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十篇

2024-07-27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1

1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优势。第一, 适应性较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相对较小, 因而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可以有很好的适应性, 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 市场退出的成本相对于其它大企业而言要低的多, 并且也很容易进入到另一个行业中去。第二, 经营差异化。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原因的限制, 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开展多元化服务, 只能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差别化战略与其它企业进行区发, 建立起自身的比较优势。第三, 成本较低,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成立的时间一般较短, 因此对于企业的投入也较少, 负担较轻, 相应的各方面的成本也相对较低。第四, 企业机制灵活。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 可以有效的根据用户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具有用人灵活, 机制灵活的特点, 这一优势是很多企业都难以达到的。

1.2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劣势

虽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优势, 但是同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 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第一, 管理体制落后。同大型企业相比,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体, 随着中小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 这种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企业的管理者大多都是从小的作坊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大多数的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 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对一些外聘的管理者又不赋予一定的权利, 致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第二, 融资困难。发展资金是中小民营企业取得发展的关键要素, 当前, 我国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存在严重的资金缺乏问题。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物, 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 没有合法的抵押手续, 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考虑, 不愿贷款给民营企业, 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 贷款营销的方向依旧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第三, 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短缺是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小, 难以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各项福利和保障, 不能为员工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致使一些员工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希望, 纷纷离职, 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 生产技术落后。当前,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弱, 大多数的民营企业的生产技术都是都通过购买得来的, 对于一些核心技术没有有效的掌握, 同时, 企业内部之间缺乏有效的科研环境和优秀团队, 使得技术创新工作无法得以有效开展, 这些劣势严重影响着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机会

第一, 经济环境。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稳定, 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在城市化和消费结构转型等因素的支撑下, 经济在一个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入, 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 政治环境。中小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国家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形成良好的社会竞争机制, 必然会进一步采取有利措施, 制定适应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中小民营企业要好好的抓住有利时机, 有效的发展。

1.4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第一, 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当前, 世界经济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我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但事实上, 我国出口增速与消费增长相脱节,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面对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生存的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快, 外资企业将不断涌入, 外资企业具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足够的资金优势, 这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将造成具大的影响。第二, 宏观管理体制的影响。由于我国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地方, 当前我国在中小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制定方面, 还没有具体的指导规范, 各级政府部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较少有法可依。同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金融、财税等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三, 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较薄弱。中小民营企业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中介机构来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咨询等服务, 但在当前发展环境中, 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非常少, 社会各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这些外部威胁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

中小民营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前,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 如何有效的实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有效的利用自身优势, 采取发展战略, 实现可持续经营, 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表现出的问题与不足, 必然要认真分析, 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2.1 获取政府扶持战略

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 都是因为政府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这有利的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我国由于各项原因的影响, 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善仍旧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 企业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 主动去争取政府部门的扶持。中小民营企业要通过合法渠道向有关领导提交可行议案, 将自身存在的问题透明化、公开化, 让政府部门更加的了解中小民营企业。要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企业论坛、招商会议等, 拓宽与政府各部门的接触面, 使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信息, 这也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更好的了解相关产业政策, 促进企业信息渠道的发展, 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 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要更好的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加中小民营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小民营企业, 为企业产品的销售带来更多的利润。

2.2 突破关键障碍战略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体制因素和资金因素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生命周期短的现象,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使企业能够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起点, 中小民营企业只有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 才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只注重对将来的规划, 忽视了企业实际的生存问题, 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由于缺乏具体的可行性而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与意义。因此, 中小民营企业必须要认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战略制定。

许多大型企业有着产品品牌优势和市场地位的竞争优势, 这些大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对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对于产品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力度开发不够, 如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与处理等。这就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它可以有效的依附于大型企业进行发展, 这样可以形成有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能够各自发挥有效作用, 在发展的过程中, 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充分的学习大型企业的发展技术和力量, 使中小民营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一部分, 实现专业化的分工要求, 这是中小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现实途径。通过依附于大型企业进行发展, 可以使中小民营企业不必研究企业发展方向, 可以为其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促进社会分工程度的专业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 传统的社会单赢局面已经不覆存在, 社会都是在不断的追求双赢或多赢。对于每个企业而言, 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 都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任何违反商业生态系统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无法与其它企业形成竞争对比, 在无法取得成本竞争优势的情况下, 往往采用偷工减料、违规使用原材料的手段, 这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 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正确全面的地认识和把握与其它相关企业的关系, 积极调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使自身的商业行为趋于良性化。中小民营企业必须要积极的改善自身信誉, 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加强社会责任感建设, 从而推动行业价值链系统的良性化, 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2.3 企业融资战略

资金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中小民营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协调领导作用, 积极寻找当地发展优势, 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引进外地企业家投资兴办企业, 从而有效的带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逐步形成一定的中小企业产业群, 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 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环境, 要不断的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集群意识和群体竞争观念, 积极组建新的关联群体, 或者加入已经存在的群体, 有效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同时,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要善于运用自身的力量, 借用风险投资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战略, 有效的寻求各类合作伙伴。当前, 面对社会发展的形势性, 中小民营企业必须要认真分析自身情况, 有效利用国家产业政策, 发挥自身主体的优势,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竞争的社会浪潮中取得领先优势, 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政策, 中小民营企业凭借其明晰的产权和灵活的经营机制, 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迅速成长, 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 对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进行了SWOT分析, 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 制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以期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SWOT,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辛杰, 徐波.民营企业战略环境变迁与战略选择[J].商业研究, 2005 (03) .

[2]谷立霞.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瓶颈及其突破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1) .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2

关键词:福建,民营物流,发展,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物流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邻, 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随着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福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这给从事物流行业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拒统计, 福建物流企业有数千家, 当中民营企业占大多数。这几年, 随着物流市场的扩大化, 国外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分饼的行动中来。面对国有物流企业与国外大中型物流企业的两面夹击, 福建民营物流企业该何去何从呢?

一、福建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 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整体辐射效应为福建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主要指台湾海峡西岸, 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 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 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 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 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海西经济联系网覆盖闽粤赣浙20个城市, 分别为福建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宁德、南平、三明、龙岩、浙江的温州、丽水, 衢州, 广东的梅州、汕头、潮州、揭阳, 江西的鹰潭、上饶、赣州、抚州市。从2006年全国“两会”把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去, 这为福建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与台经贸和各项交流项目的不断扩大, 福建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地区, 截至2009年底, 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79743个, 实际利用台资492.8亿美元。其中在闽落户的台资投资项目共计10091项, 累计吸引台资216.36亿美元, 占比43.9%。两岸贸易的蓬勃发展, 使得物流需求显直线上升形式, 这位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而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位于福州市东南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 距台湾新竹港仅68海里, 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份;北面、西面和南面分别与长乐市、福清市和莆田市秀屿区隔海相望。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推进六大区域建设:产业发展区、国际旅游发展区、商贸合作区、现代物流港区、科技文化产业区、城市发展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有利于加强全方位招商引资、建立新的产业链条区域、加强两岸商贸合作区, 使其形式“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 提升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度, 使之成为拓展海西沿海城市话格局的新增长点, 为其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2. 福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福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构建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绿色和谐的海西高速公路网;铁路已形成4条进出省通道, 加快建设快速干线铁路。温福铁路通车、福厦、龙厦、厦深、向莆等快速铁路的建设。依托福州港务集团、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主体, 分别加大力度, 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 打通港口集疏运通道, 改善港口和内河航道通航条件。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 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和条件的不断推进, 福建民营物流企业在发展上具备了强有力的基础做支持。

3. 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促进了福建民营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

