,弄得孩子也神经兮兮,导致心理上真的出现问题。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别把话说绝,要给孩子留后路,不给压力,不要让孩子觉得高考是一件搞不好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

和高三孩子沟通的方法:沟通四大禁忌

1、忌谈成绩

成绩是贯穿高中三年的主线,也成为了许多学生的“家庭晴雨表”,成绩上升家里一片祥和,但稍有差池就会迎来“阴雨天”,这无疑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其实,并不能把孩子的成绩当做衡量孩子的标准,因为当孩子考的好时,有可能是近段时间内学习状态比较好,复习重点比较全面,考试心态比较端正;考不好有可能是考试时身体不舒服,基础不扎实,题目偏难…… 当孩子的单科成绩下降幅度较大时,家长要适时与孩子沟通,找到外在原因与内在因素,激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希望各位父母能摆正期望的天秤,如果父母能够真诚与子女平等地对话,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将会对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压力起到很好的减轻作用。

2、忌心理压力过大

很多高三孩子的父母,一想到“高考”这两个字,心里就一阵慌。有的孩子本来成绩明明很好,信心十足,但家长却总担心会出意外,时刻提醒孩子别“关键时刻掉链子”,一看到孩子稍有休息就立马提醒“还有多少多少天,你怎么还有心情玩”,孩子关门学习则时不时借各种名义进去看看,看到新闻或同事间有什么高考的言论,立马告诉孩子……如此这般,就让孩子紧绷的弦儿更加紧绷,整天生活在不能放松的状态下,导致他们的心理上出现各样的问题。

所以,父母做好后勤工作的同时,不要过多干涉孩子们的学习,不要让孩子觉得高考考不好天就会塌下来。

3、忌命令式语句

中国式家长总少不了“虎妈或虎爸”这样的严厉家长,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会严加管束,帮他们做计划。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具体做什么,稍有反抗就会说“我是你妈/爸,还能害你不成?!”久而久之,孩子的反抗心理越发严重。所以,请各位父母在说任何事情时,哪怕憋着一肚子火,也要提醒自己音量不要太高,语速不要太快。要允许孩子反驳、发牢骚,听孩子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完,不中途粗暴打断。若家长自己寻找的方法难与孩子达成共识,可试着与孩子商量对策。如,孩子要和同学去较远的地方,家长极易反射性回绝。若将自己所担心的安全、健康等问题提出,让孩子自己考虑让家长放心的对策。这样就会懂得为自己考虑。

因此,希望家长以平静的口气交流,同样的话语就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反之说得再有理,孩子也会认为你是在教训他,根本就听不进去。

4、忌唠叨

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技巧 篇4

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不对孩子唠叨的,有的是无意识的唠叨,有的是明知叨唠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唠,这种习惯性的叨唠,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其实语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体语言与爱的行为同样重要。比如要交给孩子一个任务时,拍拍孩子的肩,点点头,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为,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刚到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晚睡前给孩子额头一个轻吻,表示一天的告别:“孩子,晚安!”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这种爱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说教给隔断了。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试着把自己的心态放回孩子两三岁的时候,让自己重温那个时候的母爱,那么,相信家长这种无条件的爱足可以软化孩子与你的对立。

怎样和孩子谈钱 篇5

首先,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特别敏感,做父母的要注意讲话的方式方法和分寸,千万不要以你已经十分成熟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千万不要以你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来要求孩子。坦率地说,此时的孩子已经十分烦躁,如果你一句话没说妥当,就会波动孩子敏感的神经,严重时会令烦躁不安的孩子失去理智,从而情绪激动地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孩子会简单地认为,只有一死才能摆脱“烦恼”,做父母的务必明白这一点,万万不能“火上浇油”。

其次,如果你已经说了“过头话”,此时必须冷静地评估一下孩子过往的承受情况,如果觉得孩子可能承受不了的话,一定要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请孩子出去散散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2、如果孩子不听你们的话,可以请孩子比较亲近的亲戚来,由他们出面带孩子出去玩;

3、还可以电话通知孩子要好的同学、小伙伴来家里陪孩子。总之,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先过心理这个“坎”,帮助他(她)度过有可能轻生的“危机”。

第三,平时不要以父母自居,高高在上,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以朋友相处,这样孩子才会有什么话都和你说,你也才能掌握孩子的心理,才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

第四,不要没事找事,对孩子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最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五,孩子青春期期间,对异性产生某种向往,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千万不要把这看作见不得人的“丑事”,更不要为此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异性相吸的道理。如果做父母的文化水平低,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和异性相爱、结婚,是每个人必须要走的路,但必须具备一些条件,比如年龄要够得上谈恋爱,自己能够自立,能够挣钱养活自己、女朋友甚至孩子等等。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你的恋爱根本没基础,也长不了,而且影响学业,或许会影响你今后找更好的对象。

第六,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或交一两个知心朋友,让孩子有倾诉苦恼和发泄情绪的对象。

第七,平时有意无意之中要多和孩子“透露”一些心里话,比如可以感慨生命苦短,自己什么事情还没做成就已经人到中年;年轻真好,可以有理想有抱负,并为之而努力奋斗等等。这样说,可以向孩子灌输生命可贵的思想,并使孩子形成这种观念,那孩子遇到状况时就不会产生极端想法了。

最后一点,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鼓励孩子乐观对待生活,快乐地享受生活,可以通过踏青、爬山、运动、旅游等方式,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珍爱美好的东西,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不会舍弃眼前的一切。

上一篇:思想照亮前程下一篇:网络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