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素质六篇

2024-09-11

美育素质 篇1

人的个体素质应包括人的先天素质 (指人的先天遗传得来的素质) 、人的生理素质 (指人的体质, 是反映人的体力状态的素质) 、心理素质 (相当于目前心理学上所使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一概念, 即人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心理特征, 包括人的兴趣、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和品质) 、政治素质 (指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 是反映人的社会聚合力状况的素质,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等内容) 、文化素质 (指人在知识、智能等方面的素质) 。总之, 人的素质就是人体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品质等各种要素的综合。

新中国一开始并未提出素质教育。虽然我国建国之初,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就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但在实施教育过程中, 深受苏联德、智、体、美、综合技术教育并重的影响。当时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高, 所以最后一育改成“生产技术教育”, 并强调了“等方面”, 实际上重点还是抓德、智、体。1957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劳动者”暗含着“生产技术教育”还不能完全免除, 而“美育”则未被提及, 所以它自然被人们所忽视。198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胡耀邦在1982年指出,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其中第一、二、四项都属于“德育”, 而“有文化”则属于“智育”。由于这是在“思想建设决定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谈的, 所以没有提到“体育”, 最后强调了“劳动者”。两种提法都没有提及“美育”。

“美育”在国家正式文件和重要的国家会议几乎都没有涉及到, 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美育”被认为不宜与德、智、体“三育”同等并列, 主要理由是“美育”的基本内容已被“三育”所涵盖。例如, 大量关于美的观点、信念、情趣、爱好, 都是从属于德育范畴的。一切关于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美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 则又属于智育的范畴。一切人体美的理论, 总是服从于人体正常而健康的发展的。所以, 美育没有必要强自跻身于“三育”之列而与其平分秋色。虽然仍然肯定它是“全面发展”的内容, 但只要它充分发挥了促进德、智、体发展的作用也就可以了。上述看法之所以是错误的, 是因为各育间既密切联系, 互相渗透, 又各自独立, 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美育和德育之关系而言, 虽然二者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都引导青少年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属于人文教育, 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德育是规范性教育, 它可以使青少年形成一种道德的自觉;美育则是一种熏陶、感发, 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德育主要作用于思想和理智的层面, 即“良知” (人作为社会的存在而具有的理性和道德) , 而美育则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 包括无意识的层面 (即所谓的潜移默化) , 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对于人的精神这一层面, 德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甚至有时是无能为力的。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 它建立并维护一套社会伦理和社会秩序。而美育则使人的情感具有一种文明的内容, 使人的理性和人的感性生命沟通, 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若人人都能如此, 社会秩序自然会趋于正常。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 仅仅讲道理解决不了问题, 必须施加更深层面的影响即精神上的熏陶, 而这属于美育的领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也类似。人们认识世界, 一个是科学的途径, 用统计数据、科学论证即借助逻辑思维来认识世界;另一个是艺术的途径即借助形象思维, 它能拨动人的心弦。各育之间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 并未抹杀它们各自的独立性。“替代”实为极大的误解。

过去一个时期, 对美育概念有种种不同的理解。“美育即艺术教育”这一理解过于狭窄, 因为美育还有社会美和自然美的教育;“美育即情感教育”这一种理解缺乏特殊性, 因为情感教育并非美育所专有, 德育也有道德情感;“美育即美的教育”这一定义属同义反复。有人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一定义较为准确, 因为它是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种教育。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 对人们进行审美的教育, 它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两个基本特征。进一步说, 美育就是运用自然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 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 使之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和生活中去, 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二、美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 美育的基本任务被限于对学生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美育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美化人自身, 即帮助学生培养美的情操、发展美的品格。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美育由于其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学生易于接受, 且影响深远, 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这决定了它必定在素质教育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第一, 加强美育, 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而美育恰恰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 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科学界公认, 新发现往往不是靠逻辑的推论, 而是靠直觉和想象力。逻辑功能同人脑左半球相联系, 而直观想象力则同大脑右半球相联系。科学家常常因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自然界本身既是有规律性的, 又有简洁、对称、和谐等形式美的特征。科学家就是这样“由美到真”的。很多科学家都曾谈到美感对发现新的规律、创建新理论的重要作用, 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科学家甚至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达·芬奇既是著名的科学家, 又是杰出的画家。哥白尼、刻卜勒、牛顿、卢瑟福和爱因斯坦等人, 其科学成就都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观。需要说明的是, 狭隘的“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仅指画一幅好画或奏一首名曲, 与“培养创新人才”有天壤之别。

