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新闻摄影十篇

2024-09-12

专业新闻摄影 篇1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播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纸质媒介日渐萎缩, 新型媒介形态不断推陈出新。伴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及网络传播的普及, 各种媒介间泾渭分明的壁垒被逐渐打破, 形成了互相融合的局面, 即“媒介融合”。

研读以往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 可以发现传播学界和业界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仍未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媒介融合”可以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也可将“媒介融合”描述成“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等多渠道融合”。2笔者基本同意上述观点, 同时认为媒介融合并非是简单的不同媒介间技术功能的叠加和整合, 而是一种功能结构性的变化, 融合后的新媒介增大了传播的信息容量, 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目前, 面对整个传播环境正发生的巨变, 基于传统新闻摄影的创作方法及传播模式而建构的新闻摄影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同今天的新闻业一样, 正面临重大变革。因此, 此时探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具有时代意义。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对新闻摄影人才的新要求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 要求有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蓬勃兴起的新媒体, 具有全能传播特点, 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 覆盖了传统媒体拥有的所有传播载体。3对于服务于新媒体的新闻摄影者, 要求是具有跨媒体技能、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跨媒体技能是指新闻摄影者是即会拍又会写的“多面手”, 能对文字、图像、声音进行后期的处理、整合、剪辑, 并且能应用博客、微博、播客、Facebook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跨学科知识是指新闻摄影者应具备复合知识结构, 除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技能外又通晓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知识, 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信息的提炼与传播进行分析。跨文化思维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新闻摄影者能充分了解影像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与沟通的特殊优势, 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人才培养的变革

培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摄影人才是媒介融合视域下对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 前文所述的具备跨媒体技能、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的复合型全能人才将成为新闻业的急需。长久以来, 我国高校新闻摄影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要为基础, 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当下新媒体所需的“三跨“人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新闻摄影人才培养模式需变革升级, 整合教育资源, 重新规划课程设置, 建立一套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新的高校新闻摄影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校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及课程设置重新规划

目前高校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及课程设置体系是遵循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而制定的,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围绕单一媒体形态进行设计。从媒介融合的视角来看, 其中最大的症结就是新闻摄影专业课程设置过分细分, 人为割裂了网络、报纸、广电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技能的培养。为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高校新闻摄影教学新的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不同媒介形态专业间的壁垒, 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及跨媒体思维的全能型新闻摄影人才。

高校新闻摄影课程体系整体上要向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性改造。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使学生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影像拍摄实践能力, 掌握各种传播技巧, 熟悉跨媒体运作, 从而建立一套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精专业、跨媒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配备上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扎实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普适性知识教育;二是宽厚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教育;三是具体的不同类别影像创作的实践锻炼;四是专业的工作方法和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五是职业素质及道德教育。

在建立一个“跨媒介跨专业的融合性模块体系”的目标基础上, 把融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摄影技术、媒介经营与运用的融合;二是教学、实践的融合。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下的每一门课程都能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一个灵活、多变、开放、务实的课程体系, 并且有一定的扩充性, 可随着媒体的发展而发展。

四、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的新闻摄影教育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面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应对, 认真思考, 从多方面下功夫, 力求全面提高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的质量, 笔者针对现有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来给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献策。

1. 对学生合理引导, 科学管理, 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高校管理人员应不断研究适合新闻摄影专业学生的管理方法, 对学生正确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主动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原有被动学习的状态。

2. 按社会需要调整高校新闻摄影专业的定位与方向, 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能型人才

高校中专业的定位与方向设置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因此, 办学高校为适应媒介融合对新闻摄影人才的需要, 应主动调整新闻摄影专业的定位与方向。在办学中整合原有教育资源, 优化现有课程设置, 以培养“三跨”型的全能人才为己任。

3. 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立体化的实习实践平台

新闻摄影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 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建构一个多层次、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界与业界联姻, 共育人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学设备, 加大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

一支稳定高素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要对所授专业能做到深入研究, 随时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 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高校也应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 促进师资队伍主动研究新闻摄影教学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学校也要与市场接轨, 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当今先进的设备器材, 不和社会脱

艺术类院校实践类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作用的探索

冯维维黄萍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620)

摘要:本文简要综述了艺术类院校实践类课程的定义、以往研究成果和目前国内开展此类课程的情况, 以及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定义和现状。我们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社会实践的探索, 提出艺术类院校开展实践类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策略。

关键词:实践类课程;审美价值观;艺术类院校

一、艺术类院校实践类课程

1.实践类课程定义

实践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可以说是各专业教学中的核心课程, 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一种动态互动的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实践类课程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中心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并最终回归于实践的过程。

在艺术类院校中, 实践类课程是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入学之初, 通过教师的专业介绍和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等信息, 了解了自己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 但只有他们真正开始进入实践类课程时, 才能算是真正走向社会就业的第一步。

2.国内外艺术类院校实践类课程开展的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实践类课程在设计教育发展的30年间经历了由强渐弱的过程, 在“创意是个大产业”的口号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逐渐走向过分重创意轻技术的偏激培养方式。对实践类课程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显示, 目前国内各类院校的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现状普遍问题是,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 忽视了实践性, 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新意, 过于依赖课内教学。

国外学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 理论研究的高度得以进一步提升。他们提出, 实践类课程是把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意识与信息处理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我规划与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作为贯穿于学习中的重要目标。国内艺术类院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国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的艺术类教育中,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1.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

轨。

综上, 媒介融合的实现是传媒业的重大变革, 同时也是高校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能顺应时代的变革, 迎接挑战, 依据社会与传媒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迅速及时的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模式, 才能真正的提高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的水平,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可用之才, 促进高校新闻摄影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支配着人生的兴趣、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审美价值、利益价值观、真理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构成了人类丰富复杂的价值观念系统。审美价值沟通了真和善、科学和道德, 它是多种价值形式的载体, 审美价值本身的综合价值本质, 不同领域内的价值相互影响, 审美价值往往处于所有价值相互渗透的中心。

审美价值观是人从美学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标准、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也可以说审美价值观是一种美丑观, 关系到人们喜爱什么、厌恶什么, 是人们分辨美丑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审美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 是人生价值观体系中最有泛化色彩和渗透力的一种价值观, 它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学业、就业、社会关系等其他构成面的价值观产生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2.实践类课程与审美价值观

审美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是伴随着情感愉悦的产生而长久地驻扎在人的心灵和灵魂里的, 它可以具有认识世界和自我认识、教育和自我教育、价值取向和享受等意义。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对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不是一种简单的灌注和疏导, 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改变和长久的影响。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最强的年龄阶段, 在此时期通过大量学习实践和更多的人际交往, 个人能力会得到更广泛的锻炼, 性格认知将会逐渐定型, 这时形成的良好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 将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带来良好的终身影响。所以艺术类院校的实践类课程的研究更有必要在深入体现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上下功夫, 发掘出他们审美的特点, 与社会上各种文化形式、文化活动相衔接和结合, 实现影响其审美价值观的作用。

三、开展实践类课程提高审美价值观的策略

1.开展实践类课程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中广泛争论的重点是电脑技术对于创意是帮助还是限制, 而对于动手制作类的实践类教育则较少关注。在浮躁的社会思潮下急功近利的想法正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 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实践中获得答案, 课堂灌输、笔记、考卷逐步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大学生正处于审美价值观逐步成长培育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艺术教育引导对他们的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 Hong Kong, June5, 2001

[2].董年初, 《媒介融合与政府监管》,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p18, 2010年, 浙江大学出版社

[3].黄楚新, 《论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p122, 2010年, 浙江大学出版社

[1]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 Hong Kong, June5, 2001.

[2]黄楚新主编,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2010年,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专业新闻摄影 篇2

一、新闻摄影概念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的手段报道新闻。它是一种形象, 是形象新闻, 而不是传统的文字。新闻与摄影从字面上来看, 似乎没什么联系, 但是实质上, 新闻和摄影息息相关。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可以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摄影的影响则又可以反应新闻的内容, 所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闻摄影, 如果缺失了任何一个因素, 都不能被称为新闻摄影了, 因此, 新闻摄影必须是“新闻”和“摄影”的综合。在我们的生活中, 绝不缺乏摄影的素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摄影都能被拍成新闻, 有些图片非常的生动形象, 但是它真只能被称为生活图片, 不具备新闻特点。

1. 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

现代人类获得新闻消息的来源主要包括三大途径:通过报纸、杂志等视觉媒体;通过广播等听觉媒体;通过电视、新闻纪录电影、互联网等视听觉媒体。新闻摄影图片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和文字的堆积, 而是具体的影像和生动的语言描绘, 语言是分国界的, 但是图片是无国界之分的, 新闻摄影图片可以说是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

2. 新闻摄影具有现场纪实性。

新闻是具有现场纪实性的, 我们不能随意捏造一段故事, 然后把它当成新闻来看, 新闻必须是时事, 是生活中所发生的最真实故事,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的一部分, 同样的, 它也具有现场纪实性, 当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 必须保证是真实客观的, 时间、地点、人物都是有依可查的, 切记不能造成虚假新闻。

3. 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

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 观众通过观看到新闻摄影的图片或视屏, 可以对新闻有一个更真实、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 从而了解到新闻的全部内容。

4. 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新闻形象, 不是艺术典型。

摄影的种类很多, 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广告摄影等等都属于摄影的范畴, 但是新闻摄影与这些摄影是有区别的, 新闻摄影的对象必须是新闻形象, 是有一定价值的形象, 所以, 我们应该对新闻有很强的敏感度以及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拍摄出好的新闻, 有内涵的新闻。

二、新闻摄影的特性

新闻摄影有三个基本特性, 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新闻摄影由两大基本要素构成, 即新闻和摄影。在这其中, 新闻是主导因素, 它处于支配地位, 它决定了新闻摄影的内容、手段和目的。因此, 新闻摄影, 首先必须是新闻, 其实才是摄影。新闻摄影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真实性, 众所周知, 新闻是反映时事的, 是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 但是现在的新闻逐渐偏离了真实性的特点, 很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受到利益的驱动, 歪曲事实, 捏造事实, 严重威胁到新闻的真实性和社会的诚信。新闻摄影是借助于摄影手段, 把一段故事具体地再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它的形象直观性, 使它能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 让所有人都能够一目了然,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用文字描绘得再多, 都不如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来的直接, 有了形象直观的新闻摄影, 能够让人们对新闻的事实有个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三、新闻摄影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

语言和文字都需要人们借助想象和逻辑思维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 而新闻摄影图片却是具体、直观的, 能给人“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直观性, 使之成为全球通用的人类语言。在现在这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 图像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新闻的最直接手段,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环境之下, 新闻摄影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无论是报纸, 还是杂志网络, 摆在头条的大部分都是那一张张“靓丽”的图片, 新闻摄影也常常成为报刊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利器。举个最平常的例子, 一张报纸摆在报摊上, 什么内容最会吸引你, 很明显, 就是封面的那一张新闻摄影图片, 正是因为这一张图片, 带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你想要去了解、观看并购买这份报纸。

