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竞赛十篇

2024-09-12

学生体育竞赛 篇1

2006年9月,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 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 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 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 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具体表现在:

——在7岁到22岁的汉族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其中, 城市男生的超重率达到了13.25%, 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了2.7个百分点;

——全国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 各年龄组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为31.67%, 初中生为58.07%, 高中生为76.02%, 大学生为82.68%。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

——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与2000年相比, 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 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 是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

令人担忧的还不止如此。2006年,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联合成立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举办了一场中、日、韩3国共320名大中学生参加的国际青少年体能训练营, 在激烈的对抗赛中, 人们发现, 中国中学生在运动中的耐力水平和运动后的恢复能力都远低于韩日学生。根据美联社刊发的《2005年上半年东亚统计年鉴》结果显示, 中国18岁青少年平均身高 (见图1) 已经低于韩国、日本, 仅居第三位。

诸多问题表明,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存在重大弊端, 问题发人深省, 结果令人担忧。在教育的整体大环境下, 不重视体育教育、“高考指挥棒”作用下体育教育“走音”的问题日益突出。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目前, 在德育、智育良好发展的同时, 体育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尚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遭遇困境。

由图2可知, 我国普通大学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分布如下, 大多数学校开设6大普及项目——三大球、健美操、武术;比较多的学校也开设了六大通用项目——艺术体操、网球、田径、羽毛球、太极、游泳;少数学校开设了特色项目——滑冰、棒垒球、体操、气功、手球、台球、棋类等项目。由此可见, 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六大通用项目, 而这些体育项目除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以外, 均是奥林匹克主流竞技项目。

学生体育竞赛活动开展二十几年来, 尤其是学生体育协会成立以来, 学生体育竞赛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30日, 经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审核批准的中国大、中学生体育协会各个单项分会共有40个, 其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有31个单项分会, 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有9个单项分会。

各单项分会每年依照惯例举行“一赛、一会、一班”, 即力争办好一项单项赛事, 开好一次总结调研会, 办好一个技术培训班。据统计, 截至2008年底, 各单项分会根据项目特点, 每年组织完成全国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活动60多项, 组织完成全国中学生体育竞赛活动20多项, 总计竞赛项目80多项:每年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培训40余次, 培训人数近万人。

以篮球赛事为例,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初中组—高中组—大学普通组—大学高水平组”一条龙的四级联赛。竞技级别最高的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 代表着中国青年篮球的最高水平, 每年有28支队伍, 300多名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其中;涉及面最广、参与队伍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全国高校篮球联赛CUBA, 每年吸引20多个省的600多所高校、10000多名运动员参与比赛;作为中学生最为热衷的两项体育竞赛, 全国中学生高中、初中联赛, 涉及20多个省份。每年参与人数达6000多名, 参与学校达420多所。忽略预选赛基数, 据统计, 每年仅省级以上联赛的参与学校就达1030所, 参与人数达11600人, 进行赛事1655场。在全国大学生三人制篮球比赛中, 仅复旦大学一所高校的报名队伍就达1800多支。

以足球赛事为例, 全国目前也逐渐形成了“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条龙三级联赛体制。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630多所高等院校, 200多所中学, 共计16200多名运动员热情参与。激烈有序的比赛给学校足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青少年对足球的热情日益增高, 足球运动在校园内遍地开花。

