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维十篇

2024-09-10

如何思维 篇1

因此,我认为在辅导学生发散思维中应借助具体实例,并采用多种方法及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思、多解、多变的解题辅导。现从四个方面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题型发散,以不变应万变

一类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可能涉及许多物理现象,这就是说许多物理题型归纳起来就是由一类原理引出的,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宜搞题海战术,比如,我给学生训练这样一道题:

用槌敲击音叉发出悠扬的声音,如果这时用手掌按住音叉的叉股,发声立即消失,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通过跟同学分析,此题考查一切声音的产生都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发音,这是一典型问题,若要使学生触类旁通,我把全班学生召集到课室前面水池旁,并要求学生用树枝拍打水池内的水,让学生仔细听,然后,先提出两个问题:(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2)同学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大多数学生马上回答:我听到了“啪”、“啪”的声音,还有观察仔细的学生回答:我看到了水面上的水波。接着又问:这种“啪”、“啪”的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同学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后回答:是由水的振动而产生的。若保留其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变换命题形式。如:用树枝拍打水面,不仅能清楚地听到“啪!啪!”声,而且还能看到水波,这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显然,学生经上下联系发散就能理解: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本题是由水的振动而发出声音。通过这样训练,让学生只掌握某物理规律,就可以解析许多物理现象,让学生开阔思路。甚至有的同学还可创新:空气由于振动发声问题。这就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解法发散,训练多极思维

物理命题从不同途径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解法发散就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想问题,广辟蹊径,择善而从,许多命题本身具有多元性,如果换一下因素,就能产生新的思路。我给学生设计如下一道物理题:

现有一块不知圆心位置的圆板,怎样能测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学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后,一般的长度测量是没问题的,但圆板的周长不能直接用刻度尺去测量,要采用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当然用一种方法测出周长大多数学生能测出,然而通过引导训练,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就可想出许多方法,如:

解法1 (包卷法):用纸条将圆板围一圈,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扎一个眼,将纸条伸直,量出两个眼间的距离,即圆板周长。

解法2(滚动法):让圆板在刻度尺上滚一圈,直接读出圆板的周长。

解法3(剪纸法)将圆板平放在纸上,围着它的圆周用铅笔画一圈,用剪子将纸上的圆剪下来,对折一下,量出圆的直径,用直径乘以π得到圆板的周长。

解法4(等效测量法):用直尺和三角板量出圆板的直径,用直径乘以π即得圆板的周长。

培养学生的解法发散思维的互动教学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动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他们的兴趣,如上题中,方法还有许多:如复线法、悬挂法、垂直平分法、弦法等等,教师试举三到四种方法后,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到处理一个问题有如此多的方法!驱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可以驱使学生对求知、探索发现、获取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思维发展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三、纵横发展,拓展知识

物理与其他学科是保持紧密联系的。通过纵横发散思维训练,与不同学科知识点形成发散思维,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比如,我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

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什么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什么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声音的什么不一样?主要是由声源的振动什么决定?

本题要从决定响度和音调的因素不同去发散思维,日常用语里的声音的“高”、“低”有时指响度,有时指音调,含义不是唯一的。女高音和男低音,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它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而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响度,它是由声音的振动幅度决定的,因此在辅导学生时,注意不同知识的发散思维,注意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的不同。由此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知识面。

四、转化发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命题形式多样,千变万化,让学生难以琢磨,教师应通过转化发散思维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达到学习效率的提高,转化发散是通过保持“原题”的实质而变换其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的一种发散思维方式,学生不但要就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且也要学会就问题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迪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问题。要较好地训练学生的转化发散思维,我认为下面这道四川省的模拟题出得很好,能有效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2001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在澄江直播了我国首次水下考古——“抚仙湖之谜”的实况,从电视画面上我们看到:有“中国第一艇”之称的“鱼鹰”号潜水器载着摄影人员下潜到60米深的水域去拍摄水下古建筑的遗址。

水下考古队员身穿潜水服,背着氧气瓶和铅制配重潜入水中,在水底,考古队员发现一块有人工雕刻痕迹的石板,为将它送上岸供专家研究,考古队员用绳线将石板系牢,另一端拴上随身携带的气囊,在充气后的气囊作用下,这块重力为1000牛,体积为0.04立方米的石板缓缓离开湖底,上浮至水面。

请同学们从以上电视信息中回答以下各题:

(1)请回答:在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考古队员要把石板从水底上浮到水面,可采哪些可行的方法?(至少说出三种方法)

(2)求:在气囊将石板吊起至露出水面之前的过程中,绳的拉力至少应为多大?

