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货币一体化五篇

2024-08-11

欧洲货币一体化 篇1

欧洲国家货币一体化进程始于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 (EPU) , EUP的核心内容是:每月对各国由双边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或逆差进行净额结算, 实行多边抵消;对于不能抵消的部分, EPU给每个国家安排一个相当于1949年进出口总额15%的信贷配额, 该配额和其黄金存量之总和分成五等份, 即每一份20%。如欠债额小于20%, 可自动清算, 如大于20%, 每上升一个等级, 即增加用黄金清算的一定比例, 直到100%, 就全部用黄金清算, 以谋求EPU内部平衡。这种安排对同盟内部成员国的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加速了欧洲经济复兴。

1958年, EPU解散, 取而代之的是欧洲货币协定 (EMA) , EMA要求成员国间贸易净额须以黄金和美元清算;实行多边清偿, 各国货币自由兑换, 并提高会员国信用融通条件。

1970年, “魏纳尔计划”为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规定了一个十年过渡期以及分三个阶段实现联盟的目标:1970-1973年底, 筹组欧洲合作基金, 加强汇率协调, 收缩汇率波幅;1974-1976年底, 进一步加强在经济货币政策方面的趋同性, 形成更稳定的汇率, 实施共同外汇储备和资本自由化;1977年-1980年底, 建立共同中央银行, 实行单一货币。“魏纳尔计划”后因石油危机引发的货币风波而终止。

1978年, 欧共体首脑会议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EMS) , 后因联邦德国与法国在农产品贸易补偿制度上发生争执, EMS最终在1979年3月建立。EMS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欧洲货币单位;建立欧洲汇率机制;建立货币基金和健全信贷机制。

1985年, 欧共体发布《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要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须消除的三大障碍:与边界控制有关的有形障碍;与管理规划和技术标准有关的技术障碍;与税收制度有关的财政障碍。

1986年, 欧共体各国签订《单一欧洲文件》, 提出实现“一个没有国界的区域”, 区域内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强调各成员国经济与社会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缩小各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1991年, 欧共体12国就《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达成协议, 这两个条约简称《马约》, 其提出了三个要实现的目标, 一是1999年建成欧洲货币联盟, 发行单一货币, 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二是实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三是实行司法内政合作, 建立统一的警察力量。《马约》规定了各成员国进入经济货币联盟和实行单一货币的趋同标准。《马约》的签订和实施, 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已基本上实现了经济联盟, 即将实现货币联盟, 开始走向政治联盟。

1994年元旦, 欧盟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欧洲货币局, 作为未来欧洲中央银行的前身。

1998年3月, 欧盟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爱尔兰和芬兰等11个成员国首批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和单一货币的国家, 这11国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启用统一货币——欧元。1998年5月, 欧盟首脑会议公布了欧元与各国货币兑换率确定办法, 确定了欧洲中央银行行长人选。1998年7月1日, 欧洲中央银行在德国法兰克福正式成立。

1999年1月1日, 欧洲货币联盟第三阶段启动, 欧元正式使用。欧元作为参加国非现金交易的货币, 以支票、信用卡、股票和债券等形式进行流通, 参加国各银行间的结算、金融市场的结算均以欧元进行。

2002年1月1日, 欧元纸币、硬币现金正式进入市面流通。2002年2月28日, 欧盟成员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 结束与欧元并存的局面。

欧洲货币一体化由最初的欧洲支付同盟, 到货币联盟直至最终形成共同货币区, 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 也是各成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欧洲货币既维护了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一极, 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走货币一体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启示和借鉴。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

1. 共通、共融的历史文化背景

欧洲各国最终能在经济上结成同盟关系, 在政治上实现“一个声音说话”,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欧洲由来已久的共通共融的历史文化背景。欧洲各国不仅在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发展水平方面比较接近, 而且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方面差异甚小, 几乎不存在所谓的“文明冲突”。欧洲诸国的政治、经济有着相同的根基,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近似的教育制度、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 “无论哪国公民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完全是个流浪者, 当一个人为了健康、娱乐、商务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外出旅行或居住时, 他从不会感到自己是个外国人。”有着丰富内涵和深远历史的欧洲共同文化成为欧洲一体化深厚人文背景和基本要素。“在欧洲文明的共同背景下, 欧洲确实存在着统一的根本因素。这种因素有着共同的、根深蒂固的古代文化和犹太基督教的背景。他们在同异族文化接触后, 既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又表现出了欧洲文明的普遍性和统一性。”西欧各国长久以来在历史以及文化上的同一性, 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 从客观上有力减小了欧洲联合的阻力, 成为促成欧洲统一的强大动力。

2. 核心国的主导作用

在欧洲一体化推进过程中, 法德合作或法德联盟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和动力。关于这一点从早在1958年9月14日戴高乐和阿登那举行两国首脑第一次会谈时的公报就宣称:“法兰西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紧密合作, 是欧洲一切建设事业的基础。”1963年1月22日两国签订了《Elysée Treaty》 (友好合作条约) , 确立了法德联盟的思想, 把联盟关系用条约形式固定下来, 使法德联盟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核心。从那时起至2003年的40年间, 法德核心引领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尤其是创造了单一货币——欧元。