目前, 以Fed Ex、UPS、TNT、DHL这四大跨国物流企业巨头静静盯住中国这个市场。跨国物流企业资金雄厚、规模大、业务能力强, 突出特点是业务附加值高, 能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物流服务。这些大型国外物流企业的进入促进福建民营物流企业改变其原有方式, 提高其服务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 只有转变起经营方式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站稳脚跟。

4. 福建省政策扶持为福建民营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近几年, 福建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和《福建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在其规划中, 明确指出保障物流用地、确保物流通畅、拓宽融资渠道。一直以来, 福建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着用地困难、车辆流通过程中收费过高、资金周转困难。政府的优惠政策给相关物流企业吃了定心丸, 让他们能够向规模量化、产业质化、服务优化转变。

二、当前福建民营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 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物流发展受限

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物流专业人才奇缺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业跨越性的发展随之需要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和领军的物流人才及其人才储备。虽然各高校紧跟社会变化设置物流专业, 但在客观上只是杯水车薪, 初级的物流人才缺乏实践性, 中高级人才发展有限, 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物流人才实践性、理论性、创新性的培养成为发展物流教育的一大难题。物流人才职业发展的提高、实现机械化, 薪酬的配比性成为企业储备物流人才所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2. 资金短缺, 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起步晚, 普遍存在规模小、运输布点少、运营成本偏高、固定资产少, 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首先在民营物流企业中, 大多数企业没有机械化的装卸设备, 基本靠人力装卸搬运, 这样造成成本过高, 企业本身现金流就有限, 在没有配套的专业化管理下, 导致服务质量差, 形成付出多收益少的局面。而要改变其现状就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二是现资金来源最主要是向银行进行贷款, 由于国家对银行贷款考核严格并且随着这几年利率的不断攀升, 给自身基础就薄弱的民营物流企业增加了融资的困难。福建省众多物流企业希望在融资上能给他们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三是民营物流企业未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在循环上不能做到良性运转。

3. 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 物流信息技术普及率偏低

首先, 福建省民营物流企业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 无法形成物流一体化和现代化。“散、小、弱、差”是福建省民营物流企业突出的弱点, 民营物流企业在组建过程中, 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了少数知名的企业外, 大部分企业服务能力和品质都偏低, 导致顾客反馈差, 使得民营物流企业在市场上口碑下降, 无形中与国际物流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造成恶性循环。使得近几年国际物流企业进军福建市场时, 出现收购民营物流企业现象, 轻松占据本有的市场份额, 使得本国的竞争力下降。二是物理信息化较弱, 其中存在大量问题, 如观念、管理、标准化问题等。观念问题:认为建立信息化是浪费资金, 是赶“时髦”, 除非万不得已, 不会用物流信息系统。管理问题:民营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 业务流程不清晰, 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规则存在很大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在对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上没能形成整体性。福建省很多民营物流企业, 没有配备配套的信息化管理, 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 与外界进行沟通的工具还是停留在初期的电话、传真上, 使得物流服务效率低下, 准确率不好, 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凭证。标准化: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标准化会降低生产效率, 多头管理导致物流行业标准化矛盾突出, 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信息格式不统一, 接口不统一, 阻碍了物流信息化市场的发展。

4. 民营物流企业价格竞争激烈

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明白进行物流外包能给其带来空间利润, 使得自己能够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大量业务的进入使得物流企业的市场活跃起来, 从事物流业务的人员增多, 品种也多样, 从单一的运输到报关、代收费等增值业务的扩展。民营物流企业想在市场这块肥餐中分得一份羹, 各民营物流企业用降低成本来迅速占领这个市场, 降低成本带来了服务低下, 破坏了市场本有的竞争机制。市场占有率固然重要, 但牺牲服务质量来提高占有率是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福建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对策

1. 培养物流人才

物流行业如火如荼地发展, 人才需求量骤增, 而福建在物流人才上缺口重大。首先, 福建省需要引进一批物流专业的中高级人才, 满足物流企业中综合能力人才缺乏的现象。二是在福建省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由于物流专业在实训环节投入巨大, 使得很多高校更愿意投入成本低、收益高的专业, 使得物流专业的开展受阻, 政府应加大在其模块教育的投入。三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形成“产、学、研”机制, 培养实操能力强、适应力高、能吃苦的物流从业人才, 而非在教育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在温室中培养花朵, 应与企业联合办学, 并在校企合作中完成岗前培训。

2. 创造良好的内外部金融环境, 加大对民营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

首先, 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 加速周转和增值, 在内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人员应参与物资购销合同的审核;资产的分配、使用应严格按照资金计划继续, 并且进行严格的各项资金审核制度;资金回笼, 财务人员必须自始至终进行监控, 避免产生坏账。建立资金定额管理;搞好资金筹划, 提高资金使用率。二是进一步强化物流产业的地位, 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中, 并为其提供体制、政策和法规保障。政府应每年都拨出专项资金作为国家、省扶持物流项目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 配套资金应按财政体系分级负担, 支持物流项目的建设, 给民营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政府与金融机构签订合同, 对于合格企业应放宽贷款额度, 加速民营物流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3. 提高专业度, 物流信息化

首先, 建立起标准化、国际化服务理念, 加快自有传统模式的转型步伐, 同时改变其人海战术, 投入自动化设备, 达到节约成本, 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二是应提升民营物流企业的管理理念。让民营物流企业管理者认识到物流专业化和信息化对效率提高的好处, 并且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去。三是对于民营物流企业来说, 应优化其管理模式, 建立起健全的、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 并根据具体自身情况进行优化。对福建民营物流企业来说, 物流的信息化的建立需要企业自身立足长远, 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 坚持走信息化道路, 构建属于自己特色的物理信息系统。并且加强与政府部门、信息化设计商的沟通和协调。

4. 建立公平健全的价格竞争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物流的需求显井喷式发展, 服务业竞争激烈, 市场必须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下, 抑制价格战、垄断现象的出现。民营物流企业间的低价竞争路线会随着各种成本的上涨, 进入两难境界, 民营物流企业应走差异话路线, 走好自己特色的服务。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个指导价格, 企业可以上下浮动, 但不能超过一定范围, 用良好的机制来规范市场。

参考文献

[1]黄小晶:《2010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3

一、民营银行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理论分析

民营银行在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应具有如下优势:

1.经营模式相匹配

中小民营企业由民间资本所有,难与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发生直接的市场行为。现在的做法是依靠政府的介入;而民营银行由民间资本控股,按照市场原则运行,是完全市场化的金融,有完全独立的、自主的市场化行为,它没有所有制约束,完全凭效率和信用来支配资金流动,所以它还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2.资金供求相匹配

我国现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的发放上优先满足国有大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需求量小,因而很难进入国有商业银行选择和支持的视野;而民营银行规模虽小,但是服务高效快捷,特别适合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因而是一个天然的贷款零售商,可以很好的满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周期短、贷款量小、需求紧急等融资需求。

3.信息方面存在优势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强化以及法人管理,信贷审批权上移,以及长期以来和中小民营企业缺少业务往来等原因,造成了信息的极度不对称,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客观原因。而民营银行数量众多,且多为中小银行为主,他们分布在各地,扎根基层,最能了解地方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自信状况和企业家素质,最能低成本地搜集当地信息存量,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此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偏高的障碍。

二、民营银行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

设立民营银行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上面论述的民营银行在这方面的作用只是在外部环境成熟,民营银行自身发展相对完善的理想状态下的结果,而实际上民营银行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外部环境的制约及现实的选择等原因并不能实现上述优势。

1.民营银行的生存危机

民营银行是一个严格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的银行,因而需要一个完善的外部金融环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民营银行需要的外部环境尚不具备。首先是缺乏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民营银行能否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尚是未知数。其次,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即在严格的利率管制和银行业务的管制。在这种情况下,民营银行不可能真正实现以价格(利率)为杠杆的市场经营。

