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溪三篇

2024-07-05

四川蓬溪 篇1

关键词:农民,持续增收,思考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不仅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而且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结合我县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对当前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因素及增收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民收入现状

四川蓬溪县地处川中丘陵, 是一个人多地少, 基础设施条件差,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纯农业大县。幅员面积1251平方公里, 辖32个乡镇, 495个村, 农业户数18.56万户, 农业人口66万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29.8万人, 占农业人口的45.2%;耕地面积50.32万亩, 农业人均耕地仅0.76亩。“九五”时期,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3%。2000年以来,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 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十五”时期,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8%, 较“九五”增加66.26%。“十一五”期间, 2006年、2007年、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09元、2893元、3112元, 年递增11.4%, 创“九五”以来的历史新高。我县农民收入增长呈现以下特点:

1.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2004年以来, 全县年均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达21.78万人, 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达16.3万人。每年外出劳务净收入均达9亿元以上。2008年实现农业人均劳务净收入1383元, 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4%。

2.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落实, 减轻了农民负担,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2004年以来, 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人均得到实惠达189.98元, 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6.1%。

3.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九五”期间, 农民增收主要来自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进入21世纪,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民增收来源呈现多元化, 据统计, 我县农民靠种粮增收仅占人均总收入的22%左右, 副业收入占25%左右, 非农收入占53%左右, 农民的非农经济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4.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 差距大。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12元, 是历史最好的一年, 但与遂宁市全市农民平均水平相比低628元, 较城镇居民收入低1221元。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2008年全县人均GDP较2006年增长36.86%,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4.03%。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大, 城镇周边和交通发达的村社与偏远村社的农民收入差距比达3∶1。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与问题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文盲半文盲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4.2%, 初小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68%, 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一是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 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 农业的增产增收对天时地利的依赖性强, 同时,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 对种养品种盲从于市场短期价格波动。二是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土地经营粗放, 种地效益低。

一是种地劳动力缺乏。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 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73%, 在家种地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 土地耕作粗放, 种应付田, 土地亩产较正常耕作低200公斤左右。一些举家外出务工农户, 大部分包地无人耕种, 有的荒芜达2年以上。二是人少地多的村组农户对耕地重视程度较低。由于人口少耕地多, 人均包地面积达3亩以上, 一些农户对土质较好、坡度小的田土大春只种点豆类, 小春种点小麦, 田里种点油菜, 长势极差, 广种薄收, 而对荫蔽地、鸡糟地、水毁地和边远的地块就任其撂荒。三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我县农业种植模式单一, 规模化、产业化优势不明显, 种地效益较低, 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据调查, 田亩平净收入458元, 土亩平净收入452元。农业生产条件差的村社, 种地收益更低。四是农户承包地零星、分散、偏远、耕种不便。我县大部分村社农户的地偏小, 有的户地块多达20余块, 少的也有7~8块, 种地距离远的1公里左右, 不便农户耕种和管理, 大部分被承包户撂荒。据调查, 全县因耕地撂荒和耕作粗放造成种植业年减收4500万元左右, 农业人均年减收70元左右。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农田灌溉条件差。全县有大中小型塘埝、库等水利设施近3000座, 其中90%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 设施老化, 年久失修, 大部分塘堰库早已泥沙淤积, 蓄水困难, 加之自然灾害频繁, 十年九旱, 县乡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乏, 农业综合抗灾能力逐年下降。2000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33.2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65.4%, 到2008年只占到48.96%, 8年间下降了16.44%。二是中低产田改造滞后。2000年以来, 我县通过中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沃土工程、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等已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83万亩, 占中低产田面积的33.2%, 到目前全县仍有中低产田面积21.83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43.4%。自然灾害和中低产田面积大, 投入多, 产出少, 影响了农民增收。

4.生产要素促农增收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土地、资金、劳动力是获取农民收入的重要源泉。从我县三大生产要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看, 增收主要依靠劳动力要素。2004年以来, 农民收入单纯靠劳动力要素取得的工资性收入达52.31%左右, 2008年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增量, 占农民收入增量的60%以上。从全县看, 土地资源不断减少, 1999年二轮土地承包时,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574381亩, 到2008年未全县实有耕地面积502342亩, 9年共减少耕地面积72039亩, 人均减少耕地面积0.09亩。资金投入不足, 不同生产要素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全面发挥。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 农民种地成本增加。