(3)请自编一道物理计算题,并进行解答。(不包括上述两问已解决的问题)

本题中的第(1)、(2)问题很具有训练意义,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我们作为教师要达到的目的,教师应当多抓住这类题型训练学生,不要搞题海战术,累人又无收获。另外通过训练这类题型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中的习题为基础,这类似于上述各种发散思维形式,加以改造设置,这样既强调基础,以巩固知识为主,又突出能力,特别是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方式方法去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种发散思维形式,能有效培养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打下基础。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新,创新思维,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4期

[2]黄希庭主编(1997).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邵瑞珍主编(1990).学与教的心理学。

[4]郭德俊、雷雳(1998).教育心理学概论.警官教育出版社

如何思维 篇2

一、思维表面化学生学困成因

(一) 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且建立了自己的学科语言。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化学课知识容量大, 记忆点多且分散, 点与点之间、各模块之间的联系性有时候不是特别连贯。学生所记知识的数量及质量, 所记知识是否构建起知识网络, 对一些化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否建立了足够深刻的联系, 对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起很大影响。

(二) 畏难造成思维上的消极性

人的拖延性和惰性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思维停留在舒适区, 想很容易就取得成绩, 一旦略难就开始逃避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久而久之, 成绩就不理想, 学习态度就发生明显变化。这样的学生, 一般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心理不稳定、承受能力差, 抗挫折能力不强。长此以往, 只要碰到难一点的题目, 学生就直接放弃不思考, 思维能力也会随之退化。

(三) 思维僵化定势

个体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不断碰撞, 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类似于化学中说的“有效碰撞”。碰撞过程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很多时候是“无效碰撞”, 即学生新吸纳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矛盾, 新旧知识不能做到有效衔接, 这个时候, 势必会造成知识认识上的偏差。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即“再而衰、三而竭”。

我们要知道, 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大量的专业性的刻苦的训练, 化学的学习对思维的能力、深刻性养成很有帮助。有的学生学会了一些陈述性知识, 但对程序性知识及蕴含的思维方式方法没有深刻的领会, 也没能养成化学学科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的具体做法

(一) 适当引导 (二级)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 如果没有适当的记忆, 没有将知识构建起网络, 就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总结能力等有差异, 很难做到自己知识网络自主构建。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要在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自行建立起知识网络, 从而将现有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通过知识水平的质变加上刻苦的训练实现思维水平的质变。

(二) 提问逻辑化、梯度化、系列化

对于思考跨度大容量大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问题, 按问题深入解决的逻辑顺序分拆成若干个思维难度逐层递进、逻辑联系紧密的小问题。学生能力有限, 思维跨度太大的话, 学生难以达到解决问题要求的水平。因此, 需要教师在课前下工夫, 备课的时候“备课堂、备学生”, 按照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将问题分拆成有梯度的小问题, 然后环环相扣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将随着老师的问题一步步的深入, 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三) 抽象问题图像化

图像化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直观化与形象性, 图像化是思维的升级同时也是思维难度的降级。有的学生对于抽象的问题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而对直观、具象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转化成直观的图表形式, 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大大的降低思维难度, 让学生获得并且习惯运用这种思维升级的方法, 并从中获得思维能力。比如:酸碱中和滴定仰视和俯视的误差分析。

(四) 实验系列化、对比化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是培养科学探究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亲近实验室, 自己动手探究,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情感很有意义。但是实验不能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通过采用系列实验的方法, 以螺旋式上升问题为媒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实验进行重新开发利用, 将其系列化、对比化, 充分挖掘实验内涵, 寻找宏观中的微观、现象中的实质。

总之,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 深刻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概念明确、逻辑严密的, 同时具备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这样的思维能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并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人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终升华成思想。

摘要:思维表面化是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障碍之一。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将思考跨度大的问题拆解成有梯度的小问题, 以及将抽象概念理论图像化, 并结合实验组等,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维表面化,学困生,突破,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庆雷.启发式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8年15期.

