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潜力分析四篇

2024-08-22

成矿潜力分析 篇1

1.1 区域地质特征

某钼矿区域地层属于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元古界上部的环沙组(向南西渐变为本坑组)和牛屋组,组成江南地轴的基底;在西北部基底之上形成的屯溪~歙县断陷盆地之东缘内,有少量侏罗系中、上统和白垩系地层。

区域构造位于一轴向北东之大型复背斜的南东翼。区域内的断裂构造,主要是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北东向压性逆断层,另有少量与其相伴生的规模较小的北西向张性正断层和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的扭性平移断层,断裂构造具多次活动特点。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多沿区域性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成带状分布,且具多期(次)性,种类齐全。尤以燕山晚期的酸性~中酸性小型侵入岩体最为重要,常见的内生热液金属矿化(钼、铜矿化)、非金属矿化(如歙县璜蔚萤石矿、深坑萤石矿等)多与其有关。

1.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2.1 背景元素含量

由皖南地区水系沉积物和基岩32种元素的背景值、区域浓集系数[1],见表1。

(1)由表1可看出,皖南地区水系沉积物中主要成矿元素的背景平均值为:Au1.9×10-9、Ag107×10-9、Cu 28×10-6、Pb 30×10-6、Zn 97×10-6、W 3.0×10-6、Mo 0.89×10-6、Sn 5.59×10-6、Mn 717×10-6、Sb 0.79×10-6。

注:Xr为皖南地区基岩元素背景值;Xs为皖南地区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值;K1=Xr/XEC,K1为基岩元素区域浓度克拉克值;XEC为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2];K2为水系沉积物元素区域浓度克拉克值;Xt为全国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值[2];CV为皖南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变化系数。带“*”元素(Ag、Au、Cd、Hg)单位为×10-9。

(2)基岩的32种元素中Hg、Sn、W、Zn、Au、Bi、Sn、Y、Cu、U、Ag、Th、Cr、F、Sb、V(由大到小排列)15种元素的区域浓集系数(K1,即皖南地区基岩元素背景值除以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K1值大于1。

1.2.2 变化系数

由表1可见CV值>2的元素有Au、Cd、F、Sb、Bi、Hg;CV值介于1~2的元素有W、Mu、Ag、Sn、As、Cu、U;CV值介于0.75~1的元素有Ba、Pb。表明上述元素在区内呈分异或强分异分布模式。

1.2.3 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各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异常图显示,测区内Au、Ag、Cu、Pb、Zn、W、Mo、As、Sb、Bi等主要成矿、指示或共(伴)生元素位于区域元素组合异常南东部的休宁岭南—歙县三阳坑—宁国仙霞Au、W、Cu、Ag、Mo、As、Sb、Bi、Cd异常成矿(区)带上,显示了矿区具良好的成矿远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主构造线方向均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下统和中统,岩性主要为灰白色变质流纹凝灰岩、深灰绿色变质安山岩、浅灰色千枚状凝灰岩、千枚状凝灰质粉砂岩及千枚状凝灰质泥岩。矿区内构造较为复杂,尤以片理化带和断裂显见。矿区内岩浆岩发育,有多个燕山晚期酸~中酸性岩体侵入,各类脉岩广布,组成岩体的两种主要岩石,斑状花岗闪长岩(包括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斑状二长花岗岩。围岩的接触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较明显,并有以钼为主的较普遍性的金属矿化。

3 矿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采用1:10 000土壤(水系)测量成果。根据全部样品分析结果统计计算全区10种元素的背景值(X)、标准离差(σ)、变异系数(CV),并利用全区的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与地壳克拉克值、全国水系沉积物含量平均值进行对比来研究矿区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分布量与分布均匀性

全区元素含量平均值(X)及与地壳克拉克值、全国水系沉积物含量背景值的比值见表2,矿区地球化学元素分布量特征如下。

注:X为平均值;S为标准离差;CV为变化系数;K为浓集克拉克值;KK为平均值/全国水系沉积物均值。带“*”元素单位为10-9。

(1)与地壳克拉克值相比,矿区富集的元素有Sb、Cu、Zn等,极强富集的元素为Ag、W、Mo、As、Bi、Pb,其K值大于3,贫乏或低背景的元素为Au元素。

(2)与全国水系沉积物含量相比,极强富集的元素有Ag、W、Mo、Bi,其KK值大于5,富集的元素为Cu、Pb、As、Sb、Zn,是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而Au则比全国背景值稍高。