据调查, 2008年, 我县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比2007年前上涨18.1%, 比同期第一产业收入增幅高出8.5%, 而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支出增加300余元, 比2007年前上升24.58%, 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支出人均增加184.81元, 增长20.16%, 占家庭经营支出增加额的22.6%。农民种地平均每百元费用支出所产出的收入为138元, 比2007年的223元减少85元, 下降了38%。

6.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第一产业增收困难。

一是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低;我县人均耕地不足0.8亩, 农户承包地零星, 一家一户分散生产, 投入多, 产出少。二是农产品种植结构单一, 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结构调整普遍雷同, 区域优势不够明显, 特色产品经济未能有效形成, 多数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或销路不畅的现象。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降低, 从我县农民收入的四大来源看, 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支逐年提高, 年均增长8.6%、5.4%和6.3%, 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反而下降1.8%, 主要是第一产业收入下降所致。四是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欠缺。缺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 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 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五是国家重点建设和城镇建设力度加大, 耕地征占用后, 部分农民失地, 也影响了第一产业收入的提高。

7.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不顺, 队伍不稳, 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和服务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投入, 不能将一些质量较高, 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业科技成果, 通过增加田间试验示范经费投入转化为规模生产和现实的生产力。三是部分农民受“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等传统思想的束缚。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 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低劣, 结构性剩余等问题较为突出, 制约了农民增收。

8.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县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5个, 入社的农户1.86万户, 入社率10%, 从业劳动力4.2万余人。多数专合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小、实力弱、带动作用不大, 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松散, 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不能满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竞争中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9.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 市场与农户相脱节。

一是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不畅, 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资料经多层中间环节流通后最终到达农民手中, 价位过高, 加大生产成本。二是农产品销售环节不畅, 常常是丰收之后出现卖难, 形成高产达不到高效益的状况。三是农民对生产仍缺乏预见性。在农产品生产上, 多数农民仍满足于听从政府号召, 叫种什么就种什么, 看见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 往往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最终造成农产品供求的失衡, 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模化生产格局,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引导农民调整种养业结构,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农业发展机制, 做强优势农业产业。二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 加快科技入户步伐, 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耕地保护性耕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三要培育产业龙头, 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 加快开发农产品精加工步伐,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和名牌产品,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四要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鼓励和扶持流通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产品营销大户、农村经纪人扩大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农民生活用品经营, 拓宽流通渠道, 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 积极发展现代物源方式, 扩大农产品销售。五要在科技、信息、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把农业结构调整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把农产品基地建设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结合起来, 把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同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六要积极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

2.解决好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

一要实现粮食恢复性增产, 科学制定粮食生产规划, 立足粮食自求平衡, 确保粮食安全。二要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稳定粮食播面的同时,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三要培育“订单农业”, 减少市场风险, 让种粮农民获得较大收益。四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加大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和水库、堰塘整治力度,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收入增加。

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要理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体制, 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投入力度, 创新服务方式和模式, 提升农技队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促进农业和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二要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或通过农村经纪人和能人牵头兴办专业服务中介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要规范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服务机构, 及时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土地入股、资金参股、按股返利等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4.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以发展劳务经济促农增收。

一要依托职业教育, 进一步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优惠政策, 吸引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 增加农民就地务工就业的机会。三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市场服务体系, 加强劳务市场中介主体建设, 拓宽务工渠道, 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对助农增收的贡献率。四要鼓励和扶持务工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回乡投资兴办企业, 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实现充分就业, 带动农民致富。

5.以素质和技能教育为核心, 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培养力度。

一是加强生活观念和素质培训, 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 让其树立起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二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从事生产的专业技能、农业经营的管理技能。三是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人员培训。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 加大县城机关干部、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 鼓励和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创业, 带动农民增收。

6.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 防范和化解农民和农业风险。

四川蓬溪 篇2

一、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力度, 使我县的水果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到2013年全县种植优质水果面积已达到15.94万亩, 已投产果园面积10.06万亩, 年产果4.91万吨, 总产值收入1.226亿元, 水果生产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 建立起了一批水果基地

我县创新思路, 以发展优势特色水果产业为抓手, 按照因地制宜, 统一规划原则, 已建成了蓬溪仙桃、甜橙、蓬柚、矮晚柚、杂柑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

2. 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蓬溪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倾力打造水果品牌为目标, 促进了企业经营者和农户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品牌意识, 按照高标准、高起点和三品认证要求生产优质水果。蓬溪县获得了“中国优质桃之乡”称号, 同时“桃仙溪蓬”品牌获得了“中华名果”殊荣。2012年8月, 蓬溪仙桃获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同年12月“桃仙溪蓬”商标获遂宁市知名商标。蓬溪松田水果专业合作社和蓬溪县杰灵多多宝柚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获得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单位。

