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践十篇

2024-05-05

野外实践 篇1

2005年3月22日, 在浙江临安的清凉峰网名“狂风怒海”的户外驴友坠崖后, 受冻致死。元旦之际, 四川骆驼峰传来了山友遇难的噩耗;位于河北蔚县境内的小五台也有一群热衷户外运动人登山遇险……

户外运动, 想利用几个长假、双休日出去走走、活动筋骨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 2000~2004年之间在登山和户外运动中共死亡43人。在一次活动中26位队员进行登山急救演习, 大家对急救知识的匮乏和实际操作的生疏暴露无遗, 只有一个人能正确地利用木棍、绳子和冲锋衣制作简易的担架, 对于脊柱受伤的同伴, 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如何用树枝固定受伤部位, 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紧急避险的知识和避险的技能。

“‘紧急避险’?那是公共安全的事吧, 和体育运动有关系吗?”人们似乎参加健身运动是高枕无忧的, 而无须担心可能引发人身安全问题的隐患,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具备必要的紧急避险知识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提高参与人群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运动之前要尽量了解运动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观, 应该含有“平安终生”的理念。当我们掌握了“紧急避险”, 那么当自身遭遇危险或看到其他人遭遇危险的时候, 就会下意识的采用“紧急避险”原则, 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到危害。作为我们学校中的体育课在这个安全第一的现代生活中该当担起什么责任呢?主要是应该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并教会学生两三项运动技能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 分析与讨论

2.1 强化训练紧急避险技能。

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从本质上而言应该说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行为。

多年来, 我们的传统教育, 多是对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宣传, 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不辞辛劳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学校、特长班的家长, 却匀不出时间给孩子一点点应急防范的忠告。体育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外, 应该加重实用性比较强的运动常识传授。

2.1.1 体操技能的训练。

体操是体育课的内容, 是非直立状态下的运动技能, 锻炼位觉感觉。体育课中, 学生一旦看见要上前、后滚翻就问:“这个要考试的吗?不考就不要上了, 又没有用, 头都晕死。”这多少也会打击老师的上课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还是要讲清位觉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一旦处于倒立状态或经过滚翻动作, 就会一下子失去方位感, 晕头转向, 站也站不稳, 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动作。位觉是有先天基础的, 但后天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大大提高的。激烈的足球比赛中, 看见许多运动员发生碰撞后一个后滚翻或者连续几个前滚翻化解了强大的冲击力, 有效的保护了自己。再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 在被拌倒、被推倒、被撞时可以加以运用, 久而久之会成为自然反应。所以体操技能 (各种滚翻、单双杆回环) 要做为普修课的内容, 特别强调在生活中运用, 突出它的实用性。

2.1.2 定向运动的练习。

定向运动是近几年来金华市开展的比较好的比赛项目, 但是在我们学校体育课中却很少上。现代生活中人们日益注重生活质量, 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成为首选的休闲方式。参加户外活动首先要学会识图辨别方向, 再者就是野外生活技能。而定向运动恰恰与它有相似之处,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 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不仅能强健体魄, 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 果断决定的能力。开展这项运动所需的只是一张好的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及一个求救哨。指北针大概25元左右一个, 经过体育老师加工的学校的平面图, 教会学生如何用指北针找行进方向。只要满足这些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定向运动了, 这里主要教会学生用指北针确定行进方向。所以体育课中开展定向运动还是比较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2.1.3 游泳的训练。

众所周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分之三充满水域的球体, 因此在生活中就难免要和水打交道, 这就是说游泳不但只是一项体育项目, 更重要的它还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工具与技能。它渗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如水上资源开发、科学考察、防洪抢险、救护打捞等都必须有熟练的游泳技术作为后盾, 才能有生命的保障。

游泳是夏天消暑的最直接的方式, 每年出现溺水身亡的事件很多。我县可能条件所限, 在学校里开设游泳课的几乎没有, 但有游泳馆的游泳培训班, 参加这种培训, 学生喜欢, 家长支持。家长想得最多的是学会了游泳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救。游泳时的自救也很重要, 如游泳时抽筋或被水草缠绕如何沉着应对;还有游泳游不动但又不能到岸, 如何用自身的浮力省力的漂浮……

2.1.4 防卫术的练习。

现在各种自我防卫的体育运动受到大家的欢迎, 如跆拳道、柔道、摔跤、自由搏击等, 也跟它们能自我防卫的特点有关。防卫术, 既不同于传统的武术表演, 也不同于体育锻炼活动, 它能有效的起到保护自己。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和侵害时,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防身自卫的技能技巧, 就会临危不惧, 胆大心细的奋起反抗。体育课适当的安排以上一些内容, 让学生学点自由搏击术, 遇见坏人时可以防身。

2.2 活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 现在虽然实行素质教育, 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在文化高考中, 有人提出了3+1的考试形式, 意思是3为必考的三科, 而1为自选的科目, 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就是这1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符合自己的个性发展, 这样, 学起来更具主动性, 而在体育中, 是否可以试用呢?改革现在的体育课形式, 实行X+1或X+2的学习内容, 这X可定义为普修的项目, 主要让学生了解各项目, 掌握基本技能和技术, 而1则定义为学生自己的特长、爱好的选择。在实际中, 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好每个项目,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 大多都会偏向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 而每个运动项目都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在教学中, 为什么就不能把实际情况考虑进去, 让学生乐意的学。

在当今的社会中, 要求分工越来越精细, 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都知道一句简单的话:十项会, 不如一项专, 虽然我们大多培养的不是运动员, 但运动员这样身体素质很好, 运动能力很强的人也不能适应每个项目, 比如短跑运动员不可能长跑也很优秀, 更何况一般的人。在走出学校以后, 更多的是自己锻炼, 而在学校的时候, 只是什么都懂点, 又是什么都不太懂, 只懂一点, 多一点, 就不知所以然了, 那以后怎么参加锻炼, 那不如让他有一、两项喜爱的项目在学校时好好学习过, 而其他项目则了解一点, 在以后就有项目可参加, 更乐意参加锻炼。这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认识并学习其他项目有利于提高自己自选项目的水平, 在身体素质上也有所提高, 对体育项目的理解上也会更深刻,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个人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自己有了爱好和特长, 所以更加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很容易找到运动伙伴, 即使是进入社会, 也能很快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体育者, 并会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对社会中的赛事, 也是热衷参与和关注, 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 也提高了全民身体素质。

2.3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最基本的体育卫生常识也是很重要。在运动会上经常见许多人不做准备活动就去跑100米、200米等剧烈运动。其实, 无论运动本身的剧烈程度如何、难度高低, 都存在着一定风险, 在进行运动之前要尽量了解运动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只有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并切实掌握相应的应急方法才能在危险出现的时候冷静应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康复专家张一民提醒大家:“像打羽毛球、跑步这些运动虽然简单, 但也不能小瞧运动损伤。就拿打球来说, 脚踝的损伤严重的可能会出现韧带断裂、撕脱性骨折, 而很少有人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适当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是可以预防的。”很多人认为滑雪是一项娱乐活动, 对其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做准备活动, 甚至不知如何安全的“倒地”。常见许多学生体育课刚上完, 为图凉快, 把头凑到水龙头下猛冲或是猛喝开水和冷饮。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 所以体育卫生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 懂得其中的道理, 才能学会自我保护。

体育课只有注重实际, 联系现实生活, 体育活动才能为人服务, 为人们终生享受。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紧急避险”, 训练了紧急避险的“行为”, 那么当自身遭遇危险或看到其他人遭遇危险的时候, 就会下意识的采用“紧急避险”原则, 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到危害。由此, 我们应该活化体育课堂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紧急避险技能, 为学生终生所享用。

3 结论

在生命第一的今天, 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服务于生活才能为人们所喜爱。改变和补充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 强化紧急避险技能的训练,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观。

在写这篇论文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 特别要感谢的是指导老师沈越在百忙当中给予指导和修改。

摘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观, 要求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紧急避险技能的传授。试图通过改变体育课教学模式, 尤其要加重实用性比较强的运动常识传授, 活化体育课堂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紧急避险技能, 为学生终生所享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紧急避险技能,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涛.紧急救援[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5) :34.

