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班十篇

2024-05-16

订单班 篇1

茉织华集团系日本松冈株式会社投资的以服装生产销售为主的外资企业。茉织华班的全称为“茉织华服装工程与管理班”, 以培养懂技术、通日语、会管理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为目标, 学制三年。前两年在学校学习, 后一年在企业实习。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在车间, 担任“流水长” (类同于班组长) , 既要有行政管理职责, 更有技术指导、组织生产的职责。后期公司每年从中选派优秀的班组长去日本研修学习, 回国后担任车间助理主任、主任、总经理助理等要职。下图为茉织华“订单班”培养综合能力结构的模块表。

由于“订单”班培养目标清晰, 岗位职责清楚, 就业方向明确, 因此更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从一个鲜活的生命体的角度出发, 通过生命关怀和职业生涯的理想教育, 让学生学会科学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 培养其对未来职业的积极心态和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就业观、发展观, 帮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为此, 我们努力探索“订单班”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班级制度企业化, 与企业管理相接

茉织华实业集团是一家大型外商独资企业, 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参照集团制度, 制订《茉织华班文明公约》《茉织华准员工行为守则》《茉织华准员工礼仪规范》《茉织华准员工奖惩条例》, 来规范每位准员工的行为。按绩取“酬”, 奖罚分明, 对于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有突出表现的, 有创新精神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较大成效等的个人或集体予以适当的奖励。对于违反劳动纪律、不服从工作分配、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等有损集体荣誉或利益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1. 实行“虚拟工资”制度。

班级日常考核采用竞争机制, 用学生每月所得的积分代替工资的多少。员工每月的基本收入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基本工资, 每月底薪为800元;二是奖金, 每加1分奖励5元, 每扣1分从底薪扣除5元, 依此类推。包括学生会、住管会、团工作, 值星、值日、校运会和各类竞赛活动等。所有这些工作均与虚拟工资挂钩。月底公布每人的月薪。

2. 建立奖学金评级制度。

评级依据主要是月薪 (积分) 。评级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如周先进员工、月明星员工和突出贡献员工等;物质奖励主要是每学期的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000元 (2人) , 二等奖学金600元 (4人) , 三等奖学金300元 (6人) 。奖学金全部由“茉织华”集团公司出资, 共计25000元, 分别在2006、2007、2008学年六个学期进行奖励。奖学金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学生期末综合考评得分 (“薪水”) 为主要依据, 如期末考试成绩 (权重0.3) , 思想品德、劳动纪律、行为规范测评 (权重0.2) , 班主任测评 (权重0.1) , 任课教师测评 (权重0.1) , 同班同学测评 (权重0.1) , 成绩一直保持前五名测评 (权重0.1) , 进步快的前五名测评 (权重0.1) 。期末考试成绩, 以班级年前20名作为记分对象, 第一名计50分, 其后以2.5分之差依次类推;测评时, 参测者均选择班级中12名学生 (少于或等于12名为有效票) , 以班级年前20名作为记分对象, 第一名计50分, 其后以2.5分之差依次类推。综合考评后, 各项得分依据权重折合分值确定人选, 提交学校行政会议讨论, 最后确定获奖学生。学校领导和“茉织华”集团经理共同为获奖学生颁奖。

二、班级文化企业化, 与企业文化相通

茉织华集团经营理念系统中, 有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经营作风、对待用户的准则、对外交往的信条等, 把这些做成宣传画, 张贴在教室、实习车间。

学风:“学习要专心, 待人要诚心, 专业有恒心, 工作有责任心, 未来有信心。”

班风:“用心灵去努力, 用头脑求进步, 用双手编织未来, 用实力回报校企。”

宣言:“理论与技能兼备, 文化与技术并存, 自信与拼搏同在, 成功与辉煌共求。”

口号:“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勤奋博学竞争共进创新。”

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和标语的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形式进行内化;通过企业领导定期来班级讲课等形式进行强化;通过学生去企业的实习进一步感化。

三、班级结构公司化, 与企业组织相似

按公司人事结构, 班级行政设总经理1名, 副总经理2名, 部门项目经理6名。4个行政小组, 成4个车间, 设车间主任各1名, 每位学生都是班组长。团支部设书记1名, 兼副总经理, 委员2名。正副总经理、项目经理、车间主任, 经全体准员工民主选举产生, 并报学校和企业批准任命。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管理和锻炼的机会, 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采用“滚动式”的周经理值日管理形式。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申报, 协助正副总经理负责本周的日常管理工作, 每天按《准员工行为守则》考核各部门项目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 以此为依据评定“星级员工”。同时, 由总经理、部门项目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对值周经理进行监督和考核, 作为评定“值周星级经理”的主要依据。形成一个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通过不同的企业角色定位, 让茉织华班的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管理氛围, 做到学校和企业“零距离”, 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力”。

四、课程设置实用化, 与企业生产相衔

课程设置遵循以“以需为准、实用为先、够用为度”为原则,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茉织华“订单式”培养生产一线流水长的目标,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了以“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制板”“服装材料”和“服装基础日语”为主干课程, 砍掉了“基础素描”和部分文化基础等学科, 改制板工考证为定制工考证, 增加了“服装机械工程”“服装CAD”“企业管理”等课程。这样更突出了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 还可将原来自成体系、互不干系、缺乏沟通和联系的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和服装缝制工艺整合为服装综合课。改变了原来服装设计课上的“纸上谈兵”、服装材料课的照本宣科、服装缝制工艺课的千篇一律。让学生体验了从设计构思、面辅料的选购、缝制整烫到动态展示为一体的学习实践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聪明才智,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构思、设计和制作等综合能力, 真正体现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技能训练岗位化, 与企业工种相同

按企业标准教学。专业教师直接采用茉织华的生产技术性文件, 参照该公司的生产样衣进行课堂教学和模拟生产实践。以男西裤制作为例, 在西裤的制作之前, 每一位同学根据产品规格, 参照服装公司的生产质量要求, 先写出工艺制作的技术文件, 包括面辅料的配置, 各部位工艺制作要求和工艺流程, 并根据款式特点、工艺流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较合理地排出一至二条西裤生产流水线进行制作 (具体操作流程见下图) 。每条生产线由本流水线的“流水长”负责, “流水长”随时掌握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 控制生产流程的进度。当流水线不通畅时, “流水长”能及时调整和控制,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集体的力量, 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制作好的西裤成品一般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质量分析讨论, 最后请服装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会诊”, 并评定产品等级。

根据西裤的制作流程合理安排流水线

“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前两年主要在校内完成学校和企业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 为顶岗实习和顺利上岗打牢根基。第五、六学期, 进行顶岗实习, “流水长” (班组长) 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见下图) 。

顶岗实习, 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 并由茉织华指派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 快速适应企业对各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 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综合能力。让学生力争做到顶岗后就能很快胜任流水长的岗位工作, 并能适应转岗、晋升的要求。完成由“准员工”向“员工”及“企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过渡, 在顶岗实习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精神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合作团队精神等的教育。为提前适应企业的要求, 最终完成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为“订单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一种“零距离”的无缝对接, 其职业理想、道德、技术、能力等被企业所看好。

参考文献

[1]侯开良, 李汶泉.班级管理革命:“理事会”取代班委会[J].教学与管理, 2006 (1) .

