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领导十篇

2024-06-15

真正的领导 篇1

有一个了不起的品酒师。一个收藏家朋友邀请他去自己家, 因为收藏家有一些非常名贵的酒, 想请品酒师看看。他想得到品酒师的赞扬, 就拿出一瓶最名贵的酒。品酒师品尝了一下, 却保持沉默。那个朋友非常郁闷, 又拿出一瓶非常普通的酒。品酒师品尝了一下说:“很好, 非常好!”收藏家糊涂了, 他说:“我真的不明白, 我给你最名贵的酒, 保持沉默;对这种普通的酒, 你却赞赏有加。”品酒师说:“对第一种酒, 不需要说什么, 它本身已经说明;但对第二种酒, 必须有人赞赏它, 不然会受挫!”

真正的领导 篇2

什么是教学勇气?就是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学勇气?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勇气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可持续发展,教师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精神。当今,很多教师都没有这样的教学勇气。

现在,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泛滥,很多教育都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主,哪管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全面素养等问题,唯一看的就是每一个学校在中考、高考中的高分率。这样的教育,每个学校都是典型地按照考点进行教育,对考点就进行强化训练,非考点就舍弃之。于是,学校办成了“现代工厂”,学生则成了“现代工厂”生产的一个个复制品。这样的学生没有思维、没有思想,更没有创新,只学会应试。

教育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思想,教会学生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反复做一些重复劳动。教师的作用不在于让学生做反复的、简单的重复训练,而在于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生只有积淀了这样的文化素养之后,才能将其提升为自己的能力,转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进而才能开拓进取、创造知识,而不仅仅是复制和传递知识。但是,我们现代的教育现状是很多人都在教会学生如何传递与复制知识,而忽略了创造知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举国上下却没有多少教师有这样的教学勇气,那就是不顾自己的升学率,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和素质,从学生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进行教育。

曾看到少数教师这样感叹:我宁愿让学生多读几本文学书,少做一点应试训练题,少考几分,我少拿一点奖金,也不要用残酷的应试教育去摧残学生。但是,没有多少教师敢这样做,毕竟,上面有学校乃至教育局和社会在监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下面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饭碗”和奖金。

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古诺特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氛围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哀。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你看,这就是教学勇气,而这样的勇气是不限人的,任凭你是谁,只要你能够勇于面对自己,坦然面对天地,不惧,不恐,不惊,能够勇于献出一切,乃至自己的性命,你便是一个有勇气的人,而你的精神,就是勇气!

真正的领导 篇3

尽管猴子可以吃到游客送的食物,但是它们保持了“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头猴经常带猴子上山摘果子。猴子爬的山路崎岖险峻,有一段路非常狭窄,只能容一只猴子通过。每次猴群“组团”采购,都是头猴在前,样子威武得很。

游客看了,说,猴如人,看那只头猴多威风呀,什么都占先,找母猴占先,上山摘果子也占先。

有一次,一只倒霉催的猴子黑着猴脸,跳到头猴前面,想领猴群上山摘果子,结果把头猴的“小宇宙”给引爆了。只见头猴跳到那只猴子身边,抡圆胳膊一阵猛打,一边打嘴里还“吱吱”叫个不停。打完了,“骂”完了,头猴又摸摸那只倒霉催的猴子,好像在安慰它,而那只犯错的猴子则低着头,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其他猴子大眼瞪小眼,没一个敢吱声的。

这一幕把游客逗得前仰后合,这哪是猴子呀,分明就是人嘛。头猴用的是“打你一棒给你个甜枣”,真是个优秀的管理者,能让下属输得心服口服。

头猴领着猴群上了山,回来的时候,也是头猴领路,它手里抱着两个果子,表情很是凝重,其他猴子跟在它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直乐。

游客说,当领导就是威风啊。

可是,游客们不知道,猴子上山十分危险,稍不留神就会失足摔下来,跌落山下必死无疑。头猴之所以在前面是為猴群探路,有危险自己先担着。它知道自己是领导,有责任保护猴群的安全。而山下有很多猴子的尸体,都是曾经的头猴。

真正的领导力是道德领导力 篇4

在21世曾子接下来说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会被外人知晓,所以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为人处世,不要以为没人看到就是没人知道了,外界环境时刻存在着,会监视着你的举动,发挥着作用。如果对于一个人自身来说,关键还是要从自我品德提升做起,“富润屋,德润身”,好的品德就像财富一样,可以由内而外散发道德光辉。

虽然各位企业领导者都知道应该提升自我道德修养,但要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定难度,道德修养的建立要从日常小事、日常行为做起,才能逐渐登堂入室。卫武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卫武公的王位并非正常途径得来的,而是杀兄篡位。不过,他逐渐认知到年少时的鲁莽与罪恶,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善于纳谏,礼贤下士,后来又拥护周王,带兵击退戎狄,入周朝为官。卫武公以高尚的品德,以功业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为百官敬服的名臣。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道德品质作为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更是尤为重要。著名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杰出的领导人和危险的能人之间的本质差别就在于道德品质的重要构造上的不同。如果以为领导没有道德品质,他既毫无价值又很危险。正如毛主席和希特勒一样,他们的道德品质构造不同得到的结果也自然不同。一个是心忧国民,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战,所以赢得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敬仰。而另一个则是野心勃勃,为了自己的疯狂想法而战,所以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唾骂。

