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十篇

2024-05-02

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 篇1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满足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几门专业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融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该课程的主要介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与测试、金属结晶理论与应用、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铸、锻、焊工艺及应用、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与工艺装备这六大模块内容。在缩减课程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必须完成以下任务: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与单独开设每门课程同等效果,使学生有兴趣学习机械产品制造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此,笔者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优化融合教学内容,分析课程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专业性强,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电工学、金属工艺学等,所授专业内容也十分冗杂。再加上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合、重组,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是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分别以金属工艺学和金属切削理论为两个基本点,所涉及的内容有金属切削原理与机床、刀具与夹具等,并以这个教学体系的需求作为取舍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避免了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使知识更为合理的衔接,教学思路清晰。

三、综合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表明,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结合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种有效途径。

(一)多媒体课件

目前高等学校教师一般都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音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与教师现场教学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灵活等优点,进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铸造、冲压、焊接一些工艺流程时,必须将这些加工所涉及设备的主要结构的工作原理充分理解,才能对这些加工工艺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相关的实物图片、产品实际加工视频、工程动画等穿插在课堂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动态化,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网站。建立课程演示文稿、现场加工视频、装配动画、视频教学、专题讲座等资源库,让学生可在课前、课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因此,多媒体课件教学系统设计完善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讲课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与总结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案例引导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现场产品的加工引导学生学习。针对课程体系设置特点,规划出课程的不同环节,再次带领学生进入学校的金工实习车间去参观。以原来金工实习时同学们自己做的锤子引导学生应该注意观察哪些是要点,锤子毛坯料是怎么加工?毛坯出来了怎么加工成锤头和锤棒?使用什么加工设备、工具、量具?量具是如何使用?铣床的工作原理?同时让他们观察钻床、车床、铣床、磨床等加工设备的结构,分析各个设备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使学生对整个的机械制造技术有深入的了解,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四、结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课程教学

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莆田市荣兴机械有限公司、莆田中涵机械有限公司、莆田华隆机械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了“车间———课堂”教学平台。对于课程某一章节内容,统一规划一下时间,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车间,结合现场生产过程为学生授课,通过现场设备实际操作流程和讲解相结合,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便于学生们掌握。

摘要:依据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针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借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积累的经验,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式以及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工程素质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昌娟,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70-71.

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 篇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 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 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失去该课程原本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和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焊接专业的专业核心教学项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础上开设的, 目的是为机械制造技术能力训练项目 (车、铣、磨和钳工操作等) 做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本课程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焊接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装夹具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两大部分, 形成一门知识面广、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 是焊接专业课程的基础。

根据课改的理念, 我们确立了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综合素质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发展为目标, 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先进性;明确了课程改革原则, 随即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序化。以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 毛坯的制造部分, 简化本专业后续课程要学的焊接部分的内容, 重点放在机械加工部分, 通过机床构造与设备的维护等内容, 对培养焊接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专业方向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坡口的加工训练等项目为学习焊接结构生产课程奠定必要基础。课程容不能对多数学生的情感形成新的刺激时,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下降, 课堂气氛沉闷。另外, 由于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 如果统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达到同一类要求, 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老师吃力不讨好”的现象。在情绪情感上的表现是, 思维活跃的学生情绪饱满, 充满自信心;思维迟钝的学生情绪低落, 会产生恐惧心理。鉴于这种情况, 本着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采用“按程度、分层次”教学法, 即教学内容层次化、信息反馈层次化、教学辅导层次化,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编组, 找出学生的差距, 每组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这样做内容的选取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一致, 与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二年级学生, 要求学生在《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后续的《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在学完本课程后才能陆续展开。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因为既无动人故事, 又无感人场面, 抽象知识点却很多, 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动手演示, 一味地“口授”, 易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从而使教与学显得很乏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改变课堂授课方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下是我总结出的自己的经验。

1. 任务驱动, 学生主体。

为了充分贯彻五年制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 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开发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 最终形成了“任务驱动, 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灌输, 而是转变为提出任务、进行引导、说明原理、提供示范、评估结果, 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 独立进行信息查询、制定计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估。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 整个学习过程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 学习效果好。