订单班 篇2

推进中高职协调, 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 教育部率先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将原本属于高等教育司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理, 在顶层管理层面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的现象。随后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工作的通知》 (教职成司函[2011]201号) 等关于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文件, 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把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切入点, 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 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 中高职衔接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层次结构提升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中高职衔接, 各地积极进行了探索。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北京模式和广东模式两种,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将这两种模式进行了概括, 他认为北京和广州的中高职协调发展各自依据自身的有利条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个从制度层面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打开道路, 一个从课程内容层面将中高职协调发展推向深化。[1]笔者认为, 在目前无法自上而下大规模开展中高职衔接的情况下, 借鉴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灵活开展中高职生源订单班改革, 在课程上进行统筹设计, 也不失为一种中高职衔接的尝试。

二中高职生源订单班的含义

生源订单班, 实质上是借鉴和参考校企“订单班”模式推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是指中职和高职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在师资、技术、设备、社会资源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 双方按照签订的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数量和期限, 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个教学点进行教学, 共用双方的企业资源和专业资源, 共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端技能的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如图1所示。

中高职生源订单班与中高职对口联合办学、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点在于: (1) 合作院校不限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一一对应, 可以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一所以上的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对口办学, 形成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合作模式。 (2) 都对中职升学学生在课程体系上进行连贯教育, 教学内容衔接较好, 为学生的循序渐进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3) 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整合、重组中高职院校双方的课程和教学计划, 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区别在于: (1) 生源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生源订单班只是针对具有升学诉求的中职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渠道, 并不是遍布于整个年级, 也不仅局限于某两个学校之间的合作, 可以多个学校相互进行, 具有较高的灵活度。 (2) 质量监控更为严格。与其他联合办学模式不同, 生源订单班的学生并不是只要进入订单班就可以顺利完成中高职两个阶段的教育, 中职阶段结束后, 学生必须通过考核才能顺利进入高职阶段学习。 (3) 生源订单班借鉴校企合作订单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注重校校之间责、权、利方面的区分与落实, 校校之间各方面的衔接与沟通较之更为紧密。

三中高职生源订单班的优势

当前中职、高职的学制都是3年, 除去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 最多只有2.5年的专业学习时间, 对提高学生的技能很不利。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说:“职业教育3年的专业设置肯定培养不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延长专业学习年限与层次。”实施生源订单, 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时间较短、技能学习难以深入等问题。此外, 中高职生源订单班衔接还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生源有保障。开展中高职生源订单班, 对于中职而言, 中高职衔接教育迎合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升学的需求, 招生就有了更多的底气和优势, 有利于保证生源数量;对高职而言, 生源订单班既能有效解决高职生源困境, 另外, 由于中职生已有一定的技能基础, 技能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 而且订单班课程衔接也比较紧密, 有利于开展下一阶段的教育, 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二是衔接更容易取得成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发展背景下, 中高职教育出现了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 同类专业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体现培养层次, 中高职教学计划重复, 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高职教育没有建立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来实现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2]为了就业, 部分中职学生提前学习了高职阶段的课程, 导致一方面中职阶段的学习不扎实, 另一方面, 高职阶段的课程又不能充分被吸收, 升入高职后课程重复, 学习内容的重复又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无法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中高职衔接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生源订单班, 中高职院校双方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双方教师相互沟通、交流、合作, 共同开发课程, 编写教材、讲义, 改变当前中高职缺乏沟通交流, 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无序的局面, 确保教学内容有序衔接, 使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提升技能。同时, 由于合作双方都是教学单位, 更清楚教育的发展规律, 也更愿意推进中高职教育的改革, 校校合作较之校企合作更容易达成共识, 形成比较统一和有效的操作意见, 使中高职衔接更易于操作, 取得成效。

三是能集中充裕时间进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生源订单班, 不但有利于改善高职教育为了“补缺”而开设一些本该低层次学历教育学校开设的课程的现象, 使有限的教育时间能充分利用于专业课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中职学校改变为促进就业而随意开设高难度、深层次课程的乱象, 使课程设计更科学, 学生的学习更扎实。

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 可以有效整合中职、高职双方的资源。在现阶段, 经费短缺制约着许多中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同时, 由于生源的萎缩, 某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成本过高可学生实训又必不可少的情况, 使中高职学校皆处于困境。这种情况下, 充分整合中高职双方的资源, 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资源缺乏, 利用率不高、成本过高等问题, 还可以通过双方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有效解决实训资源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 可以整合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等多方资源, 为人才培养构建多方保护墙。另外, 不管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 其本身就有较多的企业资源, 充分整合共享双方的企业资源,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层次类型, 在不同阶段理安排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见习、顶岗实践等,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 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尝试, 中高职双方可以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 行业企业等资源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结合教育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执行的职业技能培养标准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 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 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评价方法和标准, 减少重复, 加强衔接。推进高职和中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 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3]

四中高职生源订单班的实施操作

中高职院校实施生源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深入了解合作方的专业实际情况、师资、实训条件、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因素基础上, 双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合作专业及内容, 签订合作协议, 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其实施操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 成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

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是为了更好整合各方资源以促进衔接专业的发展。专业建设合作委员可以设在校企合作办公室内, 由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和管理。主要由固定委员和专业委员两部门组成, 固定委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劳动部门领导、中高职院校相关领导、职业教育专家等一些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宏观把握的成员;专业委员则由行业企业领导、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他们从专业建设的中观和微观层面对专业建设提出建议, 结构如图2所示。

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履行以下职责:一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专业调研, 结合企业及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规格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共同制定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对专业所适应的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析, 合理开发课程, 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方案;四是建立和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和多方参与共同评价机制, 对订单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确保订单班教学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等。

(二) 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生源订单班作为直接衔接中高职的班级, 制定适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深入调研基础上, 明确专业岗位的性质和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生源订单班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 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 制定课程标准, 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4]同时, 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生源订单班6年的培养年限也注定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需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使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三)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 依托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的资源, 根据专业实际, 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方法, 灵活采用纸笔评价、阶段技能测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技能。

第二, 成立专项督导组, 对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首先, 对中高职学校的经费投入、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训条件等是否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到位, 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是否按照有关要求落实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监督指导, 避免订单班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由于生源订单班与“3+2”、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班有着较大的区别, 实施过程中必定会碰到新问题, 这就需要督导组反映相关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研究, 对订单班实施开展进行指导, 以更好促进订单班的实施。

第三, 整合合作方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作资源整合主要包括: (1) 实习实训资源整合, 如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资源等, 中高职双方可以根据教学培养需求进行实训基地和企业资源的共建共享; (2) 教师资源整合, 体现位外聘兼职教师资源的共享, 校-校双方师资合作开发课程、教材, 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 合作进行社会培训、资格认证等。

(四) 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方面, 树立专业形象, 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双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打造专业特色品牌。课程建设方面, 通过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广泛深入调研, 确定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同时, 开发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或讲义以满足课程开设需求。在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合作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开发, 使中高职衔接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 2011 (16) .