1. 新闻摄影是图文结合的有效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

传播学中的“双通道编码理论”指出, 人类有两个相对独立的认知系统, 一个侧重于接受和处理语言信息;另一个侧重于接受和处理非语言信息 (如图像信息) , 它们独立地进行编码, 再存储在记忆库中。因此, 用不同感知系统的通道接受信息, 能够增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一份集合了摄影图片与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摄影报道, 一定比单一的文字或图片更加吸引受众的眼球, 也会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可见, 新闻摄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

2. 新闻照片可作封面,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图像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照片作为报纸的头条、杂志的封面呈现, 因为大多数人们在阅读新闻时, 首先会被更有冲击力的图片所吸引, 其次才会有阅读文字的欲望。当前, 很多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者, 而是浏览者。新闻每天都会不断的更新, 新闻的类型之多, 内容之广, 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面对这样多的新闻, 人们不可能一条一条的去看, 因为他们没有时间, 更没有耐心, 所以他们只会匆匆浏览一遍, 然后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进行仔细阅读。而新闻图片就充当了这个吸引读者的工具, 当新闻图片展现在人们眼前, 就会引发人们对其的想象和思考, 让他们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感觉, 想要快速去新闻中搜索出有用的资料, 从而了解新闻内容的来龙去脉。

3. 新闻摄影可作导读图片, 提示报、刊上文章的内容。

现在新闻阅读已经步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图片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到各种信息, 找出其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当前这个生活节奏较快的时代来说, 人们更需要这种“一目了然”的感觉, 可以说新闻摄影也满足了当今人们对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渴求。照相机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定格拍摄主体的瞬间影像, 而新闻摄影报道在几百甚至几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将事件予以凝固, 用新闻现场当中一个片段的画面来传达出新闻里的主要信息。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 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摄影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在当今大时代背景下, 新闻摄影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只是针对新闻摄影做了比较浅显的解析, 旨在加深人们对新闻摄影的认识程度, 推动新闻摄影的发展。

摘要: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 其中包括了新闻采访、编辑、摄影等等各个方面。在新闻传播专业中, 新闻摄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就新闻摄影这一概念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新闻传播,摄影,概念,特性

参考文献

[1]邓金.论新闻摄影中的审美信息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06) .

[2]郗斌.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新闻摄影图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06) .

[3]王衍宁.电视新闻摄影中画面的功能和作用探究[J].中国报业, 2013, (08) .

专业新闻摄影 篇3

tion)和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支持进行。

这份报告基于参加2015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专业摄影师所填写的一份网络问卷调查,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56名摄影师参与。这是第一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国际性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每年还将会跟踪数据的变化,了解专业摄影师的情况并研究数字化时代对他们生活状态的影响。以下,我们对该报告择要编译,如读者有兴趣可前往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官网下载完整版本。

图片,是新时代的交际中心。报道摄影师们每天负责不断地制作、加工和传播专业图片,但这个职业本身往往被忽视。他们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回报,正面临着什么问题和风险?

2015年,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职业摄影师参与荷赛,其中有1556名受访者回答了我们的问卷,包括60多个问题。

调查的主要结论

1. 职业报道摄影群体以男性为主,85%的受访者是男性。

2. 受访者中,大多数(60%)为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

3. 3/4的受访者是全职摄影师。

4.当被要求确切指出他们的职业角色时:40%的人说他们是摄影记者

(Photojournalists),30%的人说是纪实摄影师(Documentary Photo-

graphers),14%的人说是新闻摄影师(News Photographers)。

5. 事件新闻报道是受访者拍摄的主要类别(19%),其次是个人项目(18%),再次是肖像(14%),最后是运动(10%)。

6. 摄影师基本上都是独自工作。(80%的受访者指出)

7. 参加此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超过一半的(54%)摄影师专心于拍摄照片。绝大多数(93%)摄影师指出,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只拍照片;有1/3的摄影师做视频工作,有的是工作要求,有的是既拍照片也拍视频。

8. 在我们的样本中,大多数摄影师都受过高等教育,2/3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但同时有1/4的人没有接受过摄影教育。

9. 摄影师的收入非常低,3/4的受访人每年通过摄影得到的报酬少于40000美元,1/3的人每年只能获得10000美元甚至更少。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收入和经济情况感觉良好。

10. 未经授权并不付报酬而使用照片很普遍。在这项调查中,大多数摄影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多数人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11. 摄影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职业,有超过90%的人称在工作中他们的生命和身体容易受到伤害。受访者认为,南美洲、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欧洲和北美最为安全。

12. 受访者认为,数字化时代中,摄影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更复杂,不确定因素也更多,几乎所有摄影师都认为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摄影师也说,在当前情况下,某些道德准则在有些情况中是很难坚持的。

13. 拒绝新闻操纵(Manipulation)是一个行业共识,76%的摄影师认为新闻操纵是当下很严重的问题。不过,在自我定位为新闻摄影记者和新闻摄影师的受访者中,75%的人说他们从未改变过照片,但有25%的人说他们有时会改变照片内容(除了裁剪)。

14. 当被问到是否有提前筹划或摆拍照片时(比如:让被摄者摆好姿势、重复某个动作,或等待摄影师抓拍),36%的人说从来没有,52%的人说有时候有,将近12%的人说他们至少一半时间是这么做的。

15. 只有10%的摄影师没有改变过原始文件, 51%的人说他们经常通过改变对比度、色相、色调或饱和度来进行调图。

16. 虽然有些人认为业余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对他们的生计构成了威胁,但大部分摄影师对此持中立态度,或者是把它看作一个积极的发展状态。

17. 当谈到网上工作,63%的被访者表示个人网站对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而超过一半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是工作的一部分,仅有11%的人从不使用网络。

18. 在这项研究中,Facebook对摄影师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社交网络平台,是62%的人的首选,而26%的人会将Facebook作为其次或者第三个选择。Instagram和Twitter紧随其后。

19. 3/4受访者表示他们从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很多,40%的人表示不涉及经济,而23%的人说这已是经济行为。

20. 尽管经济回报比较低,也面临很多行业挑战和工作风险,但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摄影师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工作具有创造性,其他方面获得了较高回报。2/3的受访者表示选择报道摄影工作是很开心的,55%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身份,教育背景及培训情况

身份:参与本次调查的摄影师来自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拉圭、越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查涉及他们的民族、国家、住宅以及他们在其国家的主要工作。85%的受访者是男性。在年龄方面,30~39岁,40~49岁这两组占所有受访者的2/3,年轻的20~29岁组和稍年长的50~59岁组受访者略少。

受访者来源地区:57.2%来自欧洲,9.2%来自北美,11.5%来自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2%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太平洋诸岛,22.3%来自亚洲,3.1%来自非洲。

nlc202309082147

教育背景: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总体来讲,年轻摄影师和女性摄影师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样本中,自由摄影师(个体经营者)共有926人,其中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73%,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27%;在职人员有592人,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占68%,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占32%。

在我们的调查中,欧洲摄影师的教育水平往往较好。65%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与其他地区相比占到80%左右。尽管大多数摄影师具有大学学历,但1556名受访者中只有不到1/3的人表示接受过摄影培训,1/4的摄影师表示自学摄影(从同行或者导师那里学习)。在欧洲受访者中,自学摄影的人占22%;在南北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个数字是33%,北美和澳大利亚是33%,亚洲和非洲是33%。

我们惊讶地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与其接受的教育培训类别几乎无关。而且,受访者们没有觉得大学课程对他们的工作很有用,在未来,通讯技能、演讲技能、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及企业家精神将有助于报道摄影师更有效地工作。

受访者还被问及接受的技能培训,以及在将来应为摄影师提供什么培训体系。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摄影技巧”培训是必须的,60%的人认为应该掌握视频拍摄技能,多数人还认为通信网络、社交媒体、预算、手机摄影方面的培训都是需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受访者更支持专业培训机构提供这些技能培训,而自由摄影师更在乎提升营销、财务和演讲能力。

工作模式和报酬

工作模式:摄影行业个体经营者比率很高,参与本次调查的60%受访者是自由摄影师。这可能因为职业摄影师容易失业,而且最近几年传统媒体衰落,摄影师被解雇的速度超过了文字记者。但工作模式具有地区差异,南半球的自由摄影师比例较低。

自由摄影师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男性摄影师比率低于平均水平(60%),仅占到46.6%,而女性摄影师的比率高于平均水平,达到72%。相当高比例的男性摄影师表示相对于整个行业及女性摄影师,他们签的多是长期合同。这表明男性拥有更稳定的工作。

在报道摄影师中,有两大类别的雇主,一是报纸和网站(印刷版和网络版),有近1/3的受访者被其雇佣,二是新闻或摄影机构,约占1/4。我们所指的新闻机构,如路透社和法新社,作为媒体机构,专注于24小时文字和影像报道。而摄影机构一般只销售图片或视频而没有文字报道。在受访者中,除自由摄影师外,也有很多人与一家大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然而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被大公司雇佣。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与大公司或小公司签订短期合同,这个有趣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

1/5的摄影记者表示他们受雇于报纸业,这提醒人们尽管面临很多挑战,纸媒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欠发达国家。杂志(8%)也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新闻网站的雇佣比例非常低,在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只有3%。

欧洲是自由摄影师比例最高的地区,占到69%,中美州其次,占48%,亚洲41%。而为报纸和杂志工作的自由摄影师,从中得到的收入仍是至关重要的。

回报:不同地区的市场不同,北美和欧洲摄影师的回报较高,而非洲、中南美地区较低。许多摄影师即使是媒体单位或新闻/摄影机构的全职摄影师,仍需要做一些其他工作来补给生活,仅有43%的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摄影。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摄影师的收入?从调查中分析,因素有区域、性别、年龄、多媒体内容制作分工,以及工作内容(只拍照的人收入少)。

使用设备及工作方式

相机:数码相机的使用非常普遍(占到98%)。然而,胶片相机仍在被使用。受访者中几乎1/3的自由摄影师表示他们仍然使用胶片相机,这个比例高于在职人员(19%)。本次调查中,欧洲摄影师(31%)是胶片相机的最忠实用户,不过与北美(28%)、中南美(22%)、亚洲(18%)和非洲(27%)相比差别不大。

格式:参加本次调查的摄影师中,有69%的受访者使用RAW格式而不是JPEG(31%)格式拍摄。仅有4位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格式。

录像:调查中有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既录像也拍照片,而且以年轻男性为主(39岁左右)。在职人员拍视频的比例大于自由摄影师。而与欧洲相比,南美、中美和非洲的摄影师更可能将拍视频作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多媒体:有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其中,年轻摄影师更可能在多媒体团队中工作。与自由摄影师相比,在职人员也更愿意就职于多媒体团队。

其他设备:手机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拍照工具。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使用手机拍照,而几乎一半(47%)的北美摄影师使用手机拍摄。在中南美、非洲及欧洲,约有1/4的摄影师使用手机拍照。使用无人机拍摄的人较少,主要是欧洲和亚洲的年轻男性摄影师。仅有不到10%的摄影师使用第一视角运动摄像机,21%的人会使用音频记录。

运用社交媒体

运用网站和社交媒体展示作品、获取回报、与各团体取得联系,在参与调查的摄影师中是一个普遍现象。

与在职摄影师相比,自由摄影师往往更充分地利用个人网站,92%的自由摄影师有个人网站,而有个人网站的在职摄影师仅为44%。

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受益于社交媒体,23%表示他们获得了直接经济收益,40%的人表示还未获得收益,尽管如此,在本次调查中仍有1/4的摄影师说他们没有从社交媒体中受益。但总体来说,摄影师展示了社交媒体吸引人的一面。

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方面,性别和年龄的区别非常明显。76%的女性摄影师认为社交媒体是非常重要的,而男性仅有61%。从区域方面来看,北美摄影师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也是获益最多的,而亚洲摄影师使用最少。年龄方面,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35.5岁,而从不使用的摄影师平均年龄为47岁。

nlc202309082147

摄影师的观点

在这个调查中,1556位摄影师都有机会对他们的职业自由发表任何意见。以下是从开放式问题中选择的一些意见。

摄影师应该做什么?

