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十篇

2024-09-13

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 篇1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性研究》的课题实验中, 我们选择了信息技术和科学两门课程作为整合研究的对象。我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性研究》的课题实验, 对学科教学整合, 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面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并形成以下观点: (1)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 课堂教学中的整合应以使用课件辅助为主, 通过演示过程、变化, 展示资料、现象, 阐述原理, 讲解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师必须同时认识到, 课件的运用不是唯一的方法, 也不一定总是最佳的方法,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工具, 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而且, 要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这个工具性应体现在教师、学生两个运用主体及课前、课堂、课后的三个阶段上; (3) 教师还应认识到, 命题评价和小结性检测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 这方面不应该成为教育技术运用的死角。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把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主的, 包含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亦将其可称之为教育信息技术。而科学课的前身是小学的自然课, 它本来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课程, 主要向学生介绍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科学常识, 现在称之为“科学”课, 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由于科学课中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生活及自然界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和原理, 本身就容易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同时, 一些危险的实验、微观的现象、抽象的原理、漫长的周期等科学课中的难题, 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 而科学课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二者的成功整合将开创一个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新纪元, 有利于推动当前对于课程整合研究工作的进展。同时, 由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具有通用性和指导性的特点, 通过针对性的特例学科对象的研究, 也有利于总结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因此, 在与课程整合相关的研究中, 本人选择了对信息技术和科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希望能够通过在这两门课程的整合研究中总结出的意义和方法, 为学科整合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通过一个周期的课题实验, 我们在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上形成以下观点。

1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 学科教学中的整合, 应以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辅助的方式为主

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方式, 是最容易实现的。因为这种方式不仅对现代教育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不高, 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工作难度, 选择的内容更适合教学内容, 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并且容易驾驭课堂活动的方向, 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课件。

1.1 演示型课件

它的作用主要是演示某些过程、变化, 展示资料、现象, 通过生动直观形象的文字、图案、声音、光影、视频、动画等阐述原理, 讲解方法, 吸引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科学课《呼吸和心跳》的教学中, 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演示型课件, 课件中利用柱形图分别展示了平静状态下和剧烈运动后的呼吸频率和心跳频率的对比,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对此产生了鲜明直观的印象, 提高了教学效果。

1.2 交互式课件

这种课件的作用, 主要是加强师生互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一步一步验证方法、原理的学习过程, 获得成功体验,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过对于大多教师来说, 制作难度稍大, 消耗的备课时间也比较多。

2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 课件的运用并不是唯一的方法。

从课程整合的意义来看,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应无处不在

教师必须同时认识到,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 课件的运用不是唯一的方法, 也不一定总是最佳的方法,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学效果的工具, 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而且, 要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这个工具性体现在教师、学生两个运用主体及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阶段上。

2.1 教师的运用主要是在课前和课中 (课堂)

2.1.1 课前

本阶段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主, 如查找适合教学内容的资料、制作课件等。比如在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之前, 教师可以在网上查阅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这一科学原理的相关文字, 图片等教学资源, 并将其制作成演示型课件, 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兴趣和加深印象。

2.1.2 课中 (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以使用信息技术资源为主, 运用课件是最常用的方法, 但亦可运用信息技术即时解决一些相关难题, 同时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2.2 学生的运用应是全方位的

2.2.1 课前

本阶段学生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需要的资料, 为学习做好预习性的准备工作。比如在学习《呼吸和心跳》一课之前, 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搜索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了解测量方法。

2.2.2 课中 (课堂)

课堂中学习活动中, 学生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 或是在条件具备前提下,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即时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时, 在讲解完“万有引力”的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说法和观点。

2.2.3 课后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课堂中未解决的问题, 或是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或加以运用。还以教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为例,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闲余时间,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说法和观点。

3 教师还应认识到, 命题评价和小结性检测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 这方面不应该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死角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和检测也是教师的教学技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 课程的整合研究也应该把这部分包含其中。

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需要让学生从作业、练习和测验中得到评价, 通过及时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 反馈间隔时间越短, 学生越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 强化所学知识。一般说来, 每位教师都面对几十个学生, 批改作业或进行测验, 由于工作负荷大, 很难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 学生要同时学习很多科目的课程, 而部分课外的科学实验或观察又需要一定的周期, 反馈成果也具有滞后性。如果利用信息技术, 比如让学生用电子邮箱, 随时把自己的实验报告、学习成果传给教师, 教师也通过电子邮箱或校园网站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 学生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

4 综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 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 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 我们更倾向将其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 这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课程整合的目的, 就是增大学科教学的信息量, 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以使教学内容和活动更贴近生活, 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 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运用信息技术,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文和, 刘向永, 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电化教育研究, 2002.7.