[2]王武林, 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 .

[3]陈静.民进杭州市委提出建立职教一体化培养机制[N].人民政协报, 2011-2-18.

高职院校订单班学生预警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班 预警机制 研究

入学即就业,毕业就上岗,校企合作订单班办学形式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呈现处繁荣态势。但是,订单班由于其特殊的办学形式,对学生、老师和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进入订单班就等于就业锁定保险箱,放松学习,纪律涣散。然而,订单企业往往是对订单学生期望很高,希望其成为重要后备力量加以培养。能否提升订单学生能力、水平,满足单位需要,是订单合作办学成功的标志。在订单班级管理中引入预警机制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保障就业质量。

一、订单班级预警机制的内容

预警机制立足于订单学生学习、管理全过程根据订单班级特点建立如下预警:

1.订单班管理预警:在订单班成班之初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班级管理规定、明确单位验收标准,让每位订单学生了解相关规定、守则,奖惩措施、进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为顺利毕业合格验收做准备。

2.成绩预警:订单企业在成立订单班时大多制定了学生毕业生验收考核标准,特别对订单学生学业成绩有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按照学校毕业和单位验收标准,分阶段由辅导员查询订单学生成绩,对成绩不合格学生及时给予预警,使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

3.操行考核预警:对于学生上课旷课、旷寝、违法违纪等行为进行记录并及时劝诫,当学生旷课、旷寝等违纪情况累计接近学校规定的最低限时及时给予预警,并告知后果。

二、预警信息收集与分析

预警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时段的学生信息收集网,保证渠道畅通无阻,以使经过分析处理的信息变成相应职能部门做出预警和采取措施的可靠依据。

1.建立就业老师信息分类采集渠道。就业老师作为学生就业管理管理的一线人员,直接参与到学生学习的管理中,便于采集、汇总、分类信息。该信息采集渠道成为预警机制的信息渠道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建立学生辅导员信息采集渠道。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群体,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预警机制的信息渠道建设和学生思想工作上。在学生学习预警机制的建设中,将主要精力放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与学生谈心能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3.建立班级干部信息收集渠道。订单班级干部最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活动等情况,互相熟悉同学之间的具体状况,建立班级干部信息收集系统并及时反映给老师有利于老师全面掌控班级情况,在问题没有进一步恶化之前及时处理掉。

三、建立预警信息反馈系统

1.学校层面信息反馈:当订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时,特别是达到预警的学生,学校需对信息进行反馈和沟通。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进行充分地沟通与协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学业。

2.对于那些成绩差、屡教不改无法达到验收标准的订单学生,二级学院及时向学校招生就业处反馈,由招就处与单位沟通,退出订单班,返回原班级学习,以便其他渠道就业。

四、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教育辅导方式。辅导员、班主任在实施干预时要注意讲究方法,沟通应遵循心理学基本规律的要求进行。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沟通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抵制情绪。学校应该对学生抱着适度的宽容心态,允许他们犯错,鼓励他们积累经验,慢慢引导他们进入顿悟意识。

2.加强预警学生的帮扶促进其转化。对订单班预警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行为进行动态实时跟踪,密切关注其变化,并和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被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提高预警学生的转化率。

参考文献:

[1]姜小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2]肖亚明.高校学生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西部科技,2008:(9).

订单班 篇4

一、“行企校”联合订单班的涵义和特征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是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紧密配合完成人才培养的订单班, 它面向的是若干家有共同岗位需求的企业, 针对的是行业紧缺性岗位, 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一)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必须面向行业紧缺性岗位

当前, 订单班运行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企业参与意愿不高, 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订单班的岗位面向不准确、不明晰。很多订单班盲目追求大企业、龙头企业, 从而显出“订单班”的“高大上”。但订单班若不是面向行业紧缺性岗位, 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快捷岗位人员补充, 对订单班参与度不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紧缺性岗位的确定, 不能单独由职业院校完成, 应该在行业协会指导下调研确定。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 电子与电气专业群重点对接珠海市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在珠海市新能源智能电网联盟协会的指导下, 该专业群连续两年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完成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集群的调研以及统计报告的编制, 对产业集群岗位需求十分清楚。珠海智能电网企业当中泰坦科技、瓦特电力、万力达电气 (电力电子事业部) 、银通新能源、兴业新能源等大中型企业急需电力电源设备装调与维护的技术人员, 经过行业协会、企业、专业群的充分沟通, 泰坦科技、兴业新能源、万力达电气与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智能电网“行企校”联合订单班。

(二)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必须由行业协会对参与企业进行引导和约束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不同于面向若干家同类型企业的订单班, 而是“行校企”三方优势互补、共同育人的职业教育载体。行业协会在其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1) 为紧缺性岗位的确定提供行业指导; (2) 约束企业按订单班成立协议或意向书参与人才培养; (3) 代表企业对订单班办学进行监控和评测。智能电网联盟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网“行企校”联合订单班运行过程中, 组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派副秘书长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多次协调企业顶岗实习等, 推动了订单班的校企融合。

(三)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必须由若干家企业联合参与人才培养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 是学校和多家企业在行业协会指导下, 完成人才培养的模式。联合在一起的若干家企业, 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参与人才培养, 并按照贡献度享受订单班人才培养成果。在智能电网“行企校”联合订单班成立之初, 智能电网联盟、学校以及几家企业就签署了意向书, 在意向书中明确了彼此的分工与任务。比如, 各家企业明确了能够提供的顶岗实习的岗位数、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分工、支持兼职教师数目等。智能电网联盟按照意向书要求对企业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性作出评价。

二、“行企校”联合订单班课程体系的确定

(一) 确定紧缺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首先应确定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6位来自订单班3家联合企业的实践专家参与了典型工作任务的研讨。经研讨, 确定电力电源设备装调与维护岗位有以下典型工作任务:电子元器件测试、电源模块 (单元) 测试、电气元器件选型、绘制安装接线图、电力电源设备 (柜) 安装接线、电力电源 (新能源) 设备调试、二次回路运行与维护等。其中电子元器件测试、电源模块 (单元) 测试属于微观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 侧重点是柜体/设备内部的电源单元的检测、维修等;电气元器件选型、绘制安装接线图、电力电源设备 (柜) 安装接线、电力电源 (新能源) 设备调试属于中观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 重点是柜体/设备内部系统的安装调试;二次回路运行与维护属于宏观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 重点是柜体/设备与外部系统的联调。