在一体化的整个进程中, 尽管法德双方的摩擦不断, 但两国轴心始终是影响欧洲一体化发展和革新的核心力量。正如伍贻康教授在《法德轴心与欧洲一体化》一文中所写:“法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借重、利害与共的关系, 以及它们共同的战略利益, 仍然高于它们的矛盾分歧。尽管法德间有竞争, 为争夺欧盟主导权勾心斗角, 但法德间的谅解、协调和合作, 共同维护和推进欧洲一体化, 仍是它们关系中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一面。”法德合作是欧洲一体化前进的核心力量。

3. 动机的确立——利益切合点的选择

欧洲货币一体化是一个利益磨合与整合的过程,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得益于适时的利益切合点的选择。欧洲之所以能最终建立同一货币区, 这是由货币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利益所产生的吸引力, 货币一体化使得各方在得益的基础上实现共赢。法国和德国之所以能够就《舒曼计划》达成共识, 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 实现了法国制衡德国、维护地区和平的目的。因为德国在二战后, 需要改变在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处境, 把德国与西部邻国的经济利益相融合, 建立改善睦邻关系的可靠基础, 这符合德国的利益。

回顾欧盟不同发展时期的政策选择, 我们可以注意到不同时期的利益切合点的变换:欧洲支付体系对双边和多边贸易的促进;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对成员国间汇率的稳定作用;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对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欧洲中央银行的建立以及欧元的发行流通等, 每一次利益选择都切合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成功地推动了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可以说, 欧洲货币一体化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从经济一体化入手, 打好合作基础, 用经济手段促进政治问题的解决。所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形势需要, 选择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向也就是找准共同利益的切合点是也将是中国与东盟各国推进货币合作的坚实基础所在。

三、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与欧洲货币一体化之比较

1. 文化、意识形态差异

欧洲各国对“大欧洲”概念存在普遍的认可。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相似的意识形态, 使得欧洲各国无论是在思想上, 还是在经济和政治上更易融合。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地理、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双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多年前东南亚各国在中国的主导下形成的以封贡为基础的古代亚太国际关系体系。近现代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近代, 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 东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心态有所不同。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以“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策略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 但出于经济、政治安全的需要, 东盟国家仍不乏对中国崛起产生“威胁”的担忧。20世纪90年代, “中国威胁论”一度在东盟国家间广泛流传。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政治互信基础薄弱, 将大大增加区域融合和一体化的成本。

2. 核心国主导地位

从欧洲货币一体化发展历程来看, 核心国——法德联盟的力量是重要推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核心国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就没有欧洲国家的最终联合。

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时, 我们不难发现, 东盟国家更愿意与中国发展的是密切而平等的伙伴关系而非主从关系。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05年10月访华时在中央党校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 是亚洲重要的一部分。东盟国家很愿意跟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但是它们也想同其他伙伴国加强关系。东盟正在于印度进行自由贸易协作的谈判, 也正在巩固跟美国、日本和欧盟的长久关系。东盟国家不想完全依赖中国, 它们要跟中美日三国维持友好关系。”

进入新世纪后, 虽然“中国威胁论”已不多见, 但东盟并未完全消除对中国的戒心。东盟希望与中国通过在地区安全以及经济方面的合作来牵制中国, 东盟成员国组成了东盟安全共同体, 安全共同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联盟, 而应看作是东盟国家间全面的政治合作。因为东盟国家大多是国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 希望通过结成安全共同体来防御中国的军事崛起。此外, 东盟国家也希望通过地区经济合作来约束中国。因为将中国纳入地区经济合作范畴, 有助于中国遵守国际行为规范, 避免走上霸权道路。东盟认为“经济和政治的接触目的都旨在促进一个认真对待‘游戏规则’的中国出现, 也就是遵守当前国际行为规范的中国。这样的中国将尊重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主权, 克制使用军事力量来解决争端, 外交和谈判将是其解决分歧的倾向性方式, 并不强烈寻求改变游戏规则”, “一个赞同当代国际社会规则和规范的中国不太可能使亚太地区不稳定”。因此, 出于政治和经济安全需要, 东盟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合作更倾向于相互牵制, 在平衡中寻求共同利益的实现, 故中国无法以核心国形象或地位开展与东盟国家开展货币合作。

3. 利益切合点的找寻

欧洲货币一体化是一个不断通过磨合与整合, 以图寻找到各国利益切合点的过程。欧洲之所以能最终建立同一货币区, 这是由货币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利益所吸引, 货币一体化使得各方都获益, 实现了共赢。

