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十篇

2024-05-06

子女教育 篇1

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和谐是基础。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细胞组织, 联结着个人和社会, 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 赏识教育尤其必要。下面结合自己亲身体验作如下浅析。

一、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1.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

研究表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具有忧郁症或躁郁症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异常表现。我班一同学, 父亲被判有期徒刑6年, 其母亲抛家别子改嫁他人, 这位同学由奶奶扶养。父亲的犯罪使他觉得在生活中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长期陷入情绪低潮, 经常把自己处于极度孤独的困境中, 无心学习, 形成孤独、冷僻、自卑的心理, 表现出典型的忧郁症。

2.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

单亲孩子的主要环境更多地侧重于社会层面, 对于他们, 人们往往有些偏见, 以一种异样的、排斥的眼光, 或是以一种同情的、怜悯的眼光看待他们, 显露出对他们信心的丧失, 这些都使孩子在情绪上产生不规律的起伏, 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赏识教育

1.孩子需要赏识, 需要爱。

赏识能让孩子在得到激励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赏识, 渴望爱。他们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 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 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

2.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

(1) 走进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孤独、冷僻、沉默少言。作为老师, 首先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 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 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 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 并为下一步的赏识教育奠定基础。

(2) 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普遍表现出自卑的心理, 但往往又表现出倔强好胜的性格, 不能允许再次的刺激, 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 而是亲和、尊重和激励。

(3) 接纳孩子的缺点。

教育者不但要具备接纳被教育者的缺点、弱点的勇气, 还要有将自己的接纳表示出来的技巧, 让孩子明白你的宽容大度, 但接纳不能等同于纵容, 在接纳之余, 应该帮助孩子正视并逐步改正缺点, 克服弱点, 不断进步, 这种接纳才能导致升华。

(4) 激励孩子的进步。

子女教育 篇2

一般来讲, 身为教师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现实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值得每一位做教师的家长好好思考。究其原因, 除教师子女自身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外, 教师家长自身对子女教育思想上不经意的失误, 也是造成教师子女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通过观察, 发现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容易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轻视型

这主要表现在中高层次的教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这种思想倾向, 一方面使较高层次的教师自恃站在教育的更高点上, 忽视了子女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容易表露出一种漠视的态度, 这种态度一旦被子女感受到, 就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老师所授知识、所讲道理持怀疑态度。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时期, 学生倘若在这一阶段的校园生活中没有一定权威的信仰支持, 极容易形成不良学习、生活习惯, 甚至偏离人生的正确方向。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基础教育时期教师子女的充分尊重是非常必要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 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挑剔型

由于教师对本行业较为熟悉, 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百般挑剔, 尤其是一些在教育界思想前卫、略有成绩的教师更容易对自己子女的教师吹毛求疵。这种挑剔如果发生在同子女的言谈之中, 则容易使不够成熟的孩子不自觉地对老师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 最终削减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超前型

有些父母想急于尝试一些新的做法, 经常会作出不切实际拔苗助长的事情。这种做法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出现一些好的效果, 也许还可以满足一阵虚荣心, 殊不知这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最终会造成教育不当甚至酿造出苦果。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会违背儿童的天性, 最终只会事与愿违。

四、照顾型

不少教师看到自己孩子的老师曾是自己的学生, 就萌生了得到照顾的想法。小到吃喝拉撒, 大到学业辅导, 或是派个班干部的头衔, 在有些家长看来都是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的事情, 殊不知这些好心的照顾起到的却是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老师的无形照顾使学生产生了优越感, 容易掩盖缺点和不足;由于老师的特殊照顾使孩子产生依赖性, 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就会因“失宠”而导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烂漫的, 他们最懂得也最需要平等, 任何的特殊对待都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只会适得其反。

五、职业病型

身为教师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极容易受教师角色思维定势的影响, 往往不分场合地以教师的身份和口吻教训自己的孩子, 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缺乏感情而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教育的失效甚至失败。

教师对职业、对社会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关注, 肯定要比对家庭、子女投入的时间、精力、关注多。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耕好田, 又育好园, 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吗?