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 篇2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传统教学的黑板、粉笔以及一些简陋的教具,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学习需要了。而且,小学生大多都比较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枯燥的文字内容、静态的图画以及教师的口头语言不能够满足到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上课思想容易开小差,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机会,它们的整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为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课已经列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已逐渐被教师和学生熟悉。大部分的城镇小学,甚至是一些农村小学都已拥有了多媒体教室,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设计课件的内容,然后利用素材库、互联网等收集素材,通过声、像、动画等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造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在让学生认识分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的动画来体现。例如:如何把三块饼分给四个人。多媒体可以把过程展示出来,方法一:把每块饼分成四份,各取一块。方法二: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到三张的四分之一。把这两种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想象理解,从而产生兴趣,对接下来的分数加减法学习就更容易了。

(二)利用多媒体减少学生思维的困难,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图像、语言、音乐、录像、剪辑以及文本资料组织到教学软件之中,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事物、动作转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减少学生的想象困难。尤其是一些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比较抽象,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理解,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多媒体直观性强、可无限分割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如何测量不规则石头的体积时,通过出示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把石头放进水中,被水覆盖后,水位升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画理解测量石头体积的转化过程,丰富学生的联想,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深刻。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充满奥妙的。对于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比较差。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在给数学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革及活力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课题与思考。

(一)创立素材库,共享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不断发展,每个老师都应该创建属于自己的资料库,通过计算机建立网络素材库,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去浏览和共享资料,不断应用,不断丰富,长期下去形成一个完善的素材库,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数学有与其他科目不同的特点,不像其他科目比较容易寻找素材,往往它需要一个连贯的过程来揭示规律,所以它的素材必须带有连贯性。如果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能够通过网络素材库找到需要的资料,或者与其他数学老师共享资料,那么对每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浅析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篇3

关键词 整合;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从计算机与教学联姻开始,广大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途径,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向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在感受教育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教育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同时也更加关注教育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相关的文章也不胜枚举,本文旨在以一线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角,以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为指导,对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作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的探索。

1 教育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所描 绘的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物变化及其丰富的物产。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 春、夏、秋、冬等季节的景物特征及其重点词语的定格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小兴安岭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必将大大提高。

2 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的有机整合

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的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我们利用网络将学生带入到今年八月十八日下午三点,科学巨匠霍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科普报告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大师神秘的风采,让学生感受到霍金在京城掀起的"科学风暴"的强烈。此外,安排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大科普网"在"物理学"栏目中,选择"天体力学",在其中学生学习了有关"宇宙的形成"、"大爆炸理论"以及"黑洞"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既与教科书相联系,又是前沿科技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3 教育技术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机整合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①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所带来的便捷,对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教《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类的课文,就"应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铁牛究竟是怎样''捞''起来的","应指导学生模仿伽利略实验的过程进行操作",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来进行演示,学生就能直观地感觉当时的情境,使这思维活跃起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

4 教育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机整合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教育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三辰影库"的系列光盘中,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的60%以上的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海上日出》、《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教育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从封建私塾中的讲经、读史、吟诗、对到现代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漫长历程。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校校通"乃至"班班通"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阔步进入了语文课堂。应该说,"善假于物"的语文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其产生的能量和蕴含的潜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它必将结出丰硕的实验果实。

[注释]①中等师范学校课本《心理学》,116页。

參考文献

[1] 语文在线课堂《故都的秋》网络学习,http://d2g.51.net/cgi-bin/article/show.php·id=49

[2] 陈建:《对教育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认识》,《教育教学研究》,2002年第9期。

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 篇4

践与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教学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实践研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理论依据]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发送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又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中对象: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有大投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黑板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由原来的单纯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教学的镜头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平分秋色,甚至学生占据大部分成为主角(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处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角色扮演、综合活动课及Internet的远程合作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媒体由单纯的教师的演示工