(二) 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及学习情境

根据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认真分析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从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等各个不同难度级别的内容, 确定完成不同难度等级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素质、技能, 合理设计学习项目或学习情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重要性、综合性确定核心课程。智能电网“行企校”联合订单班的核心课程为开关电源测试技术、新能源设备调试、二次回路运行与维护三门课程。核心课程由校企共建, 包含若干各有逻辑关系的项目 (学习情境) 。

(三) 确定核心课程的校企共建方式

确定了核心课程, 还需要明确课程的校企共建方式。根据订单班参与各方的技术优势, 确定与泰坦科技共建开关电源测试技术课程、与兴业新能源共建新能源设备调试课程、与万力达电气共建二次回路运行与维护课程。合作企业需从四个方面参与课程建设: (1) 提供课程兼职教师, 并承担不少于四分之一学时的实践教学; (2) 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3) 提供真实项目资源, 支持专业教师开发课程学习情境; (4) 参与课程考核。

三、“行企校”联合订单班的过程监控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是依托行业组织、面向若干家联合企业的培养载体, 其过程监控不同于一般教学班, 应突出“行企校”的协同机制。

(一) 建立“行企校”联合督导机制

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督导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高职学院大都建立了专兼职督导队伍, 专兼职督导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教师担任。但当前的督导体系不太符合“行企校”联合订单班的过程监控需要, 因为教学督导只能从课程进度、环节安排、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度等通用要素进行监督, 而无法从知识准确性、技能示范性等专业要素进行督促。“行企校”联合督导机制, 是建立“校内督导+行业督导”的联合督导队伍, 对教师授课的规范性、专业性、技巧性进行评测和引导, 并最终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订单班负责人, 从而优化教学实施。

(二) 核心课教师实施双向培训上岗制度

如前所述,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的核心课程均是由校企双方进行授课, 这也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核心课程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核心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水平达不到要求, 授课效果就无从谈起。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业各有各的优势: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化, 对教学方法较为熟悉, 但缺乏实践经验, 授课容易“避重就轻”;企业实践专家经验丰富, 对岗位能力要求清晰, 但不了解职业教育特点, 不熟悉教学方法, 授课容易“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确保核心课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应该对任课教师进行双向培训。双向培训是指企业教师进课堂补职教理念, 专业教师下企业补项目经验, 然后经过订单班管理委员会考核通过后方能上岗的制度。

(三) 推进“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

顶岗实习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技能、知识的一种检验, 也是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从而提高岗位胜任力的过程。顶岗实习是综合性实践课程, 是培养活动的最后环节, 对于最终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不能只有顶岗没有实践、只有工作没有学习。“行企校”联合订单班从三个方面推进“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 (1) 按照订单班成立之初的约定, 各合作单位和专业一起制订出详细的顶岗实习计划, 每个学生在每个单位至少应在3个不同岗位进行实习, 每个岗位的实践内容、考核方法必须明确; (2) 每个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必须有详细的记录, 专业教师、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工作状态变化开展适时心理辅导; (3) 根据学生在不同岗位上的技能考核成绩, 参考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给出的鉴定, 综合权衡, 给出顶岗实习成绩。

四、“行企校”联合订单班的互动评价

(一) 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对订单班培养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订单班是针对联合企业特定岗位而开设的教育载体, 是工学结合的有效手段。订单班的培养效果应由行业协会进行第三方独立评价, 从而明确改进方向。行业协会主要从岗位胜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毕业学生进行评价, 从顶岗实习规范性、核心课程共建情况对校企合作深入程度进行评价。

(二) 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岗位胜任力情况对课程体系作出评价

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及考核情况, 发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薄弱环节, 并反馈给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针对性调整。

(三) 学校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对订单班运行机制进行改进

学生是订单班培养过程的亲历者、受益者,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离开了学生的成长孤立地谈订单班办学成效是空洞的。学生对订单班的意见和建议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并以此为依据改进订单班的运行机制。

五、结语

“行企校”联合订单班是服务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载体, 它面向若干家有共同紧缺性岗位需求的企业。“行企校”三方面分工明确, 重点突出, 订单班的运行机制对于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静, 林芸.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订单班SWOT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3 (26) .

[2]唐勇, 张为宾.同类型多企业联合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2 (6) .

订单班 篇5

近年来, 河源经济作为粤东地区的后起之秀, 经济增速飞快, 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汽车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校汽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尝试新的模式, 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订单培养班”新路子。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 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双方共同受益。一方面, 学校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见习、生产实习 (训) 、毕业顶岗实习, 积极争取合作单位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向合作单位募捐教学设备、争取专项投入、设立专业奖学奖教基金。另一方面, 学校积极开展面向合作企业的各类员工培训和科技服务, 努力为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培养, 为合作企业输送新的人才。合作单位参与相关专业建设与指导, 安排技术专家来校承担课程或实践课程教学, 安排领导或技术管理人员经常性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承担院内教学 (讲座) , 成为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的稳定来源地, 完善专业的课程建设, 促进专业的教学和实训,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2 项目背景及特色

2.1 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广东省高职教育汽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旨在推进汽车专业在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 促进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同时, 本项目在研究过程中, 得到了学校和企业大力支持。

汽车专业近几年来一直努力致力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 先后与广州通达电器有限公司、中国美东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等大型进行了校企合作, 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积累。校企合作企业为汽车专业的顶岗实习提供大量的岗位, 汽车专业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 成为了企业的新血液。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4人, 师资结构合理, 专业在校学生578人, 生源稳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作为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 在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专业在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专业每年毕业生将近200名毕业生, 就业于广东省各个城市,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高度认同。

广州华南轮胎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引进技术专业生产子午线轮胎 (“万力”牌、“万里星”牌) 的企业, 现有员工4500人, 资产总额逾32亿元, 是目前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子午线轮胎出口企业, 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百强企业”、“广东省百强企业”。

2014年7月, 汽车专业和广州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根据双向选择, 企业从2012级学生中选取了20名学生成立了“订单培养班”, 该班级冠名为“万力轮胎班”, 从大二暑假开始, 企业为“万力轮胎”班的学生提供符合汽车技术服务行业实际岗位操作技能培训所需的资源, 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技能鉴定, 为参加“万力轮胎”班并最终通过考核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1.5万至2万元人民币/人) 。奖学金可分10个月提前预支发放, 但若不能通过最终考核或中途自行退出者, 必须全额返还奖学金。

专业选派了1名责任心强、技能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校方导师, 并与甲方人员组建校企合作协调小组, 配合企业沟通、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实习任务。

参加“万力轮胎”班的学生经培训课程考核合格后, 允许替换专业原计划的相关课程, 并获得学校相应学分。参加“万力轮胎”班的学生通过校企双方最终考核合格后, 可以取得学校毕业资格。

从目前校企合作情况来看, 该校企项目合作已经得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高度认同。

2.2 项目特色

(1) 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 成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班”, 订单班级中的学生是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三个方向全体大二学生中筛选, 学生自愿报名, 企业根据岗位设置, 选择符合要求的学生。大二的学生目标明确, 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规划, 这样, 企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会流失。