由于上述分析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意识形态、历史政治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要找到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区域货币一体化是个艰巨的过程。东盟国家一方面希望能从中国的经济崛起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政治利益, 通过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提高自身国际地位, 诚如一份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报告中所述“东盟国家和中国都是经济力量有限的发展中国家, 它们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外国市场, 全球经济发展能够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正如现在全球经济减速所证明的那样, 两个地区都面临着发达国家建立的地区安排中的保护主义, 如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及将来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通过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发展双方的合作机制, 东盟和中国可在国际贸易事务中就共同利益问题发出较强的声音。”另一方面, 由于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不一, 加上历史的原因, 东盟国家队中国的疑虑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加上东盟国家与中国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一些东盟国家与中国尚有待解决的领土问题争端, 因此, 在寻求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 东盟国家较难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方面有较大妥协, 导致双方在利益结合点的选择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就为中国-东盟地区建立共同货币区的目标设立了重重障碍。

欧洲货币一体化 篇2

《欧洲货币》杂志该行业大奖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各个类别的优秀发展商、贷款商、

咨询公司、投行、投资经理以及物业管理企业。《欧洲货币》杂志是一本领先的国际金融刊物。优胜者由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的房地产和金融行业专业人士投票选出。

普洛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杨传德说:“能够获得房地产及金融行业同仁的认可,我们深感荣幸。这证明了普洛斯拥有卓越的物流网络和一流的商业平台。这份荣誉归功于普洛斯的重要客户们,感谢他们与普洛斯建立的相互信任关系;这也要归功于我们的员工,感谢他们不断努力,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解决方案。能够五度捧回大奖,表明普洛斯充分利用了‘网络效益’,不断为客户拓展物流平台,提高客户的供应链效益。”

欧洲货币一体化 篇3

——最优货币区理论,再以最优货币区所应具备的条件为基础,分析欧元区是否为最优货币区,得出虽然离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从汇率、投资、政策等各方面都有利于欧元区向最优货币区发展。最后论述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影响、对国际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各市场的影响。

【关键词】欧元 货币一体化 金融市场

随着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和发展,它不仅改变了欧洲金融市场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发展的格局。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开端——煤钢联营和罗马条约的诞生到如今欧盟不断的东扩,欧元和欧洲金融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几种货币,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区域。“最优”是从宏观经济目标——保持经济的内外均衡的角度来定义的。内部均衡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最佳置换点上取得。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平衡,即收支头寸的持续保持。而货币一体化是指采用单一货币的最优货币区,区域内流通单一货币,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因此,最优货币区理论是单一货币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最早提出“最优货币区”概念的是当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研究处研究员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随后英格莱姆、麦金农等共同开创了最优货币区这一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最优货币区的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国际经济学家,比较突出的有格鲁贝尔、考登、伊师亚玛、托尔和威利特,他们关注的是加入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随着欧洲经货联盟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考察了欧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以及实现货币联盟的途径和模式安排。迄今为止,最优货币区理论仍是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核心。

最优货币区所应具备的条件:价格和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二、欧元区是否为最优货币区

最常见的是运用蒙代尔、麦金农等人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对货币联盟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实际汇率水平变动的相关性,如果分析表明这些国家以上这些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低,通常认为这些国家容易遭受非对称性冲击,从而不宜组成货币区。然而,理论上对相关性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标准,通常就是把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例如,爱琴格林研究发现,欧盟各国的实际汇率差异要比美国主要各州的差异要大;名义工资刚性强于美国;而内部的劳动力流动程度要比美国各州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来得低。

大多数研究表明,欧元区总体上还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从贸易结构的相似性,产业内贸易程度,实际GDP和失业率增长的相关性等六个主要指标的比较结果看,只有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五个核心国家基本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其余各国均在不同方面有着差距。

这些研究的结果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传统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后人对实际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得出了与欧盟委员会一致的观点,即虽然离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欧盟放弃浮动汇率的成本不会太高,非对称性冲击产生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欧元启动以后,各国的贸易,投资会进一步扩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更加明显,非对称冲击会进一步减少,而且考虑到实行单一货币以后,货币政策高度统一,财政政策受到约束,来自于政策方面的扰动会大大减少。

三、欧盟货币一体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1、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影响

总的来说,随着欧元区规模的逐步扩大,欧元区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金融市场。仅到1995年底,欧洲联盟国家发行的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超过270000亿美元,而美国资产的市场价值为230000亿美元。欧元是一种金融制度上的创新,金融制度所引发的效应是金融市场结构的改变,短期之内体现在货币市场上。从更长远看,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市场将慢慢结束过去的分割状态,逐步趋向统一。

欧盟货币一体化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影响表现在:直接降低金融市场交易和管理成本,欧元启动给成员国每年节省的交易和管理费用达600多亿欧元,相当于整个区内GDP的1%以上。降低全球性跨国公司及金融机构投融资的风险,增加了融资的便利。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会发生相对变化,欧元区内金融中心将逐渐在国际金融中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合作与协调会有加强。