3. 抓好校地合作联系

为提高果树管理与种植技术水平, 我县与四川农大实行“校地合作”, 成立了水果专家大院, 聘请了两名专家教授作技术指导, 建立了万亩科技示范园, 为指导和辐射带动全县优质水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4. 抓好水果市场营销

蓬溪县县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水果的销售, 为大力宣传和推销蓬溪水果, 县委书记连续两年亲自带队到重庆召开了蓬溪仙桃推荐会, 并与重庆诚信干果公司签订了蓬溪仙桃购销合作协议, 拓宽了仙桃营销渠道;同时还与多家大型超市召开了蓬溪仙桃营销农超对接会, 展示了蓬溪优质仙桃品牌, 吸引了广大顾客争先抢购。其次是创新营销理念, 对水果实行贴标、包装、分级出售。为了加大对我县水果的宣传力度, 我县还连续举办了桃花节和梨花节, 吸引了很多游人, 从而为我县水果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1. 基地零星分布, 规模效益不突出

我县虽然水果面积大, 但是零星种植占80%以上, 全县种植的水果以桃、柑橘、梨、枇杷等为主, 分布在29个乡镇, 大多是各家各户独立经营管理, 由于基地分散, 规模普遍较小, 所以很难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造成水果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规模效益不突出。

2. 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 部分品种老化

一是我县种植的水果以仙桃和柑橘为主, 仙桃和柑橘的种植面积几乎要占果树总面积的85%, 而梨、枇杷、葡萄、李等种植面积则较小;二是水果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由于成熟期过于集中, 加上不耐贮运, 容易出现旺季销售难, 而淡季又供不应求;三是部分水果品种老化。如红橘、苍溪梨、黄花梨等果树品种已老化, 所生产的水果个头小、品质差、商品率不高, 经济效益低下。

3.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 蓬溪县水果生产大多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 规模小、效益低;由于果农的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低, 造成了果品质量差、抵御灾害能力弱;由于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业主带动, 规模经营与产业化滞后问题突出。

4. 缺乏科学管理技术, 产量低, 优质果率低, 效益不高

一方面是农村现在缺乏劳动力, 所以重栽轻管的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果农的科学管理技术水平低。有部分果农存在乱施化肥, 病虫防治不力, 修剪不当以及不进行疏花疏果等问题, 从而导致水果的产量低, 品质差, 经济效益不佳。

5. 果园的基础设施差,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一是公路不通, 水果运输困难, 主要靠劳动力挑运销售;二是果园的蓄水设施差, 用水困难。由于水源不能保证, 对果树的管理就很难到位, 就只有靠天吃饭, 所以水果的产业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6. 缺乏加工企业, 水果的贮藏和商品化处理率低

目前, 蓬溪还没有水果加工企业, 所生产的水果只能全靠鲜销, 这就导致在旺季水果大量积压甚至毁烂, 水果的价格大幅度下降, 果农的经济收益严重受到损害;又由于大部分水果在进入市场前没有进行商品化处理, 所以其市场竞争力极低, 这也导致果农的收益较低, 生产积极性不高, 从而严重阻碍了水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原则及对策

1. 发展原则

蓬溪水果产业的发展应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 依托龙头企业, 引进优良品种, 狠抓特色水果示范园及产业带的建设。

2. 发展对策

(1) 突出重点, 规模发展, 狠抓特色水果示范园、示范带建设

要努力做好特色水果规模化发展, 突出规模效益。只有规模化种植才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整体效益。重点要抓好“两线两园两带”特色水果规模化发展, 两线即国道318线和省道304线;两园即优质杂柑示范园和仙桃示范园;两带即杂柑示范带和仙桃产业带;“两线两园两带”将对我县水果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 并辐射带动周围乡镇村的水果发展。

(2) 优化品种结构, 加大品种改良

为了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应结合市场需求, 因地制宜地加强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调整水果早中晚熟品种种植比例, 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从而能够缓解水果集中成熟上市、果多价廉的矛盾, 延长鲜果供应时期。对果园内品种老化、品质下降的果树, 可通过高接换种和育苗定植两种途径来进行品种改换更新。

(3) 引进业主, 实行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认真落实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 整合土地资源, 提升地力, 从而促进水果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要积极引进一些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有实力的业主和龙头企业租赁土地开发特色水果产业, 并依托龙头企业,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 促进我县水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水果产量、质量和效益