(2) 专业选派1名责任心强、技能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校方导师, 并与甲方人员组建校企合作协调小组, 配合企业沟通、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实习任务, 并与甲方共同管理学习实习期内学生的安全与思想的稳定。

(3) 参加“万力轮胎”班的学生经培训课程考核合格后, 允许替换专业原计划的相关课程, 并获得学校相应学分。参加“万力轮胎”班的学生通过校企双方最终考核合格后, 可以取得学校毕业资格。

(4) “美东汽车”班的学生由中国美东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安排培训讲师和实训导师, 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时间对订单班的学生进行授课。授课计划由专业和企业共同制定, 主要为学生入职企业提供思想上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3 项目所取得的成果

3.1 校、企、生三方共同益

汽车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实训基地, 为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企业培养和得到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引进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学生得到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培养, 在专业技术和思想上都得到了提升, 另外企业提供的奖学金也有助于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3.2 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凸显

本校企合作项目在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3 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本校企合作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方共同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 双方的优势互补, 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汽车专业人才中的培养新模式, 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4 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班”的项目特色和初步成果, 对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的新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对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 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 降低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率, 我校汽车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班”,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汽车专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2) :40-44.

订单班 篇6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工学结合的道路。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 必须具有实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的实践能力。仅靠学校理论课教学和在有限实训条件下的实践教学是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这就决定必须将学生放在全真的实际工作中,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既能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又能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而在高职院校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性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之路。酒店业属于服务业, 是人才密集型的行业。因此, 酒店的从业人员不仅仅要从事技能性的劳动, 更多的是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一个服务员只有掌握顾客的需求心理, 才能照顾到顾客的心理, 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学生真实的工作至少要处理三种以上的人际交往关系:与客人之间、与同事之间、与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这里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定位:基本的服务人员的角色、新手的角色、下级的角色。这对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并迅速成长的。相对于其他专业一般接触的对象是机器、网络等,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需要通过工学结合之路实现。

“校企生共赢”的追求决定了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不二法门。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财务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单靠学校一方努力是无法满足高职教育需求, 培养出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而酒店业的服务性决定了对大量高素质一线人才的需求, 酒店员工的高流失率决定了酒店管理的高难度。工业结合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 既解决了高职院校本身资源不足的缺陷, 又保证了酒店企业人才质量、人才稳定性、管理难度等问题, 取得了双赢, 但更大的赢家是学生,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的平台, 掌握了扎实的工作技能, 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获得一定经济报酬的学习中顺利地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的酒店人, 并顺利就业。

二、校企合作海湾订单班的实践分析。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大力鼓励、提倡校企深度合作的推动下,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于2010年与珠海海湾大酒店共同合作创办了校企合作订单班———海湾班。对工学结合订单班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索, 并取得了部分成果, 现分析如下:

(一) 校企深入调查, 确立深度合作模式———海湾订单班。

珠海海湾大酒店是珠海市五星级酒店, 也是最早与我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单位之一。经过多年合作, 在双方对彼此信誉认可和肯定的基础上, 经过双方深度思考, 双方确立了愿意向更深层次合作的意愿, 并开始了积极的探索、调查、分析, 最终为保障双方荣获“双赢”, 即学院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培养一批能够从事高星级酒店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可持续发展型酒店服务人才;酒店能够解决人才流失率大、员工来源质量差、员工队伍不稳定、员工需求不对口等问题, 获得高质量、对口型服务人才, 校企双方共同努力确立了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即海湾订单班, 并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二) 学生自愿选择海湾订单班, 循序渐进的阶段式推进教学安排。

海湾订单班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 是充分保障校、企、生三方利益的关键, 否则合作就会流于形式, 无法深入贯彻。因此, 学院本着“自愿、需求、双赢”的原则, 将海湾订单班的具体实施期限设置为从大二开始到大三顶岗实习结束, 运用建班不分班的形式, 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段式推进教学安排。这样不但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 避免了选择的盲目性, 而且在保障学生和企业的对彼此知情的前提下, 为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搭建了互通平台。其主要流程如下:校企合作洽谈、“订单式”合作项目报批、校企联合制订的新教学计划、专业举办宣传动员会、企业专题讲座并进行双向交流、学院组织学生自愿报名、酒店到学校组织面试并公布面试结果、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订单班专题动员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携带“告知书”与家长商量并签字, 岗前培训一个月 (教学第一阶段) , 校、企、生签订三方协议确定订单班学员;第一年工学交替式实习教学, 基层服务岗位培训, 每周实习总结会、企业高层与基层员工交流会、新旧员工交流会 (教学第二阶段) ;第二年顶岗实习式教学, 学生进驻酒店参与实践、顶岗实习阶段性总结、学生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基层管理人员岗位培训 (教学第三阶段) ;最后学生结合实习工作完成顶岗实习总结, 企业和学生互相选择, 合作办学总结交流会。

(三) 校企双方量身打造弹性教学活动计划。

酒店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简单地以教学为主由学校单方面制定海湾订单班教学实践安排不切实际, 也无法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实现校企合作, 因此我院在结合酒店行业淡旺季及行业服务特点, 综合考虑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力及学院的教学安排的基础上,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一份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安排。一方面课程设置能够呈现“企业化”特征, 并能与市场需求、行业特点接轨, 保证了海湾订单班的人才质量, 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 扎实地掌握专业服务技能,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求共同制订教学活动计划, 不仅能够培养出企业现行需求的一线服务人才, 而且可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基层管理干部来源, 为企业后备人才库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 实施项目制管理, 全方位跟踪式学生管理。

为了保证海湾订单班的顺利开展, 海湾订单班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项目管理制度, 任命专业教师作为项目主管对海湾订单班进行全方位、跟踪式服务和管理。一方面, 在确立海湾订单班项目时, 项目负责人能够创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校企沟通机制, 确保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避免了不必要的沟通麻烦。另一方面, 当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海湾订单班”时, 学校所具备的完整教学管理队伍就不可能全方位地参与对订单班学生的管理。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由单纯的学校管理转变为校企共同管理, 管理人员呈现复杂化趋势, 而项目主管的设置则保证了“海湾订单班”学生管理的延续性和实施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在第二阶段的学工交替的教学安排中, 项目主管游走于校企之间, 跟踪式地负责海湾班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第三阶段的半年顶岗实习阶段, 阶段性进驻企业, 与海湾订单班学生一起在酒店工作生活, 既便于随时掌握班级动态, 特别是针对刚刚进入企业学生的情感波动, 做好班级管理和安抚工作;又可作为企业、学校、学生之间沟通、协调、联系的桥梁, 随时将学生的实习信息反馈到课堂, 进行实践和教学的融合, 并协调安排好日常教学与外出到企业的支援实践工作;同时在企业进行挂职学习, 为今后更好地推进校企结合积累经验和为日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好基础。