在2006年12月11日这一天,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一项调查显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仍愿意选择国内银行的人占72.7%,明确表示将选择外资银行的占10.8%,此外还有16.4%的人在观望。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国内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则是更大的挑战、竞争和机遇。我们不难想象,即使是经历了两轮洗牌,做了充分准备的国有银行都难以担此重任,更不用说既缺乏经验和优秀人才,又缺少完善规章制度的小规模的新兴民营银行了。有例为证:泰隆城市信用社是一家公认的经营不错民营金融机构,其1993年成立是资产近100万元,到2003年12月底存款余额达到了33亿元,贷款余额达到了22亿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其他银行所不能及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样的增长泰隆用了10年的时间。而这样的规模不用说在国外,就是在国内银行业中也只能处于银行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对国有银行的冲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三、现存民营银行的完善

从主观上讲,适合民营银行发展的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对现存的民营银行进行改革,并设计好民营银行的经营框架,既能保持银行业市场对民营资本的开放渐进有序,又能保证民营银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1.加强内部控制

由于民营银行具有先天的民间经营、资产结构多样的特点,股东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加强内控,提升民营银行的竞争力。特别要提到的是应严格限制关联贷款的额度,严防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为自身非法捞取进一步扩张的本钱,这样不仅完善了民营银行的内控机制,保证了民营银行运行的安全性,提升了自身的信用水平,有利于整个金融业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民营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支撑。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没有政府信用作为保障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安全性无从保障,而这将使民营银行的信誉无从谈起。泰隆和银座城市信用社是浙江公认的两个民营银行标本。但2001年下半年,两家城市信用社发生了挤兑风潮,最后还是由当地政府出面调集资金帮助解救,这样就违背了市场化原则。民营银行不是没有生存的可能,关键是要有一套制度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3.为中小民营企业建立信用平台

民营银行应充分利用其分布广、扎根基层的特点,加强与所在地范围内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资信状况、经营业绩、项目前景等。根据上述内容為这些企业建立确切的信用平台,对那些信用等级高、资信状况佳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快捷和高效的服务,拓宽业务种类,切实为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一些预期收益高的投资项目量身定做融资方案。这样,不仅满足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增强了民营银行的竞争力,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探究 篇4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现在中国民营企业正面临从企业家管理机制向管理者管理企业转型、进而向管理创新型企业转变的严峻挑战。

民营企业不仅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而且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并对社会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变化的环境对企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力,掌握好变化的经济环境是战略管理的基础。由于发展的时间不长,民营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例如在单一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选择上,民营企业往往只考虑了短期利益,而没有从战略长期性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如何创造核心能力,最终达到持续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发展战略理论是关于企业如何发展的战略理论体系。与传统的竞争理论不同,发展战略理论不是以竞争为导向,而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为目的。《战略选择》中提出,企业战略包括包括愿景(Vision)、战略目标(Strategic Objective)、业务战略(Bisine-

ss Strategy)和职能战略(Function Strategy)四大部分。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在战略思想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然而民营企业全面系统管理资源严重不足,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三、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发展展略

(1)公司简介。中德设备有限公司于成立,国内最大的啤酒设备生产厂家之一,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德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面积150余亩,员工500人,具有独立的进出口权,被德国南巴伐利亚州啤酒协会授权为“山东中德啤酒技术推广中心”。

(2)发展战略。中德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成立市级“技术中心”。行业内首先使用美国SolidWorks三维立体开发设计软件,并实现了ERP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专业技术队伍。为企业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畅销的优质产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生产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强化发展共赢;加快片区建设进度,推动中德跨越式大发展;携手喜力啤酒,共拓欧洲市场;提高履约能力,强化团队执行力;提升校企合作战略,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用真情铸就希望,用爱心传递生命。

(3)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技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局面,划分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方式。当前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阻碍中德设备有限公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融资环境差,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中德设备公司的`技术创新。形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中德设备公司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由此直接导致了这些企业运营能力、新技术研发能力减弱和竞争力的下降,成为制约山东中德设备有限公司发展的瓶颈。

创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尽管山东中德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开发逐步进入良性发展,全国生物工程技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注册申报与批准数明显上升。

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就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应以与组织相配,带动组织高效运行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中德企业由于缺乏对组织结构重要性的认知,对本企业结构定位不够清晰,形式传统、结构单一,灵活性差。

四、中德设备面对问题的处理对策

(1)系统的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中体制、政策、市场、技术等环境因素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企业和企业战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对于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德企业过去的成功方式和管理经验,在今天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中德企业必须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德企业通过获得大企业的资金援助,以解决资金的困难。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产品的生命是质量,质量管理是技术中德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2)正确的定位、战略决策和战略选择是中德企业成功的基础。

(3)优秀的经营理念是中德业经营理念加个人理念的一种反映和总结。山东中的设备有限公司的“科学求真伦理求善”“健康为源,诚信为本,稳健为营”,“诚信回报社会”几乎是所有成功企业虽追求的理念。

(4)模仿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持续的产品创新,工艺增量创新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通过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开发某种产品的新功能等达到产品创新的目的,通过产品创新,企业可抢占市场,获得先动优势。

五、中德发展经验给其他民营企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中德设备有限公司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战略:

(1)政府应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立法和司法保护。现阶段,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各种综合及针对性的法规来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及权益。

(2)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立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进行信用担保,帮助民营企业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另外,在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确实存在困难的条件下,应该加快发展非国有银行,增加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

(3)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的沟通。通过组合子学术专家及民营企业领导参加各种会议、论坛、研究等形式,拓宽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沟通渠道,为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桥梁作用,从而解决民营企业科研人才缺乏和技术落后的难题。

六、我国民营企业发挥战略的新思想

争取政府扶持战略。而在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企业还应当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去争取政府的扶持。

卫星战略突破瓶颈战略,如前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寿命极短,企业存在严重的瓶颈问题,例如行业生存空间瓶颈、企业信誉瓶颈、产品销售瓶颈以及国际化瓶颈等,这些对企业的生存带来了直接的威胁。因而,解决企业生存问题是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只有巩固了生存空间,企业才有发展的可能。

我国民营企业在无法通过短期时间增强自身人才实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较少的人力投入获得巨大的人才资源。企业可以加强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究合作。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设立科研中心,由企业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企业更快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

七、结束语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国企改革给民营企业既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挑战。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令人深思。

本文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企业的内外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提出卫星群战略、政府扶持战略、低成本人才战略等战略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机会,杠杆化企业自身优势,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7).