如何思维 篇3

何谓底线思维?美国政府尽管不用“底线思维”这个词,但是在危机中其货币政策的底线意图同样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围绕影响社会稳定的就业率目标。至于围绕实现底线目标的货币政策手段,在学术理论上是对还是错,其溢出效应对他国是利还是弊,美国政府与美联储从来是不管不问,不在乎的。

于中国国情而言,底线思维可以在回答“三期叠加”现象描述背后的疑问中展现:

经济增速换挡期,换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增速要下来。我们能容忍下到什么地步?底线在哪?一在稳就业,稳住社会能容忍的较低的失业率;二是稳风险,在经济增速下降中允许一些企业破产出清,但不能引致传染以致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两者说到底,均为确保社会的稳定。

结构调整阵痛期,调整意味着什么?意味要深化改革。要改革必然直面风险暴露并带来阵痛。那么,改革速度怎么掌握?底线在哪?底线在“部分阵痛”可以,但不能因阵痛加剧而引致“生命危险”,也就是不能引发国家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譬如资本账户开放改革,当国内诸条件不成熟,且资产泡沫风险犹在,如果一下子完全打开资本流动大门会引起中国经济的混乱,那么该项改革只能是“部分阵痛”,渐进推进。又譬如土地制度改革,在其他财税改革和条件还未充分准备前提下,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短期内若全归农民,会引起中国经济甚至是社会极大的混乱,则易徐图进之,不能冒失求快。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消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付出代价。面对由前期货币政策刺激起来的畸形的超级繁荣,遗留下了长期过剩的产能和僵尸企业,就要淘汰破产,要市场出清,相应地银行要减记资产,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要缩水。此底线是什么?全国的资产负债表可以缩水,金融可以去杠杆,企业可以破产,但是不能对当前的经济增长从而对就业有剧烈的冲击,也不能因部分企业债务问题连锁引发全国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和经济危机。换句话说,对业已存在的风险,只能用时间换空间,力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去慢慢消化,而不能用危机式的、休克式的方式去消化。

归纳以上所说,说到底,底线思维是什么?是政府在实施各种调控技术中,必须牢牢确保就业稳定和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局。这既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同样也是出于对社会和政治大局稳定的考虑。若确实能做到这二者,GDP增速再低一点,改革步伐再快一点,并不可怕。从这个角度考虑,底线思维其实又并不是一种新思维,而是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另一种表述:“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因此,在今天国民经济遇到重大困难与转折时期,政府应是毫不隐晦,直面坦承,处理好改革(结构调整)、发展(经济增速)、稳定(经济与社会风险)三者间的平衡关系,这是关键。理论家也不应简单地拿书本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经济,市场人士也不宜简单地用外国分析数据套用当今的中国经济。

如何改善思维习惯 打破思维定式 篇4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里去了?”

拳师恨恨地说:“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不按路数出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出招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脱离实际,这种由书本知识形成的思维定式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知识就是力量。”但如果是死读书,只限于从教科书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不仅不能给人以力量,反而会抹杀我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学习知识的同时,应保持思想的灵活性,注重学习基本原理而不是死记一些规则,这样知识才会有用。

突破经验定式

在科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不是当时的名家,而是学问不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下面的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贝尔29岁发明电话;

西门子19岁发明电镀术;

巴斯噶16岁写成关于圆锥曲线的名著

突破视角定式

法国著名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管家让人围上篱笆,竖上“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均无济于事。玛迪梅普莱得知后,在路口立了一些大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千米,驾车约半小时方可到达。”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就是变换视角,变堵塞为疏导,果然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突破方向定式