2、对国际货币市场的影响

1999年1月1日以后,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元区内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欧元区的国家将使用统一的货币并采用统一的短期利率,这无疑会对国际货币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欧元区货币市场的统一使市场容量快速扩大,交易量上升,从而大大提高市场的流动性。与资本市场不同,货币市场工具期限较短,因此,各国的信用风险差异造成的收益率差别不大,资金的跨国流动会有更多的机会。此外,欧元区货币市场容量的扩大和良好的流动性还会吸引去外资金的流入,逐步形成与美元货币市场和日元货币市场竞争的新三元的格局。

欧元的启动对市场的整合应该有很明显的推动。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认为欧元区诞生以来,货币市场一体化的表现还是相当突出的,因为无担保拆借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的跨国业务量不断上升,已占其总业务量的50%以上。欧元区范围内的货币市场运行以TARGET(泛欧洲自动实时清算系统)起用为标志。银行间同业市场操作以及商业银行与ECB之间的操作都可以通过TARGET进行,尤其是信贷机构进行与货币政策操作有关的支付必须使用TARGET结算。它为跨国资金的流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2004年欧元区内通过TARGET支付结算体系进行的银行之间的转移交易,其日平均量267千次,日平均交易值为17410亿欧元,超过2001-2003年的日平均水平,交易值比2001年(12990亿欧元)增加了4150亿欧元,涨幅为3.9%。2004年3个月期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各月内均无大的波动,一直保持在2.11%的水平,与同期的美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相比,欧元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显得较为缓和。这对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对国际债券市场的影响

欧元启动最直接的效应就是促使各国的债券市场融合为一。从1999年一开始,各国的政府债券便陆续转换为欧元债券,新的市场发行业采用欧元进行。从市场规模看,1999年末,政府债券市场的债务余额已达到22000亿欧元,超过了日本的国债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政府债券市场,仅次于美国国债市场。

然而,欧元给债券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将使市场面临着广度、深度和流动性的一系列变革。市场越是统一,信用风险越是会成为投资者集中考虑的因素。欧元启动以前,欧洲市场的投资者比较注重国别资产的选择和风险的分散,这种情况阻碍了投资者去追求高收益的债券,从而阻碍了欧洲高收益债券市场的成长。因此,欧元启动的一个必然效应就是带动欧洲债券市场高收益的成长。

欧元债券市场在国际债券市场的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欧洲央行发表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欧元自启动以来,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起到了替代货币(美元)的作用,欧元的投资作用正在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来。2002年,欧元债券已占到国际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55.6%,同期发行的美国债券占到31.8%。欧元债券已占据了债券市场的半壁江山。从规模来看,2003年欧元区的债券规模是美国的2.8倍,2004年第二季度竟然达到31.7倍,欧元区债券发行的规模已超过美国,欧元区已成为债券发行市场的超级主体。

4、对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影响

欧元引入会引起欧洲衍生金融产品品种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些衍生品种会消失,如过去区内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货币对冲交易,货币掉期等交易消失;由于区内各成员国利率趋同,给予各国之间利率差价的期权合约等交易减少。但欧元启动同时又会创造一些新的衍生金融产品: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对欧元货币需求的增加,加之单一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形成增强了对区外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国际资本在欧洲市场上进行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之间的转移量增加,相应会增加对于货币转移过程相关的衍生工具的需求。

欧元启动后,衍生交易另外一个变化是各种以欧元标价的期货合约会增加。1999年后新发行国债会以欧元标价,相应地各种新债券期货合约会改以欧元标价。

欧元启动还将改变衍生交易市场的竞争格局。由于丧失了其主导产品,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维也纳、马德里等小交易所将面临生存问题,出路在于建立与大交易所的连接和通用的结算程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三大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德国期货交易所(DTB)、法国国际期货交易(MATIF)之间的竞争也将更激烈。

2000年欧元区内新泛欧证券交易所Euronext建立,成为打破国家和货币的限制、刺激各相关证券和金融交易中心业务量的增长的一个典型范例。2004年欧洲的Deutsche Borse和Euronext两大证券交易所的ETFS(交易所买卖基金)交易值除10、11、12月三个月份外,都远远超过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值,创造了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新格局。

5、对国际股票市场的影响

股票市场是欧元区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欧元区各国股票总市值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但分散到各国股票交易市场,数量依旧很小。整个欧元区缺乏一个可以同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大型股票市场相抗衡并同欧元区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主导市场,其整体的合力作用还远未发挥。

衡量一个国家股票市场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是资本化率(或称证券化率),即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日本股票的资本化率曾居全球金融市场之首,但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后,股票市场最发达的要数美国、英国、瑞士这些国家,资本化率均超过了180%,欧元区股票市场的资本化仅为85%。

但从长远来看,统一货币将会给股票市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欧元为纽带,各成员国企业制度、税收财务制度、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文化传统、投资心理等都会发生潜在的变化。市场的传递效应有会影响整个欧洲股票市场的发展,并进而改变世界股票市场的力量格局,增强欧洲股市对境内外投资者和国际上市公司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亚温、林东海:欧元续论:欧元基础、运作与效应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经济发展报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杜厚文、李小牧、王广中:欧元: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矛盾与挑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朱青:欧元与欧洲货币联盟——欧洲货币统一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冯兴元: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欧洲货币一体化 篇4

一、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看欧元、美元、“亚元”的三足鼎立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牙买加体系下的多元储备浮动汇率制,现在又向少元化的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体系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发生如此的变迁?