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对策思考 篇5

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博弈分析

目前, 我国的物流市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综合物流、快递领域, 如中远、中邮、招商局物流等具有相对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扩展、资金融通、客户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但因其内部运行机制不灵活, 现代管理制度相对欠缺, 整体竞争力较为薄弱。二是规模化的民营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快递、综合物流等领域, 较为典型的如远成、宝供、顺丰速运、宅急送、佳吉快运等。这些企业运作机制相对灵活, 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客户资源的优势, 但因受资金、相关政策的制约, 其规模、服务水平以及整体竞争力尚待提高。三是国际物流巨头。如Fe d E x、U PS、TNT、DHL等依托长期的积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具有较强的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运作的优势, 已在我国物流市场抢占一定份额。

民营物流企业与国有、外资物流企业的合作博弈。尽管我国民营物流企业起步晚, 发展慢, 却拥有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 民营物流企业数量众多, 分布广, 经营形式多样, 机制灵活。第二, 民营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以前的运输、仓储公司转变而来, 具备物流单项功能熟练的操作能力和成熟的管理经验, 易于找准市场定位, 选择产业链中的物流服务和产品的缝隙, 实施高水平、专业化的经营, 从而吸引大量客户。第三, 民营物流企业有明显的家族化痕迹, 使得企业在产权、组织结构、经营决策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管理模式灵活。基于对家族成员的天然信任, 民企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此外, 因其经营资本大都是靠自身劳动积累和合资, 负债率低, 来自外界的压力较小, 可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不过, 民营物流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还必须加强合作, 利用国有物流企业强大的物流网络, 扩大业务的覆盖范围;借助外资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不断引进新技术, 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物流公共需求资源的博弈分析。物流公共需求资源包括运力、配送网络、物流公共信息、仓储设施设备以及其它公共资源等。从博弈论角度来看, 物流公共需求资源的博弈问题可以理解为智猪博弈问题。从物流市场的结构来看, 外资和国有物流企业较为强势, 而民营物流企业难以与之抗衡, 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本文一并考虑国有与外资物流企业, 将其比喻为“大猪”, 而民营物流企业为“小猪” (如图1所示) 。首先, 不论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是否建设购买相应的物流公共需求资源, 民营物流企业的最优选择都是不建设购买。譬如, 假设国有或外资物流企业建设相应的物流公共需求资源, 民营物流企业也建设购买时只得到1个单位, 不建设购买却得到4个单位;假设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不建设购买时, 民营物流企业建设购买则得到-1个单位, 不建设购买则得到0个单位。所以, 不建设购买公共物流资源是民营物流企业的最优战略。即使民营物流企业总是不建设购买物流公共需求资源, 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的最优选择也是建设和购买。于是, 纳什均衡为:民营物流企业不建设购买物流公共需求资源, 而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建设购买。多劳者不多得。待民营物流企业的实力发展到与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相抗衡时, 物流公共需求资源的博弈问题可以用斗鸡博弈理论来分析。

物流市场斯塔克博格双头垄断模型的构建。斯塔克博格模型是指在一个产业链中存在一个支配企业, 其余企业通常是等支配企业宣布其产量计划后, 才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产量, 将先宣布产量计划的企业作为产量博弈中的领导者, 称那些随后决定产量计划的企业为追随者。因此, 综合考虑我国物流市场中国有、外资和民营物流企业的实力及运作实情, 可以采用斯塔克博格双头垄断模型来辨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实力强大, 本文将其称为博弈中的领导者, 将实力相对弱小的民营物流企业称为博弈中的追随者, 同时, 把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作为领导型企业一并考虑, 且价格与业务量相关。价格是由领导型企业的业务量 (Y 1) 与民营物流企业的业务量 (Y2) 之和 (Y1+Y2) 与需求来共同决定的, 即均衡价格P是 (Y1+Y2) 的函数P (Y1+Y2) 。

在物流市场斯塔克博格双头垄断模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领导型企业的业务量决策, 领导者有领先的好处, 但是一旦宣布一个业务量, 民营物流企业就会做出反应, 于是, 先行一步的领导型企业应充分估计到自己做出的业务量计划所产生的民营物流企业的反应函数。这就要求领导型企业是在估计到追随型企业的反应函数的基础上来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业务量决策, 于是, 采取反向归纳法, 先分析民营物流企业的反应函数, 然后把这个反应函数纳入领导型企业的决策过程, 即可导出领导型企业的最优业务量决策。

对于民营物流企业来说, 假定领导者1宣布了自己的业务量决策, 就意味着Y1是一个给定的量, 那么追随者的利润:max p2=max{P (Y1+Y2) Y2-C (Y2) }

对于领导者来说, 一旦知道其给出的Y1会导致Y2=f2 (Y1) , 就会给出一个对自己利润最大化有利的Y 1去影响追随者的反应函数。那ANALYSIS分析么, 领导者问题为:

将Y 2=f2 (Y 1) 代入利润函数, 得

即可解出领导者的Y1, 代入追随者反应函数可解出追随者的Y2。

当然, 物流市场中的斯塔克博格双头垄断模型实施的前提是领导型企业和民营物流企业彼此了解对方的成本和市场需求信息。

科学制定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

民营物流企业准确市场定位后, 应根据需求, 不断细分市场, 采取差异化战略, 专注于每个环节, 做精做细, 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合理地选择主导区域;同时, 在差异化方面做出自己的策略选择与组合, 提高物流策划能力, 提供物流系统再设计、物流业务总代理等服务, 包括代结货款、协助客户收集分析市场情报、统计数据和研究分析、为客户决策提供参考材料, 从而使自己的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 即依靠业务创新取胜, 关注自己的核心领域, 从单项服务向一体化服务延伸。如远成、华宇和宝供依托各自的主营业务, 避开国有、外资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抓住核心领域, 做自己主导区域的业务, 分别在打造铁路和公路货运服务网络、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基地上取得战略优势, 并进一步延伸物流的功能, 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值。

物流企业应该考虑建立物流联盟, 实现物流要素的双向或者多向流通, 最终达到节约交易费用和优化组织结构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民营物流企业可以采取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等形式。在进行纵向联盟时, 一定要关注客户企业的商业模式变化, 与合作伙伴达成共识, 两者之间应该具有互补性、协同性和兼容性;更深层次地介入客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协助客户有效地改善库存管理和降低供应链成本, 提高资金利用率, 树立合作共赢的联盟理念。通过横向联盟实现规模扩张及物流网络化, 充分利用企业间的物流资源与管理经验, 实现优势互补, 既要依托国有物流企业资源拓展延伸服务, 又要敢于同国外物流巨头合作, 虚心学习其先进管理理念。

因此, 民营物流企业一定要互相开放资源, 发挥各自优势。成功的物流企业都与同行有良好的合作。中国的市场广阔, 客户需求多样化, 无论是物流工具、线路、联运方式, 还是价格成本和时间周期, 任何企业都不能独自承揽所有的服务, 实施战略联盟已是大势所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 而企业的竞争力又是多种多样的, 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 而只是某项能力能使企业明显强于竞争对手并很难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民营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可从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物流业务的运作能力、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品牌的塑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努力。

民营物流企业应将信息化建设放在重中之重, 按照供应链管理思想, 制定全面资源整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有效地集成信息功能模块。具体来讲, 应积极采用支撑物流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 如EDI、EFT、条形码技术等;运用GIS/GPS以及物联网技术以实现配送优化调度、动态监督、仓库优化配置等, 合理开展“虚拟库存”与“协同配送”, 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有效集成;利用物流信息网络, 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缓解“牛鞭效应”的影响。

资源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 国有物流企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 资金实力雄厚, 而民营物流企业一般靠自有资金起步, 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土地、物流设备等资源大多集中在国有物流企业, 地价过高, 土地使用税税率提高, 取得土地较难, 导致仓储资源短缺;物流设施设备耗资较大, 民营物流企业因资金短缺购置压力较大, 使得设施设备资源不足。因此, 一方面通过外包物流公共需求资源, 另一方面推进政府重视民营物流企业, 加快金融机构与民营物流企业的沟通, 协助银行与企业之间建立诚信互利的双赢关系, 促进银企合作;积极探索资产担保、信用担保、互助担保等多种形式解决方案, 尝试借助供应链金融来融资, 即银行围绕核心企业, 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 变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链中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 通过立体渠道获取各类信息, 提供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现代物流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 综合性强、操作性强, 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阔。但是, 民营物流企业在吸收人才方面却处于劣势地位, 经常出现招工难、人员流失严重等现象。而专家预测, 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20~30万人。因此, 必须在人才培养体制上下工夫, 建立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培养高素质物流专门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合理进行员工培训, 采取正确的员工培训模式, 将有利于减少人才流失率, 为民营物流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安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研究 篇6