肖伯纳(英国讽刺戏剧作家)很瘦,一次他参加一个宴会,一位大腹便便的资本家挖苦他:“肖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肖伯纳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哦,先生,我一见到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从水缸上将人拉出,即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砸缸,使水流出缸中,即水离开人,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将自然现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反向思考,如此往往能出现创新。

突破维度定式

如何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 篇5

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 上课听老师讲课, 听得很“明白”, 但到自己解题时, 总感到困难重重, 无从入手;有时, 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 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 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一讲就懂, 自己一做就错”.事实上, 有不少问题的解答, 同学发生困难, 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 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 也就是说, 这时候, 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 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 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 来自于学生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 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 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 这样, 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 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 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 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 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 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 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二、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1.在数学起始教学中, 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剂, 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 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 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 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 至于做得好坏, 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 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 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 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 无法解决, 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3.诱导学生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 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 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 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 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 再提出矛盾, 以免暴露不完全, 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 展开讨论, 疑难问题引人深思, 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 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 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解题的倾向,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 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 则势必会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摆脱题海战术, 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 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如何训练学生作文思维 篇6

这从今年的高考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看出, 作文思维训练非常必要, 从题目来看, 这个话题 (包括提示语) 含有明显的说理意味, 指向议论文, 更适合写议论文, 而学生在考试中据材料扩展故事、编故事的多, 即使写议论文, 也扣题不紧, 不善分析说理, 议论不深刻, 不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议论欠周密, 缺少说服力。这与我们平时对学生关注生活引导不够、思维训练重视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教学中, 贯彻“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

在指导学生训练时, 要贯彻新教材“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要让学生写他们所熟悉、所关注的。学生作文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 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 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应鼓励学生大胆抒写个人感受, 阐明自己的观点, 大胆地表情达意。

乌申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会玩耍的猴子, 不是培养会学舌的鹦鹉, 更不是培养见风使舵的两面派, 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关注家庭、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勤于思考, 培养学生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 从日常普通生活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从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 培养其内省力。近两年的话题作文, 本着创新、鼓励方式多样化的宗旨而设计,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的写作空间。一篇具备“情感震撼力量”的作品、一篇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和张扬个性的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内在激情的驱使下, 透视生活, “以我手写我心”, “放飞心灵的风筝”, 充分表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才能对社会、对人生作出精彩的“诠释”。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立足点, 多方面多角度地审视生活, 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从语文教材、课外阅读中开掘思维训练之源

在课堂教学中, 有许多可供学生思考的资源,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去拉动学生思考的引线, 让学生的思维开出璀璨的花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 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就是追求思想的美, 享受文化的财富, 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学生思维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资源, 开发思维资源, 学生的潜力将得到更大的发挥。仿写练习、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入学习, 是学生思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座桥梁, 是开掘课程资源、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极佳的途径。

三、从生活中开掘思维训练之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勤于思考, 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 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把现实生活提升到写作的境界, 这是训练学生作文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无疑是对考生生活底蕴和认识高度的考验。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我们可设置一些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的话题或栏目, 如新闻点击、人生感悟、读报有感、影视综评、家庭记事、校园生活面面观、生活启示录等, 这样, 让学生聚焦社会、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 准确地认知并把握世界, 我想, 学生在作文的同时, 不仅思维得到了历练, 思想也得到了净化, 学会作文的同时, 也学会了做人。

四、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写得好的作文或周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示出来, 甚至可以和所教课文结合起来学习, 特别是那些相同题材的好作品。这对作者 (学生) 本身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在他们看来, 大作家的作品似乎是高不可攀的, 而同学的作品就不一样了。我曾经将学生写的《小院夜色》与《荷塘月色》比较学习, 也曾将学生周记《我梦想中的一天》和《我的空中楼阁》比较学习,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学习兴趣更高且不说, 作文被展示出来的学生会有成功感, 而其他学生看了别的同学的作文, 也会有一种将作文写好的愿望。学生会想:他们所写的事我都经历过, 为什么我没想到要写出来呢?别人的文章写得那么好, 我的为什么那么差呢?下一次, 我要争取自己的作文能展示出来, 争取让自己的作文能被用来供大家来学习。