1. 用现代的教育理念作育儿战略思维。

一朝为父母、终身是老师, 为孩子做榜样;用自己的发展, 促进孩子的发展;用自己的成功, 带动孩子的成功;用自己的快乐, 传递给孩子快乐;用自己的激情, 点燃孩子的激情。把信念作为第一竞争力, 用主流价值观培养孩子;父母关心时政, 孩子胸怀天下。胸中有大志, 人有大气象;心灵有指向, 行为有方向;心中有英雄, 效仿有榜样。让孩子心灵有归属, 精神有家园;如果时间陪伴不能保证, 精神陪伴一定不能缺失, 让孩子感到父母时刻在身边, 体现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关心, 生命的珍爱与尊重。培养孩子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给孩子力量而非歉疚, 让孩子自立自信而非自艾自怨, 让孩子尽早承担成长的责任。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让“小鬼”早当家, 把人生的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还给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让孩子过有思想的生活;父母别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孩子的脖子上。出门是老师, 在家是爹娘———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把家营造成和谐的乐园;当爹像爹, 当娘像娘;父亲,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母亲,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父亲似山—样高大、宽厚、安全;母亲如水柔顺坚韧;父亲在外是须眉, 回家做慈父;母亲在外是巾帼, 回家做良母。

2. 用科学的育子方法作亲子战术。

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 也不是“惯”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 是育出来的, 是养出来的。家庭教育注重教伦理, 家庭教育怎么教?做给孩子看, 带着孩子行家庭教育重育人, 按照联合国对现代人才的界定:独立人格、国际视野、领袖气质。不把养孩子的责任推给别人;教养必须充满生机、活力、精气神, 注重生活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生长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帮孩子找准人生的位置。

3. 用良好的沟通能力作助力环境。

(1) 把家营造成适合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是人生第一本教科书。家风清正决定命运, 家学深厚滋养心灵, 家习优良成就人生, 家情浓郁和谐美满, 家趣无穷其乐融融。

(2) 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 成功是成功之父 (感性) , 享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 (理性) 。拥抱失败, 父母做探照灯, 照亮孩子前行的路;做拉拉队, 为孩子高喊加油;做好观众欣赏孩子的每一次演出,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坚信天生我儿必有用, 助孩子顺势成才。

(3) 父母在孩子学习上的责任。做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护神,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给孩子树立爱学习的榜样, 建书香家庭, 育文化传人。课外十二多:好身体多练, 好家务多干, 好书报多读, 好消息多传, 好文章多写, 好电视多看, 好节目多演, 好手工多玩, 好朋友多交, 好事情多办, 大社会多访, 大自然多探。

教育子女“六不懂” 篇3

一、不懂让孩子吃“独食”的危害

不少父母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疼爱,或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将所有好吃的、有营养的食品全都让孩子独吞。孩子吃惯了独食,必将会影响人格品质的建构,养成任性霸道、自私残忍、缺乏爱心、情感冷漠的个性,使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四处碰壁、丧失自信和生活的乐趣,甚至引发悲剧。

作为父母,必须要深刻认识非理智地疼爱孩子的危害性。明智的父母每次都应该与孩子一同分享食品,哪怕是少得不能再少的食品,如一块饼干或一块糖等,也要掰开几小块,与孩子共同分享,绝不能让孩子独吞独揽。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心一定要“硬”。只有科学理智地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才会有爱心和同情心,才会知道与他人一同分享快乐和幸福,才会在每次吃东西时习惯性地将食品分成每人一份,才会建构起完善和优秀的人格。

二、不懂家庭教育应该“少言多行”

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少言多行”,可是眼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大多犯有“言多行少”的毛病,导致家庭教育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不断训练、巩固的过程,企望一天两天就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好是不现实的。如果父母成天在家里骂骂咧咧、唠叨没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父母的谩骂、数落已经习以为常,产生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如病人产生了“耐药性”一样,最终尽管父母的骂声一天比一天高,但孩子仍然是“盐油不进,刀枪不入”。

教育孩子,适当的说教是必要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尽管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应该是身教重于言教的,用父母的模范人格和建立在尊重热爱基础上的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三、不懂“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

现在,有些父母简直就是孩子的“仆人”和“丫环”,对孩子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从而影响了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紧紧陪伴左右,随时听从孩子的差遣,在整个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是接连不断地向父母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父母是马不停蹄地为其忙这忙那,三四十分钟下来,父母常常被折腾得头晕脑涨,筋疲力尽。

如此的家教方法着实令人感到可笑,这也是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独立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关心得过于周到和细致,剥夺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锻炼和养成的机会。这样下去,只能将孩子铸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的畸形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既会学习又会生活的优秀的社会公民,父母必须要转变自己的家教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家教方法和手段,要真正懂得“百依百顺”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应该多让孩子去经历和品尝挫折和磨难,以便他们长大后不被生活的风浪所击倒。