2. 现场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过去初中阶段的学习中, 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 渐渐就会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 而形成恶性循环。我的做法如下。

(1) 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观摩, 通过生产现场的场景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在授课过程中, 比如当讲到机床结构与刀具时, 将学使学优生保持一种求得新知的激情, 中等生保持一种获取知识的热情, 学困生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完成学习目标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克服学习恐惧心理的同时,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 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总之, 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 创设各种有利的氛围和情境, 学生就会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只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情感, 适当地创设一些益智教学游戏, 就能使学生总保持一种学习激情,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学习。只有善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适时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学生才会在学习上充满自信。

“5S”管理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中的应用

彭华勇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摘要:“5S”管理在高校实训室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探讨了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实验中如何应用“5S”管理模式。

关键词:“5S”管理模式发动机拆装实训室应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如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对于职院基层实训室这个部门来说, 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5S”管理模式是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一种相对有效手段。“5S”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 被称为质量管理基础的QC和QM。在欧美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 “5S”管理在我国企业开始推广应用,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我国高校实训室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的实训室“5S”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应用远落后于企业。本文结合“5S”管理模式探讨怎样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中推行“5S”管理。

一、“5S”的意义

“5S”具体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其英文单词均以S开头, 故称为“5S”。

1.整理

就是区分必需和非必需品, 现场不放置非必需品, 清除多余的东西, 备齐必要的物品。具体措施如下。

(1) 任课老师、实验员对所在的办公室车间实训室进行全面检查, 包括硬件和软件。

(2) 明确界定不常用的物品的标准, 制定非必须品判断标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 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 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 学生动手, 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现以用刨刀加工焊接坡口为例, 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使其能经过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先对其作简要介绍, 让学生明白刨床基本的加工原理与操作。然后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拟出加工方案并操作。教师以质量检验员的身份监督学生的加工质量, 在加工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 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完成此项加工任务, 他们已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 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此时, 教师的点拨能达到一点即通的效果。

4. 多媒体形象化教学。

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等, 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 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可形象地揭示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 有效地解决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难以理解的问题, 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

准表。

(3) 坚决将非必需品从现场拿走。将弃置物贴上标识, 明确处理期限、责任人, 对于已处理完毕的物品, 事后不要提出异议。

(4) 调查工具使用频率, 决定存放地, 每次实训使用的物品、工具、设备放到易提取的位置, 不常使用的物品可以放得远些。

(5) 制定非必需品的放置方法。

(6) 任课老师、实验员在课前课后检查是否乱放工具、设备。上课前后要对实训学习进行讲解。

2.整顿

清楚物品存放位置, 马上可以找到所需要的物品。

(1) 明确存放的物品, 对拆装工具、测量工具有明确的规定。

(2) 根据课程的进程, 确立物品放置的场所。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使用的物品时有不同, 给予适当的安排。

(3) 工具设备可区分为随时使用、常用等情况分别存放, 使学生、教师可以轻易将物品归位。

(4) 划线, 对每台发动机在拆装前要在指定区域内进行。

(5) 确定责任人员及其分工。

(6) 每次课后, 对实训的学生组长有明确的责任, 要求物品归位。

3.清扫

将现场变得整洁, 使人心情舒畅。

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5. 提升自身素质, 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单一的理论教师或实践指导老师, 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势在必行。特别是青年教师, 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 把自己培养成为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重视教学过程评价, 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等等,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四、结语

总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逐步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 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为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摘要:根据近年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思路;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整合,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总结出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操作方案。

关键词:高职焊接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Z].2005-11-5.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观 篇3

甚少。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涉及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俗称热加工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俗称冷加工工艺)、机械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其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工作适应性,利于在一专的基础上发展

多能。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机械制造工艺工程为主线,了解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各主要工种的工作内容、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的基础知识。

二是一般了解各工种的主要设备(包括附件、工具)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三是初步掌握选择毛坯和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四是初步掌握确定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五是了解装配的基本知识和典型机械、部件的作品方法。

