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食用菌产业四篇

2024-08-22

桑枝食用菌产业 篇1

1 强化领导, 明确责任, 推进桑枝食用菌的生产

为推进桑枝香菇的生产, 我镇专门抽调人员从事桑枝香菇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组织工作, 成立了香菇生产办公室, 安排人员具体负责, 村里设有香菇生产技术员, 形成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为统一思想认识, 镇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有关领导、蚕农代表到河南泌阳县、福建三明市考察学习香菇的种植技术, 从河南泌阳县请来专家到我镇指导桑枝香菇的生产。专门从南京农业大学、河南泌阳请来专家现场指导, 明确每个技术人员的责任, 在蚕桑重点村进行技术承包, 做好养蚕技术和香菇生产技术的服务和指导工作。

2 争取资金扶持, 改善桑枝食用菌生产条件

我们先后筹措专项扶持资金10万元, 科研经费10万元, 用于粉碎机械、出菇大棚 (养蚕时可用于养蚕) 的资金补助及科研投入。共购进粉碎机械10台, 补助大棚150个, 促进了桑枝香菇生产的健康发展。

3 选择适宜栽培的香菇品种和最佳栽培日期

我国香菇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和浙江部分山区, 这些地区海拔和气候特点与我县明显不同, 从这些香菇生产老区筛选适合我县气候特点的栽培品种尤为重要。镇农机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到福建三明市、河南泌阳县考察, 引进几个品种试种, 从中筛选出适合我镇栽培的冬菇 (秋栽) 松环1号和秋菇 (春栽) 宁丰3号。这两个香菇品种很适合低海拔的徐淮地区的气候特点。我镇春季最佳栽培日期3月中下旬, 在茧站养菌60d, 分到农户进行越夏, 8月下旬催蕾, 9月-12月份出菇;秋栽8月下旬-9月上旬栽培, 养菌50d, 10月下旬分到农户, 元月份开始出菇。

4 研究桑枝香菇培养基的最佳配方

用来生产香菇的桑枝是夏伐下来的枝条, 生长期1a, 木质化程度不高, 树皮的比例大, 不同于山上采伐下来的林木, 如果照搬林木的培养基配方, 除了菌丝吃料速度慢, 易造成杂菌感染的缺点外, 培养基的转化率也不高。通过几年的总结春栽和秋栽的最佳配方, 转化率达125%。

5 开发研制适合粉碎桑枝条的机械

当前市场上销售秸秆粉碎机和林木粉碎机都可以粉碎桑枝条, 但这两种机械粉碎桑枝条效果都不理想, 秸秆粉碎机粉碎桑枝负荷太大, 而林木粉碎机因桑枝有弹性, 机器空转太多, 生产效率低, 镇农服中心的技术人员和山东树华农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一起研制出桑枝粉碎机, 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粉碎桑枝600kg/h, 为桑枝香菇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6 反季节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反季节栽培模式 (即春栽模式) , 可确保全年10个月 (除6、7月外) 有鲜菇供应市场。通过2年的研究, 我们已成功解决了规模化生产菌袋越夏的难题, 香菇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7 充分利用茧站房屋和养蚕大棚栽培香菇