“道德领导”(ethicalleadership)——领导者既是群体、组织活动的指挥者,同时也在接受下属的道德审视和心理评判,是下属观念、行为的引导者、示范者。近些年来,西方一些曾经的知名企业如安然、安达信、世通、ClobalCrossings、Adelphia等公司因领导者的道德问题而倒闭或严重衰落,引起了西方学者对企业领导的道德因素的关注,并提出了企业伦理领导的概念。在我国,尽管企业强调以产品、服务质量取胜,但企业领导者的道德同样也关系到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声誉、存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趋向日益多元化,一些领导者受各种利益和机会的诱惑,道德出现了缺失、异化,领导者道德的现代转换和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整合即重塑,已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作为领导者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角色定位为基准,以古史为鉴,以道德信仰为依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意大利的犹太经济学家帕累托有一个著名的洛伦兹曲线,结合到企业管理方面的大意是:20%的骨干为公司创造80%的绩效,5%的中高层直接影响51%的收入。如果进行一次大胆假设,假设公司的骨干和中高层变心了、落伍了,假设公司即将被一群自己的人给毁了。这时候老板该怎么做?谁的饭碗该砸?看上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存在于企业领导者正直道德上。

领导力就是道德魅力!影响力的基础来源于领导者本身的道德和素质。强调领导者的道德魅力实际上强调的是:要做事,先做人。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直的道德,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常言说“做人要直”,“做事之前先做人”,讲的都是一个道理,作为领导者,道德很重要。

德鲁克认为正直的道德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唯一的绝对条件,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的——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和涵养,必须通过个人的内向修炼,通过持续的自我省察和反馈改进的方式获得改善。但是,这并不妨碍领导者在管理实务中通过榜样和避免犯错误来塑造正直的道德。

西点军校领导力的经验说明——追求真理、评判是非、自我约束、坚强果断是卓越领导者产生影响力的源泉,也是他们激励人心、使众人行的基础。勇气(courage)、尽职尽责、决策能力(abilitytomakedecisions)、诚信(integrity)、坚忍不拔的意志(hardiness)、换位思维(empathy)、适应性(adaptability),、高恢复力(highresilience)等等是西点军人四年中坚持的理念和行为。卓越领导力可以说是领导者综合素质提炼的过程,也是人品不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老祖宗孙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领军人物的道德视为衡量领导的重要条件——智、信、仁、勇、严:智者不惑,无信不立,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严以律己。德蕾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管理着上亿美元善款资产,而她全部的家当就只有一部电话和三套衣服。

德蕾莎修女的一生“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有道德和素质的人,不论有权无权,领导还是非领导,他们的影响力是永恒的,是不可磨灭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领导力,道德都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力就是道德。能够支撑领导力的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抱负、能力和诚信。如果三个要素失去平衡,出现了抱负与能力的可怕结合,就会出现个人权力高于组织愿景、把个人利益摆在整体利益前面——自私的领导者。而如果没有能力、诚信与抱负的结合,会制造出一个善良却没有实现能力的领导者。诚信与能力的结合可以促成善举,但却不会开辟新的天地。只有这三者平衡,才能让领导者忠于一个合乎道德的抱负,并为他人实现那个抱负。

黄光裕曾说过,“我是要求速度的,我不会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规划书连标点符号都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我会边实施、边做、边修正。一旦方向明确,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然而,无论从黄光裕入狱,还是前段时间的国美争端,都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国美管理团队在领导力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与危机。显然,黄光裕属于抱负与能力的结合,由个人利益摆在整体利益之前而产生信任危机,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谭小芳老师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单位并不缺乏人才,有的甚至人才济济,但却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乃至被淘汰的结局。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公司的管理者普遍缺乏诸如忠诚、敬业、诚实、积极主动等等的优良道德,而这些正是一名管理者道德优劣的重要体现。

在职场中,道德好是本。能力弱,可以通过实践、师傅传帮带、培训来逐步提高,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磨练自己,先“修身”“齐家”后“治国”“平天下”。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道德差的人,能力强,所做的事不一定对,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道德好的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商场都会有好的人缘,好的机会。道德好,同事和主管愿意与你相处,与你打交道,也会帮你,会有好的工作“风水”,相应会有好的结果。

江主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须“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道德修养是为官立业之本,尤其是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加强道德修养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在某知名媒体一次关于“单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位最忌讳员工哪一点?”的访谈会上,许多著名企业家都旗帜鲜明地把“人才观”中的“道德”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员工在道德方面所犯的错误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同样,对于每一家企业的高管来说,道德也容不得打折扣。

对于企业领导来说,道德就像火车的方向、路轨,而才能就像发动机。如果方向、路轨偏了,发动机的功率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良好的道德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价值。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业绩与生命质量。因为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不同,成功者与失败者、卓越与平庸之间的迥异之处正在于道德的高下。优秀的道德是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最核心的竞争力。具有优秀道德的人,总是会时常从内心爆发出自我积极的力量,可以说,好的道德是推动一个人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不少企业管理者在目睹别人的成功时,总会慨叹自己的“时运不济”——不是没有遇到好的机会,就是没有碰到好的老板,再不然就是因为„„很少有人能真正从自己身上去找根源,去思考自己的做道德质是否过硬、是否令人赞赏。道德操守是事业成功最忠实的资本,很多人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的认识:有的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手段,却忽视对良好道德的培养。有些人虽然很有才干,但他们存在投机心理,像这样的人即使再专业、再有才干也会被众多单位拒之门外——事实上,哪怕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倘若轻视道德的自我修养和塑造,他也绝对成不了真正的“人才”。

如何来具体界定管理人员的好道德呢?首先应该具有忠诚、敬业、诚实、节俭、富有责任心等等优良道德,他们关心集体,关心组织的发展;对待工作积极、热情、勤奋,具有团队精神,他们以一种感恩的心态积极主动地为组织的发展、生产与管理出谋划策„„这些都无不透射出好道德的影子。

道德也是资源。道德好的领导者呢,胸怀宽广。他们很关心部下,很关心客户,很关心同志,很关心社会。结果,他们必将受到部下的拥护、客户的爱戴、同志的信任和社会的尊敬——可以想象,由这样一些人构成的企业一定是力大无比,战无不胜,基业长青——那么,具体来说,我们领导者如何到道德领导力呢?