本课程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性知识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因此应配合一定的现场参观和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总是问,这门课程的重点是什么。老师说绪论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重点。学生又问,我们学习到什么程度算是学好了这门课程。老师回答说,学了这门课程以后,你就能够在别人面前有说话的资本。例如车工师傅在那里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你就能够参与讨论,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铣工师傅在那里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你也能够参与讨论,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谈话资本,就是一门专业技能。

二、铸造工艺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第一章介绍的是铸造,学生对于砂型铸造中的主要造型材料型砂不理解,老师就在讲授型砂及其性能中介绍:型砂是砂型铸造的主要原料,通常是由沙子和粘结剂所组成。沙子是耐高温的材料,是型砂中的主体。粘接剂的作用是把沙粒粘接在一起。粘接剂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黏土。有时为了满足某些性能要求,型砂中还加入其他造型材料,如煤粉、木屑等。型砂性能对铸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很大。例如型砂的可塑性不好,就不易得到轮廓清晰的型腔;型砂的强度不高,则容易在起模和搬运的过程中发生损坏,在浇注过程中发生冲沙等;型砂的透气性差,就不能将浇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体及时排出,而这些气体进入金属熔液,就会使铸件产生气孔;型砂的耐火性不好,在浇入高温的金属熔液后,型砂就会粘接在铸件的表面上,形成粘砂;型砂的退让性不好,会对凝固后的铸件收缩产生较大的阻力,由此可能使铸件形成裂纹。

造型材料的质量,配沙工作的好坏,将影响型砂的性能,进而影响铸件的质量。生产中对配制好的型砂,经常用仪器进行测定,以保证型砂的各项性能符合要求。较为简便的检验方法是用手抓起一把型砂,紧捏后放开,如沙团不松散而且不粘手,手纹清晰;把它折断时,断面平整而均匀,则表示型砂的强度、可塑性等性能较好,如果型砂的颗粒较粗则表明透气性能较好。这样即便是学生没有去过铸造车间,没有见过型砂,在铸工师傅检验型砂的性能时,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三、刨削、插削及拉削加工工艺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本第六章介绍的是刨削、插削及拉削。课程内容首先介绍刨削的定义,然后介绍了刨床的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介绍刨床的结构需要讲一节课,但在问学生是否听懂时,一部分学生却说,大概、或许是听懂了。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听懂,因此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带领学生到车间,在刨床前给学生介绍,哪一块是滑枕,如何调整滑枕的工作行程;哪一块是刀架,如何调整进刀量;哪是装刀架,如何安装刨刀;哪一块是抬刀板,为何要有抬刀板,抬刀板的作用是什么;哪一块是工作台,工作台的作用是什么;刨床的主运动、进给运动是如何实现的等,然后再让学生看看弯头刨刀是什么样的,最后开动刨床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再问学生是否听懂时,学生都说听懂了,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高。

四、镗削加工工艺教学

在介绍镗削加工时,因学校没有镗床,而且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机床不了解,在教室里学习效果不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现场的操作演示,若仅凭几张挂图很难把枯燥、抽象的内容讲“活’,这样就会使学生由听不懂而转为不愿听,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镗床的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和加工工艺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亲自参与了操作。这就给教学增加了很多的趣味与生动,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充分应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也会由听得懂到愿意听,由愿意学到学得会,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五、零件加工工艺分析教学

在介绍零件的工艺分析时,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再由老师介绍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车左边部分→粗车右边部分→精车右边部分→精车左边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 轴承座零件图

总之,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本课程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感性知识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配合一定的现场参观和多媒体教学,要重视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就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工艺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 篇4

浅谈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教学

黄 蓓

(浙江省宁波鄞州市职教中心学校)

摘 要:中职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类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上起到重要的铺垫和引导作用。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常态,如何实现中职机械基础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值得每位教师研究和深思的。主要探讨了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中职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此课程知识点繁杂,覆盖面广泛,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吃力。随着中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根基薄弱,学习这门课程就更加吃力,收效甚微。如今,中职教育提倡“有效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面对中职教育尴尬的现状,实现有效教学迫在眉睫。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实现中职机械基础课堂有效教学。