一、安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 孕育萌生了一种有别于公有制经济的新的经济形式, 即“民营经济”,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安徽省开始出现由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演变为专业户, 出现了个体生产和经营, 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城镇小手工业, 而且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 相对分散, 所以往往被称为“个体工商户”。1978年, 安徽省个体工商户仅7049人, 民营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不足亿元, 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更是看不见。经过近10年的发展, 安徽省民营企业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突破个人、家庭的范畴, 出现了雇工超过8人的组织形式。个别私营企业通过承包国营企业积累了资产, 逐渐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 截至1998底, 全省个体工商户达133.5万户, 从业人员304.42万人, 自有资金达85.6亿元, 分别比1997底增长10.8%、14.5%、20.1%, 私营企业达到2.87万户, 从业人员42.6万人, 注册资本金122.1亿元, 分别比1997底增长37.6%、43.4%、52.6%。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6亿元,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2%, 比1979年增加了5.49倍;实现总产值193.7亿元, 是1991年的8.4倍;向国家纳税由1991年的4.10亿元增加到23.83亿元, 增长5.8倍, 占全省工商税收的16.2%。民营经济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安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十五大以来, 安徽省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 先后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全省民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截止到2002年, 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到6.01万家, 从业人员达到89.58万人, 注册资本总额340.79亿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6%、27.2%和23.1%,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4.3万户, 从业人员达到333万人, 户均注册资本达到0.85万元。“十五”期间, 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截至2005年, 全省民营企业达10.06万户, 从业人员165.69万人, 注册资本1144.99亿元,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民营经济的45.3%,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2000亿, 达到2196.8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依次为318.3亿元、917.0亿元和961.5亿元, 占全身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5%、41.7%和43.8%。2005年安徽省民营企业纳税109亿元, 是2000年的1.9倍, 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由2000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20.6%。

“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政府加快发展民营企业的要求, 坚定不移的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安徽崛起的“富民经济”来抓, 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和大提高。截至2007年底, 全省共注册个体工商户139.95万家, 实有资金201亿元;私营企业16.03万家, 注册资金1858.5亿元, 同时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2008年, 安徽省民营企业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全省成产总值比2007年增长12%以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995.8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达56.3%。截至2008年, 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3.34万户, 私营企业已达17.4万户, 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15.1%和20%。“十一五”期间, 安徽省将对100个民营企业进行上市辅导, 争取实现十几个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 不仅如此安徽省还将推荐相关企业发行债券, 以激发民间经济活力, 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

三、安徽民营企业发展未来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展, 安徽省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已经渡过了创业期, 进入了重要转型期, 民营企业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安徽省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克服其在发展中的种种缺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省一直被冠以资源大省, 传统产业在安徽省经济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落后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安徽省民营企业实力短缺, 此外安徽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业也是企业发展受制约的主要原因。首先, 安徽省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 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拓展, 产业链的两端分别代表着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 而安徽省民营企业则一直所处的加工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地位最被动、利润最为微薄的环节。其次, 民营之间应加强分工合作, 延伸拓展产业链, 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服务的规模效应, 进一步壮大产业群, 增强产业集群影响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把握产业集群发展规律, 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建设标准化”的原则, 以龙头企业和优势行业为依托, 以资金、技术和产品为纽带, 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资本转移和产业转移, 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形成与长三角地区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孕育和发展我身民营企业中的重大作用。再次, 安徽省民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 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努力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 通过加强高新技术和拥有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开发, 形成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进而强化品牌建设, 加快实现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

经过30多年的积累, 安徽省民营企业业已获得了巨大发展, 从原来的拾遗补缺到如今无论从财富积累上, 还是管理经验、人才储备上, 民营企业都已经开始初步具备问鼎相关行业的实力。多年来, 安徽省各级政府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浓厚氛围, 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全省民营企业呈现出发展逐步加快、对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整体素质日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未来的几年是安徽省民企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安徽省经济结构加快调整, 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 此外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都将带动安徽产业不断升级, 政府将充分利用自己的城市群和优势产业, 因势利导, 促进经济不断转型和产业不断升级, 把一大批本土优势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同时借用政策去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落户安徽省与安徽省民企形成互补, 从而促进安徽省民营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至今, 安徽省民营企业已经走过三十多年, 从原来的拾遗补缺到如今, 无论是财富积累, 还是管理经验、人才储备, 民营企业都已经开始初步具备问鼎相关行业的实力。民营经济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五年是安徽省民企发展的重要时期, 政府将充分利用自己的城市群和优势产业因势利导, 从而促进安徽省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安徽,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和.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状况调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论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和支持下, 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但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中国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并不多, 从总体的数量比例来看, 仅是极少数比例的民营企业做的好, 极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了, 员工和企业规模大了, 企业倒是停滞不前了, 少数的出现了严重的经营管理不善的现象。许多民营企业家为此十分困惑,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内部存在什么症结导致发展受阻呢?

1 民营企业存在制约发展的传统缺陷

企业和任何事物一样, 肯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 弱点和问题, 我们暂且称之谓“缺陷”, 但缺陷有大有小, 有主有次, 克服缺陷, 追求完美完善是每个企业的理想和孜孜以求的目标, 目前民营企业存在的缺陷可谓不小, 因为它造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原因。

1.1 企业没有一股强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产权和经营权分离, 懂管理且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企业有自己开发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创新能力, 企业的主要决策管理层有一个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但在一些中小企业里却是几乎看不到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存在, 倒是企业的大权小权全集中在老板一人身上, 事无巨细几乎所有的决策都是老板一人拍脑子做出, 决策的失误和决策的迟缓也在必然之中了, 有时也严重挫伤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压抑了管理人员才智的发挥。

1.2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极大多数民营企业从企业创业开始就以仿造别人的产品进入市场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 创业的热情和冲劲足, 加之经营手段灵活, 企业在小的时候发展很快。原始积累有了, 企业从小到大了, 员工人数增多了, 企业的成本大了, 但产品还是原来的那些老面孔的产品, 市场容量也就那么大, 加之行业门坎低, 竞争者纷纷涌入参与竞争, 致使企业陷入困境。要知道一味等待市场自然扩容, 自然好转似乎是不可能的, 日复一日的消磨企业已不堪重负, 有的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困境之中。

1.3 家族化管理模式普遍存在

家族化管理模式普遍存在, 应该说企业小的时候家族化管理有其独特的优点长处。企业的凝聚力, 向心力在父母、兄弟姐妹、亲属之间确实是体现在同心同德, 齐心合力克服和排除困难上。但企业大了, 总不见得有那么多的家族人进入企业, 家族化管理已显得力不从心, 于是弊端必然凸显: (1) 自负、自傲情绪在企业初始创业人中普遍存在, 自以为对企业发展有功, 居功自傲掌管企业某个部门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 (2) 排斥异己, 嫉贤妒能, 对新进的有能力的员工百般挑剔, 冷言冷语, 横加指责, 甚至不惜设置障碍, 以达到巩固自己地盘的目地。 (3) 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 对旧的逝去的老的工作方法恋恋不舍, 不敢创新, 不会创新。任其发展的结果是挫伤了极大数人的进取心, 企业毫无生气。进入到不死不活的状态。

1.4 民主化管理欠缺

民主化管理欠缺, 现代企业管理讲究的是人性化管理, 企业应尊重员工, 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但有的老板自以为自己是成功者, 自以为智慧过人, 不太懂得尊重员工, 因此员工中对管理上的建议, 好的意见得不到采纳, 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民主会, 根本不懂得听取和采纳合理化建议, 即便是大胆的员工直言相谏, 忠言相告, 有的老板也是漠然处之, 使不少有心想搞好企业, 想有所作为的员工寒了心。因此, 尽管有的懂管理的员工看到企业中有管理不善的地方, 也就得过且过, 反正不是自己的, 何苦去操那份心, 挣一份钱能够应付过去占据了许多管理人员的思想, 工作热情和激情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已渐渐平息, 其结果是企业诸多工作死气沉沉, 或无人过问、或有人管但无责任, 遇事相互推诿, 不少人不关心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人心涣散, 企业缺少最基础的凝聚力谈何发展。