野外实践 篇2

一、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的发展状况

(一) 外军非常重视飞行员野外生存技能的训练及其理论研究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航空救生技术的发展, 在不断完善其救生体制和营救设备的同时, 近年来着重加强了飞行员的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美俄等国的飞行员在进行系统的航空救生教育和训练的时间分配上, 生存技能训练几乎占了一半的时间。美国空军在野外生存技能训练方面非常重视, 每年都要进行综合性的野外生存训练, 训练内容和强度都是以飞行员被迫跳伞弹射离机后飞行员孤身一人实施生存为背景。在食品消耗完的情况下, 训练飞行员学会利用树木制作弓箭、梭枪, 构制陷阱猎捕野兔、野猪、蛇等;用骨头、金属丝、木块、别针、荆棘等做成鱼钩来钓鱼, 熟练区别有毒与无毒植物, 采食野菜野果;依靠“钻木取火”、射击取火和利用竹筒做饭等方式, 在应急条件下, 就地取食;还要学会选择:近水、背风、避险、防兽、日照、平整的宿营地, 就地取材搭建临时的帐篷和床铺, 以及利用野生药用植物治疗伤病等;训练飞行员在与主力隔绝的敌占区进行隐蔽作战。训练时无特殊情况一周不联络, 任其与严酷的大自然作抗争。正因为强度高、对抗性强、科目繁多的生存技能训练, 保证了大多数美军飞行员在飞机失事后, 都能正确对待孤立无援的情况, 最终被成功营救。

(二) 我军生存技能的训练及其理论研究亟待发展

目前我军的航空救生体制和营救设备在不断完善和改进, 生存训练还处在初级阶段, 理论学习和野外生存训练存在脱节现象。我国幅员辽阔, 地貌各异, 当飞行员落在荒郊野外时, 其生存的成败, 不仅与环境恶劣程度、生存装备的好坏以及营救的速度快慢有关, 而且与飞行员的意志, 掌握生存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密切相关。

二、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的几点构想

现代战争对生存营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借鉴外军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手段, 立足现实, 科技兴训, 从难从严, 突出对抗, 紧贴实战, 加强我军飞行员的生存技能训练。

(一) 加强飞行人员的遇险生存理论知识的研究

遇险生存主要研究海上、沙漠、寒区、高原及热带丛林等地区的环境特点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与许多基础学科、应用科学及工程技术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建设野外生存与营救综合训练基地

生存与营救是航空救生中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关键的环节。这是因为飞行员弹射跳伞后, 降落的地区难以预测, 落到寒冷的雪原、毒蛇众多的热带丛林、酷热干旱的沙漠、鲨鱼频出海洋及其他生存物质贫乏地区都是有可能的。前苏联有两名飞行员因飞机故障, 驾机迫降到酷热沙漠地区。其中一名飞行员难以忍受干渴和饥饿的痛苦, 感到生存绝望开枪自杀, 另一名飞行员以顽强的意志生存着, 赢得了时间, 最后被营救人员发现获救。飞行员必须要有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自救能力, 才能适应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设大型野外生存与营救综合训练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基地建成后, 利用基地内的各种自然环境, 锻炼飞行员的生存能力, 培养顽强的生存意志, 对飞行学员进行紧贴实战的寻找食物、隐蔽、生火、找水、求救联络、定向、徒步行走、搭建临时帐篷等生存能力的训练培养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如春季、夏季、秋季, 培养飞行员采集可食植物和识别有毒植物的能力;在夏天多雨季节可营造热带丛林环境, 培养飞行学员识别毒蛇和预防毒蛇咬伤的能力;在酷热旱天模拟沙漠环境, 培养学员抗干渴的能力;另外, 教员可利用基地内的自然环境进行各种条件下生存试验和科研, 获取成果和实验数据用来指导飞行员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存。

(三) 打牢基础, 加强飞行人员的基本技能训练

战时怎么生存, 平时就应该怎么练。由于部队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飞机性能越来越先进, 致使航空兵部队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作战区域更加广阔, 飞行人员一旦被迫跳伞, 着陆点不可预测。为此, 必须根据训练作战实际需要, 扩展生存训练内容。如:增加为抗敌侦察、搜捕、封锁的隐蔽伪装、化装和逃离训练, 为海 (水) 上生存的防淹亡、漂浮和抗冷水浸泡训练等。此外, 还应进行耐寒冷、耐缺氧、耐饥渴、耐疲劳等项内容的训练。增加训练难度和提高训练标准。把野外生存训练转移到野外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中。把训练时间尽可能安排在冬季或夏季、恶劣天气和艰苦环境中进行。把掌握生存技能训练与心理品质和生存意志训练结合起来;把使用制式生存装备与采集和使用简易器材结合起来。

摘要:飞行人员的野外生存技能训练对于挽救飞行人员的生命, 保存空军作战实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针对飞行人员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阐述自己的几点构想, 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飞行人员,生存技能,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英国军事标准学会.英国特别空勤部队训练手册, 1994.

[2]刘林山, 张代平.虚拟对抗磨砺战斗力——国外军队模拟化训练扫描[N].解放军日报, 2003-03.

野外运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篇3

摘要: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基金的资助下,作者研究和参考了日本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特点,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的设计,并将这门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及实践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野外运动;课程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71-03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野外运动课程的开设,使常规教学与野外实习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体育活动。运用特殊的环境和有效的手段,不但可以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野外运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设施与装备、评价方法等方面与常规体育课程相比都有很大区别。如何构建适合普通高校开展的野外运动课程,推动野外运动在高校的全面开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组织及评价方法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开设野外运动课程,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充分参考日本野外运动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向学生传授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终身享受体育运动的教育理念,结合农业大学的专业特点,设计并开设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将野外运动列入体育教学课程中,作为体育课的一项教学内容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一次有时代意义的尝试,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及实践体会,供大家参考。

1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特点,通过设置野外运动课程,让学生了解在野外运动中事故、灾害等的发生及潜在危险,掌握安全开展野外运动时有关自然知识、实施方案的制定、防止事故的方法以及技能等,提高野外作业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以及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目标

2.1基本目标

1) 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体育课,能让学生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2) 掌握有关野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提高相关体能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挑战自然的能力。3) 提高身体在艰苦、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预防疾病的侵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标。4) 体验野外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发展目标

1) 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修养。

2)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挖掘潜在能量,发挥自身的运动才能,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挑战自我。

3) 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 在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环境中表现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5) 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

野外运动课程共36学时,1个学分,分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野外实习等3个部分。各部分的学时数安排见表1。

3.1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有关野外运动的概述部分为1学时,内容有开展野外运动应遵循的原则、野外运动的计划和准备、开展野外运动时的安全对策等;要求学生了解野外运动的意义、种类,开展野外运动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开展野外运动的计划、准备和安全对策,以及野外运动中易发疾病、损伤以及事故的急救措施等。远足、爬山、野营运动部分4学时,内容有开展这些运动时应遵循的原则、详细的计划和准备、以及远足、爬山、野营运动的技巧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开展远足、爬山、野营活动的原则和制定计划的方法,以及野营的技巧等知识,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野外实习打下基础。定向运动1学时, 内容有概述、种类、锻炼价值、地图读解、指北针的使用、定向运动训练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读解地图、指北针的使用方法,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野外实习打下基础。

3.2基本技术与实践部分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有绳节的打节方法、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远足运动的技巧、爬山运动的技巧、野营的技巧、野外炊事、野外游戏、自然观察的设计与实施、救护练习等。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各种技巧、方法,以及创伤现场的简单急救技术等,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野外实习课打下基础。

3.3野外实习内容主要有爬山、远足、校园定向、户外游戏、野营、野炊、篝火等。在野外实习课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远足和野营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与所学过的有关动植物以及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开展一些既有趣又有锻炼价值的野外活动,如:植物观察、鸟类观察、土壤观察、绘画与摄影、标本采集、采摘等等。

4教学设计

在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制定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4.1创设情境野外运动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常规教学和野外实习。常规教学以理论课和校内实习课的形式在教室、操场进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校内或学校附近的环境,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的模拟学习环境, 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野外运动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安全顺利地进入野外实习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野外实习课是在常规教学课的基础上,在野外环境中进行的提高学生野外运动能力的训练课,是对学生野外运动能力的综合考核,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等时间进行。

4.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录象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4.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野外运动的内容广泛,但课时有限,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以及需要扩充的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引导、提供资料(包括参考文献目录、学习光盘名称、相关网址等)。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野外运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方面是对教学设计成果的检验,使教学设计工作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野外运动课程效果的检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要求,还包含学生从其他信息通道所获取的知识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5.1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评价时突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运动理论、基本技能、策划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学习态度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初拟指标体系,经过试评后,再根据试评的信息进行分析,优化指标体系,最后在评价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指标的取舍替代,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