变异系数(CV)是反映元素分布均匀性的重要参数,是判断区域成矿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CV值小,说明元素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地质单元中分布趋向均一,元素呈分散状态;CV值大,说明元素的分布不均衡,在局部区域或某些地质单元有富集现象,形成异常,以至强烈富集成矿。

呈强分异~分异的元素有Au、Cu、Sb、As、Pb,呈极强分异的元素有Mo、Ag、W、Bi,这些元素是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和成矿指示元素,在北部及西南部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大、强度高的地球化学异常,这些地区是区内的主要找矿地区。呈不均匀分布的元素有Zn,在区内形成一些规模较小的异常,有时与Mo矿化异常共生,可作为矿化的指示元素。

区内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受其区内的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制约,其分布特征亦是区内地质、构造、岩浆岩及区域矿化特征的反应或指示[3]。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带,既较好地反映了区内已知的矿(化)区带,也为区内的地质找矿提供了有益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

3.2 元素异常组合类型

通过对全区样品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依据元素组合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可将10种元素分为两大组合。

(1) Ag、Zn、Pb、Bi、As、Cu、Mo、W、Sb组合。该组合是一套标型热液作用的元素组合,按相关系数可细为二类。第一类为Ag、Pb、Cu、Zn、Bi组合,相关系数更大,关系更为密切。它们形成的异常主要出露在测区西南部及北中部的地区,已发现多处多金属矿(化)点。第二类为As、Sb组合,为一套低温热液的标型元素组合,反映了测区内部分矿化成矿温度较低,或矿体剥蚀较浅。

(2)Au与其它元素基本不相关,分布比较零星。10种元素间的相关系数见表3。

从表3看出,Mo与Pb、Cu的相关系数在0.2以上,与其它元素的相关系数都在0.2以下,相关系数不是太高,说明区内Mo的异常和矿化有其独立性,同时也可作为Cu、Pb、Zn、Ag矿化的指示元素。Ag与Cu、Bi、Pb的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上,相关性较好,说明区内Ag的矿化与这些热液作用元素的关系密切。区内相关系数最高的元素是低温元素As、Sb,相关系数为0.87,相关性很好。区内新发现的几个多金属矿(化)点及地球化学图上也说明Pb、Zn、Ag与As、Sb共生性较强,同时说明区内的多金属矿化剥蚀较浅,深部可能有大的矿化体存在。

3.3 钼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内划分出3个以Mo为主的综合异常1-甲1、2-乙3和3-乙1,分述如下。

(1)1-甲1钼多金属异常。异常位于矿区北部,以Mo、Au为主,伴生Cu、W、Pb、Sb、Bi、As等元素异常,异常形态为不规则状,大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异常面积约1.1km2。Mo元素异常呈不规则的环状,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有3个浓度分带,有两个浓集中心,与Au的两个浓集中心套合良好,其中北部浓集中心与现划分的I矿段相吻合,南部浓集中心为新发现异常区,具有较好找矿前景。Mo最高含量为160×10-6,一般为30×10-6。

(2)2-乙3钼多金属异常。异常位于矿区东部,以Mo、W、Cu为主,伴生Bi、Pb、Au、Sb等元素异常,异常形态为不规则半圆状,向东未封闭,大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异常面积约0.22km2,主成矿元素套合良好、浓集中心明显。Mo元素异常呈不规则半圆状,向东沿伸出测区外,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有内中外3个浓度分带,两个浓集中心,与W、Cu的两个浓集中心套合较好。Mo最高含量为98.2×10-6,一般为35×10-6。该异常浓集中心与现划分的Ⅱ矿段相吻合。

(3)3-乙1钼多金属异常。异常位于矿区南部,以Mo、W、Pb、Ag为主,伴生Zn、Au、Sb、Cu、Bi、As等元素异常,大体呈南东~北西向展布,异常面积约0.40km2,该异常元素多,主成矿元素套合良好、浓集中心明显。Mo元素异常呈不规则状,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有3个浓集中心,其中间的浓集中心面积大、内带发育,与W、Pb、Ag、Zn、Sb等元素浓集中心(异常)吻合较好,具有很好的钼多金属找矿前景。Mo最高含量为748×10-6,为全区最高值,一般为50×10-6。该异常浓集中心与现划分的Ⅲ矿段相吻合。