1. 我们生活在最迷人的社交时代。沉迷于摄影的潜力,非常努力地工作,使它变得越来越精彩,如果有人愿意知难而进将会有无限潜力。

2. 摄影师们应该聚在一起,更多交流,而不是独自去克服困难。

3. 摄影师们必须团结起来保护版权。我认为这是摄影师遇到最大的问题。

4. 我们应该倡导成立一个机构,来制定服务客户的报酬和待遇标准。

如今的摄影业

1. 我认为摄影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2. 摄影业已经饱和了,老套、平凡的照片已经过多。

3. 我担心“摄影师明星(photographer stars)”时代的到来。

4.一个将摄影作为全职工作的自由工作者,我能做的是继续我的工作,不再迷茫。

5. 如今,优秀的新闻摄影和记实摄影作品更多展示在画廊里,胜过了新媒体。

7. 在大多数人心里,摄影变得非常容易。许多人不了解摄影师拍摄一张图片背后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是讲给专业摄影师的。像我常说的:“如果你为了赚钱,那请不要成为一位摄影师,我们没有从工作中受益。”

8. 最让我沮丧的是,我们的媒体和机构领导只关注社交媒体上有多少粉丝和关注者。我们单位没有精力大量投入社交媒体,也不必关心照片美不美,只在乎Instagram上成千上万的跟帖者(关注者)。

9. 我们被训练去复制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创造力。我认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为社交而拍摄,为了更容易在屏幕上阅读而简化图像,复制其他受欢迎的拍摄风格。

未来的摄影业

1. 商业摄影还在继续发展。

2. 我们应该讨论一下,未来什么样的新闻媒体对我们有用。是纸质出版还是完全线上阅读?优秀的作品是有广泛需求的,但摄影师们通常努力创作只是为了谋生。

3. 我认为摄影师应该接受其他媒介,融合更多技能。

4. 我对摄影的价值和未来是乐观的。我关心和担心的是未来摄影师的价值。

5. 归档整理图片是非常重要的。

自考新闻专业新闻摄影课学习技巧 篇4

优秀的摄影作品能吸引人的眼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若想做到一个好的摄影家,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前提。新闻自考专业开设的新闻摄影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教材,涵盖了扎实的摄影基础知识,只有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结合实际进行操作。以往,很多学员都为没有找到正确、快捷、轻松的学习技巧而感到无所适从。

在这里李克教授根据从事自考新闻教育工作的多年实践经验,向我们讲述如何学习摄影的技巧。

首先,从学习方法入手。

1.制定科学的考试计划。

国家在每年的一月和十月都会开设新闻摄影的考试,本质上学员们有充分的时间备考。

2.全面掌握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

课程分为技术部分和理论部分两大章节,至少要熟读5遍以上,要做到仔细、全面。自考涉及的范围很广,但都离不开课本内容,反复做练习加深记忆。

3.参加网上辅导。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参加网上或课外的一些辅导班,在自学的基础上加深对摄影的理解,能尽早通过考试。比如了解照相机常见模式的表示:

自动曝光――AE; 手动曝光――ME或M

自动对焦――AF; 手动对焦――MF

光圈优先式自动曝光――AV或A; 快门优先式自动曝光――TV或S

程度控制式自动曝光――P

4.详细的笔记。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大部分都已经工作,对于记忆知识的能力显然没有上学那么强。特别是对于比较枯燥的纯理论摄影知识而言,详细而周密的笔记是最为关键的,记得牢固就会熟练,考试时必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从记忆方法入手。

1.时间记忆法。比如摄影艺术的发展:1839年3月,“摄影术”首次出现;同年8月,在法国“达盖尔摄影术”诞生;19世纪中叶,摄影技术传入中国;1927年10月10日,我国第一本摄影美学著作《半农谈影》在北京出版。

延伸的.记忆必能加深印象。

2.交流记忆法。平时可以与一起学习的朋友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交流,采用讨论法,提问法,抢答法,从而加深了理解。

3.绘画记忆法。勾画出一个框架,像食物链一般延伸下去。比如摄影是什么?如何曝光?曝光和景深的关系?等等相关联的问题。

最后,自信的心态和清晰的思路。

1.不要把考试当作一种手段,而应该怀抱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2.认清考试的重要性,因为一年只有两次,尽量做到一次考过。

3.热爱生活,把摄影当成兴趣爱好运用于实践中。

4.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好的摄影素材来源于生活。

5.多与人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北京自考热线

★ 自考英语的学习技巧

★ 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习的九大技巧

★ 自考公共课的技巧

★ 应聘技巧:制作个人简历九大禁忌

★ 自考专升本学习方式

★ 自考:各类题型考场答题技巧

★ 自考冲刺复习考试必胜技巧

★ 书法学习技巧

★ WIN技巧:教你如何去除电子邮件类病毒的九大技巧

专业新闻摄影 篇5

一、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

在新闻图片中, 其图片具有直观性, 语言具有简洁性, 通过对二者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新闻的报道, 促进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新闻图片是新闻报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的传播形式, 它结合了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 此时, 新闻摄影作品与电影、电视的互动影像有所不同, 它所展现的形象是静止的, 因此, 新闻摄影是瞬间的、静止的作品。

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 对新闻摄影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 它不仅要具备新闻报道的五个基本要素, 分别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与何人, 还要具备新闻摄影的五个基本要求, 分别为求新、求真、求活、求情与求意。新闻摄影主要是利用瞬间的形象, 实现对新闻事实与新闻信息的揭示与传播, 因此, 要求新闻照片要具有浓缩性与丰富性, 具体是指其传递的信息要保证其浓缩与精华, 其展现的画面语言要丰富与鲜活, 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 进而读者才能够对新闻摄影作品留有深刻的印象。

为了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新闻价值性与艺术欣赏性, 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摄影记者要遵循新闻规律, 同时, 要追求新闻照片的新闻性、艺术性, 并且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对于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 要考虑其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 当作品对两种价值进行充分展现时, 该作品才可以称之为优秀。为了提升新闻摄影作品的双重价值, 要积极利用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 通过二者的运用, 才能够统一新闻的内容与其形式, 才能够生成精彩的瞬间, 此时, 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具有一定的感染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等。

二、构图在新闻摄影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 构图的重要性

构图在新闻摄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是由于构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新闻照片的质量与价值, 良好的构图才能够吸引读者的眼光, 使读者对其产生共鸣, 同时, 摄影照片的震撼力才能够得以显现。

在艺术摄影创作过程中, 对构图、用光等艺术手法均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新闻摄影对艺术手法的要求相对较低, 新闻摄影主要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现场感, 使其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因此, 它对于构图有一定的需求, 此点与艺术摄影具有相似性。在新闻摄影中对构图、用光等艺术手法进行高效的运用, 将获得意想不到、令人惊喜的效果。因此, 要求新闻摄影记者要对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熟练的掌握, 将技巧与手法等运用到自身的作品中, 才能够提高新闻摄影的质量。当记者遇见的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时, 要灵活地运用自身的知识理论与摄影技巧、艺术手法等, 此时, 其作品将充满灵感, 并且具有创造性、感染力与艺术魅力等。

构图理论中包括均衡式构图、变化时构图、紧凑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垂直式构图等, 对于这一理论, 摄影记者要将其铭记于心, 并对摄影前辈的摄影作品、摄影技巧与摄影手法等进行学习、总结与借鉴等, 对构图的精髓进行掌握, 并将构图进行全方位的运用, 在此基础上, 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够更具冲击力与震撼力。

(二) 构图的应用

在具体的构图时, 要遵循构图的要求, 具体的要求体现在画面、层次与主体等方面。在画面方面, 要保证其简洁与干净, 此时, 对于杂乱的背景要利用大光圈来进行处理, 使复杂的背景得到虚化, 进而作品的主题与立意才能够具有明确性;与此同时, 要保证画面语言的丰富性, 当读者看到图片时, 不必阅读说明, 便可以根据照片了解新闻事件。在主体方面, 照片的拍摄要坚持一幅照片体现一个视觉中心的原则, 一张照片的画面中不能同时出现数个中心, 一旦出现此情况, 则不能展现新闻主体的表现力, 因此, 在摄影过程中, 要利用镜头变焦或者被摄对象距离的改变, 对画面进行取舍, 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突出主体。

现阶段, 电子技术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 数码单反相机等得到了普及, 在此背景下, 为新闻摄影记者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器材基础, 同时其摄影的成本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在实际的拍摄现场, 摄影记者可以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 此时新闻摄影将摄影艺术、摄影技巧与新闻事件等进行了高效的结合, 从而新闻摄影作品才得以展现。

新闻摄影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拍摄过程中, 往往缺乏美感, 但通过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的积极、高效运用, 在新闻照片中将构图与用光等进行应用与研究, 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还能够提高作品的新闻价值与艺术价值等。

综上所述, 新闻摄影作品为了具有新闻性、艺术性、真实性与实效性等, 要积极利用摄影技巧与艺术手法, 在此基础上, 保证画面的简洁, 主体的明确与层次的清晰, 此时摄影作品才能够满足新闻摄影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洪云.新闻摄影中的影像艺术性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 2013.