5.2评价方法及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参与对每个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评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教师组织和指导评价过程,提供评价单,及时纠正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5.3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的考核方法。

6课程保障

1)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团队精神培养。2) 野外实习课在分组练习时,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一位教师处理紧急情况,以确保实习安全顺利进行。3) 野外运动课程所需要的集体装备由专项资金购置,个人装备由参加者按要求自己准备。4) 为每个参加野外实习课的学生和教师加入保险。

7实践效果

7.1实践情况

我校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上野外运动课,至今已有近21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野外实习等3个部分。学生先学习基础理论、野外生存基本技能,然后在校内模拟野外环境进行实习。待基本技能熟练之后,再进行野外实地实习,内容有:爬山、追踪长走、20 km长走、校园定向、户外游戏、野营、野炊、篝火、自然观察等。

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适时应用野外游戏、体验自然等活动,以体现野外运动的休闲娱乐功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感情和协作精神,培养团队精神。野外运动课程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抛开学习的压力,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清新空气,感受着青山绿水,沐浴着日光浴、空气浴,享受了披荆斩棘的滋味,缓解了精神压力。

7.2学生评价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1) 课程新颖、有趣,希望再开设高级课程。2) 体验了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挑战了自我,增强了野外及独立生活的自信心。3) 增强了责任感及团队精神。4) 培养了环保意识。本课特别强调环保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野外实习活动结束后,将垃圾焚烧,深埋;不能烧的垃圾必须带回统一处理,让营地恢复到原来的面貌。5) 野外实习时间太短。6) 课程内容应再丰富一些。

8实践体会

1) 领导重视和支持。野外运动课程对环境的要求特殊,且上课形式与一般的教学不同。因此,要开设该课程必须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和体育部对该课程的设置特别重视,不仅拨给了专项教学改革基金,而且在课程安排时间上也给予了积极配合,使我们的野外运动课程得以顺利完成。

2) 必要的经费支持。野外运动课程开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经费用于硬件建设以及实习等。上课时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与学生自费相结合形式来满足上课经费的需要。学校投资主要用于装备、设施等的采购、部分野营用品的租借、购买救护用品和药品以及支付部分交通费用等;学生自费主要用于食宿、保险及部分交通费用等方面。

3) 在小学期集中或春季学期上课。野外运动课程易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安排在春季学期上课,天气越来越暖和,有利于开展野外活动;在小学期集中上课有利于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 日本野外教育研究会.野外活动[M].日本杏林书院株式会社,2001.

[3] 筑波大学大学体育研究会.大学体育教本[M].日本不味堂出版,1977.

[4] 日本野外教育研究会.野外活动教材[M].日本杏林书院,1988.

[5] 佐野豪.野外教育[M].日本泰流社,1980.

[6] 爱知大学名古屋分校体育研究室.体育技术教本[M].日本学术图书出版社,1998.

[7] 李凌.试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户外运动——中日高校课程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4):36-38.

野外考察实践报告 篇4

6月25日,我们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上午我们参观了位于此处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并在有关专家的讲解下学习了有关野生动物习性及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下午我们游览了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在野外辨认各种植物,以及观察植物分布的特征及规律。

一、实践目的

通过参观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及对楼观台森林保护区的参观考察,可以近距离观察珍惜保护动物和野外的各种植物及自然景观,增加对在课堂学习的动植物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更可以通过实践深刻理解课本上所学的生涩知识,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在可能的情况下用自己所学解决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

二、所学专业知识:

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我们看到了四大国宝及其他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大大开阔了视野。四大国宝是指: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这里的四大国宝的圈养规模,均为国内前列。而且还有如:黑熊、夜枭、小熊猫、孔雀等珍稀保护动物。

专家首先带领我们参观大熊猫舍,大熊猫憨态可掬,走起路来一扭一摆的满是富态,不过由于是在室内圈养的,大熊猫浑身比较脏,远没有以前在电视上见到的那么“黑白分明”。据专家介绍大熊猫这个物种存在的历史非常久远,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据考证曾经大熊猫应该是肉食动物,不过后来由于环境改变,食物缺乏,它们改变了习性成为了杂食动物,但主要以竹子的叶及嫩茎为食。

有一种身披金色毛发,在林间翻飞的精灵,比美猴王还美,它就是金丝猴。金丝猴浑身金毛,尽显王者风范,它们的“宿舍”是“高层建筑”,在人工搭建的猴舍中有很多树枝,藤条,人们尽量模仿野外环境使它们在室内安家。紧接着我们还看到了朱鹮,这种以前在书上见过很多次的生灵,这种“国鸟”曾一度濒临灭绝,不过幸好现在已经挽救回来了,专家介绍这种鸟曾在日本有很多,像养鸡一样饲养,但后来却由于叫声难听而几乎被全部杀掉。还有四大国宝中的最后一个,羚牛,在没见到之前,我一直用黄牛和水牛的形象去揣摩这种生物,见到真容之后觉得它像羊更多一些,由于它们野性未驯,我们也不敢接近,只能远观。我们还见到了孔雀,不过未能有幸看到它们开屏,很是遗憾。我们还有幸看到了梅花鹿,黑熊,秃鹰,小熊猫,金钱豹等珍稀动物。

在专家的介绍下我们对各种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有了一定的认识。目前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人工救治和圈养,在这个饲养中心里,很多的都是在野外发现的受伤动物,被救治后在这里饲养。

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相关知识:

1、保护野生动物应该了解动物的习性,根据它们的习性给予相应的食物及生存环境;

2、对于濒危物种要注意对其繁殖的重视,可以通过人工给予一定帮助;

3、在不影响动物生活的情况下观察了解它们的日常活动:

4、给予动物们类似野外环境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它们的饲养及传代:

5、不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名在野外捕捉动物幼崽。

对于野生动物,救治饲养,不如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使它们能够在野外,在自然中自由的生活,人类的活动才是对动物生存最大的威胁,我觉得在大自然中划分出自然保护区,隔绝人类活动会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动物的方法。

楼观台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色调,远离城市热岛效应圈,清凉是必须的,这是植物给人们的清新享受。楼观台森林公园中主要以天然次生林为主,还有一小部分人工竹林,高山上有原始森林分布,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整个园区内风景林面积18652公顷,各种植物都生长繁茂,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森林公园里植物垂直带状分布明显,四季景色各异,景观丰富多彩。

各种植物生长在园区里,不仅是一幅如画的风景,其中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更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天然的物种保藏基地。而且较高的植物覆盖率,使得这里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三、对一线工作者的认识

简单说说,参观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我了解到的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及他们的工作状态。

他们工作有:救治在野外发现的受伤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的野生动物,为它们治疗伤痛,并收容;饲养中心内收容的各类野生动物,不仅仅是给它们食物,更重要的是给它们一个适合它们的生存环境,营造类似野外的环境,如熊猫园,一只熊猫有一个洞,还附带有一个长满各种植物的院子,它除了可以吃投喂的食物外,还可以自己在院子中进食;接待来中心参观的游客,为他们讲解各类野生动物的习性等相关知识;帮助濒危物种进行繁殖,如大熊猫,朱鹮等,使它们的种群数量能够增长,为物种的延续出力;清理动物活动产生的各种废物,如粪便和食物残渣等。

在我们参观的时间里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状态,首先他们对于这里的工作是绝对热爱的,不热爱是做不到全身心投入的,他们对这些动物的感情不像饲养员与动物这般简单,更像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它们的起居;从为我们讲解的专家身上我看到的是专业与专注,他对园区内所有的动物的习性都了若指掌,甚至哪一个动物是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进入这里的他都一清二楚。

我觉得要是换成我来做他们的这份工作,我可能初时做不到他们这么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肯定会慢慢做得越来越好,因为我的热情绝不会低于他们,我从小也饲养过各种动物,不过不是野生动物,而是家畜,我喜欢动物,从小就放牛所以对牛更是情有独钟。

学习应该讲求学以致用,学的东西倘若是没用的那不学也罢,成长的最快方法就是投身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未来要靠自己把握,我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够与我的专业挂钩,能够不荒废所学,当然工作中还得继续学习,那时候学的东西映像会更深刻,尤其是从错误之中学习。

四、对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理解和见解

理论知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实践,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总结得到的规律或者