第二, 美育能培养人宽阔、平和的胸襟。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 年轻时大多遍游名山大川。其“壮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更主要的是拓宽胸襟。没有宽阔的胸襟是很难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古人所强调的“诗教”和“乐教”即今之美育。

第三, 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人的行动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 情感对人生实践意义重大, 而情感的开发和升华只有通过美育, 美育这一“自由的形态”和“寓教于乐”的形式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一个人仅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 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 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这一论断为美育界所认同。

第四, 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 逐渐超过了使用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比如, 某人在服装商店转了一圈儿什么也没买, 并非是由于那里无物可买, 由于无可心之物,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审美问题。于是, 改进商品设计、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提高商品的审美情趣和格调, 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质量好不等于销路畅通。我国很多产品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设计上不去。生产、流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政府官员的文化素养和美学修养,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摘要:我国教育的目的从“全面发展”转向“素质教育”演变的过程, 表明了美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长期忽视的根本原因。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人宽阔、平和的胸襟, 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一代, 需要美育成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育素质 篇2

一、舞蹈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产生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该作用的联结点就是相互的活动。换而言之, 活动是认识或智力的起源, 认识和智力的研究应从活动开始。舞蹈作为动觉艺术的一种, 相较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和听觉艺术的音乐不同, 舞蹈需要将视觉和听觉进行有机融合, 通过舞蹈动作带动身体肌肉和器官共同活动, 从而传递舞蹈信息和表演者的情感。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动觉和平衡觉进行有效训练, 同时也可以对自我和主体感觉进行训练,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性格及获得心理能量储备打下坚实可靠的心理基础。在心理、精神素质的培养中, 心理训练是其中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提升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手段。心理训练既能提高、巩固人的技术和技能, 更能有效凝聚人的意志力和注意力, 提升必胜的信心, 鼓舞精神, 振奋斗志, 排除心理障碍。现代运动在进行心理训练的同时, 还讲究人格和意志训练。现代舞创立者拉班认为, 人的全部感觉都是由触觉诱发的结果。通常人们所表现的动, 也是人们产生的重要感觉之一, 由人体本体感觉引起, 人们利用感觉感知人体的关系性, 通过关系性效应, 使人产生心理反映。所以, 人可以从身体反映心理从而理解其生命全部。基于此可看出, 舞蹈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形体训练, 其主要目的还是对心理、思维、想象、感觉方面的训练。在各种训练中, 形体训练属于技巧性训练, 而关于素质和心理的训练才是归结到艺术层次上的训练。舞蹈心理训练利用特殊手段提升舞蹈律动性, 有体育的功能, 并且对神经、肌肉、反射系统同时进行训练。一般而言, 舞蹈训练较为注重对人的感受训练, 特别重视可以对智能器官进行完善的运动, 从动作与生命质感中探究其间关系, 进而促进人体智能的不断提升, 为未来更好的学习提供智能载体。

二、舞蹈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一) 舞蹈对智力的影响

一直以来, 我国仍旧沿袭着应试教育的教育形式, 这种教育主要是对左脑的开发, 长期情况下, 人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不仅不利于有效学习, 还有可能加速衰老, 并且缺乏足够的文化艺术修养, 缺乏创新精神和整体意识, 过于执着于个人得失。而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 以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为原则, 以促进学生创造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有效开发右脑, 并在人的思维中形成创新体系, 因而在我国的教育中美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右脑的开发可有效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灵感, 促使人心平气和。研究证明, 右脑的容量大于左脑, 倘若不开发右脑, 不仅没有利用好生命的全部价值, 而且不利于生活品质的提高, 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美育会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拓宽人们眼界和胸襟, 成为懂人情、明事理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成功的人情商往往高于智商。爱因斯坦说他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 而是用形象完成思考, 而后利用语言进行表达。而成功的人也是如此, 往往先用右脑, 而后用左脑。现行的素质教育正是同时开发左右脑的最佳方式, 右脑的开发有诸多途径, 如, 学舞蹈、听音乐、走进大自然等。对当代大学生而言, 不应只看重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应该从逻辑思维拓展到形象思维。因而, 现代大学需配备相应的舞蹈活动室或艺术博物馆, 在艺术的熏陶下,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