1、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之短。一个人如果若是看到别人不能做什么,盯着别人弱点和不足不放,“哪壶不开提那壶”,而从来没有看到别人能够做什么,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那他就会破坏组织的精神。当然,一个管理人员必须清楚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了解他的下属的局限性,但是他应该把这些看成是他的下属能够做的事的一种约束条件,是促使他们做得更好的一种挑战。领导者必须要把眼光放长远,要学会把适当的人调配到适当的岗位,让人尽其才,才能使员工卓有成就。

2、对事不对人,而不是对人不对事。领导者如果老是问“谁正确?”而不问“什么事正确?”,把人事置于工作要求之上势必造成公司文化的腐蚀和破坏。如果老是问“谁对谁错”就会促使下属但求无过,阳奉阴违,甚至玩弄权术。尤其糟糕的是,它会促使下属在发现错误后掩盖错误而不是采取积极的补救和改正措施,这对组织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3、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温总理在寄语中国铁路事业时说,安全和质量离不开人,产品如道德,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而道德中最关键的是高度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一语道破发展的本质。反之,领导者道德不好,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会轻易弃守。那么,再好的制度、技术、措施,都会大打折扣,导致问题成堆。此前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领导者明明知道瘦肉精是不能添加的,明明知道地沟油是有毒有害的,自己也是绝对不去吃的,但就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堂而皇之地干了起来。

4、敬业是成就事业的基石。谭小芳老师建议我们的领导者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当敬业意识深植于我们脑海里,做起事来就会积极主动,并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取得更大的成就。懂得敬业、能够敬业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提升自己、发展事业的前提,敬业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职场人士所应当而且必须具备的品质,它是创立最佳工作业绩的有力保障。

5、道德优先,而不是有才无德。把才凌驾于德之上,这是人事决策中的不成熟的表现。实践证明,有才无德的人对组织的破坏远甚于有德无才的人。每个人的道德要靠社会道德伦理价值的涵养。在这样一个深刻变动的时代,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人们学会去呵护自己的良心,不因一切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良知,迫切需要每个人思考。

总之,未来是领导者的时代,而非管理者的时代。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领导者是自己成长起来的,而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要有三个敬畏,即敬畏法纪、敬畏人格、敬畏口碑。最后,希望每一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位领导者都能重视、提高道德修养!

纪,当社会变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个性发展等诸多挑战与机遇降临到社会分工的每一位参与者面前时,无论我们是否身处领导者的职位,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具备某些领导力。下面,与您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企业老总,他们大都对功高盖主的职业经理人一筹莫展,一方面无比依赖职业经理人,一方面却十分担心职业经理人跳槽。

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而国内一些企业的领导却不是这样。比如,老板可以名气很大,万众瞩目,万人追捧,但员工则必须要低调内敛;老板可以有广阔的社会交往,但员工则必须要表现得对外界“清心寡欲”;老板如果开的是宝马5系,那么员工就决不能买宝马7系;或者即便老板和员工都开奥迪A6,那么员工的车的排量也必须要比老板的小。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优秀的领导一定是懂得如何充分授权的领导:只有给内部中层充分的授权,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团队的整体能力,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所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做人难,做领导更难,做成功的领导最难,成功的领导是创造培养领导一个优秀的团队,优秀的领导,不是自身有多优秀,而是自己所领导的团队的优秀程度,优秀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的领导不是指手画脚直接指挥下属,而是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以及施行锦上添花的技巧去领导影响团队,善用组织团队!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真正的精彩是简约 篇5

【案例1】

师: (出示课件) 大家一起到米奇的“妙妙厨房”看一看。 (动画精美) 播放声音:今天米奇我请客, 你们愿意来吗?生齐声愿意。

师:猜一猜, 米奇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

生:糖果、蛋糕、冰激凌……

师:还有呢?生乱猜一通, 终于有人猜是巧克力。

师:对了, 巧克力。

(出示课件)

师:你想要哪种形状, 需要几块?

生: (炸开了锅) 三块圆形的、两块三角形的、一块长方形的……

师:是啊, 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应各准备多少块呢?米奇决定打电话问问客人, 咱们一起来听听米奇打电话, 看能不能帮助米奇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 (点击课件, 播放电话录音。)

米奇:你好, 米米, 我是米奇,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巧克力, 你喜欢哪种?

米米:我喜欢圆形的。

米奇:米妮你呢?米菲你呢……

米妮:三角形的。

米菲:正方形的……

师:其他的小动物呢?

继续播放电话录音:正方形, 三角形、圆形……

师:电话打完了, 你们有没有帮助米奇记住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记住?

生:报得太快了。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米奇记住?

生1:慢点报。

生2:用笔记下来

师:你打算怎样记呢?

生1:打一个电话就画一个图形。

生2:按形状来记, 报一种图形就画在一起记。

生:用数字记。

生:写字记。

……

(始终没有人用打“√”的方法来记, 其用时38分钟)

【案例2】

师:同学们, 这盒子里放着三角形、正方形, 圆形, 老师想请同学们帮我一个忙, 可以吗?

生:好 (声音响亮)

师:很简单, 就是请同学们帮老师记录一下, 我一共拿出了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想一想,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

生:老师, 不会写的字可不可以用拼音代替?

师:他想用写字的方法来记录, (我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学生抢着说)

生:不好, 老师要是拿得快点会来不及的, 写字太浪费时间啦。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那你们想到更快的办法了吗?

生:想到了。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 (拿的速度渐快)

一阵忙碌之后

师:你愿意把你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1:

师:跟这位同学一样依次画下来记录的人请举手。 (35人)

生2:

师:跟这位同学一样按规律排记录的人请举手。 (10人)

生3:

师:跟这位同学一样用打“√”方式记录的请举手。 (人)

师:还有几个人没举手, 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一开始记的, 后来没看清老师你就拿下一个了, 所以没记完。

师:没记完的有6人。

师:大多数同学都用画的方式把老师摸的情况记录了下来, 要比写字来得快是吧, 但是生2也是用画的, 她和生1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他分开画了, 把正方形排一排, 圆形排一排, 三角形也排一排。

师:真棒, 这几个同学先分类了, 上学期我们就学习了, 分类数的时候快, 一看就知道是多少个了。那生3用的是什么方法呀?