规模生产桑枝香菇需要大量的养菌房舍,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成功地利用茧站房屋、撤并村级小学校舍作为养菌场所、养蚕大棚作为出菇场所, 效果很好, 无论常规栽培模式, 还是反季节栽培模式都可避开茧站春、晚秋这两个收茧期。如我镇孟圩村茧站房屋及茧棚1800m2, 一次可养菌5万袋。春季3月份栽培, 4、5月份在茧站养菌, 5月份养蚕结束后, 春茧收购前, 把发满菌丝的菌袋分到农户家中, 利用养蚕大棚在树荫下越夏, 到8月下旬准备出菇时用大棚出菇;秋栽香菇8月下旬开始栽培, 在茧站养菌到10月上旬, 菌丝发满, 在晚秋蚕上山后, 晚秋茧收购前把菌袋分到农户, 利用养蚕大棚进行出菇, 到次年5月上旬出菇结束, 不影响春季大棚养蚕。茧站房屋和养蚕大棚的充分利用, 为香菇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8 落实关键技术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长势良好的桑园每667m2可以收获干枝条600kg, 可制作菌袋600个, 刚采伐下的桑枝条可堆放在户外的通风处, 堆好的桑枝条上面用塑料布或草盖上, 防止雨淋霉烂变质, 风干后, 用切片粉碎机进行粉碎, 每台机器每天可生产5000~8000kg桑木屑, 粉碎后的桑木屑要及时晒干保管好, 以备使用。配方选用桑木屑78%、麦麸20%、石灰1%、蔗糖1%, 干料水之比是1∶1.25, pH值在灭菌前为6~6.5为宜, 按上述培养基配方, 称取原辅料和清水, 充分混合均匀, 配制过程中要做到水料混合均匀, 主辅料均匀, 酸碱度均匀, 速度要快, 从搅拌到开始装袋时间不超过2h, 避免基质酸败, 配制结束后, 要测定含水率和酸碱度, 确保培养基含水在55%~57%, pH值6~6.5。严格按照制袋、灭菌、接种的技术程序操作, 制袋要松紧适中, 不超时限 (从开始装袋到开始加温灭菌, 时间不超过3h) , 扎牢袋口, 轻取轻放, 灭菌要做到温度在5h内上升到100℃, 然后保持100℃30h, 中途不停火、不降温, 灭菌后的料袋温度降到60~70℃时搬进冷却室。接种要等袋温降到28℃方可进行, 接种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每个料袋接6穴或9穴, 防止杂菌感染。只要严格按以上技术操作规范去做, 接种成活率可达93%以上 (春栽可达96%) 。接种后的菌袋要做好养菌工作, 养菌阶段要加强养菌室内的通风换气, 灵活堆放菌袋, 确保菌袋温度25℃~28℃, 实现恒温养菌, 防止高温烧菌。出菇可在养蚕大棚中进行, 菇蕾催出后可直接排在养蚕大棚里出菇。采摘一茬菇完毕, 一定要晾棚3-5d, 待菌丝休养后再注水催蕾、出菇, 每个养蚕大棚可排放菌袋1600~1800个。

9 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切实维护蚕农利益

食用菌产业协会运行机制分析 篇2

近几年来,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应对“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中,黄松甸镇食用产业协会起到了“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本文以该食用菌产业协会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内在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以期为黄松甸镇及省内其他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协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及产业协会发展概况

蛟河市黄松甸镇位于吉林省的东部,地处长白山脉的延续山区,平均海拔474米,地势高寒。全镇幅员面积62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91%,耕地面积2299公顷。全镇共有12个行政村,4689户,人口共计15600人。该镇进行食用菌生产已有30多年的历史。1996年全镇基本上形成了生产规模,总产量达到几百万袋。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以1000万袋的速度增加。2005年,黄松甸镇食用菌生产规模发展到1.1亿袋,主要品种是黑木耳、木灵芝以及各种蘑菇。总产量约为3700吨,产值1.2亿元,人均收入约6000元。全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户数占总户数的81%。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食用菌产业是黄松甸镇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生产途径。

我们于2006年对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协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调查研究。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协会成立于2002年,在民政部门登记,并具有法人证书,在有的村设立分会。协会设有理事会,由理事长和5名理事组成,并对协会进行日常管理。会员人数从成立之初的60余人发展至今天的200余人,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和集体会员。从职业分布上看,会员主要包括农民、林业工人和个体工商户。协会目前尚未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自成立以来,协会亦没有向会员收取会费及其他任何费用,也无运转资金,协会的日常管理较为困难。该协会设立的宗旨是“助农增收”。会员通过协会咨询生产技术问题。协会在运行过程中,对有需求的非会员也进行帮助,其目的是使非会员树立对协会的信心。

二、产业协会运行机制分析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按照发起方式不同,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分为内生型专业合作社和外生型专业合作社。内生型专业合作社主要是以专业协会的形式出现,一般由村干部、技术能手及专业大户等农村能人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协会即属于内生型专业合作社。另外,食用菌产业协会作为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其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保持农民家庭独立经营的同时,还可以按照合作原则,克服单独经营的局限性,使协会会员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多数协会还面临着规模较小、服务项目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强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本文主要从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两个方面对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协会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1、组织运行机制

合作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首要特征,因此其在组织运行上应该以民主为准则。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主要原则是“实行民主管理,重大决策采取一人一票的议事规则”,这一直被奉为是合作社的基本组织原则。国际合作联盟将合作社的基本价值确定为“自助、民主、平等和团结”。

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由全体入会会员组成。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协会的重大事务。协会的执行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发起人及村干部组成,经入会会员选举产生。从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上看,这与国际上通行的合作原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其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协会会员关注的仅限于发起人能否帮助他们销售食用菌或者提供有关食用菌生产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至于协会该如何管理、如何运作、会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并承担哪些义务等却并不关心。