(五) 课程考核职业化、动态化。

周济部长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了保证学生“今天所学”与“明天所用”之间的一致性, 学院对海湾订单班学生的课程考核做出了重大改革, 取消以校内课程知识考核为主的考评方式。根据合作酒店的“高技能人才”标准, 把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内容改变为更能体现高素质、职业化特点的五项集合即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能水平、工作纪律性、工作学习能力, 形成合作企业评价和学院教师评价并重的过程化考核方式, 一定程度上避免“学非所用、考非所用”现象, 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为合作企业人事部门的最终录用和提拔学员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和凭证, 可谓一举两得。

三、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实践效果的途径分析。

虽然海湾订单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 需要校企政的共同努力, 方可突破难关, 取得更卓越的成效。

(一) 政府支持, 均衡企业利益与学生需求, 校企共同构建职业化的教学活动安排。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订单班有同学反映在酒店工作较单一, 缺乏灵活性和实践知识获取的全面性, 而专业也很难完全改变现状, 因为要解决此问题, 必须换位思考, 明确酒店追求利益的本质, 因此对学生实践岗位及实践时期的安排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价值观和酒店行业特点的影响, 从而导致学生实习岗位的单一化, 劳动过程技能含量低, 学生缺乏兴趣等。而学生则将从事酒店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目的是通过岗位实践使所学理论应用实践, 并熟悉酒店工作环境等, 需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触酒店工作岗位。作为搭建企业与学生互惠互利平台的学校无法完全使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方有机会达成, 既能使企业通过合理的岗位安排而赢利, 又能使学生在校企合作订单班中接触更多的岗位和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

(二) 校企共同开发系统的、职业化的、动态课程体系。

由于海湾订单班采用建班不分班的形式, 因此校内课程还是跟普通班一样, 虽然我们已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并已形成一个积极反馈的渠道, 但仍未完全摆脱知识和实践脱节情况。鉴于此, 我们认为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根据校企合作订单班的需要, 校企共同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 合作开发系统的、职业化的、动态课程体系, 力争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内容保持一致, 同时拉近校企教学的距离, 采用行动体系导向性、工作过程性、动态性的实践知识教学。以职业岗位群剖析为起点, 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确定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块化教学, 真正形成教、学、做一体化。

(三)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保障校企合作订单班的顺利开展。

对于订单班的成功开展,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使其成功顺利开展的保障。只有“下得厨房, 上得厅堂”的教师, 即在教学中是理论知识丰富、教育业务能力强的教师, 在酒店工作中是能够为顾客提供一流服务的岗位能手, 并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并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 方能够顺利游走于校企之间, 无论在企业指导学生实践, 还是在校内实施教学活动, 都能够明确定位, 引导学生成功地实现角色的转变。同时这种优秀人才也深受企业喜欢, 为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 全方位引入企业文化, 实现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高技能人才, 还是高素质人才, 因此必须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 实现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无缝对接, 并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之一进行培养。职业文化即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与遵循的, 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使命, 其核心是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将“宾客至上”服务理念牢固地融入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之中, 严格贯彻“入校即入职”理念, 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自觉认同其所在行业的价值理念, 模范地遵守其规章制度, 并能快速地适应企业文化环境。最终通过订单班的形式, 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与企业岗位“零接触”, 而且在价值理念上也实现“零接触”, 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更高境界。

(五) 关注学生情感与思想道德建设, 注重安全机制的建立。

校企合作订单班使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相比较早地跨出了校门, 迈入了社会。一方面, 他们不断体会着学生与职员两种角色的转变, 当在过了初步接触企业环境的兴奋与好奇之后, 开始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被孤立的感觉, 从而情绪波动, 加之对企业环境的不适应, 会出现打退堂鼓、抱怨等情绪, 不利于订单班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 酒店行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小社会, 学生在渐渐接触岗位的过程中, 除了对该职业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 了解了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以外, 还渐渐开始贴近社会的阴暗面及人际关的陷阱, 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与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因此校方要跟企业形成互动机制, 密切关注订单班初期学生的情绪波动, 及时沟通解决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走出围墙式教育模式, 正确地、辩证地认识一些负面问题, 提高学生对社会及行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真正成长为思想多元化、积极向上、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鉴于订单班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性、移动性, 对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监护也成为订单班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需要校企共同建立紧密的安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谭欣, 鞠红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9 (81) .

[2]杨智争, 龙毓亮.关于加强订单班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 2010, 12 (133) .

[3]侯清麟.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15) .

[4]徐建南, 施向荣.聂建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8) .

[5]孙朝阳, 杨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11) .

订单班 篇7

【关键词】“订单班”;党建活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学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学校开展全部工作和体现战斗力的基础,是完成学校历史使命的保证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调动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员工,使学校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富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坚强战斗堡垒,对于在新时期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辽宁高职院校迅猛发展,無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几乎占据了辽宁所有高校数量的近三分之一。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辽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要贴近学校的特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订单班”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一个特殊的形式,通过教育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学生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达到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员,毕业后直接到本企业工作的目的。学生一般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这种模式有着广泛的优势。首先,培训与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大部分学徒工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其次,实训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无需交纳学费,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

如何做好“订单班”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党建活动是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姿态,创新基层党组织对“订单班”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订单班教学特殊性的影响,党建活动很难有效地开展起来,而传统的党建活动又不适应订单班教学的特殊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根据订单班的特点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订单班的党建活动采取如下方法:

1在“订单班”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订单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特殊的形式,学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与就业选择空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场所从教室到实习场再到工厂,教育教学的形态、性质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在活动开展上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形式,而是要与这一特殊的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结合起来,这就要不断创新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建立“订单班”教学期间学生党组织生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党组织学习活动。

2注重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入党学习活动

从学校到企业,从理论学习到岗位工作,“订单班”教学过程中党员、学生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是全面考验学生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订单班”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上,要多开展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解决党员及其他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利用好实习活动,将其作为全而评价学生素质能力的良机,开展各种形式的评选活动,为我党选拔优秀的青年人才。开展“谈心”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开展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评选活动

3利用互联网促进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党建工作的范围,让党建活动脱离了空间的限制,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在“订单班”党组织活动当中,要利用好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创新活动的形式。建立面向“订单班”的网络党校,并开展网络党员干部教育工作。

总之,“订单班”开展党建活动与在校其它班级活动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要与“订单班”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保证活动开展的成效,不断提高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为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海荣,张丽娜,胡旭阳. 论构建和谐高校进程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11) .