生:打√。

师:你认为打√什么优点呀?

生:记的时候快。

师:是这样的吗?那我们用打√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好吗?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得这么快。老师不摸了, 用报的。

师: (语速较快)

△○○□△○□□○△□○○△△□△○○○△□

停, 记录好了吗?你觉得这方法怎样?

生:打√快多了, 我一边打√一边等老师报下一个。

师:是吗?那老师报的再快些你能记录下来吗?

生: (自信地说) :能!

师:△□△○○□○○○□□△△△□○○□□△△△□○□

谁来报一下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个, 正方形个, 圆形个。

师:真棒!

生:耶 (胜利的手势)

师:刚才你们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生:用打√的方法来记录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个数, 真快呀!

师:是的, 打√的方法可以记录很多的东西, 比如抛硬币的次数呀, 同学们玩游戏的次数呀等等, 整理的时候既快又方便。

【反思与评价】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领域之一, 统计在新课程中得到很大的加强和改变, 该课时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统计知识需要借助形象生动的例子, 内容要与学生生活联系, 注重体验。但作为初学《统计》低年级学生课时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到底需要接触到什么程度?目标多元是否意味着每节课的目标都求全、求多、求到位?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有趣、重视生活化, 是不是可以不计时间和成本?很明显, 案例1中教师可谓煞费苦心, 设计的目标多而全, 创造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来展开教学, 粗粗一看应该说课堂40分钟学生会热闹, 也会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也注意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体会, 教师教得辛苦, 也很累。但细细一推敲, 本节课的课时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体会且掌握用画“√”的方法来收集数据既清楚又方便, 渗透统计意识。案例1显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创设的复杂情景, 不仅没有把学生带入“统计”的情境中, 反而干扰了真正的教学内容。而案例2能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通过老师精准、有效的引导, 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想到用“√”的方法来整理数据, 从一开始学生自己记不下来, 到学生的头都抬不起来, 再到边记边等这就说明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过程, 而且是个质的飞跃。是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发现用打“√”的方法整理数据要比画一画、分一分来得都要快, 从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课时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不同导向, 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制定低年级课时目标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课时目标应简约、有效

不难看出, 案例1设计的教学目标似乎想囊括所有目标, 但往往事与愿违, 目标求全求新, 难点集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精力有限, 对于课堂来说, 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 过分超负荷, 非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为此, 课时目标应适当集中, 就像案例2直奔用打“√”来整理数据这一统计的好方法, 舍得放弃一些所谓的精彩, 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验。思考为什么用打“√”的方法整理数据在多种情况下的价值所在, 这才是真正引导学生体验真正的精彩。

2.课时目标应具体、可操作

谁是真正的市场“名医” 篇6

据统计, 人类已知疾病有2 035个类型, 18 000种之多。那么, 一个巨大而活跃的消费市场, 又可能染上多少种“疾病”?尽管经济学家多如繁星, 但至今仍未能开出一份明明白白的“诊断书”。其实, 公众盼望“名医”, “名医”就在身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群众是市场的名医”这句新编语, 某些商家和企业可能尚不愿接受。

看病难和看病贵, 一直困扰着国人。那么, 请听患者刘小姐的“诊断”:许多普通药一般出厂价格也就几块钱而已。是转包制导致了药品在流通环节价格的不断上涨。一般一种药品生产出来以后, 药厂不大可能自己去全国各地推销, 通常会委托给经销商推销。但这些经销商手上有多个药厂的药品要推销, 所以这笔业务可能会再向其他公司转包, 交给下一级经销商去推销, 自己从中拿取差价。也就是这种层层转包, 使得参与“分红”的人越来越多, 药价也就越来越贵。听了这个明确的“诊断结果”, 不知主管医药的官员作何感想?

再如, 民以食为天, 食品安全无疑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四川一份“食品安全的总体评价”中, 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仅仅是“过得去”。觉得当前食品消费市场非常安全和比较安全的占3成多, 觉得不安全的占1成多。如果按照100分计算, 将各类情况按照受访者比重进行加权计算, 可以得到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仅为64.2, 表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仅为“及格”。正是:食品尚未“安全”, 同志仍须努力。

眼下, 许多城市楼盘都在或真或假地频刮打折风, 消费者发现, 多年不见的楼盘打折, 并没引发新一轮的购房热。在北京东四环外的一个楼盘, 虽然是周末, 但前来看房的人只有两三位。销售人员说, 跟去年拿号排队的情景相比, 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以前每个月能成交40多套房, 而现在一个月连10套都没有。专家认为, 正是在这种销量下降的情况下, 一些资金链紧张的房地产项目开始以各种名义打折, 希望尽快回笼资金。但由于打折幅度并不大, 最多也就是9.5折左右, 还有一些是以赠送物业费的形式给出优惠, 因此并不能激起人们的购房热情。所以, 退休的王师傅指出:消费者的最佳状态就是观望。

据一项来自权威机构的“暴利行业揭秘大调查”显示, 近4 000位网友投票, 从26个候选行业中选出十大暴利行业, 依次为房地产、眼镜、殡葬、通信、药品、高速公路、化妆品、教育、婚纱摄影、网络游戏。其中, 房地产、药品、殡葬、教育、高速公路等每次都不会落空。这样的质疑年年都有人提出来, 但很难引起足够重视。面对物价上涨的现实, 个中的酸楚滋味, 只有平头百姓心里最清楚。深受其害的“名医”不禁会问:为何“暴利症患者”总能逃避有效治疗?