(二) 舞蹈对创造力的影响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同时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经过历年来舞蹈实践教育证实, 发展舞蹈美育与学生创造力并行, 舞蹈美育以其特有的魅力与方式诠释着当代素质教育。

1.舞蹈美育增强人的创造冲动, 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很多著名科学家认为, 科研发现靠的不是逻辑推理, 更多的需要的是科研想象力和科研直觉。而培养这种想象力和直觉不能单纯依靠智力, 更需要融入美育教育。研究证实, 舞蹈美育是培养洞察力和想象力的最佳途径。

2.从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 科学研究中合理利用美感, 可以更为有效的发现新理论和新规律, 而这种美感的培养需要依靠舞蹈美育实现。

3.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 不仅要依靠一定的创造力, 还需平和的心境, 广阔的胸怀, 而这些就要依赖于舞蹈美育。存在于生活中的舞蹈美育, 需要我们在改变世界时, 发展素质教育, 并将其美育贯穿其中。

三、舞蹈对德育、美育的影响

(一) 舞蹈对德育的影响

高等教育不仅讲求理论知识、专业文化、智力、创造力教育, 更应注重的是人格和情感教育。然而窥探如今的教育形势, 绝大多数教育仍旧沿袭传统教育理念, 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框架内, 停留在智育的教育范畴。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教书更讲究育人, 更加注重人格品质的塑造及高情商的培养, 这些对于人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德育, 指的是情感和人格教育, 对于形成良好个性和优秀品德至关重要。而舞蹈教育又是培养个性和品格的最佳方式, 舞蹈对于人格意志、情感、态度、理智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有效培养人的坚强、毅力、勇敢、自信、正直、独立自主、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热情奔放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对于任何一门艺术而言, 都应以完善人格品质、培养完美精神品质、实现高雅生活情趣为其根本目标, 舞蹈艺术更是如此。艺术的真正意义和实质精髓永远都是真、善、美, 而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都与品德教育息息相关。

(二) 舞蹈对美育的影响

美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美学价值、创造与鉴赏美的能力。马斯洛认为, 人对美的需求如同身体对钙的需求, 美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健康。通过马斯洛对美的阐释, 为美育和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针对美育而言, 舞蹈对于美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舞蹈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其次, 在悠久的舞蹈文化背景下, 加之多彩的民间舞, 可以造就学生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集体舞的学习, 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舞有助于学生形成勇敢顽强的进取心理;抒情舞有助于陶冶情操, 培养美好性情, 从对美的享受中体味美的感召力。再者, 舞蹈中优美的动作, 正确的体态都能增强学生明辨美丑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协调性、音乐感、节奏感, 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舞蹈美育对人的活动、智力、创造力、德智教育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又有利于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中国教育走向更高层次。要想实现人才素质教育, 艺术教育必不可少, 尤其是舞蹈教育更是极为有效的艺术形式。因此, 强化舞蹈美育, 对于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现今高等艺术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成燕.论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兼及实施策略管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2]胡炼.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 2.

美育与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依靠教育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我们是否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从多种渠道加以实施,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科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许多人还是热衷于升学率,对美育并不关心。21世纪是一个审美的时代,在审美时代,探讨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目标,更新育人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强的竞争力,大力提倡高雅文明的艺术活动,加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积极奋进的力量,而且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实现对人才的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的塑造。美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美、科学技术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等,并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育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能教育,都有审美的因素,审美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美育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

美育可以提高青少年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抵制消极颓废思想的侵蚀。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借助于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通过审美,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当心灵。杰出的艺术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美的欣赏是直接的,真善的影响是潜在的,当欣赏历代的美术杰作时,将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深深体会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一个个完美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的情感,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接受各种教育,使学生与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进而达到高尚的境界,讲道德、守纪律、举止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二、美育可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于各门学科,而且也要借助于各种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已随时光而流逝,但是我们凭借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以深刻了解过去的时代。在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能力,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人类素质状况的直接标志。审美教育就是提高这种创造能力,在审美中,审美主体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况,它就为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机遇,成为新鲜活泼的创造精神的“契机”。

三、加强美育,有益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

现代社会要求各类建设人才,不但要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美学方面的艺术审美知识和空间形象的造型创造力。如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与美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小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深厚的艺术修养,有助于他们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双向选择的分配原则使大学生们十分关注自身形象,他们的审美品味甚至影响社会的审美风尚,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外表(仪态服饰)、内心(心理气质)、行为(待人接物)等方面更好地设计自己,塑造富有个性的美的形象,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风采。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审美教育是学生成功的内在需要,其意义已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提高美育教育的有效性。