四、不懂知识不等于智力

现在很多父母对知识与智力缺乏足够的认识,误将知识当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如片面追求子女的学业高分,或者在孩子还只有两三岁时,就盲目教孩子认字数数背书等,以为孩子知识多了,人就聪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了,就万事大吉了。最终却将孩子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废物。

要想孩子智力水平高,父母不能只让孩子去死记硬背那些书本知识,而应让孩子多到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积累和丰富感性经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多引导孩子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提升孩子智力水平的目的。如父母引导孩子认识了春天——春天是草木荫发的季节,且雨水多,天气变幻莫测,气温忽高忽低等之后,就应该向孩子提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农民伯伯总喜欢在春天播种,而不在冬天播种?在春天里,我们如果出远门要带些什么东西?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什么?平时穿衣服要注意什么?这才是丰富孩子知识、提高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

五、不懂家庭教育是“且慢”的艺术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忽视了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那就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过于心直口快。如孩子问父母:“是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太阳大。”孩子问父母:“梅花是冬天开花还是秋天开花?”孩子的话音未落,父母就立即不假思索地答道:“冬天开花”。

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一看题目不经任何思考马上就问父母的习惯,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影响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自然也就影响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理智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会采用“且慢”的艺术,先不急着告诉孩子答案是怎样怎样的,而是这样回答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爸(妈)一时想不起来了,你可以先看看教材,翻翻资料,看能否找到答案。”驱使孩子通过找资料、看教材等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孩子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形成。

六、不懂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不少父母因为孩子天天讨要零用钱伤透了脑筋,不给的话,孩子就纠缠不休,就以不上学、不吃饭来要挟。其实,这些父母根本不必如此。如果孩子真的因父母没给零用钱而不肯上学,父母多次说教无效时,完全可以采用饥饿法(饿孩子一餐)、冷漠法(对孩子不理不睬)、劳动法(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要孩子做)等办法教育孩子。

子女教育 篇4

独生子女的心理形成有着良好的条件,但处理不当也会变为不利的因素。独生子女教育的正确方法如下:

1、淡化“独生”概念,改变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变支配地位为受教育地位;

2、不要总是把他们当作“婴儿”,包办一切,影响他的独立性的发展;

3、不要无原则地、无选择地、无重点地为他们提供一切东西;

4、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让他们有时间与同辈人交往、游戏;

5、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应符合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切忌“强迫行事”,以免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

6、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

7、父母间要避免为讨孩子欢心而引起的竞争,否则处于被争夺地位的子女,将会产生控制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心理;

8、父母要处理好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的关系,过份的表扬会使孩子养成听不进批评的坏习惯,不切实际的批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又失去批评的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和孩子形成对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篇5

所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是指农民工的子女在原籍的农村或者在他们打工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或非义务教育等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原籍的农村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称为留守儿童;在打工城市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称为流动儿童或随迁子女。[1]

我国现在农民工超过1亿人, 农民工子女是个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 据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数据, 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人,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对农民工自身而言除去了后顾之忧, 对农民工子女而言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对国家而言更利于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

然而,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堪忧, 具体表现如下。

1 家庭教育不满意

(1) 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对子女教育引导力不从心。

(2)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无法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

(3) 家长工作繁忙, 对子女关心交流太少。

(4) 部分家长自身思想意识不对, 忽视家庭教育, 影响到子女无上进心。

2 学校教育不乐观

(1) 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数量有限, 对流动儿童关注度不够。

(2) 农民工子弟学校缺硬件、少师资, 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3)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流动儿童很难适应变化。

(4) 学校帮护网络未建立或不完善, 给予留守儿童对口的帮助不够。

3对农民工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不重视

农民工因自身忙于工作, 基本没时间和精力顾及子女教育。对于学前幼儿, 只管其吃饱穿暖等生理方面需求, 没有多少送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想法;对于初中之后的农民工子女, 学习成绩好的子女一般继续学业, 但对成绩不好的子女, 家长一般就会让其辍学, 走上与家长相同的打工道路。此外, 社会上仍然存在对农民工不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不关心的错误思想。

造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原因, 主要是农民工的存在。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 又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 经济收入较低, 工作不稳定, 居无定所, 这必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教育。其次是各种主客观深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学校及市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认同农民工个人而不情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城分享同等的“市民待遇”。