1.5 企业制度化, 标准化管理进展缓慢

企业制度化, 标准化管理进展缓慢, 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有企业特色并且符合企业情况的规章制度。表现在: (1) 企业在薪酬, 用工制度上管理混乱, 随意性, 标准不一致性。 (2) 企业在用工上也是不讲信用, 不讲合同。随意开除员工的现象较为严重, 民营企业中的员工流失率, 流动率极高, 企业的凝聚力很低, 流动率过高的结果是导致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 (3) 企业在社会上信誉度较低, 不少客户对民营企业的产品心存疑虑, 既担心产品的品质又担心产品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 (4) 企业在商业运作上不按照商业游戏规则办事丧失了不少客户和市场, 导致了客户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

2 陷入困境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出路和对策

2.1 民营企业的观念要转变

民营企业的老板观念要转变, 要从企业的“工兵”转换到“卫兵”角色, 要从“主导”角色变换到“监管”角色。这个角色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老板要从事无巨细亲自过目甚至亲手动手过渡到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上来。因此, 我认为企业规模大了, 作为老板要从创业初期‘工兵’转换到‘卫兵’角色, 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 只要做好各项工作的监管工作, 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就可以了, 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又可以保证企业大政方针不迷失方向。

2.2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齐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 当然这些规章制度都要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有其可行性, 科学性, 合理性, 符合民意性以及可操作性, 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员工才能知道干什么, 怎么干, 干到什么程度, 如何去完成工作目标, 如何去提高工作质量和数量, 才能不断求实找出差距, 明确努力方向。老板也可以根据企业有关制度进行奖勤罚懒,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整个企业才能做到万事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企业中只有做到公正, 公平, 在一个标准下衡量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数量, 员工才有工作积极性, 在企业中才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 企业工作才能生机勃勃。

2.3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达到持续良性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十分关键, 民营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进优秀管理人才, 这必须是经过市场挑选的, 真正的专业人员, 并且量才录用, 企业大胆放手让优秀人才去干。 (2) 培养起企业自主技术改造, 自主研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 使产品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 客户的需求, 并不断根据市场需要改进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企业形成一种科学完整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 而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因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已形成了一个公众性企业, 社会知名度和社会的声誉决定了企业决策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2.4创造特色的品牌和声誉

创造企业自己特色的品牌和声誉, 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产品更新换代是企业生命的血液和动力, 产品─市场─客户已是企业紧紧盯住的三条主线。产品要更新换代, 要符合市场的需求, 要有技术含量, 不论在设计上, 在工艺上都要有所创新, 要在产品技术上超越同行并且有一定的附加值, 达到资源最优化产品才能逐渐创出品牌, 才有市场美誉度和知名度。因此, 创立产品品牌, 不仅仅是市场份额, 价格优势的问题, 重要的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民营企业家必须从这个高度看问题才能看清企业的发展方向。

2.5实行民主管理

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有许多好处, (1) 可以集思广益, 集中大家的智慧, 有利于同心同德搞好企业。 (2) 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员工的潜力和潜能, 因为你相信员工, 员工会加倍努力地工作。 (3)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企业在同一个管理和一样标准条件下, 容易鉴

创建学习型党员队伍的途径和措施

孟祥礼 (中石化集团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

摘要:本文就创建学习型党员队伍从“学什么”、“怎样学”、“学习时限”、“学习条件”和“学习效果”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创建学习型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创新

0引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如何在新的实践进程中, 与时俱进, 不断保持先进性, 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走向胜利, 这是当前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学习型党员队伍的基本特征

1.1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坚持理论创新。学习型党员核心就在于不断地进行创新学习, 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 这既是学习型党员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学习型党员的最大责任和义务。如果不坚持理论创新, 再先进的理论也会过时, 理论指导作用就会消弱, 执政党的队伍就会失去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1.2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引入工作, 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 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这是学习型党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工作则是对学习成果进行实践和检验的过程。这样, 就可以避免把学习作为单纯的吸收理论知识的过程, 使学习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 成为创新发展、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1.3善于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学习是指根据实际情况, 利用最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经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首先, 能够采取主动, 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和经验。不迷信“本本”, 能够开动脑子进行创造性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将掌握的知识系统化。其次, 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 对问题进行创造性地思考, 力求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最后, 能够紧密联系实际。不联系实际, 创造性学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就发挥不了理论创造性指导实践的作用。

2创建学习型党员队伍要把握好几个着力点

2.1要科学确定学习内容, 即“学习什么”的问题。要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 就必须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 努力提高队伍理论素质。一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掌握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正确把握社会变革的脉搏, 找出科学的工作方法, 更好地吸收经验教训。二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当前学习的重点和首要任务是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力求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做到融会贯通, 能够说充分、讲明白。三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重点学习和掌握世界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经验、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语、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等最新知识和技能。四要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 熟悉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则, 准确了解、判断、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国际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走势, 增强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2.2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即“怎么学习”的问题。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这说明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讲比学习内容更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 书中学。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尤其是革命伟人和哲人的著作通过书本间接传承下来, 学习这些知识, 对我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作用极大。第二, 干中学。学中干, 干中学, 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推动个人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第三, 思中学。“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 是总结归纳, 是知识转化和升级的过程, 是学习的更高层次。通过不懈的思考和总结,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素质。第四, 玩中学。通过家庭娱乐、网络浏览、软件欣赏、影视文化等途径, 获取知识, 增长技能。第五, 游中学。通过游览大千世界, 感受风土人情, 解读历史人文, 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第六, 理论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

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即“学习时限”的问题。

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 学习没有起点, 也有没终点, 不再是一个静态过程, 而是成为贯穿人们一生的终身教育过程。有关资料显示:农业经济时代, 7-14岁只要接受教育, 就足以应付其后40年的工作需要;工业经济时代, 受教育的时间延长为5-22岁, 但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老化、不够用的窘迫;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类则必须把目前的幼教、小学、中学、大学19年制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十年学习, 终身受益”的观念必须清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 广大党员必须把终身学习放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认识, 强化学习的大局意识、目的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推动自己不断学习的步伐。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形势面前, 广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始终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终身学习观念, 才能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不动摇, 才能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竞争力和影响力。

2.4 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即“学习条件”的问题。

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 要形成和发扬四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一是认真学习的风气。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下苦功夫, 下真功夫, 使学习成为内在自觉, 在党内蔚然成风。二是民主讨论的风气。倡导互动式学习、讨论式学习, 在集体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研讨, 敞开思想, 取长补短, 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进发智慧和灵感。三是积极探索的风气。针对事关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调动一切资源, 激活党员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激发潜力, 做出符合新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的探索和研究。四是求真务实的风气。不摆花架子, 不做表面文章, 不搞形式主义, 讲求实效, 把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的成果落到实处。其次, 要加强舆论宣传, 树立学习典范,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各种媒体,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络等传媒, 大力宣传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范, 带动广大党员的学习, 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学习、重视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2.5 要建立一项激励约束制度并长期坚持, 即“学习效果”的问题。

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 并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为全党的学习带了个好头, 并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和借鉴。因此, 在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过程中, 为了确保每一名党员能够真正地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下来并且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坚持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适度、适用的学习检查考核制度和机制十分必要, 实现学习制度化、正规化, 这是使学习能够深入持久坚持下去并取得真正效果的有力保证。把每个党员的学习优劣、理论素质的高低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条件, 真正把学习情况与干部的任免、升降、提拔、重用挂起钩来, 真正体现学习的价值和效用。