1.把审美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的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要贯彻三个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学校应特别重视涉及到艺术美的音乐、美术课,切实纠正“重技艺、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不仅仅教教唱歌、学学绘画,而要把精力集中在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保持艺术教育的连贯性

要探讨适合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小学艺术教育以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对某类艺术的兴趣爱好为主,中学艺术教育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一项艺术技能,大学艺术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3.丰富课外活动,扩大美育空间

开展审美教育,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甚至是无限的。要打破单一封闭的教育形式,组织富有吸引力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显示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力。如进行有关职业的自我形象塑造、举办美育精品讲座、小型音乐会、书法作品展览,组织看电影,读小说,建立绘画、书法、摄影、科技小组、学生艺术团,也可与高雅艺术团体相结合,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或者走出狭小的校园,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美、自然美。

4.美化校园环境

美育与素质教育 篇4

摘 要: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历史及现代社会之中,而美术教育就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目的在于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及精神需要,从而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时代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趋同点,在美术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并配合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和完善人的全面素质的美术教育在当前情况下,更应抓住这一时代主题,从各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进行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全面素质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敷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意多变的概念,作为艺术的种类之一,现代社会人们更趋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而美术教育正是以这种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伴随美术的发展,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蕴涵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在此,我想对美术的教育功能谈谈看法,对教育功能与人们全面素质的培养进行阐述。

一、美术教育的本质――服务社会,弘扬人之真善美

美术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服务社会,弘扬人之真善美。

综观古今,博览中外,美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一部辉煌灿烂的美术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历程。美术史博大精深、美术珍品灿若群星、异彩纷呈的美术流派、标新立异的美术观点更令人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美术成就,许多人俯首凝思,美术教育也在这种沉思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风格如何变化,潮流又是如何更迭,美术教育有一点将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美育首先应当是“美”与“术”的统一,其本质应在于服务社会,表现人类之真、善、美。

美术教育首先要紧扣“美”的主题,承古推今颂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用时代的“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看过蔡若虹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美术作品一定要美》,文中着重指出只有美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看过之后,深刻感受到美术作品“美”的重要性。那么若是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否认了“美”,远离了“美”,失去了“美”,试问我们的作品又怎么能够激人奋进,发人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呢?难道我们不害怕那些虚假、丑恶、一味逆反传统文化道德、一味追求惊世骇俗的怪异表现,甚至张扬地在大街上裸体狂奔的行为艺术成为社会文化的理所当然吗?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会通过观察或体验做出比较,使感受到的对比、均衡、色彩、真诚、善良等产生自我及他人的好感与美感,使人愉悦,奋发向上,而美术教育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人进行“美”的感化、“美”的启迪,从而使人更向往发展、向往进步,向往生活与幸福。

美术“美术”自然既“美”又要“术”。美是目的,术是手段,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美术”本质最凝练、最精辟、最通俗的论断。因此,美术教育必然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否则便不能做到服务社会,表现人的真善美。

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多年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美术乃至美术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视逐年加强,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的大举兴建、翻修,国立美术专业院校及师范美术系科的设置,再加上增速惊人的招生数额和硕博授予点,可以说,时下美术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就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里,美术教育注重“美”的同时,更应当两手抓,大力在“术”上下工夫。拿中国传统绘画来说,几千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笔墨”二字,不知道吴冠中老先生“笔墨”等于零的话语是不是对“笔墨”二字深刻理解后的再思索,是否又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一种再认识与再提高。但笔和墨确实是中国画特有的工具和材料,用毛笔和水墨表现的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积累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西方、有别于世界的泱泱画魂,笔和墨也由具体的工具名字转化升华为技法和效果的代名词,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和灵魂。若是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抛弃“笔墨”之术不要,一味地标新立异、盲目张扬个性、甚至全盘西化,岂不是有中国人吃饭,非得扔了筷子,改用刀叉之嫌?所以说,只有“美”中有“术”,“术”中促“美”,二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其服务社会,体现人类之真善美的本质才能实现。

二、美术教育的中心――素质的培养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素质。民族素质主要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而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也更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

基于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为什么美术教育的中心应当是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育改革,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改革的出发点趋于一致,即都充分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面对激烈竞争,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我国则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把这一认识提高到“规律”的高度:“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可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时代主题下,对人们全面素质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的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人们经过广泛探讨和深入实践研究,实施素质教育成了人们的共识,并很快确立为指导我国教育的一种思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人们对素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教育上来说,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