学校体育竞赛还涉及排球、网球、田径、啦啦操、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攀岩、体操、击剑、冰雪项目、电子竞技等多项赛事。每年进行赛事达80多项, 参与学校2000多所, 参与运动员人数达80000多名, 参与会员单位1000多所。数据表明, 我国学生赛事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参与程度高,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来, 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了青少年积极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 而学生参与比例大、兴趣浓厚的健康有序的体育竞赛必将喜迎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在竞赛的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将成为亿万青少年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驱动力, 为阳光体育的开展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在7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 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 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此, 阳光体育绝对不能只注重运动的形式而放弃运动的结果, 阳光体育应该有其科学明确的内容。代表着人类体育精髓的奥林匹克的主流项目和已经在我国校园内开展了几十年的体育课程的主流项目, 正是阳光体育应该开展的领域。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将阳光体育边缘化, 更不应该将阳光体育和奥林匹克对立, 否则将违反人类发展规律, 违反体育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严肃地考虑我们所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否起到了强健体魄的作用, 是否符合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是否能让青少年在运动的同时身心愉悦、积极参与。学校体育竞赛为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 即抓住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主流方向, 又顺应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方向, 带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到了体育运动中来, 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为中华民族青少年体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是影响民族发展繁衍的重中之重, 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世纪之交十余年来的奋斗, 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面对机遇和挑战, 我们在实现教育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 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信念、执着的态度, 那就是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朝着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目标前进, 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阳光体育的开展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 作为阳光体育的重要内容, 学生体育竞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重、道远。我们要时刻以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为理论指导, 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事业, 全力开展好阳光体育事业, 夯实学校体育竞赛基础, 再创学生体育工作高峰,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奋斗。

学生体育竞赛 篇2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 目前大多数锻炼的人群是中老年人, 而都限于走走步、转转圈、跑跑步, 像将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跳舞作为锻炼的人就少之又少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只要有时间就坐着玩点小牌。长此以往, 腰椎、颈椎等疾病接踵而至。这时候想锻炼不晚, 但关键是锻炼什么。打球吧, 上学时就没有认真学过, 也不感兴趣。跳舞吧, 没这个细胞, 也怕别人笑跳得不好。那就只有转圈圈了, 可时间长了觉得枯燥无味, 没意思, 不能持之以恒。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将来一项体育技能都没掌握, 只知道玩, 更别谈终身体育意识了, 发生这种情况我们有责任。

课标实施初期, 由于对课标理解不够, 只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而忽略了教会学生技能。比如, 推铅球教学, 只要求学生模仿投, 不要求掌握铅球最后用力技术。篮球教学只教但不管教会, 导致学生打篮球动作不标准, 以后想纠正都难。近年来, 我重新拟定了教学计划, 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须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

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的:

一、课前认真备课

1. 目标清晰、简明

备课时制订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确立重点, 优化教法,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 内容适量、适度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 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 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 不能“贪多忽效”, 也不能“求少图便”。

3. 教法灵活、恰当

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 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 教学方有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 哪些内容难于理解, 然后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 这样会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课中目标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 发展学生的鲜活个性, 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组织能力、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发展的意识。

三、课后总结反思

任何优秀的教师, 在教学上都会存在不足, 都会产生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如, 失败的动作示范、搭配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难点、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措施、不合理的体育器材摆放、错误的保护位置和方法、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作为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在课后进行研究,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之成为吸取的教训, 有利于以后的教学。

学生体育竞赛 篇3

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体育课程应是学校体育场所活动与校外体育场所活动的结合。体育课程不能理解为只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其他人员、家长及健身指导员等共同参与。

课程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理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教育,全面开展体育工作。以特色体育为中心,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利用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身体语言,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心健康,并能愉快地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各水平学段的教学目标

水平一(一、二年级):重点放在常规教学习惯养成和运动兴趣培养。首先向学生反复强调各种常规,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站位意识、团体合作、互助互爱精神。针对新生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乐于参加游戏入手,在引导方面多花心思,多想内容,营造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地感受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乐趣,积极与他人合作,参与各种集体项目,养成爱集体、惜友谊的精神。

在教学上,以情境教学、兴趣教学为主,每堂课以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利用生动丰富幽默的语言,把课程标准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内容选择方面力求新颖、趣味性强。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与人融洽相处、自立自主,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乐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2)做出基本体操动作;(3)指出坐、立、行的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4)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5)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6)体验并简单描述自己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7)比较并说出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8)在游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9)懂得简单的体育与健康常识。

水平二(三、四年级):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培养羽毛球、乒乓球的竞赛人才。建立健康的新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并能正确对待人际关系,认识到身体健康发展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