4 矿区成矿潜力分析

(1)指示、共(伴)生元素与找矿矿种。测区内成矿元素Mo与指示、共(伴)生元素Au、W、Pb、Ag、Zn、As、Sb、Bi化学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具有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性。尤其主成矿元素Mo的异常浓集中心与Au、W、Pb、Ag、Zn、As、Sb、Bi元素的异常浓集中心套合较好,显示本区钼矿的成矿潜力巨大。

(2)成矿环境与找矿标志。矿区所处的区域构造较复杂,岩浆岩发育,有多个燕山晚期酸~中酸性岩体侵入,各类脉岩分布广范。围岩的接触变质和热液蚀变作用较明显,并有以钼为主的较普遍性的金属矿化。岩体、岩脉内外接触带,尤其是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相侵位较高顶部突出部分的外接触带和岩体附近围岩中张性构造破碎带及硅化较强即石英细脉较为发育的地段是寻找钼矿较有利地段。

5 结论

(1)本矿区岩浆岩发育,多个燕山晚期酸~中酸性岩体侵入为钼矿物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

(2)区内钼矿(化)体受控于断裂构造和岩层的裂隙,围岩的蚀变具有多期(次)性,有的与区内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3)矿区所处的区域地球化学环境有利于钼矿的形成,该区Mo、Au、Ag、W、Pb、Zn、As、Sb、Bi主要成矿、指示、共(伴)生元素化学异常面积大、强度高、具浓集中心,其中以钼元素为主的组合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且具分带性,与Au、W、Cu、Pb、Ag、Zn、Sb、Bi等指示、共(伴)生元素的异常浓集中心吻合较好。

有利的成矿区域地质条件和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都表明该区具有形成钼矿床的巨大潜力,是寻找钼矿床的有利区域。

参考文献

[1]史长义.研究微量元素区域分散与富集规律的新方法[J].物探与化探,1994,18(3):219-227.

[2]迟清华,邸明才.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94-111.

成矿潜力分析 篇2

关键词:钨矿,花岗岩,蚀变带,电气石黑云母蚀变岩体简称"hym",矿石特征

1区域地质背景

从江污牙钨矿矿床位于从江县城南南东平距约16Km, 摩天岭穹状背斜北部近核心部位, 高武断层之上盘, 摩天岭花岗岩体之外接触带。含矿围岩为四堡群与下江群甲路组不整合面之间所形成的层间破碎经热液蚀变形成的电气石、黑云母蚀变带, 为钨、锡等多金属矿的迁移、富集创造了条件。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床内出露的岩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四堡群仅出露上部河村组, 缺失下部尧等组。河村组 (Pt2h) :灰、灰黄至灰绿色变质石英砂岩与绢云母绿泥石石英千枚岩不等厚互层, 具清晰的条带状构造和复理式韵律。底部与花岗岩接触带上多具角岩化, 岩石较坚硬, 砂岩与千枚岩接触处多为沿千枚理方向分布的石英细脉和石英透镜体充填。岩石中见少量电气石和黑云母分布, 局部见到微揉纹。顶部千枚岩含绿泥石石英砾石, 砾石呈半滚园状, 砾径 (长轴方向) 0.3~3cm, 具压扁拉长现象, 长轴方向近于平行千枚理。下江群仅出露甲路组, 依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两段。

甲路组第一段 (Pt3j1) :浅灰绿至灰色绢云母绿泥石石英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及绿泥石石英千枚岩, 夹少量变质石英粉砂岩。本层近底部为具强电气石化和黑云母化蚀变的灰、灰绿、深灰色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千枚岩, 是区内白钨矿的主要含矿层位。

甲路组第二段 (Pt3j2) :区内甲路组第二段仅出露下部, 岩性为浅灰至灰绿色钙质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石英千枚岩及绢云母石英千枚岩。间夹变质石英砂岩透镜体, 自下而上, 绢云母含量递增。底部以薄层钙质千枚岩出露为标志与下伏第一段分界。厚度>40m。

2.2构造

污牙钨矿矿床位于摩天岭穹状背斜北倾伏端, 区域性高武断层的北西盘。矿区内褶皱不发育, 仅在变质岩中见到一些层间小褶皱, 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向, 倾向20-50°, 总体为30°, 倾角15-35°, 总体为25°。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 仅有区域性大断层-高武断层从矿区南东角通过。高武断层在区内延伸1.5km后两端出图, 走向为北东-南西向, 倾向北西, 倾角55°。区内因受浮土和森林植被覆盖, 断层带特征地表不易见到。由于受到高武断层的影响, 附近地层产状变为东倾, 倾角在30°左右。