近期, 北京一位小学生掀起“蘑菇大战”———这位小朋友用科学实验证明:北京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旋即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中国食用菌协会相继“权威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 权威部门工作人员则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一边是天真直率的小学生, 一边是具有绝对公信力的机构。有识之士说, 这一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的较量, 立马能澄清事实真相, 消除社会公众疑虑。然而, 这些权威机构却没能让真相立现, 反倒招来质疑。在选择相信小学生还是信权威部门时, 网站调查的3 119票中只有8票投向“权威部门”。

做真正的语文教师 篇7

一、感情朗读中, 陶冶自己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走进文本, 就得吃透教材。我们要求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离不开朗读。不但要读, 而且要有感情地声情并茂地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并有所感悟, 教者也不妨放声朗读, 特别是在上新课之前非常有必要。

首先, 通过朗读能很快地把握住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 从而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处理好语调的高低变化:是亲切爱怜, 是追忆缠绵, 是压抑悲愤, 是激越豪壮, 还是深情赞扬等。对于表现歌颂、斥责等强烈感情的文字, 应采用高调, 而表现低沉、婉约感情的文字, 则宜用低调处理。

其次, 通过朗读能把握住文章里节奏的快慢变化。比如, 抒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节奏应快一些, 强烈些;而感情色彩的悲喜特点, 也对节奏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像悼词, 怀念性的语句就要求慢些。大多数情况下, 文章朗读应该快慢适中, 以便于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味。

最后, 通过朗读能把握住文章里语气的轻与重。一般说来, 重要的, 有深刻意味的字词句朗读时语气应重一些、强一些;次要的意味平谈的, 预期则轻一些、弱些。比如, 在读《荔枝蜜》这篇课文时, 因课文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由于被蜜蜂蛰过, 心情不愉快, 朗读时要以贬抑的口吻, 用徐缓而略不愉快的语调来读。第二、三部分叙述“我”的一次经历, 如话家常, 朗读时要用平静、亲切的语调。第四部分是对蜜蜂的敬佩与赞叹, 情切意深, 然后由物及人从蜜蜂的辛勤无私联想到农民的辛勤无私, 进而赞颂建设新生活的农民揭示文章的主旨, 朗读时要用朗读时就要用赞叹的语气, 颂扬的语调来读。第五部分,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有很深的含义, 朗读时要用惊喜的语调。

有了以上的技巧, 教者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朗读一次, 就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倾心交谈、沟通, 自己的情感也就引起共鸣, 受到一次熏陶和教育。有了这样的朗读,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该用什么形式, 怎样读等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平等对话中, 感动自己

在教学中, 为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为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也为了实现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喜学生所喜, 爱学生所爱,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忧学生所有忧。教者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 而自己则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 教者要善于倾听。教师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 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倾听不同的声音, 敏锐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的学情, 及时转化为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其次, 教者要善于欣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由于孩子的个性中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承认和赏识, 希望充分地展现自己。因此, 要在对话中相信学生的潜能, 要给与希望,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必苛求课堂的对话非要达成认识的统一, 更不必刻意去追求结果的完美。

最后, 教者要善于评价。课堂评价, 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能引导学生不断追求, 促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 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 教者会惊喜, 因为学生的言行常常超出自己的预测;教者会感动, 因为学生也让自己明白了许多知识和道理。

三、关注发展中, 提升自己

课文只是范例, 我们不能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以内, 应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做好奠基。用活教材就得跳出教材, 超越教材。

首先, 及时拓展延伸。比如, 让学生根据原文复述或讲故事, 看其是否有胆量;让学生完成选做题, 看其能否有自己的见解;用所学的写作手法对原文进行续写、改写或者缩写等, 看其能否学以致用;课后收集、阅读作者所写的原文, 作者所写的其他文章, 与课文类似的文章等, 看其能否在课余中增加自己的见闻。教者经常如此训练学生, 即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 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得到了磨练。

其次, 经常沟通交流。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 兴趣、爱好、需求也就不同, 在课堂上也就有了独特的个性。要想走进学生心灵, 就得多与他们接触。比如, 在课余时间, 和学生一起活动, 了解问题学生家里的状况, 他们最近的思想动态,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恰当的时机给予暗示、鼓励, 指出前进方向。这样做, 使教书与育人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最后, 不断思考反省。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每教完一课, 一单元, 可以进行一些回顾:自己的预设如何, 自己的朗读对学生的读起了多大的带动作用, 对情感的升华起了推动作用;课堂上的生成是否往预期的发展, 哪些生成的处理是合理有效的, 在平等对话中哪些方法、哪些语句是成功的。自己以后应朝什么方向努力, 比如:看什么样的课外书, 怎样和学生相处, 怎样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等。这些, 会使自己心思变得细腻, 情感更加丰富, 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 更趋向合理。

抗战时期真正的“潜伏者” 篇8

齐鲁望族之后

1929年, 身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常委, 因为同情共产党、反对蒋介石搞内战等原因, 李澄之被开除出国民党, 这在当时的革命年代被广泛流传。而李涛就是李澄之的弟弟, 又名李亦豪, 他生于1911年, 山东临沂人。其父李光仪为早期同盟会会员, 长期从事反清活动。

由于受父兄的革命进步思想影响, 考入南开大学的李涛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等革命活动, 结果被学校开除, 后来又考取北京大学, 并于1938年夏加入了共产党, 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

1941年, 李涛携家眷返回山东, 准备投奔当时建立起抗日自卫军的哥哥, 不料在回老家临沂的途中, 却听到了哥哥被日军俘虏的消息。原来, 1941年11月, 驻山东的日军集合5万多兵力, 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次大扫荡。在扫荡中, 任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山东省国民党抗日同志协会会长的李澄之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党总支书记马楠被俘。