[2]张莉琳.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篇6

1 手机新闻摄影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价值和作用

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手机新闻摄影成为了新闻摄影的重要表现形式,实际上简单的来说手机新闻摄影能够实现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图像截取,然后通过互联网等进行传播,另外摄影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记者,而是只要持有智能手机都能够成为摄影主体。

1.1 使得新闻报道更具大众化及个性化

智能手机新闻摄影就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大众参与性,当前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其他媒介,另外手机摄影功能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这就打破了传统摄影技术上的壁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手拍随手传也增加了人们进行拍摄的热情。例如:随着当前在我国微信、微博等各种社交自媒体的普及,草根新闻媒体人也随之出现,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新闻的专利,每个民众都可以成为新闻摄影人,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人。

传统新闻摄影记者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摄影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有时候很难在第一时间赶赴到第一现场,那么这时候民众就成为了第一现场的摄影记者,由于这些民众所拍摄的照片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拍摄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构图、新闻要素等,这样其所拍摄的新闻照片就成为了一种个性表达的方式,那么承载着个性化的新闻报道也就具有了个性化。

1.2 手机新闻摄影使得新闻报道更具社交性

根据搜狐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核心用户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社交网站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3亿人,社交网可以说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和各种手机App及各大网站相融合。当新闻报道和智能手机上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衔接后,也就相应的具有了社交性。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摄影报道过程当中,例如:新浪微博中,人民日报就会利用自己的微博账号进行新闻报道,新浪微博是集图片发布和文字发布为一体的自媒体,网友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利用智能手机通过微博发布出来新闻后,人民日报就会选取有代表性的草根新闻进行转发,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发布,另外我们知道新浪微博下人们还可以根据新闻通过新浪微博App进行互动和交流,这就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社交性。

1.3 手机新闻摄影能够还原第一现场

每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手持手机的摄影者可能在不同方位、不同角落、不同视角下进行摄影记录,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在这些民众的摄影作品传播中变得碎片化,例如:在昆明发生的暴动事件当中,有的网友拍下了血迹,有的网友拍下了受伤人员接受治疗的过程,有的网友拍下了暴动现场。这些碎片化的事件摄影图片能够让受众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使得受众能够通过碎片化的摄影图片还原事件的第一现场。新闻摄影在拍摄后第一时间的传播是最为重要的,手机新闻摄影搭载互联网就实现了这个要求,受众第一时间获取了现场的信息,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1.4 手机新闻摄影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新闻缺失

即时性的新闻摄影可以说能够将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直播,通常来说只需要几分钟,网民们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收到铺天盖地的事件新闻摄影图片,而传统新闻摄影却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说智能手机新闻摄影在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上即时性不强的缺陷。另外,很多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民众情绪问题,那么在拍摄新闻摄影的时候使用单反相机就有可能会引起群众的反感,而智能手机体积小,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所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替代单反相机来使用的,从这点上来说手机新闻摄影能够弥补传统新闻摄影对于敏感性新闻内容上的缺失。

2 手机新闻摄影存在的弊端

实际上手机新闻摄影虽然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作用和价值巨大,但并不是说其就没有任何的不足之处,手机就像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可以在摄影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行摄影,那么就有可能会侵犯到被摄影对象的隐私。另外还有手机摄影还使得很多人成为了事件的看客,而不去采取行动去制止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例如:在2014年长沙发生的砍人事件当中,在事件发生现场的记者看到现场的人都拿出了手机,基本上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看客,表现的非常冷漠,大众对于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似乎已经变得熟视无睹,手机摄影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心中原有的道德和伦理,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想的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手机去记录现场,而不是行动起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外,手机新闻摄影还存在文字匹配失实的现象,手机新闻摄影图片在发布的时候往往会进行文字的同步匹配,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失真的现象。

3 提高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的措施

当前新闻摄影已经不再是专业记者的特权,新闻事件的每个见证者可以成为新闻摄影者,草根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么在读图时代,更重要的应该是去提高手机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作用。

3.1 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的新闻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公众参与新闻摄影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基本上是空白的,这就使得在新闻摄影过程当中出现的伦理道德、侵犯隐私等问题迟迟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现今的法律体系,然后在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去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体系,从制度上去进行约束,使得新闻摄影从自律变为他律。

3.2 提高手机摄影人的素养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公民手机摄影技巧,保证摄影作品的瞬间形象性即照片的真实性,当前我国民众摄影人所拍摄的新闻摄影作品最大的不足就是形象性不强,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去宣传人们如何去更好的拍摄新闻摄影作品,如何在构图技巧、美学等层次去提高拍摄作品的质量。另外,除了提高公民的摄影素养之外还需要提高其新闻素养,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基本新闻报道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这种新闻素养深入民众的心。

4 总结

新闻讲究的是时效性,手机新闻摄影在搭载上移动互联网之后实现了新闻摄影作品几秒内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目的。手机新闻摄影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价值和作用重大,不仅能够实现新闻报道的大众化及个性化、社交性、还原第一现场,还能够做到对传统新闻报道的新闻缺失的弥补,但是其所存在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尽快提高手机摄影人的素养。

摘要:新闻报道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图文并茂”,另外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已经逐渐的进入到了读图时代,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当前已经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文章将以手机新闻摄影作为研究对象,重点侧重于对其在新闻报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方面。

关键词:新闻摄影,报道,智能手机,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欧亚,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2]周怡,姜岩.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J].新闻界,2009(1):76-78.

高校新闻摄影现状与发展探究 篇7

关键词:高校,新闻摄影,师资,教学理念

一、引言

新闻摄影是人们借助于摄影器材形象记录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并对之进行适当加工的过程。在此过程, 摄影主体使其理想情感、主观意志和摄影技法同摄影客体有机结合在一起, 是一项高深复杂的艺术。网络、通讯和数码摄影飞速发展、摄影机的性能不断优化和教学理念的变革等, 为新闻摄影提供了强大原动力, 但我国目前的新闻摄影事业存在师资不足且水平不高、教学理念又相对落后等弊端, 因此对高校新闻摄影进行剖析并探究其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二、高校新闻摄影的现状分析

新闻摄影教育是关系国家新闻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环节, 故高校对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它的发展水平, 然而现在高校的新闻摄影受到了如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

1、新闻摄影教育受到的重视不够

新闻摄影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曾经开设过此专业, 却很久不招生。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对高校专业调整后, 各大高校就没有开设新闻摄影专业本科教育了, 而被归入新闻学专业, 且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不同一, 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偏低。

2、新闻摄影教师数量少、质量平、理念旧

新闻摄影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严重制约着新闻摄影教育的发展。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 从事新闻摄影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对减少, 导致师生比例 (约1:100) 严重失衡, 使得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均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显然这种失衡会使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始终无法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 难以突破艺术摄影的局限, 达到新闻摄影对摄影艺术的要求, 这种矛盾的运动结果就是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

此外, 新闻摄影教师的水平亟待提高。首先, 客观上由于我国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摄影教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1950年吴印咸才取得中央的批准在北京电影学院开设摄影专业, 故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水平跟国际水平仍有一大段差距。其次, 现在从事新闻摄影教育的教师大多都是从非摄影专业转型而来, 他们有的只是摄影爱好者, 没有对摄影进行深入的研究, 理论知识欠丰富;有的教师多是传统新闻业教师, 文字功底较好, 但摄影水平不高, 实践不足。这导致很多高校新闻摄影老师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无法帮助学生培养和塑造创新能力, 使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只追求画面形式却忽视内容, 或者有画面内容但形式缺乏创新, 无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再次, 高校选拔新闻摄影教师的方式不合理, 选拔要求与其他学科同等起来。有高深造诣但学历低的教师不受重用, 新闻摄影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又因没有足够的职称和学历而被拒之门外, 故高校真正合适的教师。

3、新闻摄影教育内容不合理

传统的新闻专业更注重文字的表述, 现代已经步入了“读图时代”, 新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重文轻图”转变到“图文并重”的模式上。故要对新闻摄影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包括: (1) 缩减传统教学的中暗房制作和照相机基本构造及感光胶片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2) 增加数码摄影技术等相关内容。如色彩管理系统的建立、图片处理技术及软件使用等。

三、高校新闻摄影改革发展策略

1、提高重视程度, 加大师资建设

新闻摄影的发展, 首先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 增加对新闻摄影的鼓励和扶持, 并加大对其宣传力度, 使人们给予足够重视。

除了在政策和意识上作出努力外, 还应着手建设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队伍。因为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 没有教师就无法开展教学工作, 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建设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聘摄影记者当专职或兼职的教师, 并对之进行相关培训。新闻摄影记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没有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 故学校还要对他们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规、高等教育学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第二, 高校引进摄影协会成员。摄影协会成员不但有深厚的艺术摄影功底, 还有丰富的新闻摄影经验, 即使新闻摄影经验较少, 凭借他们较高的摄影悟性, 稍经培训便可达到教学要求。而且他们有一个互相讨论学习平台, 水平提高也会很快, 故他们是良好的新闻摄影师资来源。

第三, 留住现有新闻摄影师资, 并加强对其培训使符合岗位要求。具体举措因校因人制宜, 如有的新闻摄影教师职称、学历偏低, 就创造条件 (如开展相关培训等) 提高其职称和学历;有的实验设备差、实践经验少, 就增加教学经费、完善设备。同时让他们多到媒体去锻炼、多去权威机构深造, 多参加学术交流等等。

2、转变教学理念, 推进课程改革创新

新闻摄影的教学理念具有引导性作用, 直接决定了新闻摄影的教学效果。故新闻摄影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转变教学模式, 制定跟国际接轨的教学目标, 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作意识、新闻敏感度和法律意识, 力求使学生思维活泼、作品真实又有深意, 且不缺乏创新性。

摄影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 学生必须经常进行拍摄实践, 否则, 即使摄影理论很丰富也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故课时安排上要给予实践锻炼足够的时间,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媒体资源, 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 增加案例分析比重, 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 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小结

虽然目前高校新闻摄影存在师资不足且质量不高、教学理念与方法不够科学等不足的现状, 但是可以通过拓宽引进师资的渠道,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再通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 应用现代教学设备, 便可提高新闻摄影教学水准与实际效果。通过此番探索, 将逐渐摸到新闻摄影的“窄道”, 沿着此道, 困扰高校新闻摄影发展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并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闻界, 2005, (6) .

[2]李明.21世纪的主流摄影——新闻摄影[N].人民摄影, 2001-09-26.

新闻摄影1 篇8

1.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为是美国在1955年—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25.1923年,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其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2.最早发现“针孔成像”原理的是墨家学派,其创始人为墨翟。

3.法国人尼埃普斯发明了“日光摄影法”,并用此方法拍摄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景色》。

4.法国人达盖尔是“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他的首张照片为:《工作室一角》。

5.1939年8月19日,购买“银版摄影法”这一发明,这一天成为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6.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摄影法”。7.战争摄影是早期新闻摄影的重要内容。《汉堡大火废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8.1988年伊斯曼參照“卡罗摄影法”,发明了最早的胶卷。9.1914年,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135照相机。

10.1942年5月,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

11.1880年,美国人霍根发明了照相铜板术,纽约《每日新闻报》用这种方法印出了一张清晰的新闻照片。

12.1902年,人们第一次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这逐渐成为新闻行业传递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

13.1960年,日本宾得公司的前身——日本旭光学公司开发出了内测光镜头,35毫米照相机从此进入自动化发展阶段。

14.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尝试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将文字仅仅作为对新闻图片的简单说明。

15.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亨利.卢斯创办了《生活》杂志,并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画报之一。

16.1942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新闻摄影的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可。

17.1952年,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

18.1956年,谢勒、米伦登克和威斯曼这3位荷兰摄影家发起并成立了“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该基金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荷赛”成为了当代水平最高的新闻摄影比赛。

19.1944年,广东学者邹伯奇先后完成《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两部摄影著作并自制出绘画用的暗箱,成为中国早期的摄影家之一。

20邹伯奇在绘画暗箱的基础上研制出“摄影之器”(即取景器),后来又装上了收光和弹簧活动装置,造出了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第一次使用照片。

21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1924年正式更名为《图画时报》。

22.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中央写真通讯社”成立。23.1927年,“中国摄影学会新闻部”在南京成立。