通过得到的规律推论而得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个理论知识可能不通用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借用一句经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既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是否全面合理,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而完善后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很多理论知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存在局限导致在变化的环境中它不再适用于实践了,比如:在物理学发展早期广泛适用的牛顿定律,在将研究系统着眼于高速物体时就不完全适用了,这时相对论又出来了,也许有一天当研究的范围更加扩大,我们会发现相对论也不够用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是需要与生产实践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考虑的,否则会出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不算少了,但是当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产中就会发现以前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原来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生产实践中学习能够更加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互补,效果比单纯理论学习更好,理论与实践碰撞可以完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五、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野外考察实践,我们看到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成果,他们通过一系列努力,救治和饲养了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像朱鹮,大熊猫等濒危保护动物,而且还救助了许多在野外受伤的野生动物,不愧是野生动物的120中心。

刚走进园区的时候,首先就见到了一个大熊猫舍,但是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像是个猪圈,这熊猫的生活环境有点差,毛发非常脏,带有不干净的黄色,这个样子比电视中看到的黑白分明,干净可爱的熊猫差远了。我觉得应该给它们一定的室外活动空间,弄一个院子,在院子里面种上一些植物,比如大熊猫爱吃的竹子等,最好这个院子不要弄混凝土地面,因为混凝土地面与自然格格不入,大熊猫生活在里面可能会不适应。

金丝猴是一种活泼灵动的生灵,但猴舍里面空间太小了,而且里面只横了几根树干作为它们的活动场所,感觉不够他们施展拳脚。我觉得在猴舍的旁边弄一个露天的活动场所给金丝猴玩耍嬉戏,可以用网一小片树木繁茂的林子,在林子里面弄几个秋千之类的小玩意儿,给金丝猴玩耍。

还有,那些孔雀的羽毛不是怎么干净,特别是雄孔雀长长的羽毛拖在地上,特别脏感觉像扫帚一样,完全没有孔雀高贵华丽的感觉,看着像土鸡似得,我觉得可以再孔雀圈舍里面铺上一层一寸左右厚的稻谷壳,在圈舍上面用油布进行简单遮盖,这样干净又干燥,可以保证孔雀羽毛的干净,而且也不用每天都清扫粪便,两周一次都可以,而且清理出的稻谷壳可以当成肥料出售,赚回一定的成本。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

六、森林公园内植物分布、特点、多态性等的认识和总结

进入楼观台森林公园,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随海拔升高而造成的差异性分布,在山脚下阔叶植物居多,如:竹子,侧柏等,沿着山路往上走可以发现树叶明显由阔叶到针叶变化,在山腰有栎树,油松,云杉等窄叶甚至针叶的树木,再往上接近山顶基本上是针叶林,由于我们爬的山峰不是太高故而并没有观察到高山草甸,但是远观其他较高的山峰,可以看到一种比较淡的绿色,其中还隐约有山石的颜色,可以推断那些应该就是高山草甸。可以说从山脚到山顶,植物随海拔的带状分布是比较明显的。

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从油松,侧柏,云杉等高大的乔木,到各种说不上名的低矮的灌木,还有林间路旁的各种草,各色各样的花,品种纷杂,形态各异;还有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植物长在地上,有苔藓还有一些菌类蕨类植物。这些植物所属种属不一,最直观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共同构成了森林公园内植物的多样性,它们高矮各异,所在空间层次也略有不同,构成了一幅3D立体图景。

七、小结

首先感谢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及楼观台森林公园,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更让我们见识了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及植物,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

野外实践 篇5

1正确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1) 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辨认各种动物。2) 掌握动物的野外采集、处理、标本制作以及保存技术等,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

2动物学野外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内江师范学院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实习地点单一。目前内江师范学院的野外实习点有重庆市动物园、重庆市博物馆和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市动物园和重庆市博物馆与内江师范学院的野外实习目的不太符,对动物与环境关系的了解相对较缺乏,较成熟的仅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其生态和景观较单一。

2) 实习内容减少。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及部分农家乐的兴起,导致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学生对野外实习收获不是很大,观察过程中发现小型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类均较少,特别是小型兽类几乎没有,只有昆虫类和鸟类尚能满足需要。

3) 实习费用较高。近年来物价上涨,虽然学生的实习经费由原来的350元/人已上涨到570元/人, 但缙云山路途较远,交通费和住宿费及给保护区资源补偿费的逐年提高,实习经费仍显短缺。故现在仍采取学校出资大部分,学生再筹集小部分的办法进行解决。因此,在实习经费不充足的前提下,只能通过压缩实习时间的方式来完成实习,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到野外实习效果。

3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方式的转变

动物野外实习时间由原来的2周压缩为1周。 让学生在短短的1周内对不同动物类群进行观察和鉴别以及完成标本的制作是不可能的,故改变其教学方式尤为必要。

3.1实习时间的调整

实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动物类群的活动特征合理安排观察时间,对于鸟类的观察安排在早晚两个时间段: 7: 00 - 8: 00和18: 00 - 19: 00,对部分爬行动物的观察安排在9: 30 - 11: 30; 对昆虫类进行捕捉和观察安排在14: 00 - 16: 30; 对哺乳类的捕捉观察安排在19: 00 - 20: 30。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习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时间紧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3.2野外实习和学生科研、教师科研及课堂实习相结合

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内江师范学院采用把野外实习的一些内容转移到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及实验课上。学院教师共有科研项目40余项,且有四川省高校“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 “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育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平台,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大学生科研项目”均有3 ~ 5项,其每个项目资助经费为1 ~ 2万元。以上广阔的科研平台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科学研究机会,同时实验课上如珍稀鱼类、鸡、家鸽、兔子、青蛙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后,他们均可以留出大量时间来练习标本的制作,而且对其中某些问题可以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在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动物标本大部分都是通过以上方式完成。

3.3总结以往的实习资料,为实习工作作好充分准备

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有4 ~ 5名动物学野外实习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这对保证实习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每年实习回来实习指导教师把实习基地常见的动物物种名称、分类地位、鉴别特征及其小生境等内容汇编成表,并配以彩色图片。同时对常见的动物形态特征和分布生境进行野外拍摄,编辑后加入文字内容,制成光盘保存好或制成网页供学生访问下载。经实践证明,认真总结实习资料,可以大大提高实习效果。

4动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的改变

4.1标本采集为辅,观察为主

过去动物学实习内容主要是标本采集与制作,导致了学生终日忙于采集标本,并对动物资源造成破坏。因此,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习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减少标本的采集及其盲目性,多介绍动物数量统计方法、环境定性定量分析、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的方法、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等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生境的不同动物种群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动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使实习内容由标本采集和物种识别为主逐渐转变为数据采集和定量研究为主。通过上述实习内容的转变,可减少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同时帮助学生扩宽思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改进标本鉴定方法

以往学生采集标本后,学生均是通过询问教师得到答案。如果教师不知道的就让学生在彩色图谱上查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且在实习结束后对这些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没有达到实习的效果。野外实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检索方法,而非简单地记住几种动物的名称。让学生学会使用检索工具, 则等于掌握了动物分类的一把钥匙。因此,应要求学生在采集标本后先不用彩图对号,更不得直接向教师问答案,而是自己先用检索表查对。若在检索过程中遇到困难,再由教师指导和逐步分析,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试着用多种途径检索,指导学生在部分检索特征甚至某一检索环节的全部特征无从获得的情况下,如何继续往下检索的技巧。

4.3充分利用野外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改变以前野外实习只侧重动物辨认、标本采集的教学方法,而是把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作为实习的指导思想。实习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的准备工作。重点学习往年的实习总结材料,这样学生就更直观地掌握了实习中的大部分内容,对其中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在实习工作中解决,让学生带着“任务”对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由于实习时间比较短,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拟定一个诸如节肢动物、 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兽类调查的小课题,让学生进行专项调查,调查完成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就标本的的采集、识别、处理、制作和分类等情况进行讨论,并开展竞赛活动。这样既解决了因实习时间短而实习任务难以完成的难题,又培养了学生野外从事科研的能力。由于实习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对小专题都抱有很大的兴趣,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小组结合自己的特长开展专题研究,让学生从选题、方案设计入手,独立进行野外考察、调查工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写出实习总结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还引发其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投身学习和热爱自然的浓厚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目的所在。

4.4优化和改革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试方式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学院结合野外实习实际情况, 改革了考核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平时在标本采集和制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制作质量; 二是对制订标本的鉴定情况,包括检索过程和结果,而不是仅以认识该种标本为唯一标准; 三是野外专项调查及科研论文的完成和写作情况。考核几乎涵盖了整个实习过程,注重平时学习、积累,这不仅要求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认真对待,也打消了部分学生在考前突击认标本即可以获得高分的念头,端正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采集标本和认标本的思想。