在教学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改变传习式教学时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倡导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多创造一些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探索最有效的合作方法。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向同伴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2)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3)做出多项球类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4)知道不按规则运动和游戏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5)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6)通过各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7)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8)体验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如紧张、兴奋等;(9)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10)体验并说出个人在参加团体游戏的感受。

水平三(五、六年级):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学生各种生理特征出现,思想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启发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上,以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联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多动脑筋。教师创造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学习氛围,积极提供学生所需、所渴望的锻炼场所。也要求学生自主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与健康问题。

学生达成目标时,将能够:(1)主动观察和客观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2)知道球类运动术语,如投篮等;(3)观看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4)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的多种动作技能;(5)说出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方法;(6)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7)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8)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身体发生的变化;(9)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10)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友爱。

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方案 篇4

首届体艺节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展示学校体育教学成果,经研究决定在本次活动中开展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活动方案安排如下:

一、参赛班级

学校1—6年级各班

二、竞赛项目

集体项目:团体操

单个项目:60米、200米、400米、800米、跳高、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

三、比赛分组

共分甲(5、6年级)、乙(3、4年级)、丙(1、2年级)3个组别,以班为单位报名参赛。

甲组参加项目:60米、800米、1分钟跳绳、跳高。

乙组参加项目:60米、400米、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丙组参加项目:60米、200米、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

五、组队要求:

各班运动员分男、女组,单项每个组每人限报2项,每项限报3人,团体操全班参加(特殊学生除外)。

六、竞赛办法

1、团体操按甲、乙、丙组各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另设组织纪律奖1名。

2、单项比赛采取积分制,每组每项取前6名,分别按6、5、4、3、2、1积分,全校12个班按总积分取前6名,(注:如遇积分相同时则由取得第一名多的班级列前,如仍相同则依次类推。)另设体育道德风尚奖1名,组织纪律奖1名。

七、奖励办法

学校将按排名给予一定奖励。

体育专业留学生与民国女子体育 篇5

1体育专业留学生对民国女子体育的贡献

1 . 1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

20世纪20年代,自然体育之风刮入中国,我国当时的留美体育专业学生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赫更生等人是这种体育思想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均师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然体育大师威廉士,受自然体育理念的感染至深,他们回国后通过著书立说、发表文章、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等方式对自然体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传播。自然主义主张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个人的需要角度出发来提倡体育,认为体育认为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应普及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使每一个国民都成为健全的、愉快的和有价值的公民,同时强调必须普及处于弱势的女子体育,达成男女体育之均衡发展,方能最终实现普及全民体育的目标[1]。自然体育还主张健康美的体育思想,他们认为我国女子体育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是受到封建习俗中“病态美”的观念的影响,因此提出摒弃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而提倡女子的健康美。这种来自欧美的思想在当时因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而成为民国时期的主流体育思想,它对女子体育朝向科学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从德国归来的程登科、萧忠国等留学生等人,提出为国家而体育、为民族而体育的口号,主张效仿德国法西斯,推行体育军事化以铸造全体国民健壮的身体来解救国难的民族主义体育思想。他们指出“今后的目标,应以民众化、普及化,御侮抗敌、复兴民族为出发点,设不如此,则不足以取消‘东亚病夫’之讥而符合民众体育之真义”[2],并强调体育救国人人有责,指出凡属中华民国的国民,都应当享受的一种体育活动的训练[3],女性作为国民的一份子,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特别强调女子的国民之母地位以及女子体育对于整个民族健康的重要作用,认为“要雪国耻、收失地、强民族,女子要出一半的力”[4]。民族体育思想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挽救国家危机现实需要的积极回应,因其合国情性和极具时代特征性而广为传播, 对女子体育的普及和女子体育人口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 . 2极力倡导和普及女子体育