总之, 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 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摘要:本文对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缺陷,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孟复.民营经济有挑战更有机遇[J].农村工作通讯, 2009. (03) .44.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8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建设;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存在于我国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对于维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尤其是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一、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的后果

内部控制机制是一个企业是有序管理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由企业管理者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不断的创造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对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调整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存在问题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 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企业只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致使中小企业在进行生产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风险意识薄弱,对各种风险尤其是潜在的风险不能够及时的做出判断并采取措施去预防,使管理者所制定的企业目标很难实现。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定时定期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薄弱的环节进行评估与控制,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分工有序、各司其职、紧密合作,从而有效的预防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

(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導致融资困难

在现实情况下,一部分中小企业是没有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对于融资的重要性,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去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使得企业在面临产权关系、企业的发展现状等不明确的状况;同时,也存在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为了能够融资,采取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过度的粉饰甚至是出现对财务数据的造假等违法行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外贷款的过程中会考虑到贷款企业的规模、发展状况、财务状况等诸多问题,而由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加之本身的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以及内部管理混乱,尤其是在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不能为银行等贷款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全面有效的信息状况下,是很难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

(三)内部控制机制导致人员利益分配不协调

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利益分配制度是促进一个企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使企业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国营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缺乏,一方面,对于制定了利益分配制度的企业来说,欠缺的内部控制使得利益分配制度不能够切实有效的去执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利益分配制度非常不合理的现状。这两方面的缺陷都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降、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外流、员工的工作效率下降以及主人翁意识缺乏的问题出现,同时,会使得管理者的政策不能深入人心。

二、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会导致融资困难、企业面临更大经营风险以及员工利益分配不协调等各种问题,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促进企业所有者的管理理念的改变

家族式企业在我国国营企业中广泛存在,受传统管理观念的严重影响致使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要性的认识,是企业的内部机制只是形式。因此,企业所有者和主要的管理者一定要转变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财务制度改革,通过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通过定时定期的内部评估制度,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预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的预防和解决,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把控制机制融入到自己企业的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门中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教育

国营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是家族里面的成员,他们在管理企业的专业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上都存在这一定的缺陷,所以,加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法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促进企业财务制度、产权关系不算的完善,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从而完善内部控制,使企业能够融资,促进发展。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

企业监督机制的建立会有效的督促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而不是都成为形同虚设的制度,企业内部要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就是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高科技人才,同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主人翁意识,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与企业共呼吸同命运。

结束语:在掀起一阵阵经济浪潮的今天,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促进国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立足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经济中,就要从内部改革开始,不断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积极进行变革,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引导企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棣华.试论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J].大连干部学刊.2011(01)

浅议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建设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早在《易·贲卦》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文化力也成为一种力量摆在企业里面,管理界中,言必称海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

1.1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组织整体以及组织内各个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融合体,是企业的基因,决定了企业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场合到底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业务。在西方,所有的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开发。尽管西方人,尤其是企业家们也非常强调投资回报率,但是他们同样也非常看重商业伦理。他们非常看重利润,但是也同样甚至更加看重比如说诚信、尊重、分享等基本道德操守。无论是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天天为客户着想,还是惠普在走动式管理中强调的员工尊重以及员工参与,都是此道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它能够将本来有着不同远景、不同人生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够使得大家求同存异,暂时扬弃各自在性格或者风格上的不同,而选择共同为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企业的整体生存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居功至伟。

1.2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大凡能持续发展、成就卓著的企业,都在探索和创新各自特点的企业文化。今天,人们才惊叹发现或是总结出:“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强烈的而又凝聚的力量”,“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鼓舞企业职工奋发工作的精神支柱”,“决定企业持续发展进步的正是那股深植于组织全体成员内心深处的抑或热情澎湃、抑或沉稳执著的文化信仰。”企业文化能促进和创造出卓越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人士的共同的认识和觉醒,也是世界众多优秀企业所揭示的毋庸质疑的事实。波司登公司作为民营企业,1976年创办时,它是一个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和11个人的村办缝纫组,谁曾料到,经过20多年的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服生产企业,其主打品牌“波司登”羽绒服的销量已连续10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从1995~2003年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8.5亿元,在满足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安排就业等方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波司登多年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公司总裁高德康说:“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企业的生命线,紧紧围绕培育员工企业主人翁、社会主人翁、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在创世界名牌的过程中,让每个员工积极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使大家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3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哈佛商学院曾经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问题调查多名企业界人士,但同一个问题在一部分人士看来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在另一部分人士看来却是属于企业战略范畴,由此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存在着一个交叉,这个交叉既属于企业文化,又属于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理论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凭什么而存在等企业经营管理

最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经营理论客观存在,没有它就不会有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即企业经营理论,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的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经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企业通过战略实施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只要战略的质量高,那么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差不到哪里去,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2 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现状

2.1 认识力度不够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好与差都是领导的事情。这就导致领导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表现出来,强加于企业,根本无视企业的客观事实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则认为企业文化是领导的事情,根本没有主人翁意识。的确,企业领导要带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动者和第一身体力行者,注重自身影响,热爱企业,关心员工,珍惜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然而,企业文化还需经全体员工认同后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殊不知,领导和员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2.2 盲目崇拜观念

“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有为数不少的人,由于听说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因此就将其看做万能药物,无论企业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问题,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意义和作用。IBM文化的内核,就是“高绩效文化”,GE前CEO韦尔奇也认为:“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每个企业的文化的表述都是分层面的,在不同层面上的基本价值主张,形成了各个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而隐含于基本价值主张背后并起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共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有相同的东西,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囫囵吞枣,以偏概全是要不得的。

2.3 无效论

由于人们对企业文化认识的作用不够深入,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没有用处,因而也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碍于面子,口头说说还行,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中国古代就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多数企业认为,只要质量和销售上去了,品牌的市场地位自然就高,品牌形象自然就出来了,至于企业文化,那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个道理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企业的品牌形象则是从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人们常常对知名产品、知名品牌点名求购,而对那些非知名产品、品牌不屑一顾。现代消费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消费者对美、对品位、对情感、对个性的需求,消费者的消费,是从他构思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3 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对策

3.1 要有循序渐进的态度

企业文化建设启动比较慢,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推广中,只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如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这个制度推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企业文化推广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家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为什么难呢?说到底是因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而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和制度要求不一样,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企业秩序,大家在企业制度推广当中只要企业秩序正常运转,这个制度要求就达到了。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文化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我们往往很难在的企业表层感受的到。常言道“十年树

木,百年树人”,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3.2 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

企业文化始终渗透于企业经营实践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科特在享誉管理界的大作《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认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这样一个理念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进行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企业没有文化?不能这样说,存在的只是企业文化优劣高低的问题。在企业经营中总会不同程度存在企业文化,只不过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要把我们那样一种非自觉的、和我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不相协调的文化剔除掉,而代之于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概而言之,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问题,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优劣、高低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经过企业的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了。咨询公司帮助企业提炼几点精神出来,列出几条企业的宗旨,总结几条经验贴到墙上,然后在全公司范围内宣讲宣讲,大家精神一鼓舞,然后再过上短短的几个月,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可以使企业文化完全变个样子。要知道,企业文化建设可不是一天半天工夫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的,而是要靠长年累月的积累。