1.金本位制的崩溃

作为价值符号,对货币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理想的货币不仅要有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而且要能够保持参与贸易各方对契约的信心。最初,人们使用的货币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或者说拿黄金作为外部名义标定(Externalnominalarcher)。金本位制经历了金银货币本位制、金块汇兑本位制和虚金本位制三个阶段。

由于在英国境外有大量英镑结存,如果境外的英镑向英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英国将耗尽国库的黄金储备。当时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看出了金本位制的局限性。凯思斯批评说:“所谓金本位制只不过是古老而受尊敬的偶像,金本位制现在已经是一种野蛮作风的残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金本位制迅速瓦解了。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崩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霸主。早在1940年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HarryDexterWhite)制订了以存款为原则,建立稳定基金,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45年在怀特计划下应运而生,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除英镑区外的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且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力维持。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R.Triffen)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研究后,认为美元既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又作为清算货币,是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美元要确保全球贸易清偿能力,必须确保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币信。为满足各国国际储备的需要,美国国际收支必须持续逆差,这会导致美元贬值不能按官价兑换黄金,造成失信。果然没有多久,随着欧洲经济复苏,美元的霸主地位被动摇了。为了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美元重蹈英镑覆辙,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牙买加协定下的多元汇率体制的风险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成为解决国际收支逆差的最佳途径,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刻不容缓。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没有制度的体系。固定汇率制度有许多不足,但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性,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情况下比较容易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引导资源的流动。与固定汇率制度相比,多元汇率制度的缺点亦非常显著:如果汇率剧烈波动,将由于缺乏稳定性而不利于投资和贸易,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形成恶性投机套利;在金融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国可能竞相贬值,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浮动汇率制度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倾向。有鉴于此,人们又不得不寻求更为科学的国际货币体系。

4.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即蒙代尔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triangle)。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在这三个目标之间究竟哪一个更为重要?如果放弃资本流动,将退回到闭关锁国的封闭经济体系,不利于经济增长。如果放弃汇率稳定性,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两害相较取其轻”,只有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比较可行。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单一的区域货币或世界货币过渡。于是,人们在贸易全球化的同时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金融全球化,如果货币统一了,就不存在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和资本管制的各种弊病了。

斯蒂格里茨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小型开放经济就如同在狂风大浪中的小船一样,不论驾驶船的技术怎么样,虽然我们不知道船在什么时候被倾覆,但是,毫无疑问,船最终会被大浪打翻。”在货币市场上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经济规模对稳定性的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越大,投机炒作的风险就越小。统一货币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度部分货币主权,换取金融体制的稳定,能够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

某个经济地区实现了单一货币,还可以提高货币体系的透明性。由于统一货币区内各国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存在某个国家突然增发货币的可能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民众对货币政策的信任度。统一货币能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统一货币可以减少内部磨擦,促进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启示和带动

1.欧元创建的意义

在传统上,一个国家建立统一货币,并且拥有垄断发行权,是其主权完整的象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贡献在于在人类历史上头一次发行没有国家政权干预的货币――欧元。货币的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世界货币和价值储藏,欧元一项不少。而且还增加了减少国与国交易成本的功能。欧元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并且具体证明了组建区域货币的可行性。

欧洲货币联盟经过了平行货币制度,逐渐建立了汇率协调机制,最终达成了单一货币――欧元。在欧洲15国当中,首先采用欧元的有12个。欧元区还将迅速扩展到东欧各国,使得欧元区的国家有可能超过28个。由于非洲一些国家采取了盯住法郎的汇率政策,在法郎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也必然改为盯住欧元。如此一来,欧元区的范围将扩展到50个国家。欧元将成为世界性的交易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将改变全球外汇储备的结构。

欧元的启动降低了欧洲市场内部贸易风险。同一种商品以同一货币标价,降低了成员国之间货币兑换费用,使得消费者受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便于筹资,吸引外部投资。欧洲市场成为一个整体,增强了欧洲金融市场的实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欧洲债券市场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2.美元区紧步欧元区后尘的进展

在欧元的挑战下,美国自然不会没有反应。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恐怕是世界上最容易协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分别具有资金、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美国和加拿大在经济上早已结合在一起,如果要建立区域单一货币的话自然以美元为核心。