“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就设在临沂, 所以李涛就跟分局那边取得了联系, 分局希望他能够到济南去营救李澄之。”原山东省委党史办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山东抗战史料的曲琦老先生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 “李澄之和马楠等人被俘后, 被押送到济南的日本宪兵队中, 由于李澄之在山东青年中威望颇高, 因此日本侵略者希望可以采用‘怀柔’的方式, 诱使李澄之为其工作, 并许给他伪山东省长的官职。但是李澄之这个人很倔强, 而且他也知道日本人想利用他做傀儡, 实现对山东的统治, 所以他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宁死也不做汉奸卖国贼。”

与此同时, 中共山东分局对李澄之的营救也在积极展开, 时任山东分局书记的朱瑞在发给周恩来的电报中也提到过营救李澄之的方法——欲以“山纵 (山东纵队) 所俘十余日人工程师及技师等, 与敌人交换 (李澄之) , 未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李涛来到了济南, 他准备利用自己家族在济南的关系, 打探哥哥的下落, 伺机营救。

意外深入敌内

据曲琦说, 李涛早在1939年时, 就曾经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打入过敌人内部, 有着很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当时他潜伏在胡宗南的三青团里, 发展共产党员, 搜集情报。”

1942年2月, 在到达济南后, 李涛按照上级指示, 让妻子张茜琳前往芙蓉巷寻找地下联络员接头, 不料张茜琳却被当时的叛徒郭同震发现了, 李涛的身份也旋即暴露出来。刚刚抵达济南, 尚未开始执行任务就暴露了, 这在特工这一行中, 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李涛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 要么立刻离开济南, 要么就跟哥哥一样被抓进宪兵队。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 李涛决定兵行险招, 留在济南。

“因为李家在山东是望族, 当时有不少关系都在济南为日军的伪济南政府工作, 所以李涛想利用这些关系来压制住郭同震。”曲琦说,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李涛通过哥哥以前的旧部, 与当时日军驻济的高官木村义明搭上了关系。

当木村义明得知李涛是李澄之的弟弟后, 不但没有将他抓起来, 反而开始用心结纳李涛。

利用日军矛盾成功潜伏

“当时日本内部对于侵华战争, 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系。”曲琦告诉记者, 其中一派就是以冈村宁次和东条英机为首的主战派, 主张以“武力吞并支那, 获取最大化的利益”。而以日本天皇裕仁的岳父东久迩宫为主的一派势力则认为, 日本无力全部吞并支那, 不如采取怀柔的政策, 用政治分化的手段培养自己在中国的傀儡政府。这两派的矛盾也由来已久, “可以说从当时的日本国内到中国, 日军内部一直存在这种矛盾。”

而木村义明, 则恰恰是“怀柔派”的忠实支持者, 因此他希望利用李涛作为筹码, 劝降李澄之以达到成立伪山东政府的目的, 同时希望李涛“发挥特长, 办一份刊物”, 用以笼络山东地区的进步青年, 达到在政治上分化中国革命的目的。而此时的李涛则敏感地意识到, 潜伏到日军内部的机会出现了, 他回家后用暗语给山东分局写了一封信, 把这一切写清楚, 希望上级同意自己潜伏下来。

“李涛把信送出去后, 就一直在等上级的回信, 但是等了两个多月都没等到回音, 而这个时候木村义明也在不断地催促他答应自己的要求。”曲琦说, 此时的李涛在经过一番考虑后, 最终同意了木村的要求。1942年夏末, 李涛在南朝阳街租下了一个四合院, 取名为“朝阳公馆”, 开始创办所谓的日伪刊物, 召集进步青年。“虽然表面上这个所谓的协会公馆是为日本特务工作的, 但实际上, 李涛巧妙地利用他跟木村的关系, 把这个公馆变成了一个宣传抗日思想的阵地。”

上任伊始他就险遭不测。当上朝阳公馆的负责人不久, 李涛就接到了济南宪兵部头子武山英一的请柬, 邀请其到武山家吃饭, 庆祝李涛上任, 又算是为武山自己升官做庆祝。

李涛并不知道, 这次邀请赴宴完全是一个“鸿门宴”:原来中共山东分局在接到李涛的信后, 立刻给李涛做了回信, 不料这封信却被叛徒郭同震截获。

李涛很快就被五花大绑地送进宪兵队, 郭同震和武山英一随后拿出那封满是暗语的回信, 逼李涛承认自己就是共产党。“那封信大意是这样的, 让你来济南卖货 (指探听李澄之的消息) , 不是让你来济南开店 (指潜伏在日军内部) 的, 速归。”

武山英一掏出枪拍在桌子上, 威胁李涛招供。“李涛也很聪明, 他说什么也不承认, 就说自己是来卖棉花的, 想以后在这里开店。”于是李涛被关进了宪兵队的木笼中, 被日军拷问了整整一夜。

李涛被抓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 木村义明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宪兵队, 逼武山英一放人。由于没有证据, 武山英一不得不放了李涛。

上级改变策略再潜伏

从宪兵队出来, 李涛心里一直犯嘀咕。“因为山东分局的那封回信李涛也看了, 上级并不同意他在此长期潜伏, 但此时李澄之和马楠等被俘的人已经放出来, 并住进朝阳公馆, 而且李涛也有十足的把握将二人送回到革命区, 但是李涛不甘心就这么走, 因为自己带着人一走, 就意味着自己多日来打进日军内部的心血全部化为泡影, 于是他又悄悄回了一次临沂, 找山东分局的书记朱瑞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长谈。”曲琦说, 此次长谈后, 朱瑞同意了李涛的做法, 并且还将此事电告远在延安的周恩来。

除此之外, 上级为配合李涛工作, 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最初上级是希望救出李澄之和马楠之后, 立刻把他们送回到革命区, 但是为了配合李涛的工作, 朱瑞指示李澄之, ‘不到万不得已时’, 暂勿出逃。”曲琦说, 这样一来, 朝阳公馆就成了李涛搜集情报和物资的大本营。