3.3 要有变革的决心

无论战略还是文化都需要变革,战略的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战略变革前企业必须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企业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战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对战略变革的态度就自然不同,甚至战略变革会激起反抗,从而导致文化变革的失败。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股东、领导层、员工、顾客、政府、供应商和银行,这些都可能是企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企业文化变革开始往往让企业成员在观念上无所适从,文化惯性使他们怀疑变革的真实性,既得利益者更加会在非正式场合散播变革的不利因素。如何让变革深入人心,让创新价值观成为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取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文化标杆效应,是让成员迅速适应变革的有效方法,让反对和不支持战略变革的人离开团队,奖励在战略变革中有示范效应的员工,是使员工清楚对与错的捷径。变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解雇不适合战略变革的成员,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标杆,形成主流文化,坚决清除变革途中的障碍,是向企业成员宣示这场变革的决心的最好途径。

中国民营企业向来不缺乏文化意识,但缺乏文化管理的能力。从战略梳理和管理流程入手,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建立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强调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理念,通过核心理念与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相结合,讲究实效性、战略性、管理型的文化应用,回归文化管理的本质,这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诉求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主要差别。但这种趋势的发展瓶颈将在民营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上,许多民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平台较低,而好高骛远的想法使得许多民营企业期望通过一两次管理体系的导入而得到重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民营企业战略缺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本没有,这样的管理基础必然使得民营企业文化虚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形式比内容重要,市场比管理重要,从而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这种意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毫无疑问会让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道路更为艰辛。

民营企业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篇10

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

1. 障碍一: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状况。但近些年来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紧缺、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其一是直接融资难。民营企业难以涉足资本市场,同时,适合中小企业要求的其他直接融资方式比如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创业版市场、场外交易及各种产权交易市场等尚未建立或发育严重不良。其二是间接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贷款需求因受到观念和制度的限制往往难以满足。当然这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我国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和社会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远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据统计在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只获得银行3 0%的贷款支持,而其余7 0%的贷款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所获得。

2. 障碍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大多数民营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经营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内涵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经营理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超前的经营理念会拓展并提升企业的发展层次;反之,滞后的经营理念则会抑制企业发展空间并限制企业发展层次。正因为如此,当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从实践看,许多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文化建设搞得好,企业文化很有特色。周若炜2003年在对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文化被重视的程度非常低。民营企业家对“影响企业成功的因素是什么”的回答中,24.3%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企业家精神,14.1%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产品,9.4%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技术,11.9%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市场,22.2%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人才,12.4%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管理,只有2.2%的人把企业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企业文化。显而易见,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及认可程度很低。

另外,有部分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自发的企业文化管理阶段;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家族式企业文化的陷阱;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

3. 障碍三:家族式管理

家族制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家族制民营企业是以业主的亲友为主体、以亲情为纽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据“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统计,在民营企业中,私人股份所占的比例为85.1%。其中,私人业主单独持股比例高达6 4%,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在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中,经理、营销副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夫妻关系的占有半数以上,为直系亲属的也占很大的比例。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企业成员多是家族成员或者相互间各种关系的人员,因而很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但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则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家族式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主要表现在:第一,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业主独揽大权,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老板经理一身兼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管理的决策都由业主个人说了算,缺乏科学的决策体系。而且,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业主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决策主要靠经验。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管理层次,业主事必躬亲,管得宽,抓得细,但效果并不好。第二,家族式企业内部产权模糊不清,内部冲突和矛盾不断。在创业之初,企业规模小,产权界定问题未能引起家族成员的足够重视,家族成员同舟共济,艰苦创业,矛盾为创业的激情所掩盖。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家族的亲情在金钱面前难以维持,进而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第三,企业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低。一流的企业应该是靠制度去管理企业,而不是以人管理。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因而其管理过程中的人治因素非常浓,企业决策与企业管理多是个人意志的体现,管理呈现明显的随心所欲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常常受个人主观意志的左右,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第四,“任人惟亲”的机制导致民营企业难以留住有用人才。不少民营企业的选人用人不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是为家庭内部的人为标准,结果是优秀的人才得不到启用。即使能留住人才,也因家族式管理企业中的重要职位几乎都由家族内的人占据,外来人员很难得到企业的信任,因而也就难以对企业有归属感,因而企业凝聚力不足。而且在家族式企业中,非家族成员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怀,最终导致优秀人才都会选择离开这样的企业。

4. 障碍四:发展环境不完善

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国家也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有待于理顺。由于同一地域中的条块交叉、多头管理,使得科委、体改委、科协、工商联、政协、统战部等部门对民营企业都具有管理职能。而且民营企业的管理、审查、登记、发证、财税核查在不同部门,部门之间往往沟通不多,对民营企业的业务发展、人员培训等关心比较少,尚未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民营企业管理体系。

(2) 社会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多种困难。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筹资机会不平等,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要贷款非常的难,贷款的担保机构不普遍,服务面窄;民间金融机构不发达,产业、资本发展得不到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税收负担重,税收以外的摊派多,有的地方还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民营企业在用地、用电、行业准入等方面受到的管制多。

(3) 法制环境有待改善。我国虽然现在已经公布并实施了特权法,但仍有一个完善的阶段。目前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至今尚无一部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以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在部分地区即使仍然适用的政策,在其执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4) 对民营企业在制度保护上的非正规化。一些民营企业家想方设法寻求特权保护,但这种特权对企业长期发展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使企业家成为特权的附庸。一些民营企业家往往是在一个地方赚了钱以后,只好到其它地区发展,以避免今后企业发展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二、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主要包括直接融资体系和间接融资体系。就直接融资体系而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其一应设立场外交易市场,即三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的补充。其二应建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可以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三要进一步健全企业债券的评估体系,放宽对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限制,积极支持经济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进行融资。其四应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除了上述融资渠道外,民营企业应积极拓展如票据融资、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商业信用等融资方式。还应适时地推出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能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市场容量,从而方便民营企业融资。

就间接融资体系而言,首先,要大力发展其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地方性中小民营商业银行。基准,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针对目前我国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可考虑采用股份制的形式,由政府作为最大的股东,吸收民营资本及其他形式的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同时可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国外资本等渠道充实其资金来源。再次,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民营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切实为民营企业服务。最后,要建立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担保机构的组建和运作上看,可以由政府组建,政府管理;政府组建,市场运作;私人组建,私人管理、运作等多种形式。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生活中培养形成的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职工就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产生对企业强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跟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进企业员工的团结与协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最终使企业获取巨额利润。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体现企业员工的意志和利益, 反映企业奋斗目标、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在优秀的企业精神影响下,员工会不讲条件、不讲得失、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工作而自己又感到无比荣幸、自豪和满足。

(2)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人才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及价值,要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并重用人,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员工的利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要营造充满信任与亲情感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团结友爱、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3) 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目前企业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质量竞争及市场占有率竞争逐步转向服务竞争,而良好的企业形象主要来自于社会及顾客的评价,因此民营企业要较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提高顾客满意度,以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

3. 创新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而当前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民营企业要更新观念,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1) 要明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2) 要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改变过去主要以人治企业为主的现象; (3) 要优化企业家素质;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政府应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在职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民营企业家;政府也可利用经济杠杆促使民营企业家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管理水平。 (4) 民营企业要重构用人机制。主要改变过去“任人惟亲”的原则,要重用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同时借助于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

4. 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

(1)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彻底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各种偏见和歧视,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甚至采取倾斜政策。

(2) 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及市场竞争体制等,规范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行为,避免有权力寻租行为的存在,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提供法律及制度上的保障。

(3) 改革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民营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

摘要: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当前民营企业因融资困难、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家族式管理和发展环境不完善等障碍的存在, 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和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障碍,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山清李新颜:浅析新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J].经济问题探索, 2002, (5)

[2]戴昊左伟江: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03, (11)

[3]刘凤姣: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4]陆立军周国红: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1, 13, (5)

上一篇:流水作业法下一篇:信息安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