2.3矿 (化) 体、矿石特征

含矿带 (矿化带) 产于上述不整合面之间的层间破碎蚀变带中, 倾向35°, 倾角20-35°, 为一大透镜体, 污牙部分地表断续长1500m, 厚度45-108m, 沿倾斜延深钻孔控制大于300m。矿体产于含矿带中, 有两种类型:

2.3.1蚀变岩型白钨矿、锡石矿体:基本沿蚀变岩展布, 矿体呈透镜状, 产状与含矿带一致, 见有分枝复合现象, 有5个矿体:Ⅰ、Ⅱ号矿体和在矿区东、西部边缘施工的地表工程中见到的俩个小矿体, 仅为单个工程控制, 品位低、规模小;Ⅲ号矿体:呈似层状产于"hst"中部, 距Ⅱ号矿体底板15~30m, 倾向北, 倾角20~25°。东西走向长约460m, 倾向延伸140~240m, 平均宽约150m;Ⅳ号矿体:呈似层状产于"hym"下部, 距Ⅲ号矿体底板15~40m, 倾向北, 倾角15~30°。东西走向长约960m, 倾向延伸50~220m, 平均宽约200m;Ⅴ号矿体:呈似层状产于"hym"底部, 距Ⅳ号矿体底板约10~40m, 倾向北, 倾角25~30°。东西走向长约760m, 倾向延伸50~290m, 平均宽约150m。矿石矿物主要是白钨矿, 少量锡石, 伴生有少至微磁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雄黄、辰砂等。白钨矿他形粒状, 粒径一般较细 (小于2mm) 但分布均匀。矿石具浸染状、团块状、角砾状构造, 以他形至半自形粒状构造为主, 压碎结构次之。

2.3.2石英脉型白钨矿矿体:亦产于蚀变岩中, 可分单脉和复脉2种, 脉体变化大, 形态复杂, 分枝复合、膨缩现象普遍, 常呈尖灭再现、侧现, 雁行排列, 严格受片理、挤压滑动面、小褶曲及节理裂隙控制, 特别在几组构造复合交接部位, 脉体规模较大, 形态也更复杂, 但含矿特富。单脉长0.2-3m, 厚0.01-0.68m;矿石矿物主要是白钨矿, 伴生有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少量黑云母、电气石、斜长石等。白钨矿呈他形粒状, 粒径大, 粒状集合体组成的斑块最大达3cm。矿石主要具浸染状和细脉状, 次为斑块状构造;以他形粒状结构、镶嵌和斑状结构为主。

2.4围岩蚀变

区内钨矿产于"电气石黑云母蚀变岩体" (报告中简称"hym") 中。"hym"是一套位于四堡群与下江群不整合面之上甲路组一段下部具有深色蚀变的地质体, 其下部颜色较深, 多为深灰、灰黑色石英千枚岩, 常伴有强烈的层间揉皱, 向上变浅直至与围岩一致。其不整合面且产状大致与不整合面一致, 西段稍有偏离;顶界与围岩为过渡关系, 分布不规则。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 倾向北北东, 与千枚理总体产状有20°左右的交角, 倾角20~30°。钨矿主矿体主要产在"hym"下部具有强烈层间揉皱的灰、深灰、灰黑色石英千枚岩中, 与黑云母化、电气石化蚀变密切相关。主要的蚀变类型有:黑云母化、电气石化、硅化、方解石化等。