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支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地学习过程。师生积极合作、发现探索、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互相评价的热烈气氛和教学、学习过程。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些枯燥的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与自身经验的亲历性,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不仅会缩短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操作系统时,通过计算机设计几个情景:

(1)操作系统是人机交互中介(动画)(2)操作系统管理所有资源

(3)OS为其它软件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4)多种OS的差异性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了解了操作系统概念,而且知道它的作用,它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术语的含义。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快联系起自身的学习经验,会很快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习中。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要由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同样网上的信息也要靠教师去精心的筛选,引导学生不去浏览不相关的资源,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集合体,统一的具体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检验,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等设计方面,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各有优势和不足,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此理论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不能仅看作是辅助老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注意:不是在一节课中,你用了计算机机,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至多只能算作是浅层次的整合。很多时候,虽然计算机教师在网络教室上的,学生也多数时间在操作,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这能说是一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吗?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2-4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每个组当中,其实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三、网络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网络化的课堂评价,改变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

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老师的要求

1、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任何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声深刻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另外这种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以前的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国内外的都有免费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可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教育的是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次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的教育差异。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每位老师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书本与权威思维的禁锢师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

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远!

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

践与思考

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 篇5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采用现代化的各种措施,将各种有关技术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当中,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关系,从而能够对高中的数学教育质量起到突破性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通过使学生和老师能够方便地获得信息化的数学资源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内涵主要是教学环境和资源均达到信息化的标准,学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学习工具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学习.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更为高效地建立整个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体系,将高中数学中的大量繁杂知识有条不紊地整理在一起,便于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两者之间的整合营造出一种条理清晰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将高中数学的本质通过信息化处理完美体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现代化信息的帮助下能够迅速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一次突破,打破高中数学教育不高效的僵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对学生的信息化能力和学习数学的能力有着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思维的转变也有着要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到高中数学的教学课程当中,使教学环境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具有发散性,让教学环境由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两者的有机整合不仅是改变了教学的单一性,将教学过程由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多种形式、多种地点的教学模式,还显著增加了教学资料的数量和种类,使教学资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引进了大量的网络平台上的资料可供学生自由选择,扩宽了学生的视野.教学资料的多样化与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及课外都能够接触到高中数学的相关知识,教学环境由单一的静态转变为丰富多样的动态.

(二)数学教学能够更加高效理想的进行操作

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增加了图像、音频等教学信息,使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资料更为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来源于课本,还能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变得更加多样并且获得途径更为丰富;数学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变得更为具体,以往的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的描述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十分困难,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化处理将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和老师的面前,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困难的难题;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通过视频、图像等教学信息将文字性的数学知识表现得更加多维化,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数学的本质,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措施

(一)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不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和创造性都十分强的学科,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千变万化,而现代教育技术是人工智能的结果,只是用来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要使“黑板”与课堂上的“大荧幕”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课堂上,特别是数学课堂,黑板是教学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很容易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可以随时演示同学们的思路,并且操作性强.当然,现代教学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实时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学习内容,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把一些三维的实体直观显示在大荧幕上,例如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三维立体几何这一部分内容,一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现代教学技术正好弥补了传统课堂上的这一缺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加强对数学教师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需要高中教师可以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在高中在校的数学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老教师,他们那一代不像现在一样信息技术这么发达,即使有一点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也不足以使真正的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数学教学当中.要想充分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给教学带来的种种益处,必须从教师抓起,培养他们运用各种数学软件的技能.对数学教师来说,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知这种整合教学的模式,认识到时代的变化也必须要体现在教学课堂之中,作为教师更要为人师表,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学生的步伐.学校定时邀请一些专家对在校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校内积极开展教学软件交流研讨会,让教师可以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真正应用于教学的课堂当中,从根本上改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D].保定:河北大学,2005.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篇6

在新课程改革刚起步阶段, 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也是我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在不断研究的课题, 可以说, 探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 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课前我精心安排导入教学, 利用各种方式导入教学, 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乐趣。比如, 在学习“Word2003的图片编辑”一节课时, 让学生先欣赏多幅我自己做的比较完美的作品, 然后问学生是不是也想拥有同样的作品啊, 这时就点燃了学生欲望的火花, 引发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欲望, 动机由此产生。情境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启动环节, 这个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非常必要,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 同时也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实践。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新学科有很大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挖教材, 改变教学策略, 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创设条件, 提供机会