李涛很快取得了木村的信任, 接连结识了多名日军驻济高官。利用日军内部的矛盾, 李涛继续营救被俘的同志, 这时李涛的妻子张茜琳则和一些进步青年一起, 在朝阳公馆内公然排演起《雷雨》等进步戏剧, 并且开始到处演出。

“李桑要人, 不要手续”

李涛很快注意到, 在济南千佛山附近的救国训练所里, 关押着不少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 于是他开始有意地结交起该所所长——日本和尚樱井。

最初, 救国训练所成立的目的就是利用政治攻势, 分化俘虏的共产党和进步青年, 从而达到政治分化中国革命的目的。但是樱井的政治分化并不成功, 被“改造”的共产党人寥寥无几, 这让樱井压力很大。接触李涛后的樱井, 表示愿意在朝阳公馆帮助改造“共党”, 前提是“被改造者”要先送到朝阳公馆里, “因为樱井觉得, 李涛带走的人越多, 越能证明他的改造成绩突出。”曲琦告诉记者说, 就这样, 李涛先后从训练所里带走了很多被俘的共产党人, 甚至发展到樱井亲自交代下属们说:“李桑 (桑在日语中是先生的意思) 要人, 不需要办手续, 想要谁要谁。”

此外, 李涛还跟驻守济南城的几名日军头目也搭上了关系, 弄到了大量的通行证, 正是靠着这些通行证, 李涛将哥哥李澄之、马楠、梁克 (抗大一分校教员) 、钟瑞 (红军团长) 等革命者安全送出济南, 送回了革命区。

“李涛这个人不简单啊, 当时李澄之被救出来住进朝阳公馆后, 一度对弟弟的做法很不满, 相处两年的时间, 一直在提防着弟弟, 他觉得李涛很可能是日本人的汉奸。”曲琦说, 李涛因此觉得很痛苦, 但是按照保密原则, 他始终没有告诉哥哥自己早在多年前就已是共产党员的消息。

“朝阳公馆”, 进步学生的天堂

据曲琦的统计, 李涛在1942到1945年期间, 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 一共营救并转移被俘共产党员30多人, 此外, 还有100多名济南的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也通过李涛的帮助, 辗转前往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了革命战争中的中坚力量。

“著名导演胡玫的母亲马旋, 当年就是在李涛的帮助下, 送到延安去的。再如八路军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前武汉空军副司令李向民, 也是被李涛送出去的。还有罗荣桓、陈毅的翻译艾森等, 都是被李涛送出去的进步青年。”曲琦说, 当时的朝阳公馆实际上已经成为济南乃至整个山东地区进步青年的天堂。

据罗荣桓、陈毅的翻译艾森先生的儿子罗百齐回忆说, 当时的朝阳公馆里, 可以公开唱革命歌曲、上演革命戏剧, 而嚣张的日本宪兵只要一听是朝阳公馆的人, 都会很客气地放行。“我父亲跟我说, 那时候济南人上街得拿良民证, 如果没有就把你抓起来。”但是一般去朝阳公馆的人, 都可以得到一张盖有“朝阳公馆”的特别通行证, 只要亮出这张证件, 日军是不敢为难的。“证件也很好办, 李涛就把证件和印都扔在堂屋的抽屉里, 也没有锁, 谁需要自己去填个证盖个章就好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 李涛回到了临沂, 对自己潜伏济南的事情向组织上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但是因为各种原因, 在济南解放后, 李涛却被定为反革命特务, 而他的朝阳公馆也成了“毒害进步青年”的反革命组织。

“当时可以为李涛说明情况的人只有一个, 也就是他的上级朱瑞同志。”曲琦说, 但不幸的是, 朱瑞同志在辽沈战役的一次战斗中, 因为踩到地雷而牺牲了, 而其余的人则对李涛潜伏的事情并不了解。这也让李涛因此蒙冤入狱, 被判了20年有期徒刑, 其妻子和儿女也因此受到牵连。文革结束后, 李涛和自己的妻儿开始了上诉伸冤之路。

1994年, 国家安全部特意对李涛一案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山东省的各级领导也指示相关部门为李涛的冤案进行平反, 一直到2002年前后, 李涛的冤案才得以平反, 而此时, 老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语文学习呼唤真正的“实践” 篇9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呢?这是语文教学在走过“分析———理解——运用”的弯路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是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本质回归, 也是为学生寻求的一条语文学习的有效路径。过去, 我们也让学生做许多作业, 进行大量的习题操练。这种所谓的“实践”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践”到底有何不同呢?

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取向的“实践”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语文课程的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数学等学科领域, 蕴含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 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也有着许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 课本里的文章“包含着许多内容, 学生受到的教育自然也不仅是在语文一个方面。文章里有思想, 学生念了, 不会不受到思想上的启发或教育;许多文章里有知识——历史的, 地理的, 自然科学的, 等等, 学生念了, 必然同时吸取了那些知识;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 学生念了, 无疑会受到文学艺术的感染与熏陶”。语文学科的这种综合性特点, 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过程, 它包括对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及其组合的方式方法, 文字材料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等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因此, 符合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 必然是以综合性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文材料为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 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至远至真的追求, 体现了对学生人生的关注、人性的关怀, 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追求, 体现的是超越传统、突破樊篱的“大语文教育观”。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 应站在这样的高度, 并以此去审视自己设计和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否将目标锁定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上, 这才算是将“以人为本”落在了实处。

二、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以提高语言能力为重点的“实践”

母语学习不是完成知识的构建, 而是要通过历练形成具有整体、综合特质的语言习惯和语感能力。我们要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 依据规律来进行教学。研究表明, 儿童语感的形成是渐进的, 是积淀而成的。他们通过听和读, 从口头和书面两条不同的渠道获取新的语言信息, 领会其中的意义, 然后将获取的有用信息编码, 通过朗读、背诵、摘记等方法, 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在需要交际的时候, 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提取适当的语言通过加工组合后输出, 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达。不断地吸收, 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运用, 周而复始, 日积月累, 从而使自己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就阅读教学而言, 其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敏锐的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去诵读文质兼美的文章, 就能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起来, 产生内心视像, 读出气势、韵味, 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如此坚持不懈, 定能使语感逐步敏锐起来。过去阅读教学效率甚低, 低就低在分析甚多、读书实践甚少。因此,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将朗读、背诵、复述等实践活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扎扎实实地抓好,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