人物形象订单培养班招生简章 篇8

由于人们对人物形象个性设计的需求不断地攀升以及多层次需求,使得形象设计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为培养适应当代市场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熟练的整体人物形象设计师,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峡(萧氏)美容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针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美容护肤、美体塑形、芳香疗法、化妆造型色彩分析、服饰搭配等课程的订单培养班。

招生对象:凡被我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和普招录取的考生都可报名订单培养班。

培养方式:第一、二年在我院专业实训室学习专业课程,第三年在海峡(萧氏)美容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定向能力学习和培训。

文凭证书:在我院学习和在海峡(萧氏)美容发展有限公司培训成绩合格者,可同时获得我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技能等级证书——形象设计师资格等级证书。

就业承诺:获得我院毕业证和形象设计师资格等级证书的学生,由海峡(萧氏)美容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推荐就业并签订协议书,整体就业率100%。收费标准:学习期间人物形象设计专业9500元/年/人。

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均由由海峡萧氏美容有限公司专业老师和高级美容教师直接任教。

主要课程:色彩分析搭配、人物造型基础、人物形象手绘表现、化妆基础、发型设计与工艺、实用美容技术、化妆品学、美体塑型、芳香疗法、服饰形象设计、服饰搭配艺术、人物整体造型设计及职场人物造型设计、影视人物造型设计等。

主要实训项目:

1、皮肤护理

2、服饰搭配实训

3、发型设计实训

4、整体造型实训

在实训期间成绩优秀者可以参加项目工作,并获得相应项目提成。海峡(萧氏)美容发展有限公司简介:

武汉海峡萧氏企业创办于1989年,经过20年的发展,在企业创办人肖青山先生的带领下,成为集美容教育,产品研发,直营连锁为一体的全国知名美容品牌企业,海峡品牌创立的院,产,教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美丽事业向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学历化的发展,为国内首家获得国家标准委“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认证企业。海峡萧氏企业下属有:湖北海峡蒙妮坦职业培训学校、海峡精致女人美容瑜伽会所直营连锁、武汉完美广告公司等。

本专业充分发挥香港蒙妮坦集团全国连锁的网络优势,以学员就业为导向,多渠道推荐及辅助学生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历届毕业生均供不应求,她们大多数进入了知名的专业美容、形象设计连锁机构、国内、外著名化妆品公司,成为专业美容管理人员,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另外有近10%的学生顺利创业,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美丽事业。

招生咨询电话:027-8***102481801025

订单班 篇9

一、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在办学过程中, 应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合作、管理参与、订单培养、文化融入”为一体的办学新模式。为合作企业订单培养稳定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并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 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企融合文化。

校企合作办班应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实训、实习以顶岗企业实境工程为主, 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 接受企业文化, 培养形成良好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校企双方不仅要共同加强教学管理, 还要将订单企业的文化精神、职业态度、技能标准等共同落实到教学管理每一个环节,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全面对接。因此, 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平台。

二、“订单班”是推进高职工学结合、实施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

在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下, 订单企业求贤若渴, 投入资源组织实施教学, 希望能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但由于学生职业目标规划不明确、校企合作互动交融困难, 造成了预期培养目标不能实现, 影响订单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根本原因应该是校、企的文化游离, 是两种文化的疏远。

(一) 依托“订单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需要文化融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职教育内涵质量提高、竞争力增强离不开行业与企业。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创新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 需要校企双方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践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方针;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岗位需要的人才。

“订单班”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 不仅是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 更是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合作的关键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 依托“订单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需要校企文化融合作为导向。

(二) 依托“订单班”创新高职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培养模式需要文化融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直接服务于行业和企业,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定位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贴近社会、贴近企业。

校企合作办班, 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 由于文化不断融合, 高职教育还会与行业企业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 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因此, 在“订单班”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 要融入更多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企业文化元素, 以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 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目标。

(三) 依托“订单班”, 创新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举措需要文化融合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方面不熟悉行业企业文化的氛围, 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自主学习精神和自我完善的职业发展能力欠缺, 不适应行业企业发展对其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正是基于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的考虑, 把知识、技能与就业所需的“零距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的目标, 需要切实搞好校企文化建设, 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实现高职毕业生内有文化与就业所需的“零距离”对接。

三、依托“订单班”, 推进校企文化融合的具体实践

(一) 校企共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是校企文化融合前提

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职业文化这个要素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作机制之中。校企双方通过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不断深化合作办学形式,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 把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员工素质培养提前引入校园, 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即学即用的高素质人才。

经多年实践研究, 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411”人才培养模式, 即是以培养高质量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以职业能力为支撑,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 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 以实现就业即顶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为创新发展“41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大胆创新, 成立“订单班”。依托“订单班”的实践平台, 推进“411”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阶段综合实务模拟课程的创新培养, 变校内模拟工程实境为校外顶岗实境工程、变学校单独培养为“校企联合培养” (见图) 。

(二) 校企共建的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是实施文化融合的保障

实施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将二者在体制机制上有机结合在一起, 调整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管理机构, 制定完整严密的规章制度, 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在“订单班”联合培养过程中, 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了联合培养教学小组, 负责联合培养阶段教学环节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管理工作, 制定了“订单班”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了校企联合培养的质量, 同时也是校企文化融合形成的重要成果 (见图3) 。

(三) 校企双方服务学生主体, 是实施文化融合的核心

校企合作, 联合创建“订单班”, 对企业而言, 是培养、招聘到即学即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学校而言, 是培养出与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能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学校和企业的角度不同, 但实施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 校企双方均应将学生作为联合培养的核心和主体。

因此, 在校企联合办班过程中, 无论是学生的选取, 还是顶岗实境岗位的安排上, 均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 只有坚持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本, 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和共赢 (见图4) 。

(四) 校企联合开发课程, 是实施文化融合的载体

实施校企文化融合, 课程是有效载体。因此, 校企合作创建“订单班”, 推进校企文化融合需要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在理念上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 同时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坚持“学校与企业共评、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见图5) 。

(五)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是实施文化融合的平台

实践性教学环节对高职学生实践水平、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 实训基地建设和营造浓厚的校企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企创建“订单班”,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即是技能训练场所, 更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实训基地应建设要充分考虑校企共融的情境文化, 实现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同步提高。从形式上讲, 实训内容应依托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 实训形式由校园向企业转移, 因为校内训练实践活动, 即使全真模拟, 也缺少企业氛围, 若放在企业进行, 才能事半功倍。从内涵建设上, 实训基地建设要实现教学环境的职业化情境、实训内容的教学化情境、教学实施的职业情境 (见图6) 。

(六)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是实施文化融合的关键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企专兼职师资队伍。需要学校的专职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实现互动、融合。

对学院专职教师而言, 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其职业素质。积极安排学院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 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学校是教师, 在企业是员工。对企业指导教师而言, 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其作用, 希望其能向“订单班”学生传授书上学不到的实用技术和在企业一线摸爬滚打的示范精神。企业技术人员作为“订单班”学生的指导教师不同于专业教师, 他们带着特殊的企业文化背景, 在价值观、精神风貌、道德标准等方面, 带给学生截然不同的教学体验。对企业特有的文化氛围很敏感, 若不对他们的文化背景给以尊重和鼓励, 甚至以职业教师的尺度来衡量, 是十分不合理的。

四、结语

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措施, 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 必须大力探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 培养出真正的高职业素养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潘玉耕.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融合问题[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2) .