究其根源,是协会内部的股权结构异化。目前,在我国各类内生型专业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的股权结构是,股金由入会会员投入,多为现金股,且占有较高的比重,然后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分别对协会及股金的支配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协会会员入会至今并没有交纳股金,也没有设立监事会,导致会员参与协会管理和运行的热情不高,这往往使得民主流于形式,对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决策机制造成影响。另外,作为内生型合作社,协会理事会主席在协会的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协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通常是由理事会主席与其他理事进行磋商。从一定层面看,这属于较为典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治理机制,处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合二为一”的状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协会的委托代理成本,但是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协会发展壮大的后劲动力不足。

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协会由于尚未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造成其内部组织制度不完善,无章可循,缺乏约束。因此,协会的组织管理只能在低水平上运行。协会内部成员的契约意识、合作意识不强。协会的主要功能及会员间的合作多数情况下都仅停留在生产环节和技术服务层面的简单结合。虽然,协会在这种情况下运作,不会产生过多的内生交易费用,但是限于目前协会自身的规模及功能,在对外开拓市场、寻找客源的过程中,势必会发生较大的外生交易费用,为协会的良性运行带来负担。

2、利益分配机制

食用菌产业规划 篇3

(2010年—2015年)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深化,丹麻镇锦州村计划依据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为锦州村民致富奔小康探索一条新的途径,为加速发展锦州村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锦州村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目的意义

可充分利用锦州海拔比较高,气温相对低,小麦种植面积大,秸杆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畜禽粪便充足的自然优势,发挥食用菌生产用水少,生产条件要求低,技术简便易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持续、高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性意义。

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状

锦州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历史,主要以平菇、香菇等品种零星种植为主,从2007年开始引进和试种双孢菇,取得了初步成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后来由于所种植品种产量低、病害严重、销售渠道不畅等多种因素,严重挫伤了菇农种植积极性,致使现在锦州无农户种植食用菌。

(二)发展条件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锦州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8℃,极端最高气温为30.3℃,极端最低气温为-26.9℃;年相对湿度6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

2、技术简单易行,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双孢菇生产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50米长度的大棚年收入达10000元左右,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同时,双孢菇生长期一般都在当年夏秋或秋末至第二年春,正值锦州农闲时间,种植双孢菇可以变农闲为农忙,实现周年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3、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锦州是粮食主产区,小麦秸秆和牛粪资源丰富,小麦秸秆和牛粪等又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4、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村上成立了食用菌专

业合作社,合作社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有农科岗位工作人员3名,村有农民技术员,技术服务体系健全,为双孢菇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市场前景分析

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保健与药用价值的微生物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食用菌将备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据中国食用菌行业规划测算,到201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将达到650万吨,人均消费量达到3公斤,食用菌将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但是,目前国内生产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且国内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食用菌少,食用菌产品也因此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目前来看,锦州双孢菇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

2、生产规模小。近年来,锦州种植双孢菇生产总面积不到20亩,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无加工能力。锦州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村内尚未建起食用菌加工企业,制约了食用菌的规模化发展。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为突破口,狠抓菌种生产、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重点,在生产布局上以锦州滩为主,以示范基地为示范点,坚持生产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连片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稳步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带动锦州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特色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经济“3R”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走绿色、生态、清洁的食用菌生产发展之路。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3、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按强化政府引导,突出开发主体,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种植,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抓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试

验和推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水平。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计划建成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温室大棚100座,大棚占地面积达到50亩以上,按照一座大棚平均食用菌产量1000公斤计算,2015年总产量达到200吨,按照每斤食用菌按照2元计算,实现总产值40万元。示范基地总产值达到10万元。锦州村菇农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1200元。

(四)产业布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把重点应放在市场占有率高、农民易接受、成本低的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上,以中低档菇为突破口,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真正起到示范辐射带动效应。高档菇要打好时间差,抓好反季节生产。要以双孢菇、香菇等菇类为重点发展品种,同时进行金针菇、木耳等各类品种的推广。锦州村应重点发展双孢菇、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在生产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加速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五、建设重点

1、示范基地建设:本着优质高产原则,建成1—2个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分之一左右的农户户均建成一座双孢菇大棚。

2、菌种繁育体系建设:以示范基地为依托,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重点建立以菌种选育、分离、培养、灭菌为核心的菌种试验,规范菌种生产市场,为菇农提供优质菌种。

3、流通体系建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保证食用菌销售渠道畅通,增加鲜菇外销量。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规划全面实施后,到2015年,预计种植专业户累计达到100户,年产鲜菇达到200吨,实现产值40万元,种植户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200元。

(二)社会效益

规划的全面实施,将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使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增强生态建设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使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三)生态效益

规划的实施,不增加新的有害物质。食用菌生产虽有药剂的运用,但只是为消毒灭菌,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环境条件,不会残留,也不会带入环境中,属绿

色食品生产。生产中消耗的主要原料是作物秸杆、牛粪等,可减少燃烧量,减少烟量排放。同时食用菌生产后的菌袋为优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净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