1.2.1从女性本位的立场

留美学生张汇兰和高梓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较早出国留学又获得较高学历的女性,在她们的体育思想中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她们呼吁女性获得解放,提倡男女教育平权,指出体育为教育的一环,是补智育、德育和社会教育之不足的一种教育[5], 应该让全国妇女同胞皆有机会接受体育的教育。她们强调女子体育是国民强健、民族复兴的基础,因而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体质、复兴整个民族,首先要普及女子体育,即“予每个人以相当之机会, 在德智体群方面,有圆满之发展,使成强健之国民”[6]。她们认为我国女性积弱不堪及女子体育不振原因在于我国妇女受到了传统礼教、病态美及缠足等封建习俗的束缚,因此她们强烈呼吁妇女体育应受特别的尊重与保护,渴望在开展女子体育的过程当中,不再受到传统习俗的束缚,并通过普及女子体育使女性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力并塑造女性健美的身体。其次,她们还强调开展女子体育须达到社会道德训练与抒发情感陶冶性灵两种目标,以谋求女子全面的发展,体育既然是教育的、科学的,那么它必须能帮助造成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训练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种种妇女[7],其思想的科学性可见一斑。她们的这种女性主义思想观念在当时男性本位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也体现出了女体育人的社会价值。

1.2.2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

在西方先进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国人意识到要洗掉“东亚病夫”之耻辱,达到强民强种以强国的目的,必须从根除国民体质的劣根性入手。而女性作为国民之母,其身体强健与否不仅关系到她们自己的命运也严重影响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提倡和普及女子体育势在必行。自然体育学派认为应该把体育重要性和真正的意义灌输给国民,吴蕴瑞专门撰文分析了女子体育的重要性,他强调女子对家之责任为治理家事,对国之责任为助长生产,对民族之责任为生育强健之小国民,此数责任之负担而欲期有贡献于家于国于民族者,端赖体育[8]。民族体育思想则提出体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应当是每个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尤其是在灾难重重的国度,要从速改进全国人民的体质,达到全面健康的程度,然后才配的上谈体育救国[4]因此普及女子体育,关注女子健康是体育救国急不容缓的工作。他们通过分析指出女子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国民的体格,间接影响的是国家的存亡,因此得出女子体育的重要,甚至比男子更为重要[9]的结论。虽然民族体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女性的体育参与,增强了女性的身体素质。

2在其他方面的贡献

2 . 1参与体育方案制定

留美体育学者郝更生是中国最早主持和制定体育法规的人, 他在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督学一职期间,为民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其寓女子体育于游戏中并服务社会的理念促成了他在女子体育法规方面的特殊贡献。例如:1932年郝更生同吴蕴瑞、袁敦礼等人共同起草了《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使当时女子体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也是在193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上,张汇兰受邀为体育方案整理委员,在会上她提出女子体育应该依据女子身心所能及的范围而规定,不能以男子的眼光为准则,同时基于健康和教育的意义,她建议女子体育应根据女子的生理规定其运动范围,其体育指导员也应以女子最为合适[10],这些都对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导航作用。

2 . 2引进女子体育运动项目

民国时期的体育留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引进与开创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例如德国体育留学生袁浚在李四光夫人的支持下率先在武汉大学创办女子游泳项目,这在当时封建意韵犹存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改变了人们对于女性的保守思想观念,从此女子游泳项目逐渐传播开来。1933年回国任教的程登科目睹国内女性体质孱弱,有感于德国女子体操运动的普遍发展,在中央大学女生中开设垫上运动和器械体操,也一度动摇了人们对女子参与体操的落后看法,并引起了许多女学生的运动兴趣,随后许多学校也纷纷开展体操项目。女子体育项目的陆续引进和开创不断完善和发展了民国的女子体育。

3结语

民国时期的体育留学生为民国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为民国女子体育事业做了较为全面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妇女解放,提升和引导了女性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健康观念,为民国女子体育的科学转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女子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摘要:民国女子体育在我国女子体育事业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旧传统对中国女性的束缚,开创了近代女子体育发展的先河。彼时的体育专业留学生作为一个新型的高端知识分子群体,为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留学生们在女子体育思想的传播,女子体育的普及以及女子体育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们的行为实践推动了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体育竞赛 篇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然而, 国民的健康状况却大不如前, 尤其是在校学生的健康素质更是不容乐观。在校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其中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偏低。显然, 加强学生体育锻炼, 对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 学校作为体育教学力量, 致力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势在必行的。对此, 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 对当前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分析, 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并探讨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有效性措施。