5结语

草原害鼠野外调查方法 篇6

防治鼠害, 首先必须对本地区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危害程度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才有可能采取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害鼠调查是鼠害预测预报基础, 是制订鼠害防治规划及方案的科学依据。

2 调查准备

以鼠害防治为目的的调查, 一般包括鼠类的区系调查、数量调查、生态调查和危害程度调查。

2.1 资料准备

指的是查阅文献资料, 其中包括国内外已经发表的有关论文以及工作地区的地图、地理、地质、土壤、气候和植被等材料, 以及当地草原经营情况, 以往鼠害发生和防治情况的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对制订调查计划有参考意义, 而且对调查中的资料分析及总结等也是不可少的资料。

2.2 物质准备

野外进行啮齿动物调查研究时, 必须准备一个工作箱和一些必要的仪器、药品和工具等, 便于开展工作。

2.2.1 工具箱 有条件时制作专用工具箱, 用以装载调查工具。也可用其它装载物代替。

2.2.2 仪器 显微镜、解剖镜、望远镜、卷尺、测绳、气象仪、海拔仪、罗盘、GPS、照相机等。

2.2.3 药品 来苏儿、乙醇、甲醛、乙醚、亚砒酸、明矾、滑石粉、碘酒、脱脂棉、纱布、胶布及其他常用药品等。

2.2.4 捕鼠工具 根据工作任务, 携带一定数量的鼠夹、捕鼠笼等捕鼠工具和锤、钳、锉刀、钉、铁丝等简单的修理工具, 以及铁锨、铁镐等挖掘工具。

2.2.5 其他 如鼠袋、熏桶、解剖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镊子等) 、记录工具、防护工具及生活用品等。

3 数据采集

3.1 观测区和样地

鼠情调查分为观测区调查和样地调查两类。

观测区是指能够反映当地主要害鼠数量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而设立的野外调查区域。以路线调查方式采样。每个观测区所代表的面积至少应在50 hm2以上 (农牧交错带根据实际环境决定) 。观测区承担当地主要害鼠空间分布的调查 (包括危害范围、危害等级、植被状况及其它需要完成的调查任务) 。

样地的功能是承担长期监测当地主要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它需要完成的调查任务。并为观测区提供洞口 (或土丘) 系数。样地可设在观测区内, 也可设在观测区外。样地地点设置后应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当样地内的鼠密度不能反映出害鼠数量变动趋势时才转移。样地距永久性居民点距离不少于300 m。

3.2 调查时间与次数

观测区调查每年至少2次, 有条件时可酌情增加调查次数。第1次在当地害鼠尚未大量繁殖之前 (不晚于5月中旬) 。第2次在当地害鼠越冬前 (不晚于10月上旬) 。

样地调查每年至少3次。有条件的测报站酌情增加调查次数, 直至每月调查1次。第1次调查时间为当地当年害鼠种群大量繁殖之前 (不晚于4月底) 。第2次调查在害鼠基本结束繁殖后 (不晚于8月中旬) 。第3次调查为害鼠越冬前 (不晚于10月中旬) 。

各次调查期间如遇恶劣天气可作适当调整, 但最多不得超过10天。

3.3 调查面积

观测区内基本调查单位面积为0.25 hm2 (根据具体情况可调整为0.5 hm2或1 hm2, 调整后的面积应在记录表中注明) 。1个观测区每次调查面积不少于3个基本调查单位。

样地基本调查面积为0.5 hm2 (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为0.25 hm2或1 hm2, 调整后的面积应在记录表中注明) 。每次调查面积为1个基本调查单位。如一次捕鼠量少于15只, 应扩大1~2个基本调查面积。

3.4 调查内容

3.4.1 观测区

调查害鼠洞口 (或土丘) 密度 (个/hm2) 、害鼠危害等级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量。有条件的地方应调查有效洞口 (或土丘) 密度。植被调查与此同时进行。

3.4.2 样地

调查鼠类密度 (只/hm2) 、种群性比和年龄结构、种群繁殖指标、环境生态因子及其它有关数据。植被调查与此同时进行。

每年第1次调查的内容为当地主要害鼠的越冬存活率及年龄结构、性比和参加繁殖鼠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及与害鼠有关的环境数据。第2次调查内容为当年害鼠繁殖期及种群自第1次调查至第2次调查期间的种群存活率、年龄结构、性比、繁殖率以及幼鼠存活率及与害鼠有关的环境数据。第3次调查的内容为当年害鼠越冬前的种群数量与年龄结构及与害鼠有关的环境数据。

4 害鼠数量调查方法

4.1 营地下生活鼠类数量调查

营地下生活鼠类指鼢鼠、鼹形田鼠等。观测区采用计数土丘数法。样地采用定面积捕尽法。

4.1.1 统计数土丘数法

首先在观测区内确定取样地点。使用圆形样方, 统计其中的土丘数量 (或当年鼢鼠推出的土丘数量) 。

圆形样方半径为28.2 m (圆形样方面积1/4 hm2) 。土丘数量统计一般5人一组一字形等距排列, 其中样方圆心与样方外缘各1人, 中间3人, 人与人之间距离平均7.05 m, 调查时, 由样方圆心与样方外缘两人拉紧测绳, 绳上每隔7.05 m拴上一个红布条, 样方圆心一人拉绳原地旋转, 样方外缘一人拉紧绳子缓慢绕转, 其他3人在红布条之间边走边数土丘数量, 最好数过的土丘上用脚踩出标记或插上明显标记, 旋转一圈后统计5人土丘标记的数即为样方土丘数。

4.1.2 定面积捕尽法

是调查单位面积内害鼠绝对数量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调查样方为圆形, 面积1/4 hm2。即在圆形样地内, 根据“越冬老巢” (土堆大且有母质土壤覆盖的土丘下面即为越冬老巢) 数置夹, 每一个越冬老巢土丘两侧各开一个洞, 每洞各置一夹, 连续2~3 d。这期间应每隔2~4 h (夜间除外) 检查1次, 将捕获的鼠及时取走。如遇风雨天气, 需根据实际风雨天数, 延长捕鼠天数。样地鼠捕净后, 统计每天捕鼠数, 累加结果即为样地内实有鼠数。捕净法适用于鼢鼠调查。

4.1.3 土丘系数法

是指利用土丘系数和单位面积内土丘数估算鼠密度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依据单位面积的土丘密度和单位面积的鼠数之间的关系求出土丘系数, 其公式为:

求出土丘系数后, 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 统计样方内的土丘数, 乘以土丘系数, 则为其相对数量。这种方法所得结果与捕净法所得结果相吻合, 且计算简单, 便于掌握, 适用于调查鼢鼠的数量。

4.2 营地面生活鼠类的数量调查

营地面生活鼠种主要指鼠兔、沙鼠、田鼠、兔尾鼠及黄鼠等。观测区采用统计洞口密度法, 样地采用定面积捕尽法, 农牧交错带采用夹日法。有条件时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4.2.1 统计洞口密度法

在观测区内确定取样地点, 使用圆形样方、采用堵洞开洞法统计其中的洞口数量。

堵洞开洞法是调查鼠类相对密度和种类的一种常用方法, 样方面积取1/4 hm2、1/2 hm2或1 hm2, 可以做成圆形、方形或条带式样方。先在样方内堵塞所有洞口, 经过24 h后, 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数, 即为有效洞口数。此方法又称有效洞口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植被低矮稀疏且洞口比较明显的鼠种, 如布氏田鼠、大沙鼠、黄兔尾鼠等。

4.2.2 定面积捕尽法

样地内害鼠种群调查采用捕尽法。捕尽法是调查单位面积内害鼠绝对数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同时, 也是调查害鼠种群年龄结构、雌雄比例、繁殖状况、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调查样方为圆形, 面积1/4 hm2。即在圆形样地内, 根据洞口数量选择置夹, 在圆形样地外围设2 m保护带, 置夹密度与圆形样地内相同, 置夹后每天早晚对样地内捕鼠数量各检查一次, 检查时应将捕获的鼠及时取下, 并将所有的鼠夹重新支好, 直至将鼠尽净。一般连续捕打3天即可完成, 如遇风雨天气, 需根据实际风雨天数, 延长捕鼠天数。样地鼠捕尽后, 统计累加每天捕鼠数, 累加结果即为样地内实有鼠数。捕尽法适用于所有地面鼠类的密度调查。