黑云母化:黑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片状分布, 成矿期的黑云母化, 黑云母比较密集, 在岩石中主要呈浸染状、条纹状、条带状分布;非成矿期的黑云母呈星散状、星点状分布, 比较稀疏;电气石化:成矿期的电气石化, 电气石呈针状、放射状、纤维状分布, 比较密集, 颗粒细小, 肉眼观察电气石一般0.1~0.5mm, 在岩石中主要呈浸染状、条纹状分布;非成矿期的电气石化, 电气石颗粒较粗, 呈棒状、星散状、星点状分布, 比较稀疏;硅化:硅化主要为石英脉, 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石英脉比较粗大, 从1~100cm不等, 多数在1~10cm之间, 主要呈透镜状、脉状沿千枚理展布, 产状与千枚岩一致;另一种石英脉较细小, 一般在0.1~1cm, 多数切穿千枚理和前一种石英脉。上述两种石英脉在整个矿区的变质岩中均可见到,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 看不出它们与矿之间密切关系;方解石化:方解石主要呈细脉状充填于岩石的节理裂隙中, 脉厚一般为0.5~2mm, 大于2mm者少见, 切穿岩石千枚理或石英脉展布, 局部出现方解石呈团块状产出。方解石多呈细小的半自形、他形粒状, 少数呈细小自形晶产出。方解石脉与石英脉一样, 在整个矿区的变质岩中均可见到, 与成矿关系不明显, 但在见到白钨矿脉附近多数都有方解石细脉分布。

3、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3.1成矿地质特征

3.1.1构造控矿。污牙钨矿产于摩天岭背斜北倾伏端偏东部位。雪峰期花岗岩侵位于背斜核部, 呈巨大岩基。背斜北倾伏端污牙矿区花岗岩侵位于四堡群及下江群甲路组, 岩体与围岩呈突变接触, 接触面北倾, 倾角20-30°。污牙以西翠里等地花岗岩与围岩接触线不规则, 花岗混合岩与围岩渐变过渡。污牙矿区接触面呈东西向, 含钨矿的"电气石黑云母蚀变岩体" (hym) 受其控制也呈东西向展布。

3.1.2岩性控矿。甲路组千枚岩是沉积变质岩, 沉积原岩是粘土岩, 粘土岩各个层段含钙质成份多少不同, 富钙的粘土岩是成矿有利层段。热液中的钨酸与容矿岩石中的钙结合生成钨酸钙 (白钨矿) 。污牙钨矿的似层状形态和多层性都反映了容矿岩石钙质含量高低。

3.2找矿潜力评价

该区以往工作程度一般, 花岗岩外侧白钨矿、锡石异常和不整合面附近黑云母、电气石蚀变带地段, 控矿地质条件较好, 成矿有利。因此, 建议把重点放在翠里至污牙地段, 一方面继续对污牙见矿地段施工评价, 另外, 对未评价的已出露的蚀变岩和石英脉型白钨矿予以评价, 借以进一步查清成矿地质条件, 发现更多的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化产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贵州省区域矿产志.1986年2月22日至26日.

成矿潜力分析 篇3

摘要:萍乡坳陷位于九岭和武功山两大复式花岗岩岩基之间, 经历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作用。具备成矿“热、运、储”及矿源层等多方面条件,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萍乡坳陷;燕山期;矿源层

一、成矿地质背景

萍乡坳陷为九岭和武功山两大多时代的花岗岩活动中心所夹持。而坳陷中,从石岗,经蒙山、三阳,直到腊市是加里东期以来活动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不仅是晚二叠、早中三叠世地层的相变划分界线,其还将萍乡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岩浆活动更为强烈频繁,从加里东、海西、燕山都有岩浆活动。岩性变化也较大,有基性、中基性、中酸性和酸性。构造活动强烈,各种方向的断裂分布,在以NEE为主体的方向上,其他方向如NW向的叠加,并形成一个个构造结点。前震旦纪基底广泛出露,地层方面泥盆纪,二叠纪及三叠纪盖层发育。从多金属矿化来看,北部也更好,七宝山、村前、上栗等多金属矿床都在北部。

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各时代地层具Co、Ni、Cu、Pb、Zn、Au、Ag高背景含量,双桥山群变质岩中W、Sn、Be、Bi、As、Cu、Pb等含量也都显示异常。燕山期花岗斑岩类侵入体Cu、Pb、Zn、W、Sn、Mo及Au、Ag等元素都高于背景值2~5倍。

二、构造与岩浆作用

构造应力环境影响岩浆岩的展布,热液的运移和聚散。影响萍乡坳陷成矿的主要是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

海西期对本区而言主要是三条主干同生断裂,当时应都处于拉张条件下的裂陷时期,火成岩顺其侵入,如丰顶山岩体西北侧的海西期的石英闪长岩,同时可能伴有海底热液活动,在有利的层位如石炭系黄龙灰岩底部和泥盆系五通组顶部,初步聚集,甚至直接富集成矿,七宝山矿床可能即是一例。