2. 学生体育习惯现状及其影响原因

目前我国在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却不尽人意。据统计, 目前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而其中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从运动频率与运动时间来看, 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强。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没有体育爱好, 而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此看来, 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体来说, 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学生主体没有形成对体育习惯的正确认知。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身体健康素质差、为改善体质才开展体育锻炼, 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形成体育习惯的观点。其二, 体育教师的影响。若体育教师没有以身作则, 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影响学生, 或者没有及时地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加以督促与评价, 都会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其三, 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倘若学校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方便、安全的体育活动场所与活动器材, 就会导致学生体育场地与器材的人均拥有量低, 减少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 从而影响体育习惯的养成。

3. 如何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

成的重要途径, 基于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必须探讨加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第一, 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对体育习惯正确的认知。健康知识教育是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认知是习惯养成的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要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在根本上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这就要求体育教学重视并强调健康教育, 让学生从认知的层面上去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方面, 只有通过加强学生对健康的理解, 才能使学生明确体育习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 要加强学生养成体育习惯的观念、意识。体育锻炼的意识是体育习惯形成的重要条件,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才能在根本上指导体育习惯行为的养成。除此之外, 体育教学还要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第二, 体育教学要致力于通过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来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培养积极的兴趣感, 学生才有可能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而兴趣的培养, 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技巧的使用而取得效果。如在健美操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舞蹈的编排中, 在舞蹈中融入他们自己喜欢的动作。如此一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对健美操的积极主动的态度。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 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体育习惯。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

第三, 要为学生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体育场所与体育器材是制约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随着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加强, 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场所与体育器材的投资力度。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体育需求, 计划并加强体育设施与体育场所的建设, 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 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总而言之, 要为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反复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习惯的养成才成为可能。

第四, 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技能的指导, 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体育技能是体育习惯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的学生通常更能表现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相对更强。由此可见,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重视对体育技能的指导, 在加强技能指导的同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从而推动习惯的养成。此外, 要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习惯的养成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这样说过。也就是说, 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作为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关键性阶段,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持之以恒, 加强健康教育, 改善体育锻炼的环境, 为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除此之外, 各校体育教学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不断探索出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磊, 李维芹.阳光体育与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S2)

[2]李英, 黄彩华.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4)

[3]江玉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抑郁水平影响的调查[J].体育与科学, 2009, (05) .

学生体育竞赛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 强健体魄的高职生往往更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喜爱, 因此, 加强高职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教育培养, 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具体的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随着世界各国对体育运动项目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 我国也提出了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 因此, 加强高职生休育意识、体育观意的培养, 无疑对贯彻我国体育强国思想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 加强我国学校对各年龄、各层次学生体育运动的重视, 促进全民运动战略的实施, 强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体魄, 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其次, 加强高职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培养, 对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而人才的职业发展更需要强健的体魄, 学校加强高职生体育意识和观念的培养无疑会加强高职生的体育锻炼, 这对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强健体魄无疑是相对应的。

最后, 加强高职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培养, 既能有效促进我国高校的体育改革, 也能更好的促进高职生更多的参加体育实践活动。目前, 在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形式化现象, 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实质内容虚化和创造性差等问题, 高职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淡薄。因此, 加强高职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2、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观念的培养策略

2.1、引导高职学生转化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

在大学, 高职生身体锻炼基本上是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体育项目实现的。由于学生个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基本上每个学生对体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因此, 他们在体育行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主要表现为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他们对体育课往往抱着无所谓、无足轻重的态度, 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对体育课产生逆反的心理, 根本没有将体育课真正的放在心上, 这其实就是他们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淡薄的表现, 因此, 要想加强高职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观念的培养, 就必须将学生现有的这种淡薄体育观念进行本质性的转变, 不断的强化学生的体育行为, 要使他们树立起体育是正规教学活动的意识。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首先, 学校应不断加强体育的宣传工作, 促进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巨大作用, 宣传工作, 促进高职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巨大作用, 真正的使学生自己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其次, 学校还应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学校体育骨干的培养,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兴趣。最后, 体育应与学校相关的激励机制相结合, 对体育优秀学生应加强相关的评选制度, 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