深入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种种现状及产生原因, 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大力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使农民工就近就业

国家财政要因地制宜, 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 促进经济大发展, 吸纳本地农民工就近就业。这一方面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进步, 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工亲子分离问题, 进而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 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城乡分割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制度, 逐步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稳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 由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相互协调, 共同承担起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

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两为主”的原则, 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 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数量, 流入地政府向流出地政府申报获取相应的生均教育经费。此外, 中央政府应该拿出足够的资金确保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应尽之责。

4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 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 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 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又解决了人口大国面临无人愿种地的这一极为严峻的紧迫问题[2]。

5 督促家长承担教育子女责任

很多农民工家长中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 认为孩子只要上了学, 一切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了, 而自己只要当好孩子的“后勤”就行了。事实上,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双方配合才能做好的。家长应该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 经常与学校联系, 才可能搞好子女的教育。多渠道多形式不断强化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是义务教育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6 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帮助

财政教育经费应更多倾向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加强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交流合作, 促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7 充分发挥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家长学校”, 学校定期举办家校互动活动和家长会;班主任应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发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对于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要给予劝教说服。

总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个及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可能在短时间彻底解决, 但可通过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共同努力, 会早日得到圆满解决。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 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是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起因分析, 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国新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N]社科纵横2012年5月 (166-168)

谨防教师子女教育中的误区 篇6

一、轻视型

这主要表现在中高层次的教师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他们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容易表露出一种漠视的态度,这种态度一旦被自己的子女感受到,就会直接导致孩子对自己老师所授知识、所讲道理持怀疑态度。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自制力最差的时期,倘在这一阶段的校园生活中没有一定权威的信仰支持,极容易形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甚至偏离人生的正确方向。

二、挑剔型

由于教师对本行业较为熟悉,对自己子女的教育百般挑剔,尤其是一些在教育界思想前卫、略有成绩的教师更容易对自己子女的教师吹毛求疵。这种挑剔如果发生在同子女的言谈之中,则容易使不够成熟的孩子不自觉地对老师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最终削减自己孩子在校学习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超前型

有些父母想急于尝试一些新的做法,经常会作出不切实际、拔苗助长的事情。这种做法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收到一些好的效果,也许还可以满足一阵虚荣心,但这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最终会造成教育不当,甚至酿出苦果。

四、照顾型

由于老师的照顾使学生产生了优越感,容易掩盖缺点和不足;由于老师的特殊照顾使孩子产生依赖性,一旦脱离这个环境就会因“失宠”而导致心理失衡。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他们最懂得也最需要平等。

五、职业病型

身为教师的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极容易受教师角色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不分场合地以教师的身份的口吻教训自己的孩子,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缺乏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的失效甚至失败。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策略初探 篇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学校一方面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上存在的差距也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市边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的近二分之一,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实际, 谈一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思想道德教育不连贯。

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由于父母工作地点不确定, 其子女经常转学, 因而老师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不利于因材施教。家长忙于维持生计, 早起晚归,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问题。

2. 家庭学习环境欠佳妨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较为特殊, 他们的家庭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居住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 一些孩子在喧闹的菜市场、商店门口的小板凳甚至公园的椅子上写作业, 父母没时间辅导, 家庭作业、预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都无法落实。

3.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往往体现出重智、轻德的思想。表现在过问成绩多, 过问思想少;娇宠溺爱多, 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 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 因材施教少。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 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发展明显滞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城市学校读书, 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和城市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我评价偏低。虽然他们与同龄的城市学生相比, 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差, 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的适应较慢, 也比较困难。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端正思想, 对他们“多关爱一点, 多理解一点, 多帮助一点, 多宽容一点”, 多与这些孩子谈心、交朋友, 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 倾听他们的心声, 分享他们的快乐, 消除他们的困惑,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 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2. 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育环境内,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 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 进一步规范家长行为, 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另外,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给家长提供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 经常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交流座谈,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 请家长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 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3. 组织各种活动, 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校和班级要开展能展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长的活动, 让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培养合作意识和友爱情感,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体会到尊重和理解, 形成健全人格。