七、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镇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安排。镇上成立以镇政府镇长为组长,涉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2、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锦州村群众收入水平低,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建设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技术培训,加强食用菌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菇农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懂技术的高素质菇农,帮助菇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材料,合理调整种植茬口,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作用是及时推广食用菌优良品种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提供食用菌生产及市场信息,提高菇农的科技素质,促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建立食用菌培训中心。二是建立食用菌技术服务与信息中心。三是建立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四是培育食用菌消费市场,形成食用菌文化。

4、借鉴外省先进经验。要走出去,不能局限于本辖区内的生产水平,要到外省去考察学习,特别是关注整个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站的高,才能看的远,不仅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要站在国际化、市场化、高科技化的思维高度来统领和谋划锦州村食用菌产业的宏伟蓝图。

5、完善标准和检测、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食用菌菌种培育标准化规程,安全生产标准化规程,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并实施全程监控。(2)建立食用菌产品检测监测体系,实现食用菌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要求。主要内容为建立质量监测中心,保证食用菌生产从环境、水源、种子、操作规程、加工、包装整个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

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篇4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随着日光温室由川区向沿山区的扩展,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xx区委、区政府把沿山冷凉灌区定位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各乡镇采取措施,加大了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力度,使双孢菇生产在近3年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沿山冷凉灌区集中,产品远销香港、新疆、西宁、兰州、金昌等地市,已成为我区特别是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增加农民的主要优势产业之一。

1、种植品种。

全区食用菌种植品种主要以平菇、双孢菇为主,附带种植少量的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

2、种植规模。

全区生产平菇约xx多万袋,年产量xx万公斤,年产值xx万元;生产双孢菇xx万平方米,年产量xx万公斤,年产值xx万元;生产香菇xx万袋。

3、种植区域。

全区食用菌生产乡镇有xx个,其中平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清水、武南、高坝、大柳、羊下坝、中坝、金沙、金塔等;双孢菇生产规模较大的乡镇有永丰镇、金山乡、谢河镇、河东乡、新华乡、松树乡、丰乐镇、五和乡、西营镇9个。

4、菌种生产和市场销售情况。

全区生产食用菌菌种的单位和个人有5家,年产各类菌种100万瓶。菇品营销企业和个人有10多家,日购销菇品3—4吨,除供应本地市场,主要销往新疆、内蒙、浙江、河南、西宁等外省市场和省内的兰州、金昌、酒泉等城市。

二、呈现的特点及优势。

1、规模化优势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生产已整合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规模、有组织的稳定生产,初步形成了以武南、大柳、金塔、柏树、清水、永昌等乡镇为重点的平菇生产基地,以谢河、清水、丰乐、金山、清源等乡镇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2、资源优势凸显:

双孢菇生产逐步向水资源缺乏,蔬菜生产比较弱势的沿山冷凉灌区集中,出现了谢河、丰乐、新华、金山等为代表的生产专业乡镇,其双孢菇产量占全区的1/2以上。

3、经济效益明显:

按xx米长的棚计算,种菇每户平均纯收入xx-xx元,效益十分显著。

4、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

随着双孢菇生产的扩大和产地规模形成,谢河、丰乐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双孢菇营销协会”,初步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了双孢菇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

有些乡镇、农户已充分认识到食用菌的增收效益,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这一产业。尽管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但苦于资金不足,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有力的支持,致使这一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有些缓慢。

2、生产水平低。

我区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特别是香菇栽培技术难度很大,对生产技术要求又高,农户大多依据自己的生产经验开展生产,栽培技术不规范,造成灭菌不彻底、污染严重、产量低,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生产规模小。

目前全区双孢菇生产面积只有40万平方米,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加工能力不强。

我区食用菌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在我区境内尚无专业的菌品购销企业来收购、加工,导致菌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完备的市场化运作体系。

四、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按照“设施简易化、规模连片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优化区域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园区建设、菌种生产、加工销售三个重点,做大做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促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xx年,全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xx亩以上,总产量达到xx万吨。基地总产值达到xx亿元,沿山冷凉灌区xx个乡镇农民人均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收入达到xx元。

五、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为食用菌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

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强食用菌菌种的管理,进行资质审查,清理整顿一批不合格的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保证优良菌种的选育、提纯、保藏,使菌种的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4、加强技术合作,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研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合作,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抽调专家和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食用菌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5、强化技术培训,健全服务网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科技入户工程,分期分批对乡镇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同时,采用冬季培训,春季宣讲,上门服务,专题技术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区、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生产群众的系统培训,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写意花鸟画的审美艺术下一篇:会展活动风险管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