2.2、加强体育意识的规范指导

体育意识的规范指导主要是指学校和教师要以目前我国先进的体育意识为依据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培养和指导, 这些先进的体育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加强高职生的体育精神文明意识。体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涵盖着世界各种先进的精神文化, 因此, 加强高职生的体育精神意识应注重培养高职学生讲究文明的体育意识, 以达到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目的。

(2) 加强高职生体育强身健体意识。体育锻炼的直接目的就是强身健体, 因此, 加强高职生体育强身健体意识对培养高职生健康的体育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加强高职生体育吃苦耐劳意识。体育锻炼从某个角度上来说, 其实质就是一个体力劳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无疑是需要吃苦耐劳的, 因此, 加强高职生体育吃苦耐劳意识其也是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此外, 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还可以通过加强高职生积极主动意识、善于进取、团结协作意识等途径实现。

2.3、坚持体育观念的规范指导

坚持规范体育观念指导主要是指老师要严格按照体育章程和规则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指导, 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相关体育课程。他是培养高职学生体育观念的基础, 本文认为,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念, 重点已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高职生的体育文化观念。引领高职学生努力学习世界体育文化的优秀知识技能和思想, 端正高职学生的体育态度。

(2) 加强高职生育体审美观念。健康强健的体魄是人体卸掉发展的最重要自然特征, 因此, 高校应将体育发展成为增强学生体质, 培育学生健美的一门艺术。

(3) 加强高职生的科学锻炼观念。科学锻炼观念是高职学生有效锻炼身体的根据, 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是高职学生身体锻炼更有效率和成果。

此外, 出了上述措施以外, 体育教师还应加强高职学生的体育开拓创新观念、敢于竞争观念、热爱集体观念等, 要坚持全方位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陈爽超.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培养[J].赤子 (中旬) , 2013.

[2]姜生成.高职体育应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小学生体育训练和竞赛指导心得 篇8

在训练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没有特殊原因必须按时训练。同时讲明动作要领、规则等。训练时一定要严要求,注意安全。小学生自制力差,喜欢玩闹。当然,在训练时会有些学生会忙中偷闲,会出现嬉戏玩闹的现象,只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以适当宽松一点,但也会适时制止,强调纪律。时松时严,张弛有度,不必时时刻板严肃。

作为指导教师,除了严格训练学生外,还应当融入学生当中去,及时与学生交流感受和看法,关心爱护他们,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这样,他们就会轻松地和你相处,有什么想法也会和你交流,那么,你的指导才会有的放矢,他们才会自觉接受你的教导。在训练中要适时根据自己的参赛经历,告诉学生在比赛中要注意的问题和一些比赛的技巧,学生都听得很认真。接下来的训练也就轻松多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训练事半功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比赛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指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2010年秋季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时,学校只有一个男生参赛,他的第一跳成绩是4.05米,第二跳也只有4.15米。看了一下成绩表,这样的成绩是无法进入决赛的。而他的成绩和平时训练的相差了将近三十厘米。只有最后一跳了,怎么办?那个学生也很着急。笔者想了想,走过去扶着他的肩膀鼓励了他几句,接着说:“你只有最后一跳了,要不你脱了鞋试试吧。”因为他平时就喜欢赤脚训练。他点了点头。结果第三次他跳了4.54米,在后来的决赛中,他赤脚比赛,夺得第一名并打破了纪录!