24.1907年,上海《神州日报》刊登了新闻摄影记者李少穆署名的新闻照片,他成为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24早年任职于英美公司电影部的王小亭,是最早从事新闻纪录电影的中国人。他在抗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照片,被认

中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将其列为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

26.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27.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设立新闻摄影局;1950年,《人民画报》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画报。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艾蒂安.朱尔.马莱发明出最早的能够连续拍摄的感光片,从而设计出了“软片式连续式摄影机”,最早的摄影机就此产生。

2.1894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己的电影摄影机,被称为“电影试镜”。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3.1922年,美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了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4.格里尔逊被人们称为“纪录片之父”,他的作品有《漂网渔船》、《夜邮》。

5.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

6.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是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意志的胜利》。

7.真实电影: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鲁什。认为纯粹的观察记录只能得到表面真实,创作者不应躲在摄影机后成为一个局外人,而应积极参与到拍摄中,介入被拍摄者之中,促使事物的本质真实显露出来。

8.直接电影: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怀斯曼。认为创作者不应该去影响被拍摄者,而应该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进行记录,将摄影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让观众自己去得出结论。

9.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由电影转向了电视。

10.1817年,瑞典科学家约恩斯.巴瑞利斯发现了硒。1873年,英国人约瑟夫.梅硒的一个重要特性——光电效应。11.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夫发明了一种机械的扫描盘。

12.1925年,贝尔德研制出了第一台机械电视机。

13.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1923年,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佐里金发明了光电摄影管,随后又制造出了光电子显像管;1930年,方斯渥茨发明了图像分解仪和新型电视扫描同声系统。

14.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播出,这一天被公认为电视的诞生日。15.1946年6月7日,BBC从7年前停播的米老鼠节目的中断处开始复播,宣告了英国电视的新生。

16.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CBS的《60分钟》和ABC的《20/20》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开始出现。17.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了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专门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8.口播新闻是电视新闻的最初阶段。

19.16毫米摄影机是对35毫米摄影机进行了部分改造,携带轻便,便于记者进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新闻。2.20世纪7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被发明出来,并被普遍应用。

21.1958年,中国电视新闻事业诞生。

22.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起源于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

23.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成立了电影团,成员包括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著名摄影师。

24.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同年9月2日正式开播。

25.1958年5月15日的图片新闻报道《东风牌小汽车》,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自办新闻节目。1958年11月2日开始播出口播新闻节目《简明新闻》。当时北京电视台大量的节目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15.拍摄好图片新闻的要求:(1)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2)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3)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4)要重视文字的作用 16.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进行的重点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

17.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是指故事性专题,即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由多福图片和文字组合而成,全面、深刻地介26.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节目正式设立,这就是在中国电视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闻联播》节目。同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27.1979年,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没有粉饰过的真实生活,给中国电视人的创作观念带来了冲击。

28.纪录片《话说长江》引得中国观众万人空巷。中国人对纪实节目的兴趣第一次超过对电视剧的兴趣。

29.1993年《东方时空》栏目开播,1994年《焦点访谈》栏目开播,1995年《实话实说》栏目开播,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开播。

30.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31.中国动态新闻的发展阶段:萌芽时期:1938年——1957年 草创时期:1958年——1966年 挫折时期:1966年——1976年 大发展时期:1976年——1992年 继续繁荣和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 第二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新闻摄影: 是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2.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1)新闻摄影首先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2)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时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3)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3)新闻摄影的目的在于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3.新闻摄影的对象有哪些要求?首先,新闻摄影报道对象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其次,新闻摄影的对象还需具备可视性,也就是需要有形象。

4.对于动态新闻而言,声画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5.新闻摄影的特性:真实性、形象性、时效性、现场性、典型性。

6.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价值标准。

7.新闻摄影的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文献功能、审美功能。

8.静态新闻摄影可以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而事件性新闻又可分为可预知新闻和突发性新闻。

9.可预知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采访对象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事物新闻活动,通常指一些大型的文体活动、会议、仪式性活动、体育赛事等,如党代会、香港回归、奥运会等新闻事件。10.突发性新闻:是那些在人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

11.拍摄报道的及时和新闻照片的清晰准确,是对突发新闻图片的两项基本要求。

12.静态新闻摄影可分为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和插图照片等。

13.新闻摄影的体裁:是指新闻摄影报道的呈现形式,即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上的样式和结构。

14.图片新闻:是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多数情况下是由单张照片、标题和简短的文字共同组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某一新闻进行独立报道。这是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报道方式之一,具有时效性强、精炼简洁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摄影体裁。

18.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1936年11月23日,《生活》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女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拍摄的一组照片《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

19.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要求:7个要点(P100)

20.插图照片:是指在整体新闻报道中起到辅助作用的,配合文字报道的新闻照片。

21.动态新闻摄影以电视新闻为主要代表。

22.消息类电视新闻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一般情况下,三分钟以下的称为短消息,三分钟以上的称为长消息。23.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泼。

24.消息类电视新闻的拍摄要求: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要考虑到电视画面的特性、突出新闻现场、重视细节的捕捉。

25.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与“专题性”。26.电视新闻专题摄影的要求:(1)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2)注重对观众的针对性(3)要注意纪实风格(4)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27.电视新闻评论具有评论的一些共性特征——新闻性、社会性、政治性、指导性、鲜明的立场和倾向性。28.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形象化,具体表现为:选题的形象化、论据的形象化和论证过程的形象化。

29.电视新闻评论摄影的要求:(1)要重视对事实的取证,做到“用事实说话”(2)要重视多角度取材(3)要重视处境记者和主持人的作用

30.评论员出镜,是电视新闻评论同报纸、广播评论的重要区别之一。

31.电视新闻直播的两层含义:(1)在演播室阶段实现的直播,是指演播室内的主持人、记者或者播音员的采访、解说、播报过程实现了直播。节目中播出的图像是事先录制好的,并不是新闻直播当时所进行的报道和记录。(2)包括了新闻现场在内的直播,即“现场直播”,是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的直播报道,将新闻现场的事件及人物的图像、声音直接记录,并同步发送和播出。32.电话新闻直播的类型:(1)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2)策划类现场直播(3)现场实况转播(4)过程体验

33.策划类现场直播通常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方式进行。

34.现场实况转播是最传统、最基本的现场直播节目形态。35.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1)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2)现场同步性(3)信息的原生态

36.过程的表现是动态新闻摄影区别于静态新闻摄影的重要特点之一。

37.新闻摄影是用照相机和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富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和形象。

38.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主要有:抓拍、摆拍和偷拍。39.抓拍:是新闻摄影主要的拍摄方法,指摄影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利用现场的自然环境,在不干涉、不影响被拍摄者的情况下,抓取被拍摄者最自然、生动、真实的瞬间。40.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型的莱卡照相机开始投产,这是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开启了摄影记者采用小型照相机进行拍摄的时代。41.德国摄影记者先驱埃里克.萨洛蒙,利用小型相机便于隐蔽的优势,专门抓拍政治人物的肖像,从此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

42.1952年,法国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版了《决定性瞬间》一书,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44.静态新闻摄影与动态新闻摄影的共性要求:(1)应突出画面主体(2)要有创新意识3)要使摄影作品具有情感 60.怎样在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取得平衡?(1)需要明确新闻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什么(2)当发生灾难和意外情况时,应当视受害者所处状况的危急程度来进行选择

61.帕帕拉齐现象:源于意大利语,原指一种能够发出蚊子一样嗡嗡声的讨厌虫子。由一个自称是“帕帕拉齐”的记者罗恩.盖尔拉广泛传播,后来专指那些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如今被称为“狗仔队”。62.新闻图片编辑中技术处理的前提:(1)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2)不能使视觉符号的相互关系改变(3)不45.摆拍:是在进行拍摄时,通过人为的方式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组织和调整,在画面中建立一种秩序,以达到拍摄者预期的拍摄效果的拍摄手法,是摄影记者根据自己的设想,对现实生活和被拍摄对象进行的干涉和摆布。46.摆拍的准则:(1)不能去摆布和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2)不能重新摆拍已经过去的事件(3)不能无中生有地虚构新闻,必须谨慎对待说明文字的写作。47.偷拍:是摄影记者在被摄主体没有发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48.《积水的路面》是布列松抓拍作品中的代表作。49.“决定性瞬间”的含义:(1)就画面构图而言,“决定性瞬间”是画面构图最完美、最协调的状态(2)就画面内容而言,“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说明画面内容的瞬间(3)“决定性瞬间”是最能够反应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瞬间 50.捕捉“决定性瞬间”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要求:(1)必须有出众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2)必须全神贯注,随时做好拍摄准备(3)必须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51.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原则(2)党性原则(3)群众性原(4)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5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坚持党性原则:3个要点(P129)53.党性原则,要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工作的根本指针,积极、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54.群众性原则,要求新闻摄影工作依照“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切实加强新闻工作同群众的实际联系。55.正面宣传:是指新闻机构对社会主流与正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在新闻工作中,肯定主流和弘扬正气的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占辅助地位,其他报道不能削弱正面报道的主调。56.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素质:(1)政治理论素质A.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B.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C.在理论上武装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

(2)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A.要有较强的采访、写作能力B.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C.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D.要热爱新闻工作E.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常识

(3)摄影记者的专业素质A.熟练掌握摄影技术B.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C.编辑意识

57.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

58.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1)应当提高政策的说理性(2)需要灵活运用典范(3)应该强调重大事件宣传的深刻性 59.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凭借《饥饿的女孩》这张照片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能有任何可能对读者接受信息造成误导的做法 63.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很多法律、法规文件中都体现了对媒体报道和新闻记者的约束和保护。64.侵犯肖像权的三要素: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65.新闻摄影侵害隐私权的情况:(1)干涉和影响私人生活,使被拍摄对象失去心理和生活安宁(2)未经拍摄对象允许而进入私人场所进行拍摄(3)未经同意而擅自使用属于个人隐私的影像或在公布其影像过程中公布他人隐 第一章图片新闻摄影器材及其使用

1.1839年8月19日,法兰西学术院举行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正式发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2.早期著名的纪实摄影图片当数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照片。

3.英国摄影师芬顿在1855年运用火棉胶湿版法进行拍摄。《克尔克拉港口》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照片,被刊登在了《伦敦新闻》上。

4.美国摄影师马修.布雷迪拍摄的《南北战争》被刊登在了《哈佛大学周报》上。5.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了第一个使用插图新闻的日报。

6.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第一台135型照相机,并被命名为“莱卡”。

7.1927年蔡斯.依康公司推出Ermanox相机,这种相机因其非凡的大光圈镜头而闻名于世。

8.1977年,小西六公司率先出厂了第一款双向对称光电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AF。9.自动对焦最主要的特点:(1)聚焦准确性高,操作方便,特别是在对被摄体的聚焦上具有明显优势(2)由于在拍摄过程中能省去手动聚焦的操作,故也有利于摄影者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所摄画面上,全神贯注地抓拍被摄体的瞬间形象。

10.主动式自动对焦:利用发射红外线或超声波来量度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距离资料驱动镜头调节像距,从而完成自动对焦。