出于历史原因,在加拿大,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混同于美国色彩,他们竭力保持某些区别于美国的特色。不过,面对着历史潮流,连最保守的加拿大人也意识到加元并入美元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汤姆・库尔谢纳,皇家银行的约翰・麦卡拉等经济学家都认为独立的加元体系对加拿大不利,他们预测,在未来5年内将出现北美共同货币。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则主张加拿大应当和美国、南美国家统一货币,不少南美国家则对此积极响应。阿根廷、萨尔瓦多、厄瓜多尔等国正在放弃本币,实现美元化。

3.其他经济

区域的货币协作规模不大,但起步较早

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启发下,阿拉伯地区也于1977年成立了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成立后积极推行本地区金融一体化,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建立阿拉伯货币合作模式、推广阿拉伯第纳尔的用途、矫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逆差等8个方面。

中非国家银行是中非货币联盟的标志,成立于1972年12月,是中非6国的中央银行。中非货币联盟不仅通行统一的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还实行统一的贴现率。中非货币联盟有效地加强了成员国的财力和与外界的联系。

西非6国于1962年成立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组成西非货币联盟,发行自由流通货币――CFA法郎,联盟决定成员国的信贷规模,协调成员国利率,促进了本地区货币经济一体化。

三、“亚元”翘首以待

显然,亚洲货币一体化远远滞后于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其他经济区的货币体系改革。如果亚洲各国依然一盘散砂,那么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非吃亏不可。亚洲应该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1.亚洲金融风暴的主要教训是缺乏区域内的经济货币紧密合作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剧烈冲击之下,亚洲各国普遍认识到通过货币整合来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由于亚洲各国,除了日本之外,经济规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结果被国际金融投机集团各个击破。一个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很快就通过外溢效应蔓延到邻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直到东北亚的韩国和日本。在金融风暴中,各国、各地区都竭尽全力应付,也曾经相互磋商,希望能够协调一致,集合地区内更大的力量来制止风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协调机制,甚至出现了以邻为壑的做法,结果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风暴中倒了下去。整个亚洲经济遭遇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实践证明,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之下,一个孤立的经济体很难独善其身。只有联合起来,建立某种形式的经济货币联盟才能增加地区的金融稳定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外长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增加“灵活干预”这一原则,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金融货币联动体系。

2.以日元为核心成立“亚元”充满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时机。可是,“亚元”问世仍然路途坎坷,难以突破。问题的关键就是日本。依照经济实力,日本总以为自己应当成为“亚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为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行为认真反省,无法取得亚洲各国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议以ASEAN+3(东盟10国加上中国、韩国和日本)方式筹集1000亿美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作为稳定亚洲金融的基金。尽管韩国和有些东盟国家表示赞同,但是日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更多国家的响应。

有些日本学者认为应当以日元为核心,建立盯住区域中心货币的名义驻锚体系。可是,日本在20世纪末陷入长达lO年的经济衰退,银行系统危机迭起,不良贷款数量惊人,遭遇金融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大。拿日元作为亚洲货币整合的核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日本不具备在亚洲金融整合过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能力。

3.中国版图内的货币整合可促进“亚元”的诞生

中国版图内经济内在联系和密切合作是货币整合的基础。长期以来,香港、澳门经济一直以大陆为后盾。在最近十几年内,海峡两岸贸易和经济合作有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到大陆投资的台资超过了400亿美元。台湾销往大陆的商品年增长率为10%,而大陆销往台湾的商品年增长率为6%。台湾当局的保守政策导致海峡两岸不对称贸易。在海峡两岸前后加入WTO之后,台湾已经无法继续拒绝“三通”。对大陆产品设置的许多障碍也将逐步取消。,台湾已经决定开放包括酒类的3000多种商品,青岛啤酒的`广告已经出现在台北街头。

两岸的商业银行日趋密切的合作,为货币整合打开了通道。华信银行在1997年收购了在美国加州的远东国家银行,获得了这家银行在北京的代表处。上海商业银行、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50年前是一家。从2000年12月开始,三家“上海银行”合作,共同为在上海的台商融资。台湾负责银行监督的部门迄今已经批准了8家台资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设立代表处的申请。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2002年3月20日宣布,批准台湾世华联合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彰化银行在昆山设立代表处(见200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整合中国版图内货币,创建“中元”,对于台湾金融业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实现“中元”,台湾金融业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中元”体制是走向“亚元”的一个可行的步骤。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分别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纵向分工上已经形成了互补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建立了各种经贸合作的渠道。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金融业已经出现全面合作的趋势。随着两岸先后加入WTO,两岸不对称贸易的局面将逐步改变。目前,台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已经纷纷登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场上更将担负极为重要的作用。创建新的货币体制有着非常现实的基础。

4.在“中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亚洲的货币整合

亚洲各国对于实现“亚元”的呼声在持续增强。创建“中元”将为亚洲金融整合提供一个突破口。为了亚洲各国各自的金融安全,东南亚各国会很认真地考虑和“中元”的整合。历史给中国人一个契机,中国人应当为亚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币、新台币、港币、澳元4个货币区必须同时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放弃“铸币权”。欧元是欧洲12个国家讨价还价、最终达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在中国版图内的海峡两岸四个货币区之间的谈判。