一、设置问题,巧留悬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产生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认真思索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设置问题,留下悬念,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持续保持主动的探索状态。问题要精心设计,贴近实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到机械传动装置时,学生要熟悉常用机械传动工作原理等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和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就会集中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分析液压系统的基本回路时,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根据工作循环的要求和步骤,认真思考:工作循环的完成需要哪些必要的因素?液压元件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很难使他们真正了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开展教学

《机械基础》这门基础课程,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实践进行验证,则显得十分晦涩难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离不开实践操作。教师可在课堂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

1.自制教具

《机械基础》教学强调了学生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制作一套教具。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沟通的方式完成,使学生提前感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和力量。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直观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此话用在《机械基础》上再合适不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功底薄弱,面对技术类课程,很难具备充分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如果教师只是照搬课本,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直观教学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抽象的问题,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所谓意领神会,并不难达到。

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努力钻研,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3.现场参观

机械类专业学生最终要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动手和实践是培养的重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生产车间参观和实习,在观察和实践中亲自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观察车床中齿轮的传动过程,这样就可以加深对机械传动的了解。许多复杂的工作过程,如果仅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现场参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4.进行讨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问题和悬念,就要有讨论。教师要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使答案在热烈的讨论中产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他们才会深刻体会到答案来之不易,并具备一定的成就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以提出质疑,在辩论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潜能。公布答案的时候,教师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鼓励。

5.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常常应用于许多教学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很大的冲击,而多媒体教学就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挑战。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通过声音、影像、动画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颇受各位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对于机械基础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多而杂、抽象,而中职学生对于机械的了解甚少,因此纵使教师有三寸不烂之舌,亦不如一个形象生动的动画来得更为直观。涉及机械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时候,动画是最直观、简单的教学方式。动画可以使枯燥的内容不再枯燥,使晦涩的知识变得直观简单,声情并茂,充分吸引学生目光,解决学习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三、明确教学主线

《机械基础》课程虽然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繁杂,但还是有一定的系统性,教师应遵循课程的章节和脉络,明确教学主线,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如果教师的教学思路混乱,主线不明确,学生就会十分迷茫,无从下手,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课程有课程的主线,每一章有每一章的主线,围绕主线开展教学,实现前一章和下一章的完美过渡,不会使学生有突兀的感觉。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温习前一节课的知识,巩固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能忽视。在明确教学主线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联系,将知识串成一条条完整的脉络,使知识不再单独存在,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知识是有生命的,围绕一条主线,使知识互为联系和补充,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因此,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则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改善不足,不断进步,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评价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和综合表现,不仅包括学习成绩,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这亦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机械基础课程更强调学习过程,最后的考试成绩只是过程阶段性反馈的结果,并不能代表全部。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的过程,应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例如,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温习和巩固,不过,这种提问方式却往往收效甚微,课前提问一般是一对一的方式,被提问的学生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集体书写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检查。根据每次回答情况,教师进行评价和打分。总之,评价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这样才会更加公正公平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综上所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离不开各位教师的努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广大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和钻研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峰。对中职《机械基础》课教学的几点看法[J].神州,(17)。

[2]王广权。浅论《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2011(08)。

[3]李冠文。浅析高职院校机械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J].群文天地,2011(14)。