农业科技人员可以采用会议、广播、现场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技术咨询、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果农进行果树管理技术培训, 提高果农的科技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水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5) 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议县政府加大对水果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实行财政扶持, 部门联动, 项目打捆使用, 多渠道投入, 加强村社道路和果园内沟、渠、塘、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修通山坡果园便道水泥路和建成蓄水池、泡青池等设施, 以改善运输条件和增加抗旱能力, 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从而促进我县水果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6) 实行标准化生产, 实施品牌战略

要发展现代化水果产业就必须推进水果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通过制定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以提升品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 加大水果品牌创建力度。通过对果品进行贴牌, 设计精包装, 体现蓬溪文化特色元素, 提高产品知名度, 提升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7) 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四川蓬溪 篇3

——2013年2季度蓬溪县农村住户调查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蓬溪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概况

蓬溪县地处川中丘陵,是一个人多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纯农业大县。幅员面积1251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495个村,3929个组,农业户数18.39万户,农业总人口6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8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9.74%;耕地面积50.38万亩,其中:田22.8万亩,土27.58万亩,农业人均耕地仅0.76亩。近几年,蓬溪努力探索丘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多种新型农业发展组织形式遍地开花,以生猪养殖为核心的“猪—沼—果—草—鹅—鱼”、以蘑菇种植为基础的“稻、菇、菜、菜、菜”两年五熟制、以“灯光诱蛾”为基础的绿色水产(原生态养殖)、有机米—红田鱼、林下种养殖等五种立体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在全县推广并逐步扩大,标准化、无公害化、集约化种养殖技术得到大范围的应用。现代农业的大力发展对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依然落后,外出务工仍然是大多数农村青壮年人的首选。据统计,在蓬溪农村总人口中,常住人口仅为29.7%。在这不到3成的数据里面,16岁以下的占到34.3%,60岁以上的占到51.2%,农房闲置率达68.3%,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近几年,随着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农村的水电、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消费品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为标志的“千元级”第二代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家庭的普及率迅速提高,以汽车为标志的“万元级”第三代耐用消费品也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虽然我县农民人均收入逐年不断增长,农村消费占全县消费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村消费市场始终单一,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少,商业网点布局不太合理,产品售后服务差。同时,农村居民收入依然偏低,消费观念陈旧,储蓄意愿强烈。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县农村消费市场长期落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县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3652万元,同比增长15.6%,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0044万元,同比增长16.7%,全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城镇的46.6%。本次对60户农村住户的样本调查显示,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生存性消费的特征较为明显(见图表1和图表2):

图表1:如果有余钱,更倾向于:80.00%60.00%40.00%21.00%20.00%0.00%消费储蓄10%投资9%说不清

66.00%

图表2:如果有余钱想提高生活质量,更倾向于增加消费用于:40.00%30.00%20.00%10.00%0.00%20.00%20.00%31.00%20.00%20.00%10%6%5%乐务衣着保健通讯教娱等)和服疗和房文医品交通活用、用生备料、庭设燃家、材(建住居食品其他

三、制约我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和难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

决定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收入。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农村居民持续增收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县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5元,同比增长1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27元,同比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5%。制约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一)农民增收对务工收入依赖性过强。2012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稍有回落,但是工资性收入仍是我县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反映农民增收对务工收入的过强依赖。但仅以务工维持高速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提高就业率和增长工资性收入愿景不容乐观。

(二)农村居民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影响农业生产效益。随着物价的上涨,农业生产经营费用大幅增加,部分化肥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最高增幅达到31.1%,推动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已进入减缓阶段,滞留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择业观念陈旧,年龄较大,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难度,同时,2012年实体经济生产减速,影响劳动力就业。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预期支出增多,即期消费的愿望低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是我国农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等新民生三大问题的出现使我县居民只能选择高储蓄、低消费,从而导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走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居民的日常消费,并影响着未来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在农村,一方面,农民收入较不稳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预期收入缺乏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生、老、病、死以及子女教育还要承担大量费用,预期支出压力很大。截止2012年5月,蓬溪县新农合已覆盖全县31个乡镇49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已达到59.64万人,参合率达95%,新农合在改善农村居民“看病贵”问题上效果比较明显。另外,截至2012年7月底,蓬溪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13.123万人,参保率仅为20%左右。由于新农保缴付方式有高低几个档次,很多农村居民由于收入较低同时对新农保接收程度有限,从而选择了较低档次进行参保,这样一来,很多已参保农户的保障水平还是很低。