11.被动式自动对焦:先接受来自被摄体的光线,然后以电子视测或相位差检测的方式完成自动对焦。12.全息自动对焦功能:是一种崭新的自动对焦光学系统,采用先进的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利用激光点检测拍摄主体的边缘,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拍摄准确的对焦照片,有效拍摄距离达4.5米。13.自动对焦的特性:(1)以某种方式自动判断摄影者所拍摄的主体(2)以某种方式测量被摄主体与相机感光元件之间的距离(3)通过驱动马达将镜头的对焦装置推到合适的距离刻度 14.眼控对焦是佳能相机特有的一种自动对焦模式。15.在新闻图片摄影中,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新闻

现场的真实情况,经常会用到相机的自动曝光(AF)。16.自动曝光的模式:程序自动曝光、光圈优先曝光和快门优先曝光。

17.测光的模式:单点测光、矩阵式测光、中心重点平均测光。

18.数码相机和传统胶片相机的区别:(具体描述参看P164)(1)在制作工艺与成像原理上的区别(2)在图像质量上的区别(3)在存储与传输方式上的区别

19.光的色温是光颜色的一种标志,光的色温越高,光线越偏蓝;光的色温越低,光线越偏红。20.预设白平衡的相关数值:(选择题必考)(1)晴天(日光):要求的色温约5600K左右(2)多云(阴天):对应色温6000K以上(3)白炽灯(钨丝灯):对应色温3000K左右(4)荧光灯(日光灯):A.荧光灯1:住房内常用的色温为6700K的日光型荧光灯B.荧光灯2:色温为5000K的中性白色荧光灯,通常是台灯C.荧光灯3:办公室常用的色温为4200K的冷白色荧光灯

21.数码相机图像数据的存储有两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存储速度和存储容量。

22.半导体存储器即存储卡,其全称为闪速存储卡。23.常用存储卡:CF卡、SM卡、SD卡、MMC卡、MS卡、XD卡(具体功能参看P167-168)

24.数字图像的文件记录格式主要有非压缩记录格式和压缩记录格式两种,而压缩记录格式又包括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25.非压缩的TIFF格式是无失真、高品质的图像存储格式,但其图像文件庞大,存储效率低。

26.数码相机常用存储格式:TIFF格式、RAW格式、JPEG格式、EXIF格式、FPX格式。

27.常用的数码相机输入输出接口有USB接口、IEEE1394接口、RS-232C接口、SCSI接口、视/音频接口、IrDA红外接口等。

28.闪光灯有相机内置式闪光灯和外接式闪光灯两种。29.闪光灯工作的步骤:4个要点(P175)30.主要的闪光模式:手动闪光模式、自动闪光模式和TTL闪光模式。

31.闪光灯的用途:柔和补光、避免曝光不足和闪光修正。32.柔和补光的方法:自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手动闪光模式柔和补光和TTL闪光模式柔和补光。

33.常用闪光灯摄影技巧:反射式打光、以闪光灯脱离机身的手法打光。

34.消除红眼的方法:(1)让闪光灯偏离镜头(2)将灯光打向墙壁或天花板(3)使用较短焦距镜头,并移近主体(4)开更多灯以照亮室内(5)要求主体不要直视相机(6)使用相机内置的红眼消除装置

35.三脚架的主要功能:防止抖动、精确构图和严格地控制景深。

36.快门线的优点是可以不碰到或不接触照相机就能按动快门按钮。

37.数码伴侣的优点:当读卡器用、兼容数码相机、通读存储卡、防止文件损失和作移动硬盘。

38.按所兼容存储卡的种类,读卡器可以分为CF卡读卡器、SM卡读卡器、PCMICA卡读卡器、记忆棒读写器等。第二章图片新闻摄影业务

1.专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局统一印发的“记者证”的人叫“摄影记者”。

2.摄影记者的职责:拍摄图片稿件、积累资料、关注文字报道、重视外联。

3.“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注重形象中的信息”,这是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家卡蒂斯.麦克唐格尔定

位的新闻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师的不同之处。

4.摄影记者积累资料应注意的问题:4个要点(P188)5.摄影师艾森斯塔特曾经于1933年在日内瓦国际联盟会议上拍摄了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照片。

6.优秀的摄影记者,在摄影技术过硬的情况下,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7.摄影记者兼撰文稿的益处:(1)可以弥补文字记者不在场的损失,减少重大新闻漏报现象(2)有利于提高摄影记者的写作水平(3)一人身兼两责,在报道战争等事件时,采访拍摄比较方便,还可以减少花费支出(4)增加自己找工作的身价和筹码

8.摄影记者重视对外联系,一方面增加信息来源,另一方面锻炼自己的业务水平。

9.自由摄影记者要想把新闻摄影作为谋生的职业,必须做到加强业务训练、研究媒体和与媒体签约。

10.在选用摄影记者时,主要的考察内容:重视综合素质、摄影实践考试和继续观察培训。11.图片编辑的“有所为”:剪裁照片、加光减光、去除污点和改变反差。

12.图片编辑的“有所不为”:修改照片内容、拼接照片、改变视觉信息和其他误导读者的行为。13.如何挑选合适的照片:(1)是否与主题相符(2)是否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3)是否有新鲜的元素(4)是否能与其他的照片很好的搭配(5)是否符合版面的设计安排 14.常用的编辑软件:Photoshop、Photo Mechanic、iView MediPro

15.利用笔记本电脑上网传输图片有两种连线方式,一种是通过固定电话线上网,一种是通过无线上网卡。16.报纸用数码图片文件一般在200K左右。

17.摄影记者在提供新闻图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职业意识、镜头感、决定性瞬间、人情味、编辑意识、顾全大局,服从图片编辑和责任编辑的需要。

18.能否区分和辨别新闻照片与非新闻照片、好新闻照片与一般新闻照片,是当代报纸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之一。19.图片编辑操作图片时应考虑的因素:(1)技术质量(2)视觉表现(3)传播价(4)完整性(5)版面监控(6)图片编辑要尊重摄影记者工作的专业性(7)图片编辑要在编辑会议上就图片使用状况进行沟通

20.图片编辑应具备的素质:新闻敏感、影像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

21.图片编辑如何能将新闻照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1)要懂照片(2)图片占据的面积(3)考虑一下读者的喜好(4)标题和文字说明

22.美国《华盛顿邮报》把图片分成4个档次:第一档:信息含量第二档:形象因素第三档:情感因素第四档:亲切感

第三章 不同题材的图片新闻摄影

1.突发新闻:就是指事情发生不在预期之中,无法事先进行计划的报道题材。

2.突发新闻事件的信息来源:新闻热线、培养“线人”、其他媒体和其他方式。

3.三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斯坦利福曼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对所在城市的了如指掌,在他手上有两个法宝:无线监听器和城市地图。

4.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时,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1)摄影记者要有极强的新闻敏感(2)准确把握突发新闻事件摄影的本质特征,才能拍出堪称精品的典型瞬间(3)要有纯熟的摄影技术

5.约翰.摩尔拍摄的《爆炸发生》获第四届华赛战争新闻类组照的金奖。

6.新闻摄影记者经常装备的短焦距变焦镜头有:17-35毫米镜头、16-35毫米镜头、20-35毫米镜头,有时还有一些14-35毫米的短焦距定焦镜头。

7.《巴格达汽车炸弹袭击》由卡洛斯.巴里亚拍摄。8.新闻摄影记者经常装备的长焦距变焦镜头有:70-200毫米镜头、80-200毫米镜头,有时还有一些长焦距定焦镜头:300毫米镜头、500毫米镜头和600毫米镜头。9.《大安山矿难》由《京华时报》记者周民拍摄。

10.在摄影设备就绪之后,还需要准备摄影附件、传输设备和通讯设备。

11.广角镜头可以从各个角度拍摄到地震的全貌,长焦镜头可以再不干扰人们的情况下远距离拍摄一些细节镜头。12.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被美联社和CNN双双评为该年度十大新闻之首。13.《达拉斯晨报》的摄影记者们凭借描述“卡特里娜飓风”中的混乱和痛苦,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

14.美联社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拍摄的《奥马伊拉的痛苦》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最佳新闻照片。

15.从中外火灾事故发生情况看,排除战争等因素影响,摄影记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区域来发现火灾的爆发点:(1)自然灾害中的火灾(2)人口密集的区域火灾较多(3)爆炸造成的火(4)建筑倒塌造成的火灾 16.马特.瑞尼2000年拍摄《火灾之后》,获得2001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17.《共和士兵之死》由罗伯特.卡帕拍摄。18.《肯尼亚**》由博尼费斯.姆瓦吉拍摄。19.《阿富汗》和《地狱》由詹姆斯.纳克特威拍摄。20.《向战地摄影记者致哀》,是吉姆.麦克米兰于2004年10月18日拍摄,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类摄影奖。21.摄影记者在面对悲剧事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获取事实、抓拍瞬间、珍贵画面出现的时间。22.非突发性新闻事件:指那些事先知道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包括政治、外交、经济、人物、会议、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内容。

23.如何才能拍摄好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新闻照片?(1)关心生活(2)选择切入点A.就近取材B.小处入手C.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D.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3)富有情感(4)享受乐趣(5)熟练获得决定性瞬间(6)解决问题,引起重视(7)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24.王东在1984年拍摄的《小平您好》荣获了全国新闻摄影最佳奖。

25.拍摄会议新闻照片应注意的问题:(1)推陈出新A.找到合适的位置B.使用恰当的技巧C.拍出变化、拍出问题(2)一针见血A.抓住主题B.细节镜头(细节的关键点:练、手、影子和道具)C.会议新闻、会议报道

26.《民族画报》记者高秀峰拍摄的《民主的权利》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展览评比金奖。27.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指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合乎情理的判断、理解,使用现场光或现有光,一般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条件下,表现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面貌和气质的摄影。

28.人物摄影中的形象生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被摄对象的自然和真实给观众带来情绪上的感动(2)摄影者灵活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从而使被摄对象以最佳状态倍记录下来。

29.如何接近被摄对象?(1)单兵作战,不要一窝蜂出现(2)用眼神去交流(3)使用短焦距镜头

(4)试着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5)获得被摄对象的许可 30.如何让被摄者与摄影记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1)熟悉环境A.花时间和被摄者相处B.观察被摄者的工作环境、工

作情形C.找寻被摄对象比较感兴趣的元素,有目的、有计

划地进行拍摄(2)语言的交流(3)营造拍摄气氛A.利用人物的精神状态、情感变化来强化氛围B.利用环境的自然和特别来烘托氛围(4)做足准备功课

31.托马斯.穆尼塔拍摄的《克什米尔地震的幸存者》获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肖像类单幅三等奖。

32.斯文.托芬拍摄的《亲属正在为刚刚死去的女孩哀悼》获第49届荷赛新闻人物类单幅一等奖。

33.美国摄影家A.法宁格指出,对摄影记者来说,光具有强度、质量和颜色三个主要性质。

34.照明强度的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和彩色照片中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35.直射光的特点是强烈耀眼、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阴影。