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 篇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研究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技术的一门学科, 内容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等, 是多门课程的精炼与组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 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涉及的知识点多, 范围广, 信息量大, 综合要求高。学生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 普遍反映内容庞杂, 难以抓住重点;知识点抽象, 难以理解吸收。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并提高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课程的教学经验, 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2 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难以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手段, 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1 设置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地去听课, 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讲授工件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的时候, 提问一批工件在夹具上定好位后, 加工后是不是可以得到全部合格的零件?通过问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然后再次设问如何通过定位误差判断夹具是否能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2.2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庞杂, 很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 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将知识讲授得清楚明白, 虽然教材中刊出了大量的图片, 但由于受清晰度、幅面的影响,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可视的优势, 把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许多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讲授不同机械加工方法的时候, 可以播放录制的各种机床的现场加工视频;讲解工件的装夹方法时, 播放不同装夹方法的视频, 变原来枯燥的文字教学内容为更加直观的视频, 使教学内容“动”了起来, 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习的兴趣, 便于学生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 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有效的结合到了一起, 使学生犹如身临讲过现场, 实现了课堂教学现场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过分依赖课件, 这样会带来教学节奏快, 教学内容过多, 内容冗繁, 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传统的板书, 调节讲课进度,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同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 详略分配得当。

2.3 加强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内容实践性强, 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是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教学, 安排学生到安阳鑫盛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安阳第二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现场参加实习, 对学生进行分组, 组织现场教学。通过观察各种机床对不同零部件的加工, 零部件安装、整机调试, 使学生的对所学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感官认识,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设有工程训练中心, 中心有普通车床车间、数控车间和热处理车间, 在理论课老师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 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到中心进行实训。比如在学习完工件的工艺规程制定理论内容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某个工件的工艺规程, 然后按照自己编制的工艺规程进行加工, 通过实践来检验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范围广, 信息量大、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 优化教学方案, 从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分析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 结合教学实践, 着重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加强实践环节几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昌娟, 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8) :70-71.

[2]郗长青, 耿素花, 林红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 2012, (12) :188-190.

[3]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5 (3) :59-60.

浅析机械基础教学 篇6

一、巧妙利用首堂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作为专业课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堂课是关键。 除了让学生对教师有认同之外, 设计好第一堂课内容是关键。 把机械基础课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而又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比如, 利用缝纫机加工衣服时脚踩踏板为什么会出现反转? 自行车为什么采用链传动? 正方向踏板自行车向前行, 而反方向踏板时自行车却不倒退? 通过这些生活常见例子却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机械基础课程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而不仅仅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得到激发。 然后, 带领学生参观机械传动室,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机械传动的种类, 理解机械传动原理。

二、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枯燥的概念、知识的记忆让学生误以为“ 临时磨枪, 不快也光”, 突击记忆足以应付期末考试, 从而造成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 也没兴趣听课。 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认真组织安排教学内容, 改变压抑课堂。 如在学习“ 变速机构”时, 应用驾驶员开车拨动变速杆进行变速的例子, 为什么驾驶员根据路况拨动变速杆可以改变行进速度和方向, 它的原理是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方向。 本课程涉及各种机构的教学, 如果单纯理论讲授, 学生理解困难并且乏味。 有些原理需要动态演示,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 枯燥的教学内容从此变得生动形象, 增强课堂的艺术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新知的认知。

三、巧妙运用实践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复杂性是其显著特点, 但另一特点是与工程紧密相连, 如果对课程内容仅仅讲授理论而不实际操作, 学生是难以掌握的。 比如在教授钢材的性能、用途、牌号这部分内容时, 如果仅仅理论讲解, 学生很难掌握, 在此情况下, 找相应的材料, 引导学生对所给材料进行比较, 在锯割、打磨过程中体会不同属性。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从而让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 如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组装, 对生产设备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零部件进行拆装。 教师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对设备进行设置故障, 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故障排除, 并对其进行维修。 让学生掌握机械工作原理的同时,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增长。

四、巧妙建立知识体系

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框架体系, 机械基础课程也不例外。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是有难度的。 教师讲授新的知识点后, 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整体内容体系有所了解, 找出新知识点在内容体系中的位置。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 并帮助学生归纳完善知识体系。

总之, 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下,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驾轻就熟,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及手段,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动手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 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更加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桂和利.提问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

[2]陈新建.提高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兴趣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8) .