3.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且消费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市场经营者对消费市场的研究和把握存在严重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很多产品从研究设计到开发生产再到营销,生产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城市消费者,而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购买心理等方面往往没有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农村消费者享受不到与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待遇,农村消费者遭受到消费歧视与忽视。在城市销售服务是全方位的,在农村销售服务是欠缺的,厂商的服务链条没有相应的延伸到农村,在很多地方,在很多方面,农村销售的服务存在盲区。另外,农村居民陈旧的消费观念难以改变。我国农村居民仍基本沿袭几千年来一直固有的生活方式,虽然那种纯粹的自给自足的消费模式已不复存在,但商品率偏低仍是我国农村消费的一大问题。在这种带有浓重自然经济色彩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落后,许多农民形成了少消费、多积累的传统习惯。所以不是因为没有钱,也不是在消费的硬件设施上有很大限制,而是很多农民就是不敢消费、不肯消费。此外,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居民在长期消费资料短缺的状态下形成了“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农村居民普遍存在“惜购”、“喜存”的现象。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这种低消费、高储蓄的传统消费观念更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4.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的需求不对称

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督存在较大的空白,从而导致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比比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伪劣商品大行其道,其他生活消费品的劣质情况在农村更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农村居民居住的分散性特点使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为此,农村居民在遇到大笔消费之前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平常只能节制消费或者压制消费。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特别是居住在交通落后,甚至没有交通可言的偏僻山区的农村居民,信息闭塞,使得很多农村居民很难获得众多新商品的有关信息而激发消费的欲望,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不少农村居民看不懂电视中的广告,听不懂广播中的商品广告词,这些使得农村居民获取新商品信息的通道受阻,从而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四、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1.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问题,是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只有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农村市场的繁荣。2012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以农民持续稳步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农民收入呈现出平稳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27元,同比增加834元,同比增长14.9%。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创造更多创业就业机会,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一要大力促进产业高端化;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努力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现代商贸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控制农资价格,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一是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高产粮田”建设。二是积极发展优质生猪、蔬菜、水果等品牌特色农业。三是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四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五是规范农资市场,控制农资价格。

(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质量。一是结合农村综合和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中心村镇产业集聚水平和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能力。二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发展加工、运输、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三是推进农民创业工程,引进有技术、有知识的人才到农村创业,鼓励大学生、留学生回乡发展,带动我县农民增收致富。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协调服务,发展劳务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2.进一步完善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农村资金支持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蓬溪县各级党政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继续增加农业补贴金额,逐步完善补贴办法。创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方式,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基本形成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增长为主导的增收格局,农民家庭财产规模和财产性收入随之逐渐增加。同时,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适度剥离不良贷款等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发挥财政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通过配套投入土地整理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和信贷担保等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和社会资金投资于农业和农村。

3.完善农村社保体系,消除居民的消费顾虑

目前制约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后顾之忧较多,对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未来预期支出心中无底。加快农村医疗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均等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水平,真正做到“小病不出门,大病有人保”。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全面宣传和推广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建立起广泛覆盖、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强对现行住房及教育政策的研究,适时推行相关政策缓解买房贵和教育支出负担重的难题,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

4.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向资本转化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土地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或土地颁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贷款。改革城乡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和拆迁安置办法,提高补助标准。探索并推广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入股的方式,使农民分享经营性建设项目长期而稳定的收益。积极推进村级社区股份合作制,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目前,我县已被选为全省“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工作试点县之一,相关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在考察和借鉴重庆梁平县相关工作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力争为我县有扩大生产经营需求的农户或涉农企业带来实际便利。

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一是增加对小额农贷需求客户的信贷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特别是针对特定群体如大学生村官创业、妇女创业等项目的小额贷款,进一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农村居民创业就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我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发放小额农贷这方面走在各家金融机构前面,对许多农户和涉农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县的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结算体系。推进农村居民银行卡服务,统筹规划、渐进推进农村地区POS机、ATM机的布放,方便农户消费结算。目前我县已经实现助农取款服务点在全县495个村全覆盖,为农村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三是推进农村消费信贷业务。针对农村居民建房、大件耐用消费品和农用机具购置等消费行为开展消费贷款业务,提高农村居民即期消费能力,满足其消费资金需求。我县在这方面的金融服务还没有跟上,有必要对农村消费信贷需求情况和产品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在可行的条件下引导金融机构适时开展。

上一篇:营改增的下一篇:高考作文选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