36.散射光的特点是比较柔和、反差小,能造成灰色、模糊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

37.客观性光线:是指电磁波光谱中窄频带的一段,能使我们看见并记录下影像。

38.主观性光线:是能使我们产生感情反应的光,通常我们会把它作为摄影的创造性因素之一。

39.光的角度有:顺光、测光、逆光和剪影。

40.补光主要有两种方式:反光板补光(最常用)和闪光灯补光。

41.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就是从人物左右45度角进行拍摄。

42.《冻僵的水兵》由大卫.道格拉斯.邓肯拍摄。

43.《纽约州州长艾略特.斯皮策》由瓦拉迪米尔.普拉顿拍摄。

44.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最关键的用光就是“眼神光”。45.《我要上学》由解海龙拍摄,这是宣传希望工程的代表作之一。

46.经常拍摄的人体部位:面部表情、手、形体。

47.新闻人物肖像的其它拍摄技巧:设计一些细节、找个人与被摄对象交谈、道具的使用、抓拍和学会进退自如。48.新闻特写照片: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性的摄影报道。

49.拍摄新闻特写照片的要素:(1)新颖、独特(2)趣味性(3)人情味(4)“不准时”的新鲜感

50.变焦距镜头的变焦范围一般为70毫米-200毫米或者80毫米-200毫米,这是体育摄影中常用的镜头。

51.最常用的定焦距镜头是EF300毫米f/2.8L IS或者EF400毫米f/2.8L IS,这种定焦镜头被称为是体育摄影记者的“标准镜头”。

52.要做好体育摄影的准备工作,摄影记者需要做到:做到知己、做到知彼、做到观察力独到、做到决策果断。53.在体育比赛的拍摄中如何把握预见性?(1)选择地点很重要(2)重视提前量(3)爱拼才会赢(4)享受美妙的时刻

54.影像快门速度的因素:(1)被摄主体的实际运动速度(2)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3)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4)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5)追随拍摄(6)光圈的考虑 55.快门速度与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角度成正比,角度越大,快门速度越快。

56.如何完成好追随拍摄?P347(4个要点)

57.体育摄影中的三种聚焦方式:自动聚焦、手动调焦和区域聚焦。

58.在体育摄影中应从哪几个方面打破常规?(1)角度的变化(2)细节的选择(3)美丽与魅力共存(4)不要只关

心胜利者(5)与比赛相关的元素 第三编 电视新闻摄影

第一章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有:(1)终于生活的纪实性(2)声画一体的真实性(3)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4)虚拟体验性(5)画面的思想倾向性(6)画面内涵的丰富性(7)画面的艺术和创造性

2.电视新闻摄影:电视新闻摄影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目的、有选择地拍摄反映事态与人物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新闻摄影要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用真实的画面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面貌。它所拍摄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必须绝对真实,不允许摆布和补拍已经过去的场面,更不允许虚构没有发生的事。3.电视新闻摄影属于纪实摄影的范畴。

4.1895年,法国发明家路易.卢米埃尔用自己设计的电影摄影机拍摄了《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最早的记录现实生活的影片。

5.同文字、摄影和广播等新闻报道方式相比,电视新闻摄影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可信性。

6.在70年代的美国,一篇完全出于记者杜撰的新闻通讯《吉米的世界》竟然骗过了读者和评委,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7.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保留一段精彩的声画一体的完整素材,让现实时空同屏幕时空二者重合,就会使观众有“置身现场”的虚拟体验。

8.对我国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而言,要在遵守客观、真实报道原则的前提下,在报道中潜移默化表达出导向性、倾向性,体现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精神和记者的观点态度。9.电视新闻摄影画面的美蕴含在电视独特的传播形式之中,是正确运用电视规律采制新闻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摄制者的“本质力量”在画面中的显现。

10.在众多新闻媒体中,唯有电视的传播手段能最大可能地保持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11.电视新闻摄影传达的形象、声音、运动时空,是完整的生活的原始信息。12.所谓第一现场,包含了新闻的特性规律和电视传播形式的根本要求两方面的内涵。

13.电视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关键时刻我在场”。14.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1)挑战时空极限——第一现场A第一时间B第一空间(2)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与过程A立体信息形态B偷拍的魅力C过程的时间要素(3)画面的个性与信息(3)表意——会说话的摄像机A.摄像机的叙事B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C“浓妆”与“淡抹”D“显”与“隐”(1)摄像机的论证a证实b证伪b摄像机的抒情细节c抒情元素c象征元素d摄像机的节奏e摄像机的评论

15.1997年由厦门电视台选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民警陈煌奋不顾身排除爆炸装置》,就是记者提前开机,扛着摄像机紧跟着前面手拿炸弹奔向无人空地的民警。16.由重庆电视台拍摄、获得1998年度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走进贫困山区》系列报道就注重让环境说话。17.电视新闻评论展示论据、论证观点的信息形态主要有两类: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

18.获得1997年度中国电视新闻消息类一等奖的《山东临沭造纸厂“牛水沟”污水三天三个样》充分发挥了摄像机的视觉表现优势。

19.获得1995年度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六岁冠军梦 圆梦在津门》中,由于记者抓拍到了主教练蔡振华坐在更衣室里泪水夺眶而出的近景推成特写的画面,揭示了少帅内

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使新闻的感染力增强。

20.获得1998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记者就充分利用摄像机作为评论角色,表明政治立场。

第二章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摄影

1.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即新闻体裁,主要包括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的记叙体裁和以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的见解为主的论说体裁。

2.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电视新闻体裁的划分接近于以传播内容、任务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对电视新闻进行的类型划分,即分为消息类新闻、专题性新闻和评论类新闻三大类。3.从记叙和论说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考虑,电视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四种。

4.消息类电视新闻:是快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一种电视新闻。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

5.消息类电视新闻最大的特点在于迅速和简单。可以用几个常用词来形容:短、平、快、精。

6.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1)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2)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7.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要求(1)快: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2)大: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3)全:5个W一个都不能少(4)短:不要浪费镜头时间(5)把握变与不变

8.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对重要事态作深入或者追踪报道的一种方式。

9.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10.系列报道《牛志远:供养孤儿上大学》获得了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

11.连续报道的基本特点在于讲究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的层次性,报道的不可预知性以及显著的社会影响力。12.连续报道摄影的要求:(1)它特别需要讲究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2)它需要摄像机捕捉关键画面,精确实现事件的连续性(2)讲究画面的对比性和相关性(3)摄影师的预见性

13.系列报道在摄影中的特点:(1)讲究镜头语言的统一风格(2)突出各自特色,寻求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典型画面(3)它需要充分考虑到画面的艺术性和造型美感

14.我国深度报道开始于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

15.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利用的是独有的视听语言系统,全面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和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16.报道故事化是深度报道十分讲究的一个特点。17.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1)深A新闻传达的思想深,站在相当的高度看问题B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深,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地透视问题的本质(2)长A由于深度报道囊括的内容很多,因此节目时间比其他体裁要长B从拍摄内容方面来看,它的时间跨度也很长

18.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1)强烈的细节意识(2)充分发挥两极镜头的探索性(2)最大程度地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3)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19.电视新闻评论:是直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者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20.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体裁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述评结合、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导向性强。21.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1)镜头叙事全面、客观、真实(2)适度发挥摄像机的情感表达力量(3)镜头内容的深刻和简练 22.形象地说,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简单的记述文。

23.形象地说,连续报道是用摄像机“跟”出一个故事来。24.现象地说,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挖掘主题故事。

25.形象地说,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议论文。15.对于原地不动的处境记者进行推位拍摄时应注意:P408-409(3个要点)

16.在当前的电视新闻偷拍当中,采用偷拍机是偷拍的主要方式。

17.双机(多机)拍摄是指两个以上的摄像机在相同的场景同时或交错地对一个场面进行拍摄,在影视艺术片摄影中采用较多。

18.我国比较早地采用双机拍摄的日常新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和《新闻调查》。

19.在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拍摄过程中,对于双机(或多机)拍摄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同一场景的双机(多机)第三章电视新闻摄影实务

1.电视访谈的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画面为辅,远景和全景景别较少。

2.电视访谈的拍摄角度应以斜侧面角度为主,基本上属于3/4人面像。

3.拍摄过肩镜头的注意事项:(1)前景中的人物一般不需要保留得十分完整,在1/3左右即可。(2)所用的镜头焦距一般不可过短,应采用标准镜头焦距段或长焦镜头焦距段拍摄。(3)一般应注意从个子较高或位置较高的人背后拍摄

4.在电视访谈的拍摄当中,对于背景环境的处理方法:(1)背景环境简化(2)背景环境保留(3)背景布(3)背景的摆设(4)背景中线条的处理

5.反打镜头:指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6.空镜头:指存在于访谈环境中的、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显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7.插入镜头:指与谈话主题有关的话筒、台标等事物。8.无观众参与的演播室谈话节目,一般设置三台摄像机,在设置机位时遵循“三角形机位”原则,在拍摄中还有注意被拍摄对象的视线处理。

9.中国第一位赴国际战场进行战地摄影报道的努记者是黄文。

10.电视访谈中声音录制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麦克风的种类A非指向性麦克风B指向性麦克风(2)录音技巧A事先了解所使用的麦克风的指向性特征B音量控制C对杂音的处理

11.在电视访谈节目的拍摄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头部空间、受访者的仪容、视线空间、受访者的视线方向、受访者脸部的光线、麦克风的位置。

12.在拍摄记者的固定镜头时应注意的问题:(1)光线(尽量避免大反差逆光)(2)背景(3)记者位置(4)景深

13.贵州电视台拍摄的《农民工的艰辛出行路》获得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节目奖。

14.在保持平稳运动的前提下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P408(3个要点)

拍摄和异地同时的双机(或多机)拍摄。

20.双机(多机)拍摄需要注意的问题:(1)主机与副机分工:主机与副机拍摄的素材片比在3:1(2)所摄画面在技术指标上一致:主要是色彩、亮度、声音质量等(3)主机与副机的协调配合(3)对编导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21.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进行双机(或多机)拍摄时的录音方法:(1)利用无线话筒(2)利用吊杆话筒(3)将多机录音分开

22.电视现场直播是指电视作为一种报道媒体,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相同步的实时报道。

23.电视直播可以被划分为新闻直播和体育直播两大类。24.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在演播室或者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主持人或记者的采访活动、播讲、解说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播出方式。

25.新闻直播更强调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一般可分为突发性新闻直播和可预见性新闻直播。

26.现场直播中机位设置的基本原则:(1)对于同一场景的摄像机机位的设置需要遵循“三角形机位”的设备原则(2)在进行机位设置时,首先要考虑机位的必要性,其次要考虑技术上实现的可行性(3)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持摄影师和现场导播之间的内部通讯联络畅通(4)把握好游动机位和固定机位之间“点”和“面”的关系。

27.现场直播所使用的较先进设备中,运动摄影辅助设备主要有小型快速移动轨道车和斯坦尼康稳定器;特殊性能摄像机可分为:无线摄像机、微光摄像机和其他特种摄像机。28.在我国,开创DV作品在专业电视台传播先例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