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 篇7

《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是非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方向的基础知识,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课程。《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包含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等的系列课程的内容。在缩减课时的大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非机械类专业希望将机械基础类的课程课时压缩, 有的只有54 个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如何能有效的介绍完所有的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值得从事《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及领导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经验, 讨论了非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2 课程体系的设置

《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包含的课程科目较多, 在较少的课时内, 需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明确以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整体优化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删减重复、陈旧内容, 增加现代技术的含量, 拓宽现场工程技术应用的知识面, 确保形成各门课程的应用性教学内容新体系;强调面向21世纪高工专人才必备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例如工程制图课程在国内有如下三种课程体系:a.传统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课程建设仍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分段、分课讲授。b.贯穿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将计算机绘图技术融于机械制图教学的全过程中, 计算机绘图不再单独设课。c.系列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为主线, 将包括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等的系列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2]。在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授课中, 因课时的限制不允许采用第一种方法授课, 第三种方法比较理想化, 执行有难度, 因基础课是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对于大一新生, 习惯了高中填鸭式反复教与巩固的教学方式, 对机械系列课程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还有待于大学逐步培养才能养成。第二种方法更易于教师和学生操作和接受, 在机械类课程中, 由于机械制图课是最前期的基础课, 直观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 故以机械制图课作为主线, 可以使教学更加清晰、系统。

3 教学内容的安排

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须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 以一门课作为主线, 将其它课程内容穿插进此课程的授课和作业中,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新的课程体系以机械制图内容作为该课程的主线, 其它科目内容逐步穿插进去。

内容从以下几处融入:

3.1 在介绍常用零件的同时, 融入实用的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机械设计课程主要介绍常用零件的设计方法, 详细介绍了零件的种类、材料选择、工作原理、零件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失效形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的计算方法和润滑方法等。在讲解逐步设计常用零件的同时, 逐步绘制出常用零件的零件图。在此章节结束, 再次归纳各个零件使用的材料, 融入机械工程材料知识, 讲解不同材料的性能规律及其加工方法。

3.2 在介绍零件图的绘图和读图中,融入公差与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弄懂零件图的公差、粗糙度的代号的含义,并且会正确标注与零件图上,了解此类技术参数的测量方法。从理论到应用内容连贯,学有所用,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的测绘、徒手绘图、尺规绘图的能力。

3.3 在介绍装配图的绘图和读图中, 融入机械原理和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内容。真正看懂一个机器的装配图, 首先要看明白机器的工作原理。也只有弄懂机器运作的原理, 才能准确绘制机器的装配图。故在介绍装配图的读图和画图之前, 对机械原理课程中常见几种机构的工作方式进行介绍, 使得内容更加连贯。在讲授装配图的拆分成零件图以及通过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的内容时, 采用二维绘图软件如CAD边画边讲, 激发同学们对CAD的兴趣。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熟悉CAD的绘图过程, 要求学生将前面章节的零件图用CAD绘制完成, 为后期推进学生自学计算机绘图软件打下基础。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非机械类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难度在于在少课时中介绍完日后专业课及工作中会用到的机械类知识。这使得这门课有学时少、内容多、种类繁杂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4.1 课堂讲授以构建框架为主, 使得各个章节前后连接清晰, 易懂。重点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4.2 重点、难点知识点通过微课的方式, 督促学生课下自学。在日常讲课过程的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难点讲清楚的时间过长;学生当时理解, 课下忘记的情况。通过微课的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理解程度, 反复观看重难点内容。巩固知识点的同时, 也缓解了少学时的压力。

4.3 完善作业和考核的机制。不再采用期末考试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 而是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讨论、完成作业情况等;布置作业时设置作业难度层次, 由简到繁, 既要鼓励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课下作业、答疑、课堂测试和课堂提问相结合, 督促学生自学。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讨论的内容和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课上安排课堂测试, 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 能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课上的注意力。

5 结论

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大潮, 全国各高校及院系都十分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基础课程, 很多非机械专业就将此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非机械专业《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感受, 探讨了如何在课时少、知识面广、学生基础薄弱等情况下, 开展教学活动。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对同行有所帮助,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针对《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课时量少, 知识点多, 学生基础薄弱等因素, 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三个方面入手讨论该课程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非机械类,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承琦.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 4 (1) :66-78.