首先,它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强调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风貌。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择意识,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第三,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因此,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是否完整有着特殊作用。第四,素质教育将重点从知识重心转向能力重心,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美术教育恰恰又是最重创新和实践的,没有实践的美术是不可想象的。最后,在对待基础和提高的关系上,素质教育有着普遍性,它使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那么美术教育对于基础性教育和普遍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强化美术教育,突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思想,就此而言,完全符合时代主题。

(二)美术教育不单纯是技能训练

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素质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课题,不同于单纯的绘画技能培养。

有时候,一说起美术,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绘画,确实,绘画属于美术范畴,而且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于是美术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绘画技能的训练。殊不知,这种“纯绘画性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一种巨大的片面性,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这无疑限制了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门类应该具有的更重要的意义。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的交流冲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知识和技术手段,具有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美术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把美术教育仅仅局限于绘画技能训练一个方面,丢失美术教育蕴含的许多内容,不但没有指出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一重要方面,就连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多元化等方面也没有明确阐述。

(三)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1.情感性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需要人们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相适应,而美术教育对美的意识培养有利于人们平衡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2.文化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更广泛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发展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美术教育功不可没。

3.感知形象性

感知觉是人类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初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上的,美术课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营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4.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当今社会不仅是商品经济时代,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社会中,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育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通过一些实践性动手过程向学生提供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5.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性,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至于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象,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因素、脑力与体力因素,所以,在促进个性形成及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三、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建立并完善评判标准

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并完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进行转变。

在现行的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目标、内容、方法的转变已经是其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标的转变

美术教育在当前有着特殊性,中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受“中考”、“高考”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学校仍是不受重视的,至于高等美术专业院校从招生时的“素描”、“水粉”“设计”“速写”考试再到进校后的一系列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法传授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转化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上。其实不管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专业美术教育,都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充分发挥特长,发展个性,把教育目标定为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把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内容的转变

要以素质教育为轴心,安排教学、设置课程,改变以课程、科目及教材是否一致衡量学生成绩。传统加创新更多地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及兴趣所在。另外,重要的还是要着眼于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不能因为是艺术教学就忽视了许多“东西”。要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基本美术规律,使美术教学从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

“画无常法”说的是绘画技法有更大的自主性。那么美术教育在方法上当然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实行“题海战术”,美术有自己的特点。手法、技法的继承与创新,美术理论的丰富与完善,美术观点的时尚与潮流都是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的。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积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那么,美术教育就要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创造等方面进行加强,以促进学生素质结构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的大发展将成为必然要求。美术教育要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更有利于人全面素质的培养,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关键。

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标准,也不能只注重片面混合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诸多方面进行评价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促进美术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作为一个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初学者,只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凭着对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期盼,凭着一颗大胆的心,将一点自己的看法述以成文,贻笑大方。

总之,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仍是重中之重。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而不是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从美术到美术,还应该由美术拓展到其他诸多领域。因此,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培养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要求。要采取全面措施加以强化落实美术教育工作,从根本上确立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对人类社会的真正价值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美育素质 篇5

首先,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教育优势。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其教学内容实质上包括文和道两个方面, 在落实德育、美育功能上是得天独厚的。整套教材十个单元, 其中有六个主题单元, 分别为“感悟亲情”“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励志人生”“情系和蔼”“审美情思”。这六个主题单元所选用的皆为文质兼美的范文。“文以载道”, 文章总要表现一定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 并力图将它们传达给读者。从教学实质上看, 语文教学无非是文与道两个方面。文即语言形式;道即隐含在语言形式中的人格胸襟、思想情感等精神因素。文和道互为表里, 在语文教学中, 没有离开语言形式的思想内容, 也没有离开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 只有文道结合, 才能把美文和美德两方面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效果。

一紧贴授课内容, 提炼育人目标

主题单元的文章, 围绕主题, 或注重亲情、学会感恩, 或热爱大自然, 或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或感受先贤仁人的劝勉与鼓励, 或挖掘深刻内涵, 或崇尚理想, 给读者崇高、优美的感受。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围绕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提炼其育人的目标。通过艺术形象、情境的塑造,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如讲授《我的母亲》《感恩的心》课文, 围绕主题, 培养学生感受亲情、领悟亲情、学会感恩的美德;阅读《敬业与乐业》,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责任心和兴趣, 端正职业态度。通过范文的教学, 突出主题, 渲染情意, 使学生心理上、思想上引起共鸣, 在美的享受中接受人文素质的熏陶, 从而得到提升。