在现有教学条件下, 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操作, 在适当时候加以引导, 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比如, 在学习“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一节课时, 我介绍了如何在网易上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然后给学生几个可以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网站, 让他们随意选择 ( 新浪、搜狐、雅虎) , 这样他们在申请过程中就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这时就让他们相互研究, 自己解决。因为在不同的网站申请邮箱其方法和步骤是大同小异的, 但总有一些差别, 如邮箱的名称、容量大小、提供网盘的容量及申请方式等。这样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就可以比较、交流, 互相学习, 最后总结出申请邮箱的步骤和方法, 总结出不同邮箱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在共同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优生发挥特长, 施展才能, 差生尽其所能, 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 将会明显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纪律。

学生独立探究是学习方法, 是研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这样训练学生, 久而久之, 能使学生形成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理念所在。

三、创设课堂氛围, 收获成果,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 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技能, 这就要求老师创设氛围,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 体会收获的快乐, 这一点在学生学习做flash动画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Flash中提供了许多绘图工具, 在绘图过程中只要稍加改变, 一个图形随即会变成别一个图形, 而且十分形象。学生们在灵感的驱使下, 随心所欲地变换图形, 充分享受着自己的成果。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避免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操作、模仿,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脑、口、手,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变化,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参与者的作用, 多看、多听、多出主意,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并使之成为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出发, 考虑学生的兴趣、审美等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生。例如, 每节课中运用生动、有趣的内容, 教学环节斥、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教学过程中穿插与教学有关的小游戏等, 始终让学生的兴趣高涨, 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四、推进其它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仅对技术的学习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因此,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情境, 都可以介入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同时其它学科, 如美术、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也非常容易融入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这样我们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也更容易展开教学。例如建网站这一课, 借助历史课唐代瓷器这节课的知识, 借助历史课的内容建学习网站。课前, 教师布置学生将历史课唐代瓷器这节课好好梳理、归类, 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课上利用历史知识为载体, 建网站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因为建网站这一任务要有具体的主题, 本节课的主题就是《唐代的瓷器》。这样学生就会有地放矢, 目标具体、任务具体, 既实践的做网站, 又巩固和扩展了历史知识。信息素养的培养还要贯穿于各学科课程教学当中, 因为信息素养本身也不是信息技术单一学科能够培养和完成的任务, 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还有, 在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时, 我先放一首学生喜欢的歌, 然后让他们唱。正当学生兴致正浓时, 我就介绍这首歌是如何在网上找的, 引出他们在网上查找自己喜欢的歌曲的兴趣来, 然后学生可以一边欣赏我的电脑里传来的音乐, 一边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歌曲。当然, 搜索完毕, 就可以享受成果, 边听边唱了。在这种氛围下学习, 学生更愿意接受。

关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有很多种应用, 而且不同老师应用的效果也不同, 欢迎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是很适合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说细说明: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创设备件, 提供机会;创设氛围, 收获成果,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融合。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情境,动机创设,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点滴.松源教育, 2011, (03) .

[2]浅谈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校外教育, 2014, (07) .

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 篇7

关键词:教育法学,学科价值,学科发展

教育法学作为教育学、法学的交叉学科, 在西方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 教育法学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截止到今天还不到一百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法制事业的发展, 需要健全的、科学的教育法学理论支持。所以, 了解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 促进教育法学合理的、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法学学科建立的实践发展需要

(一) 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情况下, 要求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部门在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但这一目的的实现, 需要积极建设教育法学, 充分利用教育法学, 将教育与法律有效结合, 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所以, 教育法学学科的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需要。

(二) 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教育事业有很大进步, 这使得我国亿万青少年能够接受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但要想持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还需要积极完善教育立法, 使教育工作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的落实, 而不受个人意志所改变, 例如义务教育学费、杂费免除政策的落实、教师工资的调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这目的, 需要得到教育法学的支持, 利用教育法学的理论来完善教育立法及教育法制, 使其能科学、合理的约束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对教育法学的需要非常强烈。

(三) 法学事业的发展需要

法学方面的一些专家认为教育法学属于边缘学科, 其对法律事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这种说法并不完正确。从法学的角度来讲, 教育法学的确是边缘学科, 但其对法律事业起到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 可以对教育法律提出新的意见及完善措施, 使教育法律具有新的活力, 相应的法律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而发展。所以, 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需要借助教育法学的力量[1]。