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篇7

数学教师的创新思维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方法上, 都要大胆改革, 用新课改的理念, 进行创新性教学, 把创新思维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本文根据平时的工作中经验, 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第一,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数学来自于生活, 又广泛联系着生活, 服务于生活实际, 数学问题与实际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重视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即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 讲解《一次函数》时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际背景, 让学生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逐步养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清数学解题思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和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这样,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 要给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 仔细观察, 展开丰富的联想, 进行合理的猜测和推理, 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 数学课上, 出示这样一道题:

如图, 已知AB=AC, AD=AE.

求证BD=CE.

经过讨论思考, 同学们展示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利用AAS或SAS证明△ABD与△ACE全等。这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 把△ABC折叠, 使点B与点C重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 很容易想到作AF⊥BC,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就简单多了。这样可以营造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欲望。

第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教”为“导”,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 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地还给学生, 给他们一片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的一块领地,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不要求统一的答案和固定的答题方式。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进行拓展延伸, 发散思维。

第四, 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拓展学生的快乐空间。

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愉快地学习,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性, 教学中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 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提高创新能力。但是, 有了宽松和谐学习环境, 课堂上, 学生思维就会活跃, 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而且见解独到, 这样往往会偏离教师的教学思路, 此时教师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 而是要有耐心地进行点拨启发, 引导他们及时纠正错误, 这样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他们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当学生有新颖的解法时, 更要多加鼓励, 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 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保持愉悦心情, 体验成功和创新的快乐。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创新的潜能, 不断创新。

教学实践中,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既需要教师的主导, 也需要学生的主体, 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 才能教学相长。总之, 教师在执教数学创新思维改革中, 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超越陈规陋习, 开拓进取, 突破思维定势, 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 独立思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摘要: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是创新思维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把创新思维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思维 篇8

【关键词】 思维导图;语篇分析;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教学中,课堂的主角始终是教师,教师往往围绕着词汇、短语、句型、文本字面意义和翻译的语言识别层面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只要求接受和消化知识,不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思辨、质疑、表达能力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得不到锻炼,远离阅读的终极目标,思维能力的培养纯属纸上谈兵。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关键。 经过尝试和发现,由Tony Bozan创建的思维导图(Mind map)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升学习英语的效果。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整理思路的方法, 它主张将人们的辐射性思维(Radiant Thinking)通过图文加以具体化。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思维导图, 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基于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运用思维导图导入文化背景、剖析写作思路的语篇分析模式对促进创新理解,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可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二、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引导语篇分析

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模块4 Unit10 Money Lesson3 YourMoney为例。

1.围绕课文主题,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导入文化背景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实际上是概念能力、背景知识和加工策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影响阅读效果。相反,紧扣课文主题,进行文化背景的导入可以对阅读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增加阅读材料的感染力。而且好的导入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单元的主题是金钱,通过谈论金钱的作用,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对钱的态度和用钱的方式,并谈论如何用好零用钱,引导学生正确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上课,就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话题是金钱, 并将学生分成六小组讨论金钱的用处(钱能买到什么,不能买到什么)为话题,并让同学主动发言。然后, 笔者在黑板中央写下Money, 在小组加分机制的刺激下, 学生非常踊跃地举手发言。笔者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在以money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上,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了解,金钱很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为了金钱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并自然过渡到如何合理使用零花钱的文章主题。经过几分钟的讨论, 黑板上就出现了如下图形:

根据这个图形, 学生的大脑已经完全被激活,再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学生的关注程度就大不相同了, 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加深了。可见, 一个巧妙的导入对于一节课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2.抓住语篇模式,剖析写作思路