浅谈《机械基础》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堂教学

《机械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到“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技校生来说,课程难度无疑比较大。若教师以一般的讲授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因缺乏兴趣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多年来担任机械班的《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教材,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有效尝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准备课堂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便会集中精力听课,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教师讲起课来也津津有味。反之,尽管你的授课能力很强,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职业学校的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课堂行为情感性比较强,理智性相对较弱。对那些他们认为“合得来”、“看得上”的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乐于积极配合,所以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此时,如果能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可以使学生从原来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齿轮传动》一章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渐开线的形成、齿廓的啮合特性等内容较难理解,教师用普通的板书又很难描述。若利用相关软件,编制渐开线的形成过程,然后对渐开线上各点进行齿形角和受力分析,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什么是渐开线,为什么通常采用基圆附近的一段渐开线作为齿廓。同样通过两齿廓的啮合、啮合线和啮合角的动态显示,能使学生对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再如,“液压元件与液压基本回路”这一内容,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液压传动就越发显示它的重要。为了形象的说明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方向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顺序动作回路的工作过程,用FLASH制作成动画,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液体的流动,通过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结合教学模型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变生动、学生变主动,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它毕竟缺乏形体上的语言,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根据教学效果随时调整教学和内容,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工作。 要防止教师主导功能退化,成为机器的操作者和课件的解说者。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模具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剖析讲解,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例如,讲“凸轮机构”时,我首先以凸轮机构的模型引入,然后边演示边讲解,并把模型交给学生,让他们传着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参与教学。借助模型,还可以完成“凸轮机构的组成”、“凸轮的形状”、“从动件的基本类型”等内容的教学。又如,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常用的是四杆机构中的铰链四杆机构,在《机械基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四杆机构的基础。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来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我几经琢磨,巧妙地自制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教具,讲课时,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取不同的构件作机架便可得到三种基本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并能动态的表现出是否满足长度和条件,其中的基础是曲柄摇杆机构。这样就为如何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作了很好的动态补充,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掌握了重点。总之,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好奇、新鲜的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模具教学是学生学好这门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四)“巧讲巧练”创新课堂教学

1.“巧讲”: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地泛泛解释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疑是学之始,思之由”,由“疑”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也便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契机。例如,在讲解轴承这一部分时,首先提出问题:“古代有车吗?都有什么车?”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接着又提出“现代的车为什么比古代的车速度快?”然后,告诉学生古代的车之所以比现代的车速度慢,主要因为两点:一是现代的车加上了发动机;二是轮子上加了轴承可以使轮子减少摩擦而转的飞快。那么今天我们就主要讲轴承,接着再讲轴承的分类、组成、功用等等。学生很自然进入状态,怀着好奇心,自觉接受新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巧练”:巧练是为了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利用课堂上的较短时间,通过做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使学生在练中掌握解题的技能和技巧,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其独立思考性和创造性。如在复习定轴轮系时,巧妙设计一道综合题,有内啮合、外啮合齿轮、锥齿轮、齿轮齿条、涡轮蜗杆、螺旋传动。在讲解时可采用遮盖法逐步展开。由简到繁,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总结 篇9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工种的技术基础课,其研究对象是机构和机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轴系零件,以及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并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学好这门课对机械类工种的技校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程的特点讲,职校讲授的《数学》《物理》等与中学阶段联系较多,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学生较容易接受,而《机械基础》等专业性的基础课,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类课与中学阶段的课程联系较少,学生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学生思维形式转化的同时,学习和探索了一些讲授该课的方法,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一起探讨。

一 从直观教学入手,充分应用多媒体动画和其他教具,加深概念的理解和运动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概念抽象,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贫乏,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会既无兴趣又无法理解,只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直观教学手段,以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比如:讲解机器的概念,可以先拿出单缸内燃机的模型或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看,然后采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先看其外形,观察内燃机的组成;再看内部结构,讨论各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运动关系,最后从功能关系上总结出内燃机的功用,进而归纳出机器的本质。