29.高清摄像机的分辨率是1920*1080,画幅是16:9。30.标清摄像机的分辨率是720*576,画幅是4:3。

31.《故宫》拍摄制作历时三年,投资规模巨大,开创了新时期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大片时代”。

32.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在使用上的差异体现在:焦点控制、曝光控制、画面构图和运动拍摄。

浅谈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篇9

一、新闻摄影的特点

1. 新闻摄影的对象是新闻事实

所谓新闻事实是最新发生、或最新发现、或最新变化的事实。新闻照片具备两个特点:即时新性和事新性。时新性强调时间的新是指最近发生、发现的事实。而事新性则注重事实的新鲜, 或新的变化。所以新闻摄影照片本身, 就具有了新闻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被摄影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等都必须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境, 是在新闻现场直观可视的固有的真实形象。

2. 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是照片和文字的结合

新闻摄影也是摄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体裁, 只不过在新闻照片中, 新闻性是第一位的, 艺术性是第二位的。照片与文字说明这两个不可分离的要素就构成了新闻摄影的特殊报道形式。新闻摄影的文字说明关系到照片的信息值和新闻的真实性, 忌无中生有、忌长、忌空、忌文不对图、忌强加于人, 精彩的文字说明往往能够给图片增色。

3. 新闻摄影的基本职能是形象化的报道新闻

新闻摄影的基本职能是报道新闻, 具体说是形象化地报道新闻。所谓形象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是画面可视影响的形象化。画面上所表现的新闻视觉影像, 具有新闻性的价值形象, 是现实生活中直观可视的活的形象。第二, 现实生活的形象化。新闻摄影是最真实、最生动的时代记录, 要去深刻挖掘、形象化的表现时代风范。

二、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段

在新闻摄影学中, 摄影记者摄取照片形象的具体行为方式与方法统称为拍摄手段。新闻照片产生于摄影记者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目击与拍摄。每张照片的背后, 都有着被摄事物与拍摄者的关系问题。所以, 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段, 主要是针对摄影记者的拍摄操作行为与被摄事物、被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摄影记者的拍摄行为与被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 就形成新闻摄影不同的拍摄手段。观察新闻摄影的过程, 可以发现, 其中有两条活动线存在着:一条是新闻事实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活动线;一条则是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观察、判断、拍摄的活动线。这两条线是同时、同地、同步进行着的。这两条线中, 前一条活动线应该是按着它自身的规律在那儿运行, 它在新闻摄影采摄活动中, 应该是占着主导与统治地位的;而后一条线即记者采摄的活动线, 则必须是紧紧地追随着前一条活动线, 按照新闻摄影的规律来目击、观察与拍摄, 它受着前一条线的制约与牵制, 处于服从地位。有时, 后一条线要随时被前条线所打断, 并随前一条线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分析, 第一条活动线的发展变化可以影响、打断、干扰第二条活动线, 而一般不能用第二条线去干扰、影响、打断第一条线。这是新闻传播规律中传播者的位置原则所规定的。

三、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新闻摄影与其他各种摄影题材一样, 都具有摄影艺术的共性。所有的摄影画面再现事物、人物的典型形象, 都取决于启闭相机快门的瞬间。在新闻摄影中, 虽然照片的新闻性放在第一位, 艺术性放在第二位, 注重照片的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但是, 艺术技巧的应用对于新闻照片的质量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不同焦距镜头效果的运用

(1) 长焦镜头

压缩变形是由长焦距镜头的性能决定的。它可将被摄景物的透视比例压缩, 镜头焦距越长, 透视压缩的倍数越大, 画面景物的变形夸张越大。由长焦镜头带来的压缩, 既保持了新闻摄影的特征, 又能在主题思想表现上, 给人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含义深邃。

(2)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能引起扩展变形和线条汇聚变形。扩展变形是由于广角镜头比标准镜头视角大得多, 可收容比标准镜头更多的场景, 增加被摄空间。汇聚变形是由广角镜头的性能决定的, 它是由拍摄角度的调整而产生的变形效果。

(3) 鱼眼镜头

鱼眼、超广角镜头, 视角大、景深长、前景突出, 有不少的优越性。特别是两侧景物大幅度曲线变形所产生的艺术夸张效果, 使拍摄者的创作意识更加强烈、浓厚。

综上所述, 新闻摄影中变形夸张可以使用, 但不可滥用。摄影对客观世界的夸张, 其目的是将客观景物的原型表现的更美、更真实、更富有寓意。也就是说, 新闻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夸张只能运用在改善画面的表现形式上, 以期作为新闻摄影在表现手法上的补充, 获得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更加完美统一的新闻照片。

2. 新闻摄影的抓拍

(1) 抓拍的基本要求

抓拍不能干涉被摄对象的活动, 这是抓拍与其他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 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抓拍的对应处于自然运动状态, 在抓拍中由于不干涉被摄对象, 被摄者的活动自然进行的。无论被摄者的动作还是内心世界的表露, 都比较和谐, 照片形象生动, 神情自然, 动作逼真, 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和生硬虚伪的假象。抓拍从实际出发, 抓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 尊重生活、尊重实际, 在客观实际中发现新闻。任何闭门造车, 摆布与干涉被摄对象, 其结果经受不住实践的检验, 也不能与读者达到共鸣。

(2) 抓拍的技巧

首先, 瞬间的把握。新闻摄影的瞬间把握, 是每个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不同的瞬间将形成不同的画面, 不同的画面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新闻摄影虽然不能以叙述的方式表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但新闻摄影记者能捕捉到事件发展中的决定性瞬间和最佳瞬间, 从而使读者清楚感觉到瞬间以前发生过什么, 以后将要发生什么, 给人以联想和想象。其次, 抓拍的调焦。在新闻摄影的抓拍中, 调焦的清晰与否, 直接关系到新闻摄影的成与败。面对着稍纵即逝的瞬间形象, 能够迅速调焦清晰, 这是拍摄者的又一项基本功。

摘要:新闻摄影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 又是摄影学的一个门类, 是用新鲜、真实的图像加简短的文字说明借助媒体传播视觉信息的一门应用学科。本文首先介绍了新闻摄影的几个特点, 然后详细介绍了新闻摄影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新闻摄影,艺术技巧,特点

参考文献

[1]关建东:论新闻摄影的瞬间性[J], 东南传播, 2009, (01)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篇10

1. 新闻摄影成像的真实性

由于在现实中往往人们都对摄影的真实性, 直观的信任有余具体的分析掌握不足, 进而导致人们对摄影技术的认识, 倾向于近乎绝对化地信任摄影所得成像的真实, 同时几乎放弃对成像控制所造成变化的影响的理论把握, 以及实践中过度注重成像的视觉效果。结果对于作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的根基所在的摄影成像的特点缺少更深入一层的把握, 这是有点本末倒置的。本文将从摄影成像的具体特性, 分析讨论这个新闻摄影成像的真实性的根基, 以及各种可控因素在真实性方面的作用特性和相应的把握原则要点。

摄影成像在记录上存在信息的缺失。例如作为摄影术的天然缺陷的成像的平面性。由于摄影技术是一种平面成像技术, 就此而言它所记录的只能是类似人的单眼所见的事物信息, 这与人们习惯于用双眼来立体地观察世界的效果很不一样。这种情况在人们的日常照相留影中常有碰到。比如拍人像, 拍出来的人看上去往往会比现实中的人胖一点;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摄影成像的记录中缺少距离信息, 因而所有镜头中的影像都给压缩到了一个相互之间看不出距离感的平面上。

由上可见, 失真是必然存在的。摄影成像就基本技术层面而言, 既不完全等同于人们的肉眼所见, 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和不足, 在复制现场总体逼真的特性前提下, 于众多细致部分是有很多失真的问题存在的, 而最终的成像效果还与照片印刷展示、读图人的视觉能力及经历水平等等多种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 新闻摄影采访的真实性

采访拍摄原则, 就是要求记者客观地将发现的事实记录下来, 而不是去就现场所见表述记者本人见到了什么, 或用现场的事物条件去表现些什么。记者在报道中应当是一个面对现场事件的客观的旁观者, 所发的报道应当是事件的本身, 而相关的评述与结论应当由读者自己来下。当然摄影报道最终会是以一种用事实说话的模式存在, 其中的事实就是采访得来的图片内容。在这种认识下,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采访的目的物要是现场事件本身, 采访拍摄的具体方式要保证无损所拍事物的现场特性, 当然还要求在到了现场的条件下, 就应尽一切努力发回有价值的报道来。

而在实践中困难主要来自这么一个困境:即一方面采访必须到现场, 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和影响的必然存在;另一方面报道本身又极力要求记者对事物的现场特性不可加以干涉。由此产生的实际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如何判断记者自身的介入是否是对现场产生了干涉;另一方面是如何才能做到既保证完成采访任务又不干涉现场。

摆拍本身的确有它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因而有它的存在的价值。而如今占主流的抓拍理论体系对此讨论的很少, 因而显得缺乏完整性。

3. 新闻摄影内容的真实性的特性

研究新闻摄影内容的真实性, 就是要讨论以摄影瞬间式记录内容所认知所反映的世界, 与新闻现实世界之间的相符特性。

在所限定的具体同一命题主题下, 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会拍出不同意义表现的瞬间。原因一般为以偏概全。拍摄时没意识清楚、拍不明确、没拍到或为了人们的通俗的理解将整天低着头读稿子的发言者的偶然几次抬头, 作为该过程的意义代表。在已有的理论中这种内容的意义方面的质量问题, 被归结为新闻摄影的形象要真实。而实际上它所涉及的原因是很多的, 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现场的认知和记录是局限的。

在现场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拍摄, 由于每一个瞬间只有一个拍摄机会, 不可能倒回去换一个角度重拍, 因此对于能拍摄到的内容是必然具有偶然性和机遇性的, 除非摆拍, 否则对所能拍摄到的东西谁都没有必定的把握。而另一方面对于一直处于选择当中的现场拍摄, 作用于下决定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是因人而异的, 是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的。因此这种记录也是很有局限性的, 只是现场的内涵的某一部分。

第二、记录内容具有历史性的真实特质。

从所记录下来的内容来看, 由于新闻摄影成像有其科学的准确和机械式记录的特性, 这种记录也自有其超出人们的现场认知的真实和内容的丰富的一面。这种记录中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由人的意识来决定所有细节的取舍, 客观上保证了记录具有历史性的真实。

第三、照片记录是有信息缺失的部分的记录。

再从根本上来讲, 由于照片的视觉的瞬间和静态性导致了它在记录新闻事件的其他具象内容, 如声响、重量、气味等;抽象的内容, 如会议中的文字内容;过程内容, 如摄像所擅长的经过内容;以及某一确定时刻的多个其他侧面内容的缺失, 摄影是一种有多样信息缺失的记录方式, 它只在它所擅长的方面表现优异。■

参考文献

[1]《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5年, 第二版

[2]谢汉俊编著: ( (A·亚当斯论摄影》,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4年, 第二版

[3]孙京涛:《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

[4]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 新华出版社, 2004年

[5]沙占祥:《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 (第三版) ,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1年

[6]伊安·杰里夫:《摄影简史》, 2002年,

上一篇:高校化学下一篇:湖南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