4.2.3 夹日法

在农牧交错带或不宜采用定面积捕尽法的地方可使用夹日法调查。

夹日是指一个鼠夹一昼夜时间内捕鼠的数量, 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单位, 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用捕获率来表示。例如, 100夹日捕鼠10只, 则夹日捕获率为10%。其计算公式为:

夹日法通常使用的鼠夹为中号鼠夹, 诱饵以方便易得并为鼠类喜食为标准。

操作方法:50个鼠夹为一行 (所以又叫夹线法) , 夹距5 m, 行距不小于50 m。并行排列一般为两行, 连捕2昼夜, 再换样地。即晚上把夹子放上, 每日早晚各检查一次。两天后移动夹子。每一生境中至少应累计500个夹日才有代表意义。下次调查时不能与上次调查范围重叠。

4.2.4 洞口系数法

洞口系数法是在堵洞开洞法和捕净法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的, 是统计鼠类相对密度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先用堵洞开洞法调查样地有效洞口数, 然后用捕净法调查样地实有鼠数, 计算洞口系数。

由洞口系数可以求出单位面积内实有鼠只数。

单位面积实有鼠只数=有效洞口数×洞口系数

如某地用捕尽法在60个有效洞口共捕到12只长爪沙鼠, 则洞口系数为12/60=0.2。而当地同样环境下的有效洞口密度为150个/hm2, 则当地的每公顷的长爪沙鼠密度为:150×0.2=30只/hm2。

统计洞口时, 必须辨别不同鼠类的洞口。辨别的方法是对不同形态的洞口进行捕鼠, 观察记录各种鼠洞洞口的特征, 然后结合洞群形态、跑道、粪便和栖息环境等特征综合识别。同时, 还应识别居住鼠洞和废弃鼠洞。居住鼠洞通常洞口光滑, 有鼠的足迹或新鲜粪便, 无蛛丝。因一年四季害鼠种群数量多在变化中, 春季繁殖季节开始上升, 晚秋相对稳定, 洞口系数是随之变化的数值。所以, 调查时必须使用同期洞口系数, 春季洞口系数不可用于秋季调查。

5 害鼠种群特征调查方法

5.1 性比调查

调查种群中雄性 (♂) 个体数与雌性 (♀) 个体数的比例。通常用♂/♀×100%或♂/ (♀+♂) ×100%来表示。种群的性比, 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是不同的, 因此, 应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中分别调查。

5.2 繁殖指标调查

调查繁殖指标要逐月逐旬捕获一定数量的害鼠, 根据所捕获害鼠确定成年雌性和雄性个体数量, 分别分析雌性和雄性繁殖指标。

5.2.1 雌性繁殖指标调查

将样地内捕获的雌鼠解剖, 观察妊娠情况及胎仔数。计算怀孕率、平均胎仔数和繁殖率。

注:孕鼠包括有胚胎的雌鼠和具子宫斑的雌鼠

5.2.2 雄性繁殖指标调查

将样地内雄鼠解剖, 观察性发育特点, 计算雄鼠繁殖比例。

5.2.3 年龄结构调查

鼠类年龄结构是计算各年龄组存活率与繁殖能力的主要参数, 通过捕获调查区域内的害鼠, 依靠胴体重、臼齿磨损程度、颞骨骨缝愈合程度等判断鼠类年龄 (必要时可采用其他方法判断) 。当幼仔、亚成体、成年个体以及老年个体统计完毕后, 便可得知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繁殖的变动趋势。

鼢鼠可根据去内脏重、头骨颞骨骨缝的愈合程度2种方法确定年龄。

沙鼠、鼠兔、田鼠可通过去内脏重、臼齿磨损程度两种方法确定年龄。

黄鼠可通过去内脏重确定年龄。

6 害鼠区系调查

害鼠区系调查的目的, 在于了解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掌握害鼠在草原环境中与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区系调查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6.1 害鼠环境因子调查

包括害鼠栖息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与土壤、水文以及草原植被状况等。调查地形及代表性植被类型, 是为划分啮齿动物生境类型作准备。

6.2 调查害鼠的区系组成

通过在不同生境中捕获的鼠类标本, 鉴定后依据分类系统和分布确定鼠类区系组成。

6.3 划分群落

根据种类组成及其优势度, 以及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等条件, 划分不同生境的害鼠群落并予以命名, 如:丘陵坡地栗钙土冷蒿+糙隐子草草原布氏田鼠+黄鼠群落。

6.4 绘制群落分布图

调查群落时, 需要在大面积范围内进行, 同一景观不得少于1平方公里, 样方数不应少于3个, 每个样方面积不小于0.25 hm2。根据调查结果, 确定出群落组成, 并在1∶50000的地形图上, 参考地形和植被的界限, 描出群落分布图, 按比例缩小后制成调查区域的害鼠群落分布图。

7 害情调查

通过害情调查, 可以了解害鼠危害程度、危害范围及趋势。内容有洞系 (或洞群) 调查、植被盖度调查、牧草损失量调查和实际经济损失调查。根据害鼠危害特点, 其危害程度分为4级 (各地可根据主要害鼠种类、危害特点和经济损失确定) 。调查方法与记录内容参照《草原鼠荒地治理技术规程》 (NY/T 1240—2006) 。

7.1 破坏量调查

全面踏查害鼠危害发生区域, 在受害的边界使用GPS定位。每个区域的定位点应大于4个, 以便确定范围。并在不同受害植被抽样测产。对鼠道繁杂、洞口密布地区要重点测查。在1∶50 000或1∶100 000地形图上标出受害植被类型及面积大小, 计算破坏量。破坏量调查可采用样线法、测网法等。

7.2 划分危害等级

评价鼠类危害程度的因子很多, 如鼠害造成的植被演替、植被岛屿化、微地形破碎, 以及土壤养分和水土流失等, 一般依据直观、常用、结合生产、可操作性强和数据易采集等原则选择测度值。

7.3 绘制鼠害分布图

根据野外调查及图上标识, 划分出害鼠危害等级区域, 绘出鼠害危害分布图。具体方法是, 在地形图上将相同密度调查点连线, 保留连线拐点经纬度, 绘成封闭图斑, 不同密度图斑用不同颜色填充, 使用分级的颜色, 应按照随等级加大逐渐加深的原则设置。绘制图例表, 标出密度等级 (如0~500、500~1 500、1 500~2 500、2 500以上有效洞口数/hm2) , 利用连线拐点经纬度计算各级危害面积并予以标记。

7.4 划分草原鼠害区划

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开发的研究 篇7

野外体育产业就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野外体育需求而使野外体育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 它需要把野外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经营, 从而更有效地发掘自然资源的体育潜力, 发展体育经济, 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野外体育产业的特点是基本建设的低投入性、资产所有权的国有性和市场需求的渐增性。

二、野外体育兴盛的原因及其产业现状

1. 国外野外体育参与及其产业现状:

国外野外体育兴起的较早, 二战后野外体育在西方各国一直呈蓬勃发展之势。特别象美国、日本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 野外体育活动业已成为大众体育的新潮流。据文献资料显示, 美国每年有50%以上的人口经常地参加野营、登山、漂流等野外体育项目。每年各部门的野外体育产业的产值达200万美元以上。其他西方国家, 像英国、荷兰、意大利等野外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其体育经济中新的增长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形成, 环境污染愈加严重, 城市拥挤及竞争加剧, 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这种“现代文明综合症”在西方社会更加肆虐。于是, 回归自然、反璞归真成为人们情真意切的呼唤。与之相伴, 野外体育产业也出现了勃勃生机。

2. 国内野外体育产业的现状:

国内野外体育兴起的较早, 像登山、滑雪等。但就整体而言, 由于国内经济、政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使得野外体育整体发展缓慢。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我国野外体育获得了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 呈现了日渐火热的发展势头。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登山运动更趋红火, 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 登山运动的参与和收益呈逐年上升之势。除登山运动以外, 中国野外体育整体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除东北部的滑雪、滑冰项目部分实行产业化经营外, 其他大部分野外项目还未进行全方面的产业化开发, 没有真正挖掘其市场潜力。野外运动中的漂流项目, 国外的该项目产业收入在野外体育中排列第二位, 仅次于登山收入。据美国《江河漂流者》杂志 (1988年5月7日) 报道, 仅美国东部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人次参加漂流活动。而我国拥有那么多河流资源却未能开发, 各主要河流虽也组织过人员漂流, 但还是事业型操办, 没有考虑其经济运作及产业创收, 只有一些旅游景点的小型河流由旅游部门开发并组织漂流, 进行了一定的经营创收。可见, 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化开发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开发的资源优势