4. 强化基础, 分层教学, 提高成绩。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探讨 篇8

【关键词】教育;独生子女;心理特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象,又以独生子女为主。因此,认真研究如何对待当代独生子女的特点、方法、过程、意义,这是二十一世纪赋予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良性心理及其成因分析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当代的大多数独生子女都具有智力强、见识广,性格活泼、爱好广、精力足、目标远大等心理特点。独生子女在智力和才能发展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二)恶性心理及其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娇气、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唯我性、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奢侈等。这些恶性心理特点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溺爱和优越的生存环境所致的。

(1)占有欲强,独霸心重,存在“利我行为”,生活奢侈。

(2)个性“唯我性”,群体意识淡薄,不懂得与同伴合作。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家庭环境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不合群、孤僻、胆小的性格,缺乏团结互助的精神、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

(3)过早的灌输。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唯一孩子,父母更是把他们当成是“小皇帝”或是“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或是“望女成凤”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的知识越多越聪明、只有学习好才能成才,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有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

二、科学教育当代独生子女

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独生子女受到社会影响和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的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保持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要有正确的抚育态度;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心理学的实践结果和研究成果表明,习惯对个性人格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子女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以不断完善个性人格道德,进而使独生子女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而在这些原则中我们最应该注意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父母对子女驾驭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就会感受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会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让他们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千万不能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能让他们成为家里的“特权者”。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自己虽然是家中的独生子,但是没有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里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特权者”中摆脱出来。

(四)加强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教育,是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克服他们在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弱点的重要途径。在孩子一定年龄的时候是要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的社会性是通过他们之间相互交往逐步形成的。成人的许多言行孩子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成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他们的孤独感。

(五)进行适度逆境教育,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

改变独生子女娇气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的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综上所述,研究当代独生子女教育,特别是对其普遍性格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它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在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下,理论和实际双管齐下,做出有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

[2]吴丽玲.《谈对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引导》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例 篇9

主讲:许建华 时间:2005.8.13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空前的,对孩子教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可是,同样是家庭教育,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有的父母能够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庭也为自我写下光辉的人生篇章,甚至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光点;有的父母却由于教子无方,使子女终生碌碌无为,断送了子女美好的前途,给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阴影,甚至出现家庭悲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概莫能外。教师如同父母,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方式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换句话说,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不分具体情况,不对症下药,效果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可行的方法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方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尤为显著。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一:

学生: 李同学(男)

家庭成员:无固定工作的母亲;生重病的外婆;患小儿麻痹症的舅舅

家庭情况:收入很低,居住环境老城厢;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因而对其无法进行指导和教育

该生特征:心事重重,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等水平徘徊,没有大的起色

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小孩谈话,要他面对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在生活上,学校的各项活动能减免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为他减轻因家境而感到的压力。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给予他的是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有时。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李同学渐渐地找到了在班级体中的位置。学习上,从预备班到现在他每学期都在进步,上学期期末考试,他考到了年级第6名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他轻松地融入了班集体,我为他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感到高兴。

案例二:

学生: 张同学(男)

家庭成员:离异的父亲

家庭情况:父亲下岗,收入低微

该生特征:小学里是人人讨厌的差生,早晨迟到一周两三次,作业天天不交或漏交,找到他态度极好,认错很快,但就是没有行动,天天如此,老师普遍反映无法教育的“差生”

教育方法:自从进入我班后,我就把他作为我私下里的重点帮教对象,上门家访,和家长取得联系;陪他做作业,约法三章但收效甚微。针对这种情况,我进一步了解他的过去,知道在小学里老师不把他当“人”看,小孩一点自尊没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就努力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在班级里进行表扬,慢慢地孩子有了自尊,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育效果:作业按时交了,迟到的次数少了。更让人高兴的是,上学期开学时,在讨论班级教室门由谁来负责开时,张同学第一个举手,愿意担这个责任。我当时真的很惊讶,抱着信任的态度就把每天早上开教室门的任务教给了他,一学期下来他基本能够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他也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越来越多的赞扬声,越来越自信。从他的身上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每个老师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真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案例三:

学生: 陈同学(女)

家庭成员:母亲病故,父亲为金融业“白领”

家庭情况:家庭条件优越,父亲为其配备了手机、电脑等,每月零花钱上千。用其父亲的话讲,“她失去了母爱,我要在经济上加倍补偿她”

该生特征:预备班时成绩比较差,但听其父亲说小学成绩还可以,初中毕业中考成绩不是很好,勉强进入了我校高中美术特色班学习美术;平时的文化测验成绩也还可以,有点“小聪明”,但每到大考就会头脑发晕,具有“考试焦虑症”;平时花钱大方,很爱打扮,注重自身形象“美”