二 突破难点、难易相辅;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众所周知,学生对某一问题不懂往往是因对与其相关的概念理解不透,或因相关的理论掌握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击破障碍,比如:“渐开线齿形”这一节,渐开线的性质很多,是个难点。但是如果先把“渐开性的形成”这一问题讲解透彻,学生对其形成过程有了深刻理解,那在讲渐开线的性质时就容易多了。学生一旦掌握了渐开线性质,那又为下一个难点——“渐开线齿形的啮合特点”扫清了一大障碍。《机械基础》课内容表面看起来很散,重点不很突出,但教师

在讲课中则要注意突出重点,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如在关键性的地方,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务使学生弄懂弄通;学生易懂的内容则适当简略一些,有时甚至可以不讲,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示指导的方法。

三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相辅相成的,是共同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在明确课堂教学的作用、掌握课程特点、分析和精选教材内客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采用与内容特点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所以,备课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备课和教学方法的备课。要有周密细致的计划、设计和安排。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就要按上面的理性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设疑法、提问法、归纳综合法、动态补缺法等。

1.设疑法

设疑法是收效较好的方法,要求在讲某部分内客时,一开始便抓住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几个关键性问题,把学生吸引到探求知识的兴趣中去。然后,自然地把要讲的基本概念、定义等融入所设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再经过推理论证或演示得出结论(或答案),使得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思考向题,带着疑问和求知欲望听老师讲课。

2.提问法

这与设疑法略有不同,其特点在于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学生可能产生问题的疑难处,教师备课时预先做好提问的准备,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讲到某个具体问题,尤其是在难点、重点或学生易模糊的内容时,选择恰当时机提问,停顿数秒,使学生思考一下或相互议论一下,然后,或令学生作答或教师作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比平铺直叙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如讲授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概念时,提出机器和机构有何区别;为什么平时钟表被称为钟表机构,不称钟表机器,而发电机则可称机器。指定几个同学回答,或对或错,教师不去打断。经过短时间的讨论,教师再针对学生问答中的疑惑之点,做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不仅收效好,而且使学生学得生动、具体。

3.归纳综合法

这是针对有的章节内容多而杂,系统性差,学生不易掌握而采用的讲授方法。如在讲单个齿轮各部分名称符号时,学生感到无序难记,便将其主要名称、符号和参数归纳分类,即分成 4个圆(齿顶圆、齿根圆、基圆、分度圆),3个弧长(齿厚、齿间距、周节),3个高(齿顶高、齿根高、全齿高)和 4个标准值(m、a、h、c)。这样实践的结果,变零乱、松散的知识为易于记忆掌握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学好的信心,掌握了学习的技巧。

4.动态补缺法

这就是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作业情况,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失时机地进行教学上的补缺堵漏。如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不理解或理解有误,就进行全班解疑辅导;如果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就开小灶,进行强化辅导。

总之,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声像教学法、参观教学法、比较法、形象比喻法等等。以上所说只是我在众多老教师教学经验启发下,针对所教课程的特点,采用的几种主要方法。

四 综合教材内容,注意与其他相类科目的联系,注意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奇”激趣

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拨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以“疑”激趣

疑即疑难,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去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可以向学生提问:①我们在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而反转踏板时,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②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但货物却为什么不会下降,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等等,一连串的疑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3 以“趣”激趣

“趣”,既可活跃课堂氛围,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一定沉浸于欢乐之中。槽轮机构是一种常用的间歇运动机构。在电影放映机上的卷片机构,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它采用四槽槽轮机构,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转过一周,槽轮相应地转过90°,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

1.4 体验成功,获得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教师要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当代职业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同学,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

总之,兴趣是强有力的催化剂、稳定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听、说、读、写,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上的规律和理论,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不断提高注意力,时常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掌握一种低耗、高效的学习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科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构的教学,要求有动态的演示,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CAI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而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因此,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并且要和上一届同学的作品相比较,看看哪些同学做得好,同学们的参赛积极性非常高。小制作做好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和加深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请工人师傅给予现场操作。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马保振.机械基础知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下一篇: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