建立“中元”,符合“一个中国”的原则。比起德国统一以西德马克收购东德马克的方式,建立“中元”更具可行性。为了统一大业,连国号都可以商量,改换货币名称就更可以商量了。中国大陆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充满信心,大陆的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很大,受到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小。给台湾和香港的金融业让出些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对香港来说,创建“中元”正中下怀,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创建“中元”区之后,将为香港的金融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广阔的用武之地。港台的金融人才进入大陆之后,势必推动大陆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陆商业银行的素质,有助于稳定大陆的金融体制。对澳门来说,实现“中元”之后,方便了来澳门的游客,博彩业生意一定更好。

创建“中元”对于台湾也是非常有利的。台湾经济在1997年以后几次面临金融风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机。自2000年以来,台湾不断出现乱局,经济衰退,人心不稳。台湾金融界许多明智之士已经认识到要防范金融危机,就必须实现在区域内的金融整合。在实现了“中元”之后,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抵抗外来的金融冲击,从而提高台湾金融的稳定性。“中元”的出现对台湾的金融稳定至关紧要。台湾的金融业发展程度高于中国大陆,实现“中元”以后,台湾的金融专业人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金融危机频率加快不

容人们无休止的争论是否应该建立“中元”和“亚元”

创建“中元”和“亚元”绝非易事,也肯定会有人千方百计抵制。在台湾报纸报道了关于创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台北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几位学者表示,“中元”或者“亚元”的出现恐怕遥遥无期。欧元问世用了40年时间,但欧元已经解决了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为亚洲人探索“中元”和“亚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更何况中国人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和能力,创建“中元”也一样能够做到。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难度,应该说不亚于亚洲的难度。欧洲语言繁杂,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差别都很大。欧洲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开打,至今许多国家还有世仇,但这都没有阻止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希腊和土耳其存在着领土和宗教纠纷,但土耳其总统前不久还在为到20才能开始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感到遗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年年打仗,最终还是统一了。金融整合与政治整合不一样,对金融危机的恐惧是金融整合的一个非常强大的推动力。10年内出现的46次金融危机,加速了欧元的诞生。现在欧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遭遇金融危机了,可是在欧洲之外的地区,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却在加快。具有金融危机感的志士们,无疑会不遗余力地加速推动“中元”和“亚元”的建立。

收稿日期:2003-02-08

【参考文献】

[1] RobertAMundell.CurrencyAreas,ExchangeRateSystemsandInternationalMonetaryReform[J].PaperdeliveredatUniversidaddelCEMA,2000,(4).

[2] RobertA.Mundell.AReconsiderationofthe20thcentury[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0,(6):30-34.

[3] 何帆.亚洲危机后的东亚货币合作[J].国际经济评论,2000,(1/2):20-24.

欧洲一体化经验与东亚地区合作 篇5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地区认同 制度构建 功能外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两个重要趋势,欧洲、北美和东亚的区域合作可以说是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典型代表。欧盟代表着区域合作的最高水平,东亚的区域合作虽然发展缓慢,但也体现出自身的明显特色。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区域化运动中最为成功的典范,欧盟的某些成功经验对其他地方的区域化运动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是探讨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启示。

欧洲的经验

(一)强有力的核心国家的推动

核心国家的推动作用是区域合作进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体化进程往往起源于某一个核心地区,有一个或若干个较强、较高度发展以及在一些重要领域比其他地区更先进、更具吸引力的政治单位构成。”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和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法德合作或法德联盟已成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基础和动力,法德合作既有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基础,也有政治上彼此借重的需要。法德合作成功地将德国纳入和平框架,实现了法国制衡德国、维护地区和平的目的,同时,把德国与西部邻国的经济利益相融合,改善睦邻关系,有助于德国迅速改变在战后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处境,符合德国的利益。在一体化进程中,尽管法德双方摩擦不断,但法德轴心始终是影响欧洲一体化发展和革新的核心力量。

(二)地区和文化认同

欧洲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欧洲”或“欧罗巴”一词,源自希腊神话,13世纪以后开始在欧洲典籍中广泛出现。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欧洲文明的构架。“欧洲人一提到希腊,就立刻产生了一种家园之感。”欧洲观念是欧洲一体化的文化基础,而文化认同感有时比以经济或政治利益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一体化更深远、更持久。欧洲认同是一种高度凝聚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欧洲文化体现为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的欧洲基本价值——自由、民主、人权,欧洲人把它铭刻在心,当作神的旨意。欧洲认同不仅是一种推动一体化和欧盟制度发展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欧盟制度建设的目的,因为制度的核心本身就是一些规范和价值观念结构。