[2]刘秀琼, 俞永康.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2 (1) .

[3]荀莉.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业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4]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5) .

订单班 篇10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0 引言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开办了酒店管理专业,为酒店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酒店的行业特征、岗位技能的理解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设计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时不能反映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职业理想,特别是对学生酒店管理技能的培养和开发还十分欠缺,弱化了酒店管理专业的特征,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的校企合作项目——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积极构建了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全真化的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高星级饭店培养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2007年至今,雷迪森班已持续开办了三届,培养学生上百名,首届毕业生92%在雷迪森酒店就业,其中68%的学生从事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工作,雷迪森班的成功实践,为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造了经验。

1 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酒店服务与管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一线高等应用型人才”。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1.1 管理技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既然是酒店管理专业,理所当然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放在管理技能教学上,以管理技能训练为主,把服务技能的学习作为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条件,即要有所侧重,又能全面掌握。学校应尊重和理解学生成为一名酒店管理者的意愿,学生报考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初衷是学习酒店相关管理,将来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学校出于实习和就业的现实考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过多的强调服务技能的重要性,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服务技能训练上,会无形中把学生定位为“服务员”,让学生的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极大地挫伤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甚至动摇学生的专业方向。

1.2 实习实训是管理技能教学的主要手段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同的教学方法,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是不同的教学内容。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务两种技能的学习都需要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手段。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学管理,实践课学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管理与服务“各顾各”的局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酒店管理专业的技能训练不外乎前厅接待、客房清扫、餐厅摆台等一些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也抱有这样的思维定势,进了餐厅实训室就是练摆台、斟酒、折花,进了客房实训室就是练迎宾、铺床、抹尘等。随着行业的发展,实训内容虽然也增加了诸如宴会设计、花艺、茶艺、调酒等新内容,但仍局限于操作技能的实习实训,始终没有将管理技能作为实习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1.3 校企合作是管理技能教学的基本依托

校企合作能让管理技能的实训基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内可以在硬件上模拟真实的酒店场景,但酒店各种各样的客人和突发情况是难以在校内模拟的。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真实环境进行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带来真实的酒店品牌内涵和团队文化,作为酒店的管理者,正确的理解并向下属传播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是重要的技能之一,由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距,学生很难在校内真正理解酒店的品牌内涵和企业文化;校企合作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方优势,为学校的教学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也提升教学的现实有效性。

2“雷迪森”班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以管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习实训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训练学生的酒店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内在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发展能力。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雷迪森”班经过三年一个全周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订单培养模式,特别是在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了成功的模式。

2.1 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工学交替

酒店管理专业的管理技能教学应打破“课堂教室+校内实训室”的封闭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在空间上的工学交替。雷迪森班由学校与酒店共同就基层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及工作标准要求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明确订单班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确定人才规格、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校企共同参与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即“进阶培养、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简称SM-LP人才培养方案。SM(Service&Management,服务和管理)指服务岗位向管理岗位进阶提升的教学内容设计,LP(Learning&Practice,学习和实习)指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学工交替的教学过程组织。

SM-LP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解释了服务技能与管理技能教学的关系,为学生技能的实习实训创造了全新的理论。SM-LP分为五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完成通识课程和通用技能教学,在校内教学;第二阶段:服务技能学习,完成服务技能的实训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校内教学为主,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完成在订单酒店一线服务岗位的实习;第四阶段:管理技能学习,完成酒店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和管理实习,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五阶段: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在订单酒店完成管理岗位的跟培与顶岗实习。

2.2 以管理技能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

酒店管理是一个对管理者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从管理对象上看,不仅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也包含对财和物的管理,甚至还包括客户管理和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从管理的内容上看,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应做好质检、培训、人员调配、接待、处理投诉、成本控制等各种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从管理者的职能来看又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按酒店的管理岗位和管理项目实行模块化学习,打破管理学的学科系,使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内容与酒店管理者的管理过程相接轨。例如,雷迪森班除了根据业务部门的划分开设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馆管理、酒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课程外,还开设了个人与团队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酒店质量管理、创业品牌孵化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

2.3 以管理工具和管理案例为主要实训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主要是体现在对管理工具的运用,越是管理规范的企业对管理工具的依赖就越强。酒店的人流、物流、现金流都很大,是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服务场所,管理的难度大,普遍采用各种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和精准性。雷迪森班将一些酒店常用管理工具作为实训模块,开发相应的实训包,在校内强化实训,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酒店基层管理岗位难着手,难切入的问题。

案例教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工作的理解,通过对管理案例的演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对艺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雷迪森班根据酒店对客服务部门的不同,分别由雷迪森酒店各部门管理人员主持编写案例库,酒店将进几年在出现的典型案例做成实训包,制作相关的课件,设计相应的情境,供校内实训课程使用,效果显著。

2.4 以全真型实训基地为主要教学平台

雷迪森班的管理实践教学以校内全真实训基地—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为主要平台。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是一座符合现代酒店企业运作方式,按照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议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实践、培训、生产、研发“五位一体”的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技术平台。雷迪森管理学院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投资将近一亿元人民币,下设一个实训中心,三个实训部,16个实训室和配套练习室。

雷迪森酒店管理学院引进雷迪森旅业品牌,实行品牌化管理。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雷迪森酒店全程参与,全面导入雷迪森酒店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聘请雷迪森酒店管理人员为兼职专业教师,学院专职教师输送到酒店见实或兼职,实现实训基地与雷迪森酒店的完全对接,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拥有先进管理模式,超前教学理念,紧密联系实际的全真实践基地。

3 管理技能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发

3.1 平衡开展管理技能与服务技能教学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服务技能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服务技能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提供对客服务,学习服务技能是前提和手段;要把管理技能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实践机会,使学生实现由服务技能向管理技能进阶式提高;要注重技能实践教学的整合,以工作项目为模块分解职业能力,不应把服务和管理作为完全区隔的不同技能,沟通、投诉处理等既是管理技能也是服务技能的实训项目应整合教学。

3.2 管理技能实践教学要兼顾专业对口和通识性

高职教育不仅要立足工作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要体现大学教学是通识教育特点,不能过于狭隘。酒店的管理技能是通用性很强的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更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从现实的就业环境来看,毕业生受年龄、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不太可能长期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如果在酒店工作1-2年后不能得到相应晋升,将很难继续在一线服务岗位上工作下去。所以,学生不仅要有很强的服务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管理技能,才能拥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即便面临转行,其管理技能仍可以在新的职业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3.3 把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衡量实践教学成败的重要尺度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就业率无疑是检验教学成果最直接的方法。近几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的较高水平。另外,我们通过对过去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也发现,从事酒店行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快速减少。由此可见,专业的流失率与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同时并存,反映了学生在本专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调整和加强管理技能实践教学,可以弥补教学的软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竞争优势,促进学生在本专业的发展。

3.4 跳出传统酒店的范畴,扩大实践教学的视野

上一篇:人员配置模型下一篇:高中阶段教育管理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