1. 陆地资源:

我国境内分布着众多的山川, 利用这些山脉资源可以进行登山、攀岩、越野生存、山地自行车, 徒步越野、山岳马拉松、滑雪等野外体育项目的经营开发。另外, 我国还有很多知名的沙漠, 像塔克拉玛干沙漠 (337600平方公里) 等十多个著名沙漠地带, 这些地方可以进行汽车、摩托车拉力及野外生存等野外体育项目的经营开发。

2. 河流资源:

我国河网稠密,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0多条, 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600多条, 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也有163条, 天然河道总长达40余万公里长。这些众多的河流资源中有许多河流流经的地势险峻, 河道曲折, 这为野外体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可以利用这些河流进行漂流、冲浪、溯溪、游泳等野外体育项目产业开发。

3. 湖泊海洋资源:

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 海域面积473平方公里, 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 利用这些水面资源可以进行潜水、滑水、冲浪、海水浴、游泳、水上摩托等野外体育项目的产业运作。

四、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开发建设性对策

1. 提高野外体育产业化开发意识, 确立我国野外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2. 调整野外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 改革其现有的管理体制。

3. 划清野外体育产业的产权界限, 合理地利用我国野外体育资源优势, 进行多种项目的经营开发。

4. 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

5. 采用各种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 以激发野外体育需求, 引导野外体育消费。

6. 建立一整套野外体育的法规体系, 使野外体育及产业有序运营。

7. 产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经济发展与宗教信仰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孙汉超等:体育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2]张岩等:体育经济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邬义钧等:产业经济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野外农活需防寒 篇8

寒冬腊月,已是农事稍闲的季节,但在某些勤奋的农民眼里,这却是找肥、备耕、冬修的黄金时期。

很多农活因在野外进行,手脚的暴露部位难免受到泥土污物与冷空气的刺激,使皮肤脱脂、干燥、皲裂,继而出现红、肿:热、痛、痒等不适感,如果处理不及时,久之,就会引起局部肌肉发黑、溃破、坏死,这就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皲裂或冻伤。在挖河取泥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需脱去过多的御寒衣服,在劳动间隙或收工回家,如不注意及时添衣保暖,就容易引起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甚至发热等感冒症状。有的人可因受寒而引起气管炎、肺心病的复发。一些关节炎、风湿病患者的病因目前虽不十分清楚,但复发或加重的诱因往往与风寒和潮湿有明显的关系。在离家较远的野外劳动,为不误农时和多出活,很多农户采取早出工、晚收工,中午送饭到田头的办法。但送饭时如保温不当,加上路途远、间隔时间长,饭到田头就已经凉了,干活人只好就着冷饭凉菜,求得一饱。殊不知,这些冷食,健康人吃了,可能暂不致病,但对于胃溃疡病人来说,其危害就是“雪上加霜”了。胃溃疡病人由于腹痛进食少,消化吸收功能差,休质消瘦虚弱,受野外风寒侵袭后,容易引起胸口不适政隐痛,当接纳冷食后,往往发生剧痛,严重时,还会出现冷汗、腹部板硬、痛声不绝等胃部穿孔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并发腹膜炎,就有生命危险了。用手工洗衣的农家女子或从事乡镇企业的女工,如果在月经期赤足下河清衣,或因生产需要手足浸入凉水洗涤器械时,会因寒湿刺激,致经期延长、经m过多或痛经等妇科病。

民谚说:“添衣保暖,年高寿久”,尤其在寒冷冬季的野外作业,要随气温变化和身体的冷暖,及时增减衣服。有胃病或气管炎的人,最好加穿一件狗(或羊)皮背心;有“风寒腿”的病人,在穿好棉裤的同时,应/缶有护膝保护膝关节;对已出现肩周炎的中老年人,劳动能使肩关节不断地活动,若加上肩垫子保暖,可‘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对于出汗过多的野外火农活,也要穿长褂,着长裤,套上深筒胶靴,戴上于套,尽量不要将皮肤暴露在外面,以免直接受寒冷的危街。收工以后要洗脸(或洗澡),用温水泡脚,使脚部尽快暖和起来。万一皮肤发生冻疮,可用辣椒水擦洗患部,以促进血液循环,也可擦涂些冻疮膏,并采取保温措施。必须在野外甩膳的农民,应备有保温,桶盛装饭菜,吃饭前,要选择避风处,先饮些温开水暖暖身子,饭后适当休息一会,再下田干活。月经期的妇女,用手工洗涤衣物器械,需用温水,即使不在月经期,也应穿胶靴、戴橡皮手套,注意自身的劳动保护。

野外生存技巧:野外生存技巧 篇9

做正确的计划

假设你正和朋友一起去森林旅行,在途中,你会被遗忘,或者你忘记了森林中的方向,这个时候请不要担心并保持冷静。无论你在森林里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附近的地方,并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以便继续您的旅行。如果您没有找到任何解决方案,请搭帐篷并准备好面对任何危险。利用可用的材料,计划您在森林中的进一步旅程,因为平静的心灵可以为您提供更好,更快速的解决方案。

保持警觉

森林绝对是最危险的地方,有很多障碍。森林里有美丽而又冒险的瀑布,里面有无数的野生动物和爬行动物。你必须在森林的每个阶段都要小心,不敢冒险超出限制,否则它可能被证明是一种死亡经历。经常探索大自然,但同时要注意路上的危险。

寻求帮助

在森林旅行中,你失去方向是非常普遍和最可能的事情。如果您迷路了,请找到您可追踪的位置,如开放区域。您可以通过许多其他方式寻求帮助,例如在地面上写下帮助信息并点燃火灾。您可以制作一堆石头或木棍,以便向找到您所在位置的人展示。

携带药品

森林之旅中最危险的威胁之一是野生动物。森林里不仅有野生动物,还有蛇,蝎子和许多其他可怕的动物。如果您受到熊的攻击或受到蛇或其他危险动物的伤害,请始终携带必要的药品和急救箱。如果在时间限制内没有治愈,蛇和其他爬行动物的毒液也会导致死亡。

做好联系工作

当您前往冒险的森林之旅时,这是您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一点。在开始旅行之前,您应该告知您的父母,朋友和亲戚这个地方的位置。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森林中没有移动连接或互联网,如果您忘记了方向,您的亲人可以跟踪您的确切位置。即使你一个人在路上,你的封闭式人员也可以轻松找到你。

配备醒目的装备

永远记住这一点,你应该在森林区域保持可见。您应携带必要的设备,以帮助您在森林中看到。随身携带一副双筒望远镜,以便您可以看到森林中的更远处。如果你有更深的衣服,那么你可以制作一面旗帜,以方便找到你的人。每次让人知道你的位置时,你应该吹一个吹口哨。

携带必须品

森林之旅风险很大,你必须随身携带完美的东西。为了方便您的旅行,请使用刀具等武器来保护您。你应该有一张地图和指南针来找到正确的方向。你肯定会携带打火机来点燃篝火。森林地区的气温非常低,特别是在夜间,你需要一些火来保持身体温暖。

不要害怕

在森林旅行中忘记方向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个时候,你需要有耐心和平静。记住引用,“哪里有遗嘱,就有办法。”继续你的旅程。找到如何搭建帐篷或如何烹饪食物的方法。你应该找到保护自己免受野生动物和夜间低温的方法。平静的心灵可以让您找到更多方法来放松您的森林之旅。

饮用水

森林里到处都是河流和瀑布,您可以解渴。每当您找到水源时,请在旅行的每个阶段根据需要收集饮用水。通常情况下,河流和水流中的水是最纯净的。如果您发现水很脏并且有微粒,请将其煮沸然后用于饮用。在进行森林旅行的同时随身携带淡水,因为您需要水以用于许多其他目的,例如淋浴或洗脸。

保护自己

基于北斗卫星的野外跟踪定位系统 篇10

在地形条件复杂、地理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和通讯盲区,野外技术人员经常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如遭遇毒蛇咬伤、高空坠落、沼泽湖泊、牧狗甚至野兽、洪水等。此外,与当地牧民发生矛盾也常危及工作及生命安全。当险情发生时,野外人员唯一依赖的GPS或卫星电话失灵无疑是最致命的,有些危险常常在瞬间发生,根本来不及通过卫星电话寻求救援,野外基地或车载中心也由于不能实时掌握野外工作人员的动态信息,从而失去主动救援的良机。