此外,要根据学生个人特殊特点及时调整对待方式。在比赛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比赛方式,不必死守惯例。在2010年的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上,学校的另一名带队老师要求参赛的女生脱下外套,穿运动装比赛。可是那个女生死活不肯,老师大声呵斥她,但她依然不肯脱外套,说难看,不好意思,一边说一边哭。笔者连忙走过去,问清原因后,安慰她几句,问她打算咋办?那个女生说:“老师,我穿运动外套比赛可以吗?”笔者知道这个女生个子比较大,而且个性强,而小学生从来没经历这样的场面,处理不好,她可能会放弃比赛。笔者想了想,说:“行!但你要好好比,拿出成绩来。因为你有这个实力!”她脸上露出了笑容。比赛结果是,她发挥出色,夺得第一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比赛中,有的学生明明有实力,却因为很多主客观因素发挥失误。笔者认为,除了鼓励外,还应当适时“逼”一下。在2015年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一女生跳了两次,没想到两次都犯规!平时训练她就时常犯相同的毛病,经过反复练习,还是时好时坏,这次居然关键时掉链子。笔者静下心来,走过去,只见她低着头,撅着嘴,很沮丧。之后鼓励安慰了她几句,然后说:“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再跳不好就没资格决赛了!”笔者拉着她,走到赛道边,指着踏板大声说:“你看清了,调整好步子,踩上踏板,别再犯规了!”这次,她没犯规,并取得决赛资格。

除了精神鼓励,还可以适当采用物质鼓励。在2015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上,我校一名男生参加小学组跳远比赛,他夺得了第二名。吃午饭时,笔者特意当着大家的面,奖了他一瓶王老吉。看着其他学生羡慕的神情,笔者说:“以后的比赛,谁拿奖,就奖谁。拿第一名奖两瓶。回到学校,还会给拿奖的同学发纪念品。”大家听了,都很兴奋,跃跃欲试。果然,下午的比赛,就有两个学生拿奖了,一个第一,一个第二。晚上吃饭时,笔者兑现了承诺。给予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不仅能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比赛的动力。

学生体育竞赛 篇9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探析

刁仁永

(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初级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力量、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课堂上只有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到应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问题,试作粗浅的探析。

一、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

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乐其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和行为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要使学生亲其师,首先得教师爱其生。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语言和面部表情上。活泼、生动、有趣、感情充沛的语言,抒发着内心的真挚感情,将成为师生之间心灵的信使,激动、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师表情端庄中的微笑,严肃中的柔和,都给学生产生一种温和、宽容、可敬、可亲的感觉。

总之,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安全感,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佳境。

二、使学生有所得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

“原地踏步式”的教学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桃子”的高度,倘若难度过高,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基础,可望而不可即,就难以激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应分层次地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桃子”的高度,略高于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全班同学都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可使优秀学生具有新颖感,练起来不乏味,有探索的劲头,又可避免或减轻体育差生的困难、挫折,减轻或解脱他们担心失败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有趣味感,乐于接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程度不同的提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灵活多样是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动力

青少年学生思维易被新颖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法,不落俗套。而程式化、模式化的准备活动,最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影响学生已经被调动起来的体育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紧密结合基本部分的主教材,采取游戏化、舞蹈化、趣味化的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上课一开始正在形成的.体育学习兴趣,基本部分的教法要具有生动性与灵活性,要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如,采用各种队列队形进行耐久跑练习,快速跑与各种接力游戏相结合,开展个人与成组的动作质量评比活动等。结束部分采用一些轻松的小游戏、小舞蹈,不仅能显著地提高放松效果,而且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上体育课的美好向往。实践证明,竞赛化、游戏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良性循环。

四、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是保护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保证

青少年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善于做好正面疏导工作,善于发挥体态语言的妙用,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不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损伤,避免“顶牛”现象的发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保护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需。

学生体育竞赛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情感体验,体育习惯

反思当前大学的体育教学, 还停留在古板传统的教学模式阶段, 学生没有自己很喜欢的项目课程, 大一大二还在被迫接受体育课教学, 等到终于可以不用上体育课时, 学生反而有种解脱的轻松感。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对压迫式的学习方法不感兴趣, 虽然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 学生能够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 体育课沦为了学生被迫式的身体锻炼课, 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工作, 以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体育习惯的特征和条件