语篇模式(text pattern)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在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Michael McCarthy和Ronald Caner(2004)所说,“要理解一个语篇,读者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理解语篇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常见的语篇模式有:问题一解决模式、一般一特殊模式、主张一反应模式、机会一获取模式、提问一回答模式。本文的语篇模式为“问题一解决模式”, 通过思维导图(图4),一方面可加深学习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第一部分(1-2)通过5元钱的作用和黄河水土流失情况说明环境污染恶化的事实过渡到(3-4)提出该由谁以及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最后得出改善问题的方式和成功的做法。整篇文章以5元钱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很清晰的将整个课文的脉络呈现出来,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

三、学生制图,促进理解,培养思维

英语阅读应将思维训练融合于课堂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给学生体验的机会。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 ,绘制思维导图对自主阅读中理解文章的脉络、层次等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们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根据文本的内容绘制一张思维导图。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六个人,在阅读完文本之后,分工就文本主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将讨论中关于文本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再以文本脉络用线条方框把关键词串联起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接下来再邀请几组学生讲解他们的思维导图,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挑战彼此、挑战教师, 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一份比较成熟,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阅读课中若能坚持,就定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小结

思维导图的语篇分析模式有助于思维的直观化和语篇的整体理解,在英语阅读教学上,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立体思维能力与多感官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提倡英语教师在阅读课上不断尝试思维导图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东尼.博赞.叶刚译.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

如何修炼创新思维 篇9

创新的最初需要有创意,继而进行创造,最后才有一个创新的诞生。创意,是大脑闪现出来的主意、想法、念头,它是一种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它有可能是超前的、奇异的一些想法,有时候甚至还有点荒谬,它会开发出新的意念、逻辑架构和思维过程。创造指的是创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创新有多重要?

有知名学士说过,我们需要读硕士研究生,只需要我们在广博浩瀚、包罗万有的学术世界中,稍稍精通一些某方面的知识即可,而博士研究生,即只需我们在精通的领域,再稍稍做一点点的创新。这不是说研究生没有用,而是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实在太渊博太深广了,如果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小小的创新,那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将可能是影响深远的一步。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

3、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对思维定势的对抗

思维定势的另一种说法叫习惯性思维,我们常常喜欢按照自己所习惯的、比较固定的、从不怀疑其可能有错的思路去对待问题、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这不是我们的错,因为思维定势是我们、甚至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们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最终形成的自己的认知。

思维定势来源正当、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思维定势是一个好东西,它陪伴我们学习与生活,很多时候它勤勤恳恳地帮助我们解决难题,跨越障碍,勇闯难关;但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某些特殊的时刻,它也束缚着我们、阻挡着我们,它也会遮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法摆脱困境。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思维定势?解决问题要从源头找原因。

思维定势来源于书本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积累,来源于权威的判定。

首先是书本定势,也就是说在我们思考问题时不加思索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把书本奉为圭臬,而不顾实际情况的模式。我们不可否认书本是非常大的作用的,但同时许多书本是有时效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飞速更新,有些书本上的知识会过时,有些场景并不适合运用于现实情况,书本定势的典例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纸上谈兵”。

第二是经验定势。它是指我们处理问题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按照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教训去处理事情,但这种情况下,老旧的经验使人思想僵化、信息饱和、缺乏想象力,为灵活地处理事情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

第三是权威定势。权威定势的含义在于处理问题时以权威言论作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这里面包含了对权威的迷信、夸大与盲从。权威定势是在历史社会的发展中建立起来的,由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权威光环、名人效应总能影响更多的人,导致人们对他们的身份与意见的认同,潜移默化地使其他人也开始相信权威,但这何尝又不是人们一种思维惰性的表现呢?

4、我们要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实现思维创新?