(三)有力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占有核心地位。通过多边协商和条约谈判,随着民族国家的主权不断向超国家机构转移,欧盟的制度结构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从而推动了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就是欧盟制度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将战略资源统筹到一个共同的具有超国家性的高级机构下管理,而且将相互合作的理念植根于欧洲大陆,从而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动力。而后出现的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为欧洲一体化拓宽了道路。再后来,欧洲政治合作和欧洲货币体系,把欧盟一体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持续的制度改进和创新,欧洲一体化的成果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欧盟的制度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而身份和利益又推动制度建设,促成成员国在制度建设中加深对欧盟集体身份的认同。

(四)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功能主义渐进化战略

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联合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再发展政治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的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这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欧洲联盟之所以在深化和扩大的道路上不断推进,是由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利益所产生的吸引力。“如果我们要建设欧洲,只有心照不宣的理性认识上的同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有成果。”欧洲一体化的成功推进得益于不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在各方得益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东亚一体化的特殊性及理论、原则和路径选择

(一)中日和解,共同推动

欧洲一体化在法德轴心的推动下,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依赖于美国的支持。亚洲一体化进程之所以远远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本地区缺少一个真正的主导性国家,主要大国和力量集团间互相制约和平衡。近10年来,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东盟为驱动力的地区一体化,一方面难以调动大国参与地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难以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秩序,而且东盟为弥补领导能力的不足对大国施展的平衡外交作用有限。因此,东亚一体化要求中日两国的和解,共同作为东亚一体化的发动机,必要时可以吸收韩国作为中日两国的缓冲剂和润滑剂。没有中日两国的和解,就没有东亚一体化的强大动力,就不可能有东亚一体化深入持续发展。

(二)遵循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选准切入点

东亚地区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应当抛弃理想主义和急躁冒进的情绪,遵循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选好切入点。具体来说,就是要先从各方共同关心的、有迫切需要的经济合作尤其是金融合作等非传统安全入手,取得一定成效,增进互信后,再深化合作,寻求更高层次的一体化。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东亚各国认识到彼此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联合地区国家自身的力量才能拯救自己。1997年东亚各国在创建“亚洲货币基金”(AMF)受挫后,转而实施比较简单的货币互换安排。货币互换协议的实施,增强了东亚国家货币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亚各国应对短期投机资本冲击、维持金融稳定的能力。次贷危机发生后,2008年5月5日,东盟和中日韩三国财政部长宣布出资800亿美元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在制度化和多边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该基金的顺利实施,将使现有东盟+3合作机制“清迈倡议”发展成为亚洲区域性的货币基金。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签署协议,同意建立初定期为三年的两国货币互换安排。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央行还将积极研究与其他国家(地区)中央银行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以维护区域及全球金融稳定。中韩之间的这一协议是此次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第一单货币互换,对于增强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之间的金融贸易合作、共同抵御正在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安全方面,可以努力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基础上,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与合作体系。增强政治互信,逐步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

(三)地区观念的培养和制度构建

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具有共同的地区和文化认同是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信仰方面的纽带联系是地区认同和地区意识形成的内在因素,成员国共同意识与认同的形成是地区主义的基础,是地区主义绝不可少的内核,也是其实现区域合作的基础性要求。”而制度建设则是强化地区认同的有力保障,地区认同和制度构建互相促进。东北亚地区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缘的相关性,长期以来同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都属于“大中华文化圈”,有着某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东亚各国近代以来在发展道路上的不同,并没有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整合,培育出属于本地区的区域意识,使本地区的地区认同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导致该地区目前共有理念的严重缺乏。

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间合作必须依赖制度的保障。制度既是体现共同利益的载体,又是实现共同利益的工具。东亚在地区认同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更是迫切需要制度建设,以培养、加深地区认同。具体来说,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具体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分别建成自由贸易区并加强内部经济融合,稳妥地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通过制度化的全面合作和平等协商实现其短期和长期目标——建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

(四)保持适度的开放性,争取区域外大国的支持

地区一体化的建设不仅是地区内国家的互动过程,还要受地区外政治势力的影响。美国虽然不是亚洲国家,但东亚各国在经济上和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使美国在东亚地区获得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而这种产生于不对称依赖的政治影响力正是美国干涉和阻碍东亚各国实行将其排斥在外的内部经济一体化以维护其经济和战略利益的主要凭籍手段。其态度的积极与否将直接与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密切相关。1990年马来西亚倡导的EAEC和1997年日本倡议的AMF正是在美国的反对下夭折的。东亚的任何实质性区域合作事务都无法绕开美国,因此,东亚一体化的推进必须保持适度的开放性,欢迎美国加入东亚合作行列,敦促其增加对东亚的投资、贸易和技术转让,寻求和扩大新的利益共同点。

总之,东亚各国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借鉴欧盟的成熟经验,坚持遵循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形成一体化的核心国家,逐步扩大一体化的同心圆,对外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争取区域外大国的支持,稳妥推进,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德里克•E•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政治[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刘文秀.欧洲一体化性质及特点[J].国际问题研究,2004(2).

3、唐小松.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8(2).

上一篇:思想是生命的羽毛下一篇:标准化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