体育习惯是由特定的时间场地, 授课内容, 指挥人员等组成的特定情境的刺激下, 学生个体通过学习体验以及经常性的重复练习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一旦体育习惯养成后, 学生对体育就会有内在的需求, 并且会有意识地参与到身体锻炼的活动中, 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锻炼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获得体育习惯, 并且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验愉悦感, 这一过程具有稳定性。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学生需要对体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运动技巧。学生应当对参加体育锻炼有良好的态度, 能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快乐, 对体育教学有比较明确并且正确的价值观念, 不排斥体育教学。最后, 学生应当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决心, 并且能够坚持每周或者每日进行一定时间的训练, 每次锻炼时间都合理规划好, 可以是1一两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 锻炼贵在坚持, 坚持久了, 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体育习惯养成的作用

1. 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不同于以往理论化的教学, 而更倾向于操作。理论知识是呆板枯燥的, 而体育教学的过程是活动的, 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操作,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动手的乐趣。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于教授学生技术性的体育知识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更大, 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心智, 引导学生在训练项目中进行情感体验, 使学生对该运动项目产生由衷的喜爱感, 并且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该项体育锻炼的热情, 通过勤学苦练使学生掌握精妙的体育技能, 并由此产生对其他体育项目的喜爱感, 最终养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战技术对习惯养成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对体育习惯养成具有最大促进作用的是对学生掌握体育技术的教学环节以及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自身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是体育教学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也是体育教学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保证。进行体育教学首先需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让学生接触体育技能, 学生对陌生体育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开端,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 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强化自身的运动技能, 在这一个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寻找满足感和愉悦感,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养成。

三、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对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实效性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永恒不变的主题, 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创新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南开大学体育创新教学策略取得的良好效果, 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学策略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能够保持长久的生机活力, 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对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 首先需要以学生选课的项目为平台, 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其次需要结合授课内容和项目特点, 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实技演练和技能培训环节, 提升课程的趣味性,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增加学生的教学情感体验, 并且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加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 强调“技术健身论”, 选择最好的体育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 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篮球教学, 因为其是一项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体育课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小班化”教学策略以及“领会式”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的效率。“领会式”教学法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演练中通过团队的配合领会到打球的技巧, 以及配合的技巧, 而不是通过呆板的讲解。“小班化”教学模式即小集团的教学模式, 在上课时将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编进不同的组内, 并且设定小组内的队长, 确定攻守人员和防守人员, 使学生能够早早地树立团队意识,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 与团队队员达成默契。

2. 优化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方法, 迅速提高技战术水平。

优化教学内容, 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分配小团队人员的任务是第一要义。首先要确定卫线选手以及锋线选手, 并且有意识地加强对中锋训练, 对最后确定防守队员, 使得整个团队在作战时进退有度, 防守有方。整体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个人技战术水平, 实践证明, 各大高校不少篮球队员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实现了“菜鸟”到“高手”之间质的飞跃。

3. 通过观看比赛, 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观看比赛之后, 学生会对一项体育项目产生极大的好感, 就如同人们看完韩国影视剧或者日本动漫之后, 会对日本以及韩国的语言文化产生兴趣一样, 是一种类似明星效应的心理状态。比赛现场往往充斥着热闹的加油助威声, 震撼的音乐声以及各种能够煽动人情绪的场景, 学生通过对比赛的观看, 亲自感受到一场比赛令人激动的氛围, 发现体育的魅力所在, 提升学习的兴趣。

4.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法,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

学生如果仅仅在上课时简单地掌握了一些体育技战术, 在课后没有及时强化训练, 并且思想松懈, 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定期锻炼, 强化训练内容, 最终越学忘得越多, 导致学习没有效率。因此不少大学在学生学习完之后, 还要求学生参加俱乐部, 以巩固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

在大学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下, 学生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用于体育学习或者身体锻炼, 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 以适应将来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的养成能够有效增加学生锻炼的强度, 使得学生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同时, 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学生技战术的培训, 以及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全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去体会体育教学的乐趣,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游江波, 李骏, 袁晖, 等.体育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5) :94-96, 39.

上一篇:网络键盘下一篇:液压支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