二、教育法学学科价值

(一)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主体性

中国思想的精髓在与其具有较强的流动的主体性。纵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法律在各个时期都以不同方式呈现, 如秦律、汉律、唐律等, 但法律一直都是存在的, 且生生不息的发展流动着。横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文化中所渗透的教育法律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由此可以说, 教育法学虽不同于法律, 但其关注着法律的主体性, 并深刻强调法律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 教育法学深化了法律主体, 使教育主体在法律中的含义更加深刻[2]。

(二)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法律是刚性的东西, 这是很多人对法律的认知。其实不然, 法律并非只有刚性。其实, 古代的法律注重道德性、价值性、教育性的体现。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 法律成为解决利益问题、权利问题的有效手段, 随着法律的频繁使用, 广大人民被这一现象所影响, 变得越发世俗、利益, 将法律视为最低的道德底线。而教育法学则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通过法律条规的实施, 改变人们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观念, 良好的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的推行具体提高法律教育性的价值。

(三) 教育法学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教育工作的落实除了要强调“爱”的体现之外, 还要强调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工作按照规则来实施, 可以公平公正的解决教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使受教育者在平等的教育中良好发展。教育法学尤为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用其理论来优化教育工作, 可以使教育的规则性得以凸显, 使教育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3]。

三、教育法学学科发展

基于我国对教育法学的需求, 科学的发展这门学科, 应当以加快推进教育法学二级学科建设为主。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六修五立”的立法任务以及青少年保护方面的法律。完成这项任务, 需要有一个学科来作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和司法的支撑。这门学科就是教育法学, 积极探究、研究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填补教育法学空白, 使其成为二级专业学科, 如此, 其可以支撑立法任务及相关法律的建立。所以, 不断推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4]。

四、结语

教育法学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 如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利于促进我国法律事业发展;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成为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和法律事业的理论需求, 积极促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法学的转折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44-53.

[2]刘冬梅.教育法学学科建构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8 (3) :250-253.

[3]龙洋, 孙霄兵.对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学报, 2011, 07 (6) :26-30, 83.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现代技术;语文教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91-01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起以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契机产生共鸣的新的现代教育体系,而且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使我们的教学手段有了极大的改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激活,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情并茂、动静交错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声音等方面的良好效果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是一篇介绍北京夜景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于是,我上网收集了大量北京夜景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教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参与,即处于被填鸭的状态。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堂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知识程度、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操作、去实践、去探究。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氛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教师指挥,学生只能全盘接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小语二年级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知道傣族泼水节的欢快独特之处和这次泼水节的难忘。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都来动手动脑,一起查找资料,把课文的教学目标、教材简析、学习方法、课文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有关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图片和课文中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同度过泼水节的难忘资料、欢快情景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课件,并引申出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图片。上课时,同学们看着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劳动成果,是那么投入和兴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的朗读、背诵,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真正成为了知识的主人。

三、优化课堂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恰当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尤其重要。而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文字、圖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图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二年级课文《恐龙的灭绝》,这是一篇知识性课文,其中恐龙的变化和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特别是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个科学性的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中形象的影象资料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情景之中,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的画面,学生亲眼目睹屏幕上恐龙的变化及灭绝,如身临其境,看到了一部制作精美的动画片,使学生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的环节,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篇9

成 果 目 录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课题组

一、方案报告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工作报告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设计脚本 三、二千多个网络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课件

四、典型课例

1、语文:练春春老师执教的《春笋》;徐颖老师执教的《春雨的色彩》;吴影老师执教的《小熊住山洞》;陈小云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笋芽儿》;石禹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徐颖老师执教的《耳朵上的绿星星》;肖力老师执教的《一面五星红旗》;潘德梁老师执教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是小小推销员》。

2、数学:郭娅娟老师执教的《观察物体》、《设计包装箱》;王波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张帝老师执教的《数学乐园》;杨玲老师执教的《巧妙测量》;王燕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