三、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整体特征的“实践”

有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毫无美感可言一样, 语文实践活动只有置于整体背景中的时候, 特别是对儿童有整体意义的时候, 它才呈现出“生命”。

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语文活动不是机械的物理运动和设定的技术操作过程, 而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和情性过程。比如理科讲“水”是从其物理性、化学性入手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化学成分是H2O, 可以在实验室里做电分解实验来加以证明。而语文学科讲“水”, 则完全是从事物的表象和人的情感体验入手———山清水秀、柔情似水、淡泊如水、时光如流水……怎样看待和表现水, 是由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决定的, 无法统一, 无法复制。因此,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尽快从知识技能取向的窠臼跳出来, 仍然迷信那些支离破碎的所谓“语言训练”, 不在指导学生学习规范而富有内涵的文本语言上面下工夫, 那就无法进入对学生影响深远的精神领域。

怎么才能立足整体, 使汉语的学习具有整体意义呢?以识字教学为例, 至少必须关注这样几点——首要是尊重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如,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学用字词句”: (1) 这是一幅有趣的文字画, 你能看得出是由几个古文字组成的吗?照样子在田字格里把相应的字写出来。 (2) 根据图画内容, 发挥想象, 编一个小故事, 讲给大家听听。题中提供的汉字本身就是一幅画, 如“鹿、龟、森、林、月”, 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 揭示了汉字“音形义合一”的整体性特质, 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同时, “一幅有趣的文字画”、“一个小故事”又将个体的字连成更大的整体, 充分展示了汉字的整体性魅力。像随课文识字, 更应该采用“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的策略, 将生字置于课文整体之中。其次, 可适当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归类, 学一个带一串。如学习“晓”、“浇”、“绕”、“烧”等生字, 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春蚕吐丝弯弯“绕”, 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上口、揭示字理的歌诀, 使儿童感受汉字构成的巧妙, 感悟“形声字”这个整体的构字规律, 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此外, 教学孤立的单个的汉字, 也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从探寻音形义之间的联系的视角去观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以此引发学生与汉字对话, 鼓励儿童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这样, 在学生眼里, 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僵死的符号, 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生命体。

对于阅读教学, 我们更提倡着眼“整体”的读书实践, 背诵积累也好, 语感培养也好, 欣赏感悟也好, 都要注意语文的“整体性”。我们坚决反对将一篇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 搞令学生生厌的繁琐分析。于漪老师说得好:“一篇篇声情并茂的美文, 本是一栋栋或精巧或雄伟的楼宇, 却在教学中被分析得支离破碎, 被指出哪是柱, 哪是梁, 哪是瓦, 味同嚼蜡。”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儿童的兴趣, 更谈不上受到教育和感染了。

四、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主体意识

我们追求的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文实践”呢?就阅读教学而言, 毫无疑问是让学生读书, 让他们自主且自由地读书。因为, 自主阅读不仅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广泛最主要的方式, 而且是训练思维、锻炼想象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是一种具有个性化色彩且伴随学生终身的实践活动。因此, 语文课上我们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内容都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 最要紧的是让学生去读书, 反反复复地参与到读书实践活动中去。一方面, 要指导学生在学习模仿某种语言的实践中, 掌握某种语言规律, 积淀语感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 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 要重视阅读体悟,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 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 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和审美的熏陶。

学生自主且自由地读书, 绝不是一个纯语言习得的过程, 而是一种生命创造行为。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 锻炼独立人格, 陶冶良好性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 在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的同时, 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著, 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 不断汲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 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而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视点上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终确立主体文明意识、完善健全文化人格的过程, 可以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而学生个体人文素质提高的第二个阶段质的飞跃应在说、写训练中去落实。在教学中, 我们应当有意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情境, 组织各种专题活动, 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前提下, 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 在表述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外显的活动以学习语言为主, 内在的追求却是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此过程中, 学生语言习得的收获将是驾驭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两方面的。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篇10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 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 让他们多读、多想、多讨论、多合作、多展示。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通过读、想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 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这一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 面对课堂中的疑问, 教师不要大包大揽, 应学会把问题抛给学生, 教师只适当地引导、点拨,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由于对问题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展开讨论、分析交流、归纳总结, 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要及时、中肯, 多以鼓励为主, 少做倾向性评价,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俗话说得好,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中希望教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和肯定,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让他们背会一首诗;正确地写出一个单词;会做一道题等。面对同一个问题, 学生的答案也许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然后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 对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态度应给予充分肯定。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产生探索问题的动力, 建立自信。只有学生有了自信, 才能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在多, 而在精, 特别是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所以教师的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的问题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提出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借助故事、典故、谜语等设疑, 调节课堂气氛, 也可以用实物、图片、课件等激发学生兴趣。这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 问题要有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这些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度, 又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各不相同,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使智力好的学生得到提高, 也要使智力差的学生得到发展,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所进步, 有所发展。 (三) 教师也可以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也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应是一个“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 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只要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 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积极主动地思维。

三、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知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需要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知识。例如, 地理教学中, 讲到“地震”的知识时, 就应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与“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联系起来,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地震的原因,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讲到“水资源”一节, 可结合2012年12月31日, 山西长治潞安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事故, 8.68吨苯胺排入浊漳, 致使下游的邯郸市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后果, 从而树立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事物, 发现问题, 从生活中学习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顺应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 让教学更精彩, 使我们的学生发挥各自特长, 得到最好的发展,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上一篇:快乐的文本下一篇:茶叶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