第一点:学会让自己的思维活学活用,“放”“收”自如。

当我们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发散自己的思维,设想出种种可以解决的方案,罗列种种备用的方法,然后进行收敛思维,经过各种利益权衡、比较分析之后,选择最佳的方案。

第二点:相信自己,相信直觉。

达尔文最开始是怎么知道植物激素的,魏格纳是如何认为大陆分裂漂移的?是神告诉他们的吗,肯定不是的,那是他们的一种学术直觉,是学者博览群书后的知识修养。

第三点:天马行空,大胆想象。

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必然是前所未有的,你没有参照物可寻,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能用想象来探索这个世界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想象力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因素。”

第四点:厚积薄发,灵光闪现。

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的产生总是会突然的、偶然的,这种突然或偶然想出来的新思路的状态,就是我们称之为灵感的情况了。当灵感来临,会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如有神助的体验。但是灵感的出现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灵感出现的前提是某人先对索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长时间的思考,他会尽可能地反复考虑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这个问题的一切方面、一切角度、一切途径以及一切可能,只有经过了这种冥思苦想的磨练,灵感才会降临人的大脑。

例如一个杀猪的屠夫,他永远不会明白量子力学的奥妙,一个樵夫也永远不会参透纳米力学等等,只因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方面的问题,因为灵感是珍贵又极其稀少的,它是某人日思夜想、深思熟虑过后,得到的水到渠成的结果。

5、逆向思维,也是常见的一种创新的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10

一、要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首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敢于创新敢于提问就应当有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气氛。试想:面对一个成天板着脸孔的老师,孩子们敢提出什么问题吗?不要说创新,连质疑也不敢。要有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以亲切的目光、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的,是可交流的,不是可畏的。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决不能搞“一言堂”,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允许孩子们多想、多问、多说。对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也不得因嫌麻烦而回绝。记得在学习《钓鱼》一课时,课堂上,一位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钓到的大鱼放回湖里?”紧接着就有学生提出:“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我不把鱼放回湖里可不可以?”这时我就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由此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做人的道理,还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整节课孩子们都饶有兴致,学得积极,问得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发言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元化评价手段来激励学生,多赞赏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她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不断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记得在教学小学第八册语文《爷爷的芦笛》一文时,有个孩子提出,强强这么小,海边刮大风、下大雨,他的爷爷怎么可能把他一个人留在海边的小屋里?面对孩子们对课本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们敢于对课文提出质疑是好样的,再指出要推翻书上的说法必须拿出可靠的依据,并鼓励孩子们回家查资料,找依据。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学生都查了该课的有关资料,班上掀起了钻研知识的热潮,孩子们更爱学习,更爱提问了。质疑激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而热情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灵活、直观、高效,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甚至可以突破语文教学的教室和课堂的局限。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电教媒体具有声、色、形、光和视听结合等许多特点,它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走进丽江》一课时,所有学生都没去过丽江,缺乏具体的感受,就可以利用电化教学变虚为实,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看一段丽江的录像。学生耳听音乐、眼看画面,全身心地聆听和观察,脑海中浮现出“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画面。看完录像,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丽江的城、水怎么样?丽江的玉龙山怎么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的气氛中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说得洋洋洒洒一大段的,也有寥寥几句就草草收场的,学生对丽江的景色都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借助电教媒体,可使学生的思路拓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是兴趣的先导,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在情境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时,大家以为狮子就是很温柔的动物,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事物只求片面理解的不良定势。所以我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狮子是温柔的,但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狮子都是温柔的吗?学生兴趣盎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动物园的狮子比较温柔,大自然的狮子就很凶猛,会吃人的等等。如在教学《母亲的呼唤》一文时,揭示课题后,可向学生提一提,你读了课文标题后,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母亲在呼唤什么?”“她为什么不停地呼唤呢?”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有浓厚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又如在《赤壁之战》一课小结时:“从诸葛亮与周瑜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曹操不是侵略者,他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赤壁是中国的地盘,他要是统一了中国,三国就不会鼎立了。”我听后笑着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很好。其他的同学呢,你们希望谁获胜呀?”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有的希望周瑜获胜,因为赤壁是东吴的地方;有的希望刘备获胜,因为刘备是皇叔,统一天下名正言顺;有的希望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们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上一篇:生产企业的安全检查下一篇:精神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