3、英语:陈建国老师执教的英语课《Chinatown》、何雨蓓老师执教的英语课《Teaching Plan》。

4、科学:刘莹老师执教的《健康需要新鲜空气》,《雨的观测》

5、美术:吴倩老师执教的《发现吊脚楼》、《小丑》,文娱老师执教的《对话校园设计》,练春春老师执教的《窗口》

6、音乐: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小乌鸦爱妈妈》

7、体育:黄剑老师执教的《龋齿》

8、品德与社会:叶茂老师执教的《向谁学》

五、研究论文

1、令狐林老师撰写的《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软件创新设计和制作》、《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

2、张帝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之行动研究》

3、王波老师撰写的《“试飞”后的几点思考》

4、练春春老师撰写的《浅谈一年级(苏教版)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表在重庆教育2002年11期上)、《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发表在重庆教育2003年2期上)、《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网上咨询解心结》、《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5、程吉富老师撰写的《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

6、陈建国老师撰写的《尝试合作学习,整合英语教学》、《借助网络手段,介绍英语背景知识》

7、杨桂林老师撰写的《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结合》

8、吴梦老师撰写的《学科课程整合让英语教学活起来》

9、刘莹老师撰写的《谈改变促学生提高》、《关注科学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10、叶茂老师撰写的《关于在德育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11、邓勤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

12、文娱老师撰写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

13、肖力老师撰写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14、曾世勇老师撰写的《建构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课堂》

15、郭娅娟老师撰写的《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之——设计包装箱》

六、课题获奖成果

1、练春春老师的多媒体电子教案说课《春笋》获重庆市特等奖;教案《会走路的树》获重庆市二等奖;论文《谈网上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获渝中区一等奖;

2、何岚、徐颖、张晓春、卓樱岚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对生命生成性的关注》获全国一等奖;杨玲、李启琼、李永强、张帝等制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视频案例《老师请闭上你的嘴——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获全国一等奖;刘莹、张超、程吉富等制作的《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三等奖;

3、刘景西老师的电子教案说课《葡萄沟》获重庆市一等奖;何岚老师的电子教案说 课《眼睛的苦恼》获重庆市二等奖;

4、令狐林老师的论文《宽带网络教育与传统小学教育优势互补分》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数字时代学校的动力系统》获重庆市第三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集》;

5、王波、令狐林、程吉富、卓樱岚制作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整理和复习》获重庆市第四届电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

6、石禹老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说课《只有一个地球》获重庆市二等奖;

7、邓勤老师执教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获重庆市音乐新课程竞赛决赛一等奖;

8、程吉富老师的论文《浅谈网络时代儿童科技素质培养》获全国二等奖;论文《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信息技能培养》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浅谈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重庆市二等奖;教案《竖排文本》获重庆市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小学课件集》获第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优秀奖;

9、吴倩老师执教的美术录像课《发现吊脚楼》获全国一等奖;论文《美术教学与本土文化研究》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挖掘本土文化

挥动创造翅膀》获全国二等奖;

学科教学与教育技术 篇10

一、主题式整合

主题式整合就是依据教学或者学习目标,充分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及创新,解决对应主题的各个子问题,进而完成主题所涉及的知识意义的构建,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是:调查——确立主题——获取资源——解决问题——形成作品——展示新作——实现目标。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介手段搜集大量信息,并且要从内容丰富、门类众多的知识信息中提取出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数据和素材,进而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或者再创造,组建自己的学习展示平台。通过这样的信息检索、采集、筛选、整理、加工、创造的实践过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面对大量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信息,学生的想像空间将会大大拓展,创新灵感会被不断激发,通过知识信息的再创造和意义的构建,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新能力。

由于此模式的大部分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且最终主题学习成果的完成要借助大量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等要求较高。教师应注意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的作用。

二、情境式整合

情境式整合就是围绕教学或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关的学习情境,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协作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完成情境中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进而实现知识意义的构建,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深入情境探索问题——资源整合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要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乐于在学习情境中积极地完成各种任务,并通过与其他学生合作或者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实现已有知识体系的更新,完成学习目标。

此模式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而创设情境的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目标要求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情境中所提出的任务应注意多层次,以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照顾个体差异。

三、平台式整合

平台式整合就是搭建一个能够明确体现教学目标,并且包含丰富信息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交互性的、相对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不断完成各个分支任务,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整合模式的实施过程是:明确任务——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展示评价——完成目标。

上一篇:影像技术实验教学下一篇:现代中专数学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