印支期本区处南北挤压的状态,基本属是薄皮构造型,拗陷的中部应是处于一种对冲状态,来自于三方面的热液流体:沿同生断裂上升的深部流体,赋存于地层中的流体和南北两侧九岭和武功山这两个岩浆活动中心的流体,都应顺挤压应力向拗陷的中部聚集。

紧随印支期是燕山期,在本区表现为拉张环境,燕山期的岩浆由深部侵入,减压后,类似于打开龙头后,成矿流体喷涌而出,在有利部位沉积成矿。

三、区域矿床对比及找矿方向分析

萍乡坳陷内有三条同生断裂发育,时间上延续整个上部古生代,同时还有相伴的岩浆活动,所以极有可能形成海底热液相关的同生矿床或矿胚层。

1. 上高七宝山矿床,具层控及微层理等及菱铁矿体在同一层位与黄铁矿体相互过渡,相互尖灭。既显示生沉积特征,又显示出与火山热液有关的特征。

2. 五宝山式钴矿床分布于萍乡——上高钴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近年来江西地勘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探明的一处新的独立钴矿床类型,属国内罕见。该矿床单矿体规模较大,呈似层状,缓倾角,埋藏浅,矿石主要为蚀变砂砾岩型, 品位富,钴的单矿物粒度大、选矿回收率高, 伴生有益组分Ag、Cu等可综合回收利用。萍乡——上高钴多金属成矿带,找矿信息丰富,具优良的找矿前景,钴资源潜力巨大, 通过工作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钴资源基地。

3. 另一重要类型是与燕山期各种花岗质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脉状充填型矿床。如村前铜铅锌(金银)矿床。村前矿区位于江西省高安县。经多年工作现已探明是中型以上规模含金银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该矿床产于石炭系壶天灰岩与斜长花岗斑岩接触带及两侧,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 以接触交代型为主,次为爆破角砾岩筒型。矿床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矿石的成分、结构构造较复杂。矿床的形成严格受石炭系灰岩、村前背斜及燕山期浅成一超浅成中酸性岩浆岩的控制。

4. 在坳陷当中存在两者的叠加型矿床如武山和城门山式热液叠加型矿床。

5. 本区除铜铅锌及金银钴等多金属矿床外,还应注意钨锡矿床,因为其南邻武功山钨的成矿区,特别是在拗陷的中部可能与蒙山岩体(170Ma)相似的火成岩体有关。同时,还应重视武功山花岗岩体中心四周的泥盆系砂岩层和石炭系底部是否有钨的矿源层,再有花岗岩侵入岩则可有钨、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以脉型和矽卡岩型为主。

四、结论

拗陷带成矿历来是地质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在多数拗陷带内均已取得找矿突破,而且往往成为大型矿床的富集区,形成著名的金属矿产成矿带。拗陷带已被国内外地质学家认为是找矿的有利区域和重点区域。就江西而言分布多个坳陷盆地,如北有长江中下游坳陷西段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已发现武山、城门山等大型铜矿床。南有赣中、赣南多个坳陷成矿带,形成众多钨锡铅锌等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纵向比较萍乡坳陷与几个江西境内的拗陷带无论是形成时代、构造发育特征、岩浆岩分布特点及地层展布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此成矿条件优越地区至今未有矿产的重大发现,不失为一遗憾。

萍乡坳陷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开展萍乐坳陷西段成矿条件研究工作,对发现新的矿产勘查基地和重要矿产集中区,预测和寻找隐伏的大富矿,都会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明桂,王昆,江西省地质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江西地质,第8 卷第4期,1994年.

[2] 杨明桂等,鄂东南-赣西北坳陷金属成矿地质特征与"层-体"耦 合成矿模式,资源调查与环境,2011年

[3] 梁超群,江西村前铜铅锌(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初步 分析,江西地质科技,1996年.

成矿潜力分析 篇4

莱西市山后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

从区域地质背景及地层、构造、岩浆岩、地球物理化学特征、成矿系统动力学条件等控矿因素入手,分析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其矿化富集规律,并对山后金矿目前资源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有利于推动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作 者:柳志进 张维昕 LIU Zhijin ZHANG Weixin 作者单位:武警黄金第七支队,山东,烟台,264001刊 名:黄金科学技术 ISTIC英文刊名:GO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6(2)分类号:P618.102关键词:金矿 成矿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莱西市

上一篇:方法策略下一篇: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