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单独找她谈心,表扬了她具备的优点和优势,希望她利用一周的时间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谁知她第二天一早就来找我“负荆请罪”,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用她母亲临终时的话激励她,用她父亲不愿向她说的苦衷劝说她,使她争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不要“心有旁骛”

教育效果:一段时间后我注意到她上课时不再偷照镜子了,学校要求同学做到的“一日常规”她都能做到,发型、发色“正统”。据其父亲讲上网聊天也少多了,学习的劲头很足。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进步显著,美术专业成绩也开始领先于不少其他同学

子女教育 篇10

一、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科技发达靠教育, 人才培养靠教育, 国家兴旺发达更是离不开教育。有数据显示, 2007年前11个月, 全国财政性支出同比增长25.2%, 同期教育支出同比增长达32.7%。这些进步固然令人欣喜, 但是离群众期待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集中体现在教育投入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有的地方教育投入有所增加, 而占GDP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另外, 由于部分社会偏见使得农民工子女中的一部分孩子不能受到公平的待遇, 致使他们产生了很强的自卑心理。加之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导致一部分农民工缺乏对子女的有效监护,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 这样, 这些孩子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不懂得和老师与同学沟通, 导致了他们在人格形成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影响这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探究

(一)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我国长期存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和农村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呈现出了显著的不均衡。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弱化了这种二元结构, 而且近年来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比较快的增长, 但是我们看到城乡差别却依然有扩大的趋势。正是这种城乡收入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 同时引发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

(二) 农民工自身原因

首先, 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是低技能和体力型的劳动, 工作岗位很不稳定, 工资收入微薄。除去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外, 所剩无几, 而随着物价的上涨, 教育成本也日益提高, 这给农民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他们甚至无力支付各种教育费用。

其次, 由于近些年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 而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对家庭生活状况起到了明显的改观, 这使得大批还处在受教育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抵挡不住金钱与物质的诱惑, 也纷纷涌入城市, 甚至一些家长引以为荣的不再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 而是孩子出去打工的收入。

(三) 教育体制与制度政策的缺位

首先,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的政策, 即基础教育由县、乡财政管理的教育体制。这样就给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带来了额外的教育成本:流出的儿童享受不到原地政府的教育补贴, 同时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补贴,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为了上学而缴纳比当地孩子多的所谓“借读费”。

其次, 义务教育需要巨额的经费, 这就需要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撑。一直以来, 我国的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3%以下, 即使在1986和2002这两个高峰年, 也没有超过3.32%。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 加速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工收入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很久以来, 靠天吃饭的思想深深根植于农民心中, 正是这种落后的观念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工进城本质上是由于农业的负担增长造成农民经济和精神的双贫困, 他们外出务工已成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只有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 打破体制上的不平等, 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 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首先,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 要尽量提供一部分资金作为对农民工技能及素质培训的经费投入, 比如政府拿出一部分拨款委托一些民办教育机构针对农民工举办短期培训班、夜校及函授等培训形式, 使他们在劳动技能、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人素质上有大的进步。这样农民工就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 从而才能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教育的各种费用。

其次, 作为父母, 要考虑孩子的将来, 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接受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而且能够增强其自身素质, 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 政府应加大力度确保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它的提供应是由政府和市场来共同完成的, 那么, 作为政府一方, 它具有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正规义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却因为不同的户籍身份而不能平等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需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 及时转变管理理念。

首先, 要加大对教育财政性的投入力度, 办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 政府应该预见到学校出现的财政困难, 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另一方面, 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等方式, 用于解决和扶持农民工子女就学。

其次, 要重新整合教育资源。由于建国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里的长期实施, 目前一些城市低龄学生的数量出现萎缩, 相对来讲, 教育设施和师资都出现了过剩、闲置的情况, 这就出现了城市学生生源不足与流通儿童资源紧张并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教育行政部门要重新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改变入学制度, 让流动儿童在其父母的工作地就近入学, 享受到与当地的城市孩子一样的平等待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是, 伴随着这浩浩荡荡的“民工潮”, 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他们无法享用和城市学生一样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他们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进入所谓的“棚户学校”或“打工子弟小学”。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能否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个问题逐渐的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也带来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民工子女

参考文献

[1]、唐钧.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M].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2]、李晓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教育与经济, 2005年第1期

上一篇: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论文下一篇:双语师资培养