二见缝插针, 激发“读”的兴趣, 有的放矢, 陶冶情操

语文教材中往往涉及古今中外各类学科的人文知识, 所以教师可以见缝插针, 介绍一些跟课本有关的课外内容,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其“读”的兴趣。如讲授《沁园春·长沙》时, 引导学生与初中阶段学的《沁园春·雪》进行对比, 从而指导学生课外多阅读毛泽东的诗词。学习《她把护士变成天使》时, 介绍南丁格尔的传奇一生, 同时介绍一些医学家的奇闻异事与他们的著作、贡献和地位, 鼓励学生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这些小插曲, 学生在无形中增长了知识, 陶冶了情操, 激发了他们“读”的兴趣。

三从写作训练中突出德育和美育功能,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写作训练, 虽然写作目的、形式、体裁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精心设计和安排写作的题目和内容, 从题目、内容、批改、评讲及写作态度上体现德育、美育功能。如感悟亲情这一单元, 学生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到亲情是父母对我们的点滴关爱, 也是子女对父母力所能及的回报。要求学生打开记忆之窗, 从中捕捉最能打动自己的一个个亲情细节, 写成一篇作文。如学习演讲稿, 要求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 写作《文明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演讲稿等。以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人或事为题材, 通过文章来弘扬正气、激励积极向上的精神,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批改、评讲上着重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在写作态度上, 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 认真地构思写作, 准确地运用文字, 文面规范整洁, 按时完成作业,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治学态度。

四寓德育、美育于听说训练中,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要安排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包括自我介绍、讲故事、即席发言、口头汇报、演讲、答询到应聘面试等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训练完成德育、美育教育。如由学生讲周围的好人好事, 提供大家所关心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即席发言、演讲等。如“做好事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时怎么办?”的即席发言;“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的专题演讲。言为心声, 通过学生的“说”,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发现其思想症结, 及时疏通指导, 努力培养其亲情、爱心、是非廉耻之心, 剔除自私、虚伪、凶残的劣性, 并努力发展符合社会要求、带有时代气息的爱国心、民族情、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 培养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等品质。

总之,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准确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明确教学的指导思想, 抓住课文的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发挥语文教学德育、美育的优势, 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教学德育、美育的优势, 让德育、美育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提高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效性 篇6

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在中学教育阶段,美育的滞后甚至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中学美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规范性不够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育缺乏硬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很大,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追求学习成绩,把美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有的教师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同时,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也难以像语文、数学那样进行量化学习、考核,这就增加了美育教学的弹性。

2.情感引导力不足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开展美育,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引领与宣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美育知识、美育技法的学习,忽视了美育的情感引导、培养和宣泄功能,导致美育在情感引导与培养上作用发挥不够。

3.教法创新性不强

美育是一种认知教育、情感教学,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接受新生事物,善于把时下一些流行的、时髦的事物融入教学活动中,并运用多媒体、情感体验课等新设备、新教法对学生的情绪、认知进行积极引导。但在初中教学中,很多美术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听完练习的阶段,教法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提高美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要不断加大对美育的重视力度,发挥美育在学生情感引导与培养上的作用,提高美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强化素质教育意识,提升美育的规范性

良好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让学生远离低俗,集中精力,对于知识教育也有积极推进作用的。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意识,科学规划美育教学活动。在结合教学大纲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教学,对学生情绪、情感进行有目的地引导与培养,让学生正确认知“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同时,作为美育教师,也要主动把美育教学融入全校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美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2.发挥美育积极作用,增强美育的引导力

美育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精神文化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育的积极作用,提高美育的渗透力。要与德育结合,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智育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放松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良好的学习情绪。同时,美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对智育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与体育结合,以健康向上的形象,引导学生热爱体育、锻炼身体。

3.创新美育教学活动,提高美育的实效性

要创新教学理念,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真正使美育成为“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学习传统的民俗文化,又要学习现代的科技知识;既要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又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引导;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又要主动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既要注重传统的写写画画,又要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新技术开展艺术展示课、野外写生实践课。总之,要使美育的最终价值指向“至高的善”。

上一篇:土地配置下一篇:盈余管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