细数历来发生野外失踪人员,最终遇难的在多数,幸免于难的凤毛麟角,主要原因就在于搜救人员是被动的了解有人可能失踪,失踪时间、失踪位置,都无法知道,只能靠推测,开展地毯式排查的方法来搜救,这期间不仅浪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更重要的错失了营救的最佳时期。这些血的教训历历在目,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每年地质勘查工作任务量不断增大,由于野外地质工作安全保障程度低、风险大,地质勘查行业每年伤亡人数持续上升,地质勘查行业已列入高危行业[1]。

由此可见,研发野外无人区、通讯盲区技术人员追踪定位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的野外通信盲区追踪定位系统,以实现野外通信盲区对工作人员实时追踪与定位。

一、系统整体框图

本野外追踪定位系统主要有两部分构成,配备给野外工作人员的手持定位导航终端与营地的监控指挥中心,系统总体框图如图1。

手持定位导航终端包括GPS模块、北斗模块与装载安卓操作系统组成的一体式手持式设备,实现定位导航、精密授时、短报文通信和紧急报警等功能;监控指挥中心由北斗卫星一体机、中心服务器、数据库和监控平台组成,拥有人员实时定位、数据通信、路径查询与紧急报警等功能。

二、手持定位导航终端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如今常用的有GPS卫星定位系统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两种,GPS是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方1993年全面建成的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精度高,定位速度快的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具有一定的保密、抗干扰和抗摧毁能力[3]。自2011年12月27日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其范围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无通信盲区,具备定位与通信功能,无需其他通信系统支持,比起其他的导航系统,北斗的短报文通信服务,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从而可以使中心控制系统与用户终端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本系统的手持定位导航终端采用的是智星通公司的BD-S-01A北斗手持终端,该手持终端包括GPS模块、北斗模块与装载安卓操作系统组成的一体式手持式设备。设备有GPS卫星和北斗卫星双定位导航系统并内嵌离线地图,同时具有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与紧急报警功能,机内配置的电池能够保证终端持续工作8小时以上(发射频度不超过1次/分钟)。

将GPS和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结合在一起使用[4],不仅可以充分发挥GPS定位导航的优势,增加定位精度,而且发挥北斗的用户终端和中心系统的通信功能,有助于实现野外工作人员的定位、导航、通讯、指挥、调度等工作,同时为各种突发事件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通讯保障服务。

野外工作人员配备手持定位导航终端后,可查看自己的当前位置,进行定位和导航,并且接收来自监控指挥中心的指令或向中心反馈勘查情况。而营地监控人员通过定位终端返回系统的信息,可以了解勘查人员的行走路线和出勤情况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营地监控人员可以根据各野外工作人员所在位置,进行规划抢救,安排人员最快赶赴现场,确保了野外人员的生命安危。

三、监控指挥中心

营地监控指挥中心可让营地人员实时了解与指挥野外工作人员,由北斗卫星一体机、监控平台和数据库构成。

北斗一体机是手持定位导航终端与监控平台通信的枢纽。营地监控指挥中心的北斗卫星一体机不但能够定位和通信,还可实时监控下属用户的位置和通信信息,实现对野外工作人员的监控指挥,北斗一体机将各野外人员的位置及短消息等信息传回营地中心的数据库,供监控平台调用。

监控平台是营地指挥中心人员的系统操作平台,为中心人员提供了野外工作人员的位置信息、行走路线信息、与野外人员互通信、历史工作统计查询等功能。平台采用B/S的构架方式,结合Google Map API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图定位基础服务,在地图上直接的实时显示各野外人员的位置与路径,并了解当地的地形特性信息,为营地中心的指挥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在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监控平台可实现紧急报警通知,进行紧急救援处理。

数据库是监控平台与数据存储中心,用于存储卫星地图、野外人员返回的实时与历史位置、通信及指令信息。监控平台通过调用数据库的数据来实现系统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备份。

3.1 北斗数据接收协议

北斗一体机是将北斗处理芯片与天线合为一体设备,可获取定位导航终端上传的经纬度、海拔、电池电量与短消息等信息,营地中心可及时掌握各个野外工作人员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向各手持定位导航终端发送通信信息和命令指令等。

中心服务器与北斗一体机由RS-232串口通信接口连接,可对北斗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参数配置和故障诊断等功能。北斗卫星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IC检测、定位申请与通信数据这三类。接口数据传输基本格式如表1:

其中每段数据包都由‘$’开头,数据包头的“指令”用以识别各个不同的命令,传输时以ASCII码表示,每个ASCII码为一个字节,如通信信息的指令为“$TXXX”;“长度”表示从起始符“$”开始到“校验和”(含校验和)为止的数据总字节数;“用户地址”为与北斗用户机ID号,长度为3字节,其中有效位为低21bit,高3bit填“0”;“信息内容”用二进制原码表示,各参数项按格式要求的长度填充,不满长度要求时,高位补“0”。信息按整字节传输,多字节信息先传高位字节,后传低位字节;“校验和”是指从“指令或内容”起始符“$”起到“校验和”前一字节,按字节异或的结果。

北斗卫星连续2次发送通信至少需要1分钟的时间间隔,同时北斗二类民用用户一次只能传输最多77字节的数据。为了让监控指挥中心能获得各野外工作人员的位置与情况,本系统将北斗通信协议信息内容的前13字节固定用于传输经度、纬度、海拔、电池电量与报警指令等内容,最后64字节作为短消息使用,数据包协议分配如表2:

营地中心的北斗将会每隔1分钟接收一次各野外人员手持终端传回的信息,将数据包解析后,判断是否触发紧急短信报警,同时将发送用户ID号、GPS位置、设备的电池电量、短消息等信息保存入数据库,等待监控平台的调用。

3.2基于Google Maps API的监控平台系统

Google Maps API通过地图服务应用接口将应用开发平台和地理信息数据捆绑,将复杂的地理信息系统底层进行封装,用户可不必了解它的技术细节就能在应用中快速构建基础地理底图[5],进行各种专题要素及地图查询等网络地图服务,从而快速地在网站中构建功能丰富、交互性强的地图应用程序。该系统正是以Google Maps API为基础,采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进行扩展开发,在地图上显示野外人员的行走线路。

如图2所示,基于Google Maps API接口实现的监控平台,软件构架主要分为三大块模块,监控平台模块、地图模块与数据模块。监控平台系统采用B/S的构架方式,包含实时位置显示、历史路迹查询、指令发送接收、短消息查询与人员设备管理等功能。地图模块系统通过Google Map地图引擎以及Google Map基础地理数据,来实现监控平台的可视化管理方式。

数据模块用于存储所以野外人员的行走路径、通信及指令信息、各人员设备的基本信息和分配信息、系统实时运行数据等。数据模块为监控平台系统提供了的数据存储、管理和备份服务。

监控平台显示实际效果图3。野外人员通过北斗定位终端的手持设备,将其位置信息实时传回营地中心,营地中心的监控平台将各人员行程信息显示在地图上,营地中心的指挥人员可以通过监控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人员的经纬度、海拔、设备电池电量与历史通信记录等相关信息。一旦出现事故,户外人员通过北斗手持设备一键报警!营地中心最迟会在1分钟内接收到报警信息。同时,返回的数据中包括野外人员的北斗设备电池电量,一旦检测到电池电量不足,会发出警报提醒更换电池。若不幸失去联络,营地中心可更具最后一次所在地点与断电时间推断野外人员位置,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野外人员的生命安全!

四、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的野外定位跟踪系统,利用我国自发研制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野外勘查领域,并通过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野外工作人员通过手持式北斗定位导航终端,实时将其位置信息发送回营地中心。营地中心以Google Maps API接口实现的监控平台,采用B/S构架方式,实时显示人员位置,历史路径查询,短消息查询与设备管理等功能,系统能为野外勘查路线实时指挥与保障了人员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季.地质勘探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383-86

[2]陈磊,梁强.GPS原理及应用简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2):188-190.

[3]王青,吴一红.北斗系统在基于位置服务中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2010,(4):40-41.

[4]陈俊,张雷,王远飞.基于北斗和GPS的森林防火人员调度指挥系统[J].软件,2012(2):27-30

上一篇:课程与教材建设下一篇:顺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